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范文
时间:2023-03-14 04:1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流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有资产流失评价标准探讨
要确立国有资产流失标准,首先要了解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机构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公司,行使国有资产的收益权和重要决策权等权利。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是全社会公民。国有资产权益的狭义相成为股权分红收益;广义构成则为:税收、股权分红收益、社会效益(如解决就业)。
其次,国有资产价值评估中,不仅需要根据资产帐面价值来评价其市场现值,还要估量实现市场价格的可能性。认识这些指标的意义在于市场价值是变动的,而且随着存量资产闲置时间的延长,将因为无形磨损的加大和社会资源配置标准的提高而进一步贬值。
明确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广义定义、国有资产市场现值,以及实现价值可行度估量,是确立国有资产流失标准的重要条件。
现实中,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中产权变动有两种方式,一是国有资产产权整体让渡。二是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重组。即是社会资本对国有资本部分转换或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配置。
为确认国有资产重组的经济效益,首先计算国有资产现有产权下的全民收益、国有资产产权让波全民收益、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重组全民收益几个指标:
国有资产现有产权下收益二企业资产经营收益=就业效应+税收……………………………………(1)
在国有资产为闲置存量资产时,年度计算企业资产经营收益为0;税收为0;就业效应为负,量为社会提供的失业救济;国有资产贬值损益量为国有资产无形损耗。
即,国有资产为闲置存量状态时,年度全民收益=—(失业救济费用+国有资产无形损耗)…………………………………………………(2)
国有资产闲置直到现值转让,
国有资产总收益一转让现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按现行失业救济政策)……………………………(3)
国有资产产权让渡第一年全民年度收益=国有资产产权让渡的价值+税收+就业效应……………(4)
国有资产产权让渡全民总收益以年度收益相累加。
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重组年度全民收益=国有股权分红收益+税收+就业效应……………………(5)
国有资产重组全民总收益以年度收益相累加。
国有资产重组中,终极所有者权益是否受到损害,是不同产权关系的权益的比较,要求:
(1)国有产权下的全民收益—所有权让波下全民收益≥0;
(2)国有产权下的全民收益一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重组下全民收益≥0。
我们认为这即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评价标准。
保证这两个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不是所有权让渡时国有资产让渡价值是否等同于评估价值,也不是重组中承认股权价值是否等同于评估价值,而是国有资产在重组后,构成社会公民收益的各项指标的实现情况。只是当国有资产让渡价值重组中的股权价值为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可构成全社会公民权益的最大化或收益风险最小化。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可以给当年在政府、理论界、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康佳集团与重庆无线电三厂重组事件一个比较完整的说法。
康佳集团与重庆无线电三厂重组事件发生在1997-1998年之间。当时,重庆无线电三厂已停产多年,8700万资产全部闲置,上千名职工失业。康佳集团申请与重庆无线电三厂重组,双方认可评估资产价值为4900万元。即在重庆无线电三厂停产几年中,无线电三厂的国有资产收益收入为负,量为:8700万—4900万+社会失业救济≥3800万元,国有资产经营年均损益为—1000万元左右。
在无线电三厂国有评估值为4900万元的基础上,康佳集团只承认其股权值为1800万元。为此,重庆社会各界就认可国有股权价值1800万元是否属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该行为的经济性、合理性、合法性展开激烈的讨论。
现按我们确立的国有资产流失评价标准分析:
国有资产为闲置存量状态时年度收益=一(失业救济费用+国有资产无形损耗。如(2)式。
国有资产折价认股预期收益=年度股权分配收益+税收+就业效应。如(5)式。
按项目可行性论证以及年度经营计划,那么该重组行为的预期收益为:
国有资产折价认股预期收益一现有产权下的收益预算≥0,其经济性是可以预期的,合理性也可以预期,合法性也是成立的。
国有资产重组后,进入不同的领域效果是不一样的,仍然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所以国有企业重组完成并非就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终结,必须评估价值折价的国有资产产权让波或重组后国有资产是否进入预期的运行轨道以及运行质量纳入控制范围,才可能保证各项全民收益指标得以实现,最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以保全国有资产所有者收益。
(一)当折价让渡国有资产产权后,资产并未按承诺进入产业领域而再次进入资本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产权让渡的现实收益一产权让渡的实际价值……(6)与(1)式国有产权下国有资产全民最终收益总和=国有资产市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相比,产权让渡的行为收益为:产权让渡的现实收益一国有产权下的最终收益总和=让渡实际价值一(国有资产现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7)
在国有资产产权让渡中实施了折价,那么产权让渡的现值(评估价值),(7)式中即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为负的情况,构成社会公民权益侵害。
(二)当资本进入预期产业领域
1.全民的预期收益=让渡国有产权价值+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如(4)式。
与(3)式国有产权下国有资产最终收益值相比,国有资产产权让渡行为收益=让渡预期收益一现有国有产权下的预期收益=(让渡国有产权价值+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
在等式中,如果让渡国有产权价值较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差异过大,而让渡国有产权后的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均不理想,造成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权益受损。重庆针织总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在国有资产与社会资本重组的情况下:
国有资产重组全民年度收益=预期股权分红收益+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
与(3)式国有产权下国有资产最终收益相比:
国有资产重组行为收益=重视收益一现有产权下国有资产最终收益=(预期股权分红收益+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
在等式中,如果重组运行不理想,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和预期股权分红均不能实现,构成等式计算结果为负数,就造成了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受损。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在国有企业重组中,只有预期是不行的,还需要在国有资产后期运行中加以控制,才能真正保证国有资产调整后运行的有效性,最终保证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二、国有资产流失控制政策与措施初探
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很多,主要产生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申请参加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投资者并没有真诚的投资愿望,甚至没有相应的投资能力,在重组或并购以后,资金不及时到位,而是利用良好的宏观政策,将现有资产作抵押实现银行信贷,获得资金,将骨头熬油甚至将信贷资金转移不知去向,置国有资产的后期经营于不顾,即上面所说的国有资产不能进入预期的产业运行轨道。
二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尚未确立国有资产重组中心计量指标体系并对重组加以控制。
三是政府职能部门主管人员内外勾结,权钱交易。
所以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建议采取以下控制政策与措施:
(一)对国有并购重组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以及投资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评价。为此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计量标准。
(二)确立并购重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范围
1.确立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审核评价内容。
2.对低于国有资产评估价值的重组项目的审批额度权限和程序进行特别的规定。
(三)对低于国有资产评估价值进行重组的项目进行专项档案的追踪管理。对追踪管理的权限、职责、程序和内容进行规定。
(四)在折价进行国有资产并购重组的协议条款中,明确规定在阶段时期内对企业运行进行了解与控制的合法性。在折价进行的国有资产重组协议中应依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延伸约定以下权力:
1.在国有资产产权让渡的情况下
(1)对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状况进行监督与评价。
(2)向企业派出监事会。
1)审查经注册会计师验证的或厂长经理签署的企业财务报告,监督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财产保值增值状况。
2)根据工作需要,查阅企业的财务帐目和有关资料,对厂长经理和有关人员提出询问。
监事会的组建及工作程序可另行规定执行。
3)可规定在一定时期内(3-5年)产权转让行为不办理产权过渡手续并实施监管。在有效期限内确认其资产经营能力方可办理产权过渡手续并取消监管。
4)企业法人财产权归属企业,监事会不干预企业经营。
5)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派的监事会与企业自身监事会不相冲突,分别独立运行。
2.在国有资产重组的情况下
(1)按《公司法》要求行使股权。
(2)扩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的监督权力。即使在不占控股地位情况下,也应保留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中的控制权力。
篇2
(一)当折价让渡国有资产产权后,资产并未按承诺进入产业领域而再次进入资本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产权让渡的现实收益一产权让渡的实际价值……(6)和(1)式国有产权下国有资产全民最终收益总和=国有资产市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相比,产权让渡的行为收益为:产权让渡的现实收益一国有产权下的最终收益总和=让渡实际价值一(国有资产现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7)
在国有资产产权让渡中实施了折价,那么产权让渡的现值(评估价值),(7)式中即可能出现计算结果为负的情况,构成社会公民权益侵害。
(二)当资本进入预期产业领域
1.全民的预期收益=让渡国有产权价值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如(4)式。
和(3)式国有产权下国有资产最终收益值相比,国有资产产权让渡行为收益=让渡预期收益一现有国
有产权下的预期收益=(让渡国有产权价值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
在等式中,假如让渡国有产权价值较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差异过大,而让渡国有产权后的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均不理想,造成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权益受损。重庆针织总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在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本重组的情况下:
国有资产重组全民年度收益=预期股权分红收益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
和(3)式国有产权下国有资产最终收益相比:
国有资产重组行为收益=重视收益一现有产权下国有资产最终收益=(预期股权分红收益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效应)-(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一三年失业救济之和)
在等式中,假如重组运行不理想,预期可实现税收预期就业和预期股权分红均不能实现,构成等式计算结果为负数,就造成了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受损。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在国有企业重组中,只有预期是不行的,还需要在国有资产后期运行中加以控制,才能真正保证国有资产调整后运行的有效性,最终保证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二、国有资产流失控制政策和办法初论
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很多,主要产生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申请参加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投资者并没有真诚的投资愿望,甚至没有相应的投资能力,在重组或并购以后,资金不及时到位,而是利用良好的宏观政策,将现有资产作抵押实现银行信贷,获得资金,将骨头熬油甚至将信贷资金转移不知去向,置国有资产的后期经营于不顾,即上面所说的国有资产不能进入预期的产业运行轨道。
二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尚未确立国有资产重组中心计量指标体系并对重组加以控制。
三是政府职能部门主管人员内外勾结,权钱交易。
所以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建议采取以下控制政策和办法:
(一)对国有并购重组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以及投资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评价。为此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计量标准。
(二)确立并购重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范围
1.确立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审核评价内容。
2.对低于国有资产评估价值的重组项目的审批额度权限和程序进行非凡的规定。
(三)对低于国有资产评估价值进行重组的项目进行专项档案的追踪管理。对追踪管理的权限、职责、程序和内容进行规定。
(四)在折价进行国有资产并购重组的协议条款中,明确规定在阶段时期内对企业运行进行了解和控制的合法性。在折价进行的国有资产重组协议中应依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延伸约定以下权力:
1.在国有资产产权让渡的情况下
(1)对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2)向企业派出监事会。
1)审查经注册会计师验证的或厂长经理签署的企业财务报告,监督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财产保值增值状况。
2)根据工作需要,查阅企业的财务帐目和有关资料,对厂长经理和有关人员提出询问。
监事会的组建及工作程序可另行规定执行。
3)可规定在一定时期内(3-5年)产权转让行为不办理产权过渡手续并实施监管。在有效期限内确认其资产经营能力方可办理产权过渡手续并取消监管。
4)企业法人财产权归属企业,监事会不干预企业经营。
5)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派的监事会和企业自身监事会不相冲突,分别独立运行。
2.在国有资产重组的情况下
(1)按《公司法》要求行使股权。
篇3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资产流失;资产管理体制;防止流失举措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03-03
1 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与类型
国有资产流失的特征及界定的依据有二:一是流向的特定性,即专指国有资产流向非国有产权主体;二是权益的被侵占性,即在没有合法和合理补偿的情况下,或是国有资产本身,或是国有资产取得的权益或效果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侵占。国有资产流失不同于国有资产损失。广义地讲,国有资产流失也是国有资产的一种损失。就整个社会范围分析,资产的流失只是资产产权主体的更换,资产及其权益在社会范围内并未消失;而资产的损失则是资产及其权益在社会范围内消失任何产权主体都未得到好处。
从国有资产流失的类型来看,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包括:国有资产“合法’’流失、国有资产非法流失和国有无形资产流失。
1.1 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
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是指因体制不健全,国家宏观管理水平下足,企业认识水平不高以及法律上的不健全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鉴于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非主观性的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主要表现为:
(1)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我国从199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共审结破产案件3000多起,己破产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之一。
(2)资产闲置造成的流失。是指由于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未能发挥出最大潜能而造成闲置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由于设备未充分开发利用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浪费达360多亿元。
(3)改制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党的十六大以后,股份制在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为我国国企走出困境,注入活力发挥出新的有益的作用。但由于一些企业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改制初期将固定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配送给个人;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以搞股份制名义,按股分红,利率高于国家规定等。
(4)借管理层融资收购(MBO)侵吞国资。近几年,MBO颇为流行,部分国有资产退出公有制领域,但不可能全部转让给外部股东。推行MBO有利于解决产权虚置,激励经理层,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在施行MBO过程中,极易发生国有资产流失,其一是交易前的隐藏资产;其二是交易过程将国有资产应得的效益转移到经营者控制的实体中;其三是利用资产评估机构压低资产;其四是通过行政审批手续低价处置资产。因此,必须对MBO加强监管。
1.2 国有资产的非法流失
国有资产的非法流失是指由于盗窃、渎职舞弊、等违法活动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一些企业,特别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经常发生偷盗原材料、半成品、生产工具和设备等违法活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目前国有资产非法流失,尤其是管理层腐败犯罪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犯罪分子的职务越高,涉案金额就越大,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挪移公款等职务犯罪经济案件逐渐增多。
1.3 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
当前,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探索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力图通过各种产权交易渠道,增强企业活力,活化资产存量,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然而,与企业产权交易日益活跃相伴随的是,国有无形资产出现了严重的流失。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为:“三资”企业、非国有产权主体无价或低价使用国家土地;“三资”企业组建时,国有技术专利、技术秘密等无价或低价投入;国企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不评或低评国企商标名牌等国有无形资产价值国有无形资产所依附的技工不合理流出,带走了生产技术、营销渠道等秘密;国有无形资产界定不清造成资产及权益的流失等。
2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总的来看,国有资产流失既有体制性和政策性方面的原因,又有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法律法规不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文件指出了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公报都指出,我国国有经济有进有退、进行战略性调整,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占支配地位,这三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指明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但实践证明,路径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文件中的有关论述没有及时制定成更具约束力的法律条文。例如为化解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于1999年开始实行的债转股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在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最终偏离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可见,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不完善,给国有经济改革带来的危害是极其巨大的。
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不完善从其表现来看,主要有:第一,产权制度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缺乏法律的有力保证,造成国有资产所有权分散、管理权模糊和经营权不能落实;第二,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国有资产产权流动、产权交易等缺少法律依据和保障,例如重庆南川市的先锋磷肥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国有企业在产权转让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第三,资产评估中介活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资产评估中的违法行为缺乏法律监督、约束和进行制裁的依据。
2.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因而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未能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主要表现为:第一,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长期缺位,没有对国有资产的流失承担责任。现行的体制,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由多个部门分担,使得管资产、管人、管事互相脱节。国务院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不可能直接管理国有资产,而是使管辖权分散在多个部门,因而出现了一些政府机构分头管理国有资产的现象,多头管理实质上等于无头管理,它不可能做到责权利明确,往往是有利益和权利时大家争着管,有责任时却相互推诿,谁也不管。可见,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长期缺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高效发展,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第二,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就不能实行国有资产统一管理、监督和运营。国有资产的分散管理带来了不少矛盾和弊端,例如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低下,资产隐性流失严重,政企职责不明,政企机构不分等;第三,没有理顺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长期以行政权干预国有资产经营权等。
