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0:1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美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在独生子女众多,他们一般受到两代人的宠爱,过度的家庭宠爱容易导致他们的情感和意志力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树立成功感受,在细微进步的过程中积聚起朝前走的动力,当他们获得了一点小小成就的肯定与鼓励后,必然会想要得到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对学生创造热情的激发,也是对学生潜能的诱导。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用感情去体验,能够保持稳定、长久的审美兴趣。
1.加强审美教育
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审美教育的开展,这样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落实。初中美术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克服上课的随意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但是也需要避免将学生向画家方向培养。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并且关注学生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如,在课堂上多开展美术欣赏,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感知视野;强化学生的编织、剪切、版画等一些手工课的培养训练,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仪表,用整洁大方的穿着和板书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和创造美术作品,如能够从线条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表现作品。教师不能给学生限定太多的规则,否则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学生作品中个性张力与内在活力的不足。因此,不论学生的作品所表现的是印象派特点,还是画面表现过于平淡,在讲评的时候教师都需要多鼓励学生,挑优点讲评,对学生创造性的一面加以肯定,以激发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想法。笔者最近几年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改革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2.美化育人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强化基础教育建设,不断进行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优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努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讲卫生、爱护学校环境的习惯。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向学生开展潜意识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重点与核心在于以情动人,而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甚至可以用静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感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在教学楼内张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作品中的父亲是一位生活贫困的老农;张贴王福春的摄影作品《建设者之歌》,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形象;张贴彭耘的国画山水作品,其作品表现的是对家乡山河的赞美之情;等等。学生看到这些作品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振奋、努力的学习精神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生在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也在接受审美教育,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会自然地得到提升。
3.引领学生发现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以学生的视角为基本出发点,调动与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尽量多地接受一些美术工具和材料,帮助学生提升美术运用技能,在潜意识中提升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师就是学生认识人类艺术美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引导者,其能够让学生了解美的表现方式与运行规律,从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方面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并最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创造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初一美术的学习内容是欧洲的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等,这个单元所选择的题材都是生活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普通事物进行观察,将生活中的艺术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依照自身的喜好收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让学生搜集要学习的作品创作者的生平轶事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品评作品。
4.深层次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特质
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对艺术课程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思想还不成熟,因此多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品评、看待,最初他们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得像的作品,对一些外形画得不那么像的作品完全不理睬,是这些学生觉得画得不像不美的作品却是教师要介绍的世界名作。受到这种反差思维的影响,学生会慢慢认识到艺术作品不是外观画得像就是好的。学生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后,就会突破表面的框架限制,探索作品表现的内在核心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时,需要选择一些内在核心理念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从而拓展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眼界,而不能够只是将学生束缚在一个纯粹的欣赏区间内。如,教师将徐悲鸿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会觉得很有气势,不自觉地就会对这些作品表示赞许。但是当教师将刘海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觉得看不懂,表现出非常迷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两位画家艺术创作风格的差异,以及各自使用的用色习惯和材料的差异。通过对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像与不像,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对自然美的一种追求,引导学生在感受画家创作的美好形象的同时,体会作品当中所存在的各种纯真动人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的情趣,并且从中感受到教育的思路。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作训练;初中美术
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为了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落实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要注重创新精神,即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作为站在基础教育前线的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又要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想要真正“授之以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应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扎扎实实地贯穿于课程中,在创作能力训练中运用多元化创作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过日积月累的创作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大门,有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兴趣是培养创作能力训练的动力
