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5: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人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积淀是表现人声艺术美的重要基础歌唱是一种用人声器官表现的声乐文化艺术产品。在教学中只单纯地强调学生掌握发声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醒学生要表现声乐的艺术美,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平时的大量阅读与学习,丰富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而达到文化内涵积淀。学生在学习一首声乐作品时,在有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进行透彻、准确地分析研究学习,熟练掌握歌曲作者的生平、写作时代背景、歌曲创作意图、风格等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才能完整、准确、到位地表现人声艺术美。假如学生在歌唱之前不作任何准备,对歌曲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或不熟,这就无法理解作品,就不能准确的表达歌曲所反映的意境和情感,只能是机械发声,就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与提高。
二、引导学生用灵魂歌唱歌唱,重视艺术表现力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着良好的嗓音条件,并相应地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的学生所表现的声乐作品演唱却不能打动人。这是因为学生对歌曲的内涵没有深入了解,对作品的风格把握不到位,从而没有真正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美。就像著名歌唱家苔尔巴迪所说:“他们想到的只是怎么唱得更响些,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歌唱的表现力和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对歌曲的内容、作者、音乐背景等做详实了解,然后通过进一步教学讲解,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使学生正确把握歌曲的风格,进行有表现力的歌唱。有表现力的进行歌唱,首先是抒发自我的情感,在表达自我情感的同时用优美的声音打动他人,这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要演绎好每一首声乐作品,都应该全身心投入,深入到歌词意境中,为其感动、受其感染而后感动他人。真实的情感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歌唱演员,就应该深入生活,用心体验,时时刻刻用心观察,积累情感素材并用之于表现音乐。
三、重视伴奏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力
声乐演唱虽然以人声为主,但伴奏为完整体现歌唱的音乐的艺术魅力,烘托歌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不能忽视伴奏的重要性。学生在进行歌曲学习或舞台表演时,首先应注意歌曲前奏。就是指在进行歌曲演唱时当伴奏响起第一个音符到演唱开始之前学生就要立即进入歌曲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和氛围之中,同时也为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其他音乐要素提供依据。学生在进行歌曲主体部分的演唱时需注意加强对歌唱旋律的和声衬托和渲染,不能脱离伴奏进行声音自我表现。当歌曲出现间奏时,学生虽然没有演唱,但内心感觉应与间奏同行,不能因间奏而产生情绪上的音乐的空白或断裂。到达歌曲的尾声时应加强歌曲的结束感。学生在歌曲结束之后,不能立刻松懈下来,内心仍应保持与尾声相一致的音乐感觉,直到尾声结束。这样的歌唱才能使歌声与伴奏统一、完美。
四、注重歌唱的舞台形象表演
篇2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小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案例1:在《小小手》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欣赏了几组不同的手的想象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评述,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想,谈谈自己手形的特征,想想自己手形的变化。并请几位同学上台,沾湿小手在黑板上表达各种样子的手,比一比谁表达的手最有趣。按理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地感受手形变化,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但我认为手是人体的主要部分之一,它不仅可以传情达意,更能完成许多创造性的学习、劳动和工作。正如儿歌中所唱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以此为切入点,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小手不仅漂亮,而且可以神奇地创造出许多的社会财富。在一个更高层面的美术人文教育中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的双手多么重要,美丽的未来需要他们一双双的小手去创造、更新。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我要用我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术作品。”;有的说:“我要用手形的想象画呼吁大家保护学校的环境,美化校园。”;有的说:“我要用我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力!”……面对小朋友们稚拙的作品和慷慨激昂的陈词,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的人文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不仅有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更有助于在美术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发展其自身的品德修养。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案例2:记得在《鸟语花香》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听一听这是什么鸟?看一看这是什么花?以此激发学生想象。此时,我趁“热”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潜能。“我们家乡有哪些花和鸟?”、“你看见过哪些独特的花和鸟?”、“你最想成为什么花,什么鸟?”、“如果你是花,你是鸟,你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从花和鸟的生活习性、色彩、特征等方面不断拓展、不断创新,产生了动手设计制作的欲望。此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似乎已胸有成竹,迫不及待地在创造自己的“花”和“鸟”;而有些同学则在座位上交头接耳、互相探讨设计制作的方案;更有甚者,茅塞顿开,灵感一触而蹴。在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花和鸟、对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望。在剪剪、贴贴、画画等独特的美术创作表现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戴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头饰,和着《春天在哪里》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欢声笑语,展现了学生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不正是体现在美术教育中人文学习最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吗?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案例3:在《童年的手印》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畅言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乐事、趣事、傻事。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都轻松愉快地在泥巴上压上了自己的手印,有的同学还在泥巴上用铅笔画了起来,我问他们在画什么呀?他们十分神秘地告诉我:在画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希望将来能如愿以偿。当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再现。因此,我就请几位学生分别谈一谈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说一说自己将打算怎样达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愿望?