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2:2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信息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我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学习,使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相关学习资料。如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我提出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近几年在社会上人们比较敏感的“非典”“禽流感”资料(图片、文字都可),然后我对他们的资料进行整合,重组,以“追溯求源”为题,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资料,学生从比较中认识到了环境破坏的危害,然后我又让他们调查一下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增强了,是网络知识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教学内部,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提倡推举课堂结构的优化,目的是使教学“低投入,高效益”,因此要对现代信息资源作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与其他教学手段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学习内容与现实的逼真度越高,刺激度越强,迁移效果越好。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电脑、DVD、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打破了沉闷教学空间和单一的学习模式,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把课本的知识还原成了丰富、生动、形象、逼真的立体世界,从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火烧云》一课时,有部分学生对火烧云无概念,这可是理解内容的一个大困难,于是在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从网上下载的一张张火烧云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现在眼前,在同学们喝彩和赞叹声中,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也理解了火烧云颜色、形状多的特点。至与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快的特点,放一段相关的动画课件,惟妙惟肖的意境之下,课文内容与画面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了内容,同时也感受到本文语言的魅力。、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1998年2月14日总书记在北京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对知识的发明、学习、理解、消化和掌握,还是对知识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直接的、有效的契机,信息集约化、综合化、高智能化的特点,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学,不能不顾及这一宏观背景,因此,21世纪的语文教学,将是一个在信息网络系统中以“开展语言创新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知识创新工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就学习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学生可以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反馈,提高学习能力。

多媒体电脑实现了学生随机交互式访问的学习路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途径,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人机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在这样的人机交互中,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并未全部完成,阅读理解还是表层次的。因此,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集约化、高智能化的特性,开展语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了摆在新世纪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这里,“语言创新活动”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大量的信息再现给学生或让学生简单地读取,而是使学生以探索式、创造式的姿态介入语言活动中。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如安徽师大附中肖家芸老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指导学生制作课文录音磁带(含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建立“安徽师大附中学生课文录音制品”档案;发动学生为课文制作辅的插图或表格,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为多媒体教学制作简单的课件。这一系列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学生被动的、因创造性思维受压抑而导致的沉闷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这些成功的范例,对我们开展语言创新活动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篇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中专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与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意识,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仍然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让学生快乐学习,形成内部学习动机。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手段单一,信息传递方式单一,只是一味枯燥的讲解,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呆板沉闷,自然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媒介质的飞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单一的语言输出,而是将那些语言所难以讲清讲透的数学概念、定理与法则等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输出。这使得教学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来,这样更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欣喜地将数学学习当作一件实物来接受,这样学生的认知活动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运用水平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的数学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过于强调数学学科的系统性、严谨性与基础性,内容更新慢,并不能实现与学生实际学情、与现代数学学科发展的相符合;过多地关注于基本概念与原理的介绍,脱离学生的实际学情与生活需求,而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势必会成为机械的灌输,学生所学到的只是教材上死的知识,并不能活学活用。这也是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所难以突破的一大瓶颈。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中专的数学教学中,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能够真正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从而改变枯燥的教材灌输,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更为宽广的平台中,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与现代数学的前沿科技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一)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数学学习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为桥梁来将封闭的数学教材与开放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亲切感,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加强与专业的结合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非单一型人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结合与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要做到因专业的不同把握好深度与难度,在数学课与专业课之间搭建桥梁。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平台,可以实现多种资源的整合,我们便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素材,从而加强数学学科与学生本专业的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这样更利于学生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长期以来,数学教师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几个教具,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肤浅层次的记忆阶段,学生对于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在死记硬背,在解题时也大多是机械地套用公式与定理,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其创新意识淡薄、创造力低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要让学生主体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构建知识,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实现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

(一)优化教法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教学过程更为简单明了,教师不再需要反复而繁琐地讲解,而是可以通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来将那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直观的事物、逼真的场景之中,化无形为有形,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直观的事物中获取形象认知,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了学生的真正理解。

