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9:5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论文

篇1

公司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未来的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现有信息化建设瓶颈,最突出就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系统应用深度与广度不够,各系统尚未实现全面系统地集成,还没有发挥整体的协同效益等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哈佛大学的理查德?诺兰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模型”,将一个组织信息化的过程分为“起步”、“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6个阶段,控制阶段是实现从计算机管理为主到数据管理为主的转换关键,一般发展较缓慢。目前公司处于控制到集成的过渡阶段,而这个阶段正是企业“信息化悖论”显现期,所谓信息化悖论,就是指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出现局部领域技术效率下降的现象,信息化悖论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企业运作机制缺乏进一步的深度融合所致。从业务角度来分析信息化建设与业务融合,目前公司的业务阶段总体处在“可控的业务流”向“聚焦的业务流”迈进的过程中,业务处于“有限业务/IT的认识、功能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可操作的流程”的初步阶段,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需要跨越式发展。其次,从公司实际需求出发,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竞争能力,这里的经济效益不是当前的效益,要着眼于潜在的经济效益,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而且是一个痛苦的信息积累过程,最终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2公司信息化管理思路

2.1管理思路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规范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推动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信息化管理团队以全局及全价值链的角度去统筹,提升信息化整体应用能力为目地,理顺了信息化管理思路。出台相关“办法”,明确提出聚焦公司战略、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规定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导地位,从企业制度上保障了有效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广度与深度的管理环境。2.1.1认识的转变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站位。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理解信息化不单单是软件的使用、系统的开发,它是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的工程,可以理解为企业架构的搭建也不为过。要在信息化建设中体现管理思想,应用业务管理流程,开展所管理的业务,最终提升业务管理水平,使信息化与业务实现无缝连接,有效的促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2.1.2管理职责的转变信息化主导角色的转变。按照公司领导层的信息化业务主导思路,转变了公司整体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部门提纲挈领,紧握公司战略,统筹信息化规划,促进信息化与各业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各业务系统需要拓展信息系统的应用,承担起信息化建设的担子,这与之前的信息化管理思路是不一样的,需要各部门主导与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与深入应用,实现“业务主导、信息化引领”的管理原则。2.1.3管理过程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以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思路,吸收国内外成熟应用的软件成熟度(CMM)管理理念,从项目启动、计划、实施、验收及应用维护的管控,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工作节点,为公司信息化项目推进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2正确处理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是从操作层面上保证信息化与业务融合过程得以较好实现的关键因素。坚持“规划引领、系统统筹、业务主导、协同融合”的原则,业务主导是“融合”效果的基础,只有业务部门积极主动地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过程中的主导,才有可能使信息化和业务结合得更加紧密,更能承载业务的需求,保证融合的效果。

3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法

3.1信息化规划与业务融合

在信息化规划中体现出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的理念与目标。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理念体现在建立起支持信息化航空的信息化战略愿景。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和实现全产业链在组织、流程和技术上的整合,支持企业高效、可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加速中航工业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航空制造企业。总的来说就是从源头上奠定“融合”的基础。

3.2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业务融合

在搭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时,人才要素是第一位的,专职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岗位的建设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的建设同步进行,对于优秀人才给予信息化专家岗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人员)虽然受业务部门的领导,但也可以看成是信息化部门在业务部门职能的延伸;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人员)一方面熟悉本部门的业务,是业务需求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特点比较熟悉,能够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更加符合业务的需要。

3.3信息化建设过程与业务融合

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融合。通过信息化管理办法的规定,采用均衡矩阵式组织管理和职能分工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推进模式来实施业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这种模式强调业务部门对系统的需求、建设、应用全面负责,管理与创新部及数据中心从实现需求的方案、技术实现上予以全力支持。使得信息系统在建设、应用的过程中更具有生命力;同时还便于实现在系统应用架构上的融合,如业务流程融合、数据标准统一、分析口径统一等。

3.4信息化应用过程与业务融合

在公司应用层面上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入融合,重点是要推动信息系统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应用层面上进行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时,一定要考虑从专业的角度,必须使用统一的或可扩展、可集成的信息系统;真正解决业务上的需求,支持业务数据分析和生产经营决策;系统要得到业务人员的认同,才能在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束语

篇2

1.1基于C/S模式的设计方法

传统的C/S(Client/Server)即客户/服务器结构,该体系是为了解决资源不对的问题,实现共享而提出来的一种分布式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安全、快捷、准确,于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成熟起来。它将应用分为服务器和客户机两个部分,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分布到客户端(前台,用于人机交互)和服务器端(后台,用于数据处理)。近年来,采用C/S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国内的企业中应用广泛,如:2008年由西安理工大学的童歆开发的宝鸡峡灌区水务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有助于提高水资源信息管理的实效性,并且可以使供用水决策建立在可靠的水资源信息基础之上,对实现宝鸡峡灌区的水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2基于B/S模式的设计方法

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对C/S结构的一种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使用浏览器登录万维网实现。电子科技大学的黎定江于2009年设计出军事训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当前部队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该系统利用技术和B/S架构技术,实现了基于Web页面的武警军事训练信息综合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

