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25 18:1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模式

篇1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概念 结构 功能

教学中经常用到教学模式这一概念。那么,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呢?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个浅近的分析,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

(一)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会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三)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四)实现条件

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时间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因此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因此这种稳定性又是相对的。

5.灵活性

作为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具体在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定论。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每堂课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恰当地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秉德 .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从立新.课程论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微课 信息化教育 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36-01

“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微”产品,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等,而作为其衍生产品之一的“微课”,也对教育教学形成了新的冲击与挑战,引发了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掀起了学习模式变革的新浪潮。信息技术因其特殊性――既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又可以作为一项技术手段,在“微课”教学模式的推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利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将先进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俨然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新挑战。

1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具备时间简短化、知识碎片化、情境案例化、解析深入化、资源呈现非线性化等特征,能够促进学习者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自主控制和调整学习的进度,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有意义接受、记忆、迁移与应用。

下面,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第五章第三节“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这一主题为例,浅析微课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章节的知识具备如下特征:知识点零散、实践性较强、课时分配有限。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将无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或学生该如何通过短暂的学习,把握图形图像处理的技巧并能够巧妙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呢?

教师在该章节的授课中,主要选取了三个贴近生活的案例,以案例作为任务驱动学习者的渐进式学习,这三个任务分别为:①调整图片(如旋转、调整亮度与饱和度等属性);②修复图片(如修复金字塔涂鸦图片);③设计图片(如利用素材构建一幅夜景图片),三个任务的难度逐渐提升,但其符合奥苏贝尔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前两个任务教师进行了讲解与操作并行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并体验了图形图像简单处理的乐趣,而第三个任务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它不仅需要学习者以前期的学习经验作为基础,还需要学习者有创新与设计意识的参与。因此,教师对第三个任务采取了微视频的形式,讲解其操作步骤与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控视频的播放进度,且能够将习得的技能较好地应用到其作品的设计中;有的学生能够重复播放对某细节的讲解,深化其对该部分的理解;还有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其他操作方法。

由此可见,微课在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教学效果的优化,而且其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有利于学习者多媒体通道信息的获取,潜在地延长着学习者有意注意的时间,促使其实现有意义学习、个别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目标。正如祝智庭等人所指出的,“微型学习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

2 微课对教学的启示

微课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宠儿,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必然需要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验证。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与应用微课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因为他们具备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与技能,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微课模式。严格地讲,微课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则会优化教学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我们需要在应用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时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教与学内容。这表明微视频既是微课的呈现形式,又是微课的核心所在,因此,微视频的制作不能流于形式。微视频制作得“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微课教学的效果,其中“适当”是指适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定位、设计与制作相应的视频,避免将其模式化和技术化。

(2)注重微课的体系化建设。虽然微课的重心在于阐释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吸收,但教师还应该注意到知识的整体性,尽量处理好微课的“微”与“全”的关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化重构,形成颇具个性化的知识地图。

(3)注重微课中的多向互动。微课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也实现了学生与终端(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间的交互。但到目前为止,能够实现学生与学生交互,学生与教师交互的还很少。教育虽倡导学习者个性化知识的获得,但更多的交互有利于拓宽学习者的视野,碰撞出新的智慧的火花。

(江苏省兴化中学,江苏 兴化 225700)

参考文献:

[1]汪吉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2]徐颖丽.将微课引入现实课堂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52-253.

