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23:0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年级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夯实基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
1.1全面看 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
1.2抓关键 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
1.3理思路 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
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2.掌握做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
2.1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
2.2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3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3.掌握化学用语的学习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要掌握如下几方面:1、掌握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2、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3、掌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4.做好考前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并穿行小专题复习
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然而,初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区别的,在第三轮进行综合训练与模拟测试同时,穿行小专题复习,可以使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块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应试素质。
(一)小专题的特性
4.1专一性:“专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否则就无所谓“专”。如今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命题的一个趋势不在于题目包含的知识点多,而在于联系学生生活,能够学以致用。当然,化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专题应以一个知识点为重点,赋予相关内容浓缩而成,但重心不能变。
4.2针对性:开设小专题,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见效,提高复习效率。在选择专题时,应针对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专命题的热点来选择专题,否则,专题就有可能失去其应有的功效。
(二)小专题的来源
1、从考试的热点找专题: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及题型几乎年年都考。对近几年新出现的“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等试题类型,进行专题复习,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同时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可加大对化学信息材料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解题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
又如: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各种物质、开放性试题、学科间的综合题等。如果将一个或几个热点串联成专题加以训练,必然能会增加学生应试的针对性,提高每类题的得分率。
2、从教材的重点、难点找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而导致解答推断题的能力不令人意。因此,可以专门开设物质推断题专题,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中例举一些经典试题,加以训练。
4.3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薄弱环节找专题:在总复习的测试中,常会出现一类部分学生答对率差,某类能力题学生无从下手,特别是一些实验设计、实验评价、新信息题等,可以加以总结、对症下药,给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题,并且对相应的专题进行归纳分析、思考总结、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形成解题思路方法,掌握解题规律。
(三)专题开设的注意点
1、专题的开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略高于学生的平均水平。教师对所选专题的讲解要做到“知识、方法、能力”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加强巩固薄弱环节。
2、专题要注重“精、透、准、难”四字。“精”指内容要精选;“透”指教师要讲透,学生要吃透;“准”指重点、热点方向要准确;“难”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开设方式要多样化,增强学生新鲜感。小专题的讲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先开讲座,并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让学生先做,教师批改后评讲、归纳。这样做,在临近中考的气氛中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一些“凉”意,增强复习效果、忌讲法单调。
总之,小专题复习可对四大知识块的复习起拾遗补缺的作用
5.加强练习,认真改错
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要克服遗忘,战胜它的有效武器一是“理解”,二是“重复”。让学生明白:不要抱怨老师的唠叨,不要抱怨做过的题又再做。更不能抄作业、抄答案,俗话说:“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会在同一地方犯同样的错误”,要想迅速提高成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认真改错。不是简单地将A改成C,而是弄清楚A、B、D为什么都不对,而C为什么就对。并找出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哪一个知识点的疏漏或解题方法没掌握而造成的。最好找相似的题再强化训练。在错题的旁边作出记录,每周抽一点时间把错题再过一遍。“一套模拟题我不能考满分,但是我过后能改错补为满分。”,如果同学们能这样想并这样去做的话,结果怎样?我不说,聪明的你其实早就知道了。
对于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来讲,复习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5.1查缺补漏 , 不能骄傲,大意失荆州。除准确、熟练掌握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外,特别注意规律以外的特殊性。如Na2CO3俗称纯碱,纯碱不是碱是盐,但是其溶液呈碱性;干冰不是冰,是固体二氧化碳;Fe(OH)3是碱,但将Fe(OH)3 加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溶液不显红色等。
5.2选择好练习题 , 训练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以确保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自己在拓展训练时,要注意针对性。近年来中考题新题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失分的题型有探究性实验题、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的简答题,失分原因主要有对实验设计的步骤不正确或不完整,对现象和结论的描述不准确,用语不科学,还有缺乏生活常识等。练习时不仅要注意解题方法,更要注意答题表达准确、科学、严密、规范。平时上课时注意老师讲评时对问题分析的思路、表述时用的化学用语,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学习参考答案给出的答题模式。