兴趣是一切学习成功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活动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课堂教学活动单一乏味,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求知欲、探知欲,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能力,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创作动力,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奇妙的墙》为例,在课前,我用吸铁石把9个一次性纸杯叠在讲台上,学生进入教室后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些杯子,有学生直接问:“老师,这是干嘛呀?”我说:“先保密”。上课后,我指着讲台上的杯子问有没有同学帮我换种造型摆法?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开始跃跃欲试了,2个同学摆完造型之后,我又把纸杯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想想看能否再摆其他造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争抢着做第二轮摆造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调到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思路被打开后,思维也活跃起来,再后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二、生活经验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切入点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美术创作训练内容的切入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他们的视角去发现、去挖掘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花的变化》对创作训练做铺垫,给自己的杯子设计花卉图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花卉图案知识展开讨论如何创作出有标新立异的设计图。学生们谈论的很激烈,有的说:“我在网上看见过把花卉概括成图案后再概括,让它简洁化,”有的说:“我看见家里有沙发靠垫的图案就是用点线面把花卉图案抽象化了。”他们把自己生活中见过的资源,在讨论中举例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我提醒他们不能照搬他人的创意,但我们可以采纳他人的表现手法加上自己的,这些资源都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因此学生容易迅速产生学习热情,加速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好奇心是培养创作能力的诱点
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燃烧学生的创意火花。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教学措施、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就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望,教学内容要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诱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欲望和创作冲动,从而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关注你、我、他》教学导入片段,我知道同学们课余会比较关注明星,也有自己的偶像。下面我们先做个游戏。猜一猜,他是谁?1.出示图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2.加大难度,猜他(她)是谁?A.B.C.先出现A图片,让学生试着猜,再逐步出现B、C图片,公布答案后揭示本课课题,开始教授头像的基础知识,讨论:你们觉得画肖像该从哪儿入手呢?……第一轮预热游戏开始就点燃了他们的热情,第二轮、第三轮难度的加大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再加上后面欣赏大师的一些作品,感受不同画家所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感受他们除了塑造人物相貌以外,还要塑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有的学生展示了用色彩表现同学的头像,有的是学梵高用粗犷的线条表现自画像;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给予学生赞赏的手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了满满的自信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奋发进取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丰富思维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养料
我们不能在美术教学中单一的束缚学生的创意思维,扼杀学生的艺术灵性,压抑他们的个性潜能,而是要做一个艺术的引导者,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推动他们的思维方式向前进,让创新思维不断获取丰富的养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在艺术的空间里尽情绽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仕女•簪花》第1课时临近尾声时让同学们商讨,下节课制作有个性的饰物,可以准备哪些材料,听着他们热烈讨论声中,教师可适当的点拨。有的说:“带根短点竹子和橡皮泥,橡皮泥做簪子上的装饰物。”有的说:“我家有粗毛线,可以先编织,再挂些纸折的花朵。”有的说:“可以用铁丝,再收集些彩色布条,我用来设计手镯。”有的说:“饮料瓶盖子或者直接饮料瓶剪切一下。”……听着他们五花八门的想法,我就建议还可以带些珠子串起来或者有同学会折五角星都可以做点缀,尽量把我们身边的物品利用起来,大家都很期待下节课的创意成品了。
五、营造氛围为培养创作能力壮胆
在创造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才能让学生大胆地释放创意思维。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的第2课时,要求学生了解、分析和实践“变体画”,课前我搜集不少艺术家在卢浮宫现场临摹大师作品的场景,做成视频导入,看看游客们走进卢浮宫的艺术殿堂里欣赏作品的同时,有着最令人羡慕的场景便是那些可以在现场临摹名画的画家们,虽然也有画家把名画彻底改的面目全非,但他自己还是画的津津有味,包括艺术大师也有临摹他人的作品,但是要让学生感悟到大师们在临摹作品时是有选择性的,不是一味的照搬照画的,他们的目的是“学”而不是“像”,然后让学生们选择一幅艺术大师的作品,体会变体画的实践过程。这同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欣赏过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动手了,有的学生改变了背景,有的学生改变了整体色调,有的是加大笔触的线条,有的是更加夸张,有的是运用彩纸拼贴的形式,再加以细节描画,大家都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画出了有特色、有个性的变体画。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体验改变艺术大师作品的机会,学生们既动脑构思,又有立意思考,使他们的创意思维在艺术空间里自由翱翔。哪怕学生的作业有点乱,也要尽量找出作业中的闪光点。
六、环保意识体现创作能力的另类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前在设计•应用课……需要带材料进行动手创作时,总有许多学生不带,并推脱是忘记了。现在我鼓励他们尽量从废弃物品中去寻找可用资源,如纸张方面,可以是包装盒、香烟盒、杂志或彩色的广告纸、报纸等;瓶子方面可以是他们喜欢喝的各种饮料瓶;并根据具体课程安排恰当的收集废弃资源,长久后发现他们对于收集废弃物品比较感兴趣,上课也很少有忘带了,给他们展示自己收集的废弃物品,比一比在本节课中是否会起到标新立异的的创作效果。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装点生活》,让学生们准备一只单色的塑料瓶当成花瓶,其他材料自己准备。通过引导教学,简单的示范,集体商讨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在创作环节中有的学生用家里废旧衣服对塑料袋进行了拼贴;有的学生用树叶、花瓣等对瓶子进行装点;还有学生用彩色广告纸折成三棱体、旧毛线做成点线面的效果装点瓶子……这样既节约又环保,学生们也在创作中发现废旧的物品,也能展现美的存在。
七、个性发展成为创作能力的独特性
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创作的作品也要具有独特性与新颖性。在创作训练时我向学生提出作业不要有“雷同”,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成了普遍现象。有的学生是临摹惯了,懒于动脑创作作品,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好,受到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不认可,而去模仿周边同学的作品。其实,我们只要对有创意的、有标新立异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而不是在一定的框架中进行评价,关键是谁的作品有独到之处,不跟随大流,那就是成功的作品。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有趣的夸张》,这课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为自己的好朋友画一幅夸张有趣的肖像漫画,在最终展示时,没有定性谁画的好或者像那位被画的同学,只以画中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完成这件作品。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很衡量一件作品的好坏,而是要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创新。
篇3
笔者对所在农村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二、学校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
