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03-14 18:0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是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在会计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育要面向就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初、中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从学生情况看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多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知识层次、认知水平都相对较弱,学生心理反映各不相同。
(二)从学校情况看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中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1.中职的会计教学大部分仍基于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中职会计大部分采用高教版教材,会计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简单地“传递一接受”的过程,较典型的“填鸭式”教学。2.理论与实践分离,尚未融合有些中职学校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践教学,两段分别进行。3.教师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有待提高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关键,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决定了会计教师必须拥有“技师+教师”的双师能力,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践操作,既能上得讲台,也能下得企业,具有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
三、在会计教学中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同的做是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都在实习单位完成:对教师而言,做中有教,教中有做;对学生而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教学是统一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在实践中要学用一致,推行手脑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2]
(一)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会计教学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首先要坚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按事施教”的原则,即课程以每一个工作过程所必须的理论和技能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从会计职业能力要求入手,根据“岗位技术能力课程”的思路,确定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课程,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构建项目课程体系。“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该项目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项目导向法体现在“教”中,课程设计是以9个项目为中心,以13项工作任务引导“教”;任务驱动法体现在“学”中,以13项工作任务驱动岗位知识的“学”;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在各个项目的课堂教学“做”中,集中体现了“教学做”合一,做到“理论—实践”嵌入式教学,项目课程融合式在会计教学中。[3]2.精心策划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会计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这是大部分教师、学生的一个共识。“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下的会计的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在会计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3.制定精细教学计划,分阶段到企业进行业务实践陶行知所说“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4]可见,“教学做合一”最终落脚点在“做”上,即要“做中学,做中教”。
(二)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借鉴理实一体化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和学生学习必备的教学媒介。随着会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开发、借鉴适合理实一体化的会计配套教材。会计的理论教学上要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要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对理论进行删繁就简,调整重组;实践中用得上的就教,用不上的就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强调“知其然,用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5]
(三)创造条件,坚持师资队伍的“内培、外引”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最终实施,依靠的是一批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对于会计课程教师,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六个月企业实践培训计划,利用国家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2.是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习,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建立教师联系行业实践的机制,通过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来实现教师与行业的互动。3.中职学校加大力度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坚持“内培、外引”一起上,“名师、双师”一起抓。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后,前面所谈到的教学内容的重构和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就可以轻易做到。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数学手段;物理教学理念
一、前言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变化规律的科学。物理逻辑性强,物理教学中离不开数学,需要通过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思想,通过数学演算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数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命题。成功的物理的教学理念往往体现出物理和数学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物理教学理念处处体现数学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应该具备相应的理念,这些教学理念也可以在物理、数学的密切关系中得到体现。在设计物理教学时应该具备的教学理念有:
1.注意分享物理发展史,介绍物理发展史上著名的物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回顾大师足迹,激发学生兴趣,这就必然离不开阐述物理和数学的关系。物理发展史上有很多物理学家,他们同时也是数学家。比如牛顿,牛顿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他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牛顿在数学的学习中走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又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提出二项式定理、微积分、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牛顿在他的论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中明确提到了物理———数学方法,认为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应该“尽量用数学表达”。因此,介绍牛顿的贡献必然离不开介绍牛顿为物理、数学两个领域建立的桥梁,牛顿的贡献是阐述物理和数学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的最生动的实例。
