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滑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06:1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轮滑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轮滑教学

篇1

关键词:幼儿;特色;轮滑教学

目前在国内,轮滑作为一项新的运动时尚,已悄然兴起。人们已认识到轮滑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对幼儿的发展极其重要。近几年,我园依据《纲要》中 “健康第一”的育人目标,将轮滑运动作为教育特色,探索在中大班全体幼儿中开展轮滑教学,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增强体质。

一、重视安全工作,做好轮滑护理

轮滑运动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差。为此,我们树立了“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轮滑教学中的护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让幼儿在轮滑学习中感到快乐、安全。

(1)加强热身运动。每次轮滑教学前,教师要带领小朋友做好热身运动,把身体运动开。针对轮滑运动特点,重点做好脚踝、膝盖、大腿关节与腰部的热身,避免轮滑过程中碰伤、扭伤这些部位。

(2)检查轮滑装备。每次轮滑教学前,要带领小朋友一起对轮滑鞋进行检查,确认轮滑鞋无恙方可进行教学。教师要逐一为每个小朋友穿戴好护具、头盔、护膝和护肘等防护措施,并检查自己鞋带是否绑好。同时让小朋友们形成习惯,记住这些动作是每次玩轮滑前必须做的。

(3)学习安全知识。在调动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后,要趁热打铁,给小朋友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不能做的,怎么样才是安全的,既保护了自己更不伤害别人。课后教师根据小朋友的表现进行总结,让小朋友说说自己为什么摔倒和怎样处理,大家互相学习、讨论,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二、实施情境教学,提高轮滑技能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实施情境化的游戏式教学,让幼儿在轮滑中感受到快乐,变枯燥的学动作为玩游戏,促进了他们轮滑技能的提高。

(1)改变动作名称,幼儿易于接受。轮滑动作有着系列的学名,这些名字生硬且幼儿不易记忆。为此,我们尝试和孩子一起赋予动作形象的新名称。如在教踏步时,让幼儿观察这个动作像什么动物。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像鸭子,有的说像熊,讨论后都觉得最像企鹅。于是,系列创意的名称就孕育而生:“踏步动作”变成“企鹅步”、“三步滑行”变成“骑自行车”、“刹车”是在“等红灯”、“蹲溜”则变成了“过山洞”……这些形象的名字,幼儿易于记忆,同时也非常喜欢。

(2)设置游戏情境,快乐学习轮滑。“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同样适宜轮滑教学。我们改编以往的反复练习模式,设置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快乐学习。如在教“刹车”动作时,由于个别孩子腿部力量不大,总刹不住。于是我们设置去“公园”的路线,如果刹不住的话就会掉进公园的池塘里。孩子们都知道掉进池塘里的危险性,就会很努力地去做好。反复去练习,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动作。

(3)创编运用儿歌,掌握基本技巧。针对小朋友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我们把轮滑动作技巧编成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小儿歌,加深小朋友对基本动作技巧的掌握。如:穿好鞋子与护具,八字踏步重心移;学着企鹅晃身体,不知不觉溜出去。小朋友通过小企鹅的形象而记得更牢固,动作做起来也更娴熟。

三、开展特色活动,彰显轮滑风采

轮滑特色是幼儿园的独特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展现,是通过特色教育让幼儿真正获得更好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为此,我园开展了丰富的特色活动,培育“轮滑宝宝”。既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又凸显了幼儿园特色教育的内涵。

(1)“轮滑宝宝”竞赛游戏。各类展示、竞赛游戏不但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能促进幼儿在集体性的运动中更健康快乐。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班级间的轮滑竞赛游戏。例如,大班年级组开展的《小小消防员》《上学去》等竞赛游戏。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起不服输、要超越的想法,掀起新一轮的轮滑练习。

(2)“轮滑宝宝”亲子春游。家庭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发现,有父母陪伴一同参与的活动会使孩子更快乐、自信。每年春天,我们会在公园里组织“轮滑宝宝”们和家长一起快乐亲子游。孩子们在家长面前大胆展示集体轮滑秀、和家长一起互动玩轮滑游戏,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中,分享游戏的快乐,增进了亲子情感,促进了家园交流。在此过程中家长们也进一步了解了我园的健康教育特色。

(3)“轮滑宝宝”自我突破。为使每位幼儿都能得到锻炼,我园每年都组织幼儿参加市里的“轮滑定级赛”,几乎所有的幼儿都积极参与、刻苦练习。在考级赛场上,他们纷纷大胆展示轮滑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幼儿园还组建了“轮滑宝宝”运动队参加市级幼儿组轮滑竞赛。在教师们的呵护中,孩子们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汗水中感受了成功,体验到了快乐,真正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就曾提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在幼儿园科学有序地开展轮滑教学活动,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但还是有很多不足。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轮滑教学,彰显教育特色,奏响轮滑特色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丁学丽,赵世涛.幼儿园开展轮滑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Z1).

