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22 23:0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包装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迅猛,总体产值实现了质的飞跃,2014年全国包装工业总产值达到148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包装大国,2017年包装产业的产值已达17000多亿元,包装产业不论在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各个环节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大力促进了国家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目前的包装工业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增长,对资源与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浪费与污染,因此急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包装产业道路,绿色包装作为一种全新的包装理念,可有效防止包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秉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绿色包装势必会成为未来包装产业的必然趋势。

一、绿色包装的概述

绿色包装(GreenPackaging)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低碳经济的指引下,包装物从原料采购、加工、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以及废弃等的整个包装产业链中,均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无害,并且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所以,绿色包装是一种能够循环使用和再生,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包装。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经济发展的典范,主要指的是资源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与大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资源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采矿、高利用率、低排放,以及在这个持续的经济周期中非常合理地使用所有材料,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的主要特点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工业体系。

三、目前包装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在城市生活垃圾中有近1/3为包装垃圾,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对包装材料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容易产生更多的过度包装材料,研究表明目前的城市包装垃圾中有一半以上都由过度包装产生,同时包装废弃物体积本身较大、占固体废弃物一半。这些废弃物已严重污染了河流土地,势必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包装制造带来的环境污染。包装复合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据统计,在使用过程中起粘合作用的胶料不到总量的1/3,在目前越来越提倡低碳、环保、节约与绿色生态的今天,使用如此大量的有机溶剂既造成的资源和金钱的严重浪费,也导致大量有机溶剂的排放,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三)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低。处理包装垃圾主要靠焚烧或填埋,大量毒气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也是造成雾霾天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填埋后,大量的包装垃圾并不能降解,因而会占用大量土地。

四、循环与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包装产业之路

(一)政府主导。在包装企业建立的同时,就应申请本行业的相关主管单位和环保部门出具绿色企业评估报告。税收部门也对根据以上的评估报情况对企业的相关税收进行核定,采取多污染多税收,少污染少税收原则。可迫使包装企业从生产到废弃等各个环节考虑产品的绿色性能。(二)协会指导。协会是最熟悉我国包装行业发展状况的单位,自然对绿色包装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协会要为包装企业的绿色发展建言献策;要组织员工进行绿色技术学习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在整个领域推广绿色包装的生产-消费-回收经验;要积极配合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全球的发展动向,为绿色包装发展提供及时、正确、有效的指导。(三)企业执行。企业作为绿色包装产业的主体,要使绿色包装产业沿可持续、低碳经济轨道发展,务必在包装企业宣传绿色包装理念。包装企业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并及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而研发新的生产工艺,向绿色包装发展模式转变。目前在绿色包装企业中人才相对匮乏,急需大量人才支撑其快速发展,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不应仅依靠企业自身,也需要与高校、科研等机构合作,最大效率的攻克绿色包装产业相关技术性难题。(四)群众参与。绿色发展道路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认识,避免过度使用包装材料,最大力度宣传回收再利用的益处,要营造支持与发展绿色包装的城市氛围。

篇2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 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

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t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

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

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

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

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e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篇3

关键词:低碳循环 耦合 结构 途径 国有林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国有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2010年的两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界定

低碳循环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林区低碳循环经济,是指在林区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

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低碳循环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国有林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此系统的结构构成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1.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循环经济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循环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高维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是由低碳循环经济、低碳循环社会和低碳循环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循环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环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3.复杂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循环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4.涌现性。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四)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利用、林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把资源循环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途径,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资源利用、资源回收、能源生产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个方面,实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的永续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立足我国当前国情,以两者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单行发展的困境。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致力于两个重点:

第一,以低碳经济补充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同时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一来,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无法解决的能源循环困境就可通过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经济单行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瓶颈也可被循环经济突破,从而刺激个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和林区的低碳流通,推动国有林区低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在具体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积极推行能促进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实现两者正效应的叠加,做到一举两得。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监测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按照碳汇和减排的要求,加强林业低碳循环森林培育业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释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的减排。

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管护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强化管护人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森林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机制。

(二)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森林资源(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循环利用

