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定义范文

时间:2023-03-15 04:5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形资产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形资产定义

篇1

关键词:无形资产 定义 文献综述

人们对于无形资产作用的认知较晚,对于无形资产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以前无形资产一直是作为费用直接从当期利润中扣除的。定义无形资产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何种费用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无形资产?由于各国的国情不一样,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定义标准也会存在很大差异,界定无形资产就会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至今世界上仍未有关于无形资产的统一定义。

一、国内关于无形资产定义的研究

1、会计法律制度方面

我国在无形资产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有较为成熟的制度出现。1985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到,无形资产包括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场地使用权和其他特许权,可以运用“场地使用权”、“专有技术及专利权”、“其他无形资产”了等三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无形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中也提到“外商投资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应当分别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项反映。”这两项会计制度都非常具体地指出了无形资产的主要类型,主要包括使用权、专利技术等。《企业会计准则》提到“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进一步地,它还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另外,《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本准则不涉及土地使用权的评估)。2006年的新准则规定了无形资产的范围,无形资产可辨认标准包括:(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业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2、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苑泽明提到,无形资产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不具备实物形态,但是以知识形态存在。它是一种固定资产,可以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提供权利、特权和优势。于玉林指出,无形资产为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是一项特殊资产,该项资产的价值可由货币可靠计量。汤湘希认为,所谓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者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额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于长春认为,无形资产这一名称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不具备物质实体。它以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知识的形式存在,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预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效益。

二、国外关于无形资产定义的研究

1、会计法律制度方面

“对于企业合并和购买的无形资产会计而言,无形资产是那些不具有物质实体的经济资源,其价值取决于特定的权利和未来经营中获得的利益;不过,货币性资源(如现金、应收账款和投资)不是无形资产”,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在一份《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论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8年在一份文件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非货币财产,没有物质实体支撑,例如生产品的运用、商品或劳务的提供、租金或是管理的目的。它们有如下三个特点:

(1)他们是可以确认的;

(2)它们作为过去交易的结果被公司管理;

(3)公司可以从中获得未来的经济效益。FASB于1999年9月7日公布的一份与无形资产相关的《征求意见稿》认为,无形资产是一项非流动资产,无实物形态。而2001年6月公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商誉与其他无形资产(SFAS No.142),将无形资产与商誉分开定义,无形资产被定义为:“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商誉被单独定义为:“被取得实体的成本超过分配到索取的各项资产与承担各项债务上的金额净额的差额。”在英国,ASB(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从信誉与无形资产的关系来辨析无形资产的定义,认为所有无形资产应被认为是信誉一部分。此项定义与美国会计准则不同,将无形资产纳入了信誉的范畴,而美国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与信誉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明确区分了开来。同时,ASB也认为无形资产不可确认和分离。

2、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Hatfield曾指出,无形资产的涵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资产。Baruch Lev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要求权,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都是这种要求权。他还进一步指出无形资产是以实物资产(如一架飞机中所蕴含的技术)或是劳动力(如员工的知识)为载体,是一种可以取得未来收益的,由发明创造、独特的组织设计或是人力资本产生的非实物形态的价值源泉。White先生认为,无形资产应被定义为信誉,被理解为有利润的企业在有形资产之外的而外支出。Sondhi和Fried(1994)则将信誉从无形资产中单列出来,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誉和无形资产在剩余的方法购买中产生,代表不能分配到有形资产方面的购买价格的比例。他们陈述信誉为目标商品的名誉、商标或是其他能够使公司获得超额投资收益率而支付的额外费用,他们证明支付的溢价是合理的,自此之后便有了信誉的定义。Belkaoui[1992]区分了无形资产的两种类别:不能确认的无形资产包括信誉,可以确认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这与我国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提到的无形资产有可辨认与不可辨认的规定相符,但是我国研究成果的时间相对较晚。Napier和Power[1992]在无形资产的出口分离性和进口分离性之间作了一个很有趣的区分。通过进口分离性他们表示这项财产可被确认,因为它是国内制造或是在外部被公司认可,因此生产或获得物的成本必须可以用资产精确地度量和确认。

三、小结

篇2

一、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差异

(一)确认范围的差并《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这个规定取消了以前准则对单位固定资产的金额限定,从而使固定资产涵盖的范围更广。

关于无形资产的认定,《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必须具备如下特征:(1)不具有实物形态;(2)具有可辨认性;(3)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从这个规定来看,要认定是无形资产必须具备可辨认性,大大限制了无形资产的认定范围。事实上,企业除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以外,还有许多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不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如管理者卓越的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自创的商誉、报刊刊头、市场份额等等。它们单独来看,很难准确认定自身的价值,但它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也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把这些不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排除在外,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实际状况。当然,不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就目前而言,存在计量难的问题,但并不能因为未找到合适的计量方法就否认它们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事实,而将其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二)初始计量的差异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在具体运用时,无论是外购、自行建造还是投资投入的固定资产,基本上都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投资价值。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虽然准则提到“以取得无形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但是,在具体到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资本化时,准则给予了严格的限制。首先是在研究阶段所发生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记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只有满足五个条件才能将其支出资本化,否则仍是费用化计人当期损益。这些条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实务操作中难于客观地加于判断。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准则的这一规定,研发费用能够资本化的金额是很少的。众所周知,研究阶段是无形资产形成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的投入相当巨大,而准则不考虑项目存在成功的可能性,统一将其费用化,这会使企业当期的损益受到较大影响。一旦项目研发成功,则导致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明显低估,这不利于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现行无形资产准则关于研发费用的规定会造成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越多,利润越低,账面资产越少的局面,这无疑会挫伤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跟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不相符。另外,准则还为某些企业利用开发支出资本化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可以将支出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合理”地放置,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三)后续计量的差异固定资产的特征是随着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使其价值不断下降,最后只剩下净残值,越是用得久,其产生的效益就越少,因此通过计提折旧来反映其价值的递减。目前准则规定可采用的折1日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总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

无形资产的特征跟固定资产不完全相同,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后者不必进行摊销。只需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而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选用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相匹配的摊销方法,无法确定的,采用直线法。这个规定比较科学,因为有些无形资产尽管法律或合同规定有使用年限,但其价值恰恰会因为使用的企业规模扩张、市场影响力的加大、使用时间的悠久而使其价值的减少是递减的,如百年老字号、祖传秘方、经典品牌,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值是递减的,有些甚至不会减少。如果像固定资产那样,在财务报表上不断均衡或加速递减它的账面价值,是不切实际的,只会虚减无形资产。因此,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应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无形资产做不同的会计处理。

此外,关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更新改造,符合资本化的部分,可以重新认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并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的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而对于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后续支出,是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准则没有明确提及,一般理解为全部费用化,这不利于会计人员在实务中进行规范操作。

