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3-17 23:3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暗示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暗示教学法

篇1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潜力 整体性原理 暗示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79-02

暗示教学法是以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把认知与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保加利亚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发明的。最初,它是成年人学习外语的速成教学法,后来推广到各种教学中。自1969年推广以来,暗示教学法很快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专门成立有关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和实验。暗示教学法已成为20世纪后期出现的教学流派中不可忽视的一支。

一 暗示教学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及其特点

暗示教学法最早是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洪丕熙教授和外语教学专家吴棠教授率先引入我国的。在当时便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教授开始研究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技术,一些中学英语和语文教师也开始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有人还在物理、珠算、算术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国学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学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方法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比如,石林老师提出了暗示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潘海燕老师则在《论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价值》中系统地阐述了暗示教学法中所体现的新的理念以及对我国当时教学改革的启发;王章雄老师在《论暗示教学法的启发式内核》中详细地论述了暗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和联系;廖坤老师在《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中对洛扎诺夫在实践中所总结的六种有利于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产生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王敏勤老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研究论述了暗示教学法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中的重要位置。

2.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研究

鉴于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显著效果,部分研究者开始尝试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例如,王敏勤老师曾做过在数学课中运用暗示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的实验,主要借用暗示教学法中的暗示技巧和音乐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学义老师倡导在德育中运用暗示有关的原则、条件和方法。此外,还有研究者尝试在体育、音乐等课程内运用暗示教学法。

3.注重暗示教学法的中国化问题

对音乐的选择和教室的布局等一些学习条件的设置,研究者针对东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的因素,对暗示教学法加以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合国内学生。

4.暗示教学法实证研究极少

尽管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也不少,但多数研究为介绍理论和谈授课时运用暗示教学法中的部分方法技术时的感受,进行实证研究的很少,所以研究不及国外细致,取得的效果也不及国外那么显著。

二 暗示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综观暗示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有一种高开低合的趋势,由刚开始的得到广泛关注,到后来的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再到最后的几乎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暗示教学法当时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是由于其在实验室内所得到的显著效果,是“它能使人一个月学会外语”,但由于暗示教学法本身对教师水平以及各种外界学习条件的要求过于苛刻,而当时国内课堂教学的条件远远达不到其要求,因而限制了这一教学法的推广和普及。另外,暗示教学法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而国内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国内研究者在引进这种教学法时并不能完全领会它的原理、模式、操作注意事项以及本土化问题,再加上国内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困于应试教育,导致教育单一化、机械化,暗示教学法就失去了得以繁衍的土壤。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很累,并且效果不佳,而暗示教学法中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值得我们再次研究和借鉴。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暗示教学法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简化,进行中国化改造,配合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相信会创造出切合我国实际的、高效的外语教学法。要解决暗示教学法的中国化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转变对暗示教学法的传统认识

要转变对暗示教学法的认识,暗示教学法不是一种简单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教学体系。暗示教学法是暗示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它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程序,甚至对教材的编写也有一定要求,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往许多教学研究者在对暗示教学法进行研究时,仅仅对暗示教学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移植运用,在达不到预想效果后就归咎于方法本身的不当,放弃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研究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仅仅是由于受到其高效性的吸引,而实质对暗示教学法的原理和技术没能完全理解,不能深刻体会到它的科学性和操作的严格性。运用暗示教学法教学,一定要深刻理解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灵活使用暗示教学的各种方法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只进行简单模仿。

2.对暗示因素的元分析和再分析

在影响暗示教学法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主要的,如暗示性教师行为、音乐背景、双层面交流、放松练习、词语联想、双语课文、角色扮演等,我们可以改造并加以利用;而有些因素是我们难以把握或次要的,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时灵活采用,如呼吸技术、身体语言学习、注意的主动态与放松态交替等。因此,教师应透彻知道每个因素的作用,以便依照不同目标、对象、内容、课型、条件和活动采用不同的暗示手法。同时,对于暗示因素的划分我们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进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定的营养,如关于放松练习、呼吸技术等可以借鉴太极拳的练习。

3.对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安排

因为暗示教学法具有“高速度、高难度而又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如何使学生容易理解、记住而又能够运用,课程的安排不可能随便设置,而要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和教学活动的需要;教材也是如此,对已有课文要重新编排,特别是按照学生认知和瞬时记忆特点编写。这一点在过去是阻碍教师运用暗示教学法的重要因素。而如今,由于我国近年来在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迅速发展,相应的研究成果为课程与教材的编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4.对授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在国外,暗示教学老师的培训课程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涉及理论研讨,因为观念、理论学习不到家,很难领悟暗示教学的精髓,在具体的教学中也难以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对实验老师或授课老师的培训应该在传授方法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其包含的思想、理论和原则的解释,使他们逐渐具备教学的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

