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范文
时间:2023-04-10 06: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反应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开设的六个选修模块之一,授课对象是对化学反应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通过该模块的实验教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现象及原理,加深对化学物质本质变化的了解,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创造新物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该模块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基础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各种化学反应,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印象。
(二)化学的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指的是在某个固定情境中,为了实现本节课的化学教学目标,教师开展的实验教学活动。化学是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仅仅通过文字内容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原理,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加以辅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实验,在加深对书本知识认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动手创新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情况
通过笔者对某校高中生的调查统计发现,有80.6%的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章节的实验教学比较感兴趣。在对这80.6%学生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不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点也存在不同。绝大多数学生兴趣停留在动手实验和感官体会上,对于化学实验所揭示的原理却很少关注。在对19.4%不感兴趣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这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实验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认为实验趣味性不强,有的学生害怕实验中有各种危险隐患,还有的学生是因为不想写实验报告。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失去了兴趣。
(二)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情况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两种,也有部分老师会利用动画演示来替代动手操作过程。在调查中发现,87.29%的学生认为老师有动手演示的必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直观感受到化学反应变化情况。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教师演示,了解实验的步骤、操作方式等。
对学生实验能力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动手能力与观测力比较强,但是对方案设计、结果总结、原理探索等能力则很弱。这也要求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多注意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的好习惯。
(三)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困境
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可以感受到该模块实验比例越来越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对教师调查结果中显示,有60%的教师认为学校实验室所配备的设备基本可以支撑“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20%教师所在的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但是仍然有许多学校的实验员是兼职。从化学实验次数来看,很多学校每周化学实验的次数在1次之下。
从化学实验内容来看,“原电池工作原理”“溶液酸碱性测试”“化学反应速率”这三个板块的教学经常采用实验教学方式,其它板块比如“热效应”“金属腐蚀”等都是以多媒体动画取代手工实验。
三、“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
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模块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是最佳教学途径。笔者以“压强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为例,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几个比较明显的化学现象,来向学生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在实验教学时,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使化学结果放大化,还可以通过传感器来精确化结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要素的变化。
教师先在传感器中装入NO2和N2O4的气体,并且将该注射器与传感器相连接,在电脑上显示出传感器数据的变化情况。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动注射器,观察压强与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绘制曲线图。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发现当气体被压缩到一半的时候,因为容器中NO2浓度加大,颜色变深。
(二)开发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巩固已知的理论知识。笔者以“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来解释该方法的运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板块,教师通过实验研究不同要素对化学反应速度产生的影响。
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判断哪些要素会影响到化学反应速率。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些化学反应需要加速?哪些则需要减速?学生会回答:希望在冰箱里的食物可以保存的更久?铁制品希望腐蚀速度慢些等等。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何控制化学反应速率,才能更好为人们生活服务呢?
在实验阶段中,教师设置锌片和铜片与盐酸反应速率对比;物体在纯氧和空气中燃烧剧烈程度对比等实验,来得出会影响反应速率的要素。在活塞保持一段时间不动之后,注射器当中的气体颜色会越来越前,这说明了化学反应平衡出现了变化。同样,在减压气体体积逐渐提高之后,注射器中颜色也会越来越浅,这是因为NO2气体浓度越来越小,而后颜色的变深意味着平衡再次发生移动。
篇2
关键词: 题型特点 备考策略 题型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考“主考”和“必考”的内容,纵观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主观题型中,反应原理的考查一直占有半壁江山,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更是反应原理考查的重中之重。
2014年全国Ⅰ卷:28题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及相关计算,图像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大小比较。
S2015年全国Ⅰ卷:28题考点:氧化还原反应,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热,平衡常数,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电池能量密度计算。
2016年全国Ⅰ卷:27题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转化率、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利用溶度积常数计算离子浓度。
2017年全国高考预测:预计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中仍以工业生产为载体,综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电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等。
一、反应原理主观题型的特点
反应原理主观题型有如下特点:1.题头:以真实化学生产实际为背景。
2.题干:以表格、图表的形式提供相关信息,以熟悉的物质、新颖的情景呈现。
3.题尾:根据表格、图表中涉及的知识设问。一般考查的内容较多,思维转换角度大,试题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那么具体考什么?
