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2: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政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政务论文

篇1

现如今,地震行业已经实现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地震速报、行业信息、地震科技动态等信息服务,根据业务需要还开展了各项功能模块的应用互动,充分地发挥了政务网的优越性和便利性。地震电子政务发展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实现了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地震信息服务。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ViewSite版电子政务平台设计着重突出了行业的专业性特点,布局简洁实用,以行业重点研究领域和信息服务为重点。USGS电子政务整体布局和栏目策划都清晰的传递了研究的业务领域和不同层次需求的功能模块,在重点区域表现出热点信息方便浏览和使用,从模块设计来看体现出了电子政务强大的实用。在整体效果上,USGS版电子政务能够结合行业性质,在栏目版式、色彩搭配和频道规划上做到大方简洁、重点突出。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作为地震信息服务支撑,实现与公众的互联、互通,提供便捷浏览信息、查询地震数据参数等,给公众留下信任感和权威感。我国地震电子政务,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电子政务为例,其主要功能为:提供国内外地震速报、地震行业科技动态以及地震专题等重要地震信息。地震信息服务模块以不同类型的信息划分向公众及时、准确的传达大量的地震信息。

地震信息标题和栏目设计风格统一,图文并茂,起到了良好的地震信息传播效果。在色彩搭配和图示设计上,能够充分结合地震行业性质,整体风格统一,不同级别的模块相互关联,有延续性。但在栏目版块规划设计上,存在重点信息版块设计不突出,无法快速吸引浏览者查看重要的新信息,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实际运行中,缺少与大众互动、互联的服务模块。地震电子政务在地震信息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其科学的整体设计,合理的谋划布局和规范的操作模式,成为了地震与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结合国内外地震行业电子政务设计特点,笔者认为,首先,在整体设计方面应简洁清晰,便于公众浏览和查阅,并确保信息的实效性。其次,栏目布局应科学合理,层级分明,实现功能一体化设计,为浏览者提供一个易于查找、使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公众作为电子政务主要服务对象,应结合地震行业科技动态和地震业务情况,分析不同业务的类型特点,从公众的需求出发,统一规划设计,满足地震行业业务办公需要的同时,便利公众的使用和查阅。地震电子政务对外满足服务社会公众需要,对内服务地震行业需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监测预报和应急救援等地震信息及其相关服务,板块设计上划分为新闻资讯、交流互动、服务办事和地震频道等模块,同时,也应满足公众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重大事件专题、农居安全和地震安评等服务办事需求。面对地震行业内部,主要实现业务地震信息共享、办公自动化、公文传输和后台管理等功能,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规范了业务流程。

二、地震电子政务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对国内外相关行业电子政务设计的分析研究,地震行业电子政务设计在整体风格和功能模块分区差异化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服务社会公众,需要简洁清晰的栏目布局和功能一体化设计,给公众提供易于查找、操作简便和一步到位的服务窗口。②结合地震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内部业务特点,统一版块设计,服务业务办公需要,便于使用和查阅。地震电子政务设计应在服务便利性和操作实用性前提下,做到规划设计和栏目布局标准统一、科学规范、特色便捷。

1.标准统一

地震电子政务提供的信息庞杂,要想给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网站内容里的每个要素都必须有机协调的统一起来。统一标准在网站风格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确保网站风格设计的成功,就需要保证其结构的众多元素的一致,如网站的版面布局的一致、标志性元素的一致、导航的一致等等。因此,地震电子政务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网站版式设计上,要遵循:①统一版面布局。②统一标志区域。③统一工具栏。④统一一级栏目。⑤统一字体、样式。

2.科学规范

(1)合理布局重点突出

栏目版块设计上,要表现地震行业的专业性、科学性,力求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将重点内容放在显眼的位置上,通过色彩或者特殊标识凸显出来。布局合理严谨,特别是地震专辑,里面涵盖专题栏目,要突出行业成果特色。

(2)内容全面条理清晰

要做好分级栏目设计,能够表达完整的逻辑层级思路,条理清晰,过渡自然。针对不同的地震栏目板块,内容全面详实,版块安排体现层级式的信息构成,在多数情况下,应使地震核心信息、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都得到相应的体现,让读者各取所需。

(3)表现形式多元化

电子政务平台在便捷性和实用性基础上需要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在表现内容的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引人入胜。比如地震视频、地震产出图片、公众交流互动等栏目,将地震信息资源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给公众,以强有力的视觉效果来吸引浏览者的注意,从而使特定的信息得以准确的传递。

3.特色便捷

关联引导是电子政务设计的重要一环,可通过页面间的关联引导、版面区域间的关联引导、图像与文字的关联引导等方法突出网站的便捷化和个性化。图文并茂应是地震电子政务的一大亮点,根据不同栏目窗口,配以相应的图片。标志图片的选择,既要考虑网页内容个性的需要,又要考虑网站整体性的需要,还要考虑到页面的连续性。

三、结论

篇2

在认识“政府门户网站”这个概念时,必须明确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府门户网站有赖于各政府部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但是,这种基础条件并不一定要求各政府部门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只要具备完善的内部办公与业务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即可。

第二,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是政务信息平台和业务处理平台,而且也是知识加工平台、知识决策平台、知识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政府各部门办公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加工而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使相关人员能够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为行政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知识支持。

第三,后台整合是政府门户网站区别于其他网站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前台———后台”关系

与互联网门户网站和企业门户网站不同,政府门户网站具有两种“前台———后台”关系。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双重的“前台———后台”关系,即:门户网站作为连接所有政府网站的前台,并不直接面对各政府机构的业务职能部门,它只是作为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快速便捷地为客户找到办理相应业务的政府网站,这是第一重“前台———后台”关系;在此基础上,客户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政府机构的网站直接面对业务职能部门了,在这里,政府网站与其职能部门之间构成了又一重“前台———后台”关系。

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是一种单一的“前台———后台”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客户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即可直接进入业务办理程序,客户无须与具体的政府机构(网站)打交道,也不用知道自己是在与哪个政府机构打交道。此时,客户似乎在通过这个门户网站面对一个“超级政府”,因为人们通过这个门户网站可以办理包罗万象的业务。

