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3 22: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壮大的。经1998’年专业调整“土地规划与利用”和“土地管理”合并,改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据统计全国已经有80多个院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开发、土地利用以及土地保护等问题的日益突显,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随之壮大。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是由农业院校的土壤专业演化而来,到现在侧重于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各具特色专业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诞生初就与市场紧密接轨,是一个应用型的本科专业。专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要求,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有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本文以韶关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以下土地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地质、地貌、土壤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及土地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具备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土地和房地产管理工作中的能力;③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和房地产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④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全国80多所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具特色,但在课程设置上有三个方面的课程:一是专业主干课程。二是技术类课程,三是特色课程。
专业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土地意识,让学生掌握土地作为资产性资源和资源性资产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及在土地和房地产交易的准则和我国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知识。主要课程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不动产估价、土壤地理学和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等。
技术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土地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土地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运用测绘仪器、卫星和航空影像及GPS等设备和材料进行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表达,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快速、高效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主要课程有:地图学、测量学、遥感技术和地形绘图等。
特色课程是根据地方特色和院校特色而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与当地市场需求更加切合的人才。如在专业中设置有创新学分,让学生以土地管理实务作为出发点,在外聘实践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综合的实际土地管理工作的任务,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使学生都能有实践的机会,在不同单位和企业,已实践单位和企业的评价作为主要参考标准,对学生的就业去向做评价。
三、突出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四大块:一是国土资源局及从事土地和房产管理工作的事业单位,如土地储备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信息中心等;二是土地、房产估价企业;三是房地产开发、策划企业;四是测绘单位和企业。
基于此,学校大力开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建立十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涉及国土、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土地和房产估价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测绘企业和单位。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能够提供相关课程的实习实践场所,还能提供综合实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实践基地的需求实施。
篇2
关键词: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下变得日益严峻。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就业市场更是一片萧索,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怎样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建设高质量的就业实习基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业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可供高校毕业生参加毕业实习活动的企业,校企之间通常以签订协议或合同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就业实习基地是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纽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对于各高校而言,探索出合适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的功能定位
1 就业实习基地应成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就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它以开放式、宽口径的方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既给学生提供了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就业实习基地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校在市场导向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就业实习基地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成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2 就业实习基地应成为大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太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失。首先,毕业生在就业实习基地接受内容丰富的职业教育和生动实际的专业技能教育,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毕业生在就业实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形成理性的求职态度,最后,毕业生通过就业实习可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找出自身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为进入职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3 就业实习基地应成为用人单位吸收人才的重要平台。企业都希望能够高效可靠地招聘到自己满意的人才,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用人单位组建了自己的“预备役部队”。通过考察毕业生在就业实习基地的表现,用人单位能够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发现符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减轻招聘和培训员工的负担,打消对招聘对象的疑虑,减少企业的用人风险。此外,企业通过接收毕业生实习,一方面可以扩大自身的影响,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由于和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就业,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
1 具有专业相关性,能满足就业实习的要求。建设就业实习基地时,高校应当严格把关,尽可能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性较强的企业作为基地单位,以充分保证实习效果。如在选择物流类专业就业实习基地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机械、设备、技术人员等指标是否具备承担物流类专业就业实习的条件。
2 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水平。就业实习基地必须具备一定规模,应多为大中型企业,能对学生实习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实习生活条件设施,能持续、稳定地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同时,企业在本地区或本行业内还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实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就业实习基地应尽可能位于距学校较近的企业,这样的意义在于不但可以节省实习经费,保持学校和企业经常性的联系,而且对实习学生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安全都会有更好的保障。此外,具备条件的学校除了考虑就近的地区,还可以选择一些就业需求量大的地区和城市,做到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相辅相成。
三、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的模式构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直面市场,以新思路、新理念探讨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在就业实习基地的模式构建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就业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就业实习基地是否稳定对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学校和就业实习基地保持持久、密切的联系,企业就会关心我们的学生实习,学校也可以事先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周详的实习计划,保障实习质量。
维持就业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要以信誉和情感为纽带,但单靠信誉和情感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必须注重和企业互利双赢,如果能通过以校企双方的产学研为桥梁进行合作,则可以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就业实习基地。
2 正确认识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实习企业间的关系。在就业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不仅受学校的约束,同时也受到企业的制约。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是对学校学习阶段的延伸。实习期间,学校应全程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并和企业一同对实习生进行考核鉴定,学校和实习学生仍然存在着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实习学生与企业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而不是正式的企业员工。尽管如此,学生在完成就业实习任务的同时,也要遵守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不能姿意妄为。
3 注重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学校应经常与就业实习基地保持信息交流并开展积极密切的合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就业实习基地的相关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学校还可以聘请就业实习基地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请他们为学生作报告,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不断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另外,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寻找校企双方能够合作的项目,开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4 关注对实习学生的权益保护和安全保护。学生在企业实习,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和维权意识,权益十分容易受到侵害。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既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也无法纳入合同法的约束范畴。因此,学校一方面应该与就业实习基地签订协议,规范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四、我校物流学院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经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学院已建立就业实习基地20余个,其中长沙金霞经济开
