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3-03-18 07:0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文献综述
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介绍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出台背景:
(1)国际背景
玛格丽特桑格出于优生学和种族主义的角度宣传计划生育,成为计划生育的首场者;1912年,第一届国际优生优学大会在伦敦召开;1936年,普林斯顿大学设立了人口研究所;二战后,控制人口的全球思潮开始兴起,出现诸如:《人炸》、《增长的极限》等控制人口书籍;1946年1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成立人口委员会,自此之后,联合国人口委员会督促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对坚持控制人口国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
(2)国内背景
张京生首先引进计划生育这一理念,但在当时并不被受重;建国后响应的“新人口论”,第一个提出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理论,率先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被当时的思想理念驳的体无完肤;1981年,中国人口学会成立,力崇宋健、陈道等人思想,接受联合国基金援助,严格控制人口;近年,以牛文元、胡鞍钢等人提出“低碳发展国家行动方案”,认为中国最大挑战就是人口问题,呼吁控制中国人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2、学术分歧
面对计划生育政策,学术界并不没有一边倒,计划生育政策在饱含争议中出台,至今也分为两种不同观点。
(1)赞成计划生育学者观点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学者,以胡鞍钢为代表人物。胡鞍钢对中国人口的研究始于1985年。1989年,胡鞍钢在《人口与发展》明确提出中国会相继迎来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反对人口红利说。
(2)反对计划生育学者观点
与近30年宣传的中国人发理论相反,易富贤认为从中国几千年的发展来看,根本无法界定中国人口的上限,中国人太多的说法只是危言耸听。并且否定人口比例与资源失调这一问题。具体分析了在客观条件上中国是矿资源大国,而水资源不够用只是技术还不够先进,没有将雨水利用起来,近年很多国家开始开发海水转变为淡水技术,所以水资源并不缺乏。他认为人是资源的消耗者同时也是资源的创造者,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国家的优势,从人口来看待世界经济,印度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
二、未来人口政策的前景
那么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如何发展呢?
1、增加人口
无论二胎政策是否软着陆还是突然全部开放,有一点毋庸置疑就是中国必须开始发展人口,发展青壮年劳动力。中国在这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如果不发展青壮年劳动力,就无法再继续提高经济,更加无法应对沉重的老年负担。中国应当并且尤其发展有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因为单纯靠以往人口优势产生的人口红利不是一种长远发展的方法,依靠简单劳动力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还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按照全球发展趋势,这种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2、加大教育投资
中国大学扩招以提高高校就学率,十几年下来,就学率看似升高但是隐藏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大学盲目扩招,最终结果是太多的本科生没有在大学学到很多知识并且出来仍然找不到工作。加大教育投资应当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偏远山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水平,如今大学里,尤其是重点高校,来自农村孩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少。教育不公平导致农村孩子上大学困难,不利于改变当前的经济结构,全面发展。当今大学也应当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不要一味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而盲目扩招,这种才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
3、改变现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中国人口不可能增加到从前的数量,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如果我们还想保持经济大国的实力,必须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再以手工业制造为主要经济来源。而且改变经济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牺牲环境带来的GDP是不可取的。适应中国人口的发展就必须改变经济产业结构。
4、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比城市低很多,农村低收入老年人收入基本上来源于农业,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提高农村老年人整体收入水平的必须完善农村养老保障。而对城市老人而言,重要的是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发展,让老人们能够有个安静愉快的晚年。
5、平衡人口结构
如上文所述,计划生育在一定方面恶化了重男轻女的现象,因此未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坚持控制人口大规模增长的基础上,还应当兼顾男女比例平衡的问题,以缓解性别比例失衡带来的问题。从思想上宣传男女平等观念,制度上杜绝产前性别鉴定等非法行为。
参考文献:
[1]易富贤.大国空巢.
