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物流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4:0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物流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物流论文

篇1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

2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3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绿色运输管理

(1)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2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3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4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障碍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应发展清洁生产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以及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绿色物流以减少商品流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目前,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绿色物流作为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刚刚萌芽,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尚处于摸索阶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经济主体的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利益,它还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绿色物流的内容

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指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的运输。其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还应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包装方式,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实施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空间的转移,也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绿色信息的搜集和管理是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战略的依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物流管理中,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

思想认识障碍

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体制政策障碍

我国物流业传统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体制,造成物流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物流体系内在联系被人为分割,严重制约物流体系的整体统筹与规划,影响各种物流服务的协调发展,妨碍物流社会化、集约化进程,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目前我国在绿色物流产业政策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各种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基础设施障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我国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均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53.59公里/万人,德国为14680.4和65.94,我国仅为1344.48和10.43,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次,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严重影响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第三,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技术障碍

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不同物流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人才障碍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绿色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物流专业人才也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当前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物流学历教育与培训认证工作滞后;物流师资力量薄,教育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建议

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工商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物流企业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其次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由于我国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总量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仅靠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开展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提高物流教育质量。一方面要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物流师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短期培训,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参考文献:

1.濮小金,司志刚.现代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夏春玉,李健生.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3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绿色发展交通体系”的概念,最初的绿色交通理念仅仅局限于对绿色交通方式的推广,而今绿色交通的概念不断扩展,成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交通发展方式。绿色交通物流则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物流体系,从结构优化角度提高运输效率,并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即交通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交通时间、成本的节约,主要是通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运输方式结构优化来实现。和谐性即与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和谐,通过结构优化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可持续性,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又能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二、交通物流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结构优化层面

(1)加快建设运输大通道和无缝衔接枢纽。推进绿色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输通道畅通化、网络化发展。积极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运输的关键。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2)优化运输装备。加快先进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在道路运输方面,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鼓励使用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弥补缺重少轻局面。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推广厢式货车。水运方面,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船队的吨位结构,积极引导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港口装卸设备结构,加快港口装卸工艺升级改造,引导企业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船舶。

(3)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据统计显示,航空、公路、铁路的能耗比在等量运输下为18.6∶9.3∶1,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铁路运输和海运最环保,因此,应加强铁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提高其承运比重。

2.技术创新层面

(1)加快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新能源利用、资源节约等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强混合动力技术及清洁能源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因地制宜地继续推广应用乙醇汽油,同时增加生物柴油的原料供应,逐步增加生物柴油产量,提高对柴油的替代率。做好国Ⅳ车用柴油升级准备工作。加快可替代清洁能源技术在水运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发展轨道式龙门吊等高效港口装卸设备,引导港口装卸设备向轻型、高效、电能化方向发展。

(2)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加快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推进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平台建设,实现车辆追踪定位、动态监管、交通信息智能化等功能。

3.政策引导层面

篇4

关键词:CAFTA;广西;绿色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ise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Guangxi by the theory of green logistics, found out the influence of CAFTA to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green logistic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green logistics.

Key words: CAFTA; Guangxi; green logistics

伴随着物流的发展,绿色物流逐渐突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9.4万亿元,占GDP比率约18%,物流成本上涨使大多数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利润率小于4%,从绿色、循环经济来分析较少物流成本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宏观方面,统计局2012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比上年末增长4.9%;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4.9%,提高了1.3个百分点。在微观方面,一些具备环保意识的企业,考虑产品的回收利用,以更少的能源和更高的效率制造产品,在产品概念阶段融入“绿色”理念,以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例如,海尔集团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ISO14001标准认证。安得物流从2008年就开始对绿色物流进行探索,成立了安得物流工程技术分中心,开展物流工程的技术创新,节约社会资源。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要求,国家分解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到2015年广西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807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52.7万吨,比2010年下降7.9%;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41.1万吨,比2010年下降8.8%;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7.71万吨,比2010年下降8.7%,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74.6万吨,比2010年下降7.6%。自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广西资源型产业比重不断增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偏多,但节能减排的意识还不够,使得实现“十二五”的目标还很艰巨,广西面临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也急需解决。所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发展绿色物流是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广大人民对绿色环境要求的必然手段,是实现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相关研究综述

CAFTA的成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与之相关的研究不断涌现,主要的代表有:陶岸君、孙威(2010)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化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东盟合作前沿地带的广西、云南、越南三方形成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1]。赵江红(2010)对广西与东盟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状况分析,阐明了CAFTA的建设对农产品贸易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要加强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必须打好“特色牌”、“生态牌”、“优质服务牌”[2]。胡丽华(2010)提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下,面对广西第三产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广西应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第三产业[3]。姚丹(2012)选取东盟内外共23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基于引力模型,引入CAFTA虚拟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影响[4]。

