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范文

时间:2023-03-26 02:3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交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交际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交流 障碍 语言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21世纪是世界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世纪,国际间的人际交往和商务交往愈加频繁。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问题,对于我们的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诸方面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在现代这样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人们面临着的选择、不同文化间的交往、合作和相互依存已构成新的生活方式。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明显增多,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出现。这种交往势头犹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而中国加入WTO和申奥成功,更是“推波助澜”。但由于中国式隐伏型的文化思维模式的作用。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会见英美客商、洽谈生意、发展相互关系时,对方期望我方从议事的主题人手,而我方人员往往喜欢避开主题,从时间或空间的远方开始,一个方面接一个方面地说明情况,暗示问题或意向,有时还没明确点出主题。对方注意力已被转移到其他方面,因而转换了话题,以致于失去了谈判良机。之所以会发生误解,甚至冲突,究其原因,大多源于文化差异。

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比如语言问题、心理障碍、历史形成的偏见与成见等,它们都可能引起误解,导致交际的失败。成功的交际离不开礼貌原则的遵循。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心态,遵循礼貌原则的方式也不同。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英语国家的人曾普遍抱怨。中国旅店的工作人员就像英语国家医院的工作人员一样,把旅客当成住院病人一样看待,服务人员随便出入客人房间,旅客无权得到独处的自由。在英语国家,旅店住房是客人的临时领地,服务人员不经允许无权进入室内。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交际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又必然地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其特有的价值系统。这套系统告知人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应该赞扬的,什么是应该抑制的。但是,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好的,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就被看作是差的:在一种文化中一种行为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看作离经叛道。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1988年在汉城举办第24届奥运会,世界各国运动员、记者和一些官员都云集于此。韩国人爱吃狗肉,世人皆知,关键问题是。韩国人有一特殊习好,就是在杀狗之前,要用棍棒将狗乱打一通,理由是被打松的狗肉更好吃。这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愤懑,在西方文化中,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肉是不能吃的,他们认为,吃狗肉已是不义之举,而杀狗之前又用棍棒乱打一气更是缺乏人道主义。以里根为首的美国政府向韩国政府提出交涉,说吃狗肉尚可,应废除棍打这一“恶习”,可韩国政府认为这是自己的传统,他人无权指手画脚。这触怒了里根政府,于是正告韩国,如果不根除“棍打”,美国将对韩国实行经济制裁。权衡利弊得失,韩国政府才被迫下令,全国严令禁止“打狗”。就这样,一场“狗”风波才平息下去。因为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差一点造成经济制裁,这在国际交往史上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实例。

中国学生与英美人交际时,总是不自觉地用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传统方式、观念对英语和英美文化进行对比、评价,甚至把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等同起来。例如,某外籍教师曾经非常气愤地告诉我,几乎每次她到英语角去都有学生问她“Howold are you?”她说她真弄不明白中国人对别人的年龄为什么那么感兴趣。她回答了“I'm young.”之后,居然还有人追问具体岁数,常常弄得不知所措,感到很窘迫。当了解到学生问此问题并不想刻意去打听别人的隐私,只是想打开话题,避免冷场。为了练习口语随便问问而已时,这位外教才消除了心中的疑虑和不解。

篇2

关键词:交际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62-02

跨文化交际研究近三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成绩卓越。许多学者多角度地提出了系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涵盖了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非语言交际、词汇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与修辞、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等。[1]不难看出这方面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外语教学界,研究的成果不仅数量颇丰,而且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然而当今的世界发展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不言而喻首先从文化入手。如何使这样的新型人才具有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自然也就是跨文化研究的任务和宗旨。

仔细分析跨文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大都以中西方文化作为比较的对象,却很少涉及一个国家范围内民族、种族及区域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许多西方国家跨文化交际除了探讨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们的交际活动外,还涉及到了同一国度内部主体民族文化与其它亚文化族群之间的交际问题。

一、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

所谓“文化”,是指借助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传出的意义,它构成了处于一定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的群体的“特殊成就”―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特殊经验、智慧,它体现在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其核心要素是价值观念(包括与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2]从宏观上理解,文化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社会活动中积淀下来的成就与经验,各民族文化共同建构了人类文明。因此,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共同产物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各民族国家跨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另外,从微观的角度上审视,由于各文化群体、社会群体在各自不同的境域和时代背景下千差万别,因此各民族、种族所积淀的文化成就也就深深地刻上了民族的烙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就必然存在了。这种各文化群体的差异和民族性决定了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必要性。总的来说,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各文化群体的互补性,这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根源所在。

文化交流就其内在实质而言,一种文化不论历史多么悠久,多么灿烂,如果只限于在同一宗族内流传,其社会价值也不可能源远流长。跨文化交流能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其本质的原因在于,各民族主流文化之间彼此竞争、排斥,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是相对独立、自我演变、充实和完善的。正如法国作家丹纳所说:“一个民族永远保留着他乡土的痕迹……”。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民族文化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在彼此渗透、交融、互补中,觉察到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克服的弊病,和相对于其它民族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于是文化与文化之间开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在这种优胜劣汰中,一方面不断地捍卫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又不断地吸纳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不同文化的相互竞争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二、文化的民族性对跨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保持各民族、种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拓宽了多元文化的并存空间。民族文化涉及到一个民族的伦理、社会制度、民俗、宗教、哲学、艺术等精神领域和物质生活领域。所以,一个民族文化的实质就是该文化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经验积累,是人们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不同的民族、种族由于他们的生存空间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因此其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势。民族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相对的动态过程。可见,民族文化不可能永远闭关自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继承和创新为民族文化创造了生命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提升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就会逐渐失去了活力。但必须警惕的是西方少数国家试图利用霸权文化强调文化的同一性,这种征服和统治“异族”文化的做法违背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势必遭到其它民族文化抵制。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科技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民族、种族在生产、贸易、信息等环境之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全球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共同体而存在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日渐削弱,各民族都以空前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与其它民族展开交流、沟通与融合,不断从独立、封闭、排斥的状态转为相互吸纳文化精髓以谋求共同发展的境界。

