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经营范文
时间:2023-03-31 19:1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化经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
1.企业国际化经营概念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较准确地界定这一概念的要数杨德林博士。他认为,所谓国际化经营,就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多的财富,突破国家界限、向国外发展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当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就开始了。
2.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阶段的划分
企业由一国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1)内向型企业阶段。企业在这一阶段的成长将为国际化经营打下基础;(2)外向型企业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3)跨国公司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中级阶段);(4)全球公司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司已有能力将其在全世界的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公司的所有资源在各个经营环节进行跨国界的配置、协调和管理,以追逐全球性的机遇为目标,求得整体的发展和财富最大化。
二、中国石化集团国际化经营分析
1.中国石化集团的经营现状
中国石化工业是从70年代真正发展起来的,通过技术引进,自身研究开发和消化吸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经营规模。近几年来,不断完善了成品油贮运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油品批发,零售,服务体系,组建了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增强了营销服务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2000年,中国石化股份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挂牌上市,一次筹集资金达37亿美元,表明中国石化集团的商业信誉度较高,融资能力较强。所有这些,说明中国石化集团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较强的所有权优势。
2.石油化工行业环境分析
(1)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石油,石化工业进入了以资产重组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间出现了全面购并联合,形成了以埃克森-美孚公司,BP阿莫科―阿科公司,英国壳牌公司,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为首的四强,这些超大规模集团将在全球石油石化市场起着长久的均衡作用,必将改变世界石油,石化产业的竞争格局,对21世纪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产生深远影响。
(2)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国内竞争环境。由于国内原油产量的增加明显落后于消费量的增加,中国从1995年起就成为原油净进口国,1998年原油进口达33Mt,1999年上升到38Mt。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中国GDP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原油产量的增长维持现在的增长速度,那么到2008年以后,原油进口量将超过一亿吨,这种状况是中国石化业界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
三、中国石化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石化集团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较强的所有权优势,但在国际化经营战略方面仍需进行全面部署。
1.战略目标
中国石化集团作为特大型石化企业,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有专业化的协作体系和较稳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有自己的品牌,其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实力,生产能力,选择一定的业务领域和国际经营区位,拓展跨国经营活动,利用内部化的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利益,在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竞争能力,逐步把自身建设成为具备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2.战略实施阶段划分。(1)战略准备阶段。企业的经营战略一经制定,接下去便是实施问题。企业要正确地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2)跨国公司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国际化经营运作,即约用5年~10年的时间,使中国石化集团进入跨国公司阶段。这一阶段,公司的国际竞争势力增强,积累比较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初步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包括原油勘探开采,炼油化工生产,初步建立起国际营销体系和信息网络,并且建立起中国石化集团的国际品牌形象。(3)全球企业阶段。进入跨国公司阶段后,再通过5年~10年的跨国经营,使中国石化集团的整体竞争实力进入跨国石油公司前5名。在这一阶段,应选取适当的进入方式,涉足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实现在全世界范围的有效配置,把中石化集团培育成全球性大企业。
3.战略保障措施
(1)以“三改一加强”为指导思想,提高企业竞争力。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石化集团虽然具备了较大的规模,但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企业制度改革力度;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分离分流不良资产,强化核心优势;加强管理,提升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2)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必须尽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强化研发部门实力,集中力量开发对全局有突破性作用的项目,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着眼长远发展,创造国际竞争的所有权优势。
(3)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与国际上大的石油石化企业论伯仲,比高低,就必须有一批懂业务,肯钻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一批具备全球眼光的经营管理者。要建立起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机制,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德林张建中迪晶: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篇2
一、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2004年我国石化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创最高水平,全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2.425万亿元,销售收入2.33万亿元,利润2700亿元。中国是国际石化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石化产品进口国之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石化企业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引进来”的道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以及发展出口贸易在企业国际化经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2005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940.67亿美元,同比增长30.1%,进出口贸易作为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以境外直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走出去”步伐较为缓慢,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只有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石化企业在海外有过直接投资,其他中小型石化公司根本不具备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我国石化企业也在加快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具体表现为:
1、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一直以来,西方石化公司都注重自身的国际化。现在也到了中国石化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时候。最近的“沃尔玛现象”昭示中国石化的国际前景,早在10—15年前,在美国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的货架上,只有不到20%的商品产自中国,而且大多是低廉的小商品;如今,中国商品已超过了80%,产品种类涵盖各类日用品,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正是从商品的低价格和高质量的角度上看,中国商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具有无限的人力资源优势,包括在高价值产品、产品质量与多样性、服务及石化行业的技术支持、石化行业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优势等方面。而且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正在通过国际合作、对外投资等形式进行国际化探索。
2、中国石化企业已有些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2003年年底的世界石油与化工公司的市场资本排名来看,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石化公司分别排在第6位和第11位,市场资本分别达945亿美元和356亿美元,与西方大型石化公司相比,已经具有一定资本竞争力,特别是中石油、中石化还分别与国际石油三大巨头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谈判并先后达成战略联盟的一系列框架协议,从而提高自身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3、中国石化企业内部层次不齐,其国际化经营阶段也具有很大差异
按照国际化经营,目前中国石化企业一般可以为三个不同等级:绝大多数尚不具备国际化经营的石化企业;初步具备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以及已经展开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对于他们采取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大相径庭。
二、石化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化。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同时,中国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企业对外开放水平。因此,中国石化企业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石化企业必须走出国门,更好的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更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从而切实提高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一个全新的、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企业都逃避不了国际的竞争。企业的成长一般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的过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走向国际化。所以说企业的海外经营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而且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例如中国石化2005年8月最新公布的中国500强排名榜上,以6342亿元营业额名列榜首。之所以取得如此业绩,与近年来中国石化一系列国际化大型项目建设密不可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思路。在石油业上、中、下游各领域,与BP、埃克森美孚、壳牌、沙特阿美等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合资合作,使中石化企业快速成长。
2、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劲,企业的经营方式也由一般的国内竞争向高级的跨国竞争转变。在当今这个世界,只有能参与全球性竞争的企业,才是能够实现可持续性成长的企业。例如中石油最近在国际化经营中,以41.8亿美元出价赢得了哈萨克斯坦石油(PK公司)的竞购。此番收购,是中国公司上第一次收购了在海外上市的能源公司。这也是中石油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石化企业国际化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004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长速度为9.50%,而当年第一到第三季度石油和化工现价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为28.7%,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前后,中国仍将进口大量的原油、燃料油、LNG、LPD等等,以满足国内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石化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基础。
