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心态不稳定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职业养成训练密切相关。
一、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及作用
1.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
“养成训练”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还指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职业养成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最终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是指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其今后在就业时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2.职业养成训练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而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的表象形式。
养成训练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
职业养成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或某几项实践环节可以造就的。它需要贯穿高职酒店管理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进行培养。
通过“三段式交互成长型”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即以酒店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和基地“实践与熏陶”相结合,构建“学校一基地一学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1)
第一阶段是第1—3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职业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和爱心。通过到企业的参观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的理念。第二阶段是第4—5学期,主要以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训导为主,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训导为辅。学生通过到基地的实习锻炼,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训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完成基地的实习回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职业素养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1.职业氛围的营造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塑造职业形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
新生入学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三年礼仪训导师的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2.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酒店行业展览室,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配备电子资料,让学生点击资料系统就可查询当今最著名的酒店企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感受酒店工作氛围的同时,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较好的职业环境下开展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
3.开展情境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和书面作业形式。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或户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
4.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5.建设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隐性课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组织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行业专家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等方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6.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参与训导
学校、企业、家长三方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训导者,必须重视各自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角色地位,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新生进校时一般都有家长陪同,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老生展现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参观酒店行业展览室了解酒店行业和酒店服务,消除对酒店管理职业的偏见。学校向家长介绍三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并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请行业专家参与,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利用高职院校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积极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内课程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将职业氛围导人常规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在基地的全真实践,感受企业文化,接受职业化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了解岗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起着设计和执行者的重要作用,应积极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培养任务和要求,并最终考核学生。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酒店企业的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人员将服务意识、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适应与学习能力等列为最重要的能力。
1.服务意识培养
服务意识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只有热爱一份工作、认同一份工作,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人并不断改进提高。因此,必须让学生对酒店服务工作有高度的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到酒店服务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伺候人”的工作。
2.人际关系能力
酒店服务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该能力培养主要通过旅游礼仪、沟通管理、旅游心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懂得了基本的礼仪,懂得了敬人重人的规则,才能使人际沟通顺畅无碍。
3.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由于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班委的较少,其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亟待加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入项目管理培训的相关内容,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在课堂讨论,实训课程中组成团队,进行简单的项目实施,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
4.适应与学习能力
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人才”可理解为“理论基础扎实+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标准,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尤其是酒店实务类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环境设备、教学人员、教学标准等各方面有较高要求,整个课程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中都充满挑战。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分析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为酒店专业必修课,以往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学”的模式,教学内容以服务质量管理内容为主,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考核侧重“结果考核”,这一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饭店服务质量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以案例分析导入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课堂教学及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用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以及对新知识进行探求,使学生学会从杂乱的信息中选择真正需要资源,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理解以及掌握新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基于职业能力发展设计课程模块。基于学生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每个岗位都涉及到服务的基本技巧和要求,每一模块根据知识、技能、素养进行考核,课内考核内容以酒店管理中级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管理素质、领导艺术等为主,内容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的教学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进行分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配合完成每次训练与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表达观点,形成可行性方案。(三)完善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对课程分成各阶段学习并进行考核,同时实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后将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按比例构成整个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酒店实际工作的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概述、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方法、饭店服务质量评价、饭店服务质量改进、饭店服务质量保证、饭店顾客关系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实施等7大教学模块。