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成本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2 07: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略成本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战略成本模式价值链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表述。夏宽云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会计人员提供企业本身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地变化的环境的目的。刘明辉则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分析与管理。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企业全球化竞争加剧、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资源稀缺程度增加和提高顾客满意度日显重要的背景下,基于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产物。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模式
1.桑克模式
美国管理会计学家桑克在波特教授所著《竞争优势》等竞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等一系列方法,从战略的视角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进行了****。其基本模式如图:
桑克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的基本形式为:首先,企业通过不同的价值链分析,了解企业在整个社会和行业中的位置,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积极剔除企业内部不增值的作业,优化企业价值链。其次,从企业、行业、市场、产品等视角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市场竞争态势?市场需求状况,并制定科学的竞争战略和相应的成本策略。最后,找出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通过控制成本动因和重新组合价值链活动,达到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同时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双赢”目标。
2.罗宾·库珀模式
英国会计学家罗宾·库珀认为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作业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制定与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法。作业成本管理包含了企业所有的增值价值链.他主张企业内部各部门或单位、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等方面应全面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各项成本费用,以准确而广阔的成本信息向管理人员揭示企业成本竞争的地位,协调并促进各级员工在工作中将自身的业务和企业战略的有机结合,达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竞争地位,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罗宾·库珀模式的基本形式如图。
三、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分析与战略管理会计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其自身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具体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每一个企业都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表示。
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高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由于价值链上的每一种活动都具有消耗资源与产生价值增值的双重性质,因而,每一种活动都会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及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并涉及到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价值链分析就是要从战略上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寻求与竞争对手在主要价值增值活动上的差异,从而扬长避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2.价值链分析的基本类型及作用
(1)行业价值链分析。每一个企业,从其最初原材料投向,到最终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的价值链,企业本身即位于这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阶段。行业价值链分析能让企业明确自己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利用上游、下游价值链的各种可能性,帮助企业制定并购、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策略,实现最佳的行业价值链。
(2)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以提高顾客价值,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企业内部存在着许多价值链,既有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也有各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进行价值链分析首先要找出基本的价值链,然后把基本的价值链分解为单独的价值作业,研究各作业所占成本的大小和增长趋势、作业的成本习性及其与竞争对手进行同样作业时的差异,并通过价值链重组和创新来最大限度消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增加价值的作业应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行业中往往存在生产相同或替代产品的竞争者,他们或者与企业处于同一价值链环节,或者跨越价值链的几个环节。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调查、分析和模拟,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并将本企业的价值链作业成本与之比较,明确竞争状态与实力,制定出战胜对手的竞争策略,以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战略活动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3.价值链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价值链分析的程序一般可分为三步,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确认价值链。确认社会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及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并将成本、收入和资产分配给相关的价值作业。
(2)找出并分析统驭每个价值链作业的成本动因。战略成本管理认为,数量不是成本唯一的驱动因素,不同的活动,其成本动因也有所不同,确认并分析每种活动的成本动因,企业才能对其相对成本地位的形成以及竞争优势或劣势的产生有深刻的理解,并寻求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篇2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因此,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
战略成本管理从成本角度分析、选择和优化企业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成本侧面。从战略理论可以看出,不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成本问题始终是企业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如何利用成本战略为企业赢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不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战略。它是在确定成本战略之后,为提高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而对成本管理制度、方法和措施等所进行的谋划。成本控制战略以成本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强调的是成本控制措施的构造与选择。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成本规划与设计以及作业成本管理都是以长期成本降低为目的,立足于具体实施层面上的战略成本管理措施。这个层面上的成本战略旨在构造一个基础宽泛、效用持久的长期性降低成本的实施体系,并以此体系为依托,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最终实现企业竞争所必需的成本优势。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规范着其思想体系,制约着其方法与措施体系的建立。普遍认为对成本管理目标的理解和表述主要集中在成本降低方面。成本管理的直接功能表现为降低成本。将降低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并没有引起不同的看法,只是在具体的表述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通过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来降低成本。这种观点将成本管理过程理解为实现既定成本目标的过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将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以既定条件为前提的,除此之外,还应该通过各种创新措施,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使成本不断降低。