1.书写:(1)根据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2)电极反应的书写。
2.判断:(1)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平衡移动的判断;(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4)速率平衡图像。
3.计算:(1)化学反应速率;(2)反应热;(3)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
二、备考策略
该类试题难度一般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分析每个小题考查的知识点,迅速转变思路,具体步骤:
1.审题――浏览全题,明确已知和所求,挖掘解题切入点。
2.析题――仔细审题,关注有效信息。
(1)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试题:
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理解起点、终点、拐点的意义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
(2)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
分析数据分析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
(3)对于电化学类试题:
判断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分析电极类别,书写电极反应式按电极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
(4)对于电解质溶液类试题:
明确溶液中的物质类型及可能存在的平衡类型,然后进行解答。
3.答题――合理切入,规范正确答题。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原理 模块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78-01
高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动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基础自然学科,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不断的被运用于高中教学过程中,但是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够更好的符合教育的发展。
一、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的相关方面的基本情况
高中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质量与水平,是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属于一种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石,是学生解决化学高考难题的必备法宝。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是根据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性质综合而出的新型化学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向学生诠释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反应原理》 模块的内容主要从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1]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化学中的各项属性变化和基本理论知识所体现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提高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质量的现实意义
加强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的教学质量符合我们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并且对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扩展。
1.提高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质量对高中的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革新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并且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目标与方法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效果等等都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元素,因此必须改变这些方面的影响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方式比较好的综合了以上的影响因素,对教师、学生的态度和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作用。
2.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管理。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是一种比较直接有效的化学教学方法,它不仅仅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的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水平。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符合我们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新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某些方面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3.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有益于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利于改变学生自身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和自身学习,是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这些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帮助学生更好和更为透彻的掌握相关方面的化学理论知识。
4.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构建比较系统和完善的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理论体系,同时也集中反应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3]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师的转换能力和学生适应能力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在进行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会改变自己的教学目的,以学生为本来设计教学模块,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的实际对策
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效与影响力,将其教育意义和教育作用放在实验教学的首位,目的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将实验与化学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结合。
2.教师和相关方面的教学人员要积极诱导学生自行开展检验实验活动,不断的验证自己的实验能力,明确自己的实验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器具的性质设定教学环节,在进行实验课程之前要帮组学生了解相关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才能够更加运用自如。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在实验课程中积极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课后也要进行深刻总结,以此来改进教学方法。
3.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自觉性,培养综合性比较高的化学人才。教师熟悉的掌握这项特殊的教学课程的性质之后就可以适当的设定一些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围绕学生的学习问题来开展解疑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化学规律,以此来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应当事先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学习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这对提高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论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的提高,为教育制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在我们国家实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实验教学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不断研究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以此来实现教育制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失雪琴.突出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8期
篇4
化学反应原理;疑难问题;辨析
2014年暑假期间,三明市严业安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化学反应原理》为载体,对今年福建省各地市的化学模拟试题和高考化学选考试题中存在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现将一些不甚成熟的解答整理如下,供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在今后高考复习时参考。
【问题1】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试题第24题第1小题:
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解答】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原理的理解,通过解释金属腐蚀现象考查反应速率知识和思维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什么C是腐蚀最严重的区域,而B却是生成铁锈最多的区域?这是一个困扰许多学生和教师的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拟就此问题从电化学原理角度加以分析。
铁闸不同部位被海水腐蚀的情况不同的现象,是由铁的差异充气腐蚀造成的。有的文献把差异充气腐蚀归结于吸氧(浓差)腐蚀一类。铁闸浸在海水中,其表面因氧气分布不均匀而引起腐蚀。海水液面接触空气的部分O2的浓度大,液面越往下O2的浓度越小。由图可知,在O2浓度较小的C区域的铁闸部分为原电池的负极(阳极),Fe原子失去电子变为Fe2+,进入海水而损耗,电极反应为Fe-2e- = Fe2+;在O2浓度较大的液面交界处附近的铁闸部分为原电池的正极(阴极),电极反应为 O2 + 2H2O + 4e- = 4OH-。随着腐蚀过程的进行,在两极生成的产物Fe2+和OH-的浓度不断增加,在浓差的推动下两种离子相向扩散,在B区域相遇生成Fe(OH)2,并与海水以及O2反应生成红棕色Fe(OH)3,进一步转化为铁锈,其主要成分为Fe2O3?nH2O。有关反应式为: 2Fe+O2+2H2O=2Fe(OH)2,4Fe(OH)2+O2+2H2O=4Fe(OH)3,
2Fe(OH)3=Fe2O3?nH2O+(3-n)H2O。
在认识金属腐蚀问题时,要区分清楚钢铁的腐蚀和生锈这两个概念,铁锈的多少和此处锈蚀的程度可能是不一致的。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根本原因是被腐蚀的金属成为原电池的负极,其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进入电解质溶液而损耗。钢铁生锈是指在铁的表面生成了铁锈Fe2O3?nH2O。通常我们看到钢铁和液面交界处的铁锈很多,就误认为铁在此处腐蚀最严重,这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故。
另有文献指出,铁的差异充气腐蚀是一种腐蚀电偶,是由差异充气电池引起的腐蚀。由于氧充气不均,即氧的浓度有差异而造成的腐蚀,与氧浓差电池是不同的。氧浓差电池的电势是平衡电势,可用能斯特方程式进行计算。金属在氧充气不均的介质中其电势不是平衡电势,而是非平衡电势。非平衡电势最后能达到一个恒定的数值,称为稳定电势或腐蚀电势。稳定电势与溶液的成分、浓度、温度、搅拌情况以及金属表面状态有关,且不服从能斯特方程式,但可通过实验测定和动力学 导出。
【问题2】往蒸馏水中加酸一定是抑制水的电离吗?
