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范文
时间:2023-04-01 20: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成本法 《长期股权投资》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8项具体准则与1项基本准则,其中的2号准则是《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可以分为成本法与权益法两种。当企业之间存在下列两种关系时应采用成本法。
第一,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第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2007年的会计师任职资格考试在即,作为考试大纲的内容之一,《长期股权投资》无疑是重点内容,在此,为了便于广大考生与实务工作者更好的理解“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的核算,我特向大家介绍一下“成本法”核算的简易方法,以供参考。
纵观准则原文,仅有第七条对成本法的核算予以了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由以上规定,我将成本法的账务处理归纳如下:
1.取得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企业(初始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2.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宣告分派现金股利额)
长期股权投资(借或贷)
贷:投资收益
3.收到现金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不难看出,成本法账务处理的核心应为分录2,而分录2中又以“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数额确定为关键。下面,我以例题的方式对难点内容加以说明。
例题1:A企业2001年1月1日向B企业投资80万元,占B企业表决权资本的10%,若B企业每年4月宣告发放股利,投资后B企业相关资料如下:
解析:由于A企业对B企业的投资比例为10%,所以我们首先应按投资比例将以上所有数据乘以10%。另外,正确理解成本法的首要问题是:搞清利润与所分派现金股利之间的对应关系。需明确的是,企业当年分得的股利实际是由上年的利润分配而来的,如2003年的股利来源于2002年的利润,2005年的股利来源于2004年的利润,由于A企业是2001年1月1日投资的,B企业00年的利润中没有属于A的部分,故2001年分派给A的股利3的利润来源为0。现将企业实现的利润与所分派现金股利之间的对应关系用数轴表示如下: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利润减去股利,得出+、-差异。(2001年0~3;2002年3~2;2003年5~6;2004年6~2;2005年3~1;2006年4~9;2007年10~1;2008年5~8)
第二步:找出欠账与还账。(核心)
第三步:结余额
2001年:上年无余额,-3为欠账3,表示为(-3),年末余额为-3。
2002年:上年余额为-3,+1应还账,表示为(+1),年末余额为-2。
2003年:上年余额-2,-1为欠账,表示为(-1),年末余额为-3。
2004年:上年余额为-3,+4应还账,但最多将-3还完,表示为(+3),年末余额为+1。
2005年:上年余额为+1,+2无需还账,年末余额为+3。
2006年:上年余额为+3,本期-5,形成真实欠账额-2,表示为(-2),年末余额为-2。
2007年:上年余额为-2,本期+9可用于还账,还账额为2,表示为(+2),年末余额为+7。
2008年:由于上年余额为+7,本期-3未形成欠账,年末余额为+4。
得出如下分录:(单位:万元)
2001年1月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80
贷:银行存款80
2001年~2008年每年宣告股利时:
“应收股利”为当年分派数额,凡是还账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借方,欠账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账户贷方,最后倒挤“投资收益”。
年度0102030405060708
借:应收股利3 2 6 2 1 9 1 8
(还账)长期股权投资132
贷:投资收益 35 51 73 8
(欠账)长期股权投资31 2
2001年~2008年每年收到股利时:
年度0102030405060708
借:银行存款32621918
贷:应收股利32621918
至此,不知此方法您是否已掌握?
现给出以数轴表示的新例题,以供检验。
例题2:
2001年~2007年每年宣告股利时的分录为:
年度01020304050607
借:应收股利2 1 8 7 6 3 4
(还账)长期股权投资2 2 1
贷:投资收益 3 7 5 8 4 4
(欠账)长期股权投资2 1 2
解析:2001年利润0,股利2,故欠账(-2);2002年利润4,股利1,积攒3,故还账(+2)此处由于原仅欠2只能还2,还完后余1;2003年利润6,股利8,由于上年积攒额为1,故本年欠账(-1);2004年利润5,股利7,2004年欠账(-2),加上2003年欠账1,此时累积欠账3;2005年利润8,股利6,积攒2,本年还账(+2),还完后还有欠账1;2006年利润10,股利3,积攒7,由于上年欠账为1,本年仅还账1,还完后还有积攒额6;2007年利润2,股利4,表面上欠2,实际由于上年有积攒额6,故本年不形成欠账,反而年末有积攒余额4。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自动化程度; 传统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020-03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传统成本法是伴随工厂制的建立以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特征在于以产品(或劳务)为归结对象,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分为直接与间接成本(或费用)两类,前者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后者在成本中心归集后按照一定的基础或标准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或劳务。其中,间接费用(包括生产与非生产部门)的分配基础或标准主要包括生产工人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设备实际工时、机器设备定额工时、年度计划分配率等。鉴于上述数量标准,传统成本法也被称为基于数量的成本计算方法。
随着生产过程中先进技术的采用、工艺过程的日益复杂化、机械设备使用程度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间接成本在企业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并且可能成为比重最大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像传统成本计算法中采用单一基础或标准分配间接费用,就会歪曲成本计算的数据,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会计专家们也在尝试借助于现代合理的技术方法对间接制造M用进行适当的分配。尽管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过作业与成本之间的联系,然而,作业成本法于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提出和应用。1987年,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与托马斯・H.约翰逊(Thomas.H.Johnson)[1]合作出版了《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该书的出版不仅轰动了西方会计学界,而且由此迎来了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的“作业管理会计”(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Accounting)时代。之后的三年间,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卡普兰(Kaplan)又连续在《成本管理杂志》(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推出了多篇论述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ABC)的文章[2-4],在西方掀起了关于作业成本计算的研究浪潮。“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成为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的“新宠”。它不仅被认为是分配间接制造费用、评估产品服务收益以及成本管理的先进方法,而且被看作是优化耗用资源的作业与产出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必须改变传统的按单一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分析每项费用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然后按其发生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这就是作业成本法。它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经营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而为企业后续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更好地明确各作业中心的责任履行情况,有利于管理层进行业绩考核与评价。
然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是产品生产的高度自动化。由于自动化意味着更高的折旧费、动力费和其他同机器相关的费用,大多数制造成本均落入制造费用之范畴。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是依据不同的动因进行分配的,使得生产成本各组成项目“各得其所”地适用不同的动因,这与传统成本计算体系中一般采用一个分配基础并按一个系数分配的粗糙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采用多系数分配制造费用的分批成本法”。此外,成本动因确认进一步扩展应用于设计和营销领域,使得传统的对“期间费用”做一次性扣除而不加分配的观念成为历史,从而导致更为完全和“吸收”的产品成本计算。
继卡普兰、约翰逊、库珀之后,众多学者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积极作用得到公认。但是,作业成本法有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1995年,埃文斯(Evans)等[5]的研究指出,尽管作业成本法有许多优点,但是,其主要缺点或者限制在于其使用代价较为昂贵,成本较高。
2010年,亨利・皮内达(Henry Pineda )[6]基于作业成本法在木制家具行业中的实施进行了相关研究,他将三种类型的产品的间接费用以及生产成本进行对比,并得出,使用作业成本法能够在计算每个价值增加环节中所耗费的成本时更加精确,间接费用将得到更有效的分配。但是,即使作业成本法比传统成本法更加精确,但是由于其在设置和应用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费用,不一定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此外,作业成本法不仅使用成本较高,其在产品成本计算时,有时并不能与传统成本法的计算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2008年,Haddadi,et al.[7]基于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对伊朗拖拉机制造公司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明确提出,采用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其成本和利润总额并无差异显著。因此,并不是所有公司或者行业都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其产品成本,即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二、研究假设