三、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遇到的与障碍
随着中国市场的完全开放,中国石化企业也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从企业层面,还是存在许多困难与障碍。
1、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很多中国石化企业要么没有企业国际化经营观念,要么对海外经营投资、扩张顾虑太多,国际化进程开展不利,一些大型石化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缺乏关于“往那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目前,中国石化企业的海外投资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国际化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石化企业在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海外投资项目中大约只有1/2是赢利的。这种局面的形成除石化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之初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
2、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简单进出口贸易,对于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也较少。目前只有少有的企业,例如中石油公司国际化开始于1993年,在美国石油城休斯敦建立了办事处。很多企业还只是停留在进出口原油的贸易阶段。
3、中国石化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石化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环境。目前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但很少有企业对人才大量投资。从1991年中石油从海外派出一期100多名业务精英跨国培养,人才投入累计超过亿元。
4、中国石化企业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比重明显不足。比如中石化在勘探开发、炼油营销、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为25:50:25,而国外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三块业务占用资本比例约为52:33:15。两者相比较,中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明显不足。
5、信息化建设不足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石化企业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五百强企业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
众所周知,现在国际石化市场早已为跨国化工集团公司所垄断,它们凭借着庞大的规模、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占据了世界石化贸易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作为刚刚起步的中国石化企业,尚处在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与跨国石化公司相比,仍还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核心竞争力不强、跨国经营程度不高、企业经营效益不好。例如,2003年,埃克森美孚的资产总额达到1742.78亿美元(约合14424.47亿元人民币 );销售收入达到2370.54亿美元(约合19620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 215.10亿美元(约合1780亿元人民币)。而中石化2003年资产总额才达到4008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171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达到300亿元。中石化是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企业,但中国石化的产业链呈现头小尾大之势---其原油资源比起庞大的炼油业务来说是太小了。目前,中国石化的油气开采收入只占全部营业额的10%,公司所需的原油70%以上依赖外购,其中进口原油占原油需求量的比例达到60%,而且呈现出递增趋势。与跨国经营的石化巨头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道路仍然漫长。四、石化国际化经营路径选择
通过对我国石化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以及指出我国石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碰到的种种困难与障碍,我们认为我国石化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长远规划和战略部署,不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所以我国石化企业必须在推进其国际化经营之初,必须确立企业的全球竞争战略。
1、制定全球竞争战略,建立国际战略联盟
全球竞争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必然选择,我国石化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应该尽快确立企业全球战略,坚持战略先行。战略先行的指导思想对开展跨国经营尤为重要。中石化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国际市场,在经营方式上,先通过战略联盟与资源国石油公司或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后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单独勘探开发。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战略联盟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普遍的国际化经营模式。我国石化公司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加强于国外企业的合作。比如2000年,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分别开始与国际石油三大巨头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谈判并先后达成战略联盟的一系列框架协议。其中之一就是中石化将选择江苏、福建、广州三地,与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共同经营1500个加油站。对于中石化,组建战略联盟联手走出去,通过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获取知识等方式有效增强联盟各方自身实力,降低成本和风险,延伸价值链,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2、实施国际化经营,选择最佳的路径模式
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石化企业竞争日趋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石化企业必须走出去的迫切需要。但是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的循序渐进过程,大多从扩大直接商品出口开始,逐步走出国门,直接对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其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商品国际化阶段,即积极从事直接出口,把商品销售到国外;国外生产阶段,即通过海外投资,在国外直接进行生产和销售。比如与国外厂商进行长期合作,或在国外直接投资建厂生产;跨国公司阶段,即企业生产和销售国际化,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成熟阶段。通过进行跨国经营,在全球成立若干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最优化配置。在一般的国际化路径中进行选择,具体的经营模式看哪个更适合其不同状况进行取舍。比如考虑走出去时,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大力推广其品牌的力。或者就与跨国石化企业或本地大规模企业,进行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战略联盟。也可以进行海外投资与运营(子公司),建立中国自己的跨国石化公司,通过在多个国家建立子分公司,由母公司或总公司进行决策,为用户提供服务。例如中国石化企业为了抗衡跨国石化企业,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强的地位,于1997年11月19日,中国石化企业第一次“战略联盟”产生,由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化集团有限公司、南化集团公司和江苏省石油集团组建起中国东联集团公司,从而实现国内石化企业的强强合作,以抵御外来的竞争对手。同时也可以进行直接海外投资,比如2005年度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组成的中国石油投资集团收购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和管道资产,其总额达到14.2亿美元。
3、实施国际化经营,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
篇3
[关键词] 进程 国际化战略 全球竞争力
广东格兰仕集团以羽绒服装起家,1991年转向家电生产,1999年就建成1200万台规模的生产能力,为世界250多个微波炉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微波炉, 成为名副其实的微波炉世界制造中心。2006年格兰仕微波炉销售2200万台, 产品出口到欧美亚非大洋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在微波炉产业稳步升级的同时,格兰仕进军空调产业和小家电产业,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
一、格兰士的国际化进程
1.第一阶段:格兰仕1996年成立海外部,通过跟一些外贸公司合作,一点一滴地做推广工作,依靠这些零敲碎打,格兰仕1996年在海外销售4万多台微波炉。
2.第二阶段:格兰仕通过与法国家电进口商翡利合作打开欧洲市场。格兰仕进行了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翡利在中国的原供货商被挤出了竞争行列。1998年,格兰仕产品在法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
3.第三阶段:格兰仕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2002年以优惠方式向美国零售业巨头凯马特供货,很快格兰仕微波炉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量达到100万台的规模。通过与超市巨头们的合作,格兰仕的空调销售也打开了宽广的道路。像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法国欧尚等世界超级终端,目前都已相继成为格兰仕的重要客户。在小家电领域,格兰仕小家电在2005年更以800%的增长速度抢占全球市场。
二、格兰仕的国际化战略
1.OEM和创牌的权衡。格兰仕主要采取贴牌生产的战略,在国内生产,而不是到国外去办厂;让别人销售,而不是自己去销售;通过用别人的品牌提高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影响,以实现贴牌与创牌并举,最终使格兰仕成为真正的世界品牌。
格兰仕在做好贴牌生产的同时,对格兰仕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也没有停止过。1998年以来,格兰仕不仅注重深度挖掘中国市场的潜力,而且主动将业务向欧盟、美国、日本、东欧、拉美、中东等海外市场拓展。一是通过与跨国品牌的授权合作扩大自有品牌影响;二是与当地大客户成立合作品牌;三是在一些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通过品牌商进行自主品牌专营。
2.低价格与低成本双管齐下。格兰仕在微波炉及其他小家电产品市场上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一是与欧美、日韩企业相比在劳动力制造成本上的优势,例如在人工成本方面,格兰仕比欧美企业低几倍甚至十几倍。二是凭借着劳动力优势,格兰仕实现了由规模经济带来的生产低成本优势。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远远低于国内外竞争对手。三是格兰仕还取得了在筹供、销售、科研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成为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环节。
同时格兰仕通过实行规模经营,有效地降低了单位产品直接生产成本、分销成本、推广成本、技术成本和原材料采购成本等,成为本行业的成本领先者。在低成本的前提下,通过价格策略格兰仕树起了一道门槛,要想进入这一行业,就要投巨资达到更大的生产规模,以期超过格兰仕的盈利水平,否则就得亏损;就算盈利水平做到跟格兰仕差不多,微薄的利润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这一行业形同鸡肋。这样一来,不仅使很多想进入的企业望而却步,更将一些已有的竞争对手淘汰出局。
三、格兰仕国际化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
1.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特点, 准确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与行业特点的企业发展战略。格兰仕选择了企业价值链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制造环节, 并经过内外部环境分析, 选择了总成本领先战略作为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以贴牌产品出口为主要方式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2.集中资源, 集中一点发展, 发展过程中构建行业进入壁垒。格兰仕早期把全部的资源都投入到了微波炉这惟一一个项目上,集中全部的经营资源把这个做精、做深、做透、做强、做大, 适时构建行业进入壁垒, 使竞争者不断的主动或被动退出, 并使潜在竞争者不敢贸然进入, 从而实现企业持续经营目标。