三层体系结构,是在两层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组件层,该层是位于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的中间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是指逻辑结构上的三层,而并不是单纯地放置三台机器这样物理上的三层结构,具有B/S结构的应用也并不能称为三层体系结构。应用三层体系结构的系统将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客户端在通常情况下不与数据库进行直接的交互,而是通过建立与中间层的COM/DCOM通讯连接,通过中间层和数据库进行信息交互。山西大学的范磊,于2010年针对冷藏运输企业的特点和现存的主要问题,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冷藏运输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界面简洁美观、操作方便快捷、业务流程明确,有效地提高了冷藏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同时客户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C/S架构的系统设计虽然有着稳定、可靠等特点,但是相对于B/S架构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数据源的不够统一,以及无法实现瘦客户端等。而B/S架构使用.NET架构的系统中,安全性和扩展性均较差,这些问题在企业的资金结算过程中,均会造成非常大的安全及财产隐患,所有完成一套安全有效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工业价值。

2在新田岭钨业的应用

本文针对湖南省新田岭资金结算现状,针对办公区域分散、交通不便等特点,基于B/S架构,采用典型的模型-视图-控制器(Model-View-Controller,简称MVC)框架模式,将系统分为数据层、业务流程管理层、用户界面层三层结构;搭建数据库服务器,使用轻量级开源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数据源和信息服务标准,规范新田岭钨业的业务工作,为系统的业务实现,提供统一的数据基础;分析.NET、Java、PHP等编程语言的优缺点,根据新田岭钨业的需求,选择PHP语言作为系统业务实现的主要编程语言,采用比较成熟的敏捷开源框架—CodeIgniter框架,将业务流程管理层分为业务逻辑流部分和工作审批流部分。两种工作流的数据源均来自统一的数据源和数据结构;在前台设计人性化的系统界面,并且进行多浏览器测试,保持界面稳定,保证系统的交互性、美观性。

2.1数据层——数据结构设计

数据库作为一种工具,它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管理和进行数据连接。而创建它是数据表的集合,首先建立一个新田岭钨业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为“cms”。一个数据库中可以存储多个数据表,在表之间通过索引项建立关系称为关联,利用关联关系使各个表协同工作。设计数据库的步骤是:(1)确定所需要的表;(2)确定每个表中所需要的字段;(3)确定各个表之间的关联字段

2.2业务层——控制器设计

系统的业务逻辑实现,主要是通过使用MVC框架中的控制器进行实现,针对每一个子系统的逻辑业务,设计相应独立的控制器,这样由于单独系统处理时,所使用的方法都在同一个控制器里,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快速性,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每一个系统相互独立,通过数据库进行互联,当需要增加新的系统时,不会影响其他系统的功能。

2.3视图层——界面设计

针对于每一个控制器,即该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设置相应的文件夹,文件夹中为该系统显示的视图部分,如对于掘进系统Driving.php来说,相对应的视图部分集中在文件夹driving中。

3结语

篇3

对双方来说,都有着需要保障各自项目建设团队人力资源的问题。实施单位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需要配备合适的人才;用户方也需要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配合实施单位进行项目建设。向用户方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最终目标。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含了一些特定的程序,保证项目能够兑现它的关于满足各种需求的承诺。

优良的质量管理体系一定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遵循业界以及国内外关于质量管理的标准,依靠现代项目管理方法论的实践而形成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要求对每一个项目或软件制定开发及实施计划,通过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并达到高标准的客户满意程度。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由软件公司承担,但很多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用户方参与,如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评审、软件运行记录等工作都需要用户方给予积极的配合。以质量方针为指导,构筑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完整的质量体系文件,制订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这些都是构筑质量管理体系的必备要素。质量管理计划(SQA)是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SQA计划中必须明确定义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是如何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它通常包含:质量目标;定义每个开发阶段的开始和结束边界;详细策划要进行的质量保证活动;明确质量活动的职责;SQA组的职责和权限;SQA组的资源需求,包括人员、工具和设施;定义由SQA组执行的评估;定义由SQA组负责组织的评审;SQA组进行评审和检查时所参见的项目标准和过程;需由SQA组产生的文档。项目整合管理就是为满足各方需求而进行协调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它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主要内容是在相互冲突的目标或可选择的目标中权衡得失。整合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计划开发、项目计划实施、项目综合变更控制这三个过程。这些过程彼此相互影响,同时与其它领域中的过程也互相影响。

2.项目实施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管理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是受公司法定代表人委托对所承担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是公司法人代表在应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上的代表人。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他对项目的成败负完全责任,他的工作就是掌管公司参与本项目的各部门和人员,确保实现项目所有的目标。项目经理是项目实施全过程所有工作的总负责人,是项目管理的总责任者,是项目动态管理的体现者,是项目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和优化组合的组织者。项目经理是项目目标的全面体现者,既要对项目的成果性目标负责,又要对公司的效率性目标负责。

项目经理是协调公司与客户以及其它各方面关系,使之互相紧密协作与配合的桥梁和纽带。他对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承担着全部责任,即承担合同责任、履行合同义务、执行合同条款、处理合同纠纷,受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公司项目经理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控制,是各种信息的集散中心。自下、自外而来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项目经理的手中;项目经理又通过指令、计划和办法,对下、对外信息,通过信息的集散达到控制的目的,使项目管理取得成功。目标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项目控制的目标就是项目管理规划的决策目标,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通过控制予以实现。项目管理控制的目标包括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控制目标。