2.提醒学生重视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传授知识点的时候介绍相应的方法论。物理问题的表述、解答、定律都离不开数学,物理学研究方法与数学发展紧密相关,不同分支的物理学科有其最重要的数学理论,要掌握不同分支的物理知识必须熟悉其相应的数学方法,否则就是离本之木。比如分析力学的创立者拉格朗日,在其名著《分析力学》中,在总结历史上各种力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拉格朗日发展了达朗贝尔、欧拉等人的研究成果,引入了势和等势面的概念,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把力学体系的运动方程从以力为基本概念的牛顿形式,改变为以能量为基本概念的分析力学形式,使得分析力学成为理论力学最重要的方法论。高斯通过对足够多的测量数据的处理,得到一个新的、概率性质的测量结果,在这些测量数据的基础之上,高斯专注于曲面与曲线的计算,成功得到正态分布曲线,其函数被命名为标准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这种分布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处理物理学中各种概率事件中。傅里叶认为数学是解决工程问题最卓越的工具,在他的著作《热的解析理论》中,傅里叶就系统运用了三角级数和三角积分(即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积分),此后以傅立叶著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傅立叶分析对近代物理和工程技术的发展都功不可没,因此,学好物理某一分支,就必须重点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一分支需要的数学知识。
3.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素质。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在《新千年的物理教育》一文中认为:如果物理教育是为更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那就应当重视物理学家的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技术上的应用,应当重视蕴涵于我们文化之中的物理学方法,应当重视物理学家这个专业群体的特点,如支持、贡献社会的方式等。如今,物理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技术的各个领域,比如,物理和化学之间,量子化学、激光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固体表面催化、功能材料等学科的兴起都是物理学的理论向化学领域的渗透;物理和生物学之间,量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也都是物理理论在生物学领域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再比如物理与经济学,股市模型、报酬经济学等都建立在物理模型和经济学基础相结合的基础上。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物理向某个科学领域渗透的媒介必然是数学,物理学家对这一学科的贡献也报过了其用到的数学方法,因此,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就必须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比如免疫的统计模型建立的基石是数学统计、回归分析论,通过各种先进数学算法得出规律性结论,多元判别分析预测结果与原判定结果差异等。股市模型可以建立在模糊数学方法基础上,应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股市技术面和基本面,指导股民进行理性投资。因此,物理向各学科领域渗透的过程,也是相应的数学知识与各领域特征知识进行结合的过程,只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物理思想才能在各学科领域中发光溢彩。
4.引导学生建立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哲学思想,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教育的大统一。物理是研究运动的科学,物理上的运动可以理解为变化,变化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与人类的主观认知有不同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育过程中,不能让人类的认知水平左右到对物理知识的接受,不能偏离物理客观的一面。而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最适合于作为物理教育的语言载体和分析工具,由数学推导、建立起来物理结论无疑最具有说服力,物理教学要以数学为主要载体,在数学的基础上向学生熏陶物理思想,在经得起推敲的层面上,保证物理知识的延续和发扬,同时培养思维细致、逻辑缜密的公民。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得出了“一切物体的速度不可以超过光速”的结论,而根据当时人们对引力的认识,似乎引力的传播速度却是无穷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终爱因斯坦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成正比的自然规律作为等效原理的根据,在专门学习了黎曼几何、张量分析等数学知识后,利用数学手段进行推理、论证,提出在无限小的体积中均匀的引力场完全可以代替加速运动的参照系,由于有物质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会发生弯曲,而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的观点。爱因斯坦用数学方法得到的广义相对论中的推测,也最终由水星近日点进动中一直无法解释的43秒、引力红移、引力场使光线偏转等系列观测结论完美地证实。如今广义相对论已经被广泛承认,广义相对论的发展里程也正是一条典型的物理学发展进程:在自然界中发现变化—借助数学方法摸索规律—通过实验证实推断,这种思维方式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得到落实。
三、在强调数学手段的重要性中贯彻物理教学理念
学习物理的目的分为:①研究物理而学物理;②为应用而学物理;③为提高文化素养而学物理。这就构成了物理教学目的的多样性或者说物理学习的多功能性。但从物理学的发展我们知道,18世纪,物理学归属于自然哲学,因为数学和实验的发展,使得物理学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物理学研究不再以思辨哲学的方法为主,从定性表达发展到定量表达,塑造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特征物,因此,物理研究终究需要通过数学手段来完成。物理和数学都是逻辑性强的学科,因此物理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渴求学习成功的心理,拓展教学方法和思路,使学生通过数学来理解物理,获得物理学习的乐趣,要尽可能多地在双向交流中进行数学推导,在数学的基础上采用提问模式、讨论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答辩模式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课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并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当今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素质教育,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能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面对这样的要求,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在课本的基础上突破课本,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并且采用各种优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方法。
一、抓住教材,拓展教材,与实践相结合
人的知识经验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课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辩论,并让学生将他们的生活实践与课本上所讲述的知识相结合,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对课本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更全面地掌握前人的经验。
二、突破教材,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传统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以讲授课本知识为目的,把思想品德课应有的广阔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把学习知识应用到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分离,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分离。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突破课本知识,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好教材上的内容,还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打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教学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努力把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中,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
四、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又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探究”为线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由互动推动能动、促进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形成学习动机。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把体育课上的“竞技性”形式,转化为竞猜、竞答、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同时在课堂上把知识要点的识记趣味化。比如让学生找出知识要点,开动脑筋把知识点总结为简洁、精炼、便于记忆的语言,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有顺口溜、打油诗、四字诀、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如:
“社会生活有秩序,学习工作没问题,规则是母,秩序是儿,规则裙下一堆儿:正式、非正式手拉手,强制性、非强制性头碰头,法律制度人人夸,国家政权要靠它,论自由,讲自律,人人做到才最棒!”