[2]丁学丽,吴静祎,陈 燕,赵世涛.幼儿园轮滑初级教学中移动重心教法初探[J].科学大众,2009(3).

篇2

(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运用实验教学法对学导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轮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开展途径进行研究与分析,其目的在于为促进该教学方法在高校轮滑教学中的全面普及,推动轮滑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学导式”教学法;高校轮滑教学;应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15-02

1 研究背景

轮滑教学是高校体育的新兴科目,集健身、休闲、时尚以及娱乐等特征于一体,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然而,由于高校体育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现阶段的教学评价仍沿用着传统的达标测试,而为了顺利达到达标测试的标准,在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对达标测试内容的传授,学生采用机械模仿的方式对达标测试的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由此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唯成绩论”思想泛滥,价值取向的确定凸显局限性,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受此影响,高校轮滑教学也深陷此发展误区当中,顺利通过达标测试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目标,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轮滑运动所蕴含的健身、怡情、时尚以及休闲等重要功能受到规避,这对于这一新兴教学科目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潜在威胁.

因此,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对轮滑教学本真的唤醒与激发,就成为当前高校轮滑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上述的发展形势,本文对“学导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轮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实践检验,对其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于为修正高校轮滑教学的现存弊端,推动轮滑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学导式”教学法在高校轮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以沈阳师范大学2014级轮滑公共课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抽取两个学习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的人数皆为3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结合“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特征,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用以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2.2.2 教学实验法

在教学实验实施伊始,将研究对象依据同质性原则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的教学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试验周期为一学期,在试验结束后,对两组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分析.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和Excel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以便清晰了解“学导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轮滑教学的现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必要的量化指标和可靠的数据资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导式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所谓学导式教学法是指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主导,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基本目的,强调对教师辅助与指导作用的发挥,用以达成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

该教学法与布鲁纳的发现法具有同质性,以教师的指导为启发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学与自练意识的自主生成.强调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深邃含义的理解来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而达成自主接纳、自行消化以及自我融通的目的.学导式教学法实现了从“教”至“学”的教学重心转移,将教学课堂转化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场所,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与自我完善能力的全面提高.

3.2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对分析)

3.2.1 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情况分析

兴趣是促进与维系学习行为持久性发展的重要内因,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机生成的催化剂.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轮滑学习兴趣的调查比对,有助于了解学导式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功效,进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以有效的实施与开展.在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轮滑学习兴趣的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于轮滑学习的兴趣呈成普遍提升的态势,其中,表示学习兴趣愈加浓厚的学生人数为2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70%,变化一般的人数为7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3.3%,没有变化的人数为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7%,学习兴趣下降的人数为零;而在对照组学生中,表现出学习兴趣愈加浓厚的人数为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0%,变化一般的人数为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0%,没有变化的人数为1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50%,呈下降状态的人数为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0%.由此可见,对照组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与实验组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滞后性,说明学导式教学在提高学生轮化学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激发与维系作用.

3.2.2 学生对于轮滑运动理性认知水平的对比分析

理性认知水平的高低,显现出学生的理论素养.学导式教学方法的效能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关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于轮滑运动理性认知水平变化情况的调查统计,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轮滑运动理性认知水平实现大幅度提高的人数比为10:1,表现出提高水平一般的人数比为18:11,表示没有变化的人数比为2:18.说明经过教学实验,实验组学生对于轮滑运动的理性认知水平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学生.由此可见,学导式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学生轮滑理论的掌握与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2.3 学生对于轮滑基本技术的学习效果分析

切实掌握轮滑的基本技术,是从事轮滑运动的必要条件.有关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经过教学实验后,其基本技术掌握与变化情况的调查统计,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学导式教学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达到切实掌握程度的人数比为8:4,能够掌握轮滑基本技术的人数比是18:7,而对轮滑基本技术仅局限于基本了解水平的人数比为4:19.由此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对于轮滑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学生.充分证明了学导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会促进学生轮滑基本技术的扎实发展,能够为学生参与轮滑运动的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学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轮滑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2)学导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轮滑运动的理性认知水平,这对于学生轮滑综合性素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3)学导式教学方法能够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生成,进而形成对轮滑运动技能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发展态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轮滑基本技能掌握的扎实程度.

(4)学导式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有关轮滑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机结合,从而确保了学生轮滑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推广校园轮滑运动、增加我国轮滑人口的数量,推动我国轮滑运动的蓬勃发展,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5)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证明,在高校轮滑教学中实施学导式教学方法,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是全面提高高校轮滑教学社会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

4.2 建议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必要的保障.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发展的重要导向,要求教学体系各环节的构建与组合必须以适应教学观念的发展需求为第一要旨,因此,为了确保学导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轮滑教学中的运用与推广,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实现创新式的转变,就成为高校轮滑教学实施学导式教学的首要环节.

