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3: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系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货畅其流,但在现实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物流市场的诚信度低或诚信体系很不健全是一大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完善我国物流市场诚信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物流业的发展,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利因素正制约着发展的速度,物流市场的诚信问题就是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已十分严重,物流企业信用问题的有效解决,物流业信用治理模式和体系的构建,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目前我国物流市场诚信状况
1.物流市场陷入“柠檬市场”怪圈
部分物流企业的失信行为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的诚信度,使顾客对市场上所有物流供应商的服务和信用存在怀疑,导致出价很低,而诚信企业的优质服务是无法按低价提供的,最终结果是劣质企业获得交易机会,占领市场,诚信企业难以立足,致使物流市场沦为“柠檬市场”。
2.在代收货款业务中,运输单位携客户货款潜逃
代收货款业务的出现和不规范运作,给物流运输企业携货款潜逃提供了机会。从正规运作的角度讲,货运企业收到货款应及时向商户兑付,但实际操作中代收货款的兑付期一般为3天到一周,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从而使货运企业容易产生违规挪用货款行为,当长期积累无法偿还或形成挤兑风潮时,货运企业就容易产生携款潜逃的行为。
3.过度承诺,实际服务质量达不到,违约后拒不承担责任
某些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了拓展市场、竞争对手,不惜承诺以低价格提供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高质量服务。货主根本不可能以拒付运费为条件约束物流提供商,迫使其提供符合合同约定的高质量服务,因为双方都清楚,货物本身的价值远远高于运费。至于依法追偿,整个诉讼和追偿过程花费的时间、人力、金钱等各种成本相当高昂,甚至高于物流提供商违约给货主造成的损失,因此对于货主而言,诉讼追偿往往是得不偿失的,也就是说,付诸法律也不可能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形成有效的震慑和约束。
4.违规泄漏客户商业信息,对客户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损害
在合作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够清楚掌握顾客企业内部的运营信息乃至商业机密。尽管根据合同和商业惯例,物流供应商有义务替顾客保守机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物流企业因其内部管理松散、草率或是受某些更大利益的诱惑,将其掌握的顾客信息泄漏或出卖给其他利益主体,最终导致物流交易双方信用关系破裂。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这种失信行为无论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其结果都是给顾客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
二、我国物流市场诚信问题的原因分析
1.物流企业信用观念不强,企业内部合同管理不到位
一些物流企业没有较强的信用观念,短视经营,或者抗风险能力不足,服务质量无保障,更无法建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很不到位,这也是导致物流供应商违约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物流企业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如在合同签订阶段,为拓展市场或高估自身服务能力,导致过度承诺;或是对物流作业过程管理不足、失控等,最终使得实际服务不能满足合同要求,形成失信。
2.我国物流信用方面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信用立法滞后,司法、执法效率不高,物流业信用缺乏法律保障。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商业信用法或社会信用法,针对物流行业信用的部门规章更未引起特别关注,关系社会信用及特定行业信用问题的法条只零散地出现在《合同法》、《担保法》及《贷款通则》等相关法规中。信用立法滞后的同时,司法、执法过程也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诉讼成本过高、执法不严、办事效率低下等。
3.我国政府部门监管不力,市场监管难以到位
对市场监管的监管制度,基本上也只是依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家,对于失信往往当作“经济纠纷”或者是“合同纠纷”处理,缺少强力措施。尤其对其中的经济犯罪难以做到事前监控,事后依法罚处。正是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力,再加上信用立法工作滞后,才使行业失信惩戒机制不能有效运转,失信行为得不到严厉的处罚,失信成本低,物流企业的失信行为才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4.物流行业协会组织发展还不够成熟
在行业协会方面,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尽管现已形成数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协会,但各协会都还未在物流服务各领域树立绝对的权威地位,也尚未将所有物流企业纳入其会员范围,未得到所有物流企业的认可,因此,其行业自律作用还不能够得到广泛、充分的发挥,致使基于信用管制的行业自律主体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三、我国物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策略
1.物流企业自律
诚信就是对承诺的兑现。现在,对物流服务的质量作出承诺已经成为国际物流标杆企业的信用标识。在诚信指导服务的同时,服务又体现诚信。有时无形的诚信甚至比有形的资本还重要。因此,物流企业应严格做到诚实守信,把加强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放在首位。企业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按照行业服务规范的要求制定服务标准,认真履行服务承诺条款,依法经营,自觉遵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法则,恪守商业信誉和公认的道德规范,不发生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
2.完善我国物流信用方面的法规建设
吸收和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我国应尽快完善法规建设,严格物流市场的准入和行业标准。对申请经营者的资金、办公场所、运输车辆、装卸工具、货场面积、仓储仓库都应该有一个规范的量化指标。规范物流行业发展中的无序现象,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创建一种鼓励低成本、高质量服务、高效率经营的机制。同时,国内各相关专业部门还应集中在一起,派出代表进行联席办公,然后委托某部门进行管理,这几个部门联合参与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政府要对真正的物流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做大、做专和做强。
3.建立社会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运作流程的透明度
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整合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电子政务资源来打破物流条块分割,加强企业间、各级政府部门间及企业和政府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透明,并据此建立物流企业的诚信评价机制和商业信用监督制度,建立物流企业和物流人员的信用评价与监管机构,使物流外包企业、物流企业、其他相关行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监督,提高物流运作流程的透明度。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定期评估报告,确保公共信息平台这一整体的长展与物流业的动态发展步调一致。
4.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
政府对物流企业行为的规制,对维护物流市场秩序,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无疑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制定、实施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处罚条例,强化并提高对代收货款的接货人和货运公司的资质认证,支持和促进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监督行业协会信用自律的公正性,真正发挥监管职能。
5.加强银企合作,实现电子结算
可以通过加强银企合作,超出一定数额的要在验货后由银行代收的办法,避免在短时间内代收货款在货运公司大量积累。合理的代收货款返还时间是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为防止接货人环节出现问题,从法律环节上要求各网点接货人务必每天两次从银行向货运公司总部全额汇出当天所接收的代收货款。还可以利用银行先进的现金流管理方式和安全可靠的区域间现金流流通体系,还可使物流公司不直接接触资金,通过POS机刷卡,网上银行代收货款等方式,避免现金交易,实现电子结算。
参考文献:
[1]鲁建东.物流园中存在的诚信问题探讨[J].物流科技,2007,30(4):51-52.
