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处置范文

时间:2023-03-22 02:2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良资产处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不良资产处置

篇1

风起于青萍之末,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已经突破2%,达到2.15%。

7月7日,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新浪论坛上披露了最新数据,“截至今年5月末的最新统计,全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大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

五个月时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加2800多亿元,不良率提高0.16个百分点。攀升速度之快,让身为监管者的于学军也坦承,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

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显得越发迫切。一系列创新举措频出。

随着5月19日中国银行“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中誉一期”)和招商银行“和萃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和萃一期”)的发行,暂停八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然而业内普遍认为,由于经济下行,以及投资者有限,此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总体规模不会太大,无法担当不良资产处置的主渠道。

此前的4月28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下称:82号文)将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纳入合规渠道试点。然而,部分专业人士对于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是否真正能够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同时转移,尚存疑虑。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处置的传统机构AMC在地方大量涌现,成为接盘不良资产的主力军之一。但据中投证券以四大AMC截至2015年末的平均资本充足率15%推算, AMC全行业资本能够承接的不良资产规模将在2017年四季度至2018年三季度之间达到上限。

与处置手段有限相对应的,是中国金融业不良资产的快速激增。国泰君安此前的估算数据显示,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将达到2.1万亿元,信托业不良资产规模将达4700亿元,非金企业不良资产规模将达6.3万亿元,并且预计2016年不良资产的市场化投放规模达1.5万亿元左右。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在中行和招行各自发行3.01亿元和2.33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后,农业银行发公告表示在积极筹备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6月中旬,建行行长王祖继在香港透露,建行首单75亿元规模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有望在9月推出。

“各行(中行、农行、工行、建行、交行、招行)在试点阶段至少会做一笔,总量会完成。如果今年做得好的话,明年可能会再扩大,也可以扩大到更多的银行。”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对《财经》记者表示。

“下半年可能会有更多产品推出,但是规模有限,预计以10亿元以内规模为主。”一位曾经参与过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银行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监管层的一个授意是,先保障投资人收益,保证投资者信心,以确保试点成功。”

重启之后,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实际推进中,由于不良资产的回收存在不确定性,如何保证基础资产稳定现金流,如何对产品进行评级、估值和定价是关键点也是难点。“这些难题从2008年第一单到现在,一直存在,尚待解决。”业内人士也表现出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担忧。

时隔八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被认为是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希望能成为加速盘活存量资产的渠道,但也面临重重挑战。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是基础资产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因此,对入池资产的尽职调查以及不良资产的估值和回收时间的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项目资产池估值的操作流程是从资产池中选出一定数量的样本资产,对样本资产逐项进行尽职调查并预测资产回收现金流的规模和回收时间分布。”一位参与今年重启后证券化产品项目的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然后再将经办行对样本外资产的估值结果汇总到整个资产池,最终预测出资产池的回收现金流规模和回收时间,完成整个资产池的估值。”

即便如此,在很多专业投资者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确实比正常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更难。

在一创摩根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王学斌看来,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并不是不良资产,但不良贷款估值主要涉及到不良资产的打折问题。如果折扣过低,对银行成本和利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折扣过高,市场对资产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则存在不确定性。这是交易双方的博弈过程。

其次是风险识别能力。“因为入池资产是不良资产,即便是优质+不良组合模式,但是投资者对风险识别,还是没有准确把握。投资人很难看懂资产包的实际情况,想要甄别风险要较高成本,所以也就很难给资产定价。”上述参与过产品发行的银行业人士表示,所以就造成能够接盘的合格投资者比较少。

中债资信结构融资一部副总经理吕明远认为,能够引入包括银行、基金、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机构等一系列投资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不良处置市场的资金来源、提高不良处置市场消化和容纳能力、降低及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以招行“和萃一期”为例,当天发售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全部发行完毕,其中优先档获得2.28倍认购,次级档也是获得2倍认购。“招行发行的项目还有私募基金在其中参与。”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与2008年发行的一单证券化产品一样,当时那个项目发行当天中午12点就销售完毕,从表面上看,市场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需求是旺盛的,有广阔的市场。”一位参与过这一单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工作的银行业人士坦言,这种旺盛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有虚假成分存在。原因是,从2008年发行的几单证券化产品到现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政府“隐形担保”。

事实上,在资产证券化增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外部增信,包括政府担保、保险公司开具保函、银行开具信用证等。从长远角度看,政府将来必然会撤出,如果剔除政府“隐形担保”的因素,不良资产证券化很显然是需求不足的,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化解不良贷款多少会受到阻碍。

于学军则坦承,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同时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也呈现同步增加之势。在这样情况下,银行风险控制压力、拨备压力、盈利压力也将持续加大。”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关注类贷款也快速增加。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关注类贷款余额攀升至接近3.2万亿元,占比突破4%,达到4.01%。与之相应的则是银行拨备覆盖率的不断下降,至2016年一季度末已经降至175.03%,较2014年一季度末的273.66%下滑一倍之多。

“这说明,商业银行通过腾挪的手段把实际上已经可以归到‘不良’的贷款转化成关注类贷款,比如调整贷款合同使其暂列关注类贷款科目。”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表示,或者用非常规方式转移已经事实成为不良的贷款,比如借新还旧、与金融机构做通道,包括信托、基金公司帮银行将不良转移到表外,以后银行再回购。而这样做法之后造成,使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出现缓慢上升的表现。

此时造成一个不得回避的问题是,商业银行实际不良本应该提取拨备,但是转化为关注类,造成拨备提取不足,监管部门从而无法把握经济形势。“这是一个潜在风险隐患。”多名银行业人士表示。

所以在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赵幼力看来,监管层与其坐视或惩戒商业银行腾挪不良贷款的行为,还不如千方百计拓展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正规渠道。而商业银行如何能够合理处置不良贷款是现阶段监管层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国泰君安此前的估算数据显示,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余额将达到2.1万亿元,信托业不良资产规模将达4700亿元,非金企业不良资产规模将达6.3万亿元,并且预计2016年不良资产的市场化投放规模达1.5万亿元左右。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处置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资产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已经超出国际平均值,且已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带来了较大风险。在很长时间内,不良资产将是我国金融行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各地大大小小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陆续成立,并且逐渐实现了商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商业化和专业化。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仍然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良资产回收率。

一、金融不良资产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不良资产的含义

所谓不良资产,即商业银行在不是良好的经营状态的,无法及时给商业银行创造利息收入甚至无法回收本金的金融资产,通常又被称为不良贷款,常常包含可疑、次级、损失贷款和利息。

(二)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金融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从本质上看,主要是由于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体现在以下几点:1.国有企业的特殊体制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最重要原因;2、政府行政干预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3、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是最主要的问题:4、其他原因:信用环境难以改善,银行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还不适应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以及信息透明度不够,审慎的银行会计制度缺失。

