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硕士范文

时间:2023-04-11 11:2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商务硕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商务硕士

篇1

B类考生为315分,单科(满分=100分)为42分,单科(满分>100分)为63分。

2016年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类国家线较2015年国家线总分下降5分,单科未变。

2015年考研国家线(专业学位)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类专业总分A类为330分、B类为320分。具体对比见下图:

篇2

一、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过程回顾

中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是从2001年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之前,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更多地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之中。2010年,国际商务硕士学位设立,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教育部部属院校一直没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个别学校设有国际商务方向。直到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利用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率先设置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以外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之后,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重点大学才开始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截止到2010年,具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或方向的学校为55所高校(见表1)。由于是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所以,最早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主要是地方院校。

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初衷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内设置国贸专业的学校过多,其专业课程只局限于国际贸易实务,缺乏对企业国际化全方位的学习,不能满足市场对跨国公司人才的需求,于是设立对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改造的国际商务专业。在保留传统国际贸易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工商管理、金融课程组,考虑到商务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优势,加入了更多国际商法的课程,凸显其法商结合的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中国政法大学的这个预判是正确的。目前,中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超过610所。随着上世纪90年代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开放,外贸公司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市场地位也迅速下降。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就业率低、薪资较低,连续3年被评为红牌警告专业。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被亮红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错位发展。就实务实操能力来讲,本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不如中专和职高的学生,职高学生作为跟单员、制单员、商务文秘比本科生更踏实,而且业务熟练。倒是国际贸易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既不甘心成为制单员,又没有从事高级国际商务活动的技能。《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明确指出,“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达79万多人。未来三年,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短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这两份看似矛盾的报告恰恰反映了中国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致命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过剩,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却存在很大的缺口。

可喜的是,还是有一部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家学者看到了问题所在。2005年,为了响应国家的“人才强商”战略,由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牵头,开始推动国际商务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的工作。随着教育部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思想的确立,2010年硕士专业学位类型增加到40个,其中包括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而且倒逼了国际商务本科的人才培养。2012年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把国际商务归为工商管理类,编号为120205。有了合法的身份,MIB也解决了学生的出口问题。于是,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样的高校在有了MIB授予权以后,开始增设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很多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开始修订方案,尝试加入一些工商管理课程。

(二)中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设立

2010年设立国际商务硕士学位,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招生伊始就困难重重,市场反应并不像专家预想的那样乐观。首批有78所高校获得MIB培养资格,但只有65所高校在2011年招生,学生数为1079名;2012年67所高校招收学生1355名。最近几年招生情况有好转,但是,总体来讲发展很不平衡,好的学校人数在70到100人左右,更多学校是十几个学生、几个学生。很多高校反映,由于挤占了MBA的名额,而MIB与MBA收费悬殊,学校短期经济利益受损,于是,有的学校干脆停招,这就是有些学校虽然有MIB培养权,但是却没有招生的原因。由于相当多的学校招生人数过少,达不到规模经济,无法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进行实践教学和精英教育培养方式的改革,结果所谓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不过是传统的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翻版,高级国际商务人才仍然是奇货可居。

二、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开办国际商务专业伊始,很多问题就困扰着我们。比如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学界对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学术能力、轻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高水平、复合型、“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体系等。

(一)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行政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不配套,学生就业遭遇尴尬 从开办国际商务专业伊始,至今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专业有什么区别。企业和行政机构对国际商务专业缺乏认知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国际商务本科生毕业,在报考公务员时就遭遇了尴尬――在公务员招生岗位里没有列国际商务。后来我们让学生以国际贸易专业报名,审核时学校开具证明,与用人单位沟通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仍有学生虽然分数很高,却与公务员无缘。不仅本科生,2013年第一届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毕业,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以致于这个问题被作为案例写入《国际商务》教材中。在企业招聘中,经常在人力资源目录中找不到“国际商务”的职位。然而事实上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岗位都适合国际商务的毕业生。

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广义是指具有一定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在商务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中,从事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运营等相关工作的人员;狭义是指高级国际商务人员,特指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对应的学术型硕士专业是国际贸易学专业、世界经济专业,三者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培养开放型经济体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遭遇的尴尬,说明社会缺乏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知度,政府体制与教育改革不配套。

(二)学界对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导致办学指导思想不统一,突出自己母体学科的重要性,是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滞后的直接原因

国际商务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商科教育的一部分。相比社会对国际商务内涵的不了解,国内学界对于国际商务这种交叉学科归属的争议就更大。国际商务本科归属于工商管理,除中国政法大学以外,大部分学校国际商务本科都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设立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家推动的,因此MIB被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这样的学科归属本身,就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对国际商务学科的困惑和相互争夺,其结果是办学指导思想的不统一。这种非要把国际商务归属于某一个学科的执念,使得经济学背景的强调经济学,工商管理背景的强调管理学的重要性,而很难把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的学科,做到跨学科发展,好些的学校也只能是国际经济与管理的简单叠加,缺乏经管融合的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的开发。