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或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产品的成本效益分析产生影响呢?或者说,与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相比,作业成本计算系统的应用对于产品的成本效益会产生那些差异呢?为了分析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采用传统成本法计算,不区分基本生产与辅助生产部门的间接费用,而是汇总、归集所有部门的间接费用,然后按照某一标准或基础计算综合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分配,这样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与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假设如下:
H1a:按照综合间接费用分配率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与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无显著差异;
H1b:按照综合间接费用分配率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与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有显著差异。
假设2,采用传统成本法计算,区分基本生产与辅助生产部门的间接费用,首先归集并按一定标准或基础分配辅助生产部门的间接费用,然后归集并按一定标准或基础分配基本生产部门的间接费用,这样分两步或多步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与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存在密切的联系,具体假设如下:
H2a:按照两步或多步间接费用分配率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与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无显著差异;
H2b:按照两步或多步间接费用分配率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与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有显著差异。
三、样本与数据选取
由于机械加工行业的自动化程度高、新技术应用广、工艺过程复杂,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与应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将某大型机械加工企业2015年度生产的11种机械产品:法兰盲板(定制型)、法兰盲板(普通型)、法兰盘(普通型)、法兰盘(小孔径型)、法兰盘(大孔径型)、卡箍盲片、沟槽盲片、C型盲片、喷塑盲片、法兰盖(普通型)、法兰盖(定制型),分别采用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综合分配率法和多步法),并比较其相关期间费用以及产品成本,并检验在产品成本计算方面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四、实证设计
本文通过采用SPSS软件,对2015年度某大型机械加工企业的11种产品的相关成本以及期间费用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分别针对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综合分配率法和多步法)进行独立样本检验,进一步探究采用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一)描述性统计
采用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综合分配率法和多步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通过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样本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均值为521.40元,而综合分配率法下的产品成本均值为376.56元,多步法下的产品成本均值为370.00元,即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大于传统成本法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相较于传统成本法来说,作业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其范畴可能会涉及到与产品有关的期间费用,因此作业成本法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大于传统成本法得出的产品成本。
由于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相关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分配也会产生差异。本文研究了三种成本计算方法下的期间费用的结果,数据如表2所示。
上文中提到,在作I成本法下,一些与产品成本相关的期间费用可以依据作业追溯或者分配到产品成本中,这就导致作业成本法下的期间费用小于传统成本法下的期间费用。另外,传统成本法下,两种计算方法计算得出的期间费用结果也有差异。按照多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辅助生产成本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产生的差异计入期间费用,这就导致其与综合分配率法的计算结果不同。
(二)Manner-Whitney检验
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而言,综合分配率法和多步法均为重要的计算方法。本文针对某大型机械加工企业2015年度生产的11种机械产品的相关样本数据,采取两个独立样本检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两者与作业成本法下计算的产品成本是否具有显著差异。首先,本文就综合分配率法和作业成本法下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进行Manner-Whitney 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Manner-Whitney检验的精确概率值为0.438。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接受原假设,即在产品成本的分配上,作业成本法和综合分配率法在机械加工企业的应用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H1a得到验证。
接下来,本文就多步法和作业成本法下计算得出的产品成本,进行Manner-Whitney检验,对假设2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Manner-Whitney检验的精确概率值为0.332,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依然接受原假设,H2a得到验证。这说明,分别采用作业成本法和多步法在机械加工企业的应用中,计算产品成本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对传统成本法(综合分配率法和多步法)与作业成本法下分别计算的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假设1中按传统的综合分配率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低于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但两者的差异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而在假设2中,采用传统的多步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也低于按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同样,两者的差异也不是很显著。此外,两种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下的期间费用也不同,且作业成本法下的期间费用较低。
由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更契合产品的经济内容实质,所以,作业成本法被认为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有助于管理层做出相关决策。本文的研究也发现,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结果不同,但是,采用统计软件对其进一步进行分析时,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是很显著。这提示我们,作业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相较于传统成本法来说更加科学,有利于管理者进行日常管理,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然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需要建立一整套作业成本系统,比如,建立作业库、确立成本动因等方面。此外,作业成本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财务数据在对外报告时的习惯。既然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企业在推广应用作业成本法时,需要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强化作业成本管理。
【⒖嘉南住
[1] JOHNSON H T,KAPLAN R S. Relevance Lost: The Rise and Fal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M].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7.
[2] COOPER R. The Rise of Activity - Based Costing: What Is An Activity Based Costing System? [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1988,2(1):45-54.
[3] COOPER R,KAPLAN R S. The desig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text and cases[M].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91.
[4] COOPER R.Cost classification in unit based and activity-based manufacturing cost Systems[J].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1990,4(3):4-14.
[5] EVANS H,ASHWORTH G.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Moving Beyond,Adolescence[J].Management Accounting-London,1995,73(1):26-30.
