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4-11 15:1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学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么对于数学教学而言,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长期处于被人们质疑的阶段,而探究式的教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分析,无疑是非常必要的。[1]
二、我国对探究式教学的政策导向
1.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当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探究式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政策导向上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展示平台,探究式数学教学已成为这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2.数学探究教学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探究式教学近几年来在一线教师中已经开展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提倡运用探究式教学己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因此建立一种操作性强的探究教学模式以适应目前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数学探究式教学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放性;数学课题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究的基础需有一定量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等。[2]
三、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回顾
1.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涵义的研究
分析国内学者对于数学探究式教学涵义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数学问题”作为中心词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二是以数学
教学产生的结果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三是根据教学过程的探究性特征来界定,如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课题,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独立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四是以目标为价值取向的界定,如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
2.关于问题反馈层面的研究
问题反馈层面的研究是指对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反思性总结。这类文章数目较少但却反映出了一线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有人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在操作效率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当前的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存在着逻辑起点错位针对性不强、解释力不足、和对传统性教学设计的习惯性支持等缺陷,并指出对探究需要的分析才是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又有人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异化现象。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异化现象有:不少数学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探究,很多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不能考虑到相关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的异化现象有:数学探究过程的有形无实,数学探究式教学途径的迷失等;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异化现象有:对学生成长评价的迟钝,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忽视等。
而克服上述异化现象的途径主要是:数学教师本人应加强学习;自觉地防止过度帮助学生的行为;提倡教师主导下的有效讨论等。[3]
四、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的几个观点
1.观念要转变,理解要到位
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导致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结果。前面谈到国家政策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实施保证和坚实的展示平台,这就要求一线数学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不容置疑的),积极主动地研究数学探究式教学法,把这种方法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始终。这样才有望落实标准提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少理论说教,多实践探索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和完善理论,这是客观真理。然而目前所谓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实际上是经验)都是通过一两个案例形成的,出现的局面是理论研究铺天盖地,指导实践空洞乏力。因此,必须加大案例研究力度,同时呼吁大学教师应当和一线教师紧密联合,在实践上多做文章,而不要高高在上,盲目说教。只有这样,数学探究式教学才有针对性和生命力,也只有这样,具有指导意义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理论才能形成。
3.立足于细节,放眼于全局
仅以前面谈到的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例来说,其研究重点应当放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同样,我们觉得数学探究式教学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应当坚持这一思路,立足于细节,放眼于全局。
4.教学要研究,学习更须关注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研究中,我们对教师在教的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相关研究颇多。学生只有对问题有真情实感,才会有持续不断的探究动力。
篇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通过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又能增强运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探究式课堂教学结构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课堂上,教师致力于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探索知识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得教学内容以其生活化、实际性的特点改变着知识传授方式,师生关系更趋和谐、民主、平等。
2.破除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而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追求单一、快捷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动等诸多弊端。在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生命活力与价值无法体现。与之相反,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着眼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长远构想,在培养学生接受型学习习惯的同时,致力于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形成有益于后续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二、促进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发展的对策
1.激发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本源,一般而言,只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会有极大的热情进行探究。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把问题蕴藏其中,当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具体的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就会沉浸于其中,使得探索活动有了动力,方向明确,继而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如,可以创设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学习情境,师: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准备把校门口的绿地平均分成两块,(课件出示)一块种,一块种果树。你认为可以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继而提出沿宽分、沿长分、沿对角线分等三种分法。教师接着予以引导:如果学校选择了第3种方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这两块绿地大小一样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讨,大家利用剪、旋转、平移重合等实践操作来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最终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较为准确地运用公式计算出了草坪的面积。
2.引导探究方法
在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探究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他们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也应耐心引导其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学习机会留给学生。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立足于小组,使学生在集体内进行合作交流,充分交流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相互讨论分析,揭示数学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毋庸置疑,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教师的教学就应当讲究策略与方法。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指导和信息反馈,对不同特点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策略,在指导学生的具体问题时,运用观察—归纳、合作—发现、猜想—验证、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得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能够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3.挖掘探究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出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组织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广泛合作的交流,以达到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的目标。