(三)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学术能力、轻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国际商务专业脱胎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授课教师由于自己知识背景的局限性,都对理论教学、学生所谓学术能力的培养驾轻就熟,因此,无论本科还是硕士,都反映出培养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征。在专业硕士培养上,以学术能力培养代替职业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顶着国际商务的帽子,但骨子里依然是行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之实。因此,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离培养出高素质、精英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缺乏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高水平、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复合性、实践性和国际化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这种“复合型”可以表现为具有两类学科背景的跨学科,或者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体制下的老师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谙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则知之甚少;或者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老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这些教师具有经济理论知识水平高、宏观经济层面动态把握准确、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快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优点与优势,但他们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国际商务业务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硬伤。

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各高校在争创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将教育资源向科研领域倾斜。在大幅提升科研成果在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中,权重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专心致力于教学的教师数量和比例在不断减少和下滑。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和探索的原动力也在消减之中。此外,中国高校普遍缺乏产学研的真正合作,在这样的氛围下,很难使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根本的突破。

三、“斯诺命题”折射的经管学科之争是制约中国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中国存在着学科划分过细,学科之间割裂、文化冲突严重的“斯诺命题”。具体到中国商科教育,就表现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国际商务学科归属上的激烈争夺。

现有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专业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偶然的,这只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一个具体体现。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权到底是给经济学院还是管理学院?这在很多高校都展开过激烈的争夺,有的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只好在经济学院和商学院都分配一定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名额,而国际商务的学科交叉性注定这个学科既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管理学,因此,仅靠某一个学科根本无法培养出有国际化视野、懂经济和国际化经营,通晓国际惯例的合格的国际商务人才。

对于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英美国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远没有中国这般激烈,这与中国经济管理学科不合理的划分有关。在美国,经济学远远没有中国经济学既包括理论经济又包括应用经济这般庞大,经济学仅仅是纯理论研究,属于人文科学,而商学院涵盖面广,其工商管理包括的范围很大,相当于中国的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因此,在美国,国际商务专业设置并不十分广泛。原因是美国对外部市场依存度不高,其工商管理教育已经具有应用经济与中国定义的管理学的交叉性,只需要略微稍加一些国际沟通课程就可以,所以,国际商务是否能成为单独的学科,是否需要单独设立专业,也存在过争议,很多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工商管理学位内的一个方向存在,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不过随着美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本身作为自足、完备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包括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在内的世界著名高校也设立了国际商务本科或者硕士项目。英美国家对于国际商务的争论,更多地关注学科范式、学科体系,而不是学科归属。英国和澳大利亚国际商务既不属于经济学,也不属于管理学,而是单独设立了商务学位。总体看来,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更为宽松,他们的商科教育比较发达,且与企业联系紧密。博雅教育的回归,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模式的兴起,正好切合了国际商务是一个整合的学科特点。

  而对受制于“斯诺命题”、教育体制相对封闭的中国来说,过细的学科划分,商科学位的缺失,经济与管理的泾渭分明,非常不利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上。中国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简称MIB)实质上是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MBA竞争的产物。尴尬的是,经济学院没有MBA,而如果不吸取MBA的精华和办学理念,MIB是做不好的,特别是在现在MIB收费低、招生名额少、达不到规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MBA作为依托,仅靠经济学院很难给MIB学生开设高质量的案例、企业经营模拟课,而没有职业专业技能训练的MIB,不过是原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世界经济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的翻版。如果把MIB放在没有应用经济为支撑的管理学院,学生如何获得国际贸易、金融学知识呢?因此,尽管现在有94所高校有MIB招生权,但是,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校并不多。

四、跨学科发展特色办专业是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前人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破解“斯诺命题”的方法就是面向问题研究、跨学科发展。因此,从思想上、体制上突破经管学科的相互封闭,是受困于“斯诺命题”的中国商科教育的必然选择。

应用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套用以往那种象牙塔般、封闭式的方案,而应凸显培养模式的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为此,第一,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的交叉和融合;第二,打破院系界限,合理配置校内资源;第三,打破学校界限,实现校际、学校与科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联合;第四,走出国门,实现不同国家高校之间、学校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合。

在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时时刻刻会感受到经济与管理学科之间的冲突,要实现以上四个开放并不容易,除了解放思想,体制上也必须突破现在这种经管学科泾渭分明、专业划分过细的教育体制,英美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淡化国际商务学科归属,下放专业自主权,从体制上大力推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发展

跨学科发展是英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也在中国学界逐渐达成共识,但是,实际操作却受困于现有体制。中国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的分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学科缺陷由来已久,只是这种矛盾在国际商务专业集中爆发了,而如果不在思想上、体制上打通经管学科的篱笆,中国就很难培养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在学科设置上,中国应该更多借鉴美国商学院的经验,逐渐改变现在经管院分立、分离的现状,将已有分立的经管院逐渐改造为经管学科融合的商学院,这不仅有利于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金融等各种应用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商务的学科归属上,中国可以借鉴英国和台湾的经验。比如:英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涉及的学位在各个培养层次上都非常广泛,在专科和本科层面上,英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涉及的学位有文学学士学位(BA)、理学学士学位(BS、BSC、SB)和应用文学和科学学士学位(BAAS)等;在研究生层面开展国际商务教育,授予的学位有商务管理硕士学位(MBA)、商务与管理硕士学位(MBM)、会计专业硕士学位(MACC)、管理硕士学位(MM)、市场研究硕士学位(MMR)、管理博士学位(PHDM或商务博士学位等。英国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可以授予多学科学位的做法,从学理上是说得通的。有学者认为国际商务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学科体系,是一个整合学科,它的学科基础非常庞大,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国际关系、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等。但国际商务不同于这些单独学科,它本身是一个自足、完备的体系。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学科的竞争优势和价值贡献在于把全球知识和当地知识协同结合。

