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美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1:0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美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新课程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看谁涂得好看”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滚动乐园”是对圆的形状、性能特征的体验;“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花点心”是对橡皮泥可塑性的体验;“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五彩路”,“美丽的天空”,“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巧用纸餐具”,“卡通明星总动员”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飨读者。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遨翔时,也放飞着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篇2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上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机构凭借自身优势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但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红专.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J].中国美术教育,1994,(5).
篇3
论文摘要:针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教育部提出了加快推进艺术教育的课改的要求,本文结合中外艺术教育对比研究,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的对比分析,阐述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开创我国学校教育的新局面。
全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两年多,去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其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扭转艺术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从中外艺术教育的对比研究看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差距
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l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早已把学校艺术教育写进联邦宪法,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在教学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等同样重要的地位,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认为是对国家和文明的未来最佳投资之一,认为美术课是为全体学生开的,而不是少数爱好者。”法国在1987年通过《艺术教育法》,并确定每年5月l8日至23日为艺术教育周。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学校艺术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艺术教育还有相当距离,且区域差异也很大。
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美育”被列入教育内容之后,美术教育的地位被正式确定下来。但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许多学校对艺术课程不够重视,艺术教育手段跟不上,场地受限,设备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尤其是农村艺术教育仍十分薄弱,教师数量(主要是普通高中和农村)总体不足,地区分布严重失衡,许多重点中学只看重升学率,根本不重视艺术课程建设和投入,我们对四川20余所省重点中学进行调查,结果是高一之后普遍不再开设艺术课程,学校只保留高考美术辅导班,艺术师生比大约为1000:1。与此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着高考方向开课,不考美术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没有美术课程,这些均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国家在近一两年内举办了大量新课改培训班,但仍改变不了许多中小学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的现状。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全面实施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充分认识学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许多方面下大功夫,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二、从现行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比较分析认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我国现行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教学体系探索方面与国际接轨,较原大纲有一个质的飞跃,更具高度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活动的指导等方面,“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养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首先,在基本理念上,现行课程标准在认定美术为艺术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人文性质”,改变了重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其课程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知觉和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而原大纲的价值观主要在以体现审美教育为主线。
其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同样有较明显的区别。原大纲对目标的表述较为简明而全面,内容主要是知识点。新课标在对目标进行表述时,把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更为科学、具体、明了。在总目标下,按造型与表现、欣赏与评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个方面,分学段制定教学子目标,这是非常科学的。
再次,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根本的区别是:一是原大纲的门类(欣赏、艺术、绘画)是按学科的知识系统来确定,而新课标则变静态为动态,以教学活动设立学习领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综合探索”,不仅是对内容的拓展,而且是对美术目标和观念的突破、教学方式的突破。二是新课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构建教学内容。三是新课标力求精简内容、降低难度,这一点以前同样提出过。现在再次强调,力争在一段时间内有显著的成效。
最后,在评价体系等方面,原大纲主要是成绩的考核,而新课标用较大篇幅,说明评价的作用,强调评价的重要性。另外在课程资源开发,兴趣的培养及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方面同样也迈出了很大一步。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借鉴意义
我国刚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已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提高现代人的综合素质。而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同样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也是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的重要阶段,在高等学校开展好公共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小学、高校艺术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校艺术教育既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延伸,也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补充,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普遍薄弱的状况下,加强高师艺术教育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师生更要深刻领会我国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的意义,自身建设要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由此可见,高师美术专业教师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及领会课改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要将其渗透到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深刻领会中小学美术新课改精神,明确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本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的迫切要求。
我国已计划尽快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合理的艺术系统教育体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明确提出了高校开设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对高校公共课艺术教师(普通院校)的要求极高,既要有高的专业素质,又要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
在普通院校开设好公共艺术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实践、探索和研究。借鉴中小学艺术教育课改精神,我院初步建立了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素质,满足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渴求和期望。实行必修和校级素质文化选修,纳入学分制,所设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尤其是校级文化选修,选择艺术课程的学生比选其它课程的学生多,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我院普通专业公共美术课程教学框架:
公共美术课侧重欣赏和评价,因而涉及内容多、信息大,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增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文明程度。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个人人格的完善均会起积极的作用,对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去年,几位非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美术课程,在老师指导下,考取了四川大学等高校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用先进的文化艺术陶冶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虽被写进了教育方针,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相当一部分教育界同仁对美育和学校艺术教育的认识问题得不到解决。“实践证明,认识问题仍是制约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是虽然重视艺术教育,但开展艺术的指导思想偏离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一些学校艺术教育为应试教育服务,为少数学生服务,为经济利益服务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高等学校对发展专业艺术教育非常积极,甚至不顾条件硬上马,但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这就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及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更新观念,全面认识美术的价值,着眼未来,把有利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利用起来,起到相互协调的“合力”作用。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探索综合评价的选拔方式,以期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路相衔接,以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篇4
[关键词]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味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风潮[5]。
《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在2011年第1期《语文月刊》卷首语上写了篇《重在语文之道》的文章,谈论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他写道:“我以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当把重心放在学生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及把握上。”[1]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凡事皆有其道,得其道方能解其困,一如庖丁解牛。但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却与他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语文之道”便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之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语文学习要求之道。
语文之道,乃语文之规律,语文之原点,语文之真谛也。领悟和掌握语文之道,对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递语文之道的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得以提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呢?
