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符号范文
时间:2023-04-11 12:5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符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化学符号;化学教学
化学符号是化学的基本语言.笔者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恰当地运用化学符号,不仅有利于揭示物质化学世界的奥秘,化解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还能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化学符号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谈点体会.
一、核素符号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不同物质含有不同种的成分组成,或含有某一种或多种相同的成分组成,从而每一种组成成分就是具有不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元素.如果不能很好地切入元素概念的实质,就不利于学生对元素概念的形成.若通过某原子如氢原子几种核素符号(11H、21H、31H)的书写与比较,不难看出氢的这三种原子质子数均为1,而中子数分别为0、1、2,但都属于氢这种成分,即氢元素.这样,引出“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显得水到渠成.
二、化学式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何有效地加以区分一直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如能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将变化前和变化后的物质分别用化学式来表示,则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显得一目了然.如水(H2O)加热生成水蒸气(H2O)是物理变化;水(H2O)通电生成氢气(H2)和氧气(O2)是化学变化.对于物质的分类,如空气、氧气(O2)、水(H2O)等,不难看出,纯净物有专门的化学符号,即化学式来表示,如氧气(O2)、水(H2O);混合物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即化学式来表示,如空气.氧气(O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水(H2O),由多于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当然,对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C)与石墨(C),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如(C4H10),则应从物质的结构入手加以区分.
三、原子、分子、离子符号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以氧化汞(HgO)受热分解生成汞(Hg)和氧气(O2)为例,通过分子、原子符号以图示的形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如2HgO2Hg+2O2Hg+O2,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如HgO)分解成不同的原子(如Hg、O),各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如O2)构成物质或原子(如Hg)直接构成物质,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对于化合物的形成的理解,如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以氯化钠(NaCl)的形成为例,通过原子、离子符号表达,如NaNa+,ClCl-,Na++Cl-Na+Cl-.不难看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钠原子(Na)失去电子形成钠阳离子(Na+),氯原子(Cl)得到电子形成氯阴离子(Cl-),钠阳离子(Na+)与氯阴离子(Cl-)通过静电引力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Na+Cl-),并且从化学反应中氯化钠(Na+Cl-)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中各原子的原子核(即质子和中子)没有变化,据此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化学与物理研究的粒子对象的差异.氯化钠(Na+Cl-),虽然是由钠阳离子(Na+)与氯阴离子(Cl-)等带电的粒子构成的,但是氯化钠(Na+Cl-)固体并不能够导电.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物质导电实质(带电的粒子要能自由移动,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才可形成电流)的理解.
篇2
【关键词】 初三 化学教学 复习
1 紧扣新课标精神,抓考点、热点
新课标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择了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技巧,而是要能够与生活的实际相联系。
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其内容有:①活动与探究;②课堂讨论;③演示实验;④家庭小实验;⑤调查与研究;⑥插图;⑦资料;⑧选学;⑨阅读;⑩表格等。其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改革理念,深挖资料的教学功能,灵活地实施创新性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尖子生的水平。
2 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复习材料
要搞好化学总复习,必须通观《安徽中考化学考试说明》。什么内容要求知道,什么内容要求理解,什么内容达到会的层次,都要在总复习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总复习不是把学过的知识简单、机械地复述一遍,而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对比。经过教材的组织,设计一套启发思考题穿线结网,则可以把这些“珍珠”串起来,进行“熔炼式”的复习。在组织总复习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定重点;②攻破难点;③找出联系。
3 改进学习方式和复习方法
3.1 重视平时的复习。
3.2 改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自主学习方式。在总复习中要提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更不是上课不用听老师讲,专心听讲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始终坚持。但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首先是在总复习开始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其次,在每一次复习课前,把有关的内容先进行概括、总结。有时需要将这些内容归纳、比较,形成图表。自主学习还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重点地复习自己尚未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复习内容。
3.3 认真阅读教科书。在总复习中阅读教材,可以从全册教材的高度来理解和审视所学过的内容,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掌握。阅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②注意弄清各种概念的含义。③注意阅读实验描述、化学符号以及各种图、表和举例、注解、附录等。④阅读时要动手、动笔。
3.4 勇于探索和思考,大胆提问。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思考,提出一些问题自己研究或者与同学一起讨论,向老师请教,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4 让学生掌握做化学实验的方法
4.1 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4.2 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将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4.3 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①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②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③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5 加强练习,认真改错
篇3
一、钻研教材,备好教案,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载体,不管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紧密联系教材,尤其是复习课,教师不仅要把握所复习教材的基本内容,还要领会教材和挖掘教材的内在意图.