篇3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现代教学思想启迪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经过创造性劳动,对所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组合,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较为完善的和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①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正是根据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综合了自主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而创造的具有个人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该模式的实施效果,并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特对107名学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来自任教的四个班,以不计名方式在被测的若干问题答案中选择作答,所以结果较为客观,也有一定的说服力。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新颖,效果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从表1、2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并认同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充分反映出广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期盼和肯定。

然而我们应该承认,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沉睡多年,或者说,有的学生早已习惯了你讲我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毕竟需要一个过程,部分学生对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某些不适应是在情理之中,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例如有学生这样写道:“有时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不是很容易接受。”“上这门课对我来说有些压力,不适应。”“觉得上课精神好紧张,而且上得好快……”虽然这部分学生只在少数,但也不容忽视。事实上,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恢复学习的本来面目,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去唤醒学生潜在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值得每个教师认真思考,可以说我们是任重而道远。

2.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表3看出,大部分学生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思想任意驰骋,个性尽情飞扬。而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营造的课堂氛围让他们的梦想成真,于是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受到91.6%的学生的青睐。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以教师为绝对权威,对课堂存在畏惧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和真正意义,于是就会无精打采②,甚至像有的学生写的那样,一上课就有想睡觉的欲望。而在自主课堂里,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而课堂也因他们的主动参与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调查显示的数据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真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的不是别人,正是学生自己。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他们才能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从调查结果来看,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品质。很多同学都说:自主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我养成自觉独立去学习的好习惯。4.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一:合作意识和能力由于小组命作学习使得小组成员的关系是“息息相关,沉浮与共”,因此在这样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强自爱,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学会了相互激励,相互赞赏,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此同学们深有感触:“常规教学模式可以说从没让我想到合作学习这句话……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可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你一种想法,我一种想法,她一种想法,合起来就是三种想法,看问题可全面一点,答案多一点,不仅全部动了脑筋,也让同学们之间的默契多一点。”还有同学说:“能让我有与集体合作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其二:阅读能力和习惯阅读能力的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那些阅读基础好而又能坚持按照老师介绍的阅读方法和要求去阅读的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快速提高的。而对阅读基础差的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大。于是有同学抱怨道:“让我在老师所规定的时间内看完规定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有的同学则希望阅读时间延长。应该相信,只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持之以恒,阅读能力一定能提高。有位同学说得好:“自主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中的阅读汁人有一种正在接受挑战的感觉。毕竟在我们接受了这么久的常规教学之中的阅读之后,突然要改变方法,像个小神童一样,一目十行,而且还要在我们认为不可能的时间之内阅读两遍,还要划出重点,找出疑问点,归纳出一段甚至几段话中的重点……这让我觉得,就好像在跟时间老人赛跑一样。”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像她一样,把课堂阅读当作—种对自我的挑战,对极限的挑战,阅读能力想不提高都不可能了。其三:思维能力和习惯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设计“独立思考”环节,旨在传递——种观念给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更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单靠5分钟的课堂独立思考是远远不够的,“独立思考”应拓展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调查结果呈现的数据表达了81.3%的学生对本模式的信心和充分的自信。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教会学生思考,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深思、思维敏捷的人。而模式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要身临其境,全身心融人课堂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程度密切相关。表13从总体上肯定了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也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调查数据充分说明有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就一定会发现知识,并一定能获得发现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中的思考教学贵在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在作者本人创造性地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既适合自己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路径过程中而创建的。既然如此,它也只有在不断总结、反思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走向完善。以下谈谈本人在实践中的—些领悟和感受。1.要重视教师角色的转换审视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老师应成功实现角色的转换,由知识的复制者、传授者转向建构者、促进者,由课堂的控制者、独自者转向引导者、对话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也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互相分享知识,共同发展。如果不实现这种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活动将难以开展。但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削弱了呢?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得无所事事,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动起来后教师的作用更大也更重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教学兴奋点和教学步骤……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盘,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③2.要提高教师素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的一种信念和一种理想,是教师人生价值观的体现。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确立这样一种理念: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不可多得的人师。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索精神。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创造和实践就是一种教学改革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体现。一种模式呈现程式化,就可能导致单调乏味。而学生总喜欢新的事物,每个新的事物却只有一定的“保鲜期”,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应不断求新求变,不能一劳永逸,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永远充满生机和魅力。④(3)知识储备量。在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充分地备课,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在重点讲授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妙语连珠,不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憧憬。而学生质疑问难环节中,提出问题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邻校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中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对“准备了一辈子”的解释是终生从不间断地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所渭“学为人师”,不学“何以为师”。而对于政治课教师而言,这种日常的学习就更为重要了。3.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度的大小,即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广度、深度、时间、频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指标,由于教学是由教师设计、组织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仍是有限度的,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为例,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你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些什么体会、感受或建议”这一题有38.3%的同学没有写下只字片语。还有同学写道“总是那些同学回答问题,没有推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这一方面说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技术和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另—方面反映了教师和教学的无奈。教师花多大力气费多少心思,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可总是有部分学生无动于衷。就象这位同学—样,“那些同学”动起来了,他自己为什么不动起来呢?没有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成为今后共同研究和努力攻克的难题。

