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报范文

时间:2023-03-25 19: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学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学报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2409

国内刊号:14-1140/TQ

邮发代号:22-5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iversities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抚顺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396X

国内刊号:21-1504/TE

邮发代号:8-26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3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e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4512

国内刊号:42-1658/N

邮发代号:38-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奖期刊

中科双效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学术刊物,创刊于1973年,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机械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光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力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篇4

[关键词]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国际化;教学改革;自主学习;双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升级与农产品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植物化学保护理念与技术迎来了许多变革与挑战。一方面,为了顺应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不仅促进了绿色植保、精准植保技术的显著进展,也进一步消除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跨国农化企业发展势头迅猛,不仅在植保产品研发过程中投入多、进展快,其产品在我国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升。此外,重大生物入侵事件时有发生,这也要求对国外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充分了解,实现及时预防与高效防治。以上发展态势,均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农药学领域人才展示了旺盛的需求。《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是我国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针对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方法与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植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课程由赵善欢院士开创于1952年,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教学体系[1-3]。针对植物保护专业相关课程的全英、双语化教学,许多高校也已进行了一定的尝试[4-5],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双语、全英教学形式并不等同于国际化的授课形式。如何将这样一门传统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国外植物保护前沿进展相接轨,培养顺应本领域国际化进程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是进一步提升《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效果与实际意义的重要教学改革议题,也是推动我国植物保护产业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有力力量。本文针对将《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进行国际化建设的思路进行探讨,分析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国内外相关学术资源与教学材料,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潜在限制因素

1.1学生状况。《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植物保护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英文读写能力。但是,不少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仍然是应对英语水平考试,缺乏专业英语词汇储备,英语综合应用水平较低。此外,本课程涉及的专业英文单词数量大、难度高,导致教师在对英文材料进行讲授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英文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不仅限制了授课内容的深度,还容易影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整体教学效果。1.2师资力量。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大部分是植物保护学科的专业教学科研人员,不少教师具备海外学习经历,对国外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也具有较高的熟悉程度。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本科阶段学习依然是在国内完成的,并没有参与过国外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因而在对课程进行国际化建设时缺乏可借鉴的思路与经验,且在专业知识表述、学习思路引导方面仍可能存在不足。1.3授课内容。国外高校与植物化学保护相关的课程内容常常分属农业科学、园艺等不同学科,课程也基于不同防治对象类型分别开设,鲜有与《植物化学保护学》授课内容完全对应的课程设置。因此,在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国际化改进时,依然缺乏可供借鉴的思路。当前全英、双语教学的常规做法,仍是将原本的中文授课内容翻译成英文,虽然有效地使学生对相关专业名词的英文表述进行了熟悉,且在教学内容上依然保持在原有框架以内,距离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1.4教材选择。由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国外并无与本课程内容对应程度较高的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教材的直接使用,一方面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其阅读难度、内容深度也超出大部分国内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已有中文教材内容进行英文直译,也可能由于教师英文水平不足、缺乏参考材料等原因,在语法、表述方面存在不严谨之处,对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1.5授课形式。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国外常用的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已在国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6-7]。但是,国际化课程通常涉及大量英文阅读材料,大部分学生受限于有限的专业英语水平,很难有效地参与至互动或讨论环节。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甚至挫败,从而丧失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2《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参考思路

2.1与国际化接轨的建设目标。《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其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展对国外植物化学保护行业发展焦点、前沿进展的认知,学会应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与探索,从而成长为符合植物保护行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与双语课程建设相比,虽然同样注重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英语读写的等方面技能的培养,但其侧重点更偏向于对学习方法的国际化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综合使用国内外教学方式,还应教授学生主动获取国外相关信息的渠道,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能有持续性地自主获取相关知识。2.2英汉互补的教学内容。《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至关重要的议题,也是其区别与双语教学的主要特性。《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发展已有多年,现有的教学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徐汉虹教授主编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第五版教材中,已经为许多专业名词的英文表述作了明确的注解[8],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专有名词的英文表述进行初步了解。可以考虑在本课程已有教学体系的框架外,在合适的切入点引入、借鉴国外专业书籍中的有关知识作为延展与补充,着重分析国内外在研究重点、实施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讨论,从而充分帮助学生在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熟识相关知识的英文表述,有效扩展对前沿进展的认知与理解,切实体会国际化思维的特点与必要性。一些可供参考的国外专业书籍与信息资源举例如下:2.2.1“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9]本书是由“美国作物科学学会教学提升委员会(theTeachingImprovementCommitteeofthe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组织国外植物保护领域杰出专家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撰写的阅读材料,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植物保护的相关概念、技术及原理、系统构建等内容。虽然出版年份较早,但其深度、广度均比较符合学生在本科生阶段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初步通识本课程中基本概念与原理的专业英文表述。本书可结合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学术书籍与科研论文,共同作为课程内容的参考与补充。2.2.2“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10]本书编者均来自国际顶级农业化学品公司,对农用化学品的研发、产业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入的见解。书中通过“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三个章节的阐述,针对主要农药品种的化学性质、作用方式、应用范围、工业化状况和商业产品等信息进行了详尽地介绍,不仅可以作为《植物化学保护》对应章节的扩展内容,也适合农药领域科学工作者的“一站式”参考材料。2.2.3“PesticideChemistry:CropProtection,PublicHealth,EnvironmentalSafety”。[11]本书内容主要来自于2006年在日本神户召开的第11届IUPAC农药化学国际研讨会的会议论文。多名国际顶级农药开发与使用领域专家集思广益,聚焦植物保护行业的新兴技术与聚焦点分别进行了针对性阐述,具体内容涵盖了农业发展、农用化学品的开发与管理、环境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等全球性议题。通过阅读本书相关章节,有助于学生针对感兴趣的植物化学保护领域前沿热点进行深入了解。2.2.4国际农药管理信息官方网站。关于农药合理使用、环境安全方面的规定,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定与标准,国际上也有一些明确的准则与条例,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标尺作用。在《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相关章节是最能体现出国际化差异的部分之一。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国外相关管理部门官方网站资源,如国际粮农组织植物生产及保护司、美国环保局农药信息网、欧盟官网农药信息页面等。授课时可以考虑将相关章节提前讲授,便于学生在课程早期便了解到建立国际化思维、了解国内外行业差异的必要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2.3灵活多样的授课与考核形式。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讲授形式,也是实现课程建设国际化的重点与难点。与国内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国外的本科生课程的授课形式通常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能力,不仅经常在课堂穿插互动讨论环节,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也常常是开放性的题目,并且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成绩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借鉴国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纲要,一些可供参考的形式如下:2.3.1海报制作。针对国际关注的植保领域热点话题或重大新闻(如生物入侵、新农药开发、食品安全问题等),可以让学生收集总结国内外相关新闻、政策动态、科研进展等信息,制作“专题海报”,面向全体学生及授课教师进行展示,并接受其他学生与老师的提问。通过这种简约而直观的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初步熟悉国外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还可以对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锻炼信息整理与表述能力,加深学习效果。2.3.2视频学习。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视频,并在之后设置分组讨论环节或者请学生课后撰写评论,阐述观点。视频内容建议选取引发广泛国际关注的相关新闻,浅显易懂且能提出引人思考的议题,便于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产生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兴趣。来自于国际粮农组织库)、国际知名新闻媒体网站等在线资源的相关视频,均可作为学习资源所使用。2.3.3文献翻译。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进一步学术深造的必备技能。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的前言部分通常能够很好体现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发展热点,且在研究现状、常用实验方法等方面都有概括性的阐述,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授课教师可以收集部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对前言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初步锻炼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当前学科研究热点问题的认知。2.3.4课题讨论。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力手段。教师可以将学生随机分组,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议题,给学生预留时间自主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储备,之后在课堂上阐述观点、相互提问并回应质疑。教师可以根据提问、回复的数目与质量给予一定分数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的国际化进程虽然具有很高的必要性,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在对本课程进行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国外教学科研资源与授课考核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仍能持续、自主、高效地获取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植保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家莉,易欣.基于本科学生分类培养的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7(14):120-124.