项目的目标控制是指在实现行为对象目标的过程中,行为主体按预定的计划实施,在实施过程会遇到许多干扰,行为主体通过检查,收集到实施状态的信息,将它与原计划(标准)比较,发现偏差,采取措施纠正这些偏差,从而保证计划的正常实施,达到预定目标的全部活动过程。对于本项目的总体设计与建设,正确、高效的项目组织和管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由于本项目规模大、时间紧,因此,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是项目按期、保质完成的重要因素。

3.结语

篇4

(一)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较低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0%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的投资不足,落后发达国家10%左右。信息化的投入不够,产出自然也是有限的,哪怕是上千万的ERP软件,实施的成功率也只有15%左右,很多企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却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只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让企业更加怀疑ERP软件和信息化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不足,选购的软件适用性不高

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并且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产品的选用以及后期管理都不够专业、系统。选购时未能深刻分析企业需求,做好选购规划,往往盲目购买国外的信息软件,后期维护却必须按企业和行业的具体特点补充开发、打补丁甚至推到从来。想要真正做好企业的信息化,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再结合企业现有系统技术特点,选用甚至定制合适的信息化产品。

(三)企业信息化定位不够合理

在我国众多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关注信息化产品与技术,缺少了企业管理体制和构架的改革。如果没有在管理方式上产生实质的变革,那么企业不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也就无法提升企业效益。信息化建设要真正从改革企业体制入手,不但企业作业层要改变,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更应致力于工作方式的转变。

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绝非一蹴而就,下面针对我国制造行业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管理层和基层相互配合

互动企业高层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企业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广泛的责权利调整,涉及的部门遍布整个企业,如果没有高层的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基层的配合和支持,那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层应该足够重视,中层足够支持,基层足够配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注重软硬两方面的建设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要兼顾信息技术资源、各种系统软件、信息化人才、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管理理念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硬性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信息化人才的聘用、培养以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运用,也要重视软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与变革、决策机制的改变等等。硬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保证一定要落在实处,同时软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敷衍了事。

(三)内外信息化分步进行

有序推进信息化的内部建设是外部建设的基础,外部信息化是内部的自然延伸。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较起来更容易实施,因为内部的各种流程变更、人员调整、软件操作等等更便于管理。内部信息化基本完成后,则可以考虑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先利用ERP等信息技术达到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整理,再以此为基础将这个信息化的链条延伸至合作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形成上下游互动的价值链。

(四)做好变革管理

将眼光放长远在一个企业实施了某项信息化项目后,由于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还未完全顺畅,人员配合容易产生矛盾,绩效也会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信息化会进入艰难期。项目领导小组应事先做出预案,排除干扰凝聚人心,把项目往前推进。我国学者也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使用信息系统一年之后运行情况会逐步稳定,呈现良性的趋势,两年后会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能只凭借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信息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战略知识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一般都局限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对企业信息战略的研究涉及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特别是国内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大多还没有上升到企业信息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对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知识管理未能加以认真研究与吸收。随着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肯定和重视,最近几年,知识管理又重新受到企业的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保罗罗默教授就曾提出了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收益,知识需要投资,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现今,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产权、客户的信赖程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电信基础结构,以及雇员的创造潜力和技能等。为此,在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之中,即把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等组成一条知识链,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

当今管理信息发展的三个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信息管理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因此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

信息管理关系到现代企业的发展,发达的信息产业为现代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环境,这些现实的变化对CIO的职责及其工作重心的转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一般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而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又使关键性的信息获取变得日益困难,迫使企业必须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现有信息的收集、开发,必须努力挖掘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特别是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关键性信息。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开发任务将日益艰巨,要求企业信息的保管者和加工者,变为企业信息的管理者、研究者和利用者。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而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从而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一般可以这样理解:有关企业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活动,将企业知识视为具有核心价值的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够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都属于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工作内容。信息是知识的输入端,技术是知识的产出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而不论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存在于数据库中、被印刷于纸上或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需要有组织的知识,更需要有组织的智慧。谈到知识管理,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信息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也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如果缺乏对这种区别的认识,就会把知识管理误解为办公自动化。

知识主管(CKO)的工作重点在于培育企业的集体创造力,其职责超越了单纯的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范畴,因而包括了诸如员工培训、工作技能、奖励和企业战略等。管理并经营企业的智力资本是CKO的份内之事,知识主管正扮演着把企业的智力资源同现有的信息技术、企业营销战略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特殊作用的重要的高层管理者。

信息主管(CIO)作为企业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工作目标是以企业信息的组织和开发为重点,致力于信息管理中的信息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提供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为工作重点,其任务是监督企业信息技术的采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有些企业习惯性地把企业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一种延伸,因而试图把信息主管简单地改为知识主管。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企业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上,而不是放在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上,从而陷入了知识管理的误区。用一句话来简单、扼要地说明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即知识管理始于信息管理结束的位置。