一、重视语文“工具性”,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承载着政治、历史、美术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等教育内容;语文教学是万物之源,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能力才能对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没有语文素养的积累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进行。但是,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也不是美术课或者其他自然学科,所以,把语文课上成任何一种其他学科都是荒谬的。
在不断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天文地理的介绍,音乐绘画的欣赏,逻辑思维的训练等等本不属于语文教学重点的内容搬到了语文课堂上,再加上多媒体展示,创新设计,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了,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忽视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现象还有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强调过头,出现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仍然要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设定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家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作为高中生的基础学科,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设立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字词的音、行、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以及其规律、修辞、语言逻辑等等。如何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这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语文的表达技巧和书写方法。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单独地孤立起来机械进行,而是应该在语文整体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在强调语文人文性和文学性,强调德育功能,审美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过程中,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文本解读能力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结合德育、美育,突出语文“工具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标的理念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语文教学要有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所以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是其特殊内涵,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因文悟道,要将鉴赏、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但是语文课必须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审美教育、渗透道德教育,使各项功能教育得到有机协调。必须清楚地明白,语文课是语言课,是工具性学科,不是单纯的政治课和文学课。另外,因为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无限,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这也是语文工具性最明显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的关系,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了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说明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更多的应该是依赖学生的实践训练,在练习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语文教师,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课外阅读,另一件是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作为哲学家兼作家的周国平先生一语道出了语文的实践之道:要大量读写练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正体现了多读多写训练的重要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语文教育的精髓,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习中掌握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在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的基础上才是审美、文学方面素养的要求。不能把新课程理解为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正确认识教改目的,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工具性作用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二、倡导语文“人文性”,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是国人默认的人文教育最强阵地,在人文教育的素材上,语文学科较之于自然科学学科具备天然优越的人文条件,这是人文教育的必须的依据和条件。在具备先天优势的前提条件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意义便显得任重而道远。“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高中语文教学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使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新课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便是对语文“人文性”的肯定。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文教育的需求与旨归?语文学科又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才能不从“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人文性”的极端呢?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更好地体现其“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集国内外古典和现当代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于一身,在彰显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活它蕴涵的精神、品质、智慧等因子,可以让学生不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塑造。能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高地,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3]。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一些背景材料、文人故事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下文的方式技巧等。
(二)延伸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学习,课堂的学习,学生必然会“营养不良”。因而,在立足课堂、教材以及基础知识上,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拓展,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读好书,就是与古今高尚的人物交往”。优秀的作品是经历了人类长期考验的经典佳作,其中折射的良知、爱心、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都是上等的精神食粮。在课外吸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和阅读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丰富知识,锻炼能力,体验生命,感悟生活,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让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人文教育”,引导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育人”功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代青年的精神品质的形成与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便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标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语文课堂上,教材主人公人物身上的正直、善良、坚强、自信、奉献等优秀品质都是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等。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新课标倡导,高中语文教学应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综上,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设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目标,倡导“人文性”,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导过程和方法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味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4]
“把语文还给语文”,让教学回归“语文味”是如今语文教学惨杂着许多“非语文”因素,语文公开课走在“语文味”边缘所迫切需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坚持“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四有”原则,将语文课堂变成真正、有趣、有价值的语文课。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师才能教导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具备充分语文素养的人才。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之道就是语文教学之道、语文学习之道。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传递语文之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师通过“重视语文工具性”、“倡导语文人文性”、“教学回归语文味”三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从而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重在语文之道[J] .语文月刊,2011(1)
[2]何伟华.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J] .语文月刊,2010(7):14~15
[3]许易杨.沐浴着书籍的阳光[J] .语文月刊,2010(7):31~32