当每一幅美术作品的诞生,其中隐含的不仅是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更多的是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操、情感、价值观等。虽然,他们的理想或愿望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通过美术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多、更快、更直接地倾诉自己的理想、愿望、价值取向等,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修养。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案例4:在《彩球滚滚》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废纸满天飞,环境受污染的录像。学生马上对此情此景发表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废纸是一种污染,那里的人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纸屑,使得废纸满天飞,环境变差了,一点也不美了!学生内在的人文情感一触就发,通过将一张张废纸运用新颖、独特的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有的用水彩笔、油画棒将纸球涂上颜色;有的用彩纸装饰纸球;有的将纸球放在调好的颜料中滚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纸球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轻松愉快的打“保龄球”,彩球拼画等游戏活动中不仅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版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国):《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篇3
关键词: 声乐艺术 科学技术 人文价值 研究路径
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技术成果对声乐学科的影响势不可挡,科学的功绩已经把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艺术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我们在科学技术支配的声乐规律之外,根本无法设想声乐人文价值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肯定的是,我们破解困惑和忧思的起点在声乐艺术本身,不仅聚焦在声乐发展的科技因素与人文关怀的孰轻孰重上,而且涵盖了对声乐研究路径的寻找。因为,声乐艺术本身不但具有科学的物理和生物力学意义,更蕴涵着人文的文化和审美意义。对于声乐艺术的研究路径来说,科学技术的介入,只能是作为一种手段和研究的起点,而声乐艺术的人文意蕴或者具体说来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才是声乐艺术研究的目的或者说是高级阶段,因此,我认为,声乐艺术的研究应该从科学走向人文,即在人文的语境下的声乐研究才是声乐艺术研究的正确路径。具体说来,不能只对发声器官的物理功能方面研究发声的方法,而应该对声乐艺术的具体作品的艺术处理方面多下功夫。
一、科学与人文分水岭下的声乐艺术研究
历时地观照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路径告诉我们,科学与人文精神从融合到分裂的现实状况深刻地影响着分别以科学和人文为文化依托的艺术教育与相关研究实践,其中声乐艺术在其分水岭下的已经流向各异,泾渭分明,被割裂并局限在不同的话语领域。这种科学与人文各自独立的、单线条的研究一直是当今声乐艺术研究的弊端所在。
在科学与人文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中,科学技术倍受推崇,人文价值受到意外冷落,其结果是,人文价值逐渐被科技的工具理性压制,甚至被忽视,从而导致人文价值的缺场、人文性的遮蔽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同样,在科学及其技术成果的长期浸润下,声乐艺术的技术生命线思想独占鳌头,被类比为征服和改造自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条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手段之一,更多地在开发人的智力教育的循环论证中难以自拔。多数研究者认为,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认识和了解自身的“乐器”(发声器官),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改造”,最终能自如地运用其“演奏”音乐的过程。无论是训练歌唱嗓音发声技能的“声”,还是训练歌唱表演能力和音乐风格的“乐”,都会被科技因素所渗透和掌控。而声乐艺术的精髓――人文意义上的情感和美学价值却被消解,这种只重视声乐艺术的工具而忽略声乐艺术精髓的研究路径的弊端正是激发我提出“从科学走向人文”路径的学术原点。
声乐大师沈湘先生很早就说过,“在声乐训练制造乐器的过程中,既要懂得在活人身上制造乐器的原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艺术修养。要懂得并掌握各个时代、各种作品所需要的唱法,以准确地表现出歌曲或歌曲或歌剧中人物感情”。[1]沈先生提出声乐教育中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构想,也许是对其后声乐艺术研究人文价值缺失的一种预见、担心和警醒,然而,声乐艺术发展的现实图景不幸被先生言中。所谓人文语境下的声乐艺术研究,是指在人文价值的关怀下,声乐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被定格在培养人文精神的范畴中,即注重学科内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的传承,以期使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寻找正确生活方式的实践方法。令人惋惜的是,无论是人文精神母体中的声乐艺术,还是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属性,都在实际操作方法上呈现出式微的倾向。从科学与人文分野的角度审视声乐研究的未来空间,一种焦虑油然而生。一方面,片面强调声乐艺术的人文属性,往往导致违背自然法则或社会规律,难以达到声乐教育的预期目标,只能在感觉的体验和经验的传授中延缓声乐艺术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只强调声乐艺术的科学与技术属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价值,那么不仅会导致音乐审美主体性的沦丧,而且会衍生声乐教育的异化现象,即声乐艺术研究走向纯粹的科学路径,并使艺术本身的真正内涵丧失殆尽。因此,人文价值的滋养与科学精神的培育两者水融的研究模式必然成为声乐研究的一种积极思维模式,同样也是声乐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由之路。
二、科学对声乐艺术研究发展的反向效应
声乐艺术研究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语境中,科学技术的工具与人文价值的缺失始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确切地讲,科学技术的工具化导致了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困境,消弭了人文精神在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导引作用。科学技术拉大了声乐人才培养与人才应用的距离。具体说来,声乐人才培养强调声乐学科系统技能技巧的发挥,在呼吸、发声、咬字吐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这种歌唱方法建立在广泛的科学知识体系基础上,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使学习者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发声、共鸣等技巧将歌声传送得很远,这就是目前研究声乐艺术的用科学思维研究发声的所谓成果。其实,声乐艺术的全面素养远远不止这些,学习声乐艺术不但涉及作曲、曲式学等音乐理论知识,而且涉及语言学、文学诗歌,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然而,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之后,电声寻放技术的依赖大大削弱了声乐人才演唱技能,许多歌唱演员通过扩音技术来掩盖自己贫弱的歌声,通过录音合成技术来包装自己的声音,这种做法使科技手段支撑的声乐表演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假唱。赵群英教授认为:“与声乐艺术相关的科技手段的应用普遍具有模式化、定型化的特征,其优势是可以批量生产,效益高,但这一属性与艺术美的创新本质是大相径庭的。”[2]这种声乐艺术对科学技术的绝对依赖所形成的结果,严重脱离了声乐艺术创造的初衷和本意。
从结果上来分析,科学及其技术成果对声乐艺术的负面影响更加令人堪忧。
一方面,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急剧下滑。表演者长期依赖技术传播和录音剪辑手段,将丧失完整表现作品的能力,丧失歌唱的情感表达能力。基于情感认知的不同,一个演唱者将对相同作品可以作出不同的表演诠释。同样,艺术表现需要在气息贯通中加以舒展。然而,技术代替现场,复制代替体验,合成代替连贯,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将最终被技术的工具化属性取代,并陷入理解力和表现力下降的恶性循环“怪圈”中。另一方面,演唱者身体机能萎缩加速。随着电子音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扩大、优化声音的设备使歌唱者肌体负荷急剧减少,伴随这种负荷的减少与歌唱肌体机能的过早衰退,有研究者认为:“歌唱者肌体负荷的减少与歌唱肌体机能的过早衰退,恰好可以描绘出声乐艺术应用科技成果的时间脉络。”[3]大剧场、露天剧场中,人声演唱的优美与雄浑正与我们渐行渐远。现代音响技术与建筑技术提供给我们的审美空间其实是虚拟的,只不过歌唱者与欣赏者的习惯于此罢了。
