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1 17:3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支架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2―0075―01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学校层面的落实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地体现,致使课堂效率低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难以落实。经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笔者在“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当中,将支架式教学理论渗透其中,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平时的思考,做以下探讨。
一、支架式教学梗概
1. 支架式教学定义。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逐步深入。
借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实质是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准备的,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系统地把学生的认识提升到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2. 支架式教学环节组成。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原来多种相互矛盾且复杂的局面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二、“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1. 导入明标。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进行导入,并按照课标要求,结合学情,展示学习目标。
2. 自学质疑。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情况下,给学生限定的时间结合学案指导通过看书、查资料、思考等方式自学感悟。
3. 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发挥小组合作功能,通过优生的帮助、带动,组内成员共同进步,实现“兵教兵”。
4. 展示点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成果或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组补充、点评、质疑,教师根据导学案中的预设环节,对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
5. 拓展训练。教师出示导学案上设计好的当堂达标检测题,让学生交流完成,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和点评。
6. 小结反思。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构建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三、支架式教学在“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 要求教师在学案设计上遵循支架式教学理论。支架式教学关于学习的主题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搭建脚手架来确定,“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在学习主题的学案设计上依据的还是建构主义理论,提前预设了学习的框架,这就相当于脚手架,另外,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和支架式教学一样,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2. 在导入环节借鉴了支架式教学中的进入情境环节。“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的导入环节力求精彩简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学习主题上,这一点采用了支架式教学进入情境的要求,不同的是在导入后,“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还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对学习主题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要求,使学生在自学时有了更加明确的“路线图”和“目的地”,是对支架式教学的再创新。
3. 在自学质疑环节升华了支架式教学中的独立探索环节。自学质疑本身就含有独立探索的过程,但二者又不尽相同。独立探索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后独立探究,而自学质疑是在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学生自己的思考探究,探究过程还可以存疑,更能体现学生的独立性,在知识经验的生成上是真正的建构。
4. 在小组交流环节采用了支架式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方法。小组交流传承了协作学习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组长的组织,既有协作,又有组长的统一组织,有“兵教兵”的成分在里面,使得小组交流较之协作学习更有组织性、科学性。
篇2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建构教学意境,使学生自主开发,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本文通过分组实验对比研究,以求证单手肩上投篮支架式教学对学生掌握技术、巩固技术动作和技术动作的熟练性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论证。
1.关于支架式教学
1.1支架式教学的起源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个部分,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1.2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1.3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1.3.1学习支架的作用
1.3.1.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以保留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1.3.1.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一些更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1.3.1.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1.3.1.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支持自己的学习。
1.3.2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1.3.2.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1.3.2.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1.3.2.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1.3.2.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3.2.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2.1传统教学思路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我国学校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2支架式教学设计
我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间,主要负责2014级共9个班的教学任务,试验主要针对14级数控班(24人)和2014级楼宇智能班(19人),2014级数控班使用支架式教学,2014级楼宇智能班使用传统教学,最终对比试验结果。
2.2.1单手肩上投篮支架式教学设计步骤
2.2.2第一阶段:教学导入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本课程主要基础知识点,并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方法。
导入项目:单手肩上投篮。
授课重点:单手肩上投篮身体协调性的控制,手指手腕对球体的感觉和各项技术动作的掌握。
设计思路:单手肩上投篮具备简单、易学但涵盖本课程模块所有知识点的特点,因此是作为课程导入的最佳项目。通过让学生直接具体实践第一个项目,使得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需求和问题――即关于项目过程中遇到的知识点、分析问题――学习知识点及它们的使用场合和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刚学到的知识点立即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总结和提升。
考核评价:单手肩上投篮在一分钟之内做出的结果。
成绩处理:单手肩上投篮在一分钟之内投进4个球的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并由考核成绩高的同学组织项目组(每组10人);考核成绩4个球以下的继续第一阶段学习,直到满足第一阶段教学目标方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2.2.3第二阶段:教学提高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的项目开发与研讨活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课程能力并有所提高,锻炼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积累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
导入项目:采用项目讨论方式,由教师有关的资料,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根据教学情况解决困难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
兴趣项目:作为本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补充,引出学生兴趣点,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短片,分析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出现的动作错误,并由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授课重点:对照教师上课时的动作示范,通过各项目组的讨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核心知识点,积累实践经验,并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构建的持续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短片等,学生结合在项目开发中的实践经验、发现的问题通过项目组研讨、交流等方式,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本课程能力,并不断总结和提炼。
考核方式:提交项目组分析资料,发现问题,集体讨论。
2.2.4第三阶段:教学综合实践阶段
