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21:4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片段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片段教学

篇1

整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及时组织交流和讨论,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入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对篮球场一定很熟悉吧!(出示篮球场挂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篮球场的形状是长方形,长28米、宽15米。

生2:篮球场的四周都划有黑线,是个长28米、宽15米的长方形。

师:知道了长和宽的长度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沿篮球场一圈,走了多少米?

生2: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板书: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评析:我们需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活动场景作为情景导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设计了这一环节就是要学生联系现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为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片断二:

师:求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

(学生分组探讨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各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并说一说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并说明理由。

方法1:28+15+28+15=86(米)长十宽十长十宽=周长

方法2:28+28+15+15=82(米)长十长十宽十宽=周长

方法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两个长十两个宽=周长

方法4:28+15=43(米) 43×2=86(米) 长十宽=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 长加宽的和×2=周长

师:同学们的汇报不止是这上面四种方法,有的同学用28+15+15+28=86(米),还有点同学用28+28=56(米) 15×2=30(米) 56+30=86(米),现在我们再来分组讨论一下,你喜欢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中,教师没有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的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计算、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的。这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新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学生算法的优化,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片断三: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们会计算么?会计算就算出来,不会计算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指名汇报算法)

生1:我是用25+25+25+25=100(厘米)计算的。

生2:我的方法是25×4=100(厘米)

师:这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比较一下,你喜欢那一种?同桌互相说一说。

评析: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并通过同桌交流发现规律,掌握计算方法,由于前面学习了长方形的计算,因此学生通过试做,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很容易的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了一题多解的乐趣。

案例反思:

篇2

【片段一】再现情景,激活表达欲望

师:从小到大,我们沐浴过多少爱呢?数不清。你对一直疼爱、呵护你的爸爸妈妈表达过爱吗?昨天,我让你们回家做一件事情,想想爸爸妈妈有多爱你,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认真地对他们说声“我爱你”。说了吗?你有什么感受,他们有什么反应?

生1:我勇敢地对爸爸说……

师:勇敢之前呢?小脑瓜里想些什么?

生1:您刚布置作业时,我没觉得太难,可离家越近越觉得做不到。一路上,就像揣着小兔子似的,脚步重极了,脑袋在不停地翻腾:他们有多爱我呢?连吃饭都是心不在焉的……终于在临上学的时候,凝视着爸爸关心的眼睛,我的眼睛就莫名其妙地湿了,不由自主地说:“爸爸,我爱你!”

师:爸爸有什么反应啊?

生1:我转身跑掉了,不知道他的反应,我是含着泪水跑出去的,那一刻,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师:为什么?

生:歉意,突然觉得对不住爸爸……

师(顺势煽情):是啊,父母之爱最无私,会让天地动容。因为只有爸爸妈妈的爱才会让你肆无忌惮地索取,永无止境地享用。然而正因为它从来都不求回报,所以我们往往会心肠有点粗糙,有点冷,会忽略了它的存在。你的眼泪就是最动人的细节呀。(板书:我的小细节)

(该生眼里有泪花闪烁,教室里的深情弥漫开来)

师: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2:妈妈很惊讶,愣了一两秒钟,笑了笑:“今天怎么这么肉麻,说吧,有什么事,我可不吃你这一套。”天哪,妈妈怎么会这样想!我做了个要晕倒的动作,说:“在你心中,我只有有事的时候才会说‘我爱你’吗?”我转身走了,边走边嘀咕:“妈妈怎么这么不可理喻。”我又悄悄转回去,扒着门缝往里看,隐隐约约竟然看到妈妈在抹眼泪。我这才知道,妈妈刚才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她开心着呢。

师:你的亲情是咖啡味的!它与众不同,就因为这是只属于你们俩的小秘密呀!(板书:小秘密)这是最昂贵的财富!(听阎维文的《母亲》,呈现歌词)

(悠扬婉转的旋律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几个感情细腻的孩子泪眼婆娑,举起的小手多了起来,动笔的时刻来了)

【评析】这样的设计一石三鸟:学生如果没经过必要的情感唤醒,就不可能体验到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学生没有想清楚就写,就必然东一榔头西一锤,因此,执教者安排了学生说话的情感再现,借以锤炼他们的口头功夫,培养他们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同时,因势利导,将写作方法的指导融汇在彼此交流里,不着痕迹;此外,当音乐使他们的表达欲望变得浓烈时,交流却戛然而止,写作自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需要了。

【片段二】借得柔情抒我心

师:这首歌为什么打动你?

