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范文

时间:2023-04-08 1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检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检测

篇1

1.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相似度高、检验项目重复

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约1100家,这些检测机构隶属于质检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部门等。有些实验室之间从实验室设置、仪器种类甚至型号都相同,造成了很多检测机构的检验项目一致,仅检测的样品不同。如农业部门的检测样品多为蔬菜、水果、谷物等初级农产品;质监部门的检测样品除原材料外,多为加工食品;FDA的检测多为餐饮原料乳、肉、鱼、蛋、蔬菜、谷物等,以及部分餐饮产品。但这些检测项目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包括细菌和霉菌检测、化学污染检测,而且大部分检测机构都能对细菌学检验、农药残留、重金属、兽药残留等进行检测,而不能对二恶英等物质进行检测。

2.样品检测重复

检测机构的重复设置、缺乏特色,必然带来重复检测,如牛奶的三聚氰胺检测,原料乳由农业检验机构检测一遍;到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质检部门的检测机构再检测一遍、进入流通领域后工商部门又检测一遍,其结果必然导致热点问题、热点食品每个部门都去检测,而有些食品检测项目则无人问津。致使检验人员天天满负荷工作,没有时间研究新的危害因素,从而导致刚解决完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又曝出一个新问题,检测机构疲于应付一个接一个的检测任务。

3.产品检测效能低

由于食品的特殊性,特别是预包装食品,检测后就会失去食用价值,因此只能依靠抽样检测结果来推断其总体水平。这样就会存在抽样误差的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的初级农产品,由于分散式种、养,一个样品并不一定具备代表性。例如对猪肉中瘦肉精进行抽样检测,如果这些猪是从不同养殖户那分散收购的,那么抽样检测几乎没有意义,即使抽样率为90%,合格率是100%,也不敢肯定剩下的10%一定没有问题,这样就会使检测的效能大大降低。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食品安全管理中过分强调且依赖了检测的作用。即使检测方法很准确、检测样本很有代表性,但这种对产品的检测只能是事后发现问题食品,处理问题食品,却无法改变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必须将食品安全检测延伸到食品生产企业,将检测作为工具,用于判断生产原材料、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包装材料、从业人员等各个环节是否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这就好比一个糖尿病患者测定血糖水平,其目的不在于知晓自身的血糖高低,而在于判断药物、饮食、运动等各个环节是否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

篇2

以生物的免疫、基因、敏感等方面的特点为基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具有检测功能的试剂进行制作,进而检测食品的安全性就是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原理。在食品检测工作中,生物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例如速度快、范围广以及准确度高等。一般而言,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有免疫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技术等。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提升和发展,我们就需积极对生物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并加大开发力度,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食品检测中主要的生物检测技术

2.1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简称为PCR,PCR技术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即变性、复性以及延伸。对DNA模板进行建立,将寡核苷酸作为引物,通过聚合酶作用,沿DNA模板顺序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延伸而完成DNA分子复制就是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依靠多次的增容以及扩展以后,PCR会变成符合食品检测需求的检测物。该技术由于具备诸多应用优势,因此之后也被合理运用到了各大领域中,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上,该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运用前景。但与此同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食品中假若有已死亡的细菌存在,那么便会显示为假阳性,针对制毒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该技术也无法进行全面检测。

2.2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对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原件进行选取时,需使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和待测物的特异性进行结合以后,依靠对应的信号转换器,分子识别原件所产生的光、热等复合物可促使其进行转化,变为能够输出的的电信号以及光信号,并可将其进行放大然后输出,最后得到检测结果。一般而言,生物传感器具有许多优越性,例如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反应速度快等,相比于传统性质的食品检测方法,此种检测方法更具科学合理性。另外,运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使安全可靠的食品检测系统得到建立完善。运用此技术,可使检测所用时间得到缩短。倘若要对牛奶以及热狗等食品中的葡萄糖球菌肠毒素进行检测,就可促使其灵敏度得到明显提高,并有效地控制好检查时间。但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受计算机技术、生物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在食品检测方面,生物传感器的商业化程度仍旧不高。

2.3酶技术在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以及微生物污染进行检测时,我们主要可运用到酶检测方法,而这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类食品检测方法。与此同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里,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技术对酶学以及免疫方法进行了结合,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灵敏性。在对蔬菜和水果当中的菌剂噻菌灵进行检测时,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显示出了较好的敏感性。当前,美国化学会已将此方法纳入到了农药残留检测法当中,而在我国,该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贸易的加强,进出口食品也在不断增多。所以,为了对进出口食品进行有效检测,就需运用到高质量、高安全的食品检测技术以及安全监控体系。作为一类高新生物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进出口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已得到了有效运用。该技术主要对光导原位合成进行了运用,可将大量的生物大分子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固化。针对已经通过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该技术可对其中靶分子进行杂交,并运用特定设备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快速检测,在对检测仪器进行选取时,可优先选用电荷偶联摄影像机,或是运用激光共聚焦完成扫描,进而统计出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针对食品的安全状态,运用生物芯片技术,我们可进行深入了解。另外,在进出口食品监管管理工作中,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完善都离不开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2.5免疫法当前,在食品生物检测技术中,免疫法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另外,该技术还具有容易操作、再现性好、科学可靠等优点,并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免疫法可对蛋白质进行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差别较小,而运用免疫法则可进行有效区分。