【解答】蒸馏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H2O H++ OH-,若往其中加入醋酸等质子酸,由于醋酸的电离能力远强于水的电离能力,醋酸电离出较多的H+,促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结合成水分子的方向移动,抑制了水的 电离。
硼酸(H3BO3)是一个一元弱酸,Ka = 5.8×10-10,它在水中表现出来的弱酸性,并不是H3BO3本身电离出H+离子所致,而是水分子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填入中心B原子的2p空轨道,加合而生成B(OH)4-离子,给出H+的结果。这种结合方式充分体现了硼化合物的缺电子特征,因此硼酸为路易斯酸。
OH
H3BO3+H2O HO― B― OH +H+
OH
从这个角度分析,往蒸馏水中加入少量硼酸晶体,由于H3BO3加合了水电离的OH-,生成B(OH)4-离子,促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促进了水的电离。
【问题3】能从Ca(ClO)2+H2O+CO2=CaCO3+2HClO反应来判断H2CO3酸性强于HClO吗?
【解答】根据几种物质的相应性质来比较弱酸的相对强弱时,需关注一些具体因素。例如,将CO2分别通入NaClO和Ca(ClO)2溶液中,都有HClO生成。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O- + H2O + CO2 = HClO + HCO3- 、 Ca2+ + 2ClO- + H2O + CO2 = CaCO3 + 2HClO。很明显,后者除了电离平衡外,还有沉淀反应Ca2++CO32-=CaCO3参与。因此,前者可以表明H2CO3酸性强于HClO,后者不宜用来比较H2CO3和HClO的酸性强弱。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不能根据Ca(OH)2+Na2CO3=CaCO3+2NaOH反应来比较Ca(OH)2和NaOH的碱性强弱;不能根据CuSO4+H2S =CuS+H2SO4、2AgNO3+H2S=Ag2S+2HNO3两个反应来比较H2S和H2SO4、HNO3的酸性强弱。
利用电离平衡来确定酸的相对强弱时,只能根据酸的单一性质(电离平衡常数Ka)来比较,不能有其他平衡(如沉淀溶解平衡)参与。此外,在比较酸的相对强弱时,应重视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以较完全的反应为依据。若两种酸的Ka相近,将发生相互“置换”。例如,若把CO2气体通入NaHS溶液中,逸出的气体能使Pb(CH3COO)2试纸变黑,表明有H2S生成;把H2S气体通入NaHCO3溶液中,逸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表明有CO2生成。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平衡常数分别为: HS-+ CO2 + H2O = HCO3- + H2S
K=■=■=5.1
HCO3- + H2S = HS- + H2O + CO2
K=■=■=0.20
可见,上述两个反应进行得很不完全,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不宜用于比较H2CO3和H2S的酸性 强弱。
【问题4】常温下,0.10 mol?L-1的Na2S溶液中[S2-]大于[OH-]吗?
