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4 21: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物流现代化、信息化、集成化的重要标志。从物流数据自动识别与采集的条码系统,到物流运输设备的自动跟踪;从企业资源的计划优化到各企业、单位间的电子数据交换;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到各种物流信息系统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可以说,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
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只是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而使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其基本要素仍然同现代信息技术一样,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二)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三)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四)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二、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国内外,各种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EDI技术的应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内部应用系统之间,通过计算机和公共信息网络,以电子化的方式传递商业文件的过程。EDI最初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的订货业务活动中,其后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业务扩展,如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付信息的传送业务等。近年来,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l,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参与单位有货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协助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配送中心等)。
(二)EOS技术的应用。EOS即电子订货系统,是指将批发业、零售业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刻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供货商或制造商处。EOS并非单个的零售店与单个的批发商组成的系统,而是许多零售店与许多批发商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动作方式。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资料;利用电话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货,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便可以陈列与销售了。
(三)物流设备跟踪和控制技术的应用。目前,物流设备跟踪主要是指对物流的运输载体及物流活动中涉及到的物品所在地进行跟踪。物流设备跟踪的手段有多种,可以用传统的通信手段如电话等进行被动跟踪,可以用RFID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跟踪,但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还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跟踪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跟踪。
1、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PS是20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借助一套卫星系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是结合了卫星及无线技术的导航系统,具备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的特征,能够实时、全天候为全球范围内的陆地、海上、空中的各类目标提供持续实时的三维定位、三维速度及精确时间信息。
我国是一个GPS应用大国,在GPS车辆跟踪系统的应用面和规模上,处于国际的先行者地位。但从目前看,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系统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成熟程度,特别是在现代物流系统中的应用方面,我们还处在发展初期。
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具有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也称物流信息系统(LIS),是由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为物流管理者及其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
三、结束语
物流信息技术通过切入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产生明显的经营效益。它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赋予了物流企业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树山.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第1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6.
篇2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杨从亚(1972-),江苏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40-03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都进行了一些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批独具高职特色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专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在准确把握无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多个稳定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院在原来的专业基础上尝试一些新的专业建设的改革和试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就是在抓住无锡经济加速进行信息化为重点的结构重组,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物流服务的大环境的有利时机所建设的一个新型专业。
一、建设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背景
(一)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呼唤
根据无锡经济发展报告,无锡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提升第三产业所处的比例结构,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是最近一个时期无锡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然需要一支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影响我国物流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物流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据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物流人才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而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人才更是奇缺。据预测:我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量为三万至四万人,物流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近五万人。入世后,仅无锡市物流人才缺口就高达现有总量的45%,近三、五年,至少需要培养引进数十万物流人才。目前,外国资本已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资本雄厚、技术和人才优秀的跨国公司“登门造访”之下,我国物流市场这一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最有可能成为“冒险家的乐园”。为此,广大物流企业审时度势,纷纷加快引进物流人才的步伐,特别是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人才。由此可知,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三)建设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培养物流信息技术人才是行业的需求
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物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从物流的技术上看,现代物流通过运用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现代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物流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从物流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方式上看,企业之间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的趋势日益增强,许多产品的生产已转化为一种物流化的合作方式,在线了解并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大大增强集团企业的竞争优势,降低了产品成本。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比较,无论从技术,还是组织体系和组织方式上,都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因此,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技术与方法、流程设计,特别是现代物流的规划都将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现代物流的一个基础和灵魂正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进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推进。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拥有现代物流系统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目前制约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培养既懂得物流管理理论又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专业定位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定位是物流信息化应用和物流信息系统终端运作人员。这类人才必须能够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正确掌握信息化工具,且懂得物流运作的规律和组织方式,并能安全运行信息系统并对外部信息作出快速而恰当的反应,进而协同工作。其主要职业面向为:企业物流相关信息系统运作(如企业的物料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连锁超市的货运订货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等);物流相关信息(数据)采集、评判、筛选、;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这类人才为各行各业所普遍需要。
