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范文

时间:2023-04-09 20:3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材

篇1

关键词:高校教材管理;外包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在企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崇与应用,经济效益明显。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机构为降低成本,发展生产力,提高竞争优势,将本应由其内部处理的业务功能以合约的方式委托给机构外的厂商或机构代为办理[1]。通过业务外包,可以集中精力更高效的完成本机构的核心业务和目标。而高校教材供应业务外包则是将教材的征订、发放、结算等面向学生的主要业务发包给图书教材供应的专业机构或出版社的发行部门直接办理,而教材部门的主要职责转变为指导、跟踪、监督外包机构的执行情况,为此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围绕教材选订、建设等更有利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主要业务开展工作。教材管理人员一方面应突破教材管理原有的界限,积极开展外包业务,引入社会化管理,但同时也应积极应对其带来新的挑战,做好对承包机构的指导、服务跟踪和实时监督等工作。笔者认为高校教材供应业务外包模式是未来高校教材管理部门的改革方向,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高校教材供应业务外包的相关研究及发展现状

服务外包是指一个机构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业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机构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机构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按内容分为业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高校教材供应业务外包属于BPO。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调整,高校教材供应模式近年来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最原始的是完全计划型供应模式,由教材部门依照教学计划,统一预订、购买、供应、收款、发放,此模式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缺乏灵活性,但有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适合专科性高校,目前该模式已基本处于淘汰边缘;之后演变为混合型供应模式,以计划供应和市场供应相结合为原则,如对于刚入校的新生采取集体统一发放,老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选修课程自由购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均运用该模式;近几年又出现了完全市场化供应模式,教材以商品形式供应给学生,学生是否购买教材、购买何种教材、购买数量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学校不作任何干预,整个供应过程完全由市场机制完成。对于学校,无论采取的是混合型的教材供应模式,还是完全市场化的教材供应模式其背后都有一支强大的专业教材供应商团队,供应商承担了如教材的征订、运输、发放、结算、数据的汇总等教材供应的大部分工作。其实这类供应商已部分或完全扮演了高校教材供应外包业务的接包商角色,只是目前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名称和定义。

高校教材供应业务外包模式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产物

教材供应业务外包是高校教材供应社会化的一种具体形式。在许多高校教材供应已经向社会服务化功能转化,已将部分或全部的教材职能从学校机关剥离,由社会上的教材出版供应企业来承担。目前,高校教材供应的外包业务虽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运行机制,但其运作模式或雏形实际早已存在,许多高校其实已部分或完全将教材的供应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的供应商。但真正将它纳为教材管理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来进行研究、探讨,并整理归纳将其上升为理论层面还极少。实践证明,业务外包模式更加适合于高校教材发行部门的发展,随着国内图书教材供应市场的日益成熟,以及大型出版社和图书教材机构的专业化提升,高校教材供应业务外包模式将成为教材发行部门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校收费项目和制度改革的深入是教材服务业务实现外包成为可能。教育部已明令禁止学校以各种形式多收取学生教材费。学生教材费作为一项代管经费要求学校以招标的价格直接出售、让利给学生,并负担教材发放过程的一定损耗,严禁从中赚取差价。在制度的保障下,经学校的组织和协调使得由外包商直接与学生交易、结算成为可能,教材的外包业务得以实现和推广。

高校教材供应业务外包的实施策略

选择合理的教材外包服务商的是教材外包业务得以实现的关键。学校可以采用对外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外包服务商,这样有利于通过比较和竞争选到综合条件好、适合本校个性化需求的外包服务商。外包服务商的综合业务实力是外包质量的关键,应选择资金雄厚、教材供应实力强、服务质量好、资质信誉好的外包服务商承担本校的教材外包供应业务。在决策、定标时还应对外包服务商的历史、业务特长、成功案例、人力资源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到实施教材外包的高校实地查看其整个外包业务流程,控制与监管状况,调查和听取直接经办老师对外包商的评价和意见。

签订一份合理、完整、有效的教材外包服务合作协议书是整个外包服务实施与运作之根本。因该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是学校监督和约束对方唯一有效的法律文书。协议的内容应包含:合同标的物、服务对象、服务范畴、运作流程及方式、权责归属、预期效果、协议期限、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违约责任、履约保证金等。

加强对外包服务商的跟踪与监管工作是整个教材供应外包流程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收集和各类教材的信息;向学生了解教材的发放、供应、结算等等环节的服务质量;协调或解决供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施对外包服务商的跟踪和监管均为教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和职责。教材管理部门的监管手段是密切注意外包服务商针对该协议的各项活动,如何时购入教材,教材是否入库到位,各批次教材的质量等问题。此外还应向学生提供及时反馈外包服务商服务质量的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平台。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管理工作不容有误。与外包服务商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整个教学秩序的稳定有序

的保证之一;而没有交流、信息不畅的合作,可能导致教学秩序的紊乱,甚至发生教学事故。学校教材管理部门作为外包服务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主要起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而具体教材的发放、供应、结算等工作均由外包服务商直接面向学生。教材管理部门与外包服务商是互相依靠、互利双赢的关系,在双方充分的沟通与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确保整个教材外包服务流程的顺利进行。

高校教材供应业务外包模式的利弊分析

该模式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学校选定的外包企业往往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具有相当规模和高效的教材材供应或出版机构。通过他们直接向学生供应教材,缩短了流程,减少成本支出,在价格上可取得较大的优惠。另外还大幅度的减少教材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以教材的结算业务为例,传统的教材供应模式为:教材的选定、征订、发放、结算和建设等主要业务。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校的教材部门的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其中教材的征订、结算业务只会采用电子表格甚至是手工方式,没有上专业的教材管理软件,为此教材的征订、结算占据其绝大部分的工作,使得工作人员干的很苦、很累,可实际工作效率很低,每人只能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教材建设、选订等更重要的工作。据了解,采取了教材供应外包模式的杭州某高校,在校生达40000多,但其教材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仅2人,主要工作是负责教材的征订、建设和外包商的沟通联系。而采用传统的教材供应模式的我校,在校生35000人,可人员编制达7人,可见效率之差距。

教材供应业务外包模式可降低教材采购领域腐败的发生机会。近年,全国关于高校教材的腐败案件也层出不穷,高校领域昔日的象牙塔早已不复存在。让外包商直接向学生供应教材,向学生收费,按招标的扣率结算,少去了学校这道关。有人会问外包商的准入虽通过公开竞标多多少少还不是存有学校的影子?不错,本人认为,少道过程就会少些漏洞,少些漏洞就会减少腐败分子的可乘之机,既减少腐败的发生机会。是“减少”并非“杜绝”,因在全世界还没有一种方法或制度可杜绝腐败的发生。