【解答】S2-在水溶液中分步水解的平衡式及水解平衡常数为
S2- + H2O HS- + OH-
K=■=■=■=8.3×10-2
HS- + H2O H2S + OH-
K=■=■=■=1.1×10-7
比较上述S2-的两步水解平衡常数Kh1Kh2,因此溶液中[OH-]只需按第一步水解平衡简化计算,不必考虑第二步水解。设[OH-] = [HS-] =xmol?L-1
S2- + H2O HS- + OH-
初始浓度/ mol?L-1 0.10 0 0
变化浓度/ mol?L-1 x x x
平衡浓度/ mol?L-1 0.10-x x x
K=■=■=8.3×10-2
因■500,不能简化计算,解上面的一元二次方程,得x=5.9×10-2,[OH-]=[HS-]= 5.9×10-2 mol?L-1
[S2-] =(0.10-5.9×10-2)mol?L-1 = 4.1×10-2 mol?L-1
水解度α=■×100%=59%
可见,0.10 mol?L-1 的Na2S溶液中,S2-的水解程度很大,α=59%,导致[S2-][OH-]。建议中学化学教学中,回避Na2S溶液中的各微粒浓度大小的比较问题,以免犯科学性错误。
【问题5】常温下,0.10 mol?L-1的NaHCO3溶液中[OH-]大于[CO32-]吗?
【解答】在NaHCO3溶液中存在着下列平衡关系:
物料平衡:c=[Na+]=[HCO3-]+[CO32-]+[H2CO3]
电荷平衡:[Na+]+[H+]=[HCO3-]+2[CO32-]+[OH-]
以上两式相减得质子平衡:[H+]+[H2CO3]= [CO32-] + [OH-] ①
25℃时,H2CO3溶液中,Kw=[H+][OH-],[OH-]=■
H2CO3 H+ + HCO3-
Ka1=■=4.5×10-7,[H2CO3]=■;
HCO3- H+ + CO32-
Ka2=■=4.5×10-11,[CO32-]=■;
代入①式得:[H+]+■=■+■;
整理后得:■=■;
[H+]=■ ②
一般情况下,HCO3-的水解和电离的倾向都很小,溶液中的HCO3-消耗甚少,②式中HCO3-的平衡浓度近似等于初始浓度c,故 [H+]=■ ③
在0.10 mol?L-1的NaHCO3溶液中,[HCO3-]≈c= 0.10 mol?L-1
c Ka2 20Kw ,c 20 Ka1
[H+]=■=■≈4.6×10-9(mol?L-1)
[OH-]=■=■≈2.2×10-6(mol?L-1)
[CO32-]=■=■≈1.0×10-3(mol?L-1)
[H2CO3]=■=■≈1.0×10-3(mol?L-1)
可见,0.10 mol?L-1的NaHCO3溶液中,[H2CO3]≈ [CO32-][OH-][H+]。
问题分析:NaHCO3溶液中存在着水解平衡、电离平衡和质子转移等平衡:
④ HCO3- + H2O H2CO3 + OH-
Kh=■=■=■=2.2×10-8
⑤ HCO3- H+ + CO32- ;
Ka2=■=4.7×10-11
⑥ 2HCO3- H2CO3 + CO32- ;
K转移=■=■=■=1.0×10-4
由于K转移 Ka2,K转移 Kh,故平衡④、⑤互相促进,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HCO3-的水解程度、电离程度均增大,溶液中的[H2CO3]、[CO32-]明显比单纯按照平衡④、⑤式计算值大。 【问题6】0.10 mol?L-1的NaHCO3和CH3COONa溶液相比,常温下何者的碱性更强?
【解答】在学习“盐类水解”知识时,通常会归纳出“越弱越水解”等规律。所谓越弱越水解,就是盐所对应的共轭酸越弱时,该盐的水解程度就越大。例如,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碳酸的酸性又比次氯酸强,故浓度相同的CH3COONa和NaClO溶液相比,NaClO溶液的水解程度更大,碱性更强。那么,0.10 mol?L-1的NaHCO3溶液的碱性是否比CH3COONa溶液强呢?
