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效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4-08 07:0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效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本效益分析

篇1

关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的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累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3.诉讼成本。在因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而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4.竞争和谈判劣势。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制度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将价格压得很低,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有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才能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所有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实现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的。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篇2

【关键词】 成本 效益 管理

[Abstract]Cost-benefit analys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Evaluating medical equipment's operating state, fully extracting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etal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medical equipment, and setting guidelines for investing in fixed assets are all tasks that hospital policymakers and medical equipment managers must be able to grasp and practically imple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s a hospital assets manager and a benefits analyst.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and share methods and experience regarding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medical equipment at large hospitals.

[Key words] Costs; benefits; management

医疗设备是现代化医院固定产投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医疗设备的引进极大地促进医院的医疗业务,医疗设备运行是医院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医疗设备的配备水平,成为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医院整体实力的反映。加强医院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是医院成本核算更科学的细化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工作,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医院当前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为指导科学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重要保证。

一、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特点

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存在于下列三个方面:

1.设备服务因所诊疗患者的数量、病情严重程度、使用时间等不同原因,使所提供的服务的成本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差异;

2.新技术、新方法、医师及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否熟练正确使用设备也会对医疗成本产生影响。

3.设备使用耗材的价值高低及使用数量多少,直接使医疗成本发生变化。

二、经济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

1.投收益率法。

是指该医疗设备年产生的净收入与设备投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收益率=[ (医疗设备收入-设备支出)/该医疗设备投总额]x100%。设备支出主要包含有设备消耗耗材料费、维修保养费、管理和操作人员工、水电费和成本折旧费等。投收益率越高,表明设备经济效益越好。

2.投回收期法计算方法。

根据医疗设备投成本收回所需时间而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公式为:该医疗设备投额/该设备年净收入。投回收期越短,说明该设备经济效益越好,否则,效益则差。当投收益率为负值时,我们将不再计算投回收期,直接按照评估标准的差级评判。

三、经济效益分析的数据来源

客观和丰富的数据来源是做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和关键。

信息化的发展为医院经济管理的全面提高和进步提供了保障平台。医院实行HIS管理,使我们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有了真实可靠且充裕详细的来源。

1.设备年收入:

利用医院的HIS系统,根据设备收费编码、设备收费所属科室,框定查询年度的时间范围进行查对。该数据项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1被分析设备仅一台时,依采集的收入数据直接进入计算。

1.2当某科室有多个收费相同设备,收入进行平摊。

1.3若设备属同类,而收入、功能差别较大时,按照收入比例分配。以监护系统为例,四床监护系统可同时监测四位患者,普通床头监护仪仅可对一名患者实施监护,当科室同时拥有这样两类设备时,我们将分别按照4:1的权重进行计算。

1.4某些设备收费相互交错、纷繁复杂,难以分配,我们在计算时不再进行收入分配,而是对设备进行整合为一台,收入合并来计算。

2.设备耗材费用:

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科室单台设备领用耗材费用总额统计,或科室提供年度实际耗材费用。其中,可收费耗材不包含在成本统计范围之内。

3.设备维修费用:

当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据实统计。

4.设备水电费:

设备水电费=水费+电费。

水费=设备用水量x价格/每立升水 。

电费=设备功率x设备工作时间x价格/每千瓦小时。

水、电费用是根据设备维修工程师根据设备运转能源消耗率和设备实际日/月运转时间、实际日/周耗水量分别与其单价计算所的结果。

5.设备人员工:

设备专职管理和操作人员工来源是根据医院财务经营部门提供数据计算。计算方法:人员工= 该设备全面运行所需人员数x(科室人员工总额/科室人数)。

6.设备折旧费: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年限进行计提,年折旧费=设备购置价/折旧年限,超过折旧年限将不再计提。

四、经济效益分析的评价标准

医疗服务不同于生产企业,对设备效益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更不能忽视。医疗辅助设备(如消毒设备等)不产生任何直接经济效益,仅仅是为了医疗安全和以社会效益为主所购置,评价标准我们以其实际使用率作为评判。对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如何客观评价设备的效益,我们必须设立一个评价标准。

我们认为:以投回收期经作为评判标准直观、明了。为了客观公正评价设备效益状况,立足于促进发展提高效益的宗旨,经几年来的工作总结,我们制定出如下设备效益的评价标准如下:

1.很好回收期≤2年;

2.较好2年<回收期≤4年;

3.一般4年<回收期≤6年;

4.差 回收期在6年以上。

五、经济效益分析的对象

1.个体大型医疗设备。

2.科室范围大型医疗设备

3.全院综合大型医疗设备。

六、分析举例

如何对单台大型医疗设备做成本效益分析,国内同行已经做了很充分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对全院医疗是设备投做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相对也比较简单。本文就相对比较难操作和掌握的科室内特殊和复杂情况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的分析办法举例说明

重症医学科监护系统(仪)2009年效益分析一览

1.收入

1.1收入分配方案(编码为1215090006): 重症监护室现有监护设备7套(台),详见下表:

有关解释:7套(台)设备均可进行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共可同时监护26人,个体设备收入依照其功能贡献比例来加权分配。

1.2收入数据来源:在HIS收费系统框定收费科室-重症监护室、框定收费时间2009-01-01 00:00:00―2009-12-31 24:00:00,按照《陕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编码查询,心电监测编码310701022收入为514016元,血氧饱和度监测编码310701028收入为256748元,遥测心电监护编码310701008收入为0元。

1.3收入计算 收入=(514012+256746)x0.3077+

0x0.6667=237162.24元。

2.支出

2.1年折旧额:设备购入总价1859394.07元,折旧年限5年,年折旧金额371878.80元。

2.2年维修费用:27890.91元

2.3水电费用:本设备不消耗水费用为0元,总体功率600w,按每天24小时、每月30天、12个月、每度电0.51元计算。水电费=0.6x24x30x12x0.51+0=2643.84元。

2.4人员工:以该科室工表人员工和/人员数量得平均工2260.75元,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科室调研确定该设备实际管理和操作需人员0.86人,故本年度该设备人员工为2260.75x0.86x12=23330.94元。

2.5设备耗材:按照科本设备使用量在本类设备耗材用量占比计算为7089.20元。

总支出=年折旧额+维修费用+水电费用+人员工+耗材费用=371878.80+27890.91+2643.84+23330.94+7089.20=432833.69元

3.设备投收益率

投收益率=(237162.24-432833.69)/1859394.07x

100%=-10.52%

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差。

七、经济效益分析的意义

进行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通过成本效益实时分析,获得成本与效益的数量关系,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但是具体如何运用计算出来的设备-成本效益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医疗政策依据。

经济效益分析的结果对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提供考核依据。使人民群众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又能使医院的投和发展处于良好循环。

2.向医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效益分析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明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是对设备引进论证结果的实践检验,能够促进引进设备论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投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3.使用科室反馈。

为了促使发挥所购设备的最大效用,可以多种形式将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反馈于科室,使科室对设备使用状况有清楚认识。通过召开使用科室听证会,多部门讨论分析,研究改进意见,解决实际问题,达成共识,寻求提高效益的新办法和新途径。

八、总结和讨论

效益分析从本质上仍不能完全反映设备的效益状况,设备的管理成本、房屋建筑成本,在结果中还不能够准确体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建立成本效益分析制度的目的是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益才是关键。我们认为,积极开拓、开源节流、增加收益,需要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医疗管理部门站在社会的层面,对大型设备尤其是特大型设备的配置建立规划机制,防止盲目和无序引进。

2.开展医疗单位同业之间、医疗单位内科室与科室之间广泛交流与协作,使医疗硬件源得到充分的使用。

3.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扩大设备诊疗用途。

篇3

关键词 资源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代际公平;代际折现

中图分类号 F12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8-002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04

成本效益分析由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与帕累托效率改进的观点一致,已经成为项目和政策决策的基本效率标准。但是成本效益分析运用于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或政策评价时严重损害了代际公平。例如核电站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可能对后代人产生负面影响,洪水治理项目和大型土地整理项目也可能造福未来几代人。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引发了资源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这些成本和收益不仅仅是当代人承担或享有,而是严重影响后代人的福利。当使用市场折现率折现这些成本与收益时,具有当前收益和远期成本的项目会比具有远期收益和当前成本的项目更容易被批准,从而对后代人不公平。因此目前已提出诸如经验代际折现率、零社会折现率、单一环境折现率和双重社会折现率等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来修正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但这些折现率都只适用于少量特定的项目与政策评价,折现率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难以构成系统的折现率选择体系,更难以满足具有长期复杂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鉴于此,本文在比较分析目前代表性社会折现率的运用范围和计算依据的基础上,基于不同折现率间的内在联系,从折现率选择过程和折现率计算方法两个方面构建一个基于多重社会折现率的新代际折现思路。该折现思路具有便于操作,运用范围更广,计算精度更高的优势。最后以水土保持项目为例,介绍该思路在具有长期资源与环境影响的项目或政策评价中的运用。

