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03 01:4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农业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农业技术

篇1

一、再生水稻的优势

1.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能够实现增产

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不仅不会造成减产,相反还会促成增产。因为一般再生水稻都有60天左右的生育期,可以保证产量超过每公顷3000kg,通过采用生育期长、产量高的的头季中稻品种,这样两季水稻产量的和就可以和双季稻相媲美了,而且头季的中稻和再生水稻总起来的生育期与早稻和晚稻相比要短20天左右,一番种植下来,日产量明显超过了双季稻。同时,由于生育期的缩短,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料峭春季的低温以及秋季的寒露风,有助于稳产,促进冬季的农业增产。

2.再生水稻的再生性可以提高米质

双季水稻的早稻是在高温条件情况下完成抽穗到成熟的过程,由于灌浆时间比较短,造成稻米在外观品质与碾米的品质较差,就算是外观品质较好,在口感上也不能跟晚稻米或者再生稻米相提并论。因此,保证早稻的优良品质是农业技术中的研究难点。但是再生水稻就不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同一个品种或者组合,再生水稻在品质上通常比中稻品种或者晚稻种植时期的品质要高上至少1~2个档次。

3.再生水稻的合理利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与双季稻进行比较可以得知,再生水稻的蓄留能够节省整田费用、插秧的费用、种子的费用、农药的费用、肥料的费用等。据统计,每公顷能够节约各种成本费用合计1700~2300人民币,相当于增加了1500kg的稻谷产量。

4.再生水稻的栽培促进冬季农业的开发

收割再生水稻的时间早于双季稻至少10~15天,甚至20天左右。缩短的生育期有助于大麦、油菜、马铃薯、小麦等冬季作物的及时种植,有利于更加充分的利用冬季日光资源,促进产量的提高。除此以外,蓄留再生水稻的栽培方式还适宜在深泥脚田、冷浸田之中实施,还能大幅的增加产量,改造低产田,实用价值和意义深远。

二、栽培再生水稻的技术

1.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

1.1再生水稻的栽培的区域可以选择双季水稻缺少温光的地区,或者种植一季水稻的温光有余,或者一些双季水稻区域。结合种植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满足安全的生育天数、热量条件和积温。

1.2水源条件是再生水稻栽培的重要条件之一

头季水稻收获前后的时期是再生芽的幼穗在分化与萌发的重要时期,缺水将导致茎秆的失水,阻碍再生芽的分化和生长。因此头季水稻的后期必须有充足的灌溉水保障。

1.3再生水稻的栽培必须有可靠的投入保障

再生水稻的栽培过程中需要氮磷钾等肥料以及必要的虫害防治。因此农药与肥料的投入是保障高产的条件之一。

2.影响再生水稻产量的因素

2.1稻田的肥力。

2.2头季水稻的有效管理,其中包括种植的植株密度,群体以及株叶形态等方面的控制,虫害和疾病的防治,施用肥水,保证收割时期,留桩的高度等。

2.3再生水稻的有效管理,其内容有虫害疾病的防治以及肥水的施用等。

2.4适宜的气候和品种的选用。品种选用需要注意抗倒性、适宜的生育期、抗虫害疾病能力、抗旱耐热能力、再生季的低温结实率、收割手段的地域性等条件。

3.采用早育秧的栽培方式,培养壮秧

为了能够减少秧苗在移植过程中的损伤,应该将头季的成熟期尽量提早,在水源较好的地区采用软盘育秧,比如,在稻田中加入稀泥,一次沉实以后再次加入稀泥,保证穴中有较多的泥。

适时的提前揭膜对壮秧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薄膜对于防寒保温防鼠具有效用,但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光照,增加秧苗的呼吸消耗,如果揭膜不及时,将会降低秧苗的素质。

4.改变再生水稻的耕作方式

冬水田,特别是深泥脚、冷浸的烂泥田适宜采用半干旱的耕作方式,可以有效的协调稻田的肥、水、热、气之间的矛盾,改善土地的结构,降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的侵害,有利于协调保持根系的活力与蓄水防旱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同时稻田中还可以兼顾养鱼。

三、总结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亿亩,而再生水稻种植与栽培可以广泛推广的地区占了1/4尤其是,我国很多地区,比如四川和福建等地区正在试验并推广相关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根据福建种植再生水稻的数据表明,再生水稻将为我国的产量增加2000万吨,可见水稻的再生栽培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潘胜屏,杜海鑫.蔬菜省种栽培技术漫谈(十一)再生栽培,一次用种多季收[J].当代蔬菜,2007(11).

篇2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农业生产 技术体系 模式构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改善,但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是基础产业,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温室效应,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人类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14%,所以发展低碳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意义

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下,人们通常会使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使农业生产朝着机械化和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的负担,比如温室效应的增强。人们运用耕作机器进行深耕翻土,使得土壤的结构受到破外,并使得二氧化碳被大大释放。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还将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到粮食复种上,让一年三熟的蔬菜和粮食作物出现一年四熟。复种率的提高虽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是这也使得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随着增加,并且还会使得水土流失的问题加剧,从而使得土壤碳排放量增多。因为植物吸收化肥之后就会增加对碳的吸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投入了大量的农药,会在无形中增加了碳排放量。同时,现代灌溉技术需要使用到电力,这也会增加碳排放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农业技术会在较大程度上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碳排放量。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问题,并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2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实施要求

2.1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都是农业生产中所需面对的问题,要是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收成。这就要求人们从病虫害本身出发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生物和物理办法,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治理。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对不同作物进行轮作,或者采用生物引诱剂对病虫的行为进行干扰。不同于化学药剂的是,这种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所以,对农田进行管理时,应该根据农田实际情况选择病虫害防治措施,确保低碳农业的实现。