三、声乐艺术研究的正确路径――从科学走向人文
在声乐研究的思维发散点上,捕捉科学与人文交合的路径,不仅是出于厘清声乐艺术发展问题的目的,而且为声乐艺术实践进行战略构思与谋划提供正确思路。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声乐艺术学科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值得肯定。声乐艺术自身发展有着规律性的一面,如果以美声学派的创始者(G・卡契尼、J・贝里)小组开启声乐艺术先河测算,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声乐艺术经历了三次跃迁。第一次是1855年以前的直观技术训练时期;第二次是以1855年玛・加尔西亚(M.Garcia)发明喉镜为代表的科学训练时期的到来;第三次是声乐艺术与心理研究结合的时期,以卡・依・西肖尔(C.E.Sershore)发表《微颤》(Onvibrato),1938年发表《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ofmusic)为代表。[4]沿着这样的发展路径,声乐艺术习惯于歌唱技巧的全过程研究,侧重于音乐作品的旋律、呼吸、发声、共鸣、语言、表现等要素的探讨,这样就为声乐艺术的技术依赖埋下了伏笔。现在的问题是,声乐的技术发展需要从技术依赖中加以调适,而不是对技术依赖的简单否定。
所谓“科学与人文的交合”,就是采用科学与人文并举的方式跨学科研究声乐艺术。这种研究方式实施的意义和作用包含如下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我认为,所谓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对声乐艺术审美尺度的把握,这种把握可以消除长期技术依赖所形成的不良影响。而西方声乐艺术的审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系统之上的一种美学概念。在西方传统声乐理论系统中提倡以“声”为重的观念,“声音优美”被确立为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从公元2世纪的“涡流学说”到20世纪声区学说;从解剖学实验与生理学研究,到物理学测试与共鸣腔理论,声乐艺术始终不懈地追求着“美妙的歌声”。上述目标的技术运用,体现了声乐学科发展的规律性,也体现了西方人文审美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即人文与科学的交互性体现。
其次,声乐艺术发展需要将科技手段置于人文价值的关照之下。要扭转技术研究对声乐艺术遵循科技发展路径的狭隘认识,彰显声乐艺术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和情感审美意义。如果从积极因素考量,则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声乐艺术人文价值的挖掘奠定了技术基础。自1855年玛・加尔西亚发明喉镜后,经过无数声乐家、医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声乐艺术终于解决了声区、共鸣、放置和呼吸等主要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物理学、生理学领域的技术发明,为科学解释混乱的传统声乐概念提供了可能。譬如,发声的共鸣、气息、声源的理论,奠基于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基础之上;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以医学生理解剖学为基础;人体发声时的共鸣现象需要物理音响学的知识背景;发声器官发声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规律依赖人体生理运动学的合理解释,等等。显然,科学及其成果在声乐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使声乐艺术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意义上实现复兴和回归,重塑其人文价值、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为此,在教育实践层面,我们才能构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声乐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价值目标。
最后,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需要重塑或进一步彰显。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歌声和音乐以及文学语言的有机组合。有研究者认为:“以文艺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中国传统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想化,以生理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西方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性化。”[5]正是一些秉持这种思维观点的研究者将声乐艺术的人文价值问题与技术理性问题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并在两者的差异与对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认为,声乐艺术人文价值的重塑,必须与声乐教学与训练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要把声乐艺术定义为集技能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正如岸根卓郎所说:“追求宇宙的真、善、美,并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放射独特光芒的创造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要培养全面的歌唱技能,并在歌唱中做到“声情并茂”,深深地打动别人,准确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就必须在教育环节上注重人文价值的培育。要在培养学习者科学地发声歌唱的同时,促进他们对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刻的感悟和体认。
总之,尽管随着岁月的洗练与打磨,身体的机能将日渐消隐与退缩,造化的规律以违背我们所掌握的声乐技术与技巧也会交付自然。然而可喜的是,我们对声乐训练规律的认识将以理论思维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科学方法向人文思想转化的客观途径,即科学与人文的交合。倘若这样的思维转化与声乐研究、声乐训练能够保持同步状态,无疑会给声乐艺术研究的发展留下很好的空间,并为声乐研究成果的圣殿增添更多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詹士华.欲得声乐法,须求科学方[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06.
[2]赵群英.现代科技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4,(3):55.
[3]邓小英.浅论科技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2,(1):62.
[4]徐行效.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4):58.
篇4
论文关键词:名人电视访谈,局部结构,中美思想文化差异
一、引言:
会话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分析自然会话的社会学家,最突出的有萨克斯(H. Sacks)、谢格洛夫(E.A.Schegloff)、杰斐逊(G. Jefferson), 他们的研究历史短,但成果显著。黄国文先生主要介绍了话轮替换、会话结构、会话规则。何兆熊先生的介绍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其中对会话结构的研究是其静态研究的主要内容。静态研究主要限于会话本身的结构,分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会话的整体结构包括会话的开端、本体、结尾。局部结构包括会话的轮换、会话中相邻对、相邻对的内嵌等。索振羽先生又将修正机制补充进会话局部结构当中。本文着重从话轮(turn)、反馈(feedback)和打断(interruption)这三方面对中美名人电视访谈的差异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二、话轮的对比
萨克斯(Sacks)在对会话结构的研究中发现,会话最显著的特点是参与者轮流说话,简
称话轮。并提出英语中话轮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单位充当,如词、短语、从句、句子。中美名人电视访谈中不同话轮种类的使用如下例:
①朱军:凭着在家乡生活的积累,凭着对生命的一种感悟,还有学到的一些能耐、一些本事,你从小学宣传队、中学宣传队到了公社宣传队。1982年对你来讲好像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年份,在西风县一举成名,在那儿俨然是一个名人了。那时候演的是什么角色?
②赵本山:《摔三弦》,演的是一个盲人。
③朱军:那个时候戴那个帽子了吗?