篇5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首这段不平凡的时间,有欢笑,有泪水,有成长,有不足,制定一份工作总结吧。你知道工作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美术老师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小学美术老师工作总结1一学期美术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担任__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在这个学期中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的教学教法,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去分析,探讨综合探究及多媒材的运用。我还和其他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新课标,并把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运用到教学当中。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1.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认真按照美术教学新课标教学教改,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按照学校安排课时认真把美术课上好,课前要做到备好课写好教案,课中要上好45分钟,多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课后要辅导好学生的兴趣爱好,能更好的接受美术的陶冶。这一学期基本能按时完成教学,效果也还可以,很多学生对美术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审美知识也提高了不少。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想法与兴趣。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游戏、图像等到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主要来自壮族乡和苗族地区,文化基础知识较落后,学生对各方面认识较少,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就成了我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__年级班级人数众多,管理教育任务很重,我经常运用课间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思想教育。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好转,我运用美术课中的美来教育学生,是他们认识到,心灵美是学好画画的基础;养成耐心,细心也是学好美术课的良好品质。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思想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反复教育,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学习经验与体会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美术教学工作其实也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上课也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准,不仅能说会道,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必须要强,让学生心福口福,从内心佩服老师的才能,学生才能认真去学习。在上课前,我都先去熟悉要上的教学内容,要画范画的,先把作品画好,在上课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更好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__年级学生接触美术知识较少,在教学过程中要一步一步去引导学生去学习,本学期主要加强学生的构图、线条、比例内容和书法知识,因为书法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在上美术课时,要角学生一些书法的基础知识,也严格要求学生把书法字体写好。通过一学期的教学,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书画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让学生去了解美术和学习美术知识。
4.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要加强学生多动手和动脑练习的能力。
2)、要组织好学生多到室外进行写生。
3)、教师要多与学生在一起进行学习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改正一些错误的绘画方面存在的问题。
4)、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多进行范画,多辅导讲解。
5)、老师要多点评学生的部分优秀作品个较差的作品,分析好问题,鼓励学生学习。
总之,在今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参加各类学习与培训,利用课外时间多与学生在一起交流美术这学科知识,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更很好的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最新小学美术老师工作总结2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与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对这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教学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
为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矗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机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矗。
三、经验和教训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
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6、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进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
7、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四、自身素质
课堂之余,我认真参加了学校以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最新小学美术老师工作总结3转眼,一个学期又已经匆匆过去,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地开展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学科教研教改工作,努力使我们学校的节能各学科能从教学改革的理论中走出来,改革并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提高了教师、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下面就将本学期的教研教改工作综合总结如下:
1.拓展学科文化范畴,培养创新的教学思维和辅导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着手,在美术、音乐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利用节日等气氛来营造美术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出来。本学期一开始,儿童画兴趣小组在重新组建后又开始活动。每周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在美术教室训练一次,每次都有每次的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儿童画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基础训练。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兴趣,有部分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技法已初步接触过,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绘画水平和制作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参加区中小学生的现场书画比赛,其中有硬笔书法2人参加,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成绩、绘画比赛有6人参加,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手工制作有2人参加获得2个一等奖。由王孟老师辅导的舞蹈节目在区文艺汇演中获得三等奖。
2.课堂上要有效的运用创新教育
在教学中能够愉快的进行教学,并进行创新的教学思路,其中陈勇老师在区美术教研节中展示了一节美术课《概念服饰》获得优质课。在学校的青年教师的课堂比武课中,有许多的老师花了许多的心思来砖研教材,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知识进行教学。其中陈勇、周云老师获得学校汇报课的一等奖,大部分的老师认真的参加了各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受到了很好的启发。
3.树立科学的教学、学习理论,强化教师的“理论武装教学”的思路
通过2个星期一次的教学研究集中学习来拓展自己的思路,了解别人的教学成果,教师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业务学习时间积极学习有关教研教改的理论文章,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创新教育的理论,使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利用学科知识完成了省级科研音乐课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研究》、区英语课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分成教学的研究》。同时积极参加学校、教委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活动,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写出教学论文。各学科在学期开始就撰写了学科教案和论文共有10余个教师参加了论文的评比活动。美术、音乐老师参加一年级新教材培训活动;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等。音乐教师参加了省音乐课堂教学的展示巡礼活动,受到很好的启发,美术老师参加在德清的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感受到了心得课堂教学气息。
总而言之,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仔细的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我们学校的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学科的教学推向更高的层次。
下学期建议设想:
1)、改变学科教师分散的状况
目前学校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教师人数、学科都比较完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学校学科教师进行的相对集中,这样有利于学科的整体教学思考,提出更好的学科思路,虽然现在部分学科教师在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但是我觉得可以相对的集中。如成立美术教师办公室、音乐办公室、英语办公室等,因为学科本身也需要一定的讨论、思考的需要,像美术老师还需要一定的空间进行一些绘画的创作等活动,所以成立学科办公室可能更适合学科的办公室,像体育办公室就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
2)、在学科面前落实每一个教师的块面负责制度
现在虽然学科有了,专业学科教师也比较全面,但是要防止个别的“单独教学现象”,就是只完成学科的课堂教学,没有把自己在该学科前的特长、优势展现出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分工但是不全面也没有很好的落实,常常发现会有很多的老师在忙一个事情,到最后也没有什么成绩。落实块面负责,学期末进行适当的形式考察,以便了解该教师在该学科在这个学期的情况。
最新小学美术老师工作总结4一、主要工作回顾
本学期,主要结合本组的教研主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以及学期初县里备课时的“如何把握好评价这把尺子”为重点,展开的美术教学工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常规工作:
1、认真完成美术教学工作,做到按时上课,不轻视每一节课。
关注每一堂课中学生的“创新”之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进发展其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所在。
2、以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为基础,备好、上好每一节课,与全组美术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专业素质。
本学期,承担了组内教研课《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有趣的汉字》《对印版画》《色彩的色相》,和县级领导检查工作时,随机指派的两节课。分别是《红色的画》和《黄色和蓝色的画》。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都能得到各位同伴的积极指导,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研究乐趣。使得我在课堂中成长。期间我发现,备课备得越深入,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越繁杂。这时候,就需要我从中提取精华,总结和归纳教法。就得去思考,如何才能给学生带来一个高效的课堂。在这样的实践中,我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给出了反思。
3、学生在绘画,手工制作,和欣赏这三大课型中,有梯度的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提高品位,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比如学生在习惯了只是用彩笔和铅笔绘画以后,往往会对美术课产生一种代兴趣,于是我在本学期把《彩墨游戏》和《对印版画》安排在了绘画和手工制作之后,学生对于全新的体验非常感兴趣,以至于所有的班级不用再三强调,就都能准备好相关用具。两堂课下来,同学们还都争着问,什么时候还上这样的课。我想孩子在这样的体验中,完全自己动手制作、参与,体验各自不同的“画面效果”,这不正是同学们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和被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所吸引吗!