二、金融不良资产投资的法律关系

(一)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所涉及到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债权转让受到法律限制以及对策。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债权人拥有将合同权利部分甚至全部转让给第三者的权利,但前提为“按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在《担保法》中的六十条和六十一天指出:借款合同可以附一最高额抵押合同,但是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券不能被转让。根据上述规定,一旦最高额抵押货款形成不良贷款后,金融公司便无法进行收购。从现实情况来看,不良贷款中最高额抵押担保的货款比例较高,这样便引起资产管理工作收购不良贷款是否合法遭到质疑。针对该问题解决措施为:首选确认最高额抵押贷款是否合法,并由相关部门适当修订《担保法》,取消对最高额抵押贷款的转让限制相关规定。

2.债权人通过公告的形式来履行通知义务无法律依据以及对策。《合同法》中明确指出:债权人负有通知债权人的义务,没有通知便转让的对债权人不具备法律效力。然而,法律关于债权人的如何履行通知义务并未进行明确规定。在收购不良贷款后,个别商业银行会以公告的形式通知债务人,假如法律否认该通知方式合法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贷款便不会对债务人产生效力。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应该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规定中赋予不良贷款转让公告通知的法律效力。

(二)不良资产出售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就《条例》的相关规定来看,关于不良贷款出售的问题,仅仅从原则上规定了因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资产应该按照竞争、公开以及择优的原则操作。但是考虑到不良贷款的出售常常跟金融资产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最大程度保全资产有关,因此法律应该对其作出更为详尽的规定,以便提高不良贷款出售的效率,减少不良贷款出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以免国有资产流失。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为,可以尝试对不良贷款投资者享有的权利进行明确规定,并明确指出购买不良资产的主体资格,并指出不良资产的出售形式、出售程序等。

(三)债转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从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工作来看,具有向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获得的债券变为对借款企业股权的能力,然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不拥有债券股的决定权,该权利为政府部门所有。因此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规定要明确指出债券股转股的条件以及范围,并非通过重组具体的不良资产方案来直接参与,另外还应该在决策债转股时,重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主筛选和决策,以防政府独断。

(四)在金融不良资产监管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我国之所以陆陆续续出现各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学习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案例,从而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不良贷款提出了新途径,要想最大程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势必要构建一套完善且规范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在该法律中要明确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收购、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应该遵循的规定等,加强对政府对金融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详细规定监管内容,实施内部控制,处理好外部监管跟公司内部的控制关系,从而让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符合规范,将其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三、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手段

(一)金融不良资产剥离的历史

自80年代以来,国家针对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所遗留下来的巨额不良资产,分别拨给专门为此成立的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追收,拍卖,,以尽可能的为国家挽回损失。这四家公司从成立至今共接受了三次不良资产。第一次是在1999年,国家将四大商业银行及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共计1.4亿元的不良资产剥离至四家资产管理工作,第二次是在2004年的5月,方式将部分资产不根据账面价值转移,主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相应比例;第三次为2005,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3季度,第一次剥离的不良资产累计7366.6亿元。

(二)现阶段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

1.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第一,以物抵债。主要指根据相关规定,把握抵债资产的实物情况、产权、维护成本、评估价值、变现能力以及升值、贬值趋势等,小心地确定抵债资产抵偿的总数,针对剩下的债券依然保留追偿的权利。第二,修改债务条款。需要首先分析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从而制定新债务条款,协同债务人重新制定还款计划,严格执行相关担保规定和保障措施,督促债务人积极履行规定。第三,资产置换方式。要围绕提高资产变现和收益能力,保证资产来源合法、机制公允以及产权清晰。第四,债务人分立、合并以及破产重组,针对方式需要构建对应的操作和审批制度,按照这些规定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追偿债券类资产。第一,直接催收,需要对债务人的还款能力进行监控,并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以便尽快收回贷款本息。第二,诉讼追偿。该方式主要建立在诉讼可行性的前提下,需要按照债务人的财产现状,对诉讼的时机、方式以及目标进行确定,然后根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债务人严格履行规定或者申请执行,以便及时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针对违法、无法公平的判决结果、裁决时,应该及时上述。情况必要时,还需要提起申诉,并保留相应的记录。第三,委托第三方追偿债务。该追偿债券的方式需要建立对委托债券的价值进行独立判断,然后再充分结合委托债券追偿的难易程度、效果、追偿能力等支出一定的委托资金,并需要对方的行为进行监督,以防资产出现损失。采取风险方式的,需要制定严格的委托标准,选择优良的方,明确规定的时间、授权范围、费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第四,债务人(担保人)破产清偿,应参加债权人会议,密切关注破产清算进程,并尽最大可能防止债务人利用破产手段逃废债。对破产过程中存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显失公平的裁定应及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竟争力

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牌照,而是团队,是团队的定价能力和处置能力,特别是定价能力,决定了资产处置的利润空间。

(一)团队定价能力分析

第一,某项投资资产的现时价值是由其未来所能带来的现金流决定的,但不良资产的形式不一,种类繁多,未来现金流不易预测,资产的价格确定有实际难度。

第二,准确合理定价是资产处置决策的基础,可以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可以防范处置工作中的道德风险;是提高资产处置效率的核心要素;

第三,通常不良资产定价采取的分析步骤有如下:①查阅不良资产档案,准确进行法律审查;②要确定定价分析基准日和获取企业报表数据;③然后着手查阅不良资产档案、进行实地调查、获取企业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必要时提请中介机构审计;④具体主要采用帐实核对等方法对企业的各类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描述,并根据各种资产的类型,结合不同资产的特点,合理确定企业资产的市场变现价值,汇总得出企业有效资产价值。⑤确定负债性质,计算各类负债总额;⑥计算债权回收率;⑦计算债务人企业可以偿还的债务额,确定债务人企业及其担保人的偿债能力;⑧根据不良资产买方市场的情况,债务人还款的意愿、谈判的情况等因素,对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确定的参考价格进行修正,得到不良资产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最终处置价格。

(二)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

提升不良处置能力,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基金化手段等常规手段进行,为不良资产化解、困难企业脱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

1.创新不良资产化解模式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起不良资产证券化,充当收购人、发起人、发行人、管理人、投资人(次级)、增信人等六个角色,全程参与不良资产化解。选用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实质管理人,以基金名义收购和持有不良资产等,运用专业化的资产管理能力,对基金实施有效监管,保护基金持有人的资产安全。

2.可通过基金化手段参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由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选择有实力的机构,合作设立重组并购基金,运用注资、增信等方式引导有限合伙人资金参与。

参考文献

[1]王.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和定价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石召奎.中国AMC探源:我国金融管理公司运作透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赵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2001.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拍卖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方式。但在银行所有的资产中,贷款是风险最大的资产。银行资产总是处于动态中,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优良资产不等于将来也是优良资产,贷款风险无时不在。尽管1999年国家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长城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剥离不良资产14 939亿元,占银行不良资产总额的40%,大大减轻了银行的负担,但仍有一大半的不良资产未消化,而且国际国内金融形势波谲云诡,贷款风险无处不在,新的不良资产将不断形成。因此,银行业不会迎来无风险时代,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是银行业永恒的课题。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不应依赖国家,指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而应顺应市场发展,进行金融工程创新,寻找处置不良资产的新途径。银行业与拍卖行合作,通过公开竞价拍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不失为一种创新模式。