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先安排学生用教师发的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动手测量每根木棒的长度。当教师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要求时,学生会采用多种方法给予表述,教师巧妙引导、点拨,得出结论。利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来挖掘课程资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仁.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教研版,2010.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探究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构建,就需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产生又源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富有趣味和吸引力的素材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主动的“我要学”状态,从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激活课堂。
随着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而合理采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氯气的性质及用途”的教学中,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新闻材料“伊普雷战役”并提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简介“伊普雷战役”并引出氯气性质的探究,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借助实验来创设情境,可让探究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在“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将一只小试管中红色的品红试液迅速倒入另一只带塞子的“空”试管(里面收集满无色SO2气体),变魔术般地让学生吹口气,震荡试管,品红试液红色迅速消失,此时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探究中。又如在“Na2O2性质”的教学中,以“吹气生火”实验来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虽然占课堂时间不多,但其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又容易走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束缚中,探究式教学无法顺利展开。
二、明确任务,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探究问题后,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任务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任务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构建。
以“Na2O2性质”教学为例,在第一次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将Na2O2投入H2O中再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实验,第二次课堂中,安排各小组对实验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小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①反应的试管发烫,说明Na2O2与H2O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酚酞受热分解;②由于H2OH2O较少,Na2O2与H2O反应生成的NaOH浓度太大,使酚酞试液褪色;③Na2O2与H2O反应有O2气体生成,是O2使酚酞试液褪色;④Na2O2与H2O反应不是直接生成O2气体,先生成H2O2,H2O2使酚酞试液褪色。学生提出实验后的观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将酚酞试液滴入到浓NaOH溶液中,酚酞立即变红色后,逐渐褪为无色,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酚酞褪了色的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仍为无色,这说明第二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间讨论,最后得到H2O2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的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到知识,而是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和交流而获得知识,形成的是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中强调“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主导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反思总结,整合内涵,迁移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归纳能力不强,而此时就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来优化思维过程,通过总结归纳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构建,将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内化,从而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而获得技能的培养。
篇4
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动力的本质是问题.在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老师只知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经验,而问题探究式教学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它不仅注重教学的结果,更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并没能让学生完全记住和理解知识要点,有时会出现教师无法理解的错误的解题思路,大部分教师认为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差等,但实际上,教师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提示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却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着重点拨,也有的教师一味地将学生带进自己设置的问题中,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主动思考问题.并且,有的物理教师不重视问题的质量,发问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有所联想,思维难以发散,学生无需挖掘和思考问题,完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式过程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发表见解、引起争论并进行思考和实践验证,最终应用到物理学习中,继而又产生新问题并解决.下面就是“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图.
3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实施措施
对问题进行探究成了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大亮点,笔者将分别举例说明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3.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并非易事,要想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情境问题,就必须结合实际,提出生动直观、富有启迪性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枯燥的物理知识理论转化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拥有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引入情境,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一枚硬币放入容器中,将容器放置在学生看不见容器底部硬币的高度,然后往容器中注水,让学生观察容器中的变化,直到学生告知看得到硬币了就可以停止注水了.通常学生都会提问:为什么原本看不见的硬币在注水之后就能看到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话题引入到“光的折射”这一问题上来了.
这一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现象并提出问题.类似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初中物理教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学效果因此也大大提升,教师们不妨多进行这样的实验以达到想要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2鼓励大胆猜想,激发探究热情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很多领域,人们通过大胆的猜想最终达到了今天的成就,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科研成果都源于人们的大胆猜想和假设.例如,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而后,法拉第猜想: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法拉第花了十年的时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证明了自己大胆的猜想.因此教师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探究.
在讲解“光的折射”的基本原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下生活中见过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说,将筷子放进盛满水的碗里,筷子就像折断了一样,这是不是光的折射现象呢?教师不要急着给学生明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共同讨论,这种现象到底跟光的折射现象有没有关联,如果有关联,那么请学生解释说明.
课堂的气氛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学顺利完成,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问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拥有自主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畏困难.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利用问题或现象鼓励学生猜想,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推动物理教育的发展.