“网上学习是基本,善于学习多快乐,不良信息咱不看,诚实友好交朋友,约会网友要慎重,欺诈他人咱不干,自护意识要加强。”
“互相之间有矛盾,寻求法律来帮忙,一般纠纷自解决,重大矛盾找法律,寻求法律来援助,法律制裁违法犯罪,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使我们的生活更有序。”
……
这样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宽视野,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的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惟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注重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注重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注重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篇4
关键词:基本理念;教学理念;音乐教学
一、引言
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演唱、演奏等音乐活动,能得到美的感受与享受(从生理感官到心理反映),从而达到增强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同时,音乐又会对人体的神经、肌肉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对人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敏捷反应力、综合分析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人的创造才能和表现能力的发挥。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程在新形势下应当注重倡导关注学生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小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和飞扬起来。
二、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从外部因素来看,主动来源于教师赞赏的笑脸、同学羡慕的眼神、家长满意的夸奖等,但更有效、更持久的“主动”来源于人的内部因素,即学习者的自身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小学阶段,除了少数从小乐感强,对学习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孩子之外,大多数孩子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学习音乐的。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差,他们很难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更谈不上创新。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兴趣,主要在于教师采用丰富有效地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活泼新颖和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在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创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这种感性认知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出儿童的创新兴趣。同时,对学生创造性言行的适时表扬,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儿童具有创造性,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被别人所认可,就可能引发出更大的创造兴趣,进而促使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三、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新方案
1.设计学生参与型音乐教学活动
在以人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带动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地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了“音乐期末争星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中有许多具体的项目,有全体学生集体齐唱歌曲,要求他们唱歌姿势大方。歌曲旋律准确、完整。歌声自然富有情感,参与积极。每唱一首歌曲,以上四项都能做到的就能得到一颗星,不能做到的则不得星。其次还有音阶接龙,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唱一个音,一次就过关的就能得到一颗星,提示三次以内能唱准的,不加星也不减星,提示三次仍然唱不准的减掉一颗星。聆听活动是以听音乐说曲名的形式展开的,听对一首加一颗星。最受学生欢迎的是表现(独唱)活动,每人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要求和齐唱的相同,四项达到得到三颗星,加动作表演的学生能够外加一颗星。在独唱活动中,学生纷纷上台演唱自己的拿手好戏,使音乐教学的气氛达到了。期末成绩以星星多者为优,依次类推,有效地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和学习。此外,为提高学生作曲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指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创编音乐剧等音乐教学活动也是有益地尝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让学生从动画片中轻松学音乐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动画片音乐作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完全可以用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动画片中的音乐通过筛选、重组等手段制作成课件引入课堂,使学生从中学习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中的歌曲,从中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无论是国产动画片《西游记》、《宝莲灯》,还是国外动画片《机器猫》、《美女与野兽》,其中的音乐在节奏、韵律和表现手法上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音乐作品最主要的是通过具体的音乐形式达到审美的功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一大缺陷在于缺少了音乐课所应有的审美体验过程,远离了音乐本体。
3.教师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音乐挖掘了学生智力的基源,激发了学生智力的活力,让孩子们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走知识多元化的道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生审美教育上下功夫,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音乐教师们要认真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提高每位学生的音乐修养而努力不懈。
篇5
新老教材功能的差异: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老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种教材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本地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所以教学理念更要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教师讲授的仅仅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新的世纪、新的要求原来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观念已经落后、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其次,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知识,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反应、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新老教材教学模式的差异:由封闭走向开放
新教材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不是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所以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新教材的选材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以主题设计还是以单元设计,都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
新老教材学习方式的差异:由封闭孤立学习变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改进的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相同呢?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知识的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主,以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学校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他们学习研究的外延远远超出了课本要求的范围。