(三)专业资源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现代物流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办学基础扎实,并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目前已经建设的有物流综合实验室、物流信息实验室、物流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和ERP沙盘实验室。购置了物流管理模拟训练系统,可以实现WMS、TMS、ERP、DRP、EOS等物流管理模拟训练。并和当地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真正的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第一线进行实习;目前仅物流相关企业有DHL企业、佳达物流、GE、嘉里大通、北京络杰斯特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具有广泛物流实训基地;因此拥有了较完整的本土化的物流管理案例、又有先进的物流模拟系统实训系统、广泛的物流实训基地。通过对专业的整合和提升,完全有条件完成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进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方法
(一)确定专业以及专业的独特性
在专业设置中,首先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专业的设置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就是培养运用信息技术在物流相关作业的综合能力,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对教学课程和教学实践进行规划和实施。在强调智力技能以外还应考虑教育对象的态度和对这一职业的理解。我校在专业建设中结合学生管理,进行“5率”管理和企业进行联谊活动开展对行业相关教育。这样既强调了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互动性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专业建设中从职业分析入手,以社会需求为宗旨,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根据―定的物流信息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尤其是职业综合能力、关键能力并兼顾中长远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开发符合时展的新课程体系。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应以满足企业或雇主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为指导思想,强调“职业”又突出“能力”。构建出强能力、高素质和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作为培养目标与教育体系互动的联结纽带,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联动作用的结果将提升教育体系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三)工学交替推进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工学交替是职业学校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也是我校实践探索出的一条可行之路,是让学生在校学习和生产岗位顶岗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工学交替的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它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我校目前进行工学交替的企业有加达物流、GE等多家企业。不但让学生真正实现了工作和学习相关,也在就业和专业导向上起到了引导作用。
四、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学院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核心的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课程建设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来进行。物流信息化技术包括基础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基础技术包括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交换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等。信息系统化技术包括电子订货系统(EOS)、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分销需求计划(DRP)、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需求计划(LRP)、供应链物流资源计划系统等。而培养既懂得物流管理理论又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又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课程建设要围绕专业核心内容和培养目标来考虑课程建设。
(二)实训实验基地建设
为了提高现代物流的技术含量,提升现代物流的品质,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技能培养,就必须开发和建设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训演练基地。运用现代物流案例实作演练与操作训练,通过对物流系统信息软件平台的理论学习和实训,使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熟练掌握必需技能。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校内建有物流运作实训室、物流信息系统实验室、物流沙盘实验室,不仅有微机、服务器、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条码扫描器等先进的硬件设备,安装了相关的模拟软件,既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又能模拟真实的物流活动过程。校外先后和无锡佳达国际货运有限公司、GEMS、DHL、嘉里大通、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实验实训基地。
这些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的建设,可以完成以下几种功能:
(1)模拟操作。建设物流信息技术模拟仿真实验室,购置物流设施设备或模型,拍摄物流设施设备实物及其运转影像和图片,绘制各类典型物流企业业务流程图,让学生在实验室认识物流业务的全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软件操作。安装物流综合信息平台软件,将物流企业运作转换成计算机模拟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有了比较,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企业运作的过程和原理。
(3)案例教学。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讲座,针对该企业的具体情况讲解分析。或者由教师事先设计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物流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通过实际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走访物流相关企业。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进行现场教学,融书本知识与模拟操作为一体,更加贴近实际,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时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更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专业调研和就业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在市场格局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专业的设置也应符合这一规律。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它的市场终端就是院校所在地和经济区域。研究区域经济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既是专业建设的方向标也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无锡地处长江三角区域的核心位置,代表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无锡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物流业,仅无锡新区就已经建设或即将建设四大物流园区,制定了一系列物流发展政策,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给予了一个广阔的前景。我校的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市场就业的良好性也必将引导着专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与前景预测,现代物流业作为当今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方式,能够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物流及供应管理正迅速成为全球商业领域中最为核心的问题。现代物流涉及到生产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是制造、采购、仓储、运输、货代、配送、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我国从“十五”计划起就把物流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服务业,在宏观环境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和保证,这就更加推动了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的是掌握国内外生产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物流动态,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掌握现代最有效的物流组织和方法,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的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勇,承剑芬.高等职业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职教通讯,2003,(3).
