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制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22:0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核算制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成本的多维性态
成本本身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同学科基于自身视野有不同的理解。如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萨谬尔森将成本概念等同于机会成本,认为“生产产品X所费成本,就是为了生产出该产品而放弃(或牺牲)了另一种最佳替代物Y产品的生产。简言之,生产出X产品所费成本即是它的机会成本”;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科斯将成本视为交易费用;劳动价值论则认为成本的经济内涵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个别物化劳动和必要劳动的价值补偿。即便从会计计量的角度看,以对外公开为目的的财务会计和以对内分析为目的的管理会计,其成本界定与内涵亦存在差别。为此,著名会计学者杨纪琬指出,“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成本”。
(二)教育成本概念的分歧
与成本概念的多样性相比,教育成本的概念界定争议更大。约翰•维泽1958年首次提出了教育成本这一概念,他将教育成本等同于教育经费。此后,学术界对教育成本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是仍难以形成共识。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提出者布鲁斯•约翰斯通将教育成本分为“教学成本、学生生活成本、学生机会成本”等三项。以色列的艾德里安•齐得曼对此并不认同,他在约翰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管理成本。萨卡罗普洛斯和伍德豪指出,“各种划分教育成本的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将教育成本的定义和方法规范化,但还是未能成功”。
(三)相关领域专业准则的构建
在纷繁芜杂的现实经济活动中,各类经济主体成本构成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甚至试图抹平这种差异是不理性也不现实的。如何在认可差异的前提下形成广为接受的成本计量属性呢?这有赖于“公认会计准则”的构建。也就是说,尽管各类市场主体所处行业、自身规模、产权结构千差万别,但是通过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可以消弭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巨大差异,使其选用广为认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并基于统一的会计假设和信息公开框架,对外充分公开其成本费用方面的信息。这一信息公开制度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石。就教育领域而言,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加深,政府、产业界、受教育者、投资方等利益相关者充分知悉高校成本效益方面信息的意愿日渐迫切,对教育成本进行确认、计量与公开的必要性亦随之凸显。从方法论上看,借用经济领域市场主体一贯的思路来构建统一的公认准则与信息公开框架存在很大困难,其缘由在于理论预设的不足以及高校特殊的组织属性。从理论预设看,迁移自市场领域的方法论不够适切: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其投入、产出均可以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确认并进行配比,进而生成一系列成本利润指标来评价组织绩效,并使其具备相关、可比的质量属性;高校是从事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的非营利组织,其产出相对模糊,所培养的人才不是物化的产品,基于文化传承所塑造的学术声誉也很难用经济价值予以估计,这与依据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基本假设来确认教育成本并进行投入产出配比,存在很大冲突,背离了高校的文化属性。为此,构建符合高校组织属性的公认准则及信息公开框架,关键在于方法论的修正与创新。
二、理论进展与实务推进
(一)理论进展
我国学术界对教育成本具体应由哪些项目构成分歧极大,可谓众说纷纭。如:王耕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11个项目,分别是: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助学金、公务费、修膳费、业务费、差额补助费、折旧费、其他费用;肖玉秀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3个项目,分别是:直接费用、辅助费用、管理费用;王善迈亦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3个项目,分别是: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袁连生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5个项目,分别是: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膳费、折旧费;柴效武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9个项目,分别是: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学生奖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膳费、其他费用;范先佐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6个项目,分别是:工资、行政事业费、教学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于人才教育培养的科研费、与学生有关的费用;郭化林亦认为教育成本应涵盖6个项目,分别是: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折旧费、其他费用。再从计量的方法论上看,袁连生提出了统计调查法和会计调整法,范先佐则归纳了匡算法与实算法,郭化林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由于理论层面远未形成被广为接受的共识,所以实践层面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亦缺乏公认准则的规范指导。
(二)实务推进
从实践层面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要求对教育成本进行准确核算并对外公开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近年来中央相关部委围绕这一主题颁布了数个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在核算原则及具体方法方面差异极大。
1.《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监审办法》)《监审办法》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颁布,该办法界定了“生均培养成本”这一概念,规定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四部分构成。按《监审办法》所核定的培养成本,是对省区内选定高校依据专业大类进行的,这不是对各高校自身实际成本的核算,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各界公布一个基准成本以确定学费收取标准,从而为受教育者按一定比例分担教育成本提供依据。这种核算方法口径非常粗糙,没有体现区域内不同高校及具体专业之间培养成本的实际差异,因而这一成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际成本,而是物价管理部门为确定学费标准向社会公开的基准定价依据。
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标准培养成本计算办法(初稿)》(以下简称《计算办法》)《计算办法》由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该办法界定了“学生标准培养成本”这一概念,规定培养成本由“标准教职工人员成本、标准学生资助成本、标准日常教学维持成本、标准土地和固定资产使用成本”等四部分构成,与《监审办法》的界定相比,虽然两者对成本概念的表述基本相近,且成本构成项目均规定为四项,但是各项目的具体内容则完全不同。该成本虽然带有具体高校的实际成本属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高估自身培养成本、凸显财政困难的倾向。如上例对安徽师范大学的成本核算中,“标准教职工人员成本”中并没有剔除离退休人员费用等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的开支。另外,其“标准土地和固定资产使用成本”项目下的“土地成本”、“仪器设备成本”等明细,是经一次性购置后逐年计提折旧予以确认的,正常使用后并不需要每年再支付现金成本,所以其研究结论得出的年度资金缺口为1.2亿元并不是真实的现金流量缺口。概言之,其标准培养成本并不“标准”,一定程度上有失客观公允。
3.《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由教育部于2008年印发,与前述《监审办法》和《计算办法》的成本核算均采用四个成本项目正向相加的方法不同,《通知》没有具体规定成本的构成项目,而是采用倒算法进行匡算。即依据学校上报的财务报表决算数据,分学科大类在支出总额扣除科研、创收等无关费用后,得出学生培养成本总额。问题在于《通知》仅是针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这类高校财政基础远比一般地方院校要好,依据财务决算支出数据扣除科研、创收等项目费用倒推得出的培养成本与地方院校相比会高出不少,所以这一成本核算方法不具备普遍性。此外,由于不是依据成本项目正向相加而进行的准确计量,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大致的匡算,所以其成本信息在客观性、公允性及可比性方面存在一定欠缺。
三、制度建设现状与不足
在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以及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但是,这一原则性规定,并未在稍后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中得到切实体现。
(一)会计要素的划分不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在其第5条规定,“高等学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5项。与企业相比较,《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利润”等6项。成本核算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并和收入进行配比的对象化过程。《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5项会计要素的划分,仅是笼统地规定了“支出”这一要素,并没有清楚厘定支出与成本、费用的概念边界,更无法与产出进行相应配比,因而无法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
(二)没有设置具体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3)》虽然设置了“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等5个一级会计科目,从而更清晰地反映了支出类别,但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成本费用类会计科目,亦没有就教育成本的具体构成项目予以明确,所以无法真正开展教育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如新引入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科目,由于未就折旧与摊销设置对应的成本费用类科目,这样计提的折旧与摊销,实际上是“虚提”,其作用只是更公允地反映长期资产的净值,但未能充分考虑核算教育成本与费用的现实需要。
(三)未能对我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积极回应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亟待得到回应并形成共识。如:同一地区斥巨资购买土地建设新校区的高校与仅仅依托原有校区办学的高校,前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及基建的支出在资本化以后,后续逐年计提累计折旧的过程会对教育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产生重大影响,这必然导致同一地区不同高校成本信息可比性方面的巨大偏差,且对学费议价产生极大影响,如何调整至可比?某一年度为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或申报博士点的巨额专项支出,扭曲了当年的成本信息,如何遵循一贯性原则?较长时期就业压力很大的背景下,就业率明显偏离均值的高校,表明产出了大量不被社会认可的“次品”,能否比照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作类似处理,以体现谨慎性原则?高校为广大贫困生群体获取国家助学贷款所提供的风险补偿金是一项或有支出,如有学生还贷违约会面临风险补偿金被罚没的情形,这样的或有支出如何按概率及比例确认并计入成本?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构建公认的专业准则并在统一的公开框架下公允公开,以避免各行其是。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核算控制