在复习课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教师在上课时都必须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教学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准备,准备充分,实施起来才有把握.而复习课可使知识点融会贯通.内容既不能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又不能一味地讲题.同时,还要注意前后联系.初中化学的复习教学在整个初中化学里极为重要,它承前启后地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为中考和以后的高中化学学习夯实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对上课内容进行准备和设计.
我在每节复习课中都会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因为每节新授课几乎都是零散的知识点,一综合,大部分学生就会发蒙.因此,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看似零散,实则又都紧密环绕着.在构建知识网络时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学生自己填写,同时用针对性的习题巩固知识点.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课堂精彩纷呈
一般在复习课上,由于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学生在复习课上往往缺乏新鲜感,倘若这个时候教师上课的时候再不注意方法,以会让学生对复习课失去兴趣,再加上复习课的内容量往往都比较大,很多教师在复习的整个过程中往往不停地赶进度,让学生迅速地把所讲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记下来.在这种高强度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和厌学的心理,这样,势必会影响复习课的效果.所以,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我会尽量让课堂更具趣味性.
首先,复习课要有好的引入,不管是一些常见的事物或事件及设疑等,都会激发这节课的气氛.例如,在讲初中常见的气体性质、制取与收集装置时,先通过两瓶无色气体的猜测、鉴别,引出气体的性质,再由性质引出制取与收集装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动手去选择操作,通过实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再由特殊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收集,归纳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反应原理的选择依据.
其次,我经常把复习内容同部分游戏结合起来.比如,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整个过程中,部分元素标记、化学式是很多学生都很头疼的难题,这些知识既难记又难写.为了减轻学生的包袱,我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把这些化学标记、化学式等编制成部分小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学习,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气氛,更为注重的是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也方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再次,就是充分应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复习课.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还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应用多媒体工具还能够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直观化,这样也方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多媒体工具具有储存功能,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以课件的形式,把各种教学主要内容事先准备好,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些内容直接拿过来用,这样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升课堂复习的效率.
篇4
一、重视课本,把握“两纲”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根据两纲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并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
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重视课堂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侧向到底,前联后展。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但如果逢题必做,势必会沉溺于题海,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入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从而帮助学生“走出题海”。
四、重视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1.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其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确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通过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的反思,明确其共性,认清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2.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工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3.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4.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试卷,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五、重视考试心理辅导,消除失分隐患
篇5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有很大发展,但在相关理论领域,如文化与产业如何结合,即文化创意产业化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对其作为一种符号学工程进行探析,以期为文化创意产业化提供一种研究视角。
文化即符号
20世纪20- 30年代, 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将符号学广泛应用于人类文化领域的研究。他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中明确定义了:“所有在某种形式上或在其他方面能为知觉所揭示出意义的一切现象都是符号。”在《人论》中,卡西尔指出语言、神话、艺术、科学、历史等人类文化产品都是 “符号化构制”的结果。另一方面,人类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与符号化构制过程相反的符号形式解读的过程,把隐藏在符号后面的内容揭示出来。总之,在卡西尔看来,人类对符号形式的创造实际上是对人类思想、经验的组织与整理,使其从生物学水平提升到文化层次,而语言、艺术和科学等文化产品就是人类经验的符号化产物。概括地说,卡西尔从哲学高度阐释了人类通过符号活动构制了文化,人类整个文化也都呈现为符号形式。
文化产业生产:文化符号的编码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产品与服务的创意活动,是一条以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为核心环节的价值链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已日渐成为这个时代主题,而文化创意产业化则是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它是以文化为资本,运用市场化手段或工业化手段,对文化进行创意、生产、加工、流通、分配、消费的活动。国内从符号学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探讨的较多,但大都是从文化符号消费角度切入的。而从符号学角度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化的研究却较少,厉无畏先生在《创意产业导论》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将大量的符号与象征元素(如品牌等)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这里指出了符号、象征元素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密切关系。“文化创意产业化”与“文化创意产业”一字之差,却代表了文化创意产业一个新的研究转向,即从原先的宏大叙事的批判走向另外一条中观、微观应用理论研究,而更加趋于研究的实用性。如何进行文化产业化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西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首先是在文化领域开始的。20世纪80 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流行起来的大众文化研究越来越侧重于消费文化的符号学解读,他们以符号学为工具对西方社会日常的消费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解读和分析。最为著名的当属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他以文化学为视角,运用符号学方法对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深刻揭示了一个后工业时代的文化景观。
