现行成本范文

时间:2023-04-09 07: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行成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行成本

篇1

 

一、医院成本管理的现状

 

目前,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都是以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为基础的,建立在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是业务量的基础上。

 

在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医院自身的成本核算,因为医院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所以在医院的内部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摊不会涉及到各成本的分摊,仅仅只是反映医院的收支情况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各科室内的成本核算,会将医院的成本核算进一步的分配,细致化到各科室,以评价各科室的经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最后是项目成本的核算,将科室的成本进行再分配,细化的到各项目中,主要用于制定收费标准,有利于医院的绩效考核,提高医院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成本核算对象的不尽相同,医院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其核算的依据为医院成本会计制度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我国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采用的都是科室成本核算方法。

 

二、医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国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暴露出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信息失真

 

在传统成本法下,计算各科室成本时,按照业务量或人数进行间接成本的分摊,显然这种分摊标准并不准确合理,并且通过这个简单的分摊方法无法将成本追溯到最初的核算对象上。所以,核算出的结果与真实的成本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并不真实的反馈信息不具有对比性,既没有参考作用,也起不到预估的作用。对于医院的管理者,不合理的分配标准使成本信息不准确,进而无法为决策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容易对成本控制造成失衡的状况。

 

(二)成本控制和管理范围太狭窄

 

医院成本控制和管理范围只关注在人工费、材料费等成本,对隐性消耗的成本及劳动成本和技术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则比较薄弱。在劳动成本的考量上简单地以急诊人次、手术人数、住院病人周转率等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没有考虑病患病情的轻重,手术的难易程度,对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也没有进行合理的估计,这使得医护人员的在医疗工作中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高层职工的工作热情有所降低。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职工在相同项目上的价值的体现,此外对于医院来说高端医疗设备的维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科室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保养的及时性,对设备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害,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会产生过高的成本维护费用。这些问题都将影响项目成本核算的正确性,但要使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范围扩大,对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成本体系不完善

 

目前医院会计制度和现行的会计准则对医院成本核算都只是从原则上制定了比较模糊的规定,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体系。而医院现行的成本核算原理和核算方法大都是模仿或借鉴制造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和原理,实行的是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标准,以此计算出来的成本相对来说缺乏横向可比性,不利于医院对成本进行控制,也不能反映出医院经营活动中实习消耗的成本。同时,由于医院尚未建立健全的成本会计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使得医院实物管理不规范、收支内容不完整,不仅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可靠性,还无法对一些新增的项目作出规范、统一的管理,无法及时全面提供成本核算信息。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大部分的医院管理者只关注收入和医疗的思想而缺乏对现代成本管理理念的认识,使医院的收入在增长的同时其成本也在逐年递增。在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下,成本管理对提高医院管理效率的作用有限,而财务人员认为成本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了绩效考核而确认各科室的收支情况。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收入、减少支出、将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才是成本核算最主要的目的。成本核算涉及医院全方位各方面的工作,技术性较强,而且涉及范围广泛广,工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较大的工作量。这些工作不能只依靠财务部门来完成。全院各科室职工应该在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协助财务部门实施成本核算管理。

 

(二)各个部门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但基本没有人真正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医务人员每天疲于应付上万人次门诊量,承担了过多不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在这种大环境下要动员他们重视成本管理工作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医务部、护理部最关心的是医疗、护理的质量,当病患对医疗服务效果感觉不满意时,就会忘记医生的责任仅仅只是治病救人。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会违背科学规律,不会将每一个人的病都治好。医院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医生不能出现医疗事故,否则就会责怪医生没有尽全力去抢救病人。医患关系的日见紧张,医务工作者为满足举证的要求从而减少自身执业的风险,让患者过度的进行治疗。在这种环境下,医院职工认为成本管理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在一线科室的自己并没有过多关系,职责划分的不明确,使医院成本控制的工作实施起来难上加难。

 

(三)缺乏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

 

医院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采用的是通过预算控制直接成本,通过科室控制间接成本的方式,即可是科室成本法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在药品采购、诊疗流程设计和相关的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不恰当的地方,这导致了医院在人力成本、资源耗费、管理费上都产生不应该有的损耗。因此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对医院目前的精细化管理来说己经不再适用。

 

首先,医院的预算编制由财务部门的牵头组织负责预算和编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预算编报流程。预算制定的计划未经过科学论证,只是按照业务量的预计增长的比例相应的增长医院成本费用。而且医院在核定预算指标时,缺乏实地考察调研的过程,由于不知道具体成本的数和很容易出现胡乱”砍价”的现象,比如医院的大修项目的核定预算数额不是根据项目预算的实际成本测算来下达,而是根据大修项目的总额下达。这些不合理的预算编制,造成预算管理的框架越来越不明显,导致医院无法从预算角度对成本进行预算和控制。

 

其次,奖惩措施制定的是否合理也同样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方法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有些科室在成本控制和成本预算方面做的非常好,在就医流程和护理诊疗质量上也表现的非常优秀,但是在最终医院考核绩效时单单靠业务量、科室收入这些指标简单核算科室的奖金,并未对成本控制方面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而奖惩措施的不完善不仅打击了医护人员对成本控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最后,由于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合理,医院在成本预算和核算过程中,使成本核算得出的数据可信性降低,缺乏公众说服力。正因如此,医院没有针对成本控制的绩效进行考核,而这一环节对成本控制方法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同时存在前紧后松的现象;在完成对数字的分析后,便不再重视后期的绩效考核结果。完整的医院成本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对医院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对超支或尚未完成的项目进行预测评估和分析;另一方面是对成本目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估,从中找到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同时为今后预算的编制提供更多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编报依据。

篇2

一、风险解析

(一)经济管理方面的风险第一,工程报价风险。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独立编制企业定额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大多采用现行省(市)统一预算定额消耗量为报价基础,而预算定额消耗量水平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平均水平来确定的,其与各企业的实际水平并不一致,当企业的综合水平因未达到社会平均水平时,会大大增加报价风险。第二,承包商材料价格风险。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幅度有较大的不可预测性,特别是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工程承包价格,当价格变化的幅度远超过预计程度时,风险就会剧增,甚至会出现施工企业做的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约占工程造价的60%~75%,因此材料价格风险的控制应该作为造价控制的关键。第三,施工组织的措施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中还有不少难以预料的因素,特别是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的措施项目,如材料检验检测费、建筑物起高增加费、现场实际情况同周边环境保护与交通要求等实际发生与报价时考虑不完全一致时,都会带来较大风险。

(二)合同管理方面的风险在一个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的建设市场,施工企业所谓按市场规律性办事更多的是如何充分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现行通常做法是在合同签订时,双方就工程承包范围、造价、工期、质量、工程款支付等达到基本一致后,套用一个现成的标准合同文本,而针对项目特点与建设单位实际的合同特别条款考虑较少。例如建设单位单方解除合同权的行使条款和程序;工程发生窝工,工效降低的计算方式及损失赔偿范围;工程停建、缓建、中间停工时的退场、项目保护、工程移交、结算方法和损失赔偿范围;建设单位原因造成工程竣工延期情况下工程结算程序和法律责任;工程中间验收或建设单位提前使用工程部分的保修问题等。由于在合同工谈判过程中的不对称,根据具体项目设立的特别合同条款难以考虑,普遍存在着事后再协商处理的现象,施工企业的正当利益得不到保障,工程风险突呈。

