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3:5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美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2
中国美术学院之所以是公认的第一流美术学院,是因为它能提供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加上导师的严格把关,使桂秋的研究生学习很快地在艺术上得以升华。我看桂秋毕业展览作品时,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人们借鉴。首先,桂秋注重作品新的意境追求与新的题材拓展及尝试。特别是所画山花野卉、泽畔虫鸟等,画面野逸之趣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这似乎与桂秋质朴的性格是共通的。再者是在笔墨上,桂秋不但笔性上有了根本的转变,而且用笔大胆泼辣、能放能收,画面富有张力。还有一点是画面表现丰富而生动,对画面整体感始终比较注重。
桂秋在艺术实践的长足进步还与他重视理论研究不无关系。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孙隆没骨花鸟画研究》,研究与发掘了中国没骨花鸟画的先行者孙隆的艺术成就,这篇论文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由于孙隆留下的作品与文献资料极少,桂秋必须在历史遗留的零星资料基础上开始研究工作。这就不难想象其工作之艰辛,研究难度之大。许多考证必须从侧面与横向面进行,并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述与论证。对孙隆研究的成功,既可看出桂秋的艺术潜质与潜力,又使他在理论水平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桂秋还很年轻,前面的路还很长,愿桂秋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自己展现出受画坛关注的前景。
(作者 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荆桂秋
1964年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作品及学术论文被《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花鸟画》、《美术报》、《人民日报》等多种刊物发表。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美术大展,获奖并被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画专业画家。
篇3
>> 关于加强“强军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联合培养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思考 关于“机电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我校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几点看法 以职业化为导向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 提高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质量的几点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的几点思考 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体会 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 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思考 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思考 关于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的思考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现状的反思 关于骨科关节镜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1-20.
[2]平洪.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
局面――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3):31-33.
[3]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R].学位办(2007)78号.
[4]文军.论翻译课程研究[J].外国语,2004,(3):64-70.
[5]穆雷,邹兵,杨冬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24-30.
[6]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
究[J].中国翻译,2011,(6):46-48.
[7]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以
国外和台湾笔译硕士课程为参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37-41.
[8]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
2007,(4):12-13.
[9]李昌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J].上
海翻译,2013,(2):51-53.
[10]王京平.浅谈硕士翻译专业的课程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2):28-33.
[11]Christiane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
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郭玲义.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
篇4
致谢一: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意味着自己在兰州大学的七年求学生涯即将结束,这段经历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在求学生涯即将结束之际,我要向在我成长的每一阶段默默帮助、关心和支持我的母校、家人、老师及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母校,她给予了我们这些兰大学子值得珍藏一生的礼物,她教会了我们宽容、务实、坚忍,她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新起点起航。
同样,我也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万红波副教授。从步入“相亲相爱一家人”,跟随导师求学巳将近四年。四年里,我成长了很多。在专业涵养上,导师深厚的理论素养及精湛的专业技能令我佩服,我以导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在生活上,导师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教会我们很多为人处世之道。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辛勤培育我的万红波副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祝福!
