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范文

时间:2023-04-04 15:3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三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三化学

篇1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的特点是知识点较散,内容抽象,特别是新教材观点新、内容新、体例新、标准新“四新”。学生更难以适应。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下如何搞好初三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就这门学科的教学谈几点体会,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景。以奇“激趣”

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课堂中不断创设情景,用生动的语言讲解自然界的一些奇特现象,如“鬼火”、“天火”、“溶洞”等形成;用奇特的趣味实验把学生带进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如“写密信”、“粉笔炸弹”、“雨落花开绿叶出”、“无中生有”、“魔棒”、“瓶吞鸡蛋”、“水中生火”等奇妙实验,再加上教材本身安排的一些“神奇”的化学实验。就能激化学生的兴趣,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二、以实验和化学问题为突破口

1.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在平常实验教学中要改变只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要求学生按统一要求完成实验的模式,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和实验设计。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外,更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在学习金属的防护时,我们身边的金属常锈蚀,我们如何来防止呢?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和相互交流,学生能有效的掌握金属防护的各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实效性。又如,学习“水的净化”时,联系我们身边河流受到污染,那我们如何净化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总之,让学生自主探究“化学问题”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尊重学生个体。要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我们总怪学生“笨”,到底是学生“笨”。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呢?在教学中要据学生认知情况,思维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更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备好学案。

1.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本身的兴趣爱好,挖掘自我潜能,制订各自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2.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3.要加强学生思想沟通,多找学生交心、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位学生,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学习有劲头,保持学习化学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兴趣。

四、课堂教学要做到“精”讲"精”练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如果教学中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台上讲得津津有昧,学生台下可能个个昏昏欲睡: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可能这堂课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这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课前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了解掌握全体学生,充分把握教学三维目标,精讲重点,设疑破难,带过一般,创造思维情境。让学生思维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轻松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精”练,练前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知识面广的问题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熟练的掌握化学知识和应用化学知识。

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积极开展活动

化学是一门源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验,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联系所学内容,介绍有关的化学知识及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积极开展化学二课堂,让学生进行土壤分析,净化处理饮用水,合理的使用化肥、破解一些化学魔术等,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更能掌握化学知识,更大限度激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改变课堂模式,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学。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三 化学 教学 方法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它有许多化学的专用语言,比较枯燥,弄不好学生就当做第二外语,因此要充分利用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的密切联系来进行教学。同时,初三化学又是学生参加中考的重量级科目,所以抓好初三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了初三化学老师肩上的重任。

一、关于初三化学教育的几点反思

1.初中化学学习始于初三,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迎接中考,教学的任务非常紧,在这几年中,我们的化学新课都是最后一门结束,综合复习时间比较短,因此存在赶课现象,都想及早结束新课进入复习。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短、内容多、综合性强,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教学手段和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

3.在往年的中考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运用,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为此教学中要不断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并从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开始,逐步形成严谨正确的书面表达。

4.化学实验开展得较少,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没有充分得到训练;再加上由于赶着要把新课上完,没有更好地组织学生复习,一些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并不牢固,缺乏必要的训练,考试下来的成绩并不理想。学生各科学习的任务都较重,多数时候忙于应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时间去复习、预习,也没有时间思考学习过的内容,因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

二、改进初三化学教学的主要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3.努力做好复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要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

4.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5.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没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经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教师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还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刘新知,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1(1999.3第3次印刷).

[3]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1(1999.3第3次印刷).

[4]孔笑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7).

篇3

一、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事实证明,无论老师如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如果学生不配合、不接受,不把教师所授知识变成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在绪言课上,对学生进行兴趣、意志、态度等情感领域的教育更是必要的。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初中学生对第一节化学课寄予很大的希望,他们怀着一颗激动的好奇心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机会。绪言课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的周围找教材,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自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物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无论我们手边用的,身上穿的,嘴里吃的。。。。。从原料――成品――损坏(消化)的全过程。无一不在变化之中。多举例子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及学有所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绪言课设计趣味实验、像“色酒变水”“铁树开花”“魔棒点灯”等。一个个奇妙的化学变化,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这是“真实”的魔术,它吸引着学生去刻苦学习和探索。

再后老师对学生做笔记、听课、纪律、作业等要求讲清楚,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教学作风,说一不二。总之,第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对你刮目相看,课后都兴致勃勃地谈论他们的化学老师。无论你走到哪里,四处都会传来“化学老师好”的礼貌语言。