教学目标:通过贯穿整个阶段的项目综合实践――单手肩上投篮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程能力并有所提高。
授课重点:分析技术动作错误,在各项目组结合自身掌握知识点和实践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核心知识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后通过查资料、研讨等构建的持续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进入本阶段,学生应该已经具备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对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能够比较清楚地理解和运用、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本阶段重点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技术动作分析的积极互动、探讨活动。
2.2.5第四阶段:课程综合考核阶段
所有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学习的同学,才能参加本课程综合考核。
考核方式:分组测试,一分钟定点投篮,重点考察对于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运用能力。
2.3试验结果
两个2014级教学班,教授单手肩上投篮,2014级数控班运用支架式教学(A组),2014级楼宇智能班使用传统教学(B组),共授课2周,每周一节课,每节课90分钟。第三周测试。测试内容:一分钟定点投篮,罚篮线前一米处。
最终测试结果:
2.4试验结论
A组柱状图分布均匀,A组学生投篮进球数为7时产生峰值;B组柱状图分布分散,B组学生投篮进球数为6时产生峰值。A组整体进球数高于B组。A组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完成程度较高,投篮命中率高于B组,符合这一教学进度的要求,A组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主观能动性较强。B组有一部分学生的技术动作达不到课程进度要求,投篮命中率较低,投篮动作的连接性较差,B组学生上课积极性较差,需要教师督促。
篇3
【关键词】益智玩具;支架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来源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曾以两个智力年龄都为7岁的儿童的学习的不同潜力为例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个儿童依靠启发性问题、例子、示范等很容易地演算了超越他现有发展水平写年的试题,而另一个儿童只能解决往前延伸半年的试题。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充分肯定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要素介入儿童发展过程的必要性以及成人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实际上也描述了一种以“教”与“学”双方的社会性互动为基本过程、以引起和促进学习者内部的智力活动过程为旨归的、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活动技能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模式。西方一些研究者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二、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也叫“脚手架”或“鹰架”,本意指为维护围岩稳定和保障工作安全采用的杆件式结构物或整体式构筑物,是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其作用在于为建筑工人提供一种站立的平台,使他们能逐层地去建房子。这种支架并不是房子本身的必要部分,也非其组成部分,因而在房屋建好之后,就会被拆掉或撤走。运用于教育中,则一般用来比喻对儿童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儿童从一个能力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能力水平过渡,发展高级心理机能,使儿童成为独立、能动的学习者。
由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演绎而来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和掌握某种概念或认知技能而促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如今,支架式教学“已经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的一个极为普遍而且又极其有用的教育理念。
支架式教学的实质是成人对儿童学习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以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只有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教师才能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助幼儿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取决于教师对于幼儿思维活动的理解。幼儿对教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成功地为幼儿搭设支架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与幼儿在一起,观察他们的表现和行为。通过和幼儿的对话和交流,教师才能了解他们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下一步可能达到什么水平。
三、益智玩具折射出的支架式教学
以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和研究如何利用教育性玩具来促进幼儿的概念学习和认知发展。
(一)以益智玩具为媒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长久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试图利用玩具和游戏材料来教给幼儿某种知识技能或概念,益智玩具已经成为现代幼儿教育重要的工具或媒介。但是,玩具并不会自动地教育幼儿。玩具的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往往需要借助于“人”的作用,教师引导幼儿对于益智玩具的探索是益智玩具的教育功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因素。在以益智玩具为桥梁的支架式教学中,“物”和 “人”的中介作用获得了统一。
(二)玩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利用益智玩具的中介作用,教师可以创造一种独特的、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首先,玩具和游戏材料把幼儿仅凭语言的讲解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具象化,为幼儿探索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关系提供了可感知、可操作的形象化的支持物。其次,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外在特点和可操作性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和理解玩具和游戏材料中所蕴含的概念。第三,教师通过与幼儿的基于材料的互动,发现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教育性玩具的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实现,玩具设计者的思想能否充分体现,在于幼儿和成人如何运用玩具和游戏材料。仅仅为幼儿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是不够的,成人应当关注幼儿的游戏,研究他们的玩法,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支架式幼儿教学的基本过程
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学习。但是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操作中还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幼儿园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例如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通过倾听幼儿的言语以及和幼儿进行的对话交流来判断幼儿的所面临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通常要为幼儿创设独特的适宜的支架式教学情景,采取和幼儿共同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首先是为幼儿探索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提供具象化和形象化的支持物;然后根据玩具的特点激发幼儿探索和理解的兴趣;再者基于与玩具的互动,提供适宜的指导和支持。于是,以玩具和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或任务。分析和解读教育性玩具中所蕴含的概念是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内蕴于教育性玩具中的概念,通过解读和分析,把蕴含在教育性玩具中的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幼儿可以掌握的组成部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为幼儿理解概念创造条件。
以玩具平衡盘为例。通过对玩具平衡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1)玩具平衡盘所包含的平衡关系非常复杂,包括:①以圆心为中心的、对称的、等量、、等距的平衡关系;②以圆心为中心的、对称的、不等量、非等距的平衡关系;③以圆心为中心的、不等量、非等距、非对称的散点平衡关系。这些平衡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以语言为媒介的授受方式来“教”给幼儿的。但是通过操作玩具,幼儿可以直觉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平衡关系。
(2)同色的圆柱体之间存在着相等的关系、不同色的圆柱体之间存在着高度上的等差关系。“发现”圆柱体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关系有助于幼儿“发现”或“把握”让不同的圆柱体在平衡盘上保持平衡的基本原理。因此,帮助幼儿发现圆柱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降低任务的难度。这可以成为教师提供支架的切入点。
2.明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搭设支架的计划或步骤。确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教师搭设支架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必须保证新的学习经验和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幼儿只有在不脱离现有发展水平但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中才能获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设一个适宜于幼儿兴趣与能力的任务和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地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干预的数量、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把握教育性玩具所蕴含的概念,从而确定为幼儿搭设支架的基本步骤。
