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范文

时间:2023-03-29 14:2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核心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核心能力

篇1

二、它可分为三个部分:

1、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2、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

3、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

篇2

关键词: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框架;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开发“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如何将核心能力培训课程内容融入教学课程,笔者通过企业调研,结合核心技能课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与同行们商榷。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变化带来工作和生活的变革时代形成的竞争要求。一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起了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新的工作岗位,技术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靠劳动者善于学习,并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来完成。二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现代职业工作方式的根本变化,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靠每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三是现代职业的知识更新加快,技术周期缩短,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再是终身职业,社会最需要的是能不断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能力。为了适应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开发劳动者的核心能力”。[6]因此,重视劳动者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成为当今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

2、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人才培养的质量来源于企业的评价。在企业用人的调研中发现,尽管职业院校着力培养学生动手技能,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企业对人才的质量仍然不甚满意,反映在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达成的共识是加强职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提出:职业教育“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位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级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职业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意义在于,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适应继续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在个体和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向学生传授职业共同、普遍、核心的知识与技能,表现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用技术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能力、应用信息能力等。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容易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也容易实现职业变更和劳动变换,更有利于人的自身发展。

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必将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基本内涵

1、核心技能课程的定义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认为:核心技能课程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关键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1]。

2、核心技能课程的基本特点[1]

(1)职业的共同性。为了适应岗位转换和“专业群”的要求,需要共同的知识、技能作支撑。因此,核心技能课程强调所有学生应学习一些对未来工作生活有价值的、共同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内容的发展性。为了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强调知识的价值不只是沟通个体与工作岗位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发展个体的实际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在多组相关的工作背景中发展个体的能力和实际经验。

(3)技能的突出性。以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为切入口,理解动口、动手、工作态度为“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课程的多样性。多种课程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能力发展。以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的课程能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为培养学习者的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3、核心技能课程模式选择

参照国内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基本要求,课程模式一是必须体现职业的共同性,即设置核心技能课程;二是课程必须体现职业的宽泛性,即设立宽泛的职业课程;三是课程必须体现职业的专业性,即设立专门的技术课程。

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框架

1、核心技能课程框架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需要有一套可行的、优化的课程体系来保证;课程体系结构取决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同时亦考虑了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让企业在塑造毕业生时有更多的弹性,让高职生对自己未来发展也有更多的把握性。因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框架,在操作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为课程模块化、内容综合化,为学分制和弹性选课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条件。[3]

2、

2、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①核心技能(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这一课程模块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②宽泛的职业(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该模块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术(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术 (能)实训模块。其中核心技术(能)实训模块的教学应通过产学结合办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以实现。③专门的技术(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这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它直接反映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该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并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学工结合和顶岗实习方式完成相应方向的技能培训模式。

四、结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热点,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我国职业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重视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索核心技能课程,重视课程建设,立足在专门课程中集中培养,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培养,在实习实训中注重培养,在第二课堂中引导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切实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落实职业活动导向,利用项目教学等方法,是提高教学效能的重要方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和理论研究实验,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 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J]2006年(3) 26。

[2] 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 2004(3)32。

[3] 李五坡.,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2)。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在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会计专业被列为了黄牌专业。所谓黄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变动日益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不仅有胜任岗位任务能力的要求,还需要其具备适应岗位迁移和就业方式变化能力的要求。但是对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来说,过分重视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会计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并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职学生生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本文中所提到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2]。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会计专业在校师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中抽取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向其发放问卷。其中发放学生问卷280份,回收学生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为95.8%;发放教师问卷75份(其中辅导员问卷36份,职业核心能力专任教师5份,其他课程教师34份),回收教师问卷73份,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为97.0%。研究工具为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组自编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主要包括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程度、教学方面、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培养成效等维度。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程度。我院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对其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学生群体,其均值仅仅接近一般水平,说明我院在向学生介绍和展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工作方面仍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力度。对于教师来说,不同群体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师对核心能力了解程度最高,其次为辅导员,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对核心能力了解程度最低,说明教师群体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了解和认知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辅导员和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2.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情况。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师问卷结果显示,只有少数教师(35.2%)参加过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学习和培训。其中,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学习和培训的教师占了94%,通过教材、视频教程等自我学习的教师占15%,只有少数教师选择了“参加过其他部门或机构的培训。”而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只有13%参加过相关学习和培训,辅导员群体只有15%参加过相关学习和培训,而且他们最主要的学习途径也是学校组织培训。上述调查结果说明,我院教师群体普遍缺乏相关职业核心能力培训。3.关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查,以多选题的方式提问。其中有65%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师选择了“讲授与一般参与性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法”,之后按照被选择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情景教学法”,选项中提及的“其余教学法”使用率相对较低。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中,55%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目标中体现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的实现方式是“采用有利的教学方法”(53.2%)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49.3%)。辅导员群体中,60%的教师在所带班级中打算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但有50%的教师表示具体方法不清楚。这说明目前我院会计专业使用的教学方法虽然比传统教学方法有所进步,但在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方法上还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4.关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采用的培养途径。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上,教授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师选择“开展针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实习活动”选项的占65.2%,说明实习、实践活动是教师较为认可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式之一;选择“开设独立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选项的占46.8%;选择“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中渗透学习”选项的占32.58%。而在“自我学习提升”与“学校系统培养”两种培养模式中,选择“自我学习提升”选项的占56%,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身多方面积累。学生群体选择“学校系统培养”选项的占60%,说明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更希望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构建并不断完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了解和认识是接纳、认可、行动的基础与前提,针对我院会计专业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与了解程度有待提升的现状,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会计专业师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视程度,将职业核心能力纳入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之中,系统全面地进行设计与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因此,应该构建并不断完善以职业核心能力必修课、公共融入课、专业渗透课、实践嵌入课等课程为载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课程中集中培养,公共课中融入培养,专业课中渗透培养,实践课中嵌入培养,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之中。