在知识管理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细分出来之前,知识管理的实践和操作早已经客观存在于大部分传统企业的实际运作之中。知识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四个层次,即: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利用。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但是与所有的管理过程一样,知识管理也是企业或组织的一种管理过程而非一种结果。虽然知识管理是一种较新的管理理念,但在其概念提出之前,知识管理的工作实际上就已经客观存在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实践之中了。传统企业每天同样也在进行知识管理,如果企业的现状和员工的素质及预期的投入产出率(ROI)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那么投资一些资金建设IT系统以便辅助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条件不充分,企业不能上专门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也照样可以进行。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需要树立起一种先进的知识管理理念,重视企业的知识资产,从而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加强知识管理。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尽管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早已经设立了专门的CKO(首席知识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经理人还不清楚CKO是干什么的。CKO的产生标志着企业的竞争正在向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方面转化,企业需要尽快挖掘自身的知识经验并不断完善优化这些资源,为企业建立知识管理战略,树立关键性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信息战略中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相关人员都是企业知识的使用者和载体,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知识资本的运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电子等技术和设备能够构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小了,企业一般性竞争情报的获取和也变得非常容易。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通过设法发现与消费者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启动外部、内部的知识产品体系,从而捕获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企业知识的创新。

知识管理本身具有检验知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能力。结合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应该对自身的模式、方法、内容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健全知识产品体系,从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机制。知识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CKO、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

市场使企业一方面可以把知识作为产品来获利,如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知识制造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而且知识还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得到更有效的宣传,增加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和对产品的信心。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而展开活动,企业信息战略的本质就是知识管理,企业需要3C(CEO、CIO、CKO)的协调配合统筹管理来实施,从而使企业管理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协同发展

现代企业是通过经营和竞争来创造价值的社会经济细胞,这就决定着由3C统筹管理和策划才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益建设出经济、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体系,从而适应瞬息万变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的紧迫需求。

信息管理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工作,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利用率,而知识主管的工作则是始于信息主管对信息管理结束后而开始的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产物,但是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传统企业中同样可以考虑设置CKO,将管理工作再次细分。CIO和CKO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尽可能同时确立起企业的CIO和CKO机制,而CEO主要负责从企业战略的高度上进行决策,以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许广奎,魏昱,曲嘉文.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管理初探.情报探索,2001(6)

2.盛小平,王新敏.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3.冯文龙.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2(1)

4.卢宏,孙金华,卢宁.努力造就中国企业的CIO.南京社会科学,2002(2)

篇6

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①操作系统的安全性;②防火墙的安全性;③来自内部网用户的安全威胁;④采用的TCP/IP协议族软件,本身缺乏安全性;⑤应用服务的安全,许多应用服务系统在访问控制及安全通讯方面考虑较少;⑥网络设施本身和运行环境因素的影响,网络规划、运行管理上的不完善带来的威胁。

2网络信息安全方案实施

通过对化工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制定如下企业信息安全策略。庆阳石化的计算机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络光纤技术,实现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与管控中心、中央控制室、生活区汇聚层交换机间的高带宽连接;厂区各区域接入层交换机与汇聚层交换机间采用千兆以太网光纤实现高速连接;接入层采用千兆以太网双绞线技术,实现千兆到桌面。各业务服务器全部采用千兆以太网络光纤或双绞线技术,实现与核心交换机的1000M连接。同时为保护办公网络及本地内网间数据安全,需设置区域网络隔离控制及公网访问安全控制。

2.1防火墙的实施方案

从网络整体安全性出发,运用2台CISCOpix535的防火墙,其中一台主要对业务网和企业内网进行隔离,另一台则对Internet和企业内网之间进行隔离,其中DNS、邮件等则是针对外服务器连接在防火墙的DMZ区以及内网与外网之间进行隔离。

2.2网络安全漏洞管理方案

当前企业网络中的服务器主要有WWW,邮件,域以及存储等,除此之外,其中还有十分重要的数据库服务器。对管理工作人员而言,他们无法确切了解服务器系统及整个网络安全缺陷或漏洞,更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解决。因此,必须依靠漏洞扫描的方法对其进行定期的扫描、分析以及评估等,对于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及漏洞及时向安全系统发送报告,使其及时对安全漏洞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解决,增强企业网络的安全性。

2.3防病毒方案

当前企业主要运用的是Symantec防病毒软件,主要是对网络内的服务器及内部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全面性病毒防护。同时,在网络中心设置病毒防护管理中心,使局域网内的全部计算机处在一个防病毒的区域之中。此外,还可以运用防病毒管理域的服务器针对整个领域进行病毒防范,制定统一的反病毒策略,设置场扫描任务调度系统,使其进行自动检查与病毒防范。

2.4访问控制管理

必须实行有效的用户口令及访问限制制度,一次来确保网络的安全性,致使唯独合法用户进行合法资源的访问设置。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内网的系统管理过程中严格管理全部设备口令(口令之中最好有大写字母,字符以及数字等),切记不可在不同的系统上采用统一性的口令,否则将会出现严重的故障问题。实施有效的用户口令和访问控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

3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3.1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在当前企业网络运营过程中,必须确保其信息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只有将企业网络与信息管理的安全性纳入生产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网络得以正常运行。此外,还必须加强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保证体系中的安全决策指挥、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教育培训等多个系统,并实施行企业行政正职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等。

3.2建立人员安全的管理制度

必须了解企业内部人员录取、岗位分配、考核以及培训等管理内容,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才能确保企业内部信息安全体系的有效进行,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3.3建立系统运维管理制度

明确环境安全、存储介质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安全监控、恶意代码防范、备份与恢复、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等管理内容。

