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8: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度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进度管理论文

篇1

当前,我国地铁设计工作通常由总包方代替业主或建设方进行管理,旗下会设置分包方,由其完成各个工作点以及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在进度管理工作中,总包方采用的方式内容具体涵盖:依照业主进度要求制定阶段设计进度、管控安排并由业主方进行审批;由业主审核确定的安排制定设计进度;检验审核各个分包方,依据总包方有关计划制定具体的设计进度计划;履行具体的统计工作,制定月报表并交给业主;配合业主实施有效巡查检验、明确各机构履行生产进度的具体状况;与业主配合做好各机构单位生产质量水平的考核验证等。分包方实施进度管理具体方式与内容更加多样,例如,设计分包方需要编订综合进度、专业出图工作计划,同时要编订成果文件有关目录清单,每年度、每月度的进度计划等。上述计划内容需要通过总包方的批准审核,获取到有关意见后则交给设计咨询机构与业主。再次履行审批之后方可下发至总包方进行执行。实施进度管控过程中,业主方、建设管理部门或是设计咨询机构以及总包方应依照计划核准设计履行状况,一旦发觉存在不良问题,应要求设计方通过必要的组织与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合理纠正。同时,设计分包方应全面依照计划进行设计工作,接受各方的有序协调以及跟踪管理。总包方则应联合设计咨询机构完成月检管理,可通过会议以及巡检等手段,在实施活动之后构成简报进而便于快速处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履行状况进行通报。在进行关键点管控过程中总包方依据设计流程编订设计任务进度图,选定关键点,强化过程管控进而保证关键点设计能够依照进度计划开展,令整体设计任务始终处在受控制的状态。设计方则要依据工作计划确保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使关键点设计任务依照计划执行。各方主体可对关键点的执行进度提出全新的标准要求、相应的决策与执行措施,如果对正常设计工作有负面影响,则设计方应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2地铁设计进度管理科学策略

2.1重新编订计划

重新编订计划显然是最为直接的方式,一旦任意一个计划产生变化,便可做重新的整体编排,对下一级别计划作出调节。如果需要报审,获取批准之后要先行调整上级计划。如果时间充分,该方式无疑应提倡,在设计进度管控中也会较为从容。现实工作中,该方式手段经常被应用,任何一项地铁工程设计任务,出现三版或是四版计划均属正常现象。足以见得,该方式体现了整体性、全面系统性、规范性等特征。

2.2实施模块化管控

整体设计任务中,依照专业划分成了不同模块,该类模块在纵横方向上均会包含联系。例如,线路专业可同行车、地质状况、变电所、客流量、建筑项目、系统结构、给排水等模块密切关联,同时结构专业模块则同电力系统、建筑、信号系统、人防工程等模块产生联系,由此可见该类关联性较为复杂,从本身层面来讲是由地铁项目不同专业接口相对复杂所导致的。为提升地铁设计进度模块化管控可操作性,应一一列出各个模块重要的关联技术,并理清相互关系以及正常条件下涵盖的工作量。该项任务可编订具体的程序进而便于应用。这是由于多则数百页的技术接口材料查询、应用与阅读较为困难,同时实践工作效率较低,很容易造成疏漏问题。一旦应用该平台系统,在某个模块技术条件产生改变之后,可利用其将随之形成的变化模块与具体任务、涉及的工作量调配出来,有目标性的编订具体计划。基于该方式仅对个别模块实施进度计划作出的调节修订,因而可预防对他类模块实践工作形成负面影响,可显著提升各项工作效率。

2.3开展模糊性管理

针对时间变化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且众多内容无法稳定不变,主体任务计划仍旧要不断推进,为此可采用模糊性管理,使主体模块以及关联模块放入到灰箱之中,实施跟踪管理,掌握不同模块具体的动态状况。主体模块任务量、履行进度较难估量,因而不能准确编订工作计划,然而却可利用模糊判断,衡量有可能形成的变化以及对有关模块产生的影响程度,进而合理的安排各项任务进展。如果主体模块变得较为稳定后,则可明确应调节的模块与具体的内容,使没有受到作用影响的模块排除出灰箱,进而履行计划调整。该环节中应预防在没有跟踪的状况之下盲从的开展任务,这样会基于关联模块的实时波动变化而导致不同接口较为混乱的问题。

2.4执行后补计划

地铁设计任务通常会发生突然变化,而一些工作要先行执行,该状况较为常见。实际上该部分任务是依照某个计划执行的,然而却没能落实在纸面之上。因而,该阶段全面修订各项计划并没有太多的必要。当然作为一项工作记录,应进行保留,并研究分析其对开展正常工作产生的作用影响,编制出具体的进度计划,方便后续任务中可进行追溯分析。结束语

篇2

(1)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业主应定期组织各参与单位举办工程例会。在例会上应要求施工单位汇报实际发生的进度情况,特别注意的是施工组织中关键线路和节点工作的完成情况,及时掌握施工的实际进度,并与施工的计划进度相对比,根据对比情况对施工任务进行调整。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影响到进度计划的重大问题,应组织各方共同协商解决的措施。

(2)按时支付工程款。业主应根据工程施工合同中相关的规定和条款进行工程款的支付。首先应安排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已完成工程量的检查和确认工作,接着业主方可根据工程量和相应单位及时向施工单位支付工程款,如果由于业主方的原因而无法及时支付工程款,在施工单位发出要求支付工程款的第五天之后,施工单位有权根据合同停止施工,此时应由业主方负责违约责任。

(3)工期拖延的控制决策。业主方应对施工单位的施工具体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其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定期对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工程进度出现延误的问题,应及时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采取措施减少进度的延误。业主方还应命令监理单位做好施工单位的进度监督工作。

(4)控制工程变更。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工程原有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工程变更的产生。对于施工单位所申请的由于工程变更而引起工期延长,业主方应及时进行审核,确认符合要求之后应根据合同文件批准工期拖延天数所增加的相应费用。对于工程施工合同范围内所发生的工程变更,业主方可以随时要求施工单位执行,并核准工程延期以及相应的经济补偿。对于合同范围之外所发生的工程变更,应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工程变更内容进行协商以确定单价或者总价以及相应的工期。在施工过程中,业主方应尽量避免工程变更问题的发生以确保工程进度计划数量的完成;如果必须进行工程变更时,应在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前予以提出,这样可以防止出现由于返工而造成工期延误。

2.施工阶段业主的质量管理

在工程施工阶段,业主方应度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是针对最终工程项目,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应做好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业主方应做好相关资料的审核工作,包括组织设计工作规划、施工图纸等。同时还应对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包括通道布置情况,场地平整情况以及测量控制网的布设情况等。此外,业主应重点检查的内容为建筑材料的质量以及相关设的质量,确保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设备等能够满足相关的要求,同时确保供应及时。

(2)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业主方应命令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日常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监督控制,并做好施工中相关资料的管理工作,整理和补充相关施工档案。

(3)工程变更监控。当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工程变更时,应通过业主和监理的审查,在确认之后方可在监理工程师的指令下进行实施。

(4)施工过程中的检查验收。在施工阶段,对于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应先在施工单位的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单位提交验收单,在收到通知之后,监理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质量检查,确认合格之后即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对于工程项目中的重要工程部分、工序和专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由监理单位安排人员进行现场的旁站监督。