篇3
一、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间接费用归于每一作业,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因此,进行作业成本计算首先必须明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1.作业、作业中心及作业成本
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劳务所消耗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的集合体。将相类似的作业归集在一起便构成了作业中心。建立作业中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归集每一类作业的成本,简化作业成本计算。产品生产过程由作业构成,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表现为作业消耗,即作业成本。通常企业的作业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1与产品产量有关的作业
这类作业的成本与产品产量相关,或属于以产品产量为基础的变动成本。如:装配与冲压的直接人工成本,以及机器运转成本等。
1.2与产品批次有关的作业
这类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有关,但与特定批次的产量多少无关。就生产批次而言,此类成本的性质为变动成本,但是就某一批产品而言,它属于固定成本。例如:机器的的调整与材料处理成本就属于这类。
1.3与产品项目有关的作业
这类作业的成本与产品项目的多少有关,但与某种产品的生产批次和生产数量无关。换句话说,此类成本随产品的品种增加而增加。但就某种特定产品而言,它属于同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例如:各种产品其材料清单的设定、产品设计与产品测试的成本就属于此类。
1.4与产品设施有关的作业
此类作业的成本与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有关。它属于各类产品的共同成本,与产品项目多少、某种产品生产批次、某批产品的产量无关。例如:厂房的折旧、厂房设备的维护与修理费用、工厂管理与人事管理等费用都属于此类。
2.作业链与价值链
作业链是指企业为了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各项作业之间彼此成为顾客,将作业链上所有作业汇总起来,即可为外部顾客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价值链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它与服务于顾客需求的作业链紧密相关联。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于是就有下述关系: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照此步骤接转下去,直至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因此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在作业成本法下,依据是否会增加顾客价值,人们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前者是指能够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也就是说,这种作业的增减变动会导致顾客价值的增减变动,如: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各项作业一般都是增值作业。后者指不会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也就是说,这种作业的增加或减少不会影响顾客价值的大小。所以有人称这种作业为浪费作业。非增值作业虽然也消耗资源,但并不是合理消耗,其对于企业提供最终产品或劳务的目的本身并不直接作出贡献。如:企业内部产品的搬运作业以搬运距离作为动因消耗资源,但这种搬运作业可以通过采用缩短搬运距离即紧凑经营过程的方式予以逐步消除,因而一般认定为非增值作业。企业管理就是要以作业管理为核心,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它是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一般通称为分配基础。简单的说,成本动因是驱动成本的作业。当作业选定且作业的成本已归集后,就应解决如何将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上的问题。作业的成本分配必须符合相关性的要求。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3.1资源动因
资源动因反映了作业量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标准。在分配过程中由于资源是逐项地分配到作业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要素。将每个作业成本要素汇总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通过对成本要素和成本库的分析,可以揭示哪些资源需要减少,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最终确定如何改进和降低作业成本。
3.2作业动因
作为成本动因的一种形式,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劳务或顾客的标准,它也是沟通资源耗费与最终产出的中介。通过实际分析,可以揭示哪些作业是多余的、应该减少,整体成本应如何改善、如何降低。
综上所述,作业、作业中心、作业成本、作业链、价值链和成本动因等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在明确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之后,接下来进一步说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分配不准确而提出来的。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不同,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以及提供有用信息。作业成本计算法使产品分配有技术依据,能直接归属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增加,而按照人为的标准间接地分配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缩小,使得产品成本尽可能于产品实际成本接近,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是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这两个前提之上的。根据这样的前提,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而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根据上述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计算程序如下:
1.确认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
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个部分,进行作业成本计算,首先要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业加以确认,作为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估业绩。
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
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们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所引发的成本。为简化计算,可将同质作业的成本库合并为同质成本库。同质成本库是指可以用一项共同的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分配以减少计算工作。这一步骤反映了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作业量决定资源的消耗量。资源的耗费量与作业直接相关,成本应按作业进行汇集。这也就是如前所述的资源动因。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出(产品、劳务或顾客)
成本计算最终要计算出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汇集的作业成本按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出各种产品的作业成本,确定各产品成本。这一步骤反映了作业成本法的另一个基本前提,即产品消耗作业,产品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这也就是如前所述的作业动因。
四、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1.成本核算对象不同
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人们较为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其集中表现在成本计算对象的单一性上。即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而在作业成本法下,人们不仅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更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的形成原因。从而它要求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即不仅把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均构成为作业成本计算对象。
2.成本计算程序不同
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所有成本都分配到产品中去,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相比,作业成本法要求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从这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追踪产品。作业成本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
篇4
[关键词] 产品成本 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指标,通过对成本的分析,能洞悉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和具体成本项目等分析,找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促进企业综合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和原理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包括生产过程中产品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视为“期间成本”、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变动成本法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它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心,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所消耗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变动成本法克服了单纯以直接人工成本等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的局限性,缩小制造费用的分配范围由整个企业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 分别进行分配,增加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由单一标准改为多元标准,即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在变动成本法的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下,营业利润应按下列步骤和公式计算:
贡献边际 = 营业收入 - 变动成本
营业利润 = 贡献边际 - 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 = 本期销货成本(销货中的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非
生产成本
= 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 单位变动非
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固定成本 = 固定生产成本 + 固定非生产成本 = 固定性制造性费用 + 固定性销售费用 + 固定性管理费用+ 固定性财务费用
二、完全成本法的概念和原理
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
完全成本法亦称“全部成本法”、“归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是计算企业产品成本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等全部成本都包括在内的成本计算方法。采用完全成本法的原因是:虽然固定性制造费用只是同企业生产能力的形成有关,不与产品生产直接相联系,但它仍是产品最终形成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应当成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这样就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仅不能反映生产部门的真实业绩,反而会掩盖或夸大它们的生产业绩;在产销量不平衡的情况下,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当期税前利润,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当期实际发生的费用,从而会促使企业片面追求高产量,进行盲目生产;在完全成本法的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下,营业利润应按下列步骤和公式计算:
营业毛利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营业利润 = 营业毛利 - 营业费用
营业成本 = 本期销货成本(完全生产成本)
= 期初存货成本 + 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 - 期末存
货成本
营业费用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联系