3.4建立系统建设管理制度

篇7

在经济发展和信息革命的今天,交通运输行业已经老化和不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及经济命脉,其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增长。其他行业相继进入网络和信息时代,交通行业仍在使用白板记录调度信息和经验管理等落后的方法。只有把信息化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在产业现代化,交通行业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改变这种局面。物流信息系统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关注,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物流信息化仍有一定差距。随着中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我国物流产业还处于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阶段,但是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化将不断提高,行业的覆盖面将会越来越大。

2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性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服务以及经营都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其中,计算机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

2.1信息化管理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形势

物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直接连接了各个行业,对当代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也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重视。物流企业的最关键职能在于实现资源的流动,即通过物流过程,完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过程,实现三位一体,同时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减少物流的成本支出,提升流通效率。其中,物流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各类资源流动整合的一个必要方法,也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

2.2信息化管理是有关机构的推进需求

在物流企业本身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许多社会组织以及有关部门也对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有关要求。例如终端服务要求物流服务准确、快速,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物流企业协会的信息收集、风险防范联运信息系统也推进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构建。并且IT企业新产品市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信息化要求以及物流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换代等,都推进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3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生产力的提升带来了产品的丰富,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多数产品供大于求,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呈现出了许多个性化的消费模式。所以,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已从大批量的单一品种,转变成为小批量、多品种,而这些小批量和多品种的方案确定,以及后续产品的运输、包装等环节都需要企业快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以此来实现各物流过程与环节的连接、快速反应,而这些,都是需要物流企业具有完善、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后盾的。所以,传统的储运功能以及硬件设施优势已慢慢被信息化管理所代替,具备当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会成为竞争中的强手。加快物流企业和信息化管理进程,对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经营效率非常有效。

3物流信息系统

3.1物流信息系统含义

物流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机系统、决策支持和信息分析等功能。它具有实时、智能化、专业化、集成化等特点。它的基本内容为物流信息传输、仓储、物流信息处理电算化等。

3.2企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给现代物流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实时物流信息交换、通信、共享、控制、管理等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可以实现这些功能,加快响应速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物流的操作和管理信息化是区别现代和传统的重要标志。在今年,相关信息化和物流理论结合,在物流科学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3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软硬件、网路设备、办公设备等以人为本,支持企业基本操作、中层控制和高层决策的人机系统,提高效益和效率。概念是不断发展的,最初提倡的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但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太复杂,很难实现。系统是根据需要开发各个子程序。这样这个系统不仅是全面的大型系统,还是一个信息系统的集合。一些有关的组织信息系统,可能只是一个相关的小系统,都属于这个类别的管理系统,但不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例如,数据报告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

4系统功能

物流活动和一体化的过程是物流信息系统,一体化过程基于四个功能:交易、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决策分析系统。

4.1交易系统

最基本的物流活动在单个交易系统中,用于启动和记录。包括订单的记录内容、安排库存任务、工作程序等。

4.2管理控制

第二层次是物流信息的管理控制,功能衡量和报告是主要侧重方向,功能衡量提供相关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管理反馈是必要的。管理控制以中期的焦点、可评估的、策略上的问题为特征,包括功能的过去评价和确定各种选项。正常功能的衡量,包括财务、客户服务、生产率和质量指标等。

4.3决策分析

第三层次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决策分析,主要集中在决策过程中,帮助管理者识别、评估和比较物流战略及选择策略。典型的分析包括车辆的日常工作和规划、库存管理、设施选址,以及相关的比较和安排一个成本效益分析。决策分析应用小于交易应用,那么物流信息系统决策分析往往更强调有效性,而不是效率。

4.4战略规划

最后层次的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战略规划,关注信息的支持,发展和完善物流战略。这种决策通常是决策分析层次的延伸,但通常更抽象也更松散。着眼于长期,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服务反应制定战略规划水平,必须结合低水平的数据到一个广泛的交易计划中去,有助于评估各种战略决策模型的概率和损益。

5模块设计

物流信息系统模块设计直接决定整个物流体系的功能。以一个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为例,系统介绍功能模块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由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和成本管理五大功能模块组成。

5.1仓储管理模块

仓库管理模块由仓库管理、销售管理、商品管理、运输管理、拣货管理、库存管理、交通统计组成。入库管理即采购订单信息、货品加入条形码、接收确认和差异报告;接收是产品批次管理、序列号跟踪、保质期、接收入站预报单并生成需求;上架管理是根据货品的特性生成上架转移单,执行、确认;出货管理对销售单进行录入、修改、确认、撤销;仓库管理是选择需求,批次、产品的保质期、序列号跟踪;拣货管理是根据需求,执行和确认,盘点是手动的,动态,循环;物流量统计是统计出入库情况和库存量。

5.2运输管理模块

运输管理模块由订单管理、车队管理、网络派送管理、配送管理、公共快运管理组成。订单管理是为订单输入、编辑、修改、查询等管理功能;车队管理是通过对团队审查、编辑、删除、查询等功能;网络派送功能是通过发送一个委托单输入、编辑、删除和审核对委托单进行规划和管理等功能;配送管理是对配送点进行管理,对发货单和委托单进行录入、编辑等功能;公路快运管理分为区域间快运和区域内快运,实时掌握货品信息。