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篇4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有不少关于人体艺术的内容,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它们,使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就是受黄色书刊的影响而走上犯罪歧途的。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填充。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孝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我在教学时准备了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美术欣赏中,我挂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较胖?”由这个问题引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审美观问题,而这种审美观也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楚王好细腰”,唐代由于贵妃杨玉环受宠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画中出现了丰满柔美的审美特点,《簪花仕女图》、《捣陈图》就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具体体现。在男性审美的问题上文学作品及绘画多以表现王公贵族与才子佳人为主,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就给了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现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儒雅才子、文弱书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气”作为对男性美的肯定评价。当然,这种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伦理学根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锦衣秀士、白面书生”这类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妇女挣脱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睐,也不再成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个性的健壮的男子汉,这正是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美最好的契机。
篇5
一、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创设情境可使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用在课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定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教学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2)用在课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由于年代的久远、国度的不同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甚至再现当年的情境,尽快获取真切的情感体验。(3)用在课终把课堂教学推向。如,教《回延安》时我先用多媒体介绍贺敬之是如何在延安由一位小战士成长为大诗人的,接着放映延安人民抗日的生动场面。借助多媒体手段的烘托和渲染,唤起学生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情和学习兴趣。
二、优化语文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手段。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鲜艳生动的图形,声像一体、动静结合的画面,界面可亲的学习屏幕,都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唤起其高涨的学习情绪,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教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放一曲《春之声》让教室里一开始就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然后展示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画面,再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置身优美的文化氛围中体会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的美。
三、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课件交互性强,界面丰富活泼,可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换方式,抓住认知时机,运用适时、适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如,教《桃花源记》时,我绘制了村中人“咸来问讯”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围着渔人问了些什么话。有学生这样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们过得好不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握着渔人的手问:“你们那儿的壮汉除了种田还干些什么?”借助画面,通过想象,不仅丰富了原文内容,而且使学生的想象力、分析力、创造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四、实现学生的主体渐变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存在于学生心中的内部驱使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兴趣能够使学生处于一种持久高效的学习状态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枯燥的内容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融合了声、光、色及新兴的科技,能够通过鲜亮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适当的音乐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让他们产生更为深刻的记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一举两得。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脑神经领域的生理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人类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半球所构成的,并且左右半球既有着明确的分工又存在着相互协作的关系,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构造。具体而言,人的左脑擅长于抽象逻辑思维,右脑则比较擅长于具体形象思维。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学往往注重对于学生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大脑的左半球运转来实现学习目的的,而右脑常常处于近乎休眠的状态。这就使得传统的历史教学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则听者昏昏沉沉,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就转变了这样的教学局面,由于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了声光色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听觉和视觉都进行了直接形象的刺激,使学生的右脑得到了运转,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有效拓展,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更加投入,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便于温故而知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不仅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还要学习外国历史,即古今中外的各国历史。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任务十分严峻,内容极其繁重,这对于学生的记忆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知识点的记忆问题成为历史教学必然要面临的问题。科研表明,单调乏味的重复记忆不利于学生记忆水平的提升。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研发现,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点的记忆有助于遗忘率的降低,能够提高记忆的稳固性。也就是说有意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记忆,有助于记忆效率的提升。相关数据也表明,单纯的听觉记忆所获取的知识点仅为15%,单纯的视觉记忆所获取的知识点仅为25%,而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进行记忆则能够获取65%的知识点。多媒体教学正是集视觉、听觉及多种信号传递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高效记忆,从而使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约时间