5.制定一套新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暗示教学重视终结性评价,但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因此评价的次数不能太频繁,但反馈要多样化,要重进步,讲效率,“抓大放小”,高密度输入,低难度输出,特别注意能力的形成而不是零碎的知识记忆,注意学生掌握的词汇、语言的应用能力,如说话的流畅性和得体性、听力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阅读的速度和写作的质与量等。

6.注意弥补暗示教学法的局限性

暗示教学法对发展学生语言的精确性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时也要采取其他方法配合暗示教学法,使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同时,并非每节课都得重复使用暗示教学法完整的程序,而是视目标、条件、情境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石林.暗示教学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发[J].当代教育科学,1988(1)

[2]潘海燕.论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2)

[3]王章雄.论暗示教学法的启发式内核[J].教育科学,1992(3)

[4]廖坤.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5]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基本原理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1990(2)

[6]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1988(1)

篇2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英语教学;应用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增长,语言交流是各交流的基础手段及条件。在此条件下,我国各高校逐渐开始重视英语的高效教学,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能力提升,因此如何实现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现代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暗示教学法的内涵

暗示教学法又被称为启发式教学,可通过心理暗示达到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人的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知识。暗示教学法在教学中主要运用间接的暗示方法及暗示手段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在不明显的信息提示下产生无意识的学习反应。暗示教学法在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暗示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环境与学习主体的相适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共振环境[1],从而促进学生不自主地、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初的暗示教学法形式具有单一性,教学者采用音乐形式向学生朗读具有语法点等的扩展对话,该类形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使学生轻松的实现对音乐或文章的倾听,但后期随着人们对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其在应用中的具体形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

2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方式

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方式包含教学暗示、艺术暗示及心理暗示等等。教学暗示在应用中需要对信息编码予以概括并扩大教学单元。信息编码概括可有效减少学生短期遗忘,帮助解决短期记忆的局限性,而教学单元的扩大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实现全面了解,信息编码概括将文章的细节处理引导至整体处理之上,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理解[2],高校英语在教学中,其教学需将学生引导至文章整体句子的意义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词汇及语法等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环境及材料等进行相统一,从而利用愉悦的背景使学生消除内心对英语学习的恐慌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艺术暗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其感染力强,效果好,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采用音乐及戏剧等形式使其与所要教授的相关内容予以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及学习效果[3]。在以上暗示教学法中,教师应注重多种暗示教学的综合应用,这样不仅可为后期教学活动开展创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动机的转变,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

3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3.1准备阶段

教师在具体教学前,可采取会话或者游戏等方式对上节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直接复习,使学生对相关情景中的内容予以高效理解,同时可采用英语方式对该项内容作出自己的反应,避免机械性操作。在此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内容有更加完善的理解,全身心投入情景中,教师还可使学生根据内容及角色起相适应的英文名字,使后期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3.2导入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放松后,播放音乐,在音乐节奏响起的同时,教师根据所播放的音乐节奏,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读文章。在积极环节中,教师可采用手势及表情予以英语内涵表达,或者采用中文对文章的背景进行介绍,后对文章重复朗读两遍左右,教师在随着音乐朗读文章的同时学生可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模仿老师并对相关文章予以小声跟随朗读[4]。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话,而学生对所对话的内容予以聆听,在脑海中对相关内容予以思考,无意识地对全文的相关内容实现理解与体会。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创设不同的音乐背景,从而使教学内容与教学音乐相适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使得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摒弃不良心理,满怀自信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促进自身英语知识的掌握。在消极环节中,学生可对教师的配乐文章朗读或者录音予以聆听,后在无意识期间释放思维记忆功能,实现的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3.3实际应用阶段

语言学习的目的便是通过基础语言能力实现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可采取问答、角色扮演及游戏、猜谜等形式实现对知识的应用及联系,通过广泛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具有其特有的高效性及愉悦性,在具体使用中,可使学生充分感知其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相关英语知识的同时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具体英语教学时,应多采用暗示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教学。

作者:温万春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艳芬.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赵朗朗.“暗示教学法”在高等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219-220.

