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8 22:1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游泳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学语言 游泳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宝莲体育场游泳馆假期培训班学生,男16人,女14人,共30人,年龄18-30岁,全部为初学者。
(二)研究方法
在查阅了相关体育教学与语言关系的资料基础上,采用实验法,以蛙泳教学为主,将所带学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两组学员均未接受过游泳培训,且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时数相同。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语言的分类
体育教学语言包括讲解性语言、提示性语言、口令语、姿态语、手势语、表情语、眉目语等。其中讲解性语言、提示性语言、口令语属于有声语言;姿态语、手势语、表情语、眉目语属于无声语言。
(二)有声语言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
在游泳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游泳知识、讲解技术动作、提示和纠正错误的主要工具,这种语言上的交流能起到激励、启发、提示、反馈、评价等功能,实验中笔者主要研究游泳教学常用的讲解性语言、提示性语言和口令语。
实验组中讲解性语言采用直接讲解、侧重讲解和对比讲解,讲解时结合姿态语、手势语、眉目语等。提示性语言采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多提示多要求”的方法进行教学。口令语则要有一定的韵律感,声音高亢洪亮,有效增强口令的震撼力,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对照组采用基本讲解,强调重点,学生动作错误时给予基本提示,以及采用常规口令进行教学。
(三)无声语言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
游泳教学中主要用到的是姿态语、手势语和表情语,其主要作用是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使有声语言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试验中笔者主要研究的无声语言包括姿态语、手势语和表情语。
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声语言运用方法对照如下:
1.姿态语
实验组:轻松自然,步履轻盈,示范动作标准、优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照组:常规姿态,基本示范。
2.手势语
实验组:教学时尽可能多的运用手势使要做的动作更具体化、形象化,也可用竖起大拇指、摆手表示肯定和否定,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动作和自己掌握技术的程度更加明了。
对照组:常规手势,辅助讲解。
3.表情语
实验组:贯彻表情语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其他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第一时间领略教师的意图。对照组:一般表情,严肃为主。
(四)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的比较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游距达标和技术动作技评对照表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30名学员经过12节教学,均掌握了蛙泳技术,经过最后的游距考核和25米技评,实验组的整体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有73.3%的学员能游过50米,而对照组中只有53.3%的学员可以游到。通过对比实验可以看出,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实验组学员的整体水平都明显好于对照组。游泳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游泳教学中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游泳的热情和学习效果。游泳教学更需要结合有特点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想学、爱学,使教学效果更显著。
篇2
1、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发展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1 主体地位的确立。素质教育是关注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就要求教练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练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游泳知识。发展性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1.2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游泳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塑造个性品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游泳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
2、在游泳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2.1 在游泳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游泳教学中,严格课堂常规教育,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的时候,教练应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
2.2 交往能力。在游泳教学中,教练首先要协调好自身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既要使学生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之间的关系,应着重培养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妥善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
2.3 积极竞争意识。体育中的各种竞赛,是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教练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在比赛中,胜利与失败并存,教练对学生进行胜负观教育尤为重要。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不足,继续前进,在失败中找教训,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做生活的顽强者。
2.4 创造性与正确认识自己。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技术,要让学生学会发展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游泳教学中,由于个体能力存在差异,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等因素,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从而产生心理负担。教练应细致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长处,有意识地让他们展示特长。树立信心,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2.5 发展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在游泳教学中。除了进行游泳基础技术知识教学外。还有人的基本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柔韧性等方面,教练要充分利用各种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全面地发展这些基本素质。而不能单纯地或过于注重发展一种或几种素质。
2.6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加强学生自我科学锻炼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训练课中,而是把培养锻炼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开展,只有打下自我科学锻炼的基础,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我们的人才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2.7 不断改进、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游泳教学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想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练习的主动性,教练就应根据教材特点,运用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游泳的兴趣。
根据学生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持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进行正确的示范和生动简练的讲解,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3
关键词 游泳教师 体育教育 教学改革