将降低成本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成本管理目标不只是降低成本。从战略角度,将成本管理目标过分集中于成本降低方面,不能够满足管理理论和管理实务发展的实际。确定成本管理目标,尤其是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目标,需要将成本管理放在与企业经营活动、管理措施及战略选择的相互关系中考察。成本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本身的发生受到企业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同时又是企业做出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将成本管理的重心过分聚集于成本本身,有可能引发成本管理措施的实施和企业战略选择之间的冲突,因而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成本问题。企业战略的选择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必须要考虑成本的支撑力度和企业在成本方面的承受能力,而降低成本必须以不损害企业基本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为前提,并要有利于企业管理措施的实施。成本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的变动有可能影响到质量、效率、收入等的变化,所采取的成本管理措施不仅要考虑其对降低成本的作用,还必须考虑由此形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因而,考察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需要将成本与有关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是寻求成本优势。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是全过程、全环节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相结合的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并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
(二)有利于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体的经营策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三)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实践中也非常受重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正确引进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加强。
总之,把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作为当前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点,从理论意义上,既是将战略管理理论和成本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的边缘领域研究,又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对成本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现代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完善;从实践意义上,为企业的持续协调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型框架,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普遍面临的战略成本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1992年,John K.Shank和Vijay Govindarej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并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组成。由于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步骤和实现模式都离不开上述框架,因此本文从框架入手,进行探讨。
一、战略定位
战略成本管理面临的首要是如何将成本管理和企业战略相结合。不同的战略需与不同的管理控制系统相互映衬。战略定位,即企业如何在市场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对手,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Michael E.Porter)所著的《竞争战略》(1980年)和《竞争优势》(1985年)两书中提出的通用的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专一经营战略)。现简述如下: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使企业成为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以成本优势获取竞争优势。典型的低成本厂商一般销售标准的、实惠的产品并强调获取规模经济或绝对的成本优势。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成为领先者,而非仅仅成为几个竞争企业中的一员,因此成本领先战略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
2.差别化战略。差别化战略是建立在产品本身的性能、销售体系和特殊的服务等基础之上,力求产品性能的某一方面独树一帜,突出其特定功能,以吸引消费者,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实施差别化战略在带来溢价报酬的同时,常会导致为维护产品的独特性能而追加一些额外成本,因此判断该战略成败的标志之一是实施战略所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为此而追加的成本。
3.目标聚集战略。目标聚集战略的实质是通过细分市场,将目标瞄准某一特定消费领域,使企业的产品满足该领域消费者的特定需要,从而排斥其他的竞争者,使企业在某一特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目标聚集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聚集和差异聚集。前者是在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中挖掘差异,寻求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后者是开发细分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要,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化优势。
二、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概述。价值链是指将企业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活动,系统地连接成的链状集合体。价值链的载体是作业链,随着作业的推移,价值在企业内部积累与转移,形成价值传递系统,最后通过顾客的认知实现顾客价值(即企业收入),完成企业价值链的循环过程。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包括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企业基础设施(企业运营中的各种保证措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活动;每类活动都包括直接活动、间接活动和质量保证三部分。企业内部活动创造价值的标志是其提供了后续活动所需要的东西、降低了后续活动的成本或改善了后续活动的质量。
2.扩展的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是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消费者之间的价值链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活动,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质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与传统的“价值增加”分析有巨大的差别。价值增加分析是以采购款的支付为起点,以销货款的收回为终点,其目标是使销售和采购间的差额最大化。从战略角度看,价值增加分拆开始得过晚而结束得太早,容易丧失对潜在的价值增加环节的利用。战略意义上的价值链分析将价值链延伸到企业之外,上游追溯到与企业供应商的合作,下游延至同客户的协作,通过对连接结点双方关系的改善,可优化彼此的作业链,达到互利的效果。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应进一步扩展战略视角,利用价值链关注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分析产业价值链可探讨整个产业所属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相应的分化、组合问题,既有利于激发企业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又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是在识别竞争者价值链和价值活动的基础上、确定其在各活动上的成本耗费,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明确竞争优劣势,据以杨长避短,调整企业的成本管理。
3.价值链分析的步骤和核心。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识别价值链,判断价值活动的;(2)判定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通过控制成本动因或重构价值链,制定降低成本的战略;(4)检验成本削减战略的持久性。分解价值活动的过程一般在业务单元范围内进行,分解的原则通常为:具有不同的经济性;对经营的差异性产生潜在的;在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或比例成长较快。总之,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是优化作业链,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可采用各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代化价值链,如实施适时生产系统(JIT),追求实现生产经营环节的零存货;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C),在销各环节力求零缺陷;利用成本企画,从设计环节开始实施成本的源流管理等。
三、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揩引发或推动成本的驱动因素。Shank与Vijay Govindarajin将成本动因分为两类:一是微观层次上与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由于传统成本管理对微观层面的成本动因已有大量描述,下文着重对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
1.战略层次成本动因的分类。战略层次成本动因主要
有两种表现形式——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 cost driver)和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 cost driver)。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构造企业基本结构和战略成本整体形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范围,指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前者与业务范围有关,后者与规模相关;(2)经验,通常与企业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3)技术,指每一个价值链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4)多样性,指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的可选择性。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成本态势和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劳动者对企业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的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对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开发等。
篇4