3.3小组合作探究,得出验证结果
篇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所用实验器材、
2)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实验要求:
1.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主要内容: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
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5.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擅长讲授,讲述得好,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教学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总体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0日第3版麻晓春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探究式教学 高中数学 教学研究
一、引言
探究式教学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教学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式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把“探究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归纳为:探究式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可以说是层层推进,而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因其倡导学生借助信息平台,自主探索、主动教学的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模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为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教学、主动探究式、合作交流及信息检索、信息加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整合,构建数学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对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以及对信息的筛选、鉴别、加工和处理能力难以培养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虽然能传递一些系统而严密的数学知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教学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所谓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信息技术为资源操作平台,围绕某个问题通过自主或协作的形式来进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目标
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探究式教学强调对所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其具体目标为:
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学会分享与合作;
⑤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信息技术在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1.作为资源的信息技术
它能提供资源库的形式,即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等.它能为教学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人机界面,能为教学者提供符合人类思维和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因而易激发教学者的兴趣,为教学者进行探究式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在具体探究式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搜索引擎、相关网址关键词等,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检索服务功能,通过对相关数学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等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获取知识并完成探究式任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1)本地资源:指教师在上课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 to 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搜集资料.
2.作为工具的信息技术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教学工具主要有:
(1)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各种数学或教育主题网站,从因特网信息海洋中查找和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或在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取网上论坛、BBS、聊天室、E-mail等形式,进行生生之间的认知交流和协作教学,或师生之间的个别辅导和答疑.
(2)各种应用软件和教学软件.应用软件如“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Z+Z智能教育平台”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发现和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的假设和推理进行验证.此外,各种常用的教学软件也能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持.如:利用Word可整理各种资料,进行研究报告撰写;利用Excel可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统计图表;利用PowerPoint可制作教学成果、心得交流的网站,等等.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加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实验、探究式、发现等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如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境,自己构建数学内外问题的模型,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较难实现的.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分析了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因素并提出了对策。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思想政治课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际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对制约研究性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制约高中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因素
(一)思想因素—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足
第一,认为研究是大学阶段的工作,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打基础,因此不应当盲目提倡研究性学习。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研究性学习只是一阵风,高中教学抓应试、抓分数,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第二,认为研究性教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影响考试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当老师要求学生去进行专题研究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支持研究性学习。
第三,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材料收集,加重教师的负担。在政治课研究性教学中需要很多精心收集的材料,还要考虑材料与内容的结合点,运用材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和精力。
第四,把研究性教学等同于活动课或社会调查等。活动课和研究性教学有相类似之处,如两者都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选择等。但活动课意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而研究性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五,忽视教材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实际中就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偏离教材大谈网上摘来的资料。在研究性教学中,我们反对以本为本的灌输教学,但是离开教材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就难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二)能力因素—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足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活动,教师的指导是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这对教师的已有经验和能力是一种挑战。但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自身素质难以胜任这个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政治学科教师在师范院校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比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单一,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学科一旦确定,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甚至对政治学科自身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比较漠视。
第二,研究能力欠缺。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态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基本素养。现实中在我们周围,政治学科老师写文章也多半是为评职称而突击的,达不到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规范,从而制约了研究能力的发展。
第三,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研究性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需要学生走向社会生活,这需要教师发挥好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作用,可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或很少真正参与大范围的社会实践,限制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制度因素—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
教师评价制度十分严酷,关系到职称、岗位、出国、工资、津贴、住房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方式和追求的目标。当前教师评价制度不利于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导致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是导致研究性教学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政治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最首要的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成才和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他们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
