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1:0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绘画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艺术设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来说,其发展过程相对比较晚,在艺术设计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上还不够成熟,较多地引用和借鉴西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我国的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设计理念上受到的相关影响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和吸收,使部分设计者的作品缺乏足够的内涵和意蕴,在设计风格上往往关注表面形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和意境的把握比较欠缺,使艺术设计缺乏中国的文化特色。相对也影响了艺术设计的道路和方法,使很多人认为艺术设计的方法相对比较单调。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民间的绘画艺术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广大艺术设计者可以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食粮。为了有效拓宽艺术设计的道路,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的艺术设计。应当在艺术设计中注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对我国民间的绘画艺术做好传承工作,将民间的绘画艺术和现代的艺术设计实现有机结合。在艺术设计中要强调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是我国进行艺术创作的瑰宝和营养,它包含了民族长期积累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道德观念等内容,它们和艺术设计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设计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文化的展示,艺术设计的美感也是和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它也是文化另外的一种传播方式。
在我们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如果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就必须重视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参与,特别是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它是我国民族艺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积累发展到了今天,包含了祖先的智慧和审美观念,也具有特殊的美学内涵。只有加强中国民族文化和现代设计风格的结合,使传统的设计观念得到相应的体现和发展,才能在国际艺术设计中提高我国艺术设计的地位。我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直接反映出了民间的生活,在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对我国现代的艺术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很多设计成功的艺术品中,例如标志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中,都能够看到民间绘画艺术的身影,可以看到民间绘画艺术对我国的艺术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民间绘画中,通常用一些象征、比喻的手法,例如用灵芝、桃子、松、鹤等来象征长寿;用牡丹象征富贵;用竹象征平安;用石榴、葫芦等象征多子;用龙、凤象征吉祥。如果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能够把传统的绘画艺术渗入到其中,就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相应的也拓宽了艺术设计的道路和内容。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在我国的现代设计中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而且也出现了非常成功的作品,例如比较有名的北京王府井饭店标志,当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就会从内心感到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又能够感受到现代的艺术设计的气息。
二、加强民族文化的渗入,不断拓宽艺术设计的道路
我国的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内容。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历史性,也具有社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我国民族的多样性,也相对地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民间的绘画艺术方面表现得突出,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别强,不同的地方都有特色的绘画艺术和作品,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由于其在历史发展殊的发展道路和图腾崇拜,其绘画艺术更加的富有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独特的,如果艺术设计者能够主动地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民族特色,将会大大地扩展自己的艺术道路和生命,也能够设计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各个民族的绘画艺术是艺术设计中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具有非常的生活性,它和广大人民的生活具有非常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相应地又反馈到绘画艺术创作中,所以民间的绘画艺术具有艺术和生活等方面的内涵,在民间的绘画作品中都包含了其设计者对生命、自然、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例如在我国原始社会中的陶罐上发现的比较简单的线条绘画,这种绘画方式具有非常单一的原始性,但是它准确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生产力的特点和人们在生活中的审美情趣,甚至也包含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在传统的绘画作品中都体现了创作者在特定的时代下的生活观念、态度和情感,这些艺术创作往往具有非常强的原创性,可以成为艺术设计者的艺术之源。在我国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视意境的表达,这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重大差别。
在我国民间的绘画艺术中,艺术家都不断地寻找能够符合自然和内心交融的绘画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符合自然的韵味和情趣,这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那就是道法自然,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使绘画艺术和人的内心的情感表达也表现出自然的韵味,将绘画艺术推向更深的层次美,特别是对于意境的追求和把握成为了千百年来我国绘画艺术不断推崇的最高点。中国民间的绘画艺术常常能够把艺术、哲学等融合到其中,使艺术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美感。从我国远古时期的绘画艺术中,就体现出了中国人对大自然、对天的敬畏和向往,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不仅反映出了当时生产水平的低下,对于绘画颜料的选用单调,同时也通过黑和白的利用,恰当地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我国的民间绘画艺术中,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上重视对“意”的表达,对于具体的“实”则相对比较忽略,重视绘画艺术的意象的表达,不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详细描绘。在艺术设计中,把现代的艺术设计和我国的传统艺术结合,可以使设计的作品获得隽永、永恒的价值,这在我国的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中已经得到了体现,它们常常得到了观赏者很高的审美评价和赞叹,同时也使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在艺术设计别重视艺术品的首创性,所以对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要求比较高。在艺术设计中不仅要具有世界性,也要具有民族性,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如果要想实现世界性,就必然在艺术设计中包含和概括了民族性的文化,所以实现了世界性也相应地实现了民族性。在艺术设计中,只有个性化的作品,只有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认同。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要重视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重视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积累,这对于我国艺术设计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好的艺术设计作品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是设计师内心文化的体现,这种文化又渗透了一个民族的美感选择,这种美感不是突然迸发的,它来自于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吸收和积累,来自于设计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心的涵养。如果中国的艺术设计要想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提高中国设计在世界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和影响,就要重视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特别是我国民间的绘画艺术,包含了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民族艺术发展中的宝贵财富,需要正确地对待和传承。