一、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层次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首先需要了解和识别战略动因,进一步控制和利用成本动因。战略成本动因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个层次。前者包括规模、整合程度、培训、地理位置等;后者包括劳动力组织、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企业内外部联系、时机选择等。
企业的成本从战略上看,是由以上这些独特的成本动因来控制的,每一个成本动因都可能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来源。选择与己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基本策略。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源流思想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成本管理中的源流管理思想是一致的。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因此成本控制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在成本发生的源流上。从业务流程看,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制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因此成本进一步降低只能靠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从空间即外部环境看,成本控制焦点应转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转向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机会的最大限度利用。从时间上看,成本控制重点是事前成本控制,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也就是革新控制。这就要求立足于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将环境信息注入系统的源头,对潜藏于企业基础经济结构中的结构性或执行性成本动因作出选择。
可见,使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来自于对成本所依托的基础条件进行不断的改进。技术装备水平,工艺过程的改进,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是成本降低的前提。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框架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从企业长期、整体的内外环境出发进行成本管理。为此,我们首先要对战略环境作出分析,找出引起成本发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动因进行选择和分析,以作出战略规划;然后实施战略,即加强对成本动因的控制和管理;最后作出业绩评价。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切入到成本内因细胞、结构性选择与执行性技术运用中,其实质在于战略环境分析和战略定位下的战略成本管理功能的具体展开与效用强化。
(一)战略环境分析
首先应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了解,也就是对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作出分析,充分认识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可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对环境作出正确判断。具体来说:首先,确定环境因素中对企业战略成本较大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政策动因、竞争对手的优势成本动因、自身及对手价值链中的动因;然后,对战略成本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与企业事先要求的环境条件相比较,分析的环境条件优于或等同于预期,则接受此环境。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有利的战略动因,控制不利的战略动因。
(二)战略规则制定
企业采取不同的战略定位,相应选择不同的动因控制重点。在成本领先战略中,我们需要识别自身及对手的价值链,判断出重要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并且要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以取得成本动因的优势。事实上,在成本中占重要地位或所占比例正在增长的活动将为改善相对成本地位提供最大的潜力。在差异化战略中,我们要防止差异化陷阱,即战略放在差异上而忽视了成本的做法,因为价格如果过于高昂,顾客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为此,应注意削减对企业差异化无实质性贡献的成本动因,在不影响差异化的活动中积极寻求削减成本的和途径,有时甚至要牺牲部分差异化以改善成本。
由于不同的细分市场,价值活动的成本不同,价值链效率也不一,在一个致力于细分市场的,通过控制成本动因常常能显著地降低成本。如果目标市场与一个关键的成本动因相联系,例如地区性的市场份额是一个关键的成本动因,地区性集聚战略就比全国性集聚战略更能带来成本优势。
(三)战略实施
在作出了战略规划以后,要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要将所制定的措施与贯彻下去。这就需要从战略高度对成本动因进行动态控制和协调管理,力求创造和保持企业成本优势。
1.建立。企业首先应基于组织的视点来确定成本定位,对企业基础结构动因,即规模、技术、经验、地理位置等进行战略性选择,解决资源配置最优。在设定了企业的成本构造基本框架后,要求对各个定位层面予以力量的投入,即对各种执行性成本动因进行战略性强化,以实现改善业绩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应尽量选择相互加强的成本动因,协调相互对抗的成本动因。例如,规模扩大应考虑可能带来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和成本加大,政策选择应提高企业从规模中获益或谋取联系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使得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工资费用达到最优。
2.执行。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如何将各种成本控制措施有效地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之中,使控制目标与控制意图得到贯彻与落实。这就需要将成本控制措施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管理过程之中,将成本控制的理念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
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驱动成本发生的动因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工艺过程的各项业务活动之中。成本控制改变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变化改变成本,因此,应将成本动因控制意识灌输给具体的部门和员工。
3.强化。价值链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狭窄视野,描绘了超越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空间和操作路径。在价值链中,不同的价值作业应有不同重要程度的成本动因与之相对应,不同的成本动因又需要运用不同的成本分析框架。
通过重新构建新的价值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成本结构的竞争基础,使企业可能根据其偏好和客观需要改变重要的成本动因。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项活动,可能改变该活动与规模经济、地理位置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其他成本动因的敏感性。
篇5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成本与利润是一个企业运营中最为直观可见的两个因素,简单而言,提高企业的利润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无论是人力投入成本还是生产资料投入的成本,由此而产生了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初期,传统的成本管理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高企业效益。然而企业在越加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纯的降低成本虽然能短时间内帮助企业增加盈利,但是也非常容易导致企业失去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最终使得企业失去了长远的发展前景。
而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高度,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過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成本分析工具和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成本管理,并为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成本信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地位。[1]战略成本管理正因站在企业的整个战略管理高度,能够以更加全面的角度结合企业的现况以及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规划,在缜密的分析规划之后,适当调整企业成本投入,进而创造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成本优势”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成本的最低话并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在竞争优势与成本降低中进行抉择,保障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创造利润最大化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传统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对比
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作为站在战略高度进行全面分析的管理方式,不仅结合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更是考虑了行业的前景与其它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虑规划。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仅就降低成本方面进行考虑。两者相比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不同点。
1.持续性的不同。战略成本管理站在战略高度对企业进行成本行为以及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较长时间里,企业在竞争关系中的地位变化,通过合理的安排使企业持续的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在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成本,这就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期性。但是传统成本管理更加注重企业的成本降低,但是并不考虑现在的情况以及今后的企业发展趋势,造成企业虽然实现了一定时间内的成本降低,但是也失去了企业在行业内的一部分竞争优势,这则体现了传统的成本管理的短期性。