(二)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制度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必须贯彻全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师资则是其成功的关键。据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无论是教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师,还是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以及辅导员群体,都缺乏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培训。因此,学校应积极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制度,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

(三)不断改进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方法

调查显示,我院目前会计专业使用范围较广的教学方法虽然比传统教学方法有所进步,但依旧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为此,我院教师群体应不断加强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教学素养,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从提高教学实效性出发,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次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出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实习、实践活动是教师较为认可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式之一,比如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习、担任学生或社团干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或技能大赛、假期社会实践等[3]。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本着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积极引导、学校制度规范三位一体的原则,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活动为载体,依托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园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切合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全面提升校园实践活动水平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首先,必须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并不断完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其次,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制度。最后,不断改进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李明.高职专业课中融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7):26-28.

篇4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方法 系统性 持续性

自20世纪80年代,职业核心能力的观念和实践传入我国后,引起了政府部门和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为职业院校研究的课题,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在此就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指出误区,提出培养方法。

一、误区

误区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只是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老师的事,与其他老师无关。

很多职业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完全寄托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老师身上,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全体老师的共同配合和积极参与。

误区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认知,忽略了学生真实能力的培养。

有的职业院校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并且在课时量的安排上也做到了“不遗余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实际能力的训练。如有老师在讲授“自信是成功的关键”这一内容时,只是一味地强调自信心的概念和特点、培养自信心的好处和方法等内容,却无半点自信心培养的实践,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得到的只是纯理论的“自信心”。

误区三:只注重学生虚拟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真实的实践。

有的职业院校为培养学生的真实职业核心能力,在授课时设置了许多虚拟场景,如有老师在讲授“如何与上级沟通”时,在班内设置了总裁、经理等职务,这样固然比只是单纯的讲授更能够起到训练学生能力的作用,然而久而久之,就会给课堂造成一种“不严肃”的氛围,学生会将老师辛苦构思的场景仅仅看做是一种游戏而已,起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

误区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蹴而就的事,不需要长时间的介入。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正如它的作用一样,也是需要终身培养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二、培养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如鱼得水,避免莫名其妙的尴尬和纷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立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系统性特点,多元努力、共同建设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应立足于课堂,但又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它应该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它应该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立足点,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成败。因此,课堂教学应努力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进行一体化教学变革,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有的老很好地把冲突处理、团队领导力、团队执行力、团队激励、与人沟通、说服这几章内容融为一体,采取项目化教学方法,设置了“调查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一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全班同学分小组制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方案,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见,要解决这种矛盾必然会用到团队冲突的内容;对学院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必然会有很多不愿参与的同学,要让他们参与进去自然会用到团队领导力、团队执行力和团队激励的内容;调查伊始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调查,这必然又用到沟通和说服的内容。心理健康调查结束,学生不仅知晓了冲突处理、团队领导力、团队执行力、团队激励、与人沟通、说服的知识点,更培养了他们领导团队、激励团队、处理团队冲突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渗透的教学方法,即在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培养了职业核心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又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例如,在专业课学习过程当中,可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创设项目和分解任务,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共同查阅资料、讨论来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三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实践性,积极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向“第二课堂”延伸。职业核心能力向“第二课堂”延伸,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院、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班级、社团应积极组织各项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发展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学院可以通过组织职业核心能力技能大赛,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的综合提高。