2.2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们不妨将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农村的能源使用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碳排放问题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往,农民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焚烧的方式,这会使碳排放量大大增加。根据低碳经济视角而言,人们应该看到秸秆的多方面用途,比如将其用作饲料和肥料,或者将其转化为沼气能源。当然,人们在生活中还可以利用家禽和家猪的粪便进行能源化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还能够改善能源利用现状。

2.3采取“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

“种养结合”指的是,将粮食种植和动物养殖相互结合,使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比如,农民可以将粮食作物的废弃成分作为动物的口食,然后将动物的粪便作为粮食作物的肥料,这样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实现。

2.4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

使用轮作这种方式进行耕作不仅能够有效节约人力物力。当然,使用轮作这种方式还和地力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运用轮作的方式还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有机物,从而减少土壤中的碳排放。很显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土壤实现碳增汇,使土壤结构变得更加适应农作物的生长。

3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趋势

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出发,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2)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3)采取“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4)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通过对以上四种方式进行灵活运用,可以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并使农业生产体系变得更为完善。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的方式能够降低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的方式则能够有效调节土壤的营养成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则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碳排放量。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得出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对耕地进行统一管理,并对作物进行反复种植,可以促进光能的有效利用,使粮食作物合成有机物的总量有所提高。这也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趋势所在。运用以上方式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影响。同时反复种植也可以使土壤中的碳成分得以累积,并确保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所以,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出现了环境问题和水土流失现象等。针对这些情况,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从低碳经济的理念出发,采用新的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和模式构架,确保低碳农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子军,张海清,吴敬学.低碳经济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与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5).

篇3

关键词:农用地;土壤污染;污染物检测技术

我国之前更多的是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已经不容忽视。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好调查和检测工作。

1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的特点

1.1隐藏性和潜伏性强

土壤污染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如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农用塑料等,其中的有害物质在土壤中很难发现,具有很强的隐藏性;这些有害物质又不容易被土壤代谢掉,长时间地停留在土壤中,在不断的农业活动中又会出现新的污染物,短期内土壤不会有变化,但长期反复积累,土壤的成分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土壤污染,且很难改善,所以,土壤污染又具有很强的潜伏性。

1.2土壤污染的周期长,可逆性差

土壤性质变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土壤中有了污染物,污染物会在土壤中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产生的反应和反应物对土壤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很多成分不能被土壤所溶解,即使是有机物也很难分解,长时间存在于土壤中,严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如塑料袋,在土壤里200a都无法被降解。

1.3土壤污染物的治理难度大

与大气和水污染不同,土壤污染很难通过自然净化的方式得到改善,严重的可能还要换土才能改善一个地方的土壤污染。要想解决一块农用地的土壤污染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而且,农用地土壤一旦被污染,还会通过农作物和地下水来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所以其危害也是十分大的。

2土壤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2.1有机类污染物的检测

提取土壤中的有机物有很多方式,如索氏提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等,提取出有机物样品之后浓缩、净化,再根据检测标准和项目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机器测定有机物的污染情况。一般采用的检测方法为液相色谱法,主要是对大分子的有机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地分析,如农作物、土壤中残留的杀虫剂和除草剂等,除此之外,一些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合物也是其检测对象。这种方法最主要的就是检测农业用地土壤中残留的有机磷和农业污染物等物质,可以检测出400~500种果蔬菜中、土壤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液相色谱法因其有效性被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和化工等多个行业中。

2.2无机污染物的检测

无机污染物的检测会相对复杂一些,主要针对砷、铜、铬、锌、镍等物质的交换量和有机质的测定,无机物土壤中提取样品常用的是敞开式酸消解、高压消解和微波消解3种方式,样品的处理要经过澄清、稀释后才可以上机进行检测。以往检测中除砷、汞外,项目常用原子吸收法,检出限高,运行成本相对较低。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进行检测,更科学,检测结果更可靠,但是成本却很高。表1为无机污染物检测必检项目。

篇4

[关键词] 勐拉乡中稻田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问题 整改措施和技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64-02

勐拉乡地处金平西南部,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东邻金水河镇,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西接者米拉祜族乡,北靠铜厂乡。国境线长39.2公里,全乡总面积336.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19亩,其中水田面积10653。全乡辖7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5233户,全乡总农业人口24327人。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广东、老乌寨、翁当、荞菜坪四个村民委,2727户,12796人,面积7065亩,平均每亩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单产121公斤,最高单产309.8公斤,世居着苗族、瑶族、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六种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一地区实行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中稻地区的常规品种栽培管理向杂交优质良种转变,由粗糙的栽培管理转入科学的栽培管理,逐步形成规模化、科学化。在我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香蕉等水果为主的经常产业的同时,确保我乡粮食生产得到平衡的发展,2006年发展香蕉30000多亩,我乡的水稻种植面积是6500亩,杂交种子销售12吨多,可见,中稻地区依然是我乡的粮食生产的主产区。是中稻地区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勐拉乡中稻田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1、中稻田的类型 我乡的中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的沟谷缓坡地区。年平均气温18℃以下,时常有霜,部份田块无灌溉条件,多为冬闲一发田,根据土壤分布地区,土壤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黄泥田(包括大黄泥田、小黄泥田、死黄泥田等) 土厚70-100厘米,表土呈黄色或黄褐色,质地为壤土或壤粘土耕层厚20厘米左右,PH5.5-6.0,粒状或小块状结构,底土为暗棕黄色壤土。