2.考虑因素不同。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是面向整个行业,不仅仅对生产成本进行分析,而且还针对产品研发的全部环节包括后期的售后服务进行考虑,通过综合因素的各种考虑,最终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式。然而传统成本管理,在抛开市场发展环境与前景的方式下进行考虑,使得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管理方向脱离,并不利于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3.对外部环境的反应不同。战略成本管理比较注重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开放性更强。战略成本管理不仅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同时对于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都加以分析,把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放置在市场的整体环境中进行全面的考虑,因而由此做出的企业管理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但是传统成本管理仅仅关注企业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中,在行业相关的市场信息以及竞争者信息中投入的关注度不足,造成信息落后、失真,使得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落入被动地位。[2]
4.竞争性不同。正如上述几点所言,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核心还是要保证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与单单看重成本的传统成本管理相比,竞争性更强。[3]
三、如何加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水平
通过对于两种成本管理方式的比较,大多数企业都选择放弃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但是战略成本管理相较于传统的成本管理而言,科学性更高,应用起来更加复杂,而且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加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水平,成为了企业进行管理方式转型的难点。
1.管理人员树立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型首先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转变。战略成本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因而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以及作用机制,更要认识到企业成本的降低潜力是无尽的。只有认识到这些内容,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才能进行改变与创新,同时能够逐步培养起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成本管理意识。[4]
2.重视人力资本管理
在企业的管理之中,不仅仅是在成本管理的中期进行关注,更要在前期与后期投入更大的关注。现如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尤其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将人力资本控制延伸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辅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来降低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同时保障工作的高效进行。
3.提高对非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的重视
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较而言,企业管理者不应该仅仅将目光投放在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而是应该对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全面分析,从而确定出管理重点。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的管理一旦形成将难以改变,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成本管理工作,更应该把中心从事后转变为事前、事中,从而防患于未然。[5]
参考文献:
[1]彭丽丽.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中的运用[J].商业时代,2012,15:87-88.
[2]刘涛.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3]黄志建.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4,02:12-15.
[4]张继德,赵亚楠.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应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6:122-125.
[5]丁宁.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
篇6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一)战略成本的内涵及特点
广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整体的战略发展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成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具体来说,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从战略高度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更为广泛的成本进行管理。战略成本管理重视战略思想,具有长期性的特征;重视竞争优势的建立,具有竞争性;重视外部环境变化,具有外向性;重视企业生命周期具有动态性。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战略成本管理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对现代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其次,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实践中也非常受重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再者,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战略成本管理是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不断发展对于成本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战略成本管理基本内容包括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理论分析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分别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为企业成本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帮助。战略定位分析是企业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其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竞争力。目前,常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是PEST法和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主要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着重分析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SWOT分析是相对综合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威胁和企业内部优势、劣势的分析,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定位。
价值链理论(Competitive Aavantage)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成本动因分析直观的来说就是成本的驱动因素。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企业具体生产相关的成本动因和企业战略成本动因。战略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其一,结构性成本动因指决定组织基本经济结构的成本动因,包括企业规模、经营范围、经验、技术水平及产品服务等。其二,执行性成本动因指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成本动因,包括人力资源、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产品设计、上下游联系等。
三、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从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相关人员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并未重视宏观的成本理念依然单纯的关注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成本的管理,忽视了外部环境以及广义的成本管理。这种简单地只依靠内部和短期的成本节约来获得短期微薄的收益,难以促进企业取得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二)企业缺乏成本内控体系。我国企业的内控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更为显著。成本控制作为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由于企业内控建设的滞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也呈现了滞后发展的态势。
(三)战略成本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涉及专业知识较多,并且具有跨专业发展的特点,因此要求相关作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的成本管理人员对于战略成本管理认识不够深人,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四、对策及建议
