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机构范文

时间:2023-03-19 10: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评估机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评估机构

篇1

关键词:资产评估机构系统框架

一、引言

资产评估机构作为为资产提供公允价值的中介机构,主要工作是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模拟市场交易条件,为经济业务各方提供价值尺度。由于资产评估的过程既需要资产的历史数据,又需要对资产的具体使用状况进行考查,以及对资产未来的收益进行预测等,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果仍然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评估工作,一方面会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资产评估机构对于具体项目的监控和管理。因此,应该考虑资产评估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问题,通过信息化来解决以上问题。由于资产评估机构与制造业或其他服务业的区别,其信息化的需求也与通常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很大差别,本文拟对资产评估信息化建设做一个初步探讨,提出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化系统构建框架。

二、资产评估机构系统总体目标

评估机构的管理依赖大量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评估机构应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其对资金、人员、信息的集成管理。

资产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评估机构日常事务的管理,二是对评估业务的管理。

对评估机构日常事务的管理需要达到的目标:信息化系统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减少管理层次。评估机构可以通过此信息管理系统对评估人员进行实时监督,可以了解项目的名称、项目进度及项目组人员的评估状况,并能够对项目风险进行实时控制。

对评估业务管理需要达到的目标:评估机构的业务应该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管理方式为参与型,实现充分授权;实现评估业务经验共享,并达到有效积累和固化,进一步形成评估智能系统提高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评估机构对市场和外部信息的反应能力;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调动评估机构各相关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

三、资产评估机构系统框架

根据上述资产评估系统的总体目标,我们可以设计资产评估机构系统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资产评估管理系统、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系统、资产评估业务系统、资产评估业绩评价系统。

(一)资产评估管理系统

资产评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资产评估机构项目管理和日常事务的管理。从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签订评估业务约定书开始,就可以通过该子系统调配人员,组成项目组。并实时控制项目进度。该子系统能够实现对日常事务的实时互动处理,保持决策层和执行层沟通的通畅,提高工作效率。

(二)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系统

资产评估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对资产评估项目整个过程的监控和风险管理。该子系统对保证评估质量,防范执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对项目承接期,系统要验证项目委托方的各种条件,包括资产业务性质;自身胜任能力的判断;委托方的基本情况、如委托方的信誉;有关资产的权证情况;双方责任等。根据以上条件来判断项目风险。

在项目实施期间,风险管理系统会监控整个实施阶段,首先要确保信息的搜集和来源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对信息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度量和控制;其次,要慎重选择评估假设,科学把握资产交易的市场条件和资产的使用状况;再次,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考虑资产的状况、数据占有情况和各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

(三)资产评估业务系统

资产评估业务系统是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包括对整个评估项目的信息化处理过程和监控协调。包括基础数据处理模块、评估核算模块、工作底稿模块。

项目组可以从系统的基础数据处理模块中获取标准的数据格式下发被评估单位填写基本数据,基本数据填报结束后,把基本数据导入系统数据库,由该模块进行初步审核;根据审核后的数据生成初步的工作底稿,下发各个评估人员;评估人员进行具体的现场考查后,根据评估目的、资产的特点、具体使用状态等影响因素确定合适的方法,把相关参数录入评估核算模块,计算出资产的评估值;根据基础数据和评估值由工作底稿模块生成最终的工作底稿。

(四)资产评估业绩评价系统

资产评估业绩评价阶段主要是对资产评估业务操作的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以此作评估项目经理和评估人员的考核依据。包括项目评价、评估人员的胜任能力考核。

资产评估业绩评价系统是对资产评估业务执行结果的反馈和控制,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业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项目评价可从项目进度控制、客户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评估人员的胜任能力可从评估程序、评估方法选择等方面来考核。

四、构建资产评估机构信息系统要注意的问题

资产评估人员在进行业务评估时,不仅仅需要被评估方的基础数据,还需要外部数据,例如资产的现时市场价格,市场条件等。因此,在资产评估机构构建信息系统时,应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网络,辅助资产评估人员有效的完成评估工作。

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扩张,资产评估机构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对于资产评估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框架要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实际业务的需要。进行具体的系统构建的阶段要注意系统的可扩展性。

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化系统仅仅是作为管理人员和评估人员的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它无法代替资产评估人员对于资产状况的实地考查。资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来自资产评估人员于资产评估目的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于市场状况和资产使用状态的正确分析,这些工作是不能仅仅依靠资产评估信息系统就能够完成的。

篇2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实效的内在原则,对预算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在部分地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也被称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005年财政部就下发过《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05〕86号),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11]433号)等文件。各地政府陆续下发过一些配套文件,例如:浙江省政府和浙江省财政厅从2005年开始陆续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91号)、《浙江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浙财绩效字〔2005〕6号)、《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浙财绩效字〔2005〕6号)、《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浙财绩效字〔2008〕9号)、《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等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为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资产评估机构如何正确认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如何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与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充分利用资产评估机构的优势积极稳妥地开展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关的各类业务,是我们目前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资产评估机构的特点有利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单位可以分为内部单位和外部单位。内部单位即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包括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外部单位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委托的外部实施单位,主要包括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

由主管部门和单位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由于评价人和被评价人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内在联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容易受到怀疑。财政部门受单位人员编制限制,由财政部门直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只能局限于一些小型或一般性项目,对于大型项目财政部门很难有条件直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体直接组织专家组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特别适合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小型专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项目,能够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但如果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则对组织者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如果组织者本身在人员配备、工作精力上有限制,那就难以管理专家组并利用专家的工作了。

在工作实践中,资产评估机构逐渐成为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这是由资产评估机构的特点决定的,与其他实施单位相比,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具有明显优势:

(1)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比较成熟的经济类社会中介机构,客观上和被评价单位没有利益关联,主观上受职业道德约束,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有保障,社会各界对评价结果更容易接受。

(2)资产评估机构在传统法定业务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力资源,能够适应大型绩效评价项目的要求。

(3)资产评估机构在传统法定业务领域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利用专家工作的经验,对于如何更好地将专家工作成果融入绩效评价工作中有其优势。

正是由于资产评估机构的以上特点和优势,它必将成为我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生力军。

二、资产评估机构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的一些体会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报告撰写等三个阶段。由于预算支出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因而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中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这也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特点,利用专家的工作通常会贯穿于评价工作全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是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

在参加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前,资产评估机构应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财政部和各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文件,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资产评估机构在工作前应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对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具有与开展本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适应的资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对资产评估机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接受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委托后,首先需要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这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工作难点。

目前各级政府已开始逐步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2009年浙江省财政厅通过《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的附件下发了供参考的“浙江省项目支出评价指标一览表”。