发区物流实习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基地。
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十大重点省级开发区之一,是长沙市物流产业唯一的核心园区。目前,已有长沙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加拿大恩瑞国际集团等数十家企业人驻园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和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产业化合作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学院共为开发区内相关企业开办物流人才培训班8期,开发区内相关企业接待学院学生实习600多人次,双方开展了12个科技合作项目,其中10个已经圆满完成并投入实际使用。通过合作,双方取得了以下成效:
1 提高了校方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制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区及园区内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出具体的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满足开发区及园区内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所培养的毕业生不需要见习期就能够直接为园区的企业服务,缩短了人才开发周期。
2 提高了校方学科建设水平。通过产学研合作,学院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40余篇。依托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的物流学科被国家财政部认定为优势特色学科,并专项投资350万元,建设了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现代物流实验中心”。
3 增强了开发区企业的竞争力。过去的三年里,开发区及园区内企业有100多人通过了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有40多人获得了国家注册采购师专业资格证书,有30余人考取了物流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园区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篇3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领域与国际接轨程度不断紧密,在此多重因素的推进下,大多数高校原有的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方面不断转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细化,多数学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增加与设置并不能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需求,在此情况下商务英语便作为独立的一个专业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设立。2014年国务院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愈加受到传统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一员,安徽三联学院一直跟随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坚持人才培养贴近社会经济建设的原则。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经过多年办学积累,在学校及学院两级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外语学院全体教职员的共同积极努力,2013年教育部批准了学院申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50262),并于2014年开始招生。作为新开设的本科专业,我院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在开设初期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学科建设有很多方面亟待提高和加强。笔者旨在通过对我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开设初期的若干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尝试提出合理建议和发展策略,推动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积极配合学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同时为同类院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建设提供参照。
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建设
我国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多为高职高专院校,由原有的专科层次英语专业转型而来。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800多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课程。传统院校中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不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院是安徽省本科院校中较早成功申报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之一,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始建于1997年,最早开展的是英语专业专科层次的教育,2002年拓展为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两个专科专业,2004年新增文秘英语专业,2008年学校升本当年,英语专业成为学院首批的五个本科专业之一开始招生。历时十七年的发展和积累,外语学院英语系已发展成为拥有1个本科英语专业,2个专科英语专业,在校本专科学生共计800多人的系。由于有着十几年商务英语专科人才培养及多年本科英语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外语学院申报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安徽三联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得到提升,学科建设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作为一名在学院执教商务英语专业多年的教师,经过长时间教学积累和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学校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在建设和发展初期有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提高和加强。
3.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开设初期面临的若干问题
3.1人才培养目标。
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严格遵行教育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传统的英语语言为主,培养规划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着重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制订培养计划,并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细化、专业化,传统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其商务和贸易知识的储备僵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新建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3.2师资力量。
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不仅要求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应用技能,而且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商务知识储备,丰富的商务、财经、贸易、外事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目前专兼职教师共计一百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硕士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这支教学队伍同全省同类院校相比,可以说是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高职称人数较多,学缘结构较合理的优秀教学队伍;该教学队伍曾于2009年被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样一支教学队伍,完全可以满足传统英语本科的教学需求;但对于新建设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而言,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提高,比如大多数教师都是英语语言文学或是外国语言学等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地学习商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贸易和金融方面的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这样将来在给商务英语本科生进行实践教学或是进行少数应用型极强的课堂教学时就捉襟见肘。虽然该教学队伍中有一些教师毕业于国际贸易专业,或是辅修过这些课程,还有些教师的确从事过外贸工作,但这样的教师毕竟是少数,造成现有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均衡。
3.3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多数高校在对相关符合能力的内涵把握上仍然只是重语言,商务能力作为标签被置于补充地位;与之相应,课程建设也是多数英语类课程与少数零散商务类课程的简单相加,将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课程并不多见”。按照传统英语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指导,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大多数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与操练,主干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英语语言学、英汉互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适当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分配的实践相对不足,课程之间没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且有些全校公共必修课程过多地占用专业课程的时间,这必将导致学生对这些应用型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影响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效果。
3.4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传统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重点应该利用在校时间学习语言的技能,积累语言本身的要素,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后期还应当到企业中参加必要的顶岗训练。安徽三联学院及外语学院本身一直都致力于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投入大量的精力,开拓为数众多的校外实训基地,旨在为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发挥学校所学知识搭建桥梁,做好准备工作;为学生在校的学习与今后社会上的工作创造无缝链接。但是现有的实训基地名目繁多,行业宽泛,可以满足传统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实训,但对于新开设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实习基地缺乏针对性,另外现有实训基地中针对商务英语本科生的实习导师不能满足需求,缺乏固定性。
4.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开设初期的发展对策
