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竞赛范文

时间:2023-03-27 08: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竞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竞赛

篇1

一、 开展化学竞赛,培养科学学习方法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被列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根本上向教育者提出了改变了原有的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这个理念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旨在使教学活动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知识的探究转化,使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化。

化学竞赛活动的优点正在于其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让学生学习、模仿,然后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又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尽能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对所授的知识点就会有新的见解,并能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这时学生就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越教师的思维模式,达到一种新的对知识点理解的境界。因此化学竞赛活动能充分实践“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通过全新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 开展化学竞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反应在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就是要求教育者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学能力,能够终身学习。

化学竞赛活动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当然这是建立在化学竞赛试题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的。化学竞赛试题的解答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打破定势思维,突出猜想,重视想像,注重立体交叉和整体思维,采取开放性应答方式,关注个性创造能力。“竞赛”可以不断激励学生,学生想在激烈的竞赛环境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竞赛”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一定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三、 开展化学竞赛,塑造优秀学生群体

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等是化学竞赛所具有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一个对化学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的学生,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并愿意把化学作为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

化学竞赛选手往往不满足现有的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他们天资聪颖,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富有创造性,大多能进行超前学习。而化学竞赛正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竞赛的培训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参加竞赛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逐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大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为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因此搞好竞赛辅导是学校培养学科尖子生和形成优秀学生群体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四、 开展化学竞赛,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和自身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复合型,科研型教师则是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没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教学本领是不能胜任的,也不是一两个教师能承担得了的,搞好化学竞赛需要一支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五、 开展化学竞赛,拓展第二课堂学习

篇2

【关键词】 化学竞赛辅导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82-01

我校近年来开始重视学科竞赛,在学科竞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化学竞赛,成绩比较突出,这些成绩和化学竞赛辅导老师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化学竞赛辅导的经验,谈谈化学竞赛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它表现为一个人能全面看问题,善于着眼于事物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从多方面找出问题的本质。为此就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和理解问题。

例如:共价键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那么键的极性和化合价之间有没有联系?我们知道,键的极性的形成是由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者电子的完全得失造成的,离子键都是极性的,离子键的极性肯定大于共价键的极性。而化合价的形成同样也是由于电子的偏移造成的,两者之间肯定存在联系。我们看两个例子Na2O2、CaC2。氧原子和碳原子为什么是-1价?这是因为O-O之间存在一个非极性键,C-C之间存在三个非极性键。形成非极性键的共用电子对不偏移,对化合价没有贡献。所以O“损失”了一价,C“损失”了三价。

同样我们可以从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同种原子之间是否存在共价键,存在多少。

例如:Mg2N3中N原子是-3价,故不存在N-N非极性键。

2.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和深入的思考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摩尔质量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化学式量记得很清楚。殊不知,这个推导出来的知识害苦了我们。当原子量的标准减小1倍,变为12C质量的1/24时,化学式量变为原来的两倍。摩尔质量如何变化?不变!摩尔质量是指一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mol。而一摩尔物质含有NA个物质的微粒,只要NA的值不变,摩尔质量的数值就不变。学习概念时我们应从“源头”开始,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能断章取义,记住大量推论了事。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1.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独立程度。它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善于探究寻求答案,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具有明辨是非,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与失误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思维的批判性品质能得到极大地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具备独立的见解才能进行批判,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判断非极性键的依据是形成共价键的双方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若元素相同,则为非极性键,若元素不同,则为极性键。换句话说,非极性键的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但有的学生就问,乙醇CH3CH2OH中C-C键是非极性键吗?元素是同种元素,但是两个碳原子不相同,一个接了3个氢,一个接了2个氢和一个羟基。C-C的电子云肯定偏向接羟基的碳原子。应该是极性键!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是指思维的精确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深刻性。思维的严密性表现在思维的全面、准确,在问题出现时要考虑到问题发生的可能因素、问题发生的根源、实质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从问题的实质入手,着力于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过程,使问题的结果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较好的解决问题。

在化学竞赛辅导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思考问题时顾此失彼,不能全面细致的照顾到有关问题的所有信息,因而在回答问题时漏洞百出。究其原因,既有思维定势造成的,又有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造成的,反映出思维单一性。

例如:我们在讨论“碳原子在10个以内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的烷烃有哪些”时,学生一般能写出下面四种结构。CH4CH3CH3