独立学院是在利用其校(院)本部的各种办学资源,借助社会资金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独立学院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国家财政拨款,靠自收自支来维持其办学过程中所需各种经费需求的一种新型高校。为使独立学院的发展空间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实行办学成本核算,注意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办学成本的有效控制十分必要,对独立学院今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概述
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是指学校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技巧以及各种综合素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具体包括学院教职员工的工资性支出、学院各部门的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学院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所需要的各种业务支出、校园校舍维护修缮支出、固定资产购建与使用费等内容。对办学成本进行适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为办学成本核算提供具体的成本核算指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对办学成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有效控制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指标体系。
二、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核算
独立学院具有企业和高校的双重性质。独立学院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和高校办学的具体业务情况实行办学成本核算。独立学院只有建立起完整的办学成本核算体系,才能为成本控制提供其所需要的数据参考。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核算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
(1)确立办学成本计算对象。独立学院应以各系、部、处、室来汇集办学费用,以各系各届各专业的毕业生为成本计算对象。也就是说,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以专业年级来开设成本明细账,归集各专业各学年的办学费用,把公共性的费用采用适当方法分配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先计算出各级各专业各学年的办学费用,在各届各专业毕业时将其4年的办学费用汇总就可以计算出办学成本。(2)以学年度为成本计算期。根据学校的工作和业务特点,应以每年的8月1日到次年的7月31日作为一个成本计算期比较合适。学院管理部门根据学年度报告资料,更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安排和布置,而年度会计报告是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要求必须要上报的会计资料。
(3)以成本的经济内容作为办学成本的核算项目。按照办学成本的经济内容有工资、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和修缮费。这样设置成本项目,与我国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的预算科目相吻合,可以提供便于办学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合理调配学院有限的办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要正确处理好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关系。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实际上就是投资者在投资办教育,很大程度上具有企业性质,应该根据学校的业务特点和企业会计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如计算办学成本,核算办学利润;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办学成本;在权责发生制下预提、待摊费用,还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还有各种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得参照企业会计方法来进行。
(5)设置办学成本明细账,计算办学成本。以专业、年级开设办学成本明细账,按月编制经费开支明细表,年末根据各月明细表和账簿资料编制高校会计制度规定的报表资料。
三、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
(一)编好预算,制定办学成本定额。在当前业已形成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编好独立学院的财务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定额,是有效控制独立学院办学成本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的预算包括综合预算、部门预算和分项预算;各种预算的编制,可采用零基预算法进行细编;各类支出数据定额的确定,可以参考过去年度的历史数据,取消过去那种简单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预计变化情况以及轻重缓急程度来重新测算各项目或指标的支出需求。学院的财务预算和定额一旦确定,原则上不能轻易变更;对于计划列支之外的项目,为保证计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必须经过院办公会讨论,院领导集体研究且批准同意以后,方能列支;不断完善学院的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系统,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根据预算和成本定额,对每月各职能部门经费开支的实际情况实行跟踪,一方面可以检查、分析和评价各职能部门预算定额的执行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增强学院各部门、阶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理念,同时对日常经费开支所出现的偏差及时予以调整。
(二)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办学成本的有效控制,应按照办学成本的结构特点来区别对待:第一,控制人员工资费用。人员工资费用是办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日常经费支出的半数以上。加强对人员工资费用的控制,得从人员的调入、使用和工资分配制度等方面入手。独立学院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都是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加强人员工资费用的控制,主要是由学院的劳动人事工资部门来具体实施。人员调入是学院根据各职能部门未来教学、管理、科研及其他需要,先编制人员调入计划,由学院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招聘而引进既符合要求又能胜任工作岗位,且将成为学院正式教职员工的行政行为。独立学院长期稳定的发展,尤其需要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人才,而人员工资的控制,则要求人员越少越好、所支付的工资越低越好,两者之间成反比例关系。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机构设置要精简高效,所引进的也必须是勤快能干的优秀人才。只有在一支精简高效、勤政爱校的领导班子的带动下,才能拥有一心为学校的前途发展而奉献各自才干的教职工队伍。此外,还可以借助其校本部的人力资源,这是独立学院人员工资控制的优势所在。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长期聘用人员应占岗位所需人员的80%左右为宜,其余的20%,可以聘用部分临时性的校本部教学能力强的在职老师和短期性的已退休人员来兼职,这既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同时又是节约人员工资成本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学院的人事考评机制。表现好的,要有具体的事迹,评为优秀,再给以适当的奖励;表现相对较差的,要有事实,给人以一定的表现空间,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工作效率,降低人员工资成本。工资分配制度是人员工资费用控制的重要内容,关键是要解决好工资增长的刚性与学院可用于工资开支的空间之间的关系。在创办初期,学院师资结构是以青年教师为主,随着青年教师职务职称的提升以及国家工资政策的调整,人员工资总额的增加是必然的,也即工资增长的刚性。而学院招生规模的形成以及学生收费的规范化,学院办学收入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学院工资分配制度的设计就必须留有一定的工资增长空间,采取总量控制与学院机构设置、人才结构体系的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独立学院人员工资控制的系统工程。第二,控制公务费、教学业务费。对独立学院的公务费、教学业务费可采用预算控制的方法,按部门、分项目责任落实到人。每月各部门责任人在收到费用开支明细表时,应通过逐项对比分析,把成本控制在整个办学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好网络通讯,尽量做到无纸化办公,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墨笔和电话费等。独立学院应将公务费、教学业务费与学院的目标管理、年度考核挂钩,形成一个人人讲节约,事事求效益的良好氛围。第三,控制修缮费和固定资产使用费。影响修缮费和固定资产使用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规模越大所需要的这些费用就越高。加强对其控制的最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新办学院不应该建造讲排场的超豪华的楼、堂、馆、所,也不应该添置可有可无、使用效率不高、图于形式、可用可不用的机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固定资产,应本着学院的发展规模与实际需要,在不影响学校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从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控制好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修缮费和固定资产的使用费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二是提高教室、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为使学院固定资产得以充分利用,具体需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购建新的固定资产时必须经过多方面论证,对其可行性方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购建固定资产的最佳时机,进行成本与效益评价,避免无谓的重复和低效。
(2)对已购建的固定资产,要在严格固定资产管理手续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问题,延长使用年限,充分利用好学院现有的固定资产,提高利用率。
篇3
论文关键词: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必要性,存在问题,措施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对产生的劳动消耗进行完整的记录和系统的分析,并加以考核与控制,从而能够正确且完整地计算出医院的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成本管理不是静态的、简单的进行成本核算,而是全方位地对各种成本实行全面考察,实现全过程控制。总之,成本管理的目的是控制支出,降低服务成本,低耗、高效。
一、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医疗成本是医院在提供各种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各种劳动消耗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工资、职工福利和补助、药品费、公务费、原材料费、折旧修理费和业务费等。根据《医院财务制度》有关医疗成本费用开支范围的规定,核算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数额、构成和水平,是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费用发生和医疗服务、药品销售、制剂生产成本所进行的核算,医疗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