游泳运动是一项全身有氧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使练习者达到塑型健身、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还能有效促进诸多慢性疾病的痊愈,因此游泳运动项目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拥有着数量众多的爱好者。国务院早在1994年下发《全民健身游泳锻炼标准》文件,倡导公民积极参与游泳健身活动,各地掀起了一拨拨游泳运动的热潮。游泳运动项目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被纳入高校体育常规课程体系。游泳课在条件较好的院校开展情况良好,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高校游泳课整体开设情况及效果不甚乐观。阻碍因素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及学生三方面,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的教育手段及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本文主要着眼于发现总结游泳教师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以期能够帮助高校游泳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真正养成喜爱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一、我国当前高校游泳课体育教学开展现状
(一)当今我国高校游泳课体育教学开展游泳教师方面情况。
第一,游泳专业教师匮乏,受过系统训练的教师数量小,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从业知识,掌握丰富的教学技巧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各校很明白游泳教师对于游泳课程的开展的重要作用,但是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游泳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游泳专业教师严重匮乏,受过系统训练的教师数量极少,教师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在编制配置之初没有做好充分的考虑,或者单纯追求名校效应或高学历,招进来很多非游泳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由于学校招聘门槛过高而被拒之门外。由于课程调整,迫于教学需要学校临时抽调体育教师,让非游泳专业的老师经过短时间的速成培训,缺乏统一的考核和上岗标准,仓促上岗,因此这部分教师本身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严重妨碍了游泳教学课的长期、系统的开展对于游泳课的良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 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游泳运动是一项水环境运动项目,此门课程对练习者本身技术和身体、心理要求较高,高校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各校教学侧重点和办学条件的差异,及高中学校出于对学生生命安全因素考虑,几乎没有开设或很少开设游泳课,导致绝大多数学生为零基础,有的学生对水环境产生恐惧感。再加上招上来的游泳教师要么是没有教学经验的刚毕业的学生,要么是短期速成者,在这诸多不利条件下,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那么学生很难在这个项目中获得运动的愉悦感,更谈不上身心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全国高校的游泳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恰恰不高,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及时学习新的国内外出现的教学方法,对所有学生一刀切,一个教案教到底,仍然留在过去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落后的教学模式中,一味地教授游泳技术,教学手段单一缺乏课堂气氛,再加上教学内容不够丰富,重技术轻理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取得成效。
第三,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及师德,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游泳课是一门对技术和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的体育项目,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和难度的加大,学生畏难情绪越来越重,这时候更需要教师的及时激励与肯定,但是部分教师却缺乏教学热情和应有的职业道德,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能及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关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维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人事部门要对学校课程的设置提前规划,增加专业教师数量,提高教师质量。学校教师的配备决定权主要在于学校,因此学校对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提前规划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在编制上提前做好计划,讲求实用而不是单纯追求高学校和名校效应,增加专业教师数量,彻底提高教师质量。多组织教师参加进修活动,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
(二)游泳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需要灵活运用的。合理、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执教水准,在备课时多考虑学生,准确定位学生在当今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及教授学生的不同特质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在精力范围内,切实照顾好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体育课程中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互助式、滚动制分组教学、激励教育机制及微格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手段有: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竞赛法等。教学活动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发现,及时补充。
(三)专业教师要提高工作热情,树立良好师德,重视学生课堂体验,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体育运动技巧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实现身心健康,增加学生的运动快乐体验,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和努力方向。因此,体育教师不光需要专业技能过硬,还需要有较好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够用自身阳光的形象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加学生课堂运动的快乐体验。因此,游泳专业教师不仅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更要树立良好师德形象。从根本上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周路.游泳课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
篇4
预防溺水已经成为各级部门及学校暑期的第一要务,于是各种形式的宣传都派上用场。各种宣传、教育主要以堵为主,都是强调远离水源。地球70%的面积为海洋,30%的面积为陆地。其实游泳是一项体育运动,学会游泳也是一项生活和求生技能。有些消防官兵去营救落水儿童,也只是站在岸边施救,究其原因很简单――不会游泳。据调查:整个黄山市3区4县没有一个学校开设游泳课,然而在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将游泳列入体育教学项目内容。游泳教学的开展和推进,举步维艰。
一、中小学游泳教学空白原因的分析
第一、学校无条件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园建设中基本没有游泳馆这一项。就连地震灾区校园重建规划中的一些体育馆、游泳馆等被认定为不切合实际的项目被拿掉。城市中小学有自己独立游泳馆的学校也是微乎其微,这样学校无法正常开展游泳教学,体育教师只能上上游泳的理论课,对游泳项目进行介绍。
第二、教师也不敢教授游泳实践课。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可以进行校本资源开发,可以利用城市社会公用游泳馆进行教学;农村可以在平伏的浅水划定区域,进行游泳教学。然而问题有二。一是有的体育教师自己不会游泳,教游泳也只是纸上谈兵,甚至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二是教师会游泳,但不敢教授游泳实践课,怕教的过程中出现意外。另外也怕学生课后和假期私自下河游泳发生意外事故,家长蛮不讲理责怪学校进行游泳教学,认为不进行游泳教学,学生不会下河游泳,就不会发生意外。
第三、家长缺乏长远安全观念。现在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安全就行,具体孩子多么强壮、掌握多少技能则不会考虑。宁愿孩子不锻炼,也不愿意孩子在锻炼过程中受伤,更何况游泳教学存在的风险更大。所以家长一般不支持学校开设游泳课,更不会暑假带自己子女去游泳培训班。
第四、社会宣传舆论的误导。每年溺水死亡的学生确实很多很多,舆论只是一味报道,强调假如有关学校能多点安全教育、假如政府部门能确实履行职责、假如家长多一份关照……也许悲剧不会发生。试问:每年溺水事件,有多少是在游泳教学中发生的。喜爱水是人的天性,更何况地球70%被水覆盖,每年汛期以及海啸、溃堤等灾害,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水的危险。所以要让学生学会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也是保命救人的一技之长,与其让孩子们远离水源不如兴建游泳场所让他们学会游泳。