但是参加竞赛辅导的学生就会思考它们有什么规律?碳原子大于10的烷烃如何写?烯烃呢?我们可以看出2,3-二甲基丙烷是甲烷中的氢原子全部被甲基取代后的产物。同样2,2,3,3-四甲基丁烷是乙烷中全部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的产物。那么2,3-二甲基丙烷和2,2,3,3-四甲基丁烷中氢原子又分别全部被甲基取代后的产物同样只有一种一氯代物。同样2,3-二甲基丙烷中的氢被叔丁基(-C(CH3)3)取代后的产物也只有一种一氯取代物。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善于改变观察和理解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机智地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思维的感受力要强(敏感),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有效处理。化学竞赛辅导中通常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联想,而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

篇3

译者说明:国际化学竞赛过去只有理论原理的大纲没有实验竞赛的大纲。1998年10月在斯洛伐克布拉津斯拉伐斯的摩尔尼斯宫会议中心举行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实验竞赛大纲,现译制如下。这个大纲跟理论大纲的格式相同,分一、二、三级,其具体说明请参照理论大纲,不再细述,应强调的只是:属于第三级的内容在竞赛前由主办国发出的预备题中提及的才能作为下届国际化学竞赛的实验竞赛内容。建议我国全国化学竞赛的实验竞赛的内容参照此大纲进行调整。

1.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合成

1.1使用燃具和电热板加热1

1.2液体的加热1

1.3易燃物和易燃材料的处理与操作1

1.4用分析天平称量1

1.5量筒、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1

1.6由固体和溶剂制备溶液1

1.7溶液的混合与稀释1

1.8液体的混合与搅拌1

1.9搅拌器和电磁搅拌器的使用2

1.10滴液漏斗的使用1

1.11在平底烧瓶里进行合成-一般原理1

1.12在圆底烧瓶里进行合成-一般原理1

1.13在密闭仪器装置里进行合成--一般原理1

1.14用微型仪器进行合成3

1.15回流下加热反应混合物2

1.16常压蒸馏2

1.17减压蒸馏3

1.18水蒸气蒸馏3

1.19透过平摊的滤纸的过滤1

1.20透过卷拢的滤纸的过滤1

1.21减压水泵操作1

1.22布氏漏斗操作1

1.23玻璃漏斗(垂熔漏斗、烧结漏斗)过滤1

1.24倾析法洗涤沉淀1

1.25在漏斗上洗涤沉淀2

1.26在漏斗上用恰当的溶剂干燥沉淀2

1.27在水溶液中重结晶1

1.28在给定的(已知的)有机溶剂里进行重结晶2

1.29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重结晶3

1.30在干燥箱里进行干燥2

1.31在保干器里进行干燥2

1.32洗气瓶的连结和使用2

1.33用不相溶的溶剂进行萃取1

2.无机物和有机物的鉴定--一般原理

2.1试管反应1

2.2使用点滴板和滤纸的反应操作技术1

2.3命题人选定某些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分组反应检出2

2.4命题人选定某些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个别反应检出2

2.5命题人选定某些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特殊反应检出3

2.6用铂丝、MgO棒、钴玻璃的焰色反应检出元素2

2.7使用手持光谱仪/煤气灯光谱仪3

2.8使用Kofler熔点测定仪或类似仪器3

2.9命题人选定有机物基本官能团的定性检出2

2.10使用特殊试剂检出有机物3

3.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测定--一般原理

3.1利用沉淀反应的定量测定2

3.2沉淀在坩埚里灼烧1

3.3容量分析1

3.4滴定的规则1

3.5移液球的使用1

3.6标准溶液的制备2

3.7酸碱滴定2

3.8酸碱滴定中的指示剂变色2

3.9直接滴定与间接滴定(返滴定)3

3.10磁性测定3

3.11碘量法3

3.12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其他测定类型3

3.13配合滴定3

3.14配合滴定中溶液的颜色变化3

3.15沉淀滴定3

3.16量热滴定3

4.特殊测量和操作步骤

4.1用pH计的测量2

4.2薄层色谱3

4.3柱层析3

4.4离子交换分离3

4.5紫外可见光谱3

4.6电导测定3

5.实验结果处理

篇4

一、 早计划、早安排

初中化学是进入初三才开设的一门新学科, 一年时间要完成初中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升学考试的指导。要从中培养拔尖人才, 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辅导计划是很难完成的。因为化学竞赛辅导一般不能利用平时上课时间进行, 以免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 才能既配合课堂教学, 巩固课内学习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拓宽、深化学生的知识面, 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所以, 竞赛辅导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学校、年级的整体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考虑。这样不仅可以使化学竞赛辅导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和落实, 保证计划的连续性, 防止中断并减少随意性; 而且将竞赛辅导的知识内容计划好, 内容应具有系统性, 避免杂乱无章。