无论是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还是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都需要对后台业务进行整合。尽管在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里,政府门户网站仅仅是所有政府机构的网站业务连接,但是要实现这一点仍然需要对所有政府机构的业务类型进行分类与排列,通过某一主题按照逻辑关系而对所有这些业务进行整理,同时在技术上以及在管理上都对门户网站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政府机构之间仍然分离的情况下,门户网站应当看作是所有经由该门户网站的政府机构的业务监督窗口。

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超越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了。在这里,所有的政府业务部门都已经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传统的政府机构已经逐步地淡出了电子政府的范畴而成为电子政府的“业务处理车间”。

因此,所有的政府门户网站都是政府网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网站都是门户网站;而且,政府门户网站意义上的“政府”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机构”了,它已经超越了现有的政府机构的含义,成为一种虚拟的“超级政府”。

二、国外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

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直接受益于互联网门户网站以及企业门户网站的发展。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政府网站的泛滥也给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在如此众多的政府网站面前,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实用、重点突出”的单一政务处理入门网站。大约从2000年开始,在一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电子政务较为发达的国家,电子政务开始走出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旧制。这些国家已经认识到,要求民众去浏览每个政府网站才能办成一件事情是对民众不友好的,这与现实中要求每个人必须亲自到每个政府机构才能办成事情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它们在一个统一的政府网站下,将比较分散的各类政府网站综合到一个协调一致的目录下,根据特定用户群的需求开发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务项目。政府门户网站开始作为提供政府服务的唯一的电子政务网站。

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还处在发展当中,各国的做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发展程度来看,总体上还处于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阶段,即主要是按照业务流程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将各政府机构串联起来。但是也还有部分业务已经实现了在线实时处理,正在向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转变,新加坡的“电子公民”网站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就国际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三国的做法具有典型性,包含着许多网络条件下的政府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制度创新。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国家建设政府门户网站的情况。

美国政府门户网站。美国是电子政务最为发达的国家,政府网站的数量也最多,共有两万多个。这些政府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页面数量多达几千万,一般的公民很难通过网络搜索来准确快捷地获得政府服务,这当然就需要门户网站加以引导。

我们可以从地域属性和权域属性来分析美国的政府门户网站的情况。从政府行政管理层次上来看,美国政府可以划分为联邦、州与市县三级。由于实行联邦制,三级政府在许多的行政事务管理方面相对独立,因此政府门户网站也就划分为这样三级,每级政府的门户网站的服务内容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每个州政府和市(县)政府都建立自己的单一的门户网站,企业或公民根据业务内容,通过访问所在地域的单一的州或市(县)政府网站,即可获得各种不同的服务。每一个政府门户网站都各具特色,包括税收、执照、注册和护照信息以及满足所在地域的每个居民的具体需求的信息。

联邦一级的政府门户网站是“第一政府网站”(firstgov.gov.)。该网站于2000年6月开始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功能最为强大的超级政府网站。作为联邦政府唯一的政府服务网站,该网站整合了联邦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并与许多政府部门如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建立了链接,同时也与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的门户网站都有链接。作为一个综合性网络门户,用户通过该网站可以接向任何政府网站,包括州和地方政府。“第一政府网站”所要达到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要让客户只须点击3下即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政府信息与服务。它允许用户同时搜索全部2,700万网页,使用一个由私营企业和联邦政府一起开发的高强度搜索引擎,个人通过关键词、主题或机构进行搜索,可以在不到1/4秒的时间内搜索到半兆的文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网站与联邦各职能部门、州及市县级政府网站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前台与后台的关系,任何企业和公民通过前台网站即Firstgov.gov,可以找到所有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所有服务。

从内容分类来看,该网站一方面按地区划分,囊括了全美50个州以及地方县、市的有关材料及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按农业和食品、艺术和文化、经济与商业等行业来划分,各行各业的有关介绍及网站也是随点随通。该网站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它将政府服务分为三类,即对公民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citizens)、对企业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business)以及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governments)。每一类又分为诸多项目,如“对公民的在线服务”就包括申请护照、天气预报、彩票中奖号码等;“对企业的在线服务”包括在线申请专利与商标、转包合同、商业法律与法规等;“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包括联邦雇员薪水册变化表、联邦雇员远程培训以及联邦政府职位等。这种设计简单明确,任何一个寻求政府在线服务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英国政府门户网站。早在1994年英国政府就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站,其功能主要是提供政府网站的联接,但是服务的内容很少。2000年12月,英国政府开发出一个服务内容更多、搜索更方便而功能也更为强大的单一的政府服务门户网站系统,它由“英国在线”网站和“政府虚拟门户”网站组成。“英国在线”网站不仅将上千个政府网站连接起来,而且把政府业务按照公众需求进行组合,使公众能够全天候地获得所有政府部门的在线信息与服务。该网站的内容分为五大块:生活频道、快速搜索、在线交易、市民空间、新闻天地。“生活频道”向用户设置了11个主题的服务,用户无须考虑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其他的各大块也都包括众多主题的服务内容。

“政府虚拟门户”网站是一个为了让公众和企业获得政府在线服务而进行登记注册的专门网站,它可以使公众和企业通过一个单一的入口同政府的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和实现在线办理行政事务。已经在“政府虚拟门户”网站运行的主要服务项目中,包含国内个人所得税在线征收和部分增值税的在线返还等内容。该网站是提供“集成化政府”服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英国在线”网站形成了又一种“前台———后台”关系。

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以前,新加坡也是由各政府部门单独地建立政府网站并提供网络服务,彼此之间没有进行一体化的整合。1999年,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始出现整合趋势,一些业务不再按照部门来设置,而是按照流程做打包处理,也就是说,公民或企业在办理网上业务时,不必再考虑要登陆各个政府站点,分别办完各种相关手续,而是按照业务流程,一步步地在一个单一的网站上完成所有这些相关业务手续,实现了“一站式”网上办公。

所有这些打包服务都可通过新加坡的政府门户网站找到。该政府站点就像一本政府白皮书,完全代表政府,而不是政府的某一个方面。例如,该网站有一项统一的接受用户反馈的业务,用户发往政府各个部门的意见、建议、反馈等都通过这里的统一格式进行。