生:我觉得歌词里唱的就好像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关爱我的。

生:这首歌表达了我的心声。

生:听着歌,使我想起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师:这就是细节!这就是亲情的温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随意的动作,一句最平常不过的叮咛,一件小小的琐事,一次委屈的争辩,就是最美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才会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就是写好文章的第一件法宝。(板书:小事情 真感情)写文章说白了就是说话、想心思。把你对爸爸妈妈真实的心思用笔轻轻地“说”出来,说得像吃饭、穿衣一样真实、自然,你的文章就感人了。

【评析】以往的习作指导,往往都是在学生尝试片段之后进行。这就像等到学生从悬崖边掉下去再告诉他“你不能这样走”一样,亡羊补牢,事倍功半。把方法融进生活、音乐、诗歌的再现里,通过“小秘密”、真感情凝练地体现出来,从技巧层面上唤醒了学生的自我心灵,改变了写作千人一面的局面,发现了学生“不一样”的发现。

篇3

师:(出示广玉兰花的图片)看到这么美丽的广玉兰,你最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

生:玉洁冰清、洁白无瑕、亭亭玉立、楚楚动人……

师:作者又是如何赞美它的呢?(出示:“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读读相关句子,你觉得作者写得如何?

生:我觉得作者把花的颜色写得准确生动!“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

生:花的质感也很独特,乍一看玉琢冰雕,细看会发现原来是柔韧而有弹性的。

生:“玉琢冰雕”的感觉是坚硬的,而花瓣是柔韧而有弹性的,作者用完全不同的词来写玉兰花,真是妙不可言!

师:作者写得很妙,你们的体验和表达也一样精彩!看了作者的佳词妙句,和你们先前形容的相比,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生:作者写得好,让人读了就像看到了真的花一样。

生:作者连说两个“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但他却形容得再好不过了!我们的形容词没法与他相比!

生:作者说“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这就留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花朵该是美到极致了!

师:你们能有这样的感悟,老师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传神了。

生:他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己对广玉兰花的感受!

生:作者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还发挥想象,写出了对广玉兰花无比喜爱的感情!

师:请大家多读读、多品味这美妙的文字吧!

【评析】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与作者才能会面,才能心灵契合。”引导学生越过这道桥梁的方法,可以是解词析句,但教者采用的是更灵验的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进行品赏,最终促成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振”。在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花的图片并赞美花。此时,学生的感知仅仅停留在浅表层面。继而与作者的文字比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作者描绘的角度、方法以及用语言创设的优美意象。越过文字,学生已心领神会,懂得了“说它……又似乎……”这一不肯定的句式,恰恰生动准确地表现了花瓣的颜色与质感,他们从心底感叹“真是妙不可言”!正是因为语言打动了学生,让他们品出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的感情才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片段二】缘语生情,美化心灵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开过的”四种广玉兰花的形态。)

师: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爱哪种形态的广玉兰花呢?能为它取个美丽的名字吗?

生:我最喜爱含羞待放的广玉兰花,我觉得可以用“含羞”来为它命名!

生:含羞待放的广玉兰花,让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这句诗,用“荷花玉兰”来称呼它,再贴切不过了!

生:它的花苞鲜嫩可爱,我要叫它“小可爱”!

师:你们就像充满才情的诗人,为玉兰花起了这么美的名字!怎样读,才能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呢?

生:轻声地读、羞答答地读……(指名读)

篇4

田彦军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邳州  221300)

摘  要:本文通过“圆的标准方程”这节课,让学生归纳、总结出研究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为以后学生研究其它曲线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方程;标准;归纳;方法

数学学习不仅包含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层次,还应该加强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的高层次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能够“会学”知识。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圆的标准方程”是在学习了直线的方程之后,学习的第一种曲线的标准方程。也是在初中学习圆的基础上,利用代数的方法对圆进一步的刻画和再认识。同时本节课研究圆的标准方程的方法,也为后续学习椭圆的标准方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提供了研究的方法。本节课授课的对象为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二年级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的薄弱,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本着低起点高要求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一步步发现得出圆的标准方程,并总结出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会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让学生会根据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让学生通过探求圆的标准方程,学会探求其他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方法和步骤;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片断和教学反思

片段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T: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直线的方程?

S:(异口同声)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直线,还有很多的曲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的圆的标准方程。(板书课题)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圆的定义了,那么,你能说出什么是圆吗?