实施清洁生产,既需要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推动,又需要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执行。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率。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木质或非木质资源―产品―剩余物―产品”,它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实施清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回收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森林资源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的耐用度和抗变性;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强度;尽可能强化相关森林资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区域产业代谢,构建林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建立林区低碳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森林资源原料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林副产品加工、种植和驯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发展高科技绿色森林产品深加工业,用高科技来发掘森林资源的无穷价值;强化森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维护森林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园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农业相关知识,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媒体和公众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五)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茎、叶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还包括各类可作为能源的木制品废物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以促进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政府对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对低碳林业发展的指导,制定农村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和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循环林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环林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评价机制。

研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广低碳循环林业技术并建立林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林业机械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探索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

建立林产品低碳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林产品实行低碳认证,并给予这些林产品一定价格补贴,改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CC14)]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3.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

4.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5.陈钰.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及对策分析―以河西走廊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篇4

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循环经济以“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其实现路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当资源枯竭时,整个世界都会陷入资源危机的“十面埋伏”,为了争夺“资源”,不排除引发更多的隐患[2]。在输入端—产品生产及资源开发阶段应考虑综合开发和资源的高效利用。(2)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立起生产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通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向自然资源的索取,在与自然和谐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无害化生产。通过原材料的选择和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以追求经济的、社会的、健康的、安全的和环境的效益(《国际清洁生产宣言》)为目标,在产品设计、原材料投入、企业生产过程、产品产出及回收整个过程中融入清洁生产的观念,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出绿色产品、环境友好产品等。

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

1环境意识淡薄生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作为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令人担忧。一方面生产者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缺乏生态理念,忽视产品生命周期,致使产品更新换代快,不能物尽其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另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污染投资,环保设施形同虚设,“三废”不经处理“达标”即偷排现象严重,其最终结果是环境污染与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在消费者方面,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较为偏激,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周围自然环境。一方面追求物质享乐,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新旧产品更新换代快;同时消费者不能自觉抑制非环保产品(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为非环保企业提供了市场。消费者的这种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加剧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加大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了环境污染,同样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阻碍循环经济的实现[3]。

2盲目追逐新型发展理念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4]。随后在我国全范围内掀起,各大城市相继开展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经济涉及经济、文化、管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元复杂系统,需要各种技术及辅助政策、设施等予以协助。从当前环境危机考虑,低碳经济势必是未来发展趋势。但鉴于低碳经济面广复杂,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评价依据。国内现阶段推行低碳,多是开发新区用于低碳试点建设,往往需投资巨大的人力、财力,用于新区基础设施、交通、建筑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片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加剧了城市能源、资源的消耗,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且现阶段没有明确的低碳评价指标,如今的低碳之城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待商榷。

3技术条件制约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但我国的绿色技术目前还很不全面[5]。空有超前的经济理念,而缺失科学技术的保驾护航,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4政府监督不够,政绩考核扭曲引导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就环境权管理提出了“环境权的公共信托理论”,强调政府为现阶段环境权的行使主体。因此在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我国,政府与企业、民众之间缺乏沟通,循环经济的制定不切实际,监管不力,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均不利于循环经济实施;再者,我国各地政府以经济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对象,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引进淘汰类、限制类项目,招商引资缺乏实地论证。同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政府缺乏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因此,政府缺位现象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5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循环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令虽然规定了关于循环经济的基本管理制度、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理念、法律制度及其保障措施等均存在一定缺陷。首先,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侧重于末端治理及技术创新,而对废弃物产生环节、规章制度及宣传教育重视不够,违背了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理念;其次,循环经济涉及面较广,而现行《循环经济促进法》较为宽泛,仅能作为法律框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法律法规;再次,地方经济发展长期以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为代价,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处于边缘地带,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缺失,不能对地方企业循环经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最后,关于循环经济中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不够完善,公众积极性不够,而企业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

6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为废弃物(包括一般的包装材料、木材等;特殊的有垃圾、矿渣等)的回收再利用。然而近年时常发生的“食品危机”、“环境污染”等现象,触发了公众深层次的环境危机观念,公民对重大环境污染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提出了质疑,同时环保部门关于污染型项目的定性批复不再是定心丸,环境保护由“依赖政府”转变为“依靠自己或民间团体”。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公信力下降,为了保护自己及子孙的生存环境,公民偏激地选择了从源头杜绝污染事故发生。2009年年底,广州市番禺区“垃圾门”事件引起全国关注,致使垃圾焚烧项目走入困境;2012年,经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四川省“十二五”重大产业项目———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在动工期间遭到民众抗议,最终政府宣布项目停建。垃圾焚烧和钼铜项目均属于重大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在环境危机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变废为宝,解决废弃物与人之间的土地之争,属于循环经济的良好典范,从环境、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看,此类相关项目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公众环境知识有限,政府公信力下降,致使此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循环经济项目胎死腹中。#p#分页标题#e#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1以技术进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技术创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污染的综合控制治理,都离不开环境科技的进步,必须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探索清洁能源及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在生产阶段将绿色、环保、生命周期等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中,改进生产工艺,选择无害化、可循环原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变上游废弃物为下游产品原料,综合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逐步完善不同企业的技术标准,灵活变通,发挥不同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广阔平台。