[2],周利娟,徐汉虹,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01):237-239.

[3]兰亦全,林美珍.《植物化学保护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193-194.

[4]刘铜,侯巨梅,左豫虎.园林植物保护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2):19-20.

[5]王香萍,王文凯,李传仁.普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双语教学情况调查研究——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9):89-90.

[6]巩文峰,卓玛曲措.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植物化学保护学》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03):41-43.

[7]张永强,杨晓琴,肖伟.基于OBE理念的植物保护专业《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2):69-70.

[8]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第五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9]EnnisWB.IntroductiontoCropProtection[M].Madison,Wisconsin,USA:AmericanSocietyofAgronomyandCropScienceSocietyofAmerica,1979.

[10]KramerW,SchirmerU,JeschkeP.ModernCropProtectionCompounds,SecondEdition[M].Weinheim,Germany:Wiley-VCH,2012.

篇5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学》 角色认知 教学态度 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所以传播理论适用于教学活动。要完成传播,需要三个阶段:认知、态度和行为。而教学《植物化学保护学》的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角色认知、教学态度――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一、《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师的角色认知

在《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是传播学中的“谁”,是“施教者”,他所教授的内容构成传播学中的“说什么”。对于化保教师来说,是教学内容(信息)收集、加工和传播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责任者。身为化保教师,应该具备下列知识认知。

1.对所授专业及受众(学生)的认知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对植物保护专业有充分了解,了解植物保护专业的性质与培养目标等,学生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专业程度。防止教学过程中跑偏,以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对熟悉的内容大讲特讲,不熟悉的一带而过甚至不讲。

植物化学保护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植物医生。所有农作物包括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甚至在采后贮存过程中都可能受害虫、病原微生物、杂草或杂木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都需要植物医生进行诊断、分析、开具处方,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所以植物保护人才是农业生产的螺丝钉,任何作物生产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保人才应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就要求植物医生识别有害生物、认识有害生物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特点、掌握防治手段和方法。植物保护专业的三大专业课程包括《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农病、农虫教会学生如何诊断病、虫,了解和掌握病、虫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及一般的防治方法。而我认为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保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原因如下:

(1)化学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防治有害生物的最重要的手段。目前防治病、虫、草害有多种方法,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但是纵观国内外对有害生物的防治,迄今化学防治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其他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

(2)化保课程的学习,可以带动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掌握。植物保护专业有三大专业课:《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化保涉及的农药包罗万象,包括杀虫剂、杀菌剂等类农药,而不同的农药品种,其生物活性不同。学生在掌握农药品种的活性、特点的基础上,必须熟识病害、虫害、草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识别要点,才能科学安全地用好农药,充分发挥农药的性能和药效,才能达到病虫草害防治的目的。所以化学的学习可以带动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保专业三大专业课中的核心课程。

(3)植保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面向农药公司就职。毕业生在农药公司中主要从事农药销售、农药研发、技术培训等工作。现在的在校生,毕业后可能有部分学生继续读研新造,有些学生直接就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几乎超过90%在农药公司或农业种植园从事与农药或植保有关的工作,而现在与植保专业有关的硕士、博士(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毒理学、农药学等方向)大部分的就业方向与农药有关。从这一层面看,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

2.对《植物化学保护学》的认知

(1)概述。植物化学保护学是关于农药性能、农药制剂、农药试验、农药管理、农药科学使用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关于如何充分发挥农药药效、减少农药对人、畜、环境毒性的学科。农药是农业生产上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必需品。在农业生产中,因有害生产造成的损失可能占农产品产量的30%~40%,蔬果类可能占50~80%,而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挽回的损失可达到30%左右。如果不用农药,则世界上将有很多人挨饿。农药还在保证农产品质量方面起很大作用,一方面农药的使用可以保证农产品的整洁度,品相好,生产出高端产品(无虫孔、无病斑),另一方面可以使农产品免受一些能产生毒素的致病菌(如小麦赤霉病产生呕吐毒素,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侵染,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而农药在其发展史上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农药对哺乳动物毒性较高,有的农药对生态平衡和环境破坏性较大。这就要求加强农药管理,科学使用农药。植物化学保护学就是一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效、消除农药负面影响的学科。

(2)内容。植物化学保护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外延,其涉及的知识内容繁杂、共分十多章,几乎每一章拿出来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第二章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涵盖了“农药加工剂型”及“农药科学使用技术”两大方面内容;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农药各论部分,分别是“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及其他有害生物防治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这几章是关于不同有害生物的防治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各自独立,自成体系。有害生物的分类、生理生化特性相差较大,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涉猎范围大,并且具有一定深度。第八章是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第九章农药与环境安全,第十章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第十一章农药的科学使用。