(5)对施工过程中所形成实体的质量控制。对于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应执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复检的措施。监理工程师确认合格之后方可予以验收,如有质量问题,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进行修正。对于需要进行功能试验的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应监督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相关的试验,业主单位和设计单位也应同时参与试验过程。对于施工单位所提交的工程竣工资料,监理单位应严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同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工程实体质量的竣工预验收,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3.工程案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市一物流公司的投资建设项目。该工程的总用地面积为19.032m2,总建筑面积为1.232m2。整个项目的投资总估算为13452万元。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方回填、明渠改道、地基处理、以及给排水、消防和环保等。

3.2施工阶段的进度管理

(1)本工程为了能落实好施工进度安排,采取定期组织召开现场工程协调会,每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工程例会,在会议上解决工程中延误工期的问题。比如说在进行挖槽施工中,超挖5m深,需要进行深基坑论证之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为了避免对工程造成延误,最后业主决定采取降低场地标高挖走多余土方的措施,这一措施大大节省了工程延误。

(2)每周由公司领导小组召开进度协调会,在会议上汇报工程进度情况,并针对进度问题进行解决。

3.3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施工阶段的主要质量管理工作是由监理工程师完成,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业主单位应及时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掌握和了解,并根据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向监理单位下达相应的命令,比如命令施工单位停工进行整改,或者采用经济措施对施工单位进行控制。在施工阶段,业主的质量控制应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尽量缩短工程整体进度。

4.结语

篇3

1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方法

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目前常用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方法主要为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

1.1关键路径法

该方法指的是根据项目内部逻辑对不同项目进行连接起来的方法,具有一定相对性,但仍可灵活多变。当采取相应政策后,关键路径与非关键的可以转换。在变质关键路径的计划中,计划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的路径为关键路径,决定了项目工期。当关键路径出现滞后时,整个项目工期将受到影响。

1.2计划评审法

该方法被认为是分析、评估工程进度的手段,主要使用项目悲观、乐观以及最可能的完成时间三种类型进行项目任务时间估算。项目内部活动进度和相互的逻辑关系可用网络图表示,并计算出工期,从而确定关键活动和路径,对网络图进行优化,实现缩短工期。

1.3关键链计划步骤

(1)按照项目实际情况,估算时间编制初始进度。(2)从最后工序开始,逐一检查,防止同一资源被多任务占有。(3)消除资源约束后,识别关键路径(即最长路径)。(4)对项目缓冲进行计算,确认关键链是否余量存在太多,将关键链上一半长度移除安全时间进行计算;将关键链缓冲时间进行合并,从而插入至项目工期。(5)计算、插入关键链分支以及分支接驳缓冲,对新发生资源约束进行解除。(6)开展资源缓冲沟通,使的未有前序工作的资源进行工作,包括所有处于关键链的资源。

2某石化项目进度管理问题及改进方法

2.1存在问题

总结分析可知,该项目进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复杂、冗长,不同部门互扯问题多。(2)极不充分的项目需求,使的频繁变更项目需求。(3)工程项目不同活动分解存在问题,使的部门、人员的职责均不明确。(4)过于乐观的估计项目工期,实际则造成拖延。(5)不同活动间存在资源冲突,不利于项目开展。(6)帕金森定律现象、“学生综合症”出现在项目管理人员中,使的施工时间拖延。

2.2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进度管理中的问题以及项目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优化:(1)以业主管理模式为指导,制定针对性措施;(2)加强需求分析,提高分析质量,降低分析不足导致的风险,夯实项目基础;(3)使用WBS分解可交付的成果,对项目进行更准确把握和控制,对项目成员进行责任、权力明确划分;(4)项目活动工期采用三点法,减少由于项目活动估算长导致的时间浪费;(5)将关键链法应用到该项目项目管理中,通过缓冲区的设置,进一步减小资源约束风险。

3项目进度解决方案实践应用

3.1石化项目概况

该石化项目为石化场行政办公楼项目,面积达12610m2,共有五层,总建筑物的高度为23.4m,每层均有吊顶,其中第一层为大堂,包括企业展示厅、会客接待室、档案室、工作间、变配电室、值班室、安防中心、弱电机房电池间;从第2层开始为办公专用房。

3.2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及关键链确定

将工程项目进行分解,根据不同工序活动、工期期望等确定初始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然后通过软件制作甘特图,确定出关键路径,大致为:桩基施工—土方工程—垫层作业—基础承台—土方回填—1层结构框架—2层结构框架—3层结构框架—4层结构框架—屋而找坡—防水施工—保温施工—屋顶而层—3层装修装饰—输入缓冲I—3层装修装饰—4层装修装饰—机房装修。

3.3项目缓冲区的设置

为了保证关键链项目活动不会对工期进度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设置项目缓冲区,此外,还应当对非关键链的活动对工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因此,在非关键链活动3层装修装饰、电气照明工程分别输入缓冲I、缓冲II,将项目活动的最悲观工期和可能工期差值设置为安全时间,进而得到安全活动工期。根据安全活动时间的一半确定出缓冲安全时间为156天。

3.4项目进度计划的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该石化项目最终的项目进度计划,计算可知,该计划比原计划缩短大概67天,显著提高了项目完成的可能性,减小了进度风险,也符合了业主对进度的要求。

作者:刘杰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一)建立进度管理机构

在通常状况下,主要负责进度管理的是分属于工程项目投资建设方的工程部门,专门成立的进度控制部进行工程进度管理的情况也在一些企业当中经常出现,企业对工程的进度管理事务主要是由项目经理部门专门派出的来针对各个项目进行管理;工程师的岗位安排是由施工方、工程管理和监理方进行设置的,而工程的前期策划、审核、调配和反馈工作则是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

(二)制定进度计划

精确的进度计划能够加强对工程进度管理,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良好的制度计划是具有准确性、精密性、完整性和可行性的,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经验,搜集大量资料。在进行一项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会需要较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程的逐渐实施,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会越来越明显清楚,在工程施工之前,详细的计划是无法做到一次成型的,在工程实施之前所制定的计划是无法使每一步操作都得到精确的指示的,因此一份详细的计划应该随着工程各个阶段的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分层次、分步骤的制定而成,也就是分级计划的制定。现阶段还没有针对一项分级计划的系统指标,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方、建设管理方、施工方和投资建设方分别对工程的控制有不同的看法和角度,因此分级计划应根据不同的控制角度来进行,通常状况下,里程碑时间主要是由一级进度计划来体显的,它能够有效促进公司对工程建设每个大的节点的控制;每个工程单位层面的时间和工作主要是由二级进度计划来体现的;主要作用是使工程单位的建设进度受经理和项目公司的控制更加便利;各项工程的细分层次要在三级进度计划当中体现,使控制操作层的条件得到满足。

(三)进度计划的落实和审核

在实施进度计划之前要对该计划进行制定和审核,并通过审核,然后对该计划进行检查,出现误差的地方要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弥补。如果原计划没有能够通过审核,工程无法按照计划来进行的时候,则必须将计划做出有效调整,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进行,使计划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影响风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现有的风电工程项目当中,滞后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现有的风电工程项目在管理工程进度方面相对放松,而只是单纯的对该工程的投资和质量等问题管理较严格。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从主观上来讲要对投资建设公司内在的一系列管理和建设方法进行更多的加强,在客观上要对外协调工作量较多的原因。

(一)客观问题

线状工程长、占地面积广和涉猎层面大是风电工程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决定风电工程的对外协调工作较多的原因。在进行风电工程的过程中,相关的一系列设计、施工、可行性调查分析和立项等多个工作都要得到各级电网公司和政府机关的审批和通过。然而由于级电网公司和政府机关对于风电工程的认识程度和评价标准不同,导致他们对风电工程拥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支持强度使得协调工作不能够及时达成,从而使得该工程的进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主观问题