3.战略创新,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以本土优势和比较优势整合世界资源, 构筑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格兰仕抓住世界家电产业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 充分利用世界制造业向亚洲,以及我国转移的趋势, 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和比较优势, 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格兰仕竞合模式”, 与248家国际知名家电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 以很低的代价受让其先进的生产线, 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提升产品制造的全球竞争力。
4.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增强企业技术、产品的创新能力。格兰仕在整合世界微波炉制造资源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整合世界微波炉技术资源,从而使格兰仕不仅是世界微波炉生产制造中心,也是技术研发中心, 在技术方面使格兰仕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导者, 有力地提升了格兰仕的全球竞争力并推动了格兰仕的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梁庆德:“格兰仕”的成功之道[J].中国农村经济, 1997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并购
经济金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商业银行跨国境、跨业务领域交易和业务与日俱增,国际化经营成为国际银行业的主流。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换言之就是通过股东、分支机构、客户、业务、利润来源、雇员、管理模式等的全球化,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银行股份制的改造陆续完成,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明显改善,经营实力不断壮大,国际排名显著上升。根据《银行家》杂志2012年最新排名,我国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进入世界前十位,然而我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却尚未进入世界前五十名。目前国内海外资产占比超过20%的银行只有中国银行一家,其他商业银行均未超过5%,这远低于国外先进银行境外资产占比50%左右的平均水平。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海外业务尚未成为资产和盈利的重要来源,全球布局仍以追随双边经贸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为重点,网点功能以对公服务为重点,海外客户结构单一趋同,布局方式以自建为主。各商业银行并未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业务优势推进国际化,导致国际化业务趋同,进展缓慢。因此,中国商业银行急须加快国际化步伐,实现经营模式的新跨越。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背景分析
(一)金融竞争国际化的需要
随着国内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全面落实,中国银行业本土市场已经全面进入国际化竞争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国内同业的激烈竞争,更意味着要在完全国际化的环境中,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正在加速本土化的外资银行进行“拼杀”。面对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经营环境,资本实力迅速增强的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走出去”,到国际金融市场开拓新的空间,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国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素质,在全球金融市场“瓜分”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满足客户“走出去”的需要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追随本国客户的跨国经营是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基本动因。战略客户、优质客户的对外贸易和投资走到哪里,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就应当跟到哪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跨国银行与跨国公司是“天然”的伙伴,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内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众多有实力的优质企业纷纷踏出国门,寻求新的市场。富裕起来的国内居民到海外投资、旅行、居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一切,都迫切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经营。
(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步入全新阶段: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全面铺开、深圳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正式推出。近四年的时间,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在贸易、资本双向流动等领域已形成较为开放的格局。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逐步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2.94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的2.08万亿元增长41.3%。人民币跨境结算与信贷的推进使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能够开展国际结算与信贷等一系列人民币业务,改变当前主要提供以美元为主的单一币种服务,从而借力人民币业务优势形成对外资银行的比较优势,提升海外分支机构的竞争力。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资金头寸优势、清算系统和经营网点优势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机制优势,增加境外经济主体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带动境外人民币存款的增长。人民币国际化为中资银行实现从客户拉动式“走出去”向客户拉动与货币推动式“走出去”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现状
1.境外分支机构规模有限。以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为例,目前其境外机构约有900余家,机构网络覆盖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但大部分境外业务仍集中于港澳地区。而其他各家银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国际化经营的基础较为薄弱,境外分支机构总体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境外机构集中分布在港澳、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地区,在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和新兴市场的机构分布比较有限。海外机构数量及覆盖程度,都大大落后于中国银行。对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汇丰银行,其在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了8000多个分支机构。
2.经营能力薄弱。银行海外扩张出现了区域集中、扩张方式相似的特点。早期的扩张产品高度同质性,研发能力欠缺,自身的经营特色模糊。海外的中资银行服务对象主要是华人华侨及国内客户,客户群过小,没有充分挖掘当地的市场潜力和消费者行为方式,并且业务集中在传统的存汇兑、贷款和拆放业务,表外业务、投资银行等业务涉及很少,对盈利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降低了海外资产的使用效率。
3.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有待优化。目前多数海外机构以批发性资产业务为主,零售业务薄弱,中间业务占比低;受经营牌照等的影响业务范围狭窄,在当地实力比较弱小,主要面向中资机构和海外华人,没有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对境外当地客户的深入程度不够,短期内吸引当地高端客户比较困难。同时能够真正开展业务、获得盈利的分行、子公司等机构的比例较小,尚未形成符合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全球机构网络。
4.资本运作经验不足。海外分支机构筹资渠道相对有限,境外融资刚刚起步,并购尚未成为主要的扩张手段。单个海外机构资本金不足制约了业务规模的扩张,使其难以获得规模经营的收益,在产品开发和信息科技方面投入资金过少也使境外网点无法形成联动效应。
5.国际化管理手段落后。中资银行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能力,将国内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及人事管理的理念带到海外机构,造成了海外机构与国际化银行的脱节。同时,国际化高级管理和业务人才缺乏。海外机构员工本土化进展缓慢且薪酬竞争处于弱势,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三、我国银行国际化经营建议
(一)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银行的精神支柱。综观国内外银行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到银行或者大踏步前进,或者裹足不前,或者陷入泥潭的典型案例,均与是否坚持了正确的经营理念直接相关。举凡成功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商业银行,都具备了全球的视野和先进的经营理念,银行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以成熟的经营理念作指引。国际化经营强调的是效益原则,强调的是风险文化,强调的是稳定增长,更强调银行的发展必须志存高远。有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才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造出一个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银行的金融业“巨人”。
(二)区域选择
在区域选择上,必须采取梯次推进、差异化的地域扩展策略。亚太地区无论从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量、经济金融环境,还是地理和文化距离等角度考虑,都应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全球布局初期的首选场所。欧盟和北美地区中国双边贸易量最大的两个地区,并且拥有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国际经济金融中心,金融集聚使资源、信息、工具和网络等非常成熟,适合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全球布局的中长期目标。拉美和非洲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发展快、业务潜力大、成长性好,我国商业银行应在防范地区政局动荡带来的政治经济风险基础之上,也可以对这两大地区进行战略性培育,但投资和布局应谨慎。
(三)机构设立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来看,银行跨国界提供金融服务、实现跨国界经营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不同的进入方式在选择上应考虑东道国政府对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和监管当局对两种方式进入的不同政策,以及东道国金融业的运行及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
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进入方式。一般而言,新设分行的方式不需要母行提供资本金,只需要提供营运资金,在资产规模上不受限制,监管以母国为主。从实际来看,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开设外资分行监管要求比较高,申请难度大。相反,通过开设子公司的方式,以东道国监管为主,还可以带来资本金,容易获得东道国的批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通过收购兼并东道国现有金融机构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的垂青。随着股份制银行上市后资本实力的空前提升,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除了应当在境外设立分行外,还要充分利用资本运作方式,有目的、有选择地伺机收购兼并、参股当地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当前形势下,并购是国际银行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选择。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带来金融动荡的同时,也给我国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带来了一定的机遇。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变化,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地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难得机遇,开展并购活动以壮大自身实力。
(四)客户定位