通常情况下,绩效评价可以对单位预算支出实施整体绩效评价,单位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也可对项目支出单独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绩效评价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其中重大项目是指资金数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广、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的项目。目前实务中主要是对项目支出单独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特别是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由于财政专项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项目的效益产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各有不同,效益还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区分。面对如此复杂的评价内容,政府部门只能从原则上确定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对受托实施绩效评价单位的工作要求,而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必须由受托实施绩效评价单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只有制定合理的项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才能使财政专项支出的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衡量和合理评价,从而尽可能多角度地客观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实际效益与效率。通俗地说,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准备工作阶段,政府部门只给中介机构一件测量工具,可能是直尺、三角板或者量角器,而中介机构必须要在上面标注上刻度。

在完成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的同时,资产评估机构还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项目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等的安排和规划。这是具体评价工作计划和实施的总体计划和指导性文件,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对评价方案的制订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那些跨部门跨地域的大型绩效评价项目,由于项目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一个计划严密、组织合理、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是提高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尤其是目前主要开展的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广泛,资金使用后的绩效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使得绩效评价工作中需要应用多种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指导,而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不可能完全依靠绩效评价主体或受托的资产评估机构自身来解决。

根据目前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结构、人力储备和工作特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集中在资产评估、会计、审计、资产管理、投资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等领域。在些领域之外,资产评估机构在目前情况下一般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而绩效评价工作往往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因此邀请外部专家参与是十分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资产评估机构在目前情况下保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成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专家工作是贯穿于绩效评价工作全过程的。在评价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专家提供不同的专业意见:制定指标和标准时,需要专家对指标和标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给出专业意见;实施评价时,需要专家对具体技术指标打分情况给出专业意见;撰写评价报告时,需要专家对评价结论和建议给出专业意见。因此,在不同阶段,我们应该清楚地向专家说明工作内容、工作重点,使专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评价工作的质量。

(三)合理组织现场调查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性的保证

我们一般可以把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解成几个阶段:一是通过核查预算支出项目的有关资料,了解项目情况;二是根据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设立的目标等制定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三是现场调查、核实项目实施后的基本情况和绩效;四是根据了解的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和绩效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五是形成评价报告。从以上各个阶段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出,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深入现场做好调查研究,把预算支出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和绩效搞清楚,是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性的保证,因而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十分重视现场调查工作,合理安排、精心组织。

在这一工作阶段,资产评估机构可以根据已经编制的工作方案,对现场勘查工作编制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机构内人力、外聘专家,精心安排时间;对需要进行问卷调查的,应提前根据项目情况、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设计好调查问卷;对需要与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协调的,可以通过会议形式解决。现场工作中,可以使用一些传统评估业务中的成熟的清查方法,如盘点、函证等,但要注意绩效评价工作的特点,不能只局限于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还要对支出的效率性和效力性进行分析。

(四)评价与建议相结合

资产评估机构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形成绩效评价报告。目前各地政府已开始下文规范绩效评价报告的格式内容。例如,浙江省2009年的《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中对浙江省的绩效评价报告的格式作了规定,要求绩效评价报告中以表格的形式填写项目基本概况和绩效评价得分情况等内容,在文字部分中对项目概况、评价依据、评价结论和问题与建议等内容进行描述。在这些内容中除了评价结论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问题与建议”。

由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起步较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评价指标及其标准的设计和应用仍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以此形成的评价得分和评价结论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因此,评价中定量的得出评价分数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一个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绩效评价报告中也应实事求是地把中介机构在工作中发现的被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提出问题和建议,可以将目前暂时还无法在指标体系中反映的重要事项反映出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可以互相补充,以比较全面正确地反映评价结论,有利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合理利用绩效评价报告,推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三、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加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因此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保障工作。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规范中介机构从事绩效评价工作的文件,例如浙江省已经出台了《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但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丰富、对象广泛,应予规范的内容相当多,如:对绩效评价工作中涉及的组织单位、被评价单位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对于绩效评价中的标准制定、指标设置和操作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制度予以规范,今后逐步从目前的以财政专项支出为主的绩效评价发展为单位预算支出整体绩效评价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制度保障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推动人大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立法,使绩效评价工作纳入法律规范。

其次,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工作,特别是推进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的反馈和应用。由于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间不长,自己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成果的效用也不是很清楚,对于自己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高低也不甚了解,而绩效评价报告是政府部门直接运用于财政预算管理的,运用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成果的有效程度和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高低肯定会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希望政府部门能及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资产评估机构,使资产评估机构今后能够更好的改进工作。

再次,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工作过程中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内部应该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应该对政府机关下属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宣传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中涉及的被评价单位很多都是机关下属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而被评价单位对于资产评估机构绩效评价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目前各地政府及各部门都逐步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希望能够尽快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相关部门能够建立起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服务的信息查询平台,在资产评估机构承接绩效评价业务时可以在该平台上取得需要的信息和数据。

(二)评估行业自身的努力

拓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关键还是要评估行业自身不懈的努力。

首先,行业内应尽快制定统一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操作规范。目前资产评估机构在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操作规范(或准则),其不利因素已经在上面分析了。如果仅仅是零星业务,资产评估机构当然可以参照已有的传统业务相关准则执业;但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伴随着公共财政改革而来、以实现绩效预算为目标的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业务,如果没有专门的操作规范(或准则),对行业的整体执业质量和整体形象是很不利的。目前的政府文件中规定的实施对象是中介机构而非资产评估机构,可以说未来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承揽中资产评估机构还将面对其他中介机构的竞争,资产评估机构作为一个行业与其他中介机构竞争时,统一的执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将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由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本身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行业内部规范的建立不必一开始就以系统化的观点从整体上来规范,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重点到一般逐步展开,先就当前常用的必须的问题进行规范,例如业务的承接、约定书的内容格式、工作的主要原则、职业道德、制定指标和标准的方法、实施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底稿的编制、评价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先行规范。

其次,行业内部应就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进行更多的交流。由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涉及了现代管理科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的科学内涵,是多种现代科学理论在公共财政管理上的具体运用;所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不仅需要有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撑,而且由于绩效评价还涉及许多数据的处理,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也因此,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对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知识要求,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的完善知识水平、提高业务能力。希望行业内部能够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研讨,共同把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中新的发展方向。

另外,评估行业应大力宣传,争取社会舆论的积极支持。政府部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其根本意义是以预算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所以,取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对于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非常重要。

不仅绩效评价实施工作需要依赖公开媒体信息的统计资料和对公众反映的直接调查,资产评估机构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成果也需要得到公众的检验和认可,另外公众认知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外部专家参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积极性。所以,广大资产评估机构乃至整个资产评估行业要和财政部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高公众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认知度,积极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 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在市场经济健全的国家,行业协会、政府与企业被并称为“现代社会三大支柱”,它们在影响政府经济政策制定、开拓国际市场、改善工作环境和协调劳资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是专门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管理的行业管理机构,它是为了避免评估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维护共同利益,进行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自愿形式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其主要职能是行业自律、协调和服务。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是由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其他工作人员实施的,为组织工作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层组织协会工作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现状

(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是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比如较为重视协会与政府和评估机构的沟通,但忽视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从而导致资产评估行业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同时,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也往往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忽视控制程序和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文化的形成,使得评估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二)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流于形式