(四)披露的差异固定资产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分类、计量基础、折旧方法等在内的六大方面。总的来说,固定资产信息的披露较充分,基本上能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信息的需求。

无形资产是按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有关其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累计金额、使用寿命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计人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等5项信息。显然,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要求比较简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资料不够详实,只要求披露已入账的无形资产价值,没有披露前瞻性的、不确定性的信息以及风险信息,而这恰恰是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内容,因为无形资产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因此,现有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容易误导决策者。

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

(一)扩大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目前,我国准则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项目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6项。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名称、报刊刊头、计算机软件、许可证和特许权、版权、专利和其他专业性的财产权、服务和经营权等14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有20多项。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我国仅确认6项是远远不够的。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将无形资产分为(1)市场资产,包括品牌、与客户的关系(如长期客户、销售网、分销渠道)、合同(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等。(2)知识产权资产,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上的域名、版权、商业秘密、技术秘密、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3)组织管理资产,包括管理者的能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融资关系等。这些无形资产都应在准则中列示出来,可以把它们分为在我国较成熟的无形资产(符合准则规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和不成熟的无形资产(目前还不能对其成本进行可靠计量)。不成熟

的无形资产应该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以使信息使用者能较全面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自创商誉应加以计量和反映。

(二)扩大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范围为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竞争力,同时如实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状况,应扩大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范围,可以按研发项目是否成功为标准来决定是否资本化。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发生的研发支出记入“研发支出”,若研发成功,把之前发生的支出全部资本化;若不成功,则费用化。

要准确进行研发支出的核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无论是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都必须按研发项目进行归属,尤其是一些共同支出,要找到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人各自的项目中。二是关于跨期研发项目,最终是将其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取决于是否研发成功。在研究阶段之所以将其费用化处理,考虑到的是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遵循稳健性原则,但当其最终成功时,却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将其资本化。这势必会引起企业各期损益的变动,甚至可能会被一些企业作为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工具。但从“决策有用观”角度出发,应给予信息使用者一个准确的信息,所以可以通过附注披露当期损益变动的事实是以前年度损益的调整。如果说这种做法会被企业盈余管理的话,现在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规定同样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而且也可以在其他准则中找到类似情况的规定。在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力因素的前提下,给无形资产一个真实公平的价值,往往比可能会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来得有意义。

此外,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也可像固定资产一样,视具体情况予以费用化或资本化。

(三)改进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要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相联系,可以允许采用更合理的摊销方法。根据不同特征的无形资产,可采用如下方法:(1)对于使用寿命有限且容易随着科技的进步更新换代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其特征是越是近期,作用越大,产生效益越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和产生的效益逐步下降。最后会失效。因此,对此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应采用加速摊销法进行摊销,尽早收回投资。(2)对于使用寿命有限,但越久越吃香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儡牌等,其特征是随着时间推移。宣传力度的加大,会逐步被市场认可,其价值也会不断提高,从而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这种无形资产产生效益的趋势是前少后多,因此。对此类无形资产应采用减速摊销法,每年的摊销额是递增的,这符合配比原则。(3)对于使用寿命有限且消耗比较均衡的无形资产,如各类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可采用直线法进行平均摊销。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 账卡物一致 管理 模式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数量多、来源广泛、类别复杂,在账卡物一致性管理手段方面仍然存在多个管理盲区,在内外部审计检查中暴露出问题较多,不能适应电力市场及输配电价改革。

围绕提升固定资产账卡物管理水平这一核心,基于资产管理目标、策略及计划,结合资产管理现状,引入设备生命周期费用概念,建立了以风险导向为指导以优化流程为手段的资产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基于风险管控 “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以风险防控为导向对资产管理全过程实行全面管控,以追求设备一生的寿命周期最经济作为目标。有效规避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管风险,提升了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益化水平,强化资产卡片质量和资产管理流程,建立风险资产数据库和按期巡检制度,实现了账卡物一致性。

一、基于风险管控的“一纲四目”资产管理理念

(一)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分析

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一致不仅包含实物信息的一致,也包括资产价值的一致。而影响账卡物一致性的主要环节有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物资采购、工程管理、生产运维、资产报废。固定资产卡片及价值数据基本依赖于人工处理,受管理人员能力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二)“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

电网公司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指标,以风险防控为导向来确定资产控制节点,通过对不一致因素以及公司经营指标的影响分析及优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一套制度四项标准”的资产管理方法,简称为“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

一套制度即固定资产信息标准化管理规范。该管理规范与现有固定资产相关制度区别在于更侧重固定资产实务操作,规避日常工作中的资产管理风险,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补充,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指导性。

二、基于风险管控的“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的实施办法

(一)推行固定资产标准规范,夯实基础管理

1、制订固定资产信息标准化管理规范,从制度上细化管理职责和流程分工

从卡片标准、资产新增、资产变动、资产折旧、资产减少、日常管理、资产清查七个方面对资产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以达到卡片数据完整准确、流程规范有序、资产业务处理附件统一的目标。

2、实施设备主人制,强化生产与财务设备联动管理

设备主人制要求对安全生产设备建立设备责任体系,落实到班组及个人(简称设备主人),设备主人负责熟知巡视、维护、全面掌握设备信息及健康状况。将使用保管人和设备主人统一化实现卡片动态维护,建立卡片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卡片信息生产财务共享,在电网公司范围内实现设备数据的动态采集。

(二)推进业财融合,规范资产新增流程

1、依托转资核对表贯通工程管理,实现工程新增资产账卡物一致

电网企业设计并依托转资核对表细化各部门在工程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有效促进物资、工程、营销、运检、财务等多部门联动,确保资产卡片与现场实物设备核对一致、价值分配准确。

2、用户资产移交工作前移至工程合同签署阶段,强化用户资产接收管控

要求在施工合同签署同时签订资产移交协议,优先接收对公司生产效益有良性影响资产,在流程遵照“验收-评估-无偿移交-送电”的程序办理固定资产接收,在转资阶段盘点核对,确保资产实物与入账价值准确。

(三)强化风险资产和资产变动流程管控,提高折旧管理水平

1、严控风险资产,建立拆分合并资产审核程序

根据资产数据对折旧的影响,建立风险资产库,分类管理各项风险资产,防止出现影响资产价值准确性的情况。严格控制拆分合并资产,强化合并拆分合并资产审核程序。

2、加强资本化日期和折旧码审核,提高折旧计提准确性

在电网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中,资本化日期(即投运日期)和折旧码是资产折旧数据计算的最关键因素,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新增资产资本化日期与增加方式紧密挂钩;严格监控非正常折旧的固定资产;加强线路资产价值入账审核,改造转资需与拆除报废工作结合,以确保线路资产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