2.6基因探针技术当前,基因探针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即同相杂交以及异相杂交。在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时,大肠杆菌检测是一项重要内容。对大肠杆菌进行分析可知,其具有p一葡糖苷酸酶的特性,在进行检测时,可对以B一葡糖苷酸酶为目标的DNA探针进行制作,使食品检测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并对传统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3.食品检测生物技术的具体运用

3.1检测食品的品质和成分针对食品的成分以及品质,生物感应器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在早期,所使用的生物感应器主要为葡萄糖感应器,可对食品的含糖量进行有效检测,并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在对鱼类新鲜度进行检测时,日本已使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商品化。另外,针对食品中含有的香味物质,在进行检测时还可运用到生物技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蛋白和需进行检测的某种气味进行结合,使其成为敏感材料。对于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所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就变得尤为重要。当前,主要的检测技术有蛋白质检测、酶活性检测以及有酸检测三种。

3.2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对科学有效的食品检测技术进行运用,可使微生物的传播得到较好控制。对于人类健康,食品中的微生物会带来一定危害,并严重降低食品质量。因具有诸多优势,在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中,生物检测技术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时,常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技术、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3.3检测食品中的残余农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对食品中的残余农药进行有效检测和分析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倘若食品中残留农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当前,在食品残余农药检测方面,主要运用的生物技术有酶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

4.结束语

篇3

食品检验是保证食品安全最为基础性的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检验结果必须是客观的、公正的,不能弄虚作假。

2食品检验技术

2.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主要检测内容有:(1)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如食品中的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食品中的糖精钠的测定,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栀子黄的测定,抗氧化剂的测定,乳酸、柠檬酸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剂的测定等。(2)营养强化剂的测定,如食品中的牛磺酸的测定,维生素A、D、E和维生素K的同时测定,食品中的叶酸、烟酸、泛酸和氨基酸的测定等。(3)保健食品,如芦荟苷、红景天苷的测定,DHEA的测定,异秦皮定的测定,冬虫夏草中腺苷的测定等。(4)农药残留量的测定,如粮、油、菜中西维因的测定,水果在单甲脒的测定,大豆及谷物在氟磺胺草醚的测定,乳品中速灭威、异丙威的测定等。

2.2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以气体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目前在普通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水的450项分析测试项目中,气相色谱法测试项目占125项,占总检测项目的28%,已成为食品检验中必不可少的检验方法之一。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有:(1)食品中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物的测定,如食品中的辛硫磷残留量的测定,稻谷在敌百虫、久效磷残留量的测定,食品中马拉硫磷、氟氯菊酯残留量的测定,水果、蔬菜、谷物中有机磷农药多残留的测定等。(2)食品添加剂含量的测定,如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丙酸钠和脱氢乙酸的测定,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含量的测定等。

2.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它是基于原子对特征光吸收的一种相对测量方法,基本原理是将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通过样品的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在一定条件下,人射光被吸收而减弱的程度与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呈正相关,由此可得到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主要用于食品中铅、镉、砷、汞、铜、铝和铬等元素含量的测定。此外,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也可用于以上元素含量的测定。

篇4

关键词:肉类食品;品质检测;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我国肉类消费量也在快速增长,由肉类食品所引起的食物安全问题也不断增多,如“禽流感”、 “猪链球菌中毒”等.传统的检测技术费时费力,检测效率低,已经达不到现代检测所需的快速、准确、实时、无损等要求。 现代的肉品检测技术,注重实用性和精确性。仪器微型化、低耗能化、功能专用化、多维化、一体化、成像化;生物技术被大量应用;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不断采用其它领域的新技术;生理学中的感觉器官生理变动规律和电生理学研究学方法等。

1 物理方法

1.1 计算机视觉技术

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和识别图像,用图像分析作出相应结论的实用技术,其中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核心。

计算机视觉技术可对其新鲜度作出判定;基于神经网络分类器的立体颜色直立图可用于分析鸡胴体全身缺陷。李刚等构建了由气体传感器阵列、数据采集单元、神经网络组成的智能检测辨识系统,通过猪肉样本的测试与分析表明,该方法可实时准确地识别肉类新鲜度,辨识准确率可达9 0 % 以上。Malone 等以图像处理方法和专家系统控制为基础,研发了一个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图像分析的结果并参照数据库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鱼片脊骨的位置,并操纵高压水切割器剔除鱼片中的脊骨。机器视觉系统也用于研究猪腰肉的品质波动和分级,如用400 ~700nm 的光纤反射测量系统可以检测出明显的PSE 猪腰肉,同时根据猪肉品质优劣进行分级。

1.2 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检测技术是利用肉品在超声波作用下的吸收特性、衰减系数、传播速度、本身的声阻抗和固有频率,测定肉品组成成分、肌肉厚度、脂肪厚度的快速无损在线检测、分级方法。