2.3 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转换国企经营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据此,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开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比预期缓慢的多,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关系太复杂,利益调整的程序太深刻,由此引起的摩擦阻力太大。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形成,企业没有获得国有资产的自主经营权,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分配以及资产的运用和处置等常常受到来自行政的干预,经营者缺乏保护国有资产的强烈意识,对违法违规行为防范不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2.4 企业管理不善
从国有企业自身来看,来自政府任命的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长于经验管理往往缺乏相应的现代科学管理经验,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中常出现失误,而最终责任又无人承担,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同时由于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在加强国有企业自身管理的改革中,如经营者持股、管理层融资收购(MB0)等行为都使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向非国有产权主体。一些企业内部人员的贪污渎职,浪费盗窃及偷漏国家税收等也都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2.5 企业内部人员控制的影响
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是指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多数或相当大量的股权由企业内部人持有,从而在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内部人员权利得到操纵的一种现象。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其本意是通过“放权让利”把国有企业塑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实体。但是这种放权让利没有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其结果是国家对国有资本的控制权不断削弱,最后只能是企业内部人员行使国有资本的控制权,其结果是国有资本的权益流向企业内部的个人,主要是领导层。
3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思路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国有大型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它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有利于实现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做到权责明确,各司其职,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
3.1 加强立法,用法律手段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的专家们普遍的看法是:国有企业下一步的改革应当“先定规后行动”,尽快出台国资法,使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将出台的国有资产法对国有资产改革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通过法律做到:
(1)确立新的国有产权制度。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产权边界模糊、主体虚置,从而导致了国有产权的不可交易性,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行为短期化和低效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国有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利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把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使产权能够流动,实现国有资本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保值增值。
(2)建立“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制定国资法,通过法律建立“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把十六大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巩固下来。中央决定在中央和地方省、市(地)政府分别设立管资产、管人、管事三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中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制,通过制度的安排把政府职能相对分开,这就为“政资分开”创造了先决条件。(3)建立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建立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体制。国资法草案规定:“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监督本级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和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情况,检查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政府审计部门定期审计本级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及财务收支等状况”,同时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介可依法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和使用进行监督”。这就从法律上为确保建立国有资产的监督体制奠定了基础。
3.2 建立“三层制”的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的关系
由于政府不可能直接管理众多企业,要解决旧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带来的矛盾和弊病,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须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从事直接管理的企业这种“三层制”的体制,从而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之间的关系。
(1)第一层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中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中央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地方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但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的总代表,对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的、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审批属于第二层次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收益运营计划,向资产经营公司委派监事会等方式,直接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管理权。
新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特设机构,它合并了原经贸委管国有经济改革和运作,中央企业工委管干部,财政部管国有资产登记等职能。国资委要有效运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必须明确界定国资委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作为专门代表国务院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国资委对政府和全国人民负有《公司法》意义上的受托责任,包括履行忠诚义务和勤勉义务;第二,确定的工作目标要可度量,可以追索责任。设立国资委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责任、权利、义务统一起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此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国资委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就算较好的履行了其职责,做到什么程度,就明显的表明其有没有充分、完全完成其职责;第三,运作要公开、透明,要接受社会监督。因此,对国资委及其所属的国有企业信息要求不得低于上市公司;第四,必须立足于有效的履行出资人职责,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和工作作风。比如对企业的重大人事任免,应当逐步探索一套既符合党管干部原则,又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选聘、考核和激励制度,而不能延续过去的一套选拔任免方式。
(2)第二层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联结国资委与企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政企分开的“隔离层”,是特殊企业法人和国家授权经营的特定部门,代表国家作为“出资者”对国有资产直接行使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等出资者的权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的要求,资产经营公司专司国有资产的资本经营和产权运作。在这三个层次中,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直接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履行出资人保值增值的责任,就要建立强有力的责任约束机制。它作为资产运营的经济组织,同样要按照公司法来构建,公司要建立董事会、监事会,选聘经理人员。董事会是决策机构,经理层人员负责经常性经营。