(1)变动成本法是责任成本与完全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责任成本是按照企业内部各单位界定成本、费用,从时间上看,是一种相对静止的成本。完全成本计算方法是按照生产工艺过程来界定费用,是一种静态的计算方法。变动成本计算方法结合了二者优点,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动态的、计算企业内部各单位责任成本的方法,实质是一种动态的责任成本,其原因是它与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
(2) 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计算最终产品成本。完全成本法,是将各项费用在各种产品(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是将各项费用先在各作业中心之间分配,再按照各种产品耗用作业的数量,把各变动成本计入各种产品成本,计算出产品成本的方法。两种成本法虽然在计算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计算最终产品成本。
(3) 二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相同。二者都依据受益原则,对发生的直接费用予以确认。由此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在完全成本法下,容易导致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使管理决策失误。相反,变动成本法对产品的每一个作业过程都做了清晰的划分,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变动成本法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核心集中在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具体环节中,抓住许多动态变量,真正消除了完全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惟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尤其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
完全成本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凡在生产领域中为生产产品发生的成本就归于生产成本,发生在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由于组织日常销售或进行行政管理而发生的成本则归于非生产成本。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则全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完全生产成本模式下,产品成本则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只有非生产成本才作为企业的期间成本处理。上述两点区别可以用列表的方式来反映,如表所示:
表 两种成本法在应用的前提条件和成本的构成内容方面的区别
从表中可知: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方面存在不同。
(3) 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广义的产品有销货和存货两种实物形态。在期末存货和本期销货均不为零的条件下,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最终要表现为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当期末存货量不为零时,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不可能转化为存货成本或销货成本;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并要在存货和销货之间进行分配,使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被期末存货吸收被递延到下期,另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销货成本被记入当期利润表。
(4) 销货成本的计算不完全相同。变动成本法的销货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在不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情况下直接按下式计算出销货成本:
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第一种情况要求期末存货量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这三个指标相等,可以用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指标来表示,因此可以简化公式。
第二种情况要求前后其成本水平不变,亦即各期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均不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单位期初存货成本、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这四个指标可以用统一的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指标来表示。
在完全成本法下,在期初存货量等于零的情况下,由于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销货成本这三个指标等于单位生产成本指标,因此可以直接利用下式计算单位销货成本:
本期单位销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
但是在前后期成本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除非产量也不变,否则不能直接套用上式,这是因为产品成本中包括了固定性制造费用。不同期间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可能因为各期产量不同而发生变化。
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营业损益;所谓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是指在损益计量过程中,首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再用贡献边际补偿固定成本以确定当期营业利润的过程。在变动成本法下,企业的营业利润计算公式为:营业收入 = 变动成本 + 贡献边际;营业利润 = 贡献边际 - 固定成本
在完全成本法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企业的营业利润公式计算为: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毛利;营业利润 = 营业毛利 - 营业费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完全成本法在核算上过于笼统,而变动成本法更能从成本的分类、产品生产成本和销货成本、贡献边际、利润等方面详细列明费用的付出和利润的形成,以便能细致的分析成本如果偏高会出现在哪一个环节,如何加强成本的管理。所以,变动成本法更为科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差异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一、概述
所谓变动成本法,是相对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而言的。完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时,把一定时期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都包括在内的方法。而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依据的,在计算过程中只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从本期收益中直接扣除。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差异分析
1.理论依据不同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前提是成本性态分析,要把企业生产成本中具有混合成本的性质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变动成本法认为只有与生产数量相关的耗费才可以计入产品成本,而固定制造费用应与特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期的长短成比例,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完全成本法则选择按经济用途把全部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类,凡是与产品相关的耗费支出都应计入产品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既发生在生产领域,从成本补偿的角度讲,应该作为产品成本,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2.成本的构成不同
由于对产品成本的概念理解不同,两者对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做了不同的划分,产品成本的构成自然也就不同。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把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而完全成本法不分解制造费用,只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3.利润额的计算过程不同
如前所述,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结构和完全成本法下的并不相同,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会计利润的计算步骤不同。完全成本法采用传统式的损益计算程序:
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变动+固定)
营业利润=毛利-经营管理费用(期间费用)
变动成本法则采用贡献式的损益确定程序:
生产边际贡献=营业收入-变动成本
产品边际贡献=生产边际贡献-变动经营管理费用
营业利润=产品边际贡献-固定制造费用-固定经营管理费用
由于二者计算利润的程序不同,计算出来的利润额也不同。
4.利润表的编制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表称为“职能式”利润表,成本按经济用途和管理职能排列,其中间变量是营业毛利。这种传统的成本项目排列方式,满足了企业外部与其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对企业进行了解的需要。
在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表中,成本按照成本习性排列,分成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部分,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于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的需求。亦称为“贡献式”利润表,中间变量是边际贡献。
5.产销不平衡时利润额不同
a.产量=销量时,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本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所以两者计算出的利润额相等。
b.a量>销量时,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当产品的产量大于销量时,多余的积压存货中分担了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使得已销产品的营业成本变少,利润增加。但这种利润的增加只是表面上的虚增,实际企业对于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利用程度并未提高,只是不断增加产量来“分担”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这样做导致企业库存积压严重,资源严重浪费。
c.产量
三、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符合“收益与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
变动成本法将变动制造成本在已销产品和未销产品之间分配,分别和本期收入和下期收入配比;将固定制造费用归入本期期间费用,一次性与本期收入配比,完全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2.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短期决策
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出的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变动成本率等会计信息,能够揭示出业务量与成本变动的内在规律,对企业管理层做出短期生产经营预测、决策有极大的帮助。
3.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
企业生产部门的工作业绩用变动生产成本来反映最为合适,因为固定生产成本的高低,与生产部门的关系不大,责任主要在管理部门。
4.促使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采用变动成本法,在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与销售量成正比,而与产量和存货量无关。这使得企业管理层重视销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销售产品,而不是一味追求降低成本上。
5.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采用变动成本法,只需要核算产品的变动成本,大大缩减了工作量,同时减少了成本核算中的主观随意性,提高了产品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1.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的要求
长期以来,世界上广泛认可的成本概念是指为了产品生产发生的全部费用,既包含变动成本也包含固定成本。
2.不能满足企业长期预测、决策的需要
从长期来看,变动成本法受到了经营规模、技术进步、通货膨胀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当这些因素变化时,其提供的信息资料就不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3.方法转变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
由完全成本法过渡到变动成本法,很多项目都会发生变化,会对当期国家税务机关的税收和当期投资者的股利带来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林.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运用[J].企业导报,2009(7):86-87.