二、解决中小学游泳教学空白的对策
1、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培训,明确安全责任
校园标准化建设中应该对体育场馆有要求,至少省、市一流的中小学必须拥有自己的游泳馆,哪怕一个市只有一所学校拥有,也应该大力提倡,这不是经费的问题,也不是适不适用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等到以后有人落水,围观的群众没有人敢下水,下一个死一个、下二个死二个……到那时就迟了。因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游泳,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将游泳列入教学内容。教育部门要加大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让每个体育教师学会游泳,这样才能让学生可能学会游泳这一技之长。同时也要明确学生的安全责任范围,让家长、学校、社会确实履行各自职责,对发生的事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改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政府应该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多投资公共体育设施,包括游泳馆。完全可以采用强制性标准执行,例如申报文明城市必须有必要的公共体育设施,否则一票否决,老百姓没有地方锻炼,还谈什么文明城市,必须拿硬件说话。这样我们的公共体育设施会大为改观,学生暑假也能在父母的监护下去学游泳、练习游泳。一些场馆暑假可以免费向学生开放,2011年暑假,长沙中小学生可到39个游泳馆免费游泳;武汉市政府买单,让全市35家游泳场馆七月中下旬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按照规定,每位进场的16岁以下未成年人,须有一名成年人陪同,陪同家长按优惠票价2元购票入场。这样也能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学会游泳。
3、大力增设救生设施
我们在河边、潭边树立最多的是“远离水源,禁止游泳”的警示牌,几乎没有看到哪个水库、哪个塘坝有游泳救生设备,就连消防队员在这方面的装备也是欠缺的。万一发生落水事件,怎么进行营救?事实的结果告诉我们,不会游泳的下水救人基本有去无回。这种好人好事的惨痛教训应该值得我们深思。要把防溺水设备当做防火设备一样重视、一样添置,或许我们每年溺水死亡的人数会下降。同时开展游泳教学又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4、加强父母的监护职责,共力教会孩子学会游泳
篇5
摘 要 游泳是在水下进行的一种运动,对增强体质、提高各部位器官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游泳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一位大学生都学会游泳,掌握这种健身锻炼的方法,掌握保护自我和拯救溺水者的本领,使自己终身受益。
关键词 游泳 教学 大学生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一、游泳运动的健身价值
(一)改善心血管系统
经常游泳可以改善锻炼者的心血管系统。在游泳时,水的压力会使人的心房和心室的肌肉组织得到加强,加大心腔的容量,使心脏的活动节省化,对人的血压也有好处。
(二)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冷水可以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冷水的刺激能时皮肤血管收缩,以防热量扩散到体外。同时身体又加紧产生热量,使皮肤血管扩张,改善对皮肤血管的供血,这样长期的坚持锻炼能使皮肤的血液循环得到加强。另外,由于水波浪的作用,不断对人体表皮进行摩擦,从而使皮肤得到更好的放松和休息。
(三)增强抵抗力
游泳池的水温常为26度到28度,在水中浸泡散热快,耗能大。为尽快补充身体散发的热量,以供冷热平衡的需要,神经系统便快速做出反应,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抵御寒冷。经常参加冬泳的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改善,就不容易伤风感冒,还能提高人体内分泌功能,使脑垂体功能增加,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游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健身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坚持锻炼,提高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游泳是属于全身剧烈运动的项目,在一个动作周期中会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样使人的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和提高能量供应水平,扩大身体能量的储存。大学生要有健康的体育观念,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教学出发,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健身习惯,鼓励他们个性发展。要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到游泳运动的真谛,才能树立起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健身习惯。
(二)改善身体的机能
经常进行游泳锻炼,可以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身体器官的机能得到健康的改善和提高,促进身体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完成强度较大的脑力工作之后进行适当的游泳锻炼,可有效消除疲劳,恢复健康机体。
(三)减肥和健美形体
游泳是保持身材最有效的有氧运动之一。运动时消耗的热量多,实验证明:人在标准游泳池中跑步20分钟所消耗的热量,相当于同样速度在陆地上的1小时,在14度的水中停留1分钟所消耗的热量高达100千卡,相当于在同温度空气中1小时所散发的热量。另外,水的阻力可增加人的运动强度,但这种强度,又有别于陆地上的器械训练,是很柔和的,训练的强度又很容易控制在有氧域之内,不会长出很生硬的肌肉块,可以使全身的线条流畅、优美。长期坚持游泳训练对矫正不良身体姿态、重塑端庄形体有很好的效果。
三、游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游泳意识
体育教师通过游泳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将学生带入更专业的游泳运动中去。通过游泳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快乐、自信和成功,使学生从内心深入感受到游泳运动,也是人生活中的一种很有意义的运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游泳意识。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引导学生把强烈的热情,带入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中去,加强学生的游泳意识。
(二)游泳运动促进青年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系统教学方法的引导下,逐渐克服了怕水的心理。这种征服个体潜在消极心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自我解脱和救护能力的过程。从内心的认知行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为中,大学生不仅体验到应对外在压力的心理适应过程,而且通过行为的实施不断实现着身心的协调,从而由内及外形成了具体道德倾向。如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他们遇到险情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良好品质。
(三)缓解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游泳具有健身、娱乐双重功能,可以带给人们愉悦心情,对于缓解不安、紧张心理有一定的效果,进而实现情绪控制,促进心理健康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学习,不妨去游泳一番,嬉水弄波,趣味倍增,能减轻工作、学习带来的忧虑、烦躁情绪,缓解全身肌肉紧绷状态,使其得到放松,实现心理健康。
(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大学时期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知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实现自我完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游泳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身体语言是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社交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游泳运动有着独特的动作定式。而且蕴含了其他项目所不具备的审美内涵。
四、小结
高校游泳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全面健身的基础上来实施,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目标,为社会创造更优秀的人才资源。要让学生在游泳练习中,体会到游泳运动的效果和乐趣,让学生离不开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加强健康,加强人的身体质量和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 左红卫.克服恐惧心理优化游泳教学[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OO4(2):122-125.