目前,就我国现有的学科设置,承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并不是只有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本科层面主要集中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层面是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术型硕士,但是细想起来并不局限于此。现在跨境电商发展迅速,那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全球价值链管理其实也是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这样看来,纠结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归属实在没有必要,宽泛的国际商务概念也有助于增加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认知度,有利于学生就业。台湾地区早已经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为一个专业,都是研究国际化经营的,至于名称不同,只是专注点不一样而已。按照这样的学科边界,我国目前实际上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学校数量非常巨大,有些学校既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也设立了国际商务专业,而其实培养的都是国际商务人才。因此,中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重要的不是扩张数量,而是重在提高质量。610所高校设立国际贸易本科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其实都必须适应市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把国际商务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作为一个整合的学科,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宜沿用计划经济下严格统一的专业管理办法,而应该下放专业自主权。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商务本科能够率先改革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开办之初运用了专业自主设置权,在课程设置上完全自主,不受核心课程的限制,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方向可以随便选题,贸易、金融、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都是国际商务的一部分,甚至学位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学位。对于国际商务学生的毕业走向,我们不认为进外贸公司是专业对口,去进出口银行、证券公司、国际会计事务所不也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对口单位吗?由于国际商务是整合了全校资源打造而成,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就业容易,就业质量高,所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对国际商务的专业荣誉感比较高。倒是国际商务成为教育部专业目录专业后,像其他高校一样,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也开始对最后毕业的管理学学位纠结不已。可见,灵活的学位授予权、自主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学习英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方法,发挥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引领作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各国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英美国家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都考虑到自己的国情。相比美国依托于工商管理国际商务专业自我天成,英国作为一个历史上对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国家,相比美国更重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国家之一,他们的课程体系完备,案例教学、商务模拟的实践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是一个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对国际商务人才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虽然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关的相关专业很多,但是,中国与美国不同,中国高校商科教育薄弱,必须专门设置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硕士学位的设立恰逢其时,围绕着MIB,不仅会聚集起一批专注于国际商务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家学者,形成一个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氛围,也有助于发挥MIB的引领作用,协同相关专业,结合中国地域特征,探索适合中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三)注重错位发展,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英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就是,注重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从初级到高级,相应地,学生层次从职高、大专生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有很大不同。比如:英国职高和大专生注重商务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对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就有很高的数量技术分析的要求,并力图把国际商务研究与国际商务操作运营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培养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具有国际化和创造性的特质。

中国要注重错位发展,对于职高和本科要有区分度,同时大力发展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依然应该坚持国际商务人才的精英教育。目前,中国最缺乏的是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因此,应该在MIB基础上设立商务博士学位,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

(四)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

用跨学科的方法突破“斯诺命题”的目的是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国际商务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特质,注定了国际商务专业不能是千校一面的版本,而必须走特色办专业的道路。中国政法大学的实践也证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只有立足本校学科背景、特色建专业的重要性,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建立国际商务培养体系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中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刚刚开始,相较于课程体系的改造、师资水平提高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解放、教育体制的改革。只有坚持国际商务的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立足本校学科优势的特色办专业道路,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级的国际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舒红,景瑞琴.国际商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

[2] 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8-50.

[3] 宏结. “斯诺命题”与“成思危之答”[J].管理观察,2016(2):11-13.

[4] 穆海涛,安岩.国际商务人才供需失衡原因及对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4(14):96.

[5] 陈怡琴.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育的实践性困境与疏解[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5(11):75-77.

[6] 张晓涛.美国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7):219-221.

篇3

B类考生为315分,单科(满分=100分)为42分,单科(满分>100分)为63分。

2016年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类国家线较2015年国家线总分下降5分。

2015年考研国家线(专业学位)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类专业总分A类为330分、B类为320分。具体对比见下图:

2016年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硕士考研国家线

篇4

【关键词】 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 国际商务 人才培养

十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湖南省也在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奋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新战略。湖南要实现 “中部大省”向“开放强省”的跨越,离不开外经贸领域。而国际商务人才则是实现外经贸蓬勃和持续发展的核心先决条件。因此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国际商务类专业应进一步建设教师队伍、合理配置课程、优化教学实践等方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开放型、创新型”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湖南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定位

当前,我省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发展迅猛,国际经济合作程度不断加深,正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尤其在“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湖南省“创新驱动、开放崛起“的战略背景下,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开放型、创新型的复合国际商务人才。不论是我国经济不断升级转型,还是我省不断推进开放型经济,所需的国际商务人才都应当具备以下五种能力:一是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二是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谈判能力和国际商务经营管理的能力,并应具有一门以上优良的外语交流的能力; 三是掌握国际商贸法律和贸易惯例,并能综合使用法律解决和防范外经贸领域风险的能力;四是具有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还能拥有新事物发展如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技能的能力;五是需了解不同国家市场的经济和商业背景,并能尊重和协调文化差异的能力。 因此,“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国际商务、贸易、法律、外语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发现、开拓、创新的能力。这才是符合湖南“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湖南省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现状

