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化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0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氏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过几个月的全球涂料材料业务整合后,陶氏化学在这一领域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而为了让“可持续的化学”理念深入人心,这家全球领先的化学品公司正加大社会推广力度。
10月26日,陶氏化学正式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国家馆化工和材料科学类别的独家赞助商,按照协议,陶氏将为美国馆和其他世博建设项目提供环保型产品(环保水性涂料)及解决方案,同时该公司宣布还将为本届世博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此前,陶氏的解决方案已在多个世博会建设项目中得以应用。7月8日,陶氏化学旗下的舒泰龙挤塑聚苯乙烯(XPS)隔热保温板正式入驻世博会建筑项目城市最佳实践区之一的法国罗纳一阿尔卑斯馆。该产品不久前还入选世博会“沪上生态家”项目。1948年,陶氏化学发明出这种叫挤塑聚苯板的产品,由于其良好的保温、隔热和隔音性能,该产品被迅速应用于建筑领域。
7月份,陶氏DOWTHERMTM SR-1载冷液也入选为世博会,该产品被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中心、中国馆和演艺中心的蓄冰空调系统,可以利用电网错峰蓄冷而降低能耗。
陶氏的这些产品和服务都因环保节能等“绿色”因素才得以入选这一全球最大的国际性博览盛会。但过去100多年中,外部性很强的全球化学品公司一直面临可持续问题的困扰,而公众对于安全、环保、节能、高效产品的要求越发严格,各国政策约束压力的增加也促使包括陶氏在内的化工企业不断增加在可持续战略领域的投入。经过持续的努力,陶氏已经把“绿色”和“可持续”的理念渗入到整个公司的运营之中。
这种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今年3月初,陶氏化学公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经第三方进行的生命周期评估验证,在住宅、商业建筑和工业管道上使用陶氏隔热保温材料后使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减少,所减少的排放量达到陶氏公司自身排放总量的7倍。今年9月,陶氏化学连续第9次登上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榜,该指数是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对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司进行财政表现评估的权威指标体系。与去年相比,陶氏的排名不仅有所上升,并且在运营生态效率、客户关系管理和环境报告这三个项目中排名第一。
通过参与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陶氏化学试图让客户和公众理解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真实含义,以及公司为此付山的努力正怎样帮助人们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种动力来自于陶氏对于未来全球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社会对和谐的环境、建筑、社区更高要求的准确理解。”陶氏化学亚太、中东及非洲地区全球高级副总裁麦健铭说。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化学”理念,陶氏化学专门设置了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这一职位,同时还通过一个更长远的战略规划,来帮助公司实现下一个百年所要达至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目标,履行其在全球市场的承诺。
篇2
1、葡萄糖化学式是C6H12O6、H12(CO)6。
2、葡萄糖(glucose),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HO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纯净的葡萄糖为无色晶体,有甜味但甜味不如蔗糖,易溶于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化工工艺学 教学改革 研讨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63-01
为适应“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国内高等化工教育正经历着“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1],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传统“传授式”教学模式向“研讨式”教学模式迈进。
《化工工艺学》课程被称为“化工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一直为全国的众多高校所重视。《化工工艺学》课程属于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优良,为培养化工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化工工艺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由三大知识模块、众多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组成,面广点多,如果教学偏重于知识点传授,而容易忽视学生工程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学生接触化工生产的机会较少,缺乏对工艺参数与设备的了解,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导致学习上的敷衍搪塞。因此,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课程内容广、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等的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进行探索,尝试“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 教学内容体现“主线突出”
由于化工生产范围宽,涉及的产品繁多,工艺流程图较多,客观上存在学生不容易掌握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传统工艺学是按产品的生产方法、过程原理、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等逐一加以介绍,重点不突出。在“研讨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精选内容,突出工艺主线和关键设备主线,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工程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上精选一些典型化工产品,并结合地方化工企业及化工产品种类,课堂教学讲述乙烯、芳烃、甲醇、苯乙烯、丙烯腈等产品。做到以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为载体,介绍工艺原理,强化过程工程概念。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研究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工程实际问题的介入,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建立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观点和基本方法。教学内容中需要补充新工艺和最新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德国BASF公司正在加快开发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技术(Syngas-to-Olefins),并正在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发利用CO2制取化学品的工艺过程,可实现由CO2制取甲酸、醋酸以及糖类等化学品,这对CO2减排与利用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程序做到“阶段化”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化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研讨式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研讨实施阶段和研讨内容紧密相关。将整门课程的教学程序分为三个阶段:课堂讲授、专题研讨、教师总结。将研讨环节设置于课程后期集中实施,这样学生即可充分有效的搜集整理资料,又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提出设计方案。研讨环节的主导思想是针对理论内容“单元”,以“工程实例带动研讨”。我院和江苏晋煤恒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研讨内容通常与学生完成的认识、生产实习环节想结合,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开课学期第一次授课时学生分组并选定研讨方向。在教师指导下,每小组主持一次研讨。要求活动前一个星期将撰写的方案提交教师审阅,且在研讨后将材料整理成册。本课程为第七学期开设,这样学生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专业知识,解决化工工艺学中流程的合理配置、工艺设备的设计及生产工艺条件的选择等问题。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采取“研讨式”学习
巧妙运用“问题法”教学方法,与教材结合、与社会热点结合、与新技术结合,采取“热点提问法”与“实物提问法”贯穿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中还加强“实践法”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查阅、利用化工专业手册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目标,第一,有效利用教材内数据图表,让学生认真分析现有的图表数据,并总结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查阅《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化工设备标准手册》《化工工艺流程图集》等等,从而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第三,指导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阅读化工专题文献或期刊,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发展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培养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创新的才能。
总之,针对目前我校《化工工艺学》教学现状,开展了该课程“研讨式”课堂教学革新与尝试,通过对研讨专题的巧妙设置、研讨时间的合理安排和研讨专题实施形式的正确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让学生不但学到基本理论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都是以成绩为主的,没有真正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如今以分数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制订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育中,要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充足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新形势,积极转变教学模式。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师说了算,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没有任何发言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和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等于教师就袖手旁观,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师要发挥好自己课堂教学引领者的作用。只有教师为学生创设出适合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环境与条件,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学生才会身心放松,思维的火花才会被点燃,探究知识的欲望才会更强。