篇3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英语教学;心理活动

1 暗示教学法的基本涵义

暗示(suggestion)的心理学概念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暗示一般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4种。

洛扎洛夫将暗示教学法定义为: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能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的因素组织起来。

暗示教学法是用间接的暗示手段影响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原理就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暗示,通过综合运用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活动、练习、音乐等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影响学生,充分挖掘其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平和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必要性

2.1 暗示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精神

暗示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暗示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设置自然情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真实情景中的交际活动,让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获得知识。暗示教学法通过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暗示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潜意识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显意识协调起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2.2 暗示教学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暗示教学法要求从人脑活动的整体来设计教学过程,不仅考虑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气质等心理过程的特点,不仅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还要调动各种无意识功能,使之相互协调,促成人脑潜能的开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不仅考虑了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也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开发了人脑潜能。

2.3 暗示教学法适应时代新要求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如何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是进行学习的革命,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学术的精髓,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最新的和最有用的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几个具体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学会正确运用暗示教学法,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自然悟出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好的学习方法。下面介绍几个暗示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3.1 播放悠扬的音乐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音乐暗示法,用音乐建立起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为学生营造放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缺乏自信等心理障碍,在平和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播放音乐。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契合的音乐素材,在音乐背景下朗读课文时,教师的声音应尽量控制得与音乐的旋律产生和谐感。第一遍,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看课文,重点理解文章大意。第二遍,可以让学生合上课本,偏重于聆听课文内容。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所选取的音乐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优美的音乐,设置声响大小适中,既能使学生处于音乐弥漫的轻松环境下,又不至于让学生听着昏昏欲睡。

3.2 构建真实的对话情境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创建真实的对话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Deep Concern时,这篇课文基本是由对话组成,揭示了一个青少年与其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故事主要的冲突和矛盾都是通过对话展现的,所以我要求3个学生分别扮演故事的主人公Cindy 和她的父母,要求学生尽量模仿父母和孩子的语气,父母的关心,孩子的不耐烦,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家庭冲突的现场,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中获取了一定的成就感。

3.3 注重营造暗示的环境

暗示教学法强调环境与人的“共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共振的环境,这样学生便能自然地、不由自主地进行学习。比如,对教室进行合理地布置,给学生展示一些学生的英文习作,以及与英语相关的图片,资料。

3.4 利用游戏进行暗示

游戏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表演、故事接龙等活动形式,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的教学中我布置了一个talk show的剧情表演,要求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海德中学创始人、主持人和观众,来模拟一场关于海德中学办学理念的采访。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超乎寻常,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能说出一些非常棒的语句来。

4 结语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明显增强。暗示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陆芳.论暗示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Z].

[2]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应用途径

1.暗示教学法的原理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因而亦称“洛扎诺夫教学法”。 以后由东欧各国传到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 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实验证明,此教学法在发掘人的学习潜力方面有着异常功效。

2.暗示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几条有效的应用途径

2.1环境暗示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之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广而言之,社会习俗、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都可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暗示。

洛托诺夫指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需要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全部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传递的,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通过教学情境的创立,可以排除学生因教学信息高容量而产生的困难感,又能激发学生掌握教材的动机,能引起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调动认知潜能,形成课堂知识传递的有效心理空间,从而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心理动力。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大多借助于课前的预习、教师的导入语、课前学生的听说读写短时训练等手段来完成。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手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多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更为直观可感,具体可闻的影象、图片等资料来完成,利用实物、图画、音乐、影像、表演、环境布置等学习环境因素,实现“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的创设。与传统的情境创设相比,具有更直观、生动、信息量更大、吸引力更强等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的课型的出现,教学情境的创设必将有更多更新的手段,但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成学习前生活场景的设置,都必须努力做到:①与课时内容吻合;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③适度而不喧宾夺主;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⑤情境富于变化。

2.2体态暗示法。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手段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 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就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言语交际的效果。

2.2.1教师的教态是教师品格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老师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教态亲切自然,极富吸引力。他们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眼中总是饱含激励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无声地向学生传递着师爱的信息,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因而课堂气氛总是那么愉悦和谐,学生对他们的课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可以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学生可以把言语信号和具体形式结合起来。

2.2.3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语言应该注意蕴涵性、针对性、示范性。教师的体态言语具有丰富的蕴涵性,它通过表情、动作、姿势等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具有隐蔽性。因此,在体态言语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选择最佳手段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促进文内联系和文外联系的生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2.3语言暗示法。所谓语言暗示法,就是在课堂上,恰当、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暗示,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胆小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老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说:“老师知道这个问题你会回答。”“你一定会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大家的。”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胆小的学生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另外,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老师用一些恰当的表扬和激励的语言,如“你表现得很好,再接再厉!”“你是积极动脑的好学生!”“你的回答总会给大家带来惊喜!”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调动学生在学习中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很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含蓄、幽默的语言能起到较好的暗示作用。再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如何写议论文时,对学生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孩儿也会作文。有一次,小孩儿说:“爸爸我喜欢你!”(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买豆奶给我喝,还讲故事给听,教我写字,数数。”(5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结论与开头呼应),这个例子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