篇3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柱。《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设为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及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探讨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信息技术;物流;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99-02
收稿日期:2014-07-10
作者简介:胡滢(1981-),女,汉族,湖北武汉市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物流技术。
一、《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必修课程,56 学时,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案。课程主要内容有条码技术、RFID 等自动识别技术、EDI(电子交换技术)gps/GIS等,本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条码技术、射频技术、EDI(电子交换技术)GPS/GIS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提高从事物流管理学生的管理水平,开阔学生对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视野。
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物流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即懂物流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来推动和应用。就目前来看,这类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直接导致物流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困难,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现代物流人才。因此为了培养这类人才,确定《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条码技术、RFID 等自动识别技术、EDI(电子交换技术)、GPS/GIS、物流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能力;物流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能力;用Internet和EDI等IT手段传递和共享信息的能力; 融合GPS和GIS的物流配送决策的操作能力;物流信息相关设备安装、操作和维护的能力。
(2)方法能力:能够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方案;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更工作方法;能够根据老师的示范,正确模仿并掌握技巧;能在工作中获得过程性(隐形)知识。
(3)社会能力:包括沟通表达、团队协作、敬岗爱业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规程、社会环保意识、信息保密意识等能力。
3.素质目标
在获得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岗爱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协调、互助等综合职业素质。
三、《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的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思路
(1)在课程开发组织上,引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机制。
与顺丰物流、德邦物流、沃尔玛等公司合作开发课程,教师和企业互换角色,企业专家进教研室,教师进企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家的实践经验,由教师和专家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由专家指导完成教学环节。
(2)在课程内容上,采用项目课程开发理论
通过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定位和职业能力定位,开展项目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采用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设计”的设计思路。
(3)在课程实施中,以适应“项目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主。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次课前根据教学情景设计下发任务书和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础课程知识。进入情景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完成任务。
2、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设计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做中学” 的理想学习环境中。“任务驱动” 是指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根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指导思想,设计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如表1 所示。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培养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十分关键。 只有建立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实验室,让学生来完成实训操作,才能实现物流信息技术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3.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程采用完成工作过程的引导文六步教学方法为主,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为辅,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六步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任务教学法和班组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采用班组合作法,齐心合力,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讲解物流信息系统时,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模拟实际环境,身临其境,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中,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法,亲身体验工作氛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生动地演示出来。动感强,从本质到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上,将课堂理论教学、企业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实际操作、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构成一个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现代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总之,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的被动接收,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这样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米志强,邓子云.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9.
[2] 李佑珍,陈艳.“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 信息技术 平台 建设和应用 综述
一、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大流通的不断拓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平台成了现代物流的核心,其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领域。没有信息化做技术保障的物流企业,不但无法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增加盈利,甚至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其重要性,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怎么强调也不过份。所以说,没有信息网络的支持,传统物流就无法创新和升级,完成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化。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具有完善物流功能的现实意义和实现飞跃发展的历史意义。
二、信息技术系统建设的原则及实施
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搭建生产和销售,商品和需求之间的高速公路,触角向下延伸,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这就要求这个平台必须能够处理企业生产经销过程中,各个物流环节需要所产生的各种信息,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的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及消费者。
三、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的结构和模块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结构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即:数据交换和信息、在线交易智能服务以及内部管理、信息服务、商务信息等。
(1)数据交换和信息模块的功能,是办理来自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电子信息交换,涵盖批文、认证、财税以及企业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在这个模块中,所有要传输的数据都可以传递到信息技术平台,然后由信息技术平台准确及时的转发到相关单位,由企业内部系统处理。
(2)在线交易智能服务模块是这个平台的关键部位,担负着为客户服务的职能。需求双方完全可以通过模拟的空间,进行沟通、谈判、商讨、合作等事宜,达成交易。进而,数据处理和交换及资金汇总一次性在网上办结。该模块的性能、针对性、便捷度直接关系到平台优劣。
智能配送模块:信息平台和GPS跟踪系统相结合,就能初步实现物流的智能配送。由于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和用户保持全方位管道畅通,随时随地的采用多种通联方式查询和告知,达到双方在整个运输过程的互动。货物损毁率降低,安全性加强,透明度高,更能受到客户和青睐,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客户。
四、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大致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基础,中级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终端是行业、企业及专业物流间的信息处理。
(1)物流技术信息平台的基础应用
主要是应用电信公用通信网、Internet网和城域网,为物流信息系统提供通信支撑平台 。
(2)物流信息技术平台的终端应用
信息平台的终端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用这一平台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物流专业、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与物流信息网站、网站群,获取信息资讯,沟通和消费主体的链接。
1.信息平台的应用着眼点,在于各行业信息的交换和利用。利用的前提是整合,整合的前提是录入。首先把物流企业所需的,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信息搜集、归纳,分类重组,横向和纵向相结合,打造海路空立体化信息交换枢纽,使各个环节畅通无阻,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可应用先进的动画模拟、动态模型、场景效果等手段解决关键问题。
2.应用企业物流信息处理系统模块的效果在于执行。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环境、方位设施、人员等客观情况来设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问题的模块,并在各个职能部门制定操作规范,严格执行。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为用户服务的精神密不可分,必须强化信息化覆盖范围,使城市商品批发零售业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应用逐步成熟起来,不断的加以完善,使用户得到满意的物流信息服务。