二、运用小组教学法,激活课堂教学
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习过程中要想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互助的课堂氛围,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改正。在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更大提高。小组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小组教学时会对小组进行合理划分,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运用小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让小组展开充分的讨论,为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多多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探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指正;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说说本组讨论的结果,不管学生讨论的结果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都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保持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肯定。因此,在运用小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利用高中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化评价机制,对学生形成激励
传统的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单纯依靠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不能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还要注重评价模式的转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即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个方面,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品质等,不管学生在哪个方面取得进步或有突出的表现,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由教师对他们进行评价之外,还要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通过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让学生不断进步。
四、把化学教学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中体味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
篇5
关键词 历史 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往往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忽视了学生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体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愿意去学习并且学得好,这就要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地学习历史课本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历史知识,这样使学生自己增强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以民主代替“专制”,以开放代替封闭,以教师开发代替专家研制,强调学生应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的动起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起主导、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中选择有价值的探究课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是掌握这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强调的是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广泛收集资料,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和提升。
(一)具有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收集资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例如参考书目、相关网址等,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卷,能够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这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发展思维能力提高了空间。因为能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需要较高水准的思维;而写作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较深刻的思维和较强的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并从历史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使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创设交流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交流各自创作的历史小报、论文选题等。再如,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材中的一节上台作主题发言,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获得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不断地把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当前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运用,它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表明,要认清历史,完全依靠教师叙述是很难完成的,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也不足。现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可以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篇6
1 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
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前,需要先确定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泰勒认为[1],要对课程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必须有来自3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有学者认为[2]:社会、学生和知识是课程的3个基点,从总体上说,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是课程目标,具体地说,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生因素和学科因素。基于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同时考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专业师范生成长的需要和化学实验的发展。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这3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处理的既不是一个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精确的量的配比问题,而是一个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兼容并包的平衡关系。依据上述分析,笔者构建了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图1)。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应满足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即所选实验内容要有时代性、探究性、应用性和环保性,并且与核心化学知识有紧密的关联性;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学化学教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实验教学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基础实验操作技能、演示实验教学技能、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技能、新型实验技术应用技能、实验设计和改进能力以及开展研究性实验课题的能力。要满足师范生成长的需要,即所选课程内容能够培养师范生的各种实验教学技能;考虑化学实验的发展,即所选的实验要微型化、定量化、综合性强,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实验手段要现代化。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生成长的需要、化学实验发展是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内容选择必须要考虑的3个方面,3者是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妥协的平衡关系,需要统筹兼顾。依据课程内容设计模型选择课程内容,越是能够满足3个方面下多个要素的要求,越是需要选择的内容。
2 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
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之后,需要对所选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组织才能进行实施。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开设已经有一定的历史,所有的高师院校都给化学专业的师范生设置了该门课程。依据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对高师院校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已有内容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可以为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提供借鉴;通过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目前中学化学实验内容的重点和改革趋势;通过对化学专业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可以具体了解师范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这3方面的分析研究来进行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2.1 高师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分析