(二)优化学法

篇3

信息技术具有不断更新、实践性强、富有挑战、感官刺激等一系列极富魅力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能大大丰富表现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讲三大诉讼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对于刚刚接触法律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形式相似,难以区分。信息技术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笔者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审判实录让学生观看,形象直观的审判现场让广大学生能够真切地“看”法,感受法律的威严,并对不同的案例进行比较区分,找出不同的诉讼适用于不同的案件,从而总结出不同的诉讼有不同的特点,既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又为后面模拟法庭作了铺垫。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培养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妨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如初中政治八年级法律常识部分知识点多,术语生涩,不好掌握,笔者就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百题大赛,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五名答题手上机操作,其他组员是亲友团,每名答题手有三次求助亲友团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一百道选择题,按成绩排名颁奖。形式新颖,富有挑战,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培养了解决问题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并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了竞争意识,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收效很好。

2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升华学生的情感

现代信息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扣住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如讲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点儿难度。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产生认同感,笔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再现某些历史场景。视频一2008年以来,云南、河北、四川、青海等11个省份先后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其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房倒屋塌,道路阻断,人民生命危在旦夕;接着播放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难阻中国心,人民子弟兵冒死突进灾区,道路不通,就步行,公路被阻,就空降,一条条生命道路被筑起,一束束希望之光被点燃;灾区外的百姓也心系受灾同胞,一份份没有姓名的爱心捐款,一拨拨志愿者赶赴灾区。是什么让华夏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需太多的语言,此时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视频二2010年全国七大流域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道路被水冲断,街道商铺被淹,就连居民家也进水达1米多高,险情严重、损失很大。但是在灾难面前,坚强的中国人没有退缩,暴雨稍退,灾区的群众就开始奋力自救,力争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党和政府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组织各个部门全力救灾,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大灾大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应对,奋力抗争,直面灾害带来的一切困难,进行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彰显的就是伟大民族精神。视频三播放汪锋的《直到永远》:“别害怕我就站在你身边,心在一起会让我们勇敢”歌曲还没有播完,学生就已经声泪俱下了。这种感情是水到渠成、油然而生的,是触动心灵、震撼灵魂的,是除了现代信息技术,其他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不可或缺,相继开始引入互联网技术。这也充分说明了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来说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大领域的投入使用,使得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在企业中也由原来的控制固定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变成了控制整个企业的发展的阶段,说明现代化信息管理应用技术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未来,该技术的作用将是无可限量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几项非常明显的特点。比如说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非常简单,计算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普及,其操作较为简单、便捷的功能实在是功不可没;除了操作较为简单以外,计算机应用技术还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人们常说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使用,现如今的地球不再是地球,而是一个“地球村”。这都归功于计算机的资源共享性。通过计算机的资源共享性,彭海涛蓝星安迪苏南京有限公司哪怕是在千里之外也能够瞬间掌握信息的变化。最后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使用计算机来进行企业管理并进行重要的企业数据分析,这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安全性,计算机通过一层又一层的加密处理,使得企业的相关数据非常安全。

2.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现在很多的化工生产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工作变得非常便利,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以及管理能力,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的平稳、高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技术以已经融入到了化工生产之中,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化工企业图纸管理化工企业图纸管理是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保证措施,如何保证各层工艺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获取的图纸信息的一致性、唯一性,对于化工生产的高效和安全至关重要。话剧话说,即保证化工企业生产管路过程中的信息平衡。现代化工企业生产时通过运用特定的软件来对工作文件进行全程管理,该种软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其操作人员只要输入正确的关键词,该软件就会将所有相关文件呈现出来,以及该文件的建立/修改过程版本。使用人员不但可以查看最终版本文件,亦可根据过程文件了解到工作开展得各个阶段情况。此类信息化的代表软件为OpenText,DMC等。

2.2班组报表管理班组报表管理也可以称之为班组管理,其工作内容主要有班组操作平稳报表、班组成本报表,产品质量合格率报表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该系统将生产装置中正确的实时参数输入到监控系统中,该系统会为各项报表的工作进展提供最智能的判断和最正确的记录,最后再以班组报表的形式输出。同样,通过此类现代信息技术亦可实现生产报表的实时化报送,以及与企业ERP系统的无缝连接。