篇2
一、“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矛盾助推了国家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环境保护的不断深入已走过40多年历程,既有理论研究上的贡献,也取得了一定实践探索的经验。然而,面对"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却仍显疲软和力不从心。目前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究其原因虽然有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同时也存在改革体制不够健全等原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这说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已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已成为国家政府层面关注和重视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学术界掀起了讨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新热潮,学者们围绕"什么是生态文明制度?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制度?”对生态文明制度的概念内涵、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路径、框架结构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和研究,众所周知,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相应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应呈显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新常态”阶段,那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如何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这理应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然而就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没触及到这方面的研究,不少生态制度还相对落后,重要的生态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尚需完善,制度体系有待深入探索和建构。首先,从研究的路径和方法看,现有研究由于缺乏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生态制度缺失缺位及凸显矛盾的深刻剖析,因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有待逐步优化。在研究方法上已有成果大多缺乏逻辑与历史、普遍共性与特殊个性、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量化指标考核和本质内容分析、宏观层面和微观层次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次,从研究的视角和学科看,目前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如对经济激励机制的研究大多为针对单一制度的经济学研究,缺乏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共同研究,故很多研究结论不免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新常态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影响深远的实践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常态”的来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必定会沿着纵深方向发展。首先,在理论层面上:第一,“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将成为学术界研究发展的动向之一。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如何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大逻辑,首要的是必须对生态文明建设地位进行重新定位。第二,应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研究视角,并丰富和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内容体系。在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研究时,必须摆脱单一的研究视角,加强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分析,开拓视野,借鉴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第三,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生态公平和环境正义的研究。生态公正和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和主要任务,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制度中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实现生态公平和环境正义。其次,在实践层面上:第一,应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目前对生态文明制度的研究大多是宏观上的探讨,抽象的规范性和理论性研究较多,而从实证角度进行具体制度运行及实效性的研究较少。第二,要加速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试点实验。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不断地检视已建立起来的生态文明制度,并进行经验总结,才能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三,应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制度优先领域”的实践研究。生态文明体系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依托健全的体系来激励并制约个人行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新常态背景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实践价值。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特别是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深刻意义、现实依据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生态缺位、法律制度缺失和体制弊端凸显为原由,探索了"新常态”视域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路径依赖和体系框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界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制度思想,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研究基础和方法论支持。
作者:夏广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篇3
1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更谈不上先进的工作方案、完善的管理机制;另外技术人才队伍匮乏,导致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具体问题为以下几点。
1.1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部分基层区域的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且由于人才与技术的缺乏,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缺乏足够依据,无法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开展建设工作,难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1];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不重视,相关部门未能积极建设相关机构。且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机构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能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等制定完善的推广制度。
1.2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基层面广,人员不足,宣传工作不到位。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者没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无法聘用专业素质较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难以提升乡镇农机管理工作可靠性[2]。在聘用工作人员之后,没有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的培训,无法利用创新教育与经费支持方式提高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同时,相关机构还没有利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与培训手段开展相关工作,无法提升农机使用安全性,也难以优化乡镇农机管理工作体系[3]。