根据高师院校的特点以及该门课程的特色,笔者选择的教材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3]、南京师范大学的《化学教学论实验》[4]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5],依据本研究构建的课程内容设计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果:依据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定位来看,《化学教学论实验》的内容强调基础性,较简单,大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实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的内容强调探究性,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具有一定的难度;《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的内容基础性和探究性并重,既有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实验,也有探究性较强和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内容。3本教材中体现环保性的实验内容都比较少。从师范生成长需要方面分析,3本教材内容的编排都是按照师范生所需的实验教学技能由低到高进行编排,构成层级化的整体训练体系。《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关于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的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分析,《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的实验与生产生活和中学化学新课程联系紧密,体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性、探究性、应用性,及与核心化学知识的关联性。3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的数量较多,与中学化学新课程联系比较紧密;3本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都较丰富。相比之下,《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中的探究性实验更新颖,与生产生活联系更紧密,综合性更强;关于新型实验技术应用的内容,《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比较丰富和全面,实验数量较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中关于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实验的内容较多;从化学实验发展方面分析,已有的实验内容很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微型化、综合性及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但其中的定量实验较少。分析发现:《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约30%的实验内容同时符合图1中3个视角的要求,已有内容主要侧重于满足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师范生成长的需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中3视角均符合的实验内容较少,在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师范生成长需要2个视角下出现的实验内容较多;《化学教学论实验》中3个视角均符合的实验内容很少,主要有: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氯化氢的制取与性质、氨氧化法制硝酸、色谱法提取和分离天然物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食醋中乙酸含量的测定。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2.2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分析
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是为培养具有实验教学技能的中学化学教师而开设的,其课程内容必然与中学化学密切相关。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相对集中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模块中,虽然各模块对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但总的趋势是:从必修到选修逐渐增强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选修课程中,实验朝着专门化方向发展。对课程标准和中学化学教材中具体的实验内容分析发现:课标和教材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目标维度选择实验内容,所选实验内容力图同时反映出科学素养的3个维度,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力求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入了红外、核磁共振等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此外,中学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较强的探究性。课标“内容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探究来完成的实验有7个,占“内容标准”中实验总数的14%;“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实验有18个,占“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实验总数的27%。针对课标、3个版本(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高中教材与《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课标和3个版本的中学教材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实验共有50个,其中《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涉及的实验共有25个,未涉及的实验有25个,分别为: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铝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焰色反应、铵盐的性质、探究碱金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中和反应与中和热的测定、铜-锌原电池、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甲烷的化学性质、乙烯的化学性质、乙炔的化学性质、苯的化学性质、肥皂的制备、淀粉的水解及水解产物的检验、溴代烃的水解和消去反应、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食用色素的提取和层析分离、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探究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沉淀的转化、蓝瓶子实验、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及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等。
2.3 师范生对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师范生对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需求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7级和2008级的免费师范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内容的量适中、难度适中;65%的被调查者认为内容与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联系密切;59%的被调查者认为该教材内容能够或者基本能够满足师范生的实习需要和工作需要。对《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的内容的建议有:增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增加关于新型实验技术应用的实验内容;增加定量实验的内容;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有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某实验内容十分重要或者重要时,本研究认为是师范生高度认同的实验内容,这样的实验内容包括: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几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氨气的制备及氨喷泉实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铜-锌原电池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实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铁及其化合物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实验探究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二氧化硫的制取与性质的微型实验、利用传感技术探究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及测定平衡常数、香烟中部分有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绿色实验、中学化学实验中反常实验现象的研究及操作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38个实验。
2.4 构建的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
依据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结合对已有的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分析以及对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实验内容的分析,根据对化学专业师范生的调查结果,构建了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分为中学化学实验基础、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及教学研究、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及教学研究、中学化学新型实验技术、中学化学实验设计及中学化学研究性实验课题研究,各专题下又包含若干具体的实验内容,所选实验内容力图满足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内容设计模型中3个方面多个要素的要求(表2)。
3 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的实施研究
构建的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内容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课程内容库,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和教学条件等的影响,只能选择部分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以期在特定的教学时间里使教学内容发挥最大的教学功能,即能够最大程度地使师范生各方面的实验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对于中学化学实验类课程内容的实施,根据学生自主选择性的大小,可以有4种实施方案:
(1)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专题和实验专题的开展顺序。该方案的开放性比较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相关的实验专题。对于学生没有选择的实验专题,进行达标测试,如果检测达标,就可以不开展该专题的实验;如果未达标,则必须进行本专题的实验训练。对于学生自主选择的专题,也进行达标测试,达标后即可不再进行该专题的实验,直接给予相关成绩。该方案切实考虑师范生的成长需要,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2)实验专题分为必选和任选。这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的开放度要小,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比如实验演示和讲解的能力。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性,让学生在完成必选的内容后,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专题内容和顺序确定,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实验内容。在每个实验专题内,虽然实验内容不同,但每个实验在培养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上的功能是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开展实验。
篇7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基本上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比喻记忆法
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观形象去记忆。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打这样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也易于记忆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再如有机化学烯烃中有双键,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烯发生聚合反应时生成聚乙烯,可形象地运用手插尹“C=C”和手拉手“-C-C-”作比喻,这样较易记祝总之,趣味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图示记忆、归纳记忆、借曲填词记忆等。
二、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
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四、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五、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六、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七、歌诀记忆法
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象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八、常识记忆法
篇8
一、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习者心理特征,借鉴游戏中的教育功能,将游戏的趣味性、情境性、参与性等融入教学实践中,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学习工具、评价方法等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虽然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还很不成熟,但我们还是有必要认识清楚游戏化教学的含义及其功能.了解这些是为了昭示游戏与教学结合的深远前景,激发人们研究游戏、运用游戏、促进游戏与教学的结合以发掘游戏的巨大教育潜能.从教学内容上看:游戏化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现成的游戏,它注重将游戏精神在教学中的引入,目的在于使教学能像游戏一样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应用范围上看:游戏化教学可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对受教育者的年龄也没有严格的要求.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游戏化教学教学策略
1.利用趣味游戏,激发学习动机
初中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学科,教材中安排了五十几个演示实验、二十几个探究活动及学生实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这些实验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对于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化学趣味实验游戏方式进行教学,因为本部分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而且可以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容易开发出一些相关的趣味实验,所以我便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完成该节课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堂课的开始利用了一个趣味小实验划火柴的比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迅速的进入到了求知的状态;后面的熄灭蜡烛方法比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使学生能够由感性认识很好的过渡到理性认识;结尾的烧不坏的纸船,给本堂课的结束带来了一个小,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像魔术一样神奇,而且都跃跃欲试回家
给家长展示一下今天的学习成果,可以说这堂课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是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2.利用竞赛游戏,进行综合训练
依据合作学习理论,在日常教学中适当的运用竞赛游戏进行综合训练,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该教学法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而进行的某项或几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复习己学的化学符号.把全班共分为6个小组,每组7个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出题――用元素符号给相关成语填空(注:成语中的谐音与元素名称相同).如:①只要功夫深,杵磨成针;②雪中送;③千里送鹅毛,礼仁义重;④黄万两;⑤大快人;⑥泊明志;⑦感慨万;⑧高歌进;⑨高山水;⑩琅满目.(答案:①Fe;②C;③H;④Au;⑤Zn;⑥N;⑦Pb;⑧Mn;⑨S;⑩P.)学生:各小组抢答并写出相应的元素符号,答对者加一分该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各组同学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化学知识,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在游戏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合作、交际、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3.用游戏让学生理解概念
篇9
关键词: 基础无机化学实验 小班化 优势
基础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对大学一年级化学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也是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开端,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无机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是后续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在中学所掌握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别,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很多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在实验中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利用这门实验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对今后的实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基础无机化学实验普遍是大班教学,即一位老师同时指导超过20位以上的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时也是2―3人一组,独立操作的机会较少,经常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基础差的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改用小班化教学后,有利于每个学生实验亲力亲为,并且具有许多优势。
1.小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小班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操作,从而可以一一规范学生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如取用试剂,使用试管、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掌握称量、滴定、提纯、分液、蒸馏、回流等基本操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实验室资源也可以被充分利用,每个学生可以单独操作一套实验设备。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增加了每个学生实验操作和练习的时间。小班化实验教学有助于教师督促学生在开始进实验室时便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些基本的操作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将陪伴学生今后的化学实验学习。
2.小班化实验能更好地及时对实验进行指导和纠正。
小班教学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懂就问,这样教师就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操作。同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降低,工作量减轻,能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并且给予及时的纠正与指导。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高考没有选考化学的学生,由于他们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化学,基础较差。小班化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适当地增加实验操作练习,多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赶上来。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实验难度,增加实验设计的内容,提高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3.小班化实验教学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单独完成实验操作,改变了以往实验课程不公平的现象。