第二,教师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认识到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主阵地。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置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研究性学习不仅要组织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就某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师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基础知识开展的质疑、研讨,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先从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氛围及方法人手。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实验探究
新一轮课改,是对当前我国教育国情做到一次适应性调整,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所以,造就应试教育的模式根深蒂固。而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在这两种教育模式冲突的背景最好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科目,也是我高中数学打下基础,所以,初中数学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我在多年的数学教育岗位上,对于探究式实验教学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探究式教学流程划分
(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就像出题人比解题人更高一等一样。所以,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第一步应当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探究问题就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老师上课授予的知识,但不是用固定的解题模板去套用,所以,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解题的过程,培养的是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放引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所以不能一昧的靠自己去解决这么多问题,老师的作用就是指导方法和点拨思路。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提示,明白学生问题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就有方向性。
(四)建构应用。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天性,所以探索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在归纳和总结方面,还是不尽人意,毕竟他们的知识层面浅薄,所以,在归纳方面有待提高,但是探究性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程,更是要对探究后的结果进行总结,化为己用。此时,余姚老师发挥角色特点,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让他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吃透教学知识。
二、操作方式及策略
(一)问题来源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但是问题应该从哪里获得呢?首先,初中数学并没有多大的深度,主要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在发现问题上,主要在生活中寻找问题,初中数学都是比较实际的数学问题,比如鸡兔同笼,勾股定理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或者学习小组里去解决。
1.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并且让他们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有兴趣去解决问题。
2.课本结论问题化
现在的课本简化了学生探究的版面,一般直接将结论以文字的形式书写在课本上,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对于这样的结论,老师可以让他们探究,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方式
探究学习就是一探究为主要形式,但是探究的形式各种各样,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要以一个高效的课堂探究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成果最大化。课堂探究主要强调自主,所以,老师在指引学生探究问题,前提保证他们是自主探究问题,虽然有合作,但是毕竟全程是以自主为主要形式,合作交流是在探究后对探究成果的一种分享。
1.运用范例教会学生探究方法
即使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是由于收到知识层面的拘束,他们对于探究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所以,老师们应该用范例教会学生探究方法,课本上还是学习资料上,有些范例还是比较经典,具有代表性。老师在引用这些经典例题时,加以引导,是学生更快的吃透知识点。
2.在合作交流中探索
善于合作是当今社会人生存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习者意识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别,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在不同观点交流和碰撞中,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在合作交流中,我们的理念是:凡是学生自主探究,能解决的则不再合作交流。同时,合作小组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自找伙伴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建立在个体探索的基础之上。
三、结语
探究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为其后期以及终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探究中,学生掌握了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使课堂多元化,学习多元化,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唤醒、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帮助他们形成现代人的终身学习观念,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贺建强.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陈香.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篇9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管理学原理;高校课程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今后陆续开设的专业课有奠基的作用。目前,此门课程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并且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管理能力。探究式教学法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知识,并且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探究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代,他自创的“问答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讨论或者是向他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探究式教学法也被称作研究性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解决课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得到相应的知识。所以,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原理及其方法,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根据现实情况,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针对汉语言班级及少数民族(双语)班级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稍有不同。作者选用马瑛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原理课程根据教学课时总数及其各板块之间的特点,科学分配教学任务。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习54学时,阅读学习10学时,理论学时中包括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模板44学时,探究学习、经典案例、管理游戏课程教学10学时。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实施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探究目的
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授课班级(分为汉语言班级和少数民族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既可以贯穿于整门课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章节。明确探究目的,合理制定课程研究的框架,避免因探究内容过易或过难而影响到探究效果。例如:课程最初会针对各专业的特征,第一部分是熟知和掌握管理、管理者、管理学、管理层次、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二部分对管理职能的组织、计划、控制、领导和创新五大板块的重难点进行划分。两部分中都会适当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二)创设探究情境,挖掘自主探究欲望
在这一环节,探究式教学主要围绕问题展开,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中的要求,精心考量,选择典型现象、事例,结合学生的现实条件,布置适当可行的探究问题进行研究。
(三)创建开放式课堂,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以教师为主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将班级成员分为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丰富小组成员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适时概括反思,建立激励评价体系
探究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需要通过课堂进行演练,及时暴露出学习上的问题,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应着重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内化提高。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特点及课程特色,学生期终评分=探究总评分(25%)+考勤(5%)+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成绩(60%)。其中探究总评分分为两类:小组评价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指标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分为四个指标数据:探究分析的内容(30分)+分析探究结果(10分)+小组具体分工情况(5分)+小组报告总结(15分);学生自评分为三个指标:探究资料和收集整理成绩(15分)+本人探究报告成绩(15分)+个人对小组成绩的贡献度(10分)。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法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目的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探究可以获得宝贵的科学研究能力。
作者:冯曼丽 陈慧敏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忠,刘燕娜,肖友智,等.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9(12):104-107.