二、 鼓励参与、集中辅导

所谓鼓励参与就是学生自愿报名, 也可以结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的选拔和推荐。通常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但也可以吸收成绩一般却喜欢动手、乐于动脑或愿意深入了解化学的同学参加。在辅导过程中如有学生认为某些内容太难接受, 可以退出辅导, 以免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组员偶尔有调整, 也能保持队伍相对稳定。

集中辅导是把参加辅导的不同班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辅导。竞赛辅导小组成立后, 辅导教师应承担班主任的职责, 除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活动外,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本小组的目标、要求、应有的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 平时的教学活动应从一开始就注意营造奋发向上、追求真理、顽强不屈、互相协作的气氛,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群体。还可以在校内红榜公布组员,扩大影响并促进组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知识的掌握、拓宽及选拔

能力的渗透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 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化学素质与能力则是一句空话。因此, 前期抓住课本知识, 要求学生吃透、步步过关, 不能随意加快和提高。在中后期可以适当加快进度。由于每个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少学生学习化学前就已初步具备良好的素质, 思维敏捷, 领悟力强。因此在正常的教学中, 利用课堂的3到5分钟时间, 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化, 把初高中知识进行有机衔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三化学开了一两个月以后, 就可以确定出参加竞赛辅导的人选。利用竞赛辅导课时间, 老师对课堂知识进行适当地拓宽, 特别是注重化学知识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实际的联系。根据需要, 还可以适当的增做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这些学习, 可开阔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篇5

一、突出开放性

例1(2008年全国赛题6)常温常压下,10mL某气态物质含有2.68×1020个分子,而这些分子里又含有8.04×1020个原子,则判断该物质是一种( )。

A.单质B.化合物C.混合物D.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题中数据告诉我们:该物质的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通常所见的臭氧(O3)符合条件,CO2的每个分子中也含有3个原子,也符合条件。意大利科学家制造出的新型氧分子( O4 )如果和氧气分子( O2 )混合,也满足条件,因此符合条件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解析:仔细分析给出的5种物质的化学式:从组成上讲,这5种物质均由氢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除氢元素外,其他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从量的方面分析,5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从元素的质量分数分析,5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减小;对于CH4、NH3、H2O、HF 4种物质来说,其分子所含核外电子总数都是10,而HCl为18。

答案: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减小,HCl,10。

启示: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多角度分析,多层次思考,以探寻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等情况。

二、突出科学探究性

例3(2008年全国赛题25)A、B是实验室两种常见的玻璃仪器

(1)下表内绘制了两种仪器上部约的局部特征,请你分别根据其用途补绘剩余部分。

解析:(1)根据给出的仪器A和B的用途可以知道A应为试管,B应为烧瓶。

(2)给出的仪器能够装配的“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图1所示:

因此所选用的仪器应为②⑤⑥⑧,该装置用于常温下的固体与液体反应,反应不需要加热,初中化学中学过的氢气、 二氧化碳、氧气(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备)均能用该套装置制取。

答案:(1)略;(2)②⑤⑥⑧,氢气、 二氧化碳。

例4(2008年全国赛题26)某同学为了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了猜想:a.可能是二氧化碳;b.可能是一氧化碳。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

①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二氧化碳;

②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气体为一氧化碳。

请你回答:

(1)该同学的猜想是否严谨,若不严谨,请作补充;

(2)请你对该实验装置予以评价。

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同样也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同学的猜想不严谨;若木炭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CO,有毒的CO进入空气中便会污染环境,因此应将一氧化碳进行处理,如将其点燃或用气球收集起来。

答案:(1)不严谨,CO2中混有CO同样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装置不够环保,因为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反应中产生的CO进入空气会污染环境。

启示: 探究试题貌似复杂,有的知识还比较陌生,乍一看觉得很难下手。事实上,解答该类试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都是曾经学过和应用过的,解题时只要能静下心来读懂题意基本上就可以攻克。在进行探究时要注意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找到解决新问题的钥匙,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得出结论。

三、突出新信息、新情境

例5 (2008年全国赛题18)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就。

不同物质接触面的过渡区称为界面,若其中一物质为气态时,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在其表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表面现象,而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

(1)界面的类型从形式上可以根据物质的三态来划分,如液――固界面等。表面现象主要研究的是、界面上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

(2)下列哪些研究属于表面化学研究的范畴(填字母编号)。

a.钢铁的生锈

b.以金属为催化剂,用氮、氢合成氨

c.以铂、铑等为催化剂,将汽车尾气中的NOx、CO等转化为无污染物质

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以知道:表面现象是气体与固体、或气体与液体在其表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因此表面现象主要研究的是气――固界面、气――液界面上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2)表面化学研究的范畴是气体与固体、气体与液体之间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现象,a、b、c三个选项中均涉及气――液、气――固之间的反应,3个化学反应中均有气体参加,因此均属于表面化学研究的范畴。