绿色物流作为全新的现代物流形态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作为一种新的物流模式,绿色物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代表了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赵玉莲(2011)提出随着市场体制的变革、国际竞争的增强,传统的物流运行模式已适应不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高效、快速、创新”型的物流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5]。王蕾(2011)指出必须从环境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改造,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的现代物流系统[6]。尹立新(2011)提出低碳经济下必须发展绿色物流,消除运输、仓储、加工、包装等物流活动中的非绿色因素[7]。查伟华(2011)从发展绿色物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借以提出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学者的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物流发展策略[8]。柴树静、骆素君、郝振洁(2011)提出未来是“绿色经济”的时代,只有大力实施绿色物流,将绿色消费和绿色销售有力衔接起来,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9]。尹叶青(2012)从环境的角度结合当今绿色物流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绿色物流必须解放思想,确立发展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大力开发和采用绿色物流技术[10]。宋刚、冯茹、李振东(2012)通过对绿色物流研究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指出绿色物流融入了物流管理学、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交叉学科,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11]。

综上文献可知,CAFTA的建成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CAFTA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在促进中国—东盟前沿发展地带的物流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绿色物流也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企业在探寻如何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多是思考如何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CAFTA视角下的广西绿色物流发展进行研究,尝试为广西发展绿色物流提供参考建议,既能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 CAFTA视角下广西绿色物流发展分析

2.1 CAFTA环境

发展绿色物流对广西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广西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及面向东南亚地区的桥头堡,也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接的地区。CAFTA自建成三年以来的发展,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加强双方贸易联系,促进广西物流业发展。2012年为中国与东盟老的六个成员国正常贸易产品中二轨产品减免关税之年,2015年中国与东盟新的四个成员国贸易中90%以上产品的关税减为零,今后几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将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开放,为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创造有利条件,给广西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使广西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2 广西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绿色物流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协调,其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来,广西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三大产业结构已由传统农业化向工业化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社会生产总量大幅上升。经近年来广西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陆路交通运输方面,铁路网、公路网不断拓宽,总里程持续增加,泛亚铁路的建设将整个东南亚联系起来,为广西进入东盟各国提拱重要便捷的物流通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广西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船舶航行运输方面,广西拥有的海域面积为12.93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 595公里、岛屿岸线605公里,为海上运输业提供必要保证。中国与东盟合作开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2001年6月中老缅泰四国澜沧江—湄公河商船正式通航,运力总运量提高,江海运输船舶正朝大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再次,物流仓储设备方面,广西绿色物流业处于刚起步阶段,基础较薄弱,在物流设施配套方面存在很多欠缺,不能满足实际运输的要求。仓库大多简陋,大量仓库是租用一些老式旧建筑物,仅起遮风避雨的作用,立体化仓库、智能化仓库仅少数大型企业才具备。仓库货物堆放不规范,忽略仓库的物品盘点工作和清洁工作,致使大量的资源浪费。综合性物流中心建设缓慢,存在重复建设、规划不合理的现象,与绿色物流要求的节约资源存在很大差距。

最后,物流包装材料与回收处理方面,对资源的回收利用意识较薄弱,许多企业忽略包装材料的可回收利用,对环境造成破坏,导致自然资源紧缺,与绿色物流的环保性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3 CAFTA对广西绿色物流的影响

为了能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需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能源。绿色物流理论同时也适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一,CAFTA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贸易,使广西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也要求广西在扩大经济贸易的同时,注意物流运作成本的控制,保护环境。第二,在CAFTA大环境下,促使广西将一些产业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欠发达的合作贸易国,实现广西的产业升级,更好地开拓东盟市场。第三,实现多领域、多产业的合作共进。这更有利于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文化、金融服务、科研、生态多领域的交流。

现代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例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资源浪费等。这要求广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打造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循环化、信息化的全新物流体系。生产企业在构建绿色物流体系时,应加大对供应商环境绩效的考察,使资源利用对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产品设计与包装方面,应以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技术为基础,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流通加工方面,应采用循环利用原则进行商品包装,减少资源浪费。废弃物品回收方面,经营从消费者向生产企业流动的高效逆向物流运作模式,避免迂回运输,如图1所示。

3 CAFTA下广西绿色物流发展建议

在CAFTA大环境下,要使广西的对外开放有新突破,更好地开拓东盟市场,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准备。通过以上对CAFTA环境的分析,针对广西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形成一定的绿色物流理念