篇4

关键词:Webquest;教学模式;历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25―02

一、webquest教学模式简介

Webquest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eh)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由于该模式和万维网密切相关,所以将其命名为“Webquest”。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的主题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习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网络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使用信息,并帮助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也为教师将网络信息有效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种策略和工具。

无论是短周期还是长周期,Webquest在使用中往往被分为的六大模块,它们之间贯穿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设计与操作中,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做个性化的调整和增减。

1. 绪言模块

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或有吸引力的图片等手段,对学习背景和信息活动步骤做一个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 任务模块

任务模块是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支持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各种真实问题组合。任务要明确、真实、可行、有吸引力,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3. 过程模块

对学习者完成任务要经历的步骤加以清晰描述。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其中包括将总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的策略。通过这样一系列步骤,为学习者提供用以建构知识的“脚手架”,让学生经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所经历的思维过程,以实现高水平认知。

4. 资源模块

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网上信息资源,作为上网查找海量资源的定位点,由于对要查找的资料已经有了一个定位,学生将不会再在网络上迷失方向。这些信息除了包括在Webquest教学案例Web网页中以超链接形式保存的互联网信息,还可以包括如视频资料、录音资料或书籍、报告等其他离线资源。

5. 评价模块

每一项Webquest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个标准必须是公正的、清晰的和一致的,并且适合特定的任务。评价人员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教师、家长和其他同学。通过经常性的、从各个方面进行的评价,学生得以不断校准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促使他们将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6. 总结模块

教师和学生都要对webquest过程有一个总结和拓展,这会给学生提供总结经验的机会,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鼓励学习者将学到的知识拓展到别的领域。

二、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1. 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推进历史课程改革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核心要求,更体现了应时代要求变革的世界教育趋势。

这种以探究为取向、开放度中等的Webquest教学模式符合各地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让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去大胆质疑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使他们在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将大大拓宽原有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历史认识的提高和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机会。

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历史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面对这浩如烟海的网上学习资源,能有效筛选和收集研究性学习资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加工处理信息能力是个关键,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通过计算机浏览和阅读网页回答简单低层次问题的层面,那么很难保证其思维是否真正得以开启和发展。Webquest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学生对信息的使用,注重资源整合与利用,对学习资源的预处理可以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评价、分析、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3. 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学习者必须改变在正规教育中以教师为定向的学习方式,更多地采用自我定向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2l世纪,构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教育教学手段将是现代信息教育。Webquest教学模式融合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资源共享性特点,使学习者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这种方式无疑非常适合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Webquest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1. 激发学习兴趣,生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活动完成以后,学习者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一个有着明确目的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任务是Webquest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一个好的任务应该是有趣而又难易程度适中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各项历史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和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选定除了参考历史课程的教学大纲,还要考虑学生对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大多数学生的探究与参与热情。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从一些历史故事、影片出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从网络、书籍中去选择、分析各种信息,进而明确下一步需要探索的问题,生成教学目标。这也有助于学生运用较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从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及这些活动背后所涉及的价值观。

2. 基于学生经验,选择教学内容

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事件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更好地理解现实,客观地认识历史。除此之外,史实明确的历史内容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狭窄,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对其进行探究的意义也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选择一些没有明确结论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 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主动探究