4.1紧随国家教育政策引导,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安徽省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的出台,安徽省经济格局的发生重大调整,大量外资企业融入安徽,本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逐步上升。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贴近本省实际,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宏观的国际视野,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熟练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工商管理学、国际商法、应用语言学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谈判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4.2完善商务英语师资团队建设机制。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语言技能和系统的商务知识之间的关系不平衡,是大多数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师资建设中的难题之一。理想的商务英语本科师资团队应该是一支学缘结构合理、教研能力较强、知识结构平衡、商务实践经历丰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师资团队。对于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来说,其中不少条件本身就已经具备,但如何让现有的师资知识结构平衡和拥有丰富的商务实践经历,具备较强的商务实践指导能力,是师资团队建设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商务英语师资团队的建设,首先,培养“双能”型教师。学校应当制定具体措施,如“教师学术假期”,“教师实践假期”,给教师提供一学期或者一年的期限,到国内一些经济贸易大学进修经济学、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实践假期”,让教师在具体企业中工作一年或者半年,并让这样的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由此一支具有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就势必有了保障。其次,商务英语教研的学术梯队建设。该师资团队建设中应该包括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中青年教师,等等。再次,要使该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合理化。该团队中每位教师应具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工作经历,这样才能给予参加不同商务行业实训的学生以指导。同时,该教学团队应当成立教研小组,如国际贸易教研小组、外贸函电教研小组、商务谈判教研小组等,不同的教研小组最好定期进行教研活动,鼓励出台具体的案例校本教材或讲义等。
4.3优化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在原有的商务英语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上做出科学合理的改动,在不影响语言技能课程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全校公共必修课课时,以此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量和学分权重,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商务英语专业的技能课的教学和学习。建议增加学时或是学分权重的科目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英语谈判、外报外刊选读、英美文学、语言学概论、英语国家概况、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商法、会计学原理,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到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让跨学科课程有机结合。
4.4大力拓展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和外语学院应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在原有众多的校外实训基地中筛选出适应商务英语本科生实习的实训基地,努力拓展更多针对性强、资质好的公司作为实训基地供商务英语本科生实习,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其二,在确定好一定数量的商务英语本科生实训基地之后,学校和学院制定出台相应的《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实训导师遴选条例》,以此促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定期让校外实训导师进校授课,或创造条件邀请校外实训导师和校内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交流,以此提高本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5.结语
篇4
关键词:信息安全;培养知识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247-02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Undergraduate Direction
FENG Wan-li, GAO Shang-bing, ZHANG Yong-jun, LI Xi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lonogy, Huaiyin 223001, China)
Abstract: For the issu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iplines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quo, information security discipline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role of education are analyzed.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aised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of knowledge, reflecting that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omputer and mathematics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disciplinary, presenting teaching practice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culture knowledge systems; teaching practice
1 引言
教育体系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科学进步的基础。目前高等院校正在大力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与之伴随的黑客攻击、病毒肆虐、计算机犯罪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它们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信息安全方面的巨大挑战,这些问题已经对我国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然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学能够培养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学生,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面对整个社会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信息安全教育理应值得高校的关注和探究。
2 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
随着计算机在军事、政治、金融、商业等部门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如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受到破坏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并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和计算机科学的热点研究课题。然而,目前影响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无政府状态,使Internet成为一个不安全的网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对信息安全的要求。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每年因利用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普通经济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机病毒已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黑客”入侵已成为危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普遍性、多发性事件。例如: 2000年2月7日起的一周内,“黑客”对Internet网站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著名的美国雅虎、亚马逊、伊贝等8大网站相继被攻瘫痪,造成直接损失12亿美元。
可见,目前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面对如此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3 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现状
2003年27号文件明确强调了要采取措施“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加全民信息安全意识”。2005 年教育部专门发文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从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体系研究、信息安全博士点硕士点建设、稳定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促进交叉学科专业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新机制、建立信息安全继续教育制度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国内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相关课程建设工作开展迅速,目前全国约有50所高校设立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5 所高校或研究所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至少有三个出版社组织了国内专家编写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系列教材已经陆续出版。2004年7月在四川绵阳召开了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与研讨会,2005年10月在云南大理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三次研讨会针对高校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发展及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交流,在总结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人才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和产业发展育体系,整合信息安全教育资源,解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与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亲身参与了2006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的信息安全高层会议,该会议参与对象主要包括省内外设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高校。会议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国家信息安全权威专家和国家保密局领导发表意见,二是各个高校人员热烈讨论自己学校的在信息安全专业建设上的成绩和不足。
大家普遍反映在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学科范围不清、领域不明,专业设置比较杂乱,课程体系不够系统。一方面,这是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兴起和发展的必然现象,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各传统专业拓展到这一新领域的蓬勃的积极性,是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旺盛生命力的表现。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样的格局长期不加以改变,必将影响到它的健康发展,结果会导致跟不上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需要用战略的眼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规划信息安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4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4.1 信息安全人才保障体系
面对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求以及我国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不足和未来的严峻挑战,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势在必行。信息安全人才保障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但要求拥有足够的信息安全专业 ,更要加强信息安全学科的建设。
4.2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安全保障建设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科研、工程、管理、执法等多方面的人才,而且这种需要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面对信息安全人才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信息安全从最初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交叉而成的技术性学科,已经朝着涉及管理学科、法律和伦理道德等跨门类的综合性学科发展。
信息安全学科是紧密围绕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它更偏向于一门工程学科。信息安全工程的本质是要了解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并提出和采用恰当的综合保护措施,包括从技术和管理上来控制这些安全威胁。