2.3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化工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典型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工企业的应用是ERP的实施。通过与MES(生产信息采集系统)和LIMS(实验室数据采集系统)的系统集成实施,企业生产运行的相关数据可以有机的进行组合和及时传输。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及时了解各单元的运行参数,原料消耗情况,并及时做出应对调整。相较于为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可以极高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管理的时间成本。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典型代表软件为:SAP,PIM等同时,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技术时必须进行整体计划和布局考量,避免分步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信息孤岛。

3.结束语

篇5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最旺的阶段,是学习的黄金阶段。但这是以学生对认知对象有浓厚的兴趣为前提。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学生情绪低落,学习不积极,参与度不高,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加一本教材加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枯燥无味,这如何能激起喜爱新鲜事物的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学生所熟悉且喜爱的教学设备,改变了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将以往枯燥的语言讲解知识转换成图文声像的综合传递与呈现,所带给学生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样的教学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使得整个教学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认知活动。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丰富而多样的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直观而丰富的表现形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资料,通过教师的巧妙构思与精心设计来为学生呈现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情境,让学生眼前所见为生动的图片、逼真的画面,所听是悠扬而动听的音乐。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营造活跃而愉悦的教学氛围,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学生会保持长久集中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教学参与度更高,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学科,植根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学科特征决定了其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更容易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中来感受感性信息,并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如果只是就理论讲解,学生并不容易理解,而要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教学情境,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寓于直观形象的实际事物与现象之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突出学科特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只是机械而枯燥地记忆理论条款,而是能够从直观事物中获取形象感知,经过独立地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在学习《财产留给谁》时,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又是举例又是讲解,看似讲得清晰透彻,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需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道德精神,以及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为此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强烈的图文声像效果来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独立思考与激烈讨论,从而总结出遇到遗产问题要本着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来处理,这样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

三、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行为内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智育、德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的成败并非单单只是看学生能记住多少行为规范,而是要看学生能否将这些行为准则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能否实现道德准则的内化,让学生做心中充满阳光,乐观生活,快乐学习的身心健康的青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产现象与生活实际搬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在道德准则与实际行动之间建立直观联系,尤其是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与场景,更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认可与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如在学习关于网络这一章节时,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播放平时学生上网的相关的资料,并截取电视新闻报导,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学更具真实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讨论的热情,此时教师让学生就此话题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真实的实例面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不仅可以在认识上正确对待网络,同时还可以将所学与自身的网络行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这样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网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交往服务。

四、结语

篇6

1、教学综合类。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下达的指导性、指令性文件材料。包括教育改革、招生计划、毕业分配等方面的计划、指示、规定和办法等。

2、教学管理类。

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检查、教学竞赛活动、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和考试质结等原始资料。

3、教学研究类。

教学改革方案、教研室教研活动计划、教学方法研究和总结;合格课程、重点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优秀课程建设等材料。

4、师资类。

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需求、培训、业务考核、教师发展培养规划、职务评聘材料及教师个人业务档案等。

二、年级教学档案具有鲜明的教学一线的特点

1、档案的内部性和原始性。

学校教学档案大多是系年级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记录,并为其直接管理和使用,一般不经过文书专业处理部门的收发登记,其中不带文号的资料居多。

2、内容的专业性和多学科性。

由于学校年级的设置、学科划分比较细致,各年级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这些教学档案材料表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和多学科性。

3、运行的周期性和成套性。

教学档案,不是以自然年度为周期,而是以学期或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周期。如学期或学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招生计划、某一课程的授课计划、学生统计报表等。

4、资料形式呈现多样性。

教学档案的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化,除了纸质的文件材料、教学计划、大纲、学生成绩,还有照片、录音、录像、课件等记录材料。