(三)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风险第一,自然条件。从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直到运营生产,与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都密切相关,对工程的成败有着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容易发生对工程的自然条件估计不准确而产生的问题;当地出现的异常地质、气候、水文条件甚至自然灾害和其他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都会造成工期拖延和财产损失。第二,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特别庞杂,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尤其是技术规范以外的特殊工艺,由于发包人没有明确采用的标准、规范,在工序过程中又未能较好地进行协调和统一,影响以后工程的验收和结算。第三,工程变更。设计变更或设计图纸供应不及时,会延误施工进度造成施工企业经济损失;另外业主由于资金、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提出工程变更。

(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风险工程质量好坏、工程安全情况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所承包工程的经济效益。施工企业作为劳动密集行业,大量使用低素质劳务工的事实,加之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混乱,不按施工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强制性规范执行不力,工程质量、安全意识差是工程质量、安全保证的重要隐患。部分企业利用落后的施工机械设备、技术手段及质量等级较低的材料、导致工程质量、安全失控。

(五)信息缺失风险投标时对工程项目资料掌握不全,由于信息缺失而出现的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投标时应该注重市场信息的搜集和自身信息的积累,了解建设单位及资金来源情况,了解投标对手,重视招标阶段清单工程量的复核,认真研究招标方提供的施工图纸及现场勘测报告,核算工程量大小,审核中,一旦发现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有漏项、数量不准,就应提出疑问。

二、风险控制

(一)加强合同管理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必须增强对合同的法律意识,把握合同条款的内涵,精心推敲合同文字的措词,增强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加强以施工合同为基础的索赔管理索赔是法律和合同赋予的正当权利,是合同法律效力的具体表现,是合同管理的继续和深化,也是项目造价管理的重点之一。应该做好日常施工资料的积累,以便一旦发生可索赔事件,能在合同规定时间内按相关程序向监理提交索赔文件及相关索赔证据材料。

(三)加强工程变更的风险管理业主可以对工程作出变更,承包人不得拒绝,但承包人可以合同提出工期、费用的索赔。凡涉及到工程变更,承包人应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及时向业主提出变更价格,以免由于延误造成索赔失败。

(四)加强物资供应方面的风险管理供应商的供货情况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特别是工程材料的价格与质量给工程带来的风险最大。作为施工单位,为了控制工程造价,而应主动去了解市场,主动控制工程造价。

(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管理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是降低报价、提高投标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首先要认真研究分析招标文件的有关具体规定,并通过详细的施工现场调查对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完善,使施工方案具有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注意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又要注意施工方案与投标报价要求相结合。

三、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立经验丰富的投标机构投标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有专业机构、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组织管理。素质高、经验广的投标团队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提高投标质量,增加中标率。

(二)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一是建立市场信息库。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积累有关信息资料。充分掌握投标人自身、招标人、潜在的竞争对手、建筑市场等变化情况。建立稳定的供货、分包渠道,与诚实信用的供货商、分包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建立投标基础数据库。由于目前清单报价多采用总价控制。可利用投标人已结算工程的相关数据,按时间顺序、工程类别分别计算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临时设施费、现场经费、企业管理费、利润等指标,积累基础数据库。

(三)建立企业定额和投标报价体系投标人要有效行使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所赋予的定价自,必须形成体现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企业定额。同时应尽快建立投标报价体系,包括:

篇3

关键词:成本;成本核算;战略思考

在政治经济学中。成本是指商品价值中已经耗费的需要在产品销售收入中获得补偿的那部分价值。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商品价值(W)=物化劳动价值(c)+或劳动价值(v)+剩余价值(M),产品成本=c+v,其经济内容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如材料耗费等;其次,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磨损转移的价值,如设备折旧等;最后是劳动者的社会必要劳动转移的价值。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产品理论成本的内容。但是,现代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的成本核算日趋精细,能够直接协助企业管理。因此,要求企业成本核算以更合理的核算方法来应对成本的多样化、复杂化和核算环境的巨大变迁。

一、传统成本会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第一、二产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涨,这以银行业、保险业等产业的兴起为表现。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第三产业的最终产品成本结构不明显。数据显示:直接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是40%,而到世纪末占10%。在一些高科技企业中,这一比例已降到5%以下。这使得成本管理人员必须深入的解析产品成本产生的原因,科学地制定管理方案。

二、我国对成本核算改革的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认识到,进行改革应当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经验,同时要结合国情加以吸收和深化。

(二)成本控制渗透到的各个环节

一些企业推行了成本、价值工程和产品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设计是否合理。设计不合理、质量过剩会造成先天性浪费和损失。开展了成本目标管理后,保证不仅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我国一些企业把价值工程作为实现目标成本的手段,从而使成本目标管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

区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使成本核算更好地满足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要求。从具体改革内容上来看,一些企业对传统成本核算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推行标准成本制度:二是推行变动成本法;三是创造了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相结合的分步法。

(四)成本管理划小核算单位,推行了责任成本制度

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分成本责任单位,编制责任预算,组织责任核算,实施责任目标成本控制,提供业绩报告,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可控成本进行核算、控制、监督与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

三、现代成本管理理念

(一)零存货与及时生产

由于存货管理是价值不增值作业,所以目前许多企业追求零存货,但是,零存货给企业产品生产带来很大风险,一旦供货商违约延时供货或所供材料有质量问题,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与此相关的就是及时生产方法,企业只有在接到订单时,才准时生产,并且生产线上的各种生产部件都在下一个生产步骤需要时生产。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管理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相关、更准确的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因此,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同时又是价值形成的过程。这一方法要求准确确定成本动因。

(三)全面质量管理

该方法的核心是产品要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西方制造业的一大管理理念就是“质量是免费的”,内涵就是“为顾客提供质量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的义务”。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是应顾客的需求而设计产品,其终点是保证这种产品令顾客满意。

(四)持续提高理论

该理论的关键是寻找基准点,所谓基准点就是本企业或外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最低点。基准点并非固定不变,它是逐步降低、永无止境的。

(五)约束理论

该理论指出,每个企业至少应有一个“瓶颈”来约束企业生产。企业只需找到生产能力最弱的工序(瓶颈),并想办法来解决该瓶颈,就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六)战略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就是指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而战略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价值链分析、市场定位和成本动因三个方面。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区分价值增值作业与价值不增值作业,应尽量减少价值不增值作业,从而减少企业生产成本。

四、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内在联系

上述各种现代成本管理的方法其本质核心是以最低成本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并且这种体系是动态的,即企业要永远追求最低成本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些方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其内在联系可以用图1表示:

五、对我国成本控制的战略思考

(一)宏观必须为微观创造条件

目前宏观管理调控不力,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所以,国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和经济杠杆运用时,首先考虑成本最优化;其次,要按合理补偿的原则,制定成本开支范围:再次,国家应健全法制。实施企业破产制度,不能将濒临破产企业以行政命令合并到效益好的企业。以避免拖垮好企业,从而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国家应从企业利益出发,为企业创造条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市场组建集团公司,使之逐步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二)微观深化改革的重点

1、要体现以人为本。现代成本管理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应设计适当的激励制度,使员工自愿、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

2、要树立全面性的意识。成本管理活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全员参加,不能采取武断的下达命令式。

篇4

现代成本会计形成原因及分析研究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1 现代成本会计概念解析

1.1 现代成本会计的定义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职能是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成本会计主要是一项管理活动,各项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

1.2 现代成本会计形成的原因企业制造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现代成本会计在此时孕育而生。

1.2.1 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主导着市场的运作,此时企业的市场环境较之以前而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

1.2.2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采用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

1.2.3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管理环境的革新,传统的成本会计正在向现代成本会计转变,主要表现在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变化,这样现代成本会计便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了。

2 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对比及评价

具体而言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但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而言,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1 理论基础不同