在客户定位上,应从主流市场、主流客户、优质行业、优质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切入。以个性化服务,重点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当地的优质上市公司;当地重大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的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大型金融机构;规模大、信用好在国际市场经营效益显著的国内跨国公司;与境内有密切业务往来、有市场和竞争力的境外优质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高的境外中小金融机构;境外华人与当地市场富裕高端客户;海外股东等六类客户群体。
(五)业务结构
国际化银行发展的主流是综合化经营,进军国际市场,必须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打造新的银行品牌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目前,国际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多在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8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银行要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建立中间业务发展战略协作关系,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我国银行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在通过创新不断满足国内公司和个人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继续拓展面向国际客户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类产品,营销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以及结构性存款、基金投资等业务。同时,适应境外客户需求,开发全球资金外汇业务,如结构性票据业务、现金管理、资产或资金管理,首次公开上市、并购、发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产品与服务。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优势,更应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政策,积极参与和发展境外人民币业务,从而实现业务国际化的战略布局,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玮.南美区域风险分析及其对中资银行拓展南美市场的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3(2).
[2]陈秀良.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路径探析[J].西南金融,2009(5).
篇5
关键词:东航;国际化;路径
一、国际化为什么
2012年的财富500强第315位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未上市的公司,国际化的原则非常明确,即:人才和市场,或者说是核心竞争力与经营能力,因此被定义为人才产品主导性国际化。其所有海外工作重心都以此展开。
反观东航,国际化为了什么,可以说一是为了网络枢纽的健全,二是为了公司战略的布局,三是为了国家航权的配置,四是实现世界一流航空的基础,五是响应中央走出去战略,…..,但这些是否符合东航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共同需求,是否能够引导东航强化国际运营能力,恐怕动因不足。笔者认为,东航国际化的原则,一要能让东航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受益(可以确保公司全体对海外的支持与付出),二要能够切实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可以适应东航完成国资委任务的需要),三要形成东航与先进外航抗衡的基础与核心能力(可以推动向世界一流的转变)。凡符合此三条的均可视为正向的措施。
具体而言,航空公司的国际化无外乎三大重点:网络怎么搭,外站怎么建,管理怎么抓。其中外站定位是三者的决定性因素。按功能由小到大排列,可以选择的外站定位依次为:办事处,接待站,中转保障处,干部培训中心,海外公关中心,市场利润中心,客户服务中心,以上各种的组合,海外基地,海外子公司。
相对应的资源投入不同,得到的效果一定有大有小。如果要外站功能齐全,必须配置齐全,而目前多数外站现状根本无法满足此种定位,而总部大多数人又将外站定位于包含多种功能的组合,由此产生弊端―外站的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他们认为最重要或投入产出最高的工作中,由此产生诸多问题。综上所述,国际化的基石是外站,外站要管好,必须重新定位,且所有人遵守这一定位,要外站出效益,就应以市场利润为考核标准,一切以业绩轮。
此外,必须明确的是,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战略,还是一个短期行为。长期战略需要统筹制订方案,拟定推进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建立管理模式。如果仅为提升国际航线经营业绩,则应以优化激励保障机制及实施必要投入为抓手。
二、国际化有什么
1.东航目前的国际航线经营模式
(1)运营模式。目前为网络枢纽型布局,围绕国内四大枢纽开展“国际化”经营,外站作为整个网络上的大点或小点对整个网络进行补充和延伸。在东南亚,依靠国内枢纽能够形成完整的覆盖网络,同时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整体效益不错。但在欧美澳等区域,与欧美主要航空公司相比,国际航线网络不发达,网络衔接和枢纽建设相当落后,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化和高效化运营,因此在区域国际市场中难以形成有效的网络对接。
要从根本上解决海外经营问题,核心要素只有一个,即海外枢纽的建设。
(2)海外销售基本情况。在没有海外枢纽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外站进行经营销售。目前各外站基本属于中转保障类型配置,多数功能由总部承接,外站负责航班保障的联系协调工作,核心工作是各类接待、东航当地事务以及市场营销。目前主要问题是营销能力,已采取的措施:一是当地营销,为提升当地营销能力,除继续加强业绩考核外,已着手推进双销售经理制,招聘当地员工加大本土销售力度;二是加强直销能力,依靠IT系统的全球化进行网上销售和服务。
(3)联盟效应。目前东航加入天合联盟,但联盟效应到底带来多大收益,目前尚无一个准确的数据能够说明。当然,联盟对于东航无疑是在国际网络建设上形成有机的互补和利益联动,这些积极作用应当得到肯定。
2.外站基本情况
东航目前海外机构以2+50模式配置(日本北美大区+50营业部),员工839名(国内外派185,当地654),行政营销委统一管理,货运业务由物流公司管理、机场站业务由地面服务部管理、机务工作由工程技术公司管理,财务经理公司委派制直接管理。
薪资福利方面,国内同等岗级待遇+驻外补贴;绩效考核方面,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按业绩、贡献、责任等指标权重进行考核;岗位设置方面,按照1-4级营业部配置不同岗级,由于薪改未完全梳理清晰,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目前实际岗位序列较为复杂;后勤保障方面,基本依靠外站自身解决,并无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模式;人员晋升通道,虽有任职6年必须调整的规定,但对于调整回来的人员并无妥善安置,导致外站人员长存后顾之忧。
由以上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东航的外站管理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无论人员、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缺口,虽然总部承担了大部分职责,但仅仅依靠800多名员工负责全年近55000个航班,确实难为。二是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权重分散,外站必须兼顾,发展无重心。三是激励机制导向性不足,虽有《业绩夺标计划》设立专项奖励方案,但此为短期行为,对个人晋升并无直接关系。四是管理分散,业务归属不同,增加成本,影响效率。五是保障、转岗不力。
3.直销及信息系统情况
当前东航国际营销信息化水平,与国内主要航空公司不遑多让,但较国外先进航空公司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公司目前推广网上售票、网上值机、手机订票、自助值机和自助行李托运等,但相比欧美航空公司国际营销信息技术水平,在硬件、软件、标准、认知等方面仍显劣势。直销虽已占总额10%强,但与一流航企对标仍差距较大。
4.服务及产品情况
主要在国外候机区域、高端候机服务、机型、内部舒适程度、娱乐设施等方面存在差距。
5.运营环境基本情况
机场:我国主要城市国际机场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和发展,但是机场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流程、品质等尚未与国际化大型机场完全接轨,对出发及中转需求的满足度不足。国际网络枢纽机场的友好度不够,影响东航品牌国际化营销推广及高品质服务。
政策:由于国家经济体制不同,我国对于经国内城市中转航班旅客的落地签证或者进出境限制短期内不可能有政策性改变,这也束缚了民航国际化发展。相比一些国家航空旅游政策,我国的航空公司要想实现网络化经营和航线对接尚有一定难度,关键是经不起市场的需求检验。
三、国际化干什么
从东航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东航,是一个从微观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的演进过程和系统工程,可以先从微观局部做起,在提升国际航线业绩的基础上,渐进实现向国际化东航的转换。
1.提升国际航线业绩
提升国际航线业绩,应以优化激励保障机制及实施必要投入为抓手。优化激励保障机制包括修改考核标准、选人机制与保障措施,即在考核标准方面,完全以市场的扩大和机票总价销售增加作为评判原则,岗位层级设置为区间模式,按业绩逐级晋升。在选人机制方面,要在严格执行考核的基础上,全公司乃至全社会范围选拔人员,避免人情岗,关系岗,照顾岗的出现。在保障机制方面,除了提供更加方便的驻外服务措施外,对于一届(3年)能够完成两次晋级的人员,回总部后加以重用,逐步充实总部能力和培养国际化梯队。实施必要投入主要是针对目前硬件偏落后的情况尽量加以改善,比如座位间距、娱乐设施等。此外,针对欧美澳回程航班旅客结构多为内地客,还可以在总部营销上多下功夫,淡季开展回程折扣促销,以回程带动去程销售。
2.建设国际化的东航
国际化发展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现代企业适应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更是东航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长为世界一流航空企业的必由路径。具体来说:
(1)建立海外枢纽。从东航枢纽布局的盈利情况可以看出枢纽是收益的源泉。海外无枢纽则海外经营无持续可增长的收益。受当地社会、法律、经济等各方面影响,海外枢纽建设有难度,但可尝试三种方案。一是合作,在先进航空公司的非枢纽点合作建设自己的枢纽,合作应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二是并购,由于民航管制及分配性竞争的态势,并购的开展将非常艰难;同时一定要注意,并购目的是获得枢纽,而绝非仅仅拓展市场和扩大规模。三是共建,结合国家外交,在欧美澳周边的小国中寻求合作,投资共同建立枢纽,既可发展当地关系、获得当地市场、解决客源,又可建立自身基地。
(2)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的资源投入。华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围绕客户和市场需求长时间、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后,积累形成的强大的研发和营销能力。在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过程中,东航可以一步加强政策研究、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大客户服务、上下游渠道管理等业务职能的资源配备,深挖客户,特别是集团大客户业务需求、政策制度、旅行习惯等,以打造东航特有的客货运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为着力点,培育优质客户群体,全面提升东航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资源投入前必须做好产投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实行问责制。
(3)灵活使用航权。航权管制是全球航空公司在国际化时的重要障碍。目前,一些在国际化发展中处于竞争优势的航空公司,基本上采取了灵活的组合航权使用策略,尤其是利用基地机场的优势地理位置,充分利用第六航权。
(4)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对标优秀企业,积极优化完善内审组织体系。现阶段仍以完善集中管理的组织方式为主。远期通过对下属各单位的调研,针对不同情况梳理编制防控要点,探寻一种既符合审计集中管控要求,又满足业务分散实际的审计组织体系。可以参考华为具体做法,难点在专业人才的不足。
(5)统一IT系统,统一政策标准。IT建设应该痛下决心,彻底改变目前割裂式的多系统运行现状,设计路线图,全面推行统一系统。总部政策制订出台时注重契合整体实际,重点解决目前“政策只为上海制订”的实际情况。
(6)统一机构管理,明确职能划分。在公司层面尽快成立海外管理部,单独设定绩效目标及考核办法,在地位上可以加强与各职能单位、营销委各部门协调对接,在管理上权限更大,在方向上更加专业。在此基础上可以为未来管理海外公司做好铺垫。
(7)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推进。可先行选取新开航点进行试点,打造样板模式,摸索成功经验后推广。
3.国际化的资金来源
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下,任何企业战略实施都不开两个要素,钱哪里来,事怎么办。之前所述均为如何推进战略(事怎么办),在资金方面,一是依靠资本市场,二是向国家争取试点,三是直接要求拨款,四是引入外部投资人,五是出让股权,六是增加信贷,七是增发股票。
四、结束语
东航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需充分借鉴包括华为在内的优秀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又根据自身所处的基本国情、世界潮流、行业特征、战略诉求等进行战略创新。东航需确立国际化是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不动摇、不走样、不漂移。在此基础上,东航的国际化战略可以描述为:在有效转变航空主营海外业务扭亏为盈、理顺海外营业部管控模式的基础上,以海外枢纽建设为着力点,优化资源配置,结合转型发展与产业调整,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总体运营布局与经营能力提升。(注:国际化经营能力、客货运转型发展、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作为东航建设世界一流航空公司的三大主线)
参考文献:
[1]许 晖 邹 慧:企业的国际化感知风险对国际化绩效影响研究,管理科学[J],2010(04).