④赵本山:已经戴上了。(笑声)
(《艺术人生》2006年01月06日)
Example 4-10
①LETTERMAN: Tell me about what your day wastoday. What did you do? What were you thinking, what did you feel?②CLINTON:Well, I got up and sort of relived what I did a year ago today. I was in Australia and I got a call from two former staff members of mine who were in Tribeca andhad a clear view of the World Trade Centre. Then they called me back asthe second plane was hitting and I just blurted out in Laden did this? Ijust knew, and President Bush was kind enough to get me a military plane. Iflew home, Hillary was in Washington working already to get the support for NewYork, and so Chelsea and I went down to the crisis centre and talked to some ofthe families and some of the people that were hanging around.③LETTERMAN:Now when you say that you knew that it was Bin Laden, you knew this as morethan a hunch? You had intelligence to suggest this? What was --
(Bill Clinton on The David Letterman Show, September 11th 2002)
以上例子中,中文访谈中话轮④是短语局部结构,②是从句,①③是句子。而美国访谈中,①
②③全是句子。通过对二十二篇语料的分析得出中美名人电视访谈中不同话轮种类使用频率如下:
百分比
话轮种类
中文访谈
美国访谈
词
19.37%
3.8%
短语
22.8%
5%
从句
15 %
0.1%
句子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对吴雁泽先生歌唱艺术中所突出表现出来的歌唱技巧、歌唱情感、润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对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创造的艺术成就、凝结的艺术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吴雁泽简介
吴雁泽,我国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四十多年来从事中国声乐演唱和研究工作,并身体力行地走出了一条科学的具有中国民族气质、特点的歌唱道路,被誉为“歌唱诗人”、“歌坛上的长青树”。1984年被文化部授予“民族音乐艺术家”称号。
1992年他被文化部调回北京担任中国歌剧院院长。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吴雁泽曾在国内刊物上,1991年出版了《我的歌唱技术、技艺的形成》声乐专着;他有着润柔的音质、宽广的音域,气息饱满而深长,善于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他的演唱韵味浓厚、技巧精湛、咬字准确。1995年11月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颂发的第三届“金唱片”奖。
吴雁泽先生的歌声所表达的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气质,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当今有责任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
二、吴雁泽精湛的歌唱技艺
(一)真假声的自然融合与假声的自如运用
1.真假声的自然融合
吴雁泽在做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时唱完几句《上去高山望平川》后说:“你听出我在哪儿换的吗?我现在都找不着我在哪儿换的了”。这足以显示在吴雁泽的歌唱中真假声的使用确实已经达到了自然融合、炉火纯青的地步。
吴雁泽假声的学习、获得是受到我国民间歌唱艺术的启发并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吴雁泽当时在同学当中属于弱者,但他觉得越弱就越要多学。当时他学习河北梆子,演《游龟山》。河北梆子的高腔很厉害,它是真假声结合的,这对于他后来的真假声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假声的自如运用
假声的生理特征如下:1.具有深呼吸的气息支持;2.具有开、松的发声腔体;3.声带边缘振动,不完全关闭;4.声音位置高,有较多的头腔共鸣泛音;5.音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穿透力。主要是在表现某些特定地域歌曲风格时使用假声较多,并且此时假声的使用能较好的体现作品风格,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歌坛上的常青树”
1.气息的从容保持与高度掌控——歌坛常青的法宝
歌唱的寿命长短,取决于良好的歌唱方法。早在一千年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即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息的调整、控制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演唱较长的乐句时,气息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吴雁泽在演唱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他将“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响四方”两个乐句开创性的连在了一起,这种独特的、高难度的处理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长句的运用使作品显得更加连贯、自然,更多时候给人以震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坚持训练——歌坛常青的关键
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歌唱的练习在歌唱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歌唱技巧通过科学的练习是可以获得的,获得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不易的,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天天坚持练声,却更为不易和难得。
吴雁泽在做客《艺术人生》栏目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自始至终坚持训练;没有因为我成名了、当官了就开始坐办公室抽烟、喝茶……我一直坚持,到现在仍在坚持;每天下班后,晚饭以后半小时,八点到十点就是我练声的时候”。
(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
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发挥的,语言是形成歌曲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吴雁泽歌唱中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歌唱者去揣摩和学习的,然而他最初在咬字吐字这方面却下了极大的功夫。
吴雁泽老家在山东淄博,初学歌唱时可谓是一口的胶东半岛话,为了克服咬字吐字方面的困难,除了听夏青、葛兰同志主持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还努力学习京韵大鼓和单弦。吴雁泽在自己文章中曾这样写到:“努力学习京韵大鼓和单弦唱段,对于校正我的普通话和歌唱语言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真切动人的歌唱情感与润腔
1.声为情发、以情动人
在我国古代唱论中就将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效果放在重要位置。《乐记》中曾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与声”。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声为情发”的歌唱方向。
歌唱是将情感通过声音载体呈现给观众的艺术;情感本身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觉和心情的反映。演唱者通过对作品细致的理解、感受,应用歌唱技巧,按照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进行演唱。
2.运用润腔,升华情感
歌唱润腔是对作品旋律做进一步处理时表达歌唱情感的重要手段;歌唱中细腻流畅的润腔犹如歌曲的肌肤,通过润腔的运用可以更为清晰、准确的表现作品独特的情感。歌唱时润腔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装饰音润腔、顿音润腔、跳音润腔是表达歌唱情感的主要方法,吴雁泽在唱每一首歌时,除了在咬字吐字方面下功夫外,还在润腔的抑扬顿挫作上下功夫,使演唱有起有伏,层次鲜明。
吴雁泽先生现年已经69岁,他的歌声之所以至今能够如此辉煌,所演唱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依旧如此持久,这除了他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生活阅历之外,还与他对事业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歌唱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自始至终的坚持练声密不可分。最后我想以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文本,以求与大家共勉:“做为一个舞台演员,我有个想法,能唱多久就唱多久,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参考文献:
[1]潘乃先《声乐实用指导》,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第1版.
[2]薛良《歌唱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0.第1版.
篇6
距离高考已经不太远了,想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已不太现实,但是考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语文解答能力,所以围绕能力点加强复习是考前的重点。
在接下来的复习时间里,能力题型如何复习呢?
1语言运用试题
要重视“考试纲要”中新增的考察内容。新近出炉的2009年的“考纲”进一步确认了去年新加进来的内容。比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考点中加入了“准确、鲜明、生动”。一般来讲,新增的内容,都会在当年的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哪怕是实验题目。如增加时间不长的,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领会其考查实质,把握根本,并进行专门的拓展性提高性训练。
老题型要扎实复习到位。越是老题型,命题者越会想着巧妙翻新。压缩语段“选、仿、换”简明、连贯、得体以及修辞手法等语言运用的考查,越来越呈现出将多种能力要求综合考察的特点,训练时既要精选题目,又要拓展新题范围。
2诗歌鉴赏题型
从本质上看这一题型,诗歌的关键在于理解,要多读古诗,细心品味,知人论世,但有效的复习可以提高理解。解题时要看清题干,不漏过题目所给出的任何信息,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这是解答诗歌试题的根本。
这一专题的复习主要是针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几方面进行表达思路的梳理。“语言”方面,可以从表面意义、情感内涵上分两个层面理解;“形象”方面,先从归结形象特征,再联系诗歌情调、情境等深入领会感情趋向;“表达技巧”方面,首先要记忆掌握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手段、修辞手法和构思技巧,而后在表达形式上要进行专门性的训练,比如先按“手法或(修辞格)——概括语境义——情感趋向(或具体类型)”等等形式,这样的表达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文言文语句翻译题