投资建设公司的内部对工程进度的影响称之为主观问题,针对一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是由公司内部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系统所决定的。在进行风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这项工程的客观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然后将投资建设公司的内部原因进行有效改善,实现公司内部的优化,从而使管理进度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风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

(一)制定良好的管理目的和方法

加强对风电工程项目管理,就要将规范的、具有程序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进行建设,使良好的控制状态融入到整个风电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风电工程项目建设的速度,还要将其质量做好保证,使投资建设公司能够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投资建设公司在实施不同工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公司本身的特点和该工程的特点,充分进行思考和管理,将其他工程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有效吸收和采纳,促进自身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二)加强对相关人员和部门的管理

通常状况下,风电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实施建设和监管工作需要投资建设公司内部设立质量技术部门和工程部门。工程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风电工程项目的进度,而具体进行实施管理工作的人员则是项目经理部,它是由项目部设立的。风电工程的各个项目的审核、监督和评价则是由质量技术部门来进行,公司则针对各个工程部门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和效率,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处。

(三)PDCA进度管理方式

PDCA是近年来风电工程最常采用的进度管理方式,它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方式,能够对风电工程从多个方面和层次进行整体的、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管理程序精密严格,从工程起初的设计方案,到交由各级机关进行有效审核,再到后来的施工等一系列过程,都能够受到PDCA的有效管理,在工程施工过后,还会有相应的奖励和惩处评定机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对工程和全体员工进行管理。

(四)有效的实施策略

在进行风电工程的三个进度的过程中,对每一级进度的实施者应是每一级的进度计划者。例如,实施三级进度计划时,要及时考虑到该工程部分的需求,将这一级计划再度进行编制和分解,使工程的进度计划具体到月甚至是周。促进该计划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该级计划能够得到充分的实施。

(五)做好审核工作

在进行风电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级计划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审核工作的工作人员,检查和监督每一级计划实施的情况,保证工程质量,使现场实施情况与设计相符,而这项工作则应该是由技术质量部来承担的。审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是否准确和及时的按照计划进行;计划的细分工作的完成度;影响工程顺利进行的不良因素的消除情况等。

四、结论

篇5

1.进度目标

该项目总工期为1,616d,合同开工日期2011年1月24日,竣工日期2015年06月28日。同时,业主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工期要求,将项目划分为6个节点,对各节点均规定了相应的工期延误赔偿金。项目部针对各节点要求制定了内控节点工期目标。

2.进度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有效落实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的责任主体,项目部组织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以生产经理、总工、商务经理为副组长,以部门及合作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项目进度管理责任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清晣,且定期、不定期召开进度会议,严格执行讨论、分析、制定对策、执行、反馈的工作制度,实现进度目标受控。同时,单独成立计划部,组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的计划管理团队,主导项目总进度计划的编制、监控、更新、分析报告及内外部沟通等工作。

3.进度管理程序

为保证进度计划管理工作持续、有效开展,项目部引入程序化管理理念,编制了进度计划管理流程图。

二、进度管理特点

多哈新港项目施工环境复杂,受当地政治、文化、宗教、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在进度管理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a.该项目是卡塔尔国家基础建设重点项目,也是举世瞩目的港口项目,在国际上受关注程度高,项目设计和监理公司均为世界顶尖公司,无论是项目技术规格要求,还是业主、咨工监管,都对进度计划的编制及执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项目苛刻的HSEQ管理标准也要求在进度计划中充分考虑对应的约束条件。b.项目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参建人员及设备数量庞大,且施工作业点多面广、施工交界面繁杂、主要分项持续时间长,对资源配置及效率的管理要求极高,为进度计划的编制、执行及控制增加了难度。c.由于阿拉伯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当地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极低,给项目降排水和爆破许可、劳工签证、机械设备年审等办理的及时性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严苛的排水、爆破限制条件以及现场粉尘控制等环保要求也制约了土石方等分部工程的施工进度。d.当地除了地下油气丰富外,其他资源严重匮乏,项目的主要施工材料和大型设备均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采购周期长且调遣成本高,对项目主要资源配置计划的及时性和充分性提出了极高要求。e.施工进度受当地气候条件、法律法规和社会习俗的约束明显,如夏季高温、沙尘暴、斋月习俗、法定节假日等均强制性的约束了项目有效工作时间。

三、计划的编制

根据国际先进咨询公司AECOM计划管理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要求,以及项目目标范围、工期要求、项目特点、内外部条件、项目结构分解单元、项目对各项工作的时间估计、资源供应状况等,项目部采用P6软件编制了与监理公司所提供的四级WBS结构相兼容、每项作业分解到不超过21日历天、工程量百分比法分解作业、加载资源与进度款的项目基准计划。按技术规格书要求,严格采用关键路线法进行实际进度监控和计划偏差评估,除非取得监理书面批准,不得调整计划中尚未开始作业的工期、逻辑关系与顺序、日期约束条件等,因此,在基准计划编制时就要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进度影响因素,以确保基准计划的可执行性,并尽可能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关键工序的施工工艺和顺序进行大幅度调整。计划编制完成后,需经计划、技术、施工、商务等负责人的反复沟通与评审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经济、指导性和可行性强的基准计划。项目最终版本基准计划包含了共计4,000多条作业、7,000多逻辑关系和16,000多个资源,该计划拥有完整的计划说明书,对工序的划分、资源定义、日历分配,编码方式等做出了详细说明。此外,该版计划同时具备清晰的结构,根据施工区域和网格定义工作包和作业编码,无论计划管理人员还是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都能轻松读懂计划的实施流程和工作安排,为项目执行阶段以进度计划来指导和监控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进度计划的执行与监控

1.计划的执行

与项目HSE、质量、成本管理一样,对于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也遵循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原则,使每个工作岗位都牢牢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时间管理理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项工作也都设定明确的计划完成时间。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需完成许可证办理、施工图设计、技术文件报批、采购、调遣、施工、检测、验收与移交等工作,项目提出了以下要求:a.做到按照作业逻辑关系和施工网格进行施工;b.做到按照资源曲线进行资源调遣和采购;c.对现场施工团队、现场工程师以及分包商均分发三周展望计划,从操作层面保证计划的落实;d.给项目管理领导提供90d展望计划,从宏观上管理费用、资源和进度。通过严格执行进度计划,合理安排现场施工和资源配置,该项目已全部按时完成已结束的4个节点。

2.进度计划的监控

进度计划监控的内容包括进度实际值的采集与记录、计划的实际进度更新、关键进度指标的确定、分析与评估、报告、决策、纠偏与控制等。该项目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监控体系,包括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等报表系统,以及内外部周进度、月进度会制度。进度的监控是动态的,计划执行过程中以日为周期进行密切监控,编制日、周、月、年施工计划,由近及远增强计划的可控性。以一周为周期进行进度控制,对实际过程进行跟踪,完整记录作业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并在更新周计划中得以体现,以及时获得项目最新进展信息。项目实际情况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的实际开始及完成日期、尚需工期、完成百分比、资源及工程量分配的实际数量与尚需数量等。同时,每周进一步生成三周展望计划,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未来三周的施工目标。在对现场进度数据的统计分析过程中采用赢得值管理技术,生成进度偏差、费用偏差、进度绩效指标等报表,简单及时的反映了项目进展情况。此外还设定了多个临界值监控参数,其中包括业主最为关心的节点浮时及完成百分比。在监控过程中,一旦发现实际进度偏离计划,需认真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续工作工期造成的影响,并研究纠偏对策,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