1 代表性代际折现率分析

学术界关于如何确定评价具有长期环境影响的项目或政策的折现率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已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折现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1 经验代际折现率

经验代际折现率认为无论是市场折现率还是社会折现率都应该根据观察到的经验数据计算,而不应该人为地任意地确定。政府或决策者基于道德因素的考虑,人为地修正折现率既缺乏理论依据也缺乏民主意识,被称为指令性方法(prescriptive approach)而备受批评[1]。因此,社会折现率应该依据描述性方法(descriptive approach),借助社会福利函数,由社会实际选择来揭示[2]。例如,很多学者分析了经验代际折现率,并提出不同的折现率形式[3-6]。

经验代际折现率虽然与观察到的行为一致,但是它造成了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表现为决策个体(后代人)如果有机会在未来修正他们的偏好,那么他们就不会遵循当代人设计好的最优路径[7-8]。另外,经验代际折现率的计算方法很难准确估计时间跨度较长的代际选择[9]。因为估计这类代际折现率需要获得长时间跨度的经验数据,但现实中很难准确获得这些数据。例如很难让一个决策者去判断未来50年后的情况。

1.2 零社会折现率

为了保证代际公平,后代人面临的成本和收益与当代人面临的成本和收益一样重要,具有同等的权重,因此不应该折现[10]。这种观点与强可持续性观点一致,即关键资源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土地沙漠化等)的耗竭或破坏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性,这种影响在未来是很难修复的,人造资本无法补偿这类资源环境功能的下降,从而导致HicksKaldor补偿原则并不成立。凡是涉及到这类关键资源与环境的项目或政策评价必须采用零社会折现率。

马贤磊等:成本效益分析与代际公平:新代际折现思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8期不过,很多资源环境(渔业资源、草地资源等)与人造资本间存在替代性,虽然当代人的决策可能造成资源环境功能的下降,但后代人可以从未来的技术进步、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投资中获利。只要可以维持资本总量的“严格不减少”,就不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表明弱可持续性(新古典可持续性)原则能够保证HicksKaldor补偿原则成立,成本效益分析并不会损害代际公平。因此,在评价涉及人造资本可以替代的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与政策时,零折现率,更严格地说,任何根据环境外部性调整(降低)的社会折现率都是错误的,因为它面临重复计算问题[11]。

1.3 单一环境折现率

由于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产生了代际环境外部性,科斯定理和庇古税两种手段都无法发挥作用[12]。因此考虑环境外部性而人为地调低传统社会折现率,能够更好地体现代际公平[6,13]。这种低于传统社会折现率的折现率也叫环境折现率或者代际折现率。著名的Ramsey最优增长模型[1,13-14]和Davidson模型[15]都从数理角度详细论证了环境折现率低于传统社会折现率的原因。

单一环境折现率仅适用于那些造成了人造资本可以替代,但面临较高替代难度的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因为当自然资本,尤其是人造资本无法替代的资源环境面临不可逆损害时,应该采用零折现率来保证代际公平[16]。而对于人造资本可以容易替代的资源环境破坏,资本的积累能够保证后代人的消费不减少,采用传统社会折现率就可以保证代际公平[12]。

1.4 双重社会折现率

如果项目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分为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那么对于市场物品采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折现,而环境物品采用环境折现率折现[17-20]。此处的环境折现率与单一环境折现率相同,取值介于零折现率与传统社会折现率之间。Weikard和Zhu指出双重折现率仅在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无法完全替代时才有意义[14]。因此,双重社会折现率与单一环境折现率一样,仅适用于涉及那些造成人造资本可以替代,但面临较高替代难度的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

在评价具有市场和环境两方面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时,双重社会折现率被视为优于单一环境折现率,因为它基于经验和道德两个方面考虑:经验方面表现在通过观察现实行为选择来计算市场物品的折现率可以降低折现率选择中的主观性;道德方面表现在环境物品具有代际分配特征,选择较低环境折现率能够保证代际公平[21]。可以说,双重社会折现率充分发挥了描述性方法和指令性方法的优势,有效平衡了代际公平和主观判断[22]。在双重社会折现率的框架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折现思路和模型[13,20-21]。

1.5 小结

表1总结了四种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的计算方法、选择依据和适用范围。这些代际折现率基于不同的原则和

方法计算,运用于不同的项目和政策。零折现率是基于道德考虑,适用于引发人造资本无法替代的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经验代际折现率基于观察的行为选择,避免了主观随意性,但不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和政策。单一环境折现率和双重社会折现率都适用于引发人造资本可以替代,但面临较高替代难度的代际影响的项目和政策。前者主要适用于仅造成无形环境影响的代际项目和政策,或者既造成有形市场物品影响,又造成环境影响,但无法具体分割和量化这两种影响的项目和政策;后者则适用于可以区分市场物品影响和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

2 新代际折现思路:多重社会折现率

2.1 新代际折现思路的内涵

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时是否损害代际公平主要取决于项目或政策引致的影响是否满足HicksKaldor补偿原则。事实上,只有当项目或政策造成关键资源与环境的耗竭或破坏,人造资本无法替代(修复)受损的关键资源与环境时才打破HicksKaldor补偿原则。因此,合理修正后的成本效益分析仍然可以为大多数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提高效率标准,而不损害代际公平。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代际折现率往往适用于具有长期的单一的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例如,一个项目仅仅造成了关键资源的破坏,那么应该采用零折现率;一个项目仅仅造成了一种环境资源的破坏(草地退化),那么应该采用单一环境折现率(仅考虑草地退化的环境影响,而不考虑草地退化带来的牧业的经济损失)或者采用双重社会折现率(即考虑草地退化的经济损失也考虑环境影响)。但现实中大多数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或政策都会同时造成多方面的资源和环境影响。例如,针对我国西部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启动的综合性水土保持项目除了建筑成本和改善土壤带来的粮食增产等方面的经济成本和收益外,还具有治理水土流失,避免沙漠化的环境价值,维持当地生态环境,抑制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植被美学价值等多维度的资源与环境影响。无论是单一环境折现率还是双重社会折现率都难以有效评价这类具有复杂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

新代际折现思路是将多重社会折现率引入具有复杂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估中,从而使得折现方法(成本效益分析)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于所有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估。根本思路是除了区分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外,还需要根据人造资本与环境物品间的替代程度的不同进一步细分环境物品,这样对市场物品采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折现,对项目或政策引致的每一类环境物品采用不同的环境折现率折现。例如在综合性水土保持项目评价中,除了运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来折现市场经济价值外,还需要对不同的环境影响(抑制沙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美学价值等)采用水平不同的环境折现率折现。与双重社会折现率相比,多重社会折现率提供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确的代际折现方法,在评价具有复杂环境影响的项目与政策时更具优势。

2.2 新代际折现思路的折现率选择过程

图1自上至下系统地描述了新代际折现思路的折现率选择过程。该选择过程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够运用于大多数项目和政策评价的折现率选择。例如,如果一个项目或政策并不产生代际影响,那么传统社会折现率被采用,否则判断所产生的代际影响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如果是短期代际影响,可以通过观察行为选择来估计经验代际折现率,否则,要进一步判断所造成的长期代际影响是否可以划分为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如果不可以划分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我们需要判断这种整体性影响是否符合强可持续性,即能否为人造资本替代。如果符合强可持续性,那么零折现率应该被使用来确保代际公平,否则应该使用单一环境折现率来保障代际公平。针对代际影响可以划分为市场物品和环境物品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判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能否根据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不同进一步细分环境物品。如果不可以进一步细分环境物品,同样我们需要判断不可细分的环境影响是否符合强可持续性。如果符合强可持续性,应该使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来折现市场物品,使用零折现率折现环境物品。如果不符合强可持续性,应该使用传统社会折现率来折现市场物品,使用单一环境折现率折现环境物品。针对环境影响可以进一步细分的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计算人造资本与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此时,传统社会折现率可以用来折现市场物品,A1、A2和An水平的环境折现率分别用来折现人造资本与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在A1、A2和An水平上的环境物品,n为环境物品细分类别数。

图1表明,以往学者提出的四种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中的每一个都只是这个新代际折现思路下的一个很小的构成部分。多重社会折现率是新代际折现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四种代表性代际折现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代际折现率系统。由于大多数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所引致的环境影响都包括不同方面,很少项目或政策的环境影响是单一的,无法细分的。因此,根据图1所示的代际折现思路选择折现率时,四种代表性代际折现率更多发生重社会折现率会被广泛运用。