现实中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评估行业协会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执行、不落实,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来制约违章行为的发生,将已订立的协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我国资产评估协会仍然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影响

由于我国行业协会还没有完全与政府相脱离,或多或少的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影响,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也不例外,从而造成我国行业协会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协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比如协会内部出现多头领导问题,使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加上资产评估行业协会自身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内部控制理念,造成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组织工作实施不顺畅。

二、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针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资产评估行业协会自逐步扩大,建立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制度是随着本协会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是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内控制度可以合理保证协会有效进行组织工作管理,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保护本协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实现本协会的整体目标。因此要使协会内部各项活动健康和有序的进行,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制度是资产评估行业协会防范管理风险的制度保障

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是现代内部控制的主要特征。由于我国评估协会或多或少的会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影响,其抗风险意识并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或根本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与风险预警机制。由于近年来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所处的内外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风险程度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进行适当的风险控制。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制定资产评估行业的准入制度,审批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以及内部管理机制的僵化和财务风险上。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应针对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避和防范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的管理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能否在我国的评估行业中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个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评估机构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其职业质量,规范评估操作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诉讼,加强评估机构的抗风险意识。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高效传递和诚信有关的信息,有效地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形成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外在有效约束机制,对于维护整个行业诚信建设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而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四)对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

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评估机构的桥梁,必须开展好“双向服务”。评估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快速高效地把行业的情况、评估机构的愿望反映给政府,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三、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要件

(一)控制环境建设

提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并实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管理层的主要职责之一。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的核心是人及其环境,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产生,其责任主要是行为主体,只有领导层高度重视,才能结合本协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通过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制度,加强对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管理者的内部监督,建立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个别领导权力过大或集体循私舞弊行为。承担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财务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内控制度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贯彻落实。

(二)内部控制内容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固然重要,但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与管理控制也是分不开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内容体系应以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为基本点,同时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的环境、协会文化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都应纳入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的范围予以考虑。如果没有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既失去了基础,也失去了目标。而如果不考虑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内控制度就会失去现实的履行基础和保障。

(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如果说合理和完整的内控制度的设计及有效执行是保证监管部门或资产评估行业协会自身订立的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那么这一条件客观上需要有一套指标体系来对内控制度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作出评价。一是正确界定内部控制的目标,即考核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所制定和执行的内控制度能否达到可靠性、合法合规性、经营效率和效果;二是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准评价内控制度,即在构建内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基准,内控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在风险导向的内控评价中,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在评价标准、指标和权重的选择上均要把握风险管理理念,这才是评估协会内控评价的焦点;三是内控评价体系应选取科学合理的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而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其结果不可能真实反映协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

内部审计是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最重要环节,在现行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体制下,有了科学管理的框架,要让管理得到强化,得到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就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撑。内部审计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进行恰当的监督与检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质量进行审计测试与评价,及时反馈制度执行结果的信息并提出意见、措施和建议,使内部审计逐步由注重查错防弊的监督型向风险防范、增加价值、促进服务的管理型转变。

(五)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

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在建立完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尤其在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依靠政府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加强对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的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同时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评估机构,发挥其中介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成为必要条件之一。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施有效监督,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行业协会加强其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会计研究,2005,(2).

[2] 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医院 固定资产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RFID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90-02

医院固定资产是保证医院正常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及其规模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医院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医院发展迅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着资产规模扩大,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手工、半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每年在全院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及盘点时需要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并且在固定资产清查及盘点中经常会出现账账、账实不符,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资产流失等问题,从而影响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过去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医院发展要求,医院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借助RFID技术,实现固定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

一、RFID技术

RFID技术是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编码、识别、制作、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为一体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RFID技术作为数据的采集终端,将过去传统的手工登记转变为数字化信息管理,从而大大缩短了医院固定资产信息查询、检索的效率。RFID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将固定资产本身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将所有收集到的动态信息及时反馈给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有利于监测系统内的账目与实物是否一一对应,监控医院固定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例如,可以掌握固定资产从购置、验收、保管、发放、使用、维护、报废等相关工作中的运行状态,从根本上保证医院固定资产信息采集的准确性,为医院各部门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积累基础数据。

二、我院固定资产网络平台主要构成

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信息网络平台是由HIS系统、财务会计总账系统和院内办公网等组成,财务会计总账系统、资产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独立网络运行,资源不能共享。目前,应利用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理念,建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已经成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总趋势。因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平台首先应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并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其他子系统进行无缝链接,从而实现数据交换、文件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自身内部更强调各个子模块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有效解决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脱节问题。

三、利用RFID技术辅助采集数据,提升我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1.RFID电子标签对于条形码技术有如下优势:(1)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缩短固定资产出入库核对时间,提高固定资产整个业务操作效率。(2)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加强,可以全方位、全过程地进入到整个医院固定资源管理领域。(3)提高医院固定资产数据实时采集能力,缩短固定资产库存盘点及资产清查的时间,增强了医院固定资产盘点及清产核资的准确性。(4)有利于借助于行业标准和信息共享,实现医院固定资产在整个流通环节的跟踪,找出哪个管理环节出错,从而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因此,RFID技术作为固定资产基础数据采集的最新手段,可以帮助医院建立起一整套统一、有效、实时的固定资产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化平台集中管理的运行模式,把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信息贯穿起来。

2.完善医院现有业务流程:(1)使固定资产从计划采购、入库、出库、盘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实现了识别自动化。(2)解决了医院固定资产实物—卡片、卡片—财务账目不符的问题。(3)实现固定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全部生命周期管理。(4)实现资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资源集中分析,提供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资源,从而改善了医院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模式、流程及效果。

四、利用RFID技术建立我院固定资产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1.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应依托我院现有的网络管理平台资源,建立起固定资产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对我院的固定资产业务进行处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包括:资产登记、资产维修、资产报废、资产盘点等功能,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管理,使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职能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2.利用RFID技术,以实物管理为基础,以RFID技术的应用为特点。把固定资产电子标签在天线范围内被阅读器阅读,信息解码后进入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将完善系统维护、资产日常管理、维修维护、清查、折旧、报表、综合查询管理等功能,建立起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我院固定资产管理部、财务部、职能部门、使用部门及维修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3.利用RFID技术,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1)RFID技术可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自动识别,管理工作可实时、动态、精确控制,达到对固定资产从采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变动、维修维护,直到报废处置整个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全程跟踪管理。利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RFID技术,将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处置等大量基础性电子标签的录入工作,分散到各使用科室完成,直接由RFID技术系统自动阅读电子标签,实现固定资产处理的自动化。使各使用单位能更大程度地参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大大地强化了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管理的责任。(2)通过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的接口,实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使用部门固定资产账目的实时核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医院固定资产实物—卡片、卡片—财务账目不符,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对账困难,信息闭塞,监控不力,管理效能低等问题。确保医院固定资产基础信息的全面和完整,为实现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有效提高医院资产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提供了保障和可能。