篇6
关键词:游泳教学;素质;体育成绩
淮安体育院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是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尤其是游泳员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对淮安体育院校的游泳教学进行探讨。
一、淮安体育院校概述
淮安体育运动学校注重培养体育人才,其设备实施也比较齐全,师资力量也是比较雄厚的。在2008年,淮安体育院校被认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开设了大量的体育项目,如游泳、篮球、排球等,淮安体育院校连续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二、淮安体育院校游泳教学现状
由于淮安体育院校游泳教学任务重,每学期都在不断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等,导致不能合理安排游泳教学任务,学生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游泳训练;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四面八方,在小学接受的游泳水平也不一样,导致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不能适应学生训练;受室外天气的影响,尤其是冬季,游泳教学不能有效地开展,游泳教学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若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改变游泳教学现状是当前体育院校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游泳教学训练
1.合理组织游泳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游泳教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掌握游泳的相关技能,例如蛙泳,其是一种模仿青蛙动作的游泳姿势,蛙泳训练注重的是学生手臂与腿的相互协调。而反蛙泳,其游泳姿势是与蛙泳基本上是一样的,反蛙泳可以俯卧游泳和仰卧游泳。游泳训练中还有一项自由泳项目,自由泳训练简单易学,与其他游泳项目相比,自由泳的速度是最快的,只有身体摆放到位,即身体呈现俯卧姿势,同时双臂相互交替地划水并双腿上下交替进行,通过减少水的阻力,才能实现自由泳技术。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全面掌握游泳技能。
2.优化游泳场所
游泳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加强学生课外训练,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但是,受温度、季节的影响,学生在冬天不能开展游泳训练活动,导致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因此,学校应设立多个室内游泳馆,并且对学生进行课外开放,这样学生就能有更多的机会加强游泳训练。只有不断地加强训练,学生才能掌握游泳技能,从而为国家体育作出重要的贡献。
篇7
关键词: 游泳 教学 安全性
游泳对人体的健身性越来越受到大众重视,每年因不会游泳引发的溺水事故报道给人们带来阵阵惋惜之声的同时,不少高校把游泳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甚至有部分学校把游泳当做必修课,要求学生至少学会一种游泳姿势[1]。但在水中进行游泳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游泳教学中学生溺水事故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取消游泳课[2]。因此,游泳教学中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甚至杜绝此类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
1.增强游泳教学的安全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学部门领导要认识到游泳教学安全的重要性,对游泳安全事故不抱有侥幸心理。学校领导对游泳教学的安全问题如果足够重视,则必然会在财力和物力方面对体育教学部门给予更多投入,也会对体育教学部门领导和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3]。势必促使体育教学部门领导在认识上提高重视程度,因此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游泳池及设施进行进一步优化等。其次,体育教师是游泳教学的执行者、直接参与者,因此他们对游泳教学安全的重视情况尤为重要。对游泳课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位以后,教师在课程安排、练习内容、练习顺序及练习安全保护等方面会在备课时考虑,并且教学中会时刻在心中保持一根安全之弦,关注学生在水中的一举一动,确保学生学习的安全性。最后,学生自身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有些学生觉得学游泳一般在浅水区,水才没过腰,所以掉以轻心,把老师的要求不放在心上,以至于出现险情。特别是少数同学仗着自己以前下过水,会点狗刨就忘乎所以,做出教师禁止的危险动作,如在浅水区跳水等,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2.健全游泳教学的规章制度
任何教学都有专门文件保证教学实施,游泳教学当然也不例外。针对游泳课的特殊性,还应出台专门保证教学安全的文件,以此对师生从制度上提出要求[4]。比如,着装上要求任课教师是泳装,赤脚或穿拖鞋;课前课后一定要点名,确定到课学生和离场学生人数是否一致;统一规定下水练习时间点,以便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减少水中抽筋等不安全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水中情况,学生出现危险情况时及早处理。又如要求学生上游泳课前的一餐不得饮酒及喝含酒精的饮料;学生练习中不得相互追逐、嬉戏打闹;学生练习时只能在教师规定的练习区域内,不能到别的班级区域练习。另外要求学生没有练习时随时注意附近练习同学的情况,一旦出现不正常现象及时帮助,并呼叫任课教师。只有在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教学中的安全之弦才能真正绷紧,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率。
3.改善硬件设施建设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招生人数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动不动就几万在校生的学校不在少数。虽然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学校体育设施有所增长,但从游泳池来说,增长比例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增长[5]。导致游泳教学时,游泳池常常会出现“下饺子”的情况。由于学生人数太多,不但使学生练习空间变得局促,影响学生练习效果,而且学生练习时相互间碰撞和被同学蹬踹的概率大大增加,教师也会分身乏术,很难关注到水中每位练习学生的情况,给游泳教学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增加游泳池数量,减轻学生游泳课练习时的拥挤程度。另外,部分学校的游泳池数量照理满足了学生学习需要,但由于建设游泳池时考虑到今后可能会用于比赛,因此游泳池一般建设成池底倾斜,从一边向另一边逐渐加深。这样,游泳池中占很大一部分的深水区只好作为人数较少的具有较好游泳基础的学生使用,而其他绝大多数没有游泳基础的学生只能挤在较小的浅水区域进行游泳学习。造成深水区学生人数少,区域很空,而浅水区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必须对游泳池进行改造,将游泳池底填平或加装垫层板铺平,使整个游泳池保持在同样的浅水深度,以便分散练习学生,增加练习空间。游泳教学中除了防范游泳池中学生出现安全事故,陆上安全防范不应忽略。很多游泳池池边、池边场地及沐浴室、更衣室等都使用瓷砖铺设,本身往往比较滑,沾水以后更滑,加上学生在水中练习完后身体发僵,协调性下降,特别容易出现学生因滑倒摔伤的情形。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改为防滑瓷砖铺地,或在地上铺设防滑垫等。