语言暗示是一种特殊语言表现形式,掌握了它们特点,对引导学生更积极融入课堂,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丰富自己的语言信息量,发挥语言艺术品的特点,加强想象能力培养,对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其分析理解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4人格暗示法。这种暗示,也可称为从教威信暗示。教师的从教威信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模糊评价,这个评价是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威信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往往在课后落实得好,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敬仰,教师的威信越高,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人格暗示的强弱与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关。同一教师,由于与学生相处的关系不同,暗示效果也会出现明显差别。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强,坐在后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弱。因此,不少班主任常把在后位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纪律意识得到强化。再有,教师在和不在,其人格暗示的强度也有很大区别。教师身在教室时,暗示较强,教室很安静;教师离开教室后,暗示会减弱。当教师再度出现时,其暗示又会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教师的近体距离暗示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大功夫,只有做学者型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以你为师,从而把更多的健康暗示带给学生。

2.5自我暗示法。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形象就像一部电脑,要由自己来编排数据和输入程序。你的生活环境,你的经历,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反应,你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的经验都会为你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你通过反复编排把自己的形象输入“电脑”,于是,在你心灵深处就出现了一个能够指引你思维方式的自我意向。是谁在为你控制操作?就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方式主要有:写名言警句提醒自己、自我形象设计、经验总结、教训启迪、自我激励等。成功教育表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而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挖掘他们的潜力,善于运用暗示手段,给予激励和引导,激发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例如面对考试,我们也不妨采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我是最棒的!”“只要我保持冷静,我肯定能做好这份答卷。”

总之,教师要及时地、不断地暗示学生坚持与放松,用良性语言激励自己奋进。通过一次次反复地自我暗示,同一思想的不断敲击就会使它铭刻在潜意识中,学生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学生将会沿着良性的轨道不断奋进。

3.结语

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暗示能使人意识中最有力量的意念转化为潜意识,从而产生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的行动力。暗示教学中的那种积极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因而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潜力,使他们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反之,对学生讥讽、挖苦、侮辱、漠视,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暗示。我们的学生很需要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家长、教师如果对学生失去信心,给学生于消极暗示,学生在经历数次失败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自我否定的后果是严重的,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警惕和注意。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暗示作用主要体现在暗示时机的选择、对象的选择、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傅荣.暗示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 年

[2](美)唐纳德.H.舒斯特等.《暗示速学法》,新华出版社,1989 年

[3](美)珍妮特.沃斯等.《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

[4]沈开木著.《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出版

[5]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526页

篇5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心理学理论 现实基础 应用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80-02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职学生年龄小又无技能,常感读书无用。态度上消极对付甚至抗拒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让很多任课教师感到头痛。对于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差生”,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若采用暗示教学法,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暗示的作用有时比直接劝说或指示、命令的作用大,所以采用适当的暗示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一、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在医学上,暗示是指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具有可暗示性

是指人易受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望梅止渴”就是利用了人的可暗示心理。

2.暗示的神奇力量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水平相当的篮球运动员分成3 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的队员停止集中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的队员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个小时;第三个小组的队员在一个月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小时投篮。一个月后,三组队员的投篮水平测试结果为:第一组下降2,第2组员上升2,第3组水平上升4。为什么?因为在想象中,所投的每一个球都是中的。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奇妙之处。积极的暗示能激发潜能,消极的暗示会阻碍人正常能力的发挥,甚至影响到生命的质量。

3.人具有非注意心理反应

这是一种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应,事前没有预定目的,每个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无意注意。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察觉到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4.人具有潜力

潜力是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1968年做了一个实验:在一所普通学校6个年级18个班级里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潜力调查测验”,之后给该校老师提供了部分学生的名单,并说“名单中的学生潜力超出常人”。要求老师们在不告知学生本人的情况下进行长期的观察。而实际上,罗森塔尔教授在编写名单时只是随机抽取,也就是说名单和潜力高低并没有任何联系。8个月后再次测试的情况是:名单上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与教师感情特别深厚。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潜力调查测验”使教师对部分学生产生更高的期望,从而下意识地对学生做出有积极意义的引导,而学生收到这种下意识传递的信息后,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进而开始重塑自我,最终符合了“潜力调查结果”。这个典型试验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解释这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当然,反之也成立。