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定肉品(活体或尸体) 的成分,如牛、羊、猪等的背膘厚度及脂肪含量。Benedito等应用超声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检测发酵香肠的化学成分,发现在脂肪中温度每升高1 ℃超声波速减慢5.6m/s;在瘦肉中,超声波速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Brondum 等使用超声波在线检测猪胴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1 6 个超声波传感器,可以确定膘厚、肥瘦、产肉率(与胴体重量有关)、 主要切割点等指标,其在线检测速度可达1150 头/h ,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目前较好的产品有丹麦S F KTechnology A/S 公司研制的在线检测产品。

用超声波图像检测脂肪厚度和腰部肌肉易受到操作人员、测量部位、超声波频率、被测物体的不规则性和肥瘦组织分布的不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实时超声波图像一般只能检测某部位的化学成分而不是全身成分。所以,超声波检测技术更多地应用在线自动快速无损检测,它具有适应性强、对人体无害、检测灵敏、使用灵活等特点。该技术在国外已逐渐进入肉品实际检测中,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尚未见报道。

1.3 电磁学检测技术

肉品的组织、成分、结构、状态等和其电磁特性有密切关系。如肉品从新鲜到腐败的过程中。其阻抗值就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电磁扫描的原理是骨头和肌肉这些含水的物质比脂肪有更高的导电率,它和猪、羊的无脂肪瘦肉有较好的相关性。Higbie 等采用测量胴体全身电导率的方法来估计无脂瘦肉和全脂肪含量,通过对不同部位和条件下的猪胴体检测,发现可以用三或四变量公式预测无脂瘦肉重量,而且可以根据公式推算肉类各组分的含量,复相关系数R2>0.66。 测量猪酮体的电特性能有效确定猪肉不正常系水力及PSE 特性等早期衰变,因为系水力、pH 值、三磷酸腺苷(TP)的降低均与生物电阻抗以及相位变化有关。而电磁学检测的变化曲线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超声波检验所得的变化曲线具有相似性。

2 仪器分析方法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H P L C ) 特别适用于高沸点、不能气化或热稳定性差的有机物的分离分析,在食品行业中常用于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的分析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且成本较低的优势。

检测抗生素的传统方法是微生物法,灵敏度较、低耗时较长,一次只能检测一种抗生素。反相HPLC 测定抗生素,简便快速,能同时监测多种抗生素,已成为肉品检测中的常用方法。汤丽芬等用反相HPLC 同时测定广州地区肉类4 种抗生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各抗生素的线性范围均为0.01~ 1.0 µg/ml,相关系数均为0.99 以上(n=5);回收率均为95.6% ~ 106.0%; 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在允许范围内(小于15%)。

2.2 毛细管电泳安培法

1991 年Jorgenson 和Monnig 首次提出了高速毛细管电泳技术(HSCE 或fast-CE),使分析时间缩短至几分钟内。毛细管电泳安培法具有灵敏度高、样品体积小的特点。但电泳时间多为5~30min,因此近年来芯片毛细管电泳技术是电泳的一大热点,芯片毛细管电泳技术实质上是将HSCE 的仪器微型化,采用窄内径且短的毛细管和提高分离场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速度,因此保持电泳高效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速度是电泳技术的发展趋势。

杨冰仪等采用高速毛细管电泳安培法对市售肉类中的人工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DES) 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DES 在60s 内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检出限为1.0×10-8mol/L,DEC 浓度在1.48× 10-4~3.69 ×10-5mol/L,1.25×10-6~1.85×10-7mol/L 与峰面积分段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5%、2.2%。

2.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近红外技术NIR(nearinfrared)具有测量测信号数字化及分析过程绿色化的特点。在肉品检测中,它可以用来测定屠宰分割过程中和肉制品加工中原料肉和成品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等指标;也能鉴别冷冻肉并测定其保水性、渗透性、肉汁损失率和干物质含量。

Ben-Gera 等采用红外透射技术,研究了肉制品乳浊液中脂肪和水分的含量。Lanza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生猪肉和牛肉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卡路里含量,发现在波长为1100~ 2500nm 时,反射光谱与水分、脂肪和卡路里有较高的相关性(R0.987),与蛋白质的相关系数(R)为0.885。此外,有研究表明:近红外光通过光纤反射的透射特性与牛肉剪切力相关(R=0.798~0.826),与水分、蛋白质、脂肪等指标也有较好的相关性。Park 等通过分析近红外反射光谱以确定牛肉嫩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R,principal componen tregression)分析波长在1100~2498nm 处生肉的吸收光谱,发现其与测得的熟肉嫩度存在复相关系数R2=0.692,从而可以建立预测牛肉嫩度(口感)的分析模型。

但该方法成本较高且分析较复杂。目前丹麦、德国已开发出在线检测设备,而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检测仪器。

2.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根据具有磁性质的原子核对射频磁场的吸收原理,以测定各种有机或无机成分的检测技术。它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同一样品的不同原子核,以便从不同角度对样品进行观察;另外它还具有结构和动力学信息敏感性,可以观察样品的化学结构特征和分子迁移。31P 因其天然丰度高(100%),在细胞中的含量高(DNA、磷脂及ATP等);化学位移范围宽(约30),共振谱线简单容易识别;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且与生命过程息息相关,而使31PNMR 技术在生物样品检测中使用最多。