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深层反映和体现。交际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交际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种族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文化渗透以及文化互补,最终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境域及传统模式的束缚而走向世界,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的过程。

各种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因此,大多数民族几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文化都是劳动人民从实践当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是隐含在一个文化群体内部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审美情趣等要素的结合。所有这些都是由其多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传统习俗,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

同时,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生命活力,需要与其它文化相互交融,而不是文化间的相互排斥。

民族文化应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正是由于文化交流,才形成了今天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繁荣景象。

众所周知,美国社会具有包容性。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在于,美国容纳了各国文化之精华。美国文化兼容了德意志文化。到美国生活的德国移民带去了德意志文化,美国的德裔人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把许多德国文化特征融入到的了美国的文化习俗中。犹如许多像汉堡包、啤酒等具有种族特色的食物一样,热狗也是德裔人在美国的即兴之作。美国文化也包容了亚洲文化,美国华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中华文明。美国文化还包容了拉美文化,印第安文化等等。而今由于美国文化的开放性,美国文化又被输出到世界各地。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种族在保持各自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又将本民族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吸纳、融合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呈现出当前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因此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一种宽松的交际环境,要求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与繁荣。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提高跨文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彼此交流与兼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新构建使得接触甚少或是毫无接触的民族之间创建一种新的联系―“智力联系和精神联系”。民族文化的封闭态势将逐渐消退,多元文化的并存,世界文化的共享,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责无旁贷地需要肩负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一)跨文化交际可以提升民族意识,抵制霸权文化的冲击

现在,不少国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不加分析的接受外来文化,盲目地使文化看似多样化,最终将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阻碍民族文化传承的进程。身处如此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中,捍卫民族文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程各不相同,必然会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甚至出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思想愚钝不开化,以排斥的态度面对异族文化,也会阻碍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但捍卫民族文化绝不意味着要导向“民族主义化”的自我孤立。借助跨文化交际思想所提出的“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为”方案,使全球化与本土化和谐统一、谋求共同发展。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的能力,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学习和顺应与之不同的文化习惯,并能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4]学习和借鉴异质文化的先进成分,坚决抵制异质文化的腐朽内容,把民族意识融入到全球意识当中,不断地创造出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只有“会同中外,融贯古今”,以宽广的胸襟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才能很好地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完善自己。

随着人类共同利益的日渐增加,共识领域的日益扩大,民族文化发展的综合性趋势越来越明显。跨文化交流有助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繁荣,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精髓,以文化交流促进科技、经贸、军事等其它领域的交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这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外语系

作者简介:邴(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对比。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23.

[2]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小凤.中西文化与英汉熟语比较研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

[5]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篇3

关键词: 跨文化 身势语 研究

一、引言

不同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非语言或身势语(Body language)是人类进行交往的最初形式,有着口头和书面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法国作家罗曼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总交流量=55%的身势动作+38%的语音声息+7%的图形文字。所谓的身势语,从广义上讲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中西身势语存在不少差别。

二、交际空间距离差别:中国人习惯亲密集中,西方人喜欢疏松自由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中西方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间距明显不同,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的不同,不同的间距对中西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也具有不同的反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任何人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我空间,不同的民族、行业、文化背景、个性及其环境等,这个空间大小不同。根据研究,交际舒适距离有四种情况:亲密接触交际双方关系紧密,如丈夫与妻子及母亲与幼子之间;私人距离朋友,好友或亲戚之间;礼貌距离,进行一般办公或社交活动;一般距离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西方人四种舒适距离分别为60、120、360、720 cm,而中国人对应距离要小的多。东方人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他们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空间。

三、交际目光表情差别:中国人表现含蓄微妙,西方人体现七情六欲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哲学家奥塔加在说:“每一次注视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成语有“画龙点睛”,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而在美国,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人群使用的代码。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女士的凝视是一种文化准则。

微笑的面部表情有益于人际交往。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绘出了最微妙动人的面部表情。笑脸不仅美丽,还是快乐的表示,更能传达歉意与友好的信息,在公共场所上不小心碰到别人,微笑着表达歉意就等于说“不好意思,请原谅”。亚当斯讲过:“当你露出笑脸的时候,别人会更加喜欢你”,特别是服务窗口的人脸上经常挂着微笑更能让大家感到满意。中国人面部表达感情比较含蓄,有时还用很复杂的表情遮掩感情,让人摸不着头脑,西方人却常常用夸张的表情,让你能立即明白对方的反应,可以看到他们的七情六欲。而中国人那种“看脸色办事”和“给人拿脸色”,更是出神入化的用非语言来表达观察心境。所以,交际双方“to read one′s face” 、“察言观色”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四、交际身体接触差别:中国人注重内容实质,西方人讲究形式礼节

握手、拥抱等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我们必须仔细区别和严格把握。

握手 手掌地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握手作为交际双方见面的开场白,不仅是一种表示友好和亲热的礼节,还可以表达各种更丰富的感情。但不同的文化带来各国不一样的握手习惯。德国人做客仅在进门时每人一一握一次手,而法国人拜访别人时见面和离开时都要与主人握手;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要用力,既是表达力量,又是表达热情。中国人一边握手一边讲“你好”,有时握着的手还不停地上下摆动,表达了很高兴见到你的热情。交际活动中,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

拥抱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妇女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拥抱是常见现象,夫妻和近亲好友久别重逢时也常常相互拥抱;两个男人应否相互拥抱,中西各国差别较大。俄国人、阿拉伯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男人之间也热烈拥抱表示欢迎。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否则可能意味着同性恋。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五、交际姿态动作差别:中国人表达简单内敛,西方人表露丰富多彩