与美国的first.gov不同,该中心站点将政府服务划分为政府信息与电子服务、新闻公告、为企业的信息与电子服务、为非新加坡公民的信息与电子服务以及电子公民服务等几大块,虽然看过去没有像美国的first.gov那样将电子政务划分为G2G、G2B、G2C三大部分那么简洁,但是,从逻辑上看仍然清晰明了,栏目的设置让人一目了然。就电子政务来说,最重要的是其前台的业务流程设置与后台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处理上。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称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子公民中心”和“政府电子商务中心”。

“电子公民中心”始建于1999年4月,其目的是将政府机构所有能以电子方式提供的服务整合在一起,并以一揽子的方式轻松便捷地提供给全体新加坡公民。“电子公民中心”将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过程划分为诸多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你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政府服务,政府部门就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服务包。例如,在“就业驿站”里,你可以找到这些服务包:“雇佣员工”(专为雇主设计)、“寻找工作”(专为求职者设计)、“退休”、“提高技能”和“在新加坡工作”(专为外国人提供)等。目前“电子公民”网站里共有9个驿站,涵盖范围包括:商业贸易、国防、教育、就业、家庭、医疗健康、住房、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这些驿站把不同政府部门的不同服务职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家庭”驿站里,“老人护理”服务包来自卫生部,而“结婚”服务包则来自于社区发展部。

“政府电子商务中心”于2000年12月正式开通,它实际上就是新加坡政府的采购系统,它把新加坡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财务系统与采购软件整合到一起进行工作。政府部门的贸易伙伴可以在网上得到政府招标的邀请并购买招标文件,供应商可以在网上索要发票、检查付款情况、提交产品目录和竞标。同私营部门的B2B交易中心一样,它也是通过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供应商的激烈竞争而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通过网上下单而节约更多的时间,通过更低的库存而减低成本。目前,政府通过“政府电子商务中心”采购的产品价值已经达到1.1亿美元,今后还要求将80%的政府采购都搬到“政府电子商务中心”上来。

三、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建议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主要依两条途径展开。一是政府上网。政府上网工程促使政府网站的数量快速增加。据最新统计,政府上网工程实施3年来,全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网站已突破1万个,3年净增10倍。二是建立纵向的业务应用系统。我国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不断增加,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12个,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也在建立自己专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并且都希望尽量能够向“金”字工程上靠。仅仅依据这两条途径,其负面效应已充分暴露。一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政府机构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都很高,政府网站数量也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网站的社会应用水平却总是提不上去,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的弊端尽管世人皆知却就是解决不了,很多专网都说自己是“金”字工程,不能共享,所以,每个政府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与服务数量都很有限,彼此独立,业务流程串不起来,电子政务的快速、便捷、公开、透明的优势自然也就显现不出来。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电子政务的社会化应用水平,将对未来电子政务的顺利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建设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种困难局面。政府门户网站已开始受到关注,例如,在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内容,其中的“一站”即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开始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建立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但是,从有关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来看,我们对政府门户网站的性质、特点、作用还缺乏清楚的了解,将政府门户网站等同于一般的政府网站,对政府门户网站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其他相关问题也未作明确的安排。另外,就已经建立起来的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来看,除了北京市和上海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外,大多数地方政府做得还很不理想,有些甚至还停留在政府上网阶段。

针对今后电子政务及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继续建设12个重要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同时,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在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将政府门户网站看作是实现我国电子政务战略的核心。一方面,通过“金”字工程提高那些重要部门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加强办公资源的整合,消除“条”与“块”之间的割裂状况。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发展“金”字工程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监管,通过发展政府门户网站来体现电子政务的“服务于民”的本质要求。

与此同时,有必要对政府上网工程进行调整,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上来。因此,今后的电子政务要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和效果。

(二)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将秉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所有这些要求都与政府门户网站一致,政府门户网站可以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三)分层次规划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可以考虑在中央政府、省、市(地)层面上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并分别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例如,就省级层面来说,要对那些厅、局已经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对那些还没有建立或打算建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职能厅局来说,一定要放在省级门户网站的规划内加以统筹,不应鼓励各职能部门单独建立自己的政府网站。再比如,在中央政府层面,可以考虑建立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一整合各部委已经建立的政府网站,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总之,要根据政府门户网站的要求来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

篇3

随着整个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化变革,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在新时期逐渐普及应用,成为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窗口,影响政务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根据联合国2014年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为0.5450,排名第70位,相较于上一次调查上升8位,这是我国在近10年排名首次上升,排名的提升可见政府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的日益完善,新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已初见成效,各级政府也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相应配套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和不足,需要从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电子政务更快地发展。

2新时期电子政务系统作用和意义

2.1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传统的纸质办公使得政务信息处理方式存在着诸如传递速度慢、信息查询不便捷、归档困难、传播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以及反馈不及时等一系列的问题。电子政务系统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实现了无纸办公,计算机信息存储容量大,速度快,反馈及时,并且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政府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方便快捷地对信息进行处理,简化工作流程的运作环节和程序,减少例如公文流转等信息传递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与此同时,电子政务的有效运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行政成本,信息化办公系统实现了公文自动化流转,提高了工作效率,线上工作减少了行政运作过程中的不必要开支。其次,随着政务工作流程的优化重构,减少了政府组织规模,机构和人员的费用开支也有所降低。

2.2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加公共管理透明度

党的十报告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了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亟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信息社会,电子政务系统则成为建设科学合理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等应用提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能力;其次,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公众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务公开,使得信息传播和交流更为便捷高效,鼓励公众获取信息,参与公共事务,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众的利益。并且基于互联网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监督环境,政府提高了监督管理能力,使得公务运作过程更为公开公正,高度透明,使得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新时期电子政务系统普及应用存在问题

通过对现代电子政务系统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归纳,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服务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缺少统筹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宏观规划,缺少统一的技术建设和评测反馈体系。各部门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电子政务系统,最终却陷入混乱无序的局面。这不但导致电子政务项目重复建设,浪费大量资源,更导致已有信息资源利用率低、数据冗余,最终影响政府科学合理地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例如有的机关内部,既有华通统计数据、壹咨咨询、万得资讯等外购数据系统,又有机关公文流转、历年公文存储等内部数据系统,每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就需要重新配置服务器、路由器等硬件设备,存在软硬件的极大浪费现象。