31PNMR可用于检测肉品中添加磷酸盐的水解过程。Rongrong Li 研究了鸡肉中不同磷酸盐的水解过程,经检测发现TSPP 和TKPP 的水解最快,大约1.25h 就可以完全水解为Pi。采用31PNMR 技术可以快速无损地区别和量化肌肉组织中的有机和无机磷酸盐,为进一步解释磷酸盐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方法。

3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3.1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可以用于待测核酸样品中的特定基因序列。该技术不仅具有特异性、灵敏度高的优点,而且兼备组织化学染色的可见性和定位性。在肉品检测中,核酸探针技术主要用于致病性病原菌的检测。

目前我国肉品致病菌的检验普遍采用传统的细菌学检验方法和血清学方法,方法繁琐,灵敏度和准确性都不高。核酸探针技术可检测出10-12~10-9 的核酸,可广泛应用于进出口动物性食品的检验,包括沙门氏菌、弯杆菌、轮状病毒、狂犬病毒等多种病原体。

核酸探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酸探针半衰期短、对人体有危害等(生物素标记的核酸探针虽然对人体无害,但受紫外线照射易分解),所以作为常规诊断特别是食品实验室较不适用。

3.2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生物芯片使研究中不连续的分析过程都集成在芯片上完成,实现检测的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信息化,单位面积内可以高密度排列大量的生物探针,每平方厘米可达5 10 万个, 一次实验就可检测多种疾病或分析多种生物样品,已经广泛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动物疫病检测、转基因动植物检测等方面。

张庆峰等以卵清白蛋白为载体蛋白合成了雌二醇的结合物,并采用Cy3 新型荧光染料标记结合物,作为雌二醇的竞争物,建立了以竞争法为基础的检测肉品中雌二醇的免疫芯片新方法。该技术用生物芯片点样仪在醛基化玻片表面点样制备免疫微阵列,对雌二醇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荧光信号随待测物浓度的降低而增强,待测物浓度在0.001~0.4µg/ml 的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趋势,检测范围为1 0.001 g/ml。

4 微生物检测技术

当前,微生物电子学、微机技术滤光技术、生物传感器等多项领域的突破,使得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得到了改进,正朝着快速、准确、简便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利用传统微生物检测原理,结合先进技术,设计了形式各异的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正逐步广泛应用于肉品微生物检测。如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智能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快速鉴定仪器VITEK、微生物总数快速测定仪、自动菌落计数系统、应用电阻抗技术的全自动微生物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陈福生高志贤王建华. 食品安全检测与现代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赵杰文孙永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 陈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孙永海鲜于建川石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冷却牛肉嫩度分析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3 34(5) 102 105.

[5] 李刚曲世海郭培源张慧.基于神经网络的肉类新鲜度辨识技术[J].传感器技术2004 24(3) 15 17.

[6] 滕炯华袁朝辉王磊.基于气体传感器阵列的牛肉新鲜度识别方法研究[J].测控技术2002 21 (7) 1 2.

篇5

概述食品检测中样品处理

食品检测是进行食品安全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主要以抽样检测实现的,从食品生产环节、食品发行环节和食品销售环节等多个过程进行多次检测,以监督者监督食品的安全性,督促食品生产商、批发商和销售商多方形成安全第一的食品服务意识,实现食品的安全,维护社会安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升级。对于食品生产行业来说,企业产品的安全与否是决定自身能否长久发展下去的关键。而对于社会来说,食品检测工作是对食品质量的检验,通过对处理样品的质量检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市场上食品的安全健康,有效保障了公众的饮食安全。而其中样品处理是基础性的食品检测工作,所以总的说样品处理对于整个食品检测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食品检测中样品处理的注意事项研究

为实现食品检测工作的高效真实,本部分将从食品安全检测中样品处理技术入手,详细分析了样品处理的注意事项:

样品处理技术。目前,我国食品检测中样品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色谱技术、免疫学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和残留农药检测技术。其中色谱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分离法将组成物质不同的混合体通过溶解、挥发和吸收等化学处理手段分离,这种技术处理效果良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免疫学技术,是利用免疫机理通过样品中的抗原抗体反映对细菌含量进行确定,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样品内细菌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有效阻止细菌对人们的危害。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主要是以食品制造原料和样品中的化学物质相互反应,确定样品中的物质,这种给水具有特异的识别性。最后的残留农药检测技术,主要是针对大量喷洒农药的农产品而言的,利用专门的检测器对这些食物样品进行处理,便于检测。

注重样品采集源。样品采集源的合理化确定,是保证食品检测真实性的关键。因而,采样人员必须重视样品的采集工作。但是样品采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确定合适的采集时间、科学的采集方式和合理的采集设备等,这些都是确保采集样品质量的核心点。其中样品源必须保证和检测食品完全相同,保证样品采集方式不会改变食品的性质属性和化学结构。此外,采集完成后需要确保存放环境的干净无菌,一般采集样品需要进行冷藏和冷冻,防止样品变质。因此,在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抽取样本时必须做好采集源选择、采样具体工作和采样后的样品保存工作,切实保障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