1.3推广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在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发展中,还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资金短缺导致乡镇农机管理机构的经费不足,且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甚至会影响整体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成效。且政府部门无法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不能利用优惠政策等,影响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速度,导致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2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工作措施
2.1完善农机推广系统
在建设乡镇农机管理机构后,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和完善的系统建设体系,可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效,科学对每个农村区域的农机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做好数据信息记录工作,并建设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还有利于对其进行监督,逐渐提升评价工作成效,做好事故防控活动。第一,相关机构需要在道路两旁设置悬挂警示语,要求机构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走访调查工作,在基层农机使用中,加强安全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其工作质量。相关管理机构可以利用电视等媒体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机使用的法律法规,利用安全讲座等形式,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性,为其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优化其发展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巡查工作力度,利用科学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提升其工作质量。需要加大处罚与打击力度,对于农机使用中出现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的,需要对其进行惩罚,以免日后出现问题[4]。第二,创新工作形式,提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相关机构需要树立创新观念,根据农机管理工作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满足农机管理机构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农机管理机构的工作特征,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科学开发各类信息技术,创新工作形式,明确各个机构的工作职责,提高其工作可靠性与先进性,优化其发展体系,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乡镇部门需要建设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逐渐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农户投诉。
2.2引进专技人才队伍
乡镇农机管理者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首先,相关机构可以与农机技校、各机构等开展培训活动,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制定完善的农机操作培训方案,将考试与培训结合在一起,经过专门考核之后,才能为其发放证书,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工作质量。其次,需要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农机管理工作人员,使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掌握先进的农机管理技能,落实管理制度,在认真的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自身工作效果。最后,需要对农机驾驶者进行驾驶技术的培训,使其了解相关交通法律法规,树立安全操作观念,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减少其中存在的农机管理问题。需要针对新形势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特点与要求,制定完善的专技人才培养战略方案,培养现代化技术型人才,如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人才期间,根据基层农机管理工作要求,建设完善的知识框架结构,以便于开展相关培训与管理工作。
2.3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投入
针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建设完善的管控方案,针对我国新形势下对于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要求,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一,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需要保证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成效,全面分析其发展需求与特点,与企业相互合作,在全面合作的情况下,企业应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便于开展农机管理工作[5]。一些中小型企业可以参与到农机管理工作中,积极建设各类工程项目,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第二,政府部门需要予以资金扶持,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建设相关的优惠项目,给予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一定的资金奖励,保证可以优化其发展体系,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技术结构与推广结构,例如: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可以为基层农机管理部门提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使其在推广的过程中减少资金的支出,提高推广宣传工作质量。同时,可以利用农机购进补贴的方式,积极开展乡镇农机管理等工作,保证可以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购买的积极性,以此支持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
3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机管理工作受到广泛重视,相关机构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形式,明确农机管理工作职责,优化其发展体系,增强农机管理工作效果,保证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的完善性与优越性,发挥其在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机管理机构的工作体系,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推广技术,做好培训与管控等工作,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廖献华 单位:广西北海市农机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屈宝玲.加强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措施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3):87-88.
[2]魏凤传.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改革及创新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35.
[3]陆慧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223.
篇4
建设“6个百亩核心点、6个千亩展示片、6个万亩示范区”,展示精确定量栽培、农机农艺相结合、滇屯502等十几个主推品种,包含芒市镇芒核;风平镇弄么;轩岗乡芒广;遮放镇户闷、街道、户弄、遮冒等四个乡镇。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点的标牌明示工作,便于农民自行参观选种。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扩大新品种展示、示范覆盖,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点建在农民家门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进度,让新品种、新技术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抓住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农业干部、技术人员、示范农户,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观摩,开展技术交流,充分发挥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大力宣传。各级部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学科技、用科技、创高产”农业技术活动,扩大高产创建的社会影响,及时报道整建制高产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实施,省、市领导监督现场,岗位专家主持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多次到田间地块核查指导,促进项目顺利实施。2014年通过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项目区内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平均产量由2000年以前的不到350kg/667m2,提高到2014年的442kg/667m2以上,增幅21.1%。