五、工期索赔

该项目约束条件多(取证、许可等),业主变更多、强制指令多,一些超出承包商控制的事件,都对项目工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项目基准计划的编制上报和批复,并非仅仅为业主提供管理承包商的工具,同时,也是承包商保护自己利益的工具,一个好的项目基准计划及执行过程中完善的信息记录,常常能为项目商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该项目在工期索赔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分析方法:

1.计划影响分析法—用于项目降水、爆破取证工期索赔;

2.时间影响分析—用于业主提出的大部分变更的索赔;

3.同期窗口法—用于小范围变更索赔,仅对某些工作包的影响进行分析;

4.影响事件剔除法—用于已经完工的作业的事后分析索赔。

六、计划的更新

随着项目的推进,现场的实际进展及主客观因素的不断变化(如业主变更,许可证批复延误,资源重大调整等),项目初期制定的基准计划中各工序实际开始、完成日期、尚需工期及各工序间的逻辑关系等发生较大变化,此时的计划已无法较好的指导现场施工。因此,项目通过计划评审协调会的方式与多个部门相互沟通,进一步平衡资源,分析关键路线、可赶工性与风险、现金流、时间-费用权衡、潜在合约问题以及对外进度监控报告的考虑等因素,对基准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调整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关键工作和非关键工作的调整、某些工作逻辑关系的改变、资源及工效的调整等。自开工以来,该项目基准计划共历经12次改版升级,最终版本为2012年8月业主批复的第8.4版,一直沿用至今。

七、结语

篇6

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第42号文件《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确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该文件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企业年金的概念和相关制度与政策安排。这是中国企业年金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将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一、企业年金的性质与运营机制

1.企业年金的性质:介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与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养老保险是指有国家组织、为劳动者甚至全体老年公民提供退休金或养老金的老年保障制度。这种老年保障制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雇员的共同供款,有些国家来源于一般税收,列入公共支出预算。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主要为劳动者提供退休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以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为全体老年公民提供基本养老金的国家公共年金制度(有些国家需要家计调查)。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投保个人自愿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签定的一种老年保障合同。它是投保个人的一种风险防范行为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的有机衔接,也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与国家养老金制度相比,企业年金往往不需要国家出面组织,但由于其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一般需要国家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扶持和有关部门的监管。但是,企业年金的资金筹措和运营具有自己的特点,一般不采取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普遍实行的“现收现付”制,而采取基金积累方式,需要进行保障投资安全前提下的专业化的市场化投资。在市场化投资问题上,企业年金与商业人寿保险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商业养老保险是按照大数法则,采用死亡率等指标进行科学精算,以此为基础收取费用和支付待遇,按照完全的商业方式进行运作和投资,并获得经营收益,不承担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与商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企业年金可以享有多方面的税收优惠,对投资范围等方面的监管约束也更强一些。

2.国外企业年金的运作机制

(1)企业年金一般坚持企业自主建立原则。目前世界上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计划有强制性、自愿性和集体谈判决定三种类型。强制性计划是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所有企业建立,职工个人也不得退出,只在法国、瑞士、丹麦等少数国家实行。通过集体谈判方式决定是否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只有瑞典等极个别国家实行。绝大多数B1家的职业年金计划都采用自愿性的制度安排。美国私人退休金计划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没有法律要求雇主必须向其雇员提供任何退休金,这与强迫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形成鲜明对照。澳大利亚在建立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前,一些雇主为了吸引并留住某些娴熟的工人和重要的职员,或者为了奖励业绩优秀的老雇员,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愿职业养老金。开始主要覆盖全职、白领的男性雇员,并集中在公共部门、银行业、保险业等行业。1974年,澳大利亚只有32%被纳入到这种自愿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覆盖面也只有40%。为了解决政府养老金保障程度低、财政压力增大(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与雇主自愿职业养老金覆盖面窄的矛盾,澳大利亚政府于1991年通过了一个立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向经批准设立的职业养老金基金缴费,开始建立职业养老金保证制度(SG),通过对不建立该制度的企业征税的方式,或者通过向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这在自愿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准强制性”。企业年金实行自主建立原则,一方面可以与强制实施的公共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区分,可以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强制也没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国家不用背上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与财务包袱,为其市场化运营创造条件。

(2)企业年金的建立与发展需要以税收优惠为主的政府扶持。企业年金计划作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运作和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倡导、支持和监督。根据一般国家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经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立法、监督和税收政策上。政府的立法主要保障雇员的平等权利和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合法性。政府的监督主要是保障积累资金的安全性和有关立法的执行情况,比如对基金投资公司资格的认定等。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的扶持引导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主要有筹资时对供款单位与个人的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基金运营和投资时期积累资金的增值收益税、利息税:企业年金领取阶段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等。目前国外通行的是前两个环节免税、后一个环节征税的EET税制,即允许顾主和雇员从他们的税前收入中扣除养老金缴费额,减免投资收益所得税,对领取养老金征收个人所得税。既保证不重复征税,又促进企业年金的建立和资金积累,达到保障老年体面生活的目的。各国对补充养老保险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取决于它在养老金体系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如果公共年金水平较低、更多地依赖自愿性职业年金的国家(如英国、爱尔兰等),对职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多。相反,公共年金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比利时、丹麦等),对职业年金的优惠待遇就较少。

(3)企业年金一般实行基金积累原则。企业年金作为企业为雇员自主建立的养老保障计划,为了发挥它在吸引及激励单位人才中的作用和基金的投资运营,一般(目前只有法国采取现收现付类型)采用基金积累的模式,将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记入个人账户,其收益取决于缴费数量和积累资金的投资回报。这种缴费确定型的职业年金计划,收益额明确,便于投资运营和分配。它将根据历年缴费及资金收益为参保者提供有关待遇。由于实行基金积累制,企业年金计划积累了大量的资产。1950年,美国私人退休金计划的资产只占金融资产的3%,1984年增长为16.7%。1998年,美国退休金资产总额为8.7197/亿美元,其中由私人信托机构管理的私人退休金资产为4.33万亿美元,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储蓄为1.47/亿美元。1998年整个退休金资产占到美国股票市场的27.3%和各种公司债券的11.9%。2000年,美国参加401(K)计划的雇员超过4200万人,资产规模为17000亿美元。

(4)企业年金积累资金需要市场化的投资运营和相对较严格的风险监管。作为非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其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不同于现收现付的公共年金。由于实行基金积累和大量沉淀资金,职业年金需要通过投资运营获取收益,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大多数职业年金项目的资产委托银行、保险公司、基金投资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投资,一些大公司往往自己雇佣投资经理经营自己的职业年金项目,实行自我管理。总的来看,法律允许对企业年金积累资金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比如,美国参加401(K)计划的雇员,往往拥有对个人账户资产的投资决定权,他可以选择本公司的退休金计划,也可以选择银行、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开设或改换个人退休账户(IRA)。1999年,401(K)计划的资产组合比例为:股票基金占53%,公司股票占19%,担保投资合同(GIC)占10%,平衡基金占7%,债券基金占5%,货币市场基金占4%,其他占2%。大多数雇员将3/4的个人退休账户资产投入股市,2001年以来,由于安然、安达信,世通、花旗银行等公司造假信息的披露,美国股市动荡下跌,多数个人退休账户损失惨重。这说明美国企业年金计划与股市的紧密联系,尤其是有相当比例(20%左右)集中在本公司股票上,有较高的潜在收益,也有较大的风险。为了防范年金市场的投资风险,澳大利亚实行严格资格认定的基金经理人管理(主要是排他性基金、公司基金、行业基金、零售基金和公共部门基金五种基金类型)方式,实行审慎监管原则。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经理和相关的受托人进行投资决策及投资策略,实行独立的市场化投资,委托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基金。2000年澳大利亚700万人纳入到职业养老金体系中,平均每个人拥有3个职业养老金账户。大多数基金都持有多样化的风险投资组合,其中——多半的总资产投资于股权市场。