英国伯明翰学派领军人物斯图尔特・霍尔认为,符号学是对各种符号以及它们作为文化意义运载工具的一般作用的一种研究或“科学”。可见,符号学不仅本身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且还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方法论。它不仅被用来探讨语言运作的细节方式,还可以用来探讨文化的生产与营销,即文化创意产业化问题。尤其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可以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提供有益借鉴。霍尔认为:“意义生产依靠译解的实践,而译解又靠我们积极使用信码――编码,将事物编入信码――依靠另一边的人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解码来维持。”人作为“符号的动物”,其行为的全过程就是从编码到解码。编码是在特定的符号系统中,应用某种规则把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并在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上体现符号的意指作用。同编码相对应的是解码,收讯人在接受讯息之后对符号进行解读,这就是解码。讯息的传播,就是通过发讯人的编码和收讯人的解码共同来实现的。简言之,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总是借助一定的符号来传播意义,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码,而受众在接受过程中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对符号进行解码,了解其传播的意义所在。
文化产业消费:文化符号的解码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消费时代。符号这个词本身含义很模糊,许多符号论者把带有符号性特征的事物都统称为符号、信号或记号。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对它们进行了区分。她认为记号(sign)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表示人类所有符号性的事物。信号(signal)是当下存在事件的一部分,它直接指示它所对应的具体特定事物,对于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观察者来说,它意味着某种显著的静止状态,它是事态的征兆,是指令行动的某物或某种方法。信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最简单的关系,即一个信号只对应于一个确定的客体,并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朗格又把信号划分为自然信号与人工信号。自然信号是指一种自然现象可引发或代表另一种自然现象,如潮湿的街道是一个表示天已下过雨的信号;燕子低飞是天将要下雨的信号;人工信号是指人制造出来的代表某个事物的信号,它常常是一定的人类生活习俗的产物,如交通要道的红绿灯是表示停止通过和可以通过的信号。从构成要素与逻辑关系看,信号包含三个基本方面:主体、信号、客体。符号(symbol)可以传达出某种意味或某种内在含义,它不是事物的替身而是概念的媒介,它具有间接的指称性。由此看来,所谓符号, 就是情感、概念以及意义等的抽象物化形态。对“符号的消费”,实际指是对符号所象征意义的消费。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时代,商品是符号意义的生产。商品也就具有了符号象征性,商品不再是单纯的、具体的物品了,它本身已经成为表征某种意义和价值的符号,具有了“所指”与“能指”的双重含义。商品的符号象征性必然导致对商品消费的符号象征性。在消费社会中,既然物不仅是作为物理的或自然的东西而存在,而且作为受某种规则支配、表达某种意义的符号载体而出现,那么对它的消费就不单纯是一种物质性消费,而是一种符号消费、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或总体性的观念实践。这样的消费便大大超越了人与商品之间的关联,而进入到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使得消费本身具有了符号性和象征性,从而也具有社会表现力。消费本身就成为文化,成为社会、交流和表演的过程。“消费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以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亦非依据视觉和听觉的意象和资讯的材料来界定,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指称来加以界定的。因此,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这样看来,在鲍德里亚文本中,商品消费就成了文化消费,成了对影像、符号或仿真的消费。人们通过消费来与客体、集体和世界建立一种关系,来获得一种身份和建构意义。消费者正是看重了这些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由这些商品符号所衍生的社会地位、生活品味等价值意义。因此,大众文化的主要任务也就是按照消费文化的逻辑制作出满足不同需求的大众文化产品。
结语
篇6
一、章节回顾——机智转变
“学习有两个过程”这是华罗庚老师提出的观点。要从薄到厚,前者是“量”的储存,后者是“质”的迸发。在数学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注重对所学知识、典型例题的重点分析,还应要求学生注重对所学内容的回顾,达到从“量”转变到“质”的过程。常规的方法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体系把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例如:对常用的数学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等整理一遍。学生往往会对概念和推理等知识点的重复记忆感到无聊,针对复习中存在的这一状况,我们在复习时可以采用章节树状图归纳法,就是先归纳出章节知识要点、难点,再把各个知识点依次标上序号,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增强记忆效果。例如:我把“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用编码写成①②③④。①概念的理解;②直线、线段、射线的两个要点;③对直线、线段、射线的延伸的特点;④直线、线段、射线的相同点与异同点。
这种复习方法可触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一个高度激发潜能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二、典型例题——一题多解
典型例题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题型,能反映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在分析和解答例题时,应有目的地在基本例题上探究出新方案、新技巧,挖掘出问题的内涵,找出创新的解题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开拓我们的思维,找到复习知识的技巧,达到从“量”到“质”的转变。例如:在复次函数时,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0,0)与(-2, -2),开口向上,且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1,要求写出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像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可知,(-2,-2)是顶点,利用函数的顶点式y=-a(x+m)2+n,求出解析式。在解数学典型例题时,应先把例题中的“抛物线所截得的线段”数字系统化再求解析式。
在解题过程中,由于题设条件不断变化,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解题思维,使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他们形成一成不变的解题思路。学生要从解题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优化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多途径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在日常解题训练中可以使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多年的数学复习实践中,我不仅重视使用多种方法解题,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多种思路来解决问题、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从而使复习过程得到优化,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求解多项式乘法运算(12x+y/2)(4x-y/6)时,乍一看去没什么规律可循,学生也习惯运用多项式系数法计算,但是观察会发现第一个因式提取公因数3后,可以和后因式构成平方差公式的数学模型,很明显第二种解题方法明显比第一种解题方法简便。
四、分析归纳——类化异同习题
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数学模型,可以做出多种试题用以考查同一知识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专注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根本性问题,学会总结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例如在上应用题复习课时,我选择了以下三道题目作为讲解的例题。
例一: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在距离为20000米的地方相对而行,小红步行每分钟40米,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100米,请问,两人相遇需要多长时间?例二:从甲地到乙地,骑自行车需要3小时,骑摩托车需要1小时,两车从两地同一时刻相向而行,多久之后可以相遇?例三:有一项工程,A工作队单独完成需要9天,B工作队单独完成需要12天,两队合作,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完成?