2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1)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充分利用本省农业科技资源,建成省市乡三级机构技术体系,整合了分散的资源,搭建了产业技术平台,加强了技术研究攻关、技术示范的力量,促进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2)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优化配置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从科研到推广、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科学家到农户、从科技成果到转化为生产力等环节紧密衔接的有效机制。
3)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突出研究重点,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示范,掌握体系覆盖区域的水稻生产势态同市场接轨,提升了市场对水稻生产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转化率。
3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试验站与体系内外专家交流较少,下一步加强与水稻产业体系单位、专家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担岗位专家的试验任务,集中精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力支撑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体系内共享资源力度不大,应该加强体系单位资源互补交换。
篇5
1文件提交日在专利审批中的具有重要意义专利申请的“先申请原则”(可简单理解为:同样的发明创造,其专利权授予在先申请的申请人)决定了申请文件提交时间的重要意义,同时专利审查过程中的法定期限也以中间文件提交日作为申请人是否及时答复审查意见的时间依据,逾期未答复可能导致视为撤回专利申请权。因此,对于专利申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申请日和中间文件提交日的确定,如果由于信息化系统的故障导致专利局无法及时接收申请人(含人)提交的文件,将导致申请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文件或其他相关文件,或者使人无法在与客户(申请人)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专利申请工作,由此将造成申请人和机构双方的损失,也影响国知局在社会公众和和国际上的形象。“PCT申请国际阶段审查管理系统”提供给申请人(含机构)提交新申请的途径有三种:PCT-SAFE客户端、SIPO客户端、在线申请,专利局需保证能够实时且不间断地接收PCT-SAFE客户端、SIPO客户端提交的新申请,保证申请人或机构能够7×24小时使用在线制定和提交PCT申请。如果“PCT申请国际阶段审查管理系统”申请端信息接收功能运行不能正常运行,则无法满足上述服务要求。
2系统运维工作需要应急环境的支持在“PCT申请国际阶段审查管理系统”采用了负载均衡、应用集群等技术手段来提升系统的持续运行能力,避免了单点故障,并采用了相应的数据备份等手段确保数据和系统的安全。但是当配合国际标准修改以及业务持续优化等原因,需要对系统进行大规模业务逻辑调整时,电子申请系统需要停止运行,需要有相应的应急手段替代正式系统接收专利申请文件,以保证文件的及时提交。
二、建设PCT电子申请应急体系的几点想法
1建设PCT电子申请应急系统PCT电子申请应急系统应通过对“PCT申请国际阶段审查管理系统”的改造和其他应急功能的建设,实现PCT电子申请系统各个业务环节的顺利进行,真正达到电子申请系统持续不间断服务,尤其是系统应能够准确的记录应急状态下各文件的提交日和案件的申请日。应急系统建设需完成以下几部分工作:(1)改造SIPO客户端,实现对应急系统的支持。能够识别当前的接收状态(正常、应急),并针对应急系统的后续处理提供支持。(2)改造服务端程序,当系统恢复后接收应急系统接受的文件,并按照正常规则完成文件的后续处理,并生成正式回执发送给用户,对于存在问题不符合接收规则的文件提供处理失败回执。(3)开发应急服务端处理系统,当系统切换到应急服务后,能够对SIPO客户端和PCT-SAFE的文件接收,并提供应急回执。(4)开发PCT-SAFE应急功能及改造服务端生产系统,实现PCT-SAFE对应急情况的响应。(5)开发应急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数据传输和同步应用、应急恢复后续处理应用、后续处理监控应用。在技术方面,应急系统重点要解决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复制技术。对于结构化数据,考虑当前生产环境复杂的数据库配置环境,应采用基于数据库专用数据复制工具的复制方案;在非结构化数据复制方面,鉴于当前NAS环境网关平台统一,采用基于NAS网关的数据复制技术,能使数据复制环境较为简单,具有容易实施容易维护的特点,应采用此技术方案。
篇6
社会事务离不开管理,不同的管理体系有着不同的设计原则,那么作为城市生产和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供水设计,也有着自己的设计原则,内容包含易维护原则、安全原则、操作界面简单原则和可扩展原则,只有遵循原则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供水系统,实现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1.1易维护原则
供水系统设计首要的是把硬件平台需要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应用容易维护维修的平台,当出现故障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维护管理,实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目标。任何软件和系统都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在城市供水系统开发中,也有问题存在,特别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为实际、也较为着急,都需要冷静认真和思考,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保证供水走进千家万户时,不出漏洞。
1.2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进行城市供水管理系统设计时,格外需要注意的大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现代供水管理系统由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存有所有使用用户的机密信息,通过信息检索能够指导系统运行,假如出现工作失误,就会造成大量用户信息丢失,轻则给工作制造了麻烦,重则造成城市供水系统崩溃,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1.3操作界面使用简单原则
城市供水管理系统不仅是为了企业管理方便才设计的,在使用中,除了相关管理人员以外,还有城市普通家庭。不同的素质、不同的文化结构决定了对界面的熟悉程度,只有以最简化的原则设计出来的界面,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打开界面就能让普通大众理解和使用,简化原则能够有效推广系统应用。
1.4可扩展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永恒的客户,供需关系随时变化着,不断波动的市场使客户关系变得不稳定,这是普遍存在的的市场规律。供水企业在设计供水管理系统时,一定要考虑到可扩展、可变更的原则,城市供水市场需求变动时,能够有效应对,及时调整,保证企业效益、稳定供给市场。
2城市供水体系建设重要意义
城市供水体系是民生工程,其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所以说,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对城市规划的新区推动作用明显
城市不断扩展,新区规划越来越多,一个城市在发展中新区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在进行新区规划或者老城区改造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供水系统建设,可以说城市供水体系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同步的,从这一点看,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推进了城市建设步伐、对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让城市供水系统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完善了现有的供水基础设施,保障了居民及生产用水
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加大对供水系统的改造,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可靠优质的供水,让城市居民和企业获得充足水源,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可以说,城市供水系统建设能够有效完善现有供水基础设施,极大激发了供水系统活力。
2.3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构筑了强有力的城市供水网络,实现了及时供水功能
对城市供水体系的作用,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一个城市,水的作用是明显的,完善优质的城市供水网络能够全面提升城市品味,促进城市发展,反映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水平,可以说,规划合理的城市供水体系,能够全方位优化城市供水结构、完善城区供水管网、实现供水功能,充分保证居民和企业用水需求,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3我国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供水体系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这种不足阻碍了城市建设发展,影响了城市供水系统布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系统建设,才能有效解决不足的问题。
3.1城市供水管网普遍存在老化现象,遇到极端天气或者施工事故容易造成大面积停水
我国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老城区管网老化的问题,由于新城区建设不断发展,大部分资金投入走向新区扩建,对老城区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设施的陈旧,很容易造成供水管网爆裂,导致全城供水中断,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城市被动,形成不可预估的后果。