(四)前移资产退出控制点,提升库存和报废效率

1、规范退役资产程序,提升库存效率

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网公司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退役资产程序,提高处置效率,防范处置风险,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退役资产分三阶段办理入库,入库后退役资产与库存物资分别存放,设立明显标志,可用资产在仓库暂存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60天。

2、建立“计划-设计-施工-报废-回收”的资产报废闭环制度,防范处置风险

建立资产报废全过程的科学管控机制,工程在设计阶段应列出需拆除设备清单并与系统中数据核对一致,实现固定资产报废工作从回收无序到废旧物资均能对应到计划、对应到现场、对应到报废单的良性改变。

随着电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内外管理技术的进步,需要打破设备和资产管理屏障和现有的资产扁平化管理模式,今后势必在流程向进一步向采购前端推进,在技术手段上整合设备系统,实现与资产系统的实时多数据联动,同时设备资产管理三维地图化和营销数据联动化,动态展现资产实物及价值情况,为企业投资和管理导向提供更坚实的资产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无形资产准同的引言部分,指出了解这一准则涉及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与会计报表揭示等。定义段中对准则中所用的术语进行了相应的定义、说明,为准则使用人明确准则的适用范围,正确理解和使用准则,提供了、主要术语包括无形资产、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商誉、可辨认资产等六个。

准则正文部分又划分无形资产确认、无形资产计量、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转让和转销、无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重估价,无形资产资产维护和提高,应披露的事项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附则部分说明本准则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并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协调各国的会计实务,规范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对报告期自1999年7月1日或以后开始的年度财务报表有效,鼓励较早地采用。如果企业将此准则运用于报告期从1999年7月1日前开始的年度财务报表,企业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并同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1998年修订)》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在我国准则拟定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了各种变化和发展,并注意参考了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商誉会计》、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7号意见书《无形资产》,以及包括香港、法国和日本在内的其他有关国家的地区涉及无形资产的会计规定和掼,力求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考虑我国的国情,准则规范的比较全面、系统。

二、比较

(一)关于准则的涉及范围

在我国,具有无形资产性质的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誉、与开发费用、租赁权等。其中,租赁权、研究与开发费用等性质特殊,并有专门的会计准则加以规定,因而在无形资产具体会计准则中没有涉及。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适用于所有企业除以下各项之外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1)由其他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无形资产;(2)《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定义的金融资产;(3)矿产权,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支出或开发和采掘支出;(4)保险公司与保单持有人之间签订的合同所产生的无形资产。由此可见,对于在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和属于《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范围内的租赁均不适用此准则。就融资租赁而言,标的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初始确认后,承租人应按本准则的规定核算因融资租赁而持有的无形资产。另外,对研究与开发活动支出其目标是开发知识。因此,虽然这些活动可能会产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样品),但该资产的实物要素次于其无形要素(即含在实物要素中的知识),所以亦适用此准则。

(二)关于定义

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反映其本质内涵,也是实务操作的基础。,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众说纷纭,尚未达到共识,在我们所考察的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的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都没有明确的定义。

我国标准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实物形态的,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非货币性资产。”此定义体现了无形资产的“无形”、“使用期超过一年”以及“为企业使用而非为出售所持有”等基本特征。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已经公布的文件《商誉和无形资产(讨论稿)》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则是:“无形资产指无实物形态、性质上属于非货币性的固定资产。而固定资产指符合下列条件的资产;(A)企业持有的,能用于生产,提供商品和劳务、租给他人,或用于管理目的;(B)已取得或开发成功,预期在将来持续使用;(C)不准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

国际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此定义强调无形资产的可辩认性。

(三)关于无形资产确认标准

我国将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规定为:“无形非货币性项目满足以下条件时,应确认为企求业的无形资产:(1)该项目在促成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方面的作用,以及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2)取得该项目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此标准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中规定的无形资产确认条件。

国际会计准则将某项目确认为无形资产要求企业能证明该项目满足以下条件:(1)该项目在促成企业获得经济利益方面的作用,以及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2)取得该项目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关于商誉

商誉是一项不可辨认资产,不能独立于而单独确认,一般都在企业合并时确认商誉。

我国对购入商誉的成本,一般应根据企业在购买另一个企业时支付的价款,扣除购入可辨认净资产的余额确定。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时所支付的价款少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利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称为负商誉。负商誉应确认为企业的递延收益,并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等额摊销,计入各期损益。

美国对商誉的确认以所收买的净资产的公平市价为基础,并将其资本化,并在40年内摊销。

日本商誉的确认是以所收买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商誉是收买成本超过所收买的净资产于收买日的价值或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企业集团在其有效的寿命期内摊销商誉,出于稳健,一般在不超过5年时间内摊销。

法国对取得子公司时,取得成本超过子公司账面成本的部分在已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叶摊配,未摊配的余额确认为商誉,对商誉的处理在实践中很不相同。尽管1986年的指令要求将商誉资本化并予摊销,但同时又规定,在“例外环境”下,商誉可以直接冲减准备。

(五)关于与开发费用(R&D)

R&D在企业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凡保持长久竞争力的企业均投入了大量的R&D经费,美国将其全部费用化,日本将研究支出费用化而将开发费用资本化,法国较特殊,一般予以资本化。

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4年了第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研究与开发成本会计”,列举了四种会计处理,认为R&D的未来收益不确定也不易计量,支出与收入之间缺乏因果关系,应将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在此之前,许多公司将R&D支出予以资本货,并按APB第17份意见书规定的40年的范围内任意确定一个期限进行摊销。

日本将开发费用资本化,摊销期一般为五年。除纯研究费外,法国将其他R&D在不超过经济寿命的期限内摊销。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未对研究与开发成本作出规定,实际上列入了当期费用。

(六)关于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摊销通常采用直线法,即将无形资产取得成本在一定的期限内等额摊销;但这并不排斥采用其他更为合理的摊销方法。比如,对于购入的商誉,也可以采用贴现法(或现值法)进行摊销,即以每年可获得的超额收益减去根据各期期初购入商誉的投资收益计算摊销额。由于直线摊销法简单、易操作,各国会计实务多采用直线法进行无形资产摊觥,我国选择了直线法。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所使用的摊销方法应反映企业消耗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的方式。如果该种方式不能可靠地确定,那么应采用直线法。每期的摊销额应确认为费用,除非其他的国际会计准则允许或要求其计入其他资产的账面金额。”存在多种方法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折旧金额。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递减余额法和生产总量法。所使用的方法应基于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期间,除非从该资产上获取的预计消耗方式发生变化。几乎不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应采用会导致比直线法更低的累计摊销额的摊销方法。

(七)关于摊销期限

我国准则规定,摊销年限确定的主要依据是规定有效期和企业合同(或企业申请书)规定受益年限,若均无规定有效期,以10年为上限,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一经确定,不应任意变更。