4、艺术团教学:通过课内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一批美术特长生,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学好美术,从而全面提高美术素养与美术技能。
比如我在本学期就在三年级根据平时的表现,选出一些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来参加我的课外小组制作手工画。使这些同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事实证明,孩子的创造力是要一点点培养的。是需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
5、强化课堂纪律,良好的组织纪律是才会有良好的开端,因此本学期美术课堂首先要抓好课堂纪律,发挥美术特色,以美为标准,渗透到学生的语言、行为中去。
二、成绩与不足:
成绩:个人方面:本学期获得__省美术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和电脑设计单项奖,并在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方面:本学期依然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观注学生的点滴变化。比如学生在画背景中的树木时,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出现的情况(比如不可以画成什么样),并给出小提示,必要时给出示范。不求整齐划一,只求变化多端。并给有创新想法,与众不同的学生加“绘画星”,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在本学期的期末测试中,三年级的成绩好于五年级,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在知识的难易程度上五年级的相对抽象不好理解,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或者是死记硬背。第二,是五年级的课时少于三年级。而且因为小学的美术课还是应该以兴趣、欣赏、增长见识为主,不能简单地传授理论。
不足:在三年级课堂教学中,评价手段应用的还不够全面,不能全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五年级则是在知识落实方面还不够扎实,需要把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印象。让知识与绘画有机的融合。
三、今后努力方向:
总之,在新的学期里我将一如既往的搞好自己的各项工作,用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丰富的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在美术中学习和创造的乐趣,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新小学美术老师工作总结5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已近尾声。本学期我承担了五年级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里和孩子的相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学习的过程。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消泯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是创造活动之大忌。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另外,美术课程中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我们今天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已不是再灌溉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必须让学生能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适合于自己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也就是能在新的社会发展的情境下,能够不断地发现社会中的或自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学习、寻找有用的信息,能通过分析和思考作出判断,再创造性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评价,不断地进行改进或完善,直到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
5.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学之余,我不断地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 人文素养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1-02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标的实施,使初中美术课的人文教学能够顺利实现,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各种问题。
1.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被重视
目前还有部分学校把对学生考评的重点放在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上,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文化学习中融入美术知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
2.教学目标设计缺乏人文素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而不是鼓励学生培养情感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发创意,充分的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美术课程在很多地方尚未编入教学目标,仅将人文素养教学话语中,并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这不利于人文教学的发展。
3.教学评价体系缺少人文素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评估体系比较单一。评估中往往是只中结果不中过程,这不利于人文素养课的推进与开展。单一的教学评估体系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发现学生的不足和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促进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在教学评价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人文价值取向,能不断的促进美术课程的推进和美术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评估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发面发展更加要重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潜能发挥。
二、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生不单单是一个听课者,逐渐的变为教学的主题,教师也不再是原来的说教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角色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促进和引导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不断的去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协调好师生关系,突出人文关怀。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更加的自由自在,更加的有信心,可以充分的发散思维,实现个性发展,为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做准备。
2.了解教材人文内涵
美术教学是美育的直接表达方式,是人文精神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将自然界和现实的事物听过艺术手段来描绘出来。在描绘的过程中,描绘者需要投入自身的情感,融入自身的认知,赋予作品生命。作品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具有了活力和情感。初中美术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美术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不断的引导学生品鉴优秀的艺术作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提高学生对学术的认识和对美得认识。
3.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美术教学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优秀人格,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默契合作。所以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在和谐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增加人文关怀。重视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增加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促进心灵的交流对话。
4.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书本,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到言传身教。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应当不断的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美术专业素养,提升自身美术欣赏水平和美术技能,把美术和其他文化课程有效的结合,促进文化课的学习,促进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5.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美术教学不受重视,甚至是可有可无,时间经常被挪用。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要走出课堂,增加交流与沟通,提升创造和长信。培养学生的细信息和自尊心,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当今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这平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凌国荣.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探究.合肥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王晓婧.初中美术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7
关键词: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要求;培养途径
教育部宣布,2015年,我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师范生不具备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的优势,这无疑提高了对在校师范生基本素养的要求。因此,笔者对此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的要求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对应的优化途径,以期新时期美术师范生在众多非师范生中能够脱颖而出。
一、 社会各界对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的要求
1.美术师范高校: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指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由此可见最初的培养目标下,美术师范生要具备以上几点基本素质。而事实上,由于美术师范的培养模式受制于传统的美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更加重视美术技能训练,轻视教育实践经历,培养目标主观上偏向美术家。
但目前美术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基础教育美术教育岗位趋近饱和,本科毕业生主要流入更需要一专(美术)多能人才的小学。因此,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对高校美术师范生的培养,需要回归其教育工作者的本源目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着想,因而要做到技能突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2.国家教师资格证及地方入编考试:教师素养要求分值化
教师资格证考试各个地方不同,但是不管面试、笔试还是上机考试,都要求师范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笔试从学科而言,涉及学科专业知识、教材教法、新课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理论及其实践知识。而面试则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语言表达、仪表仪态、课堂问题解决等综合素质。美术教师资格证国考将对美术师范生的素养要求以百分比计算分值的考试的形式体现,这对改革后即将进入高校的美术师范生以严进严出的制约,提高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资格证考试从大三起一年举办两次,流程与入编考试流程大致相同,所以它可作为一个入编前的模考,给学生以后的应试积累经验。