篇6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现阶段,中职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在考试制度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很难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改善中职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体魄,使其更加能够满足当前时期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需求,要求体育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合理的技术方法来对当前时期的教学进行改进,最终实现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帮助学生更好发展。因此,急需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可以掌握最为先进的教学策略与技术,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益,以取得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的概况
有效教学理念在于提倡教师的个性化,认为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复杂,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结果,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伴随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行为科学等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且提出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的思维和视角去分析和理解。因此,有效教学理念也就是指,教师综合使用各种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而促使目标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可以认为有效教学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都能够实现较好的发展的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和学都具有有效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并且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有效教学的策略也逐步形成,主要内容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效率,以教学目的为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并据此制定出一系列的教学行为[1]。其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及时的对教学计划和目标等进行调整。在其中,需要重点关注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体育教学应用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的原因探讨
首先,中职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用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需要策略的支持,要改善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成绩,也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并且教学理念与策略的优劣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行为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等方面。笔者认为,对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研究,对于中职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综合素质,改善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意义。其次,在教学在英语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能够有效的改变当前时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并且运动基础非常差,而且体育器材也比较缺乏,教学的内容也更加落后,而且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的观念比较落后。即使一些教师的教学比较认真,并且学生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学生的学习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在中职体育课堂中,实施并积极的去探索教学的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教学的质量,并且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确保教学有效性,进而改善当前时期中职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落后现状。
三、中职体育课堂应用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标。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最为关键的是对其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在中职体育教学中,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阶段性成果,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将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因此,必须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目标的设置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才能起到对学习目标进行激发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清晰性,使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意图,并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不断的努力。在体育教学时,需要重点突出技能目标和体能目标以及情感目标等,并尽量促使这三个目标都能得到体现。(二)优化教学方式。要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优化教学的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比较均等的机会。以往的体育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学对象的整体性,同时也比较注重对技能的传授,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更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需要强化人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确保教学对象能够面向全体。作为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营造出较好的学习氛围,与学生之间平等的进行交往,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老师在设置各个环节时,需要以全体学生为基础,确保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能够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三)设计教学理念。体育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采用整体性的观点与方法进行教学,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优化。已有的实践表明,体育教学的灵魂就是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具有有效性,进而能够将教学的内容高质量的呈现给学生,以达到教学的效果[2]。学生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学习过于机械,容易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存在很大的不利。所以,要提升中职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质量,必须要对教学理念进行优化。
总的来说,教育改革以后,中职学校开展体育教学需要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每一位老师都能掌握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对于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蕴伟.中职体育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135-136.