篇6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固定制造费用 产品销售量 产品生产成本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50-02
变动成本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会计学家哈里斯(Jonathan N.Haris)于1936年创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企业预算管理的开展和普及,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已经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迫切要求企业会计部门能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成本资料,以便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变动成本法的问世为企业管理当局获取竞争中必备的信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使这一崭新的成本计算法在许多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得以广泛应用。
一、变动成本法
1.变动成本法的定义。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是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全数一笔列入收益表内,并用“期间成本”的名称作为贡献毛益总额的减除项目。正是因为变动成本法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故亦称为直接成本计算法(direct costing)或边际成本计算法(marginal costing)。
2.变动成本法的基本特点。(1)变动成本法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为基础。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只包括与产品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变动成本,即只包括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2)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变动成本法只把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而把固定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列入当期损益,直接冲减当期利润。(3)变动成本法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变动成本法是适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是企业内部一种成本会计制度。
二、完全成本法
1.完全成本法的定义。完全成本法(full costing)是指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是把一定期间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全部包括在内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正因为它把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生产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中,故亦称吸收成本计算法(absorption costing)或制造成本计算法
2.完全成本法的特点。(1)有利于企业编制对外报表。由于完全成本法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认可和支持,其成本计算资料适于企业外部有经济利害关系的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所以企业必须以完全成本计算为基础编制对外报表。(2)完全成本计算难于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期初、期末产成品存货成本结转的影响导致利润的实现与产品销售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脱节。固定成本分配具有主观随意性,对成本的客观性存在质疑。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与分析
变动成本法是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相对应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产生以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被称为完全成本法。为了深刻理解变动成本法的有关特点,有必要将其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加以比较、分析。
1.提供信息的途径不同。(1)这是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最本质的区别。变动成本法是为了满足面向未来决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变动成本法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它能够科学反映成本与业务量、利润之间在数量上变化规律的信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企业的营业净利润从理论上说是单价、成本和销售量这三个要素的函数,所以,当单价和成本水平不变时,营业净利润的变动趋势能够直接与销售量的变动趋势相联系,而这一规律正是在变动成本法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典型的完全成本法形成于19世纪,它是适应企业将间接成本分配给各种产品,反映生产产品发生的全部资金耗费,确定产品实际成本和损益,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成本计算法。完全成本法主要是通过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提供有关成本和利润信息,揭示外界公认的成本与产品在质的方面的归属关系,从而满足企业外界关系人,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纳税机构的需要。
2.依据的前提条件不同。(1)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作为应用的前提,需要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其中:变动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等;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和管理费用等。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按一定的方法将具有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2)完全成本法要求将全部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主要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3.销货成本与存货成本水平不同。广义的产品以销货和存货两种实物形态存在,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最终表现为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存货成本的计价应以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为依据。(1)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表,没有转化为销货成本或存货成本的可能。所以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已销产品,其成本都只承担变动生产成本,起码存货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在完全成本法下,各会计期间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同其他生产成本一样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完工产品销售时,全部成本还需要在已销产品和未销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从而导致被销货吸收的那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销货成本计入本期利润表,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另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则随着期末存货成本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
4.损益计算模式不同。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不仅在成本确定方面存在差别,对于损益的计算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两种成本计算法下损益计算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损益计算公式不同。变动成本法是按照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而完全成本法要按照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前者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以确定贡献边际,然后用贡献边际补偿固定成本,从而确定当期营业利润。后者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营业成本,从而确定营业毛利,然后再用营业毛利补偿营业费用以确定当期营业利润。(2)分期损益有可能不同。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在接受损益时全额扣除,而正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要在销货产品和存货产品中进行分配。由于在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存在差异,导致分期损益也有可能不同。一是在产销平衡的情况下,两种成本计算方法所确定的分期损益是相同的。如果本期生产量=销售量,则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因为在产品产销量相等的条件下,期初存货量和期末存货量相等,不存在当期成本结转下一会计期间的问题,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成本计算方法,本会计期间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由本期的收入来补偿,因此,在两种方法下计算营业利润是相等的。二是在产销量不平衡时,两种成本法所确定的分期损益就可能不同。如果本期生产量>销售量,则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因为在完全成本法下,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表明期末存货增加,企业只有一部分发生在本期的固定制造费用随存货结转到下一个会计年度,从本期销售收入中并未全额扣减当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那么,在销售收入一样的情况下,采用变动成本法扣除了全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自然,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就会大于按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其净收益的差额等于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与存货增加量的乘积。同理,如果本期生产量
四、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评价
1.变动成本法的评价。在变动成本法,充分体现了“费用与收益相配比”这一公认的会计原则。将属于期间成本性质的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一同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表中,由当期的收入补偿。另外由于变动成本法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处理,就使产品成本计算中的费用分摊工作大大简化,减少了费用分摊时的主观性。在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这一点尤为突出。但变动成本法不能适应长期决策和定价决策。因为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固定成本会发生变动,单位成本也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不利于进行产品定价决策。另外,在成本划分上仍然带有主观性。变动成本法按成本习性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很大的程度上这只是一种假设,尤其是混合成本的分解,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计算,都带有主观随意性。
2.完全成本法的评价。完全成本法便于直接编制对外财务报表。完全成本法得到公认原则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完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可以直接用来编制对外的财务报表,不需要进行任何加工处理。另外,税法也要求用于税负目的的收益表应使用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有助于刺激企业加速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时期的相关范围内,产量越大,则单位产品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就越低,整个单位产品成本也随之降低,从而激励企业提高产品产量。但完全成本法不利于企业进行预测和编制弹性预算等内部管理。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没有按成本习性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样无法进行本量利分析,不便于预测企业的利润,并且不利于企业进行短期的决策,同时也不利于成本控制。
五、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运用