1、加强成本管理是医院性质的要求
随着医院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想保持医院的稳定,以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确立 “以成本核算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方式”,处理好经济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做好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增强他们的经营意识,使医院能够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以低消耗获得高效益,全面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
2、加强成本管理是医院优化管理的基础
医院的成本核算应该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它是通过特殊的手段和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而与此同时,既然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措施,那么它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都受到市场客观规律的制约,例如医疗设备的和各种物资财料的采购等。医院的成本核算不仅要融入一般市场活动中,还必须参与医疗服务这个特殊市场的竞争。加强医疗成本核算,不但为医院降低运营成本,而且为患者减轻费用,可以提高医院竞争力,逐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价廉”的目标,提高患者就医的满意度,建立起良好的医疗信誉,实现经营成本的最优化管理。
二、目前医院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院成本费用一直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医院对成本的核算长期以来并不受重视。医院在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加强对成本的管理,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1、对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认识不够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医疗服务质量没有保证、病人住院天数长,诊断率低,无效护理多,从而提高了整个的医疗成本。
2、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不规范
大多数医院成本管理内容差别比较大,成本管理目的也各不相同,对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执行不够严格,各医院的数据无法进行比较,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十分不规范论文的格式。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医院开展的成本管理只是对科室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而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也大多仅限于通过发放奖金刺激员工降低成本,效果十分有限。这导致了“低价格实现高质量服务”难以真正实现。
3、医院成本控制滞后、片面
当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成本数据的收集,成本控制停留在事后,有明显的滞后性,未能制定计划和标准,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值。没有实施顶算管理制度,对各科室的考核没有按一定期间的实际发生成本与预定的尺度进行对比,剖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等。
三、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成本效益意识,提高运行效率
医院的成本控制由于其涉及面广,所以这就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推行全面成本核算不只是领导、机关和经管部门的事,也需要患者参与其中,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对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至关重要。有些患者在看病就医的时候,一味追求好药新药,并不从自身的病情出发,造成过度治疗。因此只有提高患者本身的成本意识,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绩效管理,降低不必要的开支,是广大职工和患者根本利益的要求,对医院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办法
重视提升会计的素养,并可配备成本管理、控制人员,专门进行医疗成本的核算、控制、统计工作措施,为成本管理提供准确的资料与统计数据。同时,还可以安排对医院的财产物资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盘点与清理。
进行成本控制后,医院在各科室通过事前的成本分析、预测,降低了投资的风险性,避免了盲目的决策带来的成本浪费,推动医院整体良性运转,使医院在发展、建设、规划、决策更具有科学性,使各科室的业务发展更趋于合理化,优化医院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这些都能使医院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医院总体经营管理水平。
3、实行全方位成本管理,实现低消耗高效益
全方位成本管理是指从不同的出发点和角度,运用各种手段对成本进行全方位管理,实行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控制支出,减少消耗,降低服务成本和运营成本。成本管理不只是为管理资金,更重要的是合理运用这个手段,为医疗服务全过程和医院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成本信息,并进行成本的分析、评价、控制,达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效果,构建低成本运营优势。
四、小结
医院财务成本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医院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使医院有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是必需的。只有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尽量降低医院不必要的支出,才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医院在市场经济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篇4
论文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企业,结合,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的概念
在会计学中有两种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照其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全部成本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指将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这样,在全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又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在全部成本法下,全部生产成本要在已售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成本中,包含了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各有利弊结合,单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尽管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核算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诸多优点,但它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核算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的要求不一致。为此,一些企业按照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同时存货计价和收益决定也以完全成本计算;但在企业内部,则大多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为了能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两种成本法可以结合使用、互相补充,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但绝不搞两套平行的成本计算资料。否则,工作量太大,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以及数据、资料的重复。
三、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模式
1、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最主要的差别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必须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两种方法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着既能享受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优势,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提出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必要的。
2、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设计思路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账户处理方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由此导致存货估价、损益计算结果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制造成本。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结合,对本期已销商品中的固定性制造成本的处理并无实质性的差别,最终都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A-B-C
存货账户期末余额=D-B-C
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E-(F-B-C)
其中,A为完全成本法下的本年利润账户期末余额; B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库存商品中的固定性生产成本;C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在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D为完全成本法下存货账户期末余额;E为完全成本法下营业成本账户本期发生额;F为完全成本法下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3、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户设置
一级账户的设置完全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需新增一级账户,只在一级账户下增设需要的二级账户,主要设以下二级科目: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库存商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库存商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4、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联合应用账务处理