四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建设投入,努力建设职业核心能力实训室。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如专业课一样,也需要必备的实训室和器材。必要的实训器材,往往使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团队信任时,一个“信任背摔”器材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团队信任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建设的实用性,推进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考试。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考试(CVCC)是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认证,是学生进入企业的敲门砖,积极推进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考试,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砝码。

2.着眼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持续性特点,多层管理、逐步提升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终身培养的过程。单就职业教育阶段而言,它是从学生入学军训便开始,然后不断深化的,它既包括学生早操时的团队执行力、团队精神的培训,也包括了学生课堂上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学生晚自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这样职业院校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才能避免因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合作而陷入职场的“孤立”的状态,才能在未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

参考文献:

[1]吕革新.与人合作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5

①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初中毕业生源的减少,客观上使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而且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欠缺,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并获得学业上的成功。②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中职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入职场,来自职场的无数事实证明,作为中职毕业生,虽然动手能力较强,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具有顺利解决职业场所、职业活动存在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中职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为重点。③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中等、高等教育直至终身教育的一脉相承,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职业生涯基础。④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找到符合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及实践,符合学生年龄和心智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为此,中职生应重视个人能力、技能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要拓宽求职途径,掌握相关的求职技巧和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求职就业能力。

2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及问题

2.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麦可恩《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0届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的学习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说服他人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5]。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远。企业希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工作[6]。

2.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一方面,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中职教育就是教技术;另一方面,目前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全面,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过高,使他们在校时很少思考将来的就业问题,在面对就业时也倾向于听从父母的安排,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2.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3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3.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3.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2.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2.2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是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OTPAE五步训练法,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中心组织多名专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理念,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所设计的一种新型的“OTPAE科学训练程序”: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用以对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能力点进行训练。在OTPAE五步训练法活动中,坚持“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对行为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7]。

篇6

在《终身教育引论》中,终身教育思想的首倡者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是随着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8]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让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能仅仅把职业教育停留在就业前教育的基本层次,而是在坚持就业导向的前提下将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之中,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改革高职教育,把高职教育作为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一个加油站,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适应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提升到教育本源的地位,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知识、能力、心理、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培养对象的再拓宽

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只要人们自己认为需要改善和提高个人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就能从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教育环节或教育形式中获得满足。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其教育对象必然也将发生重大改变。高职院校可能会承担越来越多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种类型的教育任务,其教育对象除了现有的三年制高职招收的高中毕业生、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初中毕业生、两年制高职招收的中职毕业生三种基本类型之外,还可能会有职场人士、失业人士,等等,在校生年龄的跨度将非常大。高职院校“学生”的类型将变得多样,社会人士的比重将逐渐增加,甚至可能会超过传统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比率。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对象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全日制学生转变为多种类型,培养对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将促使高职院系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断改革,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

(三)培养内容的再延伸

1998年9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宣布我国将开展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9]。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向全国推广的职业核心能力CVCC认证项目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3个模块11项能力,即基础核心能力模块(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模块(包括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延伸核心能力模块(包括礼仪训练、演讲与口才、营销能力、领导力、执行力)[10]。世界各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不完全一样,都是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特点,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终身教育本身也就具有这种动态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纵横整合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按照动态变化的特征,负责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社会和行业企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保证其内容是动态而全面的。而且终身教育又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强调尊重个人的独立选择[11]。所以,无论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提出的8项职业核心能力,还是教育部提出的3个模块11项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校特点、学生特点、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特点来进行界定,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本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既考虑本校全日制学生的需求,又考虑非全日制学生的需求;既提供整体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又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自由选择若干项内容。

(四)培养模式的再创新

根据终身教育教育过程的主体性特征,终身教育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的自,重视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12]。学习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哪里完成学习等等,都完全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学习效果的实现也取决于学生自己,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在终身教育理念中得到再一次强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关系,将学习的全部权利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教学方式,甚至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老师不再是知识和价值的唯一权威,而是学生在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主动追求和自由探索过程中,随时为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在这种新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与人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五)培养途径的再探索

终身教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一方面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学校社会化和社会学校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开放大学,实行开放办学[13]。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特征对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时,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校内,而是应放眼社会,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将社会纳入培养途径,改变以往只是在校内、在课堂的传统培养途径,更多的是到企业、社区、商会组织、公益组织、社团组织开展真实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还可利用网络大学、开放性大学等远程教育方式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资源库,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职业核心能力的部分培养环节。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种教育层次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非常灵活,可以跨越学校和社会,跨越时间和空间,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时,也应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满足不同类型学习的不同学习需求。

(六)评价体系的再厘定

篇7

在我院2011级大专护理1-14班,随机抽取3个班(124人)为实验班,3个班(111人)为对照班。两班均采用李秋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教材(第2版),教学内容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风湿及神经系统疾病护理。依照河南省护理专业(专科)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时数为126学时。