3.把幼儿引入有趣且有意义的任务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让幼儿估计和猜测来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方向性,使他的注意力保持在任务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同时,要及时肯定幼儿的努力,通过增加难度或者多样的方式来维持幼儿的兴趣和努力。
4.教师与幼儿合作游戏和幼儿独立积极的探索。在教师引导下幼儿通过探索所初步了解的基本关系可以成为幼儿解决新问题的概念“原型”。教师通过在游戏中和幼儿互动,观察幼儿的玩法,从中确定幼儿所面临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认知冲突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学会撤离支架。鼓励幼儿的自主控制,使幼儿在有成人适当支持的过程中逐渐学习独立进行探索和思考。
5.动态的、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在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的评价是动态的,发展性的,着眼于幼儿的进步,通过观察以玩具为中介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以及幼儿与玩具的互动情况,判断幼儿是否为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了准备。从而判断通过成人、玩具和同伴等各种中介作用幼儿时“还能做什么”。
例如,在幼儿操作平衡盘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明确玩具蕴含的概念以及幼儿的不同水平后,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幼儿打分定格.而是要考虑怎样针对幼儿的现有水平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步骤来逐步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进行支架式教学的目的。
结束语
以玩具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不以分科课程为基础、重视幼儿的体验和建构而非系统知识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借助幼儿喜欢的玩具这一中介,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倡导教师与幼儿进行充分的小组和个别的互动,创设适宜于幼儿的能力水平且有挑战性的任务情景,并提供相应的支架,从而促进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发展。它对于打破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推进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左小静.以心理旋转游戏材料为中介的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篇4
关键词:支架;支架式教学;信息技术
从“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口号的提出至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了数十年光景。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在学生甚至是很多人看来,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电脑课,只要会使用电脑也就没什么好学的了。教师大部分也采用“老师演
示―学生练习”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自身也忽略了理论课程的价值,远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思想。再有,即使是上机讲课期间,学生依旧是兴趣平平,课堂意识淡薄,大多趁老师不注意自己玩起游戏来;听课的学生也仅仅是机械地记住教师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练习只是对教师演示的重复,不会有丝毫的创意,其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课后作业。这些现象或问题,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手段呼之欲出。
一、“支架式教学”理念
“支架”是建筑业的术语,建筑工人们借助支架的支撑作用搭建楼房。待楼房建好后,要将支架拆除。根据原意不难得知,“支架式教学”就是在学习之初,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帮助,获得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一段时间过后,将减少甚至撤去教师的帮助,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独立学习的技能。
严格地说,“支架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支架式教学”为学生学习搭建了一个框架,按照这个框架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要有计划和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根据学生进步情况逐步减少对学生的这种引导,以达到真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目的。
1.“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事先构造出框架,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层层递进,把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引向深处。当学生解决了子问题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会尝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甜头”,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2.“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加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但这种引导应是适度的、恰当的,不然会重蹈知识灌输的覆辙。教师要充分了解“支架式教学”可调节性、暂时性、渐消性的特征,遵循“适时性、动态性、个性化、引导性、多元性”原则,将之熟练运用。
二、“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在形成之初就有自己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学生的目标和期望。每种教学模式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实现成果最优化。在教学模式上没有万能公式,要根据课程设置的特点、课程内容、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在大量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四大模块。
1.“问题导入”模块。在课堂上,教师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些问题,往往是为能够顺利讲解下面的内容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思考。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会构想出各种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试着用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例如,在探讨“数据管理技术三个阶段的比较”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时有什么样的应用需求?在数据管理技术的每个阶段是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数据管理?数据管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导入”模块的运用,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角度,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考走向。
2.“引导探索”模块。本模块是“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部分,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构建学生自主追求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框架,同时注意支架的作用要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换言之,就是把长期的学期目标化解为几个短期目标,如同马拉松比赛中,将整个赛程分解为几个短的赛程,这样一来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充满继续下去的动力。
例如,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课程中的《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启思录”为授课范例,演示网站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步骤和细节,包括网站规划中的主题、运行环境、制作工具的选择,设计结构中的版面设计、结构设计、原理运用等。
3.“自主探究”模块。这一板块是对“引导探索”模块成果的升华阶段,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是信息技术课程最明显的特点,这也是其本质要求。在“引导探索”模块中,学生不断遇到问题和疑惑,教师给予指引,而此时,教师要适当减少支架的作用,由引导学生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只需要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方法和技术,避免学生“跑偏”,最终目标是完全拆除支架,让学生在学习中完全独立起来。
同样是以《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形成数个小团体,制作小组网站的规划与设计。教师以自己的课件作为范例,为学生演示。同时,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敢于提出新奇大胆的想法,小组内进行讨论研究,通过试验不断对提出的观点进行验证,得出最佳方案。
4.“交流评价”模块。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一地完成作品、上交作品,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提出合理性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总结,对于本次合作过程中各自的观点要进行有效交流,优化内部结构,保证本次课程有所得、有所获。
“支架式教学”的运用正处于初始阶段,“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然而其运用效果不在于理论的取得,而是能否将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课堂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但要坚定信心,终将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智.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11(06).