篇7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就是将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融合。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首先,这是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理论,同时积极创新课堂模式,从而深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形式,更是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其次,在信息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普遍应用,只有完善应用网络技术,才能够在信息时代,适应教学要求,提升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应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丰富教学模式和途径的主要要求,在这一教学模式内,实施网络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导、教师参与、师生良性互动的良好教育模式,这也是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师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技术,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升现代教育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最先进的现念指导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尽可能借助网络资源、科技手段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帮助构建、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方法分析
2.1塑造历史角色、深化情感体验初中历史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学与学习相脱节,初中历史教授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历史和古代历史,相对而言离学生成长的时间较远,这就容易造成学习脱节和理解脱节。而造成脱节的根本原因就是互动性和参与感太弱,尽管历史知识距我们较远,但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缩小距离,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整个历史教学可以更加生动的展现给每一个学生,而通过塑造一系列历史角色,也能够在深化情感体验的同时,学习和丰富历史知识。
2.2构建多元互动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厌恶和反感。而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一味输出教学观点,并不关注学生接受程度,也不在意学生反馈结果,整个课堂教学模式极不合理、极不规范。而通过多媒体这一教学形式,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形象化和直接化等一系列特点,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具体的历史氛围,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深层次的爱好,从而产生教学与学习的有效融合。
2.3真实再现历史变化,优化教学过程历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总结,内容较为生疏,而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真实再现历史事实,通过历史事实的具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大多停留在口头表达阶段,无论表述多清楚,但形象和具体化程度都远远不够。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发展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过程,及时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初中数学;有效结合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改的要求,对多媒体的应用更是越来越注重,因此,本文对新课改下多媒体和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知识最大的动力,更是他们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关键,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了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能够采用非常形象画面、图片、文字以及音频等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
正是因为这样,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时都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的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在多媒体上给学生们展示一下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点的物体,让学生对轴对称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从而更加积极的学习轴对称这一章的内容,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它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而且其中的知识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学生一定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正是因为初中数学有上述的特点,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比较困难,而如果将多媒体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就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更加形象,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时也不会觉得十分困难。另外,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直观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将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以及适合用在什么地方都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线段以及排列形式,并且将线段的概念和定理教授给学生,之后可以延伸到线段的位置关系,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类似线段相交、平行的事物,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之后再进行线段相交、平行定理的讲解,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两条线段存在的位置关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多媒体和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面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多媒体解决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向着抽象的方向转变,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思维和数学抽象知识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还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初中数学中的旋转、平移以及轴对称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只依靠教师讲解,学生肯定不会完全弄懂,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际的演示,可以会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旋转》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一个中心图形,边操作让其旋转边给学生讲解旋转的相关概念和定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旋转的内涵,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还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9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美术课堂教学;人文关怀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初中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过程性评价,
这种评价是以实事求是为依据,按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达到提高初中生人文体验、增强人文感受的效果。
由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初中课堂和高中课堂不一样,每节课时间不会很长,因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将形成性评价充分运用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我们每个初中美术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对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形成性评价教学,充分运用课本内容来讲解初中美术内容,还要通过课外知识来给同学们增加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形成性评价教学不仅能使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还能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适当的反应。