2研究方法

2.1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实验授课模式,理论课采用讲授法,实验课采用示教练习法。实验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重点病剖析、简单病自学、理论压缩、实践增强、综合实训强化,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将评估能力、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中,采用先单项后综合、先理论后实践、先知识后应用的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培养方式。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实验班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2.1.1理论教学方法

(1)巧妙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较多,内科患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只要留意、认真观察,均能找到真实素材,课堂上通过视频、电影场景、语言及学生的亲身感受等途径引出课题,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2)加强知识和方法引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内科护理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规定了十二大类60多个疾病的内容,其理论性强,深奥难懂,缺乏直观性。但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有规律可循,每一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有普遍的方法,教师加强引导和总结,可使学生在掌握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某个疾病的特殊性。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例,详细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提供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评估方法开展有针对性评估,找出护理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应用已有知识完成护理任务。在掌握基本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后,教师提供学习资源(网站、图书),提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触类旁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3)总结梳理知识线条,培养分析应用能力。基础课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常常是一个个的知识点,而临床患者是一个整体,如何引导学生将点串成线,将线围成面,将面组成体,是临床课教师的责任。在了解疾病病因和诱因后,引导学生制定防治措施;在熟悉疾病表现后,要求学生明确护理诊断及依据;掌握疾病治疗要点后,结合药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总结该病常用药的用法、疗效判断和副作用观察;在熟悉某疾病常用的检查项目后,要求学生结合标本采集技术,做好各项检查的标本采集和检查前准备工作。在学习各常见病、多发病后,教师引领学生理清3条主线:①疾病知识主线,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检查项目—治疗措施。②临床思维主线,护理评估(问病因、诱因、病史、主要症状及病情变化、入院前的诊疗情况)—护理诊断(主要不适及其原因)。③知识应用主线,消除病因、诱因—减轻不适症状—采集标本、协助诊断、监测病情—预防保健。我们常常采用小结、结构图、线条图、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线条,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2.1.2实践教学方法

(1)强化专科技能训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制定统一的实验教学计划。保证实训岗位:增加实训教师,保证一位实训教师所带学生不超过30人;学生合理分组,每组不超过6人;实验仪器设备配备到位,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教师利用多媒体、标准化病人、模型、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室等资源示教,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练习。实验课结束时,随机抽取学生测评练习效果,根据测试达标情况进行反馈矫正。在单项训练中不仅要求操作熟练,还强调操作前的核对、解释,操作后结果的告知和注意事项的交代,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实验班增加实训学时,鼓励学生通过录制视频、观看视频完善自己的操作。(2)增加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实验班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结束后,增加综合实训30学时。由临床护理专家和专业教师围绕医院典型病例,结合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设置入院接诊、入院介绍、入院评估、采集标本、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病情监测、抢救配合、出院指导、慢性病管理等情景,提出护理任务和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途径完成任务,不仅强化了单项技能,还培养了沟通交流能力、评估能力、诊疗技术配合能力、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健康教育等核心职业技能。(3)强化课外见习和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素养。除学校安排的课间见习外,实验班根据教学进度,在完成每一系统的理论学习后,教师布置任务,提出见习内容,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深入医院、家庭,调查人群对护理的需求,感受百姓疾苦,以便对医院环境、护士工作内容、患者、疾病有初步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亲人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学以致用,体现自身价值。见习和社会实践后书写报告,汇报自己所见、所闻和感受、感想。教师通过阅读见习报告和实践报告,肯定学生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2教学安排

对照班严格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安排理论与实践课学时,按照我院一贯的管理方式组织期中、期末两次理论考试,实验课成绩由学生从训练项目中抽取一项,现场操作,教师现场打分。实验班采用压缩理论、强化实践、增加综合实训的模式,除了与对照班一致的理论、实验考核外,理论教学中增加两次阶段性考试作为平时成绩,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自我矫正反馈的机会,由学生将自己每一项最理想的操作录成视频并转交教师评阅。在最后现场抽考时,除了教师评价外,学生本人、同学和标准化病人均参与评价,评价成绩供教师参考。

3结果

3.1理论成绩评价

期中、期末均采用教考分离方法,在内科护理学试卷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对两班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统一评分标准。考试题型中名词解释、填空和简答题(识记类)考查学生对专科知识的识记,期中、期末试卷各50分,共100分;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应用类)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期中、期末试卷各50分,共100分。

3.2技能成绩评价

两班期末均采用抽签方式,从内科护理专科护理操作13个项目中抽取一题,在标准化病人身上操作,教师当场从基本素质、沟通解释、评估判断、操作水平、结果判断和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考核。