最后,感谢我亲爱的父母和可爱的朋友们,漫漫求学路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关怀,我不能有今天的成缋。谢谢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更有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起点。点点滴滴,铭记于心
致谢二:
通过几乎一年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说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我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成果。在此我向所有对我提供帮助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正是他们的谆谆教诲和真挚关心,使我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收获了许多!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杨明教授。杨老师在我的研究生期间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莫大帮助和鼓励。从论文的选题到最终的成稿,杨老师对本文的帮助启发极大,针对本论文的撰写给予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建议。
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受益匪浅,他常视学生如朋友,无私的精神以及开朗的性格也影响着我。三年来杨老师言传身教,使我的理论知识大有提高,而此次论文更是凝聚着杨老师的心血与智慧。其次,非常感谢美术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各位老师在开题报告时给出的宝贵意见,对日后行文时的思路和研究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要感谢跟我一起学习生活的同学们,是你们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一直陪着我,为我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无限美好的回忆。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与庇护,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帮助我、支持我、教诲我的人,在此,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致谢三:
毕业论文撰写结束也就意味着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告一段落,回想到三年求学与从准备到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点点滴滴,心头难免感慨万千百感交集。感谢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曾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交大这三年,不仅收获了知识同时还收获了友谊,你们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首先,能够师从舒群老师门下完成研究生学业是我幸运,舒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深深影响了我,他的悉心指导促进了我硕士论文的顺利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舒老师都给了我很多的知识和帮助。舒老师的治学风范和人格魅力时刻鼓励着我在奋斗的道路上。在此,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黄明进和母亲李莉,感谢他们二十多年来对我的辛勤培育,为我遮风挡雨,亦师亦友指导我人生路上心无旁骛大胆前行。
另外还要郑重感谢我在蓝顶艺术区考察调研期间给予帮助的各位艺术家、艺术机构经营者、相关艺术和生活机构从业者以及蓝顶的其他朋友们。谢谢各位对我的毕业数据和资料收集给予大力支持,无私提供各色材料,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最全面与有力的材料保证,各位前辈身上的“蓝顶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激励我迫切地想为这个茁壮成长的艺术群落作出自己的贡献。蓝顶的熟悉、人情温暖让我感动又庆幸,庆幸能在这个美好的群体中成长。
面对即将结束的学校生涯和即将展开的人身新画卷,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期待,希望承载着恩师、父母和同窗好友的祝福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致谢四:
时间过得很快,两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这两年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而在近五个月时间的工作忙碌和坎坷,让我体会到了写论文的那份安静和思考,回头看着两年的时光,我要感谢那些教导帮助鼓励过我的人。
两年的时间里,我作为一个非本专业的学生,感到了很多的压力,尤其是同学之间带来的,他们的学习功底是扎实的,而且解决问题也非常快,但是同学会不断帮助我,使我的压力减少很多,还有就是这两年我的各位老师,对于我的学习都特别耐心和认真的帮我,而且在平时还会经常关心我,所学的会计专业需要考的证件很多,老师会经常教我怎么学习会效果更好,我感觉这两年在学习上不仅得到了很多快乐,而且真正的学到了很多知识。
作为一个专硕的研究生,对于研究生论文的陌生,是我最大的障碍,字数量和案例数据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在写论文的时候总是考虑不周全,在这里我要特别的感谢我的导师颉茂华老师,论文辅导我已经找导师不下二十多次,他不厌其烦的指导我,并且在我毛糙的时候让我静下心来,这不只是对我论文的质量提高,更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锻炼,在我以后的人生、学习、工作道路上都是一个好影响。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颉茂华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这里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想特别感谢他。
篇5
1.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2.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
3.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4.山东省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
5.我院首次颁发音乐硕士、学士学位
6.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7.有关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
9.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
10.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11.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音乐硕士诞生
12.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13.关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及质量的探讨与思考
14.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
15.中美德音乐表演专业硕士教育的并置比较
16.台湾师范大学在职音乐教学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17.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
18.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19.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聚能量 服务社会——记流行音乐作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论坛
20.从NBPTS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
21.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2.浅议英国的音乐表演硕士教育
23.音乐教育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
24.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2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