4.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
4.1游泳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目前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存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按学生的游泳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初级班学习蛙泳技术,中级班学习自由泳技术,高级班学习蝶泳和仰泳技术;另一种模式则无论学生的游泳水平高低均不分班教学,统一学习蛙泳技术。大学生一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南方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比北方学生接触水较多,但会游泳的学生仍然是极少数。北方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有些学生甚至从未下过水,更别说游泳了。所以,在游泳分班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分属初级班,学习蛙泳技术。因此,本文以蛙泳技术教学为例探讨循序渐进原则。
虽然初级班学习蛙泳技术一般在浅水区进行,水的深度一般在学生腰部至胸部高度,但不要认为这样在水中就很安全。即使大部分学生以前有下水经历,很多人仍然不具有基本水性。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如果在这种浅水中滑倒,或者趴在水中,仅靠原有基本技能在水中可能站立不起来,进而出现意外事故,因此这部分学生学习游泳的危险性就相对比较高。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水中憋气能力,一旦头部没入水中不可能吸入空气,只能闭气或憋住气。只有能憋住较长时间的气后才能趴入水中或不小心滑倒后比较从容地从水中站立起来。其次,使学生熟悉水性。比如,教会学生水中行走能力、水中坐起能力、水中倒下起立能力等。一旦学生具备水中倒下起立能力后教学的危险性会下降许多,因为学生这时已经具有水中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不会因为滑倒等原因出现浅水中溺水的问题。再次,让学生体会水中浮力,即学习水中的团身漂浮和直体漂浮技术。通过漂浮技术练习,学生掌握团身漂浮和直体漂浮能力后,学生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继续进行滑行技术、蛙泳腿技术、手臂和呼吸技术及蛙泳完整技术学习。
大部分高校游泳课教学均在室外游泳池进行,由于气温较低的原因,游泳课的开课时间均在五月份,在北方高校开课时间甚至更晚。因此一年游泳学习时间一般在两个月左右,除去阴雨天气一般教学时间也就五、六周左右,北方高校有时游泳教学课时数还会更短。导致教师进行游泳教学时赶进度,特别是蛙泳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水性的练习时间比较少,有时两个课时就从憋气练习到了水中滑行技术。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基本掌握这些技术,毕竟练习时间很短,学生技术掌握得很不牢,易出现范化现象,以至于可能产生呛水、溺水等危险。因此,熟悉水性这一阶段教学应适当加长教学时数,保证学生熟练掌握前期基本技术,为后面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2注重呼吸技术练习
呼吸技术是游泳技术的重要技术之一,除仰泳之外的其他游泳技术气体交换都是在口鼻入水后呼气,口鼻出水后吸气以实现气体交换。与陆上相比具有一定难度,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换不好气则有可能因吸水发生呛水问题。由于高校游泳教学中一般初学者都是学习蛙泳技术,有基础的同学才学习仰泳、自由泳和蝶泳等技术,因此蛙泳教学中呼吸技术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和重点技术,也是容易发生危险的技术环节。进行蛙泳呼吸技术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进行陆上呼吸技术模仿练习,然后才是手扶池边进行水中换气练习,待学生掌握了水中用口鼻呼气,出水后用口吸气的换气方法后再结合手臂技术动作站立水中或水中行走过程中做呼吸技术练习。再次就是进行有同伴辅助的换气练习,即同伴双臂抱住练习者双腿,练习者结合划臂做换气练习,辅助者跟着向前进即可。待前面这些辅呼吸技术练习得比较熟练后,最后进行手臂及呼吸技术与腿部技术的配合练习。如果蛙泳教学中,学生呼吸技术掌握不够好,则易导致学生换气时喝水或呛到水,即使未发生严重安全事故也会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以致以后练习中不敢吸气而不能连续向前游进。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换气不好则有可能因呛水发生溺水事故。因此,呼吸技术应作为游泳技术的重点进行练习。
4.3注重游泳节奏训练
仍以蛙泳技术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进行手臂和呼吸配合练习,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得比较好,一旦与腿部动作配合进行完整技术练习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手脚并用的情况,不但使了很大力气向前游进的距离很短,甚至停滞不前,还易因为游泳节奏混乱导致呛水事故。因此,游泳中要注意节奏训练,使学生保持较好的节奏向前游进。
为了训练蛙泳完整练习时的节奏感,完整练习前的练习是将手臂动作与腿部动作分开进行,即滑行后,先慢慢吐气,待快吐完时划臂抬头吸气,然后快速向前伸臂,手臂伸出之后再做腿蹬夹腿的动作。等这种配合练习得比较熟练之后,只要将蹬动作稍微提前,即手臂前伸还未完成之时就开始蹬腿即可,这就是蛙泳的正确完整技术。不仅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动作节奏及手臂、呼吸、腿部动作之间1∶1∶1的动作比例,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蛙泳技术,还有利于防止学生因动作节奏乱引起安全事故。
总之,游泳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的体育运动,在高校开设游泳课程,既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要让学生掌握游泳技能[6]。需要顶层设计,做好防护措施,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为学生游泳课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新.北京市大众游泳培训班教学安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纪彦屹.我国高校公体游泳课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03:61-63.