三、结语
篇2
陶瓷绘画艺术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其是在陶瓷这个载体上进行绘画而形成的艺术,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不同,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陶瓷绘画主要是以线条、色彩为主进行图形的构造,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陶瓷绘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花鸟;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国陶瓷绘画内容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内容,在陶瓷绘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历史中的石器时代,花鸟等图案出现时期,将石器时代的神秘的宗教图腾精神呈现出来。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艺术意境,虽然山水画受到中国水墨的影响,但是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绘画也呈现出来了一定的民间意味,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人们希望的寄托。从中国历史进行分析,陶瓷绘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陶瓷的制作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这一时期,创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产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种类、花样繁多,其中最为主要有青花绘画、五彩绘画等。陶瓷绘画在明清两个时代中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陶瓷绘画中的纹饰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元朝陶瓷绘画的风格,例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纤细,以淡雅、沉静为主。明朝嘉靖时期,彩陶发展到巅峰时期,陶瓷绘画纹饰鲜明、多彩。清朝康熙时期,陶瓷绘画中青花瓷的绘画苍劲有力,在色彩上、工艺上更加的鲜艳夺目,此时的陶瓷绘画作品风格,相对的娇艳,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间的陶瓷绘画主要以奢华为主,陶瓷品上的纹饰线条柔和、规整纤细、精致繁缛。虽然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的革新,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陶瓷绘画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明清陶瓷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为官窑和民窑,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其陶瓷绘画中均体现着民间艺术精神。在明清时期,青花非常受欢迎,在陶瓷纹饰中以人物为主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非常少见,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等。我们以婴戏图为主进行分析,婴戏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婴幼儿的嬉戏玩耍进行描述,将婴幼儿的天真烂漫体现呈现出来,婴戏图具有深刻的意义。明清时期,民窑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简单而有神,表情生动,民窑陶瓷人物绘画,富有民间意趣,将百姓淳朴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又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力量,这种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窑陶瓷绘画中非常少见。
2.2明清陶瓷花鸟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花鸟绘画类型的陶瓷在明清时期非常的常见,在陶瓷花鸟绘画中,不仅有灵动的花虫鸟兽,还有代表地位、贵族气质的龙凤兽等。在明清时期官窑陶瓷绘画中,生产最多的是带有龙纹饰的陶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将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死后人们对民族图腾的崇尚,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官窑陶瓷绘画中的龙纹来源于民间艺术,是百姓对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窑陶瓷中龙纹绘画,体现着富有创造性民间艺术精神。明清民窑陶瓷绘画中,花鸟的绘画,多体现在灵动、自由、活泼等方面,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将最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出来。在民窑中,动物题材的陶瓷非常多,龙凤是百姓最喜欢的动物,龙、风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对龙凤的喜爱,也是百姓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着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从明清两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分析,人物绘画、花鸟绘画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山水绘画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明清时期的陶瓷山水绘画工艺品较少。在明清时期官窑中的山水陶瓷绘画主要在永乐和康熙时期,在康熙时期的发展,有较高的成就。明朝永乐时期产生的官窑陶瓷山水绘画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件官窑中的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结合三足炉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雄伟气魄的景象,具有雄视天下江山的寓意,将当时皇室的盛世、审美、精神需求等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康熙时期的官窑山水绘画,富有文人气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广阔的视觉,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绘画图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着长寿多福,在官窑山水绘画中这些意象来自民间,体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民窑山水绘画中,山水风景是一种绘画装饰,是百姓对休闲、安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民窑陶瓷上的山水绘画,是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是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窑山水绘画发展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绘画是文人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将其心声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现出来,也将民间艺术精神进行了体现。
3民间艺术精神
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多概念的词语,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人们的美术,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众美术,民间艺术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美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民间艺术的创作开始融入功利实用的动机,所以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为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实用,一个是物质实用。在民间艺术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第一,祈子延寿;第二、驱魔辟邪;第三,招财纳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长期的发展和时间中,逐渐地形成民间传统艺术思想,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人们智慧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无法替代的一种文化精神,是劳动审美、艺术创作的内涵。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充分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不仅讲究绘画的工艺技巧,材料的表现性,还需要强调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表达性,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的融入,呈现出了陶瓷绘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民间艺术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的重要影响,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形成的灵感源泉,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精神,在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体现进行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民间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在陶瓷护绘画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民间艺术精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4小结