27.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28.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9.2000-201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综述
30.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假劣之风当遏止
31.新疆音乐学硕士点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32.中美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要求比较之思考——以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为例
33.儿童钢琴音乐在硕士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状况综述
34.中美音乐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之比较及思考
35.社会现实下的分享与抗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教学与毕业要求
36.音乐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与分析
37.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38.留美硕士座谈音乐治疗学
39.论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40.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论文的社会调查方法审视
42.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点介绍
43.简论加强音乐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44.学术的探讨 人生的启迪——王耀华老师一堂普通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的记录与感想
4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教师调查问卷简析
46.音乐学系92届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4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学生调查问卷简析
48.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定位思考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以音乐舞蹈生为例
50.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我国应当设立音乐表演类硕士专业学位
52.音乐治疗的临床操作规律
53.音乐艺术硕士教育研究中的标志性参数
54.论艺术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构建的学科价值与意义——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活动周为例
5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56.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实践的教学保证
5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问卷的调查分析
58.《民族乐器演奏》选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59.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的数学实证
60.音乐学硕士“声乐教学与研究”方向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学生马淑慧获音乐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
62.武汉音乐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63.音乐学硕士“声乐类研究方向”名称需准确和规范
64.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65.吉林艺术学院喜获音乐学、绘画艺术(油画版画)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66.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67.長江師范學院艺术硕士(音乐)学科简介
68.来自汾河畔的歌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70.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
71.音乐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估
72.音乐节奏与英语节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选题理念 彰显传媒音乐特色——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74.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及启示
75.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
76.思考与实践——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西方音乐史教育
77.技巧·修养·境界——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三个基本追求
78.对吉林大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79.从博硕士论文看流行音乐传播的研究
80.皖西锣鼓——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奇葩——读田耀农先生的硕士论文《皖西锣鼓研究》
81.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2.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会导师”的可行性研究
83.音乐殿堂里解译密码的行者——记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健
84.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85.《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序言
86.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
87.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
88.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89.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90.四川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举行毕业音乐会
9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92.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就业形势
9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报告
94.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力
95.关于歌剧《党的女儿》中音响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96.春花秋实 继往开来——武汉音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97.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谈研究生教育
98.为了一个承诺,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促进音乐地理理论建设
100.开启心灵 共筑前沿——访著名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构建研究
102.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104.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106.音乐疗法配合长强穴按压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107.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108.美国音乐版权制度转型经验的梳解与借鉴
109.音乐干预在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10.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
11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112.中国当代音乐学家