[3]张毅.高校游泳教学安全问题之我见[J].当代体育科技,2014,13:90+92.
[4]张钊雄.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23:185-186.
篇8
一、重结果,轻发展
现在大部分少年儿童的游泳教学培训,往往是一个短期的、速成的教学过程。由于这一客观原因的制约,教师、家长更注重的是最终的结果(如:孩子们能游了吗?他们能游多少米了?),而忽视了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否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教会了他们正确的游泳动作,是否发展了他们的各种能力等。
二、重体能,轻身心
游泳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生存技能,因此它对于少年儿童的体能有较高的要求,好的体能是学生能否持续向前游进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更注重体能的练习,而忽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的教学容易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而一味追求速成,反而会造成拔苗助长的效果。
三、重多样,轻专一
游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具有很强观赏性的体育运动。往往孩子们刚刚掌握一种游泳姿势,老师们就开始教下一种。我们有时总认为教得越多越好,家长和孩子也会以会多种泳姿而骄傲,却不知学好、学精一种,专一的游泳姿势对于孩子们今后的发展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形式,轻实效
在游泳教学中有时我们常会根据历史的经验教给孩子们一些常规的方法,但是有时这种方法却没有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因此反而会造成动作越练越僵,效果越来越差,甚至有的孩子始终学不会这单一的动作而对游泳彻底失去信心。
那么如何消除这些误区,我认为有如下对策:
一、注重过程教学,淡化结果
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往往在学习游泳的初期,他们对水既好奇又恐惧。这时,我们不应采取极端措施(如:强制闷水)。而应以玩水、打水、戏水等互动活动为主,多安排一些集体水中小游戏(如:水球比赛、水中行走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活动,让他们熟悉水性,逐步消除紧张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训中期,我们应以教会学生正确的游泳动作为目标,多以水中练习为主,以陆上模拟练习为辅,两者交替练习,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强化他们的动作细节,培养正确的动作姿势。在教学后期,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来激励和刺激学生,激起他们的挑战欲望,让他们在紧张和谐的气氛中,锻炼身体,又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注重身心发展,兼顾体能
游泳初学阶段,少年儿童正在探索学习中,而且他们都是在闭气中向前游进。而在学习的中后段,由于对手、脚、换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无氧运动。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的身体还正处于发育阶段,各项身体机能还不完善,我们更应该循序渐进地去推进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以有氧练习为主,无氧练习为辅。不要刻意去追求向前游进的距离,而应给孩子们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让他们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去学习,让他们能时刻看到自己的进步,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学生发自内心的自主学练,慢慢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重专一,轻多样
游泳姿势的分类有很多种,少年儿童如能学会多种姿势,除了能锻炼到身体的各个肌肉群,更是对他掌握各种游泳技能水平的一种肯定。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孩子们刚刚学会一种姿势,家长和孩子们就会盯着老师赶紧教下一种姿势。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老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仓促上马,往往会造成孩子们思维的混乱,不光前面所学正确的动作会有暂时性遗忘,学习后面的新动作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努力做好孩子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疑惑,稳定他们的情绪。踏踏实实地让孩子们把基本功学扎实,不断完善动作,专心致志地去练好一项游泳姿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初级培训以蛙泳为主,中期培训以仰泳为主,高级培训以自游泳为主。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为今后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重实效,轻形式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在一个班上,有胆大的、有胆怯的,有果敢的,有犹豫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视同仁,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如:蛙泳教学中,蛙泳最标准的动作是一次手一次腿,但由于孩子们是初学,他们对动作的领悟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练的过程中往往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如老师一直以这一标准去要求学生练习,学生反而会在不断地失败中丧失信心,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的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一次手一次腿改为一次手两次腿或一次手三次腿,等学生逐渐掌握了这些动作,再慢慢地提高要求,不断向标准动作靠拢。俗话说形式是花哨的,实效才是实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把动作化繁为易,化深为浅,实实在在地把实效性放在第一位,才是我们游泳教学的根本之所在。