注意样品采集期。食品安全是一项社会层面的工作,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而食品采集样品时必须保证与用户处的食品状态相同,这样检测工作才有意义。可是由于食品检测项目多、周期长、成本高,导致采集到的样品难以与用户处食品状态完全相同。针对这个问题,采样人员可以从产品出厂时期和产品销售时期两个时间点进行采样收集工作。首先,销售时期的产品由于市场性最具代表性,这个时期的食品质量与人们购买的食品质量状态相同。其次,我们仍需要考虑到市场销售的外包装处理、使用防腐处理方式等这些因素,这些也会影响到产品的数学和营养。最后,注意样品的时期,也是确保食品检测工作真实性的关键。

注意样品属性和类别。食用产品的属性类别较多,分类较多,如乳制品、膨化食品、豆制品和油炸食品等,这些类别一般会在同一种检测技术下出现不同检测效果。因此,在进行抽样过程中,样品处理必须重视样品的分类和属性特征,选择多种类别的样品处理方式和检测手段。比如在具体的食品检测过程中,采样人员可以运用流通注射技术对活性强的样品进行处理,运用膜萃取技术进行固态的样品处理,这样以实现抽样的科学合理,便于后期的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意检测项数量。食品检测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确实是一项复杂度较高、项目较多的工程。检测项目多,就会使得检测程序繁琐,检测时间长,对样品的处理和加工技术就越困难。这些不稳定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样品的内部组成和化学结构,大大降低食品安全检测的精确度。因而,抽样人员必须注意样品检测的项目数量,做好合理化确定,最大程度上保证检测的真实性,样品还原市场中的状态。

篇6

关键词:食品检测检验 检测体系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39-02

1 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现状

1.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落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在家食品检测检验的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滞后现象,而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将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疑。从检测的方法上来看,存在着方法种类少的问题;从多残留检测方法上来看,存在着方法少的问题;在快速筛选检测技术方面,存在着成熟度不足的问题;在高技术检测手段上面,更是存在着严重的欠缺问题。

1.2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食品检验检测的体系当中,针对于食品而采用一系列检测的方法,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问题。从正规的检验体系工作流程上面来看,食品应该是由农田的生产开始,再到食品的加工,最后到视频的销售等,这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把监管工作贯穿进来。但是,事实上,受到食品安全检测力量的限制,首先体系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很多食品的检验检测工作都仅仅只是形式而已,并不能够实现系统化,很多对人有害的食品也大量的流进市场。

1.3 食品检验检测的统一市场准入机制未建立

从对食品金策检验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上面来看,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很多的食品检测检验机构来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检验资质不足,实验室制度和管理的不公平现象严重,这些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对食品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对于相关的部门来讲,也并没有把针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审查程度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市场进入的门槛逐渐降低,最终不安全食品逐渐流入市场。

2 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对于这一点,也就是说要对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以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并在此基础上,把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网络建设力度予以强化,最终促使整个检验检测体系的机构配置得到完善。那么,对于政府部门来讲,需要做的就是:把开放竞争的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建立起来。同时快要尽可能的包行业之间的壁垒予以消除,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大力的带动民间中介资本的投入,从而把一个合理性高且规范度强的竞争机制建立起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民间中介,通过民间中介检验检测的有效介入,能够帮助政府在具体的食品监督过程中带来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也能够帮助消费者,在对食品安全的判断和鉴定上面给予技术服务。

2.2 完善并健全食品检测检验体系制度

在食品检测体系的制度这一方面,我们不能够单单局限在对当地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监管上面,不应该局限在当地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上面。而且还应该针对相关行业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等等都加以明确,同时对不负责任需要承担的惩罚加以明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效的对相关人员以及相关机构作出约束。当然,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针对相关的食品检验与检测制度当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验室资质管理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作出合理的调整、补充与删除处理,尽可能的把那些食品安全监测中存在的重复支出问题加以解决。除此之外,还应该把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社会机构的培育力度予以强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把行业的竞争市场开放出来,从而来把原本的行业垄断问题有效解决。当然,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然是和法律法规离不开的,所以,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行业的操作加以规范,来对其中存在的一系列受贿问题,一系列弄虚作假的现象加以惩罚。

2.3 制定统一的食品检测标准

对于这一点,目前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行业中,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食品检测标准上面存在着不统一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对于相关部门来讲,就需要将其做出统一,通过把统一的检测方法的制定,通过把统一的标准和费用的规定,来促使食品检测检验的准确性得到提升。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动态化的评价机制,来不断地把企业内部的自建体系加以完善和鉴权,尽可能的将食品的安全和行业的信誉直接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机的把检验检测机构,把网络信息系统,把激励惩罚机制,把责任追究机制,把信用评价机制等等进行有机的整合,最终保证食品检测检验的准确性。

2.4 提升食品检测技术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有机的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严格紧跟国际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脚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地把我国的食品检测检验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来把我国的食品检测检验方法加以改变,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深入的研究,找出更适合食品检验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另外,还应该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来把迫切需要的并且是和安全息息相关的标准制定出来。另外,还应该有目的且有选择性的,针对部分具有先进性的方式,把更加精确地仪器设备等等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3 结语

总之,在目前市场流通食品种类日趋繁多的情况之下,在食品安全性检验的这一方面,也更加需要相关人员引起重视。通过对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完善,不仅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在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把视频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加以健全与完善,通过制度体系,来促进食品安全工作质量的提升,最终对人民群众的安全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关莉莉.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1年25期.