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课程针对不同的酒店岗位职业能力发展要求,设置了不同的案例和讨论题目,改革理论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内容设置,通过案例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创新思维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解决现实中实际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避免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实的脱节,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职业角色的理解,并提高其综合能力,以便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三)考核方式的改革。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的学生既懂酒店管理基本理论又具有酒店一线服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考试做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就所学专业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进行的测量与评估。考试能较全面、客观和公正地评价学生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又能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检验教学工作成效。过程考核是教学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通过过程考核,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或项目的构思、设计、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基层、中层管理工作的内容、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等,培养学生的业务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协调管理、创新与应变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作者:戴晓丹 潘琳琳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汪雯君.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3(1)
篇3
1.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论文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现状分析、改革创新方面,其中蒋彦(2008)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依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目前高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就如何正确选题,确定选题的办法,如何更好地将论文设计与工学结合紧密联系,在论文指导和答辩上体现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性强的改进意见。杨建芳(2007)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新模式,指出“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产学研三者互补而又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好地磨合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白杨(2006)在毕业设计内容创新方面,提出了到被录用单位做毕业设计的观点;庄美男、林波(2007)对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与企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多专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等;杨载田(2003)提出以学生为本,对其进行创新性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开放式选题指导,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特别提出要尊重学生的选题权益,建设一支创新性指导教师队伍,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创作实践必要而足够的时间。王占九(2009)指出高职院校沿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特色进行改革,而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新范式。钟振宇、周明荣(2008)根据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孙小红、徐世举(2009)根据目前高职毕业论文的现状,并结合作者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提高高职毕业论文的几点措施:启动时间提前,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提高师生认识,加强教师过程指导;有专项经费投入毕业论文工作。赵丽杰、赵丽萍、关晓彤(2007)提出通过对高职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科研和为企业服务的关系分析,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专门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研究相对缺乏,特别基于产学研模式下,分别从评价主体教师和被评价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反思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全面调查产学研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其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来丰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细分研究。
2.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2.1 样本选择
为全面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课题组成员从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两个利益相关者一教师、学生入手,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力求了解双方对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态度。2012年4月~2013年4月,课题组成员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等高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7%,有效率为98.7%。同时深入学校在华南、华东、华北和四川地区的实习基地,向正在实习的学生以及已经顺利毕业留在实习基地就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0份,回收率为96.7%。最终用于统计析的有效问卷数量560份,问卷有效率为93.3%。
2.2 数据分析
2.2.1 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1.1 对学生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不是很高“不满意”度和“比较不满意”度总体达到67.9%,“中立”项占到25.6%,“一般满意”度占到28.5%,“满意”度选项为0。
2.2.1.2 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的评价总体不是很高“无价值评价”高达48.7%,这是整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多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学要求。
2.2.1.3 对学生论文写作态度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评价不是很高“不认真态度”和“比较不认真态度”比率共占到42.8%,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实习工作比较繁忙,时间上和精力上不足,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兴趣不高。
2.2.1.4 学生选题的新颖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9.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选题缺乏新颖性。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历年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酒店人才的流失、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酒店的薪酬管理制度方面,选题普遍比较宽泛,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细致研究,缺乏新颖性,即使指导老师提出了比较有意义的选题方向,但是感觉学生无法驾驭,论文写作的质量依然不是很理想。
2.2.1.5 学生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8.9%的学生写作的论文与自己的实习工作不相关,这是导致很多学生对论文写作没有什么兴趣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情,不能在实习的过程中搜集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感觉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负担。
2.2.1.6 现行的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的教师觉得论文形式需要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修改,35%的教师提倡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论文,12%的教师认为论文形式单一、意义不大,5%的教师提出改用其他形式。由此可见,现行的论文写作形式不太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特点,可以结合该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与学生实习工作相结合,寻求新的论文写作形式,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2.1.7 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的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体系合理性,0.6%的教师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教师作为论文评价的主体定位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维度的取值明显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教师们也感觉到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亟待改革。
2.2.2 学生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2.1 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也不是很高,52.3%的学生选择“中立”项,“很满意”的情况只有2%,“比较满意”占9.7%,“很不满意”占到8.6%,“比较不满意”占到27.4%,“不满意”维度明显高于“满意”维度。