[2]周勇军.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05).
篇5
摘 要:本文就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例应用展开讨论,认为为了实现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应该遵循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四个路径。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的普及应用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英语;实例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教师是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导者的理念。以建构主力理念为依托,以支架式教学为方法,探索英语教学中教学难点的突破,一直是笔者的兴趣所在,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一、支架式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
1.支架式教学。随着人教版教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行,老师在课堂上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定义,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力量,在今后的课程开展过程当中将主要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正是支架式教学的真正定义,从素质教育开展的角度上说,进行支架式教学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初中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显然十分重要。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当中,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法和日常生活当中英语的用语习惯是教学的重点。不过应该注意到,由于上述知识的庞杂性和初中阶段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往往时间被挤压,而缺乏英语学习时间的积累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根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不好,根源在于初中阶段英语底子没有打好。针对已有的问题就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被挤压的问题,比如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己英语学习当中的问题,是解决当前英语教学当中出现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支架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应该遵循的路径
1.搭建支架。在支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搭建支架是该教学方法产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搭建支架的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完备性,并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知识架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遵循,因此老师一定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多种情况,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来对支架进行细微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身的现实情况。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pencil”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应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来制定整个课程的大纲。
2.创设情境。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强调理论课讲授的初中英语课堂上增强紧张感,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去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证明,这种支架式教学法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初中英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定一个同学之间互相对话的情境,让两个同学在课堂上利用英语,对将来的人生规划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如何通过现在时态对将来进行时有所表示。
上面提到,支架式教学法方法的重点和核心是启发和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英语教学本身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由于英语本身理论性强,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会显得比较枯燥,针对此种现实情r,初中英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设定情境,帮助学生增强代入感,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3.协作学习。由于当前初中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绝大多数初中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更偏向于以集体为单位接收,并且在对信息的反馈上,也会呈现出从众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对初中学生的教学,应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考量和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克服紧张感,用更加放松的心态和状态,去理解和接受初中英语课的训练。
例如:在进行被动语态相关知识的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集体完成一部分与被动语态相关的练习题,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习题的答题和讨论。同时规定在下一次的英语课堂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习题相关问题的回答。
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式的探究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暗示和引导学生圆满完成任务,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就是课堂资源的平均分配,一定要在分组和进行分组讨论任务布置的时候,向学生明确规定,回答问题的周期,明确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代表小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结果的汇报,防止某些成绩不好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失去在课堂上表达的机会,防止因为这些表达机会的缺失,让学生从思想深处产生倦怠和懒惰的倾向;其次要注意布置问题的可讨论性,由于很多英语的知识是客观的,是不具备可讨论的空间的,所以,初中英语老师在讲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因素的考量,让学生讨论的对象不再是空洞的英语,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
4.效果评价。效果的评价对于支架式教学法开展的最终效果的最终考量而言,十分重要。方法的实践是围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来展开的。因而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不会自动自觉的产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具体而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经常提问题,通过涉及问题的情境和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初中相关理论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在问题设置方面,初中英语的一个老师应该重视控制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趣味性,二是设置问题的贴近性。事实上,初中的教学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接受初中相关知识的主要障碍,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于相关在实践当中对于应用的不理解。在这里需要注意到的是,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问题的生活化,重视问题的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老师进行支架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最近发展区;概念框架;建构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善和更新,现代教育理论越来越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是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作为我校公共基础课程,中医药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其专业影响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难以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由于课程的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缺乏理工思维,大大地影响其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入支架式教学理论,通过搭建概念框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编程的实践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VB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建立系统化和工程化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课程通过程序设计的语言基础和语句语法结构的理论教学,结合编程实践,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发挥学习主体性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被动接受新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一方面,该课程面向医药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生的学习受到所学专业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感受学习该课程对其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课程知识结构系统性强、抽象度高,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低