篇2
【关键词】城乡 计划生育 政策 比较
【中图分类号】R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21-01
前言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城乡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增长上还是居民素质的提升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当然,这些不同都是建立在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以及控制人口基数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探究可为我国将来城乡计划生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导向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择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以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这几个方面进行一番研究。
一 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时代的更替,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了不同于前的发展。从开始的以严惩严罚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手段到慢慢缓和的计划生育措施,发展到现如今的以惩罚多生超生和奖励晚育少生。这些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随着人们观念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增长的放缓,在部分发达城市,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基本上可以不需要使用了,新时代提倡的晚孕晚育晚生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了,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城市老龄化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因此,如何解决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问题开始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的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我国计划生育的重大改变和发展就在不远的将来。
二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以及社会效果等方面。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措施上来说:首先,在处罚政策上,虽然都有进行金钱上的处罚,但是其金钱的处罚力度却是有所区分的。处罚金的多少和个人的收入多少有关,这也就直接导致城市违反计划生育的居民接受的处罚比农村的重,其次由于城市的居民大多是有单位的,超生也直接影响其发展前途,特别是那些吃公饭的人们,多生可能直接导致其丢掉直接的铁饭碗。其次,由于在许多农村地方的传统,生男孩似乎成为了许多人的不可改变的人生大事,为此,国家在政策上做出了些许的特殊对待,对于农村的人们,在第一胎生的是女儿的情况下,允许其再生第二胎,而这在城市却是不可的。在社会效果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也有着极大的区别。由于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文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农村的,因此,计划生育政策支持度、执行力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其达到的长远社会效果也更好。这给城市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进,但是还是有许多违反乱纪的实例。甚至造成了许多没有户口的孩子这样恶劣的影响。除此之外,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还体现在文化背景,人口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
三 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以及计划生育取得的积极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人口基数虽然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数量庞大,但是根据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调整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已然势在必行。在控制我国人口基数的基础上,鼓励晚育晚生的政策是几十年不变的基本计划生育政策,其次,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会进入到人口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阶段,因此,计划生育政策很有必要进行调整,适当的鼓励政策是十分的必要的。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所需的劳动力,保障社会秩序和安全。而对于农村地区,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基本还处于增长阶段,但是相对于上个世纪来说,计划生育的效果已不言而喻了。因此坚持坚定的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当然,更为缓和的计划生育和奖惩并存的政策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我国的人口基数控制工作带来极大的积极效果。
结语
通过上文从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异同以及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展望这三个方面对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比较探究,我们对我国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措施以及影响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我国的人口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我们也相信:只要我们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相适应的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将我国的人口数量控制在可调的范围内,为社会的秩序、安全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莲莲.从罚到奖――试述农村计划生育的“调整”[J].改革开放 2012(8),
[2]王红晓.构建和谐社会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2),
篇3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背景下的家庭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力实施,我国的人口要素以及家庭结构、功能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结构以及功能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发展能力。所谓家庭发展能力,从家庭可持续生计理论基础上来论述,指的是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所拥有的权利、对家庭的发展任务的决策能力,以及追求更好的家庭生活水平的综合能力。
家庭发展能力核心要素分别为家庭功能的发展、家庭策略的发展以及家庭禀赋的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不能够相互取代。家庭功能是家庭关系结构、家庭规模、家庭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家庭策略则主要指家庭成员对家庭资产的配置、生育的安排、家庭收入方式选择等实现家庭发展的行为;家庭禀赋则指的是家庭生存发展过程中有助于家庭功能完善的物质基础。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影响
(一)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的结婚率、离婚率、死亡率等家庭功能性结构也产生了变化。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我国的婚姻家庭逐步朝向小型化、核心化和松散化方向发展。家庭成员的数量减少,家庭资源呈现一种集中化,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以及对家庭后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造成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里所有家庭资源集中在子女一人身上,这种过度的资源让许多独生子女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发生了不良改变,使得独生子女的性格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啃老族”的不良风潮,家庭的反哺模式弱化,家庭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成员性别比例进一步失调,导致了家庭生育功能逐渐弱化。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策略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人们的许多生活观念产生了变化,直接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策略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中国家庭,由于子女众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大部分都用来养育儿女,少量用来生活消遣。而当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子女数量减少,一方面,家庭养育子女的费用减少,在总的经济收入不降低的前提下,家庭对于资金的自由分配能力上升,消费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子女的减少,家庭对于子女教育资源的投入会更多,父母在有限的资源下必须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效益最大化,家庭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所占比重就会越高,而家庭收入多样性也会趋于增加。
计划生育政策下对于城乡采取二元分治的政策,导致了我国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的生成。目前,我国通过对城乡普遍开放“二胎”政策,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实现城乡一元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进一步的改善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城乡家庭策略的差异性影响。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采用分阶段、有步骤的逐步过渡方式。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降低人口性别比,加快人口素质提升。