2.3 新代际折现思路下的折现率计算方法

在新代际折现思路下,多重社会折现率中的不同部分要求不同的估计方法。传统社会折现率不涉及代际影响,往往根据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方法和社会时间偏好率方法来确定。例如可以根据资本回报率和消费折现率的加权平均来计算社会折现率[15],或者以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方法为指导,设法算出私人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及税收的影响,再通过加权平均算出社会贴现率[23]。经验代际折现率一般根据观察到的代际行为选择数据估计。其中MPL(Multiple Price List)量表法是运用最广的方法[5,24,25]。

不同水平的环境折现率是计算的难点。因为环境折现率主要依据道德判断,而非经验数据计算,因此并无统一计算方法。不过,目前时间维度成为环境折现率选择的一个重要根据已成共识。为了保证后代人的利益,环境折现率应该介于零和传统社会折现率之间,并且随着时间而递减[26,27]。表2总结了不同时间维度下的环境折现率。

除了时间维度外,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替代难度也是影响环境折现率的重要因素。如果用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边际替代率来衡量两者间的替代难度,不同替代难度下的环境折现率可以用图2来描述。假定时点t的社会总福利(Wt)仅取决于人造资本投入(Ct)和资源环境禀赋(Rt),即有Wt=W(Ct,Rt)。W1为不同人造资本和资源环境禀赋下的等福利曲线。由于资源环境提供资源基础、废物“沉淀”、舒适性基地和基本生命支撑四项功

能,这四项功能中很多方面是人造资本无法替代的[28],因此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并不会出现边际替代率接近于无穷大的极端情况,因此等福利曲线W1绘制成图2形式。沿着X轴方向,从区域Ⅰ到区域Ⅱ再到区域Ⅲ,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边际替代率MRSCR逐渐减小,最终为零。表明人造资本可以替代资源环境,但是替代难度逐渐增加,当资源环境被破坏到无法恢复时候,人造资本将无法替代环境资源。因此,应该根据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边际替代率MRSCR来估计环境折现率,原则为边际替代率MRSCR越接近零,环境折现率越接近于零。在区域Ⅰ,边际替代率较高,人造资本替代资源环境比较容易,建议采用接近于传统社会折现率的高环境折现率;在区域Ⅱ,MRTSCR低于区域Ⅰ,低环境折现率是合理选择;在区域Ⅲ,MRTSCR为零,对应采用零折现率。

3 新代际折现思路运用:以水土保持项目为例3.1 项目简介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治理区。植被恢复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淤地坝建设工程等水土保持项目是治理这类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项目,具有典型的代际资源环境影响。传统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很难用于评价这类项目,但新代际折现思路能够有效地评价。

假设一项综合性水土保持项目主要措施包括:①通过平田整地来改善农田,减少农田耕作中的水土流失;②在退化严重地区恢复景观植被,固土防沙;③建设基础性水利设施,保护水源。根据物种的进化周期确定项目周期为100年[26],项目的建设性投资发生在前5年,其后发生的是维护成本。项目收益包括农田质量提高带来的粮食产值、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复避免沙漠化的环境价值、环境改善带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植被)的美学价值。其中粮食产值通过粮食产量增量计算,环境价值和植被的美学价值可以通过条件估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可根据自然科学家提供的物种价值数据估算。具体的成本和收益情况见表3。

3.2 多重社会折现率确定

首先按照新代际折现思路下的折现率选择过程来选择该项目的折现率类型。由于该项目具有明显代际影响,并且可以细分市场物品和不同类型的环境物品,因此图1中标注的多重社会折现率适合于该项目评价。然后按照新代际折现思路下的折现率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时间维度(见表2)和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替代程度(见图2)来确定运用于不同环境物品的环境折现率。由于综合性水土保持项目是典型的公益性项目,我们取8%的传统社会折现率来折现建设性投资和前两次维护成本;生物多样性保护符合强可持续原则,即人造资本无法弥补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按照零折现率折现;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复措施避免沙漠化同样接近于强可持续原则,但考虑到人造资本对它的替代难度低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采用低环境折现率,并且在时间维度上递减;植被美学价值虽然是重要的环境价值,但是它对人类福利的影响可以通过人造资本(如人造生态公园)来替代,建议采用高环境折现率,且在时间维度上递减。短期内粮食增值能够被人造资本完全替代,但从长期的地区发展来看,长期粮食匮乏也会造成区域性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加剧这种粮食安全风险。为此建议粮食增值按照高环境折现率折现,且在时间维度上递减。该项目多重社会折现率下的具体折现率见表3小括号内的标注。

3.3 项目评价

为了比较多重社会折现率与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下的项目净现值,我们也计算了传统社会折现(8%)、单一环境折现率(5%和4%)以及零折现率下的净现值(见表4)。两种极端情况为:①项目引发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符合强可持续原则,人造资本无法替代这些影响,此时项目净现值高达1 420.00万元;②项目引发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符合弱可持续原则,且人造资本能够非常容易地替代这些影响,净现值则为-154.84万元。前者虽然赋予当代人和后代人相同权重,但忽视了当代人的财富积累对后代人的影响,后者在考虑财富积累的正面影响时,却忽视了代际公平,使得这类具有明显积极代际影响的项目被抛弃。当单一环境折现率为5%时,项目净现值为负值,当降到4%时,项目净现值为正值。因此,折现率的微小变化严重左右项目的决策。多重社会折现率针对项目引发的不同影响(成本和收益)采用不同的折现率,折现率的选择依据时间维度和所引致的影响与人造资本间的替代难度两个方面来确定,大大降低了单一环境折现率选择中的随意性,并且不同影响所采用的折现率也具有可比性。采用表3中给出的多重社会折现率计算该项目的净现值为711.87万元,表明该项目具有很高的代际收益。

4 结论与讨论

成本效益分析能否成功运用于评价具有长期资源环

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取决于所选择的代际折现率。基于以上述分析可以总结以下结论:①当前代表性的代际折现率只适用于少量的特定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与政策评价,大部分环境影响项目和政策评价需要运用多重社会折现率,它能有效地缓解环境折现率选择过程中的主观性,提高环境折现率的计算精度;②基于多重社会折现率的新代际折现思路具有更广的运用范围,特别是能够为涉及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提供系统的折现率选择指导;③多重社会折现率下的环境折现率同时受到时间跨度和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影响,遵循随着时间推移递减,随着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替代难度的增大而递减的原则。

我们构建的新代际折现思路为评价具有长期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折现率计算依据。但是要精确地计算运用于不同环境物品的环境折现率,就必须准确地估算不同资源环境物品与人造资本间的替代难度(边际替代率)。由于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资本间的替代难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估算资源环境物品与人造资本间的替代难度是未来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近期研究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努力:①针对项目和政策引发的资源环境影响,组织包括资源环境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经济学等多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区分每种类型资源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可逆程度以及与未来经济技术水平进步间的关系,从而努力估算其与人造资本间的替代难度;②根据专家平台估算的不同替代难度下的环境折现率,结合大量具有资源环境影响的项目和政策评价的具体案例,尽快从经验层面编制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影响项目的环境折现率查询表。在该表中,每个时间维度和人造资本与资源环境间的边际替代率组合对应一个确定环境折现率,从而为现实项目和政策评价中的代际折现率选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aum S D. Description, Prescription and the Choice of Discount Rat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9:197-205.

[2]Arrow K J, Cline W, Maler K G, et al. Change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25-144.

[3]Weitzman M. On the Environmental Discount Rat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4, 26: 200-209.

[4]Azar C, Sterner T. Discounting and Distribu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9: 169-184.

[5]张颖,任若恩,黄薇.中国代际内与代际间贴现率的实验研究[J].金融研究,2008, (9): 164-175. [Zhang Ying, Ren Ruoen, Huang Wei.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Discount Rate of Intragener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8, (9): 164-175.]

[6]Henderson N, Bateman I. Empirical and Public Choice Evidence for Hyperbolic Social Discount Rat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5, (5): 413-423.

[7]Heal G. Valuing the Future: Economic Theory and Sustainability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8.

[8]Hepburn C. Concerning the Future: Declining Discount Rat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2005.

[9]Frederick S, Loewenstein G, Donoghue T. 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 A Critical Review [J]. 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 2002, 40 (2): 351-401.

[10]Shue H. Bequeathing Hazards: Security Rights and Property Rights of Future Humans [A]. In: Dore M H I, Mount T D (Eds.). Glob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Equity and the Limits to Markets [M]. Oxford: Blackwell, 1999.

[11]Pearce D, Turner K 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

[12]Padilla E.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 69-83.

[13]Rabl A. Discounting of LongTerm Costs: What Would Future Generations Prefer Us to Do?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7: 137-145.