2.1.1 会计目标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它所侧重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着眼于两权分离的形成条件和实现空间——资本市场。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在通货膨胀时期,该会计原则首当其冲就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此时,由于物价的上涨,单位货币的内含购买力发生了严重的“缩水”,继续以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当前真实价值的严重背离。但无论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还是企业管理者自己进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据企业资产的现时真实价值,因此基于过去的历史成本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事实上,以历史成本计算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和现行价值,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也不能同步进行,故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被破坏,造成企业用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此外,将当前发生的收入和过去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也会使企业虚增当期利润,不利于反映真实的经营业绩。

3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程序

现代成本会计是建立在物价不稳定基础上的,它区别与传统的成本会计,采用了现行成本进行会计核算。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用现代成本会计进行成本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3.1 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现行成本的确定是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取得与现有资产具有相同或者相当生产能力的资产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企业资产的现行成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其当前的市场价格、基于公平交易的供货方销售报价以及再生产成本等。

3.2 通过计算各项资产的成本变动情况,确定有关持产损益资产的持产损益是因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形成的资产现行成本和其历史成本之间的差异。现行成本大于历史成本则为持有收益;反之为持有损失,在物价持续上涨时,通常表现为持有收益。在现代成本会计中,由于资产是按其现行成本计价,因而无论是未实现持产损益还是已实现持产收益,均需得到及时的确认,并依据不同的资本保全观,或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列于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收益的调整项目列于收益表中。

3.3 编制现行成本会计报表在会计期末,根据有关的现行成本资料,按照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基本原理,调整历史成本会计下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重新编制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报表。

4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会计模式,由于它在计价基准和基本结构上与一般购买力会计有根本性的不同,因而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价变动会计。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也就有其自身独特的会计方法。

4.1 设置现代成本会计制度下的账户体系现行成本的计量属性要求反映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和损益的现行成本调整额,因此现代成本会计要求比历史成本会计多设相应的专门调整账户加以反映。加设“已实现持产损益”和“未实现持产收益”账户,反映物价变动时企业持有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额及其实现情况;在权益类项目下加设“资本保持准备”账户,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

4.2 各项资产现行成本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资产被销售时。需按其现行成本来计列销售成本:在被耗用时,则以己消耗部分的现行成本抵减相应的资产账户,并将各项资产账户的余额按期末的现行成本进行调整,以反映其真实的价值水平。

5 结论

篇5

摘要: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与高科校的发展,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难以提供管理者所需的成本信息。这些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结合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衍生出一系列现代成本管理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为适应新经济环境主动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积极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及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等。这些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出现不但具有其必然性,并且它们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一、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产生的必然性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这种影响随着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以及电信业等市场的开放而扩大。相对传统的制造业来说,服务业的最终产品成本结构难以区分,传统的变动成本管理方法并不适用,因为这些产品不但产品本身难以确认,而且其产品中的混合成本也远大于易于区分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同时,许多制造业由于从传统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也面临众多的新成本问题,如;全面质量成本、顾客满意度等。因此,成本会计人员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寻求更恰当的成本管理方法,为管理提供与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成本信息。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计算机数控机床和人工智能工具、电脑辅助设备等高科技成果在生产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方式与产品成本管理方法已显示出许多根本性的变革。由于当前许多企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生产,直接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的40%下降到80年代的20%、上世纪末的10%。目前,在有些高科技制造业中直接入工成本已降到5%以下。同时,间接制造成本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其成本构成内容也更复杂,这就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必须更深入地了解间接制造成本产生的原因,即其成本动因,为管理提供适用的成本信息。

二、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

(一)价值链分析(TheValueChainAnalysis)

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中,价值链分析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价值链是用来描述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产品过程中,其作业(Activities)与产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区分价值增值作业(Value-addedactivities)与价值不增值作业(Nonvalue-addedactivities),应尽量减少价值不增值作业从而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例如:存货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只起到有备无患的预防作用,它的存在并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因此应尽量减少这种作业成本。半成品在企业生产部门的传送作业也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应运用网络规划的科学方法合理布局企业的生产车间,来减少半成品传送作业使其传送成本最小化。

(二)零存货与及时生产(ZeroInventoryandJust-In-TimeProduction)

由于存货管理是价值不增值作业,所以目前许多企业追求零存货,但是,零存货给企业产品生产带来很大风险,一旦供货商违约延时供货或所供材料有质量问题,这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零存货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供货商与客户。与此相关的就是及时生产方法,在这种生产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只有在接到订单时,才准时生产,并且生产线上的各种生产部件都在下一个生产步骤需要时生产。这种生产方法要求企业不但能及时、有序的获得各种订单并开发设计产品,同时也要求各种零部件具有高质量高水准、生产工人的技能熟练程度也要达到极高。因为一旦一个生产环节出错,整个生产过程都要停下来。因此,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企业还要具有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一旦出现故障或产生废品要及时处理。

(三)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管理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相关、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原材料、技术、方法和环境等的集合体,它是与产成品的独特性无关的重复执行的标准化方法和技术。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项作业,按此逐步转移,直到产品最终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因此,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同时又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然而并非所有的作业都是价值增加作业,作业成本法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增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以至于最终减少成本。

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最大难度在于成本动因(costdriver)的分析。成本动因是产生成本、费用的各种因素。由于企业产品不同、生产方式各异,成本、费用耗用资源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其成本动因也各不相同,因而其作业也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准确区分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四)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

全面质量管理被认为是上世纪末最重要的成本管理研究课题之一,它的核心是产品要全面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西方制造业一大管理理念就是“质量是免费的(Qualityisfree)”,也就是说高质量产品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获得的收益问题,因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如返修、销售退回等,要付出额外成本、大幅度冲减收益。其内涵就是“为顾客提供质量上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责无旁贷的义务”。对待质量问题,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一定要结合企业的长期利益进行运用,追求质量上零缺陷的产品是企业不顾一切代价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劣质产品或不合格产品在目前买方市场条件下意味着企业要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占有份额,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是应顾客的需求而设计产品,其终点是保证这种产品令顾客满意。

质量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满意的程度。追求质量当然要付出成本的,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它们是企业为确保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付出的费用。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大公司如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英国的英国通讯公司、日本的富士和丰田公司等都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他们90年代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五)持续提高理论(Continuousimprovement)

持续提高理论的关键是寻找基准点(Benchmarking),所谓基准点就是本企业或外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最低点。这种理论要求企业生产产品时要以基准点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应坚信“以前能做到的现在也能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同时,基准点并非固定不变的。它是逐步降低、永无止境的。由于企业寻找基准点要参照同行企业的产品成本。因此这种理论要求行业性的参与,它能使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竞争、共同降低成本。日本的汽车制造行业曾因广泛采用这种成本管理理念而持续降低成本,最终取得巨大成功。

(六)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

根据约束理论,每个企业至少应有一个“瓶颈(bottleneck)”约束企业生产。因此,约束理论的第一步是要寻找企业的“瓶颈”。现代企业产品生产系统由于要经过多步工序,而每道工序的工人技能熟练程度和机器设备的配置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是导致了不同的工序有不同的生产能力。企业只需找到生产能力最小的工序(瓶颈),并想办法解决其矛盾来提高该工序的生产能力,就能最终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企业坚持“约束理论”不断寻找企业的“瓶颈”并改进它,就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的系统性分析

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由于产生于同一社会经济背景下,所以在本质上是有共性的。价值链分析与作业成本法的目标都是减少非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零存货与及时生产系统也是为了减少非增值作业而存在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顾客第一,而价值链的起点(研究与开发)和终点(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也是坚持这种理念:“持续提高”与“约束理论”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价值链的。因此来说,现代成本管理的本质核心是以最低成本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并且这种体系是动态的,即企业要永远追求最低成本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由于各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价值链分析与作业成本管理是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体系的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目标,及时生产与零存货是手段,约束理论与持续提高理论是贯穿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理念,并与价值链一起存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现代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四、我国企业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产生于日本及欧美的现代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已逐渐被我国企业所采用,实践证明,我国企业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以人为本。在现代成本管理这个系统工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企业如何设计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调动全体员工的能动性是管理者运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无论如何完美无缺的管理方法,如果不能使员工自愿、积极主动参与,也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一定要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