(2)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施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能力的提升.因此,为确保学导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轮滑教学中的合理及有效的运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以突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为第一要旨,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具有指向性的“因材施教”或“优劣互补”的手段,来确保教学整体效果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3)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用以确保学导式教学方法功效的切实发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主导者,任何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及推广,与教师具有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因此,在高校轮滑教学中切实有效地运用学导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支撑与保障.由此可见,强化高校轮滑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是确保学导式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并发挥重要功效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德荣.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4).

篇3

【关键词】多元规划 轮滑 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理念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如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这一时期青少年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应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机能,学会自主的学习与锻炼,并且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还要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机能,而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最后一个环节,青少年身体机能及思想意识逐渐趋于定型,因此这一阶段是奠定人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近年来发生了诸多变化,从最早期的集体素质教学到后来的个性选项课教学,以及近期的俱乐部教学模式,这些不同模式的演变,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但是从效果来看,无论这几种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都只是教给学生关于体育项目的基本常识以及锻炼方法,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虽然学到了所需要的知识,但通常在结课之后就远离了体育,所学的知识也逐渐淡忘。因此根据笔者多年教授轮滑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提出“多元规划”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此探讨此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产生影响。

“多元规划”教学模式含义

“多元规划”教学模式,就是在同一项目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性质及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为学生划分不同的项目发展方向,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发展方向教授不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并为学生制订好长远的体育技能发展方向,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多元规划”教学模式在高校轮滑教学中的构架

通过长期对学生体育课程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要动因有强身健体、保持身材、预防疾病等,但选择何种项目则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对感兴趣的项目,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积极性就较高,也就更易接受教师所授内容,也能让学生在结课之后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因此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关键应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轮滑项目作为高校近年来新兴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选项课中较受欢迎,因此笔者选择将轮滑课与“多元规划”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实验。在轮滑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多元规划”教学模式,是课程之初需要解决的问题。究其根本,是将轮滑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具体细化,可以将轮滑学习的目的划分为平地花式、速度轮滑、极限轮滑与休闲轮滑四个方向,学生在课堂教学初期学习的都是统一内容,同为轮滑技术中的基础部分,包括自我保护方法、直线滑行、弯道滑行、停顿方法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为学生掌握轮滑基础动作打下坚实基础。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及学生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方向进一步确定,并根据不同选择教授不同内容,保持了学生对该项课程的兴趣。如下图:

2.“多元规划”教学模式与体育选项课的理论结合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逐渐由素质教学模式转向选项课教学模式,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种类繁多的体育选项课,通常有篮球、足球、健美操等,这些课程从理论上都可以和“多元规划”教学模式相结合。如篮球可以根据项目性质分为街头篮球、三对三、五对五及斗牛等;足球项目可以分为五人制、七人制、正式比赛、花式足球及沙地足球等;健美操可以根据项目性质分为大众健身操、技巧项目、排舞等。此外还可以开设相关体育项目评论赏析,能让某些喜爱这项运动但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参加的人更加热爱这项运动,懂得并欣赏这些项目,让学生能够以另外的方式参与到终身体育之中。

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1.对学生体育课程选择的影响

“多元规划”教学模式在陕西科技大学轮滑课已经试行多年,通过对近三年来该校学生选项课数据统计显示,采用“多元规划”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项目选项课人数处于逐年增加中,而报名人数也是呈现上升趋势,另外由学生自行组织的轮滑协会人数,也由于该项目选项课人数的增加呈逐年递增趋势。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陕西科技大学轮滑选项课近三年人数统计

随着该选项课人数的逐渐增多,与该项目有关的比赛也取得一定成绩,该校获得了连续两年全省轮滑大赛的个人花式冠军,并且在2011年也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该项目在学校的进一步普及。

2.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授课过程中通常教给学生多种运动技能与方法手段,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通过对该校近几年采用“多元规划”教学模式,对进行授课的轮滑选项课学生发放了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如下,见表2:

表2 500名轮滑选项学生关于结课后运动情况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将近八成学生在结束课程学习后,仍然能够定期进行轮滑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已经利用轮滑作为短程交通工具,真正实现了将体育融入生活,而愿意在以后工作中利用轮滑进行锻炼的同学也超过了六成。由此可见,采用该教学模式对学生未来的锻炼规划有一定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几乎九成以上的同学都愿意鼓励认识的人及其未来的孩子进行轮滑学习,从客观上也能增加该项目的受众人群,为普及该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结论与建议

“多元规划”教学模式的主旨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锻炼规划,它尊重学生的独特选择,也认可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其自身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因材施教,始终保持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学习兴趣。通过研究也表明,在实施了该教学模式后,高校轮滑的普及人数有所增加,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也有所增长,重点在于在课后也能保持对所选项目的兴趣,从多方面促进了该项目在高校的推广与普及,能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建议在高校体育中尝试普及此项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许岩.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

[2]王洪梅.基于终身体育理念探讨高校体育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

[3]张振涛.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2(27).