下面,我们来计算0.10 mol?L-1的CH3COONa溶液的[OH-]。
CH3COO-+H2O CH3COOH+OH-
初始浓度/mol?L-1 0.10 0 0
变化浓度/mol?L-1 x x x
平衡浓度/mol?L-1 0.10-x x x
Kh=■=■=■=■=5.7×10-10
Kh很小,且■500,故x很小,0.10-x≈0.10,得■= 7.55×10-6,[OH-] = 7.55×10-6 mol?L-1
在问题5中我们已经得出,0.10 mol?L-1的NaHCO3溶液中的[OH-] = 2.2×10-6 mol?L-1,故相同浓度时,CH3COONa溶液的碱性强于NaHCO3溶液。
篇5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20
“三效课堂”是指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课堂预学、高效课堂互动和强效课堂反馈三环节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课堂教学。其中课堂预习是前提,学生为有效的自主课堂预学准备,保障了高效的课堂互动学习;课堂互动是关键,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教师掌握好互动的热度,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让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反馈是保证,是将学生学习中错误反馈出来纠正到正确的过程。三个基本环节贯穿于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全过程,进而达成“三效合一”的有效教学模式。笔者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例,尝试着采用“三效”课堂的模式,以唤醒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学案导学,让自主学习趣味盎然
“学案”即学习方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能力储备,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进行知识和能力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学案和导学”,它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位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论。例如:笔者在讲授第四单元第三节《电解池》时,设计了如下学案导学:
“电解池”学案
[学习目标]
①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③能够正确判断简单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④通过阅读“戴维的生平”认识化学知识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课前预习]
①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
②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合作探究]
①将两根碳棒用导线连接,插到cucl2溶液中观察现象。
②将两根碳棒和电源用导线连接,插到cucl2溶液中观察现象。
问题1.通电前cucl2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问题2.在通电时这些微粒各向什么区移动?
问题3.通电后在阳极和阴极各发生什么样的电极反应?
③实验记录
④将cucl2溶液改为cuso4、nacl、na2so4继续电解推测产物?
[归纳总结]根据实验结论,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出电解、电解池以及构成电解池条件和电解规律。
[练习巩固]略
[书面作业]写出电解cucl2、cuso4、nacl、na2so4溶液的电极方程式。
[实践作业]
①若将实验探究电解cucl2溶液两根石墨电极互换,接通电源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②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戴维的生平写一个题为《电解的应用》的小论文,不少于500字。
这样“据案自学、尝试解疑”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必需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适当时机给予适量的指导。同时要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对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消极怠慢的学生给以引导、批评、督促,保证对学案顺利地展开学习。教师还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以便在后面的环节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
学案导学的最关键的一环是学案的编写。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个角度考虑,学案应该符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要和规律。具体地说,学案应能促进学生理解学习的任务,弄清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应能引发学生对学习思路和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目,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思维,能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不能太多太杂,问题要少,尽量用填空的方式呈现,尽量用你认为怎样?你判断的依据?你发现了什么?等来激活学生思维。
二、课堂互动,让自主探究事半功倍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课堂学习方式。它是指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
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 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探究并不是简单地做实验,而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和改变,控制某些条件,排除各种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比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节内容之前,我让学生测定了一组盐溶液的ph值,测得nacl、kno3溶液ph=7,nh4cl、al2 (so4)3、mgcl2溶液ph < 7,na2co3、na3po4、ch3coona溶液ph > 7,学生议论纷纷不知什么原因,于是他们探究的欲望被充分激发。我就顺便提出以下思考题:①我们已学过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你是如何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复习、回忆、巩固)②上述盐溶于水后均完全电离,但都不产生h+和oh-,而溶液中的h+和oh-全部来自水的电离即c(h+)=c(oh-),为什么加入某些盐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h+的浓度不等于oh-,那么导致这种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③怎样才能实现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化学变化吗?④从离子反应条件看,离子浓度的减小是化学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盐中的什么离子能与水发生反应从而使浓度减小?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就被激发起来,整个课堂进入探究,但切忌自主探究不是“放羊式”探究,教师手中要始终牵着一根线,不能让课堂探究散漫无主题。
2. 合作探究模式
合作探究是指让学习者以小组的方式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一起构建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探讨方式主要为小组探讨,师生共同探讨等。比如:在教“化学反应速率”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概念,我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探讨以下三个问题:①描述化学反应速率的物理量有哪些?(实验2-1可以根据看到的气泡产生的快慢来判断;也可根据生成沉淀的快慢、反应物与生成物颜色变化的快慢、体系压强的变化;还可通过测量导电能力、光的吸收、光的发射等变化与时间的关系。)②如何定量地表示化学反应速率?(通过质量的变化、压强变化、气体体积的变化、浓度的变化等)这都体现了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回归到教材在交流中得出: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的共同之处,都是用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显然实验2-1中以测量h2的体积最为简便易行。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总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如何影响?有分组实验,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同浓度草酸溶液混合后,溶液颜色褪去所需的时间,自己总结规律。这样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对化学方应速率从认识到理解。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探讨,学生会主动去参与,主动去思考,避免了少数优秀学生垄断课堂的现象。当学生自己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后,就会产生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探讨的热情。