(二)注意全面性。成本管理活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要全员参加,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不能采取武断的命令下达式,特别是作业成本法制度设计,必须取得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车间工人的全力支持才能顺利进行。

篇6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1.资本结构与风险承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水平与风险承担关系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Furlong&Keeley(1989)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储蓄存款发放贷款,而储蓄存款或者受到存款保险的保护,或者由政府对储蓄存款提供隐性担保。由于存款利率并未反映资金实际的风险成本,商业银行将会依靠储蓄负债不断扩大贷款规模,资本水平降低与风险水平的提高将同时出现,即资本水平与银行风险负相关。但是,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提高与资本充足性水平下降也会带来潜在成本。那些过于依赖负债而自有资本不足的商业银行无疑面临高昂的破产成本。成本理论也认为,银行经营管理才能是一种专用性资产,银行承担过高风险对经理人员职业生涯的持续性将带来严重威胁(Saundersetal.,1990)。VandenHeuvel(2012)提出的银行资本渠道理论认为,银行资本面临负面冲击时,过低的资本充足率将传递不利的市场信号导致筹资成本大幅提高。此外,Kim&Santomero(1988)等基于风险收益均值—方差模型提出了“意外效应”理论,认为杠杆率下降对银行收益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提高收益率水平,银行可能配置风险水平更高的资产。因此,可以观察到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水平同步提高或同步下降的现象。2.资本监管对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资本水平与风险水平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那么资本监管对这一关系将产生什么影响?Benstonetal.(1986)认为,资本监管弱化了存款保险的期权价值,有助于提高银行资本与降低风险,Koziol&Lawrenz(2009)也认为,资本要求通过迫使银行股东吸收较大部分损失降低了过度冒险与道德风险。然而,资本监管对于资本与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却并不一致。Dahl&Shrieves(1992)考察了资本监管约束下1984-1986年间参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的1800家银行,结果表明资本监管促进了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与风险水平的下降。Barrios&Blanco(2003)利用1985-1992年西班牙商业银行数据,同样发现监管资本要求诱使商业银行持有更高的资本水平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是,Rime(2001)对瑞士银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资本水平来满足资本充足性监管要求,但没有证据表明监管压力对风险承担水平产生了影响。国内学者吴栋和周建平(2006)认为,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要求显著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但对提高银行资本的效果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许友传(2011)等发现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对资产风险变动没有显著影响,但能够有效提高资本水平。3.杠杆率规则与资本充足性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均是衡量银行资本水平的指标,但资本充足率经过了银行风险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是同方向变动的,近年来特别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学者注意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背离与差异,由于过度风险承担水平与高杠杆乘数,一些高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出现了低杠杆率的岌岌可危的局面(Hildebrand,2008)。Rochet(1992)认为,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很少,甚至为负数的时候,具有强烈的隐藏风险并放手一搏的冒险动机,基于风险敏感性的资本充足率有可能帮助银行进行相应的风险调节。Blum(2008)认为,资本数量取决于银行披露的风险水平,杠杆率监管有助于银行披露其真实的风险水平,避免监管套利。Repullo&Suarez(2013)、中国银监会课题组(2010)、黄海波等(2012)认为,杠杆率在抵御资本充足性潜在风险敏感性方面充当了保护人的角色,资本监管与杠杆率的结合要优于选择其中任何一个。然而刘信群和刘江涛(2013)等也认为,对杠杆率实施强制性的限制,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效率降低后倾向于选择风险水平更高的资产,将导致逆向选择。

(二)研究假设近十年来,中国银行监管当局以执行巴塞尔协议为契机,推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不断提高。2003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57%,而平均不良贷款率高达14.92%。中国银监会根据1988年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Ⅰ》于2004年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在2007年之前资本充足率达到8%。2006年中国银监会修订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Ⅱ》做准备,并在其监管指引中明确提出,资本充足率只有达到10%以上的银行才能获得100分的评级满分。2009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了巴塞尔委员会,并于2012年6月推出了标准更高的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到2018年年底非系统性银行与系统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分别达到10.5%和11.5%。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监管标准,商业银行除了充实资本之外,也主动降低了风险水平。截至2012年年底,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09%、4.81%与0.83%,为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逐步上升,而风险承担水平逐步下降,二者存在显著的反向变动关系。在监管标准动态调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始终面临巨大的监管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实际提升的幅度主要取决于其资本补充能力。显然,具有以下特征的银行具有更强的资本补充能力,如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且善于利用市场时机进行权益资本筹资的银行、盈利水平较高的银行、具有更高目标资本充足率的系统性重要银行,而这些银行一般也具有相对更高的资本水平。此外,资本不足银行由于距离监管标准较远,资本补充动力不足,为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在限期达标的监管压力下,资本充足性较好的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资本补充能力,向目标资本水平调整的速度更快。继2009年《巴塞尔协议Ⅲ》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杠杆率监管的概念之后,2011年6月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杠杆率监管试图通过设定杠杆率标准制约商业银行的过度冒险行为,有助于弱化通过风险加权系数转换计算资本要求所带来的缺陷,弥补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无法反映表内外总资产扩张情况的不足,希望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形成有效的互补。与欧美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在相对封闭的经营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一直以来较为稳定,占比在20%上下波动(见图1)。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稳定、内部模型并未普遍使用的情况下,杠杆率成为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替代性指标,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7(见图2)。因此,2003年以来我国资本监管形成了对杠杆率的较强约束,特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逐步提高,而风险承担水平逐步下降,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变动关系。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基本模型与变量定义商业银行在资本结构与风险承担水平的选择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决定的。分别用资本充足率CAP与杠杆率LEV代表资本水平,用RISK代表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借鉴Shrieves&Dahl(1992),Shim(2013),银行资本水平变动与风险水平变动表示为如下的基本模型:1.资本充足率变动。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采用总资本充足率(CAP),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将总资本充足率的一阶差分(CAP)作为资本水平变动的变量之一。2.杠杆率变动。采用核心资本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值来衡量。显然,杠杆率的一阶差分(LEV)同样也是资本水平变动的变量。3.风险水平变动。现有文献中银行风险主要有两种方法进行衡量:加权风险资产与总资产的比(Rime,2001)与不良贷款率(NPL)第一个指标的合理性在于商业银行资产在不同风险类别上的分布决定了银行的风险水平,但Jokipii&Milne(2011)也认为,用于计算监管资本的风险权重指标并不能反应特定风险类别内资产的风险水平,不同贷款的损失差异可能非常大。而不良贷款率作为一种事后的风险度量指标,既反映了管理层对于银行风险的主观判断,也反映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客观效果。因此,采用不良贷款率的一阶差分作为风险水平(RISK)变动的变量。4.主要影响因素。(1)宏观经济状况,采用实际GDP增速衡量。(2)资本补充能力(SUP)。与Shrieves&Dahl(1992)、吴栋和周建平(2006)、许友传(2011)等不同的是,样本期间中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的相对高低并不能作为是否承受监管压力及其大小的指标,而体现了资本补充能力的差异。引入变量SUP,如果银行资本水平低于样本银行年度均值,说明资本补充能力较差,SUP取值为1,否则为0。当分别采用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表示资本水平时,相应设定SUP1、SUP2作为资本补充能力的变量。(3)银行规模(SIZE),用总资产对数来表示。(4)盈利能力,用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ROA)来表示。(5)流动性(LIQUID),用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表示。(6)成长性(GROWTH),用资产增长率来表示。(7)拨备覆盖率(PC),代表商业银行应对贷款组合预计损失的能力。(8)贷款集中度(CON),用最大10家贷款客户贷款占权益资本的比值来表示。此外,加入年度虚拟变量(qt)控制宏观环境变化引起的时间效应,引入制度虚拟变量(STATE)控制四家国有大银行与其他股份制银行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实证模型设定1.资本充足率与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为了检验资本补充能力对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资本充足率方程中引入资本补充能力变量与资本充足率滞后项的交乘项,建立计量模型如下:。2.杠杆率与风险承担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在《巴塞尔协议Ⅱ》下,为了满足资本监管标准,商业银行可能在没有实质性提高资本水平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评级等方法将高风险资产转换为低风险类别以降低风险权重,或将同一风险权重的低风险资产向高风险资产转移以获取更高水平的利润(Gastion&Walhof,2007)。引入不具风险敏感性的杠杆率(LEV)作为资本水平的变量,以检验上述模型中银行资本与风险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否仍然成立,如成立,则表明银行资本监管构成了对杠杆率的较强约束。借鉴Jacques&Nigro(1997),本文进一步采用具有连续性特征的变量LEVL和LEVH表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能力的差异。当银行杠杆率LEV≤4%时,LEVL=1/LEV-1/4%,LEVH=0;当LEV>4%时,LEVH=1/4%-1/LEV,LEVL=0,显然杠杆率越低,LEVL越大,银行资本补充能力越差;杠杆率越高,LEVH越大,银行资本补充能力越强。具体模型如下:

三、样本选择与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实证分析采用年度面板数据,样本期为2003-2012年,样本银行包括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泰安数据库和BankScope数据库。

(二)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样本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布在5.01%(宁波银行,2003年)至30.14%(南京银行,2007年)之间,均值为11.75%;杠杆率分布在1.77%(华夏银行,2007年)至11.31%(南京银行,2007年)之间,均值为4.48%;不良贷款率分布在0.33%(宁波银行,2006年)至24.24%(工商银行,2003年)之间,均值为2.49%。

(三)实证结果1.资本充足率与风险承担水平一个多方程系统如果包含内生解释变量,对每个方程进行2SLS估计略去了不同方程扰动项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虽是一致的,却非有效率,故本文采用3SLS方法对联立方程系统进行估计。联立方程组(3)、(4)共有两个内生变量,即CAP与RISK,第一个方程排斥了3个外生变量:CON、PC以及RISK的滞后项,第二个方程排斥了2个外生变量:ROA、CAP的滞后项,均为过度识别。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采用资本充足率是否低于年度均值作为资本补充能力虚拟变量SUP1,模型2采用杠杆率是否低于年度均值作为资本补充能力虚拟变量SUP2。如表2所示,商业银行资本变化与风险变化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模型2资本方程中风险变的系数为-0.2858,在5%的水平上显著,研究假设1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发现的正相关关系不符(Shrieves&Dahl,1992;Shim,2013),成本理论、“意外假说”不能用来解释过去十年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动态调整行为,这一负相关关系也无法用存款保险的期权价值理论所解释(Furlong&Keeley,1989),该理论预期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与风险水平上升将同时出现。从银行资本补充能力对于资本变化的直接影响来看,模型1与模型2资本方程中SUP1与SUP2的系数分别为-0.0664与-0.0795,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资本补充能力较差银行资本提升幅度相对较小。模型2中资本水平滞后项CAPj,t-1系数为-1.1143,风险水平滞后项RISKjt-1的系数为-0.9493,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向目标水平调整的速度非常快,也意味着相对于调整成本而言,监管成本高昂。从银行资本补充能力对资本调整速度的影响来看,模型2中交乘项SUP2jt*CAPjt-1的系数为0.5340,表明资本补充能力较差的银行其资本调整速度为0.5803(1.1143-0.5340),大致是资本补充能力较好银行的一半,与研究假设2相符。2.杠杆率与风险承担水平在表3中,模型3以杠杆率作为资本水平的变量,第一个方程排斥了3个外生变量:CON、PC以及RISK的滞后项,而第二个方程排斥了2个外生变量:ROA、LEV的滞后项,均为过度识别。模型4为联立方程组(5)、(6)的估计结果,与模型3不同的是,采用连续型变量LEVL与LEVH衡量银行资本补充能力。由于2009年《巴塞尔协议Ⅲ》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杠杆率监管的概念,表3也列出了样本期限为2009-2012年的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银行杠杆率变化与风险水平变化的负相关关系仍然存在,即我国商业银行在提高资本水平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降低了资产风险。这一实证结果也有力地支持了研究假设3,表明样本期间资本监管形成了对杠杆率的较强约束,提高了银行风险监管的有效性。以样本期限为2003-2012年为例,模型3资本方程中相乘项SUP2jt×LEVjt-1的系数为0.5431,即杠杆率处于年度均值以下的银行,向目标水平调整的速度为0.4498(0.9929-0.5431),大致是均值以上银行(0.9929)的一半。模型4资本方程中LEVL的系数为-0.0007,LEVH的系数为0.0028,均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对于那些杠杆率处于4%以下的银行而言,杠杆率越接近4%,资本监管达标的可能性越大。这些银行通过补充资本达标的动机越强,如果杠杆率距离4%越远,在面临不利的外部筹资环境且短期内留存收益难以形成有效补充的情况下,这些银行达标的动力也越小。而对那些杠杆率超过4%的银行来说,为了向监管者或潜在的投资者显示持续超过监管标准的能力,往往寻求更高的资本缓冲水平。以上杠杆率调整的实证现象表明,资本补充能力较强的银行调整速度更快,也支持了本文假设2。此外,样本期限为2009-2012年的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本水平与风险承担水平变化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由于样本期间较短,且中国商业银行杠杆率均值自2006年已超过4%,短期内杠杆率新规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大。

四、研究结论

篇7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剂成本核算;对策

2009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医院中药制剂作为一种合法的制剂形式,以其处方有特色、临床疗效确切、研制周期短、价格较便宜、可满足疾病治疗需要而被临床实践所接受,是综合性中医医院的特色和优势的体现,是我国传统医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传统医药的保存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医院制剂部门为达到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PP(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使大部分医院制剂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建立制剂成本核算体系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制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能力,发展传统中医中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示范中医院,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8.97万平方米,总床位1200张,其制剂大楼面积3000多平方米,购置大型制药制剂设备30多台。生产80多种中药制剂。近几年,该院制剂发展迅速,但单位成本过高、科研投入较大等共性问题依然存在。对此问题笔者通过对制剂成本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中分析原因,从而为制剂成本核算和控制寻找途径和对策。

一、院内制剂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职成本核算人员,制剂成本核算未能细化

无论是旧的《医院会计制度》或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都要求制剂按品种进行成本归集。但从现状来看,由于院内制剂不是医院的主营业务,而制剂品种繁多、批量少、成本核算员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财务人员相对不足等原因,其成本会计工作一般由其他会计兼任并只能核算到总账科目。制剂产品单位成本的计算依据主要以申报物价时核定的标准成本为准。但近几年。制剂生产的各种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生产设备投资成本等不断上涨。使制剂成本急剧上升。过去简单地以物价局核定的申报成本作为制剂成本的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发展趋势。如不能准确、动态地核算单位产品成本,就有可能错把赔钱的制剂算成赚钱。使医院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院内制剂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制剂成本核算单纯事后算账,缺乏事前、事中的预测和监控