篇7

[关键词]: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检验 应用 检测方法 分析

前言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是在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与国家对于食品安全以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背景下,随着传统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需求越来越难以实现,就有了对于食品检验的更加科学、快速并且检验精确度更高的生物食品检测方法。生物检测方法被应用于食品检验中不仅具有上述的检测应用发展契机,更是因为食品加工与生产过程中应用的食品材料的来源与生物有着很大的联系,而生物检测技术在对于食品进行检验中,就是通过生物的相关特性以及化学特征等进行检测与检验应用的,因此,使用生物检测技术进行食品检验的应用具有较大的优势。

1 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

1. 1 生物酶技术

在实际检测应用中的生物酶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酶的相关特性进行实际检测与应用,生物酶检测技术在实际检测中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它主要用于对于食品中的残留农药以及食品中的农药含量、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应用。在对于食品的实际检测应用中,生物酶技术中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实际检测应用中应用优势与特征比较明显。酶联免疫检测技术主要是将酶与免疫学的相关原理特征进行联合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生物酶检测技术,这种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进行食品检验应用中不仅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性,而且在进行食品检测应用中的选择性也相对比较高,因此在食品检验中的受欢迎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在进行蔬菜以及水果中的杀菌农药残留度检测中,酶联免疫生物酶检测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与准确度非常高。

1. 2 PCR技术

PCR技术也是一种通过生物酶的相关原理特性进行实际检测应用的生物酶检测技术。在实际检测应用中,PCR技术也被称为是聚合酶检测技术,它是通过聚合酶的链式反应特征,对于生物中的酶变化进行检测分析与应用。PCR技术在实际中检测应用中最早是进行基因克隆与转基因的相关检测中,随着PCR技术对于基因克隆以及转基因检测的精确度与微量性特征,PCR技术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开来。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进行应用主要是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以及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发展。

1.3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以及相关生物特征应用于传感器的识别系统中,通过对于被检测物体的信号识别与转换,从而实现对于被检测物体的实际应用。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生物检测技术,在实际检测应用中,不仅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结果准确度高以及检测应用方便等特征,而且在进行实际检测应用时,由于生物传感器的灵敏性以及特异性特征,使得生物传感器在实际检测应用中的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和普遍。

1.4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技术是生物检测应用技术中一种新型高新技术,它在实际检测应用中不仅具有最快速和一次性检测数量最大的应用特征,并且在实际检测应用中的适用范围也是最广泛的。生物芯片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芯片相关信息技术,在检测过程中通过光导原位合成技术以及微量点样技术进行实际检测应用,尤其是在对于一些用于进出口贸易并且对于检测要求较高的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尤其方便适用。

2 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利用生物检测技术进行食品检验应用,在对于食品的检验中主要是针对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以及食品成分、品质、残留农药、转基因等情况进行检测应用。

2 .1 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生物检测技术在对于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检测中,主要是通过生物检测技术中的生物特征对于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实现对于食品有害微生物传播等的控制,避免对于食品有害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的威胁。利用生物检测技术进行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分析在实际中已经具有较多的应用实例,比如在对于奶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的检测分析中,就是使用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实现的。应用生物检测技术进行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有效检测是进行食品有害微生物扩散控制的有效途径。

2.2 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检测

利用生物检测技术进行食品中残留农药的检测在实际检测应用中的应用实例也非常多。通常情况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成分一旦超标会对于人体健康甚至是生命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应用生物检测技术对于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对于保证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作用。进行食品农药残留成分检测应用的主要生物检测技术以及方法为生物酶技术和生物传感器仪器等,在实际中的应用也较多,比如美国的基于生物检测技术的检测箱等。

2.3成分和品质的检测

利用生物检测技术对于食品成分以及食品质量检测,是保证食品生产质量和对于食品变质情况进行判定的重要途径方法,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食品生产成分以及食品品质检测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检测技术主要是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在对于食品成分的检测应用中,最早是对于食品中的葡萄糖含量进行检测应用,如今生物传感器还可以实现对于食品的气味检测与分析应用。

2.4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生物检测技术进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是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食品中出现转基因食品种类。转基因食品通常会对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有利于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不利影响进行控制。在使用生物检测技术对于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中,主要的检测方法有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酸检测法以及蛋白质和酶活性特征检测等方法。

结语

总之,对于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等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生物检测技术水平,推进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且对于食品安全与质量也有很大的保证,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梅兰,叶云,梁超香.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2).