1.2山砂土田(包括白砂土田、红砂土田、寡砂土田) 耕层浅薄,仅10厘米左右,底层常夹有碎石块,黄白色、黄红棕色皆有。有机质含量极低,PH5.5-6.0,粒状结构,底层多黄棕色砂壤土夹有碎石。

1.3冷浸田(包括冷箐田、山浸田、锈水田、漩田) 一般地下水多出现在表土下50厘米左右,有的距地表15厘米左右,即可出现地下浸水。表地有的为浅灰色或灰棕色砂壤土,有机质3-5%。底地为深灰色或灰黑色生壤土,有的底层有草煤层,PH为6.5-7.5。

2、分布情况

勐拉乡一季中稻田主要分布在广东村委会上箐脚、火石冲、大竹棚、李子湾等7个自然村,居住着727户,3439人,面积344亩,其中雷响田30亩;老乌寨主要分布在保保寨、老乌新上寨、拉祜一、二队等,6个自然村,居住着621户,2830人,面积2339亩,其中雷响田27亩;翁当村委会,主要分布在翁当、翁当瑶等7个自然村,居住着621户,2941人,面积1246亩;荞菜坪村委会,主要分布在小其哈尼、小其上寨等8个自然村,761户,3586人,面积3136亩。都分布在各村委会的山区及半山区,平均每亩中稻田投入化肥320.6公斤,最低单产121公斤,最高单产309.6公斤。

二、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稻生产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条件差,教育界结构不合理,农村科技人才欠缺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教育不够重视,我乡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还比较薄弱,有一部分小学校舍破旧,年久失修,光线不足,桌椅短缺,不少中小学教师失调,质量也未达到国家要求,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率高;监督不严,致使学校只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追求经济效益,乱收费等,学生流失较多,在领导农村工作的干部中,学过专业的人数比较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没有各方面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员及管理者,对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已成为一着障碍。

2、农村中稻产区非法宗教活动慢延、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妨碍农业生产

当前我乡中稻地区的非法宗教活动有慢延的趋势,主要是“信王主”,首先是苗族,现在瑶族地区也开始活动,他们崇拜和信仰的是耶稣,逢周日都集中在一起大吃大喝,同玩,有病不去看医生,桩稼不按时种,不打药,只要相信上帝,一切都会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损害了宗教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上巨大浪费,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生活,打乱了农业的生产秩序。

中稻产区的封建迷信活动主要表现在驱鬼治病、算命、看相等。求神拜佛、我们虽然进行各种改革和宣传教育,但由于人们的思想面貌、道德风尚、社会习俗的不同和数千年遗留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残余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例在哈尼族居住地区,犁田、撒秧、栽种都要先拜土地神,看日子,日子不好,不管秧龄是否合适,都不劳动,许多杂交良种没法按时下种移栽。

3、种植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劳动者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对农村、农业、农民提出并实施扶持政策,造成种植户的依赖思想严重,养成无吃、无穿政府会解决的懒思想,加之半山以上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小学毕业生偶见、初中生少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难见,形成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差,创新意识低,对新品种、新技术难接受,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差,

4、秧苗老化

目前生产中中稻的秧龄较长,一般为35天以上,45天以内,如果播期早、播量大、势必导致秧苗老化,影响发颗,影响穗数。

5、管水不科学

深水深插,大水漫灌、串灌,后期断水过早等现象普遍存在。

6、施肥不合理

有机肥因田块距离村寨远,少施甚至不施用,化肥中偏施氮肥,重施前期肥、蘖肥,穗粒肥不施或少施。

7、病虫害防治上盲目施药

生产中由于种植户对病虫害识别能力差,加之农药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售药,普遍存在着盲目打“保险药”的现象和选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加盲目买药费用。

8、由于中稻地区的稻田田埂一般都在0.5米以上,无法机耕,人挖牛犁,一些轻型节本栽培技术使用不上。

三、中稻生产产区的整改措施和技术方案

1.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乱收费和学校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有力的监督,善待差生,让学校多一个学生,让农村少一个文盲,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防止新文盲产生,改善学校环境,提高师资质量,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办好多层、多形式的农村教育,培养适合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专业人才。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山区、半山区的农村,由于通信、交通闭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文化差、识别力弱、思想单纯等特点,宣传非法宗教、封建迷信等活动,麻醉和毒害中稻地区人们的思想,诈取钱财,应加强山区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广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宣传只有勤劳才能致富之道,批判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积极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电视和体育等必要设施,关心村民们的文化精神生活,抵制社会上的一些愚味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不良社会风气,建设成为爱科学、学文化、勤劳动的农村新景象。

3.主要水田土壤的改良利用

3.1黄泥田:一般产量水平较低,土壤结构性差、易旱、易涝,应采用客土渗砂的办法,改善土壤质地,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3.2山砂土田:属于低产水稻中面积最大的一类,土壤质地过砂或粗粉粒过多,水耕后土壤颗粒迅速沉降造成淀浆板结,影响水稻移植和扎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且土壤保蓄性能差,容易漏水漏肥,应采用客土掺黏,种植绿肥,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保蓄能力。

3.3冷浸田:由于温度低,土烂泥深,有效养分含量低,毒害物质多,水稻前期生长慢,不长,后期徒长恋青,造成空瘪减少,改良措施应注意早耕、深耕、抗田、开沟排水,客土垫土,施用磷肥和选用耐早熟的水稻品种。

4.适时移栽,定量控苗 为提高总产,各村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抢早栽植,留养再生稻。实行宽窄行条栽,大行30厘米,小行20厘米,株距14-17厘米,插单本或双本,确保每穴4-6个分蘖。