4结论

统计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识记类试题成绩无显著性差异(t=0.90,P=0.37),而应用类试题成绩有显著性差异(t=2.19,P=0.03)。实验班与对照班技能考核总成绩无显著性差异(t=1.26,P=0.21),但在各项素质、能力评价中,除基本素质(t=0.16,P=0.87)无明显差异外,两班在沟通解释(t=10.92,P=0.00)、评估判断(t=11.18,P=0.00)、操作水平(t=7.10,P=0.00)、结果判断(t=10.84,P=0.00)、健康指导(t=10.70,P=0.00)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在知识应用、沟通解释、评估判断、结果判断和健康指导方面均优于对照班,而对照班在操作方面优于实验班。

5讨论

5.1高职生基础下降与人才标准增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随着考生人数的下降和本科院校的扩招以及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高职院校的生源愈发紧张,学生入学成绩越来越低。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新药物的应用,人们对护士的要求日益增高,行业对护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认知基础与目标要求相矛盾的情况下,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护理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以基础为临床服务、疾病知识为护理措施服务,强化技能训练,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成为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5.2护理专业特点与现行制度影响了工学结合

护理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人,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需求;而人不同于机器,其各项指标会随着环境不断变化。为保证人的安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模拟病房和模拟人上进行训练。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医疗纠纷的增多,临床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医院对医学生培养职责不明确,提供给学生的训练岗位有限,因此,护理职业教育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较为困难。而加强综合实训,培养岗位适应能力是护生向护士转变的必由之路。

5.3深化教学改革是走出高职护生培养困境的重要途径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职业核心能力

一、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具有突出的职业导向特性,探索构建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具有较完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必须具备适应岗位变换的可迁移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见,职业核心能力是新时期高职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是一个人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敢于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2.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多数高职院校都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等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针对这些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思政课中充分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科学全面地构建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应对能力,最终增强学生的就业、从业竞争力。3.是满足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终身学习及充分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在新形势下以职业生活为依托,加快思政课教学改革,整合、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服务于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最具体、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耦合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两大系统,它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较多的共通性和融合性,二者在客观上存在实现耦合的可能性。1.教育内容相互融合高职教育特点不仅要求高职思政课坚持思想政治导向,而且要坚持职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核心能力的价值观导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同时,高职思政课教学具备丰富多彩的形式,更需要过程教育,不仅仅是制定知识的目标,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也在培育着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能力,这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2.教育培养目标一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其根本目的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思政课通过渗透式教学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较完善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使思政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形成了自然的接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应对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可靠的职业人才。3.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空间有限,通过探讨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寻找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在新形势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依托,整合、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最具体、最重要的体现,也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究

基于渗透式教学的高职思政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等才能取得成效,其关键是统筹好如下三个方面。1.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思政课教学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为目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要求,积极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教学,突出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国家利益与学生利益相统一、学习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相统一、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相统一、思想教育与职业能力相统一。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渗透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2.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双主体关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或理论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体和课外的旁观者,而是课内外活动的主导者。通过策划学生研讨学习、总结点评、团队展示等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知识把握、能力培养、思想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通过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最终实现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的主体,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思维方式、交流表达和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不能忽略任何一方,更不可相互取代,既强调双主体,又注意发挥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3.教学中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在渗透教学中既不能渗透过度,用实践教学内容来代替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失去思政理论课的学科特性而变成纯粹的技能实操课,也不能因渗透不足而影响预定目标的实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将这两大教学部分统筹起来考虑。在开展实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带入课堂理论教学进行展示和讨论,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关系,让学生感到思政课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熏陶,也是一种能力提升。4.构建多元化的动态管理与量化考核制度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渗透式教学必须在评价体系中溶入职业核心能力内容,从评价理念、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量化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多元化,并且让学生参与考评,使考核更具公平性和透明度。考核指标包括项目实践的完成效果、理论考核、综合师生的意见、项目实践的参与完成情况、日常行为的表现、行为进步情况等。如可按项目参与表现20%+项目成果展示30%+团队合作20%+开卷考试30%的方法考核,达到学生观念培养与行为修养、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4-97.

[2]黄林妹,范民.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政课行动导向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16,(13):121-124.

[3]姜彦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83-85.