(一)改变成本管理观念,提高管理层观念更新意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从更新企业成本管理理念出发,从根本上改变仅局限于产品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生产费用为主要的成本管理方式与手段的传统成本管理理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从战略成本管理角度出发,以成本核算为基础,开展企业的成本分析、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以此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协调统一,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大化。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是保障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必要条件。企业内控是企业为保证经营管理活动正常有序、合法的运行,采取对财务、人、资产、工作流程实行有效监管的系列活动。企业内控要求保证企业资产、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保证对企业员工、工作流程、物流的有效的管控;建立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只有具备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够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篇7
我国《成本管理大辞典》认为,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战略管理会计最早是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他将战略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和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多注重外在环境,并协助企业衡量其竞争地位。从此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名称,但对其定义却未达成共识。Wilson等人在《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更加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他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换句话说,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有关企业产品劳务市场、竞争者成本资源与成本结构等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监视各个期间企业及其竞争者的战略。
对于会计的内涵,人们普遍已达成一种共识,即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综合前述概念,我们认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是指企业管理者为谋求未来成本竞争优势,按照成本最优化要求,通过有组织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来对未来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的战略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成本信息生产与利用系统。
二、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内容
(一)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关注的焦点,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与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通过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实现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价值或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顾客价值这一长远目标,逐渐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投资经营决策。战略成本管理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的信息。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长远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采用长期分析模式。战略成本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有用信息。
(三)风险管理。市场充满了风险,企业也就随时面临风险。但是,风险与报酬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报酬也越多。但当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应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客户或供应商过于集中而导致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异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成本,增强业绩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四)战略性。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行为。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存在一定的缺陷:(1)投资报酬率以一定期间的会计收益为基础计算,作为考核指标极易导致决策者的短期行为;(2)投资报酬率只是对结果的考评,难以实现对过程的控制。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的成本比较,取决于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取决于企业对对手的成本分析。战略成本管理会计将战略成本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中,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性业绩评价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三、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目标
目标是系统运作的方向和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即要达到什么目的,何时达到。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不同的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其目标自然不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该目标既要服从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需要,又要符合成本信息系统自身的功能性特征。因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目标可划分为基础目标和具体目标,前者是为了支持企业获得长期成本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和发展;后者主要是提供战略管理的决策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目标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起点,它制约着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假设、本质、原则、要素和方法。
四、影响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的因素
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因此,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战略成本动因又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1)规模: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方面的投资规模;(2)范围:指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前者与业务范围有关,后者与规模相关;(3)经验:即熟练程度的积累,通常与企业目前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4)技术:指企业在每一个价值链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5)多样性: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服务的种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最终可归纳为一个“选择”问题:企业采用何等规模和范围,如何设定目标和总结学习经验,如何选择技术和多样性等,这种选择能够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根据其属性无疑是企业在经济结构层面的战略选择。
篇8
关键词: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
作业成本管理是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延伸与升华。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
为了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会计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成本管理,即运用成本数据与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1 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比较
1.1 两者侧重点不同
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着重点不一样。作业成本管理关注的重点在生产阶段,深入到作业的细微之处。而战略成本管理关注的重点在前期阶段(即开发、设计、投入阶段和后期的售后服务阶段)主要是从大处,高处着眼。作业成本管理是深入到作业的一种精细的成本分析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到物料供应,即从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程度。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进而进行成本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的立足点是寿命周期成本,其重点是在设计开发阶段进行科学成本规划,在成长期迅速将创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并利用知识产品降低成本的优势快速占领市场,赚取利润,收回投资,再用于新一轮的战略开发。同时,就一般而言,越是处于寿命周期成本的前期阶段,能确定的成本额就越大,其功能、结构变更的容易程度也就越高,将使前期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大增。
1.2 两者分析方法相同
两者都是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战略成本管理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上下游环节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可以改进的环节,同时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价值链与作业链相关性很大,作业成本管理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因为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着许多业务单元之间及这些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每个价值链上又存在着若干作业,按照作业管理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的价值链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照此逐步接转下去,直至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作业成本管理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转贴于