5.测土配方,精确施肥 要尽可能地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比例应达到施肥总量的30-50%,磷肥作基肥,氮肥中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一般为5:3:2,钾肥、基肥和穗肥的比例为1:1,大田施肥与灌水要相配合。

6.要湿润灌溉,促蘖养根 当苗茎蘖苗达到预期的成穗数时,开始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采用干湿交替,以根系对水、对气温的需求。后期切忌断水过早,应掌握在收获前5-7天断水。

7.综合防治要把好两关 一是把好带药下田关,二是把好总体防治关。重点防治叶瘟和穗颈瘟、稻曲病、螟虫、叶蝉、稻飞虱、稻蝇蚊等。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必须做好预防措施。

8.防灾避灾,丰产丰收 中稻生长期间,各种气象性灾害发生频繁,各地应早作预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448-0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Low-carb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CHEN Sheng-tao1,ZHANG Kai-hua2

(1.City College,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3,China;

2.Th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the function and challenges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was surveyed. Accoring to the comparative data analysi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av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ow-carbon agriculture;development;survey;countermeasures

随着对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视,低碳农业的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降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碳的排放,实现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1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与意义

为了了解和分析低碳农业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笔者在2012年5~8月对武汉和上海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从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作用、存在的发展障碍以及支持机制方面,对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低碳农业目前还处于开发初期,对其支持机制的研究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因此,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中,学历高的人数较多。按学历划分,大学以上123人,初、高中51人,初中以下26人;按性别划分,男性148人,女性52人。

1.1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调查

对表1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历越高,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化学物质残留关注度越高。同时,对低碳农业了解程度方面,随着学历的增加,了解程度增加。大学以上学历对低碳农业“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例达86%,初、高中学历的为76%,初中以下的为62%。对于发展低碳农业必要性调查中,大学以上学历认为“有必要”的为70%,初、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认为“没有必要”或“不清楚”的明显增多。对于低碳农业是否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调查结果与发展低碳农业必要性调查的结论基本一致,高学历的调查对象认同率达到80%,低学历的调查对象则更多倾向于否认和不清楚。

1.2低碳农业发展的意义调查

对表2分析可知,在低碳农业的扶贫作用选项调查中,对增加农民收入项的调查,认为低碳农业生产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价格的调查对象占85.0%,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占66.0%,而对增加碳汇收入不了解的占44.0%;在低碳农业为农村注入资金的选项中,82.0%相信财政补贴,60.0%相信民间组织和碳基金,而碳交易活动为55.0%。这反映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碳汇交易和碳基金的参与作用需要加强。

在低碳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选项调查中,对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认同度较高,三个子项认同度都超过60.0%,其中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达到85.0%,说明了我国农村希望对牲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潜在要求。在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选项中,减少农村土壤、耕地污染和减少农村水体污染的认同度都超过80.0%。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选项中,发展休闲农业为90.0%,保护农业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林木覆盖率超过80.0%,这反映出我国农村对这几项的关注度,希望通过发展低碳农业对这些项目进行更大的改善。

在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选项调查中,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节地、节肥、节能作用的认同度各占50.0%左右。保护生物多样性选项中,降低化肥和农药对其他物种的危害和增加植被,认同度将近90.0%。在新技术和新观念选项中,对于低碳农业生产创新技术的认同度较高,达80.0%,而对观念改变和国内外经验交流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2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2.1低碳农业发展的主体调查

在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的选项上(图1),有129名调查对象选择“政府”,占总人数的64.5%;有45名调查对象选择“民间组织”,占总人数的22.5%;有26名选择“农民”,占总人数的13.0%。可见,在对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的意见上,人们更倾向于政府推动,这是由我国政府部门所具有的较强的支配力决定的。选择民间组织的没能超过半数,说明我国民间组织能力的不成熟,农民的推动力占比最低,说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处于被动地位,无力进行主动的碳减排活动。

2.2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在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困难选项上(图2),有45.0%的被调查者选择“政府扶持力度不够”,20.5%的调查对象选择“缺乏资金”,10.0%的认为“低碳农业技术不成熟”,15.5%的调查对象选择“农民没有主动性”,9.0%的调查对象选择“低碳农产品价格较贵,市场需求不足”。选择政府扶持不够和缺乏资金的占比相对较高,这说明低碳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外部推动力量不够。

2.3低碳农业推广存在的困难

在推广低碳农业存在困难的选项中(图3),有35.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健全”,25.0%选择了“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技术、模式”,选择“个体农户难以组织管理”的占21.5%,18.5%选择了“没有明确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缺乏政府支持与应用技术是低碳农业推广的最大困难。

2.4低碳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主要缺少支持的选项上(图4),“缺少政策”选项占调查对象的40.5%,“缺乏资金”占30.5%,“缺少技术”占20.5%,“缺少市场”占8.5%。这说明调查对象认为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非常好,缺少的只是外部的资金、技术和政策。

3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主要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3个方面对低碳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如表3所示。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政策支持选项的调查中,对“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的赞同率为81.0%,“对从事低碳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补贴”的赞同率为82.5%;认为有必要“建立低碳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的比例达70.5%;认为“政府有责任引导农民参加低碳农业技术培训”的赞同率为90.0%。上述4项反映了政府在支持低碳农业发展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中国低碳农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方式还不太明确,没能制定出相应的配套发展政策。因此,如何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的低碳化,还需要政府积极思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进行引导和支持。