113.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概况
114.“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
篇6
1.学院概括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以下简称sva)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在六十年中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的设计师。sva其核心的价值观是:自由的表达、多方面性、完整性、可访问性。因此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也成为了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学院之一。
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坐落于山城重庆,是我国独立建制的31所普通高等艺术院校之一,全国美院之一。自1940年建校以来,以完善、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活跃的学术氛围,卓越的艺术成就,享誉国内外,成为“长江上游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2.课程设置的差异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宽厚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应体现明确的专业方向和独特的专业优势。
对sva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插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本科生阶段的插画课程的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和创意思维的培养。sva的本科插画系课程安排包括儿童书插画设计、涂鸦符号设计、蚀刻版画、雕塑、视觉处理基础、手工书制作课等一系列的课程。本科阶段教学理念教给学生如何用图形来进行沟通交流。sva研究生教育为两年制,第一年着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方法。在第二年,学生将尝试各种各样的实验,来完成自己最后毕业论文及设计绘本的创作。在研究生第一年阶段所开的课程有:批评、绘画、书籍设计、创意写作、电脑绘画。其中开设写作课的目的是为了注重学生的编写故事的写作基础,如语法、段落逻辑以及论文结构的培养。sva研究生教育是由研究生教师团队共同来执行,在团队教师的选拔方向上不仅局限于是学本专业出身的,也有数字媒体艺术家、作家、艺术史论家。
川美每学年通常由两个20周的学期组成,每学期由不同的课程分段构成。基础设计课程关注理论知识及创造力的培养。川美着重培养兼具传统美学文化素养与新一代观念的设计艺术专业人才,并提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学习与就业同步的教学环境。在川美本科生艺术培养会开设一系列的基础专业课如:图形创意、字体设计、海报设计、版式设计等。分阶段性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大部分的学生是在老师布置完的作业中,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老师进行相对辅导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习到设计的原理。
川美研究生教育为三年制,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采用的是导师责任制,即一个导师负责一个学生,学生与导师讨论制定培养计划。第一年通识类课程修满相对应的学分,第二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相关专业的实际项目,第三年则是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导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制定出对应的特色化培养计划。西方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将年轻人聚到一起使其相互交流,敢于质疑并解决问题。而东方的学生更加关注于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川美应多开设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课程,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设计能力。
3.艺术院校官网建设之比较
通过笔者对于中外艺术院校网站的信息检索和浏览,差异化感触比较明显。首先,院校的网站首页,在sva首页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学生艺术作品的氛围,首页主题banner是展示学生创作的作品,在川美的首页内容,更多的是简报,让教师和学生知道最近学校有哪些相关的交流和展览。其次,国外艺术院校网站的界面设计非常的清晰有条理,通过颜色的搭配便于阅读的人们更加快速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
最后, sva的网站,不仅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而是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能动态全方位的对学校进行了解。Sva对网站信息内容的更新和维护。让想了解艺术最前沿的信息的人及时了解第一手资讯。而在川美的官网上,信息的及时更新和传达方式是我们需要向国外学习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第一手资料,是极其重要的,有利于让学生的学习中及时的做出调整。
4.院校艺术资源之比较
在对sva的了解中,其周围资源的丰富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院所在的纽约市有大量艺术画廊、戏剧公司、博物馆。丰富的周边资源为在校生们创造了大量工作实践的机会,产学研相结合更好的为社会群体服务。
现在川美也会不定期举办国内外前沿的艺术讨论和讲座,或去其他国外艺术院校进行短期的交流。让学生更好的与外界有交流,在思想和观念上更加的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又结合现当代表达方式的艺术作品。其次,川美新落成的罗中立美术馆,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丰富有品质的展览,也在学生的学习资源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最后在川美,现阶段的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艺术的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设计让普罗大众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总结
篇7
钱惠芬曾在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书艺师承徐穆如、黄悖、沙曼翁先生,还得到了吴门书家瓦翁、华人德诸先生指导。书法兼擅多体,尤爱草书,喜治印。草书人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展,西冷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展;篆刻作品参加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等。论文《试论中国书法创作的几个辩证关系》人选“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中日、中新和中韩书法艺术交流展,并被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香港等地收藏。
出版了《钱惠芬书法篆刻选》及《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作品精选集》之一;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苏州市美术馆,吴江博物馆等举办了《钱惠芬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和《中国书法》杂志、《世界知识画报》以及北京电视台、北京大学电视台、苏州电视台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钱惠芬书法篆刻集评
近年来,钱惠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苏州美术馆、吴江博物馆等举办的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出版的《钱惠芬书法篆刻选》,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摘要如下: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南出才女,非常高兴有机会看到钱惠芬书法作品!钱惠芬的书法充分体现了南方书法家的隽秀,流畅和细腻的风格。同时,她有北大学习进修的这样的资历。所以在她原有的风格里又揉进了北方书法的苍劲和浑厚。作为女艺术家能写出这样生动、流畅、基本功很扎实的书法,是可喜可贺的”。
文怀沙(著名国学大师、思想家、教育家)“现代年轻人临《兰亭序》能有此神韵,很难得了”。