两者都实施动因分析,但分析的角度不同。作业成本管理是实施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即执行成本动因的分析。战略成本管理是实施结构成本动因分析。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作业成本动因分析的源流管理思想是一致的。成本控制内容的重点是在成本发生的源流上。从业务流程看,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制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因此,成本进一步降低只能靠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从空间即外部环境看,成本控制焦点应转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转向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机会的最大限度利用。从时间上看,成本控制重点是事前成本控制,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使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来自于对成本所依托的基础条件进行不断的改进;技术装备水平、工艺过程的改进,产品结构与性能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成本降低的前提。
2 作业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整合的必要性
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相同性,因此二者有整合的可行性。两者呈一种互补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1 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看两者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从战略的角度详细考虑成本管理的人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与战略的结合是成本管理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因为如果在成本管理中没有考虑战略,则整个公司的整合会缺少目标,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公司的成本管理工作可能注重于短期和局部,而忽略了长期和整体。
战略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做到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变被动的成本核算为主动的战略管理。战略选择决定着作业,成功的企业将它们的资源投人那些带来最大战略利益的作业中;作业成本管理的运用能为企业提供战略管理需要的成本信息,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2.2 从成本管理的范围看两者整合的必要性
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作为成本归集的对象,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加科学,因此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利于成本管理。但是其关注的重点只是企业内部的生产阶段,不考虑供应商成本以及消费者成本,而战略成本管理注重开放型、竞争型的市场环境,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而且重视对上下游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消费者成本行为的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对象的扩大很好地弥补了作业成本管理这一缺陷,因为如果企业的成本降低了,而顾客或供应商的成本增加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例如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成本,而以产品质量下降为条件,必然导致销售服务成本或产品积压造成存货库存成本等的增加,单独降低某项成本,不顾及其他成本的反应,这种成本节约永远不会体现在利润中。两者的整合能够使成本管理的重点转向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机会的最大限度地结合利用,转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 作业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合——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价值链上所有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把影响产品成本的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每一个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命周期最大化。
战略价值链分析从战略的角度分析成本产生于哪些地方,了解产品成本的联结。
但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价值链,企业还不能正确地分解经营活动以及分析其成本行为。作业成本管理运用作业成本法为战略价值链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作业成本法将作业作为资源和产品的中介,认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将作业与相应的成本消耗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影响成本支出的因素;将产品与其消耗的作业联系起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避免了传统成本核算容易把成本信息扭曲的弊端。
作业成本管理能消除和精简非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战略成本管理可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作业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作业成本法拓展到战略层面的一种运用。两者呈一种互补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依托;两者的融合可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控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何欢,蒋丽.浅析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战略成本管理[J].财会通讯,2007,(4).
[2]朱蕾,张烨.基于“作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融合战略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创新型竞争力[J].财经界,2007,(6).
篇9
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不仅只考虑日常经营控制,而且还要考虑长期的战略管理层面。长期的战略成本管理涉及到与产能相关的成本管理,因为产能一旦形成,往往短期内很难改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产能利用的好的话,成本就较低,产能不能充分利用时,成本就较高,为了使产能能够合理有效的得到利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这就需要企业事先做好产能规划,产能规划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产能的规划,来实现产能相关成本的控制。
2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国际商务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期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由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值链上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从一个企业来考虑,价值链存在于企业内各业务单元之间,形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详见图1;视野更宽广一点,价值链还存在于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销售商、企业与最终客户等上下游企业之间,甚至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波特将企业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及相关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由投入到产出的转化、交货和售后服务直接构成,是经营的实质性活动,亦即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
2.1价值链的基本活动
2.1.1内部后勤是指与产品投入有关的进货、仓储和分配活动,如原材料的装卸、入库、盘存、运输以及退货等。
2.1.2生产经营是指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的活动,如机加工、装配、包装、设备维修、检测等。
2.1.3外部后勤是指与产品的库存、分送给购买者有关的活动,如最终产品的入库、接受订单、送货等。
2.1.4市场销售是指与促进和引导购买者购买企业产品相关的活动,如广告、定价、销售渠道等。
2.1.5服务是指与保持和提高产品价值有关的互动,如培训、修理、零部件的供应和产品的调试等。
2.2价值链的支持活动支持活动,是指用以支持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
2.2.1采购管理是指采购企业所需投入资源的职能,不是被采购投入资源本身。采购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生产原材料的采购,也包括其他资源投入的管理。
2.2.2技术开发是指可以改进企业产品和工序的一系列技术活动。技术开发的含义是广义的:包括生产性技术、非生产性技术。(包括领导决策技术)技术开发活动不仅与企业最终产品直接相关,而且支持企业全部的活动,成为判断企业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2.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职工的招聘、雇佣、培训、提拔和退休等各项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支持着企业中每项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以及整个价值链。人力资源管理在调动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企业的竞争实力。
2.2.4基础设施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惯例、控制系统以及文化等活动。基础设施一般用来支撑整个价值链的运行,所有其他的价值创造活动都在基础设施中进行。在多种经营的企业里,公司总部和经营单位各有自己的基础设施。
3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包括内部价值链分析、纵向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