二、中职学生教学中采用暗示教学法的现实基础

1.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中职生主要来自于“中考”的落榜生,这些学生是升学无望,就业无门(年龄小又无技能),甚至迫于家长的压力,无可奈何地进了学校。他们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又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多因成绩不佳而失去自信。常表现为:上课时讲话、睡觉、玩手机、看电子小说、听MP3,老师干涉不理不睬,甚至顶撞、谩骂老师;有的搞出各种怪声、怪动作,影响课堂纪律。面对课堂的这些现象,若只是不断地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不仅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和课堂纪律,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习以为常,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俗语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中职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意志力、自我约束能力、辨识能力和耐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时,就得意忘形,妄自尊大,才子天下第一。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极端想法。这些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或某种挫折后,不能客观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会通过游戏、抽烟、打架、逃课、发怒等方式来混日子,发泄自已的愤怒。

3.采用暗示教学法的可行性

中职生通过小学、初中几年的学习,已接受学校老师9年的教育,可以说和很多老师打过交道,见过很多场面。一些教育方法用过多次,学生已见怪不怪了,甚至可能引起反感。而暗示教学法依据人的可暗示性、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人的潜力进行教学,总括起来,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而这些也可理解为包含着人的情感和认知、人的直觉和创造性、人的个性与发展、人的潜能等因素。因此这种人本化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易被这些学生接受。

三、暗示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影响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感召、熏陶、移情,达到师生间在情感上的认同,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1.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一个人若是接受了积极的暗示,就会在他心中树起一面信念的旗帜,促使他走向成功。积极健康的“暗示语言”能把人们引向美好的“天堂”。如某同学上课在看手机,老师可通过声音大小和改变音调、语速等方式控制课堂,既不影响课堂,又对学生起到提醒作用而不伤其颜面,学生会感到教师善意的友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暗示能挽回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体态暗示—于无声处显真情

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运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作为学习基础比普高差一截的中职生,他们有时本就自卑,我们更应用真情去唤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老师的眼神、微笑等,都能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

许多中职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上有可能会借机玩、做小动作、互相说话等,为了不打乱教学节奏,每到这时可用目光注视那个学生,当他意识到老师在看他时,一般会停止动作,注意听课。这样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影响大多数人,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比直接的批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环境暗示—春雨润物细无声

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暗示。

花草茂盛,会给人以蓬勃生机的感觉,会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花草凋零,黄叶飘落,会使人想起衰老,想起死亡,继而生发悲哀与伤感。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可以利用这种环境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学中的环境暗示,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果我们营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以及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教室的环境布置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学校也应多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自己投入其中,让学生总有机会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提高其学习专业课等的积极性。

4.人格暗示—身教重于言教

“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等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作用。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比如说上第一节课的老师,你要求学生不要迟到,但如果老师自己迟到了,那还有什么理由批评学生呢?相反,如果老师能经常提前几分钟到课堂,学生也不好意思经常拖拖拉拉,肯定也都尽量提前到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四、采用暗示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暗示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面对中职学生,暗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有关暗示教学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教学机智。

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恰当使用暗示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明示手段,忽视暗示手段,或者把几种暗示法相互割裂,没有将其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运用。

第三,在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暗示时,常常难以保证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对暗示方法的含义理解错误时,也可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凡亮.中职生厌学现象探析[J].成才之路,2010(8)

2 张凤益.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的策略[N].教育导报,2010.3.30

篇6

论文摘 要: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要求师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精心组织和互动,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 Approach)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1)教授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对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进行分析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金融市场运动规律更加复杂,金融工具形态也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今金融世界的这一变化节奏。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笔者认为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法。

一、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面临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机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金融业务种类不断出新。生机勃勃的金融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也对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金融学教学进行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金融管制在国际范围内的放开深刻地影响并改变全球金融业的面貌。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再加上互联网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目前的金融产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金融学所蕴涵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地落后于金融实践发展的要求。必须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比较重大的调整,以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金融电子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金融学还应当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经济运行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研究,及时将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内容之中,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二、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心理学实验证明,常人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为25%,而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内容高达65%。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通过呈现听觉和视觉材料,再经过分析讨论,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金融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以案例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不断提高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更多地呈现的是个体学习,而合作学习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增强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则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且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国际上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实践案例。因此,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总体上来说,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索,自主实践。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案例,了解案例的相关信息,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思考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提出看法和观点。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宣读各自的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之间再进行相互提问和答疑讨论。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担当导演的角色,对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通过有效的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提供分析方法,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争取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讨论的方向。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金融业务操作也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哪个方案最优,或者说哪个方案不可行。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适当鼓励和帮助;当学生取得阶段性成果时,给予认可。鼓励学生积极充分参与进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暗示、引导、激发和肯定,增强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甚至表面看是“异想天开”的方案,教师要善于从中看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路。