植物化学保护学涉及的基础理论有:物理化学、数理统计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涉及的专业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有植物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涉及的专业提高及拓展学科有昆虫生理学、农药毒理学(包括杀虫剂毒理学、杀菌剂毒理学、除草剂毒理学等)、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加工学、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植保器械、农药环境毒理学等。

(3)对化学保护学教师的要求:植物化学保护学既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掌握和熟悉这些内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前后章节的知识应该融会贯通;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照搬课本,要理论联系实际。此外,要注意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为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应搜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人物、事件等。如:“邱氏鼠案”、“化学起源与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关系”、“药害事件”、“农药中毒事件”、“对学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博帕尔事件”,等等。

教师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如毒理学的新发现、新农药品种的研发、新产品的面市及在中国农资市场上出现的新的农药品种;世界各国对农药管理方面的新的政策法规。在课堂上及时补充这些新内容,以免学生了解的农药知识与市场脱节,使学生进入职场后适应能力强。

二、教学态度: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对教师角色有充分认知后,教学态度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态度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方面。

美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责任感的根本内容,在于把成长的自交给学生,放开手脚促其自理,发展对所学东西的兴趣,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1]。中国有句古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主体。从这一点看,教师的责任感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如何提高专业知识储备量、如何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如何监督学生的作业等层面。后者是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是分内的事。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在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下工夫,忽略学习的主体――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可能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可能没有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可能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当学生有一个学习的强大动力时,才能有学好本门课的强烈愿望,才能付诸行动。这个动力来源于哪里?如何激发?这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所在。

在植物化学保护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种类型,这可能适合一般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分类。

1.部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人生规划,他们选择这个专业学习,未来要从事与该专业有关的工作,所以他们身上有自发地学习欲望和强大的动力。

2.有些学生可能没有那么远的规划,但是他们在乎的可能是眼前的一些利益如奖学金等,这些学生很在乎学习成绩,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对于这两类学生,教师一般不用费心思,备好课讲好课基本可以完成教学职责。

3.但是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既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又无望拿奖学金、无望入党等,所以随心所欲、随波逐流,上课时可能在玩手机、听音乐等做一些自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对于“植物化学保护学”既没兴趣又不培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特别要关注那些坐在教室后排、低头不听讲的学生。

这第三类学生的问题在于对专业认知的不协调,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可以分为:(1)应该学,但无用;(2)没兴趣,学别的;(3)虽想学,但基础差,不愿学,自暴自弃。

这类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帮助其分析问题所在,并且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不间断地给予关注,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及责任心。我们所遇到的这类学生,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都改变了原有的看法和做法,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绩。有的毕业后直接进农药公司上班,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三、教学行为: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采用多媒体与板书同时进行的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在《植物化学保护学》的多媒体课件中,除了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外,与知识点相关的漫画、照片、动画、影片等也非常重要,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是使讲课变得生动、活泼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讲到农药毒性、药害、表面张力、喷雾原理时,适当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学生看PPT听讲,长时间会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大脑疲劳,如果适时穿插一些板书则会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无论是多媒体授课还是板书授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及听课兴趣最重要。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谈论式教学、课堂讨论等都是非常好的手段。化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案例比比皆是,每一章节都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如以梨、苹果锈病为例,说明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选用的杀菌剂组合及使用方法、剂量等;以一个害虫为例,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方法;以麦田或大豆田杂草为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除草剂轮用、混用方法及用途……

上课时,适时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不会因为老师讲课内容繁多而走神;就某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总之,传播学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理论,在指导植物化学保护教学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中的不协调声音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后调查等任务也能按时完成,对本学科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相信传播学理论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同样的指导作用。

篇6

[关键词]黄苞大戟;黄酮苷;麦角甾醇;三萜;酚类化合物

特殊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植物的演化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也具有很大影响。由于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与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共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势必造就了特殊的生物资源。黄苞大戟为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广西、贵州、湖北、四川、云南和[1]。黄苞大戟作为一种鄂西民族植物药材,用于肾炎水肿、腹胀、便秘,疟疾,风湿,黄疸等疾病的治疗[2]。目前对黄苞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未见报道,为了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发现结构新颖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本课题组对产自林芝地区的黄苞大戟地上部分的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二萜、三萜、甾体、生育酚衍生物等类型的次生代谢产物[3-4],在本课题组后续的研究中又分离得到其他16个化合物,运用各种波谱学手段鉴定了他们的结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苞大戟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8,15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论文对这些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和波谱数据进行报道。

1材料

Finnigan MAT 90型质谱仪,Bruker AM-400(400 MHz),DRX-500(500 MHz)和Avance Ⅲ 600(600 MHz)核磁共振光谱仪,以TMS为内标测定;Agilent 1200型HPLC,Zorbax SB-C18色谱柱(分析柱4.6 mm×250 mm,5 μm;半制备柱9.4 mm× 250 mm,5 μm),BUCHI R-210旋转蒸发仪,柱色谱硅胶(200~300目)及薄层色谱硅胶板GF254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Sephadex LH-20为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产品,RP-18为Merck公司产品,MCI为三菱公司产品。

黄苞大戟采自林芝地区,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永平研究员鉴定为黄苞大戟Euphorbia sikkimensis Boiss,标本(Yangyp-20100936)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2提取与分离