答案:( 1 )气――固、气――液;a、b、c。

例6(2008年全国赛题16)用于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FTFE,它是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①具有特有的表面抗粘着的性能;

②使用寿命至少为25~35年,是用于永久性多层可移动屋顶结构的理想材料;

③达到B1、DIN4102防火等级标准,且不会自燃;

④质量很轻,只有同等大小的玻璃质量的1%;

⑤韧性好、抗拉强度高、不易被撕裂,延展性大于400%;

⑥能有效利用自然光,透光率可高达95%,同时起到保温隔热的性能,节省能源。

(1)②说明ETFE的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F较 (填“稳定”或“活泼”);

(2)上述特点中,属于ETFE的物理性质的有 。

解析:根据信息“FTFE的使用寿命至少为25~35年,是用于永久性多层可移动屋顶结构的理想材料”,可知其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F较比较稳定;(2)物质的物理性包括物质的密度、延展性、强度、硬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因此④⑤⑥指的均是ETFE的物理性质。

答案:(1)稳定;(2)④⑤⑥.

启示: 从信息试题的解答要求来看,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即题目看来很新颖、要求很高,但解题用到的知识往往是初中的基础化学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

四、突出考查归纳、总结与推理能力

例8(2008年全国赛题14)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Na+、NH4+、Ba2+、Cl-、CO32-、SO42-。现取两份200 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第一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收集到气体0.68g;②第二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 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约为2.33g,根据上述买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解析:铵盐与NaOH溶液共热会产生NH3,因此题中的0.68g气体的质量实际就是产生的NH3的质量,根据关系NH4+――NH3可以计算出NH4+的质量为0.72g;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沉淀,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沉淀为BaCO3和BaSO4,且BaSO4的质量为2.33g,BaCO3的质量为:6.27 g-2.33g=3.94g,据此很容易知道CO32-的质量为1.2g、SO42-的质量为0.96g,与CO32-结合所需NH4+的质量为0.72g,与SO42-结合所需NH4+的质量为0.36g,但题中NH4+的总质量只有0.72g,因此一定含有Na+。

答案:B、C 。

例9(2008年全国赛题20)下列物质及其相互转化,都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其中A、B、M、E均为常见的单质,F为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①一定量的A在B中点燃可生成C和D的混合物,且C、D均为无色气体,C是常见的还原剂,可与B进一步反应生成D;

解析:氢能源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A在B中能够燃烧,说明B能够支持燃烧,应为O2,反应:M+BG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最佳反应,可知M为H2,G为H2O;由A在B中燃烧的产物之一C是常见的还原剂可知,C应为CO,D则为CO2;F为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据③可知L为Ca(OH)2,F为CaCO3;CO能够与铁的氧化物反应,因此在冶金工业中通常用来冶炼钢铁。

启示: 同学们要善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积累、归纳和整理,如对物质的分类、组成、性质、用途、物质间的转化、制法等方面进行对比,使之形成知识块,以便准确迅速地解答问题。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竞赛 创新能力 中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14-02

[收稿时间]2013-06-07

[作者简介]潘激扬(1963-),女,江苏无锡人,学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张园园(1979-),女,辽宁庄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笔者认为化学实验竞赛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很需要利用这种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竞赛的全过程,使个人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化学实验竞赛的目的与意义

(一)化学实验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如今的大学生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父母几乎为他们包办了一切,于是造成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缺乏、动手能力低下”的问题。然而,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不管是科研机构还是医药企业,需要的都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是有头脑、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教学活动来协助社会改善这个老大难问题。化学实验竞赛恰恰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培养化学实验竞赛参与者,落实于日常,受益于长远

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使大学生充分培养动手能力,并亲身体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及动力。实验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手段。现在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条件的完善和改革,通过增加大量实验室设备、更新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大学生更愿意走进实验室,更愿意参与实验。从中挑选一些有潜质的学生成为化学实验竞赛的参与者。我们可以把培养化学实验竞赛参与者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尝试让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参与一些课程以外的实验,为日后独立参赛储备技能。

(三)化学实验竞赛的真正目的

化学实验竞赛可激发大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细致的思维方式,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化学实验竞赛还可为参赛者提供一个与化学领域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专家评委们会提出各种问题,他们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想让学生通过参与答辩,更加勤于思考,对更多的知识点不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通过专家评委以及指导老师们更深层次的诱导启发,参赛学生可体会到如何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所做的选题中,能发现更多相关联的问题,从而扩大知识面。