2.2.2.2 论文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无价值”的占到12.6%,“比较无价值“的占到27.4%,“中立”的占到48.6%,“比较有价值”占到11.4%,“很有价值”为0。由此可见,学生普遍对自己论文的应用价值评价不高,这跟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对论文的态度有关系。
2.2.2.3 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4%的学生写作的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不相关,47.4%的学生论文与有实习有一定相关性。学生普遍反映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两者有效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冲突性。
2.2.2.4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希望注重论文价值,减少形式的束缚,27%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论文形式要求不符合自己的知识层次,26%的学生希望可以尝试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由此可见,学生希望实习论文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希望通过与实习工作的有效结合,通过实习体验完成论文写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把实习工作中的感悟和有价值的知识记录下来,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2.2.5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45.6%的学生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学生对考核体系合理性的认知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两个维度的取值要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学生们也希望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有所改革。
2.2.2.6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9%的学生认为“资料无法搜集”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36%的学生认为“选题与工作不能有效结合”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这些可以通过学生与实习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沟通得到一定的解决。如果把实习企业的管理者纳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主体中,引导管理者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学生遇到的困难就会小很多。
2.2.2.7 毕业论文写作中各方面能力重要性调查
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过程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他们发现自己在实习或者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是能否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是自己最欠缺也是最需要的能力。其次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来“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在写作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内容需要经过论文指导老师的点拨,才可以明确思考角度和逻辑顺序。
3.改革建议
3.1 与企业管理者合作进行考评
鉴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可采取双导师制,即由高校教师和酒店相关人员组成。高校教师在理论研究上有优势,可以增加毕业论文的理论深度;酒店相关人员在实践经验上有特长,可以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提交系统,把企业管理者引入论文考核主体,充分体现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际运用价值指标的侧重。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论文的内容修改和论文成果的完稿,企业的管理者始终与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步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各方面的素养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可以有效引导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探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修改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学生和企业都可以在这一过程有所收获。
3.2 实行全程监督管理
鉴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般实行的“2+1”模式,第三学年全年在实习企业中度过,理论教学基本退出。因此可以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献搜集、市场调查分析、信息搜索与整理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基础准备能力。进入实习阶段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寻找感兴趣的选题方向,然后与行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确定论文题目,并确定论文成果的写作形式。然后在“学校老师+实习企业管理者”的双导师指导机制下,收集一定的基础资料,提炼出论文的大纲结构。进行一定的修改调整后,开始在行业内部通过与实习管理者、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层的沟通,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然后进行一定的分析整理,完成论文的初稿。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做中期考核,对学生整个前期写作过程中的写作态度和写作量进行一定考评,并对论文的进度、存在的问题、实训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实习过程继续征求行业管理者的意见,进行论文成果的修改。期间需要学生、学校指导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做好良好的信息沟通。实习结束后,学生完成毕业成果的终稿,接受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定。
通过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监控、评价,有利于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学校毕业论文工作,促使毕业论文质量呈现螺旋状稳步上升。
3.3 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改革现行的毕业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内容与实习工作的结合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学生在实习的参考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各评价主体都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
其考查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的贴近度、专业贴近度和训练的实效性。二是毕业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如科学性与创新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也涉及毕业实践中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完成毕业成果的态度,如钻研勤奋与否、与导师配合是否积极认真等。三是毕业答辩的评价,毕业答辩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经过—年的实习之后,综合素养的展现过程。这部分主要是关于答辩论述思路和表达程度以及回答评委问题情况,如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回答内容是否深入和回答是否有很强的逻辑性等。
3.4 注重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
通过与各大企业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学校方面可以将往届毕业生的论文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归类,优秀论文成果可以进行电子贮存,共享信息平台系统,供学生查询借鉴,也为教学、科研以及历届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对优秀的毕业论文,不仅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荣誉,还要推荐给期刊杂志争取发表,或选送参加各种评选,或提供给企业等生产机构作为科研参考,既实现了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也能够激励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并不断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力。另外,校方可以出据书面鉴定,让毕业论文成为大学生求职和升学的名片,呼吁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毕业论文质量高的学生,并把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是否推荐免试进一步深造的重要依据。企业方面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把一些学生的优秀毕业成果转化成实践素材,提高管理的效率,改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另外,可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学习热情,提升员工的思考能力,鼓励员工在信息平台上共享知识成果和实践技能。
篇4
参考文献:
[1]项目导向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研究[J],张丽萍当代职业教育,2013.12
[2]《酒店管理》,郑向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
[3]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构想,张丽萍,2009.6
[4]酒店管理专业现场教学模式的探讨,王小娟,现代企业教育,2010.1
参考文献
[1],酒店/会所管理系统.广东省,中山大学,2008-01-01.
[2]谢琪,酒店信息管理系统.江苏省,南京大学银河软件开发中心,2002-01-01.
[3],酒店电脑网络管理系统.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2004-01-01.
[4]王联国,酒店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利用研究.甘肃省,甘肃农业大学计算中心,1999-10-01.
参考文献:
[1]张一恒,李晚春,岳桂貞.市场需求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以陕西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01):31-32.
[2]张一君.就业视角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51-53.
[3]苏日娜,汤健.后骨干校时期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3):246-247.
[4]酒店管理专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65.