文言文首先是要抓课本,然后系统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并且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文言文翻译题比较难,学生在做的时候往往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3.遇到特殊句式要调整;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5.不必翻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专有名词;
6.古今词义相同,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
4现代文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训练,必须优化文本。也就是要选择人文蕴含深厚的美文,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水平,收到一举多得的训练效果。2008年的18套高考试卷,选用名家名篇居多,诸如季羡林、朱光潜、汪曾祺、高尔基等的作品。这说明了命题者对名家名篇的青睐。
现代文的阅读,要把握题型特点,突出测试意向,分清能力层级。
尤其要注意:要扣题,不说题外话。扣住题意,概括全面,分条陈述。有问必答,答必有据。
具体而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种题,一般先看该句的类型,如主旨句、含蓄句、衔接句、总结总领句等,可抓住表面义和深层含义以及联系全文或整段结构方面的作用来领会。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题,主要是要学会分层概括,整体上从“文章写了什么”、“问什么要这么样写”两个思路来分析。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主要是在理解全文后,评价和判断作者的认识的正面意义、价值和启示。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离开文本而架空分析,也不可简单拔高或贬低。
5材料作文命题作文
今年作文应该会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2008年高考作文18道题,其中命题作文8道,材料作文8道,话题作文2道,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
现在距离高考时间很短了,作文训练不妨精心打造一处亮点。
基本的作文规范、能力,到此时已经定型了,如果考生的作文平平,在考前一段时间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可以重点训练的“优势点”,真正形成长处。如积累材料,有品位且不落俗套的材料永远是议论文的“亮点”。从“边角”处拿分,题目的拟写、开头结尾的语言修饰都是可以避免平庸的。
作文命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关注自然,和谐人类。这个主题在去年高考中得以充分体现,2009年高考仍值得关注;
2.关爱生命,直面灾难。在个人生活方面,应该要有直面困难,直面人生的勇气智慧;
篇7
一、基本情况
为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扎实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现将我校2017-2018 学年艺术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二、艺术课程建设
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要求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每班的音乐课、美术课每周2 课时,三年级以上班级每周外设书法课1课时。我校艺术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规定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音乐、美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能够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拓展教学内容,较好地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
三、艺术教师配备
我校有教学班18个,在校生749 人,教职工50人,音美室各1个。按照课程计划要求配备艺术教师,现有艺术专职教师3名,艺术教师均为专科学历以上,学历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比较合理,我校艺术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态度认真,能较好地完成艺术教育工作任务。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辅导艺术活动的能力。艺术教师能够认真参加市县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四、艺术教育管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由政教副校长分管艺术教育工作,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统筹规划和领导,制定并实施学校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艺术教育质量。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和灵动课堂管理,确保了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对于艺术类课程,教务处严格按照课程管理制度进行监管,严格执行教材征订、教学
计划制订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制度,保证艺术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
1、强化制度管理。
为了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全面到位,我们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同时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学校依据教育局下发的音乐、美术考核细则,制订了有关艺术教育工作的奖励方案,年终对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
2、强化常规管理。
我校将艺术教育常规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艺术老师上好艺术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依靠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校外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面向每一位学生。学校开设了合唱队、舞蹈队、绘画组、书法小组等课外活动小组。要求每位艺术教师辅导好相应的兴趣小组,并认真制订活动计划,每周定时定点开展活动。
3、强化教学管理。
我校遵循教育规律,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
(2) 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每学年组织艺术学科教研活动不少于四次,每次活动都要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全面提升艺术课堂教学效率。
(3) 结合课改,努力钻研教材。集教师团队智慧,显个人精雕细琢,以集体研讨为基础,抓课时分备,个人复备,课时反思的备课模式,精心设计教案。真正做到细化教学过程,重视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五、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
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艺术教育条件,为特色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
六、课外艺术活动
我校的艺术教育突出育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健康向上、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艺术活动,并结合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学校根据自身条件,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开展艺术教育;每年六月举办-次校园艺术节活动,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第二课堂有合唱、舞蹈、绘画、书法等,做到时间保证、
活动内容保证、质量保证。这些兴趣小组大大拓展了学生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接受艺术的熏陶,为艺术人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7-2018 学年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17-2018 学年县足球比赛中获得小学组男子第二,女子第五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2018仁化县中小学(幼儿园)经典诵读展演活动比赛中,我校获得小学二等奖的好成绩
七、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思想教育与艺术欣常的统一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配合宣传栏、绿色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乐园,让全校师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学校艺术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
八、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公示和奖励制度
学校将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予以公开,接受师生群众的监督。对参加学校艺术节、各级各类文艺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教师和团体,都按照学校相关的制度进行评比和奖励。
九、存在的不足、原因及改造措施
艺术教育科研课题偏少,论文数量偏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仍然任重而道远。受编制限制,我校的专职美术、音乐教师队伍仍不够稳定,及至到目前仍然没有解决。我校的艺术社团还没有很好地组建起来,还停留在兴趣小组的水平。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学校师生共同的努力,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从教师到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基本形成了艺术教育的氛围。
十、2019年工作重点及计划
在2019年我们将致力打造一支精良的艺术教师队伍、加强学校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创造性的开展艺术活动,相信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的艺术教育水平一定会迈向更高的台阶!
篇8
关键词 玛蒂尔德 叔本华 悲观主义 矛盾冲突