绿色物流是今后物流发展的必然方向,建立绿色物流体系顺应市场的消费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好地应对与各国间的经济活动。绿色物流体系的建立可以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行导向式宣传,使公民变被动的环保行为为主动的环保行为,让整个社会充满环保新风气;企业应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加强员工对关于绿色物流的教育,从思想上传输绿色物流思想,能够在工作中自觉推行绿色物流。

3.2 加大专业物流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对物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育,同时还应大力支持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产学互助。人才培养主要有两大方向:高校教育和企业人才培训。针对CAFTA大环境下,应大力培养具有中国—东盟特色的物流人才,在物流教育中增加东盟各国语言教学,开展针对性的绿色物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实习生积极参与物流实践活动,尝试为企业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做到学以致用。企业应对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在岗职工进行专业性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3 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与东盟地区的基础设施承接主要为公路之间、铁路之间、海运间的衔接,区内承接主要为公路、铁路、水运的相互衔接。所以企业应从总体战略的角度出发,协调各种物流设施规划,合理搭配各种资源,正视物流设施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设施进行充分的改造和再利用,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3.4 制定适应东盟产业发展的绿色物流标准体系

物流标准化能保证物流高速运作,使物流各功能间顺利、快速地衔接。中国和东盟各国应积极沟通交流,制定与国际接轨并符合双方实际情况的物流标准。实行包装标准化、装卸工具标准化,统一规格进行清点与堆存,改善作业中的杂乱现象,方便管理,大幅度提高物流作业效率,节约装卸时间,有效缩短整个物流周转总时长。

3.5 构建专业化的物流信息平台

为了更好地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物流合作,双方信息的沟通将更广泛,实现物流的快速化、绿色化,应建立双方对接的物流服务信息平台。信息覆盖东盟各国,建立能节约时间、节约纸张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服务信息平台。另外,对在途车辆进行实时跟踪,在国际多式联运途中,对车辆实行有效监控十分重要。并且,通过对进出东盟国家的车辆安装GPS系统,便于及时处理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性事件。

4 结 论

在CAFTA的有利环境下,广西的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论文从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CAFTA对广西绿色物流的影响因素。并从绿色物流理念,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标准化体系、信息化系统建设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在CAFTA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广西绿色物流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陶岸君,孙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与对策[J]. 经济地理,2010(5):705-710.

[2] 赵江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广西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 中国经贸导刊,2010(6):42.

[3] 胡丽华. 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研究[J]. 特区经济,2010(8):203-205.

[4] 姚丹. CAFTA的成立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77-180.

[5] 赵玉莲. 国际化进程中的绿色物流模式思考[J]. 商业时代,2011(26):31-32.

[6] 王蕾.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研究[J]. 中国商贸,2011(16):64-65.

[7] 尹立新. 低碳经济导向下绿色物流的实施策略[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24-25.

[8] 查伟华,颜青. 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问题及策略探讨[J]. 中国商贸,2011(17):143-144.

[9] 柴树峰,骆素君,郝振洁. 探讨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J]. 物流科技,2011(2):124-126.

篇5

关键词: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完善对策;环境导向

1绿色物流管理的内涵以及发展现状

“绿色管理”即是指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努力建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环境。在物流领域中应用“绿色发展”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共生型物流”“节约型物流”和“生态循环型物流”。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和互相发展的,只有这三者之间实现和谐的发展才能确保绿色理念在物流领域中的落实。绿色物流的理念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他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然而,鉴于我国近年来在积极完成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当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期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建设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下,我国的物流业要以形成“与环境共生”为目标的新兴绿色经营理念和格局。

2发展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绿色物流是以维护地球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则是更加注重实现物流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双赢。其次,绿色物流高度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感,能够进一步地激发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绿色物流的建设中去;最后,绿色物流企业可以帮助企业减轻生产负担,降低经营成本,以“低投入高回报”为指导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减排降耗”等具体环境发展目标。

3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完善对策

3.1政府推进绿色物流发展

要想让绿色物流在我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聚合作用,就需要我国政府首先对绿色物流发展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完善。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当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一步优化绿色投资环境,让绿色物流管理能够有序运行下去。例如在控制污染源方面,政府就需要对物流从生产到输送的各个环节都加以科学把控,不仅要统一运输汽车排放标准,更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来实现物流企业的“向内聚合”,以集中物流行业中的优势资源,节约能源,提高生产和运输效率。

3.2加强绿色物流的人才培养和管理

限制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整个绿色事业能够发展下去的“基石”,尤其需要物流企业提高重视,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和管理。由于我国的绿色物流事业刚刚兴起,对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一直垂涎若渴,相关物流企业就可以积极与高校进行联系,主动为该类人才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利用前档的机会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更加适合的人才。

3.3积极传播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绿色理念”如果只是写在宣传册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的生产建设中便是一纸空文,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政府不仅要加大对绿色理念的教育和传播力度,更是要让这一理念在人民群众当中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只有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了绿色建设的使命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有关环保法规,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念,通过自己的绿色行动鼓励和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才能够为绿色物流的顺利推行“保驾护航”。

结束语

我国现代物流管理在“绿色”环保理念的积极带动下,已经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效果。绿色物流管理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健康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建立绿色五路体系是新时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国物流产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丽丹,陈晓冰.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C].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1):121-130.