[5]金永光.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303-304.
参考文献:
[1]邵东风.新形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7):113-113.
[2]薛驰宇.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4,22:126.
[3]高晓艳.关于新时期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33):97-98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创新型 课程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开发课程模式是深化高职高专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是否符合现代化各类酒店企业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酒店服务职业价值观的建立根植与学生专业兴趣的巩固培养,是否符合学生对未来酒店职业印象的发展预期,创新课程开发模式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创新课程开发模式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校所培养酒店管理服务管理人才的规格、质量和适用性、科学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城市职业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中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模式为视角,探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期提供专业课程创新开发建设的有效思路。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上海城管学院)是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下设旅游管理学院,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于2008年,是在2003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专业开设以来已经为上海各酒店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思想巩固、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优,具有“能做人,会做事”,“宽基础、专技能、高素质、心服务”特点的优秀毕业生,同衡山集团、东湖集团等下属酒店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上海城管旅游”毕业生已经在上海酒店企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受到各大酒店以及相关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需求者众。
1 当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模式的现状
1.1 “压缩版”、“简洁版”的本科课程设置模式
从目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开发模式而言,不少高职院校走的是将本科课程进行压缩而成的缩水本科课程建设的道路。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纯理论课程仍呈现比例过高的态势,还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一方面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过强,生硬的理论灌输同酒店行业灵活需求的实际相差甚远,培养出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相对应的操作技能与应变能力较弱,服务意识不健全,专业思想不巩固。一方面课程对应所配置师资缺乏酒店第一线的实际操作经验,所授课程内容与目前业界流行的服务标准和技能有一定距离,这样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出现动手操作技能比不过中职学生,管理理论水平比不过本科学生,学生自我定位夹杂其中模糊不准确,产生了入职后从业流失率较高的状态。
1.2 重理论偏技能,而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弱化
酒店管理酒店高端服务文化主要来源于西式生活文化,而对酒店生活文化概念理解的观念植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简单复制的,不是会背诵理论就能达到实际的情境理解与实践操作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养习习得过程。而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对于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出高端酒店管理服务的思维与习惯,增强对本专业背景理解与诠释能起到关键作用。但往往不少院校基于素养课程并不直接对应职业技能以及重点考量职业技能证书的实用性观念而轻视素养类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课程建设倾斜于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对于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内容相对而言,一是观念上缺乏重要性的理解,二是对口教师缺乏,教育资源倾斜不够,这就造成了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弱化和单一,不利于培养综合素养强、文化素养立身的专业技能人才。
2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的必要性
2.1.1 是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随着我国旅游进入休闲时代,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迪斯尼乐园开业,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在上海扎堆经营,这对上海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多国际化创新服务的高规格要求。紧跟国际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与管理经验,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落地地方,适应地方民俗管理文化的酒店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之路,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酒店管理与服务人才的重任,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人才培养的“双赢”或“多赢”,这正是是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科学路径。
2.1.2 是上海城管学院创新专业建设的基础
上海城管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然而专业建设伊始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度和校企合作制度,力图在校企课程建设中创新出彩,在专业建设中体现“上海城管旅游”独有的特色与新意。于是创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就成为我们创新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培养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关键因素。注重校企合作,以创新课程建设来打通打造高职人才的通道,校企合作实训环境设备共享、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共享。一方面定向培养酒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岗位技能,一方面酒店企业在培养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职场导向作用。这正是我们创新专业建设的坚实基础。