(3)第三层次――从事直接经营管理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企业运用被授权占用的国有资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按产权关系分别隶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按市场化和效益原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出资者与企业法人的关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产权为纽带,行使出资者权利,并通过股东会,董事会与下属企业签定资产经营责任书,授权企业进行具体的经营活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3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如果不与法人治理结构相联系,那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不能很好的建立。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为保证其正常运作而构建的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这套组织管理体系是由股东会即所有者、董事会即决策者、经理人即经营者和监事会即监督者组成的一种组织机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下放给企业的经营自在一定程度上落到了“内部人手中”,出现了经营者权利迅速膨胀而对其监督与约束力度大大减弱的趋势,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组织机构和互相制衡体系。按《公司法》的要求构建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从组织制度上为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供组织前提,从权利设置上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制衡体系,为处理好信任托管和委任关系问题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划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的各自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建立一种明确而有效的制衡体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以实现对公司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同时还应建立外部监控机制,充分发挥银行在企业法人治理中的作用。银行的贷款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资本来源,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将监督贷款企业的动向,而且银行本身就有监控经济的职能。银行在信息收集、传递等方面应发挥其优势,承担对贷款企业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以节约监控资源,降低监控成本。因此,在今后企业改革中,应尽快建立以董事会在治理结构中承担重要责任,同时充分授权的内控、外控相结合的治理结构。
3.4 提高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
一方面,大力培育企业管理经营者人才市场,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无行政依附和单位依附的企业家阶层,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企业家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可以采用国外、国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利用国际上各类科技、经济、商情信息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培训。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经营者收入和企业经营绩效挂钩,实行年薪制;②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③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④建立和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3.5 做好国有资产基础性管理工作,搞好资产评估。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准确量化国有资产
做好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如定期清产核资,查清资产存量;进行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依法界定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迅速提高资产评估水平,建立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和依据等。同时资产评估机构应不断改进评估技术,广泛搜集市场信息,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要加强宣传,提高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使社会形成保护和管理无形资产的共识。要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懂得哪些是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哪些行为属于侵权行为,严格执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 会计制度 防治流失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8-058-03
会计制度是一个多重的、系统的“博弈”的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应能充分兼顾各方的利益,成为博弈双方愿意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如果这个博弈过程对各方利益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企业经营被会计制度束缚或是出现国家利益受损的问题。在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过程中,会计制度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已经开始通过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保全国有资产。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本质上是一次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在抑制国有资产流失方面也有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准则部分内容有待改进。
一、会计缺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呈现的特点
国有资产的流失方式众多,包括贿赂、挪用、盗窃私分、侵占国有资产、滥用经营权、股份制企业产权混乱等。与这些流失方式比较,会计缺陷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最显著的特点为合法性和隐蔽性。
1、合法性
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果稍有偏差出现漏洞,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影响重大。会计制度不完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操作,结果却是会计账目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不符。很多企业就会利用这些漏洞,虽然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事实,但却无法用法律来惩罚这些企业,因其完全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账务处理,并无违法操作,与贿赂、挪用、盗窃私分、侵占国有资产、滥用经营权、股份制企业产权混乱等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完全不同。由于会计缺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合法性,就会引起社会上大范围的效仿,后果非常严重。
2、隐蔽性
按照财政部规定,企业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向政府或公众公开其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企业没有义务将其日常的账务向社会公布,而会计缺陷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往往存在于企业的日常账务中,这就使利用会计手段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即使在审计部门深入到企业内部审核其日常账务,由于企业日常经营的复杂性,日常账务也非常繁杂,很难发现其中不恰当的会计处理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在会计报表中的直观反映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集中反映,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情况也在会计报表中有直观的表现。会计报表与实际企业的经营情况出现偏差是会计缺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最终表现。
1、虚增资产
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状况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比较企业两个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可以清楚地反映企业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状况。因此资产负债表的账面反映,成为判断国有资产流失的最直接依据。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国有资产主要指会计恒等式中的所有者权益,虚增资产,显然所有者权益也会被不真实地夸大。账面价值比实际价值小,国有资产在无形中流失。虚增资产是国有资产流失的直接会计表现。
2、虚增利润
企业利润的增加,实质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虚增利润也就是账面的国有资产高于企业实际拥有的国有资产。一般企业会采取多计收入,少计费用的方式虚增利润。尤其是待摊费用的处理,将大笔的当期费用以待摊费用的形式挂账,形成当期利润不真实地提高,实际上这部分待摊费用作为资产挂在资产负债表上,是不能被企业所利用的。在企业的经营中,虚增利润时常与利润转移相伴随,虽然在账面上企业表现为盈余,企业实际控制的国有资产已经减值。
3、 虚减利润
这是目前潜在危害最大的流失方式。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界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全资国有企业的资产,还有很大部分的国有资产以参股的形式存在于股份制企业中,包括国家投入资本金的原有金额,而且包括因各种原因形成的企业净资产增值额中国家应享份额。国有资产的流失既可以是原有投入资金的削减,也可以为蚕食净资产增值额,即虚减利润。其中第二种表现方式更为隐蔽。在国家入股的国有企业中,常常出现虚减利润的现象,即使企业当年实际上盈利丰厚,国家却不能获取其应得收益。
三、新会计准则仍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
(一) 旧会计准则遗留下的漏洞
1、关联方的界定
根据关联方的定义,“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现实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A国有企业持有B国有企业51%表决权资本,同时持有C非国有企业50%表决权资本,而C企业的另50%表决权属于另一非国有企业D。按照关联方定义,A企业与D企业是关联方,B企业与C企业并不构成关联方。在操作中,A企业可以利用B企业与C企业非关联方的形式与D企业进行实质的关联交易。即A企业可以通过B企业与C企业这座桥梁,把国有资产转移到D企业。
2、短期借款利息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短期借款利息在利息支付给银行时,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根据会计准则,只有当短期借款按时归还时,利息费用才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反映。也就是说,当企业不能按时归还银行利息,那么利息费用不用在账面反映,相应地造成财务费用虚减。短期借款利息入账时差的存在,成为操纵利润的又一手段。
(二) 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新漏洞
1、新增会计计量属性
新会计准则在原有计量属性的基础上,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中都有运用。根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由于新会计准则缺乏对“公允性”作明确的界定,而“公平交易”与“自愿”行为在市场交易中也难界定,于是“公允价值”会因评估方式不同而不同。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因此,对“公允价值”在市场非充分条件下计量时,由于过多涉及评估者的主观因素,会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渠道。
2、有关无形资产的新规定
(1) 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区别处理