3.2城市供水基础设施薄弱,对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任何一项改动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同样也需要大量资金,要想对整个城市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更换和维护,资金投入量是相当大的,只能是出现问题再进行维修,勉强使用是许多城市在供水管网改造中的态度,没有大事故,就维持现状,这对城市供水系统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3.3城市供水体系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脱节,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发展
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应该紧跟城市建设步伐,但事实上,却是二者相脱节的,二者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机制,更没有形成相互约束的能力,二者限展速度脱节的实际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
4改善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具体措施
只有不断改善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速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水平,发挥应有作用。
(1)我国多数城市供水管网都有老化的情况,只有不断优化城市供水管网,对老化管网进行及时更换,才能排除各类供水安全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更换,就会在临界点时发生爆发,到那个时候城市供水系统就会崩溃,后果不可想象。
(2)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保证城市供水系统高效运行的着关键。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只有多方努力,筹集资金,才能加大设施建设、改造薄弱,满足城市需要。
(3)制定相关水务制度和管理政策、通过专项资金方式,从宏观政策和资金投用上,保证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快速发展。协调推进城市供水体系与城市建设速度,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将其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二者匹配密切,并做到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5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果
篇7
管理操作风险的原则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阶段,操作风险曾被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个定义意味着操作风险可能引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比较容易理解,是指某一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按照银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反映在银行法定财务报表的损失,损失包括所有与该操作风险事件相联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为避免后续操作风险损失实施的相关成本支出。但对于如何界定操作风险引发的间接损失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是其他类型的风险发生引发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或者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引发其他类型风险发生而造成的财务损失,但难以把握的是,间接损失数据是应当归入操作风险损失,还是归入其他类型风险的损失。后来,在新资本协议定稿之际,操作风险被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事实上将间接损失排除在外。
参考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现阶段应遵循以下四项基本的原则:
(1)全面管理。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总部和国内外分支机构都必须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操作风险损失。而操作风险管理具有高度分散化的特征,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控制力应该渗透到银行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分支机构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执行。
(2)政策及时调整。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尚未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订监管规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方针、政策也都处于变化当中,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应随着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
(3)成本与收益匹配。管理操作风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商业银行的管理措施必须与具体业务的规模、复杂程度和特点相适应,通过付出合理的成本将操作风险损失控制在银行经营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不切实际地追求零操作风险并不可取。
(4)严格问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操作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阶段,应坚持严格问责的原则。银行内部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人,并严格按规定对违反制度的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问责。
操作风险的分类
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七类,每一类还有相应的子类。但如何根据新协议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有效分类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不少国内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因此,在新协议的指引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操作风险进行分类或许是当前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按照新协议中规定的操作风险的四类诱因,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类别大体可以分为:
(1)由于银行业务流程、制度管理存在不当或偏差而没有及时完善,导致操作或执行困难而产生的操作风险。比如,内部或对外流程不适当;责任分工不明确;文件残缺;合同标准文本条款残缺;合同标准文本条款对银行不利;文件记录内容不全面;合同标准文本中空白条款填写不完善或不正确;风险管理报告不充分;财务报表披露不充分;新业务或新产品已经在前台办理,相关的文件没有及时传达到前台;对前台相关业务的新规定没有及时传达到员工;对业务流程要求执行不力等。
(2)由于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这类操作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人员风险源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前者为银行员工不遵守职业道德,违章、违规或违法操作,单独或参与骗取、盗用银行资产和客户资产,或工作疏忽,其行为给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后者为员工的自身能力与岗位对人员素质要求不符给银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由于IT技术或技术应用环境失灵造成系统服务中断或造成错误的服务,或由于系统数据风险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如科技投资风险;系统开发和执行风险;系统功能问题或系统失效风险;系统安全风险;法律或公共责任风险;风险管理模型风险等。
(4)来自外部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如交易对手通过诉诸法律而使交易无效(并非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与外部法律、法规或监管要求发生冲突;反洗钱活动不力;业务操作违规;对客户的隐私和数据保护不力;外部采购或供应商风险;外部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三方中断必要资源的风险;火灾、洪水、其他自然灾害等。
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未来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商业银行总部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总部其他部门、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等构成。
在这个管理层级体系中,董事会应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蓝图和体系框架,审议并批准操作风险基本管理制度。评判操作风险状况,对高级管理层、职能部门、各级机构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并提出改进要求,确保整个银行机构能够识别、衡量、监督及控制操作风险。确定整个银行操作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监控整体操作风险状况是否符合本行的操作风险偏好,对特殊情况进行审议,必要时向董事会报告特殊情况等。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管理政策、基本管理制度,评估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监控相关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识别相关管理制度的不足和缺陷,决定为完善操作风险管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或行动方案。