目前国内对上述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
1.分别设立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两套账。在存货的计价、税前净利的计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均使用完全成本法,在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如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则采用变动成本法。由于这种方法工作量太大,难以为企业所接受。
2.将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结合起来运用。既然二者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故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以满足会计更好地履行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需要。现在企业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平时按变动成本法核算,期末通过账务处理调整为完全成本法。这种方法下,期末按变动成本法编制报表,并按一定方法将“存货中的固定成本”账户中应由本期已销售产品负担的部分转入“销售成本”账户,使之调整为制造成本,然后按调整后的数据编制完全成本法下的会计报表。
六、结束语
变动成本法是侧重于“对内”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法,有利于进行短期决策和加强内部管理,有利于进行不同期间的业绩评价等。而完全成本法是侧重于“对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由于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认可和支持,便于直接编制对外财务报表,也有助于刺激企业提高加速生产的积极性。在企业的实践中,应努力将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结合既能随时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能及时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劲,胡文君.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意义与作用.科技创业月刊,2007(11)
2.孙超,张钟瑛.完全成本法的局限性及改革设想.现代财经,2006(5)
3.王瑞华,刘荣梅,关开澄.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辽宁经济,2007(12)
4.杨化峰,郭景先.谈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财会月刊,2008(5)
5.刘子先.浅谈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商业经济,2007,(9)
6.张亚红.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结合应用,财经论坛,2007(3)
篇7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香港成本结构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Kaplan和Robin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内容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Kaplan,1988)。基于这种假设,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YvonneP.Shanaban(1997)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1987年Howellet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③在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三、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
我们于1999年对香港地区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信函调查表的形式对810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CIMA-theHongKongbranchofthechartdedinstituteofmangementaccountants中的非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致函给每家公司财务总监或负责财务方面的经理。反馈回90份有效的调查表,反馈率为11%,其中包括47家上市公司和43家非上市公司(见表2)。在90家公司中有10家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打算实施。调查表的设计涵盖一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细节、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经历和公司的基本情况等。从反馈的信函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中平均使用年度为四年,很显然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作业成本法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作业成本法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
1、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行业情况和规模结构
行业因素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影响(由于调查数量有限,排除个别行业(使用数=总数》。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给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规模的比较,三个测量规模的标准(员工、销售量和总资产)都显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规模上都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这一点和AskandAx(1992)、Bjornenak(1997)、Brightetal(1992)、Chungeral(1997)、DruryandTayles(1994)、InnesandMitchell(1995)等的观点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对信息有更大的需求(基于大公司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身又是一个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资源来实施作业成本法。Bjornenak(1997)认为作业成本法的传播采用一种分级目录扩散的方式,首先在大公司应用,继而向小公司扩延开来。
(2)产品的多样性
Bjornenak(1997)认为使用ABC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产品线。量大且种类繁多的产品其成本分配比只有少数或者一种品种的产品困难。Bjornenak(1997)归纳了两种衡量产品多样性(Productdiversity)的标准,即定制化产品的程度和产品的数目。我们采用一种类似的归类方法。问卷询问被调查者所拥有产品线的数目。如表3所示,使用ABC的公司比非使用ABC的公司拥有更多的生产线(551条对297条),标准方差较高,然而,统计上的区别并不显著。我们同样向调查者询问他们定制化产品占总数的百分比(针对特定的顾客规格)。在表3中使用ABC的公司其定制化的比例也较高(59%>45.36%),但和非使用者的差距并不大。表3的结果显示产品的多样性和使用ABC之间正向关系的方向性支持在统计上并不显著。Bjornenak(1997)认为定制化和使用ABC之间成正向关系,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了统计上的负向关系。他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对公司而言太复杂且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
(3)竞争的压力
Cooper和Kaplan(1991)认为当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我们按照Bjornenak(1997)使用下述两个标准来衡量竞争情况。(1)询问被调查者其竞争伙伴的数量。(2)销售额中出口的数量(因为出口市场比境内市场的竞争更强)。从表3中看出,尽管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起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平均数是213对170),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对于出口额而言,有类似的情况。Bjornenak(1997)同样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和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中在竞争压力方面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Chungetal(1997)发现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
(4)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作业成本法会比较有效。Bjornenak(1997)发现高的制造费用和使用作业成本法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反,显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两者的平均百分比很接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区别。所以说在香港,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问卷调查表询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实施的经历。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有14家,有作业成本法使用经历的只有10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讨论有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经历比较有限,正规的统计假设检验不可行。
调查表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将其重要性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不重要,“10”代表很重要。如表4所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项拥有最高的分值,说明其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业成本法可以把成本追溯到各作业上,并有效识别在运作过程中的缺憾,使非有效的过程变得有效。一些公司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和产品组合,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6.92。作业成本法同样可用来作资源决策,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5.11。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支持
我们还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从哪些部门获得支持,把反应结果划分为10个等级。“1”表示低的重要性,“10”表示高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尽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但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重要力量来源。有可能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比起其它部门较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数据。该结果和表4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完善产品成本信息”的结论有悖。
5、设计和实施作业成本法中遇到的困难
作业成本法是一项比较耗时和复杂的体统(Armitage和Nicholsom1993;Chungetal1997),鉴于此,我们对一个作业成本法实施时各阶段进行了评价。把各阶段标识为10个等级:“1”表示不困难,“10”表示非常困难。表6显承了研究的结果。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为新的作业、产品、组织机构调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细节同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现行的会计系统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一点和Armitage和Nicholson(1993)的结论刚好相反。
6、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被调查是否对新系统满意。如表7所示,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前,通过对6个特征的描述(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成本信息、定价策略以及资源决策),反映公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外,其它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几乎提高了100%。尽管反馈者的数量不多,但在满意程度增加的幅度上确实引人注目。Swenson(1995)同样发现了美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系统上的重要改善。