S: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T:很好!但是前面还要加上三个字“在平面内”。下面请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圆(同时请两位同学利用一根线和一支粉笔到黑板画椭圆,让学生体会圆的定义中定点和定长),并用集合语言表示圆。

反思  复习旧知,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正是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比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利用生活中圆拱桥为例引入新课,进而推导圆的标准方程,这样处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数字处理上有些困难,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如果处理不好反而到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了改进。

片段2  积极探索,得出新知

学生建立坐标系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法:(1)以圆心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2)以圆内任意一点(圆心除外)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3)以圆的水平切线为 轴,以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为 轴建立坐标系。

经过讨论决定选择第二位同学建立坐标系的方法,并且设圆上任意一点 的坐标为 ,圆心 的坐标为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将等式 转化成方程 。最后,将方程的两边同时平方,把方程形式化的简单一点。

T: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圆的标准方程。如果按照第一位同学的方法建立坐标系,那么方程将是什么样的?

S: (学生口答)。

T:非常好!这个方程我们称为圆的标准方程的特例。最后让学生观察圆的标准方程,找出方程的特点。

反思  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方法:建系设点、找等式、列方程、化简方程,为后续学习其它曲线的标准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坐标系不同,得到的圆的方程也不一样。

片段3  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圆的标准方程给出后,为了使学生对方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老师出示两种类型的题目:(1)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2)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反思  学生说圆心坐标和半径时容易出错,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发现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所以,在圆的标准方程给出后让学生找方程的特点,他们会觉得这么简单的方程还要找什么特点。事实上,如果你对方程的特点不了解,那么在解题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当然通过这样两道题目学生对方程的特点会更清晰,记忆会更深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求圆的标准方程只要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即可。

片段4  灵活应用,深化认识

题型一、求过三点 圆的标准方程.

反思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的解题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当然,本题既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又可以利用几何法解决,所以它充分体现解析几何中数形结合的思想。

题型二、长为 ( 是正的常数)的线段 的两端点 分别在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上滑动,求线段 中点 的轨迹方程。

反思  本道题目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深化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了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得到的方程不同,但是本题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建立坐标系的方法是以两条垂直的直线分别作为 轴和 轴。在找等式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找到的等式不一样,但是最后的方程都是一样的。新课标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5

片段一:直观比较大小,引发度量需求

在课前对角的认识进行了简单的学情调查后,教师课件出示两个角。

师:哪个角大?

生:角2大。

师:大多少?

生:(沉默,不知所措。)

师:现在呢?(课件出示)

生1:角2是角1的2倍。

生2:角2比角1大两个角。

师:为什么现在能说出角2比角1大多少?

生:因为两个角都被平均分成了不同数量的小角。

师:其实我们就是用小角量出了大角。

师:知道我们学什么了吗?(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角的度量吗?

生:就是用小角量大角,看看大角里有几个小角。

师:有道理,那接着看现在角2又比角1大几个角?(课件出示)

生:大4个角?

师:怎么回事?

生:小角变小了。

师:能大8个角吗?16个角呢?还能更多吗?

评析:量(liàng)源于量(liáng)。角的度量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标准角”,即“角的单位”。教师先让学生直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历经从模糊比较到精确比较的过程,产生度量的需求,为引出测量标准,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二:建立1度角的正确表象,认识量角器

师:看来没法比较,到底角2比角1大几个角是正确的?

生:应该规定一个统一大小的角做单位。

师:说得好,也就是规定一个标准角,用标准角做单位去度量角的大小。

师:那标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展示圆的360等份图)

师:看到角了吗?圆里有几个这样的角?

生:圆被平均分成360个小角。

师:其中的一个小角,我们就把它规定为1度的角,就是我们的标准角。

师:现在我想知道角1和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呢?

生:用1度的标准角去量,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就有几度。

(教师课件出示)

师:大家数一数每个角各有几度。

生:(皱眉头)太小,不好数。

师:如果我把它放在一个工具里面,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量角器)

生:这就是半圆,应该是30个小格,也就是30度。

师:大家说的半圆,就是我们专门量角的工具,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量角器。知道量角器是怎么来的吗?

生:就是把圆平均分成360份,然后取它的一半。

师:有道理,那大家会使用量角器来量角吗?

评析:用多大的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如何让学生理解1度角的概念,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张老师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水到渠成地给出了1度角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既让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也为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提供了帮助。

片段三:探索交流,拓展延伸,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学生自主探索量角器的使用,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师:通过自学交流,同学们认为量角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角的边应该对准0刻度线,定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

师: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为什么会有两条0刻度线?我该对准哪条0刻度线?