二、企业年金应当成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

1.养老保障从单一支柱走向多支柱势在必行

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与人口结构相对稳定是公共养老金制度健康运行的主要前提。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使公共养老金制度开始陷入越来越严重的财务危机。为了支付日益沉重的养老金负担,企业保险费不断提高,加大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就业岗位,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严重的养老金债务和资金缺口,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反思。面对老龄危机,单纯依靠公共养老金制度已经力不从心,改变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单一支柱或主体地位,发展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不仅可以缓解财政危机和企业负担,而且增强个人自我保障的动力和企业承担保障责任的适度灵活性,同时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克服消费超前、储蓄和投资不足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起源甚至早于公共年金制度。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公共年金的地位更加重要。为了缓解公共年金的过重负担,许多工业化国家通过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金计划。这为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金计划的发展普及提供了契机。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持续增长,企业、个人也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而且比公共养老金计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很多国家把发展职业年金、私人年金作为完善老年保障体系、缓解政府压力和对付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对职业年金采取一定程度的税收鼓励政策,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甚至把职业年金计划从企业的自愿行为变为政府强制性的政策,促进了职业年金的发展。德国1975年通过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法》,补充养老金相当于在职工资收入的15%,有1/3的企业参加了补充养老保险。日本参加了厚生年金(即基础养老金)的民营企业60%实行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美国基本养老金提供的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企业年金约为30%,大约有70%的大中型企业加入了企业年金计划。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普及率已达到50%,企业年金计划积累的资产在一些国家已经超过GNP的70%(见表1)。企业年金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养老金三支柱中的第二支柱,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支柱,其替代率将逐步达到20%~30%。

同时,个人年金(商业人寿保险)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个人年金保费收入1970~1997年间由9.6亿美元增长到901.7亿美元,年均递增20%。英国参加个人退休金计划的数量由1988年的792万件增长到1992年的1792万件,1996年个人退休金保费收入达到67.6亿英镑。加拿大1970~1989年个人年金保费收入由1.26亿加元增长到61.7亿加元,年均递增144%。

2.企业年金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金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保持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导致巨大的社会保障负担显性化,迫使中国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的重点,放在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面向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不完全的公共年金)制度方面。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意味着中国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尤其是企业年金不重要。相反,加快发展企业年金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时机逐步成熟。

(1)企业年金计划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仅仅覆盖部分城镇职工。2002年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数量11128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44.9%和全国从业人员总量的15.1%。还有相当规模的城镇从业人员、非农从业人员没有基本养老保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会进一步扩大,但扩展速度不会太快。1989~2002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由4817万人增长到11128万人,年均增加450.8万人。鉴于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短期内继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非常困难。这意味着还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需要依靠家庭或其他“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老年保障问题。这为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企业年金将成为保障退休职工体面生活的重要保证。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将逐步降低,单纯依靠基本养老保险难以提供比较充足、体面的退休保障。由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财政负担已经过重,指望政府提供全部的较高水平的养老金不现实,也不符合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国际潮流。根据养老制度的改革目标,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将逐步由目前的85%~90%之间下降到60%以下,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为20%。从长远趋势分析,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将达到50%。因此,企业年金在我国未来的社会养老体系中,将占据重要的作用。

(3)建立企业年金是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日益力n快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将使国有企业职工的数量及其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大减少。1996~2001年,中国城镇公有制企业职工数量减少4600多万人。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吸收就业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中型企业为了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将需要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并具有很大的自和灵活性。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雇员和非正规就业形式,短期内难以建立规范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的巨大负担),发展具有灵活性的企业年金也许可以成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种替代物。

(4)中国发展企业年金的条件日益成熟。经过十几年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探索,中国发展企业年金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中国政府意识到发展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重要性,颁布了一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政策法规。2000年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占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数的5.3%,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投资经验。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企业年金基金将获得更加完善的市场化投资运作的外部环境。同时,企业年金具有的“投资规模大、投资期限长和十分注重安全性”的特点,将成为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5)发展企业年金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发展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并不矛盾。它们作为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共同参与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完全是相互替代。因此,发展基本养老保险与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可以同时进行,不能因为目前基本养老保险还不完善而忽视补充养老保险。因此,发展补充养老保险不能等,可以让有条件的地区、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惯例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方向,不失时机地、因地制宜地把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将有助于中国在经济起飞时期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三、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1.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思路

中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经过10多年的发展,虽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展的必要性及发展潜力相比,总的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还缺乏与市场化投资相适应的、合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规范,缺乏合格的经办机构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发展企业年金的清晰思路与法律保护,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困难重重,收益率很低。加快发展企业年金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明确基本思路。

(1)按照“三支柱”模式设计企业年金制度。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或正在走向“多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并且比较成功。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改革目标之一是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逐步发展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中国试图设计部分积累制的“多支柱”模式。但是,由于把不同运行机制的养老保险支柱混杂在一起,没有真正建立起各自独立的“多支柱”,事实上变成厂捆绑在——起的“多层次”。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利益主体的独立利益需求产生了矛盾,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困难、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缓慢,难以形成“多支柱”体系。2000年开始的辽宁改革试点,在设计思路上希望遵循世界银行赞同的三支柱模式,但它目前的重点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把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资金做实并与社会统筹账户分离。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到2002年底已做实个人账户基金47.9亿元。对于企业年金,也做出了一些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定,如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国家对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等。

(2)加快建立公务员与国有事业单位职工的职业年金制度。中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公务员与国有单位事业单位职工队伍。2001年全国公务员性质的国有单位职工1084万人,事业单位职工2327万人。这两种类型的国有单位职工尽管在财务预算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从最终有财政负责的角度考虑又有很强的一致性,可以统一考虑。总的来看,国有单位职工的总体收入水平比较高。2001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1178元)高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0870元),其中机关职工工资(12142元)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11452~16437元)更高一些。他们都比一般的私营企业更有条件建立一个与其职业相联系的补充性的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相对应,为这些较高收入的职工建立职业年金,既可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又可以在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一个通过市场化运作而不断增值的补充年金,起到推进改革、稳定队伍,促进企业年金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从基金性质和运作机制上看,我们主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职业年金应等同于或近似于企业年金。如果政策到位,这将成为推动我国私营养老金基金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证节约财政的预算资金,同时使职业年金对所有职工体现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的有机统一。