课程中理论概念的抽象程度高,以“填鸭式”的方法介绍各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常着重于单个知识点的讲述,忽略了阐述知识点的原理,在处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逻辑关系时,没有宏观上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性强、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难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能以系统性、工程性的思维方式将新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三)理论学习不能与实践过程相匹配,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采用3课时+3课时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授课教师在机房教授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以巩固理论知识。学生往往只着眼于复制实现实践教材上各例题所涉及知识点的编程代码,这种实践模式仅是对单个理论知识点的验证性实验,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限制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学生很难达到灵活运用各理论知识点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
二、支架式教学概述
支架式教学将这个能够发挥支持作用的外界帮助定义为“概念框架”,建构主义引用建筑行业“脚手架”(Scaf-folding)来比喻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4]。以皮亚杰(J.Piaget)思想为核心的认知建构主义提出: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在相对平衡、不平衡和新平衡状态的循环中,通过与环境的“同化”、“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5]。同化是认知结构内量的扩充,即学习者在接受新信息或新问题的刺激时,能够把新刺激纳入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此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顺应是对原有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即学习者现有认知水平不能同化新刺激、发生认知冲突时,因破环原有平衡而需要修改并重组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学习者在以原有认知结构建构新事物的过程中,教学应着眼于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并创建其所需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建构夯实的知识体系。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教师为学生搭建概念框架,以引导的方式为学生创造理论知识学习的相关情境;学生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以概念框架作为知识学习的基本支架,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完成对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应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三级目标将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从演绎到归纳,引领学生从初步了解到深入理解。
三、支架式教学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传统模式下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复杂的结构化编程语言的语法结构及其应用,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相关知识,而不能灵活地应用去解决问题。因此,作者借鉴“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从理解、掌握和运用三个目标层面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从认知建构的角度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并组织教学,其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搭建支架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概念框架是展开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对于编程语言中难以理解的结构化语句的语法结构及其运用,按照知识点的层级结构及其之间的联系,构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作为支撑的“脚手架”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化语句的有效工具[6]。学习结构化程序语言,语法结构是大多数非专业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相对陌生的知识。因此,借助学生已有的汉语句式结构的认知搭建一个概念型脚手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语法格式,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认识和方法。汉语语句由字、词和相关句式结构按照语法惯例连结而成,结构化编程语句也是由关键字和表达式按照其规定结构组成。以For...Next循环结构为例,其句式结构如下[7]:For循环控制变量=初始值To结束值[Step步长值]循环体Next循环控制变量循环语句结构规定以For开始、Next结束。该句式的基本结构是由for、to、next等关键字和一个描述循环开始与结束的表达式所组成,能够完成一些操作不复杂、但需要反复多次处理的循环执行内容(循环体)。这个概念框架是学生学习结构化程序语言后,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外界帮助。借助搭建的概念框架,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通过发挥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其形成基础知识架构。
(二)创造情境
“情境式”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创建情境服务于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以概念框架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的展开环境。借助概念框架,学生初步构建了程序语言句式结构的认知体系,而这个概念框架仅能发挥基础支撑的作用,学生仅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很好地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概念框架,理解和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结构和原理,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地创造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将的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对于For...Next循环语句,概念框架所述句式结构是为了完成循环语句的功能,即解决需要反复多次地执行一些不复杂操作的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描述为观赏庐山三叠泉,需要从第1级台阶由上而下历经3300个台阶后,到达目的地的旅游经历,创建学习情境。对于重复爬台阶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反复执行动作以抵达目的地。可将自然语句分解为:1.反复执行的动作:爬台阶;2.动作开始和结束的条件:从第1级台阶开始、第3300级台阶结束;3.每次执行动作的结果:当前台阶的级数增加1。将其转化为符号化的表达式。因此,对应关系如下:1.反复执行的动作:循环体;2.台阶的数量是决定爬台阶动作开始和结束的关键,其开始值和结束值控制动作执行的次数,即循环语句中的循环控制变量。通过定义台阶数量的循环控制变量,并将其值的变化转换为数学表达式:台阶数量=1To3300;3.通过定义步长值,描述每次循环执行后,循环控制变量值的变化量。即当前台阶级数加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为复杂学习任务搭建概念支架并为其创建形象具体的应用情境,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认知,更主动的理解结构化语句的各组成元素,理清知识脉络、掌握结构化语句的语法规则。
(三)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以概念框架作为知识学习的基本支架,逐步完成对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应完成引导、启发和组织的基本功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领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是支架式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学生在具备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的内容后,没有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用来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存储、转换、加工和利用[8],即分析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已理解结构化语句的语法结构和运用原理后,教师可以用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导向设计例题,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认知体系。以For循环语句的应用为例,设计例题:求解水仙花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分析和思考:1.问题求解对象是什么?2.需要哪些关键信息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3.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什么方法?4.求解的结果是否符合问题解答的各项要求,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在理解语法结构和原理后,借助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可以清晰地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数是水仙花数。为激发学生兴趣,还可通过女生喜欢通过照镜子保持仪容的现象引入古希腊美少年纳喀索斯的神话,创建水仙花症的自爱成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水仙花数作为1个三位整数,其三个数位上数字的立方之和等于这个数本身的特征,设计算法并进行代码实现。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过渡的重要环节,善用“我们试想一下”、“大家一起尝试看看”等启发性语句,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引导下主动尝试,经过分析和独立思考,逐渐形成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认知体系,减轻复杂知识学习的认知负荷、形成自己的方法论[9]。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复杂知识点有意识地设计特定的问题并创造相应的情境,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灵活运用抽象概念以解决实际问题。