生:因为0刻度线就是两条射线,无论对准哪条0刻度线,都可以。

师:量角器上有两排刻度,我该看那一排刻度?

生:如果对准左边的0刻度线,就看外圈的刻度;如果对准右边的0刻度线,就看内圈的刻度。

师:是不是量角都必须这样对准0刻度线呢?(课件出示)

生:也不一定,关键应该看这个角里包含多少个单位刻度。

篇6

师: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生:孔子。

师:谁来介绍一下孔子?

师: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处于我国的春秋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他出生在u邑,也就是现在山东曲阜。孔子名丘,字仲尼。

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第一个广收门徒的老师,他先后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弟子就有72人。孔子被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生:孔子写了一本书叫《论语》。

师:《论语》跟孔子有关,但不是孔子写的。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我们学校的老师撷取200条与小学生关系密切的《论语》,编成了这本校本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在这一节课,我们将要采用“闯三关”的形式。第一关:记诵经典。

二、 歌诀素读,记诵经典

师:(出示)第一条经典――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同学们是怎样读经典的?(生读)

师:你们这是朗读,听老师读。(老师歌诀体朗读经典,学生不由自主跟节奏,或晃动身体,或用手轻轻打着节拍。)

师:老师与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读得快,有节奏,像唱歌一样。

师:老师使用的是歌诀体的朗读形式,同学们愿不愿意学习这种朗读方法?

生:愿意。

(领读之后,采用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直到熟读成诵。)

三、 结合注释,理解文字

师:同学们顺利通过第一关,现在我们进入第二关:理解文字。看第一条,这么多“之乎者也”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教你们理解经典的小窍门,结合注释理解文字。(老师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第一条经典的意思。)孔子说,学习知识或做人的道理,不停地去复习或者践行,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不生气,不是一个君子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老师的方法,自学其余三条《论语》。(学生自学)

师:谁来说说这一条?(出示课件)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生:孔子说:“花言巧语装作和善,是缺少仁德的。”

师:在童话故事中总有一位主人公喜欢花言巧语,他是谁?

生:狐狸,狐狸骗乌鸦的肉,狐狸想吃公鸡就花言巧语骗它。真的是缺少仁德。

师:好,同学们再看这一则?(出示课件)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守信用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师:看来结合注释理解经典的方法都掌握了,看这一条讲的是什么?(出示课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生: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友爱同学,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精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礼乐技艺。”

师: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大家把这四则《论语》连起来读一遍。(学生歌诀体朗读四则《论语》)

四、 反省自我,践行经典

师:大家顺利闯过两关,现在我们要闯第三关:践行经典。学习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诵读、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它成为指引你前行的一盏明灯,照亮你人生之路。比如,每当我读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的“谨而信”时,就想起去年暑假的一天,女儿和好朋友约好下午三点去图书馆看书。谁料到中午时,乌云密布,她见势不妙,马上给朋友打电话,可她家电话停机。女儿看着黑沉沉的天,就说:“佳琪肯定不去了,咱要不也算了吧。”我看看天,又看看她,说:“咱们做人要讲诚信,不守信用可不好。”虽然乌云密布,我还是把她送到图书馆。我们刚迈进图书馆,就听见佳琪在后边喊女儿。我想,那个下午,两个女孩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俩人遵守承诺,换来的相互信任和友谊。同学们,面对今天学的经典,你想到了什么?(出示四则《论语》)

生: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到学习知识还是做人的道理,都要经常的复习或者践行。正如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你用经典解释经典,可见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孩子。

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却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真的就是一个君子了。这一点我做得不太好,当别人误会了我的好意或者委屈了我,怨恨之情油然而生,我好几天不愿意跟他说话。今后,我要力争做一个君子。

师:勇于自我批评,你是生活的勇士。

生:读了“巧言令色,鲜矣仁!”我想到那天去书店买书,在书店门口碰到一个年轻人,蓬头垢面,可怜兮兮地说,他的钱被人偷了,一天了没吃一点东西。我看他可怜,就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掏给了他,谁知他拿起钱,说了一声“谢谢”,就匆匆走了,回头还露出对我鄙夷的笑。那时候自己委屈极了,现在想想,那个人就是典型的巧言令色的小人。”

师:老师同情你的遭遇,赞赏你的爱心。

生:“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我们既要防止巧言令色的人,更不要去做巧言令色的人。