3.1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内部价值链分析关注企业内部的各项作业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以判断内部各项作业是否具有价值和竞争力,发现增加价值或降低成本的机会,从而识别和确定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内部价值链分析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识别企业价值链的主要活动。因为价值链分析是基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全部划分成一项一项的作业,所以要进行价值链分析,先要清楚企业有哪些主要的活动,要把这些活动先确定下来,也就是价值链上的五种基本活动、四种辅助活动,企业基本又可依据产业特点、企业战略等从更细的方面将一项活动细分成更多的活动。
(2)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分析。在识别主要价值活动并分解到具体作业之后,就应当对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具有成本优势的作业或活动,降低成本就更有针对性。
(3)分析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和价值活动本身同等重要,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改进可能降低或增加另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所以要把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搞清楚,因为价值链活动中一个方面的改变会导致其他方面的方面的改变。比如企业在研发方面多投入,增加了研发成本,但生产成本却会降低,而且重组作业之间的的关联,就可以使作业链或价值链得到优化,就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价值的目的。
(4)分析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且能为顾客带来价值的作业。非增值作业是并非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不能为顾客带来价值的作业。对于增值作业,要使作业能力充分利用,提高作业的效率。对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作业或活动,通过成本动因控制或价值链重构来减少或消除这些活动,以降低企业总成本。
3.2纵向价值链分析
它是将企业看作是整个产业价值创造的一个环节,以分析企业在所处产业上、中、下游价值链分工中的战略定位。通过对整个行业价值链环节上所耗成本与其对产品的价值贡献的对比分析,为企业沿着产业链向前或向后延伸和扩展业务提供战略依据。如果上游原料供应环节的利润较高,企业可以向上游扩展业务,如果下游环节的盈利能力强,则向下游扩展业务,通过优化企业产业链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以长期合同、战略联盟、参股、合营甚至控股等形式所形成的企业间“纽带”关系,将对产业组织结构、企业重组等产生重大影响。从产业发展角度,“纵向一体化”将有助于节约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的产出效率。
3.3横向价值链分析
横向价值链分析主要是也就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分析,它主要分析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对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影响,旨在明确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通过横向价值链分析,第一,如果所在行业规模经济显著,企业可以采取收购、兼并或联合竞争企业,实现横向一体化战略,借助其规模经济效应而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第二,企业如果采用内生发展战略时,可以把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与企业的成本进行比较,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企业开展成本标杆学习,提高成本竞争策略提供信息基础,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4战略成本管理策略
通过价值链分析以后,企业能够对自身价值链和在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企业应当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优化,进行成本管理的优化。
4.1加强组织价值链内各种活动间的联系
价值链中基本活动之间、基本活动与支持活动之间以及支持活动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选择或构筑最佳的联系方式对于提高价值创造和战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传统的库存管理与JIT(准时生产)反映了基本活动与支持活动之间不同的联系方式,前者只要求库存部门按照既定的订货费用、存货费用、保险量等因素决定最佳库存量,而后者将优化库存的过程变为优化整个生产管理的过程,追求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零库存。这两种管理模式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整体的控制系统)与企业基本生产经营活动不同的联系方式。
4.2调整作业结构,重构内部价值链
由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作业为基础的。它是以提高企业价值为目标,对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作业或活动,通过成本动因控制或价值链重构来消除这些活动,以降低企业总成本,增值作业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且能为顾客带来价值的作业,企业应通过价值链重构,努力提高增值作业的执行效率。从而达到强化核心优势作业,降低价值链成本。
4.3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优化价值链
企业的各个活动都与质量有关,价值链某一环节的质量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也形成了企业的质量链,为了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就必须保证整个经营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可以降低产品的废品损失费用、返修损失费用、停工损失费用、处理质量缺陷费用等,来达到提升产品价值、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4.4构筑战略联盟,降低供应链成本
比如企业为了保证关键投入的质量或者能够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就要加强供应链的管理,统筹协调与供应商、中间商、经销商的关系,打通产业价值链。所以企业不但应当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且还应当加强与客户的联系,通过上下游关系的协调,从而达到资源互补并谋求战略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4.4.1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联系能够十分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成本,比如,供应商频繁的运输可以能降低企业库存成本,供应商对发货的检查能减少企业对产品进行检查的需要。因此,企业应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从根源上降低采购成本。
4.4.2加强与客户的关系加强客户管理,尤其是加强关键客户的管理,是销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所以企业与关键客户建立长期和牢固的关系,以降低市场开拓费用的交易成本。
4.5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行业价值链
在现代商业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之间应从竞争的角度转换成合作的角度上来,与竞争对手各自选取自己具有最大优势的环节来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价值链的全过程,从而取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更高的效益,价值链优化的方式包括价值链联盟(战略联盟)、价值链分解(外包)以及价值链整合(并购战略)等,企业可以根据行业价值链分析的结果为依据,选择具体的价值链优化形式。
4结语
篇10
摘 要:现代成本管理目的是以最小化的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化的使用价值,以成本效益原则,追求更大空间的利润。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战略成本管理已越来越重要。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其基本目标是寻求企业长久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在介绍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 应用问题 应对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开始寻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近些年来,比起开源,企业更为关注如何节流,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由于其自身的狭隘性无法满足现代管理需求。现代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经营与文化的结合、技术与经济的结合。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行为及结果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可以创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现状
回顾我国成本管理发展的历史,中国式的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已有40余年。从50年代初的班组经济核算,60年代的资金、成本分级管理,到80年代与经济责任制配套的厂内经济核算,以及90年代的邯钢成本管理经验,都从不同方面对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手段。