一、银行与拍卖行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出价最高者的一种买卖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它在出让产权的同时也转让了风险。

1、面临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加强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近四年时间,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将逐步向世界敞开,竞争将空前加剧,对国内金融业来说,这既是一场严峻挑战,更是一次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挑战,虽然国内银行业未雨绸缪,但相对于国际大银行来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反映在,我国银行业无论在产品开发和经营上,还是在操作技术、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还很不完善,因此产生的金融风险远高于发达国家。另外银行业的外部环境也不够成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为银行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不是解决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不断产生新的不良资产使刚喘口气的银行业又陷困境。不良资产的负重不仅使正在转型的国有商业银行举步维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等级下降,贷款额度随之缩减,还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并危及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面对挑战和风险,国内银行业不能坐以待毙,一方面要完善管理,杜绝不良资产大规模的形成;另一方面,面对不良资产价值以每年10%至20%速度下降的“冰棍现象”,必须开拓思路,寻找新的、更符合市场规范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模式,妥善处置不良资产。实践证明,银行业与拍卖行合作,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处置不良资产是化解贷款风险,盘活不良资产,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一种有效营销模式。请看:长城资产管理公司2001年拍卖周仅12月15日一天在上海的拍卖项目成交率达80%,成交金额761万元。此后,2003年重庆工行与重庆恒升拍卖有限公司合作、中国建行安阳分行与安阳市振邺拍卖有限公司合作拍卖不良资产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展示了银行和拍卖行合作的光明前景。而对拍卖行来说,拍卖银行不良资产是其业务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是促进拍卖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机遇。

1986年11月,我国首家拍卖行――国营广州拍卖行成立。经历19年的探索,拍卖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目前普遍面临业务不足、僧多粥少的困境,和银行业一样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同行。市场开放后,我国拍卖业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过去靠关系,在饭桌上“吃”出来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少。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出台的有关执行物拍卖的新规定,要求全国法院统一采取涉案方指定或摇珠方式进行拍卖委托;其二,客户对拍卖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而拍卖行没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因此流失了许多潜在客户;其三,技术和管理落后,很难与国外拍卖行抢占市场。面对挑战,拍卖行一批先行者同样在开拓思路,搭建形式多样的贸易平台,寻求利益一致,共同发展的贸易伙伴。综合上述,笔者认为,银行贷款规模和品种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抵押物的多样性。而信贷资金的安全回笼,取决于不良资产的买方市场。拍卖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利用已有的客户资源,通过市场策划,成功拍卖银行不良资产,而银行不良资产作为拍卖商品可以为拍卖市场拓宽经营面,从而形成银行与拍卖行合作双赢的格局,增强两个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2、合作的重要意义

在银行与拍卖行的资源整合中,银行新的不良资产将得到有效消化,从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1)加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第一,银行在贷款抵押物的选择上将适应拍卖行的需要加强选择性,从而降低贷款风险。第二,减少对贷款人财务和经营监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从而节约交易成本。第三,有利于避让诉讼周期长等风险,从而减少不良资产贬值。

(2)有利于促进诚信化建设。拍卖行的介入对贷款人构成实际压力,从而促进贷款人履行合约。

(3)新型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拍卖业走上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

二、银行和拍卖行合作的新思路

1、拍卖行介入贷款全过程

贷款风险在贷款业务形成时就已产生,而风险的大小却与对风险的防范措施有关。而标的物的变现能力是保证拍卖行实现利润的关键,也是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关键。所以拍卖行介入贷款的整个过程势在必行。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拍卖行在银行与贷款人签订抵押贷款合同之前,便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拍卖行将建立专门人员组成的机构,了解银行业务,并以银行资金安全为前提,配合银行在贷款过程中斟选抵押物,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银行对拍卖行提出各项要求,如:收费、保管等约定。第二步,当银行在完成对贷款人的初步审查后,贷款人提供抵押资产,按银行规定由资产评估机构出具估价报告,拍卖公司介入,并经银行和贷款人同意后,贷款人和拍卖行签订拍卖委托协议。委托拍卖标的物底价参照银行本息、及标的物变现安全等因素商定。拍卖时间以贷款人不能偿还银行本息的时间界定。委托拍卖协议是使拍卖变现后的资金尽快返还银行的保证。拍卖行接受委托后,委托人需将委托标的物交由拍卖行进行监管,并进行公证。协议的签订对银行来讲有了一个可靠、信任的伙伴,并在资金安全回笼的工作上多了一道防线。对拍卖行而言,是一个稳定的业务渠道和特色。签订一个双方责任、权利、义务清晰的协议,有利于双方各自工作的开展。

2、实施个人破产制度

银行和拍卖行共同的利益使两家结伴于整个贷款过程,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贷款风险将不可避免出现在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市场活动中来,相应出现了大量债权债务关系。新的贷款如个人消费贷款、小型个人投资贷款正在形成新的贷款风险。我国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是信用风险即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对银行业构成了巨大风险。诚信建设是一个社会课题,控制败德行为对银行业构成的风险,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法制建设,使个人因败德行为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收益。为此,实施个人破产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3、银行对不良资产实施“重复贷款”

拍卖市场常常出现的一种尴尬现象是:拍卖声高落槌难。就是买方虽然具有强烈的购买欲望,但缺乏资金。而银行为客户服务的主要途径正是为缺乏资金的人提供贷款。但银行、拍卖行与购买方之间这种直接的供求合作关系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然而我们也许可以从下面两个例子中受到启迪:一是美国政府为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允许重组信托公司(RTC)为不良资产购买者提供融资或为资产购买方进行银行融资提供担保;二是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广州办事处与工商银行广东分行签署《合资协议》,为拍卖处置不良资产提供融资服务,开创了以贷款引导民间资金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新路。在银行新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如果新的不良资产(包括没有剥离的旧的不良资产)不进入资产管理公司,就滞留在银行自己手里。但在拍卖市场上,它们是拍卖的标的物,只要有人买,拍卖行就可以把“不良资产”当正常商品去卖,为了买卖顺利,可以贷款引导民间资金参与。而且是由掌握有不良资产所有权的银行直接的“贷款”。在拍卖市场的这种贷款不必像首次贷款那样收取抵押物,而是必须将不良资产或相当价值的资产抵押给银行,银行按比例收取首期付款。这样一来,参与交易的三方都各有所得,因以物代资,银行不仅可大大规避债务人的逃债风险,还回收了部分资金,且原不良资产剩余的价值部分已变成了优良资产;购买者因此解除了资金不足的烦恼,购得自己所需的东西;拍卖行也因此又有了新的利润点。

参考文献

(1)华金秋.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不良资产新观点(M).中国市场出版社.