生:我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想到了为别人做事,应该尽心尽力。记得有一次,朋友的汽车遥控器坏了,我帮他打开盖后,发现线路连接的焊点开了。我的遥控器上周也出了这样的问题,爸爸借了好多次工具,费了一天时间才修好。我害怕给爸爸添麻烦,就对朋友说:“只有这里坏了,遥控器就没办法修了,再去玩具店换一个吧。”现在想想,自己真做错了事,自己不但没尽力帮朋友,还撒谎欺骗他。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此处也应该有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送他掌声。

生:他勇于批评自我,是个勇士。

生:他的真诚打动了我,人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不知悔改,还嘴硬说自己没错。

师:谢谢你们俩的精彩点评。同学们,人的优秀品质并不是一下子就在身体里生根发芽的,只会在你做好事的过程中慢慢孕育。人格魅力就是这样一天天培养起来的。

生:老师,我看到“泛爱众”我就想起了我的弟弟。他不到七岁,但心地特别善良,只要在电视上看到谁得病了,或者哪里受灾了,总要收拾自己的衣服或玩具,要给小朋友送去。在路上见到乞丐,他总会向大人要钱去献爱心。一个大雪天,我们小朋友都在雪地上打雪仗,有一个老奶奶路过,不知怎么脚一滑摔倒了,我们看见笑了起来,弟弟却跑过去,吃力地扶起她,拍去她身上的雪,仰起脸不停地问摔得疼不疼。那急切的话语和心疼的目光叫我们这些姐姐哥哥好惭愧。

五、 总结全文,引领提升

篇7

师:第一遍读课文,我想看看你们词语掌握得怎么样了?(呈现词语)这些都是表示心情的词,谁能读好?(指名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课文,拿出铅笔来,找一找表示心情的词语,画下来。(师范读全文)

师:你是从哪部分内容找到这些词的?

生:第2自然段。

师:这是写我们在干什么?

生:写我们在做风筝。

师:这个词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在第3自然段。“风筝越飞越高……”这是从放风筝的过程中找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心情呢?(指名读屏显)

师:“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什么是“憧憬”呢?

生:我查字典了,是向往的意思。

师:(出示)这是小篆体中的“憧憬”,这图案像什么啊?

生:像人的心脏。

师:从心里感受到的,你体会得真好,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师:从哪儿能看出这是心里的向往呢?

生:心里依然是美滋滋的。

师:做风筝美滋滋的,那放风筝呢?

生:放风筝也是快活的。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放风筝也是快活的?拿出笔画出风筝飞得高,飞得美的词。

生:翩翩飞舞。

师:风筝怎么样凌空飞舞? 我们一起读,分工读,绿色、黑色,谁愿意来读?(师生配合读)

师:这“一托、一牵、一放”,放得真美。这“一紧一松”是为了什么呢?

生:往下一拉,能飞得高,不会掉下来。

师:这个“翩”字真够美,长长的羽毛,飘飘摇摇的,美不美啊?(出示字源)还认识这首古诗吗?大家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古诗《村居》)

师:一个个小诗人真有味道啊!我们是怎么让风筝越飞越高的?

生:从早晨飞到下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师随即出示“奔”的字源,讲解。练习写一写“奔跑”,师在田字格上指导,让生练习)

师:放风筝是那样的快活,心里美不美啊?我们把这一段积累下来吧,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生读)

师:我们快活地放,我们快活地飞,它飞得越高,我们越开心。突然,飞来一阵风——(生接读)

师:四处去找,找到了吗?我们忽然看到了这是什么呀?(出示水车图)

生:水车。

师:我先读。你们来读红色的字。

师:日复一日,这个巨大的木轮,在和孩子们说着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这一省略号饱含了太多太多的情。能用课文中的词说吗?

生:快活、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师补充:“憧憬、希望”)

【点评】这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宋老师紧扣散文中“我”的心情,将关键词语“揉进”教学,识字、解词与文本的解读有机融通在一起,立体地推进教学进程,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新奇的学习状态中,体验文中“我”的心情以及作者是怎样表达“我”的心情的。片段最大的亮点是识字与解词,尤其是对“憧憬”“翩然”和“奔”的教学。

“憧憬”是内心的向往。宋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词典的解释上,而是富有底蕴地出示小篆体中的“憧憬”,篆体特有的方中带圆、圆中带方的奇趣首先吸引了学生,再加上象形的竖心旁,学生一下子就将部首与“人的心脏”联系起来,“发自内心的向往”这一点拨使这个词的形与义有了巧妙的统一。“憧憬”一词,由原先单一的陌生的符号化语词,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性语词。