3.2缺少协调合作,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水平低

由于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制度不完善,各级政府尚未建立完善的集中协调制度,导致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造成部门内网与外网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互不相通,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无法充分发挥应有效能。

3.3电子政务人才短缺,制约网上办公的普及

随着政府部门对无纸化办公的日益重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投入不断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以及各级工作人员的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推广应用的一大“瓶颈”。由于机构精简等各种原因,一些部门既缺少专职信息技术人员,又缺少熟悉业务工作且了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普通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薄弱,安于保持原有办公习惯,不愿意尝试新型电子政务系统,不适应新时期网上办公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系统推广和普及。

4新时期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应用效率措施

4.1以需求为导向,做好调研调查工作,为有效应用打基础

提高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效率,建设初期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不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协调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全局工程,特别是省级电子政务系统,即要解决不同部门、领域和人员的多种需求,又要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省级政府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之前,一方面要从自身需求出发,充分做好调研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深入了解各部门单位、各级工作人员的需求,充分考虑一线人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另一方面要博采众长,学习参考其他省市的经验和教训,邀请专家学者或专业公司作咨询规划。真正在建设时做到科学、周密、有序,从而为后期的推广使用打好基础。

4.2重点抓好数据库建设,满足各部门深层次需要

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的核心,当前各级政府数据既有大量内部公文,又有大量统计数据、电子刊物等外部数据,还需要使用大量公开数据,因此面临着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多,处理要求高等诸多挑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进行适当集中,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收录、整合各单位产生和需要的数据,建立统一的、高水平的、全省机关共享的政府数据中心。由专业部门安排专职技术人员维护管理,利用身份认证等手段,向各部门提供应用和服务接口的访问权限,使各单位业务人员的精力完全用于前台操作,做到了既避免重复建设,又方便灵活办公,真正满足各部门的不同需求,进而提高相关系统的应用效率。

4.3面向政府和社会公众,突出人性化和个性化,降低系统应用门槛

解决系统数据后台管理维护的难题后,就要对不同部门和用户进行量身定制。一方面除要为各政府机构开发具有共性的通用应用系统外,还应该根据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区域特点和领导的特殊需要,开发个性化的服务系统。要充分考虑细节,根据各窗口不同业务方向,用户不同使用和操作习惯进行优化。设计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功能强大的前台操作界面。另一方面不但要面向政府人员办公,更要为公众参与提供方便。整合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网上审批、网上投诉等各类平台,打造成综合的网络办公平台和业务窗口,第一时间对各类经济社会焦点、热点和公众申请,投诉等做出有效的回应,让群众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决策当中,使其成为服务群众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构建和谐的桥梁,使电子政务系统充分融入政府机关和百姓生活中,从两个方面促进系统的有效使用。

4.4加强宣传培训,强化应用意识,尽快推广普及

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效率取决于各单位工作人员使用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培训、和制定相关制度等多种形式,要求政府机关各级人员破除旧思维,抛弃旧习惯,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消除逆反心理。要加深各单位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了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快提高机关人员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真正提高行政工作效能,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效率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之一,逐步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学会使用相关系统,适应新形势“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同时,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单位要跟进一线业务部门的使用情况,第一时间排解相关技术问题,定期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及时更新完善相关功能,保证电子政务系统高效利用的长期性。

5结束语

篇4

1养护管理。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借助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的养护程序,还要借助经济的方式,使高速公路上的所有设备都能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使用预防性的养护方式来取代旧有的被动型养护方式,建立一套质量高、科学性强的养护管理系统。

2交通管理。开展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维护好高速公路的交通秩序,保证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的畅通性和安全性。进行交通管理工作时要善于应用先进的工作方式,这样可能高效的处理好突发交通问题,对交通状况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

3路政管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目标是贯彻落实好国家及地区的有关法律和法规,保证高速公路系统工作的完整性,并维护好高速公路的路权,防止出现侵权行为。此外,还要维护好养护管理工作中的现场秩序,若天气情况较差还要进行交通管制,及时撤离故障车辆并进行环境监督工作。

4收费管理。收费工作是高速公路中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它主要是对来往的车辆收取通行费用。收费管理工作中要尽可能的使用高科技的设备,这样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优化工作方式。进行收费管理工作时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避免漏收、错收和乱收方面。

5监控及通信的管理。进行高速公路的监控和通行管理工作时要使用先进的电子设备来实时的监控工作情况,以此保证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运输工作能顺利进行。这样能够为行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行车的效率及安全性。要想保证高速公路监控工作和通行工作的质量,必须贯彻好平时的维护管理工作。

6其他方面。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除了以上几方面,还包括:停车区经营、服务区、沿线广告经营、日常行政、党务、人事、办公以及财务等方面的工作。

二、电子政务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1对信息网络意识进行强化。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要设立一个网络平台,为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将可公开的信息都公布出来,借助先进的管理方式,使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行政工作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关管理机构必须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并和各机构沟通好,借助技术部门的支持和邀请专家等方式,来建立一个信息化强的高速公路管理咨询部门,使道路的运行能够更加科学规范。

2加强技术设施建设,借鉴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这样才能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条件。分析现今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仅靠管理者有较强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建设公路专用网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在短时间内产生,还可以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更加顺利。还要对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及社区网络建设实施规划及指导,这不仅是数字化发展的需求,也是高速公路科技化的工作目的。

3加强公路管理部门规划与领导,整合信息资源。在设立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机构时,要对各个公路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借助共同运筹、分工协作等方法来增强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还应制定好电子政务的规划和指导方案,并贯彻落实好各种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不允许划分政务资料。要注意对政务信息资源实行整合,摒弃传统的密闭性、垄断性的高速公路管理信息,把要开工工作的电子政务向总体中整合,实现公共信息平台的统一。