[4]田祖国,张建新,吴玲敏,周伟峰.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篇4

通过变异维度创设学习空间,使预想的学习内容顺利转化为实践的学习内容和经验的学习内容。”这种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核心地位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有独立思考和沟通能力的课堂主体,在强化知识内在关联性意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经验方式和前知识对于目标新知识学习的潜在影响,最终引导学生建构更加客观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前西方文化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并没有经过对事物差异性的辨析,排除非本质因素影响,真正掌握本质特征,而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强化来建立概念。”变异理论明确指出知识的建构要以学习者的经验心理结构和已掌握的信息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关联性,主动性和社会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定义,而没有呈现这个概念的正反例,学生往往只学会了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掌握概念的关键属性。”因此,教师能够有效列举正反例是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深入考察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的。

2以学生前知识为出发点的教学安排

变异教学理论强调,“为了领会事物的本质特征,就必须注意它与其他事物有何差异。要注意到该事物在哪个方面与其他事物不同,在差异的比较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策略上,变异理论指出,‘分离-变异-对比’的教学操作模式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关键。”这种以变异、对比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明确目标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结构进行细致考察,然后客观筛选和提取学生前知识中,能够有效构成目标学习内容正反例的知识信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属性的差异对比,深入理解和掌握目标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基于教学实践并结合对于这一科学教学理念的反思,笔者对于如何将上述操作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总结如下。

2.1分离基督教文化的关键属性

首先,基督教文化知识体系是庞大而繁杂的,有效分离出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属性能够“化解知识难度,揭示知识的内在道理,使庞大数量的知识呈现出清晰而严密的内在联系结构,又能使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化,简约化。”基督教文化中的关键属性主要包括神论,人论,救赎论和末世论,而基督教对于人性的观点即是这四个基本教义的基础也是其联系纽带。“作为一种善恶两重的人性思想,基督教的人性论对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人类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学习和掌握基督教的人性论是把握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把钥匙。由此可见,在基督教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与其它次要属性区别并分离开来,并将其作为基督教文化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2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

其次,对关键属性进行变异,即在学生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中寻求能够区分人性论这一关键属性的相关信息。“在变异理论看来,不经历可替换的事例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样东西。”显然,“人性”是一个具有理解难度的抽象概念,但是对于熟悉儒家思想的中国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也并不陌生。“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一般认同传统的儒家伦理意识模式并加以承继。”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主导价值观。“著名的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中国思想史论》中阐明‘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民的观念,行为,风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而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如所周知,至少可以归结为四种:性无善恶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经典。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相反,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又被称为“原罪”的观点,指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堕落随着生殖行为传给子孙后代,成为人类各种罪恶的根源,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它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迥然不同又互为变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为引子,循序渐进地引出基督教文化中“人之初,性本恶”的论点,这既能在对立观点的碰撞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迅速开启学生对于“人性”这一概念的记忆与思考,启发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自身已有的对“人性”的理解和判断。

2.3运用变异的反例展开对比

最后,将基督教文化人性本恶观与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论,从理论基础和社会意义以及理论局限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比较,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知识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并构建自身更加完善的文化知识系统。具体来说,在提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发掘这两种论断产生的不同理论前提和基础。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论的理论前提是人作为特殊动物群体的本质,它是从社会伦理角度出发做出的判断;而基督教人性恶的观点是以人作为上帝创造物的本质为前提,从宗教历史渊源角度得出的结论。这种承认并畏惧“原罪”的观点也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于法律的推崇、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政府权利的制衡。与此相反,儒家文化人性本善观反映了对人性和人生积极的态度,它塑造了以‘善养浩然之气’的圣人贤人为代表的理想人格也维护了人的尊严。但是性善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往往只是强调贤人政治和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社会法制体制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两种文化不同人性观进行对比是学生深化“人性”概念的理解、拓宽文化视野、完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运用变异理论的课堂在帮助学生学习上更为有效。”