黄苞大戟的干燥地上部分11 kg,粉碎后用90%乙醇室温下冷浸24 h,药材被重复提取3次,过滤后,提取液减压条件下回收至无醇味,用水混悬,依次用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乙酸乙酯浸膏1 054 g,浸膏用乙醇溶解经MCI脱色后用硅胶柱色谱(氯仿-丙酮1∶0~1∶1)梯度洗脱进行粗分,合并相同流分,得6部分(Fr.1~Fr.6),Fr.1经凝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1∶1)纯化后用RP-18(甲醇-水 3∶7~1∶0)梯度洗脱划为6小部分(Fr.1-1~Fr.1-6),Fr.1-5经硅胶柱色谱(氯仿-乙酸乙酯4∶1)分离为2部分,第一部分经HPLC半制备(87%甲醇)得到化合物7(1 mg,tR=7.3 min),8(5 mg,tR=8.9 min),9(1 mg,tR=10.3 min),第二部分经反复重结晶得化合物10(63 mg),Fr.1-6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 4∶1)纯化得化合物11(8 mg); Fr.4经凝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1∶1)分离为3部分,第2部分经硅胶柱色谱(氯仿-乙酸乙酯 2∶1)反复纯化得化合物12(30 mg),16(23 mg),第三部分经硅胶柱色谱(氯仿-丙酮 4∶1)反复纯化得化合物13(12 mg),14(11 mg),15(23 mg); Fr.5经凝胶柱色谱(氯仿-甲醇1∶1)分离为2部分,第一部分经硅胶柱色谱(氯仿-丙酮 3∶2)得化合物1(3 mg),第二部分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 9∶1)纯化得化合物2(9 mg),3(35 mg); Fr.6经凝胶柱色谱(氯仿-甲醇1∶1)分离为3部分,第一部分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4∶1)反复纯化得化合物4(54 mg),5(53 mg),第2部分经胶柱色谱(氯仿-甲醇3∶2)纯化的化合物6(90 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 无色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12.17(1H,br s,5-OH),9.68(1H,br s,7-OH),8.56(1H,br s,4′-OH),7.39(2H,dd,J=1.8,6.8 Hz,H-2′,6′),6.89(2H,dd,J=1.8,6.8 Hz,H-3′,5′),5.95(1H,d,J=2.2 Hz,H-8),5.94(1H,d,J=2.2 Hz,H-6),5.45(1H,dd,J=3.0,12.9 Hz,H-2a),3.18(1H,dd,J=12.9,17.1 Hz,H-3a),2.72(1H,dd,J=3.0,17.1 Hz,H-3e); 13C-NMR(acetone-d6,150 MHz)δ:79.9(C-2),43.4(C-3),197.2(C-4),165.2(C-5),96.7(C-6),167.3(C-7),95.8(C-8),164.3(C-9),102.9(C-10),130.7(C-1′),129.0(C-2′,6′),116.1(C-3′,5′),158.7(C-4′)。 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的柚皮素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2 黄色无定型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12.17(1H,s,5-OH),9.75(1H,s,7-OH),9.08(1H,s,4′-OH),8.06(1H,s,3-OH),8.14(2H,d,J=9.0 Hz,H-2′,6′),7.01(2H,d,J=8.0 Hz,H-3′,5′),6.52(1H,d,J=2.0 Hz,H-8),6.26(1H,d,J=2.0 Hz,H-6);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47.0(C-2),136.6(C-3),176.6(C-4),162.3(C-5),99.1(C-6),164.9(C-7),94.4(C-8),157.7(C-9),104.1(C-10),123.3(C-1′),130.4(C-2′,6′),116.3(C-3′,5′),160.1(C-4′)。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6]报道的山柰酚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3 黄色无定形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7.82(1H,d,J=2.2 Hz,H-2′),7.70(1H,dd,J=2.2,8.5 Hz,H-6′),6.99(1H,d,J=8.5 Hz,H-5′),6.52(1H,d,J=2.0 Hz,H-8),6.26(1H,d,J=2.0 Hz,H-6); 13C-NMR(acetone-d6,150 MHz)δ:147.0(C-2),136.8(C-3),176.6(C-4),162.3(C-5),99.1(C-6),165.0(C-7),94.5(C-8),157.8(C-9),104.1(C-10),123.8(C-1′),115.8(C-2′),145.9(C-3′),148.4(C-4′),116.3(C-5′),121.5(C-6′)。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6]报道的槲皮素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4 黄色无定形粉末; ESI-MS m/z 417[M-H]-; 1H-NMR(DMSO-d6,400 MHz)δ:12.60(1H,br s,5-OH),8.07(2H,d,J=8.8 Hz,H-2′,6′),6.87(2H,d,J=8.8 Hz,H-3′,5′),6.43(1H,d,J=1.8 Hz,H-8),6.19(1H,d,J=1.8 Hz,H-6),5.33(1H,d,J=5.2 Hz,H-1″),3.71(1H,t,J=5.2 Hz,H-2″),3.67(1H,m,H-4″),3.64(1H,m,H-3″),3.56(1H,dd,J=5.1,11.6 Hz,H-5″a),3.23(1H,d,J=11.6 Hz,H-5″e); 13C-NMR(DMSO-d6,100 MHz)δ:156.4(C-2),133.5(C-3),177.6(C-4),161.2(C-5),98.7(C-6),164.3(C-7),93.7(C-8),156.3(C-9),104.0(C-10),120.7(C-1′),131.0(C-2′,6′),115.3(C-3′,5′),160.1(C-4′),101.2(C-1″),70.8(C-2″),71.6(C-3″),66.1(C-4″),64.3(C-5″)。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7]报道的kaempferol-3-O-α-L-arabinopyranoside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5 黄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 433[M-H]-; 1H-NMR(acetone-d6,400 MHz)δ:12.37(1H,s,5-OH),9.78(1H,s,7-OH),8.58(1H,s,4′-OH),8.52(1H,s,3′-OH),7.74(1H,d,J=2.1 Hz,H-2′),7.54(1H,dd,J=2.1,8.5 Hz,H-6′),6.82(1H,d,J=8.5 Hz,H-5′),6.39(1H,d,J=2.0 Hz,H-8),6.14(1H,d,J=2.0 Hz,H-6),5.15(1H,d,J=6.1 Hz,H-1″),3.83(1H,t,J=6.1 Hz,H-2″),3.74(1H,m,H-4″),3.67(1H,dd,J=4.2,12.1 Hz,H-5″a),3.61(1H,m,H-3″),3.33(1H,dd,J=2.1,12.1 Hz,H-5″e);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57.9(C-2),135.3(C-3),179.0(C-4),162.9(C-5),99.6(C-6),165.1(C-7),94.5(C-8),157.8(C-9),105.4(C-10),122.7(C-1′),115.9(C-2′),145.5(C-3′),149.3(C-4′),117.2(C-5′),122.9(C-6′),104.0(C-1″),72.4(C-2″),73.6(C-3″),68.0(C-4″),66.0(C-5″)。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8]报道的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6 黄色无定型粉末; ESI-MS m/z 585[M-H]-; 1H-NMR(DMSO-d6,500 MHz)δ:12.53(1H,s,5-OH),7.71(1H,dd,J=1.6,8.5 Hz,H-6′),7.49(1H,d,J=1.6 Hz,H-2′),7.03(2H,s,H-2,6),6.85(1H,d,J=8.5 Hz,H-5′),6.39(1H,d,J=1.6 Hz,H-8),6.18(1H,d,J=1.6 Hz,H-6),5.59(1H,d,J=6.5 Hz,H-1″),5.33(1H,t,J=6.5 Hz,H-2″),5.09~5.31(2H,m,H-3″,4″),5.09,4.90(各2H,br s,H-5″); 13C-NMR(DMSO-d6,125 MHz)δ:156.4(C-2,9),133.2(C-3),177.3(C-4),161.3(C-5),98.8(C-6,1″),165.2(C-7),93.6(C-8),104.0(C-10),120.9(C-1′),115.5(C-2′),145.2(C-3′),148.8(C-4′),115.7(C-5′),122.4(C-6′),72.4(C-2″),69.9(C-3″),67.1(C-4″),65.1(C-5″),119.6(C-1),109.1(C-2,6),145.6(C-3,5),138.6(C-4),165.2(C-7)。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9]报道的quercetin-3-O-(2″-galloyl)-α-L-arabinopyranoside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7 白色粉末; ESI-MS m/z 451 [M+Na]+; 1H-NMR(CDCl3,500 MHz)δ:6.50(1H,d,J=8.5 Hz,H-7),6.24(1H,d,J=8.5 Hz,H-6),5.22(1H,dd,J=8.3,15.3 Hz,H-23),5.14(1H,dd,J=8.3,15.3 Hz,H-22),3.97(1H,m,H-3),1.00(3H,s,H-19),0.99(3H,d,J=6.6 Hz,H-21),0.90(3H,d,J=6.8 Hz,H-28),0.88(3H,s,H-18),0.83(3H,d,J=7.0 Hz,H-26),0.81(3H,d,J=7.0 Hz,H-27); 13C-NMR(CDCl3,100 MHz)δ:30.1(C-1),34.6(C-2),66.4(C-3),39.3(C-4),82.1(C-5),135.2(C-6),130.7(C-7),79.4(C-8),51.6(C-9),36.9(C-10),20.6(C-11),36.9(C-12),44.5(C-13),51.0(C-14),23.4(C-15),28.6(C-16),56.1(C-17),12.8(C-18),18.1(C-19),39.7(C-20),20.8(C-21),135.4(C-22),132.2(C-23),42.7(C-24),33.0(C-25),19.6(C-26),19.9(C-27),17.5(C-28)。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10]报道的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8 白色粉末; 1H-NMR(CDCl3,400 MHz)δ:5.81(1H,s,H-6),4.35(1H,m,H-3α),0.92(3H,d,J=6.4 Hz,H-21),0.85(3H,t,J=7.6 Hz,H-29),0.82(6H,d,J=2.2 Hz,H-26,27),0.80(3H,s,H-19),0.74(3H,s,H-18); 13C-NMR(CDCl3,125 MHz)δ:37.1(C-1),34.2(C-2),73.3(C-3),39.6(C-4),168.4(C-5),126.3(C-6),200.3(C-7),45.9(C-8),53.7(C-9),38.1(C-10),21.0(C-11),38.6(C-12),42.6(C-13),55.9(C-14),23.1(C-15),28.1(C-16),56.1(C-17),12.0(C-18),18.7(C-19),36.1(C-20),19.0(C-21),33.9(C-22),24.1(C-23),29.7(C-24),29.5(C-25),19.8(C-26),19.5(C-27),26.3(C-28),12.0(C-29)。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11]报道的豆甾-5-烯-7-羰基-3β-甾醇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9 白色粉末; ESI-MS m/z 463 [M+Na]+; 1H-NMR(CDCl3,500 MHz)δ:4.71(1H,s,H-28a),4.66(1H,s,H-28b),3.14(1H,m,H-3α),1.21(3H,s,H-19),1.06(3H,d,J=3.2 Hz,H-26),1.04(3H,d,J=3.2 Hz,H-27),1.02(3H,d,J=6.3 Hz,H-29),0.96(3H,d,J=6.3 Hz,H-21),0.95(3H,s,H-30),0.70(3H,s,H-18); 13C-NMR(CDCl3,150 MHz)δ:34.4(C-1),30.9(C-2),75.5(C-3),39.3(C-4),46.9(C-5),39.1(C-6),198.4(C-7),139.7(C-8),165.0(C-9),39.4(C-10),24.7(C-11),30.3(C-12),45.1(C-13),48.0(C-14),32.2(C-15),29.0(C-16),49.1(C-17),15.8(C-18),17.8(C-19),36.6(C-20),18.8(C-21),35.1(C-22),31.5(C-23),157.0(C-24),34.0(C-25),22.1(C-26),22.1(C-27),106.2(C-28),14.5(C-29),25.3(C-30)。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12]报道的3β-hydroxy-4α,14α-dimethyl-5α-ergosta-8,24(28)-dien-7-one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10 白色针晶(丙酮),TLC上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显紫红色,与β-谷甾醇对照品用不同展开系统共薄层色谱,二者Rf相同,故鉴定化合物10为β-谷甾醇。