2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德国是个法治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法律基础,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同时提高了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工业界和经济界认识到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良好的大气条件、水域和土地即是生活的必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6]。在利益当前、环境危机频发的今天,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对循环经济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下阶段发展中,应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污染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循环经济立法中的主动控制性;其次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框架,制定具体的有操作性的专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最后应加强地方循环经济法律建设,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补充循环经济激励措施,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从根本上指导企业生产,从法律上为政府监督提供依据。

3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环境是人民的公有财产,而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应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政府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要明晰国内经济与资源环境现状,强化政府政策导向,以循环经济为主体,在发展中融入低碳等超前理念,使循环经济与时俱进。在当前环境危机形势下,循环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循环经济现有框架下,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而言,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7]。但整体上,循环经济对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枢纽作用。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该综合经济、社会、地域等条件,全面分析,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结合当前环境形势,创新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待低碳经济成熟时方可转换主体。其次,要改革现行经济考核体系,在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中融入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理性看待经济发展,从国家层面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逐步落实到企业层面,全面实现绿色GDP考核制度。再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8]。最后,通过免税、减税政策,推行绿色产品认证等措施,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

4加强宣传教育与监督管理日本是最早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通过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绿色消费者全国网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9],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战略体系,该体系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充分的先例,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应加强监督、惩罚、治理力度,通过政府、公民和各种民间组织在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不同力量的互惠、习俗、强制、行为等博弈活动,加强政府与民间沟通力度,了解民众心声,建立良好的公信体系。以政府的公信力作为民众环境担忧的定心丸,在加强前期论证、实验的前提下,为重大循环经济项目保驾护航。其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要利用学校进行循环经济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和大学生的学历教育中都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后要运用舆论传媒等各种手段对公众进行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公民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如果能从思想理念上接受循环经济,在认识上理解循环产业的环保措施,在组织上听从政府决策,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并从身边做起,则循环经济一定会成为造福人类的新举措。

篇5

专家认为,该方案所确立的体系是国内首个省级的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具有较高的先进性、系统性、关联性和可实施性,将对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准化促北京节能降耗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以年均1.75%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7.7%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仅为0.32吨标准煤,在全国省级地区最低。北京市节能降耗“成绩单”的背后,是200余项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的推动和约束。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洪介绍,北京市现行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已经达到207项,其中能耗限额标准就有27项。

节能低碳标准如何促进节能减排?举例来讲,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电、照明等产品都粘贴有能效标识,标注了产品的能效等级,有的是1级、有的是2级或者3级,为消费者准确传递了产品的能源利用性能水平,这个能效标识就是依据能效标准来实现的。又比如,主管部门对于像水泥、钢铁、氧化铝这种高耗能和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通过设定能耗限定值、新建准入值和先进值,为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项目、引导技术进步和能效对比提供了技术依据。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了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办公设备、工业设备等六大类共65项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标准,取得了显著的节能环境效益。

为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我国早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法规的要求和规定通常比较原则,带有政策性,有效期较长,在实施时需要具体化、定量化、规范化才可以操作,这就需要标准作为技术支撑。由于当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急需标准先行,产品遵循,谁掌握标准制订权,谁就掌握市场主动权。同时标准化与专利也有很大不同,通常情况下,专利影响只有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影响却是一个地方产业或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国家也越来越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对于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标和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指标先进、符合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主要高耗能行业实现能耗限额标准全覆盖,80%以上的能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2年,经北京市政府同意,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启动了北京市百项节能标准建设专项。近年来,根据《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北京市积极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现行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领域地方标准已达207项,相对于2011年82项增加了152.44%,在全国率先构建省级的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张国洪透露,在已标准中,不仅涵盖了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标准,还包括了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与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标准,同时还有监督监测、碳交易等保障制度创新方面的标准,其中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的标准数达到127项,占已标准的61.4%。