3.中小学对在职美术教师的要求:研究型教师地位越来越突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已经从以往的教书匠慢慢转化成具有课程智慧的教学活动创作者。他们不断地积极探索创新,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比起其他的课程,美术学科更加容易促进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首先,美术本来就是以创新为导向的学科。其次,中小学美术课程不计入升学应试体制,教师没有作业评价压力,其思维中很容易喷涌出创新的点子。再次,基础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认为美术是抒发感情的游戏行为,对它兴趣十足。随意的操作或者涂鸦能给老师带来无限的思维碰撞。 最后,新课标下的美术教材与地域性、民族性、个性相关,发散性很强,给美术教师留下很大的探索空间。
[5]美术教育专家之所见
美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尹少淳在其《美术教育学新编》中提到:“理想的美术教师的资质和条件应该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独特的人格魅力。②多样的美术知识与技能。③基本的教育知识与技能。④全面的文化理解能力。这仅仅是作为美术教师的一般资质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追求更高的层次――研究型美术教师。”王大根在其《美术教学论》中指出:“ 美术教师的素质是:一是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艺德;二是要有坚实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三是具有卓越的教育教学能力;四要有不懈的研究和创造精神;五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六是要有文明的仪表风度。”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美术师范生必须在提升基本素质上作出必然的探索。
二、 适应各方需求,探索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准确定位,提高职业归属感
美术师范生普遍存在对教师职业认可度低,更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为画家的问题。笔者认为,人在对事物信息掌握不全面时很容易认识不清,会对其作出片面的评价。那么,如何准确定位,提高职业归属感呢?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美术师范生对综合素养要求认识不清的问题。
1.在理论学习中了解美术师范生综合素养要求
采用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美术教育教学类刊物,更新美术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新时代社会对美术师范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实现从不清楚职业要求到了解与把握要求再到了解中尊重这一职业的完美过渡。
2.在积极走访中了解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要求
学生有相当多的空余时间,在大学这一广阔的平台上可以接触到专业型人才。 例如有针对性地采访应届美术毕业生中的在岗美术教师,了解他们以前考编和资格证国考的经历,以及所在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品味在职教师职场成就感;采访知名美术教育家,获得指导;咨询相关培训机构,了解应试环境下师范生的要求。通过和各类专业人士的接触交流,加深对美术师范生基本素养要求的了解。
(二)强化美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美术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是秉承“实践出真知”的古训,参与多次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1)组成学习小组,每隔两星期举办试讲说课沙龙。
(2)暑期联系中小学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实习、见习、支教等活动。
(3)参与学校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和两个月的实习活动。
(4)关注教师教研网,积极参与旁听市区优秀教师教研活动。
(5)积极参加校园教师专场模拟招聘赛活动、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活动等。
(三)认真对待美术教育实习活动
随着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模式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向现在市场经济双向选择制度的过渡,师范生的工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师范生的工作能力很多时候就是指实践能力。因此在短短的两个月实习生活期间,美术师范生需要格外认真地注意备课、上课经验的积累,同时培养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今后步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有调查显示:未来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研究型教师”的目标差距很大。因此,师范类本科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对于美术师范生应如何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笔者有几点浅显的认识:
1.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信息资源处理
在缺乏教育实践的大学期间,本科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地来自大量的阅读。一个研究导向的美术师范生需要阅读的书目应该包括:哲学类、文学类、心理学类、美学类、美术学类、美术教育学类、教育心理学类、教育学类、常识类等。可是,书籍浩如烟海,选择性地阅读和处理有效信息可以帮助师范生形成清晰的多维认知结构。在寻找书籍时,可以参考上述类别名家著书里的书单推荐,利用图书馆搜索引擎有针对性阅读,在阅读一本思维严密的书时绘制一张知识结构图帮助记忆与理解。最优的阅读效果产生于阅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因此有意识地确定课题去搜集相关资料也能形成很好的效果。
2.有意识地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自我认同来源感与周围人接近趋同,害怕与集体不同。而美术这门学科却恰恰需要这富有创新性的不同。身在学校这个集体之中,美术师范生尤其需要警惕随波逐流的思维惯性,要对书本或者老师口中的真理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给我们树立了楷模,他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清晰地表明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主体反对对权威的迷信与恐惧,主张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习以为常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质疑,并产生新的创造成果。
3.参加科研活动,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目前在校园内开展的科研活动有如下类别: 由校级或院系级与企业共同组织的科研活动、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团体活动、教师个人进行的课题等。参加科研活动能够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科研过程中,美术师范生不仅能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而且能够了解到研究的程序,如:确定研究选题―制订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分析整理数据―得出研究结论―发表研究成果。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美术师范生能掌握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实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是综合应用的。此外,顺利研究之后须学会将研究成果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掌握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实验报告写作的基本方法。
总之,美术师范生必须在美术和教育两大领域共同发展,具备美术与教育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任何一项的偏颇都不可以。为了美术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开拓创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献上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z].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改革
随着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变革,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向前推进。它以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新的评价等强烈冲击着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使高等师范(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作为高师音乐学学科的核心课程、基础必修课程,它在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几十年来,我国承袭原苏联的教学体制结构,一直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记为载体的被动教学形式。加上又存在该课程与其它音乐理论课、人文类课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贫乏的状况,难以使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音乐新课程所要求的新型师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试图依据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总目标以及教学领域的整合与拓展,结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性质与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个人观点和看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照。
一、更新教学观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作为主干课程、核心课程的《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在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以及音乐理论素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是发挥该课程教学效力的前提条件。
第一,确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有机联系”的观念。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普遍滞后于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尤其是缺乏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有机联系。这就导致很多课程的教学脱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大小与质量高低,音乐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第二、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的观念。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功能,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抹杀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和扩展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动思维、积极探讨的活跃状态。这样的师生互动局面必定能使西方音乐史这样的“史”课活起来,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高。