2.2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的可行性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符合学校、酒店、学生三方的利益最大优化,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专业课程创新开发建立在学校、酒店、学生三方利益基础上,学校和酒店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酒店职业素养与职商,是学校和酒店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为重点,利用学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实训环境和教学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校内教学实训与酒店顶岗实习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酒店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求得校企双方最大利益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酒店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教材建设到课程内容跟踪合作,一方面创新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增强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实现学校和酒店企业的良好对接,达到了“学校培养的正是酒店企业所需要的”这一目的。积极践行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无论在促进学生就业还是提升酒店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上海城管学院在进行《餐饮服务管理》课程授课的时候,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请到衡山宾馆的现任餐饮部经理到我院来讲授该门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与衡山宾馆现行的服务要求相一致,并且行业里优先服务理念和技术也经由衡山餐饮部经理的行业交流学习带到高职的课堂上来,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程授课内容与培训技能紧贴行业前沿,具有时效性和前沿性。
3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创新开发模式的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型课程开发模式主要包含四个要素:确定课程合作开发方式;确定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实施酒店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创新课程评价体系。这四个要素的完善构建了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创新开发模式。上海城管学院正是从这四个要素入手去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开发模式构建。
3.1 确定课程合作开发方式
3.1.1 合作课程设置
从课程科目选择上,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线,注重情商素养能力的养成。以必修课结合选修课的形式,注重对学生酒店服务情商能力,职业生活品味、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必修课的《综合素质培养》、《形体艺术》、《插花艺术》到选修课的《旅游摄影艺术》、《音乐欣赏》、《酒店客户沟通与口才》、《职业妆容艺术》、《酒店奢侈品鉴赏》等课程层级递进的贯彻职业素养养成培养过程。
3.1.2 合作教材编写
校企合作按照各自实训环境的特点与师资配备合作单独承担或者分段承担课程的开发建设。如以上海城管学院校企合作《会展实务》的教材编写而言:从课程教材的内容选定、组织编写,到重点培养理论与技能要点的明确,经由上海大厦行业能手与学校教师的合作,获得校企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3.2 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进行科学设计
上海城管学院在课程建设中的创新做法是校企合作确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标准,科学设计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培养完成国家技能证书考试;将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同“美国饭店业协会(AH&LA)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训项目”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完成酒店订单式“定项服务”培养项目。
具体来讲,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内容与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市劳动人力资源保障局等机构的各类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试结合在一起,进行专项设计与强化训练,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通过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合作酒店一起定点培养完成《调酒师》(高级)、《会务接待服务员》(高级)的培训。校企合作将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同“美国饭店业协会(AH&LA)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培训项目”标准接近,将培养目标同国际先进酒店培训项目的要求结合到职业课程中来,便利学生参加国际证书的考试,培养能够提供具有先进水平的国际化标准酒店服务的学生。根据东郊宾馆等订单酒店的特殊需要,校企合作完成“国标服务订单培养项目”等酒店服务人才合作定向服务培养项目。
3.3 创新实施教学过程
我们对教学过程实行流程再造,创新实施课程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3.3.1 企业技能教师进校内课堂
聘请具有丰富酒店业服务操作经验、领导执行力以及一定教育背景的沪上酒店高级职业经理人、部门经理、技能高手等到学校分别担任不同课程的授课任务。酒店高级职业经理人侧重于酒店业的行业形势与酒店职业精神的铺垫,如《综合素质》课程的讲授;部门经理具体讲授较为具体的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聘请酒店餐饮部、前厅部、客房部的部门经理到校授课;专业调酒技能强化则聘请世界调酒师协会会员酒店的高技能员工到校教授调酒技能。上海城管学院在2012年12月12日参加了“浦东杯”调酒比武大赛,参与主要以在岗五星级酒店调酒师为代表的参赛选手的大比拼,获得了“团体第二名”和“个人三等奖”的好成绩。
3.3.2 课程授课内容注重基本技能与专项技能的搭配
除了酒店基本服务技能之外,还强化对会展服务、调酒、茶艺、咖啡、礼仪、化妆等专项技能的培训,强化合作企业东郊宾馆订单培养的“国宾接待专项服务技能”的培训。以基本技能为串线,将“素养植入”作为重点,专项技能作为衔接点,以保证学生的“宽基础、专技能”的课程设置原则与创新开发模式的实施。
3.3.3 校内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相对接,毕业论文联合指导,创新合作完成工学交替培养过程。
上海城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学习的不同时期分别插入了酒店管理认知实训、酒店服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以此将酒店实践内容与学校教学内容相接轨。毕业论文则要求在顶岗实习酒店或相关岗位进行,由学校教师与酒店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共同指导,论文结合顶岗实习部门与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并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与参与答辩。
3.4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从能力入手,不纯粹考虑单一课程考试成绩,如建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所谓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对课程分成各阶段学习并进行考核,同时实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后将各个阶段的考核结果按比例构成整个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是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不拘泥于传统测评方式,而采用以“实践操作综合评价操取代单一笔试试卷”和“校外顶岗实习全程考核”等考试方式,以外语能力、综合人文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来综合考评进行能力考评,力求更全面的反映学生的能力与培养质量。
4 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型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将根据时展背景填充新的内容与创新方式,并且必将为合作培养出符合上海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奠定基础,从而达到一种酒店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生良性发展的和谐旅游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洁.浅谈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高专)考试改革的实践——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2(7).