瓦格纳作为歌剧改革大师闻名于世,他的《魏森东克歌曲》一直被作为乐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副产品而未引起重视。这套歌曲是瓦格纳根据玛蒂尔德·魏森东克的诗篇于1857—1858年在苏黎世写成的,包括《天使》(Der Engel)、《静止》(Stehe Still)、《在温室里》(Im Treibhaus)、《痛苦》(Schmerzen)和《梦》(Tr?ume)五首。事实上,正是这套歌曲奠定了瓦格纳在19世纪艺术歌曲领域中的一席之地,并对其身后的作曲家产生很大的影响。《魏森东克歌曲》不仅在音乐上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具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一、情感上的矛盾
在创作《魏森东克歌曲》之际,瓦格纳与妻子明娜的婚姻已经频临瓦解。这时,玛蒂尔德走入他的生活,瓦格纳立即被卷入到感情的矛盾和旋涡之中。玛蒂尔德·魏森东克(Mathilder Wesendonck)是德国的一位女诗人和剧作家,1848她与苏黎世的大商人奥托·魏森东克(1815—1896)结婚,并为奥托生了5个小孩。在波恩,玛蒂尔德可以算上是19世纪最著名的女性,但是过多的私生活使她的名气变得黯淡无光。因为人们一旦议论到玛蒂尔德,就把她和瓦格纳联系到一起。
1849年秋天,瓦格纳来到苏黎世,从此,开始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他侨居苏黎世,经常手头拮据,但却过着相当舒适的家庭生活。在德国、法国,同时也在美国,他的声望
与日俱增。1852年初,魏森东克夫妇也迁居到苏黎士,很快就结识了社交圈子的核心人物瓦格纳,他们对这位天才的音乐家推崇备至,也给予他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在这段时间里,瓦格纳与玛蒂尔德有较多地接触,他立即被玛蒂尔德的美丽和艺术气质所吸引,并很快地沉醉于她的音容笑貌之中,而玛蒂尔德也为瓦格纳的天才所迷恋。但是,瓦格纳既离不开可以作为使唤对象的明娜,另一方面,又想占有玛蒂尔德的崇高爱情。
1858年4月7日,明娜收买了年轻的花匠截取了瓦格纳写给玛蒂尔德的问候信。在明娜看来,这是两人相爱的证据,也是忌妒的证明。瓦格纳写到:“我在干什么样的蠢事啊!这是只顾夸夸其谈的兴趣吗?还是和你交谈给我带来的喜悦?—— 是的,和你交谈 !但是,当我看见你的眼睛时,我却讲不出话来了,我所要讲的话都变得毫无意义!看吧,当这双奇妙而神圣的眼睛注视着我,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它的碧波之中的时候,一切都具有无比的真实,我也对自己充满信心!于是再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分界,一切都合而为一、统一起来了。这是深邃的、不可测量的和谐!啊,宁静产生了,宁静之中蕴藏着最高的、完美的生活!呵,谁要是想从外部去获得世界和宁静,谁就是傻瓜。只有盲人才看不见你的眼睛,在它之中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只有在内心,只有在灵魂深处才能找到幸福。”[1]从信笺中,我们可以看出瓦格纳对玛蒂尔德深深地迷恋,认为在她身上才能找到幸福。但是,他执着地追求了这种高尚的爱情吗?从几个月后的信件中我们会明白他的决定和取舍。
1858年8月瓦格纳致玛蒂尔德的信中说:“我的孩子,近几个月来,我的两鬓已成斑白的颜色。这是极力叫我从事休养的一种呼唤。这种休养在多年前曾经让我的“漂泊的荷兰人”看到过。这是一种怀念“家庭”的渴望,而不是一种想放纵的对情爱享受的贪求。只有一个忠实的庄重的妻子才能够为我获得这种家庭。让我们归顺于这种美丽的死亡吧,因为死亡把我们的一切欲望和企求都了结了!让我们以宁静清澈的眼神和优美神圣的笑容,快快乐乐地归去吧!我们胜利了,而无论什么人都不会有什么损失!”[2]从此信中,我们可以看出,瓦格纳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对拥有玛蒂尔德的崇高爱情的向往和渴望,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舍弃明娜这个忠实而庄重的妻子带给他的家庭生活,并且无法摆脱道德上的自咎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对于瓦格纳来说,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结果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的恋情。他对爱情是一种悲观主义信仰,将爱情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死亡才是救赎爱情的唯一途径。正因为这种悲观主义爱情观,导致他们难以结合,恋情以分手而告终。1858年8月,瓦格纳夫妇离开了魏森东克住所,迁居威尼斯。但是,他们共同选择了艺术作为宣泄内心汹涌情感的方式和载体,给后人留下了他们爱情的见证——《魏森东克歌曲》。
瓦格纳对玛蒂尔德狂热的爱恋,但又难以舍弃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妻子,对爱情的无限向往,而又觉得爱情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得以解脱,这些矛盾在歌曲中体现出来,也是歌曲的戏剧性之所在。
二、 世界观的低落与艺术上的革新
篇9
例1:《兵车行》是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篇目,诗人饱含情感地叙事,鲜明而强烈地显示了诗人对穷兵黯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切。教学目标设置可为:鉴赏并积累名句;通过诵读理解作品内容;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诵读为线,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再现情境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例2: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时,可选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曰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首词为一组进行教学,把属于同一词牌但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词的风格,进而走入苏轼丰富而充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在鉴赏的过程中进行诗词鉴赏方法的梳理。
由此看来,同样是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但必修课的教学与选修课的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两类课尽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选修课提供给学生的能力培养空间更大,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主要途径。
怎样上好选修课呢?笔者根据我市在开设选修课的做法,以《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为例,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在其《训蒙大意》中,曾精辟地论述了古典诗词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妨将其作为《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即通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而且“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对于此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青岛二中的邹欣老师有过与古人相似的描述“如果经过两个半月唐诗宋词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李煜的凄婉,柳永的缠绵,周邦彦的雅致,李清照的清丽;知道沉淀千年的唐诗宋词全是富裕自由的大唐盛世、风雨飘摇的宋代王朝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食粮,从此对古典诗词产生熟稔亲近的感情,不再把学诗、背诗视为畏途,反觉乐在其中:这样也就够了。我们教一首诗或词,根本目的不在于翻译、背诵,而在于熏陶、感染,在于人格的培养和审美趣味的提高。”目前,选修课教学面临的困难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像必修课那样对各种知识教学点进行详细而充分的展开。因此,如果不能对选修课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很可能因时间紧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无法达成教学要求,更谈不上高效。为了解决好这一困难,提高教学效率,选修课教师可以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事先选择好每一个单元的切入点,从某一角度入手,把几个文本整合在一起读精研透,品精析透,同时把阅读鉴赏的方法贯穿其中,确保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
二、研究教法,确定怎样教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教师教着有劲,学生学得也有兴趣。但是相对集中地进行单一文学题材或体裁样式的学习时,很容易让师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这就要求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的教师必须在课型的多样性上下功夫,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具体如下:
(1)起始课
应向学生说明《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目标,进行学法指导。如诵读、多积累、学习鉴赏的方法、多动笔写等。可以简要地梳理唐代以前的中国诗歌简史,如传统、魏晋五言诗、建安风骨、山水田园诗派等,为后面的诗歌鉴赏储备必要的文学史知识。每单元教学也要怡当地介绍唐、宋文学史。因为诗与史相联,要想充分地准确地理解唐诗宋词的内涵,教师讲授诗词必须深谙“知人论世”之道,如讲李白的诗歌,如果教师不讲李白的诗风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或讲不清楚,学生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体会就可能理解不到位。不把诗人和作品置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教师就不能带领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鉴赏诗歌丨如某教师在讲授《将进酒》时,因为没有介绍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结果导致学生与诗人的对话、与作品的对话等环节无法深入展开,致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和感悟只能是脱离文本的是自话自说!
(二)鉴赏课
一要特别重视诗词的诵读。诵读对于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审美与想象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要在尊重诗歌、尊重作者的前提下进行鉴赏方法的指导。新课改决不意味着无边无际的盲目散放,要有前提,要尊重古典诗词阅读的规律与本质。学生自我的感悟与生成的前提是与文本、诗人展开对话,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三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学生对诗词的合理理解与对诗词意境的想象。
下面是学生通过扩写的形式对《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理解。
又踏上路途,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花已不再攒动,收拾着残蕾凋瓣,小小的杏子隐现枝头,和着风儿与春天招手。春天?噢,已渐行渐远了吧。枝上的柳绵追赶春天的步伐也不那么清晰了吧。路途茫茫,燕子斜飞,寻找着艳丽的风景,时而失望地盘旋,天涯何处无芳草,待到江南赶上春,再和春天永住。
碧绿的池水绕着人家,墙里传来阵阵少女的欢笑,秋千的忽高忽低引逗着她迷人的笑颜和醉人的银铃,围绕着高墙的周围,企盼着“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_村”,眼前能展现佳人的芳踪。高高的围墙无法攀越,欢乐的笑声如花香般时时飘来,演绎出风情万种,你可知我的情义我的醉迷。
笑声终于渐渐停息,佳人呵,你的芳香将我陶醉,你的相貌在我脑中连缀成优美曲线,你可知我对你的_往深情?