第三,树立“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观念。以往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五分钟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今,教师们意识到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教学效果的衰落。为此,笔者建议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综合、灵活地运用聆听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体验法、欣赏法、阅读法、讨论法、发现法、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法等。只要学生欢迎又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就该大胆采用。
二、扩展教学思路与教学视域
长期以来很多高师音乐系科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要么仅仅局限于作曲家和音乐作品的介绍;要么囿于传统思维模式,把《西方音乐史》教学限定于西方音乐历史本身的领域与范畴之内,教学呈线性模式,割裂与其他边缘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显然,这种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无法达到《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目标,也不能培养出胜任音乐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因此,笔者认为应在《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堂上扩展教学思路与教学视域。
殊不知,一部音乐史既是音乐形态发展史,更是人类社会的情感史;既要研究音乐艺术的社会意义,也要研究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意义。因此,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就应在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审视音乐风格的演变,认识各个音乐流派,领略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也就是说,在讲授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自身形态的发展变化,而要把这种变化放在其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的大环境中来考察,把各种影响音乐发展的思潮、事件、观念等因素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全貌。
此外,西方音乐史的教师应跳出单纯以“史”论“史”的局限,做到多种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将美术、文学、哲学、风俗学以及社会学等内容适当引入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如聆听现场音乐会,参观各种艺术展览活动、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等,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应以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高师音乐院系音乐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师范性”,即重全面、厚基础而不求其精,重素质、厚创新而不求其深。因此,笔者作为一名教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师,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即既要符合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又要有利于他们将来能自如应对音乐新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博大精深的音乐理论课,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赫赫有名的作曲家层出不穷,经久不衰的音乐名作浩如烟海,各时期、各流派的音乐风格精彩纷呈。可见,如此卷轶浩繁的西方音乐历史、浩瀚无际的音乐作品、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都为教师挑选出让学生做出审美观察和反映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巨大空间。然而,在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中某些作曲家或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时代久远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诸多音乐表现手段复杂多变等原因,很难让初次接触他们的学生立刻产生审美反映。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该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并借助相关的姊妹艺术(如美术、建筑、雕塑、诗歌等)帮助学生了解该时代的风格特征,进而使学生产生对该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审美体验。例如:当讲到巴赫的赋格曲时,可以先让学生感受同时代建筑和美术的风格特征,以此加强他们对复调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复调音乐的审美体验,领略巴赫作为复调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运用现代手法表现古典音乐的录像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理解,提高审美体验能力。例如:迪斯尼制作的一张《幻想曲2000》,其中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配上色彩斑斓的线条,使得原本高深莫测的复调音乐在流动的线条中变得异常形象、生动。此时的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音响的形态时,也逐步体验到其中丰富的内涵,并从音乐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中品味音乐,产生审美愉悦,获得全新的音乐审美体验。
(二)从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大部分教师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以时间线索为脉搏,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直讲到20世纪现代音乐。在此过程中会碰到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内容、形式、体裁、题材都非常广泛,而且又具有高度专业化的作曲技巧,如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结构等。由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为薄弱、音乐涵养不深以及音乐分析能力不强的缺陷,在接触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大型奏鸣曲、歌剧和交响曲时,必然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倡从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角度出发,先给学生讲解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短小抒情的钢琴小品、艺术歌曲,再到大型套曲、奏鸣曲、赋格曲、交响曲等,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之后再回溯到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甚至更久远的时期,最后进入到20世纪的音乐。这样由简到繁的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逐步得到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品味、艺术修养以及理论素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这些正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课程目标要求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大量西方音乐文化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西方音乐史的教师在教学中只会运用“ 填鸭式” 的讲解方法向学生灌输音乐史的知识点,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音乐新课程的教学。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采用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法
多学科、多视域交融是将西方音乐史与相关的文化、艺术领域结合,例如音乐与文学、诗歌、舞蹈、宗教、美术、电影等,借助这些相关文化、艺术等领域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从多方位了解作曲家、作品,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且让繁复艰深的音乐史这样的“史”课更为生动、鲜活,易于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使“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至于将来能把它贯穿到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中。
(二)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法
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和范围既庞大又复杂,包括数不胜数的作曲家、不胜枚举的音乐珍品、悠远漫长的历史跨度以及纷繁多变的风格流派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若能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围绕特定内容展示丰富的文献资料、图片信息、乐谱和音响等材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授“中世纪音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此时期代表性的教堂建筑图片,如巴黎圣母院、圣斯提凡大教堂、圣马可大教堂、比萨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建筑。这些壮观神圣、凝重深邃的建筑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此同时,配合播放中世纪的奥尔加农、经文歌等。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对中世纪音乐的立体的风格印象,从而充分感受到中世纪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灿烂辉煌。
(三)尝试实践体验式方法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离不开音乐作品,在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听赏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尝试演唱或演奏作品。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早期复音音乐的认识,除了给学生聆听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及经文歌等多声部音乐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声部演唱。通过亲自参与演唱的方式加深对早期复音音乐的印象、认识与理解。在接触到各种音乐体裁时,如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唱的方式感受它们的风格特征、思想内涵等;像钢琴小品、小奏鸣曲这样的器乐体裁也是音乐专业大部分学生容易把握的,可以鼓励学生演奏作品获得对该作品及其创作者的深刻认识。这与音乐新课标提倡的“重视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
(四)多采用讨论式、互动式方法
讲授法是音乐史课最常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单纯的讲授法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倍感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善于采用讨论式、互动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谐和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这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后会自觉地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中。
结语
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多个年头的今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史论课程,作为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培养人才的内在功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不仅体现了音乐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也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23―113.