商业银行总部是履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拟订有关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办法,以及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计量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情况;就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及拟采取改进措施和行动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牵头协调、监控、督导总部其他部门及各一级分行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和执行高级管理层的决定,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有关情况;负责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操作风险状况及其占用的经济资本状况等。
商业银行总部其他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负责制定本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报备牵头管理的部门。负责建立本部门操作风险控制程序,贯彻操作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积极掌握和运用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模型和经验,识别本部门存在于产品、业务、流程方面及其他方面的操作风险,并确保在推出新的产品、业务、流程及IT系统前,对其内在操作风险做出充分的评估,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对本部门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主要业务范围内的操作风险暴露及操作风险事件进行持续监控,完成本部门操作风险状况的汇总、归集和分析工作,按时报送牵头部门。
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负责本级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其主要职责包括:实施辖内操作风险信息的汇集、操作风险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并按相关要求向上级机构报告本级机构操作风险状况,同时向本级机构负责人汇报。对辖内各部门及下级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政策执行督导和检查,汇集辖内操作风险信息状况。通过自我评估等方法识别对实现工作目标有负面影响的各类内在因素(如本机构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人员的素质、组织的变化及人员流失率等)及外在因素(如经济状况的波动、产业技术的改变、政策形势的变化等),制订或完善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制度,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应该由识别和确定、量化和评估、缓释、监控、规避、报告等环节组成。
从操作风险的识别来看,首先要通过确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不同业务的操作风险事件来识别操作风险。由于操作风险表现程度上的差异,在确定操作风险事件时应根据对操作风险的历史经验、未来操作风险预测、潜在损失金额、潜在损失频率等因素,将操作风险事件进行一定的分类,如一类操作风险事件、二类操作风险事件和三类操作风险事件等。
操作风险的度量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难以做到的。根据国际活跃银行的经验,一般是通过量化方法,归集和分析银行在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不同业务的各类操作风险,全面衡量银行总体操作风险承受能力。随着战略投资者进入我国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借助战略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技术,引进关键风险指标、战略风险评估、自我评估问卷、操作损失分析等方法,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度量体系。
操作风险缓释实际是银行操作风险的“出口”。我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和预期损失相匹配原则,以及各类风险缓释措施在应用中的可操作性,针对不同类型操作风险事件可以考虑采取接受风险、减少业务量、实施外包、购买保险、调整流程、计提准备金、加强人员培训等不同的操作风险缓释措施。
操作风险的监控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另外一个难点。操作风险事件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没有IT手段的强力支持,有效地监控操作风险几乎是一句空话。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IT手段建立操作风险的监控体系,操作风险的信息应纳入整个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项目中。在风险缓释措施难以奏效,风险监控手段不到位的情况下,如果业务产生的盈利无法覆盖可能带来的损失,应果断限制开展具有高操作风险的业务。
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考虑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制度。完整的操作风险报告制度应涵盖报告内容、报告人员、报告频率等要素。操作风险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操作风险类型,所有因操作风险事件产生的相关数据和损失原因,关键风险指标KRI、战略风险评估结果、自我评估问卷结果、操作损失分析结果,对监管机构、董事会稽核委员会、内外部审计机构等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结果等;无论是商业银行总部的职能部门,还是国内外各级分支机构都应该设立本级机构操作风险的报告人,由报告人负责报告辖内的操作风险状况;应区分报告的内容,确定操作风险报告的频率,有临时性报告、月度报告、季度报告等,对于重大操作风险事故或案件,应采取特事特报的方式,不设时限规定,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信息。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环境建设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应特别注意操作风险管理的环境建设。
首先,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必须对操作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营造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其次,根据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对计划实施的流程进行操作风险识别,同时建立及时归集操作风险损失的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库,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现阶段就应着手收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实现连续、实时地监控和评估整个银行总体操作风险,确保总体操作风险水平在董事会确定的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根据操作风险数据对操作风险状况进行有效评估。
第三,银行内部应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培训,保证各级员工获得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新入行员工,应在上岗前将岗位的操作职责及操作技能作为培训的必要内容。
篇8
关键词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措施;浙江温州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使温州市的森林植被资源、生态环境具多样性、区域性和过渡性等特征。温州市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占陆地面积的18.3%,丘陵山地主要在西部。沿海平原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而西部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局部气候差异明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海岛淡水资源缺乏,多受风暴潮等灾害危害,但森林质量较好。
1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分区
1.1东部平原海岛生态林整治区
本区位于温州市东部沿海岛屿及平原水网地区,包括洞头县,鹿城、龙湾2区全部,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6县(市、区)部分乡镇的滨海平原或水网平原。
1.1.1东部海岛、滨海生态林整治亚区。本区位于东部沿海,包括沿海乡镇及洞头县岛屿,乐清市沙门,瑞安市北麋、北龙,平阳县南麋、瓯北区灵昆,鹿城区七都,苍南县北关等岛屿。本区岛屿港湾众多,浅海滩涂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充足。本区山地以丘陵为主,海拔大多数在200m以下,山地的土层薄,肥力低,土壤质地较差,常受台风登陆影响。本区主攻方向是: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与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提高抗台风防洪能力。