2)在技术支持选项的调查中,减少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方式以“推广农村新能源”最为受关注,赞同率为70.0%;而低碳农业技术应用存在的困难方面,认为“农民文化程度低,技术难学”的占88.5%,“已经习惯传统农业技术,不愿改变”的占85.0%,“土地面积小,无法运用技术”的占70.5%。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与推广,阻力主要来自于农民主观认识的不足。因此,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耕作,实行间作可提升土地的固氮能力;施用粪肥和秸秆等有机肥料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但会增加农民的劳动力投入,许多农民对此有抵触。另一方面,间作套种可以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碳排放,但这种做法无法与机械化耕种的效率相比,农民同样需要加大劳动力的投入。现今,劳动力不再廉价,大部分农民通过外出从事非农业生产也可以获取不低于农业生产的收益。因此,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发展低碳农业实现了整体社会效益,却没能带来经济效益,难以获得农民的普遍认同。

3)在资金支持选项的调查中,人们对政府补贴寄予了厚望,赞同率达到95.0%,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占比为80.0%,政府农业基金占比为60.0%,个人自筹则没有赞同票,这说明农村自发组织低碳活动的意识十分薄弱。对于减少低碳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希望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占比为75.0%。综合分析,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社会效益显著,发展过程中需要来自外部资金的支持。现阶段,中国不论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性银行都没有对低碳农业的开发建立有效的信贷支持机制,保险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以及相应的中介机构也没有发展起来。

4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低碳农业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要求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不一致,低碳农业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4.1培养低碳农业观念是根本

要想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观念转变是根本。没有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配合与自觉行动,发展低碳农业会变成一句空话。要帮助农民不断学习低碳农业知识,推动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1]。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村生活低碳展示村等,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4.2政府的政策引导是方向

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2]。通过设立低碳农业科研专项基金的方式,依据本地实际,开展低碳农业的企业和个人制订补贴政策,划拨专门资金对低碳农业示范区以及低碳农业基础科研单位提供专项资金扶持[3]。建立低碳农业知识和经验共享中心,探索建立低碳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设立低碳农业科技指导人员,对农村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4.3金融支持是关键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加强低碳农业金融支持机制研究,特别是开展农业碳汇开发与交易的机制建设。低碳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建立多元融资方式。这个融资体系要由政府与农业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共同组成,可以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贴息,担保公司设立担保基金,为低碳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环节提供资金支持[4]。除此之外,建立农村民间借贷与低碳农业企业的项目合作也是解决融资的可行办法。

4.4技术创新是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低碳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专用设备,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最大化的再利用,减少废弃物的碳排放,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低碳排放[5]。

4.5宣传推广是平台

发展低碳农业,建立农业新科技和新产品集聚、展示和交易的平台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建立平台可以吸引和展示低碳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和传播农业低碳科技知识,促进低碳农业的推广和发展[6]。同时,不同地域可以依据地方的技术和农业基础,建立低碳农业展示与应用中心,整合农业技术,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推动农业产、供、销和农村居住的低碳化。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建立低碳农业知识培训中心,对农民、农业管理者进行培训,并进行推广,促进低碳农业在农村的普及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晓旭.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1(5):72-73.

[2] 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143.

[3] 孙蕾.政策性金融如何支持低碳农业发展[J].现代金融,2010(8):26.

[4] 高歌,田彬.实施蓝海战略助推低碳农业发展[J].现代金融,2010(11):22.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农村 低碳生产 低碳生活

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然而,作为大北京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保定的发展既得益于这一区位,同时又受限于这一区位。保定市肩负着保护白洋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必须彻底舍弃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新的“绿色通道”—“低碳经济”之路,保定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也正在积极构建农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农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过程中以及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实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保定农村地区广大,有山区、半山区、平原区、水乡区、旅游区等,在价值导向、行为方式、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施行低碳化的变革,以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美好家园,探索保定市农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整个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定市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保定市广大农村正在积极推进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努力建设安全无害、生态环保农业。保定是一个农业大市,80%的人口在农村,针对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保定市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生活的现代化。然而在生产、生活发展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高碳化问题。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制砖、水泥、铸造、炼焦、纺织、皮革和造纸等七大行业,所排放的废气含碳高且不断增加。平原地区农用机械、农用汽车、家庭小汽车越来越多的使用,大量尾气排放造成温室效应,污染情况日益加重。另外,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以及对有机肥的替代,矿物燃料替代秸秆燃料等原因,生物能资源尤其是秸秆资源大量剩余。在没有找到经济、有效地利用秸秆途径的情况下,大都采取就地焚烧、推入水中等不适当的处置办法,造成资源浪费,碳排放提高,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严重污染。

农村生活高碳化问题。保定市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烧饭、取暖用能源,基本上使用方便、省力的煤或液化汽、天然气作燃料,而且农村所用电力,多为火电,用电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矿物燃料的耗费。在农村地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一些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少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将垃圾直接堆放在路边或者河沿污染环境。

保定市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保定市努力探索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对策,政府部门积极制定和完善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快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农民生活、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行低碳化的变革,努力构建保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和完善保定市农村低碳发展规划。保定市实施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绿荫行动”、“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等活动,并制定了“低碳城市文明公约”。在此基础上,针对保定农村发展的现状,以保定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制定出保定农村地区总体低碳规划,保定市辖22个县则根据本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出低碳模式。比如山区、半山区、平原、旅游区各具特色,相应地制定具体低碳发展模式并建立不同的低碳评价体系与标准。

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加快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保定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无疑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又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为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创立农产品名牌,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保定市质量技监局与相关部门制定、建立了《无公害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等30多项标准构成体系,还在示范区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有效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及盲目用药、过量施肥等现象,保障无公害绿芦笋的标准化种植,确保蔬菜安全。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抓手。据不完全统计,保定市级农业标准化总数已达80多个,蠡县山药、徐水无公害西红柿、安国无公害枸杞、清苑梨、唐县金针菇……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撑起了农业标准化的天空。