(四)鼓励学生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思想指出,学习者在融合新旧知识时,借助“支架”建构和发展对事物的认知体系。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支撑的“支架”,在认识、接受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建构认知体系。协作学习作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给学生建立沟通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相互学习、互相补充和共同促进的协作学习方式,更为详尽、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利用不同结构化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在于分析问题的过程和选择解决问题的算法。在上述例题中,解题本质在于判定和穷举,而解决问题的算法灵活多样。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算法的关键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可以启发学生的开拓性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和优化,选择最优或相对满意的算法解答具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例题中判定和穷举的实现,设计有启发性的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后实现小组所选择算法的代码,提交作业文档。例如:1.穷举有哪些方式?可以用什么语句?2.执行判定是否一定要用If语句去实现,若否,则尝试实现其他的选择语句?3.如何处理穷举和判定的嵌套关系?4.求解得到的水仙花数可以用哪些方式表示,并实现。通过组内协作讨论、交流反馈并进行实际操作实现,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解决问题所需各相关知识点,深入学习与思考,融会贯通后“同化”、“顺应”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五)重视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学习者主动进行自身知识建构和发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是改进教与学方法的源动力。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习者,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知识建构效果的评估。因此,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两方面进行评价。学习能力分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知识建构是指综合运用自身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量化后分为30%的形成性评价和70%的总结性评价。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的形成性评价主要从学生以概念框架为基础从理解和掌握语法结构和原理的接受程度来评估;总结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能否利用知识结构灵活解决问题来具体评价。其中,建立教师、学生自己和组内同学的三方反馈机制是客观评价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效果的重要保证。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英语课外阅读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60-02
英语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心理、认知和情感的语言解码过程,它涉及在篇章、句子和词汇三个层面理解所需的英语知识、了解世界的知识或日常生活常识等,运用多种方式思考和解读书面语言所传递的各种意义,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在情感和观点方面进行交流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阅读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然而,英语阅读课却是英语教学中饱受诟病的薄弱环节。因此,英语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及教学界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 支架式教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伍德、布鲁诺等人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搭脚手架的教育概念。支架即脚手架,原始建筑业的专用术语,指建筑施工现场为方便工人操作搭在外墙以及层高无法施工地方的暂时性支架,施工完成之后拆除。伍德等人最先借用这一术语用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能力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的有效帮助。借用“支架”这一比喻进行的教学就是“支架式”教学。罗森塞恩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普莱斯利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看作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二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调查和发现当前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2年对普洱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最终收回251份有效问卷。经过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笔者总结出其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1.阅读课时少,课堂教学仅关注教材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英语阅读在课程设置上所占比重较小,仅为每周2节,因此,阅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和大纲计划,把仅有的课时都放在教材的讲解上,满堂灌,很少有教师把课外读物带进课堂作为辅助材料。
2.课堂阅读时学生过分依赖词典和教师讲解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早已习惯了课堂阅读时随时查阅词典或电子词典,有的甚至过分依赖教师的生词讲解,所以对自己猜词的能力没有多大把握,这就影响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有时尽管没有遇到太多生词,但对相关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也难以读懂材料内容。
3.词汇量小导致对课外读物有畏难情绪
因为没有养成猜词的阅读习惯,仅凭学生平时累积不多的词汇,在完成教材的阅读任务时已经相当吃力,更别提扩充课外读物,对此,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阅读英文原著和科普性文章时,学生的畏难情绪最严重,根本坚持不下来。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阅读课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针对无法改变的课程设置,教师不妨转变思维,充分利用和开发第二课堂――课外阅读,而支架式教学无疑将为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 支架式教学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运用实践
课外阅读由于其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不太为广大教师所看重。但若能因势利导开展有效的指导势必对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尝试性对普洱学院2013级英语专业本科3班学生实施支架式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搭支架
围绕课外阅读活动的主题和“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将活动任务分解,并建立整个任务的概念框架。教师首先搭建任务支架(以阅读任务为目标导向)和材料支架(提供可供学生开展阅读任务活动的课外读物的背景知识,练习的作业和任务形式)。确定了任务的概念框架后,教师着手从搭建情感支架来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了解影响课外阅读有序进行的因素,从而确定阅读目标的结构与层次。为学生构建进一步理解课外阅读任务所需的概念框架。笔者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将课外阅读任务分解(阅读材料的确定;阅读材料的背景和文化知识收集;阅读计划;读后感撰写;读后的剧本创作和舞台剧的编排与表演等若干小任务),并建立整个任务的概念框架。具体步骤为:第一,确定阅读小组的人数和组员组合形式。第二,指导小组成员根据对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来确定各组的阅读取向。第三,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详尽的作家及其作品概要的资料,确定各组的阅读作品。
2.进入情境
如何让对课外阅读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对阅读作品产生兴趣,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笔者首先在课堂上对课外读物如文学作品发展的各个时期(如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烂漫主义时期和维多利亚时代等)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邀请学生将它们与现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比较,逐步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阅读兴趣情境。然后,笔者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将阅读任务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问题情境产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篇章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最佳的问题情境是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情境,也是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相关联的问题,如作品的名字告诉你了什么?作者为何如此命名这部作品?如果你是作者你将如何给它命名?作品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故事因何而起?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最终是什么事件导致了故事的?故事是以大团圆结局还是以悲剧收场?这些问题都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兴趣和动机,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于教师来完成课外阅读任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特别是行动小组内的互助学习效果。在为学生建立整个阅读任务的概念框架,创设好吸引阅读的问题情境后,笔者开始逐步淡出课外阅读的任务活动,即开始拆掉部分的脚支架。利用已规划好的层级分明的阅读细化任务,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大胆探索文学作品。同时利用各种媒介(电子邮件、QQ聊天和手机短信的形式)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进度,并为某些有阅读障碍的小组或确立阅读目标,或提供问题情境方向,亦或是提供探索该作品所需的概念框架、阅读技巧、作者生平及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等辅助知识,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阅读疑问并寻找解决途径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读后感撰写与剧本创作等阅读任务。
4.协作学习
采取行动小组的协作式学习能较好地克服学生的学习焦虑和阅读畏难情绪,充分利用同学影响和学生学习的学习规律为创设情感支架提供有力保障。在独立探索阶段,教师角色将逐渐淡出,但为了确保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把支架功能逐步转移到小组中有能力的学生身上。笔者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甚至在阅读任务设置上有意识地强调有能力的学生在合作中的支撑作用。在同学的影响,支撑和监督下,小组中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地投身到阅读活动中来。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分享彼此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