1.1.2平原水网生态林整治亚区。本区位于温州市东部的平原水网地区,包括乐清、瑞安、鹿城、瓯海、龙湾、平阳、苍南等县(市、区)的68个乡镇。该区域内耕地集中,河网密布,水域面积大,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乡镇企业发达,是我市经济活动最集中地区。本区主攻方向:完成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林网,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标准化绿化及坟山绿化,提高环境质量。
1.2中部低山丘陵生态林建设区
本区位于温州市中部,主要分布在平原的内侧和西北山地的外侧,包括乐清、瑞安、永嘉、瓯海、平阳、苍南等县(市、区)的87个乡镇。区域内森林质量差,陡坡耕地多,山溪性河流落差大,蓄水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是生态林重点建设区。本区主攻方向: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切实提高森林的质量。
1.3西、北部山地生态林保护区
本区地处我市的西部,包括文成、泰顺两县全部山区,永嘉、瓯海、乐清、瑞安、平阳等县(市、区)的128个乡镇。本区以山地为主,群山连绵、峰峦起伏、地势险峻,是楠溪江、敖江、飞云江等水系发源地,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国家级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均在其中。本区主攻方向: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水系源头保护,禁止滥垦乱伐、陡坡开茺,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快生态恢复进程。
2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2.1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
全市列为国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有48个乡镇。重点建设以木麻黄为主的123km泥质海岸宜林地段;在此基础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成总面积达到1.77万公顷。
2.2平原林网建设工程
乐清、瑞安、鹿城、瓯海、龙湾、平阳、苍南等县(市、区)平原水网地区86个乡镇,按照省林业局“高标准平面绿化建设工程”要求,使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以上,道路绿化率达95%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25%以上。
2.3通道绿化建设工程
本工程涉及全市114个乡镇。重点建设金丽温、诸永、同三线温州段高速公路隔离栅两边绿带50m,以及沿路通道两侧山地的生态公益林,建成后总规模达到4.57万公顷。
2.4城镇绿化建设工程
全市重点建设是人工造林1323hm2、林相改造1444hm2、林地管护5510hm2,使公共绿地达到1432hm2,城镇公园达到850hm2,环境保护林达到4475hm2,街道绿化达到650hm2,庭院厂区绿化达到930hm2。
2.5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
我市现有2个国家级风景区、7个省级风景区、20多个县级风景点线,有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3个,国有生态林场14个,总面积达3.55万公顷,是我市旅游风景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必须花力气建设好、绿化好、保护好。
2.6生态防火阻隔带建设工程
采用生物防火阻隔森林火灾蔓延,应列为长远防火体系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省界线248.8km,地区界344.4km,县界885.2km,乡镇场交界与重点防火范围内8008.5km。要经过15~20年努力,使全市形成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森林防火阻隔网络体系,提高森林自身的综合防火能力。
2.7库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我市现有大中小型水库7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9座。按库区周围500m范围,或第1层山脊、小支流300m内范围,森林按水源涵养、护岸林、水土保持林的要求,全市需建设库区水源涵养林2.83万公顷,封护灌木林500hm2。
2.8水系源头生态林建设工程
温州市辖区有瓯江、飞云江、敖江、楠溪江、大荆溪、清江、浦门溪、甘溪、交溪、沙程港水系。全市需在上述水系河流源头封山育林1.35万公顷,封山护林13.69万公顷,营造水源涵养林1.73万公顷,封护灌木林0.72万公顷。其中,飞云江流域生态林4.92万公顷,敖江生态林2.99万公顷,楠溪江生态林4.67万公顷。建成后的生态林将发挥森林“海绵作用”,减少雨水径流的冲击动能,增强保土防冲、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少、减轻中下游洪涝灾害,进一步提高生活用水质量。
3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措施
3.1建设管理体系
为如期实现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在现行建设管理体系外开拓新管理模式。但是,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论管理体系如何,其最终要落实县乡级政府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政府对建设生态环境、为民办实事的职能。
3.2营林技术措施
3.2.1“封、飞、造”结合。对具有萌芽更新、母树飞籽更新条件的宜林地块采取封山育林,培育混交异龄复层林;对连片面积较大的迹地,采取飞机播种造林办法,加快绿化进程;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采取人工造林,种植速生常绿树种,加大混交林的比重,以达到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资源的抗逆性、稳定性。
篇9
(一)市场流通主体百花齐放,但是流通秩序很乱
一是他们大多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的,机构较松散,而且,大很多农产品市场季节性都十分明显,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什么时候进入农产品市场交易,导致农产品市场作为市场主要功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由于市场的主体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民生产者组成,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实际运行中,成交规模小,交易方式落后;三是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很难形成合力,自然就缺乏竞争力。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缺失
农产品流通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技术装备水平高,所采用的组织方式较为先进,是面向全球的农产品交易的平台,可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经营,以及市场检测和检疫等系列问题。但是,目前广西在这方面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主要存在有以下问题。
1.农产品物流信息闭塞,对市场指导作用有限。广西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相对发达地区是非常落后的,体现在没有一个功能强大,连接广泛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造成农民市场信息贫乏,当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时,农民抗衡市场的能力有限,只有盲目跟风交易,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话语权,常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基础设施不足。广西的农产品市场大多处于非常简陋的状态,基础设施落十分薄弱,许多地方达不到现代批发市场功能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二是政府部门扶持市场的方式、方法单调,手法单一,基本上是行政管理为主,很少有咨询服务和市场指导的作用,对市场调节的功能有限。
3.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方式。广西大部分地区农产品销售仍以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为主,主要承担农产品集散功能的各种专业批发市场也没有摆脱传统的交易方式。交易手段相对落后,不能承担起广西农产品在全区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对区域外的流通组织吸引力不大。
(三)市场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布局
市场建设是与城市(小城镇)建设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建设市场之初,把绿色环保的城市资源考虑进来但是,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布局不是很合理。其表现:一是集中在传统的闹市区,使原来拥挤的交通更加严重,所产生的噪声、垃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二是农产品物流市场占地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混乱的现象更为严重,市场监管和规划能力薄弱。
二、建设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广西的农产品物流必须着眼于全球国际竞争的高起点,定位要高,要从宏观角度综合思考问题,把提高广西农民的经营收入放在首要位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壮大流通主体,提高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