(四)化学实验竞赛的深远意义

化学实验竞赛有益于开发大学生的想象、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等。还可以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开阔视野、扩大与其他高校学子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习动力和科研热情。

二、化学实验竞赛的形式内容

竞赛内容一般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创新实验设计的评比

1.实验的摸索与实验内容的确立

在这个阶段,参与竞赛的同学会不断讨论研究实验方向及可行性,在反复实践中确立实验内容和选题。比如我校的参赛学生先是查阅相关文献,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和老师讨论其可行性,然后再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所有实验材料,摸索实验条件,优选出最佳条件,最终确立参赛方案。

2. 完成规定时间的视频资料的提交

在实验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参赛各队需要安排摄像来记录实验的全过程,并根据组委会要求对视频进行编辑和制作,最后提交整理好的文字及视频材料。

3.初次评定筛选

竞赛组委会通过各参赛队递交的材料,筛选出符合参赛条件的队伍,并通知参赛队伍在规定时间内在组织方安排的时间地点集合,宣布具体比赛事宜,签署参赛协议。

(二)PPT陈述及答辩

1.答辩的过程是学生们互相借鉴选题、开拓思路的好机会

在PPT陈述的过程里,学生们把前期所做的工作展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可以清楚地了解参赛队所选题目的新颖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互相学习、相互借鉴。比如某校选手针对蔬菜农药残留问题,选择研制一种专门检测农残的试纸;还有些选手针对目前的”毒胶囊” 事件,选择“鱼鳞明胶的热水法提取”的课题。

2.答辩的过程是在专家的帮助下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好机会

在PPT陈述的过程里,专家评委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们把握不了的难题,很多都是最基础的相关知识。比如评委面对“化学发光物质的合成”组的选手,就提出了“什么是荧光?”“什么是电子?发生什么能级跃迁能产生荧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仍然有选手回答不全面或不够准确,反映了我们的大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是很牢固,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

3.答辩的过程是在专家的点拨下深入思考的训练过程

许多参赛选手虽然在参赛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答辩环节还是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而这个时候,专家评委们就会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们做深层次的思考。我校选手在陈述中曾提到“丹皮酚的结构是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具有分子内氢键,所以具有挥发性”,专家老师就让选手再深入解释是分子中哪些基团形成的氢键。

4.答辩的过程是提高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良好机会

答辩中,选手们也许不能完全回答得出专家评委的提问,但积极思考、冷静面对就能让整个团队的表现优异。“鱼鳞明胶的热水法提取”的一个选手虽然对专家“什么叫胶原蛋白?”的回答不是尽善尽美,但同组选手联想到生物化学课程里学到的关于胶原蛋白的知识,以及胶原蛋白的分类等相关知识,补充得头头是道,令各位专家称赞。接下来专家提问实验中提及的 “为什么用了双缩脲试剂可判断蛋白是否水解完全?”一个选手回答不出,马上团队里另一名选手就替他作答“是因为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可呈现紫色。”紧接着评委问道“‘肽键’在有机化学里叫什么键?”一个选手迟疑了,另一名选手马上补充回答,是“酰胺键”,团队协作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实验技能操作比赛

在竞赛的该环节上,组委会设置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基础性的实验科目,内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四大化学的知识点。要求参赛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从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动手能力强弱、数据处理科学精准程度等多因素考量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操作水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将平日在校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应用于具体实验中,考查他们正确设计实验(设计正确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 参与竞赛与提高动手、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要教育大学生把握好学校提供的实验学习机会,在日常学习中就培养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探索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团体提供的各种竞赛机会,在参与中取得进步、在竞赛中得到锻炼,让自己在走入社会之前,有意识地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开拓眼界,去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笔者认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是可以通过参与类似的活动被激发的,这种热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大学生的潜能,为将来的社会实践、科研创新活动储备能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周艳军.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

篇7

关键词: 化学竞赛题 三维目标 有效落实

化学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竞赛试题既有选拔功能,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1];它既是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又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重要资源。一道好的试题,应当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应该能够很好地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既对教和学起到良好的评价作用,又能对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2010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第二十届天原杯)复赛试题》第26题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设真实的情景,考查学生综合处理实验探究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对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了有效落实。现结合本题目具体分析如下。

26.龙海实验学校初三兴趣小组利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制备氮化钙,并探究其化学式(实验式)。

(1)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2)反应过程中末端导管必须插入试管A的水中,目的是?