篇2
一、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九年级化学实验较多,对于实验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化学快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作好记录,对实验作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往往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结论: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而学生描述时说成: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学生却错将结论当作现象去描述,需要教师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防止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
2.开放化学实验室。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相互合作动手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的基本操作,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后的喜悦,觉得化学并不难学,学习化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满足感、自豪感。如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分组实验。新课标、中招考试说明要求的实验一定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理解、熟练掌握给物质加热、过滤、蒸发、制取气体、配制溶液等基本操作;增设一些探究性的分组实验,如探究久置的氢氧化钠或熟石灰是否变质?是没有变质?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要求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巧妙记忆
九年级化学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用途,气体的制取等,学生记不住,往往熟记了前面的又忘记了后面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这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1.编顺口溜巧记。如取用固体粉末的步骤可记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取用块状固体可记为“一横、二放、三慢竖”;过滤操作的要领可记为“一贴、二低、三靠”。用顺口溜可将实验操作的步骤、要领直接描述出来。
2.用谐音记忆。如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列前四位的氧、硅、铝、铁可用谐音“养、闺、女、贴” 记忆;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用谐音可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用谐音记忆,有点恢谐搞笑,但容易记住。
3.用口诀记忆。如化合价用口诀可记为:钾钠银氢铵正一,钙镁钡锌正二价,铜正一二铝正三,铁正二三硅正四,碳正二四磷三五,氯一五七硫四六,一至五价氮多变,锰价正二四六七,氟氯溴碘负一价,硫氧负二氮负三,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磷酸根;酸、碱、盐的溶解性用口诀可记为:常见酸类全部溶,碱类钾钠钡铵溶,钾钠铵盐样样溶,硝酸盐类也全溶,氯化物除氯化银,硫酸盐除硫酸钡,此外还须记清楚,氢氧化钙是微溶。用口诀记忆朗朗上口,学生记得牢固,不容易忘记。
4.分散记忆。将一时难以熟记的内容分批发散记忆,可减少记忆的难度,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元素符号可放在学期初让学生每天记几个,也可让学生互相抽背的方法,学生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在出现物质名称、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同时要求学生用符号表示物质,让学生提前接触化学式,分散记忆,可有效地分散并突破难点。
5.比较记忆。归类比较是学习化学、记忆化学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论是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气体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和验满方法,化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的特点和关系。如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和酸、碱、盐,通过比较分析,这三组概念都是并列关系,纯净物包含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通过进行归类比较,找出特点,形成知识链或知识网,可方便学生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三、适当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由于新鲜,好奇,加上实验的刺激、好玩,学生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随着第四单元的学习,大量的概念、化学用语等需要记忆,课程相对深奥枯燥,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这时教师要注意,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课程内容上要讲清讲透,尤其是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两个难点一定要指导学生理解,掌握书写规律。如书写化学式的规律:非金属气体单质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如O2、H2、N2、Cl2等,其它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Cu、C、S、He、Ar等,化合物化学式用口诀概括为“正价左,负价右,约简交叉定个数”,如CO2、H2SO4、NaOH等;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书写规律,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就不需要死记硬背,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就可以随时正确书写出来;适当的学习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避免学生怕学而出现厌学。
四、适度拓展课程内容,精选课堂练习
1.课程内容要适度。内容要符合实际,不宜拓展太多,否则会加大学习的难度,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学习化学的热情,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少,最后出现怕学、厌学情绪。
篇3
【关键字】中考;复习 ;优化;实验;提升;强化 ;解题能力
九年级是初中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面临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在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在总复习中被动接受大量重复练习的方式,而当前课改的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性学习,怎样克服复习中的盲目性,跳出“题海”,提高复习效率?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习做到优化效果呢?