此外,河北大学物理学院老教授徐景智提出的“关于保定市加快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建议”,得到保定市领导的重要批示,指出:“徐景智教授的建议很有价值,请农口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借鉴。”

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种以电、磁、声、波、场、纳米等物理手段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新型农业技术。由于该技术完全不用农药和化肥,具有安全无害、生态环保、显著增强农作物和畜禽品质等明显优势,这将是继化学农业之后的又一次技术变革。为此保定各市县,认真研究探索新型农业技术,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指导。

结合本地农业实际,发展循环农业,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保定市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曾提出发展“五个农业”,即安全农业、节约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开放农业,从而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则是探索低碳经济的新路径。

发展节约农业,就是以“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以节本增效为目标,大力推广节约型技术。在继续抓好工程、生物、农艺以及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的同时,扎实推进化学节水。在节肥技术上,推广“一村一站、一户一卡”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经济、环保”用肥,切实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覆盖率和肥料利用率。

发展循环农业,是指促进农业的节能减排,使保定农业逐步走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保定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确立了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保定市大力实施以沼气池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截止2010年底,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保有量达到44.3万座,建立完善建成农村沼气物业服务(站)点200处;全年实现经济效益4.15亿元,受益人口127万。小麦秸秆还田面积508.89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91.7%,创历史新高。

广大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校舍、太阳灶等利用技术,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6.2万平方米,太阳灶1231台,太阳能采暖房13.26万平方米,各种太阳能灯2184盏。秸秆能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全市累计发展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点19处,秸秆炭化厂 1处。在此基础上,还探索农村新能源利用途径。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上,积极推广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发展草腐菌,提高秸秆生物转化率;在粮食主产区、高速公路沿线等地农村,积极推动生物秸秆气化、固化、碳化技术,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上年增长5%以上。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清洁文明村。北京邮电大学李资达撰文“低碳经济—人类的新生活方式”,他认为“低碳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拯救自己的机会。低碳不会降低生活品质,而是会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低碳生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态度,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活动,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保定市号召广大农村居民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

首先,引导人们日常用的水、电、气要“低”的习惯。将淘米洗菜和洗衣机内用过的水引入蓄水槽洗涤墩布,以尽可能地减少用水。

其次,家用电器选“碳”少的。推广节能灶、节煤炉、节能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到随手关灯,不开长明灯,冰箱选用节能环保款式,空调仅在最热的三伏天使用,这样人人参与,不但节约了家庭开支,而且减少了碳的用量。

篇7

近年来,气候不断变暖已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频生,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加;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排放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陕西是中国农业大省之一,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农业应打造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的基础,从依靠化石能源向依靠太阳能等方向转变,追求低耗、低排、低污和碳汇,使低碳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特性得到加强,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向转变。

陕西发展低碳农业优势

地理条件优越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连接着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陕西现有耕地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陕西由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部分构成。关中土地平坦肥沃,风调雨顺,加之灌溉设施较为完善,素有八百里粮仓之称。陕南秦巴山地原始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保护较为完好,适合发展绿色经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适合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科技支撑力量雄厚

近年来,随着以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功能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办学特色的985重c农业大学,其大量科技储备能够为陕西低碳农业提供支撑。

政府大力支持

自2006年初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试点省之一,陕西省即出台了《陕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广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法。此后,陕西又相继出台了《陕西节约能源条例》《陕西建筑节能条例》、《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陕西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陕西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推动低碳经济稳步前行。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较早接受低碳经济理念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省份之一。2006年初,陕西省就出台了《陕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此后,陕西省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在陕西省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下,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并初见成效。截止2009年,全省已有70多个项目通过国家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查,有20个项目已在联合国成功注册。2010年全省碳汇约 2123万吨。

“十二五”期间,陕西森林面积由1.28亿亩增加到1.33亿亩,荒漠化土地减少193万亩,林业总产值增加了739亿元。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渭河干流水质由2011年的重度污染变为2015年的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近年来,陕西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连年超过1000万吨;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猕猴桃面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杂果生产稳步扩大,花椒、核桃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关中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猕猴桃产业带,渭北苹果、设施蔬菜产业带,陕北名优杂粮、薯类、白绒山羊、红枣产业带,陕南瘦肉型猪、中药材、蚕茶特色产业带。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技术瓶颈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支撑,但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等技术水平低,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缓慢。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进行相关技术创新,而我国目前农业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相对较少,愿意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研的人更少,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少,转化率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需要。

生产方式粗放

近年来,陕西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但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量设备陈旧能耗高。同时,由于户均耕地面积小,有些耕地甚至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导致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粗放,种植作物单一,对耕地很少进行休整,加之生产中过多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导致土壤中有害残留累积,不仅降低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还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和荒漠化,养分流失,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农户低碳意识不强

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复杂技术的能力差。加之政府对低碳农业科普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户对于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以及管理方式等接受程度都较低,导致低碳农业推广举步维艰。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低碳农业深入了解,有些甚至没有低碳农业概念,更别说在农业生产中加以运用了。由于农户低碳意识缺乏,导致其在生产生活中无形增加了碳排放量。如对农业秸秆的任意焚烧,不仅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明显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生活质量。