(三)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禀赋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家庭成员数量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家庭结构因此也发生了转变,例如在我国农村的传统家庭中,家庭土地一般是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导致了家庭整体自然资本减少,从而造成了家庭面对生活的机会减少,对于家庭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不足以应对,对家庭外部冲击力的回复能力也减弱。而在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长,虽然子女人数的减少,家庭结构相对更加稳固,但同时也出现了核心化和集中化的趋势,也就是所有的家庭资源集中在子女身上,但独生子女家庭大多面临着严重的空巢家庭风险以及失独家庭风险,这对于家庭的进一步发展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篇4
一狠抓生育政策宣传落实。一是全面宣传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制作各类宣传版面45块,印刷宣传页20000份,制作横幅20余条,张贴悬挂到每个行政村,使广大群众对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核心内容家喻户晓,为落实生育政策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认真做好单独二孩夫妇生育证发放和信息核查工作,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审批、上报、办证的程序,在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服务。政策实施以来,共受理单独二孩申请3例,已办理3例,确保符合条件的夫妇都及时享受到国家政策;三是深入开展违法生育专项治理,严格落实依法管理措施。共立案查处违法生育案件36起,无出现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
二、狠抓优质服务。我们始终把“生殖健康进家庭”活动作为做好计生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对按照参加康检和自觉落实节育措施的对象,发放误工补贴、日用小礼品等,切实调动了干部群众参加康检的积极性。坚持抓好术后随访、术后慰问,使术后群众思想情绪稳定,促进了节育手术持续健康开展。今年以来,免费为育龄妇女查环查孕3786人次,查出有妇科疾病236人次,转诊29人次;免费上取环236例,为71例引流产手术者报销了手术费用,同时为8例耷哑目标人群进行了免费检查,提高了服务水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一是营造宣传氛围。大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圆梦女孩志愿行动”,以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两禁”条例和“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型生育文化,在辖区营造“男女平等”的舆论氛围;二是落实孕情随访。群众在领取生育证时,及时建档立卡,掌握孕情。并明确“三包一”包保责任人责任,对孕情不明原因消失的进行责任倒查,落实责任追究。
四、加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落实。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为契机,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成立以鲁正波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项目落实的综合领导和协调。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镇和村级服务职责,把应纳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对象登记建档,实行上门跟踪服务。并由村干部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卡》亲自送给服务对象,由村计生管理员组织带领本村检查对象到县计生指导站进行检查。利用手机短信、电视滚动字幕及发放宣传册页等形式向育龄夫妇宣传优生优育的重要性,提高其参加优生检查的自觉性。据统计,我镇今年共落实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78对,占目标人群的80.7%。
篇5
关键词:公共管理;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在2013年11月15日正式实行“单独二孩”政策,这表明我国的人口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划生育政策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是否仍然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讨论十分激烈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争议,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来分析计划生育政策的公共效用,提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新时期的调整要点,为优化我国的人口结构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国在建国之后,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每年在30‰~37‰之间。人口的高速增长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比如在教育、饮食、就业等方面。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且将这一政策纳入宪法条款,各地政府也响应国家号召,制定相应政策,并且在群众当中宣传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开始持续下降,虽然偶然会出现小规模的反弹趋势,但是总体上仍然保持着下降的态势。这说明了我国在过去的计划生育工作当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不良趋势,对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的发展,单纯地降低人口增长率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弱,甚至开始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对此,我国必须对计划生育的政策进行调整,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下来选择新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公共效用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人民大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激励效用和时间效用两方面。政府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人口生育数量,从个人逐步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一种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生育氛围。通过这种方式,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妇女生育率显著降低。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从1972年以来,到我国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为止,如果我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国家人口总数要比现在多上五亿。由于每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减少,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入大大增加,我国人口的平均素质大大增强,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正向激励效用。由于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要经历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行之后并不能明显体现效果,而是要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时间效用。所以,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发点不在于对当下的人口问题立刻进行解决,而是通过对人口增长趋势的调控来缓解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各方面压力。这也导致了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部分副作用,比如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劳动力短缺、年龄结构失衡等问题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几十年之后才暴露出来。
三、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论
1.从紧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许多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认为我国虽然在控制人口增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不能放松,必须继续从紧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才能够缓解我国的人口问题。这部分官员和专家学者主要是考虑到了我国庞大人口给国家的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认为只有将我国的人口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每年人口保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才能够解决我国的资源紧缺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他们认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仍然要继续实行,而且要从紧从严实行,保持我国对于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的控制。