(一)国际商务人才数量需求增加。 据湖南省商务厅及长沙海关等部门的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1月,湖南进出口总额达到139.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 93.24亿元,同比增长27.9%,进口46.41亿元,同比增长39.7%;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96.12亿元,同比增长33.9%;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1.82亿元,同比增长25.3%,因此,湖南省进出口的飞速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

(二)国际商务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目前湖南省大型进出口外贸企业不多,中坚力量仍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业务量不大,岗位设置综合性强,需要的是既需要具有外贸理论知识又能具备综合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岗位设置细化并独立,将外贸相关岗位分解成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运等,新型的跨境电商类企业则需要大量的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员、电商网站技术员等岗位,这些都要求国际商务类人才具备综合外贸知识和技能并拥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而随着外经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的提出,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外经贸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强的创新开放型国际商务人才。

(三) 新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倍增。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飞速发展,专家们预测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地区在2020年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并引领全球国际贸易的增长,跨境子商务占全球国际贸易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增加至 30%。在中国,阿里研究院联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的《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中85.9%的企业紧缺跨境电商人才。2016年湖南省首家阿里巴巴跨境电商服务中心落户郴州北湖也为湖南跨境电商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那么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既懂传统外贸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又懂电子商务应用的复合创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将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四)了解新型市场运行状况的应用型小语种人才缺乏。2016年,湖南省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除了传统的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韩国以外,俄罗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进出口也实现飞速发展。除传统的欧美市场,亚洲市场在湖南省对外贸易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以后随着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申报,将使湖南的外经贸出现大幅增长。因此了解目标市场特别是亚洲文化且懂得俄语等小语种的国际商务人才将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国际商务专业是国家为适应经济贸易的发展开设的新学科,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在湖南的“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提出后,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素质、高技能、开放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模式。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需要专业对口的老师,但目前我省专门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并不多。而专业的设置往往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导致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也不多。因为缺乏对口专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高校在师资方面往往捉襟见肘。经过调查,我省高校的国际商务教师大多是国际贸易的教师或者是经济管理类教师兼任,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弱,明显不能适应湖南“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下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目前,湖南高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滞后。主要还是开设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经营管理、国际营销等课程。随着湖南“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的提出,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开设一些特色服务课程。湖南在烟花、湘绣、陶瓷等领域在世界享有盛名,那么国际商务专业可以开设这些课程进行差异化培养。这种差异化培养的学生,才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另外,在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外语类课程的设置单一,基本还是开设大学英语或者商务英语。而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开拓的国际市场和交流语言是重要的媒介和工具。湖南需开拓的国际市场不仅仅是传统的欧亚大陆,涵盖的地理范围应该涉及全球,那么仅仅靠开设的一两种外语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也不适应湖南外经贸的发展。

(三)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比重太小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国际商务专业尤其是跨境电商方向的专业实践要求更高,但很多高校依然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放置重点位置,实践教学不重视。或者是即使开设了实践教学也只是课堂上简单的配合,不论是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设备和场所都跟不上,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一)提高国际商务师资的业务水平

在“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背景下,应该更加重视国际商务专业的师资问题。专业师资配备可以选择专职教师+企业专家的模式,有利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企业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应该将专职教师派去企业实践和国外研学,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也应该鼓励专教师进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如跨境电商知识的学习,以便适应当今外经贸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在“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背景下,对课程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国际商务专业除了开设传统的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外,还应该开设企业经营管理、国际文化知识、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同时建议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开设第二外语小语种的学习,来解决国际商务外语小语种人才不足的窘境。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更好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开放型、创新型的国际商务人才,服务湖南地方经济。

(三)加大跨境电商技能的培养

随着跨境电商业务的兴起,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应该也具备跨境电商的知识和操作能力。由于跨境电商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或信息采集,所以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就除了开设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外还应增设跨境电商课程。如电子商务应用、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等等。在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建议专职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互联网上完成学习,与时代接轨,时刻掌握跨境电商最新动态。假期将学生送去跨境电商企业实习,这将有助于国际商务人才掌握跨境电商知识和实际技能。

(三)提升国际商务实践教学水平

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国际商务文化礼仪知识和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等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将这些环节仿真模拟,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全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谈判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

四、小结

湖南省“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的提出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开放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这也是“创新驱动、开放崛起”战略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晓涛.美 国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217- 223

[2] 李孟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初探 [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2):154- 160

[3] 匡增杰.对 优化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35- 37

[4] 陈国雄.温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38-41.