五、建立全信息、全过程、全方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1.对固定资产进行全信息管理。把医院固定资产的实物信息、价值信息、技术参数、运行记录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同时对资产清查、核算等业务设置相应的事项处理功能。

2.对固定资产进行全过程管理。将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重大事件进行管理,每件固定资产从新增到消亡的过程中主要有如下经历:(1)制定新增计划并报批;(2)固定资产购入、工程转入和调入;(3)财务部门报账;(4)建立固定资产卡片;(5)日常管理与维护;(6)定期计算资产折旧额并做相应的财务处理;(7)固定资产清查;(8)根据清查情况进行资产价值的统计与核算;(9)根据资产价值调整现有资产重新核算价值;(10)资产在医院内部各单位使用调动或调入、调出医院;(11)故障运行、停用、测试、维修;(12)报废处理。将固定资产的全过程通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利用RFID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

3.对固定资产进行全方位管理。利用FRID技术构建现代固定资产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改变固定资产清查数据的采集方式,解决固定资产实物清查的瓶颈问题,可以让各级相关管理人员、使用部门及有关领导快速查询、统计固定资产情况,实现合理配置资源、为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传统管理方式带来的缺陷。对固定资产进行全信息、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网络技术力量,全面整合资源,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卢晓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中国档案,2012,13(8):33-33

2.袁青,刘谦,王国光,牟忠林.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医院物流管理体系.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7):56-56

篇5

论文摘要:资产评估质量问题是困扰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焦点问题,影响资产评估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有效解决我国资产评估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就需要从深层次上分析造成我国资产评估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本文拟运用博弃论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影响我国资产评估质量的基本原因,并依博弈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对策。

一、引言

作为一种客观评估资产价值、为市场上的产权主体提供价格尺度和交易标准的专业服务中介,资产评估行业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并在促进资产流动和产权交易、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各类产权主体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无论是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公众,普遍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执业质量表示担忧,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违规操作、评估结果有失公允的事件屡有发生,资产评估质量低下已成为困扰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焦点问题。

二、客户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资产评估市场中,客户和资产评估机构之间是一种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客户关心的主要是评估结果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以便从中获取最大收益,并倾向于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使评估机构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评估;而评估机构在客户压力影响下,就会相应权衡满足客户特殊要求进行违规操作获得的收益和由此可能被监管部门查处受损的大小,并做出是否进行违规执业的抉择。这样,资产评估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客户与评估机构双方在博弈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及博弈的结果。

1.博弃分析的基本假设。为了更好地分析客户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博弈如何影响资产评估质量进而寻求问题的深层原因及对策,这里假设:

(1)博弈的参加者只有两个,即客户和评估机构,双方都明确自己在博弈中所处的地位和对方行为策略对自己的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一切行为策略的选择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博弈双方都只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客户可以选择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以使评估机构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评估,或不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评估机构则可以选择满足客户的要求进行违规执业,或是坚持不进行违规执业。

(3)客户与评估机构之间做出策略选择的时间有先后之分。由于是客户寻找评估机构,客户首先进行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或不施加影响的策略选择,评估机构再在客户的策略选择的基础上衡量利弊,做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

(4)如果客户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客户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从中得到e(e>0)的超额收益。因为在目前资产评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下,如果评估机构不进行违规操作满足客户的要求,客户就会更换评估机构,并肯定能够在不多支付费用的前提下找到能屈从于客户的评估机构。此时,评估机构如果选择进行违规操作,可以得到h( h>0)的超额收益,如果不进行违规操作,将被客户更换而得不到任何收益。

(5)如果客户不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将只能得到k(k>0)的正常收益。此时,评估机构如果仍然选择进行违规操作,由于违规操作节省了费用,可以得到m(m>0)的超额收益,如果不进行违规操作,由于严格执行了操作规程,只能得到s(s0)的正常收益。

2.博弃模型与均衡分析。根据以上假设,可将客户与评估机构之间各策略组合的收益情况以及客户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博弈模型表达如下:

可以看出,在客户选择是否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和评估机构选择是否进行违规执业的决策中,共有4种策略组合。由于博弈双方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对于客户来说,无论评估机构是否违规执业,他都会选择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的策略,因为客户由此获得的收益(e十k)绝对大于选择对评估机构不施加影响的策略所获得的收益k;而对于评估机构来说,无论客户是否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评估机构的最优选择都是违规执业,因为评估机构由此获得的收益同比都要大于选择不进行违规执业的策略所获得的收益(一个是h+s> s,一个是m+s> s)。

特别是由于h十s>m十s(根据前面的假设,h不仅包括评估机构由于进行违规操作节省的成本的金额m,还包括由于迎合客户需要进行违规操作收到的客户所给的金额,即h>m),当客户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时,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执业的动力更大。这样,客户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博弈最终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均衡状态,即客户对评估机构施加影响,评估机构在客户的影响下进行违规操作,而如此进行的资产评枯的质量肯定是低下的。

3.扩展分析及启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评估市场的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主要表现为评估机构数量虽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评估业务有效需求不足、评估职业道德建设与行业立法监管相对滞后等方面),在客户与评估机构的博弈过程中,评估机构对客户的压力影响一般是采取妥协的态度,满足客户的要求,也就是说评估机构对客户压力影响的承受能力比较弱。而根据博弈论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博弈各方策略选择的条件,原有的博弈均衡就会被打破并有可能形成我们所期望的均衡状态,这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在加大对评估机构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的同时连带严惩客户,就可以改变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与不进行违规操作的利害关系对比、改变客户对评估机构施加压力影响与不对评估机构施加压力影响的利害关系对比,最终对客户影响评估机构进而影响评估结果这一现象产生一定的抑制。

三、评估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资产评估过程中,监管部门和评估机构是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我国目前对评估机构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协会两个方面,由于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对于能否发现评估机构的违规行为是不确定的,资产评估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即监管部门是否进行认真监管和评估机构是否进行违规操作的行为选择之间博弈的结果。

1.博弈分析的基本假设。为了更好地分析评估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如何影响资产评估质量进而寻求问题的深层原因及对策,这里假设:

(1)博弈的参加者只有两个,即监管部门和评估机构,双方都明确自己在博弈中所处的形势和对方行为策略对自己的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一切行为策略的选择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博弈双方都只有两个策略可供选择:评估机构可以选择进行违规执业或坚持不进行违规执业,监管部门则可以选择对评估机构进行监管或对评估机构不进行监管。

(3)评估机构和监管部门同时做出策略选择。尽管评估机构和监管部门做出策略选择的时间不一致,但博弈双方在各自做出策略选择之前都不肯定对方的策略选择,所以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同时选择,这跟实际情况也比较接近。

(4)非合作假设,即假设监管部门和评估机构不能“串通”以谋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在评估机构违规执业导致资产评估质量低下这一问题上,监管部门的社会职能和作用使得其与评估机构之间的不合作是基本的。

(5)评估机构不进行违规执业只能得到r(r>0)的正常收益,评估机构违规操作则还可以得到e(e}0)的超额收益,但若被监管部门查出后将被处罚f(f>0),此时评估机构的收益为(:十e一f)。