四、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典型案例,教师必须搜集、选择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要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控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案例,并进行编写。金融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借助案例来实现的,因此对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接着要展示案例,展示案例的时间比较灵活,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展示,也可在讲授知识之后展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教师总结和评定成绩。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的态度,同时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重点阐述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个人看法供学生参考,并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讨论所获得的主要观点,对照个人的分析找出差距和改进之处,最终形成案例分析书面报告,教师再对呈交的案例分析报告加以点评,打出成绩,发还给学生本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问题分析的准确程度,又可以让有疑问和进一步思想的学生继续和教师探讨。

金融学教学偏重于理论的讲述,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教材侧重于制度性规定,操作性不强。如果仅讲述课本理论,要求学生进行简单记忆,内容繁杂、须记忆内容众多,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基本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用所学理论知识,在专业领域的更广阔范围内,分析现实问题,寻找一般规律和方法,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予以综合运用,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杜莉,王倩.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资源培养金融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8.(5)

[2]郑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6.(21)

篇7

论文关键词: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传授道德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实效低下,难以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堂教学“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加之崇高的人类道德理想和泛政治化倾向的德育目标空洞而遥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德育课如何“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放松、无对抗的心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并逐步认同、内化,优化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心理暗示的内涵

《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人人都会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是在无对抗情绪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暗示往往不易受到个体的抵触和对抗,容易被暗示对象所接受,会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

心理暗示法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将心理暗示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暗示教学法理论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暗示则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人的学习活动是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实际学习成效受制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状态。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意识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吸收各种信息,并对意识时时刻刻地施加影响,增加或削弱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益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意识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起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意识协调起来。因此,教学应力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记忆、思维、想象、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正如洛扎诺夫所说,暗示教学法“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实践证明,通过心理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心理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近年来,心理暗示教学法在我国学校中也逐渐得到重视。有人认为,心理暗示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改革的新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心理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和经验渗透到德育教学实践中,以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够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具有一定依赖性,受暗示性较强,同时青少年具有逆反心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在德育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方法,将德育知识和道德规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人和环境的暗示作用渗透,相比直接的教育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暗示环境

暗示机制存在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之中。环境心理学认为,任何环境都易激起人的情感共鸣,它是产生熏陶作用的重要因素。环境以各种方式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做出反映,养成习惯,形成观念并指导我们的行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课堂心理环境是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它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同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有很大差异,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环境可以分为人环境和物环境两方面。人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心理场。教学中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竞争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所谓物环境就是周围物体与人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心理场,如教室布置温馨整洁,课桌椅摆放井然有序,灯光柔和明亮,班风标语积极奋进,一个整齐有序、轻松舒畅、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来感染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在和谐的人环境和物环境中感受和领会规则、秩序、尊重、平等、民主等等。

转贴于

(二)暗示者——教师权威的运用

心理暗示的成功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受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的“自卑、自贬心理”——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暗示者比自己更高明更具有智慧,自己应该向暗示者请教,接受他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放弃自主思维。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心理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受暗示者很少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者的权威性及受暗示者对他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具有重大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威信来自于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教师的威信越高,相应地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望、信任度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越强烈,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尊从效应”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规范和要求,主动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认同、接纳教师传递的理念和价值观,努力使自身行为更趋向于教师的期望等,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所以,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利用自己的权威作用,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

言语或非言语的心理暗示手段,如语言、手势、表情、体态、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都可以含蓄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起到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的作用。如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这些都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找到自信,赢得力量,消除戒备和对抗心理,形成支持性的课堂心理气氛和积极的情绪效应,从而强化教师所期待的课堂行为;而语气的转换、话语的停顿、眼神的凝视、表情的严肃可以暗示和提醒学生自律,抑制课堂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避免直接的批评和师生矛盾冲突。另外,师生间的、距离同样也可影响暗示的效果,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坐在后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如班主任通常把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其纪律意识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和相对距离的改变来强化暗示。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时机,适时、适当地运用,就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四)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有缺陷。人的依赖性越强、人格越幼稚、主见越少,就越容易受别人暗示,“自我”越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学生的“自我”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倾向,而课堂上教师享有职业所赋予的权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要慎用心理暗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如教师往往会列举一些名人、伟人或历史人物寒窗苦读、逆境奋发的事例来激励学生,但无形中却渲染了学习的艰苦性,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反而望而却步。此时不如多给学生以“学习是有意思的、愉快的、不困难的”“我能成功”等积极暗示,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又如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不能取代自我判断和自主思维,教师过多的提示、帮助,会通过心理暗示作用被学生无限放大,最终使学生缺乏自主性,过分依赖教师,思维潜能被压抑;教师对课堂上不良现象和学生违纪行为的放纵,暗示着学生的行为被认可,可以随心所欲,虽违反纪律却可以不受惩罚,误导学生藐视纪律和规则;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评价和贬低,会引发学生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教师对社会现象和现实事件的歪曲评价、偏激看法或愤恨抨击,容易诱发学生的反社会倾向等。所以,教师要慎用、善用心理暗示。