美国APB Opinion17(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7号意见书)建议在估计无形资产有效期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法律或合同条文限制的最长使用年限;(2)因法律和合同条文的修改或延续,可能改变对使用年限的具体限制;(3)因过时、竞争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会缩短使用年限;(4)使用年限可能与有关雇员的可预计服务年限有关;(5)竞争对手的行动可能会的竞争优势;(6)难以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其年限是不可确指的,其收益也不能恰当地预计。APB Opinion17认为:企业应不断地估计、摊销期限,以确定因环境变化或发生有关事件是否会影响对预计使用年限的修订。如若修订,未摊销的成本应在修订后无形资产剩余使用年限内分摊,但自取得起不能超过40年。

国际会计准则认为,无形资产的应折旧金额应在其使用年限的最佳估计内系统地摊销。也有这样的假定,即无形资产自可利用之日起,其使用年限不超过20年。当然,摊销应无形资产可利用之日起开始。

篇5

[关键词]新准则 旧准则 无形资产

一、对定义和适用范围作了调整

旧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既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也包括商誉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新准则第6号明确无形资产的概念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新准则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外延,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无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在符合下列条件时, 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1) 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 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而旧准则中没有定义可辨认性, 只是笼统的认为可辨认资产以及不可辨认资产应该包括的种类。

新准则明确其适用范围,指出企业合并中产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不适用无形资产准则,按照其他相关准则处理。

二、对初始计量的内容作了调整

旧准则和新准则都分别按无形资产取得方式的不同对如何确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作了规定。

(1)对外购无形资产取得时的计量规定不同。对于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旧准则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而新准则规定将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列为成本。新准则的规定更加具体,能有效的遏止企业虚增资产规模和夸大资产营运能力。

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新准则中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为其等值现金价格。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确认的成本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利息费用。因此,新准则对此项规定得更加确切、具体与完善,更能反映价值归属的本质。

(2)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规定不同。旧准则中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该规定实际上违背了“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新准则则将无形资产的开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

(3)对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进行了修改。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该项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新准则修改为: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旧准则注重的是交易的可验证性,而新准则强调接受无形资产投资会计核算的公允性。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显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4)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计量。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价,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中反映。从以上规定与旧准则的不同之处来看,则主要是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5)新增及删除的内容。新准则规定了:以政府补助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以接受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成本,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以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在同一控制下应当以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非同一控制下应以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加上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作为合并中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旧准则对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计量作了规定,而新准则则没有此项内容。

三、对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规定不同

(1)对摊销方法、摊销年限的规定不同。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旧准则规定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处置无形资产的当月不再摊销,残值为零。摊销年限应在预计使用年限、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内进行摊销,如果未规定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新准则将无形资产按其使用寿命划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两类,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期自其可供使用时起至终止确认时止;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不对其进行摊销。

新会计准则在摊销方法上,除了保留传统的直线摊销法以外,还另外增加了其他摊销方法的应用。对于多种摊销方法的可选性,满足企业的经营需求,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摊销方法。

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确认计量

随着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加强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对无形资产会计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无形资产会计的历史演进

(一)无形资产会计的早期研究与探索无形资产会计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美两国,随之在西方国家会计界得以广泛认可与应用。经过百年来的发展,无形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不断得到丰富,重要性不断得以提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各国财务会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有关无形资产的管理由来已久,对无形资产理论的研究最早见于1926年杨汝梅(杨众先)先生的论文《无形资产论》,以《无形资产论》的公开发表为标志,我国的无形资产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杨汝梅先生通过对无形资产的潜心研究,建立了无形资产理论和核算方法,该理论与方法对现在无形资产会计基本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对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财政部1985年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无形资产和开办费,无形资产第一次被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1989年颁布《国营工会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并按无形资产种类分别设置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和特许权四个明细科目对无形资产进行会}f-核算。这被认为是我国对无形资产开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志。

(二)核算方法的初步形成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无形资产核算。此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的范畴被确定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无形资产通过“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按类别设置明细分类账进行明细核算。在计量方面规定,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方式,一是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记账;二是规定对于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格入账;三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这弥补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予确认的不足,也是我国对以往无形资产计量上的突破。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方面,对于无形资产摊销,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计人管理费用,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对于无形资产转让的业务,规定无论以何种方式转让无形资产,获取的转让收入均作“其他业务收入”处理。此阶段,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刚刚建立,对有关无形资产的业务1992年的财务规范只是对无形资产做了简单的规定,而无形资产核算的规定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具体包括:无形资产定义中把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予以列举,但对不同来源的商誉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指导;企业以无形资产投资,双方确认价值与账面的差额处理尚无明确规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规定应按照评估确认或合同约定价格入账,但似乎没有考虑到合同价偏离公允价值的交易,如关联方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故意抬高或压低无形资产合同价格的情况;实务中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导致无形资产易于成为关联交易对象,无形资产很容易被当作操纵利润的工具;对自创无形资产,准则采取“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对于自行开发的项目最终未能形成无形资产的情况,以及自行开发过程中的非相关陛支出未加以明确解释;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研发支出资本化问题以及对无形资产可能存在的减值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用途无形资产摊销处理相同,均一地采用平均年限法,不考虑残值予以摊销。

(三)无形资产核算的补充完善 2001年,财政部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后续支出、摊销、减值、处置和报废以及披露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并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具体定义的同时,还规定了无形资产必须在同时满足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在初始计量上,准则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人账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对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计量进一步明确,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此外,准则还补充规定了通过非货币易换人的无形资产,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及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上述与1992年“二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相比都做了显著改进。在无形资产摊销上,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规定了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上限,明确了预计使用年限、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的概念,规定更为具体合理。此外,无形资产准则还补充了关于无形资产的减值、处置和报废等有关方面的规定。在信息披露上,准则要求企业应披露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等相关信息。2001年无形资产准则也存在一些问题。无形资产准则将无形资产持有的目的限定在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管理四个方面,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扩大的无形资产内容核算的需要,能进入无形资产中核算的项目很少,范围狭窄。在确认上,该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明确特指,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准则中规定自创无形资产不能加以确认,却又没有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的具体业务处理的相关规定,表述上前后缺乏统一,概念模糊。在初始计量上,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占无形资产初始实际成本小部分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对自创无形资产只承认其实际发生成本的一部分,占其成本比重较大的研发费用没有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予以资本化,而是被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这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与账面成本的差异进一步增加,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低估了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在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会由于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减少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由于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导致每期摊销金额而潜在地虚增了企业利润,这难以真实