篇6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物流体系;物流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及模式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031202,一般课题)成果论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30日

一、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内涵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农产品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将与农产品相关的若干领域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集成,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7项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其过程包含了与农产品相关的采购、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物流活动,通过“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连接供需主体,完成相关物理性经济活动,创造农产品的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加工价值。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绿色物流将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的思想渗透到物流战略和物流活动之中,包含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逆向物流等活动,全方位关注生态环境,重点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物流系统效率的协调发展。

(三)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内涵。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种类繁杂、数量丰富,因此物流的需求量大,地域分布不均,需因地制宜,进行空间范围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产品季节性强,需保证鲜活性、安全卫生性,质量控制严格,其存储和运输受自然和经济环境的双重影响较大,物流技术特殊,专业性强,难度较大,对绿色物流要求高;农产品生产分散,市场信息分散,容易造成生产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农产品物流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根据农产品物流的特色,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的绿色储存(保鲜技术)、绿色运输(节能减排)、绿色包装(环保材料)、绿色流通加工(农产品增值)、绿色装卸搬运(提高活性)、绿色信息处理(物流信息系统)等,通过全过程的绿色化管理,实现农产品物流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二、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总体状况

(一)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供应市场稳定。根据宏观数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状况为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89亩/人,经营山地面积为0.1亩/人;2014年,河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713.08千公顷,粮食产量为3,360.17万吨,主要肉类产量为468.13万吨,主要奶类产量为496.12万吨,绵羊毛产量为30,663.00万吨,水产品产量为126.39万吨;至2015年6月,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值为3,856.99亿元。2013年1~6月,河北省社会货物物流总额为37,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为1,8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从以上数据可知,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供应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具有较大的农产品物流市场。

(二)河北省大型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情况。目前,以省会石家庄市为核心,河北省在廊坊、保定、张家口等地相继建设了部分大型农产品物流项目。如勒泰集团大河农产品物流项目,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市大河镇,占地1,800亩,定位为石家庄北方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以“大农业”为核心,园区将设蔬果、禽肉、粮油、调料干货、水产、食品、茶叶等专业市场,并建立有与之相匹配的会展、冷库、停车、管理服务用房等设施,开发农产品生产基地、生鲜产品加工配送、储存、交易、观光等项目。日前,北京首农食品经营中心与河北瑞谷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60亿元,建设10个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形成一个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化安全食品生产、流通和运营体系,实现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对接,建设项目分为种植养殖基地板块、冷链物流板块、质量控制板块、电子商务板块和金融科技板块五大板块。目前,瑞谷丰集团已投资20亿元在邯郸建成一个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张家口、沧州、衡水的项目正在建设中,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承德、冀州等地项目已经具备开工条件;河北围场县张家湾乡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已建成,为了增加冷藏保鲜能力,进一步完善胡萝卜产业链条,围场满族蒙古族张家湾乡元昌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御塞”牌绿色食品认证并完成扩建。

(三)河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普遍较高。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配送7个基本环节,农产品物流具有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实现绿色物流必须要依托先进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物流技术。

在公路建设方面,10年来河北农村公路建设使5,000万百姓直接受益,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0%以上。2003~2013年,河北省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792.8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5.5万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89%;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100%。据了解,到2017年底,河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8万公里。但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河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9.8%,高于全国平均比率18%共1.8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河北省在物流硬件系统建设水平方面虽然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是尚待提高,整体物流成本消耗较高,距绿色物流尚有一定的差距。

三、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策略

(一)因地制宜地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河北省为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油集中产区之一,农作物种类较多,可耕地面积600多万公顷。粮食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糖用甜菜和麻类等;果树资源品种多,栽培和野生果树共有100多种,如昌黎县苹果、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桃、赵县雪花梨、板栗、鸭梨、沧州金丝小枣和阜平、赞皇大枣等。