(6)不论监督与否,监督部门都有一个基本收益保障b(b> 0),而如果实施监督,则要发生c(c> 0)的监督成本支出。进一步地,如果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并发现了问题,便能取得罚款收人f(f> 0);如果监管部门不进行监管而只是借助举报发现了问题,这时监管部门则一方面能够节约监管成本c并取得罚款收人f,另一方面将被追究责任并被处罚m,m>0,此时监管部门的收益为(b十f一m)。

2.博弃模型与均衡分析。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将评估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各策略组合的收益情况以及评估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表达如下:

由于评估机构是否进行违规操作、监管部门是否进行监督、监督部门进行监督时是否会发现问题、是否有人会举报都是不确定的,所以该博弈不存在占优战略均衡,也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为了便于研究,本文进一步假设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的概率为P,则评估机构不进行违规操作的概率为(1一P);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概率为4,则监管部门不进行监管的概率为(1一q);监管部门监管时发现问题的概率为u,没有发现问题的概率为1一u;监管部门不监管时有人举报的概率为w,没人举报的概率为1一w。

这时,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为

也就是说,在一定制度安排下,评估机构将以P.的概率选择违规执业,而监管部门则以q.的概率选择监管。

3、扩展分析及启示。以上监管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均衡,这样的均衡是不稳定的。通过改变影响博弈双方利害关系的条件,是可以引导监管博弈最终形成我们期望的均衡状态的,而这也就是相应解决资产评估质量低下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加大对其进行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f,因(u一w)> 0,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的概率P.将下降;反之,则P.会增大。所以说,惩罚将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措施。

(2)当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c增大时,监管部门监督检查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此时,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的概率P.会上升。

(3)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督质量和水平,监管部门检查发现评估机构违规操作的概率u也会增大,而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的概率P.将会下降,与此同时,评估机构越不敢做假,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概率q.也会下降。

(4)加大对监管部门读职行为(未能及时发现资产评估机构的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m,会促使监管机构更加严肃认真地执行监督,这样可以降低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的概率p*。

(5)当m一f>O,w值变大时,P.值会下降,也就是说提高评估结果的透明度,增加对进行违规操作的资产评估机构曝光的概率w,会使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的概率P.降低。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资产评估质量低下的博弈分析及理论探讨,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提高评佑机构准入门槛,适度发展评枯机构数量,鼓励评估机构上规模,增强评佑机构承受客户压力的能力。提高评估机构的市场准人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评估机构间的恶性竞争,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今后应适当提高进入资产评估行业机构的要求,不仅要在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数量上提出要求,而且要对其执业质量、执业年限、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要求。

2.加大对评佑机构违规执业的处罚力度,增强评估机构违规执业的成本和风险。对于那些违反资产评估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约束的评估机构和人员,必须给予严厉的处罚。只有使评估机构因违规所得收益无法弥补由此受到的惩罚,评估机构进行违规操作无利可图,才能有效制止违规现象的发生,增强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风险意识。

篇6

论文关键词: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评价标准

资产评估是产权交易、资产重组、公司上市等经济行为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由于资产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到上述经济行为中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因此,资产评估质量就成为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如何评价资产评估质量的高低,不同的利益主体却有不同的标准,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对资产评估结果有着不同的预期,对资产评估质量的判断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由此产生了对我国目前资产评估质量的置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展。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质量评价标准的对策。

一、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及其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质量在ISO9000中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判断资产评估执业质量也必须考虑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的期望。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资产的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包括代表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的政府部门、具有广泛的潜在投资者的资本市场及企业或单位的股东等。

1.国有资产所有者对资产评估质量的判断标准是基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有关资产业务顺利进行的预期。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代表,是我国资产评估信息的最主要需求者。目前,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国有出资人的职责,负责监督管理企业国有资产,当国有资产发生产权变动或相关事项时,资产评估结果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定产权交易价格、做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国资委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要求评估机构按照资产评估准则,客观、公正地开展资产评估工作,评估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被评估资产的市场状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有关资产业务的顺利进行,使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2.在资本市场上,现有的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对资产评估质量有着不同的预期。资本市场中对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是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

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根据自身利益考虑,对资产评估质量评价的标准必然是不能漏评、少评企业的资产,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评资产,以抬升公司股价,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而潜在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相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要求资产评估机构不能与企业合谋,而应站在公正的立场,对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价值提供客观、公正的专业意见,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以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保护自身利益。

3.委托方在资产交易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对资产评估质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正常的资产交易中,买方总是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买,而卖方则总是希望以最高的价格出售。资产评估结果是产权所有者确定资产交易价格或实现某种经济行为的重要依据,当资产评估的委托方是资产买方时,他就会希望低估资产的价值,并会提供有关信息来影响资产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判断,从而达到自己对资产价值判断的心理预期值。如在国有企业改制或产权转让等资产评估项目中,企业的现有管理者为了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国有资产,他们就会希望低估资产的价值,并认为低估是合理的。而当委托方是资产的卖方时。他就希望评估机构能够高估资产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己对资产较高价值的心理预期值。如在对外投资、抵押贷款等资产评估项目中,为了在投资的企业或项目中占有更大份额或从银行取得更多的贷款,委托方往往会认同高估资产的价值。

由此可见,委托方对资产评估的判断标准是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来定的,他们希望通过资产评估来实现从中获利的目的,他们对资产预期的心理价位往往是评价资产评估质量好坏的标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政府部门、资本市场和委托方都是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进行评估质量的评价的,但由于不同的需求者期望通过评估所达到的目的不同,导致他们对资产评估质量评价的标准也不同。

二、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及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是专门从事资产评估服务的资产评估专业机构和人员。作为资产评估信息供给者,资产评估机构对所提供的资产评估信息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保证进行资产评估的结果及所出具的报告能够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在审核中顺利通过。我国目前对国有资产评估实行的是审核、备案制,对重大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必须经过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核,如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只有通过这些部门审核的资产评估报告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2]因此,资产评估报告能够通过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核,是资产评估机构判断资产评估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资产评估机构关注的重点。目前,资产评估管理部门审核资产评估质量的依据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等规范另一方面,资产评估机构作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按照行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进行执业的前提下,必须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评估结果和评估报告需要考虑客户的一些要求。顺利完成评估项目并得到客户的认可是资产评估机构判断执业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说,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的评估过程就是这两方面权衡、协调的过程,而资产评估报告则是利益协调结果的体现。

从整个市场上资产评估业务的供求关系看。目前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发展速度较快,而资产评估业务领域扩展速度则相对较慢,出现了资产评估机构之间竞争加剧的状况。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资产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委托方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利用强势地位诱使或要挟评估机构按他们所需要的结果进行评估,否则就不付款或转向其它机构,导致有些机构迁就委托方的要求,操纵资产评估值以迎合委托方的期望。