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后续支出上,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成本应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人管理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变化越来越频繁,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增减难以确定,如果一律按照无形资产的初始价值平均摊销,不一定合适。在信息的披露方面,资产负债表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过于简单,未详尽列示无形资产开发费,不能反映企业的研发水平,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报表附注也未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无形资产的分类情况、计量基础、摊销方法等,无法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具体、完整的会计信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趋同财政部:~2006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与2001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核算的规定由简至繁,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改进,逐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要求。修订后的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以“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描述及不完全的列举代替了2001年准则和制度中的完全列举性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界定更为宽泛,更具有前瞻性,涵盖了以前未明确提及的计算机软件等资产。另外,准则明确剔除了2001年准则确定的无形资产范畴中的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一商誉。对于商誉这项特殊的无形资产的相关会计核算,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一企业合并》中做出了规定,但对商誉的确认也仅限于合并商誉,企业自创商誉则仍未被纳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2006年无形资产准则允许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该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了明确,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可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充分考虑到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处理不利于对企业经济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的实际情况,使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成本更接近其实际成本,体现了会计的相关性及可靠性的要求。在无形资产的计量方面,准则除了做出“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的一般规定外,还明确指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会计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人当期损益。”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将无形资产的购买业务区分为两项:一是购买无形资产;二是以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为形式向销售方借款。因此,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价款支付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应该采用现值计价的模式。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计量上,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由成本计价改而采用了公允价值计价。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同时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需要采用不同的摊销方式,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其摊销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从资产中获取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对摊销期间不作具体的约束。具体方法可选择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无形资产摊销一般应计人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中体现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应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计人生产成本,充分考虑了配比性原则。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如果期末复核后寿命仍为不确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减值准备一旦提取,不允许转回。这将极大的遏制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及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调整利润的行为,粉饰财务报告的现象,使报表信息更加真实客观。信息披露方面,不仅披露了摊销年限、期初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内容,考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进一步增加,完善了披露内容,要求企业披露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使用寿命等信息。

二、无形资产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内容界定范围狭窄 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目前在经济学中提到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主要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契约权力类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优惠合同等;关系类无形资产,如供销网络、顾客忠诚、融资关系、政府支持以及相互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内的人力资源;以及综合类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等。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认证体系在在企业产品上的使用,又新出现了游离于目前无形资产理论系统之外的大量如质量体系认证、绿色环保标志、行业权威认证等无形资产,以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相应而生的网络注册域名等无形资产,所有这些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会计核算系统中对资产的确认需要同时符合三条标准,即符合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标准的制定是基稳健的考虑,就无形资产而言,这种标准在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大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很小,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范围迅速扩张,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甚至超过有形资产价值而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确认标准之下,很多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由于“成本不能可靠计量”而未能纳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成为账外资产。受此限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中明确列示确认的无形资产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无形资产信息未能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予以揭示,这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相匹配,使企业价值得不到真实的体现。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科学决策。

(二)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尚有不尽合理之处 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上,存在着价值观和成本观两类计量属性。价值观包括市价、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成本观包括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准则中对外购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属性,对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即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类别的计量属性进行初始计量,缺乏统一性。在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处理方面,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大,相应的费用投入也越来越多,对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研发费用和企业的自创型无形资产关系密切。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自刨无形资产的规定是,只对无形资产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进行资本化确认,而研究阶段所产生的费用则大部分计人当期损益。这种计量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出

自创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均采用平均年限法摊销,既在既定的年限内,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平均分摊到各期的成本费用中,未考虑与不同类型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导致无形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过于简单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过于简单,未详细列示无形资产开发费,不能反映企业的研发水平;报表附注也未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无形资产的分类情况、计量基础和市场价值等,无法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具体、完整的会计信息,不能使报表使用者真实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与偿债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无形资产会计发展与完善对策

(一)拓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sFAs认为“可靠性指应予以确认的项目应具有相关可靠的计量属性”,IASC认为“该项目具有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而《企业会计准则》则仅把“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资产的确认标准,忽视了价值的可靠计量,而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其价值往往比成本更容易获得。因此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应由以“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转为“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使用成本或评估价值来确认无形资产,将财务会计上的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加以扩充,对那些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无形资产,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规定,将更多的无形资产由账外转入账内,使企业实际可控制的无形资产能在账面上得以确认,更广泛、客观地体现其价值,从而丰富相关性的信息,这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与减值 考虑与不同类型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即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并不能准确判断其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无形资产准则只提到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结果表明,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某些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大幅度增值,并且,随着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扩展,可能大幅度增值的无形资产还会进一步增加。对此准则没有作相关的讨论与说明。对此,对无形资产核算只考虑减值不考虑增值的原则就变成了单向的,这虽然顾及到了谨慎性的原则,却也是对真实性及相关性信息的一个挑战。对此,笔者建议:应对通常情况下会增值,且增值金额较大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在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考虑与调整。

篇7

[关键词] 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信息时代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08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13- 02

1 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

1.1 基本概念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公司的无形资产按经济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和商誉等。

1.2 拓展概念

在信息时代,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生产方式由集中化、大型化转变为分散化和类型化,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其标志就是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网络化。

2 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才能被确认为无形资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据此,一般认为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才能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则不予确认。但在信息时代,这些无形资产应予确认,因为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有关要求,如不确认这些无形资产,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若不及时提供,势必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需要。

资产在符合下列条件时,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①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②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无形项目,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①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②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③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因其成本无法明确区分,不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会计确认是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就某一会计事项的确认而言,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可定义、可计量、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无形资产的确认首先要从无形资产的定义入手。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的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无形资产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实物形态,体现的是一种权利或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它没有实物形态,但却有价值,或者能使企业具有获得高于同行业一般水平的盈利能力。无形资产特点之二是能够给企业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其预期的获利能力不能准确地加以确定。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不能代表其经济价值。无形资产特点之三是它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只有花费支出取得的无形资产,才能作为无形资产入账。

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作为无形资产加以记录并将其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也就是说,某个项目要确认为无形资产,首先必须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其次还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

符合无形资产定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企业能够控制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这虽是企业一般资产所具有的特征,但对于无形资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有权获得某项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则说明企业控制了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具体表现为企业拥有该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权,或企业与他人签定了协议,使得企业相关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比如:企业自行研制的专利技术通过申请依法取得后在一定期限内便拥有了该专利的法定所有权。又比如: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合约,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其拥有的商标权。由于合约的签订,使商标使用权受让方的相关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经济效益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要确定无形资产创造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需要实施职业判断。在实施这种判断时,需要考虑相关的因素。比如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关的硬件设备、相关的原材料等来配合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应关注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市场,是否存在相关的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冲击。总之,在实施判断时,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做出稳健的估计。

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企业自创的商誉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支出难以计量,因而不能作为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只有外购的商誉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才能予以确认,即只有一个企业并购另一个企业时,才能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3 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扩展

在无形资产概念拓展的同时,无形资产计量范围也随之扩大。在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虽有所反映,但一般只有7~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在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也只有十几项。许多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例如服务品牌,企业品牌等,却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足见传统会计无形资产计量范围之狭窄。