以下是本人多年在教学第一线摸索的一些经验:
1 更新教学理念,确立复习学习主体
新课标的理念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做法,所以在总复习中我们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载体,以课本为基础,以中考要求为依据。”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在中考复习中以章节和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小结,整理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探究;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品质和能力;课本是使之成为让学生随时查找的工具书和解题根据及复习知识点的源头;而《中考考试说明》则是学生复习中学习的深度、广度的标尺,还能对学生进行专题、综合、模拟等训练。
2 钻研新课程标准,优化复习教学课堂
复习中我们不仅要钻研《新课程标准》,切实领会《中考说明》的要求,教学时明确目标,准确把握目标层次,优化复习课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最大化。具体做法是:“低起点,抓基础;快爬坡,重提高;精讲,精练,重思考”的原则。全方法多角度的思考,探索研究如何挖掘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素材,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在复习课中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感悟学法,形成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问题,教师不宜在课堂上讲来讲去;教师无论是在讲复习课,还是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做到有目标地精讲,要给学生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晴功效。试卷点评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问题的处理与训练:抽查学生的双基知识是否搞扎实;考点、知识点涉及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是否搞清楚;学生对试题是否具备有变型、互换、转化、重组、自编、改编、延伸的能力;学生对试题是否具有巧解、妙解、灵活多样的思想方法。
3 狠抓“双基”教学,提升复习知识平台
“双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这将是中考命题不变的主线。但纯粹考记忆性的内容已成历史,即使是化学用语,也大多将它放在一定的材料背景中,联系实际来考查。因此,“双基”的教学不仅不可削弱,还要加强,但一定要与社会、生活、科技等信息联系起来,不能孤立、机械单纯记性教学,否则考题一加背景材料,学生一看就懵。在复习时对“双基”的教学要在充分理解内涵和外延、把握关键词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训练。对于一些规律性知识,要让学生在所提供的资料中自己去总结、归纳。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也理解了规律,还学会了解此类题的思路。
4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标下的中考命题,加强了对化学实验技能的考查力度,这是中考改革的重大举措,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在实验部分复习目标是:课本上的实验达到“举一反三”;家庭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分析;重视组合型实验题;注重实验的反思,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实验能力。具体做法是:①课本上的实验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对一些重要实验要做到:a.通过实验总结规律;b.发散思维改进实验;c.信息迁移,解决新问题;d,严谨思维分析实验异常现象。这样可以放大每一个实验的复习内涵。②重视家庭小实验。这是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指导,不能视之可有可无。例如课本上的学生探究性实验: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就要让学生做好,并总结出探究的方法、结论、规律。③复习后段,要紧跟课型不同的综合型实验题组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解题中感悟方法、尝试错误、总结规律、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5 精练精讲习题,提高应用解题能力
无论是分章复习、单元复习,还是综合练习,模拟测试,教师都要精心选编适量的不同类型练习题进行精练,保证试题的质量。第一轮所选习题必须是不离开课本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第二轮所选习题要有典型性,系统性,第三轮所选习题要有针对性,对学生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进行中考前的冲刺。可以选择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不轻易做重复训练。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复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熟练掌握,标准规范。
习题的训练必须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另外在市质检前选2-3份前一年其它省市的中考试卷进行仿真测试,认真讲评,让学生体会不认真审题的后悔及思考不全的懊恼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找出不足,查漏补缺。关于“讲”,有句话说得好:“滥讲百题,不如精讲一题”,因此复习中讲题时不仅要精选题目,讲题也要从多个不同层次进行讨论、探究。第一个层次是:此题怎么做?讲入口、讲下手、讲题眼、讲关键词;第二层次是:为什么这样做?讲原因、讲原理、讲依据、讲知识贮备;第三个层次是:还有什么方法能解此题?讲一题多解,讲―题巧解,讲解题技巧;第四个层次是:改变条件,转换角度,此题还能变成什么新题目?或这个题目是什么题目的变异或转换?复习时,长此以往,让题目与题目联系起来,让思维灵活起来,遇到新问题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新课程背景下,九年级化学的中考复习,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到立足“双基”提高运用能力,让学生从习题中学会总结,加强实验探究复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有目的进行题型训练,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适当进行综合训练,提高中考冲刺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教学 化学课本 阅读
“阅读能教给人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由此可见,阅读应是学习中的重要技能,也是一种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那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培养化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并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标题。“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奇妙”指出了学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概念、定律。“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阅读时要咬文嚼字,细心琢磨,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在这一概念中,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例题。“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找出关键词语,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实验。“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1.全面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抓关键。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K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KMnO2”是氧化物,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理思路。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逐步突破难点,掌握重点,阅读后要掩卷而思,进行系统回忆,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即知识线。例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形成网络,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对重要概念、结论,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阅读后,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1)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2)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3)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通过这种阅读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4)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5)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指明自学的方向,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然后亲自做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手忙脚乱,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本文想借用“数字化”这一概念,把九年级教材中的一些实验也改用“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以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可观赏性,使实验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为实验效果增色。