篇6
综上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需实现创新管理与开展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相结合。关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一)大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学校对学生的重点放在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发展。并且根据专业的高强应用性,制定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面向学生对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进行分析。关于酒店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从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等结构考虑,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模拟学习,构建坚固的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以及发展技术实践等能力。此外在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中关于教学手段应采用讲授、多媒体、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方式,或者将这些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首先是基于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中构建的重要目标。学校理所当然的成为培养酒店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学生欠缺的能力,结合岗位与职业需求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培养,以便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总之,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关键能力为依托。
其次是基于职业不断发展中,研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组。酒店行业中,学生所掌握的不仅是表面上的技术技能,更多的是要发现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同时针对专业课程方向进行适当的拓展,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点了更加牢固的基础。
最后是基于岗位素质所能够胜任的酒店,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如今,考试依然是对学生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这种工学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学校内部与社会外部的相结合。
二、结论
篇7
酒店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能力本位就是要变传统的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观念;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树立教学层次多样化,培养途径多样化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科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又造就学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1]。
2.以“四个一”为支撑,构建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我院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了以“四个一”为支撑,多层次多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酒店及相关行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多层次
多层次就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与能力培育同步,按照社会需求,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分为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将能力培养分为:1)基本能力;2)专业技术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4)社会适应能力;5)创新能力,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基本能力”主要涉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基本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性认识,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同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不可或缺,这一能力与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密切相关。基本能力实践内容所涵盖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酒店英语。“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涉及酒店服务管理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酒店的运行规律,熟悉酒店环境,增强学生对酒店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所涵盖的课程有: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经营管理能力”主要涉及酒店经营管理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训练承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管理理论,更容易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督导、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综合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思维方式、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内容主要依托酒店的真实案例,仿真进行管理操作,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开业筹备、酒店运营实务、酒店运营效益评估、酒店立项可行性研究、毕业论文设计[3]。“创新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训练以课题研究小组为组织形式,以科研实践为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较系统地掌握从文献查阅、选题、研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结题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得到独立科研能力的锻炼,主要涵盖的课程:立项课题研究和毕业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2)多环节
为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我院构建了“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将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实验”是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酒店经营管理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含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综合实训和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4]。
2.2实践教学体系以“四个一”为支撑
(1)一个全方位的实践环境
全方位的实践环境是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其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建设好校内实践环境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主要有:1)利用现有的基础实验室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前厅、客房、餐厅管理实训;2)运用多媒体条件开展案例、双语、情景教学;3)在校内实习基地(学校招待所)开展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模拟实训。校外实践环境是建设实践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有:1)与本土高星级酒店建立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基地;2)与全球知名酒店与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毕业实习基地。全方位的实践环境建设可以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地了解酒店,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将学过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者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应同等对待。针对现有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在内部形成培训制度,或通过系统培训,或通过派出教师去实习基地中挂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或随堂上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发挥他们懂业务、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优势,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一个创新的实践平台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举办的各类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并为其提供便利;鼓励学生考取相关旅游职业资格;高年级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适当参加一些科研工作。
(4)一套实践成绩评定方式
对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应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酒店考评、实习作业多层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与教学过程的阶段考查(作业、实践、项目训练、随堂测验)相结合,并确定阶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1)平时成绩。每次实践记单次成绩,是对该次实践的态度、技能、报告以及到课情况的综合评价,单次成绩汇总后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2)期末成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或项目的设计报告,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方面所占成绩比重为50%,对于有创新的学生,成绩从优。毕业实习时,在完善对学生考核制度的同时,对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也应有相应的考核和必要的奖惩。
3.结语
篇8
【关键词】海南省;酒店管理;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1 海南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比较分析
目前,海南省内的17所高校中有14所设立了酒店管理专业。6所本科院校中除专业性较强的海南医学院外,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三亚学院5所院校均设立四年制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海南省5所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
1.1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
首先,体现在培养的基础目标是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的高级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酒店管理毕业生定位为能在国际酒店集团等单位从事酒店管理相关工作。其次,在课程体系上主要课程相似性较大,包括:(1)管理类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等;(2)酒店类基础课――《酒店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市场营销》等;(3)酒店类专业课――《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4)酒店类特色课――《食品营养与卫生》、《烹饪学》、《酒店地产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等。再次,在专业实习上各大院校都是安排在大三学年上学期。