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进行了修改,保持原准则“研究费用费用化处理”不变,增加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根据新会计准则,使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更加合理。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成为确定研究开发费用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也决定了无形资产是否合理估价的重要标志。但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区分上缺乏操作性,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操作中,若把原本归属于研究阶段的费用资本化,无疑会虚增无形资产的价值;反之,则低估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真实地反映国有资产的价值都是会侵害国家利益。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由于在会计制度上的“合情合理”,即使存在侵害国有资产的事实,也不能用法律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 无形资产摊销方式的改变
新会计准则提出了按照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方式摊销其价值的方法,指出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改变了原准则一律“分期平均摊销”的做法。此外,新会计准则提出了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有限使用寿命内摊销,没有强调按照法律规定年限摊销。根据新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与摊销年限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给予了企业会计处理很大的灵活性。因无形资产不同于固定资产,没有明确的使用年限,摊销年限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依,导致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浮动性大,同样存在着不真实反映国有资产价值的问题。
3、有关债务重组的新规定
新会计准则中的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在当期利润表中反映。国有企业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来改变企业的当期损益。例如某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方案为,以实际价值为350万元的资产偿还300万元的债务,在资产评估中,利用我国资产评估的不健全,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为200万元,则在该次债务重组中,国有企业实质上损失了50万元,但账面表现却为盈利150万元。150万国有资产在盈利的光环下,黯然流失。
四、政策建议
(一)公开会计制度制定过程
会计信息用来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其制定过程需要多方参与。我国在会计制度制定过程的“计划、搜集资料、起草和征求意见”四个阶段中不如一些西方国家那么公开化,对于立项原因,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等事项缺乏公开的解释。因此,也就不能充分利用全社会相关人员的经验与智慧。会计制度不完善,部分原因来自于制定者个人认识水平的有限性,不能囊括现在或将来所有的经济活动与事项。我国确实存在一些资深的会计人员,他们因多年从事国有企业的会计工作,对于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很多合理的建议。因此,在会计制度制定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倾听这部分人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
(二)强化会计制度执行机制
为适应经济活动的日益多样性,会计制度增加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的扩大有利于企业更真实、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及资产运营情况。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完善的会计制度作为前提,还需要高效率的执行机制作为保障。如果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会计政策选择权,将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真实情况,从而不能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管。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实行会计委派制,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与以往会计完全从属于企业、会计人员的利益与企业挂钩所不同,委派制后的会计独立于企业,这样会计更能根据国有企业真实的情况出具会计信息,进而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管。
(三) 落实会计监管体系
会计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在这期间,需要依靠严格的会计监管体制加以协助。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管、社会监管和政府监管三者的有机结合。但从目前这三者监管的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不能对国有资产监管起到较好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致力于会计制度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会计监管体制的完善。就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管而言,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还要建立适合国有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国有资金的有效运行和安全完整。就社会监管而言,应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并结合新闻媒体,共同发挥监督作用。就政府监管而言,要明确不同监管部门的职责,尤其要协调国有资产增值部门与会计审计部门在工作上的一致性。
五、结束语
一套合理的制度体系必须达到两个统一,即执行者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与合法行为相一致。在国家与企业间以会计制度为舞台的这场博弈中,国家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应发挥会计制度的监视器效用,保证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行为与合法行为的统一。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动态历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国有资产流失方式,就需要对会计制度根据国有资产的流失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如何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以保障我国国有经济不受侵害,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是一项随着时展的长期任务。
篇5
[关键词] 国有资产 资产评估 资产流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涉及产权交易的经济行为越来越多。产权交易往往需要资产评估,尤其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根据有关规定,资产评估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合资、并购、股份制改造等产权交易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在国企改革的产权交易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是触目惊心的,其中低价出售国有资产,则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在资产评估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成为了一项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的旨在以国有资产占有单位――管理者的角度,审视评估机构对本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各个环节,指出每个评估环节中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之所在,从而杜绝或减少在资产评估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资产评估前期
本阶段是指资产占有单位已经决定进行资产评估至评估机构尚未进驻的这段时间。
1.资产评估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拟评估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做到账、卡、物、现金等齐全、准确、一致”。这是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资产评估的顺利进行,更主要的是能对拟评估的资产全面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配合资产评估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即使是小型的资产评估也要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了解资产评估的基本常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文件。
2.确定评估机构。目前,国内评估机构很多,鱼龙混杂,因此,要根据已确定的经济行为及拟评估的资产选取合适的评估机构。具体地说就是要聘请有相应资质评估机构。比如,企业是上市公司或涉及证券业务的,就要聘请证监会和财政部批准的具有证券业务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而对于土地评估,要有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的资格等。不然,由于评估机构竞争激烈,可能出现先揽下业务再出包的现象,企业要多花不少冤枉钱。
3.评估基准日的确定。评估基准日原则上应尽可能选择会计期末或离经济行为发生较近的时日。然而,新出台的能使资产价值发生重大变化的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之执行日也是应认真加以考虑的,应尽量避免由此产生的减值,而应享有由此产生的增值。另外,如汇率的变动、在建工程的竣工验收日等对资产价值影响较大的因素亦应加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资产评估报告的一年有效期问题,经济行为应在一年内完成。
4.签订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早已出台了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的固定格式范本,但不具备强制性,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所聘请的资产评估机构协商,添加具有维护本企业权益的追加条款,若无正当理由,资产评估机构当然不应拒绝。约定书的最后一项就是确定评估费用了,如果此项费用高出合理的范围,当然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部分。因此,了解评估机构如何收费也很重要。
实践中一般采取以规定标准为基础,由委托方与评估机构协商的方法来确定收费金额。企业最好事先到有关部门了解一下是否有新的收费标准或政策,再了解一下此项业务的收费行情,作到心中有数,在谈判中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二、资产评估中期
本阶段是指资产评估机构进驻资产占有单位开始,至完成实物资产的实地勘察,账面资产的核实确认,进行评定估算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资产评估的各项工作离不开资产占有单位的密切配合,所以企业正好可以利用此项便利,密切关注评估人员评估各项资产时所用的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以及各项资产的初步评估结果,如有不同意见可及时提出质疑,要求评估机构给以合理的解释。