(五)引导心理暗示向自我暗示升华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自身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是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相应改变的心理活动。

篇8

【关键词】教育学 案例教学法 分析 应用

教育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其对于正确引导师范类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掌握关键教学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需要相关领导和部门进行高度的重视。然而,从现实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其教育学的发展现状不够乐观,教学工作中往往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设施,而且过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教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下面就以案例教学法为例,简要分析其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案例教学法综述

1.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以运用案例为主,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解读和分析,从案例中解析出相关知识,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培养教师人才的独特、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案例的含义,其主要内容在于叙述某一个完整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道理进行挖掘,换句话说,案例就是一种教育学中的典型教育故事,并不断启发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目前来讲,我国教育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往往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或冲突,引导广大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通过寻找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和矛盾,并在其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2 教育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课堂往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借助黑板对学生进行教授,方式单一,缺乏一定的兴趣性,然而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课堂中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状,教育课堂不再仅仅以老师教授为主,而是紧紧围绕在广大学生的周围,通过为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丰富感性材料的熏陶,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从实践中寻找知识的身影,并在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充分运用,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时,能够准确寻找自身的定位,得心应手地投身于教学工作中去。此外,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引用,使得中职学校内部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机制,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且能够大大提升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中去,对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利用,使得其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学校在使用案例教学方法时,应该了解其具体实施步骤,下面就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作简要分析。

2.1 准备阶段

在教育学教学工作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每位教师在课前进行准备,也需要广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需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除并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上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外,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等教学资源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经典案例,并将这些案例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每位学生的眼前,只有选择合适的、经典的案例,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亲身进入到教育情景中去,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对于每位学生而言,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对教师提出的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充分理解案例中的细节和精髓,及时发现案例中蕴含的问题,并尽最大程度地抓住案例中的本质,分清主次,并将这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2 呈现案例阶段

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的呈现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或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可以通过向每位学生发放纸质材料进行呈现。对于处于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境下的案例,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展现形式对相关案例进行呈现,保证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对相关案例进行解读,并抓住案例的本质和精髓,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习。

2.3 课堂讨论和总结阶段

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阶段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案例,学生需要对相关案例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整理,并就某些案例与周边同学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讨论阶段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积极的地方要进行充分的鼓励,便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升,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案例选择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案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使用的案例进行认真谨慎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要有经典性。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便于理解,而且也能够在案例中领会到多方面的道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第二,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教育案例一般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是需要引导广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

第三,案例要具有启发性。选择案例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进步。

4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学教学工作也有了巨大的改革,特别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不仅减轻了广大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引导学生进步,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蒯秀丽.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2):50-51.

篇9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学教学 应用

随着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确立,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定性力量,而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法学教育。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但目前我国在法学教育方面注重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法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从事司法实务基本技能,而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即训练学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对学生来说,法律思维的培养比法律条文的简单记忆更重要,因为法律条文不是永恒不变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对其进行修改,所以,法律院系的学生如果把精力仅仅放在法律条文上,而不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一旦条文发生了变化,学生们就像迷途的羔羊,对现实生活的新问题不知从何入手。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我国的法学教育教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但教学模式与方法却未有较大发展,目前大部分任课教师仍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所谓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讲—听—记’的模式。当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有时也会给学生讲些案例,但它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重点、难点内容,与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能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1.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法学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具有法学基础知识和从事司法实务的专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整个大学法学教育过程中,法学教师必须贯彻传授学生法学理论并培养学生从事司法实务基本技能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法律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把对教材中的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导致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在遇到一些案例时很茫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因此,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应是通过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来提高的。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形成了教学与训练的封闭化、单一化、形式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气氛平淡,课后学生只是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机械记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明显。实际上,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不仅仅是只掌握一些法律原则和规则,而是融扎实的理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人才,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与法律规则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以及提高法律操作技能的一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在法学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案件资料的分析,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法学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法中要正确地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老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主要在选择案例和引导讨论等方面发挥作用,学生做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敢于提出和坚持不同的见解。学生通过对一个个生动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和深入的讨论,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理论原则,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掌握法律原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法学理论体系和抽象原理的讲解,在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主导型的课堂讲授。只注重按照教材的内容向学生灌输法律规则、基本概念,使课堂与实际生活脱节。而案例教学无论是“从案例到理论”,还是“从案例到法则”,都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推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对法律理论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重重障碍,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大量的案例中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并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能够实现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事先要考虑到学生针对案例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如何解答。这种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组织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在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角度对教师也会有所启发,这就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堂案例教学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认真的设计和有效的组织。教师一定要考虑周全以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选择适当的案例。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与法律教学相关的案例虽然浩如烟海,但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繁杂的案例中精心挑选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案例不仅是实际生活中近期发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而且是学生比较关注的,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积极投入到案例分析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二是案例的疑难性。如果所选案例比较简单,学生能轻易得出结论,这样的案例就没有讨论的价值,达不到案例教学法的目的。要尽量选取看似简单但仔细分析起来又难以定性的案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实践证明,案例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活动的成败。