姿态动作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东方人感到,西方人说话办事喜欢指手画脚,特爱比画,相比东方人显得大胆而泼辣,随意与个性,美国总统奥巴马富有激情地演讲动作语言将全场的追随者的情绪调动到,很难想象美国的总统不会演讲。但当你看到老师上课坐在课桌上时,也不用惊讶,因为他是某美籍外教。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千手观音》,二十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姑娘静静地用她们的手势语传递信息,默默地表达了向全国亿万观众的新春祝福。而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姿态动作就很有代表性,二战时期德国军人就根据犹太人的手部动作多的特点来区别逮捕他们。相反,西方人则认为东方人谨小慎微,日本女子的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同样表达互不相干,西方人习惯将大大交叉地放在胸前表示作为旁观或不准介入,中国人则两臂放低两手相握表达“袖手旁观” 。

六、结语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和非语言交际都是人们在不同环境、长期历史积淀下的产物,是代代相传和约定俗成的,都是社会共同的习惯。必须要准确把握非语言交际特点,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全面掌握中西文化习俗,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民族心理和习惯,做到“入国问禁,入门问俗”,缩短文化距离,真正相互尊重,平等往来,才能成功地用好非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际,避免交际失误(Communication failure)。

参考文献

[1] Barfield,Owen.History in English Words.Edinburgh:Floris Classics, 1967.

[2]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4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冲突

导论

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形式相互结合来完成的。梅拉宾1971年提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占93%;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特尔提出,65%的交际活动是通过非语言方式完成的。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需要注意非语言交际的使用。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文字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一切表现形式,是交际者通过使用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过程。

2.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交际除了传递感情之外,主要有5个方面的主要功能:重复、代替、加强语气、自相矛盾和控制行为。

重复:我们可以用非语言方式重复我们口头表达的意思。比如说,如果有人问你最近的超市在哪里,你可以告诉他超市在南边,同时你用手指着南边来重复你刚才说的话。

代替:我们可以用非语言交际来代替语言交际。比如面对一场精彩的摇滚演出,你可以不用扯着喉咙喝彩,而是充满敬意地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那么你的表情就会自然而然地传递出:你很欣赏这场演出。

加强语气:非语言交际可以加强用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感情。比如我们对客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同时我们跟对方有力地握手,就可以让客人感受到你真的很欢迎他的到来。

自相矛盾:非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经常跟语言表达的信息自相矛盾。比如当你生病的时候,你的朋友会问你感觉怎么样,你一般会无精打采地说“我很好”。这个时候,你的朋友实际上感觉你并不是太好,而你却说“我很好”。

控制行为:我们用非语言交际告诉对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父母用严厉的眼神交流制止正在淘气的孩子做某些危险的动作;老师通过拍手要求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听他讲话。

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冲突

美国学者霍尔1984年提出,文化层面的交流一般都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方式来实现的,因为模仿和观察是学习本国文化的两种主要途径。非语言交际是一个微妙的但是同时又是无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太清楚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此,掌握其他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决定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的规则却受制于文化的变化。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就不同,交际行为就会有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研究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是要解决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这些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冲突包括体态语冲突、空间冲突、时间冲突等。

3.1体态语冲突

体态语是研究身体运动与人类交际活动的学科,也称身体语言,最早是由Birdwhistili在他的专著《体语学导论》中提出的,它指人们在实际中有意或无意使用的姿势和动作。包括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身体接触等等。

3.1.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中国人总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就写在他自己的脸上。在交际中,我们通常从其他人的面部表情观察并推测对方所表达的意思。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指出通过面部表情我们可以轻易地感觉到六种基本的感情:吃惊、恐惧、生气、厌恶、幸福和悲伤。

在跨文化交际中,相同的面部表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比如说,我们一般都会认为微笑就是快乐的意思。但是在日本,微笑并不仅仅表示快乐,它也是避免尴尬和不快的一种方法。比如说,不管情况时多么的令人悲伤,日本人总是对着客人微笑。即使是在朋友们赶来见她的即将离世的丈夫最后一面的时候,这个妻子也会对朋友们微笑。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能准确把握面部表情的确切含义,就能够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1.2眼神交流

莎士比亚说:“your lips tell me no, but there is yes, yes in your eyes.”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人类交际中眼神交流的作用。眼神交流,不仅能给对方传递信息、反应交流双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能流露出我们在想写什么。心理语言学方面的治疗师相信,当我们的眼睛向上、向左移动时,我们是正在回忆一些我们以前见过的东西。同时当我们的眼睛向上、向右移动时,我们是在想象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事情。Argyle认为,紧盯不远处的一个人看可能是想邀请那个人讲话,然后被盯的这个人也回盯第一个人,就意为着他接受了这个人的邀请。另外眼神交流在朋友们之间普遍一些。讲话时一直在试图进行眼神交流的人看起来更真诚一些。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规则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北美,一个男人紧盯一个女人是很不礼貌的;但是意大利男人如果一直紧盯一个意大利女人,这个女人并不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在中东,尤其是阿拉伯地区,人们认为在交际中,紧盯着一个人,显示了对这个人的尊重。因此正确地运用眼神交流是决定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3.1.3 手势

手势语是指在日常的交际中我们所使用的,用手部动作来表达我们的意思的一种方法。不同的文化环境,手势语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用拇指和食指做成环形,在北美意思是可以;在日本意思是钱;但是在法国人们就认为是零;而在马耳他人们眼里,却是邀请某人跟自己同性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弄清合作伙伴国家的手势语所代表的含义,这样才能促进跨文化交流顺利有效地进行。