(3)制备氮化钙的操作步骤是:①打开活塞k并通入N;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③反应结束后?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

(4)数据记录如下:

[试题解析]本题从制备氮化钙这个知识点上来看是一道创新题目,但从实验装置原理上来看,并不陌生,类似于用氢气或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原理。

(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是一个常考查的基本技能。本题的装置较复杂,检查气密性时要考虑到现象的明显与否。

(2)钙能与化学性质稳定的氮气反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更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3)为了使生成的氮化钙在冷却的过程中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应该在氮气氛围中充分冷却。

(4)①从题中数据可求出参与反应的钙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不难求出x的值。

②由于钙容易与氧气反应,相同质量的钙分别与氧气和氮气反应时,生成物的质量前者大于后者,无形中相当于氮元素的含量增多,使钙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减小。

[参考答案](1)关闭活塞k,将末端导管插入试管A的水中,用酒精灯微热硬玻璃管,若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撤去酒精灯冷却后,在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在反应过程中导管末端必须始终插入试管A的水中,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末端导管进入实验装置,生成氧化钙,引入杂质。

(3)继续通入氮气,将末端导管从试管A中撤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量比减小,其个数比也变小,所以x值会减小。

[分析评价]本实验题目题材虽然不是直接来源于教材,但实验原理却源于教材。该试题以教材内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原理为基础,将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整合,既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在创设的真实的实验情境下――氮气与钙反应制取氮化钙的实验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体验到合成氮化钙过程中的成就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体对三维目标要求的考查情况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属钙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这一知识点的了解情况。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钙排在第二位,其化学活动性仅次于钾。它不仅可以与活泼的氧化剂氧气发生反应,而且可以与化学性质稳定的氮气发生反应。②开放性地考查钙或者是生成物容易与水反应的性质(根据题中装置干燥管的设置可知)。③考查装置末端盛水试管防止空气进入反应装置这一作用的知识点。④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技能及完成制取氮化钙操作过程的实验技能。⑤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简单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经历了制备氮化钙的实验过程,熟悉制备氮化钙的实验方法。②问题(2),以及问题(3)的第一问考查学生运用观察方法等获取信息、用文字表述有关的信息的能力。③考查学生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氮气中混有氧气时x值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题目通过对合成氮化钙实验的考查,学生体验到继承与创新的乐趣,形成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治学习惯;通过思考干燥管的设置、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的设置、氮气中混有氧气对x值影响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所必须的严谨求实、思维缜密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此题目是具有真实性情境的创造性、开放性的问题,它在体现课程标准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动机资源和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并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2]要使学生解答好这样的试题,教师就要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在处理教材时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向玉耀.化学教学,2008,(9):55.

[2]殷志宁.化学教学,2008,(5):70-71.

篇8

全市高中化学优质课竞赛在赣三中进行,感谢学校领导及化学教研组给我这次参赛的机会。时间是这样安排的:20日报名及考试,21日说课,取两项总分前六名于22日讲课。虽然我在考试环节中排名第五,但由于说课环节逊色一些,并没有取得好名次。尽管结果不是很理想,可我还是想说一说我的体会。

首先,最重要的是准确把握教材。作为教师,即使不是比赛课,也要准确地理解教材,这是根本问题。二,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内涵,教学素养要高。三,参加比赛的人要有一定的表现欲。我觉得在这方面我还有待提高。四,多争取支持,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何况身边的同事个个是诸葛亮呢。

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如有不妥,请领导与同仁批评指正。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将在自己的教学素养上多下工夫,我相信,勤奋与坚持的人是有奶吃的。

篇9

关键词: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3-02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大赛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通过竞赛推动高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促进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断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院目前已经组织学生参与多次电子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得了国家级及省级奖励。本文从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方法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关系入手,探索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策略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相互促进关系。

一、竞赛形式及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电子电路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涉及到电路理论、单片机、可编程器件、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等多门课程及电子信息类仿真软件与工具的应用。竞赛时间为连续的四个白天和三个晚上,在半封闭状态下进行。参赛成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提出设计方案,完成系统的硬件制作及软件调试,并且完成制作设计报告的撰写。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该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设计制作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身体素质都是一个挑战,它将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策略与方法