信息安全学科的这个特点使得现有的几个相关一级学科都不能单独覆盖,也造成目前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设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四个一级学科下的分散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安全学科内涵模糊、主干专业课程体系不清、建设资源不集中等问题,影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和推进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依靠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学科设置和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信息安全列为一级学科,可以起名为“信息安全科学与工程”。它的科学性不仅包含了涉及密码学的数学理论和安全计算理论方面的研究、计算机和网络本身的安全体系结构理论等,而且可以涵盖在系统层次上的信息安全保障理论、安全评估理论和安全管理理论等。
5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
200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淮阴工学院创建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设有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学校在国内目前仍然是少数。由于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应当具有一些基本条件: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检验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标准是毕业生质量。因此,我们在制定办学思路时必须要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办在计算机学院,经过两年多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以学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同时加强数学、物理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优良的品德素质。这一办学思路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国家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的好评。
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因此办学的思路也不相同。例如,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计算机系,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通信系,也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有的学校把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办在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认为,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研究的是信息的安全尤其网络信息的安全。在现今社会,信息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传送的。因此,学生必须首先学习计算机尤其是网络方面的内容,否则便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现今流行的信息安全技术。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淮阴工学院关于信息安全专业方向的办学思路。体现了信息安全的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体现了培养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思想品德方面和数学基础方面都设有常规课。为了体现硬件系统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在信息安全中的基础地位,除了常规的硬件类课程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外,分别增设硬件类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类课程: “Linux操作系统”。为了体现其它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开设:“密码学”、“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病毒学”、“软件保护技术”、“数据恢复技术”等课程。为了体现网络技术的在信息安全中的特色,特地开设:“网络互联与路由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在实验方面,主要课程都开有实验课,并且其中部分课程开设课程设计,比如密码学的“加密/解密课程实践周”。
6 教学实践
2004年,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计划招生70人,考生多,质量好。录取的学生起点高,所以教学活动比较顺利。与此同时,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承担着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科技局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教学促进了科学研究,反过来科学研究也促进了教学。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说明我们的办专业方向思路和课程体系是合适的,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受到省市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的好评。但是,我们创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时间短,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对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的办学规律还没有全面掌握。因此,可能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发现。
目前信息安全方向的教学老师都在建设网络课堂和申报合格、优秀、精品课程,这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和老师对教学的研究热情。
7 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办专业方向思路,我们形成了淮阴工学院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教学计划正在执行过程中,目前执行的情况是良好的。我们将会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使之更适应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密码学教学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31-133.
篇5
【关键词】本科专业建设;要素模式;过程模式
0.引言
专业面对大量学生,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1]。研究表明,现阶段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不是供给过多所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2]。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本身的问题[3]。
1.基于要素的专业建设模式分析
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建设模式或思路可以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提炼来进行探究。对CNKI数据库中1999年至2011年12年间核心期刊登载的合计114篇本科专业建设专题文献(篇名中含有“专业建设”一词)进行内容分析表明:现有相关文献主要围绕专业的目标、课程体系、师资、设施和设备条件等要素来探讨专业建设问题,以基于要素的模式来指导专业建设,这种模式聚焦于专业建设的要素条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于要素的专业建设和评价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的最大认识误区是将长期持续的专业建设工作当作一项达标即可的短期任务来完成,似乎达到了某个特定标准后,专业建设工作就结束了,这种误区容易导致“重达标轻建设”的后果。
第二,专业建设是个多样化的过程,不同高校内外部环境条件各异、不同专业性质各异,专业建设中各要素的情况也都千差万别,使得相关要素在不同专业间、在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间均不具备可比性。按照要素模式来进行专业建设,成功的经验难以推广;按照要素模式来进行专业建设的评估,难以体现专业建设的真实水准。
2.基于过程的专业建设模式
图1 专业建设过程
Fig 1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基于过程的专业建设模式基本思路是:首先,识别专业建设必须的所有过程;其次,明确这些过程的输入和输出,输入从哪里来、输出到哪里去,各要达到什么要求;再次,为实现过程输入到输出的转换,确定各过程需要的资源投入、需开展的活动及其方法;最后,通过保障和改善过程的资源支持、不断监控和改善各过程的活动和输出质量来实施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包含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素质与能力确定、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四个依序展开的子过程。
2.1专业设置与调整
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学校内、外部条件及其变化发展的分析,明确所开办专业的特征。过程的输出主要包括专业、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规格。其中,“专业”指的是什么专业要开设,什么专业要撤消;“服务面向”指的是所开办专业主要为哪个社会领域(如地域、行业等)服务;“定位”指的是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规模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指的是该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特征。过程的输入主要包括国家有关的政策、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特征、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状况、办学条件及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等。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过程中要动态地根据过程输入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输出。
2.2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确定
专业素质与能力确定过程主要的任务就是对特定领域、特定层次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过程的输出主要包括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过程的输入是专业的面向、定位、规格要求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等。
2.3 培养方案设计
培养方案设计过程的作用是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编制教学进程计划,使之与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相协调。过程的输出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其中,教学方法指的是由课程组合特点与教学进程安排所决定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方式。过程的输入除了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而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方案设计过程应当跟踪专业内涵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对课程等要素进行调整。
2.4培养方案实施
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就是按照设定的培养方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塑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追求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创造相关学科领域的新知识、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办学能力的提升。培养方案实施过程涉及到的活动主要包括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专业师资队伍的组建与发展、课程与课程群的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专业建设效果的跟踪、调研与反馈等,教学活动及教学质量监管与控制等。
2.5过程运作的资源支撑
专业建设各子过程的运作离不开相关资源的支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与时间资源,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教学与研究基础施投入,行政管理资源等。
3.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目前本科专业建设的要素模式,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专业建设的过程模式,可以为专业建设及其持续改进、效果评估提供基于过程的一般性框架,具备很好的通用性。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围绕过程的进一步细化、基于过程模式的质量控制、效果评价、统一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来开展。
【参考文献】
[1]赵一鸣.重点专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43-47 (Ch).