教材供应业务外包模式降低了学校对教材供应环节的可控性。在传统的模式下教材一旦验收入库,其质量、数量、发放日期等一切均在掌握之中,无后顾之忧。而外包模式下其教材的供应质量、数量、发放日期是否均有所保证?虽这些问题可事先与外包商沟通、询问、现场查看等手段予以核实。若遭遇一个不诚信的外包商,允诺没问题,实际没做到;到对方仓库看到是质量好的教材,而学生拿到手的质量不过关的教材。当然学校可以对外包商采取惩罚性的手段,但可能已造成教学上的事故。教材供应业务的外包模式也是高校改革方面之一,既然是改革就可能遇到各种问题。这不应成为改革的拦路虎,动摇继续改革之路;而应视为改革的内在动力,更是我们继续做好工作的出发点。

篇2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篇3

高校软件技术的教学大多仍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无法体现出软件技术鲜明的实践性特点。课堂中教师大多以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对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重视不足,使得学生课堂所学知识难以与实际开发相结合,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较少,使得学生难以从教师的经验中进行学习。

二、高校软件技术教材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1加快课程教材更新速度

软件技术教材与市场的脱节严重制约了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加快软件技术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紧跟市场潮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引入最新的软件思想和工具,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时代同步。

2实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高校软件技术教学应建立起多层次的培养模式,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我国目前的软件人才结构成橄榄型,结构十分不合理,缺少大批从事基础编程工作的软件蓝领,同时更缺少高精尖型的高级软件人才,因此高校应建立起多层次的金字塔型的培养模式,满足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学院可以以培养软件蓝领为首要任务,在教学中加大程序编写的学习和训练;本科阶段一培养软件工程师为主要任务,除软件编写能力外,还要加强项目管理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研究生阶段则以系统架构与分析师为主要培养任务,需要全面深入地学习软件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知识理论。另外,高校软件技术教学还应当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互动型教学方式,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多开展一些课程设计活动,可以模拟引入真实的开发环境,通过编程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与实践。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市场中的软件型企业是大多数软件人才的去处,因此为了缩短学生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时间,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借助自身资源,加强与软件型企业的合作,可以通过企业工作人员经验讲解,软件项目合作开发,学生企业实习等多样化的途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束语

篇4

1 部分高校自编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大同小异,重复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自编教材都是在原有教材的结构体系基础上扩充、添新形成的,缺少在内容和体系上有独特学术见解的教材。这也是造成目前同一课程的教材大量重复内容出现的原因,很多教材大同小异。一些高校自编教材在编写前目的不明确。个别是因为职称评定的需要而编写教材,教材编写之后,并不一定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出现高校自编教材“编而不讲”的情况。个别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出版学术专著而进行编写的教材。一些高等学校片面追求高校自编教材在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因而造成了高校自编教材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

2 忽视系列性教材的建设

目前使用的高校自编教材中,绝大多数都仅仅是教科书,而系列教材除了包括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教师指导用书、学生指导用书、与教科书配套的录音带、录像带、投影(幻灯)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所以现在的教材体系中缺乏大量系统配套的系列教材。系列性教材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还能使学生能更好的自学,也使教材更加具有可读性。

目前有些高等学校对教师编写教科书是有一些政策支持的,但是对于教学参考书、习题集、教师指导用书、学生指导用书,与教科书配套的录音带、录像带、投影(幻灯)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其他形式的教材的编制则没有相应的计划、规划和支持政策,反映出高等学校教材管理部门对教材的理解片面,忽视了系列教材的建设。

3 一本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者数量过多

目前教材在出版时,出版社往往会要求编者将第一批印制的教材自购。而一些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者为了将教材出版,往往自己凭借一个学校的学生很难购买这么多数量的教材,于是就联合几所甚至十几所高校的教师共同编写,然后将教材用于这多所高校的学生,以保证教材的出版。多所学校共用一套高校自编教材,就要求这多所学校的学生的情况基本上一致,才会不失去高校自编教材针对性的意义。多人共同编写高校自编教材,往往是每个人负责一个章节的编写工作,这样在学术观点上需要保持一致,在高校自编教材的结构上要保证科学,在各个章节前后连贯上保持一致就需要每个编写者之间进行大量的沟通和主编的协调,如果缺乏足够的沟通和协调,那么编写出来的高校自编教材的质量就无法保证。由不同的编写者进行分别编写,每个编写者只编写自己负责的章节,最后由主编统稿,主编对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若不是很精通,就无法协调好各知识点应该在哪些章节出现,使得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是很合理,不利于教师讲授也不利于学生学习。

4 写稿时间短,审稿流于形式

一些高校自编教材为了赶在某一个学期开学之前能将教材投入使用,往往通过缩短编写时间的方式,仓促编写。另外由于一些学校缺少相关的高校自编教材的政策,编写者通常都是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之后的业余时间进行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所以虽然一本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过程可能是一年甚至几年,但实际用在编写教材上的时间是很少的,出现的这些情况都很难保证编写出高质量的高校自编教材。

5 高校自编教材选择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目前一些高等学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将教师所任教课程的教材选用权完全赋予任课教师,教材管理部门不再负责教材的选用,所以一些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者在对所任课程的教材选择上具有的选择权,个别高校自编教材编写者因此会放弃原有适用的教材而不用,自己编写高校自编教材,进而选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这样一方面,放着原来已经有的适用的教材而不用,却再去编写高校自编教材,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为了写教材而编写的高校自编教材往往在质量上也难以保证,最终还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人才的培养。高校自编教材应该是为了对现有教材进行补充,或满足学校及专业根据其特点开设课程的需要,而自行组织编写的,供本校(本系或本专业)学生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6 高校自编教材激励措施与职称晋升挂钧

有的高校学校将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与编写者职称晋升挂钩,在初级职称晋级中级职称、中级职称晋级副高职称、副高职称晋级高级职称的时候都要求有一定的高校自编教材编写工作量。这样的做法,使得大量的助教、讲师职称的教师为了职称晋升参与到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而教授往往因为已经是高级职称了,认为编写高校自编教材对职称晋升已经没有作用了,并且为了不占编写者的名额,就将编写工作让给了那些助教和讲师职称的教师。这样的措施表面上可以鼓励高校教师参与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参与高校自编教材编写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会降低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质量。

通过对高校自编教材建设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教材编制论、教材教学论和教材管理论等理论,本文从高校自编教材编写政策方面对提高高校自编教材质量提出了一些对策。

1 为高校自编教材编写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在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向编写者提供编写所需要使用的办公用品,文具、稿纸(或者电脑、移动存储盘等)和资料费等,在工具方面保证高校自编教材的顺利进行。

为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者提供方便的资料查询条件,对于在图书馆借阅专业书籍的数量、期限给予一定的方便条件,提供便利的网上数据库查询文献的条件等。