这些标准已经在助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2012年6月14日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使北京新建、改扩建居住建筑的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指标在全国率先从节能65%提高到节能75%,并且通过强制使用太阳能和强制使用外遮阳等节能措施,使首都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水平达到同气候条件的发达国家先进水平。2014年11月5日的《城镇污水处理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是全国首个关于污水处理能源消耗限额的标准。按此标准执行,北京市清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在采用精细化节能降耗系统后,每吨水耗电量减少了0.016度,全年总用电量就减少了138万度,折合标准煤为558吨,节约电费108万元。

北京市百项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启动后,北京市实现了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领域的多个子领域标准数量的零突破,带动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迅速发展。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制定的37项工业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标准,大多数没有国家标准及国内同类标准,填补了北京市乃至国内在相关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温室气体管理子领域由标准空白增长为2项现行有效标准,预计未来三年内,该领域标准将增加至60项,为精细化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标准化储备。同时,北京市首次制定了27项能耗限额类标准,占总数的13%。这些限额标准中不仅规定了现有企业能耗限额限定值,还明确了新建企业能耗限额准入值,提出了企业能耗限额先进值,其中限定值和准入值是当前必须要遵照执行的规定,随着技术进步,先进值未来将逐步转换成准入值或限定值。

领跑循环经济标准化创制

“十二五”以来,首都能耗水平不断降低,2014年三产比重已经达到77.9%,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淘汰高耗能产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需要更严格的标准引领来实现。

为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质监局等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将把百项节能标准制修订工程形成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固化下来,同时将进一步规范、优化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张国洪介绍,这个实施方案从正式启动编制到今天,已历时近半年,其间先后召开15次部门、专家、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座谈会,书面征求20多个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区县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几易其稿,形成了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起草小组全面调研了国内外节能环保标准化发展现状、趋势,系统分析了北京市节能、低碳与循环经济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重点,构建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征集了94项拟制修订标准需求,形成了拟制修订标准清单;分析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领域207项现行、142项在研、94项拟制修订标准,明确了现行、在研和拟制修订标准在体系框架中的分布。

《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几年标准化工作的五大任务。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构建相互协同、互为支撑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框架。二是支撑标准创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创制的对接机制,积极推进中关村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增强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三是加强标准评价,建立地方标准后评价机制。四是强化标准运用,组织开展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试点,建立能效和碳排放“领跑者”制度,为北京市相关行业的准入标准提供支撑。五是狠抓标准落实,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建筑和交通节能相关标准,将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纳入节能监察计划,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对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

《实施方案》中,专门列出了北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框架,这个框架中涵盖了94项拟制修订的标准,分布在能源节约、碳排放管控、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其中备受关注的碳排放监控占比最大,未来将制修订40项标准。

“这批标准不仅涵盖了建筑、交通、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还包括了清洁生产、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与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方面,同时还有支撑监督监测、碳交易等创新制度实施的标准,实现了多个领域零的突破,填补了北京市乃至国内在相关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在全国省级范围内也属首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明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说,众多标准里,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能效领跑者评价导则应该是国内首次提出,这些标准若能顺利完成并实施,将在全国范围内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对进一步完善国家及其他地区的节能低碳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化带动节能低碳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篇7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变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此考量下,深入分析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异同,对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绿色经济的“绿色”,并非人们感观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绿色经济则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境保护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经济破坏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能源与资源的弊端,代之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和人类健康的平衡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缘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绿色发展思想产生的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发出警示:人口和工业的无序增长终会遭遇地球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限制。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使用了绿色经济一词,并指出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之后所产生的诸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等概念,也均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绿色经济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作用使人们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中不损害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使高科技绿色的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另一方面,又要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按照属于人类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初。这段时期,随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公开出版,在世界较大范围内环保运动开始兴起,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革命。“循环经济”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含义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以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再利用”(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的成为垃圾,从而节约各种资源的投入)。“再循环”(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化害为利,实现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为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思想的产生及其实践的发展摒弃了传统经济

转贴于

“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缓解了日益尖锐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和压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由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其概念一般界定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人们生产生活中煤碳、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其产生背景是由于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碳、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然料,使大气中co2含是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上升,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类生存。因此,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推行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缘于人类在经历了传统工业发展和生活方式之后的反思,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因此,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致性。但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三者又有一些区别,各有侧重点。