国内外的市场建设实践证明,简单依赖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进行竞争和对话,我国农民的合理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农民单打独斗进入市场,在时间上、人力资本上和财力上都是很不经济的,尤其农民在休息和运输等方面更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样农民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反对销售体系,建立起自己的流通组织,以公司的面貌进行市场交易,达到摆脱各种中间商的剥削的痼疾,获得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当农民流通组织实力壮大后,可以进入农产品批发和期货买卖交易,提高农村流通组织博击市场的能力,使农民获得产业链条上最高的利益。
(二)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主要措施有:通过优惠的条件吸引城市的超市和连锁组织在农村建立一批协议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基地向城市提供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等。选择一批有实力的农村流通组织,逐渐向直营销售配送转型,也可以把他们培育成农村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一他们头联系生产基地,一头联系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与管理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加强管理,具体做法是,把每年的建设任务细分落实到人,有专人负责,来推进项目建设。在政策上要重视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升级,要制定出有关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上要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四)全力以赴搞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框架
到2015年,新建和改造一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功能,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到2015年,建设、培育10个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自治区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重点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展示功能
让物流配送、冷链系统、电子信息、质量检测、环境卫生等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形成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范围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广西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和广西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养生、绿色、长寿的主题和形象联系在一起,进行国际宣传和营销。
(六)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冷链配送设施
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农产品配送中心;二是支持有条件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大力发展冷藏运输,逐步提高农产品冷藏运输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篇10
一、当前保险市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保险市场发生的各种问题,多与保险信用机制的不完善有关。这些影响诚信建设的问题主要有:
1.竞争主体行为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
2.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没有统一的有关信用度的认定机制,缺乏对失信者进行全社会惩罚的措施,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状况难以实施全面有效的评价与监管;
4.在保险业内部,有关信用的信息处于严重的不对称状态。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而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又强,使保险消费者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难以了解保险公司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如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偿付能力及发展状况、参加保险后能够获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保险人的介绍作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信用信息也未能得到综合使用;
5.从业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对保险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一J误导甚至授意保险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二、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对策是构筑保险市场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和规范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具有市场风险、以诚信作为经营基本原则的特殊行业,保险公司更应将恪守信用、履行合同作为发展之源,立身之本。具体对策:
1.建立完备、规范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实行集约化经营。要从组织管理、财务核算、责任累积、风险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保险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要创新管理理念,广泛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成果来提高管理效率,加速产品开发、数据处理、资金划拨、成本核算、业务和办公自动化、网上营销等业务内容的电子化进程,提高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2.规范人从业行为,加强对公司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提升保险信用制度的重要环节。我们目前仍以保险人展业为主,所以推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依法经营意识、使现代人了解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关键所在,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人常规的职业培训之中就显得成为重要。另外,也应加强对公司全体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员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员工诚信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要创建道德环境,使员工在实践中体验和升华道德情感,理解并认识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管理者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员工,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并带领一大批具有诚实人格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各级工作人员之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要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4.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建立保险信用体系的根本途径。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它作为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事后的保障上,客户往往通过理赔、到期偿付、回访等判断公司及产品的优劣。因此可以说,企业信誉和服务质量是公司的两大命脉,诚信服务更是维护客户权益的重要体现,整个营销的全过程公司都必须提供始终如一的、全面的、及时的、周到的服务。首先,在客户买保险时,通过耐心细致、详细全面、客观真实的服务,使客户能明明白白买保险。其次,公司应在保单维持阶段为客户提供长期的优质保险服务。当客户申请被接受后,通过电话回访、面见被保险人等方式与客户联系。确认保险利益是否存在,客户的陈述与投保单是否一致等重要事实,以便发现问题能迅速处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塑造专业、真诚、守信的良好企业形象。当客户发生事故前来索赔时,应尽量合理简化手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通过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量化服务标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用真诚、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和社会大众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和支持。
5.规范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信用行为是保险信用的重要保证,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是诫信原则在保险合同中的具体运用,是保险人估计和判断风险的一个重要依据。鉴于中国目前的状况,可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根治个人信用缺失的顽症,让诚信真正成为一种公认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