为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者在课务安排上提供一定的便利,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边从事繁重的教学工作,再一边从事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势必要影响高校自编教材的质量和编写进度。

2 建立高校自编教材编审工作量补偿制度

对于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者和审稿者的工作量补偿,通常有直接支付稿酬和计算教学工作量等方法,本文通过列参与过高校自编教材的访淡分析,认为按照计算教学工作量比支付稿酬更有利于提高高校自编教材的质量。

对于高校自编教材的稿酬方面,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标准通常有一定的差别,一般编写教科书稿酬是5~10元每千字,编写实验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略低于教科

书的稿酬。并且对于前文所述在高校自编教材章节编写时一些字数限制,对于超出的字数不予计算稿酬或者按照不同的标准计算稿酬。也可以按照编写和审稿的工作量计算教学工作量。一般是1个学分(18学时)课程的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量,以3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并按高校自编教材编写的难易程度分别乘以不同系数进行调整;该高校自编教材的审稿工作量通常按照编写工作量的六分之一左右计算教学工作量。

按照教学工作量计算更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上,提高教材的质量。而按照一定标准支付稿酬,只是在对高校自编教材编写者进行了一定的物质补偿,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几个参与过高校自编教材的编写者的访谈,编写者普遍认为物质补偿不会对提高高校自编教材质量有正面影响,他们在编写高校自编教材之前不会关注物质补偿的,认为编写高校自编教材应该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甚至如果有编写者就是为了获得稿酬而编写高校自编教材,反而会降低高校自编教材质量。按照教学工作量计算,可以减轻编写者的日常教学科研任务,这样可以在时间方面保证高校自编教材编写的顺利进行,提高高校自编教材的质量。

3 建立高校自编教材试用、评估制度

高校自编教材在投入到教学使用后,应该建立试用、评估制度。在试用期内,由使用高校自编教材的教师、学生和其他专家对高校自编教材的试用效果进行评估。要保证高校自编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避免出现编而不讲的情况。

高校自编教材的试用过程由于很难做到相同的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上即使用过高校自编教材又使用过非高校自编教材的情况,然后再对两本教材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专业有多个平行班,可以考虑让同一个教师列多个平行班分别采用高校自编教材和非高校自编教材进行教学,期末对不同班级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对比,来考查高校自编教材的试用效果。

高等学校教材管理部门在对教师所任课程教材选择方面,要充分尊重教师的选择权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适当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将选择权完全授予任课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教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书目,由任课教师在这个范围之中选取一本教材;教师提供几本可以选用的教材,由教材管理部门在其中选取一本。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普遍认为后者比较可取。

4 建立高校自编教材评优制度

篇5

【关键词】 高校 教材管理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材征订发放方式已历时了几十年,模式单一,不分对象,只是保证课前到书。但随着教育改革以及以人为本精神的回归,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出现了危机。新思潮的确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同样适用于高校教材管理探索和改革,使其从传统的、旧的限制和不合理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

1 传统教材管理模式的弊端

1.1 教材的征订发放仍是计划经济管理。统一订购,统一发放,人手一册,不允许不买。这种模式不可谓不好,但只适用于无偿分配或者教材的价值与价格背离不大的时代,否则就有强买强卖之嫌,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

1.2 学生缺少选择教材的自主权。高校教材绝大部分是由任课老师一人指定的,且无论该教材是否适用,价格是否合理,是否是本学科中的优秀教材,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购买使用,否则考试难以及格。新思潮提倡的是反思和批判精神,它要求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材的使用,唤起学生对所用教材的热情。

1.3 高校未将教材折扣退还于学生,为减轻学生负担着想。近些年,教材的价格虚高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教材的开本逐渐同国际接轨,大开本,大部头、装帧豪华的教材比比皆是,价格也是一路上扬。一般说来教材的折扣返还于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不退是不正常的。而很多高校从未将学生预交教材款的使用明细帐,向学生公布。

1.4 教材库存积压严重,耗费较大,不讲效益。每年高校教材的采购量都是相当大的,但教材使用的周期却在不断减少。原来一次订购的教材可以使用三、五年,而现在有的教材只能使用一年,增加了教材征订的难度和库存量,耗费较大。

2 教材管理模式之比较

从当前全国各高等院校来看,教材的征订发放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学校教材科自己管理。这种方式是历史的、传统的,其特点是:①教材科工作人员都为学校编制人员;②教材管理的所有费用都由学校负担。③教材的折扣可全部或者部分返还给学生。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校教学管理职能之一,其管理费用应由国家负担和已含在学生的学费中,不应再使用学生的教材款。因为高校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且学生还要交高额的学费,不应再加重学生的负担。

2.2 高校组建图书公司,教材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但这种方式的投资主体仍是所在高校,出现任何问题学校都要承担责任的。其特点是:①企业化经营,自负盈亏,学校不承担所需的各种费用,可为学校减少资金占用。②企业照章纳税,赢利除留有企业发展外,只有少部分可退还学生。③企业所需人员可以是学校内部人员也可向社会招聘。

作为学校,为学生征订发放教材实属学校教学份内之事,而由企业化运作,势必要增加费用支出。这些费用都要从学生的教材折扣中支付,挤占了应退还给学生的教材款。企业是要讲效益的,而这些都是同高校的性质相违背的。

2.3 引进社会图书公司经营管理教材。这种方式同学校自己组建图书公司大同小异,只是完全社会化,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学校不需要任何费用支出。但会出现管理不到位或不易管理,以及到书不及时等缺陷。

3 高校教材管理的新思潮思考

3.1 以人为本,维护广大学生的最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在高校体现在要以学生的利益为终极目的和归宿。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树立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教材管理上,就是要维护学生的利益,认真使用学生的教材款,努力降低成本,增加其透明度,使其成为阳光下的数字。在维护学生的利益,减轻学生负担方面的确需要各高校认真反思,批判,重构高校教材管理制度。

3.2 新时期教材管理的价值取向。新思潮主义在肯定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纷争哲学’就是要表达差异,让少数派话语发言,它是保存差异而不是压制差异,新思潮要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而教材管理的本身又是培养人的活动,因人的存在而更具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以,更应该用多向度、多视角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这一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要把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与现实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把理论的视角和方法与实证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说明和解释教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更好地提示被表象甚至是假象所掩盖的教材管理规律。新思潮教材管理的价值取向是指,所有教材管理的本身都是受社会价值需要的指引,总的体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价值要求。价值的要求已经代替求知的渴望而成为新思潮教材管理的原动力。在我们教材管理的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纯粹的事实,有的只是价值建构的事实,人类的理性历史就是一部价值追求的历史。