篇6
关键词: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2
一、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运行现状
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看,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运行总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自山西省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以来,政府加大力度整合矿产资源,提高了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而有实力的煤焦民营企业借助这阵东风,加快企业重组,通过企业规模的扩张提高了自身的实力,使企业自身在全球化发展中步伐加快。目前,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处于贸易的初级阶段,但经过近几年的锻炼, 山西造就了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经营业绩突出的煤焦民营企业, 成为煤炭市场的主流,并且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煤炭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背景分析
1.经济全球化要求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大环境。中国入世后,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的浪潮中,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必须顺应这个潮流,实行国际化经营,才能寻求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再者,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已成为世界各国跨国企业追求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实现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本土经济。同时也有利于树立山西煤焦民营企业良好的企业国际品牌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山西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国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多围绕煤炭资源为主,开展多元化经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煤炭的深加工。具有代表的就是南非萨索尔公司,该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煤化工技术,是世界上唯一进行大规模煤液化生产合成燃料的国际公司,现已经开始输出技术和设备,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而山西作为中国煤炭资源大省,在煤质方面,我们的质量与供应量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工业导致的粗放生产,煤炭产业开始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我们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全球知名同类企业,所以自2000年以来,政府就开始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为避免在未来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煤炭与能源新产业领域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的煤化工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煤炭资源是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煤炭为企业资本基础的煤焦企业对资源的依附性很强,企业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目前情势看,国内各大煤炭企业无不四处寻找新的煤炭资源,作为自身的储备;国际性大型煤炭企业把争夺资源的目标瞄准了中国。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煤炭资源的争夺战会愈演愈烈。因此,山西煤焦民营企业要想继续保持不败之地就必须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煤焦企业集团;必须创造机遇,在现有条件下控制更多的煤炭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不仅要在国内进行资源扩张,而且要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国际市场的煤炭资源,以便为企业自身实施国际化经营,打造国际企业提供坚实基础。
三、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从已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山西煤焦民营企业来看,其国际化经营的特点主要包括: 第一,以获取资源、技术、市场、资本为目标。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发展目标是通过国际化战略,做大做强企业本身;努力提高煤焦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涟生产品的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以煤炭、焦煤、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民营企业集团。第二,以产品出口为标志的国际化经营中,巩固和发展国外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得以成功实现国际化的关键。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是伴随着内向型与外向型共同发展的。但由于煤焦企业的国际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以内向国际化是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内容。而内向国际化更多的表现在技术设备的引进,技术设备的引进直接带动产品出口的外向国际化发展。因此在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山西煤焦民营企业防范国际市场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基础。
四、山西煤焦民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更加理性
海外扩张已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表现。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张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的发展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定义国际化经营战略。无论企业实施的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经营战略,都必须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持,更快的在新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与信赖。
(二)遵循市场规律,及时调整和完善经营策略
企业的任何经营战略都不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应对国际市场。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过程就是国际化战略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市场无定视,经营无常规。如果山西煤焦民营企业能够寻找到切合国际资源市场发展的经营战略,定能够在国际化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需要更多的理性。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必须紧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新的产品能够得到核心技术的支持,尽可能的转化成新的市场竞争核心。
1.做好海外市场的选择。根据煤炭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获取资源的角度看,由于国际能源消费结构正在调整,煤炭企业以安全、适用和相对经济的煤炭产品进入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比较优势。这一市场应成为山西煤焦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首选目标,并由此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而对于获取资本、技术和提高效能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能够提供更好的技术平台和资本运营的发展空间,所以是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引进技术,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
2.实施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结合实际调整战略,确保自我发展。就山西煤焦民营企业而言,缺乏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以及资金和国际化人才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进入方式选择上,应采用渐进式的模式,从低风险的方式进入,逐渐向高风险的方式过渡。从煤炭企业国际化进程来看,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技术引进和产品市场输出及其销售渠道的建立等方面,然后根据发展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入获取资源和资本等国际化目标领域。
3.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经营的力度。国际化经营有三个重要标志,即国际资本进入、市场国际化和国际资本输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的企业面临着由注重商品、劳务输出转向商品、技术、资本输出的机遇,并且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必将带来各种新技术的进入,这样山西煤焦民营企业的产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会得到广泛的提高,煤焦民营企业今后必须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参与国际资源行业的竞争中。
六 山西政府对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支持
山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处于初步阶段,在此阶段山西省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增强煤焦企业成功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保障。
1.提供宏观政策指导。宏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收入政策、汇率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于企业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应该尽可能提供详尽的宏观政策指导。
2.为煤焦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府占的信息广泛,因此,政府应利用自身的优势,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为煤焦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咨询、培训和信息服务。
3.金融支持和投资保险。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其中资金保险是最重要的。山西省政府应通过建立国际化风险投资保障政策为进入和准备进入国际化的煤焦民营企业提供资金风险保障,以便降低企业国际化的风险。
4.整合资源,组建煤炭国际化咨询公司。煤炭企业国际化具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政府应当整合现有资源,组建煤炭国际化咨询公司,加强政府指导,为准备开展或者已经开展国际化战略的煤焦民营企业提供服务,促使煤焦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郭卫东.煤炭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6.
篇7
国际化经营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如何从一国走向世界,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前者已广为流行,后者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渐进论
渐进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典的约汉森(Jahanson)和瓦德协姆·保罗(WiedersheimPaul),该理论认为,从大多数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实绩来看,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经营国际化的这种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
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表现为大多数企业市场的扩大都是遵循“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的路线。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
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策略,经营方式演变的最常见类型是: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2.跳跃论
从上可以看出渐进论已经相当成熟和深人人心,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国际化经营的许多环节是可以跳跃的,因此单一的渐进论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在渐进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如温州的打火机与眼镜产业,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企业一开始就瞄准国外市场,基本上跨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等环节,而一开始就进入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或直接进入全球市场;在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了纯国内经营阶段,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再进入企业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等环节。
二、国际化经营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一)理论依据不同
1.渐进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指的是产出水平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也就是说,如果所有投入都增加一倍,产出将增加一倍以上,即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会下降。因此,现实中,一些规模较大工厂的制造过程都享有适度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促成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出口才有竞争力,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2)需求偏好相似论
林德(Linder)于1961年提出需求偏好相似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各国应当出口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制成品,即大多数人需要的商品,一国在满足这样一个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可以从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获得出口该类商品所必需的经验和效率,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基于该理论,企业首先应选择国内市场巨大的产业进行出口贸易,同时最有可能发生在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往往是相邻国家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
2.跳跃式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1)后发优势理论
该理论最早源于李嘉图的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按照这一理论,后起国家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因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条件下,后起国家既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又大大减少了因对技术范式和制度路径依赖所形成的制约。基于该理论,后起国家在发展中可以免费或低成本地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如果再有一点创新,就可能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可能把先进国家挤出国际市场,因此国际化经营过程可以是跳跃式的。
(2)差别产品理论
差别产品是指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存在不同质的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同类产品可以由于性能、商标、牌号、款式、规格、包装等方面的差异而被视为异质产品。差别产品适应了当前消费结构的要求,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因此,当代国际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基于该理论,企业可以集中生产要素生产国外同行产业中的差别产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跨过本国市场和纯国内经营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二)经营环境不同