在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和选择物流模式时,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特点等,结合省市具体情况,秉承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资源整合的原则,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减少物流环节,降低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在途腐耗率;通过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建立现代化的跨区域农产品物流基地,推进大宗农产品跨区域集散,如按照规划,建立建设张家口、秦皇岛、廊坊、沧州、邯郸五大粮食物流中心,在省会石家庄形成南北大宗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

(二)构建河北省现代化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现代农产品物流区别于传统分散、落后、低效的农产品物流,具有整体系统性、环境适应、信息网络化、设施设备及作业标准化的特征,其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农产品供应主体、需求主体等,借鉴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验,可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三平台方面构建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

1、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政策法规平台。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物流标准,可以有效保障农产品物流的通畅无阻,提高物流的效率。同时,运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和方法,结合实际制定省市级规划,出台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化、流通专业化的政策法规,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加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推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搭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基础设施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加强运输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畅通的道路建设深入农村腹地,为农产品的输送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基于农产品需保鲜保质的特殊属性,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引用先进的仓储设备,减少仓储环节的农产品损失;同时在整体上做好农产品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节点的规划和设计,加强区域协调,减少迂回运输、对流运输等的损失。

3、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有效的信息系统是加快农产品物流的重要支撑,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开发和运用先进的通信系统、软件系统、网络系统,在省内建设3~5家权威的农产品交易网站,建立农产品物流交换平台,推行信息技术如ETC(不停车收费系统)、GPS(全球自动定位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EOS(电子订货信息系统)、POS(销售时点系统)的应用,推进农产品电子政务的实施,保证农产品物流企业间的顺利协作,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运行。

(三)构建河北省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模式。常见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按照运作主体分为农产品自营物流模式、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模式、农产品物流园区模式。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因其功能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关系合同化、管理系统化、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而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农产品的特殊属性,适用于选用第三方物流模式。

1、积极运用绿色物流技术。物流技术的提升是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保证,必须加强7大绿色物流环节(仓储、配送、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的过程监控及技术提高,从而有效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如实施绿色节能物流包装产品及技术(生态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等)、绿色节能物流运输设备与技术(新能源汽车、经济型节油车、可再生燃料、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等)、绿色节能仓储设备与技术(仓储节电照明系统、仓储屋顶光伏发电、智能冷库节电技术、标准货架、托盘共用系统、气幕隔潮、气调储存和塑料薄膜封闭等技术),推广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增强冷链运输、城乡冷链配送等业务功能,形成面向京津市场的专业化冷链物流基地。

2、打造品牌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从目前河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状况来看,总体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业务范围较窄,大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尚未占绝对优势。河北省较知名的涉及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金凤冷链物流园经营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厚朴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廊坊市正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如河北省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开展的绿色农产品基地项目,计划建成集粮食果蔬种植、畜牧渔业养殖、农产品加工、产成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产品基地;石家庄金凤冷链物流园经营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冷藏物流经营企业,注册资本600万元人民币,由洛杉奇公司为主投资建立,公司拥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先进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的冷藏冷冻和物流配送体系,以中华老字号“金凤”品牌为依托开展冷冻冷藏以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为食品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提供冷冻食品的仓储、流通加工、冷链配送等服务。河北省要鼓励支持这些有条件的物流企业,积极开展“农超、农校、农社、农餐、农企对接”等产地到销地的直接配送业务,打造若干品牌化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信息网.http:///hbagri/index.jsp.

[2]鲁楠.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14.

篇7

>> 逆向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药品物流管理模式初探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初探 绿色物流管理模式探究 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物流管理模式的改变研究 物流技术发展对物流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我国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 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现代销售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核心竞争力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的革新 分析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制造企业逆向物流管理模式探讨 正泰集团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建立新型物流管理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杨艳.基于价值流理论的制造企业精益供应链模型研究.优秀硕博论文.2006

[3]Peter Ward, Honggeng Zhou.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Lean/Just_In_Time Practices on Lead_Time Performance. Decision Sciences[J].2006(5)

[4]程控,革扬.MRPⅡ/ERP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物流产业;现代物流;物流趋势

物流产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服务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跨国化、规模化和网络经济化等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处于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阶段

(一)我国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

纵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当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原苏联模式的影响,物流业主要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先进的物流思想也同时在国内受到重视,物流产业处于初始成长期;第三阶段是1993—2000年,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物流得到广泛重视并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WTO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相关统计表明,最近五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预计2010年物流产业将达到9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物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之一。