2.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也有一批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放开。这些人认为: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不在于人口数目太多,而是在于人口结构不够合理,老龄化问题严重。“单独二孩”政策的全面实行,就是我国初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上所做出的尝试。他们反对继续从紧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由是:如果继续从紧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就容易导致我国新生儿的性别比例失调,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选择
1.人口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是继续从紧实行还是适当放开的问题上争议相当激烈,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都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来验证自己的观念。但是,双方在争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情绪化严重,观点极端化的问题。在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之后,人口政策的争议越来越激烈,我国政府必须要保持理智和冷静,促进人口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所谓科学化,就是说人口政策的制定或调整必须要有科学依据,利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人口政策对公共社会产生的影响,然后依据法律程序来进行调整或颁布。所谓民主化,就是人口政策在颁布施行之前,要将草案公布出来,经受社会大众的讨论,结合群众的反馈意见来进行修改和调整,符合大部分人的公共利益。
2.政府承担起职责。在人口政策的实行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了很大的社会责任。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社会大众的生活稳定提供各方面保障。政府要对社会福利体系进行完善,让各种保障制度全面覆盖我国的城乡地区,让所有家庭都能够享受到适当的福利待遇,政府提供养老帮助,解决我国的养老难题。另外,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例失调也是困扰我国的一个人口难题。想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尽可能消除性别歧视的影响,转变我国民众的生育观念,另一方面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比如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中止人身等等。
3.以人为本。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调整、宣传、执行一切过程都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计划生育工作的观念影响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行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效果。为了建设人口结构合理,人口增长率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在行政管理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人文关怀,对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进行完善。只有对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进行完善,才能够促使人民去拥护该政策。计划生育办公室一方面要加强人口政策的宣传力度,转变人民大众的观念,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公共服务,保障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比如给予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奖励,或者是在升学、就业、就医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具体的经济奖励数额和政策优惠幅度要根据地区的物价水平来制定。另外,我国还要完善整体的社会福利体系,为独生子女家庭和多生子女家庭制定不同的家庭保险方案,让所有家庭都能够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保障我国所有家庭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缓解了我国在资源和生态环境上的压力,对于社会大众起到了激励效用和时间效用。目前,我国存在着是要从紧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还是要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议,对我国新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新时期一定要注意人口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既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调整,也要确保人们大众的根本利益。
作者:丛默燃 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庄国波,陈万明.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选择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09:93-96.
[2]李波平.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视角下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5:20-24.
[3]石智雷.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J].公共管理学报,2014,04:83-94+115+142-143.
篇6
关键词:人口;计划生育;生育政策;社会和谐
一、人口发展的两个典型理论
人类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对于自身发展不断进行深入思考,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思维也明显带有历史的局限。关于人口发展的典型理论有以下两种:
(一)人口数量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在早期的社会,人类普遍认为人口就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以19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数学家孔德的“人口就是命运”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兴盛衰亡与人口的数量密切相关。美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增长了50多倍,这也是其从一个荒芜之地崛起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而在同一时段,法国人口却只增加了2倍,远远落后于德国。19世纪初,法德两国的人口比率是11∶10。到19世纪末,则变成了10∶15。这也是法德争霸,法国屡屡败北的原因。该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人口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引擎。
人口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人口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有促进和延缓的作用。在社会生产关系中,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两重属性。“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这也使得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最终实现由盲目生育到计划生育的转变。后来的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人口问题。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学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对人口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该理论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二、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人口问题,实施计划生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资源有限性和人口增长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口发展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决定大地人口容量有限性,这一观点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的土地中2/3是山地,上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是沙漠、半沙漠,可开垦的肥沃土地已经不多,而且这种开垦还要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人口进行控制,实行计划生育。
(三)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加速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的生存质量。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经过了一番谨慎的论证过程的。早在20世纪中叶,就对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新人口论”。1978年8月5日,田雪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为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这也为后来实行计划生育提供了理论借鉴。事实证明,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推行以控制人口为主旨的计划生育政策阻力非常大。然而正是这项被严格执行的国策帮助中国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首先,实行计划生育,能够减少消费,增加资金积累;其次,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缓解生产力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再次,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和培训,发展科技和文化,从而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增强民族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民族富强和繁荣昌盛。