(三)探究成果交流课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要到位,要让学生动手去搜集材料,组织筛选材料,并能形成较为成型的研究性小论文。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可多可少,但不能不做。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如小论文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如李杜研讨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要对此作出评价,并可将此计入学分。在一个学段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中,有的学生写出了诸如《千古明月人间情一浅谈苏轼词中“明月”意象》《刚柔相济的苏词》《水一样的东坡》《李太白与月》《我眼中的李清照》等高质量的小论文。
(四)“小先生”课
这是把过去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变成让_些诗词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来组织课堂的学习。
具体安排如下:事先教师将要讲诗词分配下去,并提供部分参考资料,而把备课、讲解、检查、反馈等教学环节全部交由学生完成,教师只是及时地查缺补漏,最后予以全面的总结评价,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讲课的学生由于从以往听课的学生暂时变成了讲课的老师,课堂身份发生了变化,所以既怕讲不好,又担心讲得不如其他的学生,因此全部准备得都非常认真、充分;而听的学生也听得格外认真,他们不仅要参与课堂的学习,还要评价讲解的情况,主动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三、遵循循序渐进、引而不发、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
古典诗词选修课教材因其内容与形式本身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古典诗词必修课的教学,也不同于现代白话文的教学,前者有充足的课时逐步攻克语言难点,后者则基本没有文史常识障碍,因此,对于古典诗词选修课教学而言,“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书理会-遍,方与讲解,只用俗浅,如闾阎市井说话一般。至于深文奥理,天下国家,童子理会不来,强聒反滋其惑。今之学者,只是虚套相欺,可哀也己。”(明?吕坤《四家翼-养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更是主张“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朱子语类》)。古人讲授古典诗词之循序渐进之法,即使今日亦有借鉴之必要。
由于学生受自身学识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于蕴含于古典诗词本身深层次的人文问题缺乏应有的自觉,而这怡好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使学生健康地迈入古典诗词的人文殿堂。《礼记?学记》上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以小鸣,叩之以大者以大鸣”《孟子?尽心上》所谓“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毂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讲的都是启发、设问的重要性。古典诗词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向知识的广度涉猎,向知识的深度探索,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引而不发的教学平衡,始终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动力状态。
由于选修课的教材篇目较多,很多语文知识点与必修课重复或接近、相关,因此教师的讲授必须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为了取得“善师者,学逸而功倍”而非“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懂得并能熟练运用“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宋?苏辙《新论下》的教学艺术。
四、鉴赏与写作的结合,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造有的学校将《唐诗宋词选读》的基本教学思路定位
在“铺垫?渗透一诵读?鉴赏一落实?拓展一碰撞?生成”上,并通过诗词写意(或素描)、文学小评论、写颁奖辞、仿写古典诗词等方式来感悟诗人以及其艺术人生。这种鉴赏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较为扎实的诗词鉴赏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仅使学生在选修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写作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评价能力,提高了鉴赏水平。
篇10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上报道,中国国民阅读图书的情况令人堪忧。据悉(201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2011年国民全年阅读图书的调查所消息来看,2011年人均阅读图书为4.35本,纵向观察,在2010年是4.25本,2009年是3.88本,2008年是4.75本。几乎都在3-4本范围内,而没有超过5本的阅读量。横向观察,2011年韩国人均读书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犹太人64本,尽管这组数据是否完全真实,但足以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的读书数量的确偏低。
如此状况,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是受到如今发达的互联网的冲击?因为4.35本书特指纸质书籍,那是不是在读电子书籍呢?我们可以理解互联网对于我们阅读传统纸质书籍的影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国外的互联网也是相当发达或并不比我们低的。就以韩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为例,他们或也上网阅读,但他们为什么乐于捧着图书孜孜不倦地阅读,其阅读图书的数量会远远高于我们?
(一)从国民的年龄层面上来看
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曾经工作操劳辛苦一辈子,退休后要么成为"空巢老人",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得自己动手,有空余的时间,或就跳一跳"广场舞"或就看一看电视,搞得不好,还要看管孙儿孙女,能够清闲下来安度晚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已经很不错了,能够抽空清清静静坐在那里读书的人,实为少数。
25岁到60岁之间年龄段的人群,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人群。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为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疲于奔波,不仅上有老,而且下有小,自身工作也"亚历山大",据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北京地铁的人潮,犹如"天天是中国的春运",上下车人潮的拥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就已经感受到人们生活的辛苦与劳作的艰辛。在来去匆匆每天上千万的奔波人群中,下班回到被调侃为5.9环或6.1环的家中,就这一天的疲惫后,能够有多少人再静下心来,翻阅一下图书?