篇6

【关键词】高校教材;出版;问题;对策

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为社会输送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高校教材则是决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国家除了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教材的建设外,也十分重视高校教材的建设。教育部先后规划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目前正在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遴选工作。大学出版社也将高校教材的出版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致力于高校教材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材的建设与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材的出版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仅就目前高校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高校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出版现象严重

笔者以“物理化学”为关键词,在当当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图书(包括物理化学教材、学习指导用书、实验等)共计299种商品。而公共课教材的版本则更多了。笔者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关键词,则在当当网共检索到1380种商品。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材同质出版的现象之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材出版的门槛低。对于专业课,一些院校为了体现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会资助本校教师出版自编教材。或者是由某一所院校牵头,联合几所院校共同来编写,这样的教材发行量基本有保证,出版社有利润(尽管有的书利润极低),作者也还能拿到一些稿酬。对于公共课,即使只有一所学校使用也有较大的使用量,所以成了众多出版社全力争抢的版块,造成出版社之间的恶性竞争,带给教师的则是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出版社和高校教师对公共课教材的出版都是趋之若鹜,结果是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本计算机基础及配套实验教材,而师范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公共课的教材也是版本众多。

2.精品教材匮乏

尽管最近几年国内出版社出版了不少高校教材,但真正称得上精品的教材并不多,甚至有的教材越修订质量越差。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1)许多高校在考核工作量和评定职称时,往往看重的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教材编写工作,加上高校教材销量一般不会很大,编写者的稿酬就不会太多,因此教师(尤其是专家学者)对于编写教材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原本质量不错的教材,修订后反而质量变差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高校学术风气比较浮躁,学校及教师往往更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课程和教材建设这些对高校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事情。(2)一些出版社为了利益而降低教材出版的门槛,这在公共课教材出版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他们在稿酬方面给予教师极大的优惠,造成出版社之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对稿件的要求很低,编校过程也存在问题。所以公共课教材粗制滥造现象更为严重,精品教材极度匮乏。

3.大学生复印教材之风盛行

众所周知,高校教材科是负责采购学生用书的专门部门。但是,由于图书采购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问题,所以一些学校取消了教材科,甚至任课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书,学生买书完全出于自愿。另外,与基础教育教材相比,高校教材定价相对偏高,一般教材定价都在30~40元。与此相反的是,高校复印成本十分低廉,复印1张A4纸大约在5分钱,复印成本低于购书成本。因此,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买书而代之以复印教材。笔者曾经出版过一本新书,作者是该领域非常权威的专家,上课的学生接近90人,结果买书的学生只有29人。高校盛行的教材复印之风对出版社、经销商以及作者的利益都造成了极大冲击。

二、解决高校教材出版问题的一些对策

1.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控制低水平重复出版

目前,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对于基础教育教材设立了严格的立项审查机制并成立了专门的教材审定委员会,只有通过教育部立项并经过审定的教材才能提供给中小学师生使用,对于中小学教辅图书的检查力度也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小学教材和教辅图书的出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相关图书的质量。而对于高校教材,目前相关部门对此的监管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可以参考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做法,适度加大对高校教材出版的监管。一方面,在立项方面提高要求,严格要求主编的职称和出版社的资质;另一方面,对已出版的高校教材加强质量审查,范围包括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原创性以及编校、印刷质量等方面。这样既可以从源头上控制低水平重复出版的现象,也能提高成品图书的质量。

2.利用政策导向鼓励专家学者编写精品教材

要想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要求作者既要有对该领域的深厚的学术造诣,又要具备教学实践经验。这就对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找到这样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受考核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高,对于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极低。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如提高教学成果在考评中的比重,给予一定的出版补助等)鼓励教师尤其是知名专家学者积极编写精品教材。

3.适当让利给学生

针对高校教材复印之风盛行这一情况,出版社一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单印张定价,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寻求大学周边书店,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甚至可以直接向学生卖书,让利给学生。一般出版社对高校教材的定价原则是1页0.1元,如果学生买书能拿到70折的折扣价,每页也就7分钱,跟复印的成本就差不多了,但是书的收藏价值比复印的大多了,所以学生在教材和复印件之间选择教材的意愿就会高多了。

以上仅是笔者根据自己从事高校教材出版工作5年来的经历得出的一些体会,实际上,高校教材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笔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有的也还不成熟,仅供相关人员参考。总之,要想杜绝高校教材低水平重复出版的现象,相关部门、高校(包括高校教师)以及出版社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各界都向着提高高校教材质量这一共同目标努力,这一天必将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陈晓军.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材出版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73-174.

[2]程新晓.对高校教材出版现状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6):54-55.

[3]周红.对高校教材出版现状的分析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55-256.

[4]戴前虎.高校教材出版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4):25-27.

[5]姚文兵.高校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篇7

关键词:高校教材;选用管理;教材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1-02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创新教学内容、稳定教学秩序、主导教学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是教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所在。笔者结合当前高校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优化教材选用方式、改进教材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当前高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用方式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在教材的选用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教师指定型。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学校相关院系和教务处等主管部门采取不干预或很少过问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风格选择适用的教材。但教材的选用缺乏监督和管理,无法保障质量;任课教师长期使用同一教材,教学思路固定,不利于师生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和认知;课程内容没有延续性,如果更换教师,会造成专业知识不能稳步更新。②上级指定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指定授课所使用的教材。这种方式能够保障教材选用的质量,但教材选用的强制性会导致教材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脱节,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③层级选择型。先由任课教师提出教材选用申请,由教研室研究后,经院系一级领导审批后决定,有的还要上报学校主管领导批准。任课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有推荐权,但没有最后决定权。这种教材选用方式吸收了“教师指定型”的优点,但将学生的意见排除在外,不利于教和学的紧密结合。

2.教材订购数量问题。高校中有不少因素会影响教材订购的数量,扩招引起的招生人数与计划人数的出入、学分制教学引发的学生随机选课、教学计划的修订更新以及教材定价与学生承受能力的矛盾等因素,都会使所需教材的数量发生很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教材订多了,会造成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订少了,学生教材不足,会影响教学过程。

3.教材更新周期问题。在我国,一本教材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立项到教材出版,最少也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有的课程实际开课使用的教材甚至十多年不变,教材的内容和体系都十分陈旧,学生也无法从学习的过程中汲取最新颖的知识信息。

4.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其他问题。高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因选用和管理不当还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对教材科学性、适用性和系统性认识不够。选用教材时没有顾及到使用者本身的学习现状,执意追求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教材;或者长期使用同一种教材,不能及时更新。②对自编教材、讲义等资料管理不够妥当。一些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师自编的讲义以及习题集等授课辅助材料一般都由教师自己编写、印制,教材管理者对其选用流程把关不严。③教材管理的方式不够灵活。一般来说,教材管理者并不承担教学工作,也不会关注各学科的发展动态,因此无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④教材管理运行机制缺乏活力。教材管理部门只发挥其行政管理职能,没有体现经营管理职能,不能很好地满足教材现代管理工作要求。