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从我国的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完善计划生育立法工作。
完善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是当前计划生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除了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之外,还要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上岗责任制》、《立案审批制度》、《错案追究制度》、《计划外生育费征管制度》和《生育证发放审批程序》、《成人残鉴定程序》等工作制度和工作管理程序,做到执法过程中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有章可依、执法公平。
(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
人有近忧也有远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传统的生育观的体现。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改革是有效实行计划生育的保证。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层面:
1.规避因执行计划生育国策而产生的确定性风险或不足,在养老保障个人账户下建立计划生育奖励/救助子账户,并且要做到奖励扶助标准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递增,奖励扶助标准还要和物价水平的变化保持协调,确保资金奖励的有效性。在计划生育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计生委、财政部和民政部、社会保障部要加大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服务条件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做好资金的运营、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加大国家财政对计划生育夫妇在就业、交通、食物、教育等领域的资助。例如,资助儿童照料、育儿假、儿童/家庭津贴、家庭税收和住房津贴等。
2.规避对因特有概率事件而形成的不确定性风险,建立政策性生育保险,并覆盖全体育龄群体,包括城镇女职工、广大农村妇女和城镇非正规就业妇女。除了保障育龄妇女在生育期间的相应待遇和就业保护外,生育保险还应拓展到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子女伤残死亡等领域。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生命抽样调数据显示,每l000个出生婴儿中大约有3.05%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占很比例;另外,根据全国残疾人生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前发生二级以上残疾的几率达到8.2%。可见当前子女意外伤残死亡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和和谐,计划生育家庭风险规避制度至关重要。
(三)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
为了有效实行计划生育,必须推进计划生育技术、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科学界定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标准,例如,制定人口计生技术服务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配套人员等实物标准,制定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结构划分。其次,充分整合基层资源做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定期邀请专家为育龄妇女开展生育、节育、不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普及知识培训。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实施科学婚检,有效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开展出生影响出生婴儿缺陷的因素展开重大专项研究。此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总之,在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中要避免态度冷漠和强硬,而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注入人文关怀和情感关照,使计划生育工程真正的成为一项民生工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
(四)完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目前已达两亿之众,而且流动对象多样化、流动频率快速化、流动时间延长和流动人口超计划生育严重,这也陡然增加了计划生育的管理难度。因此,加强区域与部门间的协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对流动人口开展“属地化管理”。
(五)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业务精湛、工作作风好、富有爱心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是有效实施计划生育的关键。首先,做好计生人员聘用考核工作,推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其次,抓好计生人员专业培训工作,使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做好专业发展,减少盲目执法造成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通过引导群众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生育文明素质,从而使宣传教育更持久、更深入,更有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长时期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在传播生殖健康科学知识、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我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问题互相制约和影响的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促进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潜在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单独二孩政策;Leslie模型人口趋势预测;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13-01
一、问题分析
以Leslie模型进行对人口结构的细节性预测,利用现有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未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下未来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老龄化水平的预测,通过调查数据计算“单独二孩”受益群体的数量比例及相应生育率的变化,从而得出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后未来人口的结构模拟预测。分析比对实行和未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两种情况下未来人口数量结构,对“单独二孩”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评价现有的研究结论。
二、Leslie人口预测模型
(一)Leslie模型建立
出于母性繁殖的考量,为简化计算,Leslie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只考虑女性的数量,总人口数量则通过一定的男女比例进行折算。年龄以周岁为基准,时间以年为单位,分为91个年龄组,以1岁为年龄间隔,由于90岁以上人口数量较少,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不显著,故以90岁及以上人群为一组。
(二)Leslie模型求解
由于本模型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初始时间则为2010年,以2010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年龄别死亡率及性别比例代入预测公式进行人口预测,得到的人口数量预测。
从Leslie矩阵预测人口的方法中可以看出,该方法的基本构思是假定该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在预测时期内不发生变化的,即Leslie矩阵没有对这两个变量的变异性进行考察。如果该国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有一定的变化,而非出于一个稳定的情况,这种变化带来的误差将会随着预测中Leslie矩阵的幂运算不断变大。经多次重复性计算后,对生育率和死亡率进行平均统计,确定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均值分别为初始值的0.84与0.65,依此重新进行2010-2030年的人口预测。
三、模型分析
Leslie模型在预测人口总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模型构建原理:按性别分组,以女性某一初始时期的分年龄别人口数作为一个列向量,通过年龄别生育率、年龄别死亡率构建Leslie矩阵,左乘分年龄别人口数的列向量,得到新的列向量即为预测的女性人口,通过男女性别比例推算总人口规模。所以Leslie模型是以离散的人口相关自变量、性别分组及某一初始时期的人口发展数据为机理,能对未来一个或多个区域进行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的预测的综合模型。但是严格来讲,Leslie矩阵必须用生命表系统来构建,如果缺乏生命表系统,也可以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构造近似的矩阵模型。
由于我们可用的数据为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并没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动态变化。我们所选用的模型需要对人口生育率变化有所体现,而Leslie矩阵中就涉及到生育率变量的因素。而如果人口在一段时间内平稳增长,使用时间序列方法能够很好地在短期内对人口变化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所以我组成员采用了时间序列分析把生育率进行优化。
而Leslie模型虽然对中长期的人口预测相对准确,且对生育率也进行了优化,然而以后的生育率变化是无法体现的。所以本组对基于年龄结构生育率处理有一定程度的误差,从而导致了Leslie模型的系统误差。
参考文献:
[1]韩晓庆.基于Leslie模型中国未来人口策略模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乔晓春.“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及相关问题分析“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什么?――2013年生育意愿调查数据中的一些发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1).