篇9
关键词: 游泳呼吸教学 呛水 原因 措施
“呛水”是水等液体进入肺部气管等呼吸器官后,肺部条件反射性产生咳嗽等动作将液体等异物排出呼吸器官的正常生理现象,它可以达到净化肺部呼吸环境的目的。轻微的呛水会引起咳嗽,严重的呛水可导致肺部充血,呼吸困难,产生窒息危及生命。游泳“呛水”这一必然现象,既可能是呼吸技术不科学的原因,又可能是过往呛水经历,畏水情结作用的后果,还可能是教学(学习)方法步骤不当等方面作用的结果。问题出现前,弄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可防患于未然;问题出现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应对措施,可帮助游泳学习者快速渡过呛水难关,轻松学习;对于施教者,更是合格游泳教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游泳呼吸教学“呛水”现象产生的原因
游泳时呼吸器官进水,产生呛水这一正常生理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归纳如下:
1.1运动生理学原因。呼吸器官中有水等液体异物进入,产生咳嗽等系列条件反射生理反应是游泳呛水的直接原因,也是呛水的运动生理学原因。人体呼吸器官具有壁薄、面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特点,这种生理结构决定了呼吸器官的工作环境是气体这种小分子物质。当水等大分子物质进入呼吸器官时,肺部黏液将对这些大分子异物进行黏附,当粘附异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呼吸器官会条件反射性地咳嗽并将这些异物排出体外,达到净化呼吸环境的目的。这些大分子异物进入越多,咳嗽越猛烈;当异物进入过多过快超过器官的净化能力时,过高的咳嗽压力会导致肺部等毛细血管局部破裂,流出的血液与空气混合后会产生大量血液气泡膜分布于肺部等器官表面,并阻碍气体的交换,即所谓的肺部充血,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1.2运动训练学原因。不科学的游泳呼吸技术是游泳呛水的运动训练学原因。游泳呼吸要求,在转头或者是抬头吸气的过程中,在水面极短时间内完成吸气,水极易随着转头或抬头进入呼吸器官发生呛水现象。部分学习者在水面才开始呼气(多为自学者),或将大部分气体留到水面吐出,这样水面吐气时间要长得多,就需要增大转动的幅度或上体的上抬高度增加水面的停留时间,当幅度不够时,就会发生吸气没有完成嘴部已没入水中的现象,发生呛水现象;增大转动幅度或抬高上体高度需要更大的转动或者升力,会破坏游泳的节奏,影响游泳的呼吸。
1.3运动心理学原因。心理素质差,由于过往的呛水经历,会导致心理紧张,不能有效控制游泳呼吸动作,产生呛水现象。初学游泳,呼吸呛水不可避免,对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者,或部分过往呛水经历者,进水后,会条件反射地产生心理紧张,动作紧张,不能有效控制水中呼吸动作,在水中采用陆地的呼吸方式;或由于紧张,在该吐气时不吐气,该吸气时不能吸气,产生呛水现象。
1.4教育学原因。错误的教学(学习)方法与教学步骤、拔苗助长等教学现象导致游泳呛水。游泳呼吸技术是游泳教学的重点,也是游泳教学的难点。“学会了游泳呼吸也就基本上学会了游泳”。学习游泳呼吸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程,它是在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基础后,对水有一定的感觉、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才开始学习的,它基本上贯穿游泳初级教学的始终。在培训班教学中,由于学习时间紧,不少游泳教学者在学习者连水中站都站不稳的情况下安排呼吸学习,这种呼吸教学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1.5其他原因。其他不恰当的吸气时机或方式,导致呛水现象。如在海洋等风浪区游泳,在波浪的上升阶段吸气,或采用不恰当的游泳姿势,如仰泳等,极易产生呛水现象。还有嬉水打闹时,不能掌握吸气的有效时机,极易发生呛水危险事故。
2.避免游泳呼吸“呛水”现象的措施
2.1掌握科学的游泳呼吸动作。科学的游泳呼吸动作是避免游泳呛水的基本保障。科学的游泳呼吸动作具有“长呼、快吸、适憋”特征。即头部开始向吸气侧转动(爬泳)或者上体开始上升时(蛙泳)利用口鼻开始呼气,呼气的节奏随着头部的转动或者上体的抬高而加快,当嘴部到达水面时呼气达最大,当嘴部露出水面时将最后的气体猛烈地吐出,之后随着身体的转正或者上体的下降,在嘴部没入水之前完成快速而有力的大口吸气动作。随后根据动作节奏的需要进入适当的憋气阶段。
2.2循序渐进的游泳呼吸教学步骤。恰当的游泳呼吸学习是在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水性基础上开始的,一般当学习者在水中能够正常跳跃行走,憋气8~10秒以上,并具备一定的控水能力后才开始学习。游泳呼吸是游泳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应贯穿游泳学习的始终,学习者能够一次性轻松地完成30个以上完整游泳呼吸动作才达到游泳的呼吸基本要求。
2.3科学地对待游泳呼吸中出现的问题。游泳呛水是游泳初学者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出现问题并不可怕,细致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有效改进提高游泳呼吸技术才是关键。若有过往呛水经历的意志差者则要加强鼓励,可降低学习难度,延长呼吸动作的学习时间。若学者水性较差,则应多采用水中跳跃、行走漂浮等水性练习,切不可拔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篇10
摘 要 由于游泳是一项能够帮助人体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肺活量、改善肌肉系统、加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的重要运动,许多高校将游泳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目之一。但是我国学校将游泳的技术动作的教学作为游泳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水感的培养。本文结合这种现状阐述了水感的含义,探究了培养学生的水感在游泳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水感。
关键词 游泳教学 学生 水感 培养 重要作用
一、水感的含义