篇7
一、把握符号化思想,优化小学数学学习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更好地立足实践提升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符号化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具有不断变化的发展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符号化教学思想策略的时候能够不断变化,能够灵活. 从而真正实现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价值. 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符号化教学思想的时候,要能够随着社会教育文化以及学生发展变化的背景来进行实时的更新探索. 教师在使用符号化教学策略的时候需要灵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 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具有服从权威认识水平层次较低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数学符号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更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生们的知识面相对较宽广,并且受信息化时代高速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对学生们采取布置探究创新形式的作业的策略,为学生们提供充分的符号想象空间,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使用符号化教学思想,需要能够适应小学数学的变化背景,能够适应新课改的变化背景,在教学的时候灵活应用,才能更加适当地运用好符号化教学思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拓展符号化思想,创新小学数学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符号化教学思想的时候,首先要结合生活实例渗透符号化教学思想,做到课堂创新. 比如,教师在讲授“加法交换律”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渗透一些生活情境. 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公式,a加b等于b加a. 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模拟一个在市场中买菜的情景,比如小明在市场中买菜,先买鸡肉花了10元,又买了鱼肉花了30元,小明一共花了10元加30元等于40元,然后教师可以换一下顺序,就是小明先买了鱼肉又买了鸡肉,一共花了30元加10元等于40元,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充分地明白,两个加数的位置颠倒,计算结果相同. 再如在学习统计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本班学生最喜欢的动物统计这一情景,然后让学生们以表格的形式体现自己的姓名以及自己喜欢的动物名称,喜欢哪种动物就在哪一种表格中做标记,学生们最后统计总结,教师让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渐地学会运用符号,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符号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充分地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教师在使用符号化思想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中要对符号本身存在的含义进行挖掘,比如,在进行“减法”教学的时候,教师如果想让学生们理解减号的含义,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们呈现一个场景图,比如有10个西瓜,然后拿去5个,最后还剩几个,让学生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在计算有多少个西瓜剩下的时候其实就是计算两个数字相减的过程,然后让学生们理解减号的含义.