二、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没记住是造成一些学生学习被动,成绩上不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可采用:

1.分散记忆的方法。如在开学第一周,学生课业较松弛,可把元素符号提前讲解,先让学生熟读课本75页常见元素符号,易错、易混的符号,利用英文字母发音和汉语拼音帮助记忆。如:“氦He和氖Ne”“钠Na和钡Ba”。课后把1-20号 ,化合价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三个表格抄在课本的首页,并把对应的元素符号写在元素名称下方。要求学生在第一周内把上述三个表格默记下来,以后要求学生间周默写一遍,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歌诀记忆法。如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表,金属活动性表等用歌诀的形式教唱,

3.对比记忆法。对易混、易错的基本概念,化学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等,教给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

4.网络记忆法。将各章节的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对教材进行记忆。

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组织教学必须抓好,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把课本和学学习用具摆在桌上满腔热情等待老师(开始初训练,后成习惯)。否则该堂课先停下来来整顿好后再上。其次,课堂上善于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提问,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发言,敢于表现。让学生在清新、活泼的气氛中想学、爱学、能学。把“一课一反馈”“一课一重点”“一课一小节”落到实处。

另外,课堂上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化学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教材安排的实验要尽量演示,有时还要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实验,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索,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索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化学的情感,理解学科的本质。

四、创设实验情景,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认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实验进行化学规律的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和理论,构建知识体系,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1、分子概念的教学中补做实验:

(1)、在教室里加热食醋。学生问道醋味,亲身体验分子的真实存在和不停运动

篇4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爱好,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信心,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课内,课外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明确教学目标:兴趣的培养只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能源开发工作,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则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作;

3、强化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实验教学,一是强化实验原理,二是强化课堂演示,三是强化活动探究;

篇5

一、在试卷讲评课中要注重抓好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基本环节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注重化学学习的难点,却忽略了基础知识与概念的掌握与运用,导致在解题中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清晰而经常出现误区.学生往往从分值的角度分配学习与练习的时间,由于概念类题目的分值相对不大而忽略了这一类题目的分析与训练.但学生却没有发现基础知识是综合性题目解决的基础与关键,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解题中会寸步难行.因而,我们在进行试卷分析的时候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有重点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基础知识学习的任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化学学习理念.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2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我们在对这类基础性题目在进行试卷评价教学的时候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以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这类概念性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保障,并为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注重综合性知识的总结与分析

初三化学教学不同于前几年的教学,它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的阶段.在训练的时候学生会遇到很多综合性问题,我们在进行试卷讲评的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这类题目.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化学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初三学习阶段是对之前化学知识的总结运用阶段,试卷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化学学习体系.因而,我们在进行试卷讲评的时候要注重对这类综合知识进行分析与总结.

例3取13.8 g R2CO3(R为未知金属元素)固体完全溶于水中得到100 g溶液,加入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32.4%的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沉淀19.7 g.向所得的滤液中加入2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溶液刚好变为无色.请计算: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最后所得R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1)碳酸根离子是-2价金属元素R的化合价为+1价,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2CO3+Ba(OH)22ROH+BaCO3

R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n=138

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R=39

(2)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x, x=17.1 g,则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为52.8 g.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的生成物质量为166.6 g则滤液质量为146.9 g.

可得ROH的质量为11.2 g,生成的RCl的质量为14.9 g.

最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7.8%.

在这类题目中综合了几个化学知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要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在进行试卷讲评时就是为学生建立一个综合性解题理念的过程方便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理解.

三、试卷讲评要从问题出发,寻求解决方法

我们在进行试卷讲评的时候要有重点、有主次的进行讲解,教学的过程中不是仅仅应当把学习重点放在难题上.同时我们应当从试卷中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与误区进行重点的解释与分析,这才是我们进行试卷讲评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试卷出发总结问题,试卷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配的有效依据.我们在进行试卷讲评的时候要从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出发进行点评,这使我们充分提高教学的效率,建立高效化学教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学困生”初三化学教学兴趣

一“学困生”之类型

每个学校都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是学校与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令许多教师头痛非常的问题。这类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有些学生也破罐子破摔,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不爱学习,不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更差,教师对这类学生也非常头疼,结果造成恶性循环。有些学生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虽然很刻苦,但收效甚微,导致心情焦虑,思想困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当前中学教育中,“学困生”已经成为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城市、乡镇,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而“学困生”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班级管理,同时也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被动型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对老师所提问题不思考更不会积极回答,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自身智力正常,学习困难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二)能力不足型