大班实验时,老师往往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由于人数较多,加上2―3个学生合用一套实验设备,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流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也使得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分享同组同学的实验成果,这样难免就会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同组学生实验结果一样,实验报告内容相近,实验成绩几乎相当,造成学生的实验成绩不公平,不能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结果往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实验没有积极性,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可以“浑水摸鱼”,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实验技能得不到提高,甚至会让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改成小班后,与原来的大班教学比较,学生人数少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被老师关注,学生也有较多的机会与老师直接交流。因为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对实验课课程的态度变得认真,课前预习充分。小班化的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单独思考与动手的机会,促使学生养成了实验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改变了以往实验课大家一起来一起走的情况;实验成绩也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实验情况,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此外,学生无形中加强了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并养成了在实验中思考的习惯。
4.小班化实验有利于实验时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小班化的实验教学,班级人数少了,学生感觉不拘谨,敢于不懂就问,指导老师也有充分时间做到有问就答,师生关系融洽。在小班化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验,实验中遇到不会做或是解释不了的地方,必须与指导老师沟通,这样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直接进行交流,就连那些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得到了锻炼。对于目前大部分理论课还不能实现小班化授课的情况,实验课率先进行小班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课大班化教学的不足。实验指导老师很多时候也是理论课的授课老师,通过实验课构建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助于学生理论课的学习,从而形成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使实验课和理论课相得益彰。
5.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的实验模式,促使学生树立实验的积极态度。
传统实验教学中班级学生多,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听完指导教师的实验流程讲解后便开始分组做实验,没有太多提问发言的机会,思维处于消极状态。而几个学生同组合作的模式也会让很多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分析思考,不想自己动手解决。这就造成学生的实验主动性较差,实验能力的差异性也不能体现,学生对实验就会厌倦,觉得做实验没意思,更谈不上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实验中。而小班化实验中,每个学生单独做自己的实验,遇到问题,老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也参与到分析思考中,实验完成后,学生会有成就感,激发了做实验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良性循环,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继而愿意去思考,甚至有的学生要求尝试新的实验方法。
小班化的实验教学让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愿意在实验中思考,创造性能力有所提高,自信心也有所增强。小班化教学使得师生关系融洽,相关的理论教学课也受到了正面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离不开会计电算化课程,这门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这一模式的探讨,力争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能力,达到以能力为本和以人为本的高职高专教育目标。
关键词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做一体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普遍实现了财务办公自动化,大部分会计核算依赖于计算机处理。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学术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实际应用掌握实践技术为主,培养技术型人才。
“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老师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教授给学生实际操作步骤,让学生在教中作,作中学,学中悟,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特点。会计电算化课程本身有较强的技能性和操作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会计工作,需要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 实施野教学做冶一体化的必要性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重点是以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为主,并且企业现在需要的是“到岗就能上手”的人员,而会计从业资格证必考科目会计电算化以实际操作为主,因此会计电算化要求学生在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熟悉软件的操作与基本维护。
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于纯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适合动手操作,所以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有其必要性。既有助于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又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实际应用水平,实现与企业工作无缝对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会计电算化野教学做冶一体化模式探索
会计电算化“教学做”一体化中依据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财务软件自身系统,多采用任务驱动法,对所学内容多采用项目模块化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真实业务为载体,设置教学情境,提出任务要求,老师讲解同时学生分角色进行操作。最后进行综合模拟实训练习,这样更易被学生接受,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会计电算化野教学做冶一体化的实施
3.1 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实施会计电算化一体化教学需要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这需要学校在资金上给予支持,需要配备电算化多媒体机房,保证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每台电脑上装上相应的会计核算软件,同时配备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话筒,方便教师演示操作,同时学生跟着做。要有专人负责,定期清理维护电脑,保障课堂使用。
3.2 建设一体化教学的师资
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软条件是培养或拥有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给学生提供咨询帮助,教师的素质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双师型教师不单单有双证就可以,同时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实践能力,不仅能讲授理论知识,也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师资的培训,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让会计专业老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或是聘用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兼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指导教师。
3.3 改进课堂教学组织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学习、手脑并用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将班级同学进行小组分配,每组有一个或几个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实现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先进”带动“后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化教学,分岗分角色实训,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熟悉并能处理各个岗位之间的关系。对于进度较慢的学生,课余时间机房可以免费开放,供大家学习。
鼓励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类技能大赛和考证,比如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考核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注重平时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促进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积累,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和对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规范和熟练度。目标考核,即结果性考核,采用闭卷与上机模拟账套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以上机考试为主,兼顾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克服了传统理论课程的枯燥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从业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戴冰.浅析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