3结语

篇5

【关 键 词】 情感教育;学生情感;课堂情绪

教师、学生和化学教材是构成化学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同时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所具有的情感因素,也是构成化学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情感,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对周围同学乃至教师施与情感上的影响,他们的情感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与质量。个人认为,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能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的人际交往活动。因而,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情感以其不容否定的事实参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因素。笔者认为,从化学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审视学生情感,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化学学科的情感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介绍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时,联系到喜庆时所燃放五颜六色的烟花,它们都是燃烧剂、助燃剂[Mg、Al合金,KNO3,Ba(NO3)2]、发光剂(金属盐类)等组合的燃烧现象, 如NaNO3、NaHCO3发出的是黄光,BiNO3发出红光,Ba(NO3)2发出绿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相应的语言、图片和照片,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对教师的情感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最初总不免带有敬意的色彩,尊敬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情感成分。但随着师生接触的深入,这种情感也会发生变化。有的学生由对教师的尊敬,发展为敬爱、爱戴;有的则由尊敬演变为敬畏、畏惧;有的甚至恶化到对抗、憎恨的地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会用爱心和真诚感人,个人认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感人”,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每位学生做朋友,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会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会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可能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三、主导情绪状态

这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基调。这种情绪基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对学生各方面都将施与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大致分三种情况:有的学生处于积极的、快乐的兴趣情绪状态;有的学生则处于相对中性的情绪状态,既不快乐,也不厌恶;有的处于消极的,不快乐的情绪状态,如焦虑、紧张、厌倦、烦躁、委靡等。在课堂上,我经常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一来,学生既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感。

四、课堂情绪气氛

这反映的是课堂中学生相互之间心理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他与上面提到的情绪状态不同。情绪状态是侧重反映学生个体的情绪,而情绪气氛侧重反映学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群体情绪。不同的情绪气氛也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影响学生之间认知信息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要达到这一目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多开展集体活动,如化学科学家故事演讲比赛;也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冰上着火”“喷雾作画“等,开展化学晚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互助的关系,并由此带入课堂,形成开心、幸福的乐学课堂。

总之,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又是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尚未成熟的个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更多的是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进而促使其内部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有利于我们教师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并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会让我们的教育及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周丽佳. 新课程目标下的化学情感教育研究[J]. 华章,2011(9).

篇6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教学本土文化价值及精神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和衍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直面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现状,我们必须把目光回归到中国画教学的本体上来。在众多架下艺术公然来袭的今天,给工笔花鸟画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我们在对待传统艺术的方式上,显得尤为暧昧。如何对待传统、研究传统、怎样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成了工笔花鸟画领域中最具实质性的课题。用一种什么方式来建立具有中国画特色的教学体系、重塑中国画的传统根基,是我们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前段时间有幸进行了工笔花鸟画的教学实习工作。在与本科学生的教学对话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当下工笔花鸟画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市场运作手段向艺术创作研究领域的渗透等等。我们的工笔花鸟画教学是否还要一味躺在中国画教育的这张温床上呢?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已不单纯是一个艺术视角转换的问题,只有深刻意识到工笔花鸟画的现实问题——机遇与挑战,做好一系列的转型期的工作,也才有可能达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好形势。单从工笔花鸟画教学的角度上看,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想法。

工笔花鸟画教学,首先,应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体系是工笔花鸟画教学的前提。我们应当看到,当下的美术专业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不足,素描、色彩、速写的考试固然有助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如提高造型能力等。但作为进入美术类专业高校后选择国画专业的学生却不无遗憾,中国画的专业基本功以及专业的表现技法在这类学生面前几乎是一张白纸,这相应给我们的工笔花鸟画教学带来了难度。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相对薄弱,如何“借古以开今”?作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途径——“中西合璧”更是无从谈起。在进入中国画专业之前,有意识地进行相关内容的训练和建立必要的国画专业性质的考核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工笔花鸟画教学的关键是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修养。这不仅仅是工笔花鸟画所在系科,各个艺术系科都应引起重视。当代一些学生对传统的理解和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断代。一方面是对国学和传统知识的缺乏,一方面是外来因素的干扰:苏氏写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契氏素描、普及性的宣传要求等等,将中国画的传统体系冲击得七零八落。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工笔花鸟画教学的一大利器。正如传统画论是中国画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传授分两部分:一教画理,二教画法。中国画的最高旨意应当是“道技合一”,工笔花鸟画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必须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当下生活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笔墨当随时代”,要具有现实观照的艺术涵养。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画理论建设之本。

再次,我们当下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临摹——写生——创作三步曲。其中花鸟画写生是工笔花鸟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临摹与创作的逻辑纽带。重视写生甚至崇拜写生,是20世纪中国绘画和绘画思想的一大特色。李可染先生就曾说:“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功力打出来。”应该说,写生是对客观世界的再认识的过程,也是画家深入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艺术实践的过程。重视写生,直面自然,与自然对话,要勇于打破以往以经验传授、临摹为主的学习手段。要把写生作为本土文化生命的载体,当面对物象时,中国画的造型、笔墨均来自人生的经历和对文化的体验,它的表现形式是以生命形象的结构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文化、生命和智慧,力求构筑起融传统艺术精神与时代性于一体的民族美术形态。