1 水的电解实验的“数字化”
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人教版,上册,第46页)。实验的结论是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在该实验中学生只能通过观察,粗略估计出试管中氢气、氧气体积的大小。若能以定量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实验,实验的结论就更科学、更准确了。
“数字化”改进:把两支试管改成两支大小相同、量程均为10 mL的量筒,在量筒中装满电解液进行实验。但应注意,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氢气的溶解度,使收集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笔者建议可以在教学演示实验之前先在容器中装上所需要的电解液,持续通电2~3 min,并不断用玻璃棒轻轻地搅动,让氧气和氢气均匀地溶解在水中,尽可能使它们在电解液中都接近饱和状态。然后,再用量筒收集两极上电解所得到的气体,并读出收集到的气体的准确体积,这样操作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非常接近2:1。
2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数字化”
活动与探究:白磷燃烧前后总质量的测定(人教版上册,第90页)。该实验用的是托盘天平,这种仪器比较粗糙,灵敏度较低。
“数字化”改进:有条件的学校,可改用精密度更高的电子天平,让学生从电子天平中直接读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具体数字,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同样道理,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人教版,上册,第92页)及实验5―2: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人教版,上册,第92页),都可以改用电子天平,从电子天平读数的变化,能让学生非常直观的了解在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总之,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方便,灵敏度高,实验效果明显。
3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实验的“数字化”
实验10-4: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人教版,下册,第52页)。该实验的过程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不断搅动,并用手接触烧杯外壁,通过感受溶液温度的上升来说明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热量。这个实验存在以下缺点:(1)药品消耗量大;(2)操作复杂;(3)学生的体验不够直观。
“数字化”改进:如图1所示,先让学生读出温度计在室温下的示数,用温度计蘸取少许浓硫酸,在空气中静置一会儿。再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的示数。由于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份而溶解,使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上升。通常情况下,一分种以内,温度计的示数可以从室温上升到40℃左右。实验的现象十分明显。
“数字化”改进后的实验有以下优点:(1)通过温度计示数的增大,来体现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事实,具有较强的趣味性;(2)节约药品,浓硫酸的用量不足0.5 mL,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浓硫酸的吸水作用。
4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数字化”
实验10-8:溶液的导电性(人教版,下册,第56页)。该实验是通过观察灯泡发光的明暗程度,来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和乙醇的导电性强弱。
“数字化”改进:把该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电源改为低压学生电源(安全),再把实验中灯泡改成电流表。学生通过电流表读数的大小很容易判断溶液导电性的强弱。这种改进可以把灯泡发光的明暗程度转变为“真真切切”、 “明明白白”的电流强度来衡量。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一些实验安全系数较高、操作难度较小、观察能见度有待提高的演示实验改为“数字化”的学生实验。
5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实验的“数字化”
篇6
一、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时,要抓“改变”和“没有改变”等关键词语, 阐述催化剂能改变什么?什么没有改变?学生马上回答:“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于抓往了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又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认真剖析,加深概念的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一直是九年级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在讲解“溶解度”这个概念时,要抓住以下要点分屋次理解:A.一定温度,B.100g 溶剂,C.饱和状态,D.溶质的克数。其中A B C 是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D是结论部分,即必须在满足三个条件下,溶质的克数才是溶质的溶解度。
三、正反对比,讲清概念本质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实验,使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可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五、重视复习,巩固概念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尘土飞扬的空气,④清新的空气,⑤液氧,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篇7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两极分化
化学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但是化学知识具有理论性、科学性、逻辑性的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极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尤其是在九年级阶段,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为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当不断完善化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为以后的化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九年级化学两极分化的原因
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愿意学习化学。加之化学知识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即便有的学生在初学阶段对化学感兴趣,但是到后来也会失去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教师的思维被禁锢,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而导致九年级化学课堂效率低下。尤其是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总的来说,在教师方面,教师要重视提高化学效率,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方面,学生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改善九年级化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1.增强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时,教师要重视将化学知识有趣、生动的一面展示给学生,避免学生因化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丧失学习兴趣。