在信息时代,企业依靠知识资本的营运与管理实现目标利润。知识资本可分为以下4类: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公司品牌、服务品牌、长期客户、业务伙伴、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等;精神产品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专利技术等;人力优势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员工教育状况、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相关知识等;组织管理优势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哲学与管理方法、网络工程系统、融资关系等。企业之间竞争主要是无形资产的竞争,无形资产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事关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无形资产的概念必须十分明确,计量范围必须扩大。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

4 无形资产的核算

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如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4.1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能在较长时间里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无形资产通常也有一定的有效期限。企业应当自取得无形资产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合同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

4.2 无形资产的转让

企业转让无形资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转让其所有权,二是转让其使用权。

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所有权的转让即为出售无形资产,按实际取得的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无形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金”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或“营业外支出——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科目。

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转让,出让方仍保留对该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仅将部分使用权让渡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受让方只能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但无权转让。转让取得的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发生与转让有关的各种费用支出计入“其他业务支出”,不能注销无形资产摊余价值。

4.3 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他账面价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果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入账价值扣除残值后的金额,已经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还应扣除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金额。

5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策略

5.1 重视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发掘

由于缺少知识和经验,我国不少企业在无形资产保护方面蒙受巨大损失。如为过期专利支付高额使用费、出口产品侵犯专利权而遭受索赔、出口专利技术在国外被假冒、合资合作过程中名牌商品被低估和侵害等。对于开发风险大、时效性又强的无形资产,企业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所提供的无形资产资源直接购入,赢得企业发展的时间;对于有些独具特色的无形资产,则可采用合作入股、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进行,使无形资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低投入、高速度、高回报。学会借助无形资产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5.2 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水平

设置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并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这就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无形资产的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管理,具体负责企业无形资产的登记、注册、保管和使用,引进他人专利、专有技术的审查和检索,分析企业现有无形资产的各种优势,主动开展各种业务,将现有无形资产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项工作,使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功能得以有效开发与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日渐加快,中国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无形资产这种特殊资源,积极探索无形资产的管理、核算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无形资产核算 问题 完善

财政部编定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与之相配套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也已颁布施行。事业单位大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长期以来对于自身的价值不够重视,事实上,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有其独特的业务范围,甚至其单位名称就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其价值含量不容低估。引入无形资产核算,可以将目前存在于事业单位中的而又普遍被忽视的无形资产进行入账管理,从而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价值。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作了明确的定义、对无形资产的范围作了明确的概括,对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进行了具体规定,这对于我们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由于无形资产核算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已存在多年,也比较成熟,事业会计制度拿来一用也属顺理成章。然而细究新制度关于无形资产核算的规定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推敲,需要厘清、需要完善。文章主要从下列几方面来进行论述:核算范围,入账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与与核算范围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根据稍早前颁布施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第四十条的规定,无形资产还应包括商誉。

根据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以及新制度有关无形资产核算的实务指导,可以对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进行如下分类。

(一)无形资产的表现形式分类

按无形资产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归纳为知识产权类、土地使用权类和商誉三大类。知识产权类又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类顾名思义,即为事业单位经有偿受让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商誉原本存在于企业会计制度中,一般分为自创商誉和并购商誉。并购商誉是企、事业单位全合并过程中购买方实际投资额与被并购方净资产之间的差额。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信誉,能为企业未来带来巨大利益。自创商誉不能计价入账,只能在未来并购过程中经评估后作为待价而沽的筹码。

(二)按无形资产来源可以把无形资产分为外购的无形资产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外购的无形资产有购入计算机软件、受让的知识产权、受让的土地使用权等、其中委托开发软件公司开发软件视同外购无形资产进行处理。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包括自行研制开发和委托开发的各项知识产权,自创商誉等。

事业单位面广量大,各自有独特的业务范围,存在的无形资产的形式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说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可能较多,对于文艺院团、美术画廊可能著作权类更多。商标权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一项无形资产。其实许多事业单位有着响当当的招牌,完全可以注册成商标,为其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带来益处。土地使用权更多属于象征性的,就目前而言,公益类事业单位都享受着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待遇,如果没有花钱购买土地使用权,自然没有土地使用权入账核算问题。而商誉通常因企业并购而产生,事业单位相对稳定鲜有并购发生,所以事业单位很少产生商誉。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之间的并购也在所难免,未来事业单位产生商誉并非不可能。

在允许事业单位核算无形资产的会计制度前提下,事业单位应该主动确立无形资产战略,把确属本单位的无形资产入账核算,正确反应本单位的资产状况。

二、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

根据新准则,无形资产计价根据无形资产来源不同有所区别。无形资产在外购时,需要通过购买时所支付的所有费用来计价入账,当然也包含有如下几点:一是买价、税费、可归属该项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二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需要根据这两点来入账;注册费通过取得注册时所发生的,律师费等费用计价入账;三是自创商誉不计价入账,需要等到该事业单位转让或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并时经评估计价作为待价而沽的筹码,由合并后的新的企事业组织根据合并差额记入无形资产或商誉科目。

三、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面临的问题以及策略

会计制度与所有事物都是一样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现在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无形资产核算的范围比较模糊

新准则与新规则同属财政部规章,但两个文件对于无形资产核算范围规定得并不一致,给人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模糊不清的感觉,这给实务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新规则颁布施行于前,新准则颁布在后,如果按照“后法优于前法”的法学原理,因新准则并没有把商誉列为无形资产,那么事业单位不能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合并、转让过程中形成的差额在没有专设“商誉”这一会计科目的情况下,把商誉计入无形资产应能更真实地反应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也更符合财政部的立法本意,但是这需要财政部予以明确。

(二)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与实际价值不匹配

外购以购买时的全部费用计价入账应属客观,而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方式则有可能严重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或者本该计价入账的无形资产根本无法入账。

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以文艺院团为例,创作排练新剧目的投入都是数以百万计。当然,有些剧目搬上舞台后因不受观众欢迎而只能作罢,但也有一些剧目是久演不衰。没有市场的剧目自然没有计入无形资产的必要,广受欢迎的剧目无疑应计入无形资产加强管理,问题是应该以多大的价值计价该项无形资产。戏剧作品著作权登记,国家版权局按规定收取的费用不过区区300元,聘请律师的费用、差旅费用等也不会超过万元。照新准则规定,耗资巨万的一个剧目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超过万元,如果没有按法定程序申请无形资产的还不能计入无形资产。这明显是一种虎头蛇尾,失去了无形资产核算的意义。