三、学校档案的具体内容与管理方法

1、传统纸质档案管理

学校办公室在每年度结束后,将一年的学校办公文件印刷本、原稿、审阅意见书等,按照档案的归档要求,集中整理立卷移交给综合档案室,归档文件材料必须完备、整齐、系统,符合规范要求。归档时认真、仔细填写每卷的目录表,以及双方签字的移交清单。将已经处理完毕的各种文件材料,将其中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收集齐全按照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进行分类、组卷后移交学校相关的档案部门。通过严格的价值鉴定,区分出这些档案的价值,最总根据其价值确定重要程度和保管期限。然后根据相关的的分类方法并根据其重要程度、保存期限分别进行立卷。同时将每一卷档案填好备考表,将卷内的缺点和缺少的内容一一注明。在保管上纸质档案要注意其对环境的要求。首先是其库房温湿度:温度14度至20度;相对湿度应在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之间。其次库房内要有有效的防护措施,例如防火、防水、防潮、防霉等“八防”。

2、电子档案管理

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需要归档保存。电子文件的归档,是通过计算机整理好的电子文件和它所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并转存在电子存储载体(如磁盘、光盘)上加以保管。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电子档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具有与传统载体档案不同的许多特性。由于电子档案存储载体信息容量很大,档案的软盘、光盘的排架长度与占用空间小,海量存储、传输快,便于检索,无限距离传输等特点,所以它对保管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但电子档案的保管方式比传统载体档案的保管方式要复杂很多,它所具有的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1)电子档案载体寿命仍需实践进一步验证;

(2)电子档案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

(3)电子档案安全保护措施比较复杂;

(4)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难以保证。

因此,我国《电子文档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明确指出:“具有长期或永久保存价值的文本或图形电子文件,如没有纸质等拷贝件的必须制成纸质文件或缩微品等。进行归档时,必须将电子文件与相应的纸质文件或缩微品一并归档”,这说明现阶段文件的归档仍应以纸质文件为主,两种载体的长期并存和实行“双套制”管理是必然的。

①电子文件收集

《归档文件整理原则》、《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为新的档案载体形式的管理提供了工作目标和依据。电子文件形成后,要保证收集积累过程中的电子文件齐全、准确、完整、有效。注意修改过程中及时更换最新版本。

(1)电子文件收集范围。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为应该作为档案保存的文件,除按国家关于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包括相关的支持软件和数据等。

(2)电子文件格式。

单位形成的同一类型的电子文件格式应统一要求。文本文件采用XML、WORD、PDF、RTF、TXT格式,图象文件采用TIFF、JPEG格式,视频或多媒体文件采用MPEG、AVI格式,声音文件采用MP3、WAV格式等等。

②电子文档的规理整合

齐全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收集范围、保管期限、密级,每项都是做好归档工作的前提。归档电子文件按时间、类别区分,以件为单位分项目进行整理脱机存储在光盘、硬盘、U盘等载体上。

四、针对目前中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针对认识不够,加强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在中学校教学中,存在学院教学部门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就连做教学档案的人员也有相当一部分认识不清楚,同时各教职工对档案工作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由此,出现不能及时的将原始第一手材料移交到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手里等现象。针对以上现象我们首先应成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年级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处长任副组长,配置具有专业知识、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对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进行全面的业务工作,最后应重视对教学档案工作的宣传,增加人员的档案意识。

2、针对教学档案实体分类构建的不完善,加强分类构建

大部分中学校都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因此对教学档案实体分类不完善,不全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按学年度,由年级、班级、教学研究室三级分别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按电子文件和纸制文件的不同载体分别归档、保管。

篇7

首先,通过农业信息化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建立现代化信息体系,将农业生产长期所处的劣势地位彻底转变,在充分掌握动态的市场信息的前提下,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把握先机,掌握农业生产的主动权,促进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其次,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必要的信息基础支撑,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紧跟市场行情,缺乏及时的市场信息,农业生产仅仅依靠农户对市场行情的经验判断得来,往往导致盲目生产或者偏离市场需求生产,缺乏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农产品滞销现象非常常见。例如,因为某种机械刚刚面世,或者某种机械一定程度上备受农业生产者欢迎,部分农民就购买用以提供机械生产服务,而也会有不少农户盲目跟风似地蜂拥购买,导致市场饱和,供过于求,因服务数量过剩导致服务价格下跌,给农民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在当前的三农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各级农业管理部门都强调应用信息服务生产,强化网络等资源开发,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农业生产信息化网络建设,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找到农机故障分布并及时排除,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2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使用、维护不当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不当、维护不到位的问题。如机械设备的过度使用,缺乏必要的保养,或者机械设备等待时间及恢复时间较长等问题。实践中,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注重农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只有在农业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作业时方进行事后维修,甚至有的维修人员并非专业人士,在维修过程中给机械造成二次伤害。