篇6
1职业胜任力理论与就业能力培养的耦合性
“胜任力“一词最早是在197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McClelland提出,本意是通过“胜任力”来衡量从业者在某个领域认知及行为技能程度特征。从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视角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奠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职业胜任力理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具有耦合性的。
2职业胜任力视角下电子商务专业就业能力培养路径设计原则
2.1以生为本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围绕学生需求”的原则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塑造,为学生终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对接行业标准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首先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顶层设计中必须紧跟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适应行业岗位的任职需求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并开发具体的实践项目。2.3侧重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第二课堂、教师工作室多维度、多层面的塑造和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应用能力、电商运营创新设计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
2.4借力产教融合
本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立7年以来,一直在走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子,深度合作了本地区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引入真实案例进课堂,实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当前,产教融合已成为专业自我发展及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下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培养,提前明晰并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3职业胜任力视角下电子商务专业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的实施
遵循职业胜任力理论,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完成电子商务专业就业能力培养过程(见图1)。
3.1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需求
充分的调研是了解行业需求的必要环节,是设立正确客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的重要前提,通过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梳理行业岗位需求,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3.2邀请专家论证,确定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重点依托市场调研获得的数据信息,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结合,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同时,邀请校外专家、企业专家、行业专家进行论证,制定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3.3尝试多措并举,实施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维度分别推进,通过校内环节主要实现职业认知学习以及职业基础技能的培养;通过校外环节,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潜力与职业复合能力的培养(见图2)。3.3.1课内: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抓手,打造真实工作情景的课堂革命2015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入选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以及教育部规建中心产教融合试点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中结合自身特点,同时顺应学校的整体转型战略部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成果导向(OBE)、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校企合作4类不同模式的应用型课程,共计11门,覆盖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部分专业骨干课程。在上述课程建设中,积极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带领学生在课堂中认识企业真实项目,了解企业工作过程,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为职业认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3.3.2课后:以小组项目化演练为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关注实践能力培养。课上有限引领,更多是启发学生在课下完成项目的实践,在组织形式上设计了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研、策划、实施、评价等过程,完成项目实践要求。课下项目作业弥补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效补足了课上教学的缺陷。3.3.3课下:以综合实训为依托,完成职业基础技能的纵深型发展为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在第2、3、4、5、6、7六个学期,分别设置了综合实训环节,即在本学期理论课程完成后,利用两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围绕本学期专业核心课程研究进行综合实训周的演练。如:开设在第4学期网络营销综合实训、第5学期客户关系管理综合实训等。通过实训环节,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是对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商运营、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模块的培养,学生掌握相应岗位的职业基本技能,为职业基础技能的纵深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综合实训周的设计本着宏观—微观,整体—个体的思路进行,大一是培养学科基础,实现专业认知的阶段,通过电商沙盘综合实训使学生对电商运营的全流程有初步的了解,在校内完成。到了大二、大三逐渐引入企业项目,着力培养学生对于各电商模块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学生从校内逐渐走向校外,学生到企业中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与人交流和沟通,做职业发展潜力的塑造。除此之外,和职业相关的人际交往、组织领导、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就业能力,都可以在这个环节得到培养。3.3.4校外:以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为平台,激发学生职业创新思维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见习和实习是学生接触未来职业场景的真实演练,高度反映了在真实职场中的各类情景。电子商务专业通过互联网平台等,主动监测学生在校外实践实习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和纠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有效纠正学生由知识体系向技能体系转变中的一些不当行为。第一,通过上述追踪和调查,可以直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表现的评价,根据用人单位的实时反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修正,以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第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适应岗位及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乐观向上、开放包容的职业态度。第三,鼓励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加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积极拓展自身的人际网络。
3.4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了校、企、生三方的合作共同体,由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本人三方各自完成,实习结束后,校、企、生三方分别对本次实习情况给予评价,按照一定比例合算作为该生本次实习成绩。在该体系中,明确了实习全过程以及实习结束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等问题。企业为了寻求高校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愿意与高校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同时为企业储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重视企业、学生、社会等方面的反馈情况,定期走访,获取一手数据信息,通过反馈信息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转变不健康的就业观念,帮助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鼓励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厘清自身的职业特征,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的规划日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质量。
3.5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也是重要保障。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在师资上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教学队伍年轻化:本专业共12名专任教师,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0%以上。青年教师善于敏锐捕捉行业发展动态,探索新兴行业模式,带领学生尝试产品在各类新型平台运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具有独特优势。(2)双师资格普及化:本专业具备双师型资格教师11名,占90%以上。其中高级电子商务师3名、跨境电商师2名、新媒体运营管理师2名、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师6名。双师型教师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坚实基础和后盾,是行业背景教师的引领,是高质量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保障。
4结语
以职业胜任力为视角,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就业技能的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几年来在专业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认识到专业的核心实践能力就是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通过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搭建、深度产教整合多项举措的推进,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当然,尚有不足,未来的专业建设方向将依旧在此目标上继续推进和前行。
参考文献
[1]戴理达.全球竞争时代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对接职业胜任力的路径研究[J].教育导刊,2019(3):82-88.
[2]林栋.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0(15):75-80.
[3]张宝玉.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0(8):29-31.
[4]冉爽,蒋水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重庆市市属高校的调研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5):75-83.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A].2015-10-23.
[6]雷晓斌,李娜.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索——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107-112.
[7]苏显春.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2):60-63.
