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4-08 12:1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控技术专业与“校中厂”、“厂中校”等企业开展“三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过程中,探索实施了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4][5]。按照工学结合要求,遵从职业认知规律,三年制学生的教学实行“工学相嵌、工学交替、段”教学组织模式,见表1。其中,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按照项目和任务要求采用“上午讲、下午做”的“工学相嵌”方式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培养实施按教学模块“工学交替”。9个学段中,第1学段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第2学段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并“工学相嵌”。第3学段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第4学段和第5学段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场所在校企两地实行“工学交替”。第6学段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第7学段为专业能力拓展学习。第8学段为毕业设计。第段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第3、4、5学段与“校中厂”密切合作,第6学段开始与“厂中校”密切合作,探索校企共同培养数控人才方式,建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双赢的数控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就业能力,形成办学特色。 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与“厂中校”的合作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例如在与武汉格力、海信科龙企业的合作中,校企共同商定了生产与教学合作方案,在保证培养计划完成的同时,增加企业课程,达成订单培养、分段教学、每年招收80名学生的协议。根据空调市场周期(每年2-8月为生产旺季,9-12月为生产淡季),企业第5学段到学校选人定岗,学生第6学段到企业从事与定岗相关、专业对口或相近基层岗位顶岗与现场教学,第7学段为生产淡季,回学校继续学习专业知识,第8学段完成毕业设计后,学生到企业按定岗直接就业。通过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既让学生在顶岗中学习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获得相应报酬,同时提前找到了就业岗位,也让企业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来解决了生产中人力资源的需求,促进了生产,实现了一种校企合作的“多赢”效果。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高[2010]8号文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要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武汉地区汽车零件制造、装备零件制造设备和技术要求,对接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数控技术专业将数控加工技能证书中应知、应会纳入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通,在职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经专业建设委员会审定,校企共同确立了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见图1。依据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体系建立中确立了《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数控铣削加工与编程》、《机械CAD/CAM(UG)》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5门核心课程。本文来自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核心课程“AITUD”教学模式
2011年,数控技术专业引进上海厚载科技小型数控车、铣床各十台,在核心课程《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与《数控铣削加工与编程》的教学中采用了“AITUD”教学模式。AITUD是由五个主要教学环节英文首字母拼接而成,即引导性行动、知识点归纳、知识点讲解、举一反三、主题讨论。这是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它为每个知识点的导入都精心设计一组引导性行动,然后进行知识点归纳、知识点讲解,最后进行主题讨论。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典型零件加工为项目,《数控车削、铣削加工与编程》将零件加工各分解成5个子任务,即车削工艺设计、基本指令编程应用、单一固定循环指令编程应用、复合固定循环指令编程应用、宏程序编程应用和铣削工艺设计、平面加工、外形加工、孔加工、宏程序加工。围绕数控车、铣床加工与编程的每个知识点,通过“AITUD”教学模式,巩固所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图1 “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篇2
关键词:数控技术;教学现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158-02
1 当前数控技能教学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数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从而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的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目前职业教育中数控技能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培养出的数控人才无法让企业直接所用。主要表现在:
1.1 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与企业接轨不够
职业院校本应该培养的人才是实践大于理论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但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偷工减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还在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不能与企业用人接轨,让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很差,从而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
1.2 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但效果并不显著,其原因一是现在刚毕业的“双师型”教师都偏向理论研究和本本主义教学,而从工厂引进的“双师型”教师是传统的实践教学,过于“工厂化”,课堂把持不够,新的理论知识点较缺乏;二是很多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待遇并非真正地按“双师型”对待;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做实践方面的“苦差事”。随着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数控行业也随之被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1.3 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影响,有相当部分职业院校已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但一般院校实训以观摩为主,学生实践操作受到局限,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盲目教学,培养学生成了最大经济利润化,不切合实际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总体上很少有职业院校以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培养学生,只注重理论性的培养,使学生培养很难与企业接轨,学生毕业后甚至对企业有陌生感。
2 数控技术教学与技能人才培养
2.1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并以实践操作为重
理论学习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以实践操作为主线,进行理、实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相结合,同时与企业接轨的教学模式,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的能力。
2.2 重视普通设备的实习
数控设备加工虽然高精度、高效率,也能加工外形更复杂的零件,同时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但传统的普通设备加工工艺与数控设备的加工工艺密不可分。目前,在数控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误区,为了缩短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成本,在数控技术的教学中可以降低传统的车、铣、钳的实习教学要求,甚至脱离普通设备的学习,直接进行数控教学,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数控专业的实习教学出现了“跨跃式”或“式”的教学模式,没有普通设备操作的实训,数控技术学习也就缺乏坚实工艺基础,如此一来,无论多么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数控技术的应用成了“空中楼阁”,不堪一击。
2.3 加强校企合作,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企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为此,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根据人才类型的需求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就如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兰培英院长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与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交流合作会》提出的“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这样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2.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包括待遇、有效用才,培养等方面。吸纳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其次,“双师型”教师自身要与行内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与企业互助和交流,勤于学习,时时关注行内企业的当前发展动态。最后,将企业的文化切合实际地融入课堂,教学计划和教案的编写是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沟通而形成的,而不是盲目编材施教,使教学与企业接轨,明确我们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