三、设计符号化思想,实践小学数学教学
篇8
第一:要注意好的复习方法的传授。好的复习方法,可使学生在认知和掌握知识的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尽管复习课中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不少学生觉得什么都会,但应用起来却并不能得心应手,知识网络化和可具体化水平较低。鉴于此,笔者曾多次使用以下方法,效果甚佳。
分析类比法:即根据一节课设定的知识目标,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分析类比,使零散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对于实验的装置、操作方法、原理都相似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和氢气等,复习时应从反应原理入手,将反应装置、试剂、条件、气体的收集、验满、尾气的处理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异同,对比归纳,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另外,化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也相似或相关,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在比较中区别出它们的个性,在归纳中提炼出它们的共性,如复习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元素和原子、氧化和还原、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等,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各自的特征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准确而深刻的理解,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准确、更全面。
其次,对一些物质和元素的性质也可以进行分析类比,如比较三种酸(Hcl、H2SO4、HNO3)、二种碱(NaOH、Ca(0H)2、C02、和CO、碳的几种单质、H2和O2、空气和水等的性质,还有将H2、02、CO2的制取和收集方法也可以对照比较,掌握它们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的特点,所用药品、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归纳出三种气体制备的共同模式(原料原理装置操作检验方法注意事项)和收集气体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观察其异同。它们虽然有某种联系,但学习时却容易混淆,只有加以比较才能准确掌握它们的特性。当学生在自主提炼时,教师可巡回辅导,收集学生信息,把握学生的疑点、难点、心理动态,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归纳得法或偶有所得时,要表扬并在班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回放他们思维上的闪光点,提供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做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发展的促进者。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着重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特别要注意引导探索适合学生自己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将各类学习方法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素质,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第二,运用发散思维,联想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也一样,因此,在上复习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归纳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并且不断总结和联想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复习,抓住有无新物质生成去区分,复习H2(或C或CO)还原CuO时,可让学生联想老师当时的语言动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生成物等。这样就可记住H2、C、CO三种不同还原剂还原CuO的反应了,再比如由 H2的用途,可填充探空气球、冶炼金属、制盐酸等联想到H2的性质,如密度小,具有还原性,能与氧气反应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再加工,将原来死知识加工成规律性好、条理性强的活知识。只有将知识纵横联系,才会在考试时融会贯通。
第三、内容的讲授上要有的放矢,切忌夸夸其谈。复习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中考,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围绕中考的要求进行教学,把握好复习目标,考什么就复习什么,如中考的主要题型、热点考题、解题方法等都可以作为复习课的主要内容,鉴于此,可以选用一些上年度各地中考题进行分析讲解,掌握解题的方法,总结规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所学化学知识能在考试中加以运用,从而克服所学无以致用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确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应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它们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并加以运用。
篇9
【关键词】《远离尘嚣》;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边缘;中心;人物。