(二)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多元化格局,竞争更为激烈

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5年,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国外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建立外资物流企业,为其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物流活动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服务;二是民营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模式建立的新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成为物流市场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批发国有企业,仍是物流市场的主力军。这种多元结构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效益和效率都比较高的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模式,受到全球企业的广泛关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率分别高达80%、76%和58%,而且需求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2020年将达到70%~80%。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还相对落后,一些弊端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来,物流产业明显暴露出落后和不适应的劣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产业涉及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横跨运输、仓储、装卸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然而,受计划经济以及物流产业起步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实际上处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物流产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割在若干个部门和地区,各部门和地区自成体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相互重叠,无法形成有效合作和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在现代物流体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资源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阻碍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物流产业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式经营模式

尽管我国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弱,物流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2005年这一指标仍为18.5%,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我国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物流产业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单一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三)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上呈现区域梯级发展模式,明显存在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

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2005年度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东部地区有87家,而中西部地区仅有13家。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显著。目前,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几乎是空白,造成我,国农产品物流低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国内物流产业先后经历了从保护到全面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融合,推动国内物流产业朝着协同化、信息化、服务优质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一)物流产业协同化

21世纪是一个物流全球化的时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的物流活动正逐步拓展,整个供应链向集约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物流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重组、并购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经过服务功能、行业资源及市场的一系列重新整合,形成以利益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从物流市场竞争角度看,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物流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物流行业已经从企业内部的竞争拓展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物流技术角度看,信息技术把单个物流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

(二)物流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普及,推动传统物流方式向物流信息化转变。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物流绿色化

伴随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绿色物流正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体系的净化和优化,从而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的提高,绿色物流正日益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初步搭建起企业绿色物流的平台。不少企业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采用小型货车等低排放运输工具,降低运输车辆尾气排放量;采用绿色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物流绿色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在得到普遍认同。

(四)物流服务优质化

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几点思考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物流产业存在多方面问题,面临着适应各种新趋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国内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顺利转变。现代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体制、技术手段、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的平台上的,对社会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上述的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产业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各国政府在其本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过《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包装机械化、库存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标准,实现了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为日本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铺垫了道路。然而,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分割管理体系之中,极其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从整体上重视物流发展的规划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建立物流产业从宏观乃至行业管理的有机体系,形成合理的物流产业结构,实现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分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三种功能。第一,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市场经济管理者的功能。现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遵循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适应物流发展的投融资、土地开发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运输政策等综合性政策,使各个行业和各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进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门管理体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宏观环境建设,发挥现代政府的服务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物流产业向集聚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平衡东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鸿沟,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通过特殊的政策倾斜,发挥东部沿海物流产业的牵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努力提高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比如,粗放式经营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过度的环境污染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这些都将使得物流产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因此,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领先国际物流市场的重要战略。首先,实现粗放式经营模式向节约型、精益经营模式的转变。注重精细管理,避免粗放经营,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较少的物流资源完成尽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积极制定绿色物流规划,倡导绿色包装,鼓励发展逆向物流,支持企业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整合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整合将极大地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应保持系统性、一致性,电子商务恰好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过建设门户网站,为商家与客户之间提供交换信息、进行交易、全程追踪的信息平台,为电子商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发展国际物流,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一体化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整合延伸到国内,企业的经营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转向全球市场,物流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如何应对物流国际化将是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首先,我国物流企业应增强全球化物流的整体意识,积极制定、实施国际化物流战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国内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其次,积极参与全球动态联盟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速商品周转、资金流动、减少库存和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

[参考文献]

[1]罗子俊.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2]汪鸣.2006:我国物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综合运输,2006,(3).

[3]马天山.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李文静.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5,(9).

[5]仵自连.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J].中国物价,2005,(6).

[6]黄小彪.关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文荟,2005,(1).

篇9

Abstract: Today, more attention has paied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low carbo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route of circular economy is consider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onstructing city circular economy indurstry chain, creating circular economy enterprise, constructing circular indurstrial park, creating circular society.

关键词: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

Key words: city;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014-02

0引言

循环经济就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①发展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原则,从而解决资源稀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缓解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循环经济的概念有很多层次,其中包括:第一,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二,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高利用;第三,是从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角度,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研究中的循环经济概念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遵循3R原则,即在资源利用上做到减量、回收再利用。在经济的增长方式上追求低碳、环保,减少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使城市中的人处于空气新鲜、绿色环保的生活中。