[3]张哲.“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5).
篇8
关键词 生源危机 转型 民办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rapid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ustained upward, crisis of enroll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ses a serious threat, how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a shrinking market,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o create their own brand to overcome the crisis of the students, so as to get better development.
Keywords crisis of enrollment; transformation;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各种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崛起,生源危机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如何在日渐萎缩的生源市场上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打造特色,加快改革,才能突破生源危机,实现良性发展,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高校招生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将着重分析当今高职院校招生中生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创建自己的品牌来克服生源危机,从而得到更好发展。
1 高职院校出现生源危机的原因
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就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其飞速发展,问题也伴随而来,其中生源危机尤为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毕业生人数急剧下降。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基础是高考毕业生以及少量的来就读五年制大专的初中毕业生。近年来,高中毕业生生源减少是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重要原因,而高职院校生源减少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学龄人口的持续下降,这是一种绝对值的减少。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甚至是负增长的状态,因此,就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也急剧下降。近几年来,我国中学在校生人数减少了近三千万人,这就直接导致了高中毕业生人数的减少。
(2)各大本科高校的持续降分扩招政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也不再是少数尖子生的代名词,现在只要你想读书,就可以有机会进入大学。各大本科院校多年来的降分扩招,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数量,使得其招生形势日益严峻。2014年教育在线高考招生人数调查显示,我国高等学校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即1050万,之后几年就开始急剧下降。各大本科院校以及下属的二级学院的扩招,使得本来就急剧下降的学生人数变得更少。很多人因为固守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宁愿进一个本科的二级学院,也不愿来高职院校就读,更不用说民办高职院校了。因此,每年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就成了一场耗时耗力的持久战。
(3)民办高职院校的学费偏高是出现生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办院校具有特殊性,不像公办学校有相关部门的拨款,其运作经费只能靠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和学校的投资方或者是合作方的资金投入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这就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收费势必会高于公办高校。基于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家长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凭含金量产生了错误认识,这就直接影了学生对民办高校文凭的认识,认为民办高职院校就是收费高但学不到什么知识,也不好就业,甚至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学校的生源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学生本身的家庭条件会导致他们读不起民办高职院校,这也给其招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开始在政府给出的评优评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等方面享受到了与普通高等院校同等的待遇,但是在比例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还远远低于公办学校。这无形中又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增加了经济负担。
同时,我国大多数地区尚未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经费拨款标准予以统一,而同地区同等类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却都享有政府拨款,这就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需承担较高的学杂费等。部分高职院校想依靠着规模扩张来增加经济收入,但又苦于没有足够的扩张资金,影响了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2 民办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发展策略
2.1 着眼于本区域的发展,打造自己的专业和教学品牌
为了争夺生源和抢占就业市场,很多学校都会开设社会需求较高的热门专业,这就导致毕业生的质量下降。考虑到很多学生会选择择近就业,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民办高校应该着眼于开设适应本区域人才发展需求的专业。以湖南外国语职院为例,该校的小语种专业就适应了中南地区此种人才缺乏的现状,招生形势很好。该校的葡萄牙语、日语、韩语以及阿拉伯语等语种专业,很多毕业生在正式毕业之前就已经被许多公司签约,而且学生的工资待遇也远远高于同类其他院校的学生,这无疑成了该校招生的一个活招牌。
因此,面对民办高校的生源危机,根据该校所在的区域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不失为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2.2 打造自己的特色,选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遵循以下特点:“促进高校办学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显而易见,就高职院校而言,就是将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特色化,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独特性,从而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民办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和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打造专业品牌、突出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职院校发展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2.3 使学院的生源结构更加多样化