篇3
(一)人物比例
研究者们总是对格列柯画的人物比例失调的现象颇有说词。一方面说格列柯之所以总是将画面人物画成九头身(有的则达到12个头长)是因为其患有错视症。然而,格列柯在罗马学到了正确的人体解剖素描和几何透视关系1,有着过硬的解剖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格列柯最初接触的圣像画训练是绝对不允许画家出现比例失调的问题。当时的艺术认知尚还不能接受人物比例受到改变的先例,就连格列柯的老师提香在这方面也是尤为循规蹈矩的;最后一点,托列多的圣多明哥修道院为格列柯带来了大量的订件,代表着当时的旧没落贵族并没有对格列柯异常修长的人物比例提出质疑,且变相地承认了格列柯的这种画风,我们有理由相信格列柯的“有意图而为之”。对于绘画艺术研究来说,去深究格列柯是否患有错视症,终究无意义,刻意拉长的人物比例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才是关注点。显然,与同类画作相比,格列柯的人物更具有震撼力,其画中人物能够将观者的视平线和人物的下部置于同一平面造成仰望的效果,上小下大。观者本身的渺小和审美对象的立体宏大与希腊人物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色彩
在格列柯的艺术作品中,人物表情通过色彩表达。受早期门徒训练时的影响,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主棕色调和提倡理性作画的杰出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2,格列柯将情绪方面的发泄投射到了画面的色彩中,人物的眼神本不会说话,是个死物,在画家笔下色彩的渲染后,眼神逐步能表达一切,给观者一种默会3的认同,无表情的演绎是极为高超的技法。格列柯又擅长色彩诡异的冷色调,营造神秘的宗教气氛。
(三)构图
有别于提香的构图的丰满,格列柯的画面存在一种“未完成性”。提香的画面存在一种上升式的瞻仰和顶部构图的戛然而止,而格列柯的构图旨在强调一种单纯为上升式的强调。在他的画面中,动荡的背景和僵直的身体、过度夸张的人物造型,其所望之处都能够在观者的脑海中继续向画面边缘逐步延伸。因而说,格列柯的构图也是为“望”这个动作服务着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格列柯的仰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格列柯式专有的人物比例、色彩、画面构图共同为“望”作出铺垫,从而营造出一种宏大、动荡、永无止境的视觉效果。格列柯式的“望”与美术史上特别是中世纪宗教画的一些艺术作品相比,具有充满戏剧性的悲剧意识,在画家的营造下,人物的“望”如同一把凛冽的剑,直指心灵,这同宗教带来的效果如出一辙。
二、格列柯的画作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篇4
在奥尔巴赫的一幅幅头像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源于伦勃朗艺术的内在光辉,而他油画中过度厚涂的表面与贾科梅蒂雕塑中疙疙瘩瘩的铸铜皮肤之间有太多的相似,后者实际上受到杜米埃泥塑粗粝的鼓鼓囊囊的团块感的启示。奥尔巴赫笔下的普瑞姆路丝的天光山色,则在向康斯坦布尔致敬,用一笔旋转抽扫出下巴或脸蛋的手法,立即使我们想起马奈的删繁就简以及戈雅色调黑暗、人物怪异如噩梦般的油画,当然,还有来自德•库宁的启发和影响。然而,所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浸和滋润,是消化后的再生。正如美国画家吉姆•戴恩所说:“嚼烂它,然后再吐出来。”事实上,一个有着深厚素养的艺术家的标志,恰恰在于他能从表面上与自己艺术看似没有什么瓜葛的作品中学到点东西,得到点启发。“团块中的精神”是奥尔巴赫老师邦勃格对其艺术表现的谆谆教诲,它阐明了绘画在于通过对实实在在形的本质的认识,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形的品位。
为了达到这种艺术理想,奥尔巴赫孜孜不倦地面对少有的几个形象进行表现研究,甚至固执地对同一形象进行锲而不舍地反复描绘,这样做并非玩弄笔墨和花样翻新,而是用笔触不断地“触摸”对象,捕捉对象身上那既非性格、亦非肖像,确凿无疑而又可能稍纵即逝的某种痕迹、某种灵性、某种形意交融的状态。在无数次地将形象涂抹重构中,使线条、形块、调子甚至是涂擦破损后的补丁,都表达着更为深远的倾诉,依附着某种精神的重托,弥散出一股朴实、淳厚中透着清新的艺术品位。这使我们不仅联想到苏丁笔下被反复描绘的家禽与野鸡、贾科梅蒂笔下一律单调枯槁的瘦形人物以及莫兰迪笔下永远的坛坛罐罐。艺术家苦心孤诣的痕迹都具有自己明确的精神指向,奥尔巴赫将自己的艺术连通古今,从而使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艺术语言形成了有机融合。
自在而富有个性的线条语言
如果说“团块中的精神”的造型理念使奥尔巴赫的作品获得厚实凝重的体量感,那么其自在而极具个性的线条表现语言,就像经脉和血液一样,使其作品充满了灵性、活力和意韵,各种长短不一、自由而略带几分紊乱的或平直或旋勾的折弯线条与形块、调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艺术史上以线造型的大师有很多,但奥尔巴赫的线条充满着自己的情韵,形成了自己线性语言的编排“密码”。确切地讲,奥尔巴赫的线就像密码中的乱码,看似紊乱无序,实则明确地勾画出奥尔巴赫穷极各种表现可能性的挣扎面貌,奥尔巴赫的线已经融入了强烈的精神因素。比较而言,奥尔巴赫的线没有德•库宁的线抽拉般的恣意和洒脱,却多了几分风骨和凌厉;没有贾科梅蒂线的别致有序和舒展,却更具韵致和张力;没有马蒂斯线的华丽、安乐以及梵高线的笔触感,却更具朴质和力度。奥尔巴赫将线与形体交织在一起,又不完全从属于形体,线条似乎随着形体的幻影在空间交织与扭动,不断地改变着形象,使形象弥漫出无限的意蕴,充满着神秘和未知。
奥尔巴赫作品中线条往往给人聚散离合不定之感,这与他不懈地追求事物的内在真实有关,他不断在形象中寻觅那种囊刮了“真实”的各个侧面的形、结构密度、重量,以及对象被消化的难易度,因而,使线的运动轨迹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其作品《桑德拉肖像》的艺术表现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这种面貌的形成过程,此画结构的每次重来,用线从轻画揉擦,几乎浑然与边界相融,到如鹰爪般凌厉的折线又回到几乎空茫,如此反复过后,形象有着不同的生长,而每一次生长痕迹又孕育了下一次的无限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线条似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意涵和灵性,直至与作品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奥尔巴赫曾说过:“在一幅好画里,每一处都是画外更伟大的构想所决定的,但有时这构想直到最后才对艺术家显现……。问题在于怎样分辨它,然后明确它。这常常令画呼之欲出。”奥尔巴赫追求的是一种能使画味更浓厚的用线技法,线条已经不仅仅是线条,而是作品情绪所在、精神所在,他让线条做到了形意并举、形神相通,而又显得自在和理性,达到了超凡脱俗的表现境界。
混沌意象的图式空间
造型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视觉形式,并将视觉形式作为特定的感觉对象呈现给观众,艺术家创建视觉形式会运用各种表现语言和手段,并使这种形式富有一定的意义和意味。西方现代绘画史可以说就是形式语言探索与发展的历史,奥尔巴赫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画面图式空间的独特建构。苏珊•朗格对空间有过精彩的论述:“绘画的空间仅仅是一个可见物,对于触觉、听觉和肌肉活动是不存在的。而对于眼睛它总是充满了各种形状的深不可测的空间,这是一种纯粹的视觉幻象空间,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空间。而这一切离开了形状的组织,它简直就不存在。”
事实上,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奥尔巴赫作品的空间就是一种纯粹的视觉幻象空间,而且是一个混沌意象的图式空间。那么,这种混沌意象的图式空间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我们知道现代艺术家既依据有意识的思索进行作品创作,同时也依靠想象和意象,艺术家已经从他的知觉和社会的禁锢中解脱了出来,表现为更多的依据某种潜在意识来获取创造的灵感。作为表现主义艺术家,奥尔巴赫不为具体形象外在因素所束缚,将线条、形块、调子等表现语言按照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图式建构,从其作品的形象塑造上看,奥尔巴赫放弃了对人物外在表现的刻画,弱化了人物特征对视觉的干扰,以意象的表现手法对形象加以处理,当形象的诸多外在特征被抽离以后,形象的内在性却得到了丰富和展现。
在混沌意象的图式空间中,空间已经没有特定的场所意义和时空性质,更没有现实中的景深尺度,画中的所谓空间不过是用柔性的线条涂抹揉擦而交织成的色层和痕迹,是一种具有形式意义的存在方式,而这种存在方式是为承载特定图式物象所设定的,它的存在方式与价值取决于置身其中物象的存在方式。在奥尔巴赫的作品中往往作为背景的线条和色层、形象同构在一起,有时根本找不到边界,形象似乎很难从空间中分离出来,形象本身就是这种图式空间的有机体。整个画面因此而呈现出特有的气息。我们知道作品内在气息一般是较难体现的,艺术家在表现过程中必须努力使构成画面的各元素都浸在某种气息之中,使之成为既是这种气息的形成因子,又是这种气息的展现部分。
奥尔巴赫在创作中喜欢近距离与人物面对,营造出的是一种更为平近的私人空间,然而这种近距离的对话,又是通过混沌意象的手法进行节制,使之产生既模糊而又有明确审美指向和意味的画面。可以说混沌意象的图式空间是奥尔巴赫艺术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
篇5
视觉作为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能使人们感知外界物体的形状、颜色、动静、明暗等。对于绘画艺术的创作来说,视觉经验是沟通艺术家和观者的重要纽带。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常常发现自己看不懂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容,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经验和艺术家的视觉经验的不一致。艺术作品的理解,不仅仅要看布局、笔法、色调,更需要了解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师承何人、人生经历等信息,结合创作过程进一步理解艺术作品。视觉经验的形成大体可以主动汲取和环境影响。首先,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欣赏者,都应该主动地去汲取并不断更新自己的视觉经验库。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多看实现,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没有去过艺术展的艺术家是很难学会创作可供展览的艺术作品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在他特定的地域与时间以及经历的生活中的心血凝结。通过看作品,艺术家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验另一“世界”的个体的感受,同时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艺术创作。其次,环境的差异对视觉经验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环境影响人的认知,作为个体的人,必然会受到社会、家庭、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让艺术作品成为特定时期和社会的产物。对于视觉经验的形成来说,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诸多过程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的视觉心理倾向,并强化视觉的选择倾向。在多元化融合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视觉盛宴中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所追求的,而世界的丰富多样性,使得个体的视觉体验也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对复杂多样的视觉体验进行整合、归纳、取舍,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才会形成一定的视觉经验。对视觉经验不断地积累,才能丰富、创造出全新的艺术风格。