2.5 加强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
2.5.1 传统设备实训不可少。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钳的加工技术。所以,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不可忽视传统设备实训基地的
建设。
2.5.2 加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数控模拟软件、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综合实验台。还要不断完善教学与培训内容,改善数控机床操作实训、加强数控技能考证,同时需要组织开发适合各层次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教育与培训的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将企业引进学校,在校实习完的学生安排在校企中,以岗前培训的形式进行一定时期的实践学习,这样的人才必然是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2.5.3 构建数控模拟教学室,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数控实训基地构建数控模拟教学室,实现工厂走进课堂,课堂融入企业。数控模拟教学室开设数控仿真软件和机械设计CAD和自动编程CAM软件等课程,开设数控仿真软件课程,其优点一,在初级数控教学中采用数控仿真软件教学,缓解了学生直接上真机操作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优点二,学生在仿真软件上可以选择所需的数控机床进行仿真学习,实现了单人单机初级学习,有一定基础后进入真实设备的实践操作,实现了理、实一体化学习;优点三,与直接上真机操作相比既减少了实际设备的事故率,还缓解了学生多设备少的局面,也大大降低了数控实训教学成本。
总之,这一切都是服务于企业有用人才的培养,在数控技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上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好专业实训基地,加大“双师型”师资建设力度,数控技能教学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使我们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为企业所用的“可用之才”,而不是“纸上谈兵”无实用之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6.
[2] 教育资源网.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R],2009.
篇3
【关键词】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数控人才需求调查
为了制定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我系对数控人才的社会需求作了调查。
(一)调查方式
1.走访本市的相关企业,和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人员交流座谈;2.问卷调查:向本系07、08届部分毕业生发放调查表,进行信息反馈;3.网络调查:通过QQ、EMAIL等网络工具对毕业生和企业进行调研。
(二)调查对象
这次调研我们主要针对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其中包括近几年我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单位。企业涉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和民营中小型企业。它们是重庆长安跨越专用车有限公司、重庆嘉陵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长江轴承厂、重庆渝江压铸有限公司、重庆潍柴发动机厂、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重庆长江涂装机械厂、重庆长江轴承厂、浙江恒泰机械厂等。
(三)调查结果
1.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单位评价调查
调研表明,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岗位主要是普通机床操作和数控机床操作,少数在数控机床装调维护岗位。为了更准确了解我校往届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总共调查了11家企业,60名毕业生。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院数控专业综合评价为51%优良,45%称职,4%不称职。这能看出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
另外,毕业生在企业的稳定率平均为49%,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一般;企业对毕业生专业业务知识的评价为一般;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为良好。数据说明我们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为数控专业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
2.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调查
根据调查得知,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直接从学校招聘的学生占一半左右,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和从社会招聘的占一部分。这说明,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毕业的学生,具备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因而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3.企业对数控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查
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高。企业非常强调学校要关注诚信和敬业教育,他们认为,肯吃苦、善沟通比专业能力培养更重要。要求毕业生应用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开拓和创新精神,要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2)强调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企业对学生识图与制图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其次是CAD/CAM软件的运用能力,再次是对数控机床编程加工操作,以及对数控系统和机床电气方面也有要求;
(3)要求具有一定的普通机床操作经验,而对数控机床的操作经验要求并不高。因为实践能力与经验的积累需要经历和阅历,只要具备扎实基础,就会很快适应数控机床操作。
4.数控技术未来人才需求量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在前几年多数企业的机床设备以普通经济型设备为主,近几年时间内,数控设备增加迅速。比如重庆江陵仪器厂,自2006年起增加了10多台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数控电火花机等),其总值相当于过去10年的设备投入。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近几年就投入了几千万的高精数控加工设备。国家规定在2015年前数控化率要达到15%以上,数控机床将增加40-50万台,相应将增加60-80万数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目前数控加工编程、操作与数控设备维护复合性人才紧缺。
二、目前我院数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上得知数控人才紧缺,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结合以上调查来看,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培养的学生职业精神较差
学生的稳定性较差,不能专心于工作岗位,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合作精神,责任心有待提高。他们没有中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习惯性跳槽、失业或转行。学生的这些自身问题给人才培养带来了一些难度。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学生感觉基础课程知识太深,学着很累,提不起学习兴趣。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的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差别。一方面的原因是数控专业方向定位不够明确,目前我们定位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了三个方向。它们是数控加工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从而导致课程设置错综复杂,使得学生学习困难,泛而不精。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不充分
1.师资力量薄弱。我院数控教师队伍存在着人数和知识结构的缺乏。目前师资队伍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偏低。现在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单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和企业工作背景,对数控人才知识结构也缺乏了解,因此很难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制约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实训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训时间少。目前我院购置的一些奥贷设备,由于各种因素,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及价值。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进入车间实训外,课外实践动手的机会很少,实训设备没有完全有效利用。
三、我院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1.强调素质教育
根据调研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注重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从入学开始,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定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完善能力结构的培养
注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入探索“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三种结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汽车制造、模具制造、其他机电产品制造等行业生产、管理、技术等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经验精神的,能够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岗位的数控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课程体系建议