[14]Weikard H P, Zhu X. Discounting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When Should Dual Rates be Used? [J]. Economic Modeling, 2005, 22:868-878.

[15]Davidson M D. A Social Discount Rate for Climate Damages to Future Generations Based on Regulatory Law [J]. Climatic Change, 2006, 76: 55-72.

[16]Lind R C, Schuler R E. Equity and Discounting in Climatechange Decisions [A]. In: Nordhaus W D (Ed.). Economics and Policy Issues in Climate Change [M]. Washington, DC: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1998.

[17]Price C.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The Respectable Case for Discoun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 (6): 117-132.

[18]Plambeck E L, Hope C, Anderson J. The PAGE 95 Model: Integrating the Science and 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 [J].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77-101.

[19]Hasselmann K, Hasselmann S, Giering R, et al. Sensitivity Study of Optimal CO2 Emission Paths Using a Simplified Structur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J]. Climate Change, 1997, (37): 2345-386.

[20]Yang Z. Dualrate Discounting in Dynamic Economicenvironmental Modeling [J]. Economic Modeling, 2003, 20: 941-957.

[21]Tol R S J. Time Discounting and Optimal Emission Reduction: An Application of Fund [J]. Climate Change, 1999, 41: 351-362.

[22]Sumaila U R, Walters C.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A New Intuitive Approach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52: 135-142.

[23]尚卫平,黄耀军.公共投资决策过程中社会贴现率的确定[J].财经研究,2002,28(7): 64-67. [Shang Weiping,Huang Yaojun. 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Discount Rate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2, 28(7): 64-67.]

[24]Anderson C L, Maya D, Andrew G, et al. Discount Rates in Vietnam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4, 52: 873-888.

[25]Harrison G W, Morten I L, Melonie B W. Estimating Individual Discount Rates in Denmark: A Field Experi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 1606-1617.

[26]Saez C, Requena J. Reconciling Sustainability and Discounting in CostBenefit Analysis: A Methodological Proposa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0: 712-725.

[27]Weitzman M. Just Keep Discounting, but.... [A]. In: Portney P R, Weyant J P (Eds.). Discount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C]. Washington, DC: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1999.

[28]罗杰•珀曼,马越,詹姆斯•麦吉利夫雷,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Perman Roger, Ma Yue, McGilvaray James, et 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econd Edition) [M]. Beijing: China Economy Press, 2002.]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 New

Intergenerational Discounting Approach

MA Xianlei QU Futian

(Centre for China Land Policy Research,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篇4

[关键词] 传染病医院;经济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c)-117-02

Enhancement of cost benefit analysis technique on economic management of contagious hospital

XU Tingting

(Medical Department of Liaocheng Contagious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uthor's experiences of financial work and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cost benefit analysis on economic management of contagious hospital. It explores management theories that are more feasible to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economic management, control medical cost, improve social benefit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service.

[Key words] Contagious hospital; Economic management; Cost benefit analysis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的三改联动,以及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医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医疗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是传染病医院与大型综合医院间的竞争,与综合医院的“大而广”相比,传染病医院应更加追求“专而精”,这就必须要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然而,传染病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相对较少,床位周转率较慢,针对这一特点,更应该加强全院成本效益分析,合理利用资金,争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联系经济学理论知识,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传染病医院的实践与体会作一概述。

1 医院实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意义

1.1 用成本效益来分析医院经济活动,从根源上控制医疗成本

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于传染病医院的经济管理中,体现出资源和成本控制有效利用,而不是采用以提成和创收为指标来改善经营状况。重视对医疗费用成本的控制,在保证医疗需要的前提下,做该做的检查,用该用的药物,减少个人在健康保健方面的支出和国家卫生资源的浪费,其效果等同于创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建立医院经济活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为管理者、政府及社会等相关主体梳理医院财务、医疗服务及资源综合使用信息,并提供完整的经营管理结果,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济管理水平等提供适用性、诊断性建议[1]。

1.2 使医院管理者全面了解医院各科室的发展状况

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通过分析效益(包括社会效益)与科室核算成本,院领导可以得到数据指标和其他形式的指标在内的全面的信息[2],掌握各个科室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作出发展决策奠定基础。此处所述的社会效益,以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例,如急诊科、查体中心、传染病控制科、疼痛科等科室,虽然不能体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却很明显,也是一个传染病医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考虑的因素,医院的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此类科室的健康发展。

1.3 为医院调整各科室及个人奖励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院内培训学习成本效益分析,使全院职工牢固树立起成本意识。将“节支”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我院进一步加强了成本核算,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建立奖金分配考核制度。按岗位、工作量、按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分配机制,岗位考核体系以非经济指标为主。激励和引导全院人员努力支持节支制度,通过持续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质量,用低廉的费用和优质的服务去回报社会,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传染病医院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成本效益分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2.1 医院临床科室实行成本效益分析

由于社会对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高和医疗设备及技术的飞速进步,医疗费用亦在不断上涨,患者的负担越来越重。卫生主管部门认同,由于工资及劳动成本提高、物价提高和高新技术引进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医疗成本不断提高,而收费标准却是几年调整一次(聊城市至今仍使用2000年山东省医疗收费标准),医疗成本与服务收费标准同步增长,致使目前实际消耗的成本与收费标准之间存在很多差距。医院临床科室是医院效益的主体,其医疗服务成本不易控制、衡量变化快,其分摊测算相当复杂。因此,我们建立了反映临床科室成本效益的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指标预测和可行性论证,以此来探讨医院临床科室如何开展成本效益分析,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从而提高临床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2.2 医院医疗设备项目成本效益分析

医疗设备作为医疗机构诊疗疾病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参与医疗市场竞争的一种能力,目前随着三医联动改革,医保人群覆盖面的扩大,费用的总控及实施按病种定额付费方式,医院的医疗设备投入也由蓬勃发展期的粗放型管理,转向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经济管理[3-4]。这种经济管理的原则是合理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院对医疗设备的全程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前期的项目论证、采购论证、使用中的跟踪管理、终期的残值处理等。因为医疗设备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收期长,一旦购置,因无二手市场作为退路,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更改,所以前期设备项目的论证中的经济学评价预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这种形势要求,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将设备购置当作是一种投资项目,对医疗设备全寿命成本进行估计,对经济效益进行合理预测,达到了以下目的:①为医院领导作出正确决策而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购置前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估,避免投资一些高投入、而市场需求量又不大的或是在使用中消耗性支出过大的项目。②对全院各部门的申请购置项目进行统一标准的预测分析,确立分析指标,进行项目的排队,找出哪些投入合理,临床又确实需要,有足够的需求,使用中成本支出合理的项目,在医院的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化项目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③通过和申请使用部门一起综合分析市场现状和历史资料,全面而客观地估计使用量目标,并将此使用目标作为科室承诺目标记录在案,便于今后实际使用中对照考核。

2.3 提高医院预算管理的措施

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医院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辑制订医院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现金流量等预算,使医院经营的最优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执行。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科学地对预算管理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对不符合的预算项目进行有效的调整。我院以成本效益为基础提高医院预算管理的措施有:①提高认识,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面覆盖,控制运行机制,而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都有权威性的领导层来加以促进和推动,将其作为医院的一项全面管理系统工程加以重视。②将医疗服务作为预算管理的龙头,为医院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医院以医疗市场为重点,每年预算编制前,先由医务处分析疾病走势,上一年医院各病种统计资料和本地区医疗统计资料,制订门诊和住院的预算,并根据医疗预算为医疗各部门制订各病区和门诊各科预算,真正使医疗服务与医疗市场相衔接、相统一。③成本费用控制为医院预算管理重点,为医院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在业务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是决定医院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行医院预算管理时,始终把成本费用控制作为重点工作。④为了更好地把未来的潜在因素考虑在内,收支预算采用滚动预算为好,一季度调整一次。综上所述,在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工作的同时,寻求一种制订预算的科学办法,改变了过去编制预算的误区,为制订出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预算,提供科学依据。

3 结束语

我院通过在医院经济管理部门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分析医院的经济活动,对医院的医疗成本控制和凸显公共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够促使医院各个部门大力开展控制成本的活动,提高医疗业务效率;另一方面,将社会效益考虑在内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够维护传染病医院的社会公益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聂兴凯.如何进行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23.

[2]谢小芳.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0,10(4):134-136.

[3]范明利.浅谈医院医疗设备投资的决策论证[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28(2):45-47.