(2)焦谨璞,等.金融专题讲座(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季涛.拍卖策划书精选(M).中国商业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法律规制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正常良好状态下的,不能给银行带来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各类资产,其主要是指不良贷款,包括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前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及不良资产率均在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成功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因为这种减少是建立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两次大规模剥离的基础上的,我国处置不良资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开始出现反弹,截止2013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4279亿元升至5921亿元,不良贷款率重新上升至1.00%。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已现双升趋势,并且在今年一季度这种上升仍在持续。2013年年报及2014年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从4810亿元上升至5179亿元,不良率由0.98%上升至1.01%。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依然严峻,如何高效处置不良资产仍然是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银行和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绕开国家对信贷的限制,一味扩大信贷规模,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使得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整顿金融市场,对信贷规模进行严格控制,致使许多依靠银行贷款运营的投资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而停摆,而项目的亏损又直接导致银行前期投入的贷款无法收回,形成不良资产。同时,这又促使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青睐于热门领域和大型企业,一方面致使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难以维系和扩大经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旦贷款集中的领域或企业发生经营困难,会出现大量贷款转变为不良资产的风险。 

(二)政府干预和国有企业的影响 

由于我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绝对控股地位,政府对其自主经营和信贷决策的不当干预,是形成不良资产的另一原因。并且大量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增加了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的风险,而地方政府基于地方保护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干涉,也加大了处置难度。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控股银行在国有企业改制时充当重要角色,国有企业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主要流向地,但国有企业转型之后由于其经营运作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导致其效益下降、亏损严重,无力偿还银行贷款,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影响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重贷轻管”,且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或基于人情,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借款方缺少深入调查、审查不严格,在贷款之后也没有进行跟踪监测,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处理系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难以应对贷款变成不良资产的风险。虽然商业银行实行审贷分离制度,但或缺乏相应责任机制或执行不彻底,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效果。 

(四)社会信用体制缺失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导致银行和借款方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的审贷难度,且金融市场信用严重缺失,导致恶意逃债现象严重,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生成。虽然我国于2005年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但《征信业管理条例》于2013年3月才开始正式实施,导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不规范,加上失信惩罚机制的缺乏,使信用体制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五)金融市场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首先,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出台较晚,直到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才开始颁布实施,而面对金融业的迅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也不及时,一些应时出台的规章政策因效力不足急待上升为法律,实务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法律冲突和法律空白,并且对相关法律的执行方面也存在问题。其次,我国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专门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定位不明确,其独立法人资格存在瑕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许多规定也与现行法律,如《公司法》的某些规定存在冲突。这些都不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有效处置,难以发挥其作为专门机构的优势,也不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最后,行政管理人员金融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在国有银行转型之后仍存在以行政手段干预其自主经营的情况,影响银行发放贷款和处理不良资产。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对策 

(一)健全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依照法律的明确规定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并最大限度的防止不良资产的产生。 

首先,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依据是一些规章或司法解释,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这些规范的效力层级较低,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与其他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情形。而且,我国在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时规定其存续期为10年,而在存续期满后,根据国际形势及我国现状,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选择进行商业化转型,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向大型国有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因此,必须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以法律形式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完善其处置不良资产各种方式的相关法律规定,如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以债转股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时取得的股权的保护,并明确约定回购时间到期时的合理退出机制,使其既不损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权益也不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只有以完善的法律规定为基础,才能实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稳健发展,才能更好地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

其次,要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定。世界各国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时基本上都采用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但是其中存在许多法律问题,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完善相关规定和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保证证券化资产的独立性,即要求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要将其与发起人的其他资产隔离,当发起人破产时证券化的资产不会被当作破产资产进行处理,保障证券投资者的利益。可以看出,要做到真实出售和资产隔离不仅要求交易的真实性,还要求购买不良资产将其证券化的发行人SPV具有独立性,这些都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此外,还有许多关于SPV的规定以及评估证券化资产的标准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加以保证,才能发挥证券化的优势,大量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 

最后,完善对金融信贷市场的法律规范、健全信贷立法,既要保证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自主放贷,又要加强对信贷的监督。在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的同时,还要注重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情况,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并防止地方政府对银行的经营和处置不良资产进行干涉,创建不良资产处置的良好法律环境,积极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此外,在以法律形式规范现有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外,还要鼓励借鉴国外成功处置不良资产经验,积极尝试和创新新的处置方式,完善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市场主体信用 

总体而言,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立法、监督、利益平衡等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尤其是对恶意逃废贷款的借款人,在给予经济制裁的同时对情节严重者施以刑事处罚,通过加大失信成本,促使市场主体自主选择守信。另外,要在扩大征信信息统计范围的同时,加大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支持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以防出现违规作出不实记录和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最后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以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多元化,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真实落实银行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其次,加强贷款管理,进一步落实“三查”制度,真正做到贷前仔细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及时检查,对贷款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注重对风险的研究和管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风险。最后,注重银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和风险责任制度,将贷款管理的每个环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一旦出现问题,即追究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以实现对贷款的严格审查和监测,保证贷款质量,最大限度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胡群.不良“双升”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隐忧[EB/OL].经济观察网http://eeo.com.cn/2014/0513/260415.shtml,2014-5-13.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管体系;金融架构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39-02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简述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指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由于对风险控制的失误,造成商业银行资产出现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狭义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也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就是指借款人未能按贷款合同的规定全额进行还本付息并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

(二)不良贷款的分类

在大部分国际信贷体系中,一般实行五级分类法。它是根据商业银行已发放贷款的质量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从优质到劣质划分为五类,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对如今整体状况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仍然存在严重问题。尽管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长期极力控制其不良资产规模,而且银监会等有关部门也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避免商业银行的“高拨备”与“高不良”并存,使银行业能更好地“轻装前行”,但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幅上升到1.27万亿元,同比急速增长51.2%。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一)宏观因素

1.通货膨胀严重

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货币发行速度更快,广义货币M2的增速长期都是GDP增速的2―3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为13.3%,而当前GDP增长速度却只在6.9%左右。通货膨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繁荣,但也同时导致了货币贬值的现实问题,更是造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一定规模上的膨胀,增加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隐性回收成本,阻碍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稳定回收。

2.法制建设相对迟缓,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在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方面对企业给予相当程度的保护政策,法律规定的破产企业的债务清偿顺序对银行贷款的归还极为不利,通常情况下,银行贷款的归还往往被安排在最后。

监管体系方面,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普遍偏重于监管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而长期缺乏对商业银行风险性监管的意识,同时也缺乏相应完善的监管法律和监管体系,导致无法深入监管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贷款企业将资金实际用于何种途径往往监管松懈,以至于存在将贷款挪用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使得隐含的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二)微观因素

1.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

银行为了拓展其业务范围或扩大市场份额,减少了对于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很多银行领导在经营管理上急功近利,存在大量片面追求利益的行为,导致商业银行忽视长远高质量的发展和效益之间的关系。银行这种为了求得利益而忽视风险控制的行为,导致信贷工作人员重业绩轻管理的现象,造成了不良资产的大量隐性积累,最终对银行的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危害。

另外,银行还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在银行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过程中,存在着各个环节脱离,各部门和员工配合不到位,失职与责任追究、奖励与利益脱节,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贷款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同时,银行各部门缺少相互制约的机制,而员工素质及责任意识的低下也会导致发放的贷款中有很多不合规格的关系贷款,甚至不合格的高危贷款,以至后续催收往往很艰难,造成银行的贷款问题难以解决。