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在遇到学习问题时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对学习产生厌烦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但是我国新课程指出要重视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初中化学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使所有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为改变两极分化现象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介绍一些生活中有关化学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积极给予指导和鼓励,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避免两极分化的现象。总之,初中化学教师要重视提升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生动性。
2.提升化学课堂质量
化学知识的理科性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化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造成了化学课堂枯燥、单一的学习气氛。显然,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借助实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和设施,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实验突破重点教学,以降低化学知识的难度,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合价,并能够利用化合价配平化学式。教师可以通过口诀、讨论交流、活动探究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可以按照物质类型进行读法、写法的讲述。如氧化物:有HgO、SO2、Fe3O4,在写氧化物时主要是将另一元素写在前,氧元素写在后,在读时可以读氧化某、几氧化几某。有关化合价的顺口溜有: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堂知识,从而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总的来说,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下,化学教师应当重视结合多种方式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质量,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不仅是我国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初中化学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求。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是不相同的,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鉴于此,教师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并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另外,教师还应当不断促使学生互帮互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从而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要氖导食龇,引导学优生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尤其是班级内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容易自暴自弃。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建立学习小组,保证每个小组内既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然后再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相互了解、沟通,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有效缓解两极分化现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平和的学习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化学教师应当正确认识两极分化现象,不断深入教学,找出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要正确认识两极分化现象,并重视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入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这样才能为学生后续的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庆刚.九年级化学两极分化原因及预防策略[J].成才之路,2010(28):46-47.
篇8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参与式教学 策略
一、引言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其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针对九年级化学教学,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得教学效果获得很大的提高。
二、实施策略分析
1.建立和谐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也才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才会更有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一教学环境中,教师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非常轻松,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以及智力因素都处在最佳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关念,要以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面对每一个学生,教师也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也要努力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要将自己更多地看成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将自己当作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这种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点,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2.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参与
(1)以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参与。参与式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他以问题为导向,围绕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活动。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所列出的问题,如在学生的学习教材中有“实验探究”、“交流共享”、“活动天地”等栏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进行参与式教学。首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和优化,从而使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使他们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2)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全程参与。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实验探究活动。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个探究活动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进行二氧化碳性质探究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选化学仪器,然后进行二氧化碳水溶性分析,当学生了解了二氧化碳的水溶情况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水溶液酸性情况进行相关探究,最终使得学生对二氧化碳及其溶液的酸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开展讨论交流,实现全员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在看待问题时,会选择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取长补短,不断进步。教师可以针对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针对教材中的“交流共享”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要让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和争辩,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记录,针对以及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指点。
三、结语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也要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晓玲 朱玲琴 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资讯,2007,(04)。
[2]金晓玲 朱玲琴 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1)。