(3)逐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账户的接轨和统一。中国在基本养老保险中设立个人账户,其本意是为个人账户建立基金积累制的运行机制,使其通过市场化的投资,为参保职工提供比较高水平的养老保险待遇。因此必须实现保值增值。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个人账户的定位和职责很不明确,开展市场化投资的难度很大。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养老金的“四账户”(社会统筹账户、个人账户、企业年金账户、个人储蓄账户)很不规范,存在政府职能、企业和个人角色混淆,投资监管体制不顺等问题。从组织性质看,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是强制实施的,与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的自愿实施有较大程度的差异。但如果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真正独立出来运营之后,这块基金的运营方式与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没有本质区别。如果从投资监管的角度,将同一职工名下的两者账户合并管理,有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我们认为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仍有值得改革的余地,将职工所有的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账户逐步接轨甚至统一是有必要的。上述思路能否可行,可以采取试点方式加以验证。

2.发展企业年金的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企业年金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推进这一制度健康发展,要加快完善有关的制度和政策。

(1)采取适当方式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中国确定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将逐步降到60%以下,目前总和替代率仍接近80%。这在国际上是很高的替代率水平(国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普遍在40%左右)。基本养老保险水平过高,也意味着降低了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弹性空间,不利于发挥个人、企业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应尽快明确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的关系和发展定位。要采取积极稳妥的办法,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亏空,使现收现付性质的基本养老保险水平逐步降低,赋予企业年金及商业补充养老保险以更大的责任,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完善发展企业年金的扶持政策。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手段。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补充养老保险之所以达到较高的覆盖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中国在辽宁试点中对企业年金规定了4%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当逐步推广到所有类型的职业年金制度。同时考虑在供款、投资和领取三个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采取国际通用的EET税收优惠模式。

(3)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的有关制度规定。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模式是自愿的、缴费确定型的基金积累制度。因此,需要对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一,关于举办资格。目前劳动部门规定了4个基本条件,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依法纳税、具有经济承受能力和民主管理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一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如果一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意味着企业年金要完全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空间、规模和水平,同时意味着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从业人员、乡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没有办法举办企业年金。这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二,关于举办主体。目前中国举办企业年金的主体比较多,有行业部门,有大型企业,有工会组织,还有社会保险管理部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企业年金的发展模式,应当确定企业为举办主体。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由企业决定自主管理还是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工会组织或政府社会保险机构不宜作为经办主体,如果继续举办企业年金,应当逐步按照专业管理机构的要求,加快现有管理机构的改革或转化。第三,关于企业年金参保对象和权益保护。从理论上分析,所有企业员工都有资格得到企业年金,但作为企业自主建立的企业年金制度,应当允许企业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员工工龄、贡献等方面的不同有一定的自,使其发挥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建立保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的有关制度。

(4)加快企业年金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化投资要求的监管体制。企业年金的管理监督体制涉及到经办、投资、运营和监督等诸多方面。应当根据企业年金的性质与业务流程,对企业年金从建立到投资方向、风险控制、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从政府监管体系看,工商行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等部门,可以参与企业年金资格的认定(涉及到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年金经办机构、专门投资机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主要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投资、运营: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金融业务主管部门,应对基金经办机构的投资、运营风险进行监管,以保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并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

(5)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储蓄性养老基金的作用在于它具有更高的投资收益。高收益同样具有高风险。由于战争、经济崩溃、恶性通货膨胀、基金管理不当或存在欺诈行为,基金积累模式下积累的资产遭受损失的概率更大一些。一般情况下的风险是金融风险和操作风险,比如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基金管理混乱、违规和欺诈风险、投资决策失误和管理效率低下等等。基金管理者和监管机构必须了解这些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防止养老基金遭遇不慎行为的侵害,保护基金成员和投保者的合法权益。

(6)加快补充养老保险人才队伍培养、专业投资机构建设和法制建设。不论是企业年金,还是商业保险,都十分需要大量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运营。中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中国要力n快补充养老保险人才队伍培养和专业投资机构建设,另一方面,要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加快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大力引进外资、人才和国外专业投资机构,加快企业年金市场和商业年金保险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加快制定企业年金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公平的外部环境。主要

参考文献:

《财经》杂志编辑部编:《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陈佳贵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陈文辉主编:《中国寿险业的发展与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方明川:《商业年金保险理论与实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7

关键词:工程进度管理;问题;建议

1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经济的繁荣局面,必定会为各大领域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建筑行业就有很大突破。随着每年新开工的建筑项目越来越多,对建筑施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施工质量、施工进程、施工控制、资金管理等,在整个工程进度管理中,不仅要保证资金的合理性,同时要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但现阶段在施工进度管理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工程进度的实际问题,将会对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造成阻碍。因此,在工程项目中做好工程进度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工程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进度管理主要包括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工程进度控制以及工程进度调整三个方面。其中编制工程计划是按照原有合同的要求,使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整体工程的施工进度,并对原计划所规定的施工要点实施具体措施,以保证工程项目满足合同上的要求。而工程进度控制是对工程进度进行预见性分析,也就是先明确工程进度是否能够按照编制的工程进度顺利进行,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调整现场施工布局来完善施工进度,使得施工进度能够按照计划有序进行。由于工程项目是一项耗时且耗力的复杂程序,在施工过程中,随时受到自然灾害、气候环境以及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导致工程周期延后,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工程进度进行调整。可见,这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工程进度要想顺利进行就必须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因此完善工程进度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3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其他环节的进程,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环环相扣,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对整个工程项目造成严重影响。例如:自身的管理水平、劳动力整体状况、施工现场环境、资金运作等等,其中任何一项出现纰漏都会导致工程进度无法顺利进行。而现阶段的工程单位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因此,在出现问题时不能正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工程的整体进度,这也是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之一。3.2缺乏灵活性的施工计划。工程在施工前会给监理局提供一份工程施工的总进度计划,在监理部门认可后方可进行工程建设。而承包单位为了顺利通过审批,往往会在进度上过于严格,导致工程建设缺乏灵活性的施工计划。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自然灾害以及气候环境等情况,就会与原计划中的进度出现偏差,导致现实工程与原计划工程进度脱节,甚至部分承包单位为了追赶进程而随意更改原定材料以及使用劣质材料等,这些因素的产生不仅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甚至威胁人们生命安全。3.3不能较好地协调施工顺序。要想完成一项合格的工程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和时间,越是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其消耗值越大。由于工程项目本身就非常复杂且烦琐,因此涉及的单位也很多,如原料供应商、施工单位、采购部门、监管部门等等,这些都是工程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原料供应商不能按照工程原定计划按时供应材料,就会导致施工现场停工现象,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此外,工程建设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资金断裂现象,导致采购部门无法正常采购,这也是影响工程总体进度的原因之一。因此,工程进度是否顺利进行,承包单位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非常重要。

4解决工程进度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相关建议

4.1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先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定时组织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召开有关工程进度的例会,确保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顺利实施。如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例会方式及时应对各种问题。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进度管理体系,并加强各施工单位间的沟通及合作,以做到彼此间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这也是进一步优化工程进度的有效举措。一级计划指的是总控制进度计划,各项分工程计划需严格按照总控制进度计划制定,同时各项分计划之间的逻辑关系、各分项工程的路线需以总控制计划为依据。二级计划指的是阶段性工期计划或各分部工程计划。二级计划以一级计划为依据而制定,二级计划是对一级计划的落实,二级计划需明确阶段性工程的目的,并完成与工程承包商的协作。三级计划是周计划,是对二级计划的落实,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操作计划,又是工程进度得以保证的关键步骤。4.2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需要强大的团队作支撑,加强工程进度管理亦是如此。工程进度要想顺利完成,必须要加强团队建设,以项目经理为进度目标责任中心,对进度目标合理分解,使责任分配到个人,同时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成员进行有效激励,通过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通过激励措施带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科学管理体系,进而提高工程进度整体管理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进行的伟大工程,其牵扯的范围极其广泛,要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工程进度,就必须根据工程进度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有效把握问题的关键,从加强进度管理的基础工作着手,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为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吴治敏 单位:中铁二十局地铁四号线项目部

参考文献

[1]庄筱棣.试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6).