渐进式发展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的世界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进入80年代后,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跳跃式发展模式是在全新的环境中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各个相对独立的国家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加快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要求各国尽快顺应这一潮流,加大本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参与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客观要求。跳跃式经营可以缩短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周期,使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先发制胜,抢占国际市场,并进一步实现跨国经营,因此,跳跃式发展模式自然成为有条件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首选模式。
2.信息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国际市场的供求信息得以通畅快速的交流,这不仅使企业能够更快地了解世界,而且降低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动成本,增强了企业进行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信心。进入90年代后,信息网络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这个特点更加明显。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网络,使得国际经贸的各个环节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
3.国际物流信息化
国际物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条码以及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的信息化和物流服务水平。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因此,国际贸易离不开国际物流业,国际物流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贸易周期,为企业进行跳跃式国际化经营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三)产业不同
1.需求偏好相似产业
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根据林德的理论,国际贸易被视为国内贸易的延伸,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如制鞋产业基本上属于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虽然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者对其尺码大小、款式、功能等有不同要求,但国内外需求偏好总体上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其国际化经营往往倾向于渐进式发展模式。以温州制鞋产业为例,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二阶段(1950-1987年),鞋类完全是供应国内市场,在第三阶段(1988-1998年)开始出口,具体地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的,如当时已有6年纯国内经营经历的东艺鞋业缘于偶然的机会,从1992年开始走出国门,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到香港,再转口到比利时。第四阶段(1999年开始至今)开始自营出口,截止到2001年底,全市33家主要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中,鞋类企业有7家,出口额达5635万美元,占上述33家企业出口总额的23.60%,这些企业目前正处于积极出口阶段,一些企业已在海外设立销售部门,但还没有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截止到2001年,全市鞋类生产总值达296亿元,其主要市场仍在国内,占20%的国内市场份额,出口4.62亿美元,产业出口率为12.89%。
2.需求偏好差异产业
跳跃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存在差异的产业,如,非天主教国家日本、韩国、中国等大量出口人造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等,而在这些国家国内,这些商品的市场却很小。我国消费者习惯用一次性打火机(塑料外壳且价格低廉),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温州金属打火机产业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初始阶段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经过国际竞争后又反过来强化国内市场,2001年产值达30亿元,70%-8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占金属打火机国际市场份额的70%,只有20%-30%的产品供应国内市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太阳镜和金属镜框的需求还很小,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温州眼镜产业也是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市场,产品很受欧美国家客商的欢迎。因此,国内外需求偏好存在差异的产业的国际化经营明显具有跳跃式特征,即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方面跨过中间(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四)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不同
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认知程度对经营发展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往往是由于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等认知程度不足,将国际化经营看成企业本身的成长过程。而国际化经营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走向世界,它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人员开扩眼界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管理人员对海外市场的认知有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对经营方式的选择相对也就有一个“由易及难”的过程,因此,这样的企业就会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
采取跳跃式经营企业模式的,往往对国际化经营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各种国际市场进入战略、风险及其控制,在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后,先以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借助于外部营销力量(如贸易公司等),集中力量搞好生产,同时,企业在间接出口阶段“干中学”,待时机成熟后就过渡到直接出口及以后各个环节。因此,企业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并不是盲目冒进,而是在具备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国际化经营。
(五)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的强弱程度不同
国际化经营意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一方面它决定企业对国外市场机会和信息的关心了解程度,没有国际化经营意识的企业不会有意识地收集国外市场信息,也不会主动建立和发展国外关系;另一方面它决定企业对出口业务、跨国经营活动的投资和努力程度,从总体来说,企业在一个市场的经营成功程度,取决于企业在该市场的资源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
采取渐进式经营模式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相对较弱,如温州制鞋产业和服装产业,由于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在目标市场和经营方式选择上以国内经营为主,待国内市场逐渐饱和后,再向外拓展市场,他们是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开始有国际化经营意识。
采取跳跃式经营模式的企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意识,据考察,打火机和眼镜产业在初始阶段就具有较强的出口意识,从企业业主到管理人员,都具有这种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温州市第一家参加国内大型交易会的生产企业就是一家打火机企业,并产生一种“领头”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参加,由此该产业的出口意识得到整体提高,两大产业的厂商在产业发展早期就开始收集海外市场信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六)经营效果不同
企业以跳跃式发展模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的经营效果主要体现为“以快取胜”、“先发制人”等优势,但也容易招致一些进口国的贸易限制。
1.正面效果:快速占据国际市场
采取跳跃式发展模式,产品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快速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温州打火机产业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跨过纯国内经营阶段,以价格便宜(是日本和韩国的1/10左右)、差别产品等优势,很快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已占据70%的国际市场份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击败日本、韩国等国际竞争对手。2001年温州眼镜产业总产值超过45亿元,90%以上的产品出口,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占30%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而言,温州鞋类和服装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就微不足道了。
2.负面效果:容易招致进口国的报复
跳跃式国际化经营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取胜,但容易招致进口国的报复,如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手段的限制,以温州为例,现有典型案例恰恰都集中在打火机和眼镜产业。例如打火机产业在发展初期的1994年因大量进入美国市场而受到美国CR法案的限制,2002年欧盟基本上“克隆”了美国CR法案,也对温州打火机实施相应的限制。温州眼镜产业也遭遇类似情况,2001年底被土耳其政府列为反倾销调查对象,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查与应诉,现已尘埃落定,最终以土耳其政府对温州眼镜实施相应措施而告终。
篇8
关键词:中药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加大,一个尚待开发的巨大的市场出现在了我国中药企业的面前,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入世后有望进入国际市场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认识逐渐加深,“绿色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天然药物日益受到人们的亲睐,这些都为我国中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然而,十余年的时间过去,国际医药巨头纷纷在中国市场开花结果,国内中药企业却依旧不温不火,同仁堂、天士力等企业一直奋斗在中药国际化的第一线,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两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1.同仁堂步步为营、稳健发展
我国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总结下来无非八个字,“海外建店,以医带药”。 从1993年在香港开办了第一家大陆外合资企业——香港同仁堂药膳有限公司起,同仁堂沿着香港——东南亚各国——欧美各国的路径,开始了其跨国经营之路,第一阶段在海外建立连锁店,突破了仅在国内经营的市场局限,拓宽了市场空间,获得了新的利益增长点;第二阶段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实现了与国际资本的对接,利用国际资本强化跨国经营,有利于管理制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第三阶段,同仁堂在香港设立生产基地,实现了境外生产与销售,同仁堂跨国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同时,通过一系列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同仁堂逐步建立起了一条名医、名牌、名药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新模式,同仁堂在海外的每一家药店都秉承了老传统,每天有医生坐堂,为中药服用者提供专业指导,以传统的国外中医诊所模式销售中药;其次,同仁堂紧紧抓住品牌优势,其本身就是中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室御医的高贵出身,延续了三百多年的老字号,由历史造就的同仁堂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在国内及海外华人中影响十分广泛,同仁堂牢牢把握这一优势,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为其营销铺路。
2.天士力轻装上阵、创新营销
与同仁堂百年传承的文化优势不同,作为一个1994年才建立起来的新兴企业,天士力没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首先以一个主导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然后拓展业务领域,从原来的单一自有产品为主,逐步扩大到现代中药、保健品、提取物等更广泛的领域,以产品疗效推广中医理论,然后再用中医理论带动其他产品,形成“滚雪球”式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在营销方面,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天士力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政策、法规、市场等情况,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采取不同的产品身份注册,并注意培养当地市场对产品的接纳程度,从而迅速的打入海外市场,积累了大量的市场经验,也培养了许多营销人才,为进一步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石;同时天士力高举“中药现代化”的大旗,致力于按照西方的标准改造中药,全面向西药看齐,主动适应国际药学标准,使中药更加大众化,为西方市场所接受。
二、两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1.营造国际化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说到底,在中国积淀了千年的中医药为何在西方举步维艰,无非是国外消费者对中医药文化的不认可,在国人眼中可以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在西方人眼中不过是草根树皮。现代中药企业要进行国际化经营就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同仁堂始终以弘扬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作为其营销的落脚点,以同仁堂文化为精髓来打造国际化的同仁堂,这在国内中医药企业一种示范,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先改变国外消费者的态度。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复兴,缩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带来的中药国际化的障碍,企业可以将中医药只是作为普通的卫生知识进行传授,让民众了解掌握正确的中医药常识,同时,通过国际交流会、研讨会,访问等多种手段加大中药和中医文化的宣传,在国外建立起中药体系,通过不断经营中医药文化,让国际社会再认识,让各国人民更理解,才能打破他们的固有的医学理论的局限,使中医药成为国际共享医药。
2.促进中药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国际化的前提,但中药现代化并不等同于中药西化, 天士力提出“中药现代化”这一概念,为其提供了倍受关注的理由,在仔细探寻天士力的经营与营销策略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研发的薄弱和战略的缺失使得天士力的中药现代化已经逐渐成为中药西化的幌子,在复方丹参滴丸——这一中药现代化的典范大获成功之后,天士力明显后劲不足,善乏可陈。但中药现代化这一思路是值得借鉴和学习,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改造传统中药,在中药全行业的各个环节重新规范,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中药提取、分析、制剂技术现代化,只有那些高效、安全、应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才能满足国际医药市场的要求,才会在国际市场广泛流通,才有可能开创中药国际化的新局面,真正使中药文化发扬光大。
3.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由于我国中医药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专利保护意识薄弱,已提交的专利申请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中药组合物方面,而对于制剂改良等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则相对较少,专利质量相对较低。加入WTO以后,许多跨国制药巨头抢滩中国,通过知识产权战略——提交了大量的专利申请,以专利抢占市场,“洋中药”一度大行其道。我国中药企业要想成功推行国际化战略,必须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对传统中药的配方和技术实施专利保护,对中药产品的商标申请注册保护,落实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结束语