3. 质疑探究模式
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从现代教学观点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又是由疑问引起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使他们提出质疑以解心中疑因,使质疑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学习“盐类的水解的应用”时,有的学生对某些溶液蒸干灼烧后产物不太理解,我就鼓励学生把这些物质的性质的疑问提出来。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的困惑不断被提出:①fecl3溶液与fe2(so4)3 蒸干后产物为什么不同?②nahco3溶液与ca(hco3)2溶液性质很相似,为何蒸干后产物也不同?③mg(hco3)2为什么蒸干灼烧后产物为mgo。这些疑问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一下子就迎刃而解啦!当然,有时也需教师引导学生设疑,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这样疑问就多了、深了!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会成功。
三、适时反馈,让自主学习卓有成效
适时反馈方式有多种,最有效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课堂检测,可通过课堂检测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这节课知识掌握的漏洞与不足,促进学生成长与反思。检测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练习是否系统、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与迁移。检测的目的在于反馈学生学习信息:了解学习目标哪些已经达到?哪些没达到?如果没达到有哪几种表现形式?没有达到目标的原因是什么?困难在哪里?对其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共性的问题则在下一刻集体精讲,讲清思路真正做到一步一
篇6
多媒体教学优点突出,如可实现多种信息融合,提供更加直观的授课界面,节约板书时间,增大授课容量等。但其缺点也较明显,图片的播放速度较快,多数内容一晃即过,大量重要知识点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及其不利于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掌握。为使多媒体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点,同传统教学的长处无缝对接,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定位
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查阅最新化工反应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甄别处理,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迎合化工人才市场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一线操作工人。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模式也从灌注式转变成自助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使用新的授课方式的过程中,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师自身从教学中心位置到学生学习督导的转变。教师的工作重心也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把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知识充分融合到一起,转变课堂职责,从灌输知识变换成激励、指导、咨询及建议为主。
3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多媒体教学是已经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主流趋势,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迎合“有效课堂”的需要,迅速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符合新的教学形式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性,重新规划和设计《化工反应原理与设备》多媒体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提供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其在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要胜任自己的新角色,启迪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编辑技术,按照授课对象组织多媒体素材,构思教学内容,设计考核内容,突出教师个性化教学。当然了,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点才能做到无缝连接,授课层次才能更加清晰,明确,做到选取的课堂内容更加适时、适当,展示形式才能灵活多变。再者,教师还应使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新型的教学艺术,如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竞赛参与等,把本课程教学做的更扎实、更有效。最后,一套完整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制作者有更加坚实的多媒体制作能力,把各种制作技巧巧妙的连接在一起,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突出重难点,更好地体现教学策略,真正的提高授课对象的能力。
4结束语
篇7
主办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
承办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一、晚会宏观模式2.节目表演部分分为两个版块:篇、前行篇中间以游戏隔开
3.晚会整体要章显大学生的高尚品位以及青春活力,增进自管会内部凝聚力
4.晚会节目类型主要有独唱、舞蹈、话剧、串烧、乐器、走秀、朗诵,可以适当添加、游戏二、节目相关准备工作:
1.各部要求准备2~4个节目,节目类型不能相同,尽量由部内成员参加。
2.12月8日各部上交初步节目名单
12月15日进行节目筛选,确定最终节目名单
12月22日进行第一次彩排
12月26日进行第二次彩排
12月28日上午进行最后彩排带妆彩排
3.各部道具服装需自己准备校团委可提供部分晚会需要服装
4.主持人:女主持:耿伟
男主持:
5.晚会的开场音乐宏阔、隆重以及晚会前调动气氛音乐的选择
6.篇:乐器开场、舞蹈、独唱、话剧
游戏:
前行篇:走秀、串烧、舞蹈、独唱、朗诵
颁奖表彰:
晚会结束民族或美声唱响晚会结尾三、晚会相关准备工作
1.秘书处:采购、部门间协调工作
2.宣传部:现场布置
3.女生部:晚会现场节目间衔接工作
附表:工作细则一览表
晚会前准备工作:
1.场地申请
2.礼仪小姐的选定以及相关培训工作
3.印制节目单、门票
4.邀请嘉宾
5.借用所需工具
6.提前联系好DV制作人员
7.采购:鲜花、礼品、荧光棒、化妆品、请帖、气球、礼炮等
8.相关PPT制作
晚会现场准备工作:
1.引领观众入座礼仪;发放节目单、荧光棒
2.现场进出口工作人员到位
3.道具准备治安部
4.音响设备调试、灯光调试
5.投影设施的准备工作
6.化妆、换衣间工作人员到位
7.DV制作、拍摄照片人员到位
8.现场维持秩序人员到位
9.负责献花、喷放礼炮人员到位
10.催台人员到位
11.工作餐定制生活部
12.后台秩序整体负责四、其他晚会要求:
1.上一个节目演出时,其后的两个节目在后台准备前一节目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出演时,下一个节目可即时跟进
2.任一节目在演出过程中发生失误或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时,由节目的领演人迅速组织演员重演此节目;若重演仍出现问题,则该节目立即退场,视具体情况决定其再次重演或取消。
3.各部成员需遵守晚会现场纪律,不得随意走动、吃零食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平衡原理;巧妙
引言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平衡原理的内容关系到整体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该知识点,才能灵活应用,并掌握应用的方法与技巧。如何在化学中熟练应用平衡原理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化学平衡原理的定义
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作为高中化学必学的一项内容,化学平衡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便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效果。这样才能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被应用于方程式中,还被应用在了化学实验、化学问题之中。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平衡原理的判断方法,才能快速解决化学问题[1]。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