“翩”字是飘飞的舞姿。宋老师将这一难点的突破锁定在对“翩”字的理解上,“这个‘翩’字够美,长长的羽毛,飘飘摇摇的,美不美啊?”“翩”字字源的呈现,如同一幅翩跹的画,将学生视觉与想象完美融合,“快活”之感都融进了朗读中,这样就做到了语感和语理的统一。

“奔”字是急跑的姿态。风筝“翩翩飞舞”的姿态是缘于“一托”“一牵”“一放”,缘于“一紧一松”,更缘于“我们”在“田野里拼命奔跑”。学生对“奔跑”一词并不陌生,“奔”的字源中,上半部分表现为一个人甩开手臂大步跨跃的样子,学生似乎能看到文中的“我们”也同样欢畅地急跑的姿态,这份“快活”之心情亦趋深刻。

除了这一亮点外,这一片段还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1. 学生是他主,还是自主?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就是看是否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学习。在这节课上,宋老师关注学习起点,学生自学课文,在朗读好表示心情的词语之后,学生找一找这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并画下来体验,这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设计主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并思索。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课堂再开放一些,通过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阅读、去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2. 阅读课是教课文,还是教阅读?教课文的重心是放在课文的内容理解上,教阅读的重心是放在阅读经验、阅读策略的建构上。《风筝》一课,如果是教课文,则可以按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学习,最后体会坚持不懈地寻求幸福这一主题,但这仅仅做到了“了解事件梗概”,是无法使学生描述感受的。宋老师的教学则是在教阅读,着眼点放在教阅读策略上,让学生抓住心情这一主线,联系语言环境,生活经验,体会到憧憬、快活、垂头丧气等心情,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3. 语文课程是研究语言,还是学用语言?新课程将语文定位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上,宋老师注重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她不是就词解词,而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语用经验。如在学习风筝凌空飞舞时,体会放飞的动作,“一托、一牵、一放”,这三个动作很直观,是学生都已经知道的,但对于“一紧一松”,如果没有放风筝的经验,则比较难于理解,宋老师只是轻轻一问“这“一紧一松”是为了什么啊”,有放风筝经验的学生自然就回答“往下一拉,能飞得更高”,这一连串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已经在运用中得到了积累。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片段训练;方法探究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经常令老师感到难教,学生在做文章时感到无话可写,不知从何下笔。因此,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值得我们教师探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片段训练做起,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片段作文训练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有人说:“作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无需刻意地去搬去套。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想象……让学生从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采撷朵朵生活浪花,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片段作文给了学生展示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增强了写作兴趣。

二、片段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的培养

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文章中“三叔教导狗娃如何观察野豆角花”的情节时,可让学生学习这个片段的描写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描写时要言之有物,抓住特点具体写,可以从绘形、绘色、绘味、绘神、绘情趣等方面着手,学生在深入观察后一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文章。

在描述性、说明性、评论性片段训练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增强对身边事物的敏感性,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积累写作素材。除了对学生作文技巧方面提供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灵。例如,学完《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后,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倾吐了肺腑之言:“中秋节的晚上,我看到一轮缺角的月亮,因为妈妈在南京打工。南京的月亮,也是缺了角的月亮,因为妈妈没有我,没有爸爸陪在她身旁。妈妈,你快回来吧!……”虽然只言片语,却写真话,抒真情,真挚感人!

三、片段作文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文本中有许多言简义丰的词和内涵丰富的句、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模仿、迁移。

在学习老舍的名作《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借鉴课文某一处的写作方法和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用饱蘸浓情的笔描绘自己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让学生在创造的愉悦中感受美。这样的练笔,学生不得不潜心会文,深刻领会文章的含义。这种写作、想象、生活和文本互动的过程,就是一种忠于文本又超于文本的理解过程,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写作内容更丰富,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举多得。

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在一个雨后秋日的傍晚,我来到山中……”根据这一拟设情境,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进行练笔。再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最贴近课文的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片段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在适时性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尽享作文技巧训练。如作文开头艺术,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句段仿写,词语锤炼……都可以让学生精心打造出一个个精彩的片段,扎实有效地提高写作基本功。如在《假如我是……》的片段练习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假如我是风》:“假如我是一缕清风,我定会和天空的彩虹做伴,点缀我们美好的世界;假如我是一缕清风,我定会在下雨的季节出现,随着那沁人心脾的蒙蒙细雨滋润你的心田……风的冷静,风的执著,会成为我的明灯……”;在仿写冰心的小诗《母亲》时,有学生这样表达对母亲的爱:“我只愿化作您杯中的一片茶叶,为您消解无尽的疲劳;我只愿化作您身上的一床棉被,为您抵御寒夜的侵袭;我只愿化作您窗前的一缕阳光,为您带来生活温暖。如果这些我都做不到,我只愿做您的好女儿,给您以宽慰,给您以鼓励,给您以帮助。”

篇9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少先队员,少先队员有什么标志呢?