中医中药是我国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医药要谋求长远发展,国际化经营是必经之路。但我们也应明确,中药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中药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林安霁.同仁堂国际化经营的绩效与风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
[2]涂娟.我国中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J].管理天地,2007.
篇9
一、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
(一)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策略
从长远发展考虑,石油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应本着“积极、慎重、循序渐进”的原则,精选目标市场,有目的、分层次地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资金、两个市场”。总体策略上实行“六先六后”,即在经营方式上,先合作后独立,先与资源国石油公司或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后组建合资公司;在经营领域方面,先开发后勘探,先搞油气开发,后搞风险勘探;在合作方式上,先参股后控股,通过参股开发国外油气田,逐步实现股份经营;在投资方面,先小后大,先从投资少、风险较低、效益较好、管理比较简单的中小项目干起,再逐步扩大规模,发展投资大、收益高的大型项目;在经营区域上,采取先“南”后“北”策略,先进入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再逐步向发达国家拓展;在经营步骤上,采取先点后面的战术,先提供物化探、钻井、测录井、修井等优势专业技术服务,再逐步扩大石油勘探开发的参与面。
作为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石油国际贸易,在贸易结构上,要适度调整石油进出口战略,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充分利用国内富余的原油加工能力,逐步实现进出口渠道、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二)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市场
为有效开拓国际市场,石油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充分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资源条件、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市场细分,选择适合上游企业的目标市场。
从世界主要产油区环境分析来看,石油企业今后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地区应该是亚太地区、非洲地区、中东地区、独联体地区,可以开展有限经营活动的地区是美洲地区。
1.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亚太地区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油气产储量均有明显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亚太地区对能源的需求日趋旺盛。《亚洲石油分析》预测,亚太地区的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5%左右。多数权威能源机构的预测表明,亚太地区石油需求的这一增长势头将会继续下去。今后,该地区石油及其他能源的生产和供应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因此,亚太地区各国均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勘探开发本国油气资源,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国际石油资本投资机构按最感兴趣投资地区排序,排在前50名的国家,亚太地区就占了25个。这反映了国际石油资本投资机构对亚太地区资源潜力的评价。而在这一地区中,被国际石油资本投资机构排在前10名的是中国、印尼、越南、澳大利亚、泰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这些国家和中国接壤或相距不远,文化类似,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油气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勘探开发,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相对落后,而勘探开发成本低于中国。从我们熟悉国际市场、锻炼队伍的短期目标看,中国的近邻国家,可以作为我们对外合作的前哨站。
整体看来,亚太地区是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地区。由于亚太地区储量日趋降低,加上内部消费增长,整个地区向中国出口低硫原油的可能性将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因此寻求新的稳定的石油供应源显得十分紧迫。同时,在这一地区投资所获油气资源量也不会占多大的比例,因而它只能作为今后进行油气项目活动的辅助地区。
2.非洲地区
非洲石油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非洲不仅石油勘探开发的潜力很大,而且其所产原油一般为低硫优质石油,除部分就地消费外,大部分用于出口。中国自1992年开始进口非洲安哥拉原油,近年来进口非洲原油量逐年增加,使中国原油进口来源趋于多样化。
非洲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虽然仍有动荡,但已出现向民主政权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势头,其巨大的油气潜力日益为外国公司看好。从外交关系和油气的探明程度考虑,石油企业应首先进入非洲地区的苏丹等新兴产油国,其次选择北非的主要产油国进行油气田开发,再者可在一些产油国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钻井、测录井、修井等技术服务项目。
3.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储量的57%和41%。世界上已找到的42个“超巨型”油田(原始可采储量在6.85亿吨以上)中,有29个位于中东,占世界这类大油田数的69%。如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为世界第一大油田,原始石油可采储量为114.8亿吨;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为世界第二大油田,原始石油可采储量为105亿吨。中东地区不仅油田规模大、油层物性好、单井产量高,而且油层深度适当,开发和运输的地理条件有利,石油生产成本低。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在石油供应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因此,当其他国家石油资源趋于枯竭,开采难度增大和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时,中东地区产油国所占有的资源和勘探开发方面的优势也将越来越大。中东地区仍将是21世纪主要的石油供应来源地,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地区应成为中国周边国家的战略延伸。因此,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交往,为石油战略性进入做好准备。可以说当前的国际形势对实施中东石油战略是十分有利的。首先,中国与中东国家面临着和平与发展这一共同的时代主题;其次,双方在经济上既有互补性,又有积极促进、互利合作的愿望;第三,中东产油国开采石油的劳动力短缺;第四,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给中东产油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中东石油这篇大文章,对中国和中东产油国都有利。考虑到中国今后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为了降低进口的风险,利用中东石油资源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扩大石油直接进口,又要在中东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一是进口中东石油要与利用石油美元结合起来。可利用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特点,争取得到海湾国家的长期出口信贷,用中东资金进口中东石油,尤其是沙特和也门的低硫轻质原油,在中国进行深加工后出口,赚取外汇。二是把进口中东石油与中东产油国搞合作开发、合资建厂、设备出口等结合起来,实现进口方式的多样化。与此同时,还要利用中东地区这个世界上第三大承包市场,结合中国石油工业劳动力过剩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技术服务。要改变过去劳动力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与有关劳务出口部门加强协作,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
需注意的是,中东是西方国家控制的主要地区,有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难以在其领土取得上游领域投资的机会,而在另一些伊斯兰国家如伊拉克、伊朗等却有较好的条件。在中东地区投资的优势在于其经济效益好,其勘探开发成本一般都在4美元/桶以下,问题在于政治风险较大。由于中东历来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和海陆贸易中枢,近代石油工业的崛起更加突出了中东在政治和经济上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多数专家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以前,中东对世界油气资源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因而其政治环境将是世界的焦点。今后十五年,以至更久远,中国的油气资源短缺情况日益加剧,大致要有1/3以上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显然离不开中东地区。在这种形势下,需要以国际政治关系为基础,积极实施中东石油战略,打开中东石油稳定供应的渠道,必须取得相当数量的稳定供应量,才能尽量减少国际经济、政治突变带来不利的影响。
4.独联体地区
独联体地区主要产油国有20个国家,石油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有6个,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其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于北美和中东地区,而且中亚、远东、大陆架仍有很大的资源潜力。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由于长期勘探投入不足,剩余可采储量连年下降,但从储采比看,它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勘探投入增大后,储量可望有明显上升。从现在和长远看,独联体地区都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加上中国与这些国家存在着良好的地缘政治关系,且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它可成为中国进口石油不可忽视的来源;同时,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勘探开发的技术及设备均相对落后,特别是产品销售市场存在较大的开发余地,也可由此带动其他商品贸易。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的油气已成为世界油气发展的热点。但是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独联体国家中,政策、法律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的可变性与易变性,是投资存在风险的最大因素。二是这个新兴市场的外商投资保护法律不健全,风险较大。尽管这个市场合作前景广阔,但是对我们来说,目前不可盲目地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最有效和最有前景的合作方式应该是多边合作,合作内容为投资额较小、风险性较低的油气田开发项目。我们可以从第三国合作的角度介入这个有前景的市场,一旦时机成熟,便抓住每一个项目的合作机遇,占领这个新兴市场。
近年来,中国与独联体地区各国的政治关系已经得到保障,经济环境正在改善,加之与中国相临的独联体各国油气尚未投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有着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基本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作条件。因此,总的来看,石油企业对独联体地区进行重点合作研究是有利的。根据资源状况和投资环境考虑,可优先选择俄罗斯、中亚为重点地区。
5.美洲地区
美洲是石油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但在北美以其勘探开发程度高为特征,不可能构成解决中国国内石油供应的基地。在南美地区,石油工业是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不少盆地油气前景良好,但勘探却相对较少。无论是老区还是新区,都还有巨大的油气潜力。随着南美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南美地区各主要产油国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石油工业的对外合作,出台了新的石油法规或与石油工业有关的法规,并进行了多轮石油勘探开发国际招标活动,成为目前全球的勘探热点之一。南美的委内瑞拉稠油资源丰富,该国和加拿大的稠油资源,将是21世纪中叶世界石油的重要供给地。从长期战略上考虑,可以在南美地区的秘鲁、委内瑞拉和北美的加拿大等国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油气开发和其他行业的经营活动,但不能作为投资重点。即使合作开发油田取得的份额油,也应采取就地销售的方式,以节约昂贵的远洋运输费用。
三、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及组织形式
目前,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国际化经营,应主要采取以下九种合作方式:
(一)与东道国的石油公司联合
有些东道国的石油公司技术落后、经验不足,但他们有资金优势和灵通的信息渠道,且熟悉作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利用技术优势和施工经验与之联合投标,组织施工。这种方式东道国政府乐意接受,不仅可以提高中标率,而且还可以掌握东道国油公司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商业惯例、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有利于今后开拓市场。
(二)与有经验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联合
石油企业在国际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参与国际投标,尤其是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可与有经验的国际大石油公司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这种方式既可分散风险,获得利润,又可学到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培养锻炼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作业队伍,也有利于积累海外项目的运作经验,扩大对外影响。在国际上,即使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跨国石油公司也经常采取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办法开展国际间的业务。如澳大利亚最大的企业BHP公司,在澳大利亚本土、在中国近海进行石油勘探开发,都是与英、美等国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合作进行的。当然,合作的条件应包括不涉及资产转移,不形成公司合并。可采取合资、分包等方式进行协作,从中获得技术、部分市场份额及跨国经营的管理技能。
(三)无风险服务合同
由东道国雇用我方承包服务项目(包括勘探开发、钻井、测录井、修井等单项作业),支付服务费。
(四)合资经营
双方合建新公司,负责勘探、采油、运输、炼化、销售,按所占股份的多少分享利润,承担责任。石化企业在油气开采和炼化方面拥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对一些发达国家开发中后期的油田也是适用的,这样有可能直接介入东道国的石油上下游的某些环节,取得东道国的各方支持,以技术、设备入股,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合作。
(五)购买储量
出资购买外国的原油储量,可采用多种方式,直接收购业已探明尚未开采的油气储量;收购拥有一定储量的小油公司;购买业已开采、但还有一定剩余可采储量的老油田。这种做法风险小,但一般利润也比较少。有些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较大,开采成本较高。因此,应仅将其作为储量替补的辅助手段。当然,是否采用收购的方式获得储量,要根据比较经济利益原则,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六)获得勘探开发股份的转让
国际上许多石油公司为了分散风险,将其已获许可证区块的部分勘探开发股份出让。石油企业可采用这种方式获得部分区块的勘探开发权,进行国际化经营。其优点是在区块评价期间由对方提供全部资料,我方可利用这些资料对区块进行深入评价,从而减少失误。缺点是,转让方要求参与方支出比已发生费用更多的资金,作为对先期风险的补偿。
(七)独立或联合出资以控股形式购买股份,进行油气田开发
以中亚和俄罗斯地区的石油公司为目标公司。独联体地区石油公司拥有的石油储量资源落实,地质风险较低。石油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其石油公司的股权取得油田的开采和经营权。
(八)有选择地兼并或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石油公司,扩大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石油公司虽然其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但是他们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且缺乏技术和服务队伍的支持,如果购并这样的小型石油公司,正好可以发挥石油企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学习和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制,从而带来较大幅度的成本节约,同步获得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需要注意的是,石油公司收购活动一直是以降低成本、增加储量资源以及进入新市场作为目标,兼并收购活动主要是通过储量交易的方式进行。
(九)组建跨国公司在资源国勘探开发油气田
石油企业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从资料包购买、评价、投标、谈判签约到勘探、开发作业全由我们自己(或参与)决策、实施。其优点是,可主动地从全球范围内来筛选有远景的区块,与上述几种方式相比,成功后的利润最大。缺点是,需要较多的投入,风险较大。
总之,中国石油企业要进入国际石油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多种选择。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发展阶段应依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