二、视觉经验对艺术体验的概括
在欣赏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时,会发现在整幅画面上,我们无法直观地感受引发桥上人的尖叫的原因,画家并没有明确地画出任何物体指示这是一个恐怖的瞬间,但画面中人的动作这些元素及画面的色调,让观者感到压抑和恐慌,人们是通过视觉经验,自然而然地体会艺术家所要表现出的情绪。这个人的动作,捂着耳朵,睁大眼睛,张开嘴巴,脸部扭曲变形,观者由这些动作想到惊恐、由惊恐想到死亡、由死亡想到骷髅。在日常的视觉经验中,大部分人们都会将骷髅和恐怖的事情相联系,所以《呐喊》这幅作品与绝大数人产生了共鸣。陈丹青在他的《纽约琐记》里写道:“我不是在画‘画’——我是在画我的‘观看’,画我的视觉经验。”艺术体验这一步骤就是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视觉经验,视觉经验愈丰富,在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容上才能更加深刻,也能预测受众在面对成品时的观看反应。四、视觉经验表现艺术传达的特质艺术传达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将自己的视觉经验传达给受众,艺术的传达方式有很多种:油画、中国画、素描、水粉等,视觉经验通过什么渠道能表现得更透彻、更能使受众理解,需要视觉经验的帮助。以中西方绘画的差异为例,首先我们要了解思维模式的差异,这是导致中国绘画重内心表达,西方绘画重客观表现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国绘画的介质是宣纸、水墨、毛笔,一笔下去墨遇纸而晕开,画家依靠的是自己的经验,行笔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中国人的视觉经验更看重的是画面的意境,透过表象看本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很长的时间都在客观地表现事物,通过科学的分析、比例的掌握等手段,西方人的视觉经验相对于中国更加的直观,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联想的不多。所以艺术家在选择艺术传达的方式之前,也要借助视觉经验,什么内容适合什么类型的传达方式也是在不断积累视觉经验中获得的。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艺术创作绘画数字化数字绘画
1946年第一台数字化计算机“电子数字集成和计算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在这60年里,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个人电脑进入家庭,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不断开发,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数字化也在迅猛发展,艺术家把数字技术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从而改变了传统艺术绘画创作方式,也使艺术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
一、传统绘画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游戏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创造虚拟人类生活事件的文化活动过程。创作出的文化产品称为艺术品,要想创作出公众喜爱的艺术品,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语言技艺水平和创造新的语言风格。高水平的语言技艺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能够使创作出的虚拟事件在描绘上准确生动和别具特色,从而使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才能够有效地创造出一定内容和特色的艺术作品。
2.绘画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门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借助于可被利用的物质材料和相应的制作方法以创造艺术形象,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各种绘画工具以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绘制手段,将颜料、墨汁、油墨及其他有色物质描绘和移置到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或图像,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绘画艺术从材料、工具来分,其种类主要有: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
二、数字绘画艺术沿革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和处理,或以数字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便于今后操作和处理。数字绘画艺术是以电脑作为绘画艺术创作工具,通过运用一定的电脑程序,进行计算机信息处理,把每个像素用若干个二进制数码进行编码而形成虚拟的视觉图像,并进行输入和输出。
1951年首台供商业应用的电子计算机获得专利,除了大量深入的技术研究,也偶尔涉及音乐和视觉艺术。由于大多数研发人员是科学家,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所以早期的电子艺术的美学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可。美国年轻研究员诺尔可以算作第一批“数字艺术家”,他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1963年用电脑绘出抽象图案《高斯二次方程》,尝试着在二维的画面中表达三维的空间。此时电脑对大量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技术上比较难掌握的机器,数字计算机绘画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还只是模仿传统媒介,并没有用来进行主流艺术创作、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和新的价值观体系。
随着电脑功能被进一步开发,艺术家逐渐利用电脑作为程序控制工具,将天幕当成画布将镭射光束作为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如德国艺术家皮尼的《奥林匹克彩虹》,美国艺术家巴拉德的《视觉化时间》。严格来讲,他们在本质上仍然以传统媒介为主,并非是在进行艺术与科技的探索,而是琢磨如何通过运用电脑这种时髦机械来迎合当时大众的口味。
1990年以来,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并且越来越容易使用,新一代艺术家对电脑操作不再陌生,逐渐将其变成创作工具或者媒介。艺术创作过程从单纯地模仿传统媒介走向利用电脑程序在电脑中创作或自动生成,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新的技术促成了新的媒介,绘画和雕塑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每次革命均来自于概念和材料的不断发掘和更新,数字艺术这种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艺术创作方式,也改变了艺术欣赏的方式。
杜桑以来,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以来,真现实和虚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数字艺术是以电脑为技术支撑的电子时代的新媒介,是艺术摆脱以视觉为中心的束缚过程中的一大飞跃。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传统的图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不再突出。艺术品的价值存在于通过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交换之中,艺术家将把因特网当作最大的美术馆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当作直接向公众传播作品的工具。
三、数字绘画艺术的工具选择
绘画艺术的数字化基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手段的更新,它直接跟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关;二是创造理念的更新,它主要是指创作者审美趣味的变化。技术是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绘画软件的构成分为矢量图和位图两大类,Adobe公司的Illustrator软件、Corel公司的CorelDRAW和Painter是众多矢量图形设计和绘图软件中的佼佼者;Photoshop是制作和处理位图图像的最好软件。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等不会失真;最大的缺点是难以表现色彩层次丰富的逼真图像效果。而位图图像能表现层次丰富、具有逼真色彩的照片品质图像,缺点是放大若干倍后会产生“马赛克”现象。图像质量决定于设置的分辨率(一个单位面积内所包含像素的个数)的高低,分辨率越高,图像就越清晰,信息量越大,文件也就越大。提高分辨率虽然可以使图像更清晰,但是,尺寸却会随着分辨率的增大而变小;反之,降低分辨率会使图像变大,画质会变得比较粗糙。像素数目、分辨率和图像尺寸可通过以下公式来理解。像素数目÷分辨率=图像尺寸。根据图像输出的要求,低的可设置72dpi的视频显示模式,高的可设置300dpi的打印机模式,还可设置高达2570dpi的照排设备模式。所以,多数艺术家采用Photoshop软件来进行数字绘画艺术创作。
结语