资金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更新,而农户很难筹措到足够资金。尽管近年来我国支农财政不断增多,但侧重于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对低碳农业扶持相对较少。陕西对于低碳科技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方面,对低碳农业主要集中在宣传和一些技术推广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不完善,加之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导致一些低碳农业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低碳农业的普及。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低碳技术包括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等。陕西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炭能源消耗约占全部消耗的70%以上,但煤炭属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能源。要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用风能、太阳能来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其次引导和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并尽可能缩短有机粪肥暴露在田间的时间,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土壤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并研究精确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再次,提高农业固碳能力。一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固碳能力;二是应降低耕作强度,通过免耕、少耕方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增加土壤稳定性,保证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最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针对具体的低碳生产技术开展全面的培训,吸纳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增强农民低碳意识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要发展低碳农业,就要让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成为农民的共识,进而转变为自觉行动。因此,必须加大低碳农业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农户清楚传统农业与低碳农业的区别及其利弊。其次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这需要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低碳技术培训,制定相关的课程,系统化地让他们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在培训室或者田间地头专业讲解和示范,手把手传授给他们有用的农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g,对积极性比较高、通过科学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给予奖励,以激发农民技术创新的热情。尤其重点培养具有先进意识的有一定素养的农民,作为先进典型榜样带动其他农民。低碳农业只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就可以蓬勃发展起来。

完善低碳金融体系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低碳农业在引入私人资本进入方面具有明显劣势,因而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发展大规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业企业给予适量补贴和资金支持。政府应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扩宽农村农业金融领域,实现网点覆盖、功能服务完善,强化对农业尤其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主要针对农民及农村企业提供担保并提供一定的低风险的投资业务,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农村动产及不动产的抵押登记制度和资产评估制度,鼓励农民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林权证、茶园证等进行相应的抵押登记,严格此类资产的评估制度,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资金需求的满足。完善低碳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低碳农业的生产,引导农业向低碳、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低碳农业,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一是政府应制定碳交易的相关机制。建立碳排放交易准则、评估指标、碳信用计算方法、碳排放权取得、交易费用等方面的规范,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建立健全陕西碳排放交易同步配套的环境资源标准、排污权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二是鼓励农户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统一化经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要最大可能改善农业企业的生产条件,特别是针对低碳农业项目建设,要给予全面的支持:在财政上,给予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在政策上,采用减税、免税优惠政策。三是鼓励民间信贷向农业投资流动,缓解农户资金融通困难问题。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加快发展低碳农业成为陕西农业经济的当务之急,对未来整个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所以陕西要抓住战略机遇,把发展低碳农业作为发展本省经济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型奠定稳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辉,张术环.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1(09).

[2]孟园.陕西省畜禽养殖专业大户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07).

[3]黄祖辉,米松华.农业碳足迹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4]黄山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探析[N].安徽农学通报,2011(01).

[5]李赶顺,李富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1(28).

[6]冯效飞,赵晶艳.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J].现代化农业,2009(12).

[7]李坤.对陕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思考[J]. 考试,2015(42).

[8]薛小荣,王静.陕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选择[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12).

篇8

【摘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巨大发展优势,已经成为当代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但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的一些县市,由于地域特点,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以更加切合当地的发展措施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此,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资借鉴的措施,现总结于此,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绿色低碳 循环农业 经济发展 措施研究

一、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个体单户动作状态中,特别是北方的内蒙古,土地贫瘠,水源缺泛,新世纪更具发展优势的创新技术运用极少,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优质的条件,农业经济发展亟待培育新型的增长方式。

1、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分散经济效益低下。

自一九八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来,内蒙古地区直到现在还处于分散的个体生产状态,尽管在土地流转以来,农户有的把土地承包出去,使得农业经济小部分地走上了集约式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是没有多大起色。农业生产基本处在粗放型阶段,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村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科技应用不广泛。

改革三十多年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也很难弥补土地承包时对水利设施的严重破坏,因而很多地方农作物的收成还决定于天气的好坏,倘若遇到旱灾或洪灾,则农作物的收成会损失很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脆弱。再加农民文化成度不高,科学知识短缺、用科学种田的意识淡薄,因而在病虫害防治、新作物的引进、化肥的选择、农药的用量、使用的周期方面做的并不怎么到位,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着农业生产的收成,并在饮食的安全上会出现诸多问题。

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大水满灌式灌溉方式,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加之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日益严重,大量的固体废弃堆积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极大地影响了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

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特点

1、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内蒙古地区的县域农业经济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加快经济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之路。因为,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原则的,是传统农业经济走上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最好方式,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入认识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价值。

我们知道,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方式,同样,也是内蒙古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内蒙古县域虽然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土地贫瘠,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却有限,已经开发的土地又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这种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县域农业经济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内蒙古县域农业的发展还要注意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问题。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用水的乱排乱放,水土污染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更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切实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因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1、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县域农业低碳经济就应该大力推广现有的好经验、好技术。首先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低碳农业生产中来,为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充足的资金。其次要积极构建引进低碳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第三要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

2、提升低碳农业经济从业人员的发展理念。

首先,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的,加强从业人员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提出了从业人员的概念,就是针对当前的农业从业者的现状。自土地流转以来,有的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城市一些人员获得了这些流转的土地,他们也就成了“二手农民”,他们往往是“短视”的,往往以掠夺式经营方式获取短期利益,因而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走科学的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同时要对他们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要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内蒙古地区县域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给本地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农业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升当地粮食安全水平,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11):21-34+58.