化合物11 白色粉末; 1H-NMR(CDCl3,400 MHz)δ:5.64(1H,d,J=5.8 Hz,H-6),5.09(1H,t,J=7.0 Hz,H-24),3.47(1H,m,H-3),1.69(3H,s,H-27),1.61(3H,s,H-26),1.14(3H,s,H-28),1.06(3H,s,H-29),0.88(3H,s,H-19),0.86(3H,d,J=8.0 Hz,H-21),0.84(3H,s,H-30),0.81(3H,s,H-18);13C-NMR(CDCl3,100 MHz)δ:18.9(C-1),28.2(C-2),76.4(C-3),40.9(C-4),141.9(C-5),121.8(C-6),19.0(C-7),49.4(C-8),35.1(C-9),44.5(C-10),34.1(C-11),35.2(C-12),46.0(C-13),47.4(C-14),30.3(C-15),28.9(C-16),49.8(C-17),15.4(C-18),27.8(C-19),35.3(C-20),18.7(C-21),35.7(C-22),24.6(C-23),125.2(C-24),130.9(C-25),25.5(C-26),16.5(C-27),25.2(C-28),25.7(C-29),17.6(C-30)。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13]报道的10α-cucurbitadienol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12 微黄色无定形粉末; ESI-MS m/z 215 [M+Na]+; 1H-NMR(acetone-d6,400 MHz)δ:8.79(1H,s,-OH),7.84(1H,d,J=9.5 Hz,H-4),7.19(1H,s,H-5),6.79(1H,s,H-8),6.17(1H,d,J=9.5 Hz,H-3),3.90(3H,s,-OCH3);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61.2(C-2),109.8(C-3),144.6(C-4),112.0(C-5),145.9(C-6),151.7(C-7),103.6(C-8),56.6(-OCH3)。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6]报道的莨菪亭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13 白色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8.16(3H,s,OH-3,4,5),7.14(2H,s,H-2,6),4.23(2H,q,J=7.1 Hz,-OCH2),1.28(3H,t,J=7.1 Hz,-CH3);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22.1(C-1),109.8(C-2,6),145.9(C-3,5),138.6(C-4),166.9(C-7),61.0(-CH2-),14.6(-CH3)。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14]报道的没食子酸乙酯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14 白色无定形粉末; 1H-NMR(CDCl3,400 MHz)δ:9.87(1H,s,H-7),7.81(2H,d,J=7.5 Hz,H-2,6),6.96(2H,d,J=7.5 Hz,H-3,5); 13C-NMR(CDCl3,150 MHz)δ:130.2(C-1),132.6(C-2,6),116.1(C-3,5),161.5(C-4),191.2(C-7)。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15]报道的对羟基苯甲醛数据基本一致。