目前,人和电脑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合作的关系中,电脑仍然在人的指挥下与人合作,艺术家利用电脑这种媒介进行创作。与传统媒介相比,虽然数字绘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但基本原理(透视学原理、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等等)和其他艺术形式都是相同的。在绘画发展的历史中,出现了千姿百态的表现手段、形式技巧和风格特色,无论哪种形式,它最重要的应是依赖视觉来感受和欣赏造型艺术,要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形式要完美结合,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时还具有美感。在数字化绘画艺术创作中,电脑硬件和绘画软件是会不断更新和贬值的,我们更应该关注数字化对创作观念产生的影响,只有通过研究技术进而深入研究创作理念方面的变化,才是具有价值的,使人从中受到教育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篇7
综合绘画材料的特性与美感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接触和应用很多物理特性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肌理、质感及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大有不同。各种媒材总能一目了然地透过肌理表达材料的特性,如软的质感有温暖、舒适感,硬的质感则具有刚强、冷漠感。又如粗糙、荒疏的材料容易产生艰涩、困难、沉重、力度的感觉,有男性粗犷、坚毅之感。相反,在细致、光洁、莹润的质料上则使人感受到一种精心、秩序、甜美,一种女性的温柔与文静。
除此之外,丰富的材料种类同样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暗示。如彩色玻璃的晶莹剔透、华丽感;贝壳的色泽妖娆感;木材纹理别致、自然淳朴;石材光泽美观、稳重;钢铁坚硬、挺拔刚劲;铝合金轻快、明丽;塑料细腻、致密;现代纤维材料温暖、柔和、亲近。这些都是材料本身具有的独特美,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甚至有些材料作品还会触发观者的味觉、触觉和听觉感受。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可利用的材料,如何发现和获取则需要艺术家具备独到的鉴赏力和对材料的掌控力。面对现有的材料,我们要去把握它;面对没有被利用的材料,我们应该去尝试它;面对司空见惯的材料,我们可以将其打破重组,使之成为新材料,产生新精神。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开阔和现成品的采用,艺术创作的媒材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时,材料本身固然具有迷人的性能和表现力,但单纯展示材料表象特征不是目的,真正要做的是借用合适的材料表达艺术精神。当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与材料的内在精神产生契合点时,作品的表现张力是具有相当震撼性的。
材料艺术性的探索与拓展
所谓艺术性,是指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鲜明、准确、生动的思想情感。艺术性的高低与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性作为对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契合程度。针对综合绘画材料而言,主要包括:材料语言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材料形式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艺术情节的完整性;艺术手法的精当性和多样性;材料表现的民族性和独创性等。自从毕加索在材料艺术那儿打开一扇窗,之后的很多画家便开始不同程度地在作品中探索材料表现力。分离派代表画家克里姆特,在许多作品局部大胆运用蛋彩、沥粉、贴金箔、镶螺钡、贴孔雀羽毛等特殊技巧,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意味和造型与色彩表现的感染力。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在晚年也曾用色纸拼贴的手法代替油彩的涂绘,这一方法也使其画面变得简洁明快,呈现活泼有趣的效果。超现实主义巨匠达利为了拓展画面视觉的张力,也常实验渗入沙石和应用纸板,扩展材料自身的语言魅力。
在现当代艺术领域中,材料作为传统绘画媒介的附属作用早已消逝,脱胎换骨地成为艺术家感悟和表现客观物象的最有力的工具和武器。当下,材料作为观念和艺术语境的重要特征,逐渐突破了单纯的画种间和画材间的禁锢。通过借用和吸纳许多非绘画材料的成分,获得崭新的艺术效果和震撼的视觉张力,像裂纹漆所呈现的不同纹理变化,纸类拼贴的自然条纹,乳胶沉重的流淌感等。在材料选择上除了前面所提及的玻璃、石材、塑料、钢铁等,媒材还被广泛拓展到稻草、泥土、铅块、油漆、胶合板,甚至将洗衣粉、肥皂、火药等用于特殊效果的制作中。材料成了艺术家不折不扣的表现语言和形式逻辑主体,也成了艺术家标新立异、不断进行形式探索的核心。
但材料的应用已不仅涉及技术方面,更多地包含着艺术家创作中观念的更新和对新材料的理解。德国“新表现主义”重要艺术家基弗,成长于德国战败的沉重历史背景和阴影之下,他选择了一种彻底、纯粹的本土艺术,充分利用各种综合材料,包括使用油彩、泥土、铅、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稻草、虫胶和其它有机材料,他所描绘的一系列风景画充满了痛苦与历史追索意味。巨大的画面,复杂的肌理,以及“合理”的材料语言,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并赋予作品主题和观念以鲜明的触感。
因为综合绘画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表现力,媒材的多元性又为画面增添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因此,许多现当代艺术家在创作手段和途径方面大动脑筋。他们经常采取间接制作效果,比如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制作样稿再喷绘成数码照片,设计制作底纹和肌理效果,应用丝网印刷技术,塑料薄膜压印手段,以及用汽油、煤油淋洒、点燃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等各种方法。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了迎合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经常利用丝网印刷进行多次复制,以此反映在美国消费文化下人们复杂的变异心态,推进了20世纪中期的材料艺术语言的探索。
有时,艺术家们发现利用间接制作手段表现出的画面效果常令人惊喜,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偶发性的存在。如材料使用后呈现的神奇的色彩层次,火药燃烧留下的斑驳痕迹,石蜡融化又凝固后的流淌状态。这些意外收获都有可能成为当代材料创作探索新层面的酵素,由此打开以材料本体语境打动和感染观者的发展新格局。
劳申伯格对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对丝绸质地的运用手段很高明,效果让人着迷,其实此类材料作品的效果来源纯属偶然。据说一次艺术家在工作结束后,用废丝绸团起来擦拭机器上的油墨时,无意中发现油墨一层层地渗透进丝绸里,层层叠叠,扑朔迷离,之后凭着对材料的敏感,劳申伯格抓住这次偶发的灵感,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解决了丝绸、丝网印与油墨的技术难题,作品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观念与材料的结合
何为观念,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种主意、一些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思想,而是指人在感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和感悟能力,即充满悟性、禅机的智慧。在力透表象的反省中,观念性包含着艺术家对材料感觉的敏锐和渗透思想的醒悟,所以他们关注当下社会人的本质与价值、精神信仰与尊严,强调对现实的批判;所以他们注重艺术的情感性,通过材料形式语言中不同的暗示信息,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印记,带给观者各异的视知觉感受;所以他们使材料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内涵,它承载着艺术家自觉反思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地对待自然、对待万物的思想情怀。
艺术家呈现在综合材料创作中的感悟性和观念性的特征有两个,一是对当下生存思考和人文关怀,二是对新旧媒介的综合,两者共同构成了现当代艺术家对材料敏锐的捕捉能力,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除了提倡创作中应打开无意识的大门,发掘潜意识的因素之外,更强调材料探索性和手段选择性,如何让材料作品中的思想与手段有机结合,这就需要艺术家智慧地探寻到那些具有他所需要的媒材形态和艺术观念高度吻合性的材料。
材料大师塔皮埃斯认为,一件艺术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并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本身价值的贵贱,重要的是它承载着艺术家的精神。在他看来,只有将材料作为媒介把艺术引向象征,才能创造出不可见的震撼。塔皮埃斯常利用材质的美感、简约的色彩以及肌理与刮痕等手段,表达出塔氏的神秘意境和哲学象征。《作品2号》运用水墨、石灰等综合材料,在灰蒙蒙的纸上浮现出类似茧状形态的白色图形及与之相对的黑色图形,以黑白灰和点线面的组合使一团原本杂乱无章的线条成为了开启整个画面的智慧和光明的思想。从他创作意识和思维观念中看出,他的思想具有东方审美哲学的影子,这应该与他深入研读《道德经》等东方佛道、家文化经典的个人经历关系很大。
其实艺术家在材料创作中接触媒材的动机无外乎有两种,或是带着构思去苦苦寻找他中意的材料,或源于最初迷恋材料媒介的材质美感,却渐渐发现潜藏于内的观念表达。不论是哪种情形,在选择媒材时艺术家都要先对材料及其特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探索,同时与自身经历和性格喜好相联系,找到契合点,有过此番经历的作品必定带有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感染力。但这一完满过程通常很难在短期内随着艺术家本人的意愿实现,他们总要经历一番实践探索和创作意志的考验,需要不断的培养和严格的训练,以及多个阶段与材料相互磨合。
第一阶段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补充,凭借材质的特征美感丰富加强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力,这是材料参与创作的初级从属阶段。
第二阶段才真正进入材料本体表达的审美阶段。由于材质的本体展示有不可替代性,直接将材料特性应用于创作实体,在展示材料作品留给观者的初步记忆的同时使“视觉潜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表达。但此阶段还只是媒材进入审美本体观念的确立阶段。
第三阶段是物质内涵的升华阶段。综合材料创作表达中除了要表现材料的审美功能,还要通过精神观念提升使其进入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语言。材料既是艺术家的记忆性物质和精神联合物,同时又具有广泛普遍的象征性,能否“读懂”材料,是否把观念和材料语言“合理”地融为一体,材料作品中是否传达着艺术精神性,这才是艺术家在材料创作中追求的真谛和此阶段最需要解决的关键。