《远离尘嚣》是哈代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属于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是哈作生涯中思想转折的标志。小说围绕着女主角芭西芭自由追求爱情的故事。她与三个追求者--忠厚朴实的牧羊人奥克、富有的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和英俊潇洒的军官特洛伊之间的爱情纠葛深深地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读者。哈代赋予她智慧和好运,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新女性形象。近年来众多学者就《远离尘嚣》的文学艺术性和思想性做了详彻的分析和评论,但从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活动来看,《远离尘嚣》不仅是一部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我们站在文化的高度,用文化符号学的观点来分析文本,就能挖掘出隐藏在文本密码后的文化内涵。
一、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概论
所谓文化符号学,即使用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洛特曼是20世纪苏联享有世界声誉的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是塔图尔―莫斯科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文化符号学的首创者之一。他把文化定义为“用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1。符号与文化紧密相连,文化是一种符号建构,认识文化现象要以符号为基点,符号是文化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构成物。以此确定了文化现象具有符号本质、文化运作依靠符号机制及文化体系构成符号系统的文化符号学理论基础。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经历了从符号到文本、从文本到文化、从文化到符号圈的辨证发展过程。
二、 从“符号-文本-文化”解码《远离尘嚣》中的主要人物
洛特曼认为,研究文化现象时,所面对的不只是某些类型的符号,而是“完整意义和完整功能的携带者”,也就是某种类型的文本。因此,他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于“文本文化”。洛特曼从符号学的角度定义文化,“可以被看作是有等级的个别符号系统的总和、文本的总和及其与这些文本有关的功能总和或是产生这些文本的某种机制”。2在《远离尘嚣》中,每个形象鲜明的人物都是一个符号,在小说文本中她们发挥各自的符号功能,让读者通过他们所传达的不对等信息,对文本和文本所反映的文化有了整体和深刻的认识。
1. 芭西芭作为文化符号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
在19世纪,无论在中国还是英国,智慧、独立、尊严这高贵的字眼都是男人的专利,而“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芭西芭却努力追求独立自由和女性尊严。她深谙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所以接管了叔父的农场后,她“打定了主意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甜蜜的活”,3她精明能干,富有创造力,把它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拥挤不堪的谷物交易市场,在男人们诧异和鄙视目光中,和他们讨价还价。她从容淡定,总能恰当地把握分寸。凭着勤劳和天分她把农场经营得红红火火,利润直线上升。她又增加投资,扩大农场规模。短短几年,当地所有的银行几乎都有她的存款。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的命运掌握在男性手中。在爱情婚姻上不能自主选择。芭西芭却超越威克塞斯宗法制度父权文化的压抑,自主选择爱情婚姻。她拒绝了老实巴交的奥克,也回绝了传统守旧的博尔德伍德, 却接受特洛伊的虚伪爱情。由于女性特有的虚荣,她深深地被特洛伊吸引,迷恋从他身上体现出的上流社会的高雅风度和现代社会的文明举止,试图跻身其中。
芭西芭不甘平庸,渴望改变创新,向往新潮浪漫、多姿多彩的生活。文本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芭西芭无所畏惧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原欲主义,不辞辛劳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拜金主义,不折不扣追求上流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享乐主义,以及彻头彻尾地为谋求个人幸福而对他人熟视无睹的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逐步侵蚀乡村的时代,芭西芭的行为代表了工业文明带来的新事物,她是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她身上折射出一种与“威克塞斯”格格不入的资本主义文化的曙光。
2.特洛伊作为文化符号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
特洛伊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和官能享乐主义者, 风流倜傥,惯于追逐女人。他先是引诱了单纯的范尼・罗宾,在范尼怀孕后又残忍地将其抛弃,以他那“时髦的上流社会的种种搔首作态”骗取芭西芭的芳心。婚后他大肆挥霍芭西芭的钱财,任意侮辱农场工人,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特洛伊个人中心意识极强,从不上教堂,也很少谈及道德问题;他对生活奉行享乐原则,也从不考虑什么责任和义务。他是小说中的反面角色: 放荡不羁,道德败坏,虚伪轻浮,玩世不恭,无视仁义道德。他“对男人还算比较诚实,可是对女人他却象克里特人那样谎话连篇”。4他给芭西芭带来了百般折磨,给奥克带来心灵上的痛苦,又酿造了博尔德伍德的悲惨结局,也使自己葬身坟墓。
哈代通过特洛伊的所作所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典型,揭示了资产阶级文化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罪恶。
3.奥克作为文化符号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奥克是哈代田园理想的体现者。几十年来,他的“穿着打扮一成不变”、戴的表“比他爷爷的岁数还要大”;他勤劳朴实,乐安天命,牧羊时吹笛消遣,生活充满了田园诗情;他憨厚正直、质朴忠诚,是典型的利他主义形象,为了芭西芭的幸福,甘愿忍受着各种打击。他对周围人友善、关心,特别是对范尼的爱护和兄长般的关怀。即使是对情敌博尔德伍德,他也给予了许多精神和生活上的帮助,甚至帮他经营农场。哈下的奥克体现了基督教精神的精髓:爱、宽恕和奉献。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奥克开始用心读《圣经》、按时去教堂,虔诚地做祷告,真正献身宗教,为教会服务。即便是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礼上,他和芭西芭也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风俗举行。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奥克都是一个传统的威克塞斯农村正面人物,具有宗法制农民的传统美德。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封建宗法制文化保守、传统、因循守旧但却处处体现仁爱宽恕、无私执着的缩影。