1.以学生后续发展为基础,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职业素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础文化。在公共课的内容设计中,紧密结合数控专业的工作过程的需要。按照数控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中。职业素质课程贯穿于数控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
职业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基础。
2.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目前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看,我院数控专业培养方向是数控加工与编程岗位。因此开设的课程应突出机床操作、加工工艺、夹具、刀具、量具、手工编程、自动编程等。要弱化电工电子、机床电器和机床维修这些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或优化要根据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入手。项目化实训和专业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要求、《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归纳典型零件加工的工作任务,明确主要岗位,并遵循岗位职业成长规律,设计综合性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舍弃一些繁锁的理论指导、证明方面的内容,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实用性。
通过专业课程、项目化实训、企业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系统化设计,学生的学习由学习型任务真实的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理实一体,并遵循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形成分层次递进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3.坚持两个体系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对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和目标岗位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阶段,通过基础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训环节,并结合技能鉴定,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把专业知识通过进阶式的技能实训项目逐渐渗透到岗位职业能力中,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教学改革建议
狠抓质量工程,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教改科研等。积极参加市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此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同时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其他相关专业,共同开发项目建设,突出专业办学重点和亮点,提高专业知名度。
(四)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合理专兼教师比例。把老师送出去,把专家引进来。通过专项培训、企业实践锻炼、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专职教师。派出他们参加各类机构主办的培训和研讨班或到企业现场培训等方式。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教学组织方式;学习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法,了解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再者把专职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实际工作锻炼,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借助名师工作室、老带新、教学团队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效率。此外,也可从社会上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提高数控专业教学水平。
(五)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1.校内实习基地
目前本专业已建成数控车床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数控维修实训室、CAD/CAM实习中心。设备种类比较齐全,数量较多,为教改活动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了条件。但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加强完善,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2.校外实习基地
主动与企业联系,选择实力强、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大与已有的校外基地的合作范围和深度。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等项目中去。建立有利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教师挂职锻炼方案,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企业锻炼,安排“双师素质”水平高的教师在部门做交流学习。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学生实践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王泓.《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网络财富,2010(11):226-227.
[2]李庆,马进中.数控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0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1.
篇4
【关键词】数控技术 高技能人才 特点 培养关键问题
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素质不足已成为阻碍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培养出合格的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值得大家一起研究思考。
一、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特点
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人才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五高”:
(一)专业理论应用水平高。现代企业对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要求是:具备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数控加工零件图识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知识,具备满足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等工作需求的工程力学、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液压气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CAD/CAM应用技术、数字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普通机床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随着新型现代化工业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现场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只有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既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应用水平的高技能人才才能胜任一线生产服务的关键岗位。
(二)职业技能高。现代企业要求数控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正确选择、调整、使用和维护刀具、工量夹具,根据加工需要调整数控机床的实践能力,熟练进行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的能力,依据零件图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优化数控加工程序、进行零件加工、检测的能力;还要具有较好的符合数控岗位要求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数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工误差产生原因的能力,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数控岗位关键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现场的一般技能人员进行指导培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
(三)职业应变能力高。职业应变能力是指高技能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中国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楷模李斌,工作成绩显著,被誉为“工人专家”,集“三全”于一身:一是金属加工全工种,车钳刨铣磨样样通;二是数控机床全机种应用,五种类型数控机床样样会;三是全方位工艺技术:机械、电气、编程、调试、工装、维修样样精。另外,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数控技能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要求数控人才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与相关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应对和解决问题。
(四)创新能力高。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需要解决生产关键问题和难题,经常承担新品件的数控加工和加工工艺优化等关键工作。需要从加工工艺、刀具量具、工装夹具、材料、数控设备等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依靠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技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攻克难题,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五)培养的立足点高。前面提到的高技能人才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立足点高。培养对象应该立足于具有大专学历或相当于大专学历的教育层面;应该立足于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培养平台,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应该立足于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念。