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师;特殊性;多样性;发展
高校美术教师有不同的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对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有所侧重,如专业美术院校侧重专业创作型的美术教师;综合型大学侧重于综合型的美术教师。但是,不同性质的高校都应该尊重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这样有利于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各施其才。
1 教学型美术教师
美术教师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教学型美术教师,教学是高校美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各个高校无论是什么样的性质都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所以教学型美术教师是最为主要的高校美术教师类型。然而,在高校美术教学队伍中,有的擅长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因此,这类的美术教师就不能一味按专业的角度去评价他,而是看他实际的教学能力,假如他上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他的课能自觉学到专业知识,那么他的教学也不错,即便他并非给学生讲授得太多、画得很多,但由于他本人的艺术个性与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临摹、读画、写生践行艺术的生命,努力克服学习的困难,也就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这自然地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类教师也应该得到大家的肯定。
2 创作型美术教师
有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很突出,但在画画上很投入,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学到专业知识。例如,上绘画课时亲力亲为,学生在画,他也在画,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学生让他提意见,往往只是一两句指出一两个问题,其言语不多,却能以心声、行动示人,实为学生的楷模。这种教师往往在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自己还在画画,课余时间也在画,而且还不停地请教自己的导师,以及与相关善于创作的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使大家公认他为画画的美术教师,甚至成为一名知名的画家。同时,创作型美术教师还常年带美术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外出写生,写生回来后根据写生作品整理出许多有价值的创作作品,在积累了一定作品后每年在不同城市著名的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这样既提高了画家的知名度,又提高了所在高校的知名度,使得美术教师与其所在高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创作型美术教师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中坚师资力量。
3 教学、绘画型美术教师
这类教师是既擅长美术教学,也擅长绘画的美术教师。他们在教学上,勤勤恳恳,为人师表,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具体教学上又循循善教,针对每一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具体辅导,必要时亲自示范具体画法,甚至修改画面。然而,这需要老师对技法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对专业知识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语言表述能力,逻辑缜密,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再加上手头功夫,使学生一目了然,形象易懂,在绘画上随时能在学生面前展示,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两者都同样重要,在教学上,“写生”学生接触得最多,这对老师来说,就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老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写生能力,特别是在短时间内把所描绘的对象刻画出来,在画种上,无论是素描,还是速写;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水彩、水粉、书法;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侧重结构,还是明暗、色彩;在题材上,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人体,都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绘画能力。而在创作上,同样是如此,举国画为例,在内容上,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在形式上,无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兼工带写;无论是白描、水墨,还是重彩,以及各种技法的运用。一般来讲,国画创作指导教学是在写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专业教学要求,对教学、绘画型美术教师最高的要求。
4 科研型美术教师
这部分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非常重要,他对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非常重要。同时,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也是为数不多的人才,因为大部分美术教师只善于绘画技法与创作,而美术教学不应只是绘画专业教学,还包括理论教学,虽然不要求全部老师都善于理论教学,但是必须要有专门的理论老师以及从事科研任务的美术教学工作者,并由科研、教研促进教学、创作的良性循环美术科研发展目标。例如,教材的编写与出版,这就需要一定理论水平及专业业务能力和专业参考书籍,如相关的民间美术专著等,这对学生完成好毕业论文是有帮助的。而科研型美术教师就需要美术教师在不影响上课任务的情况下,利用假期及无课时期下乡考察,申报相关项目,撰写并发表相关教学及科研论文,完成课题,从校级、厅级、省级、部级、国家级的相关项目中,利用不同级别的科研经费完成科研任务,甚至调动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开展项目研究,以达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调动科研,完成好科研型美术教师的角色,从而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与影响力。
5 管理型美术教师
篇9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体制;问题;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概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人才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国家的方针政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方面都有赖于人才的供给。综观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模,一直呈现出增大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很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近几年,我国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大规模地增加,特别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逐步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行列。在90年代初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较少,录取的人数也较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期,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呈现出大幅度增加的趋势,2000年为46.4万,到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95.0万,2007年达到最高峰128.2万,虽然2008年有小幅下降,但是2009年继续呈现增加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数量上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但是相应的培养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却不高,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众多问题。为了缩小我国的研究生整体素质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并加以改进。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如果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进而使我国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受到影响。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其培养机制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这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其存在的问题可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来分析。