7、不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针对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我们调查了不实施的原因(1=因素不重要,10=因素很重要),如表8所承。“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存会计系统的满意和缺少来自上层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和Chungetal的结论一致。被调查者同时反映安装实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四、结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极力将这种服务推向市场,推销给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大学会计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调查作业成本法在香港的实际应用情况。迄1999年为止,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1%的公司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5%的公司打算使用。其中一个问题是:会计方法的定义,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作业成本法,但他们不叫作业成本法,而自称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可能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所以在调查表的设计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细节都有较为详尽的提问,以防止由于定义而造成误解。
篇8
关键词:成本计算;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结合
中图分类号:F234.2,F23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007-02
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会计报表中的存货计价和收益确定建立在全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这样虽然可反映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全部生产费用,便于计算产品销售利润和产品出厂价格。而管理会计中变动成本法计算明确地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区分开来,可以提供各种产品的成本信息,进而直接揭示产品的销售量、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联系,提供的成本信息也可以更容易地为管理层理解。因此,如何很好地结合使用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成为成本管理的一项新课题[1]。
一、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及特点
全部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也叫“吸收”成本计算法,是一般财务会计所说的成本计算概念。其主要特点是:一个产品应该包括为生产这种产品发生的全部支出,也就是应该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个部分)的全部。即采用这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产品的销售成本时,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且还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这样,固定制造费用也和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变动制造费用一样汇集于产品,随着产品而流动,从而,使本期已经销售的产品和期末尚未销售的产品具有相同的成本构成。这是由于执行了财务会计的“匹配”原则而产生的结果。其理由是,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不管是哪一种支出,最终都要从产品的销售收入中收回。为了保持产品成本的一致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必须在其“受益”期间全部分配完毕。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成本在同一会计期间内有完全相同的成本构成,因此,应该在产品成本中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变动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毛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法。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时,只包括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它把固定制造费用全额一笔列入收益表中,作为销售收入的扣减项目。因为固定制造费用是和企业经营的会计期间相联系的,它只能在某一特定的会计期间内发挥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消失而逐渐丧失,其效益也不会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内,因而这些费用应该由该会计期间的销售收入进行补偿。
两种成本法对比有如下区别:
一是,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尤其要把半变动成本(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全部成本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凡在生产领域中为生产产品发生的成本就归于生产成本,发生在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由于组织日常销售或进行日常行政管理而发生的成本则归属于非生产成本。
二是,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产品成本只包括生产变动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则全部被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全部成本法模式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只有非生产成本才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三是,销售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水平不同: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的存货成本不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全部计入当期销售成本。在全部成本法模式下,固定生产成本被计入产品成本,并要在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间进行分配,存货成本包括当期部分固定生产成本。
四是,营业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在变动成本法模式下,按贡献毛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所谓贡献毛益确定程序是指营业损益计算过程中,首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以确定贡献毛益,然后再用贡献毛益补偿固定成本,确定当期营业损益。在全部成本法模式下,首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销售成本,以确定销售利润,然后用销售利润补偿非生产成本,确定当期营业损益。
二、两种成本法下成本及损益计算差异分析
由于两种计算方法对成本构成的存在差异,如下所示:
变动成本法产品成本构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全部成本法产品成本构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因此可看出,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在成本计算上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包括固定制造费用。按照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是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的,而按照全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要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由于成本计算的差别,在年度损益的计算时两种方法下也存在差异,变动成本计算法下的存货价值仅反映产品生产的变动成本,即仅反映为生产这些产品而发生的增量成本,而不把固定性制造费用包括进去。全部成本计算法下,在产品售价、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的多少与销售量的增减之间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这一点不容易为管理部门所理解。
因此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存货中固定制造费用沉淀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两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1.全部成本法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推销成本+管理成本)(1)
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产品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
2.变动成本法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推销成本-变动管理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推销成本+固定管理成本)(3)
应用全部成本法确定分期利润可能带来的一个潜在危害是:由于多生产产品会降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也即企业有可能通过增加产成品的期末库存来抬高期间的利润,无形中鼓励企业不顾市场需求地多生产[2]。
变动成本计算的优点在于明确地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区分开来,可以提供各种产品的成本信息,进而直接揭示产品的销售量、销售成本与利润之间的联系,提供的成本信息也可以更容易地为管理层理解。此外,变动成本计算还可以更好地与标准成本、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相结合,在计划和日常开支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变动成本计算法比较适合买方市场。[3]
三、如何实现两种计算方法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是日常的核算以变动成本计算为基础,在提供外部报告时再以日常核算数据为基础调整到全部成本计算基准上来,这样既不用重记账,减少工作量,同时保证了时间性,特别是采用电算化会计后,使得此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同时能及时准确明晰的反映企业内、外的需求信息。具体的作法如下:
日常核算时,“在产品”、“产成品”账户均按照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单独反映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该账户的借方反映日常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贷方反映已销产品应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余额反映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应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
期末将应归属当期销售产成品的固定成本部分列入当期损益;而应归属在产品、期末库存产成品的部分仍留在该账户,并记增存货的账面值。然后,按调整后的数据编制全部成本法下的会计报表;
两种方法下期间利润调整公式如式(4)所示:
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的期间利润+期初“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期末“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的期间利润 (4)
四、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成本的划分。变动成本法和全部成本法结合运用的一个基础就是成本可按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序上是一种假设的结果,并非绝对精确。但是,成本划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结果的质量,因此,科学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划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工作中,纯变动成本和纯固定成本是不多的,如直接材料费、按产量提取的折旧费、计件工资形式下的直接人工工资等,而计时工资形式下的管理人员工资、按年限平均法提取的折旧费等都是固定成本。除此之外,大多数费用是混合成本,对成本划分工作的重点是对混合成本的分解。混合成本是一种同时含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双重特征的“中间”成本,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分解的方法通常有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回归分析法。我们应根据混合成本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解。比如水费、电费,一般为半变动成本,一部分是基数,属固定成本,另一部分则根据耗用量乘单价计算,属变动成本。掌握了这一点,分解工作就容易得多了。混合成本的汇集可用多种方法,既可以在费用发生时根据已确定的模型直接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然后再汇集,也可以按项目汇集后再分解,还可以对混合成本进行综合分解等等。
灵活运用。结合方法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某种结合方法能否为企业管理者接受,而且也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灵活运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蒋小芸.企业成本核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 固定成本 应用