篇5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析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核算和监督,可以为政府机构、债权人以及股东汇报企业的盈亏情况、财务现状、经济情况等。进行财务会计管理是促进企业进步的重要因素,经过财务会计的统计可以展现企业现在的运营情况和发展方向。通过专业的数据可以让公司的管理者根据公司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决策,及时纠正错误,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而税务会计主要负责企业经营项目涉及的税务的会计工作,税务会计工作是按照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税务方面的核算和管理,同时要按照国家规定,积极进行申报和纳税工作。在另一方面,财务会计是主体,而税务会计是辅助财务会计重要部分。两者互相维系,互相进步[1]。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共同点在于: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会计的内容,两者互相维系,互相进步,共同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公司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财务会计的目的是经过会计计算,为决策人员提供正确的经营信息;而税务会计的目的是经过会计计算,让管理者按规定进行纳税[2]。第二需要进行财务会计的多是和公司利益有关的经营者、债权人和股东;而需要教学税务会计的多是公司经营者和国家税务机关。第三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是有关公司经营的所有资金活动;税务会计的核算内容是公司由于需要纳税而出现的所有资金活动。第四财务会计要遵守的制度是会计规章,而税务会计要遵守的制度不单单是会计规章,还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进行操作。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统一时的效益分析

首先在成本方面进行分析。当公司统一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时候,要注意的是:第一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进行统一时,需要建设分离的、单独的计算系统。要为税务会计有关工作建设单独的计算系统,这会提高公司的管理成本。第二是人员成本[3]。当建设专业的计算系统之后,为维持需要增加专业的税务人员进行税务工作,这会提高公司的人员成本。其次是在收益方面进行分析。在企业统一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时候,管理者在一般情况下不用向外界提供保密性的财务报告等项目,而且不用对股东或者债权人进行负责,有利于促进公司收益的提高。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的效益分析

首先在成本方面进行分析。当公司分离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时候,会提高公司的经营费用。这是因为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开之后,就需要两个单独的会计计算部门[4]。其次是在收益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当公司分离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时候,其均可以选择适合各自部门运行结构,更加精细的资料可以帮助公司的管理者根据公司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公司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第二当公司分离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时候,可以使公司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企业税务工作,从而核算出更正确的纳税资料,帮助公司进行合理的避税,减少公司支出[5]。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生态移民;成本效益;民勤县

所谓生态移民是指因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而发生的迁移行为。实行生态移民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善移民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移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预期收益的变动等综合因素,使“非自愿移民”产生心理上的恐慌和行为上的抵触。因此,从生态移民主体的微观利益出发进行研究有利于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一、研究区农户移民意愿分析

(一)研究区移民现状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3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9%。总人口31.11万,99.7%的人口分布在该县不足20%的绿洲区内。从清朝起,民勤约有60万人离开故土。由于失去基本生存环境,近10年来,已有3.2万人外迁。自2001年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已完成生态移民18666人。今后10-20年的移民目标是实现全县承载人口数量减半。近期目标是:5年内向外输出7.5万人,到2010年人口总体数量下降到23万以内;远期目标是:从2010-2025年的15年内向外输出7.5万人左右,到2025年累计移民15万人左右。其中通过教育移民4万人,自发移民4万人,劳务移民3万人,政府统一组织境外移民4万人。民勤移民是生态环境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生态移民关系着绿洲的存续。

(二)农户移民意愿调查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东镇、泉山、新河镇的100户居民进行了民勤生态移民意愿调查(见表1)。选取理由是此3镇分别位于民勤湖区、中部和坝区不同位置的典型,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调查,分析农牧民移民意愿。从调查的统计结果看:愿意移民的农户占样本的35%,其中湖区居民15户,占支持户的43%。不愿意移民的农户占总户数的56%,以泉山和新河为主共43户,约占78%。那大多数农户在生态移民过程中是被动的。但是大多数农户对政府的举措表示理解,认为移民措施合理的农户占总户数的73%,只是对移民的预期收益表示出不确定的态度。由此可见,移民个体关注的是移民预期经济利益的得失。

二、生态移民成本效益分析

(一)生态移民的成本效益理论分析

舒尔茨成本-收益人口迁移理论在解释农业人口发生迁移行为的同时“更为强调迁移者对城乡间预期收入”的差异,追求预期经济效益最大是生态移民主体行为的主要原动力。生态移民成本根据承担主体分为政府成本和个体成本;根据成本性质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本文拟以个体成本和显性成本为依据进行核算,从量化的角度分析移民主体不同移民方式的预期收益(如表2)。移民个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其移民行为主要取决于第i种移民方式产生的净收益NRi=∑Ri-∑Ci是否大于零。无论采用何种移民方式,经济利益是驱动移民的决定因素。

(二)生态移民的成本效益实例分析

1、直接效益。本文将项目移民、教育移民、劳务移民、培训移民等不同方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归为移民的直接效益,其他为间接效益。(1)教育移民。针对民勤特殊的文化生态背景,通过教育渠道输送移民是该县采取的特殊移民方式。经过测算,从2006-2020年,民勤县将向大专院校输送新生55800人,境外就业53500人,移民输出率为96%。同时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向外输送高技能产业工人和现代服务业者的规模。本文选取连续8年的年高考录取人数和预期人均收入估算教育移民的成本收益。2001-2008该县高考录取年均2572人。统计资料显示,近年高中至大学7年人均成本约6万,扣除补贴1万元,年均约7143元;以20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为基数,收入预期30年,预期年净收益12119元,属于长期农转非的移民方式。(2)项目移民。项目移民是指在政府规划之下,对生态脆弱区的农牧民进行有组织的搬迁与安置,其特点在于组织性、规模性、政府投资性等。迁移户的成本主要是迁入地安家所需费用。据调查,项目移民个体成本和政府补贴基本平衡。以民勤县蔡旗乡农场移民点为例估算收益,户均4人,耕地10亩。移民区以1/3的土地种粮食,1/3的土地发展畜牧业,剩下的1/3发展特别经济的三元结构发展。一是种植粮食收益。户均种植小麦3亩,平均单产350千克,市价2元/千克,年收入2100元;生产成本约占40%,则净收益为1260元。二是畜牧业收益。户均种植牧草3亩,进行暖棚养殖,每户养羊15只(其中公羊1只,母羊14只),产羔率按150%计算,年产羔羊21只,一龄出栏收入6300元,种羊羊毛收入135元,肥料收入1080元,总计年收入7515元,养羊成本约占14.4%,为1080元,则净收益为6435元。三是种植经济作物收益。以种植棉花4亩计算,平均单产200千克,市价5元/千克,年产值4000元,成本约占58%,则净收益为1680元。四是其他收入。户均其他年收入1000元。每户年收入合计14615元,净收益10375元,人均2593.75元。民勤项目移民工程,静态总投资4亿元,年总产值1.46亿元,年净效益1.04亿元,工程使用期20年。经初步评估,效益费用比R=1.68,经济上具有可行性。(3)自发移民。自发生态移民是迫于生存危机,由群众自发地分散移民。据估计,现在民勤籍县外人口有100多万,在民勤周边的一些地方,整个村、甚至整个县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民勤籍移民。如新疆奇台县有28万人口,其中民勤籍移民人口超过80%。民勤湖区是该地区沙漠化源头,1995-2008外迁人口达31982人。同1990年相比,湖区人口的外迁规模大致是现有人口规模的1倍。湖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急速丧失,造成人口大量外流。据现有移民补贴标准,自发移民重建成本与政府移民补贴和变卖家产收入基本持平。湖区年均自发生态移民2665人,人均退耕2.5亩地,农业灌溉用水现状亩均440立方米。按景电工程实际水价每方0.77元估算,每年可节约地表水费34.65万元,地下水费39.97万元,人均节约280元。近3年民勤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自发移民人均年净损失3220元。(4)劳务移民。劳务移民是政府通过劳动培训进行的劳务输出。2007年以来,民勤县培训农民8万人次,完成劳务输转3.29万次,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通过行政推动、培训驱动、基地带动等措施,已向北京、新疆、广东等16个省市的180多家用工单位输出了劳务,累计建立劳务输转基地46个,形成东进西出、南北并举的劳务输出格局。政府规划2006-2020年,每年劳务移民达到1万人,其中在外定居的劳务移民每年能够达到1000人,这样15年就有1.5万人。按近年务工人员年均收入5000元计算,民勤未来15年可实现移民劳务收入7.5亿元,投入产出比1:2.5。劳务移民个体预期年可支配收入11000元,年均补贴收入667元,扣除农业损失3500元,人均年净收益8167元。

2、间接效益。民勤绿洲的生态移民工程,其意义超过一般的水利水电式移民工程,有其特殊的生态意义。该县积极探索生态移民模式和途径,对该地区和社会创造间接效益。如民勤县在东湖镇正新村开展生态公益性事业转移试验,将正新村沿边的66户、331人的耕地全部退出,转为生态用地,通过政府发放生态专项补助,组织群众治沙造林,实现群众收入公益化、水效利用最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20%上升到目前的25%。民勤县实施的生态移民政策,在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生态保护意识、合理利用资源意识,从源头上解决人口和生态问题。

(三)各类移民方式的成本―收益对比

根据以上数据,得到民勤县各种移民方式预期成本、收益如表3所示。从直观数据看,不同的移民方式产生不同的预期净收益。劳务移民短期收益最高;教育移民和项目移民远期收益较高;自发移民属于生存移民,其效益不能以简单的数字估算;民勤县教育移民目前处于高峰期,之后其他移民方式将发挥更大的效益。

三、结论与讨论

民勤实行被动的生态移民工程,虽然农民短期经济利益受损,但其产生的长期效益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实际上也是遵循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本质,它的落脚点仍然是“以人为本”。但是,生态移民措施过于注重保护环境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因此,生态移民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此外,由于数据不足,本文在估算间接效益定量分析中存在缺陷。生态移民效益、移民后期管理及移民人口质量等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文丽.内容型激励理论与甘肃民勤生态移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李粉玲,颉耀文.甘肃省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初步研究[J].西北人口,2005(3).