篇8

一、现状不尽如人意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已基本建立了以质监、农业、卫生、商务、粮食、科技、轻工、商业、进出口等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具有以国有资产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成分复杂的特点。但是,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标准体系落后;其次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如,检测方法不够,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

检验技术进步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为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是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的“并发症”。各地、各部门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但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一些机构只是低水平的复制。单从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来看,单位之间硬件基本雷同,检验检测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开展的项目主要是常规项目的检测,对于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而言,力不从心。从国家级、区域中心来看,重复建设不仅表现在硬件方面,还表现在一些研究项目上,许多课题是国内同行已经开展的项目,更不要说追踪或赶超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了。检验机构的重复设置严重影响了我国检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需多方努力

建立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统一的国家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自我完善机制和应急快速反应与预警机制,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战略上逐步让以检验检测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化检验检测达到资源共享;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检验检测体系。

从食品源头开始实施全过程的监管,行业分段负责,并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对当地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实施监管。建立国家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实施工作岗位资质认定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全面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一)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合理化。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推进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各级行政执法检验检测体系要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与本部门监管职责相结合,满足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管和行政执法需要,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检验检测机构按依法授权的职能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每个环节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减少重复检验检测,保证检验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在健全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检验、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和与生产经销企业紧密联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建立和完善食品检验检测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制度,推动检测机构的诚信机制建设,并形成开放且竞争有序的检验市场。

(二)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行为监管机制。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资质认定,明确准入条件、法则等。除法律明文规定外,不再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部门隶属关系等作为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制度,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在有效控制和合理解决检测机构重复建设的同时,国家应加紧构建国务院各部门间检测信息沟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其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整合当前各部门的检测信息和资源数据库,形成国家统一的、全面的食品

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加工,实现检测活动的电子监管,再辅以科学合理的

信息机制,可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共享。

三、措施要跟得上

(一)实行分段抽样和定向检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指导原则,这一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食品安全监管的指南。分段监管在检验检测的具体体现应当是分段抽样,而对食品检测则不宜实行分段。各地应当在检验检测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合理分工,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作为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在研究项目上也应进行分工,避免无效竞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上,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上的话语权。

(二)实行政府统一“埋单”制度。食品检验检测收费是不少单位的主要预算外收入之一,也是不少部门利益的来源。食品安全检测经费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可或缺的支出,要解决多头抽检、重复收费的弊病,必须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经费的落实。建议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专项经费,预算实行统一编制审批。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根据各职能部门年度抽验计划和实际需要,统一进行分配、划拨,并在年末根据实际完成批次进行结算。统一“埋单”为实现检测经费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创造可能,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有关单位检验检测乱收费现象,真正减轻企业负担,树立政府机构的良好形象。

篇9

关键词:食品检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07-02

高校的实验教学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基础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掌握综合知识和技能。前两个层次实验的训练是为学生开展研究型实验奠定基础。研究型实验是一类拔高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学生只有经过三个层次的实验训练,才能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食品检测实验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营养成分、风味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定量和定性检测,以化学、生物技术和分析仪器作为主要的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因此具有集综合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特点。同时,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层出不穷,每个新问题出现后,都需要研究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去解决,所以食品检测实验又极具动态性和新颖性。食品检测实验必须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食品检测人才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中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方法运用不够,仍然以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做”的方式完成实验项目,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基本都能顺利完成实验,属于典型的“一次成功型”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对实验本质的认识,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没有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实验层次不高。实验教材和讲义中,教学过程中大多只训练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虽有一些设计性实验,但却没能较好地开展,研究型实验涉及的更少。学生经过实验课程的训练后虽然具备了,虽然都具备了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但是动脑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导致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不强。

3.实验方法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法对食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方法对食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较少,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和技术面过于狭窄,对前沿性的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够。尤其是如今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每次出现的安全问题都是新问题,都需要新的检测技术和新手段来解决,这些新技术和新手段主要涉及仪器分析和生物技术,但这些实际问题却没能及时地更新到教学内容中去。

4.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只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只能以教师和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材料和方法进行训练。学生如果想以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实验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必须通过课外时间。但由于实验室开放度不高,导致学生课外训练的机会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术的强化和延伸,限制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

5.考核方式不科学。由于研究型实验开展的不够,学生的成绩仅代表了其技能水平,能没有代表其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成绩并不科学,没有反映出真实的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反映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调整实验教学方式。强调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一次成功型”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探究的方式去完成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为:教师先不提供最佳实验条件,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报告进行一次预实验,如遇到问题,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并对实验条件进行调整后再次进行实验,即“从失败到成功型”实验。

2.强化研究型实验。对实验项目的层次和所对应的学时进行调整。依据实验项目的重要性和实验方法的经典性对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做了删减,增加研究型实验的学时。研究型实验具有创造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除适当增加课堂教学学时外,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课余时间展开。教师在提出研究型实验项目时,需要认真考虑实验项目开展的条件是否具备、认真评估学生完成项目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设计研究型实验项目:(1)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从科研课题中挖掘一些与食品检测实验相关的内容,将其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2)由于交叉学科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领域,教师之间,尤其是本专业不同实验课程的任课教师,例如食品检测实验的任课教师可以与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酶工程实验的教师共同研究学科的交叉点,设计交叉的研究课题,将不同的实验课程进行打通,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实验课上完成整个研究课题。(3)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研究型实验,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把关。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选择实验教材进行教学,由于教材内容的更新往往落后于实际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使得教学内容、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固定不变而不能适食品安全问题的动态性。因此要及时更新实验教材,最好采用自编实验讲义的方式,在实验讲义中及时更新最新实验检测项目和实验方法,尤其要将现代生物学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