篇9

关键词:高职文秘;职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是指可迁移的技能、促进性的技能、通用性的技能。其哲学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教育学基础是“新职业主义理论”。我们常称之为“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识能力”。它与企业核心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核心课程”所能代替培养的。高职文秘专业教学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并有发展前途的技能型人才,文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职文秘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认识误区

秘书在企业中属于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岗位之一。文秘人员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也认识到培养文秘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界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本身,对文秘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存在错误认识,必然造成职业核心培养模式的不正确,最终影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基本岗位能力代替职业核心能力

《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对“秘书”的定义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从这定义可知秘书从业者应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的表达能力、沟通与交际能力、以及具备信息处理等能力。不少高职院校也将办文、办事、办会三种能力等同于文秘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也将办文、办事、办会相关课程列为核心课程。然而,杨树森教授通过对秘书职业活动的分析,认为秘书工作外延边界具有模糊性:秘书工作与非秘书工作、秘书工作与共性工作均有交叉现象,而且秘书工作内容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1]由此可见,要胜任秘书工作,还要具备很多的延伸及拓展能力,办文、办事、办会只能算是秘书人员的基本岗位能力。文秘职业核心能力应是多种能力的整合,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等。而且还可能由于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不同,如法律类高职院校设立的法律秘书,就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培养;又如综合性高职院校也设置多个方向秘书专业,如事务型秘书与助理型秘书,同个专业但是方向不同,其技能侧重点也必然不同,所以要根据开设专业方向的目标岗位进行各种能力侧重点不同的针对培养,以适应社会对秘书的需求。

(二)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同文秘职业核心能力

《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将秘书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二级秘书、三级秘书、四级秘书、五级秘书;每个等级的秘书都对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如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考取的是四级秘书,即中级秘书。从四级秘书的培训教程来看,这个等级的秘书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能接收与发送及拟定文书、组织与管理会议工作,具备现代化办公自动化技能、速记技能以及具备一定的管理与法律知识。但多数中职学校也要求学生考取四级秘书,也有相当数量的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在中职教育时期,通过反复练习试题也取得了四级秘书证书。由此可知获得秘书资格证书不代表学生具备文秘职业核心能力。学生取得的秘书资格证书,只能证明学生通过了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考试,只是表明获得证书的学生掌握从事秘书这一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部分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虽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但其实践操作部分只是秘书工作理论的实践模拟,与真正的实际秘书工作并不完全一致。学生即使在考证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能代表就能很好的胜任将来的实际秘书工作。而且,到目前秘书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虽有更新,如OFFICE软件操作从原先的2003版本升级到现在的2010版本;但资格证书考试还是以2006版的《秘书国家职业标准》为标准,那么秘书资格证书考核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必然与日新月异的实际社会所需的秘书知识和技能存在差距。因此,学生获得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不等于他完全具备了秘书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高职文秘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构成

高职教育文秘专业毕业生即便具备必需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如果缺乏某些职业核心能力,仍较难适应工作的新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即使学生转岗也可以获得更适合的工作。加强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加快专业学生对各种社会职业的适应速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最后达到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生活的变化。因此明确文秘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构成,显得尤为重要。文秘的特点可归纳为机要性、辅、综合性三点。如办文要注意抓紧时间,注意传递程序,注意保密措施,体现了机要性;帮助单位领导整理各类办公事物、日常工作甚至工作思路,让领导少花时间在琐事上,为领导作出决策提供辅助佐证及意见,体现了辅;文秘人员因为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以及事务,就要各种知识都要涉及,做到博识多能,这就体现了综合性。根据文秘的特点再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可以将文秘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分解为基本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及延伸核心能力。

(一)职业基本核心能力

文秘专业的职业基本核心能力包括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语言应用等能力。秘书人员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以及对外交际等工作,若不具备交流沟通能力,秘书人员将无法完全日常工作,交流沟通能力是衡量秘书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同样,只有团队合作,才能互补互助,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遇到重大活动或事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懂得合作,才能让自己及至整个团队受益。语言应用能力包括中文语言应用及外语应用能力,即对各种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文秘专业学生能够说出、写出或理解以前曾有或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的掌握。例如,外语应用能力对文秘专业学生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如2012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04.38亿美元,2012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全年进出口总额达3122.4亿美元;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组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商机。文秘工作人员作为组织中领导的辅助者,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如接待外商、撰写英文报告、搜集外商信息等,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都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因此,文秘工作人员的外语水平不应仅仅停留在日常口头交流的层面,而是应该具备在实际工作和交往活动中以外国语言为工具与人交流的能力,即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职业拓展核心能力