5.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的效果评价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制度化评价体系。相比较而言,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的综合考查。在评价标准上更重视个体差异发展,提倡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构建过程中不同的水平差异。在方式上更重视过程评价,即教师应适当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加入评价部分,不一定要评出优劣,而是要就学生的表现,阅读任务完成的情况给出客观、中肯的点评,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在实践中把教师、学生个体和学生团体都设置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也采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三者相结合。评价内容上,笔者主要考查学生对任务的投入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在阅读任务中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等。
通过一学期的试点教学,英本3班的学生在阅读兴趣上有所加强,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克服了阅读文学作品的焦虑和畏难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因为较为出色的剧本创作和表演能力而被推选为学校文化月的才艺表演和圣诞晚会的直通节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激发了学生的专业优越感。
参考文献
[1]Spratt,M.,Pulvernes,A.,and Williams.剑桥英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一、支架式教学特点
1. 主体活动积极性。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为学生创造可以参与的社会情境,通过提供例子、形成讨论、不断促进和支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不同的案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2. 学习活动操作性。采用Moodle平台支架式教学,在不同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对我提出的同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答案,目的是不能让学生按着教师的思路走,而是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搭建起支架融入到情景教学中,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3. 学习过程互动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产生思维的火花,促进知识的构建与创新。小组成员要进行分工与合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知识的合成,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答卷。
二、依托Moodle平台,开展支架式教学
1. 创设情境。主要是指通过Moodle网络平台,对每一堂课的课程设计采用Moodle的“添加资源”中的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场景和学习材料。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体现广阔深邃的思考空间,拓展情感的发展天地,把教学内容融入现实生活,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感。整堂课学生都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各种情境中。
2. 搭建支架。搭建支架就是围绕当前学习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当学生对影视的基本功能有所掌握,此时,他们应掌握常用的合成、实体(固态层)的创建、参数设置以及素材的导入、特效的加入和设置,掌握其对层的调整、遮罩的使用、使用文字通道,最终通过学习能够独立完成对多媒体特效的合成。熟悉了这些后,就掌握了AE的制作方式。当需要利用AE完成时尚广告时,我就抓住这个时机,为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脚手架”。在教学时,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至4人为一组,并选出小组长,负责考勤以及与指导教师联系。接着,为每组学生搭建的支架就是根据时尚广告创建和编辑的方法制作某产品广告,以实训时间的长短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产品广告为例,每组同学安排制作不同部分,如片头、片尾、主体部分等,促使每组学生各自独立设计制作,组合到一起后是统一设计风格的产品广告作品。
3. 独立探索。每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有的学生负责做片头设计,有的负责主体部分设计,有的负责片尾设计等。为了达到更好的制作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其它软件,加入AE软件里的外挂插件,同时使用其他辅助软件,如3D文字软件Xara3D。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片头、片尾的字幕设计。使用AE、Photoshop等软件难以快速生成高品质的3D文字。而Xara3D,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几乎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创作出效果惊人的3D文字。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字风格、文字颜色、灯光、贴图、动画效果等,生成光滑平整的专业图片,也可以生成视频、flas等多种格式的文件,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音频处理软件GoldWave,它小巧、实用,具备录音、播放、转换、编辑等功能,内含丰富的音频处理特效,而且易用性好,特别适合层次不是很高的中职学生。FormatFactory是当前功能最强大的音频视频格式转换软件之一,易用性好,也很适合中职学生使用。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支架式教学;措施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来说,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且将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在支架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与锻炼中提高自身的化学意识与化学成绩。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并结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吸引学生目光,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此影响下学生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营造出解决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敢于质疑与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主动观察事物,在产生问题后,也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最后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将静止的教学方案活化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化学知识。第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设计好悬念,构建起学生喜欢的学习场景。第二,要求教师设计好实验操作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起手脑并用的情境。第三,教师要注重做好事例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场景。第四,教师要科学采用电教手段,以此丰富活动情境。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好支架
所谓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其实就是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以此为发展方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是教师要紧跟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再次是教师要将学生逐渐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同时教师要明确引导工作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调查对象及怎样进行调查。如让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意见[1]。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同时要保证这一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因此在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以后,教师要逐渐将支架拆除,让学生依靠自身的知识探索学习方向,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独立探索。这样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影响下,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点[2]。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获取学习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化学知识。
四、合作学习与评价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优化学习的效果与质量。且就合作学习来说,基本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的,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与动态因素等实现相互促进的,并以整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以此为基础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同时要及时记录当时的想法,并讲述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其他学生就会提出相应的意见,从而形成整体意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要深入学生中,及时掌握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效果,以此调整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一个学习小组为例,在小组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以后,组织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这种争论状态下,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存在的不同之处。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问题,加深印象。这样就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的转变。评价则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评价效果直接影响化学学习方式。且对于评价来说,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完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在实际中,必须保证化学评价可以展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并针对化学学习的目的与特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3]。以上只是支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强化学习效果。且对于支架式教学模式来说,是不会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的,而是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伏勇.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探索———以鲁科版高中新课程“碳的多样性”一节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4(02):31-33.