篇10
关键词:高师;化学专业学生;实验探究教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的学习,并且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实验探究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是无可取代的。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就要求化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教学能力。
一、高师学生实验探究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本文选择化学专业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目的是为了了解、研究探究性实验开展的一般情况。为真实、有效地了解目前师范类本科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入实验室实地观察并记录,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影响其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主要有以下问题。
1.缺乏自主查找与实验有关资料的意识
证据为科学探究本质核心的要素之一,对于实验探究也同样重要。因为不仅提出假设需要一定的证据,检验假设也需要证据。但经过调查,学生很少有主动调查有关实验资料的意识。
在调查中,当问及“在实验中,大多数知识都是以前学过的,对于没有学过的知识,以下哪种符合你的情况”这个问题时,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暂且留着,实验课上问老师”;部分的学生选择“问题不影响做实验,不用花费时间”;只有大概1/4左右的学生想了解一下。这说明了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意识不强。
2.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当
当针对某个问题需要查阅资料时,40.0%的学生选择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37.1%的学生会选择问同学;22.9%的学生会选择去图书馆或阅览室翻阅相关书籍。根据调查研究,将近一半的学生还是会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百度或谷歌网上查找答案,但是由于上面的答案不是专业人士作出的答案,准确率较低,可信度也较低,所以这样得到的答案并不准确。而对于图书馆阅览室这种准确度较高的途径,却是“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明学生查找资料的途径存在着一些弊端。
3.缺乏质疑的精神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如果连问题都不提出,也就是连探究的方向和目的都没有。通过观察与调查,发现这正是学生普遍缺乏的。大多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所讲的表示深信不疑。从调查我们可发现,45.3%的学生选择了听从老师放弃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是查阅资料验证的选择只占了21.7%。
4.进行深入论证的意识较弱
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你会如何处理”时,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是“问老师或同学”;8.0%的学生选择“继续做实验,不影响就不理会”;11.0%的学生选择“自己分析、设计实验对某个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本科生缺乏进行深入探究问题的意识,主动性较差。
5.不善于思考实验现象
调查发现本科生不善于思考实验现象,只完成老师布置的题,对于实验中的一些与书上或者资料上不相符的内容不去思考为什么,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6.缺乏有效交流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愿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但交流本身并不是目的,能够有效地交流而促进双方的发展才是重
要的。现实中往往出现这种状况:两位学生就一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并不能说服对方,就各自进行实验,实验以后也没有就此问题进一步交流。那么,这种交流就不能达到促进双方进步的目的,也就成了无意义的交流。
7.缺乏反思与评价的意识
大多数学生在实验后缺乏对实验进行反思和评价的意识。由于及时、有效的反思对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二、影响高师化学专业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因素
1.本科生自身探究意识的影响
任何活动都是受一定意识驱使的,探究活动尤其需要更强烈的意识驱使。而学生是实验探究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完成实验探究。
2.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水平的影响
新的学习任务都是以某一个先前所学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时,在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这两个环节,就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概念与实验的原理,也就是说需要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来提出假设、分析问题。所以,在实验中已有的知识直接影响到实验探究活动进行的质量。
3.学生自我元认知的影响
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自身的状况,所以学生的元认知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较深的影响。
三、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提高师范生化学实
验探究能力的建议。
1.化学教师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主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产生兴趣进行探究活动。
2.加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不能熟练地完成实验,其原因大多数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技能不熟。因此,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在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三个方面的提高。
3.加强学生自身的参与程度
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实
验探究活动的主角。
参考文献:
[1]吕妍.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5(3):1-5.
[2]曾广贤.化学课程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社会科学, 2006(2):61.
[3]郑勇.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科的探究教学策略[J].网络科技,2007(3):30-33.
[4]吴蓉香.新课程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2006(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