3.1.4 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主要指碰触、拥抱、接吻等等。不同的国家,接触习惯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中国,身体接触比较频繁;而在英国,人们一般不怎么进行身体接触,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对方,一定要道歉。而在中国,如果是商务性的活动,一般只是握手。但是在泰国,如果合作很顺利的情况下,分别时,如果是同性,泰国人不但会给你拥抱,而且会很深情地在你的左脸和右脸上亲吻。这些身体接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会很不习惯。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谨慎对待、深入了解合作方的身体接触习惯,避免尴尬的产生。

3.2 空间冲突

空间学是研究在交际中人类如何使用空间的科学。根据美国霍尔的交际距离说,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交际距离分为四种情况: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为45厘米以内,表示交际双方的关系非常亲密,包括拥抱、接吻等等;个人距离为45厘米-80厘米,一般是指朋友之间的相互交往;社交距离为1.3-3米,一般是工作场合的熟人和陌生人;公共距离为3米及视力可达到的范围,一般是指进行演讲的场合。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背景、性别、关系、话题,会有着不同的交际距离。比如,以一臂长短的距离来衡量,北美人感觉很舒服,拉丁美洲的人却还想再走近一点,而日本人和中国人却觉得这个距离太近了。距离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的产生,比如说北美人和阿拉伯人做生意,北美人会觉得阿拉伯人侵犯了他们的私人领地,而阿拉伯人却在抱怨北美人在交际中态度过于冷淡。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来选择不同的交际距离进行交际,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3.3 时间冲突

时间学是研究我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时间的学科。为了知道确切的文化背景下的确切的时间概念,Kluckhohoi&Strodbeck把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

以过去时间为导向的文化群体比较注重传统和历史。这种类型的群体在制定商业计划时会有惯例为标杆,不鼓励改革创新,如果必须要改变,他们就会依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来做调整。中国是典型的以史为鉴的国家。阿拉伯也是如此,任何想要改变的人就会被大家认为是冒犯穆斯林的人。

以现在时间为导向的群体只把当前的时间作为考量标准,比如说珍惜当下。他们提倡享受当下,不必担心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巴哈马的公交车时间表就是以现在时间为考量依据的,公交车司机可以自行决定发车时间和到达时间,他们也可以在任何他们想停车的时间停车。如果司机觉得饿了,他可能就直接回家吃饭了。

而以将来时间为导向的群体为了实现目标会强调计划性这一概念。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他们提倡改革和创新。Adler称,美国属于以现在和将来时间为导向的国家。美国商人可能会有一个5年或者10年计划,但是他们在考察员工工作表现的时候,却是以月或者周为衡量周期的。一个员工有可能因拙劣的表现在周末被开除;而日本人是以将来为时间导向的国家,所以他们的雇佣体系一般表现为终生雇佣制。

结论

随着中国跟世界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联系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在重视语言交际的同时,也要重视非语言交际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对方的非语言交际方式跟我们是一致的,什么情况下跟我们是不一致的。在跟不同地区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一定要提前弄清楚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弄清楚他们的非语言交际方式都代表什么样的含义,做到“听其言而知其行”,又要“观其行而知其言”。对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以防止和消除非语言交际的冲突与障碍,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Edward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Anchor Books,195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郭明晨. 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83, 96.

篇5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我们通常会认为语言交际就是交际的全部过程,其实我们忽略了交际中的另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非语言交际。顾名思义,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纯语言交际的一切的交际手段。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交际甚至更具真实地传递信息、准确地表达感情的功能。所以说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共同完成交际的过程。非语言交际中的成分有很多,只要不是语言,凡是能够传达信息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算非语言交际的成分,甚至环境因素也是非语言交际的成分范畴。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相应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差异。其中体态语言和空间语言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在非语言交际中表现最为突出,所以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示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

    2.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就是在交际中使用身体姿势或者动作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下面将从手势,眼睛接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手势语

    手势语就是人们利用手掌,手指,手臂的动作来传递信息。“握手”这个基本上是全球通用的手势,有时候往往比一句话“欢迎”更能表现出你的友好。有些手势语在不同文化内会有相似的含义,例如交警指挥交通的动作,基本上我们身处哪个国家都能很好的理解。但是我们更关注其中因为民族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动作—“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对方或者表示很满意,而在澳大利亚这个手势是非常粗鲁的,极其不礼貌的,尤其在与人交谈中更是忌讳这个手势。又如,手心向下冲人打招手,在中国表示“请人过来”,在英国则表示“再见”,然而手心向上才是招呼人过来。食指和拇指组成一个圈,在中国和日本认为这个手势指的是“钱”,而在希腊和意大利则是一种“猥亵”的手势。把手放喉咙上,俄国人表示“吃饱了”,在日本表示“被炒鱿鱼了”,在西方则表示“杀”这个动作。

    2.2 眼睛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神的交流在表情达意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国成语“含情脉脉”就是通过眼神这种非语言交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恋人之间的情愫。我们在交际中读懂“眼语”很重要,不过也不要乱用“眼语”。如果你身处澳大利亚,最忌讳的就是盯着女士看,因为澳大利亚的女性是比较保守的,她们讨厌陌生的眼光,也许你并没有恶意,只是表示友好,不过也可能造成误解。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各国人用眼睛表达意思的习惯也各不相同。同美国人交谈时,要直视对方,会认为是对对方的尊重,但是英国人却很少这样。日本人同人交谈时,不直视对方的脸,而是习惯把目光落在对方的颈部。

    3.空间语言

    空间关系学是非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交际过程中对空间的需要以及对周围空间的感觉。空间语言就是利用空间距离来表达思想信息的。我们从身体距离和Privacy两方面来阐述。

    3.1 身体距离

    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距离的远近来反映民族间性格属性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因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行为举止。中国人口多并且密度大,所以在一些电影院,超市等公共场所,人挤人的现象经常见,我们也不会有侵犯他人或者是被侵犯的感觉。美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侵犯,即使是公共场合他们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在排队的时候,他们也避免与人过度接触,也要划定属于自己的领域范围。同样是排队,在阿拉伯国家却又是另一番场景。他们理直气壮地挤进队伍,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愿意挤在一起,习惯感受对方身上的气味。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女性朋友之间有时候会手拉手或是互相挎着胳膊走路,而男性之间也会搭臂而行,这都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是在西方国家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则会认为是同性恋的表现,会遭到人们的鄙视。