初中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理论又要重视实践。不管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要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将其作为教学的补充,还要将其视为教学的分支、内容。只有建立了形成性评价的体系,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联系才会更加紧密,教师才会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样能及时地接受新的知识,温习旧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美术的效率,以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质。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若干项标准中,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别强调要注重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培养与运用。但是,如何将理论的形成性评价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
用,并且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不断转化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更加主动地学习的人文关怀,是我们这个阶段应当首先解决的
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形成性评价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需要首先将初中美术课本中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有一个美的初体验,对美术有一种自己的欣赏态度。首先,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美术名家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在注重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的训练,重视在学习中对各种美好事物的学习评价;最后,初中美术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转化为人文关怀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点激活,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琐碎物件进行美化、升华,比如说在学习初中美术之后,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易拉罐可以剪成好看的花瓶,不同颜色的废旧塑料带可以制成彩色风筝等等,就是将同学们学到的、感受到的转变为自己的小发明,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要想使形成性评价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得到巩固,必须注重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注重艺术课堂教学被激活的实践过程,加深对初中美术教学理念的新认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有状况,使艺术课堂的人文关怀价值得道初步体现。
参考文献:
[1]罗绍喜,沈玉顺.论在美术教学中构建成成性评价体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2011-04.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学科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快速机智地发掘法制内容,随时、顺势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从而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进行无缝衔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效果呢?经初步探索,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深钻教材,善于发掘美术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一些人认为,能在初中美术课中进行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的资源十分匮乏,其实,所谓的资源匮乏,准确地讲指的是灵活把握知识,勤于动脑的匮乏。如果我们勤于动脑,深钻美术教材,将初中美术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图片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材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下)“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第9页彩图时,教师可以联系春天大自然的景象,顺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借此告知学生要多了解环境保护法,不要乱丢垃圾、废渣,要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干净舒适。又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第1页展示出土的古代玉器、彩陶、青铜器图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文物的习惯,告诫学生在参观文物时不要在文物上乱涂、乱画、乱刻,甚至销毁文物。
二、选材贴近生活,拓展美术学科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内涵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在渗透法制教育时,教师应当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将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这样就会发现非常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读书与藏书的情结”第7页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学生读书的情景,联想到今年班上来读书的学生是比上学期多了还是少了,并分析增多或是减少的原因。此时在和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轻松渗透《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此外,面对失学的同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寄语卡片”的活动,以表达对不能来上学的学生的关心之情,在这个活动中,可用旧挂历、杂志、报纸等做卡,以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这一过程又可顺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美术课堂,不仅可以拓展美术学科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内涵,还能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亲切,从而使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创设氛围,在启迪学生心扉中渗透法制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法制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或靠教师念经似地照本宣科,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得毫无兴趣,教师讲课也毫无动力。因此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会在启迪学生心扉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如讲授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4页《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设计・应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欣赏人民大会堂、“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办公环境的设计、住宅的客厅设计等不同的环境设计作品,同时,在引导学生以艺术家的敏锐眼睛捕捉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体会环境艺术形式表现出的自然与人之间形成的和谐美时,创设氛围,顺势渗透《环境资源法》,讲述合理保护、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作用。
四、善于联想,随时随地捕捉“法”的身影
在一个法治较为健全的社会里,从广泛的意义上讲,法就在你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联想,一段话,一个词,一张图片,都可以捕捉到“法”的影子,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如,讲授(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第19页“剪纸的意蕴”一课时,因为剪纸于2009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所以在这一课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第3页时,从苹果公司掌上电脑、台式电脑的设计中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五、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课堂是普法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法制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多动脑筋,多发现,多创设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这一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培养出知法、学法、守法、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才能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英对照)》 法律出版社,2003(2).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安利民.试论初中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征[J].新课程(教研),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