2.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中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比较大。但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在经营中风险比较大。一方面,规模相对较小,且缺乏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缺乏正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更是大量使用低效率的家族式管理,公司管理权力与责任混乱,经营的目标不清晰,市场化经营机制以及科学化决策机制不完善,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相应管理的优势。一旦市场环境出现变化或经济出现波动,这些问题将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导致企业经营的风险急剧增大,从而威胁到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及业务运作。同时,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意识比较差,使得由于银行荒废债务导致的不良资产数量不断增多。

三、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

(一)执行不良资产清收和重组转化等手段

不良资产清收,即对于无力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或者存在恶意拖欠贷款、财务状况恶化明显,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安全要求时,及时通过诉讼等手段,强制追偿其拖欠款。例如,拍卖企业各项资产,利用获得的资金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以求及时了结商业银行的贷款,避免贷款风险进一步增加及恶化。而相对而言,重组转化则是通过企业或者债务重组以及资产转化等手段处置不良资产。这两种手段在实际处置不良资产中使用的频率都非常高。例如,通过现金清收和重组转化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商银行2014年总共处置不良资产1 060亿元,其中有大约2/3是通过现金清收和重组转化进行处置的。可见,这两项措施有极好的实用性。

(二)打包出售不良资产

通过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分解整合,对优质资产与不良资产的打包出售,利用可以预见的收益吸引投资者及其他机构,利用这些吸纳的现金流进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同时对于投资者给予一定程度的回报。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和基金化,利用Y本市场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三)通过坏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资产

坏账准备金就是按照有关规定,商业银行每年必须从其利润中计提一部分资金,用于应对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的风险。通过充分有效利用商业银行自身的坏账准备金,及时冲销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牺牲部分利润的前提下,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健康,避免不良资产逐步的恶化。

通过不良资产核销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资产的数额以及不良资产率,同时降低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14年总共核销其不良资产383.6亿元。

四、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建议

(一)加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近年来的经济下滑问题,导致了许多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最终难以归还贷款,造成了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因此,政府应该尽力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改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企业走出困境。努力建设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作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机制。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建立健全金融监督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有关贷款法律体系,严厉打击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同时,规范贷款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切实保障银行的债权,为银行强制征收J款提供法律依据,以改变我国信贷市场法律长期短缺的状况。因此,应建立健全贷款的监督机制,做好贷前、贷中、贷后各个时期的监督工作。

(三)银行加强自身经营管理的完善

在贷款发放时,银行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执行,严格审查申请贷款的企业或个人的信用状况、偿还能力等情况,尽量执行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提高贷款安全性,防止不良贷款产生。在发放贷款后,应该紧密关注贷款企业或者个人的贷款使用情况,防止贷款人挪用贷款,同时关注抵押物和担保人的情况,防止抵押物损毁或担保人出逃。对于企业经营不善,兼并或者破产清算的,银行应及时参与其中,防止银行债权遭受损失。

最后,银行应该加强员工素质建设,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员工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以更好招揽贷款业务、审查风险、催收贷款等。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发放不合格贷款,或者片面追求业绩而忽视风险的行为,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

(四)企业应努力改善自身经营状况

企业自身应该努力改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以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归还银行贷款。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提高经营者、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素质,加强对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及个人素养的培养,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进行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依靠人才、技术和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使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能不断生存并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原则,遵守社会道德和企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于向银行或其他途径的借款,按时归还,以保证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晨.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3,(6).

[2] 李行.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措施分析[J].现代营销,2015,(1).

[3] 李国宗.从法律角度探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5,(8).

篇6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4.084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良资产的评估机制不规范,依法处置的执行效果差

从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事件报告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处理上是非常不规范的,这种不良资产评估机制的不规范包括:评估方法在选择上缺乏评估准则的指导,使得评估机构对银行不良资产的价值类型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使得每个银行不良资产评估的个案没有同意的规范性约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还缺乏一定的公允性,除少数的以物抵债或债权转股权的债权和股权进行规范的资产评估外,大多数评估都存在不规范的行为,银行的资产评估如果得不到公允,就会出现评估结果高于实际资产价格的情况。

在资产公司对处置资产进行法律的时候,经常还会遇见来自各个方面的牵制,再加上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行的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完善,使得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诉讼方面面临一定难度,就算是资产公司赢得处理资产的诉讼,也无法得到依法执行判决的保障。

1.2 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低下,逃费债现象普遍

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处理和管理模式不同于国际上通用的全行业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在我国现实的情况中,国有银行里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存在着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四大商业资产管理公司相互扯皮、推诿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就很容易造成国有银行里债权与产权的流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资产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通过清算保全、抵押拍卖等措施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使得企业的资产折价售出,从而被迫倒闭,这种行为还会影响其他资产管理公司的权益,使其遭受损失。

相当一部分借款人还利用剥离的机会逃废债务,具体操作流程是随着是公司企业把债权人的钱用来安置企业员工,把政府还有相关部门应负的责任转嫁给债权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剥离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有些企业在逃废企业债务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公开化的现象。

1.3 处理力度难以到位,道德风险较高

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处置成本过高、资产处置相关交易市场不健全等。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非常被动。同时,这一系列资产处置的配套措施如果得不到落实,就会使资产交易市场出现滞阻,资产转让很难实现的现象。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所以在资产公司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由于责任不清导致的处理动力不足。另外,资产处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急于套现,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竞争的现象,这都是由于相关人的道德水准不高导致的,我国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因为道德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并不在少数。

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现有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提高不良资产评估的规范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提高不良资产评估的规范性方面,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操作要求。首先,评估的方法必须满足特定的处置方式的需要;其次,评估方法必须要有完整的评估价值体系;第三,评估过后的结果必须真实地反映出不良资产的价值。这就要求有关评估机构在对不良贷款的评估方式上要明确,不同形态的资产的处置方式对评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一种形态资产的价值表现不一样,其评估方法也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与之相适应。

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涉及债权人与债务人,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会受到时间因素、市场因素、地域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所以银行的不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也不同,比如说债权转让项目买方考虑投资的价值、折扣变现项目的评估结果价值类型是否可以持续经营等,这就要求银行在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银行不良资产的评估价值体系,提高不良资产评估的规范性。

2.2 改善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环境

良好的不良资产市场处置市场环境,是改善和提高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结果的重要手段。所以,相关部门在改善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环境上,要与政府部门积极配合,并加以政策扶持。形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所以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督促地方政府摒弃小地方保护主义观念,积极介入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理工作。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要采取措施积极补救,对有利于不良贷款产生的政策还有行规,要积极说服政府予以废止。

国家还应该制定和出台优惠的税收处置政策,以减轻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财务上的压力。对涉及政府定价的、拍卖等中介服务的收费应该给予适当的优惠和减免。在对不良资产的案中所涉及到的诉讼费应该适当放宽。在对债转股所持有的股份转让的问题上,要积极给予资产管理公司特别的豁免权,使该公司持有的股权可以进行市场变现。改善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环境,总体上来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

2.3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风险的产生

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的时候应该重点协调多家的监管行为。在监管过程中要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监管办法,然后明确自己对资产管理公司实施监管的内容。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尽快规范操作规程与处置行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总行,能够尽快制定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原则》来规范各个资产公司在资产操作中的流程,从制度上杜绝违规交易,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

在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管和检查时要把检查的重点放在资产定价的准确性、处置程序是否规范等方面。在对员工的道德机制的建设方面要尽快建立起完善而又有效的奖励和监控机制。对资产管理员工的奖励和监控机制的建立是资产管理公司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有效利用率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道德风险的产生。

3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壮大与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不良资产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难题。不良资产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银行亏损和倒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治理策略还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萍.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几点思考[J].浙江金融,2011(4).