篇5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比较

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国际商务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却不能满足需求,形成国际商务人才在市场上的供需矛盾。借鉴西方国家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经验,提高我国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摆在各人才培养单位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均遵循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没有形成适合本校资源情况和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各高校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常采用的”本科通才培养模式”;二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特征的”专才培养模式”。而实际的效果不够理想,”本科通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的设置过泛,没有专业特色。而”专才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只熟悉国际商务定领域,无法适应多领域、多岗位工作。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

国际商务人才既要拥有一定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熟练运用经贸政策法规、贸易惯例和规则,还要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以能够从事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运营等工作。目前,各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中,没有实现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商务知识和外语能力的良好结合。这与我国长期形成的明显的专业划分界限有关。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时,虽然掌握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熟悉贸易惯例和规则,但由于外语能力的限制,难以胜任工作。而外语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过度的强调英语的学习,没有对国际商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只懂英语,不懂商务。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共识,但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的比重偏大,国际贸易、外贸概论、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偏深、偏多,实践和实训内容又相对不足。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较细,理论性太强。很多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反映在校期间所学的很多理论知识工作中根本用不上,而企业所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这说明高校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培养的内容和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中,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但在各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以案例教学法为例,我们采用的案例一般比较短小,只是截取国际商务运作中的某一环节,设置案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根本的提升。

二、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经验

(一)开设跨学科课程

国际商务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济贸易、金融、管理、法律、物流、外语、信息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很多的国外高校要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要同时掌握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比如,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使学生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在美国大学本科项目中排名前列的萨福克大学,其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双学位项目制,学生的毕业条件是:必须同时完成另一个专业(选项有会计、营销、信息系统等等);必须修读一门外语(选项包括中文、法语、西班牙、日文、俄文等);必须完成海外计划(短期文化之旅或者海外的学期交流)。学校通过要求学生修读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学习一门外语和进行海外交流等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国际商务运作的综合能力,而完成另一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管理职能部门的能力。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在其课程设置中,学生除了学习商务基本课程外,必须再修读商学的会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经济学、金融、营销学和商业信息技术等七个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或选修国际研究课程并选读其中的四门课程,或选修一门外语作为必修学分。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使学生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

西方国家的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第一,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学。西方国家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些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学生。例如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商学院与企业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工商管理和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学生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一学期在校上课学习,一学期到公司企业参加实际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二,引入企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如在耶鲁大学,每年都邀请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银行行长等前来讲学,与学生沟通探讨企业经营管理、世界经济等问题。在加拿大,许多实业界人士参与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学设有顾问委员会,成员大都由企业界、商业界人士组成。

篇6

关键词:企业;国际商务环境;变化;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2009年国际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变得日益频繁化。但是,它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日益频繁发展的国际商务往来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经济领域,而是随之带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很多国家的经济态势呈现出复苏的迹象,但是,复苏进程较为缓慢,也不够平衡,基本上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各种复杂多变国际商务环境进行切实的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找到积极的应对策略,充分预估各种变化带来的商务风险,敏锐捕捉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商务风险。

一、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

所谓国际商务环境就是指企业在参加国际商务活动时应该考虑的一切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商务活动。应该来说,我国企业在加入到世贸组织以来,已经更为广泛的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合作当中去了,已经有不少企业成为了实力较强的国际型企业。但是,毕竟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还很有限,我国企业对于经济体制的转换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仍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面临着不少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一些欧美国家甚至开始针对我国企业提出了一些不公平的反倾销投诉,致使我国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遭遇了不少不公的待遇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综合性的国际商务环境。我国企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说紧紧抓住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机遇,但是,仍然面临着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虽然有着新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它的推进过程也是风险和矛盾加剧的过程。同时,我国综合国力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成为了国际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国际经济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面临着重新分工和资源再配置,这就对原有的国际经济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此外,由于受到一些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往往受到这些思潮的限制,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民族主义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这就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它们的经济采取了不恰当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借机来迎合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这显然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国际市场经济秩序,增加了国际商务活动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不容乐观。最后,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还面临着一些传统的安全威胁,比如说,民族和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等引发的局部冲突甚至战争。还有一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比如说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环境污染等国际性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从而使得国际商务环境变得日益令人担忧。

(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国际商务环境。自从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冲击力,各国市场需求日趋不振,失业率大幅上升。处于这种多变颓势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中国企业当然不能幸免于难,我国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就不够大,在遭遇到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形势严重下降的情况之下,我国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际贸易需求大幅减少,对外投资的风险大大增加。我国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经营困难。当然,这也为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经济中去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因为一些国际上的优质资产被严重低估,从而为我国企业实现国际并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为经济复苏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这也为我国企业投身于国际商务活动中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经济危机的阴影并没有能够完全散去,我国企业国际商务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一些企业仍然遇到一些贸易壁垒,我国企业仍然处于松散的状态,无法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行业体系进行对抗,从而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二、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一)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的影响因素

我国企业在日益深化的全球化经济活动中遭遇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那么,导致这些国际商务环境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具体来说,我国企业面临着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商务环境,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政治稳定性因素,它可以分为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政治环境和区域政治环境,这几个方面的政治因素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发挥作用的。根据政治风险的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可忽略风险、低政治风险、中等风险和高政治风险几种;市场机会因素,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多种多样性。这些市场机会往往有着公司性、时间性、理论上的平等性与实践上的不平等性等几个基本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活动开展。此外,还有经济发展和成就因素,文化多元化因素对企业的国际商务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我国企业应该首选那些国内政治稳定的企业作为国际合作的对象。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去的话,东道国的政治状况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它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懂啊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经营状况,尤其会影响到在东道国的资金安全问题。因此,我国企业在选择国际贸易对象的时候,一定要优先选择那些国内政治较为稳定的国家企业进行贸易交往和合作,这才能为国际商务合作提供长期的生产经营政策,保持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我国企业还可以直接选择那些本身与中国政治交往较为频繁且友好的国家和地区,它将更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开展;