有人说尚扬是中国美术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富于否定自己和渐进性强化材料表现的艺术家。他经常在画布面前“折磨”自己,苦苦思索,在一遍一遍的尝试中期待材料、技法中出现的奇迹来牵引自己的创作构想,从他的艺术历程看所言属实。从早期的《黄河船夫》的苏式风格到《状态》系列、《大风景》系列及《董其昌计划》系列,从单纯架上绘画到使用多种材料的“综合”,他的作品手法和创作观念变化剧烈而彻底。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表现黄土高原的拙朴、苦涩,尚扬就曾实验使用油画颜料和高丽纸,首次尝试不遵守规则的游戏。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了《状态》系列,这一系列作品迥异于他以往的风格,纸浆、石膏、乳胶的混合物挤压在板上或布上,然后再粘上报纸,利用材料本体的审美特性表达近乎抽象的表现风格。之后,为了以更触目的视觉样式呈现后现代世界的危机和它对人类身心的挤压,尚扬的《94大风景》成了火山内部剖面中的景观,《大风景诊断》成了由人体的病理透视胶片组构的内部影像,《深呼吸》成了以医疗教学挂图式的肺部风景。尚扬将自己作品的精神性品质定位为对“世界这片大风景”的追问和思索,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注。提起《董其昌计划》,艺术家更将焦点投向了自然山水的质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以多幅图式并置的方式呈现自然的异化,材料作品中的董其昌式自然山水不仅风化,而且消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纵观尚扬的艺术风格演变,每一次都是由有意识地关注焦点到深入创作内涵,努力探索材料与艺术观念性的“契合点”,智慧地将观念和材料语言“合理”地融为一体,赋予材料作品真正的存在价值。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当代艺术家成功穿越传统绘画的樊篱,无论从材料实验还是观念融入都蕴涵着丰富性和多元性,有些甚至将材料转换和时空错位揉搓到作品中,使其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视觉空间和观念范畴,这类作品又因创作过程的艰难引发观者的深刻感悟。日本艺术家三岛喜美代就将硬脆的陶质与柔软又褶皱的纸质进行材料置换,魔术般地将陶质作品变成“陶纸”作品:揉团折叠的报纸、各种包装纸箱和贴满印刷品的方盒变成“纸感的陶瓷”。国内艺术家徐一晖也应用过类似的智慧性表现形式,他用陶瓷把小红书做成圣经式的神圣书籍,周围布满鲜花,像祭坛一样放在展馆,体现对特定时期文化现象的反思。
综述
篇8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码艺术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数码图形与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数码艺术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数码艺术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字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在人们还普遍认为传统艺术只是存在于笔墨和传统工艺的材料技巧之间时,数码技术这一高科技的创作方式进入到艺术设计领域,就需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传统的创作技巧和绘画笔墨造型,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认可,但是由于对数码技术的创作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接纳,引起人们对数码艺术造型在情感上的距离。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是数码艺术造型创作的根本基础。数码图形(COMPUTERGRAPHICS,简称CG)是指数码化的作品。作为CG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矢量图形具有数码技术对图形描述的“硬边”表现风格,适合标志和标准字等方面的图形设计,但是“硬边”风格造成了图形表现形式的冰冷机械。像素位图是CG图形的另一构成方式,是基于色彩学解决图像的数码基本技术,同样,在数码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数字技术的要求,视觉的感官色彩感受必须转换到对其数字化的处理,也就造成数码作品缺乏亲和力,这些数码技术的工整、精密导致的机械感,就是数码作品缺乏亲和力的关键所在,是现代数码艺术作品所普遍存在的不足。再次,作品的表现风格的差异也是造成情感差异的因素,传统绘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些传统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便于同观众产生共鸣,而数码创作的机械条理导致缺乏表现语言的生动和表现形式的鲜活。申奥标志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图形标志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贯穿着一个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数码艺术创作风格相融合的主题,最终使用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风格来升华陈绍华先生的数码图形创作,为我们解决用传统艺术精髓来丰富数码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数码艺术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艺术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近50年来久负盛名的设计师中,诺曼·塞斯莱维兹(ROMANCIESLEWICZ)、田中一光、靳埭强等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他们的数码视觉表现语言上都是独树一帜,为数码艺术设计与民族传统绘画相互借鉴和相互发展都做出很大的贡献。诺曼·塞斯莱维兹的数码设计作品表现出奇异的构思和超人的想象力,他将自然和非自然,现实和超现实,理性和反理性的事物及观念交织、揉和在一起的非凡的创造力,他对人类自身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思维和观察,揭示表达主题的艺术手法,都令观者感到激动和震骇。作品“SAINTECORCHE”(圣徒的思维)通过视觉的夸张和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抽象的理念,就体现了他那奇异的构思和非凡创造力的视觉语言。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形式美揉合到日本传统艺术里,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美感,将现代意识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新再创造运动。他的海报设计“染织新秀展海报”以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和服作为设计符号,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又具备现代设计的形式美。靳埭强的数码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汉字主题系列”,明显表达了对我国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精粹的准确把握,形成自己那种带有很强东方文化的表现风格,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揉和到现代设计观念里面。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了他对数字艺术创作美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使得两种观念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数字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她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取长补短,因此了解数字化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字创作的技巧,具备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设计的修养,是数码技术与艺术创作设计的完善结合,是“数码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西方的传统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中国绘画也经过了很多流派的演变,现代设计从设计革命开始也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时期,而数码艺术设计创作是从单一的商业派生出来的,缺乏艺术创作的根基,造成人们对数码艺术表现的认识还趋于肤浅和一些错误的看法,在这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万能说,认为电脑万能是对数码技术的崇拜和夸张,是对艺术的基本创作规律和表现形式肤浅所产生的错误观点,以模仿的技术代替艺术的原创可以说是非常幼稚的认识,是对数码技术模仿和创造的关系认识不够。只有正确认识数码艺术设计创作和再创造的表现特点,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二是纯商业性,由于电脑是从科技和工业中产生的,“数码艺术”这个概念在这里缺乏艺术的遗传根源,不具备纯粹的艺术因素,商业是数码技术的最本质的发源因素。艺术文化在数码技术表现的时间不长,以至于至今还很难把数码艺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美学地位。随着数码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更新,其艺术价值将打破自身本来的纯商业性,在艺术创作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三是人们对数码艺术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格等因素,受到广泛的认可,其艺术价值也倍受尊重。和传统艺术作品的惟一性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对数码作品的心理感受的不同和价值认可的降低,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作品不仅是体现一种科学技术,而是体现一种新兴的艺术现象,她有着自身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方式,所以数码艺术价值是不可以用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的。