不可否认,长期的专业训练、造型知识的培养以及理论的日益积淀,是学生日后创作水平提高的一个良好显现。在教学过程中,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更多结合当下的现实生活和审美特点。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提倡的“拿来主义”,笔者认为在花鸟画教学中这一点是尤应引起重视的。不但要“拿”当代与传统的精华,更要“拿”国外的优秀作品加以借鉴和学习。我们的关键在于接纳哪一块并“为我所用”的问题。客观冷静地面对西方,研究和吸纳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先进因素,将其融化在中华文化艺术的血脉中,生成中华文化艺术蓬勃的动力,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及学子的职责。同时,创作不是单纯的创意和构思,我们的每一次临摹、每一次写生都可以看作是创作的积淀。其实工笔花鸟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作,以创作带动新技法和新画材为原则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离开艺术的功利性,进入精神的高度自由状态,带着诚意地表现自己,才更有可能出现好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潮;这是从理性走出的状态,是无法而法之后人与自然的迹化。

与此同时,工笔花鸟画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画精神,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蒋采苹老师在其《中国画系教学建议》一文中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恢复画论课。二、恢复古典诗词和古文课。三、开设中国画构图学课程。四、开设画材学课程。这种合理而又及时的建议无疑给我们的工笔花鸟画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总之,从本科层面上来看,工笔花鸟画教学要把握好这四个基础:造型基础、专业基础、创作基础、理论基础。只有切实抓好这四大基础,才是工笔花鸟画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思变与恪守之争所引发的新艺术形式及语境的表现,是赋予每一个花鸟画教学者的时代使命。站在本土化的精神立场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工笔花鸟画的前景会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篇7

显性的数学教学文化浓郁厚重,比较直观、直接,容易使学生振奋;隐性的数学教学文化淡雅,讲究委婉、逐渐渗入,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两种数学教学文化相辅相成,变换运用则能使得数学教学文化有内容、有内涵,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可以利用显性文化,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从中品味其厚重而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从中国周代商高的“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勾股树”;从三国时代赵爽的“勾股弦方图”到西方欧几里得的演绎推理;从清代的梅文鼎证明到美国总统加菲尔德的“构造法”证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勾股定理发生、发展及不断丰富的历史文化图景,使其深深感受到其中浓郁而厚重的数学文化气息。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形平移”这一知识点时,先重点教授学生以坐标轴为参照系平移直线图像,然后把原来的参照系移动,让学生思考直线函数关系的变化。在动与不动的矛盾中,学生发现:图像向左(右)移相当于y轴向右(左)平移,图像向上(下)平移相当于x轴向下(上)移,实际上它们的相对位置并没有改变。这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加深了其对“辩证意识”“数形结合”等思想的认知。这种认识文化的培养是隐性的,润物无声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样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持续渗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通透的数学教学文化感悟,让学生体验其美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等诸多方面。如在研究三角形、函数时,会更加关注等腰三角形、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这体现了轴对称的美;在研究四边形时,会更加关注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这体现了中心对称之美;对于最完美的图形———圆来说,我们则更加关注垂径定理……这种对称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最直接地表现在数学符号上,它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每个人都能从简单的表达式中读出其确切的含义。比如一些常见的数学符号及公式定理:圆周率π,三角函数sin,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h,勾股定理a2+b2=c2等。这些符号公式言简意赅,学生可以从简洁的符号语言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数学之美包罗万象,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一定的数学之美。比如列方程解决问题,要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象出一个简单的等式,这既有抽象之美,又有简洁之美,还有逻辑之美。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这些美。

三、孕育严谨的数学教学文化精神,让学生改革其新

数学教学文化具有理性思考、客观认知、不断追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孕育就是在课堂上、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先设计了“量一量”这个环节:让学生利用量角器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通过测量学生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大致在180°左右,这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一个定值,但是还难以达成一致。笔者接着让学生进行“拼一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按照顺序拼在一起。学生经过“拼一拼”就会发现三个内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认识。但这样同样具有局限性,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过一个顶点做对边的平行线,利用内错角互补的原理,将另外两个内角等量转换出来,使得三个内角成为一个平角。“拼一拼”“量一量”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同时也让学生对此操作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操作的粗糙性,测量和拼图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严密性不足;操作的特殊性,测量和拼出某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一结论难以推至其他三角形,普遍性不足。因此,适时恰当的推理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的精神及思维的严谨性,并使这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四、提高数学文化的素养,使学生内化于心

篇8

关键词:重视;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重要环节

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和能力,属于心理结构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属于心理动力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成效,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性格,这样培养起来才能大有前途。所以,初中化学教育要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相互作用。如兴趣能直接转化为一个人的动力,进而产生积极性以满足学习上求知欲望。学生爱不爱学习化学,能不能学好化学,在学习态度上能不能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一定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诸因素密切相关。