4高速公路电子政务法制及法律环境的实施建立。法制及法律的形成在电子政务中发挥着基石作用。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进行分析,现阶段仍未具备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制及法律。在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定要依法开展工作,落后或不健全的立法一定会给电子政务的建立和落实产生恶劣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现今,必须适当的提高电子政务方面各种法规及法律的制定速度。此外,电子政务与互联网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可现今的法律尚不健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必然使互联网中频频出现犯罪行为,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现今我国的各项法律对于计算机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仍然不够科学完善,这使得实际工作中的难度很大。为了增强其综合性和健全性,合理的处罚计算机犯罪行为,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必须立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信的网络犯罪处罚规定,这样也能为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另一层保障。要加速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并且善于引进高科技管理理念和技术方式,这样才能促进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借助标准化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也能够大幅度的增强对外信息的服务水平。

三、逐步完善

篇5

1.1数据库服务

设计置于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将提供系统一切可能需要的数据。包括在线数据测试、用户数据管理、文件存储和历史日志记录等等。客户端通过网络UDP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而在数据流的处理流程上,服务器主要给予相关客户界面进行指示操作,而客户端则提供数据发送,日志存档以及与用户人机交互等功能。采用C/S模式结构也使得数据库在服务器端的数据处理更加统一、安全。

1.2数据交换组件

数据交换是系统平台的核心,通过数据流的整理压缩编码,在客户端形成区别于服务器端的另一数据处理中心,数据集成的同时提供数据查询分析,通过资源管理器和工作协同模块进行智能分析提供用户相关建议。eGSP中,定义了其与数据库服务器端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实现数据交换同时也为后续的软件升级开发提供测试通道。对于用户映射关系要求较为严格的平台,系统将在此对各类公共数据统一数据结构,包括软件编程中类的定义和实现等。总体来说,主要为系统的运行策略以及相关设计结构提供定义和交换。

1.3用户管理

对于空管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政务系统来说,用户的认证显得更加重要。对用户的统一管理成为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门户系统根据统一用户管理建立起用户与后台业务处理的一一对应,实现多项政务的统一登录管理。用户将以权限区分可操作范围,同时通过用户注册管理实现用户管理数据的增加。对于人员安排、部门组织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结构将以多级树形结构进行设计,在客户端将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1.4系统的实现

根据以上设计方案,划分系统模块、子模块、接口等并按照根据业务流程设计相应算法,利用基于的C#平台对系统进行实现。对于在线数据,系统拥有表Tab_System,以其为例如下,在visual2010中先构造并打开数据库连接对象:SqlConnectioncon=sqlconn.mysql(l);con.Open();然后用SQL命令和连接对象初始化数据适配器对象:stringstr="selecttop(8)*fromTab_System";SqlDataAdapterdap=newSqlDataAdapter(str,con);接着通过数据适配器对象往数据集中填充表"SystemTable"DataSetds=newDataSe(t);dap.Fil(lds,"SystemTable");最后数据绑定控件,并关闭连接对象。DataList1.DataSource=ds.Tables["SystemTable"];DataList1.DataBind();con.Close();而在登陆界面和用户管理界面中,系统将通过数据库中的用户管理表进行分析,采用密码登陆实现系统的安全性保障。而在权限分配中,则通过LDAP协议简历集中目录管理,并通过简单的ACL配置实现权限分配和控制。

2结束语

篇6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相比较

(1)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例如工商登记、)大多数是唯一的,没有竞争者,或者被法律、法规限制为“独家经营”的,公众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如果公众选择了政府这种在线服务的方式,就只能在电子政务网站上完成所需的服务。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是电子政务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最大的区别,如果顾客对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以在其他相似的网站上获得这种服务。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服务回收(servicerecovery)来为公众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2)服务对象的异质性。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电子政务是给任何人、适合社会群体提供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顾客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不同行业、地区、人群之间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的现象。在中国行政区域非常广阔,人口素质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中国在不同城市之间(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城市之间(如北京、上海、深圳与西部北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的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

(3)服务标准的公正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无法在短时间为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结果,但只要公众认为他接受的服务是公正的,结果是公开的,他仍会觉得满意。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标准要确定、一致。政府通过统一平台或跨平台结构提供服务,数字的一体化要求系统的各项指标规范化、标准化。目前中国最需要建立的规范与标准主要有:应用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信息、政府信息与公共信息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电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公网域名的规范化标准化等。此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保证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结果和质量的一致性。

(二)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传统政务公众服务相比

1.适用性。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应用,使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可以让公众随时随地接受政府服务。随时是指电子化公共服务打破时间的限制,没有休息日和假日,将政府部门的办公服务模式转化为7×24(7个工作日×24小时)。而传统公共服务则受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息时间的限制。“服务不打烊”可以说是电子化服务最具优势的质量特性;随地是指公众不管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点击鼠标、键盘登录政府网站,就可获得相应的服务。

2.集成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有很强的集成性,它把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让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以有效地节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集成性地电子政务要求政府不同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进一步理清关系,建立快捷、顺畅的处理流程,让公众获得高效、全面的政府服务。

3.个性化。在传统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下,政府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提供的服务只能是粗放性的,不可能按照公众个人的服务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中,政府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为公众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公众在电子政务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可以在多种服务项目和服务通道中自由选择。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基本内涵与理念

(一)顾客满意的含义

自1965年Cardozo[10]首次将顾客满意度引入营销学后,顾客满意问题在企业界受到极大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可将其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类:(1)特定交易型满意。顾客满意限定于对某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后评价,亦即特定交易型满意可以针对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交易提供特定诊断信息。顾客满意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于使用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程度的一种即时的情绪性反应。(2)累积型满意。累积型满意系顾客针对某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全部经验而累积的整体评价,累积型满意可促进企业对顾客满意加强投资。(3)认知评价满意。认知评价满意是顾客将实际从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认知表现与事前对产品或服务表现的期望作一比较的认知过程评价。(4)感情性满意。认为满意的情感性定义为顾客主观觉得很好而随之产生满意感,反之亦然。

(二)顾客容忍理论

顾客容忍理论(ZOT)是指顾客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顾客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顾客在容忍区内对服务质量变化的感知性不如在容忍区之外的情形。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在1991年就发现顾客对服务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期望。第一种是理想的服务(desiredservice),定义为顾客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第二种是适当的服务(adequateservice)[11]。从此可以看出,ZOT的特点就是顾客的期望由一个点扩展为一个区域。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内涵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定义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服务对象:公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顾客”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与公众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用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政务工作,另一方面,公众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与管理工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公众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到“顾客”和“主人”的角色上来,而电子政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满意度。2.服务内容:公众感知的对象是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电子服务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和电子证件服务等。