在成本的日常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由于构成产品成本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属变动成本。因此只需将当期发生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日常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5.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企业中的联合应用总结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企业先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的自身特点,将生产费用按其与产量的依存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尤其是制造费用应逐项进行分解。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对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也就是说,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成本,仍然按照原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归集和分配,把厂房折旧费、保险费、租金等固定成本先计入“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平时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和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分别归集各品种的产品成本,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算这两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但由于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生产成本均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以无论是完工产品成本,还是月末在产品成本中也都不包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停留在“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期末,其账户余额可以在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结合,如: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分配出每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按每种产品当期销售量、期末产成品数量及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比例,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并列入利润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其分配的结果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项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所以为了发挥变动成本法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满足现行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的需要,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结合应用。即将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期末调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按全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对外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这样能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盈。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且各月不同产品生产工时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中,在不同产品之间按照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配,如生产工时等资料都是本月的发生数,而“存货中的固定成本”却是一个逐期的累计数,显然按此标准进行分配不够准确。
(2)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成本、费用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其成本虽然可随产量的增减而成同方向变动,但其变动幅度却不与产量变动幅度保持严格的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这些成本同时兼有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种不同的性质,称为混合成本。
(3)对于某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中包括不少与机械使用有关的费用,例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租赁费和保险费等等。如果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分配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尽合理,所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更合理一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4)由于平时核算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产品成本以变动成本反映,如果企业以此成本为依据进行产品订价应区别对待。
2.改进建议。
(1)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以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等全年累计数为标准结合,进行分配。其次,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也可以对“存货中固定成本”按不同的车间或产品设置明细账,账内按照费用项目设立专栏或专户(即多栏式明细账)分别反映各车间、产品品种中各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此明细账应根据有关的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和前述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登记。在对“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进行分摊时,可以分车间、产品进行分配,甚至可以按费用项目进行分配,以增加核算的准确性。
(2)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叙述的混合成本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以便分别将其合并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去。分解混合成本的方法很多,较简便的方法有近似分类法、比例分摊法等。
3.需要注意的几项原则:
(1)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采用“先外后内”的原则。即统一成本核算系统首先应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然后再考虑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
(2)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立不以额外增加企业运行成本、过多增加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负担为前提,而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遵循原有成本核算系统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对核算帐户的巧妙设计,利用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来实现对内对外的资源共享。
(3)简化成本核算原则。统一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简便、实用、高效原则。即在统一成本核算系统下,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提供对内所需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姚凤环.变动成本法在企业营业损益方面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4, (7):87.
[2]冉英.浅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差异[J].财会研究, 2002,(7):32-33.
[3]曹惠杰.管理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225-257.
[4]再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刘智群.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15
[5]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联合运用.郭正杰.2004.10.30
[6]韩文连.管理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引言
物流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正在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物流成本的研究就会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是一种高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核算内容混乱、核算标准不统一、核算模式传统、企业内部核算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物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理解,运用分析法、文献法、综合法、例举法等研究方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为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些贡献。
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其重要性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是指通过账户、凭证、报表来实现对物流成本的系统全面持续记录核算并报告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1].它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全面展现物流成本情况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以全面系统地展现出物流成本情况,可以准确控制住物流企业的成本支出,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物流成本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1.2 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把握住物流成本的不同构成因素,为物流企业的成本优化提供依据。
1.3 体现同比差异,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以体现出物流成本在各个环节的同比差异,这就可以为企业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的时候提供部分依据,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出差异的原因。
1.4 物流企业对客户需求进行优化管理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有利于物流企业对客户需求进行优化管理。它能够通过对不同客户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并为有效客户管理提供依据。
2 我国物流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正蓬勃发展起来,但与国外发达国际相比,我国的物流行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我国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却非常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物流行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但是物流企业却非常多,这就使得规范物流市场的必要性更加明显。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面的规章制度,只有以《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等来作为依据显然是不全面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是一个多环节、多群体合作的全程服务过程,决定了其成本确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2].我国目前在规章制度方面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使得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都缺乏客观性和可信性。