篇7
一、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代表人物为普瑞斯利、韦弗和莫茨。此时的美国语言教育界呈现全语言衰落和拼音教学复归的局面,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基于对几番起伏的“阅读战争”的总结与反思。
拼音教学是美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即认为阅读学习以“刺激―反映”联结为基础。拼音教学强调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将对语言最小部分的自动解码看作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前提条件。此种教学方法代表了“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关注教发音的技能、字形―声音知识、语音的组合和辨别语义。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清晰地教识词和解码技能上。[1]美国的儿童早期阅读教学一直沿用拼音教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阅读过程学习观的提出。该理念认为,“语言是完整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不能被简单地分解为某种技能;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的学习是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言经验渗透在全部的课程中;班级语言学习要与孩子的全部生活融为一体。”[2]全语言反对拼音教学将语言分割为语音、字母、词汇、语法等碎片,批驳拼音教学将儿童置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意义学习。全语言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杜威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其倡导的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在20世纪末,全语言思想成为了美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南。然而,实施全语言教学的加州在1992年及1995年两次标准化阅读测验中名列全国之末,导致加州政府放弃全语言。至此,拼音教学卷土重来并再次占据上风。但纵观“阅读战争”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全语言的兴起已揭示拼音教学存在的弊端,而全语言的衰落又暴露出其本身存在的问题。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理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解决全语言的问题不能靠采取拼音教学简单复归的方式。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理念需要在分析和批判中得以重构,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及实践方法
拼音教学过于注重解码技能,忽视儿童的阅读兴趣及意义理解;全语言教学虽改善了儿童的阅读态度,却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重视不够。单纯强调全语言的阅读教学和单纯关注编码取向的阅读教学均走向了极端,二者需要融合及平衡。普瑞斯利在其著作《阅读教学法的应用――以平衡教学为例》中指出:成功的语言教学应该是将基本读写技能的教学、理解策略教学同全语言的读写环境相结合的一种平衡教学,这对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3]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认为:儿童的阅读是通过对语义、语法、字形字音、语境、社会和场景以及他们自己阅读目的的意义创造而完成的;阅读教学需重视所有儿童的需要,应以儿童阅读过程和读写能力的发展水平为起点;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阅读练习的刺激物应该是真实的、不加控制并具有完整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即先对阅读材料进行完整阅读,再指导儿童关注阅读文本,学习语言部分的功能;阅读的发展与书写和作文教学是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综合性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将阅读过程看作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不断交叉的过程,即阅读既是语言处理的过程,也是阅读者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阅读者已有知识与阅读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融合进步主义和图式理论的精粹之上,还参考了语言教学研究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系统、详细的阅读测评标准。全美阅读研究小组的研究结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包括:音位意识、拼音法、流畅、词汇和文本理解教学,教师准备与理解策略教学,教师教育与阅读教学,计算机技术与阅读教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确认了音位意识教学能够帮助儿童阅读学习,强调其在儿童阅读教学成效中的重要作用。[1]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最常见的实践方法就是在交互式的教学情境下融入语音意识的训练或直接的音位意识教学。
三、 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启示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完整地呈现出美国早期阅读教学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单纯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强调意义学习及阅读者的主体性,再到吸取两个学派的精粹并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探索的支撑及依据。我国早期阅读教育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均处在探索阶段,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1.制定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
美国语言教育界注重对儿童阅读心理机制及阅读阶段特点的研究,其中S・N・Chal等人提出早期读写结构包括有关读写的早期概念性知识、有关读写的早期程序性知识和语言能力建构等三个成分;《康州阅读成就蓝图》将儿童应掌握的阅读能力分为识词技能的基础能力、准确识词的能力、阅读流畅技能、词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几大维度。基于对儿童阅读过程的深入研究,美国语言教育界制定出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将儿童阅读状态考核维度集中在语音认知、语法认知、视觉―空间能力和工作记忆等几个方面[5],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反观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关儿童阅读心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及系统,难以为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另外,阅读教学目标大多属于纲领性的指导原则,欠缺明细的说明,尤其缺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应掌握的阅读技能的具体要求,致使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教学实效。
当前,研究儿童早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制定具体、详细的阅读标准,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儿童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儿童阅读相关知识、识字水平和故事理解水平的关系及其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均是制定阅读测评标准的基础性研究,有待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
2.采用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双基,与美国拼音教学的理念接近。但美国自进步主义运动以来,尤其在全语言盛行之后,已基本解决了教育民主化问题。教育界已普遍接受了意义是语言的核心,儿童的发展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全语言已完成了对美国阅读教学基本观念及基本状态的革新。我国虽在20世纪末引入全语言的教育观念,但对全语言所蕴含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尚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落实。早期阅读教育大多局限在正式教学活动范围,对整合的理解也仍局限于综合各领域内容的狭窄视野。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学实践首先要摆脱局限于单纯学科范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倡导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美国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此种阅读教学模式将早期阅读的本质特征界定为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与书面语言进行互动,主动寻求和建构意义的过程。[6]以阅读为中心组织各类活动,将阅读教学渗透于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不断开放阅读的视野与范畴,将早期阅读与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将静态阅读与动态阅读有机结合,促使课堂阅读走向生活阅读。