[2]韩晶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段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与治理对策[J].金融论坛,2006(8).

篇7

一、 银行不良金融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一)银行不良金融资产的概念

银行不良金融资产是指在现实条件下,银行金融资产不具有赢利性,不能给银行带来预期收益的金融资产。以银行信贷资产为例,是指贷款利息、本金不能按时回收的状况。资产优良与否是以资产收益水平为标准来衡量的,即贷款本息的回收程度,包括当期本息回收率与根据现有资产状况和现实条件预测的未来本息的回收率。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实质上是银行的经营成本。

(二)银行不良金融资产的分类

我国银行不良金融资产主要指不良贷款,分类包括:

不能按期偿还的贷款,即预期的偿还资金来源不能偿还到期的利息和本金的贷款,将蒙受损失的贷款;银行不良金融资产是因贷款人的担保品价值贬值,贷款的担保受到威胁,贷款损失可能性增加的贷款。因此,银行不良金融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和受不良担保品影响的贷款。

二、国内外银行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情况

(一)国外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情况

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处置了银行不良金融资产。最具代表性的处置方式有以下几种:

美国模式。美国政府为了解决银行不良金融资产问题,美国联邦委员会推行金融缓和政策,改善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增强了处置能力。美国处置银行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机构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和重组信托公司(RTC),它们直接介入处理不良资产。处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以公共资金直接购买不良资产;采取 “好银行 ― 坏银行” 模式,从这两类银行的金融资产质量为起点,采取不同的金融资产重组的方式;或发行以单个房地产为担保的债券;动用损失准备金冲销损失贷款等等。

美国银行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原则:确保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的处置原则;确保银行金融资产净现值最大;为提高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通过招标吸引民间机构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置。

韩国模式。韩国政府设立韩国存款保险公司协助金融监督委员会处理银行不良金融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和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重组;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处置资金来源于政府对金融系统的资金援助,及出售银行股权获得的资金。对盈利不好的借款企业进行重组,促使一部分国企民营化,并向国外投资者出售企业股权,吸引外资、获得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增强企业偿贷能力。重组陷入困境的企业“通过强化监控、诉讼、拍卖、向投资者捆绑式出售、发行资产证券化、国际招标等方式收回不良资产;建立对不良贷款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等”。

(二)国内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情况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债权、产权市场。因此,我国设立专门机构接受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再由专门机构处置比较有利。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方法:

出售转让。专门处置机构在取得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后,向社会投资者通过拍卖、招标协商方式将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可以快速减少不良金融资产,实现资金的回收,增强处置能力。

债权证券化。“由于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由表内移至表外,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专门处理机构以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收入为担保,对社会大众公开发行不同的组合的债券,把债权转化为证券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公开出售。

债转股。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不良债权,并转换为股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化为对债务人的股权,作为股东享有相应的权益,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实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类型主要包括债务更新、折扣变现、资产置换等。处置程序:在专门机构获得法院批准后,获得国有企业托管人资格;接管机构制订托管-重整计划,经法院批准后实施,重整国企企业资产与业务,重整结束后,可寻求优势企业兼并或新投资者收购,从而使企业重新进入良性循环。

三、我国银行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创新

我国首先应该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赋予银行依靠市场方式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功能和能力,提供处置的政策保障。加快培育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外投资参与处置。要建立和发展规范的不良金融资产市场。

(一)不良贷款分散处置与集中处置创新模式

分散处置模式。这种处置模式是一种分散处理模式 ,指由银行自己解决不良金融资产。这是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部门,或设立独立于银行的分支机构,并配备具有处置和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专业人员。

集中处置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协商的价格和剥离准则,将银行的不良金融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彻底剥离出来 ,统一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这样比较彻底,使银行的不受不良金融资产拖累。然后资产管理公司在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对不良金融资产拍卖处置,以收回资金。

(二)利用金融工具创新来处理不良金融资产

利用金融工具解决银行不良金融资产,由于金融工具实现了收益权与所有权的分开可以避开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同时,可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并对债务人进行监督。“金融工具的优点是可以借用利率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的交易信息,通过金融复制的办法,使得不良资产能够与其他市场实现无套利衔接。这就解决了不良资产的合理制定价的关键问题,确保了国有资产不会流失”。目前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实物期权形式。

(三)推进处置技术创新,提升不良金融资产价值

信托方式实施金融资产证券化。不良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将原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通过结构性分离与重组,提升不良资产市场价值,使其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并据以融资的过程。

信托与分层。信托是指证券化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可将作为证券化标的的资产转移给信托公司,然后,通过信托公司发行证券;分层是指在信托利益中按照投资者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级别的受益凭证,如优先级、次级等,而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受益层次。

篇8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信货资产 债务处置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篇9

关键词:国有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89-02

一、不良资产及其危害

不良资产通常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在预定的时间按照预期的金额得到回报的银行资产,其本质是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不良信贷资产,一类是不良非信贷资产。不良信贷资产是银行不良资产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按照金融资产的种类。可以分为不良住房抵押贷款、不良商用房地产贷款、不良商业贷款、非住房类不良个人消费贷款等。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及投资、买人返售证券、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其他风险性非信贷资产等。根据我国的金融现状,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非信贷不良资产的信息基本上未披露,加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

银行不良资产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减少银行的经济效益。大批存量不良资产贷款滞留,制约着新的贷款投放,加剧银行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流动性的非对称性,就可能会出现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银行不良资产挤压正常资金运用,导致社会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不能获得充分满足,从而削弱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制约了政府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1 宏观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遗留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首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账”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

(2)宏观经济波动。国民经济减速、房地产泡沫破裂、外汇汇率和本币利率的突然调整、主要出口产品价格和进口产品(如石油)的大幅波动通常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

(3)监管体制薄弱。具体表现为:利率和汇率限制太死、结构单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等执行不严格;资本充足性管理达不到规定要求,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低于国际通行的标准;贷款管理不规范.如集中贷款与内部贷款限制不严。呆账准备金提取不尽合理,一般风险准备金没有提取;对银行资产的风险监控和早期预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方面。由于监管不力,使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纠正其内部控制薄弱、贷款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信贷资产质量偏低。清偿和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助长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4)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比较短。信用观念淡薄,部分企业存在着赖账心态,即有钱也不还;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领域都有非市场行为的过度介入。没有企业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安全。另外,我国现有相关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介入司法程序,损害银行的利益。