2.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混乱
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是比较复杂的,由于我国目前物流发展的不成熟,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并不清楚到底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核算,而核算的项目又是混乱无章。在核算内容上不但混乱,而且不全面,企业在成本核算的时候往往只是在企业外部的物流运输成本、物流仓储成本、物流采购成本等进行核算,而没有把企业的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纳入到成本核算里面,这就使最后得出的物流成本并不客观也没有真实性。
2.3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标准不统一
近几年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我国的物流企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盲目地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进行核算,结果最后的物流成本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无法在行业中与别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比较,一个企业一套标准,这就会使我国的物流企业无法统一稳定的发展,会让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这都会阻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2.4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模式传统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核算模式也会影响着核算的效率和结果,核算模式主要有单轨、双轨两种。单轨制是指将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和物流成本核算相结合,在现在的核算基础上增加和物流成本对应的凭证、账簿和会计科目[3].双轨制则是将两者的成本核算分开,物流成本核算有单独的凭证、账簿和会计科目。我国物流企业一般都采用双轨制的核算模式,物流成本核算结果只能反映出物流成本的信息,无法得到变动成本或者责任成本等信息。
2.5 企业内部核算监督制度不健全
一个集体需要监督,一个企业同样也需要监督,监督可以让企业更健康的发展。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内部没有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面的监督制度或者监督制度不健全。这就会导致一旦出现事故时很难追究责任人,最后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 关于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改进对策
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物流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所以对于企业和政府部门都要在改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问题上发挥作用。从各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改进的对策:
3.1 政府部门应该发挥指导和保障的作用
(1)政府要制定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进行,加强法律依据和保障,完善在有关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制度空缺。规范物流市场上的混乱秩序,积极引导企业从事物流并给与资金和技术保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就会使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有法可依,从而核算工作也就更能顺利地进行。
(2)在全社会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标准共识并且有制度可循的时候,企业就会更有方向性地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从而减少方向性的错误,保障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3)坚决打击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使国内有个良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环境。
3.2 企业要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2)高效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是企业进行有效核算的前提,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特征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在我国一般的物流企业都是使用双轨制模式,这与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模式。企业将物流成本核算和会计成本核算相互独立进行核算,在这个核算模式下,企业的核算成本也比较低。相对于双轨制,单轨制的模式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的个人素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更加完善的报表系统、新的凭证,需要收集更丰富完整的物流信息并进行整理编辑,需要应用高科技产品、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全程监控反馈。这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那些企业实力不是很强的物流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企业想要让自己更强大,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向发达的企业进行学习。
(3)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的责任制机制。监督是任何一个集体开展一项工程的必要环节,没有监督就没有制约,就没有责任。在开展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如果没有监督,一旦出了事故就无法追究到事故的责任人,就无法挽回企业的损失,最后承担损失的就只能是企业。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和健全的责任制机制,对核算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并作出反馈,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严格贯彻落实,这对于控制企业的成本以及对于员工的业绩考核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4 总结
篇6
[关键词] 井下作业成本管算结合成本控制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油田企业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石油提出“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的发展战略。进行成本控制也是井下作业的必然选择。
在油田企业成本管理日益要求科学化、明细化的今天,加强成本管理不仅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油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二、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
1.成本控制的涵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2.成本控制的意义
(1)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即使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也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政府财政。
(2)企业发展的基础。成本低了,经营基础巩固了,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控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味在促销和开发新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抵抗能力,很快就垮下去了。
(3)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得主要保障。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企业用以抵御内外压力的武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和增加产销量。
三、井下作业成本核算
1.井下作业成本核算的目的
井下作业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归集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严格区分为压裂、酸化、试油、测试、大修、侧钻、小修、特车和其他作业等不同成本核算对象的界限,正确计算井下作业成本。成本项目一般应包括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机械使用费、QHSE(质量安全环保体系)费用、科技费、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
2.井下作业成本核算项目
(1)直接材料费:指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消耗的主要材料、燃料和动力。
(2)直接人工费:指直接从事井下作业施工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以及为职工承担的其他相关支出。
(3)机械使用费: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设施)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租入设备(设施)发生的租赁费。
(4)QHSE费用:指按照规定提取或分摊的及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除劳动保护费之外的质量、健康、安全、环保费用。
(5)科技费:按照规定提取和分摊的及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
(6)其他直接费用:指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主要包括:运输费、养路费、财产保险费、办公费、技术服务费、外包劳务费、施工补偿费、生产生活营地费、保温费等。
(7)制造费用:指施工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为组织生产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该类费用应在“制造费用”科目归集,月末将其余额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
四、构建“管算结合”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
1.“管算结合”成本控制体系的基本思路
“管算结合”成本控制体系,是将成本核算与管理相结合的成本控制体系。准确的核算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努力使成本的发生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二者共同作用,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核算是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基础。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和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成本预算、差异分析、考核评价等都是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企业为了使各个环节的成本发生尽量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为了以较少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利润,就必须搞好成本预算工作。紧接着成本预算就是实施的问题了,这就需要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加强考核评价,制定有效的奖惩措施等,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按照预算指标规定的标准进行作业。