事业“单位自创的无形资产若能取得所花费的总支出,一般可以按自创时的总支出计价入账”。将事业单位自创无形资产时的全部支出作为无形资产价值入账在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更具可行性。相比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无形资产摊销是一种虚拟摊销,摊销并不影响当期损益,只是体现在“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余额的减少。以自创无形资产时的全部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既能真实反应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又不影响摊销期间的当期损益,是一举两得的事,也更符合会计的“真实性”原则。

无形资产核算的重要性在于资产的管理而非损益的核算,笔者认为可以将事业单位的自创无形资产以自创时的全部支出计价入账和虚拟摊销的核算方式引入致企业会计制度,使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核算的虎头蛇尾现象最终得到解决。

(三)外购计算机软件作无形资产核算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作无形资产核算。这一规定看似合理,其实明显与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相矛盾。应用软件作为计算机软件毫无疑问应归为著作权,关键是谁享有著作权?如果是购买软件的一方享有该软件的全部著作权,那么购买方把这项软件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是卖出方享有全部著作权,购买方只享有使用权,那么购买方以无形资产入账就有欺世盗名之嫌了,其危害至少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报表使用者会存在误解

知识产权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单位拥有的知识产权越多,其竞争力越强,前途越广阔。无形资产科目完整地记录了这些知识产权,真实地反应单位的价值及其使用过程。如果把不属于自身的知识产权也记录在本单位的无形资产科目中,无疑会使人产生误解,会错误地认为这个单位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东西很多,未来成长很乐观,甚至会错误地作出投资决策。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知识产权的取得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委托方为委托开发以及约定知识产权;他人开发而由购买知识产权。很显然,购买来的计算机软件其知识产权并不属于购买方,购买方仅仅是软件的使用人而已。打个比方,某事业单位化3万元购买某品牌的财务软件一套,该事业单位仅仅购买了该软件的使用权,而不是软件的全部知识产权,这跟买一套书没什么区别。如果把购买该财务软件的支出记入无形资产,就等于把别人的知识产权记入自己的账上,很荒唐。

2、软件开发方与软件使用方资产倒挂

然而,购买软件的一方要购买所需的软件通常要化大价钱,特别是一些大型管理类软件、或医学治疗分析软件等其价格更是不菲,如果购买软件的一方都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有可能出现购买方的无形资产价值远大于开发方的倒挂情况。这是很滑稽的现象。

3、全社会无形资产虚增

除少数情况外,软件开发商开发了软件后销售对象是不特定的,软件的用户难于记数。如果购买软件者都把购软件的支出记入无形资产,那么全社会,乃至全球都被误认为知识产权爆炸。

会计核算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购入的计算机软件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只不过它的有形是以字符形式表现,计算机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其形态基本保持不变。从其本质来看应属固定资产,也更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笔者认为无论企业、事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外购的计算机软件应归入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计价入账。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事业单位对存在于本单位的无形资产加强核算有利于无形资产的利用,也有利于资产管理,更有利于事业本身的发展。但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是一项崭新的制度,有不完美的地方也很正常,这需要我们多发现、多研究,才能使无形资产核算这项好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杜晓彬.谈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价值摊销

中图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54-02

一、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正确地理解无形资产的概念,对于做好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是非常重要的。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并首次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剔除,放在企业合并中规范,这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及我国日益市场化的趋势相吻合。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无形资产准NEJ规定,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确认。

(1)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项目首先应该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符合无形资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企业能够控制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有权获得某项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约束其他人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则说明企业控制了该无形资产,或者说控制了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具体表现为企业拥有该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权,或企业与他人签订了协议,使得企业的相关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2)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作为企业无形资产予以确认的项目,必须具备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项基本条件。实务中,要确定无形资产创造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人企业,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在进行这种判断时,需要考虑相关的因素。比如,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关的硬件设备、相关的原材料等来配合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应关注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存在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冲击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技术或利用其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等。总之,在进行职业判断时,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作出尽可能稳健的估计。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对于无形资产来说,这个条件显得十分重要。企业自创商誉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但自创商誉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却难以计量,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

二、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一)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定义。我国原准则未明确研究和开发的含义,也未明确哪些支出项目属于研究开发的范围。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强调其“创造性”;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本或其它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我国原准则明确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当期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致:研究费用计人当期损益,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计人无形资产,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开发支出不再调整为资产。开发支出可进行资本化的条件是:(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它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新准则主要根据研究费用与开发费用和未来经济利益流人之间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法。研究活动只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调查,以获取新知识,即便研究成功,若不进一步开发应用,也不能产生经济价值。所以,其是否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故而将其费用化,并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以形成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工艺等,一旦开发成功,将形成新的资产或增加原有资产的价值。经可行性分析,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人是比较确定的,所以,可以将其资本化,并在以后期间合理摊销。

我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克服了全部费用化的不足,相对符合配比原则、可比性原则及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既有利于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又将大幅度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而经营成果的极大改善,将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权益比率,进而增强它们在市场的竞争力。

三、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摊销主要涉及应摊销金额、摊销开始月份、摊销方法、摊销年限、残值等因素。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使用寿命。一项无形资产的有用寿命可能会很长,也可能会很短,或者是不确定的。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二)摊销期、摊销方法。新准则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其摊销期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新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包括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生产总量法、车流量法等。例如,电影、电视等著作权,在播放初期往往会取得较高的收入,而随着播放次数增多,收益逐年下降。因此,根据与这类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应该采用加速摊销法,在早期受益程度高时分摊较多的摊销额。如果采用直线法摊销,不符合配比原则和谨慎原则。但新准则同时又规定: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三)残值。新准则规定,使用寿命有限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同时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下列情况除外:(1)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2)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

(四)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新准则无形资产的处理是基于其有用寿命的: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需要摊销。每期的摊销额一般应确认为损益,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有用寿命不确定的,应运用稳健原则,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入“管理费用――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除加强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会计的服务职能也应得到明晰。对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当独立获取评估所依据的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和适当的;要求评估师使用的假设应当合理,不得使用没有依据的假设。对要求注册会计师应本着公正严明的原则来审计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的正确性等。做到了经济环境的治理,无形资产准则的实施就有了环境的保障。这样它对会计行业乃至企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陈文杰黑龙江省华能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张金凤 哈绥高速公路管理处

韩雪莲 哈尔滨流明天地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BEPS;无形资产;转让定价

无形资产是指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金融资产,并且第三方在可比交易条件下愿意为获得该资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付费,包括专利权、版权和商誉、专营权等其他类似资产。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占总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美国,无形资产占比高达企业总资产的 30%;而在我国,尽管总体上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资产占比只有5%,但近年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无形资产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也使其成为国际上解决BEPS的重点问题。

一、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1.为跨国公司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地区提供渠道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公司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交易、特许权使用费以及服务提供等方法,将利润从高税率地区转移至低税率地区,从而实现利润在全球范围的转移,达到规避税收的效果。苹果公司就是通过签订成本分摊协议的方式,将销售收入转移至税率更低的爱尔兰地区,从而规避了巨额税负。