篇9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环境保护;教学策略;系统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二级主题: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但其涉及知识较为广泛、综合,在教材中分散在诸多单元,这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有关内容的教学要求,依据课标与教材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验探究、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达到了解有关知识、理解环保原理、形成环保意识与建立环保观念的目标。
1、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涉及的环境问题已由课程标准规定,不同版本差异不大,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科书为例,把主要的环境问题内容列表总结于表1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工作。
2、分析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及编写顺序,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分布,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进行整体安排与系统设计,使教学有序地拓展和深化。按照由浅到深、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尊重教材的原则,本文对6种环境问题在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进行系统设计,见表2。
下面以“空气污染”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空气污染”内容首先出现在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教材通过一幅漫画及一段文字简单介绍了空气污染相关知识。此时学生对空气污染只有较为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应呈现空气污染(最好是本地)的图片、视频及相关数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归纳小结得出相关结论。这一阶段只需学生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危害及一些防治措施,不必深究其原因,侧重学生对“空气污染”这一环境问题的感知,让他们头脑中留下诸多疑问,为以后理解其中的原理埋下伏笔。
“空气污染”内容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中,教材具体地分析了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燃烧及化石燃料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交流,自主探究出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过程见图1。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真正理解了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化石燃料的想法及主动寻求清洁能源的欲望,初步树立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空气污染”内容第三次出现在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和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中,教材分别介绍了“使用化肥和‘白色污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知识。对施用化肥可能排放出N2O、NH3、H2S及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HCl等有害气体,它们会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一内容本身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这一内容的价值还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空气污染成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总之,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及教材编排的顺序,一步步深化拓展,达成相关环境问题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3、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
为了搞好环保内容的教学,除了要系统设计、整体安排外,还要注意采用适宜的方法统筹兼顾真实性与简单性,增强教学有效性。为此,除了采用查阅资料、参观展览、教师讲解等常用手段外,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辩论、撰写小论文、角色扮演、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关注、探究、思考和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有效地促进新、旧知识经验的融合,使学生及时地、合理地生成新意义,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观念的建立。
例如,在学完酸雨的相关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真实性问题:某小组发现南京有些六朝石刻的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导致石刻腐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为了减缓石刻腐蚀,请你提一条建议:________。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石刻的成分、南京酸雨的发生率、强度等)、实地调查(石刻腐蚀的程度等)、请教专家(腐蚀的原理、防护的措施等)、做实验验证(大理石喷防护材料前后模拟酸雨腐蚀实验等)等,通过各种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把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可有效地促进诸如酸雨的成分、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CaCO3与酸的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
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了今后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你有哪些好的想法和措施?”等。
再如学习了化肥以后,可让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宣传员与滥施肥料者进行辩论,解决“使用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的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学生在辩论中的一段陈词:
正方: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1909年哈勃又发明了合成氨技术,到19世纪40年代,享有“德国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李比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化肥工业,对当时西欧的农业生产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化肥的大规模使用使粮食产量成倍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使得世界上出现人口大规模增长,我国也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的这一奇迹。如果没有化肥,我们将饥寒交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我方观点是化肥的使用利大于弊。
篇10
走进化学实验室要认真阅读实验规则,认识仪器并了解其用途和注意事项,学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一) 常用仪器及分类
1 常用仪器
(1)试管――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常用作反应容器、加热少量固体或液体、收集少量气体等。
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事项:盛取液体时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1/3;受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任何人(包括自己)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时,管口稍向下倾斜;加热时要预热,加热后不能骤冷等。
(2)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
使用时要注意:拿――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滴管的颈部(即胶头与玻璃管的连接处);捏――用食指和拇指轻捏胶头,从而排开空气或挤出液体;滴――将胶头滴管移到容器口稍上方,然后轻捏胶头使液体悬空滴入容器内;忌――一定不能将胶头滴管的末端伸入容器内。
(3)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的仪器。
使用时要注意: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平稳的地方;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小,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大。