绿色经济主要是侧重于对环境损害最小的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高效有序地利用资源,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充分做到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减少资源系统进入物质流。其核心目标是加强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减量化。

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到来,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倡导与主流,这也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和运营模式,使企业的发展模式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相吻合,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构建一个坚实的后盾。

一、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措施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电力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因此需要及时提高对低碳经济理解和适应,在自身的战略上做出调整,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同时开发运用新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1.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战略

伴随着资源价格的不断提高,电力企业在成本上也受到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转变原有的供电策略,在以往的供电中,电力企业通常不考虑社会对电的需求等因素,只负责日常的供电。现如今,我国的供电中,火力发电仍占有绝对高的比重,这也就造成大量的废气废渣,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主旨。因此,在风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尚未得到大量的运用时,就应该在供电策略上做出改变。新的供电策略,应该将社会对电的需求纳入到供电中,通过对点的需求的调查,在供电中采用按需求供电,例如在我国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的城市中,对电的需求就会较少,这样供电企业可以在制定相应的供电方案,供应能够满足该城市日常发展生活的电量即可,这样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

2.采用节能供电调度模式管理企业

开发新的供电技术已经成为当下各电力企业的重点项目之一,但是一个新技术从研发到投入使用需要一个复杂、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因此,在一项新的供电模式投入运营前,还需要对原有的传统电力调度进行转变。考虑到低消耗的目标,电力企业应当严格控制输电过程中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将污染指数控制到最低的范围之内,在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持续的稳定的供电前提下,采用最优的调度模式。

3.运用智能电网及偏向特高压等新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位有着不同的自然特征。由于我国经济发达区集中在东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量也较高,这也促成了我国西电东送的战略。西电东送是基于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就地取材发电输送到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但是在以往的输电线路中,由于输电距离较远造成的电流的损耗也十分之大,因此,在输电线路上,应当采用新的输电技术。运用特高压输电的方式,同时发挥智能电网的优点。特高压输电的技术手段能充分发挥节约资源的作用,大大减少电流在输送中的损耗,而智能电网则能解决输电距离远的问题,它能够将多种不同的输电方式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同时采用新的触电方式,实现柔性接入,最终实现长距离的输电。智能电网和特高压输电技术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时代主题,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实现转型和盈利。

二、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电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之一,随着全国各行业都以低碳经济为主旨转型,电力企业也不例外。电力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道路

循环经济是我国一直倡导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主要是将原本的传统经济模式中的单向经济转变为循环性经济。循环经济主要是将原本的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构建环境资源节约型社会。目前我国大多数行业还都是单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使得了经济高速发展,但是所付出的代价也十分巨大。由此可见,实行并坚持循环经济十分重要,电力企业在供电过程中坚持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循环经济,更多的是要求电力企业在思想上首先有所重视,尽管在供电的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这种意识不能够丢失。在供电的过程中,一些供电仪器和输电管道等在使用寿命达到后可以回收,经过专门的处理还可以有别的用途,这些晓得方面都是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因此,时刻有循环经济的意识十分重要。电力行业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在当下低碳经济的倡导下,必须坚持走节能减排的道路。供电公司在供电的过程中,虽然不像发电产生大量的浪费,但是根据调查,在供电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和技术限制,仍然有大量的电在输送的过程中流失,输电管道没有发挥全部的作用就被废弃等现象。尤其是在输电过程中流失的电量,每年累计在一起的数字十分惊人。因此,也应该在供电过程中对电进行控制,将流失的电控制在最低。这也就在客观上促进节能减排。

2.制定总体规划,时刻保持与市场一致性

从当下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对电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电力企业想要在日益繁荣的市场经济下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电力企业的整体规划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力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及时制定一个企业的总体规划。规划的内容应当与低碳经济实现一致,与市场紧密相连。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因此,与市场时刻保持紧密的联系就十分重要。电力企业在供电中,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供电,能够使得企业合理供电,节约成本,与低碳经济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三、结语

随着《可再生资源法》的出台,我国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已经走的越来越坚定,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探究和探讨,及时制定符合时代的管理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电力企业的当务之急。

作者:高娇惠 单位:国网福建龙海市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9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企业战略决策教授K.Andrens首次提出SWOT分析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抓住影响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简单、清晰、针对性强,常常被运用于管理决策的各个领域。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

二、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顺应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把握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