    3.2 Privacy

    对于Privacy,这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汉语中,我们甚至找不到与 “Privacy”很准确的对应词,从这方面看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差异有多大。例如,在中国家庭中,家人之间很随便,进出孩子房间很少先敲门征得孩子同意才能进入的,所以中国人在对待个人空间上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而在外国人眼中,人人都有各个完整,自由,独立的领地,这也是上面提到过的,为什么外国人同人接触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原因。同样这点也能在外国人在对待Privacy的心理态度上得到体现。在外国家庭中,父母不经孩子同意是不能进入房间的,更是不能私自动孩子的物品。英语国家的人要比中国人更注重个人物品的处置权。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的衣着为别人无权碰触的私物,他们也许会欣赏或者评论别人的衣服,但是极少去触碰,就如不轻易去碰触他人身体一样,除非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但是碰触时态度也必须严谨。反观中国,确是另一番场景,我们会去摸一摸看看质地。甚至会询问价钱等等。由于交际双方处于两种不同的空间行为体系中,所以在交往中最易引起文化冲突,归根溯源还是两种文化内涵的差异。

    4.克服文化交际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由于非语言手段的复杂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存在,所以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文化冲突,而恰恰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占据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尽量克服文化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

    1.对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应该有充分的了解,这是交际进行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规则下,才能去学习了解其他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很难有所提高。

    2.有意识地培养正确解释别种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评价,和恰当有效地实施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养成有意识地观察并正确解释制约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的习惯,在交际中才能适应具体文化,场合下的各种非语言交际行为。

    3.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自己的见识,保持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敏感度。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一,大量阅读国外的书刊,杂志尤其是外国电影。电影是非常实用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都可以从电影中发现蛛丝马迹。二,多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积极参加涉外活动,这是最有效直接的手段了。

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一、口译与文化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并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1989:18-19)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二、口译中的文化障碍

文化间的共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为交流造成了不少障碍。

由于文化的社会和民族属性,为一种文化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或价值观,可能会不被另一文化集团的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一交流过程中,译员最直接地接触不同文化的信息,必须能迅速准确地表述交际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了解文化差异,会导致译语无法为部分不熟知该文化背景的听众所理解,从而使交际双方难以沟通,甚至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有丰富的寓意、深远的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文化意象的民族差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产生误译(林新华,2005:183)。

如在汉语里,龙、凤都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帝的代表,是高尚、神圣的象征,威力无穷,神通广大。而凤凰则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着祥瑞的意思。但在英美文化中,dragon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凶恶可怕的象征。phoenix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在阿拉伯沙漠中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phoenix在英语中引起的文化意象是“再生”。因而在翻译“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词时,要增加相应解释,以弥补文化意象上的差异。

2.2思维认知的差异

人们感知、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有差异的,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同一事物表达习惯的不同。

中英思维差异在对时间、地点、方位和度量衡的表述上均有体现。例如表示方位的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所对应的英语为northeast,northwest,southeast,southwest。

在时空和地点的表达上,中国人习惯从大到小,欧美人则习惯从小到大。例如,2008年1月26日用英语表示就是26th,January,2008;而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号则是No.1Mingzu Avenue,Nanning,Guangxi.

汉语计数是以十进位,而在英语中数字是以千进位。

思维认知的诸多差异给口译增加了不少障碍,而初学者也往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调节适应。

2.3价值观的差异

美国学者罗基切(M.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转引自关世杰,1995:154)。价值观是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中国文化是集体取向的文化,讲求集体主义,因而崇尚谦虚。而英美文化倡导个人主义,强调突出自身价值。因此,当受到赞美时,中国人会倾向于将功劳归于大家。而英美人则直接说“谢谢”。

中国有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十分强调等级差距,大力倡导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因此,称谓词区分得详细而严格。但是英语中却没有这种习惯,西方人习惯于直呼姓名,凸显出追求人人平等的西方人文理想。这种语言现象的不同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差异。

2.4历史文化典故的口译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各自的寓言或历史典故,包含特定的人名和地名。这类成语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译语读者通常无法理解。如果加上许多解释,又失去了成语的精练特色,所以成为翻译中的难题。

例如成语“毛遂自荐”,源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讲的是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楚国求救,并说服楚王派兵救赵这一典故。

再如“The Heel of Achilles”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指的是阿基里斯的唯一要害——没有沾到冥河圣水的脚踵。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特洛被伊王子帕里斯用暗箭射中他的脚踵,负伤而死。因此英语文化中便有了the heel of Achilles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唯一致命弱点。

中西文化中类似这样的典故数不胜数,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意译加注的方法,这样可以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使相关文化得到传播。

三、译员的跨文化交际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包含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感过程。成功口译离不开译员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也需要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

3.1跨文化交际能力

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表现在他能否在一定的场合和情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这就是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辨清句子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2.可接受性,即懂得哪些句子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能力;3.得体性,即懂得哪些话是恰当的能力;4.现实性,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能力。(转引自贾玉新,1997)

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能用合乎语法的语言,用听众所能接受的难易程度、恰当的表达方式及用词将原语包含的意义传达出来。

3.2跨文化意识

口译时译员要进行多方面信息的分析综合,而跨文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视。

对于口译者来讲,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蒋楠,1998:29)。

一旦译员具备了跨文化意识,他就可以使译语不受或少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为两种文化牵线搭桥,得体和准确地传达信息。同时,具备跨文化意识的译者,还可以更好地考虑交际的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与缺陷,尤其是当其意识到交际双方冲突的症结所在时,就能在口译中起修复的作用,缓和冲突,帮助双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本文分析说明了文化因素在口译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影响口译的一些文化障碍进行了分析,指出译员所具备的有助于提高口译效果,因此,译员或有志于从事口译的学生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林新华.文学翻译与语义认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篇7