生:都戴着红领巾。(教师投影显示:红领巾)

师:展开的红领巾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生:三角形。

【赏析】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由旧知引出新知,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旧的数学知识引出新的数学知识,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检验等属于数学外部的知识引出新知。小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还不够丰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出“新知”大多采取第二条途径,就像这里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经验(每天戴着的红领巾)出发引出三角形这个新知一样。

【片段二】

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呢?

生 1:小三角旗。

生 2:带车梁的自行车架。

生 3:植树时,有时候我们会在树旁边绑个小木棍,这也是一个三角形。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

生:树、地面和小木棍围起来的三角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显示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

【赏析】由于小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数学知识偏少,他们在学习新概念时,多数时候需要采取“概念形成”的获得方式,即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同类数学对象的多个不同例证进行分析、类比、猜测、联想、归纳等活动,独立概括出新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接触同类数学对象例证的机会。这个片段就明确体现出了这一点。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而是让学生回忆并举出所见过的外形为三角形的物体,再集中予以展示。这实际上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能列举出多种多样的符合条件的物体,教师再适时呈现典型物体,从而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体验了概念表象,最后又落脚到将要分析的几个典型例证上。

【片段三】

师: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等,它们的组成材料相同吗?

生:不同。

师:它们的颜色相同吗?

生:也不同。

师:那它们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它们的外形相同,都是三角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演示:逐渐隐去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的颜色等,只留下它们的外形:

【赏析】掌握新概念的过程主要是一个排除概念非本质属性和提炼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过程,这里采用的具体方法是通过三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类:“它们的组成材料相同吗”和“它们的颜色相同吗”是对这些具体的三角形例证非本质属性的认识;“它们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是指导小学生探究三角形概念本质属性的提示语,而且是具有方法论和元认知意义的提示语,它渗透了让小学生从几个不同物体中总结出共同特点的概括能力的培养。过程本身即是一种学习,起初是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加以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逐渐掌握在建构一个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向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以指导个人探究和发现新概念。

【片段四】

师: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请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画出三角形并积极展示给教师看。

【赏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体操”是需要在活动中学习并熟练化的。充分发挥数学“思维体操”的功能,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乐于进行外显行为活动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就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就让学生去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也没有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让学生在还不知道三角形定义的情况下画三角形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形怎么能画出三角形呢?但这里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可行的。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不知道三角形定义的情况下,完全能够画出三角形。其实,这并不难解释。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小学生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教学引入中已经形成了三角形的表象,对三角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片段五】

师:同学们都会画三角形吗?

生(齐):会!

师:那什么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你是怎么画出三角形的呢?

【赏析】学生们虽然画好了三角形,可是谁也没有想过为什么老师要求他们画三角形,更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思考中的沉默不语也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想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智力活动,这不同于刚才所进行的画三角形的外显活动。即使学生思考后得不出完美的结论(对小学生而言,实际情况往往就是如此),但是思考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学生会获得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这种缄默性的知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片段六】

生 1:我认为,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的图形。

教师在学生回答同时画出,问:你说的三角形是这样的图形吗?生 1摇头。

生 2:我认为,三角形不仅是有三条边,而且是有三个角的图形。

此时,教师又画出,问:你说的三角形是这样的图形吗?生 2也摇头。

师:下面,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师: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三角形要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三条边还要围起来。

教师结合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赏析】之前学生进行了画三角形的外显活动和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的内隐活动,对三角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如何准确地表述,对小学生而言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之一。小学生的表述往往是不严密的,容易被教师“钻空子”,但教师“钻空子”的目的不是为难学生,而是让学生产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之感,“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我觉得自己说的符合三角形的特点,为什么老师还能找出毛病呢?”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深层次的激发,迫切想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候的学习无疑是高效率的,学到的知识也是难以忘记的。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生成学生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教概念、教知识,更要教学生建构新概念、新知识的方法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从“不知”开始逐步达到问题的核心,直至最终解决问题。“三角形的认识”这些教学片段清晰地体现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智慧生成的促进。当然,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尚处于模糊的萌芽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予以引导,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明确化的引导或者说“明示”,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郭里集中心小学)