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差。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情绪,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三之后,考虑到未来中考无望考个好的学校,对学习也尤其放任自流,学习成绩骤然下降。于是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造成“学困生”。

(三)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困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学习条件较好,但意志力较差,“追星族”多,对成才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调查表明多数“学困生”对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不太当回事;化学课上注意力难以较长时间集中,不能认真听课等。厌学心理的产生多数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的原因,而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较长时间困扰学生,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学困生”转化之途径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类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让热门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从而培养更好的学习态度?这将是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们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帮助,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有多年,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经验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师要营造好的教室学习环境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中发生的,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促进学习,而不良的心理环境却是学习的绊脚石。因此,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时的心理环境,而不同的教学方案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环境。课堂上不可对“学困生”漠视,对之不管不问,这对这类学生来说会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激发他们想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堆这类学生关注。

(二)帮助“学困生”消除恐惧焦虑心理,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化学学习本是一种有目的心理活动,要克服困难,但许多“学困生”由于前一部分的知识没有掌握,导致知识断链,久而久之,对化学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应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消除恐惧感。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本节课要达到的最低目标,使他们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一切,可让学生给自己开个清单,把每个可能引起焦虑的潜在因素全记录下来,然后对它们逐个进行审查、分析。这不仅可以预防焦虑的产生,而且可以阻止焦虑的扩散。

(三)创设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化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去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当疆界到硫酸的稀释的时候,就要询问学生,将水滴到硫酸中还是硫酸滴到水中以稀释?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它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四)实验内容教学方法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来源于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而实验能激发“学困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能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意识就要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把直接兴趣变为间接兴趣。

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将“实验”与“探究”联系在一起,构成的教学模式则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再开发。它遵循理科教学的规律,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实验一探究”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是核心,这种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困生”来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在试验中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便是成功的教学方法,对激发他们更进一步的学习很有帮助。

(五)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课程,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源泉。诸如对当地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水进行试验分析;运用神奇的化学反应来表演魔术等。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个体不同,兴趣的差异就不同。“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比普通学生更弱、更难保持,因此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

(六)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

“学困生”在班级中往往很少获得展示的机会,而更多地是受到批评,长此以往“学困生”自我观念就会出现偏差。让“学困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就感,就会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比如,有的“学困生”体育技能较好,教育者就可以让他多参加体育竞赛;有的“学困生”音乐技能较好,就可以让她多参加文艺演出。如果这些学生能在自己所特长方面展示自己,获得同学的认同与老师的称赞,会对他们塑造自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因此而喜欢上别的课程,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致。

再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讲清楚。何况化学科学、与实际结合得就很紧密。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多举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不但理解书本知识,同时掌握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听你的课就是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而那些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教学,肯定效果很差,应该剔除。

三、优化“学困生”的初三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一)案例一

初三化学第八章《酸、碱、盐》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总结、归纳的一章,具有知识点分散、概括性强、化学实验繁多、方程式多的特点,而且这一课程海域溶液的酸碱性、PH、金属活动性顺序紧密联系,这一内容往往也是中考中的重中之重。

因为内容重要而且难度大,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的能力比较慢,那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使得他们能从中获得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而不至于太过于疲惫呢?

对酸碱盐的反应一般都是复分解反应,这就需要“学困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有个透彻的理解,有水、气体、沉淀生成都是复分解反应,让他们在判断反应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好这些内容。同时,针对一些有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加入了过量之后反应有如何的情况等进行具体的分析。

比如下面这一道题目:

要鉴别氯化钠、氧化镁、酚酞这三瓶无色溶液,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A硝酸银溶液B盐酸

C石蕊试液D氢氧化钠溶液

这些备选的答案中,加入的这种试剂一定是要产生各种不同现象的,才能一次就可以鉴别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具体分析,哪个能与这三瓶无色溶液反应而情况不相同。可见答案中只有氢氧化钠符合要求,氢氧化钠与氯化钠反应,但是没有现象;与氧化镁反应有沉淀产生;又因为氢氧化钠是碱,遇到酚酞会变色。这样来讲解就能使得学生对酸、碱、盐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起来,学生沿着这三条线索学习,避免了盲目性,达到了尽快掌握酸、碱、盐知识的目的。