2.2农业机械管理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往往直接运用经验及习惯沿袭而来的传统方法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管理过程缺乏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这种过时传统的管理方式应用于早期小规模或者农业机械化早期单一机种的机械设备管理或许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农业机械品种的增加、数量的增多,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很难指导农业生产,相反会增加管理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2.3农业机械组织难以做到最优配置

农业机械型号、品种、机型等众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多机种联合作业非常普遍,这种农业机群式生产方式会占用较多的资金,且生产过程中协调调度很难一步到位。农业机械组织不能做到最优配置,这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因此做好农业机械资源的最优配置,也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3.1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到农业机械管理

将与农业机械相匹配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农机管理中,可以实现对农业机械操作者进行生产活动的整体覆盖,同时可以促进完善的、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对农业机械化综合集成管理非常重要,在技术上便于农业机械向模块化、功能化发展与对接。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到农业机械管理中,使得管理者很容易了解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与实时状况,提高了农机使用的安全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品的品质,有利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3.2掌上电脑运用到移动农业机械管理

掌上电脑是一种手持移动信息管理设备,这种设备可以灵活、及时、方便、持续地为农业机械使用者提供信息查询及处理等各种信息服务。其特点是价格低廉、便于携带、体型轻便且稳定性强,在现代农业机械管理中运用掌上电脑,可提高农机管理的便捷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3.3在农业机群控制上运用先进的管理系统

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日益发展,农业机械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地理位置技术逐步发展起来。若将上述两种技术应用于农业机群控制中,可实现农业机群的资源优化配置,对农机群的作业进行科学管控。同时可以控制机械作业时的实时方位,随时向中央控制器地理信息、位置信息等,逐步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

3.4农业机械间的总线通信技术

随着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子控制单元的通用化及标准化的实施可大大加速电子机械的发展。例如,控制机械整体需要在驾驶室完成,如果能实现驾驶室的标准化电子控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实现农业机械间的总线通信。在控制室安装智能显示终端设备,可实现多种机械间密切通信联系,实现机械间信息交换与共享,同时可以接受系统发出的操作指示,完成精密作业。

4结语

篇8

1921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随着创新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说,一切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都是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应体现在各个行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创新教育的缘起则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了。陶先生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提出要培养能够“向着创造之路”迈进的“创造之人”。……而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创新教育是一个通过认识和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的过程,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入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创新教育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凶而必须按照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

创新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使大学生在校学到的不仅仅是经验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提高教师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了的教育技术又是创新教育富的教学资源,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学科教学实验。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可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培养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技能技巧等方面全面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先进、更科学、更完善,更有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教育技术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学中的局部问题,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从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

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契合点是创新教育所需要的适合创新产生的情景和激发力量,如形式多样的信息环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合个性特征的教学方式等;而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具备了这些要求。另外,这两者理论上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实践上都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桥梁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逐渐形成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也即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教育的效率,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实现教育量上的飞速发展;二是提高教育的效益,实现教育质的突破。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教育效率的提高和信息资源量成正比,而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教育信息技术是大量提高教育信息量的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实现信息传播的高速化,而且要实现教育的高质化,教育的高质化必须依靠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科学化教育提供了技术保证,解决了传统教育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实现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了的教育技术又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促进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所引起的变革决不会是区域性的革命,必然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全面性、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可以为建立新型的教育创新体系,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必须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作为教育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设计,并且以此为基础设计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全面优化了教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因此,国务委员陈至立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高校中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教育强调的“三中心论”随处可见,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精神。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媒体作为教学信息传递的工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自己的学习步调。学生可以进行与他人合作,进行自我评价。可见,我们的培养模式已由培养知识积累型的人才向发现成长型人才过渡。这样,学生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总的来说高校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创新教育的日益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观念,注重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充分考虑如何广泛地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为社会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更能适应时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卷三[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现代信息; 文化产业; 管理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新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式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一、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依存性