由于计划经济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及医院会计制度的模糊。大部分医院制剂会计仍停留在事后的手工记账阶段。忽略了对事前、事中的成本预测和日常监控的重要性。成本预算作为对未来成本水平提出的具体成本目标,确定成本、费用应降低的比例,对成本控制、树立考核标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缺乏成本预测,日常的监控包括:材料采购监控、生产流程的监控、管理费用的监控等变成一句空话。从现状来看,诸如:目标成本的设定、成本预算约束、成本定额管理、成本日常监控等控制工作仍然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

(三)成本控制过分依赖会计人员,导致管理出现盲区

由于制剂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大锅饭”体制。认为成本控制只是会计人员的事情,与他们无关,再加上成本核算工作严重滞后,所以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其实,成本核算不单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更是全部相关人员共同的事情。比如:采购的成本应由采购人员控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由生产人员控制,辅助生产成本由辅助生产部门人员控制,这些成本都是财务人员无法控制的,如果其他人员都不管,单纯靠财务人员管理成本是有局限的,最终只能使管理结果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全体人员提高成本意识,优化生产流程才能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四)缺乏行业相关的成本报表和控制考核标准,制度配套不完善

成本报表及控制指标在于分析和考核制剂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促进制剂降低成本、节约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和新《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对成本范围、计算方法、分配标准均未作出具体细则。计算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例如:制剂研发费是否应按品种进行分摊、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是否需要分摊、医院管理费用分摊是否计入制剂成本等没有相应的政策出台。计算方法不统一使各医院制剂成本信息没有可比性,难以满足各个部门考评医院制剂绩效的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不仅有利于推进中药制剂生产结构优化调整,而且有利于促进中药制剂长远健康发展。

(五)成本核算基础工作薄弱,配套控制制度不到位

近几年,制剂部门为满足GMP、GPP的要求,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一般都制定处方、工艺、质量标准等审批程序、生产车间工作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制剂药检工作制度等配套制度。但相对成本核算的制度建设则比较少,部分医院制剂连最基本的成本控制制度如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审批制度,领料和发料制度,制剂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原始记录的登记、审核、传递和保管工作制度,成本会计核算制度。风险控制制度等都没有。有些单位即使有制度,也形同虚设,成本控制不到位现象比较普遍。

二、完善院内制剂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统一各部门及生产组思想,树立以成本节约为核心的责任意识

成本责任意识就是对成本节约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惯性思维。针对长期存在部门成本意识淡薄的问题,首先,通过加大对制剂成本核算制度的宣传力度,促使领导干部和员工形成共识。切实提高对制剂成本核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坚持领导和科主任主动参与,切实领导。在院长及科主任的指导下加强与有关班组员工联系,以医院会计制度为依据,争取各部门对制剂成本核算工作的支持。另外,财务负责人从财务的角度对科主任及生产人员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方面培训教育,对重点控制领域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使管理者认识到要处处考虑成本费用及效益问题,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要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了管理者节约成本的能力,对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改进生产工艺节省物料消耗,做到有方法、能实施;使管理者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工艺水平:使生产工作人员认识到要善于从工作细节中找出节约成本的方法和点子,善于减少工作中的浪费,不断优化操作流程。

(二)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度,强化对工作人员、设备、材料的管理

一个好的管理办法,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良

好的管理制度应当是简明扼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制剂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应根据《医院会计制度》、《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针对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控制内容。首先,明确目标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如对成本会计人员,制定了《制剂成本会计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以生产工时作为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以销售量作为辅助成本的分摊方法,以约当产量法进行月末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方法等。又如制定《仓库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仓库管理员对制剂成品、原材料、辅料、包装料等的入库、发放手续,对合格品和待检品的划区摆放等作明细规范。其次,加强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制定《岗位标准操作程序》、《生产设备管理制度》等。明确对各生产岗位进行工艺规程的修订,对生产工艺进行合理化改进,对大型生产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等。制剂成本责任制使管理更具权威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使制剂成本控制得到可靠保证。

(三)加强和完善成本核算基础工作,理顺工作环节

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是计算制剂成本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成败。首先,从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的责任制度着手,制定各制剂成员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权限与责任。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的责任制度,把各项经济指标逐级落实到各个生产班组、各职能部门,由成本会计人员负责实施。其次,建立严格的费用审批制度,做到所有费用开支前都要经过主管领导申请、批准后才能支付。一些费用如:材料采购费、设备购置费、劳务工资等大金额支出,即使是原计划上规定的,也要经过进一步审核和批准才能支付。这样做,有利于成本费用事前得到控制,对不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费用,以及各种浪费、损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责任,保证一切费用的使用效果。此外,要不断完善成本实际发生情况的收集、传递、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对成本核算各项数据的收集、记录和计算必须准确、齐全,要有科学合理的收集和记录方式,符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数据的传递要迅速、及时、完整;计算和汇总工作要符合成本会计制度的统一规定。

(四)评析成本管理的成果,结合激励机制,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成本评析包括考评和分析两部分,就是把成本费用指标如:人工费用比率、制造费用比率、单品种制剂成本变动率等的完成结果与计划、定额进行对比评价和分析总结,分别按时间、空间进行纵横比较;按单个制剂产品进行费用明细评析。成本评析应坚持以国家法律、政策、医院的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制剂成本计划为标准,对脱离计划的因素要加以分析。分析各项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分析降低成本费用的执行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以完整可靠的资料、指标为基础,通过对成本费用资料及其所计算的指标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核实。作出恰当的考核评价。此外,注重评析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一方面,对评析指标完成较好,能提出节约点子的部门和员工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按贡献大小进行奖励,对相同贡献的员工按统一标准奖励,并注意做到奖励过程的透明和民主。通过结合激励机制使员工迸发出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为成本核算的成功实施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建立并完善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和准确率

作为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制剂,其制剂数量少至几十种多至上百种。在医院财务人员相对紧缺的情况之下,如果单凭手工计算,不但效率低、欠准确,而且可能因人手有限而不得不暂停实施。所以,医院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对成本核算的成败尤为重要。为此,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上着手建设完善的成本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上。配备专门的库存管理软件和相配套的成本核算软件,该软件能方便快速地提供制剂材料及产成品的进、出、存数据,能辅助实现费用归集和分配;硬件上,配备专门的仓库管理人员和高素质成本会计人员。要求仓库管理人员熟悉库存管理软件的使用,对制剂生产工艺及配方有一定了解;要求该会计人员不但熟悉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制剂生产制度、掌握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而且精通库存管理软件和成本核算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熟练运用Excel函数、VBA、图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4).

[2]高峰,曲松涛,等.医院成本管理的实践与控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0(3):88-89.