电子设计竞赛涉及到多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应当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来进行,在前期经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吸收部分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加入到竞赛培训队伍中来,利用周末、假期等课余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整个培训过程可大致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发动宣传阶段。利用入学教育、参观学习、作品展示、视频学习等方式,从进入大学的起,在入学教育讲座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宣传电子设计竞赛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大一、大二学生对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及主观能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对学校的支持性政策的宣传。促进学生对电子设计竞赛的参与兴趣的培养,吸收一批优秀的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培养队伍中,扩大培训的基数,充分发挥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2.理论学习阶段。通过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是《电路理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EDA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等。充分利用专业教育中的理论课教学环节,在《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检测与传感技术》等相关课程的知识传授作用,而对于低年级同学,则建议其提前了解相关的专业课程,并重点学习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相关技能课程。

3.集中培训阶段。在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专业工具软件的学习培训及硬件功能模块的设计、实验制作与应用调试。电子设计竞赛主要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电气信息类、电子技术类及智能控制类等,相关的专业仿真及应用软件,如Multisim,Pspice,Simulink,Proteus+keil C,protel等。专业工具软件的应用培训分小组进行,参与设计培训的学生可根据本人兴趣在指导老师的统筹协调下参与不同组别的专业软件应用培训,以便在提升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在参与竞赛时能进行协调搭配,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力量。在集中培训阶段,还需要完成常用功能模块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工作。在电子设计竞赛中,不同的设计课题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控制方案,但是对于常见的设计任务而言,一般需要完成电能变换主电路,信息采集与转换电路,输出显示(指示)电路与控制电路等,此外还需要基本的控制器最小系统,因此,在平时的集中训练中,分专题地对相关的电子信息类的功能电路模块进行分析与设计,通过模块电路的实际制作与实验调试掌握其基本技术性能,通过模块电路的实验数据结合仿真软件的仿真结果数据来对相关电路模块的功能参数进行修正,对相关的功能电路进行模块化、标准化设计,为下一阶段及竞赛提供实物支持。

4.赛前综合培训。在参与竞赛之前的约一个月的时间内进入赛前综合培训,在前期理论与实践强化的基础之上,主要进行电子系统集成综合培训,即根据电子竞赛的要求及历年的试题情况,对竞赛试题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之上,针对设计要求,将前期的功能模块进行系统集成,组成具有完整功能的电子系统。在赛前综合培训中,指导教师需要对系统的设计方向进行总体把握,提出相应的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并对最后的设计制作成品进行性能等级评定,指出其优点及不足之处,以便快速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培训结果及学生个人的特点,对参赛小组的成员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组合,考虑到不同成员的具体特长及团队协作能力,充分发挥竞赛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

三、自动化实践教学改革电子设计竞赛的相互促进

自动化专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要求,更新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与专业综合素质。自动化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社会对于自动化专业相关人员的需求时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手创新能力及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鉴于目前电气信息与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及电气信息类的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进度,一般性的本科院长,受到教学经费投入的制约,在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上,实验教学仪器相对老化,实验项目的设立比较僵化,缺乏灵活性,与培养学生就业,进一步拓宽行业就业范围的要求相矛盾,电子竞赛要求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方法,把最新的开发工具和应用技术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如将新技术、新器件和先进的实验平台软件引入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技术及嵌入式系统》等方面课程教学,将Pspice、MAX-Plus、Protel和Proteus等专业仿真工具软件的应用与理论、实践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软件开发工具穿插应用于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电子竞赛可以提高参赛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通过大赛和相关学科竞赛的锻炼,学生对新知识的选择性和灵活能力得到加强,这种能力在今后的就业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同时,通过电子设计竞赛及培训活动,可增强学生对创新性学习活动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坚实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解决自动化类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业自动化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事与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研究与开发、决策管理等相关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强化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对教学内容扩充和补充,解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增强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更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电子设计竞赛及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及动手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脚踏实地的实践创造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从培训方法及培训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受益学生人数少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手段相对落后的问题,促进实践教学手段与内容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上述方法通过近年来我校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电子设计竞赛的实践检验,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中才,李前,李捷.探析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1,(6):171-172.

[2]韦文祥,等.由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发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1-13.

篇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by the practice of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posed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job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udents, combine the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with the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and integrate the competition content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into the project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and racing".