1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

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从生态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三个方面来构建。生态农业以动植物生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核心,以动植物产品加工为纽带,连接种植业与加工业、养殖业与加工业,如种植或养殖中产生的废弃物或粪便通过沼气工程变成有机肥,又回到种养殖业中,形成循环。或在农场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在工业。要针对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能耗企业设计循环经济发展路线。如电力:成电力行业――工业锅炉、窑炉生产运行――余热余压利用――能效发电、制冷――等效能源的循环产业链。石化:形成石化行业――石油冶炼――油品、工业原料(乙烯等)――化工工业产品――废旧化工产品回收利用――化工工业产品的循环产业链。建材行业建环产业链,要以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回收利用为核心,循环利用大量的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生活污泥与垃圾,形成工业固体废渣、建筑废物。另外,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回收利用旧家电、旧汽车、报废电子信息产品等,加强对家电配件、汽车配件的再利用。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发展绿色旅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绿色物流循环产业链。绿色旅游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包括一方面珍惜绿色旅游的宝贵生态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对景区的环保工作。绿色物流循环产业链主要是形成绿色物流――废旧物品(生产、生活垃圾)――清洁运输――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的循环产业链。

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产业链还要从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区域之间形成多元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入手。如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给食品加工企业,如甘蔗制糖厂生产出来的虑泥可以用在水泥厂,废二氧化碳可以用在轻钙厂,蔗渣可以用在制浆厂,还可以把废糖蜜用在酒精生产车间。产业内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最重要的是需要先进科技的引领。如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加强对污泥的利用,可以运用在建筑、化工等企业上。只有突破了技术难关,才能更好加强循环经济之间的产业配合。

2创建循环型企业

循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体就是企业。企业是资源消耗的重要场所,要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企业,运用高科技环保技术加强企业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创建循环型企业。

创建循环型企业,要严格把控企业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营、售后服务以及废料的回收利用等环节,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要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严格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增加生态效率。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和服务。

城市创建循环型企业主要在于工业领域。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印染、皮革、陶瓷等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大的企业,要求其做好水、气、废渣废料的污染处理工作,如企业自建水处理工厂,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做好对企业产品的设计,设计出易回收、易降解的产品。企业建立节能、节水等研发机构,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扭转传统高污染企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不利局面。

建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利用环节,做到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的,对这样的企业予以大力的扶持,并建立示范企业。如在建筑领域,推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推广建筑生态设计和使用绿色建材,推动建筑施工单位对建筑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也发展非常迅速,如果能在房地产、建筑行业率先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活动,将有利于扩大影响,推动社会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关注。

3创建循环型工业园

循环型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循环经济在园区层次的具体体现。循环型工业园通过将园区中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建立起企业之间的共生。如在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生产、研发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形成上下游的生产关系。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循环型工业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探索,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循环型工业园内,由于下游企业利用上游企业的“废料”作为生产的原料实现了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在传统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生产中,许多副产品往往被作为废物处理,而在循环型工业园内,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了“联合式的大企业”就可以对这些副产品进行再利用,而且是较低价格甚至免费的。这样,可以使企业节省材料的购买成本。在循环型工业园中,各企业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的,促进资源利用一体化,增强园区内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如发电厂生产的煤电灰可以用于水泥厂,产生的蒸汽,可以供应给居民区或者生物工程公司,生物公司产生的污泥可以供应给农业区。

创建城市循环型工业园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循环型工业园中,由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了产业系统中“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了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减少废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间接地降低了原生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这样真正实现经济、环境和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创建循环型社会

构建循环型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循环型的城市体系。循环型城市包括产业循环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保障体系。产业循环体系包括循环型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包括水、能源、固体废物;生态保障体系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循环型城市建立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形态下,而不是单向的线性发展形态。

构建循环型社会,就是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涉及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倡导绿色消费,开办绿色学校、商场、医院、社区等等。崇尚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增加多次利用率。提倡绿色生活,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出行。减少生活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社区建立回收站,加强宣传,使社区成为宣传循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地。发挥政府导向和示范作用,在政府采购计划中明确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的节能产品类别,指导政府采购节能产品。

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基础是立法。如日本2000年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确立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准则。日本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在各国中均占领先地位,仅2001年就有多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如何《环境基本法》、《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废弃物处理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等。

构建循环型社会,要从构建循环型街道、循环型社区抓起。选择有一定条件的社区建设循环型社区和街道,以绿色建筑、绿色环境、绿色管理为主要特色,建设城市循环型社区和循环型街道。

注释:

①史宝娟.城市循环经济系统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

参考文献:

[1]牛桂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02).

[2]樊江串.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06,(09).