“质疑“和评估机构所尊崇的“独立性”并不冲突,因为对评估机构还要求其具有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评估工作也要求具有科学性。况且,评估机构管理部门颁布的有关资产评估准则在许多条款中都明确要求注册评估师应与委托方进行“沟通”。既然是沟通,一方对某事项提出质疑,另一方予以答复当属理所当然。因此,要关注评估机构对各项资产的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参数和评估结果,以便把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消灭在萌芽中。对于各项具体资产的评估而言,主要是关注其选用的评估方法和对应此方法而选用的相应评估参数。
1.机器设备评估。机器设备的评估往往主要是采用重置成本法,重要的评估参数是设备的重置成本与成新率。而最了解本企业设备的重置成本与成新率这两个参数可靠数据的人应该是本企业主管设备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与设备采购人员,即使评估机构聘请的专业人员也不见得赶上他们。所以,有经验的评估师往往就此与他们沟通,求得他们的支持,以便评估值更能接近实际。反过来说,企业也应派出得力人员配合评估机构,同时也顺便关注了设备评估中的少评与漏评问题。
2.房地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尤其是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往往由于金额较大,所以一直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及其上级领导机关必须对此项评估给予高度的关注。我曾参与一小型国有企业,该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当地政府决定将其整体出售。
房地产评估的价值类型有公开市场价值与非公开市场价值。所谓“公开市场价值”是指在以产权变动为前提,被估房地产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最佳使用状态下应该实现的交换价值。而除此之外受到某些限制的则属于非公开市场价值。从保护国有资产的角度来说,在产权主体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房地产评估时就应该采用公开市场价值的价值类型来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体现该项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所在。
3.长期投资评估。长期投资包括长期股票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对于前二者,按评估基准日的价格与相应计价标准来评估即可。从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来说,我们关注的是其他投资这一项。其他投资是指除了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外的投资,主要是投资主体以现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投入到被投资企业,从而获得投资收益,比如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联营,设立全资、控股或非控股的子公司等。
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往往为腐败分子所利用 ,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巨大黑洞之一。许多腐败分子利用对外投资,设立公司手法转移国有资产,据为己有,对此,投资方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投资主体在涉及产权交易的资产评估中也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那么怎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发生呢?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长期投资的评估是对被投资企业获利能力的评估,所以对于长期投资的评估方法应是首先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整体资产评估,再根据投资比例计算出投资方长期投资这项资产的评估值。
三、资产评估后期
从资产评估程序来说,此阶段是指评估机构完成现场勘测,初步评估测算后,进入评估汇总、撰写评估报告及评估技术说明,到向委托方出具正式资产评估报告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一个评估机构与委托方反复交换意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产占有单位为了防止在资产评估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应要求评估机构提供签字盖章前的资产评估报告草样,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有疑问之处,及时与评估机构进行交流。
1.对评估报告做逻辑性分析。包括对评估目的、评估中依据的前提条件与评估方法选择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对评估范围与评估目的之间的匹配性进行分析;对资产属性作价的前提条件与作价依据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对评估人员在评估中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是否准确、合理进行判断。
2.对评估中运用的价格信息及有关参数进行分析。在评估方法既定的情况下,评估中选用的价格依据和有关参数就成为影响评估结果的关键因素。因为评估中要求选择在评估基准日时有效的价格信息和取价标准,因而分析中就要关注其出处和有效期两方面。对于使用收益现值法时选用的折现系数和风险系数,要分析研究风险因素构成及技术处理方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3.对评估计算、汇总情况进行分析。可结合评估报告中所举案例,对评估中的计算公式、成本构成是否准确反映评估方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分项计算与汇总结果是否吻合,与文字说明是否一致进行分析、验证。
如果国企的管理者与参与配合评估的相关人员认真做到本文所述各点,就可以杜绝或减少在资产评估中国有资产的流失。为此,前提条件应是:(1)改制中,国企方参与配合资产评估的领导者与相关人员不应与评估的结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2)上述人员应公正廉洁,能自觉维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第二条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关键是第一条。这就需要国有企业的出资主体和产权主体研究出合理的委托模式与监督模式及对资产评估事项的配合模式,切实做到从根源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李忠信王吉发:国有资产管理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杨友孝: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评估与确认及国有资产流失防控指导手册.北京:北京大学,2004
篇6
关键词:国有资产 公益诉讼制度 初步研究
一、我国国有资产概述及现状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法纠纷日趋复杂。一些不法分子,钻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不健全的空子,大肆掠夺国有资产。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估计,我国公共部门(含国有企业) 的资产流失约占GDP的8-12%。不仅如此,据报载,我国国有企业的呆账、死账及银行不良资产损失至少在12000亿元以上, 每年公款吃喝的费用高达1000亿元,每年偷漏税损失1100亿元以上。以上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足以表明,国有资产的全方位多渠道流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国有资产的流失及其解决。但是正如“公地悲剧”结果一样,公地表面上属于所有的牧羊人,实质却是利益受到了损害而无人管理。
二、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新思路——公益诉讼制度
公益诉讼起源于古罗马时代,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称呼,“或又被称为罚金诉讼、民众诉讼以及公众诉讼等”, 学者对它的理解也有差异。从公益诉讼的这种特别诉讼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首先这种诉讼方式是保护国有资产的有效资源配置方式。其次公益诉讼即以实现诉讼的规模经济。再次,从宪法的理念上来看,公益诉讼体现了宪法的两个基本理念,一个是人民主权,另一个是法治原则。2赋予公民国有资产公诉权,可以把宪法赋予人民的这一权利落到实处,更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精神。最后,立公益诉讼程序,使任何人都可以对侵犯国有资产的行为直接行使起诉权,这样使我国庞大并且分布广泛的国有资产不必只单纯依靠个别部门的保护,保护会更加全面具体。
三、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可行性分析及制度建构
我们有必要探寻国有资产公益诉讼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予以分析和论证在我国建立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制度。
(一)现实依据—–—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股东派生诉讼(shareholdersd erivatives uit),又称为股东代位诉讼,是指当公司怠于通过诉讼追究侵害公司利益的不法或不当行为人责任时,具有法定资格的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以法定程序代公司提起诉讼,所获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形态。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虽然只限定在公司这个方面。但是,大家不应忽略这个事实,某种角度上说全体公民就是国有资产的股东!所以在原告的范围和诉之利益的范围上,股东代表诉讼和公益诉讼制度应该是重合的。它是我国公益诉讼发展的一个样板,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从公司这一方面,不断地扩展到各个公益领域。从而,在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中运用公益诉讼制度来予以解决是有这个现实依据的。
(二) 理论依据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设定一切权力的基础。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就是依宪治国,就是要保障《宪法》所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要提起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必须要有宪法上的依据。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保障《宪法》所规定的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有利于从“官治”走向“民治”,有利于人民掌握国家主权。
(三) 制度构建
1、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原告的范围
放宽原告资格以顺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充分保障诉权这一基本人权的角度,比较理想的模式是三元模式,即将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广泛地赋予特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这三类主体。
2、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的范围
单独提起诉讼,即检察院作为原告提起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这是最常见的公益诉讼方式。对企业产权变更,改制重组过程中,管理过程中,经营管理者在实行承包、租赁时,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检察院均可以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主体提出诉讼。
社会团体和公民提出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的诉讼范围,对企业产权变更,改制重组过程中,管理过程中,经营管理者在实行承包、租赁时,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公民均可以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主体提出诉讼。3
参考文献:
1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查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52页.