二、做好高校教材选用及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鉴于高校教材建设现行模式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教材的选用和管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和完善。

1.明确高校教材管理机构。要使高校教材选用和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明确管理机构及其权利是重中之重。教务处是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可将教材建设工作集中于教务处管理,由教务处组织教材建设委员会,负责教材的规划、评介、采购等业务。如此便可保证教材管理政策的一致性与延续性,避免出现推诿责任、踢皮球的现象。

2.引入合理的教材选用模式。从上文的教材选用模式来看,教师指定型、上级指定型和层级选择型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实际的教材选用中,可将三种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模式。①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荐教材。先由任课教师深入研究本学科相关教材的优缺点,推荐出本课程三种左右的教材版本;再由学生代表对任课教师推荐的教材进行深入调查和对比;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按照选用倾向对教材进行排序。②院系专家审核。由院系相关专家组成审核小组,对教师和学生选用的教材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出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满足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的质优价廉的教材。③教务部门终审并采购。将院系的教材选定结果提交教务处审核并联系采购,买不到的教材可通知院系换用其他教材方案,并最终完成教材选用订购工作。

3.尝试教材租赁,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教材管理部门可设立旧教材回收调剂中心,从高年级学生手中将仍有使用价值的教材折价收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出售或租赁给学生们使用。这样即可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也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

4.鼓励教师自编教材。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编写反映本校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材和参考书,并通过一些激励措施提升教师们撰写和编著教材的积极性,如可组织相关专家定期开展校级、院级优秀教材和讲义的评审工作,给予获奖教材相应的荣誉和一定的物质奖励等。

5.建设教材样本书库。学校教材管理部门可以将学校历年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荐的教材样本组织起来,建立教材样本库;样本库中还可引入学科领域的获奖教材以及出版部门新近出版的优秀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阅览,从而为师生选用优质教材提供借鉴。

6.提升教材管理人员的素质。教材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充分了解本校各个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等内容,尽量学习熟悉教材编审、评价的各个环节,以便对学校的教材建设、研究和管理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高校教材的选用与管理是关系教学质量的大事,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入研究学校的专业特色,开展教材选用与管理的研究工作是提高教材选优率和加强教材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教材管理中,要及时总结自身教材管理工作的经验,推动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昕.当下高校教材选用与管理的突出矛盾与改革思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8-50.

[2]徐刚,王洪志.弹性学制下高校教材选用模式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5):105-106.

[3]谢春讯,吴菁,姚红光,等.高校教材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6):36-37.

[4]胡格.浅谈高校教材管理工作[J].前沿,2009,(11):156-157.

[5]郑玉兰.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教材建设[J].现代情报,2006,(9):224-225.

[6]刘科,刘爱英.推进高校教材管理改革与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9):41-42.

篇8

关键词:教材选用问题对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选用合适的教材,按教材进行生动的教学,是完成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各种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的教学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出版混乱,给合理选用教材增加了难度

某些出版部门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基础课程、热门课程的教材成了竞相出版的对象,同一门课的教材竟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而一些冷门专业、新兴学科和选修课教材却普遍缺乏,这样就造成教材重复出版与教材缺乏并存的现象。教材重复出版造成的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也给选用优质教材带来了难度,而有些课程连基本的教材都没有,选用更是无从谈起。

(二)片面追求自编率,难以保证教材质量

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封闭现象,片面追求自编率,为了增加评选优秀教材的数额或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在已有高质量教材的情况下仍然自编教材,希望从数量上体现自身教材建设的成绩。在教材选用时,搞所谓的自成体系,不论自编教材的质量如何,只要有自编教材几乎不选用其他教材。这些做法难以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还会影响高质量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三)选用信息不够顺畅,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不广

教师对教材的选定,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有关教材征订目录选择,由于仅能了解一些基本情况,缺乏实物的理性认识,该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种是根据已有或阅后的教材实物来征订,虽有总体性认识,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或偶然性。目前,教材出版多、更新快,而教师的信息来源有限,因此很难掌握全相关教材的资料,教师选择教材范围的局限性势必会影响教材选用。

(四)教材选用随意,缺乏对教材的论证和评价

目前不少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对教材的选用质量重视不够,普遍缺乏教材选用的科学评价工具。任课教师是教材第一选用人,而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任课教师仅凭个人喜好选定版本,不经教研室集体研究。往往是更换教师后,就淘汰原定教材,另选版本,致使选用教材版本的随意性增大。有的教师长期使用一个版本,为图备课方便,不更换新、优教材,导致反映新的科技知识的教材得不到及时选用,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还有院校认为教材到了学生手中就万事大吉了,没有注意到使用后教师、学生的反馈是对教材进行立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对教材质量全程监控的意识。

(五)教材选用管理不严,低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高校部分教师受职称评审需要等利益驱动,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不高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需要作者包销。学校管理部门为照顾一些人情关系,使得这些质量不高的人情教材流入课堂,而国家、省部级优秀教材得不到采用,影响了教材的择优选用。有些人情教材往往包销几年,尽管新版教材已问世,而这些教材因考虑经济效益只得迁就使用下去,这就严重影响了高质量教材的选用。

二、教材选用问题的对策

(一)要充分重视教材选用在教材建设中的重要性

教材的选用是高校教材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稳定教学秩序、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一所高校来说,不是每门学科都有教材编写的任务,仅有部分具有优势的学科才有这方面实力,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大部分高校或一所高校的大部分学科,教材编写不是主要任务,而选用最优秀的教材用作教学使用才是最重要的,教材选用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水平。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十五”期间教材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本着“编”、“选”并重的原则,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优秀教材的选用率也作为体现一个学校办学规范化、科学化的基本指标,已被教育部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指标体系之一。在“九五”、“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对教材建设的重视,我国高校教材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涌现出了许多的优秀教材。在众多教材中选出好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如何选用最优秀的教材,成了高等学校在教材工作方面最重要的任务。学校各级领导都应树立“教材选用比自编教材建设更加重要”的观念,充分重视教材的选用工作,将优秀教材的选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切实加强教材选用工作的指导监督,保证进入课堂的教材是优秀、高质量的。

(二)教材选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适用性原则

这是教材选用和管理的首要原则,选用的教材不但要符合本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而且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学大纲和学时的规定,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材更新十突出,所以提高教材选用的适用性非常必要。选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应该符合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取材合适,内容的阐述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便于自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灵、智能、工作能力的培养。适应性原则还包括适应现实和适应未来两个方面,即既要面对现实,适应性原则还包括适应现实和适应未来两个方面,即既要面对现实,适应专业和学科的需要,能够较好地与相关的教材和课程内容衔接与协调;又要面向未来,适应未来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并与其发展趋势相一致。