(一)应用于化学反应,判断其是否平衡在高中化学中,学生可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对化学反应情况进行判断,通过此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化学反应情况,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深化自己对化学平衡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学生需要对化学反应中出现的物质浓度、反应方法等进行分析,将此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的依据。对于学生来讲,判断化学反应内容与物质浓度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相关内容。若化学反应为可逆反应,学生则要进行较多的研究,不仅要确定参与反应物质的反应情况,同时还要明确化学反应中各个物质的反应值及相关的数据。这样才能判断化学反应是否结束,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是有颜色的物质,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应中物质颜色的变化情况,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平衡。化学反应有非常多的类型,其在环境、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化学反应情况。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应加强对化学反应环境、浓度、颜色等各个因素的分析,以此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标准状况下,SO2和O2的混合气体为500ml,通过灼热的催化剂催化后,体积变为450ml(SO3作为气体解)。我们将此450ml气体通过NaOH溶液后,溶质质量增加了0.985克,计算原混合气体中SO2的质量分数[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构建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对该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确定化学反应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当化学方程式确定后,学生可利用化学平衡原理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确定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数值,最后得到SO2的质量分数。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析,学生可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在化学方程式中,可以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化学平衡原理与化学方程式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学会灵活应用化学平衡原理。[3]例如,NH3+H2ONH3H2O,该化学方程式表示氨气溶于水发生的氨气和水的反应,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俗称氨水反应式。在学习该方程式时,学生可以联系可逆反应原理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对方程式的记忆与理解。氨水中含有NH3H2O和NH3,氨水挥发出的是NH3气体,NH3挥发,氨水中的一水和氨的平衡NH3+H2ONH3H2O逆向进行。化学平衡原理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快速发现反应的本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三)应用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实验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能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为其后续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践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实验的分析,设计与化学平衡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3]。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作为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实验操作,了解催化剂、温度、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从而掌握化学平衡原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通过独自操作或者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以此掌握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能力。教师将化学平衡原理与实验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有利于高效学习活动的进行。
篇9
反应原理:指从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三个方面,介绍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涉及到运用物理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以及速率、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离子反应。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状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所探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属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内容。该部分是新课改后首次在高一阶段学习的全新知识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限度并初步建立平衡的思想,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中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常数、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进行知识储备。
2.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已经接触了部分可逆反应,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学生认知的障碍:教材上没有呈现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这一微观过程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学生在建立平衡的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知道可逆反应和化学反应限度;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和标志;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学生应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会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图像绘制等教学过程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学生应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增加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可逆反应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可逆反应;如何理解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及标志。
四、教学过程
1.史话引课:利用科学史话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介绍教材上的科学史话内容,指出高炉炼铁尾气中存在大量CO,而当时工程师并不能减少尾气中CO的含量,这成了炼铁技术中的谜题,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史话的后半部分,找出解决谜题的答案。
【学生活动】阅读科学史话的后半部分,找到尾气中含有CO的原因是因为炼铁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史实吸引学生注意,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学生阅读引出可逆反应。
2.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可逆反应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介绍平衡球装置(如右图所示)。将平衡球的一端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可能的颜色变化,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后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猜想可能发生的变化,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加以解释,得出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的结论。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1:是否所有的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并让学生书写两个熟悉的反应: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和氯气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板演)2Na+2H2O=2NaOH+