可见,作为资产评估信息供给者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设法满足委托方要求又能符合相关部门审核要求的夹缝中规避风险,同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而这与评估机构所应具备的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相背离。作为社会性中介机构,评估机构若要提高公众对评估结果的信任度,必须保持独立性,不被各种利益左右,也不能仅仅为应付审核走过场,必须根据评估准则,按照评估程序得出公正合理的评估结果。当资产评估机构真正做到独立、客观执业的时候,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就不会因客户需要而异,而会形成统一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监管者及其对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

资产评估信息质量的监管者主要包括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从资产评估信息的政府监管部门来看,目前我国政府对资产评估信息质量的监管部门主要有国资委、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等。政府作为评估信息监管者,依据国资委、财政部和证监会等部门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对资产评估行业实施监管。其对资产评估信息的要求主要是:评估机构能够提供真实的资产评估信息,为企业资产产权变动创造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以避免因资产信息的不真实而影响企业问的公平交易,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如200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开展资产评估行业的全面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和业务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对资产评估业务质量的检查主要是对近三年来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的质量进行检查。通过抽查评估报告及工作底稿、向有关注册资产评估师和从业人员询问等方式,检查资产评估机构业务质量和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其中重点检查评估机构是否履行了应有的资产评估程序,是否严格执行了相关的准则和规范,是否故意做出错误的专业判断,资产评估报告是否存在虚假、不实的内容等。转中国-从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协会来看,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各省级评估协会对资产评估信息的监管施行自我约束机制。协会通过制定资产评估准则、审查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资格等方面来规范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因此,行业协会对资产评估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考察评估过程是否按照执业规范和准则的要求开展资产评估业务,即资评估相关准则是行业协会的主要评价标准。

通过对资产评估信息的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三方的分析,可以看出,三方作为“理性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资产评估质量标准认识的不一致。由于评价标准不同,三方博奕的结果往往成为牺牲社会公益的负和博奕。因而需要协调三方对评估质量评价标准的认识,统一评价标准,建立一个正和博奕,以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质量评价标准

(一)以社会公众利益为本,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

对资产评估的质量评价是建立在质量标准基础上的。作为一项社会中介服务,资产评估应有其衡量服务质量的统一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不能有所偏袒,充分体现资产评估的公正性。目前资产评估的质量标准主要是以资产评估准则的形式出来的,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是由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由财政部实施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是资产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资产评估信息的供给者利益的代表,财政部、国资委是政府利益的代表,也就是资产评估监管者利益的代表,同时也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而作为广大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的社会公众则很难参与到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这样,社会公众的利益就很容易被忽视。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国际资产评估准则的首要目标是“为公众利益”,我国在2004年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一基本准则》中的第一条也指出了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指导思想。可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已成为国内外资产评估行业制定资产评估准则的目标。只有在资产评估准则中真正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充分考虑了资产评估各当事人的利益,资产评估准则就可以成为资产评估各相关利益者评价资产评估质量的共同标准。

(二)明确资产评估相关各方的责任

协调资产评估信息需求者、供给者和监管者的认识,形成统~标准,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各方的责权关系。从本质上说,资产评估质量的形成过程是需求、供给与监督三者反复博奕,实现利益均衡的过程。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一齐采取措施,才能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资产评估质量的目的。

从资产评估信息的供需方面考察,供需双方首先要明确资产评估的目的,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评估信息对于其提供者和使用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资产评估要求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所作的评估结论承担各种责任。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资产评估的责任如经济责任、道德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才能避免评估结论过高或过低而降低资产评估结论的法律效果和权威性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委托者及资产占有者的责任是提供有关资产的真实可靠信息,积极配合评估机构工作,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评估机构威逼利诱,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认识

资产评估是一项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的工作,因而必须加强对资产评估有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由于我国资产评估发展的历史不长。许多人对资产评估行业还比较陌生,甚至有些人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把资产评估作为达到自己不法目的的手段,给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施加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直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对资产评估的有关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统一社会公众对资产评估质量标准的认识,还可以对资产评估工作进行社会监督。

篇7

一、 评估中介机构与评估委托方的归责问题。

评估机构作为社会中介组织,其对外承担三种责任:

(1)行政责任。国务院91号令第五章规定:“资产评估机构作弊或者,致使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国有资产管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宣布评估结果无效,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该资产评估机构给予下列处罚:(一)警告;(二)停业整顿;(三)吊销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

如评估机构认为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行为不当,国务院91号令还赋予其救济手段。但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再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因此行政处罚及行政复议在现行体制下能否成立,在实践中值得探讨。

(2)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一款规定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3)民事责任。评估机构作为受托方,与委托方――国有资产占有单位之间形成委托合同,适用《合同法》调整。对由于资产评估机构的过错,给国有资产占有方造成损失的,可依据《合同法》第四百零六条的规定“有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评估机构在处理委托事项过程中,由于重大过失或故意,给国有资产占有方造成损失的,应由资产占有方追究其违约责任。

从另一角度来考虑,国有资产买受人出于对资产评估机构出具报告的信赖,做出并实施了国有资产购买行为,但因评估报告存在重大缺陷使其形成错误的判断,造成重大损失的,国有资产买受人是否可向评估机构请求损害赔偿?要解释这一问题可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

浙江某鞋业厂(A1)为国有企业,其投资主体为浙江省某鞋业集团公司(A)。鞋业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常年亏损,企业正常难以维系。为甩掉历史包袱,鞋业集团公司努力为其寻找新婆家,后被江苏省某民营鞋业公司(B)相中。B公司长期以来欲扩大在浙江省的市场份额,想通过兼并浙江老厂的行为实现其市场战略意图。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浙江省A公司委托某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后鞋业厂净资产为245万。买卖双方经协商,一致同意以评估确认值作为转让价款的依据,并签订了正式的国有资产转让协议,B公司一次性支付了245万的转让价款。民营企业B进驻鞋厂后,发现评估报告结果与A1厂的实物资产情况相距甚远,评估机构未按国家评估规范进行实物核查,只是“闭门造车”,简单根据企业提供财务报表,套上某某计算公式,在一天内“计算”出评估值。A1厂的实际净资产仅为52万元,大多数实物资产都因国有企业常年管理失控而早已丢失。

江苏省民营B公司立即要求解除与A公司的国有资产转让协议,并要求A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特别强调的是,B公司还要求评估机构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但评估机构辩称,其与B公司未发生业务关系,评估机构也未从B公司处获得收益,B公司不应向其主张赔偿。但最后B公司以侵权为由,坚持将评估机构告上法庭,主张评估机构对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评估机构行为完全具备侵权产生的要件,故笔者认为,评估机构的行为对B公司构成侵权,理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因此,为规避上述风险,评估报告常有下列声明:“本评估报告仅供贵公司为本次特定的评估目的使用,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评估行业管理机构审查,未经评估机构同意,本评估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不得向委托方之外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不得发表于任何公开媒体上。”评估机构意图以此来规避评估报告由委托人以外的第三方使用所带来的侵权责任。