篇8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性价比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4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89-02

在临床上,流行性腮腺炎系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诱发,隶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此病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尤其多发于小学生,对其身体健康及学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其衍生的家庭及社会损失也非常巨大。预防此病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MMR),然而该疫苗在我市2008年才纳入计划免疫,因此,我市小学生仍未受到疫苗免疫保护。据资料统计,我市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占传染病疫情总比例的6544%,而小学生占流行性腮腺炎所有发病人群比例达7223%。为此,我疾控中心特开展了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社会调查专项研究,以制订科学化的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性临床干预方案,本次研究旨在计算流行性腮腺炎的小学生群体爆发与其预防成本的性价比、即成本-效益比的专项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市市区所有小学2012年罹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在校学生,并从我市所有指定接诊流行性腮腺炎的医疗机构来获取病例信息。

12研究方法将所有病例信息输入计算机,用计算机统计程序随机抽取流行性腮腺炎小学生患者样本554人作为研究组。而后对这554人进行系统调查,总结其患病期间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而后以此作为基数来宏观性地采用成本效益比率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出接种成本与节约损失费用之比。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检验。

2结果

21辖区2012年接种流腮疫苗情况我市市区小学生共计66100人,2012年无统一接种流腮疫苗或MMR疫苗的要求,故无任何流腮疫苗接种记录。

22综合疫情情况我市市区小学生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共计患病18878人,故患病率为2856%。以研究组基数统计显示,554名患者合计发生停课449人。故缺课率为8105%。其余105人被校方强行隔离在家休息。在所有缺课学生中,缺课天数在2-35天这一范围内,缺课中位数为15天。

23经济损失情况

231医疗统计研究组最低支出医疗费37元,最高支出825382元。医疗支出受家庭经济基础影响大,富裕家庭选择医院级别及住院检查、用药常比较宽裕,贫困家庭则能省则省,故此本次研究中将极端个例排除在外,对医疗费支出进行正态性检验,最终符合正态分布,得出医疗费均值为62748元,标准差为22319元。

232陪护统计研究组患者中,有338名学生需要家长请假进行护理及陪同治疗,故误工率6101%。所有误工家长平均陪护天数为7,标准差为38。按照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142633元、每月工作日22天计算,日工资均值为6483元。

233补课统计按照聘请家教进行补课来算,参考我市平均小学生文化课家教课时费标准,费用为25元/时,缺课1天记为需要补课1小时。

234经济损失计算医疗费=患病人数×医疗费均值;误工费=患病人数×日工资均值×平均陪护天数×误工率;补课费=患病人数×日补课费用×缺课中位数×缺课率;总经济损失=医疗费+误工费+补课费。

3性价比核算

31疫苗接种以MMR疫苗为例,疫苗费、材料费及处置费合计65元,即个体疫苗成本。疫苗成本=辖区注射人数×个体疫苗成本。

32疫苗接种的疗效患病人数=辖区总人数×未注射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患病率;单次MMR接种后患病数=辖区总人数×(1-85%)×2856%;两次MMR接种后患病数=辖区总人数×(1-98%)×2856%。

33腮腺炎防疫的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单次注射麻风腮疫苗的成本-效益比为1:351,双次注射麻风腮疫苗的成本-效益比为1:160。

4讨论

国内外很多调查[1]表明并推荐在6岁以前进行MMR第2剂注射,以取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据报道,第2剂MMR接种并非加强作用,而是针对初免漏种和免疫失败的人群[2];即使人群较少,随着逐年易感人数的不断累积,也有发生爆发的机会,疫情爆发使政府、学校及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采取防疫措施所支出的医疗投资、宣传及人工等与防疫相关的间接支出也会增加。本次调查与高俐等研究结果一致[3],接种双剂MMR的成本-效益比低于接种单剂,是由于尚未考虑减少暴发疫情带来的效益。

事实上,小学生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后其就诊的交通费、康复的营养费等也会增加,同时,集体接种疫苗时价格也会相应优惠,故将以上随机性强、难以统计的隐性间接成本纳入后,最终的预防成本性价比还会更高。也有观点称[4-5],宣传、组织及实施疫苗接种会增加接种成本,但是这与整体的间接损失相比微乎其微。此外,本次研究采用的是三联疫苗,除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还能预防麻疹和风疹,而预防这两种疾病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并未计入本次研究。若再加上避免麻疹和风疹带来的经济损失,双次注射的性价比也会十分可观。

总之,单就本次研究而言,进行单次或双次MMR疫苗的注射,其性价比极高,可带来极其卓越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家瑜,施燕,倪莹箐,等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2剂免疫的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4):221-223

[2]美国默沙东公司疫苗科技事务总监David RNalin博士采访录[J]中国计划免疫,1999,5(4):248-249

[3]高俐,左丽娟,来宝和从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看预防腮腺炎成本效益比[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6):522-524

篇9

一、成本预测理论与践行

现代企业中的成本预测主要是通过综合考虑成本影响因素、企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所能够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来对企业即将产生的成本以及成本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企业不仅能够对自身进行成本控制的能力与潜力做出挖掘,同时可以及时地找到成本管理与控制途径。

在对成本预测这一过程做出实践的过程中,现代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内容:一是明确成本预测工作所具有的目标与内容。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项目的筹划、产品的设计还是产品的生产都会产生成本,企业需要以预测内容的差异为依据来制定具有差异性的目标。在这项工作中,所指定的目标应当是企业在采取有效措施后可以实现的,而不能进行毫无依据的凭空捏造;二是对成本预测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能够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所有资料都应当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应当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可靠性。这些资料包括企业会议记录、决策决议、合同等;三是企业应当对当前所产生的成本情况做出认知与分析,并对成本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四是企业需要通过构建建模来对成本开展预测。通过构建预测模型,企业可以通过数字语言等来构建表达公式,这一表达公式能够体现出成本与影响因素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由于建模过程可以实现大量信息的集合与分析,所以利用建模来开展分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其缺陷则在于模型的构建需要做出一些假设;五是对预测误差做出分析。在完成预测之后,企业应当利用实际结果来进行对比,如果预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则应当找出造成误差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方法对预测过程做出完善。

二、成本决策理论与践行

成本决策工作的开展则需要依赖于成本预测结果或者与成本相关的其他资料作为依据,这是确保成本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让企业实现自身成本管控目标的有效渠道。宏观的成本决策涉及到了厂址选择决策、生产布局决策以及产品结构决策等,微观的成本决策则主要包括资金成本、生产成本、存货成本、销售成本等。笔者在这里仅对微观成本决策的践行做出分析。从企业存货成本方面来看,企业中所开展的存货包括成品性存货、生产性存货以及储备性存货,其中储备性存货是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管控困难的主要原因,所谓储备性存货主要指的是,企业对包装产品、原材料等物质的存储,由于这些存储占用较多资金并且不能及时向资金转化,因此在成本管控决策工作当中,存储性存货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在针对存货成本做出相关决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满足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使用最少的支出来进行存货,从而确保企业营运效率的提升;从企业生产成本方面来看,生产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有者很大的比重,通过对生产成本做出有效的分析与决策,能够确保企业对所掌握的所有资源做出合理且高效的利用,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企业销售成本方面来看,企业要获得利润,就必须具有客源与客户。而企业与客户间产生主要联接作用的,是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销售过程中,有服务与产品所产生的交易也会形成销售成本,如赊销等手段会让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成本无法及时回收。对于这些内容,企业应当强化收款管理,这同时也是企业销售成本决策中的主要内容。从资金成本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决策主要是围绕资金来开展,同时也直接决定着企业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在资金成本决策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信用、贷款与机会成本管理与决策。这项工作要求企业能够在保证自身正常生产的同时让企业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在减少企业资金成本的基础上让企业得到更多效益。

三、成本控制理论与践行

成本控制则是利用有效的策略与办法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成本控制理论中过程来看,成本控制工作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项主要的控制阶段。从具体步骤方面来看,首先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标准。在这项工作中,首先企业需要对整个成本管控计划做出分解,并将分解完成的内容当作成本控制标准,同时企业需要针对成本产生的过程来对生产活动、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制定开支标准与消耗定额,从而确保所产生的成本始终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其次企业需要对成本产生过程进行监督。企业需要以成本管控标准为依据,对成本产生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并对影响成本产生的各类因素做出分析与控制;再次,企业需要对成本偏差做出分析。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成本偏差,对于这些偏差,企业应当及时发现,并在查明原因与责任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优化措施。在具体工作中,企业还需要找到占有较高比例的成本,并将其当作关键点做出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必要开展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成本管理,而只需要通过构建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或者约束机制来将成本管控当作每个人都关注的重要内容,从而确保成本管控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成本考核理论与践行