二、职业院校有效培养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应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掌握其对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掌握学生就业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技能等级。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完善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监控等保障措施。课程体系的构建由文化基础课、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组成。职业技能课应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在校期间职业技能课课时基本占总课时40%~50%左右,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引入企业虚拟项目作为综合训练课题,在学校以企业生产要求进行训练。能力拓展课可以结合技能竞赛或企业实际生产的项目作为教学课例,如引入省技能大赛加工中心团队组合的项目内容,以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拓展能力。同时,安排0.5学年进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定课题、定师傅、定岗位,实现准员工向员工的转变。改变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的评价体系,实施以企业、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评价,滚动修订,持续改进。
(二)加强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职业技能精品课程建设
职业技能课程建设水平是决定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在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下,学校应根据数控专业职业能力发展阶段以及职业标准,校企共同提炼各阶段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载体,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加以整合,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综合化、职业化,编写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一体化校本教材。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组织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在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学校应该配备生产型数控设备和检测工具,现场植入企业生产6S管理,营造职场氛围。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模拟仿真等数字化学习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重视传统金工实训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钻、磨加工技术。数控高技能人才,必须掌握钳加工、普通铣床等加工工艺和操作技能。第二,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基地建设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做到数控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数量恰当。第三,建设CAD/CAM实训中心。有条件的学校,CAD/CAM实训中心与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设备建立联网系统,实现零件数字模型和加工程序网上传输。第四,实训基地建设还应考虑学生学习场所的构建,机床的摆放要考虑合作学习的需要,以满足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连贯,满足学生团队合作的需求。
(四)加快数控技术师资队伍建设
篇5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建设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革命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空间信息技术(也称为“3S”技术),已成为构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高科技手段,影响着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以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自然》杂志把空间信息技术称作世界上继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1]。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前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运用空间信息对地球、城市等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描述,并以此为工具支持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数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数字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涌现且稳固推进。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4年由武汉大学首次设置,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扎实数字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空间信息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能从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仅有七所,专业建设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低等不足使得本专业必须直面生存现状,厘清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这一核心内容上下工夫。我校(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新办此专业,当务之急就是制订出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当前优势,面向行业及社会需求,培养方向清晰、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市,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科学地分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武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测绘、电子、矿业、海洋环境、计算机等),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无论从培养规模还是专业特色点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几所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各自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是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订合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建设起步晚、开设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研究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3]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为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自武汉大学2004年在国内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目前全国仅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招收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人才,毕业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体培养规模明显偏小,远远达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也都刚刚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
(二)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远达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篇6
关键词: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存,没有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第二课堂重视程度加强,但仍是发散的,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机地互动和渗透形成整体;课内、课外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淄博职业学院提出了创新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设想,重在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五个方面探索以“四个融为一体”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一、依据“四个融为一体”,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对人才培养现状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数控技术专业明确了以“四个融为一体”、畅通培养与就业渠道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并以此重构了课程、师资、实训等支撑体系。
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按课程开发和设计的理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把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以课程开发设计的理念来建设;把车间、实训室、社会活动基地等场地当课堂来运用;把师傅、教练、组织者等当教师来管理。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将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这“两化”打造学生就业竞争力;将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化、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通过此“两化”打造学生发展潜力。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明确专业的培养发展目标和规格