1.“有声有色”的传播技术

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广播、电视等不仅要求“有声有色”地传播,而且要求具有同步与异步进行现场直播、录播、选播的功能。不仅要求做到声画结合、现场反映,而且要求及时反映与传播、持续跟踪反映与传播的时效性、完整性。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把多种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最优化、最大化的传输网络与覆盖体系,既可发挥由点到面的大范围、远距离传输覆盖优势;又可展现由点到点的“人际传播优势回归”的魅力(如音频、视频点播);同时,可把片断传输与系统传输,即时传输与非即时传输,地域性传输与跨境传输、全球传输,视听合一传输与声画分离传输,大众化传输与小众化传输,电子传输与印刷传输,公开传输与加密传输等结合起来。

2.音像媒体的衍生产品及其运用的技术

音像制品作为音像媒体的衍生产品与电子出版物的演进,同样凸现着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不断需求。音像制品包括唱片、录音带、激光唱盘等。录像带、激光唱盘等数码光盘技术的运用,使音像出版领域不断扩大,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发展的格局[1]。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

1.通过数字化建立在线多媒体馆藏

不少图书馆拥有音像资料的馆藏。以录制本地时事电视节目为例,VHS录像带和录像机仍被广泛使用。这类模拟媒体有不少缺点:一是拷贝使得画面效果损失;二是用于录制及重放的录像机的质量也影响着画面的质量等。

这些缺点通过数字化可以消除。因为不同于模拟媒体,数字化音像资料不会因为使用、存储、复制而损耗。重放数字化音像片段时,几乎可以即时读取,也可从任何时段开始或结束,从而省去了冗长的搜寻与倒带时间。同时,制作、存储、复制及分发简单易行,所需费用低;并可通过网络传播,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在桌面上直接获取多媒体资源。此外,多位用户可在同一时间内分享网络音像资源,从而省去了资料在用户之间传递的等待时间。

2.通过互联网无间隙地向读者传送多媒体资源

音像资料一旦被数字化后,即可被放置在服务器上,以便读者通过互联网读取。通常,当一位读者点击数字化音像文件在服务器上的链接时,即可下载该文件,然后进行播放。然而,由于数字音像文件一般较大,从点击到播放的时间间隔往往很长。

这就需要“流式”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它是指一种数据传输技术,使用这种技术能够使数据的传输过程如同连续不断的流水。而且,“流式”文件不会被下载到磁盘上,从而保护了版权,同时也避免了大型音像文件占用读者电脑的磁盘。由于不必担心文件下载时间与硬盘空间,“流式”技术使读者可无间隙地在网上浏览时间较长和文件较大的音像资源。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的举措

(一)实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中国当代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考虑如何带动工业化,包括如何带动文化产业的能级的提升;而信息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管理要考虑如何应对信息化挑战,接受其渗透、影响,通过互动,一方面走产业化、国际化之路,一方面维护文化多样化、民族化。

制定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战略首先要重建“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在文化精神上接轨融通。科学发展观催生着新型的国民核算体系,即“绿色GDP”。现有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它不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它只纪录产出而不考虑其社会效益。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就是要增加“绿色”的GDP,消除“财富虚数”。

此外,还必须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吸取传统智慧。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成为文化、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全球化交融的态势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化相矛盾,是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动力的[2]。

(二)要消除“数字鸿沟”和“文化鸿沟”

一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包括信息、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二是要消除我国地区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数字、文化鸿沟。西部大开发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背景下,我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西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并形成遍布西部城乡的信息、文化产业,是须格外注意的问题。

三是要树立信息、文化产业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信息、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文化不仅要搭台,也能唱大戏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观念。

四是要引导消费,培育市场。信息、文化市场是沟通信息、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联接信息、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要在尊重和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农民文化生活习惯和接受现代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培养新型的信息、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信息、文化消费观念。