2.我国企业要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上的真实需求。对于参与到复杂多变国际商务环境中去的中国企业来说,要想真正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对国际市场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心态,充分了解国际市场需要什么,哪些东西是不适应市场需求,甚至将很快面临被淘汰命运的。因此,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充分的了解国际市场实际状况,可以采用市场信息搜集法,借助产品市场矩阵,合理的进行市场细分,尽量选择经济处于增长时期的国家的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中国企业投资的成功率,让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我国企业要尊重并深入了解国际文化差异。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去,不可避免的会遭遇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一般来说,语言文化要素包含了多种沟通交流的元素,可以说渗透到了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经济观。因此,我国企业在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中的差异性,掌握他们语言的细微差别,从语言方面打下沟通的基础,比如说,应该通过语言来更清楚地了解当地局势,更直接地与当地人交流接触,辨别出对方话语中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还能够了解到一些非语言表现的信息内涵。此外,还应该了解一定的宗教习惯和信仰。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够切实有效的应对各种国际商务环境变化。

总之,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总体形势有好有坏,虽然说有一些发展的机遇,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之下,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并不容乐观,我国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应该切实分析造成这种国际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所在,并积极做出应对措施,从而让我国企业能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赢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艺倩.试论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与对策[J].中外教育研究,2011(10).

[2]梁晓姗.论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以PEST模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3]孙霞虹.中国企业从事国际商务的优劣势分析[J].科学之友,2010(13).

[4]王效俐,于业明,吴东鹰.国际商务环境变化的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0(02).

篇7

在职研究生考试科目

在职研究生考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的就是一月份联考,与统招研究生一起进行,考生需要经过考初试和复试,才会被正式录取,而初试和复试要考试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初试的试卷是全国统一命题的,考生选择MBA、MPA、MEM、MPAcc等专业的话,需要参加管理类联考,初试科目为两门,为英语二和管理类综合能力测试,英语二也是有一定的考试难度的,与大学英语六级相当,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包括三部分,分别为写作、逻辑和数学。

篇8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单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81-02

外贸单证贯穿于整个外贸工作过程中,单证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单证员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其职业空间的发展。外贸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有志于从事外贸岗位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应该遵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即培养操作性强的技能型人才,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可是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看,还远远不能达到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1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开设《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和单证操作流程,熟练掌握审核信用证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和熟练地缮制和审核全套单据,具备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1 课程定位不清晰和课程标准缺乏影响教学质量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行业、企业调研,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不明晰,造成《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定位不清晰、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课程标准缺乏的现象;而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忽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机联系,拘泥于个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或者仅仅根据教材安排教学,从而导致了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不当,最终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1.2 教师“教”学生“学”的陈旧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多采用课堂讲解与作业练习相结合,按照课本章节顺序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是教师详细讲授单据的作用、内容、缮制方法,再讲讲单证缮制的例题,学生课后再做相应的练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则以听课为主,加之《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特殊性导致课堂上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短,学生缺乏学习操作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乏味枯燥,师生互动性差,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难以实现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未能充分体现考试作为教学过程反馈手段的作用

考试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选择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考核采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核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只靠期末突击,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更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1.4 近年来高职院校陆续开始的注册招生,生源整体素质下降且英语基础薄弱,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学习制单或审单接触的基本是英文,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并掌握专业外贸术语。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加之近几年生源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注册招生,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全英文的合同和信用证根本看不懂。加上先期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不扎实,国际贸易术语区别不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不清楚,综合制单能力弱,导致学生学习单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1.5 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大多是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虽然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理论教学能力很强,但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教师的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从书本到书本,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透彻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于学生的疑问,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只能从书本知识中找到答案,而不能解释实际业务中为什么这样做。

2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单证》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2.1 根据市场需求由专门机构制定课程标准

发达国家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非常重视,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和美国的职业教育类似,是市场化运作,由国家培训理事会根据产业、企业及就业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关就业岗位要开设的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课程和课程的标准,并把这些信息发给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这些课程的标准来安排教学,不断根据市场进行教学改革。就《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而言,它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中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操作型人才,所以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应设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标准,以上发达国家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2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摒弃传统守旧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2.2.1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遵循授课实践化的原则,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合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外贸实际业务。

(1)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打破讲课的概念,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本位的项目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本课程依据外贸单证操作流程设计项目,针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以提高学生该项目所覆盖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具有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完成实际的外贸单证员需要完成的相同的工作任务。

(2)利用外贸单证软件实训教学。高职院校应购买相应外贸单证软件完善校内的模拟实训环境,实训课在仿真外贸单证实训室内进行,运用仿真的单证软件(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有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和顺普外贸单证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外贸单证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和教学做一体化,为今后从事国际商务单证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渠道探讨产学结合的形式,但多数还是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纳入到日常实践教学体系中去,因为企业出于自身的考虑,同时接受大批学生顶岗实践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营,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想尽各种方法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的教学实训基地,比如和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这样学生在经过老师授课之后,进入校内教学实训室仿真实训,再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全真实训,这样的教学流程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对于单证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与一线业务的联系,让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直观,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课证融合法。高职的课堂教学应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在一起。可以将《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日常教学、考核与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考证相融合,选用由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认证考试教材《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作为教学的辅导书,上课内容、课后练习与考证内容相融合,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练”的方法,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较顺利考取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毕业时实现“双证”,为顺利实现就业打下基础。