【综述】: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库存系统滞后,仓储成本居高不下。流通不畅,专业化程度不够导致物品损坏和流失,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物流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智慧的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高效、流畅、稳定的运转起来,这也是物流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物流企业压力很大,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契机,物流或将成为下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
参考文献:
[1]施先亮,周建勤,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现代物流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
[2]彭亮,姜大立,王丰,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2003
篇5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1.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必备技能。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特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并能实践操作和初步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特点,信息化管理在物流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操作。
由于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尚不统一和规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如下:《物流技术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网络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工程》等。作为同一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些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分散,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二是课程部分章节存在重复编排,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三是现有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跟不上时代、理论落后于实践,可操作性差的问题[3]。
2.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多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资料管理的现代化。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Internet、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很大,例如与《物流信息系统》有关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服务技术在不断变化;又例如ERP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基础技术的提高。但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有的教材中信息技术术语定义、引用也不一致,实用的例子较少。总之,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基本上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观物流企业或者在校内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基本没有达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应达到的综合目标。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师资缺乏,教师水平差别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是: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学历的师资不足,虽然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有物流师资格证书,但缺少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4]。
二、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完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搞好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前,随着物流这个新兴专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有关物流信息技术的教材编著出版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大部分物流信息技术教材属于引进理论式,对国外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吸收消化工作尚未完成,还未与中国的物流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应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拓展能力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专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以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和《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为前提,提出以能力体系而非学科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结构进行课程设置的模式,并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突出应用技术和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方针,来确定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紧密联系,课程体系应适应我国高职物流管理学科发展和紧缺物流人才培养要求,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基本范例。
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流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方法以及各种信息系统的运作形式与操作方式。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该课程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在此基础上动手操作,完成实践过程。我们所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构建教学网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案例分析、自由讨论、撰写论文与仿真实验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力求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培养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十分关键。通过结合教学实践,及对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物流人才熟练掌握ERP(企业资源计划)仿真软件的使用,从而掌握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及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
建设一支朝气蓬勃、敢于创新、高学历、高层次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可采取的措施如下:第一,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第二,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加大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第三,引进或聘请企业中有一定学历和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QZC024)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淑琴.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197-199.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4:260-262.
[3] 张铎,柯新生.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3:165-167.
篇6
1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吸收最新教育教学信息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和主导者。对于物流专业而言,由于涉及技术、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具有范围广、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结合时展,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科技前沿性的理论同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头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一般来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不能体现最新教研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随时将网络中的与教材相关的最新专业知识添加到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以优化课程体系,更好地反映学科动态,跟上时展的步伐,真正体现出物流课的特色。例如,教师可从网上了解和学习有关课程教学的最新信息,或下载一些教学案例、现场图片及录像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实事求是地讲,对职教中心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大。升入职业学校后,由于专业的划分,使得他们在学习的感觉上跟初中完全不同,思想认识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就拿物流专业来说,每天至少有两节是物流专业课,大量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一时难以消化,学习兴趣就更不高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利用信息技术,把物流教材中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等,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创造条件,从而优化物流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物流硬件设施的介绍,如叉车、分拣机、堆垛机、传送带、龙门吊、集装箱等,这些机械设备,如果仅靠过去那种教师讲授,学生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效果不很理想。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认识,而且通过演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兴趣高涨的状态中轻松地掌握使用方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模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将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情境模拟教学法已在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应用,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见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采用这种方法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库存管理”的学习为例,笔者谈谈自己的设计。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维客集团天天物流中心与康师傅签订采购合同,货物送货到物流中心,采购商品目录:茉莉花茶,产品编号D001,500ml*12瓶,箱装,4箱;冰红茶,产品编号D002,550ml*12瓶,箱装,5箱;冰绿茶,产品编号D003,355ml*24瓶,箱装,4箱;饮用矿物质水,产品编号D004,500ml*12瓶,箱装,5箱。康师傅的送货员将货品送到天天物流中心。假设学校的物流实训室是天天物流中心的仓库,那么当货物到达仓库后应该怎样完成入库任务呢?