(5)个人贷款风险。个人房贷和车贷是银行一个新的收益增长点,但一旦个人收入下降,甚至由于下岗,或者房价下跌导致房租下降从而使已为数不少的“以租还贷”的资金链条脱落,个人购房贷款是银行优质资产的判断就会受到严峻考验,甚至一部分贷款会沦为新的不良资产。

2 微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进程的启动时间还不长,并且速度还比较缓慢,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最终担保人的信念。使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危机感并不强烈。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人员本质上均由政府任命产生,基本是官员身份,并不是由银行自身决定,这也导致其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政府意志而轻视风险。

(2)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差、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贷前风险监控不力;二是贷中、贷后跟踪监控不力,不能及时掌握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三是出现风险后化解措施不力,银行缺乏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另外,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也一定程度存在着混乱、内控不力的现象,这使得很多银行不良资产是由于内外勾结、恶意骗贷形成的。

(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首先,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历史不长。面临相关数据积累不足、数据真实性不高等问题。其次。目前商业银行对不同行业的分析和比较明显不足,评级标准不能体现行业的不同特点。最后,我国银行业的内部信用评级对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不够充分,因而,难以反映受评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

(4)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投向缺乏科学定位。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资金与规模脱节,信贷人员素质低,不利于风险防范。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瞀系统,短期贷款的长期化,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方面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信贷投向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导致一方面对市场前景好、业绩优良、守信用企业的投放力度不够,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又给业绩不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注入了资金,最终无法收回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及处置建议

1 不良资产的防范。

(1)建立合理的企业评估体系。评判客户信用等级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客户信用等级;二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级。从银行角度讲,客户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客户的财务风险;二是客户的经营风险;三是客户的道德风险。因此,用作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选择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的客户信用等级,在评判上应当综合考虑客户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程度三个层次因素,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程度、经营风险程度和道德风险程度,并综合反映出信贷客户的贷款安全性态类别。而信贷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等级,应当从信贷资源回报率、经营成果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判。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客户中,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而单位资源回报率不高的企业屡见不鲜.单位资源回报率较高而经营成果依存度不大的信贷客户也为数不少。为了实现风险可承受条件下的盈利最大化。必须紧紧抓住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的客户,并努力提升单位资源回报率。因此,考察、分析和评判信贷客户的贡献度时,既要重视信贷客户

为银行贡献的盈利额(营业收入额)占银行盈利总额(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大小.也要注重国有商业银行所取得的信贷客户营业收入(盈利)与投入该信贷客户的信贷资源、成本资源之间的比率大小。

(2)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征体系。一是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资膨胀欲望。减少信贷资金被其直接或间接移位现象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度。二是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三是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根据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3)建立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关键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针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人员(客户经理)的素质较低、风险识别测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实际情况,控制贷款风险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审批的流程体系,实现信贷审批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这个标准化的审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组成:定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定性部分以行内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

(4)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建议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风险经理制”,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在贷款审查、检查和不良贷款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同时,设立首席信贷主管、资深信贷主管、高级信贷主管、中级信贷主管、信贷主管助理等5个业务职务序列,并相应授予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权限,统一实施“一个层次审查,双人会签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模式,从机制上保证最终审批人不主导审查,有利于信贷人员、审贷人员、贷审委成员多角度揭示贷款风险点。进一步固化“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权力制衡”的风险防范体系。

(5)改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提高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情况的监测频度,对每一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状况都要按月进行监测。二是要从制度上规定客户经理完成并上报客户信用和对银行贡献状况评判与监控分析报告的时限。三是要制定和落实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监控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控和反馈责任人制度,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竞争高效化。四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安全和效益的三相协调跨越。

2 不良资产的处置建议。

(1)设立统一的全国性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将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出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即AMC),是许多国家解决银行巨额坏账的重要方法。我国已按国有商业银行对应设立了四家资产公司,并且各个资产公司对应设立众多分支机构,分散了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不良资产统一管理和集中处置。应该成立统一的全国性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即将全行业不良资产归集到一个AMC,由其统一进行支配及管理,将四家AMC统―合并到该不良资产处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样能够降低处理不良资产的成本.提高不良资产之化解效率。

(2)强化不良资产管理。一是以经营为中心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二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和贷款抵押制度等,使新增贷款严格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三是整体分析市场环境.并结合对借款企业现场调查、财务状况分析、经营水平分析等,保证贷款的合理投放;四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和激励相对称的机制,实现贷款管理责、权、利的统一;五是构筑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程序,将风险防范、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机制纳入到程序中,使贷款从发放到收回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的管理之中;六是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稽核制度,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贷款管理责任稽核,及时对临界贷款实行重点监控,保证贷款的完整性。

总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成因复杂,而且银行业目前仍然面临着不良资产增加的巨大压力。同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等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成熟、相关法律不配套的情况,增加了防范和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就要国家创造相应的有利环境。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粱丽红,张丞.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现代商业.2008(27)

2.赵超.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研究.经济师.2008(12)

3.陈希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模式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09(4)

4.赖二辉.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时代金融,2010(7)

篇10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等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导致资产泡沫扩大,风险蔓延和经济失控。经济能否健康发展,风险能否可控,其关键之一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定价机制[1]。

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机制是关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原理、结构、关系和功能构成的系统。研究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金融资产是持有方拥有的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FAS157par.5)。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不是由特定主体确定的定价;公允价值是由假想交易(现行交易价格的非实际价格)形成的估计价格[2]。

自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提出资产组合理论(MPT),资产计量研究便拉开序幕。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1970年,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1973年, RobertMerton建立了资产期权定价公式。1976年,Ross得出:资产的预期收益可表示为多个宏观经济因素的“线性组合”。1979年,布理登(Breeden)建立了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1994年,Shefrin提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2007年,Peter提出了动态异质模型[3]。2008年,HULL给出确定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方法[4]。

在国内,陆静,唐小我( 2006) 构造了基于流动性风险的多因素定价模型( LA- CAPM) [5];孙有发(2007)提出了随机波动定价模型[6];易荣华, 李必静 (2010)从四类定价因素入手分析股票定价模式[7]。

在上述研究中,人们囿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型与方法,而对其定价原理、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不够,迄今未发现有一个完整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即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

(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定价原理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定价原理不可能凭空产生,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发展的演变过程昭示了:金融产品“源自”实体产品,因此,金融资产定价与实体产品定价同源,所以,同理。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市场由“看不见的手”左右,所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定价应遵循“供求定价”原理。