(4)酒精灯――实验室最常用的加热仪器。
要用外焰加热物质,因为外焰燃烧充分、温度高;要提高火焰的温度,可在酒精灯上加防风
(5)用于取药品的:胶头滴管、药匙和镊子等。
(6)用于夹持或支撑的:铁架台(含有铁圈或铁夹)、试管夹、坩埚钳等。
(7)能盛装液体加热的: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
(8)能盛装固体加热的:试管、燃烧匙等。
(9)分离液体及加液的:普通漏斗(末端斜口)、长颈漏斗(末端平口)、分液漏斗(末端斜口、带有玻璃旋塞)。
(10)存放药品的:广口瓶存放固体药品,细口瓶和滴瓶存放液体药品,集气瓶存放气体,茶色的试剂瓶盛放见光易分解的药品。
(11)加热的:酒精灯(温度能达到600℃)、酒精喷灯(温度能达到1000℃)。
(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味道;不能凑近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严格按规定的量取药,若无规定应取最少量(液体1~2mL,同体盖满试管底部);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只能放入指定容器。
(2)取用方法: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小纸槽,按“一横、二送、三直立”的操作要求将其送入试管底部;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按“一斜、二送、三慢竖”的操作要求使其滑入试管底部;少量的液体可用胶头滴管直接取用(20滴约为1mL),较多的液体多用倾倒法(瓶塞倒放在桌面,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容器口),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量取。
2 药品的称量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除了遵守物理实验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一般放在纸上称量(两个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3 物质的加热
常用酒精灯、酒精喷灯加热物质。加热时要注意:要先给受热容器预热,然后再给药品加热;若容器外壁有水,加热前需擦拭干净;加热
(1)如果不慎将较多的酸(或碱)液泼到实验台上,应立即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如果只是少量的酸或碱溶液滴到实验台上,应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2)如果少量的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要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如果碱液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7 洗涤仪器
(1)洗干净的标志: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一般清洗:倾倒废液注水水冲口朝下放置晾干。
(3)难溶物洗涤:一般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如果是油脂附着在管壁上,可以先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洗涤,再水洗;如果是氧化物、碱、盐等附着在管壁上,先用稀盐酸浸泡,再水洗。
(三) 疑难解答
1 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
(1)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待注入的量接近所需刻度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体积。
(2)注入液体后,稍等片刻,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因为量筒属于粗量器,所以读数时无需估读。
(3)量筒的刻度是20℃时的体积数。如果温度升高,量筒发生热膨胀,容积会增大。显然量筒是不能加热的,也不能用于量取过热的液体,更不能在量筒中进行化学反应或配制溶液。
(4)从量筒中倒出液体后,不要用水冲洗量筒,因为制造量筒时已经考虑到“液体壁挂”;相反,如果冲洗反而使所取液体体积偏大。当然,如果要用该量筒再量别的液体,就必须先用水冲洗干净。
(5)量筒没有0刻度,其最小刻度在下面。最小刻度一般等于最大刻度的1/10(如10 mL量筒的最小刻度是1mL,500mL量筒的最小离试管口近的药品,再逐渐向试管底方向加热药品,这样既可以防止固体粉末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率。
(5)收集氧气。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又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还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管口一定要插到接近瓶底的位置,否则集气瓶里的空气排不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不够纯净,而且氧气何时集满也不能直观地看见,必须通过验满操作(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才能知道,不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干燥,且操作简单。
我们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因为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更为纯净,而且能够直观地看到气体何时集满。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装置在加热药品之前就应准备好,即把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随后推动玻璃片把瓶口全部盖住(注意不要让瓶口水面处留有气泡),然后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加热药品后,先冒出的是空气,不宜收集,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能把导管口放在集气瓶口。等集气瓶中水全部排完(看到气泡从瓶口冒出),就说明氧气集满了,此时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把瓶子移出水槽,正立在桌子上。
(6)将导管撤离水槽。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制气时一定要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拿出,再停止加热。若先停止加热,试管内温度降低,压强随之减小,水槽里的水就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沿导管倒流,使炽热的试管炸裂。
(7)熄灭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失火),应该用灯帽盖灭。实验完毕,还要从右向左、自上而下拆开装置,并洗刷、整理仪器。
以上7步操作,可用7个字来概括:查、装、定、点、收、离、熄(各标题中加点的字),并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来加深记忆。________不起催化作用;在实验③中加入_______后,会观察到大量的气泡,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
。
(4)小明如果要确定硫酸铜是催化剂,还需通过实验确认它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___。
15.(2014・长沙)在实验室里加热25g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5.4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2)反应前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农业上用10%~20%的氯化钠溶液选种,既能选出颗粒饱满的种子(瘪种子的密度一般比食盐水小,良种的密度一般比食盐水大),又能利用食盐水杀菌;在给农作物喷洒农药时,药液的浓度偏小不能杀死病害虫,偏大又会毒害庄稼和树木。再如,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因为人体血液里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也是0.9%,这样才能确保盐水与血液的渗透压相等,若生理盐水的浓度偏大或偏小对人的生命都会造成危害;而用于两栖类的生理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0.67%~O.70%,这样其渗透压才能与两栖类体内血液近似。还有,汽车电瓶中用的是22%~28%的稀硫酸,该浓度的硫酸溶液能保证电能与化学能正常转化。此外,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化学试剂等,都需要准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 配制溶液时引起溶质质量分数误差的主要原因
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少了或溶剂多了,具体有:①称量溶质时,违反了“左物右码”的原则,造成实际称取的固体质量小于理论值;②称量好的固体没有全部倒入烧杯,有部分散落在烧杯外或沾在了纸上;③量取溶剂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值偏小),造成实际取用的溶剂体积比理论值偏大;④药品中含有杂质等。
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主要原因是溶质多了或溶剂少了,具体有:①量好的溶剂倒入烧杯时,有部分洒在了烧杯外;②量取溶剂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值偏大),造成实际取用的溶剂体积比理论值偏小等。
(四) 例题导学
【例1】(2014・苏州)如果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
)
A.称取的氯化钠固体质量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