面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正积极构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通过多种途径,不但可以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还能为高职院校提供新的生源。各民办高职院校应围绕本地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对综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抓住现代职教体系改革创新的难得机遇,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生源。另外,各高职院校还应利用学院所在领域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采取各种方式将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在职人员纳入本校的生源范围,扩大招生对象,从而使自己的招生模式和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此外,民办高职院校还应按照近期国家提出的鼓励学生“走出去”的战略和各种劳务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理念,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比如,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通过创办国际学院,与美国、德国、俄罗斯、埃及、日本等多个国家联合办学,不仅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长期的留学项目和短期的暑假实践项目,有计划地组织高职学生赴国外学习就业,而且为小语种学生提供了出去实践和留学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口语,了解到了各国的风土人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当然也提高了学校的经济收入和知名度,增强了高职院校办学吸引力。
2.4 从管理上加快改革力度,提高学校经济效益
首先应该从经费使用办法上进行改革,确保教学经费的正常按时投入,以免影响到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应该意识到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不能因为经费的不足而拖欠教师工资和学生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因为学生人数减少和政府投入不足,学院的收入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不能受到影响是学校首先要保证做到的。高职院校要通过改革传统经费使用办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以确保教学经费投入足额到位,使经费用到点子上,从而节省不必要的支出项目,同时,可以对行政部门进行大机构改革,精简行政管理人员,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行政费用,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决不能因经费紧张而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二是增强经济效益意识,建立专业淘汰机制。民办高职院校的收入都来自学生的学费和其它自创收入,为了维持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建立遵循市场规律的办学机制,成立高校的专业领导班子,把学院的发展壮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增强所有教职员工的经济效益意识,建立专业淘汰和激励机制,加强ψㄒ蛋煅С杀竞途济效益核算,及时调整或淘汰那些经济效益差、与其他学校重复率太高、没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做大做强学生就业好、市场前景明朗的专业,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这样一来,学生的就业率也会提升,生源质量也就自然得到提升了。
3 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势头很猛,但是高职教育特别是民办高职教育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招生形势和就业方面的挑战,目前因多方面引起的生源危机对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民办高校只有在日渐萎缩的生源市场上实现转型发展,找到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品牌专业并将其做强做大,才能在激烈的高职院校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雪梅,叶小明.直面生源危机:中国高职院校发展格局与战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2(8):30-34.
[2] 殷哲浩,秦玉娜,于嘉爱.高职教育生源危机成因分析[J].华章,2012(33):233-234.
篇9
玉米作为重要的传统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战略目标的保证。近年来,由于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购置、使用玉米生产机械的积极性高涨,玉米机械化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各种玉米生产机械化服务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玉米耕整地、种植和田间管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已基本实现,机播水平提高较快,但从总体上看,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滞后,总体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玉米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机收水平很低,目前仍然以人工收获为主,这是玉米生产机械化乃至粮食生产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广大农民对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对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和机械化提出了迫切要求。
2 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玉米既是增粮作物,又是增收作物。发展玉米生产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饲料安全,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而且可以确保农艺措施到位,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玉米机械化播种每公顷可以省种20~25公斤,增产15%~20%。玉米机械收获每公顷可减少损失3%~5%。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增强玉米生产的节本增效和抗灾减灾能力是加强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既是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
3 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玉米是农民的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增加,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很多地方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问题严重,抢农时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玉米收获劳动量占整个玉米生产劳动量的50%以上,季节性劳力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不少地方依靠人畜作业已难以满足抢收、抢种的要求。实践证明,玉米精皤可提高工效50倍,玉米机收和人工作业相比,生产效率可提高30倍;机收每公顷比人工收获平均节约成本225元。因此,大力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是解决玉米生产劳动力短缺,稳定玉米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4 强化措施,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
4.1 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 机械收获必须要有相应的种子和田间管理技术相配套才能顺利推广应用,涉及玉米品种的选择、播种、植保以及大田管理等农艺技术。各级农机部门应积极主动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农机和农业部门的合作机制,吸收农技人员参加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只有农机农艺全程结合,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解障碍;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26-02