[2].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优化途径[J].中国音乐,
2007(3):96―98.
[3]李晶.西方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音
乐探索,2007(4):107―109.
[4]周炜娟.重新审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史论课――《西方音
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06
篇9
(一)关键词界定
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各种物力和人力,不仅包括非生命的实物和信息,还包括具有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资源。
美术课程中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应用和实践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研究背景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课程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当中国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验和试用中,我们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老师的美术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根据我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发展及我市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美术教育特色以及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我校美术教育提出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求积累经验,探索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研究美术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基本内涵。
(三)研究假设
本课题从学科及教育的发展观出发,根据地方特点,挖掘出能促进美术教育的有利资源,研究创新的资源利用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让地方资源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美术教育服务。同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整合我校相关课题科研成果的成功经验,探索美术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高质量的主体力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我校的美术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现代美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认真总结研究成功经验,为我校乃至全省全国美术教育改革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验提供实践经验和实验依据,服务于社会。
本课题重点突出教育系统种类学校在美术新课标实施中校本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途径、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研究。若本课题研究能取得预期效果,将为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3.生态式美育理论。生态式美育意在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作品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互生和互补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创造能力。生态式美育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以师生共同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为中心。在这种活动中,师生都积极参与,并形成多学科、多要素、多种类的人之间的的生态关系。
四、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和艺术教育工作,并对美术教育科研作了重要的部署和指示。近几年,我校的教育科研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聘请了大学美术专业教授、科研所的专家、学者担任导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3.本课题组负责人是日本广岛市立大学大学院艺术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留学生。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收藏拍卖网高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省分会会员,副高级职称,省骨干教师,省优秀教研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意识,敢于探索,乐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参加全省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连续三年被评为一等奖,全国青年教师优秀录像课评选活动一等奖,撰写多篇教育科研论文荣获全国、省、市的奖项,并有多篇文章和作品在各级种类报刊发表。其领导的书法美术教育协会,是一个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组织。学会有一批如奚楚、王露露等年富力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并在教育第一线参与实验工作的骨干教师。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具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4.我校是一个把教育放在重要发展战略目标的学校,改革开放和经济和发展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我校办学条件优越,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而且各级领导对美术教育非常重视。现在我校已配备了多功能美术教室、书画展览室、电脑室,校教育网也已开通,并且即将开通美术学科自己的网站,加上如长春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等一批有经验的学校提供教学经验和实践依据,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所需的良好的物质条件。
5.我校在科研和美展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师实践中形成了一支雄厚的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有一批美术科研课题和美术作品已在国家省获奖,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为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创造了条件。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一)研究内容
从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开发和利用地方的经济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及地方建设资源,为我校教育及美术课程服务,体现我校的美术教育特色,争创美术教育强校,其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现代美术课程的特点、要求以及与资源开发的相关性研究。
2.我校美术教学中开发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3.利用乡土资源推进美术课程实施的研究。
4.利用社区资源推进美术新课标实施的研究。
5.美术课程实施中校本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途径、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研究。
6.当代美术课程实施中生本资源的开发。
7.美术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对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
8.美术课程中教育资源的管理。
(二)研究原则
1.优先性原则: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2.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共性情况的同时,还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确定恰当的目标。
3.实践性原则: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积累第一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实验材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先拟定阶段目标,然后分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正,使研究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研究理论,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为我所用。
3.案例研究法:收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以某些个案为研究蓝本,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念、规律或模式。
4.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每学期安排阶段总结与展示,对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
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收集资料,做好课题的理论准备工作;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制定子课题的规划指南;确定实验学校和对比学校。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开题立项:2011年 12 月20 日,在美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班举行了开题会。
实验研究:
(一)挖掘课程资源,突显地方特色。
1.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从学校所在地方的人文资源入手开发利用当地传统美术资源。
2)以家乡所处地域的朝鲜族民风民俗及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资源为切入点深度挖掘乡土资源。
2.教学实践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创新
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题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了尝试与创新:以学生为本,挖掘生活中的美术资源;以教师为载体,研培一体、教学相长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巧用教学环境资源;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依据当代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发利用人文资源。教师的个人智慧为我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力量。
(二)抓好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课程资源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更是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当前我们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我们从教师培训入手,积极建构全方位的培训体系,通过网络培训(天网)、教师培训(人网)、校本培训(地网),实现“三网合一”的美术教师培训模式。
(三)做好科研引领,整合科研成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可见科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教师的科研素质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当前迫在眉睫的美术教育工作。本课题的实施有较为丰富的科研基础,我们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已结题)和吉林省课改办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已结题)以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对策与研究》(正实践研究)。前者为本课题提供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而后者则为我校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课题组将相关的课题科研成果有机整合、拓展创新,更好的为本课题研究服务。
(四)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美术作为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基于此我们充分发挥美术的社会功能,积极组织广大美术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美术活动,通过纪念性画展、民间组织的书画展、跨国艺术交流等活动展现我校优秀且具个性才华的美术教师的风采,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文明发展及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如: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1.进行研究成果的总结、验收和鉴定。
2.撰写总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及论文。
3.召开成果鉴定会议,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评审。
4.编辑出版本课题研究的专著、作品集和光盘等。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结题报告、网络资源库、研究成果汇编等多种形式。
八、实验结果
1.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初步成果。
经过研究实践,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果。显性成果:如课题实验教师韩双编辑的校本教材《满族剪纸参考教材》和杜宏博老师参与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丛书《民间剪纸》,以及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还包括已搜集的图片资料、特色教具等。隐形成果:如教师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能力的增强,学生对地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热爱等。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了优化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扩大了欣赏容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信息技术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组合状态。
3.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充分发挥了美术学科优势,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协调合作等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在学习和各项竞赛中都有突出表现。
4.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科研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教师职业道德,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