(三)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投资环境

我国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大量的信息、文化市场需求放空,缺少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投资无法进入信息、文化产业领域,包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其重要原因是,信息、文化产业领域缺乏健全的法制和法规体系,造成风险成本急剧攀高,投资者望而生畏。有些信息、文化产业领域被设置了禁入门槛,民间资金难以逾越,投资者望而却步[3]。

信息、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电影、版权业、广告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长期困扰中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的不足问题。要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唯有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与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除“信息安全,文化例外”所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所需,完全可以同对外全方位开放相应,对内也实施全方位开放。充分整合社会的积极参与意愿,借助于民营的力量制定和实施以“民有市场准入”为政策内容的信息、文化产业民营化发展战略。

此外还要制定信息、文化产业和信息、文化市场准入的反垄断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尤其是信息、文化行政部门利用国家权力,保护下属企业利益为特征的行业垄断必须坚决革除。

三、结语

当然,我们在看到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市场并不可能完全解决文化发展的一切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顺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有发展的眼光、创造的魄力,结合当代社会的信息技术,尊重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和特性,才能最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黎敏,雷旭婷,李建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篇10

1会计学在信息技术发展下的要求

1.1更新会计观念

社会日益发展,思想也日益更新,唯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于传统会计而言,利益就是核算中心,所有的工作均以利益为前提。然而,在现代市场中,利益只是工作内容之一,比它更重要的则是产品其自身,无论是其对外形象,发展前景,市场占有率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会计观念的更新是必然的。如此,方能有效解决目前会计学所面临的问题。

1.2重新定位对象

会计目标是会计学理论体系的起点,唯有明确了会计目标才能知道其发展的方向。相对于以前的会计对象,会计界中有两种主要的观点:其一,决策有用观点,即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帮助其做出有效的决定。其二,受托责任观点,即会计对象反映运营者的经济责任。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这两种会计对象均会发生变化,所以要求会计信息对自身决定的帮助更大一些,与此同时,现金流量,未来发展情况,预测盈利等内容必须在会计信息中充分披露出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1.3转变会计核算的方法与程序

在会计业务处理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指的是会计处理账务的具体过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中,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伴随着会计概念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新环境的发展与需求。

2会计学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的变化

2.1集成化

会计信息的数据来自于业务部门,是以互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反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海洋中的那一座孤岛,绝大部分业务信息都能够将信息转化变为现实,使其直接成为会计信息。因此,会计数据的处理显现出集成化模式。

2.2多元化

集信息收集与提供多元化;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住处空间的多元化等等。信息收集与提供是指在经济社会一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条件下,系统通过对企业各个部门机构的信息对口转化与提供。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是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环境下,会计系统除了主体所认同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有许多其它的备选计算方法,便于有效地进行财务分析,预估与决定。住处空间多元化是信息处理多元化的表现。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宽阔,根据人们的需求,有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也有非货币形态的会计信息。

3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学中的有效运用

3.1开放教学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中,教师所采取的仅仅是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使得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更好的交流,但是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播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传播的区间范围仅仅是那一个班的同学,并且会计专业知识又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的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是极快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却不能及时的将更新之后的专业知识传播给学生。但是,自从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学科之后,关于会计学科教学模式的这一缺陷就得到了极好的解决。比如说,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课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根据新的规定,国家专门建立一些有关于会计学科专业的相关网站,使得教师可以将一些专业知识传播到网上,方便学生的查询与使用。并且,当学生存在疑难问题时,就不需要专门去寻找老师询问,在一些论坛上就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出去,老师看到之后就会及时进行解答,并且其他学生也可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加深同学们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模式开始变得多样化,使得教学时空得到开放,使得学习资源得到丰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

3.2让信息技术成为会计教学最好的辅助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现在有一些人仅仅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由之前的枯燥变得生动,将课堂的氛围调节的更好,就开始忽略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他们现在不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仅仅将教师变成课件的附庸,过大的夸大了课件的作用,这样的想法对于未来会计学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会计学课堂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应该成为教师最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