化学学习动机是指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指向化学的一种学习意向。它对化学学习具有激活、指向及强化功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学习的态度、策略和成绩。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重视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例如课堂上我们可以故意错误引发认知冲突,一个“差错”带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白的说教。如老师先是不动声色、一本正经地把学生中很容易犯的一种错误解法当作正确解法在黑板上给出。教师装着要继续往下讲课,直到有学生提出质疑。我们在教学预设时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并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与处理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意呈现出来再由学生纠正错误,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更强,知识点留给他们的印象更深。

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对于刚接触到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在教学中首先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评讲课和第一堂学生实验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四个不同类型课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劲头,教学上获得了很大成功。解决了“学习化学有没有用?化学课好学不好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上实验时老师能不能让我们试一试?”等心理先兆,是学生今后搞好学习的潜在巨大推动力。这种动力的稳定对知识要求会越来越多,必将坚定学生的信心,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开展第二课堂,建立外活动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活动。如举行“一些简单化学发展史”专题讲座,开展一些与书本知识有关的实验游戏“水中花园” 、 “煽风点火” 、“魔棒点灯”等;另外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例如用文学来赞美化学式:因为有了你,以字母和数字的神奇组合,为化学世界打开了一扇窗,铺通了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让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明了,美哉!化学式!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的智力和才干,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老师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因为教师的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教师只有有了雄厚的知识基础,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不仅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史,还应懂得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的发展方向。如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物理和生物学科的理论来加以解释,比如:在化学学科中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就与物理学中的压强有关,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互转化与生物中的碳氧循环有关。如果教师的知识贫乏,讲课乏味,不能吸引学生,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所以教师的知识面宽窄和能力强弱使得教学效果显著不同。

一位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教学时能融会贯通、旁征博引,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能源的综合利用》一节时,我给学生讲了我国的石油工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概况以及今后美好的前景和可能出现的战略危机,让学生懂得节约能源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在讲到纯碱na2c03时,我及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制碱新技术“候氏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并把制碱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样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荣誉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个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使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且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培养。怎样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呢?首先要明确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在哪里,一般说来,智力因素隐蔽在知识的继承、传递和知识“再生”之中;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实践证明,挖掘的智力因素能被学生接受,非智力因素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如在讲h2s04时,我就提出质疑: = 1 \* gb2⑴稀硫酸和铜在加热时反应不反应?(不反应)(2)放出什么气体?(水蒸气)(3)此气体遇白色硫酸铜粉末有何现象?(生成蓝色晶体)(4)随着加热进行,稀硫酸变浓,这时和铜是否反应?(反应)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进入了高度集中的境界,把学生引入到积极求知的欲望之中。当学生众说不一时,我就用预先准备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做,用实验去说明。因为化学学科离开了物质性、客观性和实践性,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诸多非智力因素就得不到发展。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不仅发展了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而且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毅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并且在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基础上探索知识。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

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例如 “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制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例如: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又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互动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篇9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内容;方式

一、前 言

传统数学教学常常只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而在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文化内涵、思想体系的认识上往往重视不够.这种教学的结果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与兴趣.而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对数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不断了解,其巨大的教育价值更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数学课程应该是数学历史及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用的反映.张奠宙教授曾强调,数学文化应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感受数学文化并与之产生共鸣.在推崇综合发展、文理交融的现代社会,我们更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数学文化与大学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数学文化内涵及其对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国家级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院长顾沛教授对数学文化内涵的定义分为:数学文化从狭义来讲,指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精神、语言、观点及其形成与发展;从广义上来讲,还包括数学美、数学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教育、数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判断力、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现代大学数学教学应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上,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要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三、如何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效相结合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其文化素养

教师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是传授数学文化学生的前提条件.现代的大学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知识面足够宽广,对数学哲学、数学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足够熟悉,掌握高等数学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应用价值与前景,并能将课程知识与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后再传授给学生.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学,加强与其他专业老师的合作.由于所有教材都有其缺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参考多种教材,选择优秀部分进行教学.由于所教学生的专业不同,特点也不同,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内容,根据专业需要的内容进行细讲,而那些用不到的知识就可粗讲甚至忽略.比如傅里叶级数这部分知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比较重要,因此应进行重点讲解;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还可以将人多的大课堂分成小班教学,并依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进行合理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很好地学到知识.