2)在此基础上讲堆码的概念。在屏幕上显示答案:堆码就是将货物整齐地、规则得码成货跺的作业。
3)让学生思考“身边有没有堆码的实例”。学生踊跃发言,如桌子上的课本、讲桌上的粉笔盒等。
4)分组讨论货物堆码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以课本堆码为例,在堆码课本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安全、牢固、整齐”等要求。
5)用多媒体演示问题中堆码箱子的方法,如纵横交错式和正反交错式堆码方法。同时讲解码垛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不能踩托盘、箱子不能倒置、标签朝外等。学生认真观看,课堂气氛活跃。
6)讨论交流其他堆码方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演示旋转式码垛方式,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种码垛方式是最牢固的一种,操作起来也比较复杂,但同时也给了学生启发:不能眼高手低,必须从实际做起。这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这种教学设计的特点是: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枯燥无味的物流教学富有情趣,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帮助学生掌握了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其次,让学生讨论、交流与操作,在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
4通过人机对话,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学习,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交互性,可以通过人机交互与对话,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或与有关学者、物流企业人士等进行对话,就如何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缩短物流周期、加强车辆管理、降低库存周期、提高服务水平以及提高流通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种交流学习方式,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物流是指将物体从供应地(生产地)转移到需求地(目的地)的一个实体转移的过程。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中,信息化水平包括物流信息采集设备的使用能力、物流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物流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能力、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的运用能力以及物流信息相关设备的安装与维护能力[2]等。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的,不但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能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6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这节课让人深深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知识形成过程中去理解和探究,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过程,掌握了应用方法。
1)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有效的应用方法,提高应用水平。
2)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所学内容自主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如在学习“仓库内部规划”时,可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利用信息技术找出最合理的布局。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物流信息化;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物流信息的采集、分享以及应用等各方面工作的复杂性不断提高,这向物流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物流网技术为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与提高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何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物流信息化系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 物联网技术概述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采集物品信息,并应用定位技术、感应技术、识别技术、扫描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物品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包括物品信息的采集、存储以及物品的识别、定位、监管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理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传输与应用,并有效提高了物流信息管理效率。物联网技术体系中,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
1.2 物联网技术结构
物联网技术系统结构是发挥物联网功能的基础体现,物联网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多个系统,为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物联网系统运行效率,必须建立合理的技术结构,为物联网技术的顺利应用打好基础。根据技术层面以及发挥作用的不同,物联网技术结构由感知部分、网络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衔接,是各自功能实现的基础,其中,感知部分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主要功能是采集物品的物理属性等信息数据,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后传输至物联网信息系统以进行物品物理数据向信息的转变处理。网络部分的功能是对感知部分获得的物品信息进行存储、处理以及传输等。应用部分是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将特定的物联网信息与相应的技术相结合,为智能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物联网技术结构简单灵活,各个部分的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各个部分功能的实现及其过程中出现的调整不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功能的实现,这一结构设计在某一部分功能需要进行扩大或调整时,也有便于对各部分进行单独调整,不影响其它部分的运行质量。此外,为保障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实现以及网络整体的运行质量,不同部分之间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功能模式以及操作规则等,共同组成物联网系统的支撑体系,保证物联网的顺利运行。
2 物联网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技术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的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促进物流各部分功能的整合,提高物流业的整体效率,提高各环节质量,对于推动我国物流业良好有序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物联网技术推动了物品与网络信息的融合,促进了物品信息交流工作,是促进我国物流业良好发展的动力,也是物流企业发展的机遇,因此,物流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化应用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化应用要凑够物联网整体发展战略出发,明确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方向,保证物流产业发展质量,对于物流产业的关键领域及核心技术,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产业协调一致的发展,进而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价值。
3.1 物流信息自动化组织实施
在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的物流体系中,生产企业、客户与物流企业之间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共享,实现了物流信息组织实施过程自动化进行的目标,对物流配送、物流作业以及智能操作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具体体现为:客户向生产企业下达订单后,生产企业委托物流公司配送产品,生产企业在产品中嵌入与海关港口采用的RFID技术配套的芯片,利用RFID技术,物流公司可以实时掌握产品的位置信息,自动进行产品的包装、拣货、出库等操作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实现产品通关自动化控制,并根据产品种类及特点自动选择仓库并进行配送。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保证了产品供应高效率、高准确度,推动了物流配送中各方企业的发展。
3.2 物流决策智能化运行