3.服务平台:政府为公众提供电子服务的平台是网络系统

一方面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就要增加关于网络应用水平方面的指标,例如网络设计的艺术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网络运行的实用性等等。另一方面,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信息的获取是来源于公众本身,这就需要对公众做问卷调查。传统政府在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主要是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调查、设立办等渠道来获取信息。

4.满意形成过程:公众满意的形成经历了输入、服务过程和输出三个阶段

公众的事前预期(即顾客容忍区)有两种水平的期望,即理想服务和适当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有三种状态,即超出理想的服务、达到适当的服务和低于适当的服务;事后感知有三种状态:满意、不满意和愉悦。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就是将公众满意引入到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测评中,通过测评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属于一个很新的领域。美国从2001年[12]开始将美国满意指数(ACSI)方法应用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测评。

(一)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为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为解决财政赤字和社会公众对政府高效、回应和高质量供给服务的能力失去信心的问题,普遍发起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总体签署了《设立顾客服务标准》的第12862号行政命令,责令联邦政府部门制定顾客服务标准,要求政府部门为顾客提供选择公共服务的资源和选择服务供给的手段。“新公共管理运动”顾客至上理念的确定和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促使美国满意指数(ACSI)应用到美国公共部门,并建立了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13]。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时,本文分析了计划行为理论、科技接受模型和自服务技术。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14]是由理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指出顾客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都能影响顾客的行为,而顾客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在分析电子政务顾客满意时,一定不能忽略这些因素。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简称TAM)是FredD.Davis[15]于1986年首次提出,包含具体的理论框架(frame)及测量方法(scale),用以解释并使用者对新系统(或新科技)的接受程度。Davis等人把影响使用对系统接受程度的因素归纳为感知上有用(Perceivedusefulness/U)和感知上易操作(Perceivedeaseofuse/EOU)二大层面。如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易用性和效用,无法弥补在网上交易存在非人员接触,需要学习等所带来的损失,那么顾客就会转向传统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的效用和易用性是顾客是否满意门户网站e-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自服务技术(SelfServiceTechnology,简称SST)[16]也称作基于技术的自服务。自服务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没有人员的接触,顾客通过技术支持可以获得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使客户与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易更有效、更节约时间。实际上,网络是自服务技术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他们查询想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网络上在线执行业务。

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结合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建立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以公众满意为中心将公众满意的前因后果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络链条,共有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感知使用能力、公众满意、公众抱怨和公众信任共13个变量。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相比,有以下特点:(1)企业顾客满意指数模型测量的是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较少设计公共产品和服务,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包括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这五个方面,因此感知质量从这五个层面来反映:(2)在前因变量中减少了感知价值。感知价值一般是指产品给顾客带来的所有利益的总和与顾客为此所付出价格的比值。因为政府通过其门户网站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在这个层面上顾客没有付出价格,因此无法体现感知价值。(3)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质,公众是否忠诚体现得不是很明显,所以原模型中的顾客忠诚由公众信任所代替了。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相比,有以下特征:考虑到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的是一种电子服务(electronicservice),公众客在享用电子服务时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故根据TPB、TAM和SST在前因变量中增加了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和感知使用能力三个潜在变量。(1)感知易使用(PerceivedEaseofUse)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易于操作交易流程,可以实现一步到位的服务。(2)感知有用(PerceivedUsefulness)指电子政务顾客在使用门户网站时感知是否获得了准确、最新、全面、适合自身偏好的信息服务。(3)感知使用能力(PerceivedBehaviorControl)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感知外界是否具备了使用门户网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本组织(或本人)是否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来自行使用门户网站。

四、结论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理念能够强化政府部门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思想。本文建立的公众满意度的测评模型,可以用于政府网站建设绩效的横向比较,并且可以明确目前公众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满意程度,了解薄弱环节,让政府部门以后的电子政务的建设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WorldMarketsResearchCenter,BrownUniversity.GlobalE-GovernmentSurvey[R].Worldmarketsanal-.

[2]TNS公司站点:.

[3]DivisionforPublicEconom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Fun,AmericanSocietyforPublicAdministration: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R].2002,(5).

篇7

导师与本小组接手的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这个电子政务系统通过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将软硬件集成起来,以克服体系结构不同及软件自身不成熟造成的影响。具体技术路线是:采用J2EE技术,保障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采用框架体系设计,数据库采用高可用容技术,应用中间件采用cluster(集群)技术,保证平台从信息存储到信息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开放性和高集成性;系统采用B/S+C/S结构,底层为数据层,存取关系型数据、文档型数据和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中间层基于应用服务器,各种业务组件注册在应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采用XML进行数据的组织,通过JSP构造好用户访问界面并把各种业务逻辑连接起来,通过WEB服务层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访问。该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建设过程和结构如下:

2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介绍

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正常运转一年多,平台上已经实现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90多个部门的分网站的、“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

2.1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是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上第一项应用,网站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五种语言版本,设有烟台概况、政务、经济、投资、生活、科教、择业、旅游、参政、在线服务、县市区、数字地图、政府信箱等13个主栏目;今日新闻、政务动态、诚信动态、市民手册、政府文件、政务公开、电子商务等18个板块栏目和市民、企业、农民、投资者、旅游者、学生、公务员、弱势群体等8个定制频道。总信息量达两百多万条,日访问量超过两万多人次。

2.2该市政府部门网站。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着9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与各部门网站之间统一通过平台进行连接、与管理。各部门的对外的数据、信息由平台统一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政务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这种数据的高度集中存放,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诚信烟台”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工商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海关、法院、公安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2.4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了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实现了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具有用户管理、发文管理、收文管理、系统设置、文件库管理、在线帮助等功能。

2.5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类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而开发的,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协同管理、知识管理等办公功能于一体,是具备与业务系统、门户网站接口的新型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实现办公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办公效率和领导决策支持的有效工具。