所谓水感就是指游泳者在游泳时通过自身皮肤对水温、水压、方向的感觉来调整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它也是对水的特性懂得、感知、以及利用的能力。同时水感是由触觉、温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形成的一种系统感觉。水感主要有四个重要的属性,主要包括速度感、定向感、肌肉用力感以及浮力平衡感。水感的学习和训练对于提升游泳者的游泳水平和技能十分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水感在游泳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优秀运动员的水感一般都特别好,它与游泳者的经验、练习时间有关。而水感一般都是通过后天训练出来的,没有什么人天生水感就特别好。同时一个人的水感不是固定的,它与身体状况、水温、心理状况等都有重要联系。而水感对于游泳者掌握技能提高游泳水平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有好的水感,他就能在游泳时通过手、胳膊、脸、脚等对水的触觉来判断用劲是否是均匀和省力的。人在水中时,水的阻力较大身体散热的速度很快,很难呼吸甚至眼睛睁不开,因此人在学习游泳时首先要学习自己的身体对水的感知能力即所谓的水感,他能蛴行У乇苊庖陨霞钢智榭觥R话阌斡境跹д咴谒中无论怎么用力、用多么大的力都会产生蹬空、脚滑的现象以至于寸步难移,归根结底就是他们的水感不好。目前学校的游泳课中,老师重在讲解游泳的动作和技巧而忽视了学生水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下水后适应能力较差、产生恐惧的心理。实际上,水感是游泳训练的基础,如果学生的水感好,那么他可以在水中通过水感及时察觉水的变化自身形成规范的动作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动力来判断方位的能力。
三、游泳教学中学生水感培养技巧
(一)做好准备活动、减少学生的恐惧
学生一般都是游泳初学者,他们往往会害怕下水,这对于他们的游泳学习十分不利。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如何克服惧水的心理。这是有用的基础,而且只有克服学生的惧水心理才能提升学生的游泳积极性,从而顺利的开展游泳教学。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帮助学生克服惧水心理。首先,老师可以从准备活动入手,在下水之前让学生练习在水下的一些动作,让学生事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来减少恐惧,比如匍匐前进、爬行等。同时这对增强学生的平衡感有很大帮助。其次,许多学生由于新闻中、生活中遇到的溺水、呛水的实例导致他们都在心里有阴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对会出现的情况进行理论解释和讲解,分析溺水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信任老师。此外,老师可以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在岸上积极练习水中吸气和吐气的模仿,然后逐渐增加呼气和吐气的频率,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克服惧水的心理。
(二)增加心理体验
提高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水感。老师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练习呼气和吐气,还要增强学生在水中呼吸的练习。学生下水之后老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让池水由浅到深逐步提高学生在水中的平衡和速度。学生可以现在水平进行行走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老师还可以在水底放上一些东西然后让学生比赛拾物,不仅锻炼学生在水中睁眼闭眼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游泳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应该适当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种心理的暗示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此外,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岸上想象自己在水中的动作和游进的过程从而避免学生下水后由于紧张产生溺水呛水的现象。
(三)加强水中的本体感觉
学生在水中时通常由于水的阻力、浮力、自己的重心等,身体的感官和触觉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老师在游泳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在水中的本体感觉,这也是培养学生水感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本体感觉可以通过对学生动作的训练,比如手掌抓水、手臂划水、推水、抱水等动作。通过这些动作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游泳的技巧、提高在水中的本体感觉。
(四)加强基本的技术练习
所谓熟能生巧,只有不断的加强基本练习,学生才能增强游泳的技能和水感。老师要规范学生的每个动作,强化每个动作的练习来使学生的动作更加熟练。老师可以采取分解训练,将每个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动作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他们吸收和掌握。通过对分解动作的讲解老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游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水感十分必要。老师能够通过对学生水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水的阻力和压力的变化从而个人能更好地控制水。这对于提高游泳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师在游泳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水感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游泳技能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俊,刘纾君.水感练习对少儿游泳初学者教学效果的影响[J].运动.2012.
[2] 曾祥博.水中游戏对初学游泳儿童水感影响的初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
[3] 蒋施勇.游泳教学训练中学生恐水心理的成因及克服策略[J].体育时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