通过教育的手段,促使广大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观的实践活动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环节当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既是一种教育同时也是沟通过程。这里所提及的教育沟通,一般指的是广大教育者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再针对一些教育对象与内容而进行的一种沟通活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虽有所发展,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何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正是当前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关键。本文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出发,对其优化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我国思想教育体系。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问题探析
如前所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虽有所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提高,就当前来讲,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没有理顺沟通信息通道。一般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当中的信息通道可以分为两种即有组织性的直传式沟通网络与非组织情感联系的通道。在这两种沟通通道当中就现行条件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第二种沟通相较来讲比较顺畅,学生同学生之间产生的隔阂较小,在这种沟通模式当中,学生可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完成彼此间看法与意见的交流与交换。与此相反,组织信息通道不畅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畅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比如校领导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不畅,学生以及同辅导员沟通不及时等,都容易造成学生与校方之间矛盾的产生[1],进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非但无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反而制约着学生之间的各种双向互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
第二,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仍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理解障碍。在沟通的过程当中,由于能力、地位以及过长交流容易引发沟通混淆、分歧现象产生,进而带来语义与语言上的偏差的现象即为理解障碍。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沟通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①在思想意识领域上的差异导致了沟通双方的理解。大学生与教育者在思维以及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可能无法与教育者的认知与思维水平跟上,或者出现教育者无法融入学生领域的思维范畴之内,造成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在思想意识层面出现脱节现象,进而引发理解障碍。②在沟通双方当中,由于不同角色有其不同的心理,进而导致了认同障碍的出现。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必须是一种基于平等状态之下的沟通模式,但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固有的关系,很容易导致广大教育者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呈现居高临下之姿,引发学生普遍反感,导致学生不认同或不理解教育者所处局面。与此同时,由于这类固定型的关系影响,学生很可能对教育者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拒绝与之进行沟通,加剧了二者之间的理解障碍。
二、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优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与部署,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体系。
第一,全面提高高校学生沟通表达与主动诉求的能力。一般而言,由于大学生自身人生阅历尚浅,缺乏很好的沟通评测力,不知道怎样主动同沟通者之间建立表达沟通的信息与沟通关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沟通过程当中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的现象,双方无法实现及时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生沟通表达力的提升工作,确保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提高。就高校而言,理应提供一定的机会,确保广大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社会化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当中去,比如,通常可以多组织一些讲课比赛、辩论赛、换届选举等活动,让更多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增强学生自身沟通信息表达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高校辅导员来讲,除了课堂之上同学生进行互相沟通之外,课下也应同学生多做探讨,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以及主动诉求的能力,全面加强学生在自我需求与自我表达方面的水平。
第二,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对现代化沟通形式的运用能力。就当前而言,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践当中,对于现代化沟通模式的运用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欠缺性,他们不善于发挥非正式沟通、非语言沟通、个别沟通以及网络媒介等主要的新型沟通模式,由此造成沟通在形式上较为单一与传统,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等现象。对此,笔者认为,对于教育者自身沟通能力的提高,不仅要做好集体沟通效力提高,同时还必须兼顾个别的沟通,确保个别沟通同集体沟通有机结合;在进行语言沟通之时,也可同时发挥一些非语言性因素,比如眼神、表情等,对信息沟通起到一定的传递性作用,最大程度上降低在信息沟通过程当中出现理解障碍的可能;在进行现实沟通的同时,还可不断强化媒体沟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同学生之间实现网络沟通的相关技术能力,对此,广大教育者必须强化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掌握简单的社交媒体回贴、看贴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等能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进行正式沟通的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将活动、聊天等非正式的沟通形式发挥出来,确保沟通双方可以在愉悦的环境当中实现良性沟通,达到沟通效果,消除沟通障碍[2]。
最后,笔者认为,在建立一系列具有一定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体制层面上,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即必须确保沟通体制的可操作性,确保沟通准确化与明确化,提高沟通主体间的信息交换功能;沟通渠道要保持多元化,拓宽有效的沟通渠道,不断增强信息沟通过程中的实效性。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德平.“80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探索――基于对“90后”大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