网络资源是实现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先对网络资源进行预选,为学生查找资源设置定位点,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把学习重心放在使用资源而不是寻找资源上,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阅读、整理各种历史材料和信息等的历史技能,学会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来解决问题,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学生完成的效果通过它来体现。在Webquest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量规表来考察学生表现的不同方面(包括过程、结果、态度、情感等)。在历史教学中可借鉴该模式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经过、学习结果、学习认识、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把关等。通过他们的评价,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效进行反思,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监控。

WebclueSt教学模式现在在国内还只是处于局部探索阶段,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规范,该模式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将会有很大的生命力,但是在运用时我们可以基于网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网络,还要结合学生实际,整合自然、社会资源,让Webquest模式在我国的历史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ernie Dodge’s website.http://.

篇5

因为新课改的主要阵地还是课堂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及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学习终生受用的地理知识,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进行活动式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地理教学,笔者在高中一年级阶段将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优点:

一、教学观念上的优点

1.传统课堂的教学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更侧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式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更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地位的权威性,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活动式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主要是引导的地位。

3.活动式课堂教学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方法上的优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比较的单一,活动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从对比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看出同样是讲述地球自转,传统课采用的方法:启发法、讲述法。活动式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模拟实验与游戏、三维动画投影等。教法上的改变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上的优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一味的听讲,活动过程少或则是几乎没有教学活动,有的设置的活动也只是在教师的设置的框架下的一种问答式的活动,这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活动背景,再通过学生的互动探究小组合做的形式探究问题,最终获得学习结论,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

开始问题引入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授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四、教学效果上的优点

1、学生积极性上

传统课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没有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活动式课堂教学趣味性强,学生通过游戏、分组探讨等方式进行,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篇6

【摘要题】学术平台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实际上这类现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德育模块创设情境提问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听。”但是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总局限在理论加事例的讲授、作业加考试的巩固的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主角,而学生较多地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笔者认为,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激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并提高他们对理论的认同感,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模块化、创建情境任务、科学设计问题三个方面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德育课程的有效教学。

一、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由于模块教学更多地强调学会“做”的方式方法,有人认为,德育的理论性强,不适用于模块教学。实际上,德育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课,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德育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生动形象的教学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为得心应手。在课型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讨论、演讲、展览、实践、谈感受、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的课型,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

模块教学是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准确定位德育教材的功能,明确单元能力模块,笔者认为新版《德育》教材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法制教育、哲学与政治常识教育、经济常识教育以及就业与创业教育几个模块。其次,单元模块确定后,教师应围绕主题开展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组织课堂讨论,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情境任务,要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单元能力目标达成的情况。

二、创建情景任务

所谓创设情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采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情景,渲染气氛,给学生以切身的感受。运用电视、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出一定的课堂教气氛,以达到使学生受教育的目的。

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后,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设计中来,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层层递进,设计适合德育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如在《开拓人生新阶段》中,可以组织学生发掘身边技能成才的典型,请他们来班级做演讲或交流,帮助学生从中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拾技能成才的信心。针对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我很讨人喜欢”、“大方异往”的活动;在《法律常识》单元,设计“我是小法官”、“我是大律师”的角色扮演法;在《就业与创业》模块教学中可将职业教育课程构成就业和创业两个模块,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创业意识,开展“小发明”、“模拟招聘”等教学活动,进行即兴演讲、辩论、最佳创业方案等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获得程序性知识,提高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以过程为中心,让学生不仅获得具体知识,更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将来当学生面对类似的任务情境时,学习迁移很容易发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就会对德育课产生兴趣。如同赞可夫所说的:“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德育课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取决于学生实际运用的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德养成。

三、科学设计问题,利于知识建构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如果说教学应立足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则是德育教学的“命脉”,因为教师提问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直接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的,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的问题。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考虑设计怎样的提问才能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我们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哪种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提高技校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2]周庠聪.略论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6.