4. 博尔德伍德作为文化符号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一开始,农场主博尔德伍德就被描写成一位具有宗法制社会所有正统品质的人:“忠厚老实,富裕殷实,受人尊敬”、“有足够的地位和名声”,“品行超卓”且“最有贵族气质”。5
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似乎对他周围的一切都漠然处之”,6即使对芭西芭的美貌也无动于衷。他并非生性如此,而是年轻时被女人抛弃受了打击,自此再也不提及男女之事,开始过清教徒式的禁欲生活。芭西芭在情人节寄给他那张“跟我结婚”的卡片掀起了他的心澜,他穿的衣服比以往更加挺恬,绅士风度更加显得有教养。
此外,博尔德伍德是私有者的典型,仅从物质利益的观点来评定爱情。当他得知特洛伊夺走了芭西芭的爱,强烈的妒忌心使他产生用钱来买芭西芭感情的想法,“我愿用一笔财产作交换摸一下你(芭西芭)的手”;确定无法征服芭西芭后,他转而求其次肯求特洛伊,“她的社会地位远比你高,你就别指望娶她了。我付给你钱。如果你今天就离开韦瑟伯利,我付你50镑”。7博尔德伍德不惜一切阻止特洛伊娶芭西芭,他无意识地将芭西芭物化,将她和特洛伊的爱情物化,将人情世故物化为可以用金钱来买卖和交易的商品。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博尔德伍德自私自利,无视人权,漠视妇女的传统家长制行径。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博尔德伍德都是宗法制社会的正统人物。他性情冷漠,不苟言笑,生活呆板,是一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家长制封建宗主文化的典型代表。
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作为基本文化符号的四个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我们感受到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宗主制文化的对立和冲突。随着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两种文化的交锋逐步激烈化、白日化。
三. 从“文化―符号圈”解码两种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宗主制文化
洛特曼将符号圈定义为“充满各种类型的、处于不同组织水平上的符号构成物的连续体”8。符号圈中的每个符号系统都是独立的,但他们都处于整体化了的符号圈里,这些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系统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最发达的、结构上最有组织的、最强势的语言构成了符号圈的“中心”。与“中心”相比,“边缘”上则是结构不够发达、没有组织或是组织性不强的语言。符号圈的“中心”和“边缘”构成了符号圈空间的二元性和不对称性。符号圈“边缘”的符号活动与“中心”强加给他们的规则是矛盾和冲突的。符号圈中永远存在着“边缘”进入“中心”,“中心”又被排挤到“边缘”的运动。
洛特曼将符号圈的主体因素--人物进行了划分,任何在连续空间中行动的人物都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人不能改变自己的环境,他们固定于所处的空间。第二类人的功能恰恰在于运动,他们能自由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能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小说文本《远离尘嚣》可以看作是一个反映维多利亚晚期文化的符号圈,其内部包括以芭西芭和特洛伊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化符号系统和以奥克和博尔德伍德为代表的封建宗主制文化符号系统。按照洛特曼对人物划分的标准,在这个符号圈里,奥克和博尔德伍德是第一类人,他们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被固定于封建宗主制文化的空间,他们确定了封建宗主制文化的结构和组织原则,处于该符号圈的“中心”位置。而芭西芭和特洛伊则属于第二类人,他们是活动的符号系统,拥有与“中心”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他们处于“边缘”的位置,为了使自己的文化能够融入主流文化并实现最终取而代之的目的,不断地向“中心”挑战,试图颠覆“中心”的权威和话语权。然而两种文化的交锋往往是残酷甚至是血腥的。
从文本中分析,特洛伊从精神实质上是一个外来者。他来自一个与威克塞斯传统社会迥异的资本主义社会。他在小说中的种种行为对父权文化是一种反叛和颠覆。芭西芭从他身上看到了与博尔德伍德和奥克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从受父权文化压迫的共同遭遇及反叛父权文化的类似立场出发,芭西芭从特洛伊身上找到了精神默契。特洛伊的自由不羁,始乱终弃最终导致被枪杀的厄运。而独立、坚强和智慧的芭西芭,最终没能摆脱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婚姻的破碎,丈夫的背叛以至后来被枪杀,让她心力憔悴,堕落颓废,只能抓住奥克这根救命稻草,请求奥克纳她为妻,把农场也交与他,事事都靠他来打理。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典型代表的特洛伊和芭西芭最后一死一伤,没能动摇到封建宗主制文化的根基,再一次沦落到“边缘”的位置。
奥克和博尔德伍德是封建宗主制文化的典型代表,甚而扮演了宗主制文化一正一反的角色。奥克的优秀品质使他最终赢得了芭西芭的爱情,拥有了他梦寐以求的农场和经济地位。“经过审判,博尔德伍德被判杀人罪。这种罪通常是要处以死刑的。然而韦瑟伯利的人们公开抗议,认为他并不应对此罪行负责。…在他家,人们找到几个精心包好的包裹,装着衣服和首饰,上面写着‘给芭西芭・博尔德伍德’,日期则是六年以后。法官们认为,这表明他已精神失常,因而博尔德伍德最终被判终生监禁”。9这说明封建宗法制文化在当时的农村还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仍然是这个符号圈里的强势语言。这样的结局暗示着封建宗主制文化的最终胜利,仍然居于“中心”的位置。
四. 结论
奥克作为传统而完美的威克塞斯形象所体现的是哈代的田园理想,他和芭西芭的美满婚姻所表达的也正是作者对芭西芭回归传统的愿望,也体现了哈代本人对宗法制社会传统和生活方式深深的眷恋和幻想。博尔德伍德和特罗伊之间的冲突,是宗法制传统社会与破坏这个社会的外部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了这个社会中两个阶级、两种生活方式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真实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秩序侵入古老而原始的宗法制社会,改变了乡民的命运和观念,并使其遭受破坏的状况。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哈代陷入了困顿和迷惘。他留恋过去,对不可知的现实又产生一切都是定术的宿命思想。为了缓解这种既向往过去又无法改变现实的矛盾,他试图让新旧两种秩序协调,使旧的秩序依然能够存在下去,这正是哈代思想局限性在文本中的反映。