一、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一词起源于美国,它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它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对对方文化的不确定性会使语言使用者产生焦虑,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即使一个人的语言基础很好,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么交流受到很大影响,要么不能正常进行。

二、跨文化题材电影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跨文化题材电影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时使用的。其一,适合教学使用的影片需要从内容、语言等方面经过仔细甄选,这样才能使放映的影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其二,由于跨文化交际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即使一些影片也能反映出一些跨文化问题,但是由于这些影片不是以跨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冲突不明显,因此也不适合在跨文化教学中使用。以跨文化为主题、能够突出反映跨文化冲突的电影才能够更有效地为跨文化教学服务。例如电影《刮痧》、《撞车》、《世界是平的》、《喜福会》、《暗物质》等跨文化题材影片,突出反映了跨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激烈冲突,能够引发观者对跨文化问题深入思考,从而提高观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跨文化题材电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跨文化题材电影能够有效地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Tomalin和Stempleski指出文化意识应该包含三个层面:对受自身文化影响的行为的意识,对他人受自身文化影响的行为的意识,对自身文化观点作解释的能力。[3] 置身于同一种文化,人们倾向于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思考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当身处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时,很多人往往会不知所措。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算到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也能从容应对。跨文化题材电影以跨文化冲突为主要内容,感染力强,能够有效地提高观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电影《刮痧》为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跨文化交际题材电影。《刮痧》的故事背景是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故事男主人公许大同来美国八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然而有一次他五岁的儿子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用中国民间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结果被误认为是虐待孩子。由此引发了关于刮痧、体罚子女、面子、孝道等一系列文化冲突。许大同对他的老板说过这样一句话“Why I hit him, my own son? Why? I hit him to show my respect to you. To give you face, you know. ”但是他的老板昆兰却这样回答,“What kind of twisty Chinese logic is that. You hit your own son to show respect to me? ”我们中国人讲究面子,讲究给人面子,许大同为了给老板面子打了自己的小孩。但是在美国人看来你打自己的小孩原因是为了给我面子,这是什么逻辑?从小到大置身于中国文化的学生当然认同许大同的观点,但是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学生会不自觉地深深思考为什么这个美国人会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会开始思索自己所处的文化并开始有意识地和其它文化进行对比,进而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影片中还有另一个场景,许大同的老板同时也是他生活中的好朋友昆兰被对方的律师邀请做了不利于许大同的证词,许大同非常愤怒。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他的美国老板认为,自己只是讲出了实情并没有做错事情,许大同不应该愤怒。通过一系列类似的场景,通过影片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以及对文化冲突下人物的痛苦淋漓尽致的刻画,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对跨文化问题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2.跨文化题材电影能够使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有更深层面的认识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交流中是重要的。但是学生往往对跨问化交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部好的跨文化题材电影能够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撞车》Crash这部获78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是一部深刻凸现跨文化冲突的电影。《撞车》这部影片画面灰暗,情节复杂交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这部影片却深受学生的喜爱。故事发生在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由“撞车”这一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各族裔之间的冲突。血与泪的交融、爱与恨的冲突都在这部影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影片中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对对方的偏见,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和冲突。一位白人警察希望能给自己由于患病而痛苦异常的老父亲找到更好的医疗救助,但是负责处理这件事情的黑人职员就是不签署文件,这使得他非常愤怒。在处理交通堵塞的时候,这名白人警察将自己心中的怨气撒在一位黑人和他的妻子身上,对黑人和尤其是对他的妻子进行了过分的羞辱。但是在后面的情节中,当这位黑人女士由于车祸身处危难时他却舍身奋勇相救。当他救助这位黑人女士时,她歇斯底里进行反抗。在被救出后黑人妇女眼里流露出复杂的眼神,映衬着身后还在不断爆炸的车祸现场,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够对观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冲撞能使学生深深意识到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包容的重要性,这些都不是普通的课堂讲授能够达到的。

3.跨文化交际题材电影能够有效地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题材电影不光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有更深层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电影中,除了展现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也都同时直接或者间接地展示出了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这能够让观者自省发展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世界是平的》是一部轻松诙谐的反映跨文化交际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美国电话收单业务主管陶德被派往印度给印度当地员工进行培训的故事。陶德刚开始由于对印度文化的不了解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碰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当他改变自己的心态并接受这种文化、尊重这种文化后,他开始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并且赢得了一名印度女职员的爱慕。在轻松愉悦的观影氛围中,学生学会了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适当方法。

4.跨文化题材电影能够增强学生对非言语符号的理解

拉里・A・萨默瓦认为,非语言符号是以语言为基础,单独表达一种信息的符号,是人类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包含特定意义的信息载体。它同语言相辅相成,贯穿交际过程的始终,共同实现交际的目的。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4] 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很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想要清楚地展示它会比较困难。通过跨文化交际电影,学生可以清楚地通过影片中的非语言符号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在电影《撞车》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地区检察官与他地位显赫的妻子走在街头,当看到两名黑人男青年朝他们走来时,他的妻子马上裹紧自己的外套紧紧地依偎在丈夫的身旁。当感觉受到潜在的威胁时,她没有任何言语,但是这个动作可以反映出她心底对这两名黑人青年深深的恐惧。在影片中任何一个人物的神情、动作,都是人物心理的生动表现,通过跨文化交际题材电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结语

电影源于现实生活,又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以其生动的影像吸引着观者。跨文化题材电影把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以更集中、更深刻的方式反映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使学生自醒本民族的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跨文化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合理利用跨文化题材电影,能够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以更有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oss, R.S. Speech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4: 61.