篇7
一、树立全局观
地方国企改革往往比较注重单体企业的改革,较少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考虑国企改革问题,忽略了国企的系统价值,造成潜在国有资产的流失,至今,还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也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更谈不上对此负责。
最典型的例子是四大商业系统的改制。计划经济下,国贸、粮食、物资、供销四大商业系统是我国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这些流通企业最大的价值在于健全的采购、销售网络体系和营销队伍。四大商业系统由于人员庞杂、管理混乱、环节众多,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推进流通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国有资产实行分级管理,商业系统的一级、二级、三级批发站及零售店分别属于省、市、县3级政府,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很少考虑其上、下级的联系。随着流通企业改革的深入,条上关系不断弱化,当中间环节开始断裂时,整个系统的商业价值也随之消失,造成国有资源的流失。若系统地考虑这四大商业企业的改革,就会发现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大系统企业与现代连锁企业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只要对其中某些环节加以改造,完全可以成为流通业的巨头。以浙江省为例,撤销所有的一级站、二级站,设立1个管理中心和3到4个仓储中心,所有三级站和零售店全部变成连锁店,四大商业系统就变成了4家大型的、网络健全的连锁企业,且极具竞争力。如果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中国外运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由于前期加强了垂直管理,全国网络系统比较完善。现在,他们正借助境外资本市场的力量,对企业核心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有望成为我国运输业、物流业的龙头企业,凭着强大的本土优势和网络优势,足以同境外企业相抗衡。
二、把好“三道关”
在国有产权退出过程中,国资管理部门在操作环节必须规范,把好评估关、确认关和变现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把好评估关。在企业改制时,国资管理部门要做到提前介入。一是充分关注企业资产的非经常性变化。重点关注改制截止日前一年内,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深入了解变动原因。中小国企能够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能力。这些企业进行改制时,往往会在内部人控制下,在评估环节做文章,出现联手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二是要建立待处理财产的责任追究制度。由于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企业经营处于混乱状态。在企业清产核资时,要建立财产责任制度,严重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2、把好确认关。国有资产确认是对中介机构评估结果认可的法定程序。一是要仔细核对企业资产、负债的各项内容。充分比较与前期介入掌握的信息进行比较,防止企业经营者串通中介机构进行作弊。二是要到实地校对,做到帐实相符。查验有无遗漏的实物资产、有无存在私设小金库情况等,防止企业通过各种方法隐匿国有资产。
3、把好变现关。国有资产变现是国有资产安全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主要形式。在资产变现环节中,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在实践中,资产变现要做到“三公”原则是比较困难的。在国有资产变现时,考虑到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会鼓励内部职工的购买,操作的透明度相对较差。当内部职工出现竞争时,经常采用内部投标形式,但串标、压标行为时有发生。
三、管好“四件事”
国有资产后续管理主要要管好国有股权、剥离资产、核销资产和土地资产。
1、管好国有股权。国有企业改制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新企业中,会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国资部门管好这部分资产十分必要。实际上,由于缺乏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系,对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股权管理处于混乱状态。一是切实行使股东权利。部分企业不愿国有股全部退出,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改制后新企业仍能继续经营特许行业的业务,国资部门很难行使股东的权利。因此,国资部门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切实、有效地行使股东权利。二是要有效保护股东权益。企业经常通过增加职工的工资、福利等一次分配方式,冲抵企业的股权收益,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的实际收益差距较大,侵蚀了国有股权收益。国资部门要通过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等,加强财务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保障合法权益。
2、管好剥离资产。一是要及时做好剥离资产的交割、过户手续。取得对这些剥离资产法律意义上的处分权。二是要及时与新企业签定租赁协议。由于这些剥离资产是原国企职工福利性、配套性的资产和设施。要完全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处置,会引起企业职工的不满,可以考虑以较低的价格租赁给企业使用。
3、管好核销资产。一是要及时取得不良资产有效的追索权。改制后,国资部门要及时取得已核销不良资产法律上有效证据,移交专门部门进行管理,保持法律上有效的追索权。二是要建立不良资产催收的激励制度。业务当事人的配合对不良资产催收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建立利益的分成制度,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提高不良资产催收率。
篇8
[关键词]国企改革;国有资产流失;监督
一、引言
国有资产是指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的、并能够为国家创造各种经济性与社会性的效益的经济性资源的综合资产。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在于它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保证国内经济运行环境的稳定、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然而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相关改革的进行中,存在着归国家所有的资产不同程度流失现象。
二、新形势下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分析
在进行国有企业的重整组合、实施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各项改革进程中,由于国有资产的出资人、管理人员、经营运作人员等主观意向行为及错失行为而导致了相关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国有资产的产权转移渠道有不恰当之处
国有企业的新一轮的企业改革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产权明确的、与现有改革相契合的国有企业的相关制度,以求能够有效实现法人治理的环境机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国家所有的相关资产的转移与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所谓的产权转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转移渠道的问题导致部分国家所有资产的损失。如相关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将企业内部的国有资产以较低的价位售卖给个人,将国有资产转变成个人资产,这种资产转移的方法虽然实现了国企改革,并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部分损失,没有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二)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价值测度不准确
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的产权转移之前,没有对需要转移的资产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估。在资产测度时,部分人员为谋得一己私利,与对资产进行测度的专业机构进行不正当的合作、勾结,有倾向性地将待评估的国有资产进行低价值的判定。而这就影响到接下来的资产转移计划的设定,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资产的变相贬值,资产损失问题滋生。
新形势下,在有效实施各方面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对国家所有的相关资产进行调整的同时,应该采取相契合的监督管理措施,以求能够有效解决并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为保持国民经济的提升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三、新形势下国企改革中监督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
面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历程中存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完善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尽可能的保证涵盖范围广泛、职责明确、协调联合、约束制约力度恰当。从监督管理的角度,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以求防止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出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保证新形势下国企改革的有效实施与推进。
(一)完善对国有企业资产的审计制度
要有效的完善国企关于国有资产的审计制度,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明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资产的出资人审计以及政府审计部门审计这三者责任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以求能够实现对国有资产审核、监管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同时,应该监督与促进国有企业相关审计人员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的效度与力度,当相关人员离职时必须进行严格审查,对在职人员的审核也是有必要的,在该工作人员任职的周期内最少进行一次审查。对于那些需要重点关注与审查的资产项目进行专门地严格审查。如国有企业出现较为严重的财务问题、额度较高资产流失以及部分境外资产等。同时,也应该对国有企业的一些较为重大决策涉及到的资产或资金进行全程跟踪式的审计。
(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对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机构而言,它们应该将出资人监督与管理两个部分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整合,而且要重点关注出资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在制度方面,就有关于国有企业在改革进程中的国有资产产权管理、重组整合、财务测评、绩效考核、甄选与使用人才以及薪酬设计等方面,约束与规范资产的使用与处理,进而较少国有资产的损失与减值。资产监管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强度,可以固定周期地对相关事项的实施情况与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尤其是对那些利益关系重大、较为显著的资产问题。同时,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该设置相关的部门,分门别类地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资产问题进行监督管理与解决。而且监管机构有必要委派会计师到正处于改革的国有企业内部进行试点工作,加强出资人对国企内有关资产的重要财会事项的监督与管理。
(三)强化外派监事会监督管理的力度
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委派出相关的监事会,实行出资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的过程中,主要对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的管理、关键性决策、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损失与贬值等重要问题,进行严格、有效地过程监督。其中,对于关系重大的问题、风险及违反法律规范的事项进行如实汇报,并在审核认定之后进行透明化公开。接下来,由被外派的监事会在自身的职权范围内,处理与解决所出现的资产问题,有权限对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与谈话,以求能够将问题的责任准确落实到个人,便于以后解决与监督国有资产的相关事项与问题。
(四)强化对国有企业实施党的纪律情况的监管
针对国有企业因为国有资产处置不当而导致的违纪的腐败性问题,应该强化对国有企业遵循党纪的监督管理力度。其中,应该重点监督管理国企内部各层人员是否有所违所提倡的政治纪律与工作作风。对于国有企业在资产处置的过程中出现的制度改革、资产重组资产产权的转移、对外投资、企业资产并购、物资的购买以及招标与投标等关键性事项出现的等问题,应该进行严格的调查与处理。同时在审查处理国有资产的问题时应该做到以上一级的党委领导为中心,关于相关线索的调查内容与流程,不仅要对同级的党委领导进行如实汇报,更应该对上级领导进行汇报。通过以上各个方面,对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是否遵规守纪进行严格地监督管理,进而有效防止国企改革过程中资产的流失。
(五)整合各种外部的监督管理方法