物流智能化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物流智能化发展初期,大宗商品物流由于技术原因等,不能应用物联网技术,不利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以及物流成本的降低,大宗商品也逐渐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了物流决策智能化发展,实现了商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供应与物流信息的同步。
物流决策智能化体现在物流配送的每一个过程中,供应企业根据产品配送特点,通过智能决策选择最佳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接受配送订单后,根据自身物流网络的分布,选择产品最佳配送方式和配送路线。物流决策智能化根据配送产品的不同实现了不同的物流环,例如生产原料的配送中,在原料进入生产车间后形成了物流闭合环,商品的配送中,商品进入商场后实现了物流闭合环等。此外,对于食品、药品等特殊商品,物流决策智能化为其提供了物流保障,通过对食品或药品的配送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食品或药品在配送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
3.3 物流管理虚拟化
物流虚拟化管理是指通过对物流信息的管理,间接实现对物流产品的管理。物流虚拟化管理的典型就是在GPRS导航定位的基础上,对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产品的入库、出库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物流车辆等进行实时调度与监控,实现物流配送工作透明化管理,无论物流产品在哪里,都能通过虚拟化掌握物流产品信息,从而保证物流产品质量。物流虚拟化管理是通过采集物流信息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对动态信息进行处理,获得物流产品的流通数据,对于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保证物流产品配送高效率、高质量进行。
3.4 物流信息共享
物流信息共享是通过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的,第四方物流平台依靠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产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以及服务、管理等优势,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供应平台,解决了第三方物流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的问题。第四方物流以物流信息为支撑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是产品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中介,也是保证物流过程中各方协调一致,保证物流安全、可靠进行的重要保障。
4 总结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是为了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保证物流网顺利运行的基础,在物联网技术环境下,开展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等工作要符合物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从物流业发展全局战略角度出发,建立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物流信息化系统,为我国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建萍.浅谈基于物联网下的物流信息化[J].科技创业月刊,2012(8).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信息化;关系研究;积极影响
在21世纪的今天,物流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物流行业迅速发展,各中小物流企业纷纷致力于向现代化物流行业迈进,而现代化物流是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高度自动化货物装卸,脱离了传统物流行业的人工操作的工作模式,现代化物流以更低廉的运输成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自身在物流市场内的竞争力,打造全球化的现代化物流品牌。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前提则是实现物流运营的信息化,也即是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打造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及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物流信息化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就是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对一个设备或系统动向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的过程。物流的信息化是指现代的物流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网络跟踪或监督促进,在物流的信息化概念里,所有的物流操作,包括信息的传输,问题的处理等都是通过网络完成的。近年来,物理行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物流信息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物流发展的速度,但由于受自身技术发展的局限性,目前,物流的信息化还需要进一步的普及和发展。
2.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2.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以及数据处理效率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工程逐渐增多,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工程中,项目工程信息管理逐渐成为一项任务庞大、过程复杂的工作,传统的纸质信息传递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项目工程管理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项目信息管理就是对项目工程中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保存,以便于项目工程管理人员更加方便的获取信息。在现代物流企业中,普遍采用电脑操控体系,用计算数据处理系统替代传统的操作系统,他是替代常规的生产系统的一个新方向,它改变了人们对自动化的认识,是一种革新。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正逐步进入到各个物流企业的发展领域中,尤其是在各个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机构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根据自身灵活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在物流行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促进了物流公司扩大企业规模,为各物流企业节约运营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经营效率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物流的信息化,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完善的网络设施和基础设备。在物流运输的各个阶段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全方位监控和督促,明天提高了货物的运输质量,保证了货物在运输或装卸过程中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物流运输的成本,减少了人力操作的费用,使各物流企业在获得更高利润的同时提高市场竞争力。
2.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据调查研究可知,目前,各物流企业对企业内部整个物流运输过程大都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全过程跟踪,每个物流公司都有自己专门的货物跟踪系统,在该系统中,又分为不同的管理模块。我们都知道,物流公司的营业部门大致可分为四种运营机制,纯收运营业部门、收运自提营业部门、派送营业部门、收运自提派送一体化营业部门等,在这四种运营机制中,又包括不同的管理工作,比如,在纯收运营业部门系统中主要分为货物查询和跟踪以及开单走货模块,在纯派送部门系统中主要包括城际配送模块,而收运自提或者是收运自提派送部门则包含以上两者的所有功能。而这些模块的功能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是靠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进行全国甚至是全球一体化的联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化物流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脱离了计算机网络,物流行业的运营系统将处于瘫痪状态,最终回归到最原始的人工操作状态以及人工跟踪状态。
3.结语
综上可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的信息化,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及其普遍的现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当今物流行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涛.计算机网络技术影响物流信息化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论坛,2013.02.