篇7
1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核心课程分别进行整合。各门课程应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早期接触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渗透,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增强预防为主的观念,加强文、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注重人际交流,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体,通过自学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为了让学生早期、反复、多次接触临床,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融合,设置“基础医学PBL课程”和“临床医学PBL课程”。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课程整合
1)课程整合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系统整合为手段、以人体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整合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人文科学等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
2)课程整合的实践:从生命科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三方面进行课程整合。生命科学课程整合: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整合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将“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单设实验课“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每一个系统的教学都是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为后期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基础医学的9门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有关学科的总论部分)、“呼吸系统基础”、“心血管系统基础”、“消化系统基础”、“泌尿生殖系统基础”、“骨骼、肌肉、皮肤、头颈、神经系统基础”“、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基础”和“感染病学基础”。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整合为“系统形态学实验I”和“系统形态学实验Ⅱ”。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整合为“系统机能学实验I”和“系统机能学实验II”。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根据临床医学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设置必修课程。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有关学科的总论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将“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整合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将“传染病学”变更为“传染性疾病”。将“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整合到“实验诊断学”中。增设“临床实践技能”“、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为必修课。
2.2自主学习
促进医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信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选择;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强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是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配备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要提供各种必要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教学场所;要建立各种教学实验室和教学基地;要提供学生学习和自学用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要给学生讲清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复习前期已学习的相关知识,并指出与本课程的联系;检查学生是否学到应学的理论知识和必需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提供知识的信息来源和参考资料目录;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给以咨询和反馈等。学生的责任是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判断个人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鉴别学习资源;决定学习顺序和学习节奏;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注重管理好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信心和学习毅力等;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2)自主学习的实践。在教学计划中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列入计划,设立讲授学时和研习学时。研习学时占讲授学时的比例:专业基础课程为15%;专业课程为25%。通过自学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方案一:研习学时的2/3用于课堂自主学习,1/3用于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换位教学或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案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习学时全部用于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换位教学或其他形式的教学(如微课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编写课程学习指南,其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要点、提供学习课程主题的相关信息;讨论自主学习的考核标准,制定“自主学习规范”。
2.3PBL教学
1)PBL教学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以自学为基础、以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TBL)为主要形式,多学科知识整合和应用,教师是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授课者。
2)PBL教学的实践: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设置“基础医学PBL课程”和“临床医学PBL课程”。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行基于团队的学习,按照自学、讨论学习和应用知识训练分成三阶段的模式开展PBL教学:第一阶段自学,围绕某一临床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独立学习;第二阶段讨论学习,学生通过自学,首先独立完成案例测试答案,然后学生以小组团体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检索资料,归纳出小组的测试答案,各组公布答案,讨论之后得出大家认可的答案,教师对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第三阶段应用知识的训练,教师提供一系列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测试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间讨论,教师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PBL教学评价表,评价表包括导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导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四部分。
3总结
篇8
关键词:常见中草药;野外;实地教学;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44-02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在新药开发方面,由于化学药品的开发费用昂贵,且毒副作用大,近年来人们已把目光转而投向中草药等天然药物。因而在药学本科专业中开设常见中草药课,可让药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常见中草药知识,弘扬祖国医药,为其将来从事中草药研究与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校药学本科专业是新升本科专业,缺乏本科教学的经验,也没有供教学用的中草药药园和标本陈列室,但我校处于井冈山区域,由于井冈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因而我们本着从实际出发,把常见中草药课教学放在野外实地进行,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常见中草药知识,且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这样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真正达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深化的教学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08级药学本科专业(45人)和2009级药学本科专业(76人)学生。
2.教学方法。选择2008、2009级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每届学生进校第4学期开学后的第10~12周左右按制定的野外实地教学方案进行为期一周的常见中草药野外实地教学。具体做法:学生进校第4学期开学后给他们每人发一本我们整理后的《江西草药》,让他们自行学习。在每次进行野外实地教学前1个月,我们还要专门到实地考查教学地点和路线,考查中草药资源是否丰富,在行进中是否安全。在进行常见中草药野外实地教学前2~3天,给他们进行一次3学时的常见中草药讲座,在讲座中主要针对我们拍摄的本地一些常见中草药进行讲授,让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并把图片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再去温习。进行实地教学时,10~20名学生为一小组,每组由2名带教老师带教,按预先采点的路线行进,带教老师一路带领学生识认中草药,每遇到一种中草药就介绍一种,从中草药的形态,生长环境,如何辨认,采集部位及时间,性味功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在每天完成小组教学后回到住地,下午5点左右,还要集中一起授课,利用在野外采集的标本,由一名主讲老师进行讲授,这样让大家加强记忆,还可以让在分组采集和辨识中没有看到的同学进行辨识。
3.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价。为了检测常见中草药野外实地教学的教学效果,学习结束时,采用问卷调查请2008、2009级学生对野外实地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二、研究结果
笔者对野外实地教学的教学情况发放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表,共121份,实际回收121份(2008级药学本科班45份,2009级药学本科班76份),均为有效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从学生的反馈信息表明:多数学生愿意参加常见中草药野外实地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授课(99.2%);并认为这种方式授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快速识认常见中草药(98.3%);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99.2%);有助于学生掌握常见中草药的性味、功效,为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开展中草药研发打下良好的基础(96.7%);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100%);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志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00%)。
三、讨论
有关学习心理研究表明,感觉器官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获得的知识占11%,嗅觉获得的知识占3.5%,触觉获得的知识占1.5%,味觉获得的知识占1%[1]。要想准确识认中草药,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眼、鼻、舌、手等感觉器官的作用,才能做到快速、准确识认中草药,且记忆深刻,终生难忘。我们尝试把常见中草药课放在野外实地进行,正是顺应了学习心理学的要求,这样能最大限度调动人体眼、鼻、舌、手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不放过看、摸、闻、尝等感受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识认中草药。如杜仲叶和皮折断用眼看有胶丝连着,葎草茎和叶上用手摸有刚毛,威灵仙茎具明显条纹等;乌药鼻嗅有樟脑味,鱼腥草叶撕裂后有明显鱼腥味等[2]。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随时互动,这样能教学相长。本项教学研究的效果评价表明:对常见中草药进行野外实地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快速识认常见中草药,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有助于学生掌握常见中草药的性味、功效,为后继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今后开展中草药研发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要实施好常见中草药野外实地教学,一是实践教学点和路线一定要选好;二是带教老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中草药专业知识,自己能正确辨识中草药的能力;三是每组人员不能太多,以5~10人为宜等。
总之,通过教学研究,我们认为:把常见中草药放到野外实地教学,既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又能充分发挥感觉器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的作用,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快速识认常见中草药,且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熊耀康,张水利,俞冰,等.利用感觉器官快速识别药用植物[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533-534.