H2;Cl2+H2O=HCl+HClO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2:将氢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会有金属钠析出吗?(学生齐答“不会”)设置问题3:将盐酸和次氯酸混合会有氯气产生吗?(学生回答“不肯定”或“不知道”答案)演示实验2:盐酸和次氯酸的反应。(由于次氯酸不稳定,实验中用次氯酸钠和浓盐酸反应来现场制取次氯酸)开始实验: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次氯酸钠溶液,再滴加适量浓盐酸,盖上瓶塞,半分钟后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锥形瓶中。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得出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具有可逆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演示实验观察和解释,直观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可逆反应和非可逆反应的区别,明确可逆反应的特点,为学习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状态创造条件。
3.分析数据,通过图像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4:既然一个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那么在某一确定的条件下,反应能进行到什么程度呢?给出恒容容器中SO2和O2反应生成SO3在500℃、101kPa条件下各组分气体的浓度(mol/L)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表格:
要求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SO2、O2、SO3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对图像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绘制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右图所示)并对图像加以描述,体会可逆反应具有一定的限度。
【设计意图】通过亲手绘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学生感受到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图像认识到浓度不再发生改变时即为该反应所达到的限度,加深了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和理解。
4.绘制图像: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5:当这个反应达到了限度之后,反应是否停止了呢?(学生有的回答“停止了”,有的回答“没有停止”)和学生一起回顾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分步绘制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引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以SO2的消耗速率作为正反应速率,以SO2的生成速率作为逆反应速率,画出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起始时刻,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当到达某一时刻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设置问题6:此时时间继续延长,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画出图像的前两步,通过讨论分析回答提出的问题,得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后不会再发生变化的结论,进而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数据和绘制图像,避免平铺直叙,死抠概念,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并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符合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过程、体验”等要素。
5.理论分析: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和标志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7:如何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实质:v正等于v逆呢?给出下面两种说法:(1)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SO2,同时生成1molSO2。(2)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O2,同时消耗2molSO3,让学生判断能否表示v正等于v逆。并让学生仿照例子表述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学生活动】通过交流讨论判断老师所给出的示例能说明v正等于v逆,并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述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8:如何理解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提示学生之前我们是用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来描述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哪些物理量来描述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呢?
【学生活动】通过交流讨论回答其他可以用来描述达到平衡的标志:(1)当SO2、O2、SO3的浓度不再改变时,它们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分数也不再发生变化,所以,物质的量和质量分数保持不变也可以用来描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在恒容容器中,该反应进行时气体的体积是减小的,所以当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可以表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能从本质和标志两个维度理解化学平衡状态。
6.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
【教师活动】介绍生活中的有关化学反应限度的例子。龋齿的形成和人体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感受到身边存在的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7.结合生产实际: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
【教师活动】列出不同条件下,恒容容器中SO2和O2反应生成SO3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要求学生在两个坐标图中分别画出三组数据中SO2的浓度和SO3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并对图像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绘制图像后用展台展示并加以分析说明,进而认为外界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到化学平衡状态,也就是可以影响到化学反应的限度。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9: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又是怎样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呢?我们将在选修四中做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分析和图像绘制,学生感受到化学平衡状态或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可以改变的;联系生产实际设置问题既增加学生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平衡的应用。
8.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本节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课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
(1)请同学课后查找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实例,下堂课与大家分享。
(2)如果你是一家硫酸厂的厂长,你会采取哪些手段来提高SO3的产量。
五、教学反思
第一,本节课属于概念原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演示实验、数据分析、图形绘制和解析等环节让学生有体验与感受,而不是死抠书本上的概念文字,这些环节紧扣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过程、体验”等要素,也符合“建构”原理。
第二,必修阶段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要求较低,能知道可逆反应并且认识到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即可,学生学习后常常会问“化学反应限度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本节课在介绍完基本理论之后,引入生活和生产中与化学反应限度相关的例子,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感受到了学习的收获。
第三,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是抽象的、微观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为此教学过程中采用PPT制作了分步的、动态的速率――时间图像,利用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过程宏观化,学生在反复不断地观察思考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