九、分析问卷调查情况
(1)教学理念上
从调查情况看,实验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思想认识都较为成熟,并普遍能够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各环节及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实践“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式方法上
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方面的探究和尝试有60%的老师很重视,重视的老师占40%,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即创设情境上,重视程度达到60%。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内驱力,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课堂,优化教学过程,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助推力,进而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3)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更为直接了解到实际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两所大学的三个实验班为例,在结题阶段进行了一次调查,共207人次。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在注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比重较大,最高达58%和55%。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养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视比重均在30%左右。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课堂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认同的。
十、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2.城乡发展不均,硬件建设设施及教师素质高低的条件差异,对开展课题研究有一定影响。
3.美术教学资源需合理开发利用,有表面化的现象。
十一、实验小结
两年的实验研究,使我们更加懂得合作交流对科研团队的重要意义。我们的课题从乡土资源和社区资源等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资源的开发、生本资源及师本资源的开发、教育资源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了相关因素的探索与实践。在交流中我们资源共享,实现即时阶段总结,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广纳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整合科研成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学习中我们以师为本,紧抓学习效率,专业强化,教学相长。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美术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以及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的研究积累了成功经验。教育资源的开发只是开始,要真正使其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关键还要抓实效,我们的探索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校本研修专论》汤立宏著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1
《教育观 教学观 课程观》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5
网络参考资料:
篇10
[论文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对课标三维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另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等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纷纷出现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也开始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个体性差异的存在,导致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和及利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历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三维目标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一个整体。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三者的有效统一,首先应该确保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地位不能动摇,所有教学目标都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在新课程的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将前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材所涉及到基础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在形式上的改进,因此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主义毛病,结果课堂搞的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实质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新课程理念中,过程和方法既要求贯彻在教学过程当中,又要求把它们当成教学目标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基础知识在史料研读、图表分析、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达到在教学中突现方法,在目标中掌握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与能力并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较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比如观看有关名胜古迹、名人、民俗风物的图片,表演历史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课外探究活动,作为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的外在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和及利用
在课程标的指导之下,教材在整体编排上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课程结构设计突出系统化、层次性和探究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这种编排下与存在教学单薄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树立起整体的、宏观的概念,在认真研究课标与教科书、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及教学任务繁重与课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在不应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调整,要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同时根据“模块链接”的提示,指导学生积极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对本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充实、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都可以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科学技术发展史教学时,可以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联系起来;思想文化专题部分,可以将语文、政治、美术、音乐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穿去。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把在其他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总结联系起来,可以克服新教材知识专题化所带来的学生知识系统不全的缺点,使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名胜古迹、名人、民俗风物的图片,表演历史剧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的触摸、体验历史。丰富有趣的课外探究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的兴趣,都是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没有把新课程理念完全理解、内化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武器,就不能把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会出现“形”与“神”分离的情况。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如何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的观念转变非常重要,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教学。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有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走形式主义的道路。这就涉及到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态度问题。提到传统教学方法,很多人会联想到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实方法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灵活驾御。创新并不是指要完全抛弃我们原有的各种教学模式、方法,而是在借鉴原有教学模式、方法益处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其他教学模式、方法。
教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等趣味性强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收集和利用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亲身实践、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精心创设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编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知识与能力在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实现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根本转变。并使学生在探索历史问题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亲身体验中去感悟历史,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模块单元专题的编排体例突出了内容精炼,知识系统性强,思维层次高的特点,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自身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当今社会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大量介入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所能获得的有效课程资源大大增多,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在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老师又如何能创设出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富于思考的教学情境?在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备好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好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教”。在主要教学环节上,如何过度、如何突破重难点知识,这都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重视个人的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师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 也决定着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独独辟蹊径,形成有自己个性并适合教学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板书的浓缩和转化,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历史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养料,通过准确、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出来,才能创造出一个丰富活跃的课堂,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达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导,讲述性的教学方法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可以借助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来完成。比如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的很好的外在形式。学生通过参观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促使情感得到升华。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去感受历史气息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只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如果能注意营造出民主氛围,保持诚恳态度,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刻苦钻研业务,培养起发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敏锐洞察力,在课堂教学中磨练教学行为,深入思考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相互学习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新理念和技巧内化,力争使教学更加有效,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潘虹.“和乐”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12.
[2]赵克礼.“育人为本“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8.
[3]曾超洪.21世纪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J].理论研究.
[4]孙卫东.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J].教学研究,2006,(10).
[5]陆继银.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6,(1).
[6]罗朝晖.历史教学创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J].政史地教学,2007,(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