变动成本法是变动成本计算法的简称,它也被称为边际成本法或者是直接成本法。预算前,划分好变动成本和固有成本在做计算,其中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以及变动制造产生的费用属于产品生产过程中计算在内的变动制造成本,而把固定制造成本包括在内的所有固定成本在当期直接算入损益,这一计算方法即为变动成本计算法。
一、变动成本法出现后的演变过程
传统的全部成本法,主要是产品成本只包含与业务量有明显关系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很多间接的制造费虽然不算是直接成本但也跟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着正比例的变动,同时有的直接成本虽然已经直接计为特定对象,却也并非全是变动成本。不能更好的预先计算成本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竞争更加激烈的经济市场环境,在成本计算法上亟待革新,去发现更科学更趋近真实的新的计算方法。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市场变迁使企业不得不对内部会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最早的变动成本法在那个时段已经出现在西方的一些企业中。实践证明该计算法能给企业内部提供详细的信息资料,进而对经济活动里预测、决策、控制及计划的步骤做了有力的依据。现在在西方内部管理盛行的变动成本法也慢慢在向我们的企业内部引进。
二、分析变动成本法的实用性
变动成本法作为企业管理和会计部门重要的基础的计算方法,它有着自身绝对的优势,能为企业提供管理信息并做出管理决策做出有力依据。变动成本法有它自己的特点,为了提高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在企业核算中该成本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也不是每一种情况下都能最大化实现这种优越计算法的作用,在适用性上我们得进行讨论,以深入了解变动成本法和直接成本法核算体系为前提,实践中做到灵活运用。
三、与完全计算法相比变动成本法的优势
完全计算法只包括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变动成本法则是将整个生产过程中耗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的制造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而且把固定的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直接由当期当做收益给予补偿,和完全成本法相比较,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四、在大型工业企业中变动成本法的应用
根据工业企业成本的形态特点,变动成本指的是总额度随着每年生产量的不同而发生同比例增长或减少的成本。变动成本法里成本主要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原材料,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这些总额会跟着产量的增减发生相应的变化。它以严格意义及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成本为基础,实际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效果,即可尽量免除在生产中出现的虚报的情况,同时也为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和最终经营策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五、变动成本法在企业小批量生产中的应用
成本有两种属性,变动成本法先划分出两大部分,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种计算法参与到企业里的经营管理时,直接性的展现了利润、成本以及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多是按产品划分变动成本,即按产品,区分厂类别定变动成本,比如以机器器械厂为例,和产量多少成对应比例而变动的生产成本有:
(1)原材料:铸造用的金属原料、造型材料、耐火材料、基本钢材、木材等系列产品直接用料;
(2)生产产品配套内燃机,电动机,电控;
(3)厂外订货的锻件;
(4)燃料动力方面:包含铸造及锻造用的燃料、机加工、焊接处理燃料、炼钢用的电力等等;
(5)厂外工艺性合作成本。做到精细的变动成本估算即可达到企业效益的粗算更趋向真实效益的目的。
六、变动成本法的应用条件
区分变动与固定成本在变动成本计算法里是关键的第一步,动与固定是相对数量变化来说的,根据企业生产成本是否会因产量的增减而发生变化这一条件来判断是否适用变动成本法。区分开变动与固定成本,依据整理出来的数据做企业产品生产决策,所以划分必须准确,才不会出现严重的错误。会计部门一样应该按照会计常用的成本效益重要原则来划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对大局影响小的细节上无需花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分析。
七、变动成本法应用时的一些建议
企业在大的经济环境里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跟风直接引入及完全应用变动成本法,应从自身管理要求出发,从自己运营特点出发,全面考虑到各个因素与信息处理的成本。为了使内部有一个完善的控制体系,在内部报表上可以使用变动法,有利于控制成本,分析企业效益,进而为做出正确运营策略打下基础。而在对外报表里,根据对外报表的要求,成本核算应该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相结合,相调制的总和,要求更为准确、简单明了。所以在不同环境下,两种计算法应得到灵活正确的应用,最终成为企业管理的得力工具。
八、结束语
了解了变动成本法的适用性,和完全成本法相比的区别与优势后,根据大型工厂企业以及多产品少批量生产企业的不同特点,正确划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采用变动成本法能有效的为企业控制成本,预算效益,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两种成本计算法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中也应做到灵活应用,最后成为企业管理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夏红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差异的计算[J].财会月刊,2008(32)
篇10
摘要:目前,大中型城市均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而轨道交通车辆段物业管理是一项较新的业务,涉及如地铁车辆的清洁、车辆零部件的清洁、库区的保洁等传统物业不会涉及的部分。而传统的成本核算不能满足对于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地铁车辆段物业管理(以下简称地铁物业管理)中将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对于地铁物业管理的成本控制、内控管理和经营管理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地铁;物业;标准作业成本法;运用;研究
一、地铁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
(一)专业化程度高
涉及地铁车辆的清洁、车辆零部件的清洁、库区的保洁等传统物业不会涉及的部分,专业化程度较高。
(二)服务及作业标准化
地铁车箱的清洁,每节车箱的保洁人数、清洗剂的配置、清洗的次数都有专业的要求,作业必须标准化。
(三)固定成本低
物业管理行业由于属于服务行业,所以固定资产投入低,间接费用少。
(四)要求预算准确,绩效考核严格
国内地铁公司的行业背景多属于国有,各地国资管理部门对于预算要求准确性高,绩效考核严格。
二、标准成本法的优点与缺点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是一种成本控制系统。
(一)标准成本的优点
1.有利于管理。可以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2.有利于考核。标准成本,基本上排除了不应该发生“浪费”,被认为是一种“应该成本”,可作为绩效考核的尺度。
3.有利于经营决策。标准成本由于是一种“应该成本”和“预计成本”,所以可供确定产品或服务价格,有利于经营决策。
4.有利于编制预算。由于是计划成本,在预算编制时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有利于预算的编制。
(二)标准成本的缺点
成本信息准确性不高,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由于标准成本法在间接费用的分摊上不能按照实际的受益对象进行,会影响成本信息准确性。由于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企业进行产品决策时,可能选择生产边际效益低的产品,对产品定价造成误导。
三、作业成本法的优点与缺点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按经营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计算作业成本,再按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追溯至成本对象。
(一)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1.扩展了成本的习性,将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将作业纳入企业管理的链条。
2.更准确的分摊成本。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可以直接追溯或动因追溯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从而尽量避免不准确的分摊,作业成本法符合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分配的结果相对准确,避免了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产量高的产品耗用资源多的弊端,故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准确。
3.有利于成本控制。由于对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管理人员能够清晰的知道产品的真实成本,通过改善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和消除无增值作业等手段降低成本,从而有利于对成本进行控制。
(二)作业成本法的缺点
1.建立作业成本管理体系成本高、计算复杂,不适合所有行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获信息进行作业管理,以达到不断消除浪费、实现持续改善,提高客户价值,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但由于建立作业成本管理体系成本高,实施难度大,计算复杂,只适用于那些产品品种复杂且不断创新、制造环境比较先进、制造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和制定个性化的成本核算制度。
2.对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不足。作业成本法虽然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但由于作业成本法事后控制的特点,如果不结合其他成本控制方法,不利于成本的管控。
四、标准作业成本法在地铁物业管理中运用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一)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并对作业层加以控制
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提供各种更加准确的作业成本信息,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经营决策,而且能够利用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发现作业乃至价值链中的浪费现象并分析其原因,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
标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作业成本法只能在事后进行控制的弊端,可以根据企业的历史成本和对标企业的成本制定现行标准成本,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发挥标准成本法的优点,有利于企业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
(二)可以注重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
标准作业法由于吸收了作业成本法注重过程管理和控制的优点,强化了业绩考核作用,有利于找出各作业环节的无效作业,从而提高效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五、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在地铁物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制定现行标准成本,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
通过对地铁物业管理行业的历史成本及对标企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制定现行标准成本,并分析成本差异。
(二)设计地铁物业管理作业成本库
地铁物业管理作业成本库可以按传统的物业管理行业分为5 个一级作业成本库,分别为保洁作业成本库、绿化作业成本库、保安作业成本库、维修维护作业成本库、综合作业成本库,再根据地铁物业管理的自身特点设制二级作业成本库并建立作业清单。
(三)分析及确定资源
实现对地铁物业管理成本的核算,要充分了解地铁物业管理服务的资源动因、作业动因构成和特征。
(四)分配作业成本计入成本对象
1.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作业动因分配率=作业或作业成本库费用/作业或作业作业成本库动因总量2.计算各种成本对象制造费用。某成本计算对象应分配的某项成本= 该成本计算对象耗用的该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数/成本动因分配率;某成本计算对象的物业作业成本=Σ该成本计算对象应分配的各项作业成本。成本对象所发生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之和,即为成本对象的总成本。
参考文献:
[1]聂海根,陈晓坤.论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整合[J].水利经济,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