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应包括管理执行、数字应用与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职业拓展核心能力。管理执行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学习管理、压力管理等。文秘专业学生要具备管理执行的能力,如自我学习的管理执行。课堂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出现新的技能和知识;如信息化社会产生电子化档案,再如2012年新出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都对文秘从业者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文秘专业毕业生要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善于调整学习目标和计划,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文秘专业学生也应具备数字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从职业能力角度来说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核心能力。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单信息处理能力就应包含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这两个层面,与教育领域的信息素养具有相同的内涵。虽然现在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从小学开始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高职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基础有很多差异。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等职业院校应从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结合专业教育三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开设的秘书写作、文字处理应用技术、办公自动化应用技术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字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文秘要辅助领导,是领导的智囊,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秘书要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必须充分考虑全局事物,深刻认识和把握行业发展需求,把准工作脉络,掌握工作规律,密切结合行业特点,找到落脚点,找出矛盾点,找准切入点。这首先需要秘书具备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此外还需要秘书具备通过对数字的采集与解读,计算及分析,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做出一定评价与结论的能力。文秘职业核心能力也应包括职业社会能力中的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秘书一要踏踏实实、尽心尽责工作,处理各类工作事务;好的秘书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应该擅长问题分析、处理危机、处理公共关系。秘书二要辅助领导,做领导背后的军师、谋士,参谋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则不能做到开拓进取。创新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人类才能的体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年代里,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感,要有竞争的意识,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创新,才能提升,才能发展。

(三)职业延伸核心能力

文秘专业职业延伸核心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心理健康、艺术修养及礼仪表现这几点也非常重要。心理健康对从事任何工作都非常重要,如文秘工作也是如此。心理健康也有相应的标准,如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意志健全,在学习及工作进行时在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人格完整和谐,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自我评价正确,能使自己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适应正常;等等。文秘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工作内容具体而繁杂,在日常工作又往往处于“受夹板”的两难处境,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文秘人员容易产生烦恼、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性。文秘人员找到合适的渠道,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使身心处于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理解并接纳自己,包括自身的现状,也包括内心可能或已出现的焦虑和痛苦等情绪,并克服这些消极思维,而不是逃避,要积级思维;再如多去跟别人交流,真诚的平等的尊重的信任的去跟别人交流,平等的待人、要尊重别人、信任别人;也可进行心理咨询,正规的心理咨询是在心理上帮助一个人去完善心理状态,改变其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让其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同时,艺术修养、礼仪气质也相当重要。文秘专业学生具有一定艺术修养,不是说一定要有艺术方面的创作,但是一定要会欣赏。实际上,艺术修养已经融入至文秘的工作之中。例如,在日常工作交往中,都可能经意或不经意地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广交朋友,加深了不同国家企业、人员间的沟通和理解;再例如,文秘商务活动中经常性地利用发放对外宣传品、互赠艺术品等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魅力。艺术素养在文秘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挥着潜在的独特作用。秘书礼仪是礼仪的一个分支,它与其他礼仪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方面;如其以职务、身份决定礼仪的次序礼仪,体现组织的意志,组织的文化。秘书礼仪遵守平等适度、敬人自律、宽容待人、入乡随俗等原则。将礼仪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使生活更为和谐,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为文秘专业学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现代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为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就业、升职、生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刻不容缓。而文秘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建设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各门课程培养实现。如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可开设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大学英语等课程;开设商务谈判、口语交际等课程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开设公共关系等课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开设企业行政管理等课程培养管理执行能力;开设秘书实务等课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开设创课等课程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开设大学生心理学、秘书心理学等课程塑造健康心理;开设硬笔书法、茶艺等课程培养艺术修养;开设秘书礼仪等课程培养礼仪表现能力等等。课程设置要考虑文秘专业的独特性,针对与文秘专业相关的企业性质、工作特点,进行课程内容选择,让学生获得工作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具备这些能力。

三、结语

总之,注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处理好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高职文秘专业也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核心能力、职业拓展核心能力、职业延伸核心能力为目的,促使学生、学校甚至企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2号,2011.

[2]高竞艳.高职文秘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7):5.

[3]杨群欢.秘书职业能力调查与秘书人才培养对策[J].教育探索,2005(11):39.

[4]武智,徐国方.现代秘书的意识:高职文秘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先导[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30.

[5]黄伟亮.试论秘书职业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篇10

1.基本情况。为了解苏南地区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领域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及本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具备职业能力。本着“市场导向”的原则,课题组选取了苏南地区部分学校毕业生所在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向企业领导发放了《苏南地区商务英语专业领域职业能力问卷调查表》,并让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完成了《苏南地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共涉及27家相关企业,其中苏州市区5家、昆山市8家、张家港4家、吴中区6家、无锡市3家、常州市2家,涵盖机械制造、纺织、商贸、餐饮、旅游服务、酒店、印刷、电器等众多行业,这些企业提供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商务助理、涉外企业文员、市场开发员、产品推销、服务与管理人员等10类岗位,20个职位;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对象共73位,涉及35个就业岗位。

