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22 15: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技术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32-0160-01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为满足现阶段制造业的需求,改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紧缺状况,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控加工制造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技术方向的需求。
一、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当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改善了我国原有的完全的应试教育模式,促使教育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这对新兴发展起来的数控技术专业无疑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长此以往,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上也产生了懈怠,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安排不合理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当下社会对于数控专业人才的要求提出的新的挑战。当前,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因此,存在着不同方面的不足。首先,实践教学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的课时少,实践课程的内容程式化、僵化,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等方面。再者,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当前的数控专业教材仍处于理论阶段,缺乏有效可行的实践课程内容。现阶段的相关实践课程教材无法满足实践课程要求的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差。
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
(一)完善数控技术实践课程体系
针对现阶段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师应该在安排实践教学时,加强和提高实践教学中学生自行操作的比重,应该遵循应用效率逐步提高、累计进行的原则。按照年级层次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通过训练达到不同的实践目的。使得学生在专业技术训练中熟练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例如,数控车床、数控工艺、电加工等各项专题。
(二)注重和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环节
实践课程理论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学的实训与校内校外的实验基地相结合。要保证学生在校内的操作实践课程中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在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要强调基础的测绘、构图,对数控机床的加工实习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后实践作业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分工改进专业实习、作业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实践理念和创新精神出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给予评价,促进学生熟练地、高质量地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教师要构建创新体系以及实施保证措施。首先,从机制上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创新和改革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推动数控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其次,从环境上要扩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实践教学的操作训练提供硬件基础设施,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例如,将加工车间虚拟化实验和加工操作过程虚拟化的程序引入课堂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做好铺垫。在实践课程中,大胆创新,模拟实际职业操作环境情景在情境中培养学生有效应对突况,有效解决突出问题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真正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应用于使用和维护维修各类数控机床,这就要求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基本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从而具备高超的数控加工工艺。从理论上来说,还需要具有数控技术专业的基本综合理论基础。从综合素质来看,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等积极有效的措施,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突破传统教学的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洋.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2):74-77.
篇2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国家理工类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在理工类专业中排名第一,而该课题组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技术)”的市场需求也是排名第一,国务院最近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规定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数控设备,限制传统制造设备如普通金属切削机床、普通电火花加工机床和线切割加工机床制造,将淘汰诸如C620、CA630等普通机床。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的使用将会越来越普及,因此机械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应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因此数控技术课程是在机械专业课程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日趋明显[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从书本和课堂获取信息外,更多的是从计算机、Internet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学组织者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系统开发,努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立体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软件为教材,以Internet/Intranet为学习和管理环境,以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以媒体素材为基础,适用于多层次教学对象,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而构建的教学资源体系。立体化教学资源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从传统教室到现代化网络,从简单媒体到高技术多媒体;按预定目标设计,对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构建了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
1 数控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数控教学应由理论教学、作业、实验教学、考试组成。由于《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教学,如:数控编程及加工、插补原理、伺服系统、检测系统、机床本体等。其实践部分通常要求在具有相应功能的实际系统(数控机床)上完成,但由于数控机床价格昂贵,大部分高校都不具备拥有大量数控硬件的条件,再考虑到学生的误操作还可能会危及机床设备甚至于操作者自身的人身安全,所以完全有必要引入高技术的媒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控机床切削仿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讲理论部分,再讲实践部分,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讲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结合不够紧密。
2 数控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
在数控技术的教学中,以“数控技术”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软件(仿真)实验平台与硬件(传统)实验平台相结合,建立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2.1 立体化的理论课教学体系
构建以“数控技术”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体系。该课程群为“数控技术”课程的学习提供前期基础。课程群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机械CAD