2.“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1)“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之预算工作。应用作业成本法预算各作业过程中的井下作业成本。井下施工企业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建立预算执行的反馈系统,分析和控制预算的执行。编制作业预算应当以井下作业定额、可比历史成本和工作量为依据,项目齐全,计算合理,便于对比、分析、考核。
(2)“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之核算工作。“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之核算工作分为发放工资和奖金、工资和奖金的计提和结转、项目部及试油队付内部单位结算、项目部发出材料、结转项目部制造费用、计提项目部折旧、转项目部及所属试油队长期待摊费用、计提项目部安全生产费用等八个方面。
(3)“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之考核评价工作。在将井下作业成本分解到各作业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利用成本管理与作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设计井下作业成本分析表,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标准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各作业单位及时发现问题,控制成本。
五、应用新型体系加强井下作业成本控制的几点对策
1.监督井下作业成本控制的业绩考评
对井下作业成本控制完成预算规定或比预算规定完成更好的进行奖励,对成本控制不力的部门和环节要进行严肃的惩罚。争取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成本效益。
2.实行全过程管理及关键环节控制
首先,井下作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包括多个环节,成本控制也是多方面的,实行全过程控制就是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控制;关键环节控制就是要对成本支出的主要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实行专门负责人负责制。从搬迁准备到完井,在整个生产过程,都要注意进行成本控制。
3.实行源头控制做到标本兼治
抓住前期投入,进行源头控制,治标治本。首先,工程设计人员要积极了解施工区块的水质,从而在进行施工设计时把化工料的发放更加精细化。其次,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制。最后,还需要改进生产工艺与技术,从而从源头上降低井下作业成本支出。
4.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对成本仍以“ 事后控制”为主,不仅缺乏对成本控制的预防意识,而且更容易忽视控制成本的支出, 从而导致后期成本支出额巨大。因此,当前应把提高企业领导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放到重要位置,积极推行“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实现把成本控制在萌芽状态。
六、结论
随着物价的上涨,井下作业成本也逐年增大,尤其是其中的化工料价格上涨幅度更大,井下作业成本的控制越来越严峻。因此,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方法对于企业迫在眉睫。
另外,本论文同样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留待今后继续研究。比如尽管建立了“油田企业“管算结合”的井下作业成本控制体系”,但是未对井下作业成本的核算、分配及控制等部分进行更为细致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平良:建立单井核算体系,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国际石油经济,2002,(03)
[2]孙翠娟:海外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
篇7
关键词:成本核算;监督;财务
一、前言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各级医疗机构来解决。在这种问题下,控制成本、降低费用刻不容缓。在医院的经费预算中,成本核算是最重要的环节,它的运行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成本效果。
成本核算和管理牵扯的面比较多、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就目前来说,好多医院的成本核算不够科学,往往是院级的成本核算由相关的财务部门承担,科室的成本核算由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承担。最后的成本核算过程获取的数据来自两个部门,这样造成了成本不能及时的共享,让分析评定的准确度失去意义,致使上层的决策方案出现理论依据支持。因而,在要顺利完成成本核算的工作,医院应该出台院长责任制度,以财务部门作为中心部门,医院其他科室要给予积极配合,从上至下,统一协调管理,形成一个体系。
二、医院整体成本核算面临需要解决的难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就目前医院来说,以办公室的费用核算为主要核算对象,计量和研究以及考察经费的主要方法是会计方法。非主观因素阐述,采用会计方法能够把收入和成本分开到各个项目和个体中,同时能很好的控制其责任、权利。对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1.医院的管理费用的分类不到位
就医院的整体花费,管理成本是一个重点环节,即使分类的方案诸多,还是欠缺一个可控性好,精确度高的分类方案,这个问题很容易导致分类的不尽人意的地方,进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医院将针对办公室具体环境的调查,以最大的优势和良好的评判准则做为标准,将覆盖全医院管理控制费用的核算,最后参考业绩、服务水平和救治人员情况进行分类。
2.医院的科研室和其他门诊室的计算不够合理
两个部门与各自的特点,所以成本核算要根据各自的特性去合理的估算,不能采用相同的计算公式去核算。应该根据各自的不同点,按照一定的比重去核算。基于这个方法的合理评估计算方式,对医院的核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但是这种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左右。要是这样的话,不但不会得出正确的核算结果,进而对医院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故而要基于这个方法再加上一定的评定原则,责任到科室,固定的评定核算,这样就避免了不合理的一些情况,这种核算使医院的正常运转越来越正规化。
3.费用分摊方式和成本核算结合不够理想
详细的情况是这样的,医院所对费用的分摊方式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各个科室的特点,仅仅以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作为其分配的依据,这样造成的结果不但会让员工有消极的影响,而且很容易使部分科室为了达到核算成绩的目的弄虚造假,严重破环了医院的和谐发展,导致医院业务水平的下滑。
还有,一些科室以提高收入为目的,平时的工作中有很多弊端,譬如收取相关费用、药物剂量使用不安规定实施,甚至存在违反医院规定的行为。这将对医院的声誉和病人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医院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企业,它是一个特殊的机构,不能像资本家那边唯利是图,要两手都要抓,在争取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还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救治患者的目的。最终的费用结余和收入不能最为评定科室的整体水平,不同科室工作性质不同,就会有一部分科室工作量小,但是收益大,相反有些科室付出的劳动不少,但是收益却很少。这个不能一竿子评定其整体水准的。要是强行采取分配固定的成本收益,不但不会达到预期的期望,反而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将是医院的整体收益受到损害,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悲痛。
三、医院实施成本核算后取得显著成效
医院在实施正确的核算方法后,整体的收入效益和患者评价的服务水准都有相当大的提升。具体来说,在医院采取了整体调控、合理的分配以及周到的服务态度等合理的加入到成本核算的进行中,让各个科室由以前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自我管理经营,患者的好评也有个相比以往较大的提高。
医院的整起效率有了巨大的进步,采取有偿服务机制之后,提供服务资源的科室将获得补偿,而享用服务资源的科室要承担相应的费用,不同科室之间的服务核算是根据医院规定的费用支付标准进行,极大的调动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科室的积极性。总体结果是使医院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有效抵制了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使成本达到最低的目标,应该实施全方位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整个医院、全部职工、整个业务流程的全方位管理,摒弃以往的单方面只重视实际成本和诊断治疗成本的极端方法,整体把控并深入到医院里边各个环节,使其能够完成成本的有力监管,经详细规划、评定、管理、核算、研究、考察等方式,得出各个环节的费用,保证医院各个部门甚至个人也要参与其中,达到医院诊断治疗和日常业务流程的成本有效监控。
医院的整体费用核算牵扯的环节众多,影响着整个医院的收入效益、医护人员以及就诊人员的根本利益。该文对医院的整体费用核算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和相关的措解决方案进行的讨论,还可能存在很多不对之处,希望广大的研究人员能够进一步加强有关成本核算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蒙永勤:医院财务成本核算的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11):11-13.
[2]邹俐爱 刘 琳:病种成本测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5(2):122-124.
篇8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尽管截至目前相关部门仍未出台成本核算实施细则,但这一条款弥补了旧制度关于教育成本核算的空白。与该制度配套,财政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新会计制度相对于旧制度而言主要对资产入账价值确认、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基建账列入事业会计报表等进行了修订。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长期制约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制度性障碍。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对如何开展教育成本核算进行了探索,笔者以“教育成本核算”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2013年和2014年相关论文32篇(核心6篇),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教育成本核算基础理论如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期间、项目、方法等进行探讨;二是探索在新形势下将作业成本法引入高校成本核算中。纵观以上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操作流程,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实务脱节,成本核算的可操作性成为硬伤。
由于国家财政拨款是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高校事业会计核算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现在,要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就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因此,协调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实现教育成本核算与日常事业会计核算的衔接,是本文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基础及流程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基础
1.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对象及核算期间