4.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1)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增加与校内教师的交流机会。实验室开放程度的加大为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兴趣研究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是学生完成研究型实验所必需的条件。在开放实验室的时候考虑到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安全问题,一般会安排实验任课教师和实验员轮流值班,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便增加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2)增加学生校外实习和与校外老师的交流机会。通过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检验检疫局、食品相关企业和食品卫生监管部门等,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相关单位参加实践。这些实习机会使得能接触到生产一线,提前将所学的技术应用于实践。更为主要的是,在实习单位,学生也能接触更多的新老师,在与新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学到很多课堂上没学过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学生知识和技能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实验竞赛,增加与外校交流的机会。近年来,很多竞赛的初赛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主要考核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在决赛期间除了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结果的准确度、实验的完成度,更注重考核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实验竞赛的这种变化趋势表明主办方对学生的能力的要求开始由技能型向创新性转变。通过竞赛,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增加了学生与校外参赛选手、评委专家交流的机会,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

5.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认真研究学生成绩科学考核的标准,制定一套与食品检测实验课特点相符合的科学的考核制度。该考核制度不仅要能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能反映学生的动脑能力。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翔实的记录,对于学生动脑能力的考查,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要求学生以实验报告完成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完成研究型实验,通过学生研究论文的质量即可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新型办学机制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校食品检测专业从成立起,便积极探索“检-学”合作办学的新思路,与国家检验检疫局(珠海)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探索出了一套“检-学”合作的办学机制。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我校建立了多个高水平的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多名检验检疫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被聘为我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食品检验实验教学,为学生讲授前沿知识和技术,增强了该专业的师资力量。我专业的多名教师也作为兼职技术人员参与检验检疫局的检测工作,逐步达到了“双师型”的标准,使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在这种办学新机制的基础上,食品检测实验教学改革的空间将会更加广阔。

四、结束语

食品检测实验课程的改革不同于理论课,其改革的难度较大,需要硬件、软件和资金等更方面的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食品检测实验的教学水平,为创新型食品检测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君,柳罗宏,樊斌,等.创新研究实验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77-80.

[2]张安富.改变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篇10

【关键词】食品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73-02

根据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吉质监认函【2007】324号文件精神,为加强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检测技术水平,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确保实验室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可溯源性,为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检测结果的系统性偏差,测试系统不稳定和测量过程失控等影响结果质量偏离,确保检测工作质量,为委托方提供可靠的检测报告,更好地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保证和支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我市开展食品检测能力验证活动。我疾控中心领会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号召,支持工作,参加能力验证,现将能力验证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1.样品和方法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质控样品,5个玻璃安瓶盛装,样品已通过均匀性检验和稳定性检验,包装完好,样品无泄漏无污染;检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一)》GB/T5009.1~5009.100—2003进行操作。具体,(见下表)。

3.分析讨论

本次理化实验室食品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全部合格,缘于实验室得力的领导、科学化的管理和强有力的人员组成,还有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承担的任务和良好的仪器设备,最重要的是全体检验人员常规工作中按操作规程认真负责地进行操作并经常进行质量控制,才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

3.1 强有力的领导制定合理的工作量,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各项因素的标准化管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人员职责分工、人才队伍建设,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

3.2 分析质量控制的内容很多,没有万能的方法,必须对所有引起不确定度的因素加以控制,一般从以下方面入手。

3.2.1 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的环境包括光线、温度、震动、用电、空气等,这些都可以使实验室产生不确定度,必须予以注意。特别是实验室空气,其中经常含有来自化学试剂的各种无机及有机物,及易造成污染,需格外注意。使用挥发性试剂时,要在通风厨内进行,互相干扰的项目,不在同一实验室中进行。

3.2.2 避免因仪器和用品产生的不确定度。对所用的仪器(如天平、比色计、及其他分析仪器)定期进行核对(至少每年一次)。玻璃仪器也进行校准,用后彻底清洗干净。纯水及化学试剂保证合乎要求。

3.2.3 样品采集及保存按规定进行。

3.2.4 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必要的数据处理,以及核对、签发报告的制度。

3.2.5 根据样品情况及测定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例如有适宜的灵敏度,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不受样品中可能有的共存物质的干扰等。

3.2.6 配制合格的标准溶液,定期与权威单位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较。

3.2.7 制备合乎要求的标准曲线,并经常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查找原因加以解决。

3.2.8 测定空白试验、平行双样以及一定数量的回收试验,例如抽取10%—20%的样作回收试验。发现问题时必须找出原因重新测定。平行双样的减差值用RC临界值来控制;回收率按方法的准确度来控制,相对误差不超过±10%。

3.2.9 定期绘制各测定项目的—R控制图。

3.2.10 经常性的在分析样品的同时测定标准参考物质。这是简便而有效的控制分析质量的方法。在同样条件测定,如果标准参考物质的测定值在标准值范围之内,则样品的测定结果一般是可靠的。反之如标准参考物质的测定值超出标准值的范围,所作样品的测定结果废弃,查找原因,重新测定。

3.2.11 不定期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

3.2.12 工作人员都按操作规程认真负责地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1~5750.13—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0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