开展产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多层次调研,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确定了专业培养发展目标与规格(图1、表1)。
三、改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数控技术专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在坚持服务专业以及专业群所对接的职业领域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基础课程系统建设的改革尝试。以“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为核心,将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分为若干个指标,围绕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践课和人文素养课两系统”的交互融通,将课内、外活动进行设计,从目标、内容到评价都力求符合课程管理的要求,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实现目标指向(表2)。
按照自入校至就业的人才培养进程安排,对入学教育、人际沟通、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职业角色体验、潜能开发、社会实践等11门人文素养课程进行课题式管理和实践,同时在将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单独设置为课程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职业素质的养成。
四、实施“五步推进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明确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路径,数控技术专业根据“逆向分解、整合重构、正向实施、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五步推进法”,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其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开发方案。不断增强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整合能力,着力解决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重组和课程教学组织等三个关键问题,从课程建设理念提升、课程设计研讨、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等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岗位跟踪、动态反馈、循环提升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与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归纳序化,以典型的加工零件为载体,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的零件加工任务(数控机床操作、产品零件造型、加工工艺编制与编程、质量检验、现场管理),承载数控机床操作、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检测、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教学内容;融数控技术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指向岗位(群)需求,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校企共同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了“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2)。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建设了《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零件加工》、《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机械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普通机床零件加工》8门优质课程,并以4门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制定了本专业新课程体系下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五、融入真实的企业环境,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实施“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将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边实践边研究,集团队的力量总结提炼出了“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深受学生和企业界的欢迎与认可。六步指在学习工作每一个环节,按照“确定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检测、评估反馈”的六步进行。四阶段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师说生听、师做生看、生做师看、生做互评”四阶段进行。
2.“四真实”校内实训基地,柔性化教学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凸显真实工作情境、配置真实加工设备、加工真实产品,在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校内实训以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过程,学生参与生产和管理:按“图纸分析工艺制订程序编制零件加工零件检验机床维护”顺序,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工作方法、知识和能力。
课程实施采用的动态、可调整、可选择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为“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是采用课程“接力棒式”连续几周串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二是按任务单元采用半天、几天一门或多门课程并行的教学管理和实施模式,有效利用实训场地。
3.创新车间组织的学习工作模式
实训基地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车间组织自上而下依次为:生产实训部、车间、班次、工段、班组,各机构中分别设部长、主任、值班长、工段长、班组长进行管理。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由学院的社会职能决定,业务目标根据教学工作计划与生产任务计划综合考虑设定。业务计划由生产实训部的宗旨、使命、目标分解而来,并依据组织结构图层层分解,下一级依据上一级下达的目标与指标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法,达到目标一致。教师与员工角色结合,学生与员工角色结合,部分教师、企业人员到实训基地兼职生产、技术、管理任务,同时承担本岗位的教学任务。值班教师(值班长)负责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控制、反馈处理、方案评估、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质量控制、任务评定。
4.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创新
改革教学评价指标,由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进行能力与素质的综合素质测评,落实“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立足专业,促进学生加强政治与身心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强化职业习惯养成。具体做法如下:
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有学生实行了一学期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基于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六步四阶段团队教学法”,将学生的素质培养进课程,有效进行过程控制。通过编写《生产(实训)安全质量文化手册》和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开放、角色体验式生产实训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素质测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核:德育:技术:身心:创新=20%:60%:10%:10%。主要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劳动态度、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践能力、身体、心理、职业、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等。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是只看学习成绩,还要考核其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评价既有课内,也有课外。
六、创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
1.“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学生就业率高
坚持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瞄准区域内中小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培养“肯干活、好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高技能急需人才。在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最严重时期,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签约率仍达96%以上、就业率100%。
2.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条主线融合进行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企业实践技术人员在指导实习中言传身教地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实行“5S”管理,按照职业人标准进行管理。课程考核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每学期对每位学生都要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1门人文素质课,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社会)核心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开设《机械技术基础》、《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普通机床零件加工》、《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开设专业拓展课程《企业管理》、《CAD/CAM软件应用技术》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发展潜力。毕业生工作一年后,60%以上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工艺编程、设备维护维修一体化的工作。