计算机不是人脑,但是来自人脑,应该认识到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和扩展。任何一门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的,电脑美术也同样有其不足,但具备艺术修养是电脑美术的根本前提,电脑表现形式的不足可以改善,而艺术修养的匮乏就决定了电脑美术作品的命运。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艺术设计者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各类图形软件的使用,而且也需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人为本,注重美学修养,电脑美术是一门新兴艺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使其健康成长,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的好的电脑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美〕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5.
篇9
近年来,境外建筑逐渐参与到国内建筑设计之中,境外建筑的设计方案具有较高的国际水准,不仅能拓宽国内设计师的思路,还能激发国内设计师的自尊心。当今时代,我国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些国内设计师精心钻研中国现代建筑史,期望从十大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寻觅到典型的中国特色建筑。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必须反映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揭示了由境外建筑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回归的必然性。
二、现代环境艺术呈现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们以往对“现代”标志的各类事物具有空前的热情,并且以此为骄傲。转瞬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重大的冲击,西方的技能、知识、审美方式、处世之道风靡全球,占据着重要的统治地位,这种不可或缺性致使政治、经济、文化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全球化使民族不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弱小国家的文化淹没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最终消失殆尽。这是一种异变的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不应该被新事物所取代,而应完美融合于新事物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本土特色文化发扬光大。现代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途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民族面临着无限的压力,觉醒似乎成为重塑民族特色的一条捷径。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特色携手本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宗教席卷而来,在世界之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地域文化,执着追求区域特征、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越具有本土文化气息,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才能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较为混乱,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出本土化和地域化设计方案。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中国本土化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自信心中国设计师经过时间的洗礼,积累环境艺术设计经验,在成长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期望能够经过凤凰涅磐获得新生。设计师领悟到“现代化”并非是以“拿来主义”对西方所有模式的全盘接收,而应该自主选择后工业社会,为本国挑选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自我发现和认证的新道路。正如柯里亚所说,如果现代主义建筑在印度传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那么它就不会是今天的模样,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国内设计师必须正视本国实情,深入挖掘特色本土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避免盲目地崇拜、模仿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模式。
(二)分析比较世界各地文化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内设计师只有对本国文化特色和外国文化特色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能真正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实现本土特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使本国经典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设计师应该坚守本国传统文化,广泛吸纳外来先进文化精髓,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立足国内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大胆追求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模式,广泛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胸无点墨,未能体会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缺乏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因而在设计时困难重重,不会产生通透之感,进而导致设计时出现倾向。
(四)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创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也应与时俱进。设计师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本国特色文化事业,挖掘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才能走在时代前沿,设计出既符合本国国情、满足人们需求,又能与世界接轨、发扬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设计师肩负着为环境艺术空间创造文化价值的重任,需要考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展示风俗习惯和地方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师可以通过直接实践或间接学习来获取国内外设计经验,避免了许多弯路,能够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作方法,尽早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地位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是人们审美习惯的直接反映,时代、地域、民族、年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都能反映出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需求,在迥异的审美习惯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的青睐和追求。遗憾的是,现代化思潮的疯狂冲击动摇了人们对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坚守,发酵出一些似是而非、浅薄空泛、不求甚解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一部分作品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一部分作品严格遵循古法,还有一部分作品采用形式主义把本土“符号”强加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总体看来,这些艺术创作可以概括为矫揉造作、简陋粗糙、空间混乱、附庸风雅、理念不清,完全背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民族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挥之不去,时代的更迭和风雨的的冲刷无法抹平传统文化的印记,地域风俗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沉积而历久弥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固步自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革新,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展现出多样化的形象,但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民族特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新兴事物的灵魂和本质。