其次,教师间也要重视对教学思路的探讨,在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时,既要遵循由浅入深、从特例引出一般的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由于微分与定积分、不定积分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合为一章,先讲解定积分概念和性质,然后依据微积分基本定理,建立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原函数)之间的联系,最后讲解基本积分法,这样安排既方便学生理解,还能突出重点.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以数学内容自身作为出发点,体现其文化价值.大学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严谨规范的数学知识,有益于学生形成团结协作、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的作风.数学中的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微分与积分等都是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极好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第二,让学生多了解数学家的事迹与思维过程,以及数学的有关史料和应用前景,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所有科学都是经过认识与再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循环往复才不断发展的,科学上每一个小进步都是科学家不懈努力、刻苦钻研的结果,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以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例,他学习的条件极端艰苦,但是仍然热爱痴迷于数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数学研究,最终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著名难题.通过这一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和献身数学的精神.

第三,数学课程还应重视数学史料的教学,反映出数学文化的方法、思想、精神、语言、工具的作用,强调数学内容与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突出思想方法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原则,增加统计、估算、线性规则、数据分析、运筹、图论等知识,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3.注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独自学习的本领,而加强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引导学生多接触和阅读有关的论文与文化书籍,使学生首先对数学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过程有一定了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这样在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使其学会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另一方面,增设一些活动课与探讨课,鼓励学生积极走入社会,具体实践过程可采用“提出问题建模求解应用”的模式.鼓励他们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决心与愿望,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意识,认真体会到不同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宝贵经验.

四、总 结

现代的大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传授数学技能、知识与加强文化熏陶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更加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精髓,从而终身受益.而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深层次地研究大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的联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10

成人教育与普通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校教育是以人为基础,学生学习的动机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能力的渴求,但是成人教育是以功利为基础的,大多数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往往是为了求职或者是升职。人们的行动受到其动机和需求的影响,一个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决定着他能够为学习付出多大的努力,学生努力的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在选择成人教育的学生之中,各自的学习目的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选择成人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文凭,根本没有想要学习知识,获得文凭之后能够帮助他们升职或者是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有的学生来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文凭,但是他们又不是完全的荒废,既然已经交付了学费,在闲暇之余还是要学习一些知识的。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提高自己而来的,他们认真学习,他们刻苦,在成人教育的课程上划分很多的时间,虽然他们不是直接冲着文凭而来的,但是他们获得文凭是必然的。教师的情况大体是相同的,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大都不是专门的成人教育教师,他们是高等院校的在职教师,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除去成人网络学校的工作之外他们都还有着很多的科研工作要去做。这些成人教育的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同时他们对学生的期望也很高,他们都是有很丰富阅历的知识分子,了解知识技能在社会中的作用,所以很希望自己的成人学生能够学习到想要学到的知识,对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生活,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一些不思进取的学生固然会影响老师的情绪,影响老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但是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个人魅力去感化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网络的环境下如何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如何让老师在网络信息沟通的环境下去发挥自己的本领,让网络教学也变得生动,是建立良好的网络教学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成人网络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全新定位网络教育教师

在我们国家向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老师一直处在很高的社会地位,是能够为人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先哲,自古就很受人尊敬,有些老师就养成了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的习惯,这在现在的网络教学环境中显然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面对成人群体时,他们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性格秉性各异,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下,面对复杂的学生群体,这样的教师定位必须被颠覆。针对现在特殊的网络环境,在虚拟的网络交往中,人们无论年龄、职业都有着平等的交往地位,这也是网络社交最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所以现代的网络教育就要吸收这一特点,将成人网络教育的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网络学习的引导者。成人网络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围绕问题的探究展开,由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引导思路,由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地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去,老师并不是旁观者或者是决断者,而是讨论组的一员,或者是讨论组的组长角色,充分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学习中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共享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和教师各抒己见,或许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乐于学习,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究,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缓和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务管理教师要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地为学生考虑。各种相关信息的上传要及时,特别是课程安排、考试计划、成绩公布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要尽早上传,让学生对学校的安排能够心中有数,提前安排自己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教学站教师的工作更是要做到细处,充分地与学生沟通,综合地利用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电话等媒体与学生沟通,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校的安排要及时地告知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成人网络教学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动机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仔细地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姑且不论促使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动机是什么,或是他们学习的动机是否纯洁,重要的是把握学生动机,并在教学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提供对应动机的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师生关系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是一些只为了文凭才来学习的成人学生,他们对于自己学习内容的选择和以怎样的方法进行学习也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讲授的内容和工作生活实际没有什么关系,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师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付考试,每天只是重复一些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传授一些应试技巧,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而且还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轻视的情绪,出现平常授课时不认真学习、到考试之前才进行突击的现象。所以,老师在课程的设计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大都不是专门的成人教育教师,他们是高等院校的在职教师,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除却成人网络学校的工作之外他们都还有着很多的科研工作要去做。他们的时间精力状况不同,个性和好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学生的期望高低也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也不一样。不管具体情况如何,成人网络教育的宗旨都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教师团队要从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技术支持的每个方面入手,全心全意地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切实为学生考虑,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断地改善学生和学校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学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师要创设师生交流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