(5)技能竞赛法。定期举办校内外贸单证技能比赛,积极参加校外有含金量的外贸单证技能比赛,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单证的动力。

(6)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交流法。可以邀请一些活跃在外贸一线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国际商务专业在校生讲座交流,结合自己在外贸岗位上的亲身经历与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谈谈成为一个合格的外贸单证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企业青睐以及如何学好《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等等。这种类型的交流更加具有说服力,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够增强国际商务专业在校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努力方向,为国际商务专业在校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2.2 把最新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

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制作PPT课件、制作微课程、制作网络课堂,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2.2.3 把双语教学落实到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中

从企业现实需求出发,《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为“语言(主要是英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中信用证、外贸合同以及绝大部分单据都是英文,同时,在实务中几乎都是用英文来填制外贸单证,熟练掌握英语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信函等。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而且还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国际商务专业中的一些核心专业课如《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外贸英语》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在课堂上多使用英语并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商务英语互动的情景,也可以选取部分模块内容用英语授课,特别加大对合同条款的英语例句解释、对贸易惯例原文的引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笔者相信虽然国际商务专业的注册生英语水平普遍比较低,通过各门专业课老师不断地强化训练和学生自身努力,英语水平可以明显提高,这也是为将来从事外贸工作打下基础。

2.3 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对于每一个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来说,都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走进课堂,他们是教师,走到社会,他们又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人员。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校内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由学校和外贸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创造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的机会和条件;另一途径是引进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往往活跃在企业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校内单证教学带来不同的视野和最新的信息。

2.4 改革《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考核模式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实践考核应该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流于固定模式,甚至形式化。建立有效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培养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应树立将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试卷考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书本考查与课外考查相结合,专项考查与综合考查相结合的原则。

除可采取上述考核方式之外,更可积极实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学中,可以把与《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的取得纳入考核。这一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的从业技能,又能引导教学过程,规范实践和操作,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真正实现了课程的考核目标。

3 结 论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和就业形势,都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再也不能闭门造车,与实践脱离,而必须把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相统一。因此,《国际商务单证》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才能不断深入推进,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企业深入实践,提高学生的外贸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商务单证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炜.浅析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秦勇.浅析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经济师,2011(1).

[3]刘斌.技能竞赛对国际贸易单证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3(22).

[4]周文苑.基于校企合作的外贸单证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1(6).

[5]夏夕美.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质量提升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3).

[6]许博.基于CDIO理念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J].物流技术,2012(15).

[7]张东庆.关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4).

[8]叶卫军.构建任务驱动型实训模式 提升外贸单证核心技能[J].职教通讯,2012(14).

[9]许丹微.高职院校《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5).

[10]李嘉倩.《外贸单证制作》课程教学反思[J].价值工程,2011(3).

篇9

分数线上涨解析

1、国家线划线分类

2011年全国线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统筹考虑学术性和专业学位两个类型的实际情况”,2011年全国分数线继续延续2010年考研国家线的分类,国家线总共分为两类——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两条国家线。

2、新增专业硕士首次划线

2011年研究生招生新增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新增专业硕士首次划线。

19类新增硕士专业学位具体如下表所示:

金融 应用统计 税务 国际商务 保险

资产评估 警务 应用心理 新闻与传播 出版

文物与博物馆 城市规划 林业 护理 药学

中药学 旅游管理 图书情报 工程管理

3、国家分数线多数上升,个别门类与去年持平或下降

分数线持平“---”

农学和体育学两大学科的考研国家线与去年持平,保持不变。

分数线上升“”

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的国家线则比2010年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上升。其中,哲学和工学的上升幅度多达25分,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上升20分。

分数线下降“”

只有教育学学科分数线比去年有所下降,降幅仅达5分。

整体走高原因剖析

1、国家政策影响。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表示,将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011年争取达到招生总规模的30%,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达到50%。这个可谓是国家线总体走高的重要原因。

2、题目相对简单,考生分数普遍较高。

比如,经济学管理学总分提高达20分,数三考题相对往年比较容易,这个从全国考研普遍分数较高就可见一斑。

3、辅导班对于分数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全国从事考研辅导的机构数以千计,课程种类也从普通班延伸到了高端辅导课程,像飞跃计划,类的课程等,参加辅导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学生考试成绩也随着参与了专业的辅导而有了整体性的提升。

篇10

【关键词】泛北部湾经济区 国际商务人才 制度化问题 文化认同问题 政策协调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08-02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其最终目标无一不是指向人力资源供给,是影响“人”这一创造财富的最根本因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泛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传统“一轴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但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并非自然成长的过程,在面临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制约。如广西原本属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教育事业上的发展有所不足,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以消除人力资源因素对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制约。