[2]夏军,黄爱民.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以苏教版高中化学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一课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0):27-28.
篇10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自主学习 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19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内容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含非结构性经验背景。支架式原意是建筑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教学实践中是形象地表示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他们能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图解。概念图的作用有二:一是直观地描述出与一个概念相关的各种属性;二是表示出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概念图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诸要素的分组和整理。概念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支架,把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结合为一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二、教学实例分析
支架式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学为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围绕框架中的某一个问题节点,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中独立探究,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概念图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有利于搭建支架。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的使用,更能准确地表达概念之间的逻辑和推理关系,把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如何利用概念图来展开《彩色的非洲》一文的教学呢?
(一)回顾导入, 确定目标
课前,教师对学生原有水平进行分析。已知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具备了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了运用资料的方法;未知方面: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对异域风情了解较少,需要教师的积极引领;难知方面:学生初次学习“把人的活动与景物、风情特点相结合”的写景课文,对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有困难。
根据学生原有水平,《彩色的非洲》这一课学习目标是:通过使用概念图,整体把握内容,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学习课文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展示非洲多姿多彩的写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伊始,运用概念图回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单元学习主题――异域风情(如图1所示)。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导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非洲的印象。”这样,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以此作为“支架问题”,开始《彩色的非洲》这一课的学习。
(二) 创设情境,搭建支架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从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系统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观看视频,说说非洲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了他们对彩色非洲的兴趣。接着,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两个直接说非洲彩色的感叹句,读一读。然后,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文中那些表示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支架的搭建,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建议支架”。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填空题。这个建议支架的建议更直白,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填空: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概念图工具支架,让学生读课文,理清结构,画出概念图上传到Vclass平台。借助概念图工具支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如图2所示)。概念图可以直观地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系统把握复杂问题的脉络,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而高效。
(三)自主学习, 独立探索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深化理解。学生在网络上找出非洲的相关图片欣赏,读课文,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找出具体描绘非洲色彩斑斓的精美词句来写批注。这样就搭建了图文结合支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非洲的向往。在视觉冲击过后,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就能入情入境地阅读,更容易也更愉悦地接受文字,内化语言。
这种支架式教学可以不停地把学生的能力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真正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在争当小导游环节,学生自选非洲的某一个方面来介绍。他们借助概念图,绘声绘色地介绍非洲的景物或风情特点(如图3、4所示) 。从朗读到探究,从理解到仿说运用,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语言到内化语言、表达语言的过程。学习支架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协作学习,展示成果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小组合作环节,他们明确分工后,制作《异域风情》电子报刊,上传到Vclass平台。在小组学习的安排中,教师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都有任务可做,小组学习井然有序,真正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制作《异域风情》电子报刊,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此举也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的:“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以学为主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既要体现学生独立探索的自主学习过程,也兼顾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
(五)评价效果,延伸提高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评价要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既要关注学生动态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不同,学习本册课本附录的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写出自己的一两点感受,小组进行评价。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料城”自选有关外国风光、异域文化的拓展阅读材料,写出自己的感受,上传到Vclass平台,与全班同学分享。
课后,学生学习的情趣意犹未尽。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建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为举办一个异域风情展览会做好准备。这样安排使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进理念。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从课堂实践来看,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可行性强,充分发挥了概念图的作用,以学习支架为重要的学习载体,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围绕框架中的某一个问题节点,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中并独立探索,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概念图,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整堂课上,教师遵照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来进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应以掌握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利用概念图作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无疑是一条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盖青.美国20世纪教育实验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 覃辉,鲍勤.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胡小勇,王泳,容梅.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