3、陶积龙.民勤生态移民问题略析[EB/OL].省略,2006-02-08.

4、拜琦瑞,马文静.生态移民与西北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人口,2004(1).

5、李文伟.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效益分析甘肃农业[J].甘肃农业,2004(5).

篇7

[论文关键词]企业风险 成本 效益

企业风险管理中常会提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也仍有许多人认为风险管理就是追求“风险越小越好”的效果或“零风险”的目标。但实践中,不管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活动,风险总是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而存在。既然规避一切风险在现实中无法做到,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承受的范围内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何界定某种风险是否属于“合理”,引入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即通过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进行综合权衡,进行怎样的风险管理投入,才能取得最大化的风险管理效益。如果为风险管理而付出的代价不能通过风险管理的效益得以弥补,作为一个理性的经营管理主体则应考虑实施该种风险管理的投入是否值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按照风险内容将企业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本文试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角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风险与成本效益分析

有的学者将风险定义为“结果的潜在变化”,对于企业而言则定义较为广泛,即“因业务活动而衍生出难以预测的负面可能性,以及这些活动所带来的预期财务损失”。《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将“风险”定义为“未来的不确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本文采用这一定义。同样,根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 27914--2011)的规定,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者企业及其利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众所周知,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所以企业法律风险发生领域十分广泛,它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存在于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依据风险成因,将企业法律风险分为违规风险、违约风险、侵权风险、怠于行使权利风险、行为不当风险。

一般认为,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进行分析。在该方法中,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效益都将被一一列出,并进行量化。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由于法律风险管理本身的特殊性,虽然很难做到对成本和效益的准确量化,但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法律风险管理及其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与缺点

应该说,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最为普遍的做法不是通过企业法律顾问开展专项的法律事务工作来开展,即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审核规章制度、参加重大经济活动、合同管理、案件纠纷管理、授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具体的企业法律事务工作。这种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做法,围绕着日常法律事务这个核心,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第一,职责部门单一,主要由企业法律顾问或法律事务部门承担;第二,缺乏标准,基本没有统一的法律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主要凭借法务工作人员的个体经验;第三,操作流程分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在各个具体的法务工作中分散作业。

由于上述局限性的存在,使企业法律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困境。在以开展具体法务工作为法律风险管理模式的情形下,风险应对策略比较单一,通常只是从保障企业经营安全的角度出发,采用简单的避免风险的控制态度。这种单一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导致法律风险管理在很多时候被其它业务部门视为业务发展的障碍,导致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产生了矛盾。要弱化这种矛盾,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需要实现风险应对策略的多样性,即存在多种应对策略可供选择,从而逐步平衡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根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整体思路和原则,首先明确列出哪些风险应对策略可供选择,其次运用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内的程序,来充分评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成本

由于企业法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为了应对风险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措施是以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代价的。此外,由于风险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损失的发生。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成本的分类多种多样,从风险事件的发生和应对角度,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构成部分:

第一,预防成本。它是指为了防止法律风险的发生,而在组织内部采取目标制定、跟踪监控、事项识别和应对防范措施所花费的成本费用,以及因此增加了控制和管理环节而降低了业务效率所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预防成本与企业内在环境、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复杂程度和精度相关。该系统越复杂和精密,成本费用的投人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第二,纠正成本。它是指发现了法律风险苗头而对其实施检查、追究、处置、复原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它是以出现法律风险先兆为前提的。此时的法律风险行为尚在控制范围内,未造成明显的、重要的损失,对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或业务活动未构成直接损害,但是如若不对其进行及时纠正,则可能形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甚至酿成重大事故。纠正成本是预防成本的追加和补充,如果预防成本投入足够大且发生作用,纠正成本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反之,在不良的企业环境中,如果预防成本不发生或少投入,就会加大纠正成本的支出。这两项成本是法律风险的事前预防或事中的控制费用,是积极、主动投入或发生的管理成本。

第三,惩治成本。它是指当法律风险发生,且对企业内部或外部造成了现实危害,因而对其进行处理、处罚、整治而支付的成本费用。惩治不同于纠正。纠正是企业自主地对风险的轻微表现进行调节、纠偏。惩治则是当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法律风险事实和不良后果时,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惩治成本是一种被动的成本费用列支。如果企业内部采取了严密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如果早期能够主动发现法律风险并采取应对策略,投入足够的预防成本和纠正成本,便可以避免或降低风险损失。

第四,损失成本。它是指由于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薄弱,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形或无形的、经济或社会的、短期或长远的、现实或潜在的损失。这种损失有的可以准确确认和计量,有的则难以准确计算。

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效益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通过规避损失和保障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带来效益,这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各级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研究的动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效益,可以划分为:第一,冒风险的超额效益。它是指企业由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存在而获得的实际效益超过了社会平均效益的那部分效益。第二,风险本质增益。它是指企业由于实施了法律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出了更有保障的生产经营条件,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资产增值。第三,减损效益。它是指企业由于实施了法律风险管理所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害的减少,风险事件的不利影响得到降低。

五、总结

尽管法律风险定义为损失的可能性,但并非意味着所有的风险都是必须避免的。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投入和效益之间进行衡量。如果对某项风险采取控制的投入明显大于效益,则可以考虑将该项风险从评估对象中去除。对于损失程度确实很低但控制成本远高于效益的法律风险的,可以选择接受。对于损失较大但控制成本过高的风险的,可以选择降低或转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将风险降到最低,而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成本效益分析是判断风险是否达到这一水平的重要方法。

篇8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信息营销 营销管理 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1

公共图书馆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理想的一种实践,体现了“人人有权利利用人类创造的信息资源”的公理。

当市场营销理论被推广到非营销领域,当服务营销、社会营销等营销学的分支逐渐成熟,当图书馆面临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的挑战,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就越来越需要营销管理。

1 图书馆信息营销及其经济属性

信息营销,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对其产品(商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需要的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信息机构对潜在的信息消费需求的市场调查与分析,终止于最后满足目标用户(现实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完成与他们的价值交换。这种价值交换过程,对于信息机构来说,是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对用户来说,是获得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即获得信息资源的有用性。

信息营销是图书馆高层次的服务活动,它与图书馆基本的阅读服务有本质的区别,它要对“其信息产品(商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才能在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它讲究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追求用户和图书馆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时的双赢,具有一定的经济性质。

2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成本核算

成本与收益是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无论是生产商品还是提供服务,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要投入成本,收益则是投入成本所达到的目标。

2.1 有形成本的投入

2.1.1 图书馆的有形成本有形成本是指图书馆为发展公益性信息服务而支出的物质资料和活化劳动。图书馆的有形成本包括文献信息资源购置成本、文献加工成本、员工工资成本和读者机会成本。《图书馆工作条例》明文规定“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不得低于整体经费的40%。由于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所以它所面对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有形投入方式之一的采购的随意性很大。

2.1.2 有形成本投入的经济保障模式 目前公共图书馆有形成本投入的经济保障模式常见的有:

捐赠。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公共图书馆每年接受的各种捐赠可达到其总经费的10%。捐赠包括资金、文献、图书馆设备及其他形式的实物。资金捐赠是公共图书馆接受捐赠的最普遍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的不足。设备捐赠也是公共图书馆物资捐赠的常见形式,如1998年佛山市图书馆接受海外爱国人士的捐款及设备就高达30万元以上。

基金。以基金会筹款的方式来增加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目前在中国还不多见,但在国外已相当普遍。比如国外企业的“民间基金会”和“国际合作基金”等。