、择优性原则

面对当前教材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根据课程需要,面临多种版本选择一种教材时,要以教材选用的质量为标准,择优选用。优秀教材的标准,一般由四个方面来体现:(1)思想水平,体现在思想性、逻辑性,即思想观点正确,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教材体系反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2)科学水平,体现在先进性、理论性,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表达本课程包含的知识的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概念,理论联系实际。(3)教学水平,体现在教学适用性、认识规律性、结构完整性,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本课程教学要求,符合认识规律,富有启发性,便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结构严谨。(4)文图水平,体现在语言文字规范、简练、流畅、生动,符合语法规则,图文配合恰当,符号、计量单位标准规范。实践证明,优秀教材是师生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优秀教材都能在结构纵横的布局、内容重点的选取、示例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最佳选择,掌握合理的分寸和比例,使之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师的备课、试讲、授课、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使用优秀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保证选用教材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1、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的现象,确保选用教材的适用性和先进性。

对任课教师来说,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为所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正确处理好选用优秀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对学校来说,为了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明确选用教材的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十分必要。建立严格的申报与审批制度是教材选用的基础,严格的逐级申报和逐级审批过程可减少教材选用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一般来说,高校选用教材应执行分级审批制。首先由任课教师按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在对所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风格、特色以及与本课程教学大纲的适用性等项目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向教研室提出该课程拟选用教材的申请报告。然后由教研室组织教师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对申报教材进行研究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报给学院。接着学院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和各专业学术带头人研究教研室上报材料,采用共同负责的裁决方式核准可以使用的教材,并将审核的意见上报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最后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根据各学院上报的材料和教材样书,对教材的内容、体系、价格、印刷等进行全面鉴定,经审定合格的教材最后交教材供应部门实施采购和供应。

2、建立教材信息库和样书展示室,为教师选用教材提供方便。

建立教材信息库并开辟教材样书展示室可解决教师选用教材时信息不足的问题。教师可留心本专业内教材出版动态,学校也可积极与相关出版社、书店联系,积极收集、整理各类教材的出版信息、书评等资料,将新华书店编印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总目、各出版社书目、教材内容介绍和征订目录进行整理、归类,建立教材出版信息库,并通过网络和向各学院印发教材信息简报等形式,将这些资料及时提供给教师。教材管理部门应尽量搜集各出版社的优秀教材和新近出版的教材,将本校各专业所开课程的不同版本,特别是一些新版优秀教材样书集中起来,建立教材版本样书展示室,供教师阅览,使教师不仅能看到教材的目录,而且能了解到教材内容的质量,教师在同类书籍的选用上有比较才有选择,以减少教材选用的盲目性,促进教材选用质量。

3、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加强质量跟踪,重视信息反馈。

要提高教材编写及选用质量,必须建立健全教材研究制度,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教材研究应纳入学校教学和科研计划,建立制度,签订合同,明确任务及要求,解决必要的条件及经费。高校教材研究主要是对各类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课程教学要求进行研究、对教材内容及体系进行研究、对新版教材的评价及推荐、教材编写及使用经验交流、对外国教材的研究与评价、对教材管理的研究等。通过开展教材研究,达到知书、识书、用书和服务教学的目的。另外,对选用教材进行教材质量跟踪调查,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教材管理部门可用“教材质量跟踪与适用度调查表”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选用教材进行调查了解,对反映问题较多的教材,及时向任课教师反映,以便在今后选用时注意。学生对教材的使用信息反馈是教材选用工作中的一项应该特别要重视的过程,客观评价学生的使用情况,可以为我们教材选用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质量跟踪和信息反馈的关键在于坚持和落实,可采取多种形式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使用教材质量的反映,及时反馈质量信息,只有掌握了这些第一手材料,才能在选用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选好适用的优秀教材。

参考文献:

[1]何晓阳,蔡一林.优选高校教材的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2):264-267

篇9

关键词:高校教材;征订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办公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高校工作开始朝着信息化管理发展。以往要进行反复统计确认的教材征订工作,通过信息系统能够变得高效与便捷。实现信息系统后,学生、教师和教务人员都能够直接在上面进行操作,完成各自的操作即可。所以,在系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便利性,分析以往教材征订工作中学生与教务人员工作的痛点。同时,学生只需在系统中订购教材即可,系统将比对实际订购人数和统计人数,避免漏报的情况发生。

1高校教材征订系统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院校的专业逐年增加,高校的学生也随之增加;各专业设立课程增多后,导致高校教材科需要管理的教材种类很多,需管理的教材数量有时多达几万册,利用手动管理和单机版系统管理已达不到目前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工作效率低、出错率高以往教材征订管理通常是依靠手动管理和单机版系统管理这两种方法,使用纸质保存的方式。教材信息的录入、修正、查找等相关操作,教师对专业课程教材的制定和修改,学生购书和退书等管理这些都要用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高校学生的人数、专业设立逐年递增,高校教材科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又因教材种类、数量较多,高校教材科在教材统计、采购、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统计的结果和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存在误差。因此,数据信息的录入和管理是教材科工作过程中的重点难题[1]。2)不易存档、不易查询通过手动管理的管理方式一般都是使用纸质保存,但这样的方式保存时间有限,文件极易损毁或丢失,以至于许多重要的资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整理和查看。现在的系统基本上都是C/S模式的开发,因具备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有限,现有系统仅可做基本的记录和存档等工作,对于学生和教师在网络上的实时沟通互动,及时获得学生购买记录以及折扣率等,并不能达到学生和教师的供需同步,因此,实际工作与管理系统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出现高校在教材征订管理方面的工作系统性差、适应性弱、实时性不强等多方面问题[2]。3)系统性不高高校教材科的手动管理和单机版系统方式主要靠工作人员的手动操作,这样的方式主观性比较强、对人的依赖性比较大,高校的教材征订管理措施依靠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想法进行,造成工作失去了系统性[3]。

2B/S高校教材征订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教务处管理人员根据本系统可以对下个学期设立的课程进行制定,安排各专业相应的任课教师,同时可以对各专业任课教师、各专业同学、教材、购书信息等进行管理。图1为教材审批子系统功能示意图。图2)任课教师可根据本系统查询下学期的教学课程,比如之前没教授过的课程,即可选择教材并记录,然后再把这门课程教材生成历史记录,如若之前教授过此课程,可查询这门课程的购买记录,这样就不用在每次教材订购时都填写“教材登记表”。3)各个专业的学生代表可以根据系统记录本专业选修课程的教材购买数量,还可以对下期的各专业课程教材进行查询[4]。4)本系统通过以上三种用户的日常工作,使各专业的课程管理和教材购买工作管理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图2为B/S系统架构工作原理。