篇8

一、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

我国古代就有“学贵自得”“学贵自化”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

首先教会学生从自读积累中自得:

1.积累词汇。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积累词汇。比如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学生可以积累大量写景的词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草木葱茏、怪石嶙峋、仙山琼阁、澜翻絮涌、含苞欲放等。

2.积累感情。学生默读、朗读课文,记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从《鼎湖山听泉》中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从《紫藤萝瀑布》体会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从《我的叔叔于勒》中懂得要关心亲人,帮助亲人的情感;从《岳阳楼记》中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

3.积累知识。查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积累一些物理、化学等知识,学习古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等。

4.积累语言。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和做笔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将生字、新词、关键词句、好词佳句,段落层次以及有感想、有疑问的地方分别用固定的符号标记出来,并将自学所得及存在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5.积累心得。自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认真读、用心想。朱熹曾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自读指导的关键也就是调动学生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设法使他们自己去探讨,自己去推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

为了使学生的自读尽量减少盲目性,除一般的要求外,自读前我们根据各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具体、肯綮的问题。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去解决。

当然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绪对思维有着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少年的智力积极性不仅需要独立的脑力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认清脑力劳动目的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智力感觉的体验。”因此,在自读前向学生讲明自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由此产生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觉学习的积极态度。

其次,要教会学生自学的具体方法。

有人把学习定义为“学习如何学习”。有人认为“善于教人者,教人以方法”。“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乃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才能顺应“知识激增之时代”,以“有限的生涯求无穷之学问”。“学习方法”为多层次、多角度、多种类。以上的介绍的学生自学自得中可举议论文学习为例:

1.自读课文,圈点批注

2.汇报交流,读懂内容(批注情况)。

3.弄清论点,寻找结论(明确论点)。

4.举出实例、说明道理(明确论据,举一反三再,相互交流)。

5.联系实际,训练能力(学用结合,检查效果)。

下面以两个具体方法为例,指导学生自学:

①圈划批注法。要求学生从题目、词句、段落、中心、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如在课题前注命题方法,课题后注文章体裁、单元重点,课题下注对题中关键词的理解,课文开头处注分段依据……充分利用文中上白、下白、旁白处注明自己通过学习弄懂的问题,鉴于时间有限,学生只需择己理解最好的两三处批注,变部分无意识记为有意识记。尔后交流畅谈收获。因学习智力的差异,态度的优劣,理解、记忆、接受能力的不一,所获知识的深浅,言语表述水平的高低,交流的情况则有悬殊。好学生理解得深,记忆得多,表述得美;差学生也可凭自己的优势谈“浅薄”之所得。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学生所得的知识就会更准确、更有条理;就能促使学生入门——达到“始与亲”的境地,学生思路和作者的思路得到统一;就会做到课有所得,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②自学段落法。将“段的思路法”、“设问法”、“关键词语推敲法”、“重点语句剖析法”、“人物形象分析法”、“课后问题理解法”等自学段落的方法教给学生,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求索的能力;更有益于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有些段落,教师可完全放手让学生按“自学段落法”,运用其才智去自学,尔后进行“报告”和“讨论”,教师只需伺机点拨。如:用“段的思路法”自学段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维概括出段的主要内容,分析段中之层,体会作者写段之用意,弄清段的结构。用“设问法”,让学生经过自我分析、理解、体会、判断、概括,提出与文章内容与中心有关的问题,采用“自问自答”、“自问旁答”的形式来解决。用“课后问题理解法”从课后提示中找出与对应段相关的问题加以理解,弄懂段的内容。……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一人讲完他人可以补充、可以纠正、可以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力的土壤。”

二、从老师的讲解中悟得

教材文本是一种知识载体,其实老师和学生每一个都是一种载体。学生除了从教材的自学中自学自悟外,学生应从教师的讲解中有所收获。比如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领悟:

1.词语的运用。自学阶段,学生更侧重的是积累,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老师根据语境释义,学生就能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词语。