化合物15 白色无定形粉末; ESI-MS m/z 137[M-H]-; 1H-NMR(CDCl3,500 MHz)δ:7.11(1H,t,J=7.8 Hz,H-5),6.72(1H,d,J=1.8 Hz,H-2),6.68(1H,d,J=7.8 Hz,H-6),6.68(1H,dd,J=1.8,7.8 Hz,H-4),3.78(2H,t,J=6.6 Hz,H-8),2.75(2H,t,J=6.6 Hz,H-7); 13C-NMR(CDCl3,125 MHz)δ:140.2(C-1),115.9(C-2),156.5(C-3),113.4(C-4),129.6(C-5),120.5(C-6),38.9(C-7),63.3(C-8)。根据以上质谱和核磁数据鉴定化合物15为3-hydroxybenzeneethanol[16]。

化合物16 白色粉末; 1H-NMR(acetone-d6,400 MHz)δ:6.02(1H,s,H-5),5.94(1H,s,H-3),3.89(3H,s,-OCH3),2.54(3H,s,H-8); 13C-NMR(acetone-d6,100 MHz)δ:104.5(C-1),165.7(C-2),96.6(C-3),164.7(C-4),91.7(C-5),168.2(C-6),203.4(C-7),32.9(C-8),56.1(-OCH3)。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17]报道的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数据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 第44卷. 第3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76.

[2] 范君文, 于录, 马兰芝, 等. 29种中药提取物抗结核药物敏感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4):1.

[3] Yang D S, Zhang Y L, Peng W B, et al. Jatropholane-type diterpenes from Euphorbia sikkimensis [J]. J Nat Prod, 2013, 76:265.

[4] Yang D S, Peng W B, Li Z L,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Euphorbia sikkimensis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J]. Nat Prod Bioprospect, 2013, 3:112.

[5] 尚明英, 蔡少青, 韩健, 等. 中药葫芦巴的黄酮类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8, 23(10):614.

[6] 张维库, 杨国恩, 李茜, 等. 对叶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20):1694.

[7] Begum A S, Sahai M, Fujimoto Y, et al. A new kaempferol diglycoside from Datura suaveolens Humb. & Bonpl. Ex. Willd [J]. Nat Prod Res, 2006, 20(13):1231.

[8] Fraisse D, Heitz A, Carnat A, et al. Quercetin 3-arabinopyranoside, a major flavonoid compound from Alchmilla xanthochlora [J]. Fitoterapia, 2000, 71:463.

[9] Iwagawa T, Kawasaki J I, Hase T, et al. An acylated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Lasiobema japonica [J]. Phytochemistry, 1990, 29(3):1013.

[10] 高锦明, 董泽军, 刘吉开. 蓝黄红菇的化学成分[J]. 云南植物研究, 2000, 22(1):85.

[11] 杜江. 中国特有植物杉木及传统中药白玉兰的化学成分研究[D].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12] Tanaka R, Kasubuchi K, Kita S, et al. Obtusifoliol and related steroids from the whole herb of Euphorbia chamaesyce [J]. Phytochemistry, 1999, 51:457.

[13] Nes W D, Wong R Y, Benson M, et al. Conformational analysis of 10α-cucurbitadienol [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1, 18:1272.

[14] 杨华良,庾石山, 裴月湖,短萼仅花叶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2):2633.

[15] 陈业高, 于丽丽. 补骨脂化学成分的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5(4):52.

[16] Lee C W, Son E M, Kim H S, et al. Synthetic tyrosyl gallate derivatives as potent melanin formation inhibitors [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7, 17:5462.