2.调查简介。

(1)《苏南地区商务英语专业领域职业能力问卷调查表》。本调查问卷力图了解用人单位对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该企业所能胜任的岗位有哪些,以及各种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情况。调查表共罗列了13种核心能力,包括日常英语口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翻译与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和办公室自动化实践能力、中英语商务谈判实践能力、国外市场开拓实践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外贸企业报关实务操作能力、市场营销与广告推广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受访企业选择该专业毕业生所在岗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并对该岗位从业人员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2)《苏南地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本调查问卷力图了解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对职业能力的看法及自我评价。课题组设计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毕业生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所在公司的地域、规模和任职岗位;第二部分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的职业能力。要求被调查者罗列本岗位需要的能力,并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作出合理评价,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目前在岗位中欠缺的职业能力;第三部分是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3)企业负责人访谈。课题组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走访了近10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了解商务英语专业领域人员在不同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情况,通过笔记、录音、照片等形式记录了走访过程和主要内容。访谈中得到的数据远大于调查表中所反映出来的,真实且具有说服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3.调查结果。

(1)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业能力的现况。课题组整理了27家企业(20家规模在500人以下,7家在1500人以上)完成的调查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被调查单位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团队协作和应变能力占77.78%,良好的身心素质占66.68%,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自动化实践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均占62.96%,日常英语口语沟通能力占59.25%,创新思维占55.56%,市场营销与广告推广能力和商务英语翻译与写作能力占33.34%,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占29.62%,国外市场开拓实践能力和中英语商务谈判实践能力占22.73%,外贸企业报关实务操作能力占18.51%。调查问卷最后一栏中,企业普遍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有以下特点:应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不足;不能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心态有待调整;创新思维能力薄弱;大部分学生的执行力、责任心和务实精神不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识不强,欠缺社会实践能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2)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课题组汇总整理毕业生手写或电子稿《苏南地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有效问卷73份,通过电脑数据分析发现,问卷调查表所列的13种职业能力中,毕业生认为所在就业岗位需要的各类职业核心能力中:团队协作能力占14%,环境适应能力占13%,良好的身心素质、应变能力、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自动化实践能力分别占12%,创新思维占10%。不难看出,学生在就业岗位中需要的职业能力和企业希望就业人员需要的职业能力吻合,都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等职业核心能力。

(3)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现状。课题组让73位商务英语毕业生做了职业能力自我评价,对13种职业能力分良好、一般、较差三个等第进行自我评价,以了解商务英语专业领域毕业生岗位职业核心能力现状。调查问卷显示,25位学生感觉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一般,22人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自动化实践能力一般,18人感觉自己的身心素质一般,17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一般。由此看来,在商务英语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结合两份调查问卷和企业走访的调查数据显示,苏南地区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领域员工的职业能力要求是多元化、有侧重的,企业更希望学校培养出具有团队协作和应变能力、身心素质佳的员工。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需的核心能力与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有一定偏差。解决这一难题是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调查结果对实施隐性课程的建议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隐性课程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正是基于苏南地区商务英语专业主要职业领域对从业者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在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系统地实施隐性课程,通过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及深层次的教育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调查分析的结论对课题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1.注重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营造职业文化的精神导向。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和相应的价值观是隐性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应该重视文化,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着力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如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等,并将其贯彻到整个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倡导具有职业文化特色的精神导向。广泛开展职业价值观文化主题的商务英语专业文化活动,在班级中时时处处营造专业标志,烘托专业气氛,使班级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做铺垫。例如,把班级设计成办公室,倡导商务人员不畏艰苦、爱岗敬业、工作细心、耐心的精神风范,将敬业精神渗透到班训班风、学风,以及教师的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养成。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学习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创设更多的商务情景,与商务任务,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探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整体课程内容应以外贸企业工作过程涉及的企业文化、产品宣传、贸易磋商为主线逐步展开训练,单元课程设计一般经历以下环节:提出课前任务—角色扮演—学生训练—小组总结—课外实训,培养学生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娴熟的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基本的商务礼仪和文明礼貌素质、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注重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在实训中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能力。隐性课程可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的一切隐性教育因素都应激发学生某种潜在的能力。学生在从事一定活动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隐性课程的教育。在实训中,提供真实的外贸工作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工作状态,能有效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1)实行互动教学,隐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环节应体现学生自主操作为主教师全程指导的互动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实训就外贸环节中某一项工作任务进行演练,完成商务口语、商务礼仪、商务函电、单证等内容的综合实训。在掌握专业商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课内与课外活动互动教学,挖掘隐性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不仅依赖于集中上课、集中培训的方式,更应让学生在课外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开展实训,培养综合职业素养。

(3)校内和校外互动教学,创设真实职场情境。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演讲、座谈,使学生树立目标与榜样。同时,组织学生去企业、银行、外贸进出口公司、海关、工厂、码头参观,对各商贸环节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