4.专业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
创新设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数控技术专业现为山东省示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现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教学成果;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专业,2010年通过验收,评为“优秀”;数控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112-114.
篇7
【关键词】应用型 质量监控 评价机制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Z179,2015JGZ181,2015JGA42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30-01
一、当前高校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1.监控内容过于单一。目前,高校质量监控中普遍以理论教学为质量监控的重点,对理论教学各环节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而对实际、实习、实训等其他教学环节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却严重缺失。仅仅以理论教学作为监控重点来设计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与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向左的,同时也易造成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缺失[1]。
2.教学质量监控主体过于单一。目前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大多数以学校为主,且监控职能附属于教务处或教育教学督导组,企业、行业、政府等社会主体参与甚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心,而该环节中缺乏企业的真正参与,使得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监控流于形式,无法对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养成做出客观评价。
3.监控对象过于单一。纵观整个人才培养监控过程,监控重点更多集中于教师理论课堂教学过程,而对于教师在实践课程教学、教师课程考评体系中的监控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就更少。对教学服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管理过程的监控就更无从谈起[2]。
二、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理念
1.建立全过程化人才培养监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监控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只有落实好人才培养各环节才能保证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因此在质量监控体系中仅仅关注教学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技能型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想适应的人才,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初就应该考虑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契合程度,并将这些方面全部融入到人才培养监控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2.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评价系统,对人才培养各环节监控全覆盖。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就要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一方面因为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其特点是要围绕地方经济和产业服务,因此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到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到实验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都需要进行评价和监控,看看是否服务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够用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过硬的实践操作本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知行合一,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所以在评教体系里面不仅需要完整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3]。
三、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
1.选择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体。第一,成立各级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应用技能型人才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需要对新专业的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共建方案等进行论证和审定,从源头上把握整个专业建设的方向,使整个专业建设是符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是学生在就业是具有竞争力。第二,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束的时候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模式,开展课程中随堂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并行程反馈机制,及时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第三,与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合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公信力。通过与校企合作理事会各理事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各理事单位实习实训和就业学生的动向,同时与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合作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
2.增加监控内容,覆盖人才培养各环节。第一,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邀请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参与和论证,保证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中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求。第二,将实践教学监控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样高度,开展实践教学检查和评价专项工作,利用校企合作理事会资源共同实施实践教学、制订实践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准入制,并纳入实践教学常规检查中。对于专业性强与行业接轨多的校内实训课程,要利用校企合作理事会资源,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把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第三,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监控。注重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监控,通过教室的监控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进行监控,同时通过课后和随堂作业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3.创新监控方式,优化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传统的质量监控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教师教学评教等数据采集,这些数据采集相对主观,有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而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化系统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数据来源。例如教室安装的监控系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教态和学生听课时的表情了解一个教师和学生的上课情况,又如现在很多学校都上了幕课系统,可以通过学生对幕课的选择和在幕课上操作来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情况[4]。
总体来说,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不简单是一个教务处和相关教学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人才培质量监控中,不仅要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更好按照学校的自身的特点,不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5]。
参考文献:
[1]张其敏,王光明,刘竟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13),29-31
[2]何春林,吕建军,刘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57-61
[3]郑焰英,陈东生.探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0(9),113-115
[4]周学林,李姣芬.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优化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6(20),32-33
[5]姜岚.就业能力视阈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变革[J]. 高教探索,2015(12),33-36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数控技术;仿真实践;教学方法
1.引言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数控技术人才缺口严重,市场把数控人才分为金领层、灰领层、蓝领层三个层次,随着高职院校对数控技术人员培养力度的增大,数控技术人才缺口已越来越出现在金领层[1]。金领层技术人才要求精通数控编程、数控操作和数控维护、维修,掌握数控技术所需的综合知识,有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并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具备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的能力。