该设计抓住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认知规律。抓住“学困生”认知过程中由己知逐步过渡到未知的学习心理体验。

(二)案例二

化学中实验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化学实验也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门辅助课程。笔者在教学中,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就对“学困生”特别关注,这些学生有些手动能力差也不愿意尝试,或是胆子小不愿意做实验,这个时候笔者就尽量鼓励他们,让他们能体悟到化学实验的神奇,并会在这些学生面前亲自做一次实验,以证明如果按照程序做,化学实验并不可怕,相反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当这些“学困生”愿意尝试做化学实验时候,他们就成功了一半。

酸、碱、盐的溶液可以导电,知道导电的原因是它们在水中可电离出阴阳离子,并能够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另外,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较熟悉。基于上述,教师提出“不同的溶液混合后,这些离子还会存在吗?”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一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实验中找寻答案。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硫酸铜分别与氯化钠、氯化钡混合,让学生得出,同样是四种离子的混合而现象却不同的结论(即有的溶液混合后离子仍存在;而有的溶液混合后却会导致某些离子的大量减少)。在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1)A、B两组实验,哪一组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什么?(2)从微观角度分析,B组电解质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离子反应的实质又是什么?(4)在复分解型离子反应过程中,能使离子浓度大量减少的条件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头脑中自然建立起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反应条件。此时,来一个及时反馈,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放松自我,同时又有成就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处于一种知识自我建构后的满足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探究硫酸铜与氯化钠、硫酸铜与氯化钡混合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实验编号现象结论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A大量存在()离子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B大量存在()离子;()离子大量减少

篇7

关键词:创新 课程特征 科学素质 课堂导入

一、充分认识化学的课程特征

化学教师充分认识化学的课程特征是有效实施科学化、创新化化学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教师们认识到了化学的课程特征和课程的价值,才发挥了教师们的创造潜能,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取得教学改革的成绩。化学的课程特征主要包括:

1.化学思维与方法的特征

(1) 微观思想。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建立微观思想。树立对物质微粒性的认识, 能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一些自然现象, 进而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认识。从而使学生树立微粒构成物质、物质不灭、物质运动变化等基本的科学观点。

(2)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 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 微观与宏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映结构。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生存的物质环境, 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 物质的特殊表达方式:化学语言。化学学习的三大领域包括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离子所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构成的符号世界。化学需要用特殊的人工语言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描述,因此,化学语言是交流表达化学知识的手段, 在化学学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落实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们化学教学的创新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化学课程中落实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化学课程具有“科学味”和“化学味”,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如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置疑, 笔者认为化学实验的功能主要有二: 一是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 要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或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验证化学理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很多概念和理论的形成, 一般都是首先从物质的性质入手。物质的性质, 特别是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 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 使物质发生变化才会呈现出来, 被学生所感知。学生通过感知物质及其变化的实验现象, 获得化学实验事实, 在此基础上, 进行科学思维, 形成化学概念, 认识化学理论。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义务教育的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 特别是如何全面观察。只有对现象的准确观察,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2.突出化学思维的培养

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微观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 宏观物质的性质归咎于微观结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建立物质的微观模型,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首先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微观思想指导对物质变化的研究。其次, 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生微观思想的形成。由于微观粒子是肉眼看不见的, 因而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因为学生想象力发展水平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部分学生对微观思想的理解存在困难, 我们就要用多媒体、模型、拟人化的图象等来辅助教学。特别是在进行宏观实验的同时, 尽量用多媒体模拟微观实质来帮助学生发展微观思想。第三,加强学生对微观认识的表达与交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智力高低的不同、认识水平的不同, 学生对微观知识的理解掌握总会有不同。通过相互交流, 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3.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化学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对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身边无处不化学, 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同时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 尤其是化学科学的两重性, 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教师需培养良好的课堂导入技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化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采用两种导入方法,一种是直接导入法:即上课后,教师以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出学的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进程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另一种则是温故导入法:即指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识,将学生带进新知识学习中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又能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我们在这里要介绍几种创新的课堂导入方法。1.成语导入法,如用《几种重要的金属、合金》——“百炼成钢”等形式导入;2.诗歌导入法,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如《碳酸钙》——《石灰吟》;3.实验导入法,趣味性和艺术魔力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4.设疑导入法,如用《氮族元素》——大家知道《水浒传》中武大郎是怎么死的吗?这样形式的疑问句导入;5.谜语导入法,如讲解《硝酸的性质》时可出一谜语:鄙人全身色紫红,传热导电有奇功;投入仙水棕烟起,绿水翻滚吾消溶;波涛涌上铁架山,水过山波一片红。(打一个化学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硝酸铜与铁反应;6.比较导入法,如讲到硅时,可以用硅与碳同主族,试推测硅的物理性质、硅的氧化物、硅酸及硅酸盐的化学性质等等导入。