2.语言的欣赏。对于优美的句子或者文段,学生自学可以有所领悟和联想,但毕竟由于知识面和生活阅历的局限,难免受到限制,如果能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领悟,其深度就有了。比如欣赏散文的语言,可以从词语的词性、句子的修辞、情韵等来引导。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到自悟到互相交流。

3.内容的理解。课本是一本书,其实老师也是一本书,学生也是,如果这些书能够互相交融,产生的思想就更加的丰富了。现在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告诉学生这些内容,而是侧重于抛砖引玉,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想到更多的问题,领悟到更多的道理。比如学习《论美》,只能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美,美是如何表现的,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对美的理解也不同。

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导学稿;参与;教学模式;协作;载体

一、导学稿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一线教师感觉教改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些改革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教学模式,甚至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加区分。虽然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但收效甚微,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那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这种教学模式,是有着自身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地开展要依据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自身特点,形成具有稳定性和简约性的教学结构。它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理论。而这些也会促使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不断进步,可见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导学稿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1.导学稿教学恰当处理了“教”与“导”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导学稿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在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不断改良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模式通常都是由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活动,包括动手操作、做游戏、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知识、理解知识、热爱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形成整个知识体系,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导学稿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导学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加工的主体。导学稿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而不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把知识一味地强加灌输给学生。

导学稿教学理念下学生学习知识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借助他人帮助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协作、交流。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三个部分。而这些情景的设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导学稿内容的理解,创造一个能让学生接受的情境是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互相借鉴,共同协作,反复斟酌直至导学稿成型,无论是导学稿的设计过程中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都要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学生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知识的最终掌握都对导学稿所起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交流与合作却是导学稿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导学稿模式下学生可以在上课期间或下课之后交流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导学稿作业,商讨怎样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等。其实,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教师、学生的想法都要互相通报,这对推进每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对于每个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导学稿教学模式的实施特点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商讨、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采用导学稿这个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兴趣爱好等,使学生能利用课本中已有知识和相关经验,去类比当下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知识得到了迁移。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学稿,课前就指导了学生质疑、联想、比较,待上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生互相的提示、师生互相提问等方式解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发展。课前教师精选的例题,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的能力、归纳类比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学生通过预习导学稿,就会处于主动探究、主动思索、主动认识的主置,再加上教师独具创新的教学设计,以及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深入浅出的引导,这对学生认知的帮助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最后课堂小结由学生写成小论文或课后反思的形式来完成,定期举行导学稿评比活动: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层次进行奖励。

五、导学稿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我们传统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理论。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学生只是注重教科书提供的题目,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内容一般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并且多半要超出学生应有的理解程度。学生只知道机械式地反复操练、反复模仿,在大量的解题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获取解题经验,才能掌握知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而导学稿教学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使学生乐于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知识”。

六、 导学稿的作用及实施要求

导学稿要求学生提前备课,集体讨论,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导学稿促使学生课堂上减少记笔记的时间,增加了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减轻了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导学稿提前发给学生,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导学稿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着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导学稿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精神,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导学稿中的练习题,很好地体现了“分层教学”思想,使得后进生也有话可说、有题可做。

导学稿在实施过程中要完成问题探究、知识整理、阅读思考、巩固练习等要求,在编写中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大纲要求,通过启发性内容,分层次、分梯度设计问题,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从而编写出符合学生认识层次的高水准导学稿。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设计针对性强的习题,可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可以取长补短,协作探讨,从而更加进步、更加团结,充分体现出了集体智慧。

总之,导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其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帮助,可大大增强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我想只要我们志存高远,把握新课改的态势、了解新理念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从教底蕴,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课改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江家齐主编.《教育与新学科》.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7月.

2.张筱玮主编.《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4月.

3.龙立荣.《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

篇10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教育模式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跟根源,区分出四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2、人格发展教学模式。3、社会交往教学模式。4、行为修正教学模式。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