高校教育成本通常是指高等学校为提供教育服务所实际耗费的、可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价值(实际支出成本)。对于成本分类,学者们观点各异。综合起来,本文将教育成本分为人员经费成本、公用经费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成本五部分,亦即成本项目,它们构成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对于成本核算对象,由于高校培养对象层次多、较复杂,而高校往往以院系为基本管理单位,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以及经费管理,因此笔者认为,按学院(系)设置成本核算对象,设立账户归集费用,可大大简化工作,亦可更好地融入日常核算之中。
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并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基于对财政拨款和与高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年度相一致的考虑,本文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以公历年度为宜。同时,在计量属性上,鉴于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与会计核算实务,高校教育成本一般应按历史成本计量。
2.账户设置
设置“教育成本”一级科目,在教育成本下设置“教育成本――××学院”二级科目,同时,设置“人员经费成本”、“公用经费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成本”,以用来归集发生的能够直接追溯到学院(系)这一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直接成本)。
对于间接成本,设置“教学辅助费用”账户,用来核算高校图书馆、电教中心、实验中心等在开展教学教研辅助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借方发生额归集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贷方发生额为按一定标准分配转入“教育成本”账户的金额;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该账户应按发生主体设明细账,账内按人员经费成本、公用经费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其他等费用项目开设专栏。同时设置“行政管理费用”账户,用来核算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教学的费用。借方发生额归集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贷方发生额为按一定标准分配转入相关“教育成本”账户的金额;结转后该账户无余额。该账户按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二)教育成本核算流程
高校教育成本日常核算主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判断该项目是否确认为教育成本,即将高校支出区分为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与教学有关的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而与教学无关的支出如拨出经费、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的补助、后勤支出、经营支出及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等不计入教育成本。
第二,进行教育成本归属期确认,即将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区分为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后者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购置支出、结转自筹基本建设支出、人才引进支出等。
第三,将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支出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即进行教育成本归属对象确认。能够直接归属到特定成本对象的支出为直接成本。本文在进行教育成本账户设置与成本归集时只考虑到学院(系)一级,所以学院(系)教学中发生的诸如教师工资、试卷印刷费、实验耗材费、奖助学金、固定资产折旧等支出,均属直接成本。那些不能直接归属到特定成本对象的支出便构成间接成本,应将其先记入相关间接成本账户,再按一定标准在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中进行分配。
第四,根据经济业务内容进行教育成本项目确认,记入相应的教育成本明细科目。
为兼顾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将教育成本核算与日常会计核算相衔接,本文设置与高校日常会计核算并行的教育成本账务系统。首先设置教育成本确认单(表1)作为成本核算系统的记账凭证,根据相关原始凭证,在填制事业收支会计系统记账凭证的同时按权责发生制、收益成本配比、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原则填制教育成本确认单。
教育成本确认单分月按序编号,可用“N(*)”的形式,N为自然数次序,*表示日常事业收支会计系统中对应的记账凭证号,这样就把两个系统的记账凭证关联起来。在登记事业收支会计系统账簿的同时根据教育成本确认单登记成本核算相关账簿。
期末,汇总“教学辅助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编制间接费用分配表与结转分录,将间接成本分配结转至某具体成本核算对象,即将“教学辅助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账户金额分配结转至“教育成本――××学院(系)”之中,核算出院(系)的教育总成本。
最后,根据需要,将院(系)教育总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计算得到院(系)内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成本。
年终,通过教育成本信息表汇总反映高校在一个会计年度全部教育产品(分学历分专业)总括和明细教育成本信息,并将教育成本信息表纳入新高校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报表体系之中,年末进行披露。整个核算流程见图1。
二、核算演示
本文以S大学201X年12月部分业务为例说明教育成本核算流程(后文所示金额均以万元为单位):
1.201X年12月1日理学院购买电脑10台,价税合计金额5.85万元;化学与生命学院购40万元专用设备一台。
对于该项经济业务,根据相应部门的请购单、批准文件和发票等,直接填制日常事业收支会计系统的记账凭证。由于固定资产是随时间流逝,其价值逐渐转移的,所以购置支出不计入教育成本,即此时不进行教育成本确认。
2.201X年12月化学与生命学院开展学生活动,花费0.1万元;理学院发生教学差旅费0.6万元;学校审计处发生办公费0.3万元;电教中心发生修理费4万元。
根据原始凭证,填制日常会计系统的记账凭证如表2(为方便演示,本文将以上不同时点经济业务于同一凭证中进行填制)。
这些费用与教育活动有关,均应计入教育成本,教育成本确认单如表3。
3.201X年12月报废一台化生学院的专用设备,账面原值70万元,残值10万元。报废过程中发生处置费3万元,收到残值变价收入15万元,于12月15日处置完毕。
(1)假设转入待处置资产、经批准予以处置、发生处置费用、收到残值收入时均已按新制度有关规定进行了相应的会计处理,此处不再详述,这些时点与成本核算无关,不进行教育成本确认。
(2)处置完毕,据新制度规定,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收入,记入“应缴国库款”等科目;处置费用超出处置收入的净损失,记入“其他支出”科目。本例为净收入,填制记账凭证(见表4)。
(3)固定资产清理损益(处置净收入-残值)应计入教育成本,若为处置损失,则增加教育成本;反之,则应冲减教育成本。相应教育成本确认单如表5。
4.201X年12月31日计提12月份的固定资产折旧(表6)。
按新制度有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填制日常会计系统的记账凭证(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应计入教育成本,编制教育成本确认单(表8)。
教育成本确认单作为教育成本核算系统的记账凭证,其填制过程也即为进行教育成本日常确认与计量的过程。根据教育成本确认单,在相关成本账户中登记(见表9、表10)。
期末,在成本核算系统中汇总教学辅助费用与行政管理费用,编制间接成本分配表,如表11与表12。假设该校学生总人数为2万,不同成本项目应按受益原则以不同标准进行分配,为简化起见,本例以学生人数比例为分配标准。
根据间接费用分配表编制结转分录,将间接成本相关账户分配结转至某具体成本核算对象的教育成本账户。填制的结转分录凭证(表13)同教育成本确认单一样也属于成本核算系统的记账凭证。
将教育成本间接费用分配结转后,即可汇总计算出各学院(系)的教育总成本及人均教育成本。表14以化生学院为例予以演示。
篇9
【关键词】 医院财务; 成本核算; 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110-02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是指将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耗费按核算对象的不同进行归集、分配,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管理,有助于明确成本管控责任,减少资源浪费和损失,增强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医院运营效益。新制度的实施对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成本核算管理,改变高投低产、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成为医院提高运营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核算过程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新医院成本核算制度要求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准确反映医院成本状况,而现行医院成本核算过程存在以下问题使得成本核算工作困难重重。
1.科室名称混乱、数据结构不统一。医院基于管理的需要,并行运行多个企业提供的医院信息系统(HIS),由于国家政策没有统一规定、企业各自独立开发和在医院长期使用过程中版本升级、科室名称变更等原因使得HIS系统中存在科室名称混乱、数据结构不统一的问题,容易造成核算数据失实、核算结果偏差。以某医院药剂科一级科室的物资成本核算为例,某医院物资成本由设备科和保管组两个系统数据组成,由于两个系统数据格式与成本核算系统所需格式不同,需要将两个系统导出的数据按成本核算系统所需表格样式进行人工整理,然后将药剂科包含的TPN中心、西药库、煎药室、门诊草药房等多个二级科室物资成本进行汇总相加及将同室不同名的科室累加,如门诊草药房在系统中存在草药房、中草药库等重复名称。
2.公用成本分摊缺乏科学标准,成本管控成“盲区”。公用成本作为间接成本,无法直接计入科室成本,医院多采用按科室人员数量、科室所占面积进行比例分摊。这种方式简便快捷地解决了公用成本分配问题,却缺乏人员激励机制,无法形成人员节约成本的行为导向,使得成本核算管理的成本管控成为“盲区”。以某医院为例,2013年财务数据显示全年仅水电费用高达780多万元,假设通过成本管控,加强人员节水节电意识,在保证医院正常医疗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能够有所下降,这将有益于提高医院运营效益。
(二)成本核算效益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效益多为科室绩效奖金的评价标准。目前医院多实行差额奖励制度,即科室每月收入发生额减去每月成本费用发生额的差额作为科室绩效奖金分配额度。这一分配制度本为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却同时引起负外部效应。第一,医生将工作重心放在增加科室收入而非提高医术水平上,忽视患者实际需求,产生过度检查等“消费升级”现象,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第二,医院科室在部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不愿进行设备更新、科研成本支出,发生“公地悲剧”,制约医院的长远发展。第三,行政类科室由于没有收入,不参与差额奖励,其成本费用由其他科室承担,缺少成本控制意识,容易造成浪费。
2.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缺乏深度。医院成本核算效益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从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测的重要手段,而当前大多数医院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缺乏深度。成本核算人员的日常工作多停留在登记成本费用明细账、内部结算、编制成本费用支出报表等微观管理阶段,缺乏从宏观管理角度分析成本升降原因、提出对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有价值的政策性建议。