二、评估方法对评估报告公信力的影响。

通行评估方法有四种(1)收益现值法,指将被评估资产在剩余寿命内的预期收益用适用的折现率折现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并以此确定被评估资产价格的一种评估方法;(2)重置成本法,指在现时条件下重新建造或购置一项全新状态的被评估资产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该被评估资产的各种陈旧贬值(含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后的差额作为被评估资产现时价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3)现行市价法,指按市场现行价格为价格标准来确定资产价值的方法;(4)清算价格法,指以清算价格为标准,对企业或资产进行的价格评估。

在现实评估运作中,一份评估报告往往对不同种类的标的采用各异的评估方法,而且各评估机构在具体评估过程中采用的参数也将不同,这将导致同一交易标的由不同评估机构评估得出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笔者认为,解决这问题的途径为(1)评估协会细化评估操作规范,使同一时点、同一标的的评估值在不同评估所之间趋于一致;(2)对帐面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国有资产评估项目,要求由两家以上评估所共同出具评估报告,这一来可仿照再保险的有关做法,降低评估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二来可降低因人为故意或过失原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

三、或有债务影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个别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内部管理混乱,公章管理失控现象常有发生,这就造成许多或有负债未在帐上体现。而评估机构的原始资料来源于委托企业,如委托企业未提供相应资料,评估机构便无从着手。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对企业净资产的评估,净资产=资产―负债,这不同于简单的资产评估,提供多少实物就评估多少。而如果负债未完全列入报表,将直接影响净资产评估值的准确性。

或有负债有时连现任企业经营者都不清楚,所以当委托评估企业未提供或无法提供真实、完整资料,致使评估报告失实,给评估报告使用人造成损失的。受损人是应当向资产占有方索赔还是应向评估机构索赔?举证责任在评估机构一方还是在受损方?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评估机构承担的责任应为过错责任,即需要受损方提出评估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其损失的有力证据。

四、国有资产评估机构收费与评估结果的关系。

评估机构的收费有国家统一规定阶梯标准,基本上体现“高估高收、低估低收”的原则。这一收费方式事实上诱导了评估机构高估评估标的,评估报告的公信力易于受损。

五、无形资产评估的障碍。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国有资产评估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无形资产属法定评估范畴,但在许多实际工作中,无形资产未评估即出让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在于无形资产评估缺乏定性定量标准,即便评估也因与市场价值严重脱节,缺乏实用性。

但如任由无形资产未评估即出让的现象发生,那将可能会导致百年老字号的招牌拱手送予他人,造成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评估不能解决的事情,留给市场机制去解决。不管评估值合理不合理,只要确定国有无形资产的出卖时点,交由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充分的出让信息披露,实行公开交易,用市场机制检验价格,这就能从制度上确保在这一特定的时点上,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六、评估结果的确认或备案问题。

长期以来,对国有资产评估结果采取确认制。评估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确认行为是喜忧参半,“喜”在有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相应的评估机构的自身责任似乎有所缩小;“忧”在评估过程有了确认程序,许多评估机构的结果被调整或修改,评估时间过程也相应有所延长。

笔者认为,在评估机构出具结果后的确认程序,容易导致责任模糊。如评估报告的使用者认定经确认的评估结果有重大瑕疵,其是对评估机构提起民事诉讼还是向评估行业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尚有争议。

七、评估过程中的非正常干预问题。

笔者在从事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过程中,常遇到一类情况:某出让企业的净资产评估值迟迟无法出来,当追问资产占有方原因时,对方称转让谈判的价格尚未谈妥,所以评估值也无法出来,最终的评估值要以交易价格保持刚好一致。这类现象在当前国有资产出让过程中并不少见,资产占有方对评估机构的影响力或者说干预能力可见一斑。

篇8

一、对于国企改革中的评估问题。在专家评审会讨论中发现很多问题不是单纯的评估技术问题,而是改制方案中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改制方案关键问题不明确所造成的。

建议评估机构应在详尽了解改制目的及背景前提下,开展尽职调查,按操作规范进行职业判断。首先应尽可能制定详细、完善的评估方案,评估的采用应进行充分论证,并多和委托方特别是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对评估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各评估师应熟悉、掌握中央及深圳市关于国企改制的一系列法规及规章,严格依法评估。

二、评估机构进行整体资产评估时,将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并入评估报告的,评估报告所纳入房地产的评估范围与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处置方案所确定的资产范围不一致,造成部分资产漏评,整个资产评估报告的使用。

建议评估机构应先核对资产评估明细表与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处置方案所确定的资产范围是否一致。如有未纳入处置方案的房地产项目,应进行资产评估。对未经深圳市国土部门备案的非深圳地区房地产评估项目,评估机构应按规定实施评估程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委托方已与房地产评估机构签订有关房地产项目评估业务合同的,特别提示资产评估机构,在与委托方签订业务约定书时要注意明确资产评估范围。

三、对于长期投资的评估,部分评估机构按照母子公司合并报表进行评估,不符合《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条规定。

评估机构应按照规范的要求,先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根据拟改制企业占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确定该项长期投资的评估值。控股和非控股的长期投资,都要单独评估值,并计到长期投资项目下,不要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与投资方合并处理。

此外,评估机构应按照《资产评估报告基本与格式的暂行规定》的要求,简要介绍投资背景、被投资单位的概况,说明长期投资的种类、形成原因及对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深入了解具体投资形式、收益获取方式和占被投资单位资本的比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评估。建议评估机构着重说明长期投资以不同的方式评估的理由,并履行应有的资产评估程序。

四、在对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项目评估中,部分评估机构未能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进行评估,造成企业账面数,审计报告数与资产评估清查明细表数不一致,影响资产评估报告的合理使用。

建议评估机构在出具正式报告前,做好与审计机构的对接工作。企业申报账面值应与审计报告数一致,对评估需要调整的事项,应在清查调整值中进行调整,并需要企业予以确认。

五、评估机构擅自对应收款项评估为零。

对国企改制应收账款的评估,必须在恢复已计提的坏账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应严格按照深圳市国有企业改制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评估。对于按照有关规定可以核销的资产损失,经规定程序审批后方可予以核销。确保应收账款相关有案可查,防止有关责任线索灭失。

六、对于预计负债的评估,由于现有评估、评估准则及相关操作规范未有涉及,评估机构在评估中往往按企业经审计后的账面值予以确认,未能充分考虑预期可能获得的补偿及可能支付的确定金额。部分评估报告的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仍然为“未考虑现在及将来可能承担的抵押、担保事宜。”造成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与评估结果互相矛盾。

评估机构在具有充分理由对预计负债进行确认时,应考虑将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设定为“仅考虑上述担保事项,对资产评估结果的,未考虑其他现在及将来可能承担的抵押、担保事宜。”应特别关注企业在承担连带责任担保的情况下,担保单位享有的拒绝履行担保责任的抗辨权以及在履行担保义务后所拥有的向被担保单位的追偿权。并说明上述事项可能对评估结果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关注企业与被担保公司是否存在反担保合同,对企业为各子公司担保的预计负债,应核实被担保公司是否存在重复挂账问题,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应保持职业谨慎态度,并做到所确认的预计负债证据充分、计量合理。