与高职数控专业相比,应用型本科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则更加侧重于该层次的人才培养上[2]。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本科院校对数控技术人才专业学生要求理论广,实践能力强,但这两方面的要求对教学的安排带来多个方面的问题,如:(1)教学投入方面。在做教学建设决策时,往往相应地会往引导学生理论知识面广的方面思考,导致本科教学不能像高职培养数控技术人才那样,引入很多数控机床设备,用于学生专业技术实践。(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科院校无法像高职院校那样,以大量引入具备“双师型”教师为出发点建设教师队伍。(3)教学课程安排方面。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往往对理论知识面要“广”的这个点强调得多,如32课时本科数控技术的课程中就包含了数控编程和数控原理两个方面,课时的安排越紧凑,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中对“强”和“广”两方面要求的矛盾就越大。
我们结合在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控技术课程与本科院校的数控技术课程教学经历,以数控仿真实践教学为落脚点,分析数控技术仿真实践的意义,并就如何缓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这对“强”与“广”矛盾,给出融数控操作、编程及原理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指导方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的方案及方法为应用型本科数控技术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帮助。
2.数控技术仿真实践的意义
数控仿真软件是一个应用虚拟技术模拟数控加工操作的仿真软件,它把数控加工操作过程完整地通过软件加以展示,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机床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3]。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软件系统主要有上海宇龙、北京斐克、南京斯沃等。这些仿真系统软件具备模拟机床操作的整个过程,如:毛坯定义,工件装夹,压板安装,基准对刀,刀具安装,机床手动操作。
数控仿真系统软件操作教学对本科型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为学生提供模拟操作数控机床的各项功能
不同的数控机床都配套数控系统,但目前流行的数控系统品牌并不多,国外的如SIEMENS和FANUC,国内的如华中数控和南方数控。通过仿真操作,学生可较快地熟悉这些数控系统的操作方法。
2.2为学生建立形象化的数控加工工艺知识
如通过选择铣削加工的各种铣刀,车削加工中的各种的车刀,可具体化地获知每种刀具的形状及其加工机理。
2.3为学生熟练G代码功能提供演练平台
书本上G代码功能的内容介绍繁琐,难以与实践者实现互动,学习枯燥无味,不能给初学者留下深刻记忆。仿真平台的互动式学习可协助学生形象化理解每个G代码功能及相关参数,这个过程可大大促进知识的记忆。
3.教学对策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本科型工科院校已经意识到数控仿真软件具有这些功能可为本科应用型数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辅助平台,但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应用好该平台为人才培养服务呢?教师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对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结合实践过程,我们认为数控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学指导方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有针对性地强化数控机床操作
由于专业对知识面“广”的要求,本科型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无法像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上机机会用于操作数控机床练习。在有限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内,如何保证充分的时间用于数控机床操作实践成了本科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若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匆忙上机练习,则容易出现误操作,发生碰刀、损坏工件等事故,给学生的下一步深入学习数控技术带来心理阴影。先进行仿真实践的练习再上机操作,可有效地弥补本科型数控技术人才环节的不足,因此在进行数控仿真系统的实践教学指导过程中,必须以强化数控机床操作为重要原则,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以一种或两种数控系统为模版,强化学生对数控机床操作上的认识,辅导学生熟练掌握机床从开机到最后加工出合格工件的整个操作流程。在该原则下,进行仿真实践教学辅导,为全面掌握数控加工上机操作奠定了重要的操作基础,并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误操作,帮助其度过初次上机操作的心理难关。
3.2进一步强化G代码编程教学
比起高职人才培养,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具体的数控编程操作的机会相对要少得多,在课堂上,G代码功能教学虽然也较系统,但由于G代码都是由一些G字符加数字组成,且辅助参数数量较大,没有重复演练,对于学生来说,要记住这些功能绝非易事。而通过软件的仿真,可较完整地模拟演练这些功能,特别是一些固定循环指令的教学,用软件仿真的办法辅助G代码编程教学,可对功能中具体实现的细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比如车削加工的G92指令是一个加工螺纹的固定循环指令,在仿真软件系统中,通过设定单步运行,可对循环中的每一个功能做暂停查看,这样就可形象化地查看清楚什么时候定位刀具、什么时候开始进刀、什么时候开始切削螺纹、什么时候切削完毕、固定循环完毕之后刀具退到什么位置,以及每个过程中的速度是多少。这样一个过程使理论教学过程需要大半堂课或一节课的内容较轻松地得到演示,而且使学生更加形象化地学到知识,也为本科学生开发相关数控系统关注切削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提供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因此在仿真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辅助G代码的理论教学为出发点,进行实践教学的辅导,对强化本科型的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3作为辅助数控原理教学的有效手段
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数控技术原理知识,是本科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上的纯数控原理理论教学大都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具体每一个模块之间是如何协作的,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无法深入讲解,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往往以死记硬背结束这块内容的学习。如讲授插补方法章节时,仅仅是插补算法展开,而讲授位置测量章节时,也仅仅是以如何实现位置或速度测量原理为目标进行的,对于这两块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协作的缺乏详细的探讨。因此靠纯理论讲解难以使数控原理的知识点进行融合。
通过加工仿真实践,原理性的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具体的加工过程得到形象化的串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指点教学原理的作用,做到边引导实践操作,边点缀讲解对应的数控原理,使学生对原理性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比如在机床回参考点时,让学生关注坐标轴坐标的变化,讲述相对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当回参考点快到零位时,轴的坐标值会在一个范围内变化,直到坐标值变化停止后变0。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回忆相对编码器Z相的定位原理,这样的交互过程可使学生对编码器的理论学习产生深刻印象。因此,通过仿真实践学习理论原理是深化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
3.4作为扩展学生专业兴趣的有力推手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是其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而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对其专业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专业兴趣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及工作的重要因素[4]。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本科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数控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合较深的课程,但长期以来本科型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学习占有较大比重,使学生感觉枯燥。而通过仿真实践使G代码的学习形象化,使数控原理的学习具体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灌输专业知识,争取做到实践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能把理论知识与工厂中的实际情况如产品质量、生产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比如实践中对切削用量的选用,可以直接与工件的质量、工件的加工成本计算挂钩。通过这样的仿真实践,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会得到提高,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把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4.结语
本文分析应用型本科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教学方面的矛盾,围绕数控仿真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数控技术仿真实践在本科型数控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就如何缓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强”与“广”双重要求矛盾,给出融合数控编程、系统原理及操作实践教学的教学指导方案,并对具体教学方法给出对策,为应用型本科数控技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课程的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蔡崧.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技术,2007,(8):128-129.
[2]赵亮.浅谈应用型本科数控技术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VOL11(3):51-53.