结语: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化学课堂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变为注重学习结果、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型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这需要我们化学教师不断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拥有创造性思维,创新我们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三;化学;新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33-02

唯物观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很多的区别与不同。从而我们得知,不同的学科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而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很好地将化学这门学科与别的学科区别开来。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注意把握好这些特点,不断地更新教学观与学习观。这就要求教师使用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并且教育学生站在化学这个学科的特别角度,去认识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不断地探索问题,使用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来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一般来讲,在初三化学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方法。而本文涉及的新型教学方法多为对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案例教学法

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息息相关,相比初三的其他学科而言,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那么,在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指导教学活动。

案例教学法也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所指导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一系列的实际事件,与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以此更好地揭示所示案例情景与所学理论原理之间的联系。运用此种方法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组织和管理,应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对案例进行展示之后,应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讨论,对所示案例进行积极发言与评价。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该详细地讲授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穿插一系列的实际案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补充。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之下,以及在教师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较好的诠释。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学生只有在较高的化学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才可能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才会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通过提高学习能力,以此来全神贯注地学好这门学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联系,初三学生可以从一系列丰富多彩而且奇妙的化学反应中得到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学习化学的无限乐趣和欢愉,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效等方面得到良性的循环,最终促进整个化学教学的发展。

二、讨论法

讨论法,主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而展开教学活动。此种方法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思考、积极讨论,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增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能力的进步与发展。一般来说,教学内容中的叙述性内容多采取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从目前初三化学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来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适合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教学。比如那些文字表述通俗易懂、表达较为活泼生动,而且在内容设计上具有图文并茂效果的内容等。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拟定好可供学生使用的自学提纲。提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学开展的步骤和程序,设计好的相关问题,编制好的相应习题以及对习题进行的详细解析。第二,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启发,从各个知识点的难点和要点中找出其中容易出错的共性问题。第三,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当然,这个步骤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独立阅读与思考、并且积极开展讨论,进行评价与总结,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与评价。教师还应该对初三化学的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系统以及详细的讲解,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阅读能力进行不断地训练,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得初三化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实践法

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其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实验。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才刚刚接触这个新的学科,如何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就需要这些神奇的实验来使得这些教学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与进行。因为通过这些实验,能够让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得到很好的诠释,能够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实践法”与一般的“实验教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实验教学法”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同时对其进行优化之后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践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包括“实验教学法”当中的步骤和要求,即要求初三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明白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如何使用与操作,通过控制和改变相关的条件来引起实验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这些不同的变化和结果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总结,从而获取相应的化学方面的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法”要求教师对初三化学学科的实验进行一一演示之外,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中来。从实验之前条件设备的选择与准备,到实验开展当中出现的各种反应与变化的观察,再到最后的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总结,都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从中能够发现化学规律,获取化学知识,掌握相应的化学学习技能。

通过“实践法”的实施与使用,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与联系起来。这样初三学生在学习化学之时,既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素养与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够使得自身独立探索科学知识与规律的专业精神得到提升与陶冶。这些都能够为以后化学学科的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使得其学习态度得到端正,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独立性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

当然,在初三化学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那些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整合,是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与优化,才能提高初三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文所述的三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各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不同的需要进行运用和发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能够促进初三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促使整个初三学生学习成绩得到进步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大海.浅析初三化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0(09):34.

[2]朱俊杰.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2013(23):91.

[3]方翠萍.初三化学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师),2010(05):46.