1.2 各院校培养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海南的几所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培养特色主要表现为: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更注重学生宏观管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海南大学开设的课程中有《酒店战略管理》、《酒店开发与管理》、《酒店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海口经济学院比较注重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例如:《酒店投资与收益》、《酒店设备管理》等;琼州学院开设了一些与海南本土相结合的课程,例如:《海南旅游概览》、《海南黎族文化概览》等;三亚学院更突出学生酒店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例如:开设了《酒水与酒吧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韩语》、《中西烹饪基础》等课程。
2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由诸多相关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本文研究的课程体系是指狭义的课程体系,特指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2]。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其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构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满足学位教育和国家标准要求
酒店管理高等教育首先是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要反映该专业的教育特点。在教育体系上应包括公共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
2.2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体现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是为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培养目标的,因此在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与酒店行业密切联系。例如:在培养模式上采用“双证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行业和岗位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实操课程、语言沟通课程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3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培养目标对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导向作用。例如:海南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坚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理论功底、熟悉酒店业务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及服务管理和操作的技术、对未来酒店业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思考型、国际化、高层次、强实践’特色的酒店管理复合型高级人才。”为满足这一目标,在培养模式上会采用“中外合作式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中会包括经济管理类、酒店实操类,跨文化交际类等课程。
3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分析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办于2005年,原属于旅业管理学院,2014年5月开始归属于2014年1月成立的国际酒店管理学院。目前,在校学生1600多人,专任教师48人,兼职教师10人。
3.1 现状分析
3.1.1 “校企合作”与“中外合作”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较高的酒店职业素养和熟练的实操能力,立足本土,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可以胜任国内外跨国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岗位,以及适应国外高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专业设立以来,分别成立过“2006级喜来登人才班”、“2007级和2008级希尔顿人才班”、“2012级喜达屋人才班”、“2012级万豪人才班”、“2013级万豪人才班”等,与喜达屋集团、希尔顿集团、君澜集团等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还采用“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与英国布莱顿大学、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开展学位项目。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实习”项目到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酒店学院、香港大学等学习和实习。
3.1.2 “2+2”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照学位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体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酒店管理专业课”、“专业选修课”4大模块,即“2+2(基础课(1-2年级开设)+专业课(3-4年级开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另外还包括人文通识课(公选)和课外集中实践。
学生4年酒店管理专业学学时为2696,总学分为168.5。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数是928,学分数是58,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34.42%;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的学时数是528,学分数是33,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9.60%;酒店管理专业课所占的学时数是440,学分数是24.5,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6.32%;专业选修课所占的学时数是128,学分数是8,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4.75%。除此之外,人文通识课所占的学时是144,学分数是9,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5.34%,;课外集中实践所占的学时数是528,学分数是33,分别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9.58%。
3.2 存在问题分析
3.2.1 教学模式开展与计划有所偏差
培养模式会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效果,而评判一种培养模式的好坏除了考虑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先进、满足市场需求,还应关注培养模式的培养进展情况。三亚学院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培养模式比较先进,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前酒店业发展的需求,可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双师型教师不足、同酒店合作出现问题等等原因使得现实中的“人才班”与设想中的“人才班”大相径庭,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3.2.2 教学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2012年颁布的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旅游管理学科大类,酒店管理属于旅游管理下的一个专业。由于隶属于管理学学科,因此很多管理类的通识课程和旅游管理类基础课程占去了一定的学分,留给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安排的课时相对有限。如上分析,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课时达到了54.02%,而酒店管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只占总学时的21.07%。
3.2.3 课程教学还有改进空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选择酒店专业前缺少与酒店相关的工作经验,对酒店的认识不够全面,无法及时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好的认知;酒店核心课程的课时受时间限制,在实操和管理两方面无法兼顾;受课时数的限制和学生人数庞大的影响,学生的课内实操练习不够;部分教师的酒店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实验室设备设施与开展实训教学有较大差距 [3]。
4 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进策略
三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是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缩影,另外4所开设酒店管理本科培养的院校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进策略。
4.1 凸显海南特色与优势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理论研究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只占少数,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为主[4]。海南省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海南的高星级酒店就业。为适应市场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利用海南五星级酒店众多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中借助酒店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结合海南特色,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海南民族介绍类、海洋知识类、特色商品类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4.2 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先进经验
海南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面应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先进经验,改善目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新加坡SHATEC酒店管理学院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也可学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经验。
4.3 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一个好的、成功的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实践的检验,同时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加以完善的。所以海南各大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需要经过多年实践形成自己的体系与规律,体现在培养目标上、课程设计上、教学方法上等等,并能根据酒店业发展与时俱进,顺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4.4 注重“软硬件”综合条件
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其发展都需要一系列“软硬件”条件的支撑。例如:在“软件”上,不要盲目引进高学历的师资力量,而要注重任课教师在理论授课的同时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硬件”上,注意教学资源的配备,加大酒店实训室建设等等。通过提升“软硬件”综合条件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开展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2011,2,4(1):120-126.