[17] 刘向前, 贾忠建, 刘自民. 狭叶地榆化学成分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2, 13(6):767.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uphorbia sikkimensis

YANG Da-song1,2,3, WEI Jian-guo1,2,3,4, YANG Yong-ping1,2,3, YANG Yong-hong4, LI Xiao-li1,2,3*

(1.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Plants and Biotechnology,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1, China;

2. Plant Germplasm and Genomics Center, the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1, China;

3.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at Kunming,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1, China;

4.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Sixte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Euphorbia sikkimensis by means of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such as silica gel, Sephades LH-20 and RP-18,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as naringenin(1), kaempferol(2), quercetin(3), kaempferol-3-O-α-L-arabinopyranoside(4), 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5), quercetin-3-O-(2″-galloyl)-α-L-arabinopyranoside(6), 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7), stigmast-5-ene-7-one-3β-ol(8), 3β-hydroxy-4α,14α-dimethyl-5α-ergosta-8,24(28)-dien-7-one(9), β-sitosterol(10), 10-cucurbitadienol(11), scopoletin(12), ethyl gallate(13), p-hydroxybenzaldehyde(14), 3-hydroxybenzeneethanol(15),and 2,4-di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16)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data analysis. All the compounds are isolat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ounds 1, 4-8, 15 are obtained from Euphorbia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篇7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养成教育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如今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有害气体超标和雾霾等现象日益严重,这些现实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身边的不少人随手扔弃废旧电池,乱吐口香糖、乱放鞭炮等现象也反映出人们的环保意识软弱。而环境与化学有密切关联,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结合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化学老师的责任,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教师应该收集、积累环保信息使教学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切合实际的切入点。如随着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的增加,我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让学生形成环保忧患意识,从而保护环境的决心。如结合汽车尾气、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臭氧空洞又导致越来越多的不明人类疾病与生物变异,癌症发病率随之上升。结合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及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源及环境的污染并给人体带来危害;结合有机物中高聚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的解决办法,等等。课堂是传授环保知识和意识的主阵地,化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探究学习,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体收集关于水污染的情况及治理水污染的信息,并分组讨论为什么要禁止白色垃圾,为什么禁用含磷洗衣粉等,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的答案增强环保意识。

此外,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倡导低碳生活。例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低碳出行,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努力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二、利用化学实验环节,渗透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环境保护上有着非常实际的应用,治理污染的技术也大多是化学实验基础上的应用,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有直观性。

在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可以身体力行地进行环保教育,指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如在做有毒气体放出的实验时,对气体排放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又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对于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可以通过燃烧转化成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气体,制备氯气时剩余的氯气可以用稀碱液吸收,等等。

发展微型实验,在保证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采用微型实验不仅节约了药品,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如:氯离子的检验、卤素之间的置换萃取实验等就可以通过微型实验完成,效果很好。

对实验结束后的实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妥善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以减少污染。比如银镜反应后含重金属的废液就应该回收到指定器皿里,并引导学生思考回收的意义及回收液如何变废为宝等相关问题,指导学生从身边做起,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苯酚、汞等有毒且易挥发的物质,钾、钠等易燃物,它们的使用和保存就是很好的教学案例。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生产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通过组织参观、调查、研究性学习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实地环保教育。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污水处理情况,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并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如何改进处理“三废”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测定附近河沟和湖水的酸碱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身边环境,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最好的方法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分小组讨论等探究性学习方式,查找如何处理环境污染及如何进行废物利用。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环保知识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以短文的形式写出来并选取优秀作品贴在宣传栏中,让更多学生阅读,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将教学内容和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蒋帮本.化学教学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J].中学教师,2009,04.

篇8

【关键词】高职学报;信息化;在线编辑

在传统高职院校学报出版过程中,纸作为信息承载与传播的主要介质,具有一定的传播局限,特别是在学报稿件收集、审理、编校等具体操作过程中,纸质化编辑为主的编辑模式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学报信息化建设也已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对学报进行信息化建设,加快审稿过程、优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质量,同时也加强学报对外宣传力度,是此次研究的目的。以Y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信息化建设为例,此次研究从在线编辑系统、学报网站、学报微信公众号建设等方面对高职学报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索。

1高职学报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1.1高职学报传统出版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学报编辑部的编辑流程一般采用手工方式,稿件处理周期长,工作效率低,容易出现错误。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学报编辑部掌握稿件总体情况困难;重复性工作多;稿件查询困难;选择审稿专家难度大;发行工作难度大。同时,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等流程依靠传统寄送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虽然稿件己从过去的纯纸质版发展成现在的纸质版与电子版结合,但是仅凭编辑人员通过QQ、邮箱等途径一对一收发、处理稿件,没有系统地整合,投稿、审稿进程缓慢。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以及不同审稿环节上的稿件分类等细节工作也需要耗费较长的周期,精准度要求高、周期长,传统编辑流程会影响稿件时效性,同时也导致作者与编辑部人力物力上的损失。另外,在学报宣传领域,基本上靠口耳相传与读者的主动搜索,投稿渠道狭窄。读者在网上搜索学报信息时,所获得的有效资料有限,影响学报优质稿件的收集与自身品牌宣传。

1.2高职学报信息化建设现状

数字化校园建设己在各大高等院校全面渗透并迅速发展,部分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但就学报信息化建设而言,相关的系统建设还比较基础,譬如只建立单独的稿件数据库、作者数据库等,或者只是简单的学报电子资料备档,信息分布零散、交叉混乱,没有实现有效整合,从而造成编辑人员的大量重复性工作,不利于系统化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学报管理水平,实现人员、信息、技术的优化整合,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准度,学报编辑部应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学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单纯的稿件编辑、出版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管理,建立更加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适应高等院校学报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学报管理这一方面,商品化软件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学报具有的地域性与个性化来说,可移植性与兼容性不是很高,有碍系统在编辑部门的应用,况且要购买相对成熟的系统价格不菲,部分高职学报编辑部难以承受。因此,如何在适应高职院校学报工作实际情况与业务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信息化建设途径,是目前部分高职学报面临的难题。Y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结合学院信息化建设条件与学报自身情况,对学报编辑工作、宣传窗口进行了信息化升级。

2高职学报信息化建设途径

学报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将稿件处理过程中的资料、数据按照固有的编辑业务流程组成一个在线编辑系统,快速准确地采集稿件、传递审核数据,使得稿件状态及相关审核信息在编辑、作者、审稿专家之间有效传递,从而缩短审稿周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便捷优势,实现学报编辑部办公系统自动化,建立稿件、作者、专家数据库,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数据的重复录入,用信息系统替代部分的人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现代化管理的目的。学报编辑部进行了系列调研后,最终选定中国知网提供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3.0,该系统的优势在于:学报编辑部可以根据具体需求编制个性化应用模块,以适应本学报工作流程,且模块编辑简洁,可快速应用于日常的管理工作;同时该系统可免费使用,能够为学院节省不少经费。为实现系统对实际工作流程的仿真,编辑部在实际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流程整理、优化,并通过已有的稿件、作者、专家库的支持,经过实际操作体验来反复调式、修改后,最终完成在线编辑系统的建设,实现稿件编辑流程全部在线化。作者直接投稿在在线编辑系统中,编辑通过专家库选择审稿专家,完成初审、复审、专家审稿、终审等操作。在整个流程中,编辑与专家可随时随地线上审稿,作者可通过系统反馈至邮箱的提示信息及时掌握稿件动态并修改稿件。同时,通过该系统线上一对一与作者签订保密协议、电子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协议,有效预防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2.2学报网站建设