2.无形资产交易价值难以计量

能够核定商品交易的价值量是税务机关进行征税的前提。但是对于无形资产,诸如知识产权、版权等,由于其具有独占性、专有性、开发过程的风险性以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税务机关很难对其价值量进行计量。资料显示,2012年苹果公司来自于软件销售的利润达到了36亿美元。但由于其研发成果的非实体性,软件研发的成本难以确定,加之其未来的收益水平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对其价值进行计量。正是利用无形资产价值不可比性的特点,苹果等跨国公司成功规避了其通过软件销售所获利润的巨额税负。

3.传统的转移定价调整方法难以适应

对于传统的跨国关联企业之间转让价格的确定,国际上主要采取的是公平交易原则,即跨国关联企业之间转让价格的确定应该按照无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同类产品交易的价格进行确定,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价格不应该作为参照的依据。目前,各国在公平交易原则下对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主要有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但对于无形资产,这三种方法都难以适用。原因在于,由于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及专有性,因此在市场中很难找到相似产品的交易信息,税务机关没有进行转让定价的可比数据。例如,苹果公司的国际销售公司(ASI)每年通过向国际营运公司(AOI)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来实现利润转移,避免税负。而对于 ASI 向AOI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税务机关的测评相当困难。如果使用再销售价格法,则必须核定产品的利润率。但由于市场上很难找到与苹果公司无形资产类似的交易信息,因此很难估算产品的利润率。如果使用成本加成法,由于市场上没有同类的产品,产品的信息难以获取,更难以计算其在当地的成本利润率。

二、OECD对BEPS中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研究成果

2015年经合组织受G20的委托制定了针对BEPS的第八项行动计划,并据此对《转让定价指南》的第六章进行了调整。

1.以更宽泛的方式定义了无形资产

行动计划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可以拥有或控制的非实物形态的非金融资产,而且该种资产的使用或者转移如果发生在独立交易的情况下是需要得到补偿的”。与传统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相比,新的定义不以是否受法律保护、能否独立转移作为辨别无形资产的前提和条件,使得原本容易被忽视的但对企业贡献巨大的因素归类于o形资产,契合了“税收与经济实质相一致”的目标。

2.将地域特殊因素纳入可比性因素和价值贡献因素

提出在对跨国公司价值链进行分析时,需要将地域因素、市场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地域因素在跨国公司交易中的体现,为具有地域优势的国家的税收收入提供了明确的保障,同时为在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时将地域特殊因素纳入考量范围提供了理论框架。

3.提出了六步分析法

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六步分析法对无形资产的归属权进行确认。第一步,明确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人;第二步,分析各参与方在无形资产的研发,提升,维护,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三,关注企业是否有违背交易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行为;四,分别确认各参与方所做出的贡献在无形资产价值中的重要性;五,依据各参与方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贡献度来制定合理的交易价格。最后,为了尽可能地反映公平交易条件,当出现交易的形式与实质不符或交易人的行为与交易的安排相矛盾的情况时,要对交易重新进行识别。

4.明确提出了调整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方法

提出使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CUP)和交易利润分割法(PSM)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进行调整。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就是以非关联企业在进行同类产品交易时的价格为依据,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进行调整的方法。如果企业没有与非关联企业进行过同类交易,也可以按照企业所在地同类交易的一般市场价格确定。交易利润分割法是将多个关联企业共同参与的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以各关联企业对该项交易贡献的大小为依据,将利润公平合理的分配给各参与方,从而确定各关联企业的转让价格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数据而不依赖市场中可比数据的方法确认各方的转让价格,从而避免了无形资产的独占性和专有性给税务机关带来的困扰。

三、对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反避税的建议

为了尽快落实经合组织BEPS行动计划成果在我国的转化,我国国家税务总局于2017年3月17日制定了《特别纳税调查调整及相互协商程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中就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二条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作出了规定,要求依据企业及其关联方对无形资产的贡献而非所有权判定无形资产的收益分配,并对企业与其关联方转让或者受让无形资产使用权而收取或者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的调整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尽管《办法》对我国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的建设进行了完善,但我国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我国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对无形资产的范围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目前看来,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尚不明确,应该对其进行调整。鉴于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对无形资产一致的概念界定,为了更好的落实BEPS行动计划成果在我国的转化,我国可以采用经合组织将无形资产分类为贸易性无形资产和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方式,并对各类的特征、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应该注重价值创造的本质,引入实质课税原则,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无形资产的法律所有权。

2.完善预约定价制度,提高事前调整水平

预约定价协议能够提高跨国企业对税收成本的可预见性,有利于跨国企业更灵活的进行资金调度,且预约定价协议免去了税务机关对跨国企业交易行为复杂的税务核定,减轻了税务机关的负担,从而达到了税务机关和跨国企业的双赢。但由于预约定价协议的申请时间长、效率低,不少企业不愿意尝试预约定价安排。我国可以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适当简化预约定价申请程序,提高跨国企业利用预约定价协议的意愿。此外,我目前对于预约定价协议的门槛过高,要求企业年度关联交易额在4000万元以上,从而使得许多适用预约定价协议的跨国公司被拒之门外。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有形资产交易和无形资产交易分别设置门槛,从而提高无形资产交易对预约定价协议的适用程度。

3.引入事后回查制度,对无形资产交易价值定期调整

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未来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之无形资产的交易期限较长,无形资产转让交易的实际价值往往与初始交易额不符。借鉴美国的定期调整制度,结合我国税务机关征管能力,我国可以对交易时限较长的无形资产转让交易进行定期调整,从而更加准确地判定无形资产转让交易价格。

4.建立完备的无形资产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数据库主要是BVD公司OSIRIS数据库、标准普尔数据库以及国内的企业行业数据库。为了建立更完备的无形资产数据库,国家税务总局可以组织建立国内无形资产交易数据库,提供详尽的无形资产交易数据和案例,为各地税务机关提供可比信息和参考案例。此外,充分利用我国作为国际联合反避税信息中心成员国的资源,提高国际无形资产交易情报信息交换工作水平,加强国际税收交流与合作。

5.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与有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工作不同,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更强,这对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2月10日,深圳蛇口国税局通过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团队,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首单反避税案件调查工作,标志着该局自主反避税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这对我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加强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管理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朱青.国际税收[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02.

[2]李亚琴.数字经济下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问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16-17.

[3]OECD(2015), Aligning Transfer Pricing Outcomes with Value Creation, p.67, 6.6.

[4]张滢.BEPS行动计划8、成果5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指引[J].国际税收,2014,(10):27-28.

[5]谢敏.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32.

[6]高春水.BEPS背景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16.

[7]张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与我国的应对[D].外交学院,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