[2]刘杰.论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J].企业文化,2014(1).

篇8

关键词:工程进度质量控制建设工期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通过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自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即工程项目的工期。

一、施工项目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约因素多,管理不到位。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诸如:自身的管理水平、施工现场环境、劳动力需求状况等等。工程承包商对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措施,往往是一个因素影响了就会产生一种“共振效应”带动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事前没有很好的进行分析,制定应急计划,等事情发生了才手忙脚乱不知所踪。管理组织上不能够保证进度目标的实施,人浮于事,重关系轻能力现象严重,导致执行能力很差。项目成员只关汁自己是否得利,而不管项目目标是否顺利实现。

2.没有把握好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工程进度与成本、质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在理论上大家都知道成本与进度之间的关系是加快进度就要增加成本。因为要采取赶工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进度与质量的关系是加快进度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的高低,由于人、机械的高强度作业改变了施工条件,可能就会影响到质量,可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承包商们并没有花费心思去思考怎么样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要么重质量要么抓成本,要么赶进度,总之是没有把这三者综合考虑。

3.对于计划还算重视,但计划与实际工作脱节:这有多种原因,可能是进度计划水平低,不能如实反映施工状况以至失去指导作用;也可能认识上有误区,因为进度计划中的施工顺序与实际工作的施工顺序有一定的差别,在具体的施工组织以及作业数据的反馈上嫌麻烦,不愿意受约束。

二、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标准的设定

1.以预期利润标准确定目标工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总是要以承包一项工程任务可以取得的预期利润为判断准绳,以决定是否参与这项工程的投标竞争。而一旦取得了工程承包合同,施工企业将动用其技术管理力量并全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从事施工生产活动,直至最终形成质量合格的建筑产品,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上述预期利润,但它并不是一个与工程进度无关的孤立过程。事实上施工企业不能在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中保持其必要的施工进度水平则可能引起企业生产流动资金超期占用、利息增加、人员工资和机械使用费用加大,以及向业主支付误期损失费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企业在该工程建设项目上的预期利润无法实现。

2.以费用工期标准确定目标工期。施工企业在确定目标工期时往往并非只是单纯求快。由于工程进度过快,将会因为赶工增员或采用超常技术措施或大量使用机械化设备从而造成工程总费用的不合理支出,施工企业常常在工程进度管理过程中努力追求一个费用最低工期并以其作为目标工期。在这里,目标工期的“工期短”、“费用低”两重属性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复合性控制标准。事实上,由于工程费用中的直接工程费随着工期缩短而增加,其间接费却随着工期缩短而减少,这样在工期取不恰当的情况下,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之和的工程费用将会较少:工程网络计划技术中将寻求这一恰当工期的过程称为工期费用优化,相应使工程费用达到最小取值的该恰当工期则被称为“费用最低工期”。

3.以资源工期标准确定目标工期。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的进度计划将根据施工过程中实际可以调配的劳动力、施工机具设备、建筑材料、构配件、半成品、资金的具体状况决定。为此,企业时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资源供给受限的情况下如何使工期达到最短。这一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便是施工企业确定目标工期的过程。因此“资源限定”和“工期最短”的两重属性同样构成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一个复合性控制标准。施工企业将其作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目标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建造过程中由于一种或多种建设资源供给受限而导致的工程延误,从而保证企业不致因此陷入被动。

三、对策

1.建高效团队,实施科学管理。有必要在项目开始时就选择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包括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和主要成员。在进度管理上以项目经理为进度目标责任中心,对进度目标合理分解,使责任分配到人。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下功夫,向管理要进度要工期。营造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

2.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计划。进度计划的制定是进度管理中的重点工作,计划定得好不好自接关系到后续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多承包商在开工前并不重视计划,为了满足合同工期,草率的编制了一份施工进度计划。在满足了业主的要求以后,计划就搁在一旁了,更谈不上用计划来指导今后的工作。导致后面的工作杂乱无序,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在工程开工前,承包商一定要编制一份详细的、经过论证可行的进度计划。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的劳动力和材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需求计划、采购和租赁计划、质量控制计划、安全环保计划、资金供应与支付计划等。

3.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程计划,进行项目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评价。这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建设方根据各方计划,合理拟定现场工程项目总计划,再反馈各方实施,并及时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调整。

4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计划。进度计划的制定是进度管理中的重点工作,计划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后续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多承包商在开工前并不重视计划,为了满足合同工期,草率的编制了一份施工进度计划。在满足了业主的要求以后,计划就搁在一旁了,更谈不上用计划来指导今后的工作。导致后面的工作杂乱无序,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在工程开工前,承包商一定要编制一份详细的、经过论证可行的进度计划。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的劳动力和材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需求计划、采购和租赁计划、质量控制计划、安全环保计划、资金供应与支付计划等。

四、小结。

工程施工的进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不仅体现了施工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大影响。工程进度管理主要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全面的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将项目的计划工期控制在事先确定的目标工期范围之内,在兼顾费用、质量控制目标的同时,努力缩短建设工期。

参考文献

篇9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1世纪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法制和法规的完善、对工程项目综合效益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地下工程施工对管理和施工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盾构施工工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在全国范围迅速发展。盾构是19世纪初期发明,首先用于开挖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水底隧道。盾构是一种带有护罩的专用隧道掘进设备,利用尾部已装好的衬砌块作为支点向前推进,用刀盘切割土体,同时排土和拼装后面的预制混凝土衬砌块。与传统隧道工法相比,盾构法施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洞体质量比较稳定、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小、施工人员及设备安全有保障,适合在软土地基及破碎段施工等特点。特别是在地层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位高等情况下,盾构法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盾构法施工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盾构与常规设备不同,是根据具体施工对象量身定做的特种设备,盾构的设计与施工必须与工程紧密结合。

    盾构工程大多工期要求十分紧迫,施工进度压力非常大,因此,施工进度管理是盾构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重点",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项目进度控制的要点、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a、突出关键线路,坚持抓关键线路作为根本。b、强各资源配置的管理,资源保障是实施项目的基础。C、严格工序控制。严格工序控制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跟踪记录;二是要如实记录;三是要借助图表形成记录文件。正是在这样的行业发展背景下,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参与其中。2010年1月中标承建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西江盾构隧道工程,成立了西江盾构项目经理部,负责实施西江盾构隧道工程项目。西江盾构隧道穿越等级为河流大型穿越工程,穿越段总长度为2446.7m (其中盾构掘进段长度2160.0m,南岸与北岸竖井深度分别为26.9m和18.3rn,合计2205.8m;连接线路段为240.9m)。西江盾构隧道属于水下圆形断面单管盾构隧道。隧道采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连续掘进,隧道内径为O3.08m,外径03.58m。西江盾构隧道工程是我公司第一次使用泥水加压平衡盾构这种工法施工的工程项目。

    本工程在早期的盾构设备定制组装和目前的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进度缓慢,管理不顺等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公司决策层和项目管理层,另外这些问题在目前中国泥水平衡盾构法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和解决他们不但对我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希望能为我国泥水平衡盾构法施工的进度管理提供一点思路。