(一)优势分析

1、节能减排态度明确且坚定,再加上国家立法保障,使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变得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n-/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2、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下,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针对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总量控制、市场准入等限制性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研发和转化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卓越。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下降明显,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这些无疑将成为未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为止,河南省已经完成了三批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二)劣势分析

1、环保意识仍很淡薄。河南省人口众多且环保意识淡薄,使得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治理较为困难。再加上河南省正处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状况的每况日下。2、高碳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河南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粗放型的能源利用路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难以根本扭转,这无疑将长期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3、清洁能源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河南省煤炭、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绝对优势,比重达到89.9%左右。清洁能源相当匮乏,新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和发展还没有起步。这些将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清洁发展机制被引入了《京都议定书》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这无疑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开展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提供最好的契机。2、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得到鼓励和推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鼓励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等项目的立项、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中实行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等。3、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国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的形势逐渐转好4、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实施。人们对绿色产品选择倾向越来越明显,促使企业在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上日益趋向于低碳。这些条件都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四)挑战分析

1、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气温升高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安全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的频发,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也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政府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但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常常脱钩。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来约束和限制公民的行为。3、激烈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2309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8%,但郑州市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生产总值排名却有所下降。可见,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河南省必须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凸显优势,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三、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及无碳能源,是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低碳及无碳能源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会减少碳排放,因此,对低碳及无碳能源的开发可以调整能源结构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

河南省应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轻碳排放压力。河南省发展林业和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和碳汇研究,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农作物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造林模式和种植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生态固碳系统。

(三)强化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

河南省能源技术领域主要存在利用率低、碳回收技术落后以及替代能源使用较少的状况。因此,河南省能源技术近期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为主,加强碳回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为辅。

(四)制定合理的低碳经济法规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绩效审计;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循环经济

五中全会指出,随着我国进入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落脚点。过去的若干年我国GDP增长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一产业结构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此时的循环经济强调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资源并带来最高的经济回报。“大”意味着高消耗这是经济起步阶段的必然选择然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高消耗这条路不能走太远,既然资源有限且无法再生,经济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持久的、人与自然相平衡的发展道路。从国家一个个五年计划进化演变过程来看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和法规,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称得上突飞猛进、高速增长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这些年困扰国民的“PM25”就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尤其是发展较快的一二线城市此现象尤为严重。而导致PM25指数超标的直接原因就是工业和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显然这与循环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初衷。新时代背景下的循环经济不仅强调资源高效利用更重要的是“低碳”。所谓低碳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带来较高的经济回报,“十三五”规划把低碳也加入到循环经济的内涵中,这与绿色经济结构相对应真正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循环经济归属于经济学领域强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加何实现经济性和环保性呢?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就体现出其存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二、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审计主体是政府这与民间审计相区别是国家体现其监督职能的工具和手段其职能内涵依然是“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到政府绩效审计不得不和国家预算相联系,由于政府经济资源有限对于不同财政项目支出国家都会制定相应的预算与之匹配。对于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国家和人民享有完全的知情权为了保证国家预算使用得合法合规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在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上进行绩效审计。所谓经济性就是在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实现最少的投入沐现资源在初始投入量的“少而精”这包括在项目中的投入还包括审计活动本身的经济性只有在保证效果基础上的低消耗才能体现出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主要强调投入和产出的比值这个比值是一双变量汾子和分母共同决定比值的大小,效率性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衡量政府合理使用财政拨款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强调预算的合法支出一方面也注重带来的结果是否和投入相匹配甚至实现最优;效果性这一审计内容更加贴近政府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通过比较项目实施后的最终结果和预期目标来评价项目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目标。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涵盖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环境领域还包括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而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政府绩效审计与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循环经济之间的联系找到新经济形势下的政府干预切入点。

三、以循环经济为背景的政府绩效审计

如果把循环经济和政府绩效审计比作两个集合那么“环保”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政府相对于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外部性沛场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也有缺陷。那就是市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因为资源会自行流向创造更大价值的领域而创造价值总是与资源消耗同时出现。循环经济体现的是全过程控制符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高效率和低浪费都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循环经济的作用体现在市场经济中那么市场失灵的情况依然存在。此时政府需要干预市场行为重新配置资源也就是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体现。只是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增加了公平性和环保性在保证经济效果的前提下政府需要帮助整个市场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达到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的目标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环境良性循环保障民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