注释:
1 崭新的文本观・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康澄.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2 崭新的文本观・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康澄.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3 [英]哈代.远离尘嚣[M].傅绚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 [英]哈代.远离尘嚣[M].傅绚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 [英]哈代.远离尘嚣[M].傅绚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 [英]哈代.远离尘嚣[M].傅绚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 [英]哈代.远离尘嚣[M].傅绚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康澄.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9[英]哈代.远离尘嚣[M].傅绚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英]哈代.远离尘嚣[M].傅绚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康澄.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3]郑文东.文化符号域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郭云仙.无奈的回归―评哈代《远离尘嚣》中的巴丝谢芭.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篇10
[关键词]陇中剪纸;文化符号学;陇中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22-03
))陇中是个文化概念,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中心,包括定西市六县一区,即陇西、临洮、通渭、渭源、漳县、岷县和安定区外,还包括周边的榆中、会宁、静宁、甘谷、武山和秦安等一些有着相同文化现象与文化形态的相邻县域。跟其他地域的剪纸相比,陇中剪纸显得粗、拙,不擅长修饰,接近于原始岩画。线条简洁,构图古朴,主题明显。马鹿、鲵鱼、青蛙、小鸟是陇中剪纸中最常见的动物纹样。陇中干旱,马鹿、鲵鱼在自然界早已绝迹,但1999年安定区凤翔镇丰禾村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马鹿头骨化石及当地出土的辛店文化类型的彩陶上的完整马鹿形象,说明马鹿曾在陇中栖居,并作为图腾出现在陇中先民的神器上。在陇中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多绘有鱼网纹、鲵鱼纹、鸟纹、蛙纹。在其后的半山、马厂、辛店类型的彩陶上,水波纹、草叶纹、锯齿纹、剪刀纹多次出现,也是陇中剪纸从古至今的构图主体。
一、陇中剪纸的历史追溯
1959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5件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成品,是麹氏高昌王时期随葬的民间宗教用品,分别是对鹿、对猴、莲纹、莲蝶纹、莲轮纹团花剪纸。据此,四川大学江玉祥教授推断:“剪纸的发源地可能在中国西北地区。”①麹氏高昌王国是麹氏(金城榆中人,即今兰州榆中人)建立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以汉族人为主体组成的封建割据王朝。这5件北朝剪纸系用土黄色纸折叠剪成。在今天的陇中,仍然保留着用黄纸事神灵的民俗,民俗剪纸的技法多为折叠剪。就剪纸纹样来说,这5件北朝剪纸中菱形纹、三角纹、锯齿纹、剪刀纹、莲纹、蝶纹等象征生殖崇拜的纹样与今天陇中民俗剪纸中的纹样一致。“对鹿”剪纸中的鹿只有一只鹿角残存,且体型像马,也有学者称之为“对马”剪纸。准确来说,这种鹿即马鹿。猴、鹿纹样不仅因为猴与侯,鹿与禄谐音而单纯为祈福凭空剪出,而是麹氏及投奔他的乡亲们的家乡有马鹿、猴存在。因为南北朝时期陇中生态依然良好,马鹿、猴等生存于此。《汉书·地理志》描述陇西:“户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山清水丽,林跨数郡”。②可以断定,中国剪纸的发祥地是陇中。
自20世纪以来,考古学界数次在西北发现西汉时代的纸,年代均在蔡伦造纸以前。除了物质条件外,特定的文化需要是剪纸生发的动因。产生于旧石器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晚期和中石器时代的原始图腾是各民族先民包括古氐、羌人的一种重要文化。黥面、纹身、镂刻图腾的形象是剪纸的雏形,它承担的是一种功利性社会功能,即博得图腾动物的保护。也就是说,原始巫术是剪纸生发的原初动因。古氐、羌人的鸟、蛙图腾不仅是马家窑彩陶上最常见的图案,而且是陇中剪纸中常见的纹样。
祭祀是剪纸生发的直接动因。中国历来重丧葬和祭祀,总是把人世间最昂贵、最珍奇、最美好的东西用于祭祀神灵和先人。用实物祭祀或陪葬代价太大,而且容易引发偷盗,所以自魏晋起,用纸钱或冥币代替实物来行葬礼或祭祀开始流行。《旧唐书》卷130《王玙传》云:‘汉以来丧葬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③麹氏高昌王时期随葬的团花剪纸就是祭祀性纸钱。“事神”的目的在于“事人”,祈求神灵、祖先庇佑,从此平安、幸福、健康、多子、长寿。所以,在事神的纸钱蓬勃发展的同时,事人的世俗性“剪彩”也开始兴旺发达,一般在节日中作为粘贴、佩戴装饰。
二、陇中剪纸符号的意义
文化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所携带的文化意义的学科,对意义的发送、形成符号文本、意义的解释做透视、推理和阐释。符号指携带意义的最小单位,符号组合形成符号文本。每个剪纸作品是一个符号文本,剪纸符号文本可以由单个符号构成,如莲花纹,也可以是多个符号组合而成,如鱼莲纹。
剪纸的意义是先于象而预先存在的,即发送者意图意义预先存在,在剪纸文本生产中强加到文本上。莱斯利·A·怀特认为,人类有机体将含义加诸于实在事物或事件上,从而使它们成为符号。发送者意图意义包括剪纸文本作者的意图意义和剪纸民俗文化群体共享的集体无意识意图意义。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是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集体意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