篇9

一、工作思路

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投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去做学生的贴心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代,真正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二、常规工作

1、 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坚持每周活动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定为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地点定为初三办公室、具体任务:杜丽红负责第一章《化学的魅力》,葛金妮负责第二章《浩瀚的大气》,陈静华负责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张蕾蕾负责第四章《燃料及其燃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备课组的各位教师均要参照备课组指定的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再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全校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2、进一步完善初三化学教学资源库、备课资料库、题库的建设,创建初三化学图库,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实行分层训练,对基础好的学生,重点从解题速度和强度方面进行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把要求适当降低,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立足于每个知识点,多得分。突出练的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复习课上,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转化为基本技能,坚持以学生为轴心,做到精讲多练。

4、 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Ji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5、 坚持组内公开课、互听课、推门听课、督查听课制度,促进全组同志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要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做到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紧扣,知识要落实,能力要提高。

篇10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学目标的变化上,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以《化学课标》的教学目标为准则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中学化学课的实验教学,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的主导点拨,多年来,有了自己的实验教学规律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累了点滴经验,不太成熟,仅供参考。

一、 加强演示实验示范有助于直观教学

演示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我认为要想做好演示实

验,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提前准备。首先要吃透教材,知道实验内容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课前也应该多做几次,对于反应温度、溶解浓度、药品用量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前要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遗漏,以免影响实验进行。

2、操作要规范。演示实验,教师是标杆,学生是观众,如果标杆歪了,在学生心中就会留有歪的影像。因此教师操作规范,有条不紊进行非常关键。

实验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以免影响观察效果。药品的取用要适当,别多也别少,给实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实验时实验现象要明显,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变化的细微之处,能根据实验的现象总结得出实验的结论。

3、实验应注意安全。安全第一这是实验的前提。制取有毒气体,一定在实验前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物品要更加小心。如在制取氯气时,要适当控制二氧化锰和盐酸的量,以便在收集若干瓶氯气后,剩余氯气就很少了,但要将多余氯气通入碱液中,最后将装置移到室外,反应基本停止。学生闻氯气时要煽闻。为了防止意外,每次演示实验时都要多准备些水和湿布放入木制担篮中。

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同样重要。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内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目的:"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试管要提前在酒精灯上预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目的:"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③试管为什么要倾斜,试管口为什么还加些棉团?目的:"防止试管有水蒸气和试管底部有水珠生成,防止试管破裂"。

首先,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个演示实验。化学

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的学生只是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联系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什么?观察时要注重全面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时,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红色的铜。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上好实验课,课前要有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时要人人参与,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计划中的每一个实验,能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的观察,填好实验记录,归纳出实验结果。

二、 做好分组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1、 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搞好实验设计,引导学生画好实验装置

图,认真完成教学目标,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⑴鉴别氯化钙、硝酸银、稀盐酸、碳酸钠四种溶液;⑵分离硝酸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⑶硝酸钠固体中哪有杂质硫酸,除杂得到纯净的硝酸钠固体。对于这类实验题目,应先加以分析,然后根据分析做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让学生对四种未知溶液标上ABCD;第一步:将C滴入D溶液中,若有气泡产生,则其中有一个是盐酸,一个碳酸钠,这两个没完全确定下来,需要下一步进行。第二步:将B分别滴入C和D,滴入C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分别将C和D滴入反应后所得物,沉淀不溶解,这时可让学生分析,C、D中必有一个是盐酸,滴入的目的是证明沉淀不溶于酸,从而证明沉淀为氯化银,所以C为稀盐酸,B为硝酸银,D为碳酸钠,剩下的A为氯化钙。⑵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过滤,取沉淀(就是碳酸钡),向沉淀加入硝酸,直到沉淀溶解,所得溶液为硝酸钡。⑶加水溶解后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此时视为恰好反应),过滤,取滤液,蒸发结晶可得到纯净的硝酸钠固体。

2、 引导学生学会改进实验

实验改进本身就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平时教师要注意积累他人成功的实验改进成果,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大胆创造;可引导启发学生使其思维想象向已有实验改进成果靠近,也可向学生展示已有实验改进成果,或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如证明KMnO不是KClO制O的催化剂。实验现象:①加热KClO制O速度慢;②加热KClO和KMnO混合物制O速度快,实验结论:KMnO是KClO制O的催化剂。仔细分析这个方案和结论是不正确的,改进意见:单独加热KMnO,并检验反应后的产物、性质及反应前后的质量,结论:KMnO不是KClO制O的催化剂。如果这个实验不进行多方面的实验验证,只局限于一次实验,显然不利于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想象能力的转化,创造意识的加强,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由此看来,多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实验验证的次数,有利于正确结论的得出。

3、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