3.注重儿童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对儿童阅读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确认语音意识尤其是音位意识是影响阅读成效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标准中设定了针对语音意识的多项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则采用音位分离、音位一致、音位分类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儿童音位意识的发展。这种注重阅读过程研究、解析阅读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值得肯定和借鉴。同时也应看到,汉语与英语是特征各异的两种语言,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把握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分析影响汉语儿童阅读成效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两种语言特性上的差异,使得阅读成效的影响因素不甚相同,尤其表现在认识词汇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上。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具有图形特征及以形表意的特点,一个汉字包含的视觉信息量远远多于一个英语单词所含有的视觉信息量。已有研究指出:在最初的汉字识别中,汉字更可能通过视觉特征进行识认;汉语儿童的视觉技能在其阅读和读写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图画书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中常用的阅读材料,理解图画书中的图画所传递的意义以及体察图文在传递意义时的差异均需要具有专门的视觉阅读能力。而视觉阅读技能的增长既为关注文字及其关键信息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有利于汉字视觉解析及表现水平的发展。从图画整体属性再到内部各对象关联的阅读策略可直接迁移至汉字视觉解析过程;对图画各部分在尺寸、比例及布局方面的解析能力亦有助于儿童对汉字部件的判断及掌握汉字构型。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重视图画书教学的价值及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应帮助儿童掌握看懂图画所需的阅读技能,包括对图画整体属性的感知,对图画动力学的了解以及对图文关系的认识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逐步建立有关汉语的文字意识及初步概念,促进儿童早期阅读及读写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大胜. 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以康州大哈特福德地区为个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霞.全语言教学思潮及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4).
[3] 孙莉莉. 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静.儿童阅读困难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6] 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学前教育研究[J],2005(1).
篇8
1.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含义
研究性教学理念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又一次被广泛应用的教学理念,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认为学习是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主动进行的结果,学习者一般以自己原有的制衡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对知识的学习是从自身开始的,而不是靠外界的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合作、交流,对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研究性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按照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串讲,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总结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更好的进行学习。
2.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原则
研究性教学理念为语法教学创建了一个动态时的学习氛围,其小组协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教学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提高了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才能更好的开展语法教学。(1)以广泛的交流为目的,创设真实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将有效的交流作为教学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潜在的信息量,激活其思维,使枯燥的语法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条条框框的语法变成学生进行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2)及时总结语法知识点。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语法知识创设一定数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问题得到答案时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将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性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特点要求其评价也要求动态的,评价者不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学生或集体性的意见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者对教学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我国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肯定语法对学生语言交际正确的作用,但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认为语法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语法教学可以促进生活交际,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这样的理念,最终还是以传统的分析法讲解大量的语法知识。学生以这样的形式理解并掌握语法知识的难度较大。
二、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构建
明确现阶段我国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大力推广下,构建新型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体系对其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性教学理念下构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明确教学阶段,落实具体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段,落实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开始阶段包括分组、确定活动的主体以及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和可操作性强的测试题目。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小组,选出组长,分配具体的任务;征求学生的意见确定教学活动的主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对测试题目的选择由教师掌控,学生积极参与。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实际,能积极促进学生的日常交流。在教学活动的展开阶段,落实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也是语法教学的中心部分。