3系统开发环境

B/S系统是基于Java语言,通过MySQL建立数据库系统,页面由JSP实现,服务器平台由Tomcat实现。该架构由浏览器实现了用户界面,通过Javascript等组件实现前端服务。下面对一些关键技术及其特点进行分析。1)JSPJSP页面技术是在Servlet后产生的,HTML代码输出方便的效率较高,提升了系统在页面运行的效率。并且JSP技术较Servlet而言十分简单,类型更倾向于脚本语言,且能够直接实现面向对象,其基本语法也非常简单。2)JavaBeanJavaBean用于调用工作,被调用者可以是JSP,也可以是其他的类。JavaBean组件主要是由属性和运行属性的函数构成。3)ServletServlet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线程方面,它的请求都只会产生一个进程,能够大大提高系统的简便性和制作的便捷性。4)MySQLMySQL数据库具有服务器性质,以扩展性强著称,能够通过一个很小的嵌入式应用成长为体量可达千兆的数据库,并且能够高效处理数据。MySQL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适用于多个平台,无论是Linux还是Windows平台都能很好地兼容该系统。同时MySQL具有开源性,能够加入服务器中,实现线上服务器功能[5]。

4系统主要功能

1)教务人员系统该子系统是为教务管理人员设置的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对教材基本信息的管理,同时将教材与各院系、教师以及具体课程相对应,对具体课程学习的学生和课程进行统计[6]。教务人员能够统计院系层面到具体学生的情况,得到各个教材的具体征订数量,能从不同层面对信息进行操作。2)教师系统该系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内容,查询相关信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教材数据库中指定教材内容,了解过去选订记录。教师还可以在系统中修改教材内容,查询以后教材信息,减少教材选订的时间[7]。3)学生系统该系统能够显示学生过去学期、当前学期和接下来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订购[8]。

5系统设计研究

5.1充分发挥

B/S结构的作用1)用户只需在系统中登录浏览器即可直接进入系统,开发人员无须为用户开发客户端,使用起来比较简便,而且界面一目了然,减少了用户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不用专门培训即可正常使用。2)大多数的应用程序都处在服务器端,因此可以在服务器端进行软件的开发和升级以及日常维护工作,节省了系统费用,降低了工作人员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作量。而且可以防止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多次数据交互,由于在许多情况下都是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交互,只有当输出结果后才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3)减少成本,因为使用者可以在浏览器中登录,降低客户端系统配置的要求。保证使用者能在不同的操作平台上运行,只要系统中带有浏览器,就可以直接对信息系统发出访问请求,实现访问功能。4)信息得以充分共享,而且使用的范围广,用户可直接在局域网内使用Intemet网或者VPN专线对系统进行访问。图3为高校教材征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5.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过程与整个数据库的逻辑和物理数据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需确定、编制、组织、筛选整个数据应用程序使用的数据信息。它直接通过分析和分类的方式来获取用户的数据信息,这样就可以让某一数据模型能够直接转化成数据库结构。此系统在数据库的设计中根据信息建模技术使用ER关系模型来设计系统的数据库。它通过实体、关系、属性这三个概念实现对数据的基本结构的描述。实体通常是使用与维护结构的一个集合体;属性可以把它看作成一个实体的特征;关系是实体之间有一定意义的相互联系。每个实体都需确定相关的属性,包括确定实体的主键和索引,确定属性的数据类型和它的值是否为一个空值以及确定这些属性的相互关系,还能够确定所有的扩展属性值,其中包括了初始值、格式、编辑风格、长度、校验规则,这些都是高级属性。需根据与用户实体类型的联系开展分组,但需要在单独实体的属性被组织后,此分组通常给实体进行分类,把数据进行分组,就会出现相关分组的不同类型,根据使用隐藏的信息来帮助对数据分析的正确理解,有利于用户观察和分析[9]。

5.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是通过宏观行为实现的,一般是指利用此数据库来做什么。确定实体才能根据所涉及的范围开展信息管理工作,实现实体数据表。确定管理,通过行为确定数据表之间有什么联系。细化行为,通过宏观行为检查此行为,把行为转变成微观行为,如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数据库设计在应用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大部分数据库系统应用程序中,最重要、最困难的是数据库的设计,只有做好数据库设计,才能够构建出一个稳定的应用系统。数据的结构会将直接影响整个数据管理机制的实际应用,如果建立后,修改时会出现很多麻烦。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认真地设计好每一个数据表和数据表的属性,只有这样,在以后的编程中才可以预防一些的错误发生,便于编程人员工作[10]。在设计数据库时,应考虑以下事项:1)数据库系统的使用范围和用途,通过需求定义数据库的设计计划。2)数据库设计应该防止产生错误,根据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工作。3)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数据库的维护和移植以及更新。4)分析和权衡数据库录入资源的大小和数据库本身的存储极限。5)数据库设计完成后的运维工作。6)数据库性能的要求,预防硬件I/0瓶颈,提升物理上设计的机动性。7)符合第三范式(3NF),降低冗余数据,提升系统运行的性能。8)通过数据库系统中的策略对数据完成操作。

5.4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占开发总量的1/3,是系统的门面,通过该部分能够实现用户各类的操作。首先,要保证界面的美观大方,设计出简单易懂的界面内容。在登录界面要实现账号密码登录模式,同时可供使用者选择登录身份,最后,通过验证码实现验证功能,在输入数据有误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在操作界面,要能显示出相应账号可操作内容,同时向使用者显示信息。图4为教材征订管理系统主要流程。图4教材征订管理系统主要流程

5.5系统维护

1)应用程度维护征订系统业务都是通过运行应用程序实现的,维护系统能够帮助使用者整理业务软件,根据实际需求改变业务流程和操作。比如学期内临时添加选修课计划,这时学生的订购总量不变,但订购内容的组合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时就要对系统进行维护,针对性地做出调整。2)数据维护数据维护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数据丢失、错位等情况发生。该工作通常由数据管理人员负责,主要维护内容就是根据需求更改数据存储长度、数据类型,更改数据项,维护数据字典等。同时,做好备份也是数据维护的重要环节,要保证数据库能够被定期备份,同时做好缓存机制,避免数据丢失造成的不便和损失。3)代码维护随着系统不断应用,维护工作也会变得复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系统功能的不断更新,想要再进行扩展,可能就要使用更多的代码保证整体稳定性。为了避免越维护越臃肿的情况发生,在系统设计初期设计人员就要对代码规则进行制定,并根据可能拓展的功能,在系统中留出相同规则的接口,以便在后续的功能拓展中保持原有规则。为了保证维护效果,要在主要代码和特殊代码处做好备注,避免其他维护人员没有头绪。在设计和维护阶段,都要尽可能保证代码的简洁,这样系统才不会朝着臃肿的方向发展,才能让系统能够被长时间使用。