[2]韦乃球,冼寒梅,秦华珍,等.《广西常见中草药》野外实践的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3):126-127.
篇9
一、国内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分析
发达国家对职教师资的培养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英国的“能力本位”、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证书制”、日本的“课题制”等。职教师资强调双师型特色,强调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从而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国内职教师资的来源主要有各类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企业或公司转岗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一种就是目前国内综合大学所属的职业技术学院或者职业师范学院开设的职教师资专业毕业生。实践发现,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和转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又缺乏教师技能的培训。近年来,国内一些职教师资专业办学单位开始脱颖而出,先后出现了“一体化,双师型”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双能型”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多技能、强应用”、“理论—实习—理论—实习”双循环模式、“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多段融合”、以及“学校—企业—社会”综合办学模式等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如何培养“既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师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三性割裂,有所偏废,实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职教师资要培养有较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专门性人才。职教师资培养中显著的“综合性”特点,使得人才培养出现令人尴尬的矛盾——生源素质和学习内容之间的显著矛盾、庞大学习内容和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常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等等。其中最突出的因素可以认为是时间上的矛盾——实现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常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因此一些学校提出“3+2”、“4+1”等等分段式的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延长学制弥补时间上的不足,但是本质上讲还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叠加,没有创新性的解决职教师资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实施效果与期望尚存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标准的4年制的本科学制内,根据职教师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探索科学、规范、专业的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方式,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二、TRIZ理论以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由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无法回避的就是几个典型的冲突,如何巧妙地解决这种冲突,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这里我们引入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的冲突解决方案,寻求破解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存在矛盾的创新性破解的具体可行之策,同时也是为相应的解决方案找到实施的理论依据。前述内容表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我们既希望培养时间延长,然后游刃有余的安排好三性融合中的各个环节的培养;同时又不能延长时间,因为受到普通本科学制约束。这是TRIZ中一个典型的物理冲突。将问题转换为TRIZ参数描述的形式——时间的浪费,既希望延长教学时间以便三种能力都得到充分训练,又不能延长教学时间,在有限时间内保证三种能力不缩水的问题。利用TRIZ冲突矩阵得到解决问题的发明原理包括:合并、组合原理、中介物原理、预操作原理等。其中,合并、组合原理的含义是:在空间上把相同或相近的物体或操作加以组合;把时间上相同或类似的操作联合起来。中介物原理的含义是使用中介物实现所需动作;把一物体与另一个容易去除的物体暂时结合。根据合并、组合原理给出的启示,如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教师资期望的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能够合并,同步开展,学生一次时间付出,三重收获回报,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冲突,而不是目前绝大部分单位采取的折中主义——将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三个方面要求都裁剪一下,内容减少,难度降低。但是如何实现三者有机合并,能够合理的同步开展,又是一个难题。中介物原理启示,如果一个目标难以实现,则可以设法借助中介物实现。文献研究发现,国际著名工程教育理念CDIO,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即“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而且,CDIO提倡多种形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该教育理念恰恰提现了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三性融合教育目标,因而可以成为实现教学内容组合、合并前提下人才培养目标的中介手段。因此,综合冲突矩阵给出的发明原理,就已经可以初步看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的基本思路。
三、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设计
国际上先进的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代表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模式,它是“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常常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的、有衔接的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的整体训练。因此我们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的、系统的结合起来。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借助CDIO理论,以项目式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并在教学实施中时时处处体现教学方法的运用,即将职教师资期望的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能够合并,同步开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一次时间付出,三重收获回报,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目前三性融合上存在的冲突。以职教师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设计了基于CDIO理念的职教师资学生培养计划鱼骨架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和毕业设计是两个一级项目,它们贯穿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成为本科期间项目学习的主线。一级项目开始阶段重在理解CDIO理念,通过解剖一个产品实例来了解其组成部分及设计原理,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本专业核心课程与实际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得学生理解项目构思与设计的实践过程和知识点对应的设计结果,建立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出发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的理念,达到激发其专业兴趣的目的。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项目。这些项目相当于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和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的结合可以避免内容重复,减少学时。课程群的具体内容与专业发展定位、特色紧密关联。比如,职教师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包含了一般本科专业并不设立的制造与工艺课程群——这是充分考虑了职教师资专业未来就业与工作内容的因素。三级项目面向专业课程,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通过3级项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该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学课程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2级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再次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使学生得到能力训练的机会。由于培养模式运用CDIO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主要专业课程设计。在培养过程中,以CDIO为指导,重组专业知识模块,重构专业教材、重建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工程项目、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期间的整个过程中,三级项目联动,对于专业知识既有总体性感性认识,又能处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切身体会不同层次CDIO项目实施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学生一次学习时间的付出,得到高效率的多重充分利用,作为职教师资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同步获取,因此,CDIO可以认为是职教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模式。
四、结论
篇10
关键词: 国际商务本科 专业课程体系 现状 设置原则优化
一、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未能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区分开来。
国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设置是近年来的事,由于其产生的时间很短,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很难把国际商务专业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的国际商务方向区分开来。以南京大学为例,其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因而其在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十分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学科核心课程中涉及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一共有64个学分,占学科核心课程总学分的75.3%,专业方向选修课中涉及英语能力培养的共有25学分,占所提供的所有选修课程总学分的50%。由此可见,南京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为主导,而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和技能。再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来看,与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比较,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呈现出前者包含于后者的关系,未能将国际商务专业很好地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区分开来。