2.扩大师生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
枯燥的语法知识要隐含在教师与学生无意识的交流过程中,从而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对语法知识教学有深入的研究,并能更好的掌控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学习氛围,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
3.完善教学硬件设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篇9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设计教育则更是为了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做的不懈努力,但是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思想理念也相对滞后,相关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在现在高校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与时俱进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前瞻性和时代性,在色彩设计教育方面表现尤甚。本文旨在通过对色彩设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并设法找到解决之法,以期得到当代高校色彩设计教育教学理念的多元化重构与创新之道。我国色彩设计教育经历了启蒙期、改革开放期、发展期和跨越期四个阶段。色彩设计教育的启蒙期以装饰色彩和图案色彩为主要教学内容,强调对客观对象的模仿和再现,并从传统图案中获取色彩知识;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开启,色彩设计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改革开放期,外来思潮涌入中国色彩教育界,许多教育教学者以及专家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图案和装饰色彩,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国外相关的色彩教育经验、成果,与此同时有大批的教育学者被派出到国外交流学习,国外的色彩构成等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色彩设计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平面色彩构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设计课程的基础课程。进入新世纪全球化发展,许多学校都在探索符合自身色彩设计教育的特色之路,不少学校也在进行跨越式的发展新举措。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进行革新,让色彩设计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二、色彩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
新世纪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出现了很多新媒体和新技术,这都给我们色彩设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色彩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传统的色彩设计教学理念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针对性的改进。
(一)色彩设计教学过于传统
传统色彩设计教学常常因为色彩而教授色彩,学生在学校学习完之后,依旧不知道老师上课讲的是什么,学生学习效果很差,缺少主体性的色彩设计的引导学习,传统的色彩设计教学中,老师通过书本传授给学生什么是色彩,色彩的三原色包括哪些,什么是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等等,这种教授知识的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和了解颜料的特性以及基础的色彩经验,但是这种学习往往比较死板和模式化,不利于学生创新的理解色彩的知识。这种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模式很显然是过时的,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色彩审美能力。色彩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课题,在它的下面存在着许多的小课题,只有老师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较好的观察方法,才能明确色彩设计中的意义,让学生可以活学活用,将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这门课程,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色彩设计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学习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实际发展中采取各种有益的尝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改革原有的传统色彩设计教学模式将势在必行。
(二)缺乏对民族文化色彩的重视
我们在色彩设计教学过程中,常常给学生介绍很多的外国设计和色彩美学,忽视我们民族的色彩,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的色彩更加凸显,色彩不再是简单的传递美,更多的是传播民族的文化。发扬我国民族的悠久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喜爱自己的民族,而不是崇洋。形成这种局势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还是我国缺少独立的色彩教育和色彩设计应用体系,也没有自己民族的色彩评价系统,才造成学生盲目效仿国外忽视本国的民族色彩文化的局面。作为一名资深的色彩设计教育人士必须呼吁我国的色彩课程要回归到民族色彩上来,让人们高度重视色彩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人们消费的首要考虑因素便是色彩,色彩往往成为一个品牌或者一个企业受关注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真正想将我国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发扬光大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之事。
(三)色彩设计教育教学缺乏创新
我国的色彩教育起步晚相对于西方显得很落后,教学思维和模式显得死板,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高校中色彩课程的安排往往与色彩基础课和色彩构成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造成基础色彩课与专业色彩课无法贯通,专业色彩课与专业设计课无法兼顾等。专业色彩设计教学必须要区别对待,否则将和基础色彩无法区别。在艺术设计行业和专业中,色彩设计占据很大的部分,哪一种设计独立不开色彩设计,形成了平面设计色彩、室内设计色彩还有服装设计色彩等,因此,色彩设计必须要有创新,基础色彩设计课程无法解决专业色彩应用问题,只有专业色彩设计课程才能有针对性地、具体地加以解决。所以不是色彩写生、色彩构成就可以取代其它课程。
(四)色彩设计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现代化教育手段,色彩设计在时展中应该与时俱进,真正实现现代化教学。色彩设计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审美和重新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学生更依赖于现代的打印技术而不喜欢传统的颜料绘制手段。使用电脑辅助色彩设计,这可大大节省制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起到色彩设计教学理念开拓大脑、活跃思维的作用,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实践证明在色彩设计后期阶段借助于电脑软件使得许多传统的训练手段变得易如反掌,而且效果也更丰富,比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我们不可以完全将色彩设计课程过分依赖电脑,更多的应该是将传统与现代的方法相结合,创造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色彩设计教学之路。
(五)缺少市场意识
传统的色彩设计教学主要模式是在教室中临摹或者写生,这种简单的色彩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色彩构成的训练也显得繁琐而不切实际。我们的色彩设计教育是关系到一个物品如何吸引消费者的色彩设计教育,其“物性”决定着使用何色或何色更适合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专业色彩设计训练中解决与市场接轨的问题。从行业来说,织物色彩设计与广告色彩设计,其本质的区别就非常明显,仅靠基础色彩课就无法解决不同专业和不同行业所需的色彩设计。我们要针对具体状况,采取积极的方式不断地创新知识和教学理念,加大学生的市场参与度。让设计色彩与市场、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单纯的思维训练转变为认识审美和重构表现之路。
三、色彩设计教学理念多元化重构与创新