(三)成本核算管理的基础配备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备不到位。据2013年付仁明调查的北京市560家医疗机构会计人员现状的数据显示:专业类别构成中有72.19%为会计专业,经济专业人员仅为3.28%;职称构成中有84.41%的人员无职称或仅有初级职称;计算机水平构成中71.06%的人员无等级;近五年内接受培训状况中,有36.92%的人员未接受培训,平均培训次数不足1次/人,接受培训人员中65.87%为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从北京市整体状况来看,医院会计人员整体存在学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和管理类人员较少、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在某医院成本核算人员中,专职成本核算人员仅为1人,兼任成本核算人员2人,其三人为本科学历、财会专业、无计算机等级。在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繁重、人员数量不足、综合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很难完成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协助决策等信息处理工作。
2.各部门重视不足、沟通不力。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不只由财务科室完成,它的完成需要各个科室充分地重视、积极地参与和有效地配合。在此方面多数医院存在不足,使得成本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法进行有效对接,发生相互推诿扯皮。以某医院为例,科室名称混乱充分说明财务科与其他科室重视不足、沟通不力。第一,成本核算系统中,科室名称混乱是财务科室与网络办公室没有进行有效对接,同室多名的科室未做有效变更、删除。第二,财务科室与其他临床、医辅类科室没有进行有效对接,当科室的名称按照管理的需要在系统中发生变化,临床、医辅类科室依旧按照废弃名称进行登记。
二、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规范成本核算管理过程
医院结合自身的成本核算管理状况在新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对具体的核算项目整饬,尽量按核算需要统一HIS系统的科室名称、数据结构,使核算科目整体化、规范化、条理化,提高科室成本数据流核算的正确性、时效性。结合作业成本法、联合方程法、收支配比法等有效方法进行公用成本分摊,强化成本分摊管控,提高公摊费用分配的精细化、清晰化、标准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
(二)提高成本核算管理效益
将成本核算效益与科室绩效奖金分离,构建多指标的绩效奖金体系,对消耗比值有所下降的科室给予奖励。在此基础上,深度分析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效益。使成本核算人员把对比成本和效益、分析成本动因、寻求边际成本作为工作重心,促进“数字运算”式成本核算向“数字运营”式成本核算管理转变。
(三)增强成本核算管理的基础配备
适应医院核算的需要,加强人员建设,通过财政部、卫计委、医院组织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相关会计人员的自我继续教育等手段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建设,培养集财会、管理和计算机知识于一身的综合人才。理顺部门关系,深化各部门配合力、沟通力,提高医院整体运作效率。
总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状况,需要医院充分提高认识,做好成本核算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为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核算管理和控制,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推进医院向集约化转变,进一步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向宏霞.新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当代经济,2013(16):48-49.
篇10
为了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配合财政预算改革和满足高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调整了部分会计核算科目,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对高校的会计核算进一步做了规范,但依然没有明确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没有实现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因此,如何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反映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成本,是高校管理者以及每个财务人员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及特征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一定時期内为培养本校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是指高校教育的实际支出,不含学生的个人教育成本或机会成本,简而言之与高校教育学生相关的、由高校支付的费用均应计入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1]
高校教育成本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高等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是成本核算的主体;②学生是其核算对象,学生的在校期间是成本核算的核算周期;③有明确的成本核算范围,只对与学生有关的资源实际耗费进行计算,不包含机会成本。
3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有了较大改变,进一步细化了对支出类的会计科目,区分了资金来源和性质,以及使用范围等,新制度将原来的事业支出细化为现在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等主要的五大类,再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作为经济分类,更加细化了核算管理。新制度虽没有明确提出成本核算的科目,但是完善了会计核算基础,扩大了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这些对完善成本核算科目设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确性提供了保障。另外高校基建并入学校的大账,保证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高校教育成本可以衡量一个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学校的办学效益,提供教育活动中耗费资源的数据,以便满足政府、社会、学生等不同主体对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大部分高校只是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其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政府拨款,用于日常运行,会计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也没有专门的核算教育成本的会计科目,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长期以来也没有要求计算教育成本、计算盈亏。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也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和核算管理体系。
4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4.1 会计核算基础的差异不利于成本核算
新会计制度中指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高校的很多经济事项中,货币收支和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不一定完全一致,在收入和支出的确认方面,两种核算基础有着较大的差异,以货币收支为依据核算成本造成数据的失真,并不能准确、及时、完整的反应高等学校的经营状况。
4.2 目前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依然不明确
高校的费用支出种类非常之多,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债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等等,在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归类,简单地以学校所有实际支出作为成本的话,势必会大大高估了教育成本,比如:高校的科研经费,高校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高校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老师教学的重要资料,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科研成果,将科研支出全部计入教育成本,肯定会夸大高校的教育成本,因此是否应该计入,或者计入多少都是影响成本核算的重要指标。还有就是离退休人员经费,离退休教师的工资福利支出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也是目前讨论的重点之一。
4.3 长期以来的外界环境不重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在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盈利组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会对每一笔费用的支出去计算成本、利润等,而更加关注的是招生情况、学校的声望和排名等,另外学校大部分收入还是来源于财政的拨款,着重于教育设施、校园基本建设、科研和专项项目的投入,对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更加没有那么强烈,最多只会考虑到收支平衡。
5 完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
5.1 按照与教育成本相关性的重要程度分类设置科目
高校支出种类繁多,首先要归集和剥离与教育无关的费用,再按照与教育成本直接、间接等重要程度设置科目。①将科研支出以及科研分摊费用支出,还有其他不列入教育成本的划分为与教育无关成本,在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应该予以剔除。②与教育相关的直接成本,如:教育事业支出、学生经费支出等计入完全教育成本,教育事业支出科目是用来核算与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各项成本,包括:教学直接费用、教务管理费用等教师授课课酬、教务办公用品、考务费用等等。学生经费支出顾名思义就是与学生教育直接相关的支出,包括:学生奖助学金、学生活动费、学生实习、实践费、学生管理费、招生及分配经费等等。③与教育相关的间接成本,主要涉及的是公共部分的费用支出,如:后勤公共服务支出、图书馆运行费用、财务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等等需要在期末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的支出,这部分费用往往既涉及教学又涉及科研。
5.2 增加成本核算相关的功能类明细科目的设置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难度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核算范围不明确,成本核算没有相应的依据,论文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与学生教育有关的直接和间接费用都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高校教育成本,与学生教育无关比如科研等费用则不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由于新会计制度的支出科目无法明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在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时可增设计入教育成本和不计入教育成本功能类明细科目,虽然目前经济分类中将各类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但依然没有解决支出科目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内容不一致的问题[2]。例如,学校新购入一批固定资产,在购入时计入对应的支出科目,但是不能一次性全部计入教育成本,通过每月计提折旧分期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另外,新会计制度虽然提出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但目前高校对于折旧和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并没有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类科目,因此在科目设置中可以考虑以相同金额计入对应的支出类科目的借方和贷方,用支出类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作为提取高校教育成本的数据。
5.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设置和细化会计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