篇10

关键词:《物流经济学》;教学方法;物流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52-02

《物流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应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了物流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将物流现象融入经济学的体系进行剖析。通过对物流经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逐步引导学生熟悉、了解和学会利用物流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工具,对物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服务水平与效率、主要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经济分析,对物流绩效和创新效益进行评价,并能够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选择和配置。进而培养学生能够做到自觉运用物流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去解决物流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对夯实学生的物流理论基础,提高日后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我校该课程为40学时,主要讲授的内容由物流需求与供给、物流服务与效率、运输经济分析、库存经济分析、物流设备经济分析、物流成本分析、采购经济分析、物流绩效评价、物流制度与政策以及逆向物流与绿色物流等几大部分构成[1]。由于课程讲授内容相对较多,如果仍旧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影响授课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根据课程和相关章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注意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物流问题

《物流经济学》本身就是用经济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物流体系的一种分析和解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的一些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物流现象、解决物流问题。例如:在物流需求与供给这一部分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运输方式对应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类型,如陆运市场由于准入门槛低、参与者众多、价格透明,因此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进而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运用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弹性的概念分析陆运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价格弹性,分析如何达到完全竞争环境下的供需平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讲授过程中仍要注意强调物流本身的特点,例如物流需求的派生性质、物流供给的不可存储性等。希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掌握物流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自觉地使用已有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物流问题和现象。

二、强调方法论在物流管理类课程中的作用

目前在国内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里对物流体系的讲述仍然停留在使用文字描述现象的层面。虽然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大部分的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于物流理论体系的分析和揭示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授课中应该更强调数理方法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由于本课程内容中有大量内容需要使用,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中教师应该在对基本方法论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的基础上,大胆鼓励学生使用这些方法对物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教师可以在对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利计算进行细致讲解的基础上,引入技术经济学中常用的净现值法等项目评价技术,让学生对一些物流投资项目从技术经济性角度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再如:教师可以在对决策树、风险型决策方法、动态规划等运筹学的理论进行回顾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对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决策问题如物流设施改扩建、物流设备等进行精确的理论分析。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经典理论与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相结合

物流理论具有典型的后进性,即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发展远远晚于物流现象的出现。由于物流理论的发展时间有限,而且物流运作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又层出不穷,如果要求学生使用一些经典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一些基本的经典理论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更多地结合现阶段物流管理的新问题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接受最新的研究理论,并使用其解决物流运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物流绩效评价以及供应商选择两部分教学内容中一些主流的如打分法、成本比较法等简单的方法,虽然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严重的失误,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将研究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理论性与实用性都较为出色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理论方法进行整合,讨论基于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手段。为将来科学地展开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去学习如TOPSIS、DEA等更深层次的理论,为将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培养兴趣。

四、明确学校主要的服务对象和领域,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地融入本地化特色

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优秀,一个主要的标准在于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合企业尤其是本地企业的需要,这也正是大学服务于地方的主要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知识之外,教师应该更强调与学校所在地紧密结合的一些内容。以海南大学为例,为了配合海南省建设和发展国际旅游岛,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相应加入了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部分,在强调物流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做到环境破坏的最小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此外,为了突出本省热带农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业在全国的优势,在运输和库存管理部分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外,加入了冷链物流基本运作的相关知识介绍,为毕业生可以无缝服务于当地产业创造条件。

五、教学中更多地引入试验教学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虽然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但通过了解和学习其他院校该专业的办学经验不难发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除了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外,对于学生的实际操纵和动手能力同样看重[2]。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在进行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加入实验教学,依托我校新建的物流管理实验室,可以对配送中心的进出库、移库、分拣、包装等作业环节以及零售行业的物流体系进行实地模拟。在增强学生对上述具体操作流程的理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可以带来极大的帮助,为学生就业后尽快进入角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六、将案例、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物流经济学》作为一门物流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在授课内容上偏重于理论、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但众多的理论分析势必会使课程晦涩难懂,因此将案例、游戏带进课堂教学,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库存经济分析部分,如果只是一味地推导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安全库存等理论的数学公式,一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影响教学效果,可以在进行上述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啤酒游戏”等游戏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加深其对于订货批量、安全库存、牛鞭效应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此外,在讲授例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等相对抽象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入如家乐福等知名企业的案例进行说明,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理论,也可以使他们知道这些理论如何使用,从而增加学习的目的性[3]。

七、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4]。对于课程中一些如物流制度与政策等内容,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授,不但枯燥,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此时,可以更多地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在教师给予一定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课堂进行反转,往往会事半功倍。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上述模式并不意味着放松对教师的要求,反而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知识需求,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从不同侧面考察课程学习效果

上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了研究性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了案例、实验、自主学习等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应该摆脱传统的试卷考核的形式,而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由论文、课堂表现(包括自主学习表现、案例讨论、游戏参与等环节的表现)、实验课成绩以及平时测验构成的灵活多样的考核体系,从不同侧面考察课程学习效果,在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充分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

上文是笔者在《物流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充分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群体以及前期知识储备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舒辉.物流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蒋丽华.“三赢模式”物流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与实施策略[J].物流技术,2012,31(10):18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