    (二)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江盾构隧道项目的进度管理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并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进度控制知识,对盾构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分析法、统计法等a、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国内外的大量进度管理论文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盾构法施工特点对本项目的进度管理全面分析。b、统计分析对大量的西江盾构项目的进度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给出本项目的进度管理提升方案。

    第二章、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基础

    本章介绍了项目管理及项目进度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项目进度计划的理论及进度计划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为具体项目的进度管理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一) 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是针对项目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活动,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

    1、 项目的慨念

    项目是一次性任务,它有其许多特点。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被完成的特殊有限任务,满足一些特定目标相关工作任务的总称。项目包含以下三层意义:一、项目是有待处理完成的一项任务,并且有特定环境和要求;二、通过组织机构利用人、物、财等有限资源,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三、任务还要满足一定指标(性能、数量、质量、技术等)要求。它不像有些事情可以试做,或失败了可以重来,即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

    2、 项目管理的特点

    现代项目管理己形成了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知识体系。《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2006)》(修订版)对项目管理的定义为:项目管理是一种基于系统思想与权变理念、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组织管理方法论。现代项目管理综合起来特点有以下几点:

    a、现代项目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或者目标。特别适用于复杂的、大型的工程项目。

    b现代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是系统性的。强调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c、现代项目管理的管理组织有扁平化、柔性及临时性等特点。

篇10

关键词: 高校二级学院 科研管理 现状分析 提高措施

随着高校逐渐由教学型为主向教学科研复合型过渡,科研工作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水平与科研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全校科研工作的安排和效率,有时还会对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下面我结合自己担任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经历,找出并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一)工作模式。

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我国很多高校对科研工作都采用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在学校党政领导下,设立科研处(一般分为科技处和社科处,分别负责理工科院系和文科院系),直接与国家、地方各级计划部门、科学基金会联系,掌握计划下达、外来经费的管理信息,把握学校的科研管理文件和政策;院级科研管理部门在院长负责下,设有科研秘书,负责具体工作,如各种项目的申请、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申请及本院系科研工作者科研档案的采集、汇总等。

(二)科研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

1.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素质培养表现重视不够。

学校科研工作全面下放,但下属院系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有些学校负责科研的职能部门都是在各二级学院(系)的办公室,而对于规模较大的分院而言,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平时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细细研读学校科研管理政策、条例及院系科研人员的档案等,他们仅仅起到上情下达、统计上报、填填表格、汇总材料的作用,很难真正实施和发挥科技管理的职能。

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的科研秘书,但大多是非管理专业人员,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一般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的业务知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对上级文件精神和管理办法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管理方法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熟练的管理技能,造成办事效率低,成效不显著。

2.下达工作不太及时。

(1)科技处下发通知中有些申报条件存在二义性,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难以理解一时无法向相关科研人员传达,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和凝聚力量,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很多高校在几个学科相近的系的基础上,整合成新的学院。科研秘书对各个学科的特殊性不太了解,对本学院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甚至学科专业等不够熟悉,难以将有关科研任务信息及时传递给更合适的相关人员,从而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

3.上传工作有时不符合要求。

当科研秘书按照要求可下达完通知后,进入接收相关科研材料并整理、上报科技处的阶段时,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科研人员没有认真研读具体通知,有些项目申报有很多限制,科研秘书没有将每项要求体现在通知上,一些科研工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上交材料时才发现自己不符合条件。

(2)部分科研人员提供的材料不符合规范。以一年一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为例,科研人员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申报,但有时由于科研人员的多次更改,经常会出现提交的纸质版与电子版的版本号不一致,导致申报困难。

(3)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十分重视项目的前期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评审和批准,将重心偏向于高层次的立项,而对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对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产生了一定影响。而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延期问题越来越突出,个别教师在执行项目的进程中存在敷衍了事、草草结题的现象。

二、提高科研院校二级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1.增设专职科研秘书岗位。

科研秘书主要负责组织学院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协调项目实施;组织科研成果申报;处理科研工作日常事务,包括计划任务的通知落实、档案的整理、项目的常规管理、学术交流活动的计划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及协助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工作内容繁多,院系应该设置专门的科研秘书,有利于各司其职,把工作做精、做细,以充分发挥管理的功能。

2.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学院科研工作的质量有很大影响。科研管理具有业务性强和事务性多的性质,要求比较高。首先,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倡敬业爱岗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性工作能力。其次,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有计划、系统的科技管理岗位培训,如定期举办各类有关科研申报、知识产权、专利申请等专业培训班、研讨会。此外,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文书处理和写作能力;增强协调和社交能力,做好内部事务的管家;增强对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会建立和使用数据库和网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形势发展,更好地为科研管理服务。

3.制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对在科技管理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设立优秀管理奖进行表扬。对提出管理创新举措并取得实效或发表高水平管理论文的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引进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实现合理流动,淘汰缺乏责任心、办事推诿拖沓的人员。

(二)建立科学化科研管理体系。

1.时序化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有自己的流程或时序,每年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审批都有时间要求。申报过程也需经过成果鉴定评审、报奖、申请专利等程序。有些环节的时间性非常强,要求科研秘书在平日工作中,注重积累,根据往年的申报信息,按照时间顺序(比如按照申报月份)提供一个申报时间表,让科研工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把握每次机会,在竞争中取胜,达到预期的目的。

2.信息化管理。

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灵敏、准确、有力的信息支撑,有效的科学管理就无从谈起。以前因为二级院系数据、资源库的不完善,每次在申报一些重大项目的时候都要重新整理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信息和相关成果材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二级学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系(院)内成员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成果使用或转让的情况、获奖纪录及各种科研活动的纪录(包括较大的实验、各类研讨班、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的纪录),此外还应包括与外单位及学术交流或学术合作(包括产研结合)等内容。可建立一个资源库,将科研人员所获得的一些成果确认后扫描,最终转化成PDF格式,进入资源库,通过查看科研资源库确认科研人员的成果。

3.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的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制度,学院应建立相应的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学校每年分解下达的科研目标,根据本院的学科发展状况、资源配置情况,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个学科团队、每一位教师,让他们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团队到个人,实施目标管理,定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按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学校科研目标的实现。在建立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在学院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学院可以建立院系分学术委员会,在科研项目申报中发挥指导和咨询作用,对限项申报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决策、论证和协调,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在学院建立学科团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保证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鼓励学科团队积极申报科研研究平台,利用平台资源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科团队和个人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转化为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

(三)加强科研项目全程管理。

1.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中期管理包括项目的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包括研究工作结题总结、和专著的出版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各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阶段不同,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此科研秘书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科技处,认真执行学校关于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制度,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2.避免项目延期,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另一方面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按时提醒科研人员严格按照任务书执行,在科研人员中做好宣传工作,克服“重申报,轻研究”的思想观念。

(四)校院两级共同努力,加强科研团队的合作与建设

学校科研管理应重在管理中服务和在服务中管理,要创新管理理念,调整学院科研管理方面的权限设置,真正做到管理重心下移。在放权过程中,明确校院二级管理责任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院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学院各类形式的委员会(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学院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作用。通过院级科研管理的协调、沟通,加强课题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使课题组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敢于承担自己不同难度的课题,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争取重大项目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荣梅.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改革与实践总结与反思——以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57-60.

[2]潘端莲.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园地,2012(9):111-112.

[3]田珍.关于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变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110-112.

[4]徐虹.加强科研校院二级管理的体会和思考[J]科技信息,2008(3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