2.本科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未能与专科高职类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区分开来。
目前设有本科层次国际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据粗略估计有二十多所,因国际商务专业属目录外专业,所以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参考了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国际商务专业,加之国际商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强调应用能力的专业,因此,无论是大专类国际商务专业,还是本科类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无不十分重视应用型实验型课程的开设。具体表现为:其一,开设大量提高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课程;其二,开设了大量的模拟实验课和实务操作课,如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商务谈判实务等。尽管本科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确实应开设这些课程,但往往未能将其与专科层次的课程区分开来。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是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如专科层次那样培养局限于某个业务环节的办公室职员,因此,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在注重应用型的同时,更应重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课程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
国际商务专业涉及的职业较广泛,典型职业包括:外销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进出口报关员、涉外商务、货物、商务文秘、保税仓管理、国际融资与结算、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贸易中介服务、外向型企业业务经理、从事国际经贸管理的公务员等。无论是哪种职业,无不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强弱虽与是否掌握一门较娴熟的外语为密切相关,但却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人文艺术修养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反映学生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文素质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学生的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除了受遗传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跨专业、多学科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此类人文类课程普遍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
4.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
商务环境不同,企业的竞争策略、营销策略都会有所不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必须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才能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强调对经济与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例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这门专业课程,但往往都局限于对一些营销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缺乏对不同国家商务环境的详细介绍,更没有提将各国商务环境的教育和商务活动的开展相结合。商务环境教育的缺乏使学生毕业后学到的仅仅是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而难以将其与商务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差。
二、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1.以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应以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和国际商法基础,基本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并能较熟练地应用国际法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法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在跨国公司、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政府机构从事实际商务业务、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商品流通活动,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则是从事跨国商务活动。国际商务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复合型和创新型是其与专科的主要区别,因此其培养难度更大,具体的课程设置必然与专科不同,即使是同一门课程,教学重点也与专科不同。
2.与当前我国经济贸易的现实环境相适应。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已从一个外汇紧缺国变为外汇充裕国。对外贸易已从注重出口创汇转向出口和进口并重,鼓励引进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外资方面,从大力吸引外资转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外投资设厂,“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上述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培养出一批既能胜任传统的国际贸易出口业务的业务员,又能从事进口商品采购与销售业务的采购主管、销售主管;培养既懂得招商引资,又能够抓住机遇,选择合适的进入战略,带领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与管理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
国际商务的主线是企业走向世界和走向世界后的跨国经营与管理问题。对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而言,除了应具备通用的管理能力:(1)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标准的能力;(2)对目前工作水平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的敏锐洞察能力;(3)纠正偏差的能力;(4)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具体管理能力,即对跨越国境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能力。因此除了基本的管理学原理课外,还可以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国际金融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对跨境企业商务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2.增加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无论是国际贸易专业还是国际商务专业,都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因而各个高校在开设这两个专业时,都十分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但从英语课程的设置上看,往往忽视了对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所从事的工作,英语应用能力仍显得十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水平,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力争多开设双语教学专业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领略国际商务领域专业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其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3.加强实务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国际商务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而不是仅仅培养局限于某个环节的办公室职员。因此在实务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应系统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海关实务、报检实务等业务课,其次,应加强这些课程的综合,开设国际商务综合实训课,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商战实训中,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除了开设传统的实务课程外,笔者认为,开设国际市场调查分析课,培养学生搜取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活动中把握商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开设跨学科课程。
国际商务专业的应用性决定了国际商务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外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人文艺术修养与交际能力等综合人文素质。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时,除了加强外语能力的训练外,还应该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技巧。同时以专业限选课的形式跨学科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中的课程,加深对自己感兴趣地域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的理解。此外,可以开设交际心理学课程,介绍心理学中影响人际交流和大众交流的因素,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
5.增加商务环境课程。
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强商务环境教育,帮助学生熟悉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和经济环境。具体包括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实际课程设置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进一步细化。比如专门开设美国商务文化、美国商务环境、在美国如何销售等专题课程,聘用有留美经验的老师或者美国老师主讲这一系列专题,使学生在未来的商战实践中能够迅速地融入特定市场,帮助企业有效地开展跨国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夏励嘉.本科国际商务专业特色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91-94.
[2]吴翠霞,刘雪林.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与实践能力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7-49.
[3]张廷海,秦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09,(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