篇9
(1)便于提升资金周转率。
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流动资金的比重较大,加之库存积压比较严重,不单单是原材料和半成品,成品库存量也比较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物流管理信息化就是有效方式,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达到释放资金,提升资金周转率的目的。
(2)便于节省企业物流成本。
节省企业物流成本对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力有促进作用。借助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升物流管理的运作速度,有效满足各个客户群体的需求,大大缩减产品的流动时间,节省物流成本,为企业开创一条新的利润来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资金基础。
(3)便于提升企业物流管理质量。
强化物流管理目的就是尽可能缩短商品流动时间,避免商品在流动时出现断货的情况。在物流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创建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能有效减少商品库存量以及残次商品带来的损失,逐步实现产品供应链整个过程的价值以及经营行为的最优化,提升企业物流管理质量。
2物流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薄弱。
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物流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如在国内经济主体也就是工业企业的运转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和存在感很显然都处于弱势状态,具体表现为承担工业所需原材料物流在物流总量中仅占17%的比例,第三放物流企业的权力十分薄弱,这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有严重的阻碍和制约作用。
(2)信息技术应用以及物流设备落后。
虽说目前国内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十分迅猛,但相较于西方大国来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应的物流管理设备都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仓库管理、物流定位、物流追踪等服务系统缺乏完善性。这种软件和硬件设备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而且也拉开了与西方大国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距离。
(3)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很多企业里负责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员工都是从企业内部选出来的,这些员工或熟悉物流领域,或熟悉信息化领域,但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很缺乏。通常,他们都需要很长的适应期和磨合期才能逐渐胜任岗位工作,所以,物流管理效率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加之,专业人才缺乏,使得物流管理信息化有关制度的建设也存在漏洞和缺陷,潜藏着很多隐患。
(4)信息化建设程度低。
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式落后、信息反馈速度慢、精确性低、内部信息共享与集成性较差。很多企业尤其是部分老企业,未能给予整体局面对物流管理展开规划与设计,企业现有物流格局存在模糊性,各部门要货计划、发货、调配等都缺乏完善性,使得库位常常出现调库和产品返修的情况,信息沟通困难,部门间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
3物流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利用的有效途径
(1)积极转变传统理念,注重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积极转变传统物流管理理念,创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注重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国家相关部门要积极创建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有关标准与流程,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指导,鼓励更多企业积极采取信息化技术,而且还可以给予企业相应奖励达到激励目的,让企业自觉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基于企业自身而言,应该在内部创建专门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部门,分派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化管理工作,多与相关上下游企业和部门沟通交流,汲取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2)全面强化网络建设,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
物流技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企业物流信息,实现对物流的有效监控与管理,为有关人员提供信息支撑。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构成要素很多,如光学、视觉、声音识别技术、条码技术等。要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就要有配套的技术体系,如电子商务、基础信息技术、信息化领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就是基础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业务自动化等处理、配送、库存管理等系统,实现对企业物流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3)加强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规划与培养计划,物流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为此,企业必须要坚持人性化原则,注重实效性,通过相应途径对人才展开继续教育和培训。主要可以分为3个教育和培训层次:一是强化员工企业文化培训,让员工逐渐树立较强的企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强化员工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培训,积极展开技能与业务培训,让员工快速掌握信息化技术;三是展开个性化培训,结合员工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展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提升培训效果。
(4)创建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信息分类别管理。
企业应充分借助信息资源、网络等现代化工具与技术,把制造商、供应商以及用户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物流管理所有环节的有效监控与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卫星定位系统、条形码等技术,提升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的特征、销售水平、客户来源等,制定配套的物流服务标准,在同一个产品系列里实施多种分配战略。实现物流以及供应链作业活动力的规模化经济效益。
4结语
篇10
关键词:中小型 物流企业 信息技术 正能量
1 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小型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供应链信息技术的落后将成为阻碍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大软肋。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服务种类单一、专业化程度不够、资金少、人才匮乏等多种因素影响,一直无法真正的⑿畔⒓际跞谌氲狡笠捣⒄怪腥ィ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为中小企业找到一条能够真正实现物流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就变得势在必行。
2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瓶颈