成本考核是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面临的重要工作,它是最后的一个成本控制环节,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本控制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成本考核阶段能够对整个成本管理过程所取得的成效做出反馈,并有利于帮助企业发现成本管控工作中的不足,从而让企业能够在完善成本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管理成效的进一步提升。成本考核主要是对强企业在之前所制定的成本管理计划完成状况作出考察与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责任成本预算进行编制与修订,以预定的成本标准、小号定额等为依据,使用弹性预算方法,对责任主体所需要承担的预定责任作出编制,并将这些内容作为成本考核的主要依据;二是明确成本考核相关指标与权重;三是结合成本考核指标与权重对责任主体所开展的成本管理工作作出评价。从成本考核指标方面来看,需要包括数量指标、实物指标、价值指标、质量指标等内容。在考核指标的制定中,需要以企业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为依据。另外,在成本考核方法方面,现代企业多以责任成本为核心内容,以构建成本考核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行业考核指标与企业自身考核指标等方面的内容。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 成本控制

近年来许多电子商务公司由于各种原因纷纷宣告失败,在所有失败的例子中,成本控制失败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对电子商务流通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大部分的研究只停留在对电子商务网站硬件成本和软件成本的节省、运输与配送成本的节省以及培训维护和顾客服务成本等显性成本的节省上,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显性成本的节省往往是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因此,应该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上面来。

定单成本的控制

目前很多电子商务经销商认为只要把在线目录与购物车中的包裹建立了连接,并收到了顾客的订单,电子商务就算完成了。事实上,收到订单仅仅是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始,大量的工作是在文件处理、订单执行、产品交付以及产品退货处理上。

订单处理成本

过去处理订单的方法,是手工把订单输入一个订单入口系统,然后确认和处理信用卡,再查找先前的记录等等,这就致使这一过程中消耗很多的纸张,增加了成本,而且处理订单速度慢,容易出错,顾客也不满意。

解决的方案是:通过使定单处理过程自动化,并把它集成在电子商务网站上,顾客就能在网上实时订购产品,做信用卡授权,检查产品可用性,以及其他一些功能。这不仅节省巨大成本,而且使顾客更满意。

订单的准确性

前面提到的是减少订单处理过程的费用,如果提高订单入口自动化程度和订单确认能力,减少订单差错,也可以降低订单处理的成本。订单入口筛选、处理和确认自动化达到一定程度,那么错误、复制的订单以及其他对费用影响较大的共有错误等都可以避免。提高订单的准确性还会带来另一重要的好处:减少产品退货。

减少延迟订单

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产品的时效性。没有进行库存管理自动化的公司是采用大量库存的方法来满足订单需求。而电子商务经销商(或顾客)可以快速进行库存检查。自动系统也可以提供准确的预报,并且在关键的交易处理(如购买、消息、开发票)时触发报警。

获得并维系顾客成本的控制

缩短销售周期

传统的销售活动依靠成本集约和劳动集约的会议、电话、出差及销售呼叫等。文书工作、传真和电话是每个销售人员的支柱,并且长期被认为是建立个性化的销售关系的必要成本。现在,有了基于因特网的技术,重复、高费用的销售任务大大减少了。为缩短销售周期,电子商务网站可以被建成电子经纪业务网站,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可搜索信息,以减少搜索和处理顾客(或供应商)的时间和费用。这种自选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把销售功能转移给了顾客,使交易更及时、更加节省成本。

通过订单入口系统、销售点终端、交付系统与电子商务网站的集成,建立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联系的时间和费用会极大地减少。通信能力、价值链的接口处理以及交易各阶段准确性都得到了增强。借助于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和能力,经销商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在许多顾客间平衡生产负荷,并提供更好的销售和服务,所需的费用仅是传统商务方法中的一小部分。

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当今商务环境利润低、竞争激烈、时间性强。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延迟意味着潜在损失。减少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优化供应链和来源以及良好的通讯是商务企业生存的关键。电子商务网站可以改善整个供应链通讯,从产品开发、制造到安装整个过程的信息采集、反馈响应、方案调整和修改等都更容易。

除提供销售服务外,电子商务网站应该有为公司生产“软货”的潜力。耐用消费品经销商最终将消除高成本的中间商,允许顾客从电子商务网站直接订货。 电子商务网站可使流通渠道简化以提高效益,它允许供应商、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访问,也允许他们直接相互联系,从而减少了营销成本和通讯成本。对于所有电子商务网站的参与者的自动管理过程,由于执行的一致性,间接成本能够减少,而且业务过程的全部时间也能减少。

获得一个新顾客所花的时间、努力和费用都会远远超过留住顾客的费用。如果一个电子商务网站能跟踪并留住很多顾客,那么公司就可以有效地节省在顾客保留方面的费用。

通过战略联盟及组合营销实现成本的控制

电子商务的目标是减少中间环节和重复流程,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行业范围内实施电子商务战略联盟显然更经济、高效。国际上,汽车界的巨头联手建立电子商务联盟网站说明了这点。在我国,科龙和小天鹅结成电子商务战略联盟也印证了这一理念。电子商务联盟实现竞争优势的原因在于参与者中产生的协同作用可以对所有成员组织产生规模效益。例如在材料购买和供应、做促销活动及共享信息等活动的联合参与能导致成本的显著降低。通过战略联盟的团队销售和与制造商的合作营销,同样可以降低成本。因此,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竞争环境,提升参与企业综合竞争力,构建基于供应链、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是降低电子商务成本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手段。

无论是建立战略联盟还是制定组合营销方案,都是为了能够在使用电子商务手段的基础上,将整个电子商务应用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应用,这样做将不仅能够节约整体成本,同时也能带来大量的规模效益,分摊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降低服务价格。

通过逆向物流政策实现成本的控制

在逆向物流处理方面,要避免在尽量少的退货或无条件退货之间走极端,应该制定合理的逆向物流政策,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处理产品退回的方式,增加顾客满意度、更多地降低成本并且保护环境。

许多零售商将退货作为在赢得市场份额战斗中一件有竞争力的武器。因此,合理的逆向物流政策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物流成败的关键。电子商务零售商制订退货政策可以考虑以下的建议:

反方向设计

首先,设计系统时,努力将前向和逆向物流作为优先考虑。从仓库开始反方向设计。无论站点多么吸引人,如果不能处理产品退货,将会失去顾客。

准确地进行演示

保持退货减低的最好方法之一是保证图象质量和传递给顾客的关于合适、大小等信息是准确的。同样的概念也适用于其他产品。

为冲动购买提供取消机会

点一下鼠标的购买技术使冲动购买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可是,买主可能在按下“购买”按钮后懊悔。应该增加一个功能,以便当一份订单在网上被创建时,一个“取消”按钮也同时创建,并且在一个小时内保持在线。

告知顾客如何退货

许多站点在没有把如何退货的说明封装进产品的情况下就发运产品,这将迫使购物者重新在线以弄清该如何做。这是由于很多在线零售商将责任履行外包给其他公司,这些产品可能需要被退回到一个原来发运地不同的地址。详细的退货说明和退货政策应该能通过在线和离线的产品包装两个途径获得。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使顾客满意,从而留住他们。

及时送货

当购买产品和收到产品之间的时间被延长时,退货的机会将要增加。如果产品的发运时间比应该占用的时间长,应该在提供在线订单追踪的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积极地征询客户的意见。

提供在线退货工具

应配备免费的在线退货工具,商家可以将这些工具集成进站点,这将使顾客退货非常容易。为了使用电子退货服务,在线零售商必须获得一个退货许可,并且在每一个当地邮局建立一个账号。当客户告知在线零售商有一个退货需求时,该零售商通过因特网向客户提供一个退货标签,客户把它打印出来并用于将要退货的包裹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