5.3管理模块

业务管理功能由订单接收、处理、分配、查询组成。订单接收是接收客户订单并对未处理订单进行修改;处理是根据订单对货品进行分类;分配是订单处理之后,把任务分配到相关的运营部门;查询是客户查询订单处理结果和订单落实都一致。

5.4客户管理功能

客户管理由服务宣传、客户服务、客户分析、客户开发组成。服务宣传是对相关的物流资料和物流流程进行分析,宣传企业,吸引新客户;客户服务是定期向客户汇报工作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联系客户,寻求解决方案。客户的投诉及时处理;客户分析是对客户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分析市场上的潜在客户,为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5.5费用管理模块

费用管理模块是由费率管理和费用结算管理组成。费率管理对协议费率、特别费率等进行管理;费用结算管理根据费率和物品结算物流费用,区分为付费和已付费。

6结语

篇8

企业办公的信息系统是基于公司防火墙、服务器、访问web、邮件、公司内部网络、办公pc机、数据库、互联网技术及相应的辅助硬件设备组成的,是一个综合管理系统。从安全形势来看,企业办公的信息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威胁。信息设备提供了便捷及资源共享,但同时在安全方面又是脆弱和复杂的,对数据安全和保密构成威胁。潜在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以下方面:信息泄露:信息被泄露或透露给某个非授权的实体;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数据未经非授权被增删、修改或破坏而受到损失;拒绝服务:对信息或其他资源的合法访问被无条件地阻止;非授权访问:某一资源被某个非授权的人,或以非授权的方式使用;窃听: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窃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敏感信息;业务流分析: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某些参数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假冒:通过欺骗通信系统(或用户)达到非法用户冒充成为合法用户,或者特权小的用户冒充成为特权大的用户的目的。黑客大多是采用假冒攻击;旁路控制:攻击者利用系统的安全缺陷或安全性上的脆弱获得非授权的权利;授权侵犯:被授权以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系统或资源的某个人,却将此权限用于其他非授权的目的,也称作“内部攻击”;特洛伊木马:软件中含有一个觉察不出的有害的程序段,当其被执行时,会破坏用户的安全;陷阱门:在某个系统或某个部件中设置的“机关”,使得在特定的数据输入时,允许违反安全策略;抵赖:这是一种来自用户的攻击,如否认自己曾经过的某条消息、伪造一份对方来信等;重放:出于非法目的,将所截获的某次合法的通信数据进行拷贝,而重新发送;计算机病毒:一种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传染和侵害功能的程序;人员不慎:一个授权的人为了某种利益,或由于粗心,将信息泄露给一个非授权的人;媒体废弃:信息被从废弃的磁碟或打印过的存储介质中获得;物理侵入:侵入者绕过物理控制而获得对系统的访问;窃取:重要的安全物品,如令牌或身份卡被盗;业务欺骗:某一伪系统或系统部件欺骗合法的用户或系统自愿地放弃敏感信息等。

2企业办公中的信息安全策略

2.1保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为保护企业内部各方网络端系统之间通信过程的安全性。保证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和访问控制性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保护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如下:全面规划网络平台的安全策略;制订网络安全的管理措施;使用防火墙;尽可能记录网络上的一切活动;注意对网络设备的物理保护;检验网络平台系统的脆弱性;建立可靠的鉴别机制。

2.2保护应用安全

保护应用安全,主要是针对特定应用(如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ftp服务器等)所建立的安全防护措施,这种安全防护措施独立于网络的任何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虽然有些防护措施可能是网络安全业务的一种替代或重叠,如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在应用层上对网络支付结算信息包的加密,都通过IP层加密,但是许多应用还有自己的特定安全要求。由于应用层对安全的要求最严格、最复杂,因此更倾向于在应用层而不是在网络层采取各种安全措施。虽然网络层上的安全仍有其特定地位,但是人们不能完全依靠它来解决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用层上的安全业务可以涉及认证、访问控制、机密性、数据完整性、不可否认性、Web安全性、EDI和网络支付等应用的安全性。

2.3保护系统安全

保护系统安全,是指从整体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安全防护,与网络系统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等互相关联,其安全策略包含下述一些措施:①在安装的软件中,检查和确认未知的安全漏洞;②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使系统具有最小穿透风险性。③建立详细的安全审计日志,以便检测并跟踪入侵攻击等。

2.4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

篇9

关键词: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Abstract:Somerelatedscholarshaveeverstudiedtheproblemevaluating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Theirreachersaremainlyabouthowtodesignindexsystemandfuzzymulti-indexevaluation.Thisarticleusesthesetpairanalysismethodtoevaluate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andprovide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corecomptitivenessonthebasisofresearchingtheindexsystem.Provideanewavenueforthecorecomptitivenessofinsuranceenterprise.