[2]Samovar, Larry A. and Porter, Richard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37.

篇8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小学英语教学 语言文化教育

一、案例重现

2012年3月24日 天气:晴

今天刚上课,我和学生互致问候之后,为了引出新句型,我和一位学生示范了一小段对话。谁知这个小精灵一张口就问:“How old are you?”我一愣,回答他:“It’s a secret!(这是个秘密!)”孩子们却非要我说。我一想也好,正巧涉及西方的礼仪文化,机会难得。于是我说:“同学们,问女士的年龄在西方是极不礼貌的。只有在极特殊和必须得知的场合才能问,例如求职或是身份登记等情况下。”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小小的脑瓜中并不理解问西方人年龄与问中国人年龄到底有何不一样。他们以为这和打招呼是一样的,就像问中国人“你吃了吗?”一样自然,怎么到了外国就成了不礼貌的问题了呢?我通过课后反思得出: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知识渗透,只有做好了这种渗透,学生才能更好、更准确地使用语言,新课标中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文化意识教育是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中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它要求教师除了进行英语知识内容的教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使学生在了解本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基础上,了解异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我们对外国的文化应注意批判地接受,教师应帮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接受并使用,从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很好地生存与发展。

二、教学反思与分析

1.学会比较,培养多元化文化素养。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有人开始着手进行外语学习中的语言对比研究(contrastive analysis简称CA),其目标是“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对比以发现和描述操其中一种语言的人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遇到的困难”。但在研究的初期,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对语言本身的对比上而忽略了对文化进行对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CA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他们对不同文化中人们使用语言时的文化背景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A教材中谈论某人的衣服,当谈及某人衣服很漂亮时,对方会很大方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较为含蓄、谦虚,当别人称赞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是谦虚地表达,如“过奖”一类的歉词。而且英语国家强调个性,重视个人隐私。例如上文中提及的年龄问题,外国人在必须提供年龄的场合才能提问,比如求职、身份登记等,而中国人对此并无忌讳,以询问他人的情况或生活状况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交际需要文化,只有学会比较,才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们要用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件事或同一个问题,培养多元化的世界观。

2.融入丰富的文化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可以自选一些有趣的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亦可结合书本上的对话进行一定的改编加工,例如可加入一些西方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比如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Unit 9单元中Nancy教David使用中国的筷子,教师在教完句型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西方的餐饮文化,例如怎样使用刀叉,怎样进食,以及在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当然在介绍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英语,为了避免遇到文化内容和语言难易度难以兼顾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童谣、歌曲或是韵律诗。例如可以使用韵律诗:“Chopsticks chopsticks,I can use it,what about you?Fork and knife,I can use them,how about you?I can use them all !”同时可以让他们边说边演,一方面可以巩固词汇,另一方面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国文化,最终在培养口语交际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体验和了解异国文化。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通过具体创造的语言环境学习并了解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图、欣赏简单有趣的录像、电影、观察等具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化意识。

在这些文化导入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一味地讲解,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材料进行“开放式”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当然教师亦不可放弃指导性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借助语言、表情、动作、手势、体态语营造出异国文化氛围,更好地使用各种实践材料。例如在教授4A Whose gloves?这课时,可以放一段关于美国家庭开化装舞会的电影,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为创设该情境奠定基础,其间教师可以通过人物夸张的表演,配以表情、动作等,通过模仿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最终达到完全掌握该语言材料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应以文化意识教育为支点进行英语语言学习,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世界文化知识、人文精神、社会背景,老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为学生正确并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参考文献:

篇9

一、文章、著述与教材

20世纪80年代,IC在国内引进并迅速发展。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学”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引起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与重视。此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等期刊刊登了多篇文章,介绍、翻译这门学科在国际上的研究动态,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到1993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达百篇,多被收入《文化与交际》和《文化与语言》两本书中。近几年发表的对我国今后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的代表性文章有:“跨文化交际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应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思考”、“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国际跨文化交际交流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数据分析方法”、“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等。这些文章根据国际上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了建议,论证严谨周密、分析中肯,既有宏观的概论又有微观的细述,对跨文化交际研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此外,国外跨文化交际专著在国内翻译出版。如L.A. Samovar的《跨文化传通》;Edward Hall 的《无声的语言》;S. Mortenson的《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等。

90年代,我国跨文化交际学成为独立学科,出版了国内学者的专著或论文集,IC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影响较大的除上文提到的两本书外,还有一些也受到了广泛好评(关世杰,1995;王宏印,1996;胡文仲、高一虹,1997;贾玉新,1997;胡文仲,1999)。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院校大幅度增加,出版了一批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主要有《跨文化交流入门》、《跨文化交际教程》、《跨文化交际学选读》、《中西文化之鉴》等。

二、专题研究

1.以语言为中心,通过中外语言对比揭示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

(1)词语的文化内涵、话语篇章结构、专业交际文化对比等方向的研究。这是IC言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份,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份”(胡文仲、高一虹,1997)。对词语文化内涵进行对比,揭示文化差异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有助于克服IC障碍。“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贾德江,2000)”、“论民族文化心理对英汉语词汇感彩的影响(肖建安,2000)”、“英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异同(金益云,2000)”等,都是从词汇层面探讨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另一个专题就是探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不同民族的隐蔽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揭示英汉语言在句子结构及篇章布局等方面的差异。“试论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写作”、“关于英汉语篇思维模式与外语教学”等在语篇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学习者学会按本族人的思维方式组织篇章、遣词造句。还有学者通过语言对比揭示不同民族的专业文化对交际的影响,如:“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冲突与和谐―从中西审美意识看文化差异”,显示出专业交际文化对IC的影响。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但我们看到,IC研究从普通文化对比向专业文化对比的延伸是一个飞跃。