战略成本管理法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它在准时交货、价格以及成本理论这三个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尽管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在引进和探索阶段,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显然不能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的战略经营需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得融入战略思想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局限还未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但是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为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管理的需要,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成本管理模式,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诸如美菱集团的“科技驱动型”战略成本管理、邯钢的“节能降耗型”战略成本管理、长虹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宝钢的“以标准成本为导向”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等,还有诸如青岛啤酒、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以及石油、电力行业等的大型企业也都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上取得一定成效。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要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要做到与时俱进。目前,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忌盲目套用成功企业的经验,成本管理要服从于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面临的竞争形势不同,制定的竞争战略自然也不同,如果简单套用,一方面会造成套用企业的工作被动,另一方面又使有效地管理经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因此,我国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时要特别注意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可盲从。此外,我国目前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企业大都是一些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实力所限,有些还未开始采用,有些是盲目模仿应用不到位导致不成功。战略成本管理符合现代管理的需求,但是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适当应用。
(二)重视企业上、下游价值链纽带之间的联系,注重价值链的开发和利用
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战略成本管理是对成本全方位的管理,因而在实施过程中要格外强调价值链中的开发与运用。首先,要了解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其次,要了解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加强与上、下游价值链的联系,更好地完成供应、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最后,还要了解企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运用SWOT矩阵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注意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分析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要对各方面的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尤其是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这与传统的成本管理仅注重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有非常大的区别。另外,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要了解其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的特点,做到在企业建立之初就充分考虑这部分成本动因,使成本管理工作由注重事后转为注重事前和事中。
(四)时刻关注环境变化,注意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动态性调整
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是个动态的系统,环境是改善这个系统的逻辑起点,哪个企业最先对环境作出反映,哪个企业就能取得获取竞争优势的主动权。战略成本管理强调事先的战略定位,即要在掌握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企业根据对环境的分析和把握,制定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在实施战略过程中,企业要时刻关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考察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否正确,实施的竞争战略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比如,根据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划分,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那么对于已经或即将进人成熟期乃至衰退期的产品来说,企业就要前瞻性的制定退出战略,否则,企业将遭受重大损失。
三、相关建议及应对措施
(一)全面导入战略成本管理观念,塑造新型成本管理文化。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内涵拓展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与物流等过程中的成本,以及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还包括资本成本、工程成本、作业成本、时间成本、质量成本等。因此,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必须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管理观念,要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成本管理,将成本研究的重心从对企业内部经营的微观层面转移到了影响全局发展的市场,按市场需求进行成本改进,并对成本责任细分,使职工的责、权、利有效结合,为实现目标利润及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提供可靠保障。
(二)培育良好的企业环境,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运行。
战略成本管理的运行要依靠良好的企业环境。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明白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成本管理尤其是战略成本管理地位的认识更加充分。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人员的教育,提高企业管理阶层的整体素质。再者,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战略成本管理有全局性、外延性、前瞻性、调整型、全员性等特点,除了传统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外,还包括大量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关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以及部门之间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工作。为充分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就要组建相应的战略成本管理部门。
(三)树立正确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
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应服从于战略管理目标,即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建议企业确立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时,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更要重点关注竞争对手价值链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并辅之以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借以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量大,且须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而传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难以对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因此,建议企业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对传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按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提供的现行的成本信的要求进行重新整理,以便与企业各项价值活动相匹配,同时要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上、下游渠道与企业及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以便建立一个网络化交互式的、超企业边界的成本信息系统,这是成功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保证。
(五)建立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有效性,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是为了对下一轮的成本管理提供更新的思路。战略成本管理续效评价体系要以既定的目标为依据,对定期或不定期产生的短期成果进行业绩评价,考察其目标完成程度,对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绩效评价要以发现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评价来发现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以落实责任主体的管理责任为中心,确认成本执行结果的原因、落实管理主体的责任,进行奖惩。
现代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不仅是财务管理问题,而且也是同企业技术水平、配套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各项工作密切相关的全局性问题。以成本领先作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按照业务流程,将企业的各项工作都纳入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战略指导之下,把各个部门和所有员工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现代的战略成本管理,需要整个企业共同完成,要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从而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彬. 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综述[J]. 中国商界,2010,(7):255.
[3] 卫薇. 后危机时代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0):32-33.
[4] 彭乃辉.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J]. 企业导报,2010,(7):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