关键词: 物流;技能竞赛;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

Key words: logistics;skills competition;project-oriented teaching;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44-02

0引言

2011年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刚刚在天津落下帷幕。“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界中规格最高、关注度最高的大赛,被称为“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交流、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效果检验及职业院校学生事业发展的平台。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把职业技能竞赛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将竞赛内容和评判标准制度化地融入项目教学当中,实现课程“教、学、做、赛”一体化管理。在教学实践中,将各类竞赛常态化,围绕竞赛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探究活动,使得教学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起薪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成效显著,现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江苏省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职成司物流专业青年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江苏省高校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三年来共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6项,其中2010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首届“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项目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就物流管理专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与项目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谈一点体会。

1职业技能竞赛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必要性

1.1 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项目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以行为导向为方法,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围绕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进行综合化培养,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紧紧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与落实,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保证培养的学生能较好地适应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学生基本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基本素质能力平台、专业素质能力平台、职业素质能力拓展平台”三个层次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实施中体现“工学交替,教、做、学、赛一体化管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2 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职业技能大赛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不仅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同时也给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展示了精湛的技能,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拓展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养。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推动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找准改革的目标,把职教改革的理念逐步渗入到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推动改革,鼓励创新、提高质量的良性循环。

2职业技能竞赛和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2.1 把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项目课程标准中,“以课带赛”首先对原有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以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占主导和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框架,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依据企业“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在培养就业能力基础上,把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要求分解并融入课程目标中,将技能大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将技能大赛评价标准融入专业项目课程标准,力争履盖到每一门专业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赛项目,形成“班班有竞赛,项项有榜样,人人都参与”的良性局面,以课带赛、以赛促学,实现由少数师生参与的“精英教育”向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化转变。

2.2 按照技能大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以赛促改”物流技能大赛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技能大赛调动了师生学技能、用技能的积极性,促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改革,同时课程改革也充分反映了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在调整课程结构时,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把物流行业最新职业技能标准、物流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技能大赛内容及时整合融为一体,并转化为教学项目,反映到课程教学中。如在《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教学中,将仓储企业储配方案设计、商品堆码、货物摆放、物流设备使用等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成竞赛项目,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随着技能竞赛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探索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以赛促改、以赛促练,使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要求与岗位能力、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学生素质与现代技术工人要求直接对接。

2.3 依据企业需求和行业规范完善教学设计,“以赛促教”2009年物流管理专业和苏宁电器物流基地、苏果超市配送中心分别签订了“物流订单班”,根据委托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岗位要求,对“订单班”的人才进行“量身定制”的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工学交替、订单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构建了基于“物流专业共性能力”和“委托企业物流专项能力”的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整合到教学设计中,采用“4+1”的循环教学模式(4天学校培养,1天企业培养),校企共建、共管,实现深度融合。通过在实习单位开展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及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从业岗位的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

2.4 对接技能大赛项目,促进综合实训项目化课程建设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是以最新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来命题的,教学中我们将技能大赛内容和要求整合成综合实训项目,将“职业技能大赛”和“综合实训项目”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综合实训项目进行改造,将实训单项模块与多个实训背景资料进行适当组合,形成业务流程更复杂、反映物流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运作模式的综合实训项目,使每位学生能充分参与模拟企业的实际运作。如在修改《供应链管理综合实训》项目时,将原来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为核心企业完成上下游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训改为核心企业可以是“流通企业”或“配送中心”等,将不同企业的业务数据作为背景资料,设计到综合实训项目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慎密思考的实战能力。这种“职业技能大赛”与“综合实训课程”互动建设机制,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培养了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5 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做、赛”一体化在物流专业课程建设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设计”的做法,依据“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改思想,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作流程设计成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教学,也就是说每一次上课就是让学生完成或“做”一项具体任务,而不是老师做,学生看完才动手,即让学生在项目起始就与教师一起动起来,在老师指导下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将“教”与“学”完全打通。让学生做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自己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并且实施完成,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而不是授课作用。这种“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基础能力训练后,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岗位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实现“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2.6 打造技能大赛平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它完全不同于本科学科竞赛的封闭式模式,这也就从客观上确定了技能大赛全程必须有行业、企业的技术支持和人员保障。可以说,技能大赛如果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借助企业的资源,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训条件是保证技能大赛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院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整合校内外资源,寻求合作企业设备、人员的支持,改善技能训练条件;建设校内“教学型工厂”,购买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软件,将企业职场环境“搬入”实训中心,为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借助参与高职院校举办的技能大赛,不但可以锻炼技术队伍,吸纳优秀学生入职工作,还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等活动,扩大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热心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良好形象。

2.7 提高教师项目化课程建设和职业技能竞赛指导水平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项目化教学改革必须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指导竞赛训练过程中,将每次竞赛都当成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充分的学习、调研及方案论证。不但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共同分析任务、共同参与教学和指导大赛。学院还多渠道从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组织校内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深入合作,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另外每次比赛结束后,组织团队成员总结经验教训,修改完善教学方案,在总结过程中提高师资队伍的实战能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也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能培训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之,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技能要求代表了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备战技能大赛,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而对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卿.高职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0).

[2]薛茂权.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产学研合作初探[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刘长林,林七七.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引领性探讨[J].大众科技,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