6结束语

篇10

学习者智,学习者胜。高校教材编辑要具有敏锐的编辑嗅觉,实时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不断地充实、刷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为高校精品教材的开发储备营养。

第一,要了解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中教材建设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并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重视教材编写与出版质量,强调高校教材精品意识,实施高校教材精品战略。所以在开发高校教材时,切忌简单重复,应打造有特色的精品教材,以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二,要掌握所擅长专业的学科发展情况、课程设置情况。高校教材编辑要掌握所擅长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课程设置情况,包括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方向、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技术与研究手段,以及该专业主要学者的研究领域与方向,从而一方面为精品教材的编写提供专业、作者的储备,另一方面也增强自身对书稿内容的判断力和对作者的鉴别力。

编辑是潜在选题线索的发现者

编辑要想在繁荣和竞争并存的高校教材市场中发现有价值的精品教材选题线索,需要转变观念,结合出版社自身优势和资源,扬长避短,寻找潜在的精品教材发展方向和切入点。

第一,从高校教师中获取选题信息。高校教师是编辑获取精品教材选题的重要信息渠道。因此,教材编辑要与高校教师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并经常与其沟通,了解高校教学改革的动向、对教材建设的要求、所掌握的教材使用信息、对现有教材优缺点的评析等等,进而确定选题策划的范围,从中发现新的选题信息。

第二,从学术会议中挖掘选题线索。在各类学会、协会组织的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中,编辑都能或多或少地从中了解到当前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包括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的最新进展,以及对现有教材品种、内容和使用提出的新需求。因此,要借助各种大型专业性学术会议,加强与学术组织的联系和交流,从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选题线索,并且借此与相应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熟识,通过其在专业上所具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聚拢一批优秀的作者群体,共同开发相应学科高校精品教材。

第三,从市场调研中发现、验证选题方向。编辑对潜在的教材市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而这源于长期、不间断的对高校教材市场的调研。通过走访书店,向图书销售人员咨询同类教材的销售量、市场占有率、价格、作者等情况,了解本社和其他出版社同类教材的出版情况,进行同类教材的市场分析。这不仅能考察、验证有价值的选题线索,而且有助于发现教材开发的空白点,进而获得新的选题方向。

精品教材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选题方向的确定,到选题线索的发现,再到选题的确定,是一个静心思考、充分研究的过程。作为教材编辑,理应树立精品意识,找准主攻方向,优化教材产品结构,着手打造既专业又有特色的精品教材。

第一,明确教材定位。首先是读者定位。教材编辑要明确教材的使用对象,细分教材读者群,要对教材使用对象的特点和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教材性质定位。不同性质的课程,其学科地位及对课程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内容的深广度也不同。

第二,遴选优秀的作者队伍。在遴选教材主编时,一般需作几方面考虑:首先,学术上要有一定的建树和造诣,最好为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其次,要有该课程的任课经历,对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走向有明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对学生的要求和教学中的问题心中有数;再次,要具有严谨的学风、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善于沟通,能够统领编写队伍。对于参编者,最好能志同道合,学术观点没有大的分歧,学术水平相近,以便互相切磋;同时在专业方向上又能各有侧重,即每个人都在该专业某一领域学有所长。

第三,提供科学、可行的教材编写方案。编辑要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以及对教材选题的思考,向主编及编写团队提供详尽、科学、可行的编写方案。据此,教材编者能够充分了解教材出版者对于教材的意图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高校专业教学的实际,对教材编写方案的内容进行讨论、修改、调整,最终与教材出版者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达成共识,最大可能地出版有特色的高校精品教材。

第四,全程把控教材编写质量。高校教材编写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二是由主编起草教材编写大纲,召集参编作者召开大纲讨论会;三是作者撰稿,通过召开统稿、审稿会定稿。编辑可将上述三个会议作为教材编写过程的三个重要节点,加强对教材编写过程的把握,并对照教材编写大纲逐章、逐节、逐个知识点地与作者进行讨论,包括体例的一致性,体系的完整性,概念表述的正确性、准确性、统一性等等,以实现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最终目标。

创新是精品教材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精品教材特色化的构建过程。这里以我社出版发行100多万册的《教育学基础》教材为例,分析编辑在教材创新性方面所作的探索。

第一,向编者渗透教材编写理念。高校精品教材要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体现时代感和先进性。如《教育学基础》,编辑要求编者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及公认的学科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融入到教材中,同时又不断向编者强调将教材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发展前沿、内容深度与知识广度等方面的关系。所以,《教育学基础》不是教育学专业内容的简单拼凑,而是凝结了众多学者多年学术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它不仅作为一种有特色的高校教材得到了众多师生的认同,同时又富含丰富的学术价值,故其价值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第二,与编者共同研讨教材的框架结构。高校教材要想在众多同类的教材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打破固有的模式,融入新鲜的编写元素,展现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形成教材的特色和亮点。在《教育学基础》的编写过程中,编辑在充分尊重编者智慧的前提下,向编者充分表达了教材市场调研的情况、高校师生对教材的需求情况,以及教材市场中已出版的同类教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并在教材出版后,及时与编者沟通院校师生使用该教材的意见,通过多次修订,不断完善教材结构,不断补充新内容,从而使其内容更加实用、适用和合理。

第三,与编者共同商讨教材编写体例、内容呈现方式。高校精品教材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或在内容的组织上,或在体例的设计上,或在呈现方式上,或在承载的载体上等进行创新。《教育学基础》的编辑在此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不但让版式设计新颖、醒目,而且使教材栏目的设计、教材内容的表达都反映出“思考”的元素。《教育学基础》每章都设计了“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主要结论与启示”“学习评价”和“学术动态”等体例,通过向学习者提供一些醒目的语言表征,激活其知识存贮活动,提高对信息接受的速度和水平,推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交往”中,参与到“教学思考”中,从而使教材的各元素设计达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思考能力的目的,在高校教材市场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编辑是精品教材的宣传者与维护者

宣传是教材发行的重要保障,也是精品教材成长的重要步骤。编辑最熟悉教材的特点,对教材的作者、教材的定位、教材的编写思想、教材的内容等都最为熟悉,因此编辑是宣传、介绍教材的最佳人选,在教材宣传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精品教材的锤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本新教材出版后,受作者和出版社等诸多因素影响,书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遗憾,需要吸纳高校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意见,结合技术、学科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对现有教材多次打磨、修订,使其日臻完善,逐渐成为精品。因此,编辑要做一个称职的教材维护者和服务者,主动走访教材使用院校,听取高校教师使用教材后的反馈意见,为教材的修订掌握一手资料,做到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