[2]张茹慧.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篇9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分析
通过高职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陈述,可以尝试分析该体系当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合酒店实践教学的特点,可以看出,处于该实践体系的中心地位的只能是目标体系,其直接决定了余下子体系的构建,是该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三大体系都是围绕着目标体系来具体实施的。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原则分析
1)工学交替。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尽量以实习为主线,上课来深。通过课程教学,安排与高职酒店管理相关的理论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通过实习,借助理论指引,必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长相关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
2)岗位轮换。学校要在实习之前与酒店进行相应的沟通,确保高职学生在实习期能够进行一次或几次岗位轮换,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全面的了解酒店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运作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轮换,可以使学生增强实习效果,增加实践的接触面。
3)专人监控。要设立一个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及时的与酒店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同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后的生活、思想、工作等进行帮助和指导。
4)动态多元评价。在学生的整个实习结束后,其评价主体必须多元化,指导教师、酒店方、学生三者要有机结合,形成多远的评价主体,评出优秀实习生,得出实习鉴定。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具体方法分析
1)改革现有实践教学方式。我国高职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情况下无法与实际相联系,学校及专业负责人必须要顺应酒店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目标设定必须以能力为本质,即实行能力本位教育。本着尽早安排,多用途使用的原则,使得实践教学能够真正的在全真环境中实行。此外,在顶岗实习之初,学校要做好联络相关酒店的工作,尽量寻找不同类型的酒店,如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等都可以参考。同时,最好允许学生自己联系酒店,给与其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改善高职校内实践设施设备。要根据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消费者的流行趋势,增加更新目前校内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如前厅模拟大堂吧的构建、酒窖的构建以及餐厅等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派上日程,并做到与时俱进,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起期间,酒店专业教师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要尽量多安排一些与酒店行业直接接触的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对周边的各类型酒店进行调查、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由教师带队去相关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交流考察,让学生切身感受酒店的真实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酒店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尝试构建新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建立起三级体系:第一级为基础体系层,第二级为提高体系层,第三级为发展体系层。
1)基础体系层。基础体系层主要是包含了高职酒店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校内实训等。其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了酒店相关知识如旅游行业知识、外语、管理知识、计算机操作等。使学生对整个旅游大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从而为第二层体系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是通过组织学生考察学校周边的酒店等,使学生初步了解酒店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酒店的运营、制度管理、人事体系等。
2)提高层次。提高层次是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教育目标,一般而言,随着就酒店业在中国的发展,现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使得学生最终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能够胜任中高级管理岗位。据此,应该开设的基础课程的实训项目有:礼仪训练、前厅技能实训、客房技能实训、前厅相关软件的使用、客房服务能力实训、餐饮技能实训等,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3)发展层次。发展层次主要是指为了最终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而制定的具体计划和目标。它对于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施起到了具体的导向作用。这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顶岗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部分。专业顶岗实践、毕业实习环节是在学校、学生和酒店沟通后由酒店统一安排实习岗位,主要集中的酒店的三大部门即:前厅、客房和餐饮。学生进入酒店后各方面都与在职员工相同,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践,从而充分锻炼工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适应力,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小结
篇10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