外部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出资人的监督管理、政府委托派出的监事会的审计与监管以及对国企是否遵守党纪进行监管等方式。而要想有效、系统、全面地对处于改革中的国有企业资产进行监管,并避免国有资产的损失,有必要将以上这几种监管的方法进行整合,使其协同性的使用,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重叠性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与信度的同时降低监管的成本。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当代的大数据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汇总,并利用信息化的渠道将监管信息在各相关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减少繁杂的环节。一旦发现有导致故意导致资产流失的不法行为,应该立即向相关的部门汇报,并立即着手调查。
(六)完善国有企业违法处置资产的追究制度
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保障国家所有资产的安全、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损失是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一旦出现违法处置国有资产的行为或结果出现,应该及时、严格地追究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员的责任。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的惩处、罚款、处分以及刑事责任的追究等方式,对处置国有资产不当的行为进行严格调查与处理。尤其是对于那些为一己私利贪污、私吞、挪用国有资产的不法行为进行严惩。针对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流失,应该追究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
篇9
国有资产流失的环节
国有资产在资产评估中流失。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在资产拍卖、转让等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但是,目前国有企业在开展资产评估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却相当严重。首先是一部分企业虚报隐瞒资产,不申报无形资产的则更为普遍。其次,从评估机构方面看,由于评估方法不当以及少数评估机构工作马虎,造成大量错估、漏估、低估现象,从而致使国有资产出现不应有的流失。
国有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设备被闲置;二是跑、冒、滴、漏及物资被偷盗情况普遍;三是因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往往是一项重大的投资不经科学论证和周密的市场调查就草率上马,结果是项目开工之日就是国有资产损失之时。此外,在中外合资过程中,有些企业将包袱扔给原来的国有企业,致使老企业所欠国家税费无法上交,最终使国家权益遭受巨大损害。
国有资产在产权变动中流失。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股份制改造中对国有资产升值部分不作计价入股或仅以帐面原值计价入股。二是少计或不计国家股本而将此计入企业资本公积金或法人股。三是转移核销国有资产,比如有的企业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核销转为帐外资产。四是在股份制企业经营成果分配上歧视国家股,有的公然违反同股同利的原则,明显向个人股、法人股倾斜,更有甚者只对个人股分取红利。此外,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同样惨重。比如一部分国有企业在兼并亏损集体企业过程中,将集体企业的各种基金直接转入国有企业的集体法人资产,而亏损却又用国有企业的利润去弥补。
国有资产在企业办三产过程中流失。有的国有企业资产在向三产转移过程中,既没有财产清单标明名称、规格和价值,也没有产权转让或使用方面的有关手续,有的虽签有协议,却很少按协议和规定办事,致使三产企业在无偿占有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资金、原材料的同时,也转移了企业收入,增加了企业支出,最终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从宏观方面看,第一,国有资产管理立法滞后,至今仍没有一部系统完备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以致于在实践中怎样界定国有资产流失,发现国有资产流失应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上没有法律依据。第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体制不健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到位,监管机构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手段,因而国有资产一旦流失,责任归谁?是企业,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还是资产评估机构?企业的国有资产由谁来监管,如有流失如何处理?诸如此类问题目前均未明确。第三,自1994年我国经过税收体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后,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更加尖锐。有些地方受利益驱动纷纷颁布了一系列土政策,这在客观上为国有资产流失开辟了“道路”。
从微观角度看,第一,企业的法制观念淡薄。一些经营者对国家放宽搞活政策至今领会不深刻,理解不全面,错误地认为违纪就是对政策的变通,因而常常以调动职工积极性,搞活企业需要为名,人为地造成国有资产购置不入帐或转移隐瞒国有资产。第二,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混乱,至今企业家底尚未盘清,对国有资产根本心中无帐,明失暗流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资产评估机构跟不上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在现国有资产评估机构中,真正有能力担负资产评估的机构不仅数量太少,高素质的人员不多,而且法规依据也不全,这就很难确保评估工作的公正性。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焦点,各家各派意见不一,但我们应做到:
(一)必须营造良好的国有资产管理内外环境。首先,要进一步规范产权市场,彻底打破国有资产管理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体系,以此来推动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使闲置资产及早及快得以启动,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其次,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尤其要克服对企业乱摊派现象,确保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再次,必须通过建立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尤其要严格会计核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拥有的国有资产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的跑、冒、滴、漏。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国有资产被盗。
(二)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营运、管理、投资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系统,对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拥有国有资产的企业一律由各级政府部门派驻监事,对董事会的决议及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内部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制衡机制,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列入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指标。其次,要严格实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凡对兴办经济实体所用的国有资产必须按照资产占有费比例计算,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收取作为国有资产收益。
篇10
对企业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潜在的巨大财富,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无形资产是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笔者在对国有企业审计中,发现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令人痛心。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如笔者在对某中药厂审计中,发现企业领导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未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致使技术人员跳槽将药品配方等专有技术流入外资企业,给国有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二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对无形资产未作评估而造成的流失。如某国有电机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未对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而造成了近三千万元的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中外合资过程中,无偿将商标等无形资产转让给合资方而造成的流失。如某纺织企业在引进外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时,将自己几十年呕心沥血创立的国内名牌商标拱手相送给合资企业,造成国有无形资产的巨额流失。四是在承包、租赁中不计无形资产而造成的流失。如某食品厂被个人承包为非国有经营实体,由于没有规范的招标程序,对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未作任何评估,无形资产被无偿占用,使国有无形资产流入非国有企业。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关键在于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无形资产是超值的价值,是企业竞争中的优势,因此,市场竞争将最终表现为无形资产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
首先,应建立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对企业全部无形资产建立核算体系,建立会计凭证、明细账、总账、会计报表,企业应提高有关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其次,应建立和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企业应根据无形资产的状况和发展规划,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明确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对企业无形资产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护,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同时对无形资产管理人员要加强无形资产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再次,建立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无形资产堵漏建制。应建立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监督机制,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要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形成、使用、效益、保护和保管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促使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增加无形资产的积累,保护无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益,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二、加大宣传普及无形资产知识的力度,提高全民的无形资产意识
应大力宣传、普及无形资产知识,新闻媒体、出版社、科技情报等部门应经常、有针对性地组织报导,出版有关无形资产的书刊,扩大宣传的力度和深度。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国有企业在转制、重组之前,应当把出让方所出让的资产、出让方式与法律责任在社会进行公示。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公民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形成共同的社会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杜绝无形资产的流失。
三、严惩腐败,防止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
对于提供虚假材料、不依法评估或评估结果失实,使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在改制、重组、拍卖、合资、合作、承包、租赁过程中造成流失或严重损失的,上级主管部门应依法做出评估结果无效的决定,并追究有关人员行政或法律责任,打击犯罪行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生。
四、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无形资产产权得到法律保护
随着我国加入WT0,必须按国际惯例来组织和规范我们的行为,目前必须抓紧制订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无形资产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国有无形资产,有效地控制和制止无形资产流失。
五、加强规范化管理,整顿现有资产评估机构,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