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措施
开展国际化经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石油企业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树立全球发展战略观念;另一方面要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成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精心组织,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使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发展壮大。为此,提出以下措施:
(一)开展跨国经营的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评估工作
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的显著特点。因此,搞好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石油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风险主要是资源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政治上相对稳定、勘探开发成本相对低廉、油气资源可供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进入国际勘探开发市场,参与国际油气资源再分配。为此,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一套先进的、定量化的石油跨国经营风险投资综合评价方法,对以勘探开发为重点的投资项目进行前期可行性分析及论证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凡是风险收益率达不到预定标准的地区决不进入,达不到预定标准的项目决不投资。
(二)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
从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来看,所有发达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经营行为都是由能够跨国经营的股份公司来承担。石油企业要开展国际化经营,当务之急是要形成整个石油行业集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格局,逐步建立开放的、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同时加强与国外石油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集工、贸、金融于一体的大型石油股份公司,以集团的规模和实力走向世界。否则,就无法获取较高的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也不可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战略,加速培养跨国经营人才,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水平
人才是国际化经营的关键。石油企业应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改变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问题:懂技术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不懂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人员不懂经营、国际商贸知识。培养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
同时,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属于“技术竞争”的市场,也就是说这种市场的竞争,主要依靠技术水平和以其为核心形成的综合实力。从我们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来看,目前我们与世界大石油公司还有一定的距离。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更新技术装备,加大科研投入,并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这充分说明了今后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一方面我们应重视科技开发,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的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建立灵敏、高效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
纵观世界石油经济形势,不难看出:今天的世界石油工业正处于一个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竞争更加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石油企业对外界的变化作出积极而迅速反应的信息时代。没有运转正常的信息系统、健全的信息处理机构和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才,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就无法生存。因此,石油企业要开展跨国经营,就要建立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相应的信息处理机构,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系统性。
(五)加强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行性研究
篇10
一、我国中医药企业实行国际化的动因
据调查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相关数据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5年达到1330亿美元,约相当于当年全球向外流量的17%,其存量达到1400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13%。而我国的很多企业也开始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实行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中医药企业凭借什么去占领市场是个关键问题。这可以从西方的国际投资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论找到一定的国际化动因。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拥有的比当地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净优势,从而保证她能赚取较多的投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包括两方面,一是知识资产优势,二是因企业生产规模大而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
“回归自然“、祟尚天然药物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这种风靡全球的“天然药物热”使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前景看好,也是中药最大的优势所在,为其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医疗知识的结晶,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她又是中华人文文化阶段的产物,必须跟上并协调与科学文化和大自然生态文化的发展,中医有其独特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形神合一”整体观,“三因论”疾病观和“辨证论治”治疗观,这些的确比西医更具有辩证法。同时,中医强调从宏观角度来认识人体,辩证综合、辩证论治,而不像西医具有很强的局部性。
二、我国中医药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被广泛应用,欧美的一些国家也正在逐渐放松对中医药的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接受中药作为治疗药物,中药已对以欧美国家为主的传统西药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从实际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医药业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我国医药销售额为246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占全球销售额的1%多。而近年来从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115亿美元,约占国内中成药市场的30%,除了当地法规的因素,其他很多因素极大阻碍了我国中医在国际市场的拓展。
(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不够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承载了浓重传统文化气息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她融汇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学科知识,故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至今为止能从根本上(不管是理论还是疗效)承认和接受中医的人群还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过的地区。而在欧美地区,中医药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的所谓认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的强势地位,使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减弱,使得西医西药大行其道,而中医药则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生存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有进一步的发展了。
(二)不能与时俱进的做到中药的现代化
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包括了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以及中药的现代化。而对于中医企业来说,更应该立足于中医开放的现代化。现代中药指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治实践相结合,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阐述中药基本物质基础与生物活性,研究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贮存、携带、服用)的新型中药。而目前我国中药理论只要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无论是药物的性味、剂量、功效等理论知识,抑或是采集、加工、炮制等使用技巧,都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资深的老中医常常通过对剂量加减、调整配方等众多途径控制药效,这样也使得中药成分更加复杂而难以标准化。
(三)知识产权体系的不完善
药品开发,从选方、试验、试用到投产,一般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要花费大量的开发成本。中药的开发也是如此。和其他药品一样,中药也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具有商业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然而我国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还不够完善,因此,很难为中药的知识产权提供充分的保护,致使很多中医知识财富流失。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实行了药品专利,一方面以合作开发名义获取我国中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又以知识产权为武器,将我国的企业拒之于门外。同时,我国很多重要企业缺乏产权意识导致商标在国外被抢注,从而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我国著名品牌“同仁堂”在日本被抢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增加了我国中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四)出口市场管理混乱
很多人认为中医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国际市场上“身份”的问题。在很多国家,中药不能成为药品,而只能以保健品、食品或者食品补充剂的身份出现。而我国目前经营中药出口的行业涉及10多个系统,有些集体、个体也有出口许可证,从而造成了中药出口市场的混乱,导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经各种渠道流入国际市场,这使很多名牌、优良产品出口受阻,在国外市场的声誉遭到破坏。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文化的宣传力度
以日本的汉方为例,汉方传入日本已有千年的历史,一直视为正统的医学,直到明治维新时期,留学德国学习正统西方医学、对汉方不了解的日本卫生部部长在日本医学界强行推行西化政策,导致了汉方医药的衰萎,这说明文化认同对政策行为的巨大影响力。目前,欧盟议会在2004颁布的药品法令中,包括了针对草药注册的2004/24/EC指令。同年,欧盟药品评价署EMEA成立了草药产品委员会,也标志着欧盟草药市场的管理进入一个新时期,同时,美国也放松了对中药的管制,所有这些,都给我国的中药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复兴,缩小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带来的中药国际化的障碍。目前国外中国文化持续升温,学习汉语及留学中国的人越来越多,建议增加传统文化所占课时比重,同时将中医药知识作为普通的卫生知识进行传授,让民众掌握正确的中医药常识,进行更广泛的普及。同时通过国际交流会、研讨会、访问、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大中药和中医文化的宣传,加大对国外中医药方面留学生的培养工作,使其成为我们的“传道士”,加大国外中医药体系的建立。
(二)加强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保护中最为有效、力度最大的一种方式。对于药品,专利所保护的是药品的核心技术特征。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实践传承的基础上,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如医药配方、现代剂型、医药新用途,都应当及时把握专利申请时机,以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这样的专利权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商标所带来的无形价值。现代市场,商标不仅仅是一种标记,它往往蕴含企业形象、商品质量、顾客对商品的信赖,因此对商标的保护特别是驰名商标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老字号”,要积极实行品牌营销战略,加大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中,科研机构和企业应主动利用国外机构或其在中国机构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最新消息和动向,扩大申请、注册国际专利、商标等,为培育国际名牌产品创造条件。
(三)积极实行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目前,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是没有能为外国人接受的质量标准,因此中医产业现代化,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其产品的现代化上,中成药的生产现代化就是质量可控的现代化。
(1)原料制作的标准化。
指纹图谱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是植物药和中草药质量控制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既能定性,又具有部分定量作用,在一定程度可较全面的控制药品,因此为保证中药质量,制定中药材的标准指纹图谱是极其必要的,这对中药材品种、来源的控制非常有效。在生产中,要大力推广GAP,确保中药材生产质量。GAP对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了规范,具体为第一、根据中药生长发育要求,确定适宜中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第二、确立稳定的种质来源;第三、对中药材进行合理的栽培和养殖管理;第四、适度、适时采收中药材,GAP的推出也是尽最大努力控制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中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中药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的质量。
(2)中药制剂生产的标准化
中药的复方制剂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髓。中药传统的丸、膏、汤等剂型虽然在几千年的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毕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因此,应积极的改进,实施标准化,主要在于运用现代科学分析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过程,同时进一步研究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知识,力求开发出高效、低毒,能标准化的新型中成药,同时提高生产质量,通过GMP认证,获得国际市场认证的基本许可。
(四)合理运用促销,扩大企业知名度。
我国的中药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也要彻底抛弃传统的“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制定有效的促销策略,并且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目前我国的中药主要以几种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第一,功能食品形式,主要在食品店、超市、营养品店销售,虽然替代了中医门诊,简单易行,但忽视了中药的药用价值。第二,通过非正式渠道,一般在华裔社区和中药店内销售,但会面临被清除和没收的危险,目前欧洲和美国的立法开始明确中药作为药物的地位,这为中药又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因此,中药企业应积极利用各种销售渠道,大力促进产品销售。
(五)以医带药
上世纪70年代,其随行记者在北京做了一个手术,亲身体验了针灸麻醉效果,尼克松目睹了该事实,并引起了海外传媒的关注,美国从此接受了针灸疗法。因此,中药要被国际市场所接受,除了从生产、包装等方面符合国际药品市场的要求,还要辅助以医药理论描述中药的功能,让外国人对中药能从理论上接受和认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