篇9

1.低碳经济兴起的背景。由于之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的污染气体的排放和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最终诱发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现状。为了建立一个低能耗、地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以为了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就此展开序幕。

2.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的基础之上,形成以新型的低碳能源系统、低碳利用技术以及低碳产业体系为主的经济运营模式。低碳经济是指从产品生产、消费流通以及最后的循环利用都是以低碳模式完成的,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以及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环保工作,形成低能耗的经济运营,通过适当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文明的低碳经济社会。低碳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通过较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形成的一种节约型、环保型、健康型的绿色农业经济,从而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因此,低碳农业又可以被称作为生物多样性农业。

二、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业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的经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属于经济比较繁荣、科技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所以在东部沿海地区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生态农业和低碳经济的推广。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西部区域,由于传统的耕作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他们的固定生产模式暂时并没有受到冲击,所以从思想上还不能迅速的接受低碳发展的观念,这种传统的耕作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低碳农业发展的需求。

2.现代低碳农业理念还不稳固。近年来,政府为了更好的推进国家低碳农业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以及循环经济能够方面也已经做了比较广泛的宣传。但是目前的低碳经济推广主要是针对工业发展,对于农业方面涉及的并不多,只是在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农业发展中做了普及宣传。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对低碳农业的认识还非常浅显,也没有在农业种植方面形成浓厚的应用氛围,所以由于现代低碳农业还没有在生产者之间建立固定的观念,所以很难促进低碳农业的普及。

3.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在农业的生产方式上,由于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化肥、农药进行农业耕作的模式,这种高碳的化学生产模式不仅造成了资金上的大量消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由于缺乏专业农技人员的指导,农民在进行耕作经营的时候无法接受到系统科学的技术指导,对于化肥、农药的过分依赖也在无形中强化了高碳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其成为了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4.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足。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中具有相当文化基础和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力都在不断的涌向大城市求发展,使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人员大量流失,留下的主要是知识年迈的老人和儿童,这就使得农业科技的发展更加困难,也无法全面快速的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地方,由于科技信息的限制,加上人员劳动力的断层,很难实现低碳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

三、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产业转型总是以工业发展为主,以城市为主要发展阵地,而对农业的关注较少,也很少涉及到农村的经济转型发展。由于农业具有排放碳的同时又储存碳的属性,所以对生态的建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当前节能减排、文明生态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了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由于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对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平衡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偏南方的贵州、云南、广东地带等省份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由于降雨量的减少,使农业耕地经受着旱灾的影响,大量的牲畜饮水得不到有效供应,而在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还经常遭受着持续性的大量降雨天气,引起农业耕地的洪涝,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2.高碳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农业逐步过渡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可以说农业发展一直处于逐步提升的过程。当前的农业种植过分依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极大的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在人体摄入这些经过农药喷洒的农产品后,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工业化农业已经成了一种高碳化的农业,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3.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生态化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想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就必须从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科技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促进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和谐相处,以最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来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低碳农业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的排放,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全球变暖的环境威胁。

4.低碳农业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极度关注,市场也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环保指标的要求标准。农业的竞争力已经逐步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所以企业的最终生产要符合相应的标准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低碳农业也成为了应对农业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发展低碳农业的策略建议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技术是关键的原则。在推动低碳农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农民的增收效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农民、政府、技术三个因素的合理安排,推动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1.建立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来说,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农业模式的创新,并且也可以增加人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很多种方式,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采取优惠政策、生产补贴以及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低碳农业的发展。当然除了从一方面进行鼓励外,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进行限制,比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条例规定,针对高碳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担负相应的生态污染补偿费用,通过这样的规定,就会在无形中增加高碳农业的发展成本,也就可以顺利促进高碳农业逐步向低碳农业的过渡。

2.完善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低碳农业的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运营基础之上的,但是关键的发展支撑力量是低碳技术的应用。所以,在发展低碳农业的同时,要形成不断的科技创新模式,经过在低碳农业的发展的创新、改革、吸收、消化等途径的确切实施,全面改善低碳农业中的技术应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发展低碳农业,比如,无污染的新能源开发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固碳减排等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全面的发展。

3.形成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考核模式。低碳农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低碳农业的发展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通过连接低碳产业发展与政绩考核的关系,增加各级领导对低碳农业的关注度,这样的政绩考核机制,可以更加快速的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生态保护中引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实际的开展效果融入到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中,以各级领导的实际行动推动“三农”建设的快速发展。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 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

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的升级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措施,通过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来改变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球低碳经济的重点更多集中在城市工业生产,农业和乡村往往被忽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改变现在的高碳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新道路来降低对石化资源的依赖。

1 我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广泛使用化肥、农药以促进粮食作物产量的增加,以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随着石化产品的大量使用,现代农业呈现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成为“高碳农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30%,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虽然农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但同时农业生态系统拥有巨大潜在的固碳能力,如能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来增加农业土壤固碳能力,对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全球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约 80%,而不再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约 1% 的石油能源,不再把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 30% 的农业排放。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粮食安全,低碳农业潜力巨大。

2 国目前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电、节油、节柴( 节煤) 、节粮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年各地都非常重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纵观全国,已经初见效益的低碳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

2.1 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使用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低碳化生产。目前很多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 粮、果) ”生态农业,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改善优化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在一起,以农家肥代替化肥,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促进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

2.2 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不同在于其拥有严格的标准体系,相对完善的认证体系,因此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给农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未来 10 年,中国有机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产品和水产品比重将增加,中国有机农业产量将位居世界第一。

2.3 发展立体种养

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的不同生长要求,将农作物、养殖动物等在空间上进行组合,通过农作物合理间种、农林结合和农渔结合等措施,综合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资源,有效地提高了有限土地的产出量,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2.4 推广节水、节能生产

水利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水利灌溉中有近一半的水都因为渗漏、蒸发或管理不善等原因被浪费,作物水的利用率只有 0.46。各地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风力、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耗用。这几年,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大力推广了“一池( 沼气池) 三改( 改厕、改厨、改圈) ”生态富民工程,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达到了自净,达到净化环境、获取能源、增加收益一举三得的成果。

2.5 实现种养废弃物再利用

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