2.6公务员电子信箱服务。该市电子政务平台采用国产的红旗WebMail分级多域的邮件系统,为7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3000多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服务,日完成数万封邮件的收发和传递。

2.7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是政府部门与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

2.8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提供了30多个部门的28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表单下载服务,50多个部门的580多项办事指南,实现了网上纳税和部分业务网上申报等功能。

3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考虑到政府门户建设的现在和发展需求,系统应用平台具备跨平台、支持多种数据库环境的能力,采用构件化设计方式,易于扩展和维护。

从逻辑体系架构来看,如上图,办公信息系统分为多个层次:

3.1用户层:与系统连接的外部实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交互功能,进行填写信息、提交请求的操作,请求结果返回在客户端显示。

3.2权限控制层:按照用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列表,审核用户的合法性和访问权限,保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用户个性化界面控制。

3.3表示层:对最终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更好地为系统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3.4信息接入层:这层中的Web服务器用于对外提供基本的静态信息传递服务,向后台应用服务器提供客户请求信息并接收返回的信息。

3.5应用层:完成业务的逻辑控制和流程处理,进行初步的应用安全控制和权限检查,记录原始的交易日志,进行交易的存储转发等。

3.6数据访问层:采用统一的方法访问后台数据。这层中的数据库系统用于结构化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是系统的数据核心。邮件服务器用于提供系统的邮件支持。

3.7系统层:提供应用系统的运行环境平台和对硬件系统的管理操作。

3.8硬件层:提供整个系统的硬件平台,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4总结

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按照“以实际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优先使用国产产品,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的建设思路,注重实效,力求实现政府部门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及时各类政策法规和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栗.网络时代的公共服务模式创新[J].兰州学刊.2001.(1):21.

[2]刘红路,张真继,彭志锋.电子政务系统概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篇8

在经历一段时间颇有炒作意味的喧闹之后,电子政务工作正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全国各地大胆开拓,创造了不少很有参照价值的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其中,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要大包大揽,而是充分依托社会力量,采取外包的方式强化政企共同参与正越来越多地被电子政务建设者所接受。

合理性的分析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讲,电子政务是一项面向社会、造福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公共责任,理应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共同完成。具体来说,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层出不穷,而大部分政府部门又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有些时候显得无所适从。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开展,系统建设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技术更新,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从仅要求技术背景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过渡,相应的政府部门更显得难以判断和选择,造成了很多问题。

采取外包的设想

电子政务建设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既实现政府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又带动产业,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作用。大力推行市场化,实现不同角色的精确定位:出资方角色应通过招标确定,赋予特许经营或优惠政策;系统集成方、运行维护方、监理方三个角色应通过公开招投标参与系统建设;政府是制定标准、支付运行维护费或使用费的使用方角色、进行监管的监管方角色。政府部门最好不承担出资和建设运维等角色,为了有效制衡,出资人和系统承建者最好是不同主体。

新建系统应优先选择企业出资建设方式,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首先要求政府理清思路,明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以及一步一步的战略部署,否则在和企业的合作中只能跟着企业的思维方式去行动,把网络建设起来,把软件买走,能不能用得上、用得好则是这以后的事情,企业这么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经营行为最终是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而政府必须在其中起到掌舵者和导航仪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企业的尊重。为了做好电子政务,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这就是认真挑选IT承包商的重要意义。

外包的模式

实行总体统筹负责制,对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招标的基础上,按市场机制承包给企业来建设、运营,政府负责支付运营维护费用,其他费用在资源、政策外包基础上支持企业自筹。这一做法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做好规划、提出需求,加强政策贯彻,统一宏观管理、监控和服务;避免建立庞大的专业队伍;把技术工作交给专业化公司,把政府从具体的技术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集中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也有利于资源共享,降低成本。

不久前,北京市首家通过BOO模式建立的街道级政府电子政务工程正式启动。北京市宣武区广内街道办事处与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就采用该模式合作建设广内电子政务工程达成一致意见。BOO是建设、拥有、运营(Building、Owning、Operation)的英文缩写,是一种全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即:由企业投资并承担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培训等工作;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产权归属企业;政府部门负责宏观协调、创建环境、提出需求,每年只需向企业支付系统使用费即可拥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使用权。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部门既节省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又可在瞬间万变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而企业也可以从项目承建和维护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使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目前,广内街道已经投入运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电子办公管理系统》、《街道触摸屏查询系统》和《失业人员管理系统》等。

篇9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3.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活动,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的变革。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二)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三)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和公开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四)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北京、广东等一些发达省市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投入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从人员上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内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进步伐,他们在积极借鉴发达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来源,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间投资等途径解

决自身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和技术等困难,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未来几年,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三)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厂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韩文报.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出版社,2005.

[2]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刘越男,王立清.政府网站的构建与运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自200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以来,众多各级政府机构投入了巨资,项目建设轰轰烈烈。但是电子政务的绩效如何,以及如何有效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这不仅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在建设与实践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信息源泉和导向。做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价,对提高电子政务效益,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整个政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列入各级政府的例事日程,也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如何客观评价电子政务的绩效,目前还缺统一的标准,缺乏可行性的操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在电子政务的实践中,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价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绩效评价,有些项目即使有绩效评估这一项工作,也往往是走过场而已。人们只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计算机技术、设备,却没有看到隐藏在水下的巨大工作:业务改造、人员培训、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等等。

(二)标准不一,权威性差

现有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绝大多数不规范、不科学。从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以及到对工作的指导,各方面都不一致,缺乏权威的、公信力高的指标体系、评估机构与操作方法。

(三)指导性不强,评估效果差

有些电子政务项目虽然勉强作了一些评估工作,但是评估的结果也差强人意,对本项目的改进、促进作用较少,同时缺乏对其他项目的借鉴作用。

(四)研究薄弱,可操作性不强

多数的绩效评估体系经常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或者是由于对制度激励效应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潜在的副作用。评价的范畴很难照顾到其全面性,很少注意评价的连续性、整体性、过程性和引导性。在评价方式上,缺乏系统性,缺乏规范的评价模式。在规划、设计、建设、应用(运营)、完善等环节都缺少绩效评价,不能把评价贯穿到整个过程。