企业赞助。公共图书馆也可以考虑吸引企业赞助,开拓图书馆经费来源的渠道。如湖北荆门市“啤酒图书馆”就是由企业赞助设立的,企业享有冠名权。

联合建设。地处经济发达的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利用地缘优势采用馆际联合的方式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例如浙江原金华市图书馆与民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按照“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联合办馆,资源共享”的思路建造的“严济慈图书馆”。尽管业界对严济慈图书馆的股份制模式还存在种种争论,但它建设迅速、成本较低,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严济慈图书馆的投资经营体制就是革故鼎新的一个实践,它所实施的“联合投资、股份合作、拥有产权、资源共享、民办公助”的方针,为公共图=I与馆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值得学术界关注与研究。

2.2 无形成本的消耗

2.2.1 图书馆的无形成本无形成本指图书馆为信息交流及其产出的负面影响所承担的费用和损失。美国人斯图亚特(stueat)认为,我们不仅要研究一条信息可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而且要关注在社会没有这条信息时会有什么后果。正如一位医生如果缺少治疗某种疾病的必要信息可能会造成病人的死亡,而一家公司没有得到某条商业信息可能会失去开发新市场的机会,这些损失无法用数字加以衡量。图书馆的无形成本也正是信息服务过程中必须承担的风险和负面影响,这其中包括图书馆对用户的信誉度。

2.2.2 时间成本管理由于货币的流通,时间的流动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认识到时间的价值,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时间成本有关。比如,利用高科技是为了减少因文献资料数据分散而产生的低效用;提倡知识导航是为了发挥图书馆员智力潜能,使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时间成本已与资本成本、劳动成本、效率成本、质量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成为一种衡量服务效率的指标体系。减少时间成本所带来的效益比利润有着更广泛的涵义。所以,时间成本管理无疑是提高图书馆有形成本的效用、降低无形成本的消耗的有效办法。

时间成本管理影响因素。在时间成本管理中,从图书馆和用户两个角度来看,影响服务效益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信息组织整序失范,信息服务系统不足以及用户急需信息无法及时满足。

用户时间成本的评价。用户在获得信息、知识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体力和精力。一般而言,用户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知识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支付的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通过对在某一信息、知识的消费过程中的期望与实际消费情况的比较,判断是否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程度。他们会追求最大化的价值实现,从消费经验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期望价值,并以此做出各自对图书馆服务的总体评价。

2.3 降低用户获取服务的成本投入方法

传统的服务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信息营销则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开展馆际互借,实现文献资源传递,方便用户借阅,节约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同时还会开展网络咨询服务,将咨询结果及时反馈到用户手中,节约用户到图书馆往返奔波的时间和费用;并能开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使用户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技能,缩短检索和查寻信息的时间和精力。用户在信息营销服务中获得满足,图书馆服务也会因此升值。

3 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研究

3.1 投入一产出分析

投入与产出是经济学里的一个概念,它是以最终产品为

经济活动目标,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1967年美国信息经济学家波拉特(Porat,Marc Uri)出版了《信息经济》(InformationEconomy)一书,首次将投入产出法应用于信息产业的研究。波拉特认为,通过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可以反映信息部门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以从对相关政策的研究中寻求解决经济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领域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图书馆投入与产出的分析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投入产出数量之比是反映图书馆与用户在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消耗与所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图书馆“效益”或者“产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对社会而言,图书馆满足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产生社会效益,当部分社会效益转化为生产力时便产生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对图书馆内部而言,经济效益主要可以体现在通过有效的采购,使图书馆以最小的经费获得最大的信息量;通过有效的服务,使用户最方便地获得信息和知识,最大限度发挥文献的作用,降低单位文献信息消费成本;通过图书馆内部工序的有效组合及人员结构的有效组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图书馆服务成本。

3.2 图书馆信息营销效益比较分析

由于图书馆服务的价值,是通过图书馆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被用户利用的时间和频率(多少时间使用一次、使用多少次、使用的范围大小)以及用户利用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体现出来的,它所产生的效益从经济层面上看似乎只能看到投入,而具体以什么形态产出并不直接,它所产生的影响也难以定量计算。

鉴于图书馆具有投入呈显性、产出呈隐性的特点,图书馆的服务成本核算也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我们不可能像对经济实体那样通过经费的投入和产出直接分析、衡量图书馆的投资效果。因而,这里仅通过考察2004年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五省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六省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就“馆藏流通率比较”、“馆藏利用率比较”、“用户消耗平均成本比较”三项,分析图书馆的服务成本和效益问题。

3.2.1 馆藏流通率比较馆藏流通率是一个相对指标,指统计时间馆藏文献数量占投入流通文献总数之比。计算公式:流通率=统计时间内的流通量÷投入流通文献的总数×100%,该指标愈大,则反映馆藏资源利用率愈高,图书馆产出的效果也愈好(见表1)。

从上表统计结果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省馆明显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馆的馆藏量丰富,可供读者利用的文献量较多,流通量也较大,这就意味着获得更好的产出效益。一般情况下,每种图书流通的次数越多,其使用价值就越大。此处所说的“读者”,既包括来到图书馆的读者,也包括通过馆际互借的读者以及利用网上馆藏电子书籍的读者。

3.2.2 馆藏利用率比较文献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读者实际使用的文献数与馆藏文献总数的比率。馆藏利用率反映了图书馆文献资源被利用的情况,计算公式:流通率=统计时间内被利用的藏书量÷投入流通的藏书总数×100%,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文献被利用的情况越好,图书馆的产出效益也就越大;反之,则说明图书馆文献利用存在问题,应加以改进(见表2)。

从表2统计结果看,东部地区省馆普遍比西部地区省馆馆藏利用率高。被利用的藏书量越大,其利用率就越高。当然,这里不排除一种情况,那就是藏书利用率高的原因不完全在于藏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可能存在读者在文献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反复利用某些藏书。

3.2.3 用户消耗平均成本比较用户消耗的货币成本为:用户每人次消耗的货币成本=图书馆总支出÷总流通人次(见表3)。

从表3的统计结果看,东部馆平均值是323元,人次,西部馆则为195元,人次,这主要和西部馆流通量小有关。其流通人次的提高和用户成本的降低都有很大的空间。总体情况看,图书馆的服务成本是高昂的,经济发达的东部省馆年总收入要远远比经济落后的西部省馆高许多,流通量也大些,用户消耗的成本相对低些。用户的流通人次越多,消耗成本就越低;人次越少,消耗成本就越高。

图书馆普遍认为信息化运行成本过高,其投入与服务效益不成正比,分析原因是由于图书馆在应用现化信息技术叫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将原有的工作做好,而忘记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原来的许多不可能实现的工作变得可行,使许多原来的必要工作变为多余。帮助用户利用馆藏的知识、信息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将这些知识物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图书馆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一定经济效益的结果。

3.3 图书馆信息营销与营利性组织信息服务价值比铰

据统计,中国平均每46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总共3000家公共图书馆中有600多家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仅为0.27册。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美国这一比例大于66%,英国是58%。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这些统计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进行传统信息服务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通过信息营销服务可以缓解。

图书馆与营利性信息机构的价值尺度和目标追求是不同的。营利性组织机构信息服务讲究利润第一,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具有公益事业和社会产业的双重性。图书馆信息营销将服务重心放在外部的用户价值链上,从用户的活动周期中发现并实现价值,并将用户价值链与图书馆内部的价值链、合作伙伴的价值链进行联接,形成一种完整的图书馆服务价值链。诚然,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并非都可以商品化、产业化,然而,信息营销属于上升到知识层而的高层次服务,它绝不是公益性和私益性的问题,不能说公益性的图书馆就不能进行营销服务,营销是任何行业都可以从事的一种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是宣传自己,提高图书馆信誉度的途径。公共图书馆要摒弃“国家拨多少款,就办多少事,图书馆有什么资料就提供什么服务,根本就不谈搞研究开发”的被动、消极服务意识和态度,改变以往那种低层次的阻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管理方法,代之以高层次的图书馆信息营销服务,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向市场要效益,向社会要效益,向服务要效益,以此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和全面发展。