2.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注重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认真准备,这对案例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提前2~3周将所选案例布置给每位同学,介绍完案例有关情况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案例积极思考,让学生觉得案件的处理并不仅仅是只套用一下法律规定即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如何去把握案件的争议焦点,要让学生认识到法院的判决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现有的立法规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合理。通过对案件的讨论分析,要让学生感受到对同一事实如果适用法律错误,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并组织小组讨论,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写出书面总结。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方向,对案件认真分析,搜集相关的资料,要结合案件事实从法理的角度来分析案件,充分设想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处理方法。

3.组织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对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应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予讨论,成为课堂的主角。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争议焦点进行讨论,学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案例,表述自己的观点、见解,相互之间进行辩论,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学生除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外,还应该听取别人的分析,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进行比较,使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其次,教师要很好地控制讨论的节奏,一方面激发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抓住机会,指引学生围绕案例的争议焦点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讲究教学方法和技巧,不要过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判,并作出好坏对错的结论,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4.教师点评。学生发言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对案例作深入的分析说明。教师点评时,要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将案件村料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法学理论结合起来,要突出一定的学术性。对学生的回答,要重点评判学生的思路及论证分析,对确实无法给出标准答案的,教师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供学生参考。

篇10

一、教学准备

这阶段主要工作包括:选择恰当的案例、拟订思考题、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1)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史料。(2)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3)引人深思,有探究余地。(4)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二、主持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不是讲授,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上课后,教师先用几分钟简要介绍一下案例,布置讨论思考题。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对照讨论题,反复思考,推敲案情,待学生基本熟悉案情,得出基本结论时,再组织讨论。

三、讨论后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教师一般都要做简短的总结,总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二是对案例本身讨论的总结。

下面以九年级化学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设计如下教学案例:

1.确定案例阶段

案例:十八世纪,英国化学家布拉克,用石灰石与酸作用,制取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该气体中,蜡烛不能继续燃烧,麻雀和小鼠等在其总会窒息而死,后来他又在空气和天然水中也找到了这种气体。1776年,英国着名科学家卡文迪什把这种气体充入膀胱气球中称量,测知其密度为空气的1.57倍,并证明它和动物呼出的及木炭燃烧生成的气体相同。1772年普利斯特里发现植物可以吸收该气体,1774年拉瓦锡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该气体是碳的氧化物,同学们,你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吗?

问题:①当时科学家们对二氧化碳的组成并不清楚,但已认识了一些性质请你做简要归纳。

②请你通过实验并结合案例事实,探寻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

③结合制取氧气的经验,研究制备二氧化碳应选择怎样的装置?

④怎样制取并收集该气体?如何验证该气体就是你所要制取的气体?

⑤动脑筋想一想,你在家中利用现有条件能制出二氧化碳气体吗?

(注:这一案例与本堂课联系密切,史料中涉及的知识既有学生已知的,也有未知的,所提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本堂课讨论的线索之所在。)

2.讨论案例阶段

①讨论: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注: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是灭火,这体现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②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制二氧化碳

现提供以下药品:碳酸钠、碳酸钙、稀硫酸、稀盐酸,你选择哪些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呢?

(1)碳酸钠+稀盐酸 (2)碳酸钙+稀盐酸 (3)碳酸钙+稀硫酸

最后结论:

小常识:大理石、贝壳、鸡蛋壳、水垢的主要成分都为碳酸钙

3.选择装置

以上几套装置 可用来制取氧气, 可用来制取氢气(要点:考虑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与制取 相似,只不过石灰石颗粒较大,故最好选择 装置。

4.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问题:①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验满?

②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③完整的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5.在家中可用 与 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注:以上讨论的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从药品到装置,从局部到整体,采用对比、归纳、实验的方法。使整个探究过程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并密切联系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动手能力。

四、总结案例阶段

1.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 其次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