篇9
关键词:数控技术 调查研究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48-02
随着数控技术应用的普及,企业需要更高技能、更加专业、更具职业化的数控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为培养能够被行业企业接受的高质量技能人才,课程改革是该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题之一。
1 现状调查
通过对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企业以及该院近几年数控技术专业从事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企业对数控技术毕业生主要需求在设备安装调试、零件生产与加工、数控编程和设备维修4个方面,企业较缺设备安装调试及设备维修方面的人才。在能力方面,企业更看重的是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4个方面。企业需求和该院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存在差距,企业对该院毕业生的需求是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大部分被调查企业有与该院进行校企合作的意向,愿意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希望做到厂中校,校中厂,及时与企业做好密切互动,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岗位、胜任工作。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应尽可能把理论学扎实,学好基本功,希望能尽早接触工厂实战。
2 课程改革探索
为了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数控技术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该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2.1 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安排上,注重课程之间的链接和联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时间安排,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师资安排,消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层,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岗位工作的过程。
2.2 课程内容与实施改革
2.2.1 整合课程内容
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内容,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整合。一方面,将学生必需的知识综合到专业基础课中去,压缩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内容,使整合后的基础理论知识目标性更强。另一方面,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选取企业真实任务(产品、项目等)为教学素材,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与未来的职业工作与职业情境密切相关[1]。
2.2.2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除公共课外的所有课程全部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设计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若干项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为主。数控技术专业建有“数控实训室”“多轴加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和“特种加工实训室”,配置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普通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建有高配置的“CAD/CAMC房”,并安装正版“德国KELLER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系统、“CAXA制造工程师”“西门子NX UG”等数控加工类软件,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另外,课程考核方式按照“过程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理念。过程考核贯穿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3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全面、公平的评价。
2.2.3 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课程与企业紧密联系能达到更好的实训实习效果。该院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具体的合作细则,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湖北三环汉阳特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昆山三一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瑞声声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针对“订单班”有系列举措,如: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修订数控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订单班”课程教学及实训计划等。
2.3 课程资源建设
2.3.1 开发校本教材
以整合的专业课程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校本教材的开发,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凝聚该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智慧与经验。以企业真实案例或产品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
2.3.2 建设教学资源库
重视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企业生产案例,将生产案例进一步开发,形成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微课等教学库。二是引用企业生产图纸,形成图纸、工具、材料、行业标准等素材库。完善后的资源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等提供较好的平台。
另外,建设“校中厂”,增加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机械制造生产环境供学生实习、实训,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参观实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拓展等需要。
3 结语
该院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从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中厂”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人员、物质和制度方面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推进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胥秋,陈淑花,阳夏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设计、实施及其问题[J].职业技术,2015(3):20-22,25.
篇10
关键词: 数控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懂工艺、精操作、会编程的高素质技能型数控人才。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1.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思路
(1)实践教学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熟悉电加工机床编程操作,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学习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实践教学总体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试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大部分。在实践教学体系执行过程中采用三阶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基础实践教学,打基础;第二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强化核心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注重数控专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
2.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
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掌握普通机床的操作方法,对机械材料热处理、公差、自动控制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为数控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打基础。本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实验,机械设计实验,公差实验,液压气动实验,PLC实验,热工实训(2周),AutoCAD绘图实训(2周),车铣实训(4周),钳工实训(2周)和数控机床认识实习(2周),本阶段主要在一年级实施。
(2)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实践教学阶段
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实践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阶段的学习,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掌握自动编程、自动加工,具备电加工机床编程操作能力,满足数控加工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本阶段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数控编程设计(1周),数控工艺设计(1周),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4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4周),线切割编程与加工(2周),CAD/CAM自动编程与加工(4周)和校企合作工作站进站学习(12周),本阶段主要在二年级实施,校企合作工作站进站学习因企业条件限制,每学期选派30名学员。
(3)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阶段
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通,可以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加工问题,缩短学校学习与企业实际加工零件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岗位打好基础。本阶段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数控毕业设计与答辩(7周),数控专业综合训练(2周)和顶岗实习(20周),本阶段主要在三年级实施。
3.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校企对接实现
(1)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贴近企业产品
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的实践教学,采用一体化项目教学方式。在项目设计上,负责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项目设置,使项目设计更合理、更贴近企业实际,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数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2)利用校企合作工作站进行实践教学
数控技术专业依托国防职教集团建立了西安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专业依托工作站,每学期安排30名学生进站进行3个月的工学交替学习,进站期间半天学习理论,半天实践学习,学校派1名教师参与教学组织,企业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授课及相应岗位的实践指导。
(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了保障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需求,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委员一半来自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确保培养方向不偏离。
课程建设过程邀请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参与实验、实训课程项目设计,使实验实训内容更符合企业实际。
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过程中,企业提供设备、实际产品,企业员工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技能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实践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指导。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条件保障
三阶段的实践教学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企业的参与配合、设备、师资等。本专业投入一千万数控设备,并利用企业设备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师资队伍方面,数控技术专业拥有专业教师30余人,高级职称10人,双师教师25人,并聘请企业专家任教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师资条件。
(2)制度保障
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处发出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运行保障
教务处组织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并严格要求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50%以上。在执行过程中,教务处、实践教学处、督导处、数控学院在实践教学的初期、中期、末期进行各项环节的多级检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