(五)内评估的制度基础几乎是空白,近期难以建立

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的内评估是建立在三大制度的基础之上:第一,始自19世纪末、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政府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第二,始自20世纪初、自60年代已成为政府预算常规程序的投资项目费用效益分析;第三,始自1949年、法制化于20世纪80年代的针对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只需审视一下我国的现状,就可以看出这三大制度基础几乎都不存在。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作用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在经济、管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逐步成为政府改革用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之必选方案。在此过程中,鉴于电子政务的风险,绩效评估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电子政务投资效益长期处于无法有效评估的状态,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形成了粗放式发展的端倪,而只有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从制度上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走向可持续

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一)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手段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行使空间被打破,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谁也不能脱离于网络之外求取独立发展。“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当今时代,技术成了替代军事而调节国家之间的权力和权威分配、利益关系等国际政治生活的主要杠杆。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各国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网络国防”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府秩序的积极策略

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征使政府在保证电子政府的秩序与信息安全方面都面临以往技术条件下未曾有过的困难。由于政府和社会管理愈来愈强烈地依赖网络和数字信息,而社会如此大规模地由一种极易受到普遍故障、错误、破坏和罪企图影响的技术控制,一旦出现问题,社会秩序就会被搞乱,政治秩序与政治稳定就会受到影响,为此,有必要对电子政务运作秩序状况进行评估。首先,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公开性,但是,由于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工具可以比手工更巧妙地编辑和操纵信息,并且这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又没有完善的机制保障,这就难免会存在严重的信息失实和信息膨胀问题,使政府、企业和公民据此做出的判断错误。这需要对电子政务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实际状况做出评估。其次,一年365天时时在线的网上政府要想就网上即时出现的所有电子政务都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和及时妥当的处理是不可能的,要从网上“大众”的意见和建议中调查出大众的真实意愿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使政府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检测电子政务处理公众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成为必需。最后,公民在网上享受其信息自由权的同时,也会遭遇信息欺骗、电脑病毒、电脑犯罪、隐私权受到侵犯、知识产权争执等一系列烦扰,政府需要对电子政务的安全秩序进行评评估。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促进政府管理变革的动力源泉

电子政务建设涉及到政府管理的全过程,政府在构建电子政府时所面对的困难,不只局限于信息技术应用层面,还与现行法律、相关政策、制度安排,以及现实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方式、工作作风、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因素密切关联,所以,电子政务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政府应该把握好信息社会带来的良好机遇,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稳步推进和谨慎进行,应充分考虑到电子政务推行后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各项措施之间的协调配套,通过及时、准确地评估电子政务的实施状况,从评估结果中了解我国电子政务的实现程度、发展状况及在世界上的排名,使公众理解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以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必要的改革震荡,关注并监督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评估结果来影响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带动行政体制的深层变革。同时,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评估,也能帮助政府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以使我国的电子政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随着政府工作目标的提升而不断加强,帮助政府树立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使电子政务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行。

(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正确引导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

电子政务效果的评估体系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检验体系,而事实上更是一个指导体系。一方面,有了这样的体系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现代电子政府运作过程中的效率、成本、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确立合理的标准化指标,可以指出各级政府与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差距,以及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差距,从而吸取先进经验,修正自身不足,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引领正确的方向。

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我国已把信息化定性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电子政务是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如何?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电子政务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我国目前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一)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绩效观,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过去几年我国各地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以网络规模和系统数量来代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并以此来论成绩。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绩效观,我们必须将电子政务绩效从软硬件规模转移到电子政务产生的效益上来,转移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的价值上来。正确的绩效观要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来强化,而科学的绩效考评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之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必须准确体现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因此,如何准确理解电子政务目标,如何将对电子政务目标实现程度客观反映到评估体系中,是评估优先需要注意的问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主要包括评估模型、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面”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点”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指标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建构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树立科学的电子政务评价观,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要建立以“效果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科学的、整体的、综合的评价观。任何电子政务项目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评价,彻底摆脱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随意性和不注重结果的倾向,也应增强上级和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的指导性。电子政务的绩效还应该包括成本节省、人员的精简、机构流程的改善、办事效率的提高、服务的扩展、办事更加透明、公正和接受群众监督等内容。就全国范围来看,要大体区分东、中、西部地区在实施中不同水平和进度的要求。就一个地区来说,其各个地方在实施中也要允许差别,体现差别。从全国行政层次上来说,中央、省、市(地)县、乡五级政府机构,要选择比较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工作比较具体的地方,先行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地方一级政府机构,要选择易于进行量化评估的部门或单位,以便从中取得经验,带动一般。

(三)制定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目标和模式、强化可操作性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与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基于明晰的电子政务总体战略规划,才能够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目标进行逐级分解,并设定关键成功因子,从而推导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并规避了为了评估而评估的误区,使绩效评估的导向性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应建立电子政务绩效的目标管理评审会议制度,即让群众和专家对各单位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进行审查、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成为各单位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任务,落实在各单位的日常工作中,通过电子政务的目标联审,使各单位的目标任务公之于众,也有利于群众对党政部门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保证这些目标任务贯彻落实;有利于从更深层次上开辟一条问计于民、借助群众智慧的渠道,从而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确保了电子政务评估目标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性。

(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人才的培养

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五)客观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运用科学的评估手段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成败取决于绩效体系是否对于考核对象具有进一步发展的引导性,这需要充分结合国情、各地的省情、市情。各地的电子政务均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惯性,而真正理解这些因素的,只能是长期从事位于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只有将评估的发言权交给他们,才能够避免评估体系流于形式或者负效应现象的发生。如果评估对象还处于网络建设的阶段,就无法去评估电子政务对于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而只能将重心放到对于鼓励网站群合理发展,并逐步引导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的方向上来。因此,只有在指标体系中能够体现出不同阶段、程度及矛盾所构成的现状差异,才能够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并实现有效的引导作用。把握好绩效评估体系的理论共性及实践个性的矛盾,才能够将理论逻辑性和实践引导性充分结合,并建立起真正围绕电子政务最终发展目标的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1]马连杰,胡新丽,张晓莲,韩华.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