(2)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从言语行为层面来探讨语言使用与文化语境的关系。语言使用比语言结构更受制于文化制约。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特定文化制约下的特定交际语境中语言的使用原则与规律。一些学者在跨文化称呼、问候、介绍、寒暄、道歉与建议等方面探讨了语用行为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3)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培养语言学习者的IC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任务。从词汇、言语行为、话语结构等层面探讨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的关系,为跨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策略基础。研究表明,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需要同步并进,外语教学必须既包括语言教学又包括文化教学;教师需要融合文化知识教授语言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运用,要培养目的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2.非言语交际研究

非言语交际也属于文化,是IC的一部分。毕继万(1999)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目前国内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体态语的对比研究上,如:《体态语概说》,“跨文化理解中的多维度的身势语研究”和“身势语与跨文化理解”。这些文章对英汉语不同语境中身势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形式和意义作了对比,对身势语的研究现状及交际功能作了描述,提高了人们对非言语交际研究的认识和重视。

3.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结合其它学科进行的“交叉文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IC研究倾向于交叉学科研究。中国顺应了历史潮流,由“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差异研究”转向“交叉文化研究”,从不同视角进行IC研究,从而形成一些边缘学科。如“跨文化商务沟通学”――在商务语境下从事跨文化活动,把商务管理、策略、人力资源开发等管理中各因素与IC学科组成有机体,通过文化沟通和整合,建立新的商务语境。还有“跨文化传播学”,其中包括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IC研究的核心局限在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研究广度有待拓宽

彭世勇对十年间(1994-2003)564种期刊上IC研究1109篇论文统计发现,44%的论文集中在语言对比和外语教学两大领域,而且主要是英语教学和汉英两种语言对比,其它语种与汉语的文化对比甚少。另外,依然未打破传统的“语言中心领域”,对非言语交际以及“交叉文化研究”成果甚少。今后需要广泛合作,号召非通用语种学者积极参与进来,还要延伸IC研究视角,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结合其它学科(文化学、商务学、传播学、习俗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形成以IC为核心的“交叉文化研究”体系。

2.理论专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彭世勇的数据显示,算得上科学研究的论文只有42篇,仅占3.79%。显而易见,当前评述类文章居多,往往描述前人研究成果,理论深入不够;专题研究也只是简单地作一些现象对比,缺乏基于客观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这就要求国内学者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避免重复的、浅显的现象描述,深入理论探讨,加强理论构建。

3.IC研究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突出弱点是实证研究的缺乏(胡文仲,2006)。”科学研究应有明确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问题或假设,还应有足够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这样结论才具科学性。然而很多研究要么缺少明确的研究目的,要么问题或假设没有理论依据。在数据分析时,也往往缺乏定量或实证分析,使论证缺乏信服性。

4.应用研究不够

国内IC研究的应用研究主要表现在翻译与外语教学方面,这就要求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其应用研究,使IC研究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服务。

篇10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文化和语言关系密切。Sapir(1921)认为,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二者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表达。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顾名思义,指说话者在使用语言时造成的失误现象。语用失误包含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失误主要指使用者在语言的表达结构、选词等使用上的错误,社交语用失误则指语言使用者因不了解或者不重视相关文化背景而使用不合场合的语言。

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Wolfson(1989)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失误产生的两种原因,一是不同文化背景导致语言使用者产生的不同的价值体系使不同人对某些语言成分有不同理解,导致差异甚至误解;第二个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依自己本族文化的价值体系来理解对方语言,从而误解甚至歪曲语义。

三、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

3.1称呼语及其研究称呼语,指称呼别人自己的词语。称呼语可以使交流更便捷。称呼语是民族文化的体现。英汉两种语言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而在称呼语的使用上也不同。何自然(1997)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合适与否、得体与否,即礼貌问题。

3.2中西方称呼语使用对比

3.2.1称呼语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差异会导致称呼语差异,西方国家推崇个人至上,强调“人格独立”,直呼其名很常见;中国深受封建宗族制的影响,强调“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3.2.2英汉称呼语使用差别

(一)亲属称呼亲属称呼,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所用的称呼语。中国强调礼仪尊卑,亲属称呼种类也很多。汉语亲属称呼名有:外公、爷爷、岳父等等。总之,在亲属交际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长幼有序。而英语国家类似汉语的亲属称谓就少多了,英语亲属称谓用13个名词(father,mother,son,daughter,brother,sister,uncle,aunt,nephew,niece,cousin,husband,wife)和几个修饰语(great,grand,step,half,second,in-law)就可以包含所有的同胞、血缘关系(汪榕培,1997)。

(二)头衔职位称呼汉语文化等级色彩重,称呼他人时一般要明确对方的职业身份,以符合“礼貌原则”,如“张老师”、“陈医生”等等;在英语国家,人们则倾向直呼其名,用Mr.或Miss/Mrs加名字即可。

(三)敬称及谦称称呼汉语文化强调礼仪规矩,注重“谦逊准则”和“赞誉准则”,常用贬己来尊人,如对尊敬的人或不熟悉的人一般敬称“您”,而谦称自己为“鄙人”,自己家属为“犬子、愚弟、小女、内人”等等;英语国家推崇个人价值,日常生活中直接用“you,I,he,she,they”,古英语诗歌中有“thou”来敬称对方,现基本已不用。

四、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引起的语用失误

跨文化中称呼语引起的语用失误多因称呼语没有做到礼貌原则。汉语文化推崇老者,常在姓氏前加个“老”字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如“老王,老陈”等;但如果用在外国人前,则会引发误会。在西方社会,老被视为是个禁忌词。

五、跨文化交际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综上,跨文化交际中仅称呼语也可能引发矛盾,在当前国内使用外语最多的外语课堂上,更需要注意融入跨文化理念。

5.1结合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语言与文化必不可分,脱离英语文化环境学习英语会降低学习效率。英语课堂更要学会与实际文化相结合。

5.2注重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光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有文化意识,交际中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的禁忌,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