1.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整体视角探视。从整体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低,研究生的数量较少,研究生的培养形式也较为单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研究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就使得研究生招生的形式和教育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只是单一的全日制研究生,逐渐发展成MBA、工程硕士、EMBA、专业硕士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但是现行的研究生体制并没有将这些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加以区分,授课教师、课程的选择等方式几乎都差不多,这没有体现出各自培养方式的优势所在,必然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很多时候,研究生培养单位只是将众多的研究生招生方式作为营利的工具,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招收的学生的要求大大降低,因此,对后续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所存在问题的局部视角探视。从局部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在学科设置上,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很多过去工科见长或者理科特色鲜明的学校为了实现综合性高校的目标,纷纷建立新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在师资、专业水平等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过去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学科齐全,但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暴露出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弊端,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填鸭式”教育,所有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书本上、教条式的知识结构,而书本上的很多知识都已经过时;同时,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培养。这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的落伍,并泯灭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3)在培养体制上,中国的研究生体制表现为“严进宽出”,本科生毕业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达到要求并通过差额面试就可以进人大学开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招生仅仅依靠文化课知识就决定学生能否入学,限制了很多有着优秀专业知识学生的培养。几年前,国内某名牌大学的美术系导师,在招收学生时发现某学生绘画功底很强,发展潜力巨大,可因为英语成绩不能达到要求,就是不能入学。其实,为使某些特殊人才脱颖而出,对于一些学科门类,不能仅仅依靠文化课的成绩来决定能否取得入学资格。其二,研究生进入大学后,都是按照所学专业课程的分数来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而试卷则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评定,使得学生仅仅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同时,“严进宽出”使得不合格、不努力学习的研究生无法被淘汰,因此,研究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随之下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也随之变大。
(4)在学制上,现在有些高校的研究生学制从3年改为2年,即大家通常所说的“大硕”和“小硕”。3年制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时间设置相对充足,大多数高校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以上课为主,二年级下学期作开题报告,撰写论文,三年级上学期11月份左右进行预答辩,下学期正式答辩;如果将学制改为2年,学习的时间和撰写论文的时间都大大缩短,更多的学生为了在更短的年限内完成学业,往往选择那些比较浅显的研究题目,不对题目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5)在生源上,随着近几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每年有几百万之多,使得很多学生的就业极为艰难,被迫走上“独木桥”——考取研究生,这也使得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动力和研究目标发生了偏离。
(6)在导师制度上,现在研究生数量很多,而导师却很少。一些导师带着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根本无暇指导。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本身没有什么经验却也带着硕士生,在学习上并不能给予太多的指导。
三、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都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因此,必须着力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尽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 在培养规划上,对于学术型硕士、MBA、EM-BA、工程硕士、研究生进修班等不同的研究生形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类型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2. 在学科设置上,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不应该过分强调研究生专业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学科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医学、理工科等要求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可以进行细分,但是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科,如经济学和法学、法学和政治学等,不应把专业划分过细,在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避免单一学科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的片面性,培养出复合型研究生。应该逐渐从以研究型为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模式转变为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并列的发展模式。