四、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要探讨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用,首先需要了解现代建筑精神。现代建筑思潮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战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毁灭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正视现实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指导思想,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别无选择,只能尊重现实。现代主义建筑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勇于探索满足工业化社会需求的全新建筑风格和样式,具有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这些现代建筑以几何形体作为构图元素,整体形象简洁大方,基本上没有装饰性的雕刻。现代建筑的最显著特点是充分发挥了建筑的实用功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并不代表现代人们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的遗失,只不过现代人们的美学观念有所转变罢了。现代主义既是对当下、新颖、现代和普遍性的强调,又是与古典、古代、传统的决裂。正如林内斯库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要指的是“新”,更重要的是,它是指“求新意志”——基于对传统的彻底批判来进行革新和提高的计划,以及一种比过去更严格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审美需求的雄心。虽然后现代建筑风格各异,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反对以结构和功能主宰建筑形式,认为建筑形式应该显露出历史文化的情感因素和传统的形象,纠正了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理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具有非理性特征,现代主义强调实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功能性。现代主义利用力量、生命和意志等非理性实体取代传统理性实体,本质特征在于“居”。后现代主义的理性不仅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理性实体,还包括消弭的非理性实体,所以是功能性的。后现代主义无中心、无终结,其本质特征在于“流”。西方建筑将抽象的几何关系和数的规律绝对化,其建筑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纯粹与完美,建筑形体简洁明晰、因果逻辑分明,体现了西方建筑的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形式更为抽象,不能用几何体进行归纳。
五、总结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维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思想不断地涌现,人们的绘画观念也开始变化,艺术语言的形式在绘画中的运用也在千变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的绘画形式的国度也兴起了向西方、向俄罗斯学习的思潮。这样的一种学习后来对中国的绘画语言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由单纯的国画的注重笔法、线条、意境的艺术语言转而到一大批的艺术家和学者开始学习西方的焦点透视,开始用铅笔用油画用点线面的基本原理来塑造形象。时至今日,中国的绘画已经是多种多样了,思想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艺术多元化,艺术语言也变得多元化。在这样艺术语言多样化的环境下,我们必须立足于传统的绘画语言形式,来为我们的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传统的绘画语言形式有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和肌理。首先,形体包括点、线、面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致力表现的主体,它承载着画面的艺术主题和内容,展现了画家的人文观点和思想。在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中,点、线、面既作为独立的形体又是形体组成的元素,而点、线、面本身又都是由几何学所抽象出来的概念,这使得它们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既可以被表现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构成一个审美中心。“点”,从物形上讲,是视觉聚焦的核心;从观念上说,是思想呈现之源。“点”,在东方哲学中,具有最大的张力和延展性。“线”,可以被描述为点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线的表现意味着画线的人和物的精神状态。“面”,相对于点和线来说,容易让人理解。所以在基础素描中就将复杂的物体概括成无数个面的组合,面相对点和线来说具有更强的造型性。“面”,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点和线的集合体。点、线、面与形体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没有明确的界限,根据不同画面的需要可以相互转化。“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因此可以说,点、线、面就是形体。
其次,明暗和色彩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它们也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艺术语言形式之一。明暗和色彩也是通过光而产生的物理现象。在绘画中,明暗是指画面中物体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变化以及对这种变化的表现方法。从绘画诞生的那一刻起,画家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光的探索,光使物体产生了不同的明暗变化,也产生了色彩的丰富变化,而这些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觉。如红、橙、黄这些偏向于暖相的颜色,就会引起人们对太阳、火光等现象的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而青、蓝、绿这些偏向于冷相的颜色,则会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等景色,使人产生一种凉爽的感觉。画家们也正是利用色彩的这种特殊的表现力与其他“艺术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绘画意义上的色彩不仅仅是对美的颜色的发现和创造,它更是画家的心与对象的色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很多画家都善于描绘这种明暗的变化和光影下色彩的变化,并且通过光的作用来渲染画面的气氛,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就是被称做“光影大师”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最注重色彩表现力的是印象派。在描绘自然风景时,他们追求着光、色和大气的表现,从而使风景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三,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它由长度、宽度、高度体现出来,而任何物体都是处在一定的三维空间中的。不论是西方的风景画还是中国的山水画,空间永远是画家致力表现的主体之一。在绘画中通常借助透视来表现空间的层次感:西方绘画主要以焦点透视为主即画面上只有一个视点,并综合运用色彩、明暗等手法加强空间的层次感;而在中国的国画中(尤其是山水画中)视点往往不只有一个,并且其具有“移动性”即散点透视。也可以说透视的作用就是帮助画家在二维平面上构造出现实三维空间的假象,并营造出画面空间的层次感。所以对空间的研究也是我们艺术语言研究范畴里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最后是材质和肌理。物质材料是一切艺术作品的载体。绘画艺术中的各个画种之间所使用的特定的绘画材料使各画种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以油彩和油画布为载体的油画在写实性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墨和宣纸为载体的国画在意境的展现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造型艺术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的手段,表达艺术家对社会、人、自然和艺术的看法,所以材料也是画家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艺术语言”。而在绘画中,肌理是呈现物象的质感、营造和渲染形态的重要视觉要素,它对事物认识产生了强化作用,诱惑人们用视觉去体验物象,并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活动,都是由创作者感受到某种独特的审美经验并运用到某种独特的媒介构成方式将这种经验传达出来。绘画作品是画家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承载体”,而将这些情感和思想“装载”于作品上的“工具”正是“艺术语言”。画家借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画面上展现自我的人文思想,反过来观者也正是借助画面上“艺术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视觉效果”,来解读画家的思想和观念。怎样运用绘画中的“艺术语言”,取决于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主张。观照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进行着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使绘画语言和人文思想等方面都出现新的形态。在画家人文思想的不断变化中,某一种“艺术语言”往往被画家自身的艺术观念所强化,甚至表现出“极端”。例如:弱化了色彩、明暗,将所描绘景物高度地概括为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来抒发画者情感的中国画“大写意”;利用笔触和色彩的无序组合来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仅仅用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主题的抽象主义。这些都是画家将艺术语言的语汇极端化所产生的艺术形式,而这些新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多种艺术形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对传统绘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部分学生和创作者在这种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盲目追求所谓的“流行”和“成功”,而这类作品往往由于构图过于自然、缺少丰富生动的艺术组合,无法表现出戏剧的氛围,使作品平淡、乏味,缺少耐人寻味的内涵,甚至表达不出作者的思想与个性,忽视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一个观念被看重的时代,对事物自身情感的重现常常被忽视,在一个绘画语言被视觉图像冲击的时代,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追求现代思潮、流派以展示自我的“前卫”意识,而应该根据自我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内容来合理地组织运用“艺术语言”,使其为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