服务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拘泥于一校、一市、一区之地,而应将其置于当前特殊的大环境下进行思考。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广西极力打造“两区一带”、建设“14+4”千亿元和新型产业的产业集群,并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只有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商务人才,才能在经济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为应对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需求,本文试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具体而言,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中应重视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制度化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融合趋势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而应将眼光扩展到全世界。对于广西建设北部湾经济区、改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进行的国际分工再分配,将会极大地促进“10+1”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研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将目光放长远,而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为了防止决策失误或恶性竞争,规范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应在制度上形成一整套规范,防止资源配置的随意和浪费,以保证政策和决策的延续性。

(一)建立国际教育文化合作磋商制度

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一般而言,经济基础决定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决定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经济发展。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存在互补性。一方面,中国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程度上,普遍比大部分东盟国家要强;另一方面,由于可以过学习小语种获得差异化生存优势,因而,在地方特色上,东盟国家对于中国来说有较强的吸引力,在部分人群中形成了较高的关注度。这两个因素从动机上奠定了双方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交流的基础。

首先,应建立官方的国际教育文化合作磋商机制,在中国—东盟合作协议框架下开展关于教育文化合作交流的定期会谈,通过形成备忘录—签署协议的路径,解决双方合作的可能性问题。

其次,在官方合作磋商机制之下,鼓励教育机构以法人或者团体的身份,进行教育交流试点合作,通过以点带面、全面开花来达到预期的合作目的。

最后,应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合作,解决公共资源投入不足的难题,对盘活市场资源、促进资本增长、加快劳动力市场流动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二)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制度

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校际合作制度是直接影响交流合作规模、层次和深度的关键。

国际教育合作自建立伊始,便受到当地特有的政策和文化的影响。这其中涉及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相互匹配、相互衔接的问题。首先是语言问题。当前中国—东盟相互留学的学生,除使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外,一般都有一定的当地语言基础,而基于此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不一定能够胜任国际交流和国际教育。其次是教育体系匹配问题。学分制是当前高等教育采取的主流评价制度,不同教育体系之间学分比重不一样,同样性质的学分能否置换,需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具体协商。比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学分比重区别较大,两种不同种类的教育之间如何进行衔接等。

二、文化认同问题

中华文化圈在东亚、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东盟国家生活着许多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华文明都是高度认同的。应借助这种认同,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有针对性的文化交流,增强东盟各国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东盟各国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

东盟各国与中国的往来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东南亚各国生活着许多华人华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向往影响着其他民族,是中华文化在东盟各国获得认同的优势所在。

由于历史因素以及当前中国国力不断上升,中华文化对东盟各国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当前,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步密切,在文化教育领域双方早已开展互派留学生等诸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本国留学生外出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负担着宣传中国文化的任务;外国留学生在我国接受教育后,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文化也产生了认同,回国之后也会承担起交流先锋的角色。

(二)“和谐”文化在中国—东盟之间的推广

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民族,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和”有很大的关联,中国的发展,不是通过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不是通过损害、出卖所在国国家利益带来片面好处,而是在和谐、大同、互惠、共赢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团结互助合作,实现参与各方的共赢。中国与东盟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就双方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方面而言,有着极强的互补合作前景,双边贸易大有可为。通过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不但可以推广我国关于和平发展的和谐文化,而且可以深入持久地发展和巩固双方的友谊与合作关系。

三、政策协调问题

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从国内来说,从直接地理上包含粤桂琼三省区,辐射滇黔湘三省;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角度来说,还包含南海以外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无论是国内范畴还是国际范畴来看,要以国际化眼光来推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要考虑的方方面面还很多。

(一)不同国情下的教育政策协调

在东盟诸国中,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是或曾是英联邦国家,菲律宾官方语言包含英语,亲近美国,中南半岛诸国以小语种为官方语言,互有制约,彼此之间有较大利益冲突和文化区别。因此,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方面存在差异实属正常。因此,应在政府牵头下实行多边磋商机制,实现教育层次和教育制度的顺利转换和过渡。

(二)不同省区之间的政策协调

在国内泛北部湾经济区数省区中,由于长期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区域之间社会结构、产业布局、经济规模、人口分布都不一致,差异极大。比如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广西作为老少边穷地区,尽管近年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基础薄弱,实力在全国排名中等偏下。海南作为农业大省和旅游业大省,没有大规模发展工业的基础。再加上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之间过渡存在地域性因素,致使这几方的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广泛的利用起来发挥其最大价值。为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加快生源流动力度,可以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考虑通过省份之间的高考联盟来解决高考地域限制带来的教育资源闲置,以加快教育质量提高,促进教育公平竞争,实现教育分工。具体地说,首先,应明确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这是制定统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其次,应根据教育比较优势开展教育分工,突出不同省区、不同层次、不同院校之间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最后,通过互惠互利、统筹兼顾原则,通过开展高考联盟试点,以点带面,探索泛北部湾经济区高等教育一体化。

总之,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除了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人才支撑上。如果没有足够数量、质量的,符合泛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的人力资源结构化的治理群体,那么,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将会受到制约,这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要求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呼声是不相容的。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国际商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为正,朱佳颖.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2]王为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表现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3]伊继东等.面向东南亚国际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9(2)

[4]王路江.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5]李春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2010年度立项课题(A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