七、执业风险意识仍有待提高。部分机构未能充分关注资产评估目的行为与评估结果的对应关系,对重大事项未充分履行如实的告知义务,对重要事项影响企业净资产的程度揭示不深,对资产评估风险易发生区域把握不够准确。

建议评估机构充分加强前期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制定详细周密的评估方案;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选择适用的价值类型和,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将职业判断贯穿评估工作的始终。重点把握资产评估机构所面临的重大事项不确定风险、权属风险、数量风险、计价风险、报告风险及档案风险等主要风险。对有关业务形成结论或提出建议时,应当以充分、适当的证据为依据,更要在允许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防范执业风险。

篇9

近日,为了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珠宝等特殊资产抵质押贷款产生的经营风险,有效规范资产评估机构以及注册资产评估师相关评估行为,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联合《关于规范珠宝等特殊资产抵质押贷款评估有关事项的提示》(以下简称《提示》)。

《提示》是两个协会以共同发文的形式针对珠宝等特殊资产在抵质押时的风险防范提示。

一是明确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珠宝等特殊抵质押资产的市场价进行评估,并作为发放抵质押物贷款的参考依据。《提示》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珠宝等特殊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应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首先对珠宝等特殊抵质押资产的真伪进行鉴定,其次对珠宝等特殊抵质押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以鉴定、评估报告作为发放抵质押品贷款的参考依据。

二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评估环节、评估报告的审核、抵质押物后续动态管理等提出了要求。《提示》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遵循“公正公开、透明操作,信息对称”的原则,择优聘请取得财政部门颁发并在其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业务范围中标明“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任何个人及不具有法定资质的民间组织出具的鉴定评估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提示》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和加强抵质押品评估报告的审核制度,重点审核抵质押资产产权状况、专业珠宝评估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出具的鉴定评估结论或意见、以及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提供必要的资料并恰当使用评估报告的情况。《提示》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抵质押物持续管理制度,对抵质押物实行动态监控:贷中及时掌握抵质押物价值变化情况,可以委托评估机构定期或在市场价格变化较快时,重新评估珠宝等特殊资产抵质押物价值;在处置珠宝等抵质押类金融不良资产时,需聘请具有相应法定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作为确定处置价值的参考依据。

三是对资产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开展抵质押贷款评估业务,加强执业行为过程质量控制提出要求。《提示》对评估机构和珠宝评估师开展珠宝抵质押贷款评估业务时,从恪守职业道德、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保证质量、履行程序、保守商业秘密、承担责任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篇10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失范现象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失范现象

无形资产评估的失范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失范。某些评估机构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做出了许多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评估,某些评估机构不服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评估目的,不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估结论,有些评估机构未取得合法的评估资格,或者聘用了没有评估资格的人担任评估人员。

2.科学失范。某些评估机构在评估时评估方法和价值参数的选取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严谨。主要有:评估方法选择不当,评估的价值参数和技术参数不当,评估的分析调查方法和计算公式选择不准确,或计算出现严重失误。

3.财务失范。某些评估机构对企业进行无形资产评估时,不按照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的财务核算,甚至连简单的财务统计都不进行,就作出评估结论。

4.方法失范。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场法、清算价格法及数学方法。评估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评估对象的基本要求,要求综合使用各种评估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估结论。

二、失范原因

(一)无形资产评估失范的客观原因:无形资产评估对象的模糊性可能造成评估结论的失真和失范;评估的复杂性可能使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产生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判断;评估工作的艰苦性可能使评估人员由于时间、精力、智力及体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评估结论的失真和失范;评估结论的估计性的特点可能使评估人员因材料掌握不全面、评估经验不丰富、思维判断的不正确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评估结论的失真、失范。

(二)无形资产评估失范的主观原因:评估机构少权威,由于缺乏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因而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很难适应无形资产评估的复杂情况;评估规范无细则,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许多具体项目没有具体细则,对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中的具体问题未能也不可能做出明确规定;评估方法欠科学,不同的评估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是单独还是综合采用评估方法,这都需要根据评估对象的客观实际做出决定的;评估机制缺监督,无形资产评估的结论不能仅仅由评估机构单方面做出决定,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机构予以复核、监督。

三、防范对策

1.完善评估组织机构: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必须由合法的、专门的评估机构的具有评估资格的人员进行;应该有更加严格、更加明确、更加规范的审批程序;无形资产评估人员应该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取得专业评估资格证书,并被合法的评估机构确认和聘用,才有资格参加无形资产评估工作。

2.建立评估法规体系:要对无形资产评估系统作出明确的规定;要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管理作出规范化的规定;要对无形资产评估结论的认定和公布作出必要的规定,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要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责任作出明朗化的规定。

3.培训评估专业人员:搞好无形资产的评估,必须大力培养一大批无形资产评估的专门人才,要提高评估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法律政策水平、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公关力事能力。

4.宣传评估专业知识。

无形资产的评估是一项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的工作,因而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有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无形资产评估的有关知识不能只被少数评估专家所掌握,要扩大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尤其是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都能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无形资产评估的有关知识,让社会和界运用自己掌握的无形资产评估知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进行监督,以防止无形资产评估的失实、失真和失范。

5.建立评估监督机制。

要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必须有一定的监督机制。只有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监督,才能有效地鞭策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依德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才能防止评估结论的失真和失范。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监督主要有政府机构的监督、社会的监督、法律监督和技术监督等。对评估机构所做出的评估结论在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审核。必要时尤其是对重大项目的评估最好选择两个不同的评估机构进行背靠背的评估,比较他们的评估结论,从而得出可靠的评估结论。

6.按无形资产的特点进行评估

(1)系统性:评估企业的不同资产或为不同目的而进行的资产评估,所采用的计价标准和评估方法不可完全一致,必须对针每一问题,从众多的评估方法中选取最恰当的方法,或同时采用数种方法,这种现象表现为评估方法的系统性。

(2)动态性:企业资产评估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资产进行评估,不仅考虑现有资产的价值,而且还要考虑现存资产可能实现的预期收益;二是资产评估不仅发生在经营者接受资产的时刻,而且还发生在经营者终止经营的时刻,为了更有效地掌握企业资产的运营状况,做到清楚,亦可在不同的时期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再评估。

(3)市场性:企业资产评估,一般来说,都是发生在产权转让或资产流动的时候,所以,企业资产的转让及伴随的企业资产评估也势必在这一市场中完成。

(4)预测性:既然企业资产价值是由资产的本身价值及其预期的经济效益共同确定的,可见,其价值的大小不会是非常精确的,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总之,随着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新的变化是无形资产在企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对企业及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与完善评估中的相关法规、制度、程序及监督,使无形资产的评估更公正合理,有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及建设。

参考文献:

[1]汪国芳.科研工作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

[2]常文学.浅议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