3. 在教学方式上,应对每种研究生类型内部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同时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可以采取学生课前预习阅读,然后在课上进行讲解,教师点评等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以教育者自居,要放下架子,贴近学员的生活,作学员的知心朋友,进行春风化雨式的、平等对话式的交流。教师要以“诚”为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应向学员敞开心扉,谈自己的真正见解、真切感受,同时鼓励学员敞开思想,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惑都说出来,从而改变封闭式的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将谈话式、讨论式、即问即答式等改为开放式的双向交流的、鼓励引导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境交融、自觉求真向善的效果。要改革当前“一刀切,一锅煮”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紧密贴近学员学习实际,面对现实,找出焦点,抓出热点、疑点问题,针对学员个性及水平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时机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育。
4. 在培养体制上,研究生招生应该逐步改变以分数定终身的局面,多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对于考核机制,要打破以分数考核的制度,采取社会实践、学术成果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5. 在学制上,前文指出我国现在有“大硕”和“小硕”之分,但是他们在招生时都是按照学术型进行招生,只是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学制。目前,国家出台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进行招生,学术型硕士学制为3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学制为2年,这些学生主要侧重于实践和工作。这样更有利于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是一种解决学制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实行学制的弹性制,采取学分制度,只要达到了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在课程安排、毕业答辩、实习等方面,也要增加灵活性,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6. 在淘汰制度上,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几乎是零淘汰,只要入学,基本都可顺利毕业,虽然众多高校都设置了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制度,采取了笔试和面试两种方式,但是由于都是本院系教师参与整个过程,学院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即使学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没有达到合格的要求,但还是可以顺利通过,所以应该改变考核学院的指标,规定最低淘汰率,让中期筛选可以真正起到筛选的作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外审制度方面,目前一般都是几个高校之间互相送审毕业论文,如果A校给B校一个学生不合格,那么,反过来B校也会给A校一个不合格,而现在的很多匿名评审的教师并不单单从论文质量出发,一般都会给予通过,这就使得不少研究生对待论文颇不认真,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匿名评审的困境,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来改变这种困境。
篇10
记得是2008 年前后,我和亚璋以及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的诸位同仁,还有十余位研究生,一行前往浙江缙云采风写生。浙南山区,森林密布,除了山间溪流湍石,很少能够见到北方山脉那样裸露的巨岩,而遍被林木的连绵山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山茶树随处可见。这种林木葱郁的情景,让我不禁想起了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他以留白云岚、墨点积连的方式表现浙南山川,从而有了创造性的山水语言。而我们习惯于表现传统式的株株杂树的画家往往无从措笔。
然而,在丛丛灌木林式的高山绿林中,也会随时露出几株穿天的马尾松,高大的古樟树,青幽的冬青树,左右顾盼,生姿妙曼。面对这样生动入画的林木,亚璋似乎立即找到了写生的要点,整个一本浙南写生册页,他几乎都是以疏落的树林作为画面主体,山区株株野生树木的姿态之丽、形气之美,在他的笔下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表达。随后的丽水之行、太行山之行、崂山之行,以及兴化水乡的外出写生实践,林木始终是亚璋山水画表现的主体。在这样的过程中,亚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山水画面貌。
中国山水画有以大山崇岭为主体的,有以林泉为主体的,亚璋新山水风格的形式,就是从对山石林木的写生开始,最终明确以林木实写而山石坡脚虚写的风貌。这个过程,与他在长期的美术史教学和山水画研习中对古人树木表现方法的充分认识有关,更与他长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大自然森林树木之美的观察与体会分不开,他的新风格的选择,正是这种识见的产物。
当代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形成,有以临古变通而出者,有引西法而入中者,而当代成其大家者,多数却是如李可染所言那样“以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出入传统最终成为一家的基础,就是写生。近现代,如:傅抱石、钱松喦、宋文治、亚明、陆俨少,以至于当代的贾又福、崔晓东等人,都是通过写生提炼而化传统为己用,从而自立一格的。亚璋近几年的山水画风貌,实际上也是在这条路上走出来的一个范例。
从写生观察中而来的山水画,往往给我们以代入感和实境感,更能打动人心。观亚璋山水画,我们似乎亲身徜徉于春明景和的山林田野中,行走于郊野院外,获得的是一种我们在城市混凝土森林中所无法得到的返璞归真般的轻松与舒意。这是亚璋这类从写生、从实境中化出的新山水画风格,能够给予我们最值得珍视的审美价值。
亚璋山水,不取山势岩壁的崔嵬壮气,也不取山势的堂正浩然,而是独取山势平缓、平畴远眺之景,并且不以大景、全景取胜,独取一角一坡,一路一池,着意于这些局部景观中的林木之姿,可人之态。相比于前人,亚璋所衷情的,正是这些能够让我们徜徉于其间、赏玩于其中的山水之乐,这就是兰亭修禊、西园雅集的文人精神之所在。
由此而论,亚璋的山水画,和他的人一样,是富于一种文人精神品质的。讲到这一点,我想起了亚璋的所好——读书。每每有硕士研究生新生求教,我总是教其先要读书,首先要读中外哲学史,而后要读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亚璋所上中国美术史课程,也要求学生必须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这让笔者一时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再回想,亚璋的博士论文所写内容就是与中国哲学有关的庄子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哲学,是中国古人能够具有真正的文人气质和文人情怀的重要思想基础与境界所在。多年研究文史哲,会让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多些超脱、多些襟度、多些会通,多些禅意。观者在赏读亚璋山水之际,是否也会感受到一点古代贤哲达隐所有的这种达悟、会通与了然呢?
不过,在亚璋的山水情境中,却也另有一种把玩的意味在其中,他所画的小景,几株秀枝、一二坡石、洲渚茅草,这样的风景确确实实是让观众把玩的,只有在把玩中我们才能够体会到那些寻常小景所给予我们的寻常之美。这种寻常之美被发现,实际上却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人生领悟、更高的智慧、更多的喜乐之心才能够获得。亚璋的山水画,似乎就把这种我们日常可能被忽略的寻常之美给予了集中提炼与升华,让我们于浮躁人生、纷繁世界中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下郊外那一处普普通通的田野小径、池畔那一丛丛芦苇蔓草、房后那一株株白杨……
这种心境是平和的,是幽静的,是把玩似的,因而这也就规定了我们能够选取和欣赏的风景是那些让人能够亲切而不是让人敬畏的山水风景,选取的是那些片段的局部野景而不是我们登高一览的大山大水。刘亚璋山水画,往往让我们融入到了这样的风景之境。这样的表现形式,也形成了刘亚璋山水的风格特色,明快秀润、清雅平和,他不厌其烦地玩味着、表现着这种富有生活感和亲切感的山野之风,也让我们不厌其烦地玩味着他所营造的明丽清和之境。
如果从表现技法层面上看,亚璋在山水画的笔墨表达上似乎更单纯了一点,远不胜那些故弄玄虚的画家们。当我们面对一幅构图简洁、置景平和的山水画时,令人玩味不已,就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平和之景、单纯笔意中所透露出的微言大义,这就不简单了。所谓人生如梦,从一个孩童口中说出,不过是令人捧腹的天真,而出自一个古稀老叟之口时,我们不禁哑然,其中深意谁知呢?亚璋习艺20 年,已过不惑之年,其中生活与审美的感悟,艺术与技术的体会,谁解其味?看似简洁的构图,看似了然的风景,看似明丽的基调,我们能够读到些什么呢?还是让作品本身去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