紧跟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对色彩设计教育教学进行重新的构成和创新,改变原有的课程理论体系,使之成为集审美、认知到重构再现的综合表现门类,成为可以独立于传统色彩课程和色彩构成的独立学科。
(一)加强色彩研究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代要求创新,作为设计教育更应该创新,我们要以色彩研究为创新点,进行发散和扩展,最终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相衔接。国家教育部要求我们高校教育要有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是教育的必由之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相应培养机制和体系相配合,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在培养过程中,要有配套的课程建设体系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相配合,在色彩设计教学中应该将色彩理论与色彩实际案例相衔接,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得出符合色彩审美的规律和理念。除此之外,让学生根据课程的新内容和新理念,领悟和感受案例的色彩本质,体会色彩的心理、色彩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应用色彩的能力。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色彩设计教学是一种色彩思维训练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对色彩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能力,以期能做出好的设计作品。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元的方式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拓展基础色彩与专业色彩的衔接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基础色彩教育成为高中生考大学必须学的一项基本考试技能,但是一旦考上大学,学生就会如释重负忽视这项技能的学习,因此,高校的色彩课程必须要进行改革,最终使基础色彩同专业色彩有效的衔接。传统的学院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审美价值观,提高审美品位,培养创造能力。现在设计市场十分广阔,我国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对于色彩的高级应用人才更是十分需求。所以,在高校色彩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的理解实际案例的能力和解读设计色彩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的应用设计能力,理解色彩同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的衔接和联系,从而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核心价值。有效的把基础色彩和专业色彩融会贯通,可以加强学生色彩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和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色彩思维。
(三)加强多元民族文化与时代的融合
中国是比较善于融合各种优秀文化的民族,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需要融合的。色彩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色彩的设计上和人民对产品的需求上,我们国家向来对于外来的文化是择优而吸收,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也造就了国家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由于色彩设计元素融合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因此加强时尚流行元素的嗅觉意识,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色彩设计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将会摖出智慧的火花,那么如何更好的融合,已经是我们需要探寻的问题之一,同时也将是当代色彩教育的时代责任。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反思;教学理念;升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1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3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指出了中学教育的精髓所在。面对日益更新的知识浪潮,面对精益求精的现代技术,数学教师应该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结构、课程主线”三个方面的理解和对《课标》将“数学探索、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在各模块教学的渗透中反思,也必须对课堂、知识、教学方式、学生成长等内容进行教学反思,那么,在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教学行为展开反思活动呢?在本文中,我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感悟,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反思所得,获取教学经验和体验情感
近几年,通过江西南京附属中学的“学案式教案”、北京市进行的“双课堂”教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也走近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素质,寻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在教学中践行了专家的教学思路,我们对课堂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我校的“帮带工程”“培优工程” “高效课堂”等的开展与实施。在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尝试活动中,学生在分享中提高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再认识,新教师的稳步快速成长和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平台展示,我也获得了一份教学阅历和人生阅历,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反思所失,寻找差异和完善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失败,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差距的过程。而这些差距有教师之间的、学生之间的和师生之间的,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差异,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会出现不同;再者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同样的试题,不同的学生掌握程度会不同。
因此,对教学缺憾的反思主要是寻找差距。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观摩、与同行讨论或教学案例学习,横向比较自己的教学活动与他人的差距;同时也可以对自己过去的教学设计与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纵向反思对比,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和失误,真正用更科学的方式方法教会学生受用一生的知识。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前期的教育败笔,不要出现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
三、反思所疑,驱动研究和改进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和“问难”。因为思起于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质疑”;没有教师“问题”的设计,学生就会对教师有太多的依赖而失去目的性。同时我们也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质疑。往往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教师一劳永逸、循环利用越教越成为机械的熟练工,学生正襟危坐于教室越听越成为迷途的羔羊,学生无疑问,教师无质疑。因此,教者无奈,学者无心,教者受累,学者受罪。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善于通过潜心研究巧设问题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质疑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摆脱学习的困惑和迷茫,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我想承认错误的方式方法并加以纠正既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也是教师不断成长、成熟、成功的必经之路。
四、反思所难,寻求突破和升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