一个功能完善的学报网站,需要保证学报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既能方便读者获取学报信息,加强编辑、作者、专家及读者之间的交流联系,又能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对于促进办刊模式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Y职业技术学院网站已有的良好的资源传播与宣传窗口作用,学报编辑部选择依靠学院官方网站构建了二级网站,一方面从学院师生及家长、通信行业相关专业人士等比较广度的受众群中分流出学报读者,针对性较强,另一方面对于初次搜索学报的读者,先进入更有权威性的学院官网,信赖值会更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假网站假链接混淆现象的发生。在网站建设初期,主要是框架与栏目的搭建,学报网站信息更新略微滞后,网站的功能也未起到明显的效果。在学报信息化建设后半程中,编辑部对学报网站部分功能升级,并结合学报自身情况,丰富内容,定时上传已出版资源,链接在线编辑系统等,实现了学报宣传、办公、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合理运用:1)学报信息:学报简介、各类新闻公告、规章制度等;2)学报资源:印刷版过刊目录、内容下载、知网在线阅读链接等;3)学报在线办公:读者登录、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4)学报综合服务:友情链接、文章导读等。学报网站的升级改造将读者、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等各方面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打破了以往学报网站功能单一、实用性偏低的窘境。

2.3学报微信公众号建设

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其传播模式已为广大用户所接受,依靠微信平台来促进学报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学报编辑部对学报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基础建设与活动策划准备,以期在品牌宣传、期刊发行、选题策划、专家审稿等多方面寻求突破。1)加强学报宣传效果。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学报新闻、活动,服务读者、消息,以达到增强用户粘性并起到一定宣传效果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服务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将公众号的用户引流至学报官网或行业网站。2)建立新的学报发行渠道。一般高职院校学报传统纸质发行量较低,加之大多数读者已习惯通过移动终端、网络媒体来获取信息,因此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学报消息、刊载内容,为订阅用户提供专门的免费下载服务,对学报受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3总结

当然,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学报信息化的进程并不单纯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这个过程既有编辑管理技术、出版流程信息化等方面的系统工程,也有革新编辑理念、提高编辑人员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内容,所涉方方面面还需进一步细致深化。从Y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来看,高职学报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传统期刊出版的诸多难题。既合理利用了网络资源,节约成本,克服高职学报经费不足等劣势,也优化了出版流程,简化冗余,进而提高学报信息的利用率和传播率,促进行业信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李艺.略论市场化、信息化浪潮下科技期刊的体制创新[J].编辑学刊,2015(4):102-105.

[2]王轶.我国高水平学术期刊信息化水平的调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11):105-108.

[3]刘洁,高佳.新形势下研究型高校学报的网络化建设[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4):347-349.

[4]洪鸥,姜春明,王宁.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出版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895-901.

[5]姜红贵,王全金,王建华.高校学报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2(1):113-116.

[6]黄媛媛,李瑜.浅析基于协同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5-49.

篇9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Chin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化工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438-1157

国内刊号:11-1946/TQ

邮发代号:2-37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2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篇10

关键词:环保理念;多媒体;废弃物处理;实验药品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同时也是向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场所,可以说,初中生是未来环保事业的主力军,要想使我国的环保事业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对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让环保意识渗进初中生的脑中。所以,在中学化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环保理念应该受到重视,这既是每个学生应该自我意识到的,也是每个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

一、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将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现代生活也离不开环保理念,环保理念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初中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到各类环保事业中来,为环保事业贡献出自身的一分力。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对这些废弃物作出及时的处理而随意排放、乱扔、乱倒,长此以往,除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各种坏的行为习惯。如果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废弃物被合理处理掉,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还会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到实际应用的技术,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由此可见,环保理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将环保观念传递下去,为了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延续,一起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二、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理念的方法

1.适当引入多媒体工具,进行模拟实验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很多化学实验由于污染严重、危险性高、实验过程不容易掌握等而不适合在课堂展开,而多媒体工具的引入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实验过程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出来,产生出来的效果与真实实验极其相似。但是虚拟出来的实验不可能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所以,老师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2.对实验废弃物进行恰当的处理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其危害性和成分复杂性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且难清除。所以,在实验结束后所产生的废弃物不能任意地倒入垃圾桶和下水道,而要进行恰当的处理。教师在准备化学实验的时候,就可以多准备几个废料桶,让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将废弃物分类丢进不同的废料桶,最后交由老师统一处理,以达到废弃物无害化的标准。比如,一些酸性废弃液,我们可以使用碱性废液与其进行中和作用,使其变成中性后再排放出去,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大大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除了无害处理外,还有一大部分的实验废料也可以回收利用。

3.对实验进行适当改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材料不一样,产生的化学污染也完全不一样。所以,在环保理念下,我们可以对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材料进行改进,以便在同样或者更好的实验效果之下实现污染的最小化。比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对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良,首先减少白磷的分量,然后把较大的烧杯换成250 mL的,再将烧杯放入装有少量水的水槽中,然后在烧杯的外部放上一个玻璃钟罩。这样,就算白磷的用量较小,学生同样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但是这些白烟不会像之前的实验一样扩散到空气中,而是被水槽中的水所吸收,最后就能达到降低污染的目的。

4.对实验药品的取用进行规范

在化学实验中,实验药品是最重要的。而化学实验产生的大部分污染都与实验药品使用不当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实验药品的使用不谨慎,太过随意,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还会造成实验药品的缺失和浪费。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实验药品的取用进行一定的规范,明确取量的多少,不能对用量的多少太过随意。在化学实验中,在不对实验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下,我们在取用实验药品的时候应尽量降低其使用量。

总之,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力度,这不仅是当前环保事业的重要策略,也是化学学科研究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在日常的化学实验中,身为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和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绿色”环保化学实验理念。

参考文献:

[1]赵霞.初中化学实验中环保理念的渗透[J].数理化学习,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