再看6岁到25岁之间年龄段的人群,这一部分的人群,一是在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学习阶段,他们基本上是在进行知识与文化的基础学习阶段,众所周知,他们面临的同样是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的问题。除了在学校内完成的学业任务外,许多学校都给学生布置了不少的课外作业,许多孩子周末还要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班,学生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
(二)从阅读的功利性上来看
从古至今阅读在中国并非大众化的习惯。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仍占很大的比例,约为50.32%。在科举制度的强大推动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人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阅读早已被打上了深刻的"功利性"烙印,这种烙印至今未曾磨灭。孩子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是学习成绩好,将来才能够"出人头地"。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希望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唯一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的就是发愤读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始终只有采取筛选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学习的所有课本[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知识都变成了考试的分数,而这些分数,成为了选拔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出人头地。一切为了学习,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即使学生考入了大学,不排除一部分人还将继续考研、读博。即便有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还得考各种繁多的资格证、职称证……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图书,恐怕也为数不多。而这类"急功近利"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与家庭中是极其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这种教育体系下,真正的阅读被抛弃是可想而知的。
(三)从人们的休闲方式来看
当今时代,大家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有了空闲的时间,人们可以寻找各种自己喜好的方式去休闲,去放松自己的心情,去释放大脑的紧张与身体的疲惫。诸如电影、电视;上网唱歌;琴棋书画;品茗交友;游戏打牌;户外旅游……人们在寻求着轻松愉悦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甚至将这种方式结合在社交活动之中,剩下能够独自静心品味阅读图书的时间或人数也已经不多了。另外,如今许多年轻人,走路、吃饭、躺在床上都在玩手机耍游戏,自然不会更多地去认真读书了。
(四)从出版商、书商和著书者几方面来看
当今社会一些出版商对市场把握得非常清楚,出版什么内容的书籍能够赚钱,出版什么内容的书籍会倒贴亏损。书商也是如此,什么书籍销量好价格高就销售什么书籍。一些"著书立说"的所谓"专家学者",也同样在迎合读者群与市场的需求,要么写的大多是"营销学""成功学"类读物,要么就是针对学生的教材教辅类书籍。据统计,教材教辅出版物在中国图书市场占有7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实,书籍的作用,在于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在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在于交流思想、反思社会。而真正有志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他们那些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而且紧跟时代脉搏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却要作者自己掏钱出版。另外,许多纯文学艺术类的杂志,订阅量也呈逐年锐减趋势,甚至濒临倒闭的危险。
二、中职学校图书馆学生的阅读现状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结合全国全民阅读现状的普遍性,经过调查、分析和统计发现,中职学校的图书馆的阅读情况并不乐观。
(一)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众所周知,这一部分学生,他们对待学习的热情并不高,从而对待阅读积极性也不高。他们比普通高中生提前三年进行专业学科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因而,希望他们能够自觉地、主动地阅读图书不是很乐观。
(二)中职学校的学目的,主要是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更新、运用知识的能力;选择、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的能力和任务策划、管理组织的能力;具有明智、宽容、坚毅、自立和有强烈的责任心的各类专业技术的人才。因此,学生对实际应用能力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而对阅读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少得多。
(三)学校和老师对于鼓励他们通过阅读,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方面的引导和宣传,也 相对重视不够。
(四)受经济和地区差异的制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办馆条件相对落后,图书馆建设面积不大,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平衡,资金短缺,藏书量少,新书不足,设施较差等,都制约了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挫伤了学校师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应是将学生训练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艺型工匠,而是要将他们造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会学习、工作,能够自立于社会的人,成为自觉探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学生有了宽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会极大地提高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成为真正的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
那么,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图书馆的阅读,使其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中职学校的图书馆在现有条件下应该怎么去做呢?
三、中职学校图书馆阅读方式的思考
(一)借助我国即将出台的《全民阅读法》的强劲东风,推动学校图书馆阅读热潮
目前,针对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未成年人"功利性"阅读的状况,国民阅读的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以及阅读内容良莠不齐及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不足等现象,为此,我国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了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同时,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2013年8月5日《新华网》)。据相关信息显示,国外关于阅读,已经早有立法。在美国,1998年有了《卓越阅读法》,2002年有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在日本,2001年有了《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5年有了《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案》;在韩国,1994年,就有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2009年有了《读书文化振兴法》;在俄罗斯,2012年,政府制定《民族阅读大纲》等。当今中国全民阅读正处于低迷的状态下,我国能够在近期有此法律的出台,无疑对我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热情,是一剂极有效的"强心针",对于在全国推动全民阅读,也有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证。这样,中职学校图书馆,可以乘着我国《全民阅读法》和《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即将诞生的强劲东风,来推动和掀起中职学校图书馆的阅读热潮。
(二)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于阅读的龙头示范作用
中职学校要推动学校师生阅读的工作,要掀起师生到学校图书馆的阅读热情,学校领导必须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努力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党委必须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和学校中层干部的学习机制,充分[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发挥领导干部的龙头示范作用,以引导、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阅读的行列之中来,为增强师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师生阅读的良好风尚,培养师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尊重师生高雅的阅读品质,引导师生健康地阅读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推进全校的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图书馆阅读的考评机制,以评价、检验和督促师生阅读的效果
学校图书馆,在校党委和行政的统筹安排下,将学校师生的阅读情况纳入到学校各级各班、各部门的文化建设和目标考核中。学校校长带头、各部门负责人层层落实,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定期评选出阅读优秀部门、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以起到模范标兵的带头作用。
(四)加强图书馆硬件建设、添加图书馆的藏书总量,为阅读提供最佳服务
学校图书馆一定要努力加强其硬件建设,在学校高度关心和重视下,改变图书馆的办公条件,完善图书馆的阅读环境;同时,学校应该注入大量资金,购买最新图书,扩大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另外,学校图书馆要积极健全电子书籍的文档库,以满足学校师生阅读的需要。并且,积极配合我国国家图书馆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推广建设工作,密切关注,紧密联系,争取尽快与各省市图书馆搭建起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以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
(五)借助或创造各种"读书日"活动,掀起校内外读书热潮
1、借助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不仅让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到读书日的宣传活动中,也让此活动的宗旨传播到每一个社会大众成员之中,使社会各界和大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让社会更多的成员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之中。
2、据有识之士建议,欲将我国孔子诞生日——9月28日,确立成我国的"全国阅读节"。学校可以借助这个日子,作为推动和加快全民阅读的良好契机,学校图书馆可以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形成一个学校内部师生与学校外部社会良好的读书环境。
3、可以定期在学校内,开展"读书月"的演讲、比赛、交流和创办阅读宣传栏等形式的活动,让学校师生的阅读成果通过图片展示、语音表达、文字说明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既培养了师生的阅读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音、文学等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体现到了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人生价值。
(六)"走出去",肩负责任为社会服务;"请进来",接收熏陶提高自身素质
1、学校图书馆可以组织学校师生"走出去", 到工厂、到社区、到军营、到农村、到偏远山区学校去参观、学习、交流;去为他们送文化、送图书;尤其是到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校,去感受和体会他们的文化结构的现状,去了解他们对阅读的认知与渴望,去给他们送图书,去给他们引导、讲解阅读的意义,去推动当地阅读和文明的新进程。学生身临其境,也让自身体会到知识与阅读的重要性。
2、学校图书馆可以将当地社会中的文化精英"请进来", 请作家进来、请诗人进来、请书画家进来、请学者专家进[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来,用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能量"来引导师生;用他们的艺术才华来感染师生;用他们亲自撰写的文学作品来激励师生;用他们亲身演绎的艺术人生来熏陶师生;用他们亲笔点染描绘的书画艺术作品来影响师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尽管中国全民阅读的积极性如今还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全民阅读的热情还没有形成,中职学校图书馆的阅读也因为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未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中,一定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中职学校图书馆肩负的责任重大,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中职学校阅读的春天一定会到来,中华民族全民阅读的春天也必然会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 卢子博,《中国图书馆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