篇10

【关键词】片段教学;初中物理;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密切。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考察老师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初中物理老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力争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众多针对老师资格评定以及业务审查的考核形式中,说课教学与片段教学这两种形式运用最为广泛。其中,说课教学主要考察老师对实际教学内容的思考以及熟练程度;片段教学则更加侧重于考察老师实际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作为老师而言,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的反馈来推进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学过程的成败。而在片段教学中,并没有学生的参与,因此,老师必须凭空虚拟出学生来进行教学,甚至要在虚拟中追求真实课堂情境的营造,从而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

一、明确片段教学中的模拟要素

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学生还没有理解、没有掌握,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学生对于所教授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片段教学中,并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因此,老师很难获得有效地教学反馈。

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的要素:①学习任务:即老师具体布置给学生思考的问题;②学习考核:即老师用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练习与测试等;③教学资源:包括各种实验仪器、教学讲义、多媒体资源等。在片段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重视这些要素,加强对要素的合理调动,模拟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答,使得课堂显得更加真实合理,并尽可能地展示流畅的教学流程,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以讲解安全用电知识为例,书本上说人可以承受的安全电压是36伏。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为什么安全电压是36伏?如果用手接触220伏的电压信号会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此时,学生们的讨论肯定会七嘴八舌,有的说一定会触电;有的说短时间内不会触电,但是长时间就会触电。老师在获得这样的教学反馈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明白安全用电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下实验:老师本人站在绝缘物上,一手抓住火线,请某位同学用测电笔在老师身上进行测试,证明老师身上带电,在此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老师身体,否则会发生危险。随后引出问题:为什么老师用手抓住大于36伏的电压却不会有危险?让学生继续看书,并进行讨论,老师可结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对其中的知识点加以阐释:老师虽然身上带了电,但是因为老师与地面绝缘,并没有电流通过身体,因此不会有危险,至此,老师还可以顺便引出高压带电操作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整个片段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牢牢抓住引发学生反馈的各方面要素,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生动地展现了实际课堂教学的情况,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重点展示课堂教学的艺术

片段教学由于没有学生的具体参与,很多老师都表示很难表示虚拟教学中的要点,因此在老师业务考核中也就更加看重片段教学的真实感,它是判断老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操作能力的重要依据。所有老师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重点展示课堂教学的艺术感以及真实性。

1.加强在师生双重角色之间的转换

在片段教学考核评比中,老师必须保持自己从始至终良好的教态,并能够在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之间从容转换,形象地模拟学生在实际课堂中的应答,避免表达生硬、姿态扭捏、不自然等情况。

作者认为,在实际片段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转述、模拟扮演、第三方陈述等方式模拟学生的场景,以追求教学课堂的真实效果,分别简述如下:①转述:一般用于陈述学生对于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要确保声音清晰洪亮;②模拟扮演: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自问自答,在二者转换期间应该适当变换语气语调,并做必要的停顿,以示区分;③第三方陈述:主要用于说明课堂师生间互动的实际效果,为评审人员留下直观明白的印象。

2.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教学重点

片段教学的演示时间一般只有15到20分钟,远远短于实际教学时间。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的时间分配,合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尽快地提出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2到3分钟的课题引导后就要转入实际教学任务中,根据教学计划有组织有层次地进行展开论述,务必给评审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在讲解“密度”的课程中,任课老师在讲解完基本的物理概念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简单实验,加深学生对于密度的理解。例如,可以预先准备包括量筒、天平、密度计、弹簧秤、盐水、细线、重物块等在内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设计多种试验方法测定盐水密度,老师在进行基本的点拨后,可以模拟学生课堂活动,进行合理猜想,并进行试验论证,最终归纳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密度的概念,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声情并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本学科知识的兴趣。因此,在片段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学生的实际参加,老师也应该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素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做到深情并茂地投入教学,让评判人员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如同进入了真实的课堂。

作者认为,任课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①工整规范的板书:这不仅给整个教学过程插入了适当的安静空间,更能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理解,更逼近实际的教学过程,也体现了老师在书写方面的基本功;②丰富的肢体语言:老师应该在课堂加强与学生的动态交流,自然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调节学生疲倦的听觉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