Keywords:insuranceenterprise;corecomptitiveness;theSPAmodelfor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

1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企业进入保险全球化的行列,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中,我国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问题,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1]。施建祥、赵正堂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方面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功能,提出制定量化指标评价体系[2]。余明江、简金平构建了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3]。

本文是在分析评价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考虑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将集对分析理论[4]引入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分析中,为保险企业的定量分析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2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建立

基于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保险企业的实践,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可分为两类: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这些指标分别基于三个层面:保险企业现有的竞争能力、保险企业潜在的竞争能力和保险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在综合考虑保险企业的运营活动的前提下,将保险企业按投资运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策略规划等指标展开进行评价,以此作为目标矩阵来评价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1)。

表1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1a1投资运营能力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

a14投资收益率

2a2风险控制能力a21偿付能力

a22财务稳定系数

a23市场占有率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

3a3策略规划a31流程设计的规范与合理性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

4a4创新力a41新险种开发比率

a42新产品产值率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

5a5市场环境及内部运营a51顾客忠诚度

a52产品赞誉度

a53企业凝聚力

表1中a31为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价和调查问卷完成;其余指标为定量指标,根据余明江,简金平定义的计算公式如下:

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的总营业收入;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新经营领域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总收入;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投资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a14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总额;

a21偿付能力=净保费/股东权益;

a22财务稳定系数=保险赔偿额的均方差;

a23市场占有率=一个保险企业拥有的经营资源价值数/同业业务总量;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上市产品所包含的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新技术总数;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数目/每年投资决策数目*100%;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某时期用于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总额/某时期企业保险产品销售总收入;

a41新险种开发比率=(在研险种数+储备险种数+新险种投产数)/现有开发险种总数;

a42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的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一定时期内保险业务品种的种类/新增业务种类;

a51顾客忠诚度=100名顾客购买本企业某险种产品数量/100名顾客从其他同类产品供应处购买同险种产品数量;

a52产品赞誉度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社会、对客户的贡献程度,由“对企业产品依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产品认知的人数”来衡量;

a53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3保险企业集对分析指标评价模型

3.1集对分析概述

集对分析(SetPairAnalysis,简称SPA)理论[4]是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同异反关系,建立联系度表达式:

式中:N——集对特征量;

S——集对中相同的特征量;

P——集对中相反的特征量;

F——集对中既不相同又不相反的特征量,F=N-S-P;

i——差异度标识,i[-1,1];

j——对立度标识,一般j=-1。

而,,分别称为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在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集对同一度是指定问题背景下趋同程度的一个刻画。

3.2评价模型

3.2.1评价矩阵

设所评价对象为A1,A2,...,Ap共p个保险企业,每家企业有a1,a2,…,am共m个一级指标,Ai企业的一级指标ai对应的二级指标属性值为dij(i=1,2,…,m;j=1,2,…,n),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目标方案评价的决策矩阵D:

D={dij}(i=1,2,…,m;j=1,2,…,n)

理想方案A0=(d01,d02,…,d0k,d0n)

其中d0k为A0方案第k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D矩阵中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

用决策矩阵的指标值dij分别与理想方案A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相比较,比值用cij表示,这样可形成被评价保险企业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H:

H={cij}(i=1,2,…,m;j=1,2,…,n)

其中,元素cij称为被评价保险企业指标值dij与A0对应指标d0j的同一度,有:

cij=dij/d0j

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相同程度,1-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对立程度。

3.2.2由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9位标度法[5],求得判断矩阵Mi={bij}(i,j=1,2,…,n),其中bij为各二级指标值aij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bii=1,bij=1/bji。

用wij(i=1,2,…,m;j=1,2,…,n)表示二级指标aij的权重值,其中:

(1)

bi=(i=1,2,…,n)(2)

用wi(i=1,2,…,m)表示一级指标ai的权重值。根据9位标度法,求得判断矩阵M={uij}(i,j=1,2,…,n),其中uij为各一级指标值ai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uii=1,uij=1/uji,其中:

(3)

ui=(i=1,2,…,n)(4)

3.2.3综合评价

评价保险企业Ai与理想方案A0的带权同一度矩阵R:

R=H×WT

二级指标对应的Ri中的元素aij(i=1,2,,,m)就是第i个评价保险企业的二级指标与理想方案A0的同一度。用ri表示一级指标对应的ai指标属性值:

ri=(i=1,2,…,m;j=1,2,…,n)(5)

根据同一度矩阵Ri中aij值大小确定出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一级指标属性值ri优劣次序,ri值大者说明某家保险企业在该一级指标方面表现为优。

再由:r=(i=1,2,…,m)(6)

确定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的优劣次序,r值大者为优。

3.3应用举例

基于表1指标体系,通过对某一地区三家保险企业的调查,得到评价的指标值如表2。

表2评价方案指标值

a1a2a3a4a5

a11a12a13a14a21a22a23a24a31a32a33a41a42a43a51a52a53

A10.750.090.300.0531.230.138520.350.01570.850.150.230.650.572.30.20.39

A20.650.0750.250.0740.640.214750.250.02360.900.170.170.730.411.50.150.53

A30.800.0870.350.0650.940.156320.450.01350.750.190.300.680.601.90.170.47

表2即为决策矩阵D,则理想方案A0为:

A0=(0.75,0.09,0.30,0.053,1.23,0.13852,0.35,0.015,7,0.85,0.15,0.23,0.65,0.57,2.3,0.2,0.39)

以指标a1为例,得到其下对应的二级指标同一度矩阵:

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

由公式(1)、(2))得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为:

a1:(0.3340.1670.1670.334)

同理可以得到:

a2:(0.3340.3340.1670.167)

a3:(0.2500.5000.250)

a4:(0.2500.5000.250)

a5:(0.2000.4000.400)

对于一级指标,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

由公式(3)、(4)得一级指标权重值:

(0.2880.1830.2880.1830.058)

由公式(5)、(6)得:

A1:r1=0.334×0.9375+0.167×1+0.167×0.8571+0.334×0.7162=0.8625

r2=0.334×1+0.334×0.6450+0.167×0.7778+0.167×0.6522=0.7882

r3=0.250×1+0.500×0.9444+0.250×0.7895=0.9196

r4=0.250×0.7667+0.500×0.8904+0.250×0.9500=0.8744

r5=0.200×1+0.400×1+0.400×0.7358=0.8943

r=0.288×r1+0.183×r2+0.288×r3+0.183×r4+0.058×r5=0.8694

同理可以得到:

A2:r1=0.8638;r2=0.7676;r3=0.9380;r4=0.8125;r5=0.8304

r=0.8562

A3:r1=0.9558;r2=0.7597;r3=0.8452;r4=0.9658;r5=0.8599

r=0.8843

因此,甲:r=0.8694;乙:r=0.8562;丙:r=0.8843。

于是得到以下综合实力排序:丙甲乙

说明在三家保险企业中,丙企业综合实力最强,乙企业最弱。

4结语

本文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三家保险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说明该方法在保险行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保险行业发展和评价的理论基础,为该行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andG.Hame1.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an,1990

[2]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3(8):22-24

[3]余明江,简金平.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钢陵学院学报,2004(3):14-16

篇10

目前,在我国大中型企业,计算机已经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软件不断涌现,如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可以看到,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其对信息化的要求必然提高,而企业信息管理应用领域的拓宽,使信息化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不断提高。同时,信息化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在当前一些所谓实现信息化的企业中,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带来的不是信息化过程的加速,而是系统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信息化成本高,效益难以显现”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与数据的问题难以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容易出现信息分散,数据不同等问题,这是由于系统不同、服务的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使企业内部系统互相割裂,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还会造成同一数据的反复录入。这种情况导致相同数据在不同系统中反映出来的结果不同,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2无专业人员维护

数据与系统企业购买一套系统,一般是由厂家进行几次培训之后就交付管理人员直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问题,一是管理人员自己摸索解决,二是寻求厂家的帮助。实际上,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是分割的,没有专业人员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维护和使用。在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认为,用或不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管理工作并无大的影响,而学习使用新的系统繁琐复杂,传统的人工办公形式在企业中依然可用可行。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有系统无人用的局面,也使管理系统成为了面子工程。

3将信息系统作为事后记录的工具

由于企业内部一些员工的学习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使用信息系统,而只是在总结归纳工作整体情况时利用系统汇总数据,出具分析报告。这样,系统就成为一个事后记录工具,通过记录工作中的一些数据,导出管理者需要的报表,实现影响决策的目的。这样使用信息系统在总结分析工作中确实提高了效率,但在日常工作中并未改变企业原有的传统人工模式和管理流程,也就丧失了竞争优势,创造的效益也微乎其微。

4信息系统的更新问题

一些企业购买信息系统时间较早,但并未使用,待实际使用时,系统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管理工作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是要紧跟时展,这就要求信息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更新;另一方面,企业追求的是成本支出的最小化与效益获取的最大化,在某些不影响生产经营的环节上,企业不愿意支付大量的资金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此外,领导的重视程度、员工的配合程度等也是信息化系统上线使用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要提高管理效率,应在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之前,解决以下问题:

1规划设计统筹阶段

全公司核心部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不只是技术人员的工作,由于每个核心管理部门都会使用到信息系统,因此在设计之初应让所有核心管理人员参与系统开发,完善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只有经过员工充分讨论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实际工作的信息系统,在未来使用过程中规避一些问题。同时,设计讨论的过程也是员工熟悉系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一些固守传统的员工能够真正体会到系统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系统的热情。

2制定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企业信息化不是攀比,也不是荣誉,其目的是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因此,这项工作应设定为长远工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工作日趋庞大,信息化系统则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信息化系统既要能解决当下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能预见未来3~5年内企业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需求。

3将信息化理念

植入员工思想信息化在企业中能否成功普及,一方面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方面是企业员工是否真正愿意使用该系统,他们的理念是否“更新”。因此,在企业内部应从上到下深入灌输信息化的理念,让全体员工能够并且愿意随信息化一同发展进步。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列举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以管理、沟通、协作为目标,将信息处理、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融合为一体,实现个人办公、协同办公、公文流转、工作流、邮件管理、信息共享、人事管理等功能以及人员相互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及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1电子邮件系统

该系统可包含企业各部门公共E-mail地址以及“领导信箱”,便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如通知、公告及发文等有关文件的传阅。对传阅给各管理部门领导的文件,请领导“签名”反馈。同时,可增设“重点工作反馈”栏目,将一些热点工作反馈给公司领导或部门领导。还可设“公司BBS”,员工可在网上就工作问题发表感想,畅所欲言,拉近职工间的距离。

2公文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行政公文”和“生产管理文件”两大部分,行政公文主要是将近期企业内规章制度,内部发文、收文的条目进行公示;生产管理文件可公示生产部门的成果与进度,以及销售部门的业绩等。

3档案系统

该系统可上载企业近两年来收集的文件目录,供职工查找自己所需文档,从而也简便了档案部门的工作。可设“档案信箱”,收集各部门当年准备存档且可通过网络传送的文件。还可设“档案知识”,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以及文件存档的条件,保证全年档案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