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定价的现实基础角度看,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事实上,都是一个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的问题。从现实上看,目前“市场多一点”成为不争的现实。基于这一认识,金融资产定价应以市场为基础,遵循“供求定价”原理。公允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同类资产的脱手 “市场价格”。如果市场上的同一项资产在第一对交易主体之间达成一个价格(最高价),在第二对交易主体之间达成另一个价格(最低价),那么,在第三对交易双方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成交价格不会是最高价,也不会是最低价,应该是中位价,而中位表示的是平均的理念。因此,参照同类资产定价可以理解为以同类金融资产的平均价作为这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我们来论证一下上述“平均理念”,第一,在经典的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先生的CAPM模型中,资产期望收益率实际上也是一个平均数,因为在概率论中,期望本身就是均值。第二,既然公允价值作为由假想交易形成的估计价格,当然是需要点估计的,而最一般的点估计就是认为总体平均数约等于样本平均数,这样,这个估计价格同样是平均数。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大、行为显著地从众,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变得更加有限。此时,“救市”成为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必然选择,政府通过干预供应和需求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制度安排”。

但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不是由特定主体确定的价格,当然也不是由政府确定的价格,由政府的“制度安排”得出的“干预价格”同样不能作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只能是对市场价格的“调整”,这仍然离不开以市场这一基础。总之,金融资产定价遵循“供求定价”原理。

(二)结构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众所周知,价格是价值的表现,通过研究金融资产价格的结构就能够了解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结构。亚当·斯密 认为“利己心和竞争的作用使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不会相差太大”[8],这意味着价格与成本之差存在,这个差数实际上是毛利润。虽然在亚当·斯密时代,还没有出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但是,我们根据上述商品价格和成本的关系,可以推理出:商品价格的基本结构是:成本+毛利,从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基本结构也是“成本+利润”。

(三)影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

“看不见的手”决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这在上面已述。除此之外,影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有:

1.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虽然已有三个层次定价法,但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定价,其定价方法有待经过实践检验并进一步修订;在第三个定价层次上,企业有了较大的定价“自由空间”,由此容易产生金融资产“泡沫”,从而影响到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具体来说,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等原因,当企业有定价权时,管理层通常会选择有利于完成公司受托责任的定价策略,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当管理者面临政治影响时,出于降低政治成本的需要,通常会选择低政治成本的定价方案;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在有机会时,通常会充分利用外部性,尽可能地选择利润最大的定价方案。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面临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等,这些无不影响到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2.投资者行为

投资者信心波动、投资者心理上的赢利期望、投资者的从众行为,这些都会使交易中的金融资产价格随之发生波动,投资者的情绪波动越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越大。当数量巨大的投资者普遍具有从众行为时,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会表现出相应的“集中趋势”,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也会非理性地“船随浆动”。

3.估价模型与计量方法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选择什么样的估价模型就得到什么样的估价,采取什么样的计量方法就会得到什么样的金融资产价格。由于估价模型确定欠妥或计量方法选择不当,会使得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和公允相去甚远。

4.利率和汇率变动

利率和汇率调整是金融管理的弑手锏之一。由于公允价值是一个折现值,根据未来收益折现来计算,现值直接受到资本市场上的利率大小和外汇市场上的汇率高低影响,通过直接影响现值,间接影响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5.社会与人心稳定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执政理念下,政府为了保障社会与人心稳定,会采取一些非市场的办法,对金融资产定价格进行间接或直接的干预,比如,直接提供某些金融产品,此时的金融资产价格是政府的“维稳价格”而不是公允价值。

6.金融、经济与法律制度

市场价格机制在国家的金融经济法律制度框架内,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运行,但是,市场价格机制并非万能。因此,政府有时必须对金融资产实行“价格规制”。在政府对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应把政府及其官员的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如果法制不健全,寻租活动屡禁不止,就会破坏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的环境,从而影响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功能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的功能就是保障金融资产价值的公允。通过“刨掉”金融资产的泡沫,促进金融资产交易的有序和公平,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并且相关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有助于管理与决策,提高经济主体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

第一,依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定价原理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处理公允价值会计业务时有理有据,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保障公允价值会计的“信息质量”。

第二,通过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支撑,有助于发挥公允价值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依靠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特别是对虚拟资产计量的规制,可以“刨掉”虚拟资产的“泡沫”,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关系,提高经济主体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四,通过发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的市场价格功能,实现资本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金融资产效率。

四、完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紧紧抓住“刨掉金融资产泡沫”这个“牛鼻子”

金融危机的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出在“泡沫”上,“泡沫”又来自何方?主要来源于“虚拟资产”上面。“虚拟资产”是企业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将企业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列作待摊、递延等“虚拟资产”项目,之后在持续经营期间按一定方法分期摊销转作费用时,抵减该期间的利润,并相应抵减应交的所得税,有的企业利用虚拟资产账户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假盈真亏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某上市公司,三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净额巨大,债务人被清盘,公司存货净额、其他长期应收款、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巨大,公司净资产为负值。

“刨掉”金融资产泡沫是拉牛出泥潭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牛出泥潭就没问题了。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修订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公允价值会计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公允价值会计业务的能力,强制进行“虚拟资产”的内外部审计,严查应收账款净额,存货净额、其他长期应收款、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项目,挤掉水分。

(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中小股东进入监事会的比例,通过协调,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功能。推行合理的信息公开制度,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从源头上治理管理层可能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完善管理层受托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专门制定针对虚拟资产审计的责任目标,建立健全对管理层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对不正当利用虚拟资产或增加资产泡沫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在抗风险方面取得成效的管理层进行奖励。

(三)着力对治负的外部性

对治负的外部性的办法是“堵和导”两种办法。“堵”是使企业打消利用负外部性获利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使企业知损而后退,具体可通过在金融监管条例中增加对虚拟资产运用的一些限制性条件和产生虚拟资产泡沫时经济处罚条款。“导”是采取金融政策,将企业负外部性导向正的外部性,具体来说就是对具有正的外部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为了对治企业负的外部性,可以适度引入金融业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局面,形成有利消减负的外部性的局面,从而消解负外部性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影响。

(四)善用利率杠杆

“给一个杠杆,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利率调节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机制控制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大小。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个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决定这个现值大小的主要就是折现率,通过调整利率可以直接影响折现率,通过折现率影响计算结果,从而实现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调控。从宏观层面上说,如果市场上资产泡沫膨胀,那么可以通过调高利率、紧缩银根对流通中货币规模实施控制,比如说“次贷”量的总量控制,总量控制住了,起一点泡沫也成不了金融危机。

(五)形成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协调机制

以“刨掉”金融资产泡沫为主线,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金融证券监管委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委员会、会计学会、物价局和企业行业委员会联系起来,由金融证券监管委员牵头,开展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协作调研,通过职责分工明确的分项治理和有序协作综合治理,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协调管理机制,发挥其去泡沫、控风险、保经济和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解读[J] .财务与会计,2010,(6).

[2]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 .财会学习,2009,(1).

[3]Peter, B. H . , Hommesa, C. H . , M anzan, S. . ehavior al heterog eneity in stock pr ices[J] .Jo urnal of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 l, 2007, 31 : 1938- 1970.

[4]HULLJ.C.:Options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M].prentice hall,2008.

[5]陆静,唐小我.基于流动性风险的多因素定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

[6]孙有发,张成科,高京广,邓飞其.现代证券定价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