2.1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仍然是以单纯的运输和仓储为主,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与手段相比,我国的物流企业不仅服务内容和手段过于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流信息服务、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以物流管理软件为基础的物流增值服务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还没有或根本没有能力全面展开。
2.2 造成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落后的原因
(1)信息化意识薄弱,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较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在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业务没有必要使用信息化,只要有人,有车,有力气就可以做生意,产生利润,根本没必要投入资金实现物流信息化。部分企业虽然开始使用信息技术,但是信息技术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在仓储、运输、配送各个环节上仍以手工为主,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不能优化调度,有效配置。
(2)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中小物流企业资金、规模、技术及经营能力有限,没有自己的信息化人才,自己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可能性不大。而市场上的物流信息系统的价格居高不下,这对于低利润、竞争压力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一直是一个不小的困扰。
(3)适合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软件较少
物流信息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是难以统一的,加之缺少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标准,造成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成本极高。而中小物流企业的起点很低,资金相对缺乏,业务范围仅限于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方面,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物流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
3 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3.1 逐步发展网络技术
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逐步有计划的发展信息化。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因为条件有限,可以更多地考虑从发展初级电子商务出发,逐步实现信息化。企业通过整体规划,给信息化目标确立一个大方向。这并不意味着需要马上实现这个目标,而是在确定大方向之后,结合行业和自身特点,先挑选成效较明显的岗位环节和业务流程,实施一个功能相对简单,不完全涉及企业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系统。
3.2 引进车载GPS技术
GPS全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指通过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可以提供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实现以上的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
以我公司为例,我公司作为一家小型物流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员工不足200人,业务范围也比较单一,主要从事铁精粉及其它货物的运输、装卸,货物的存储等业务。企业本身规模较小,可用资金较少。但是经过综合考虑,我公司首先引入了GPS车载定位系统。利用GPS应用和GIS技术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的实际位置。它可以任意放大、缩小、还原、换图;可以随目标移动,使目标始终保持在屏幕上,利用该功能可对重要车辆和货物进行跟踪运输。对车辆进行实时定位、跟踪、报警、掌握车辆基本信息、对车辆进行远程管理,合理调度。大大提高了车辆运作效率。
3.3 引入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相传送,达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以完成会议目的之系统设备。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带宽的增加,远程会议系统已经开始走近我们中小企业,投入成本并不大。而引进远程网络会议系统,可实现多方远程视频会议、远程培训、通知下发、异地招聘面试、业务研讨的要求。除了节省时间、节约了因会议、培训而带来的旅途上的消耗之外,为中小物流企业带来了管理工作会议的便利,更节约了不少费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正可谓一举多得。
以我公司为例,由于在外省也有相关业务,驻外相关人员以前总是无法参加公司的相关会议,难以第一时间领会相关会议精神。或者是必须花费大量差率费用赶时间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后来,我公司利用PC、及时通讯软件、投影和高清摄像头通过互联网组成了简易远程会议系统,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异地会议的难题,仅三个月时间就节省了约9000元的差率费。
3.4 视频监控技术应用
借助数据录像技术,可实现对货物在分拣、清点、入库、仓储、出库及装卸等各个环节的监控。
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对物流仓储区域进行实时全天候视频监看和录像,对内部及外部各主要通道进行监控,随时了解物流仓储的实时运作状况,处理突发事件;行政部门可以了解物流仓储运作情况,提高物流仓储效率。同时还可以进行远程监控物流仓储过程,随时了解情况。
3.5 第三方信息平台的应用
通过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企业注册后将企业的信息到互联网上,可以提供服务和请求,从而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通过筛选后最终达成合作意向。企业获得了如此之大的物流信息,每年也只需缴纳少量的服务费。
以我公司为例,目前,我公司已经注册为物流点点通会员,通过物流点点通,我公司多次联系到了相关货运业务,在完成内部任务之余增加了额外的收入;不仅为企业年度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添砖加瓦,还有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为公司的做强做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3.6 建立物流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开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在中小物流企业中,大多数规模非常小,难以独立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建立物流联盟,采用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同维护。或者直接选择加盟成熟的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利用园区提供的信息平台,进行高效率的物流运作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4 结论
总之,中小型物流企业要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物流信息技术发展模式,要从自身出发,利用现有的条件,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将物流信息化和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可实施性,通过增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引进人才,协同合作等多种有效措施,让信息技术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物流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吴青云编著,《信息技术与应用》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