4 小 结

篇9

关键词:成本效益 财务会计 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就是指通过一定的原则对企业资金进行全面核算与监督,在这一过程中,对相关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统计以及计算,从而形成相关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相关部门的决策需求,因而其对于企业内部运行以及经济市场的整体健康发展秩序有着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而言,税务会计则是整个会计体系一位新兴的成员,是财务会计的自然延伸。税务会计是依据一定的税法,进行相关税务统筹与核算,从而进行申报的会计系统。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成本计算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一旦分离必然产生相对于两者合一时较大的成本。这在本质上是无可避免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第一,两者分离必然产生分离核算体系成本。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后,两者都必须有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独立且具有完整性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财务会计需要完整的核算体系,以便完成相关工作。原有的税务会计从原有的会计体系分离出去后,原有的工作体系需要重建并进行相关完善,从而更好更合理的完成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税务会计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更是需要独立的税务核算体系。首先,税务会计必须通过完善的体系明确界定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从而对两者的工作进行合理协调与处理。其次,企业应该通过明确的核算标准进行纳税处理,尤其是当面临相关难题时更依赖这种标准。而这一体系的建立必然需要一些额外开支,从而增加了相关的成本。与此同时,重建原有的会计体系,完善财务会计工作系统同样是必须进行一定的投资的。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相关投入,成本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过程中必然增加相关的日常处理成本。一方面企业要进行必要的会计核算处理,从而更好的从事相关企业运营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从事相关的税务核算以便更好的履行相关纳税义务。当两者分离时,其处理成本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因而也就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基础上,人力资源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企业需要设置专职税务会计人员,税务会计的相关工作量也会有所增加。这方面的开支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不少。此外,税务会计人员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有可能吸纳到相关专业人才。最后,依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其他相关成本也可能随之提高。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效益计算

所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效益,最为浅显的计算方法及时关注其带来的收益。即两者分离后为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的相关收益,这种收益既包括实际效益也包括相关隐性效益。所谓实际效益是指两者分离后为企业带来的相关利润收入,是可以以一定的标准予以衡量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一大优势在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财务会计信息与税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众所周知,优质的信息对于管理层的决策有着本质的帮助,可以较好地提高企业相关管理效率。另外,隐性效益则是相对于实际效益而言的。这种效益大多建立于企业的品牌形象等方面。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后,税务会计具有独立进行涉税合算的能力,有利于企业开展更多有效的纳税计划。这对于规范企业纳税行为有着重要意义。正确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对于提高企业纳税诚信有着重要意义,更加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将两者进行分离

在解决是否进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这一问题过程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将两者分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成本效益计算与企业自身的建立类型有着重要关系。企业是否通过外资筹集建立,是否需要提供对外法定报告则决定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问题的根本。

外资筹集建立的企业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程度越大,其收益就会越大。这是因为当企业是通过外资筹集建立,则需要对投资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对外法定报告。此时,高质量的相关会计信息对于相关部门的决策有着相当大的帮助作用。两者分工各司其职,清晰明确且科学合理的统计并计算相关信息,以反映企业营运过程中的全貌。企业管理层只有明确掌握了相关信息才可以更好地做出相关决策。这正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优势之处,显然有极度有利于这一类型企业效益不断增长的。

当企业不需要提供相关对外法定报告,也就不存在公众利益问题。其分离前后的收益并不存在明显变化,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所带来的效益于该类企业而言并不存在。也就是说这一类企业进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其产生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最终只会出现收支不平衡的现象。

四、总结

会计体系的改革意味着我国企业经营制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然而任何一个新兴改革必然有其两面性,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践行。不仅是从理论上,更应该从实际上辩证的思考相关改革是否符合自身长远利益。只有符合发展的利益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关企业在进行会计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自身实际情况,随后再实施相关措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长春.税务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一、电视媒体的发展瓶颈

1.频道制电视产业财务瓶颈。企业发展目标决定着财务目标,但发展目标在落实中受限于财务目标,所以财务预测和规划是必须的。在电视媒体中,大多数电视台都是国家承办,有着很浓的行政色彩,在央视频道制的发展战略规划下,必须有所考虑。而省台、地方台相对就要灵活很多。这种行政分割是完全与市场法则相违背的,并成了我国电视真正意义上的频道专业化的一大瓶颈。因此电视媒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财务瓶颈问题,财务瓶颈会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目标,对其经营状况和经营目标实现会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财务目标的管理机制进行认定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促使频道制电视产业全面实现财务目标,对其降低成本,实现良好效益具有重大意义。电视媒体产业需要从市场战略出发,才能全面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瓶颈问题。

2.电视媒体频道制运营瓶颈。当前电视媒体运营过程中存在不独立的问题,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电视媒体频道运营,必须要把电视频道作为一个基本核心和经营单位,让其能够独立核算,才能更好的产生效益。电视媒体需要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从具体情况看,电视媒体产业需要根据电视内在规律寻求自身经营管理策略,以频道为单位对其内容进行全面定位,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吸纳更多的观众,从而提升电视媒体经营效益。

二、频道制管理下电视媒体成本-效益分析

1、频道制管理下电视媒体成本-效益优势。电视媒体在频道制经营管理模式下,可以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对全面降低成本,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频道制的完善管理可以成本降低,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促使频道统一管理下成本降低,固定成本分摊降低等。成本降低也就伴随效益的增加,电视媒体通过统一平台,谈判价格等实现效益的全面提升。从总体情况看,我国电视媒体频道制管理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营管理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全面优化资源配置。由于我国电视广播产业制度一直是实行计划事业型为主的体制,在经营管理模式中往往会表现出粗放式随机性的特点。从整体情况看,在频道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频道的整体定位还比较模糊,整体战略思路还不清晰,需要不断优化才能全面提升电视媒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媒体对其以后发展还没有进行长期规划,因此在投入和产出方面没有合理的途径,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综合效益。电视媒体在成本效益提升过程中需要解决定位问题,改变以往定位模糊的现状,对以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从投入产出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确保电视媒体传播效果全面体现。电视媒体在频道制管理模式下成本效益分析,需要建立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成本效益评价体系,解决以往生产经营不合理的问题。电视产业成本效益分析过程中需要改变目前的经营状况,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需要对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频道制管理下电视媒体产业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效益的全面增长。从频道制管理下电视媒体微观角度分析,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内部运作模式,建立一种精细化管理机制,改变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电视媒体成本效益分析最根本的实现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提升效益的有效途径。

2、频道制管理下电视媒体成本降低效益提升体制建设。频道制管理下电视媒体产业发展,需要从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方面多下功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不了体制建设。只有在完善的体制下,电视媒体成本效益才能全面提升。电视媒体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实现制播分离、转企改制和三网融合,采取一套新的管理创新体制,频道制电视媒体产业的整体运营成本会有大幅降低。成本效益管理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需要对管理行为进行预选确定和目标控制,保证管理决策信息符合产业发展要求。频道管理下的电视产业要实现成本降低、效益提升的目标,必须要从内容和技术层面进行调整和创新,全面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整体战略发展水平。电视媒体成本增加,那么协调成本也会增加,对成本效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和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全面推动电视媒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频道制管理下电视媒体效益提升途径

频道制管理模式下电视媒体成本效益提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制度建设是效益提升的根本途径,当前频道制电视媒体企业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的弊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逐步优化电视媒体产业结构,实现效益的稳步提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对公众进行科学分析,实现良好的分类,把电视节目制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我国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长期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没有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因此在效益提升过程中受到很多的障碍,新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传媒需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科学的效益支撑体系,促使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1、电视媒体需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电视媒体在成本效益分析过程中需要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化媒体管理模式,才能全面提高电视媒体专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有资产的边界信息必须明确,确保媒体工作实施过程中能够具有更好的自主性。频道制电视媒体运作过程中需要分清楚国有资产的价值和权利边界。电视媒体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区分和确定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劳动者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对各种分工进行明确,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让广大专业工作者各尽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电视媒体企业效益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政企分开也是电视媒体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对电视企业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电视媒体产业不断扩大自,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政企分开是让政府更正确的行使其拥有的权力,为电视媒体企业效益提升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科学管理在频道制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管理对电视媒体产业来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较宽含义角度看,电视媒体企业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组织机构建设,从狭义角度看,电视媒体科学管理需要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供应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制度管理方面坚持科学化,全面提升电视媒体机构管理水平。频道制改革对电视媒体来说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全面通过科学化管理,才能更好的调度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其核心模式还是激励,建立完善的激励管理制度,可以优化电视媒体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积极学习国外媒体的管理经验,采取先进的管理方式,实现电视媒体管理效益提升。

2、频道制电视媒体需要建立科学支撑体系。频道制管理下电视媒体需要步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从电视媒体项目库角度进行内容丰富,不断提升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电视媒体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的预算方法,对各类项目库进行分类管理,优化项目库结构,对每个项目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可以提高电视节目制作各项工作科学化水平。成本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效益提升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科学化预算,确保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工作能够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升角度出发,实现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电视媒体产业成本预算过程中需要以价值为导向,保证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内部成本核算在电视媒体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从收权及放权、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内控及其有效执行,才能确保电视媒体产业结构优化,降低电视媒体成本,提高其整体效益。电视媒体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从审批、编制、控制、执行、考核、调整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证各项预算目标得到顺利实现。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以量入为出,综合平衡的原则,全面推动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为电视媒体整合资源、优化资源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