/CAM等课程组成,为数控技术课程的学习提供机械制造类的知识.I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自制多媒体课件和数控加工的音像作品与数控仿真软件一起进行整合后,组成立体化理论教学资源包。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保留传统的手工编程部分,适当地增加PRO/E、UG的CAM部分。
2.2 立体化的理论教学模式
(1)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自制多媒体课件和数控加工的音像作品与数控仿真软件一起进行整合后,组成立体化理论教学资源包。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保留传统的手工编程部分,适当地增加PRO/E、UG的CAM部分。
(2)以网络为平台组建第二课堂,有效的将课堂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上述立体化理论教学资源包在网上,扩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扩展教学时空,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并利用微博及E-mail、QQ等形式及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
(3)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势,以一个个生产实际中的产品实例来讲解数控编程与加工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3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及模式
(1)改革了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践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采用的理论课+实验的模式,由于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分散实验的模式不利于知识的连贯,因此我们采用理论课+2周数控实践+4周专业课课程设计的模式。在内容上变以往的由教师拟题为学生自主选题,即从选题―设计―制造的过程均有学生完成,教师只是起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2)建立虚拟数控实验系统,改变传统的依赖硬件实验系统的做法。由于数控机床价格昂贵,精度高,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台套数少的问题(我校就一台数控加工中心),不可能同时满足30~40人(一个自然班)的实验要求,因此必须采用虚拟数控仿真实验与数控机床相结合的方法。
篇3
1 教改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UG应用软件的一般绘图方法;了解并熟悉UG应用软件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领域;从数控专业的加工方面对UG应用软件的造型和加工方面生成数控加工程序角度,使用数控编程仿真软件。
2 背景分析
2.1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2.1.1理论性。本课程通过对数控加工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了解UG应用软件软件在数控加工方面的所涵盖的理论知识。
2.1.2实践性。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注重实践、参与实践,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多在数控加工方面分析数控加工和数控编程与数控仿真软件之间的关系,在软件中造型并仿真加工和运用软件生成的程序在实际加工中的差别,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掌握软件和实际加工区别并更深入的掌握实际数控加工的知识。
2.1.3综合性应用性。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运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应用课程,它涉及的知识包括《数控加工工艺》、《机械制造》、《数控刀具》、《数控夹具》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知识方面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开设此课的目的,是培养有素质的教师,这就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边学习边观察边实践”,把学、看、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2.2学习者的特点分析
《UG应用基础》是机电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学生主要在数控专业并且大多数都从事数控岗位为主。
从学习对象看,主要是学生的数控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学习本软件只是将一些基本的参数进行修改,不能将生成的程序用作真实的数控加工。
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指向来看,追求学以致用或现学现用,多从实效出发,希望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提高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直接的作用。因此,希望所学内容有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编排便于自学。
2.3教学环境分析
2.3.1学习环境分析
《UG应用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由学校提供相应的机房安装相关的软件,保证每个学生一台机器,并且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先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如果遇到难点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使得问题得到解决。
2.3.2师生的角色分析。
由于学生长期以来早已习惯被动式的接受式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多数学生表现为被动接收型,与之对应教师就应是传授型。通过教学,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逐渐让学生具有发现型的特点,与之对应教育应具有指导型的特点。
2.3.3课程的资源配置情况及学习资源
目前该门课程所拥有的资源有以下几类:
(1)文字媒体
文字主教材:教学的主要媒体,携载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供日常教学使用。本课程采用本课程的主教材为教科书,采用吕修海主编,《cAD/CAM应用基础-UG应用软件2006》。本教材通过结合实际生产抽取出来的典型的图形让学生进行练习。
(2)其它网络资源
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供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进度等其他详细信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安排。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提供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供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时参考,也可供学生在确立自主学习目标,加深对课程理解时参考。
教学辅导:对课程重要内容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教材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平时作业及自检自测:为学生提供部分练习,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便于学生检测学习效果,也可由教师在进行教学监控时使用。
2.3.4教学组织
(1)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机电学院主要采取以个别化、学习小组活动的方式为主,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为辅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既保证自主学习的灵活性,又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
(2)自主学习方法的支持
机电学院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内容上困难的支持,尤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在新生入校之时,教学管理人员就会对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教学的安排,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方向。在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上,学校从各高等院校中聘请专家教授为学生进行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在学习过程中,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相互借鉴,共同促进。
(3)学习动机的支持
机电学院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外在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教学管理人员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和学生交流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使学生树立信心。同时,我们还通过一些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3 模式框架
综合该课程的特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特征,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现拟出课程教学模式的框架
本课程按分层叠进式教学:第一层次一知识的认知性教学,第二层次一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第三层次一知识的转化实践的教学。
4 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
4.1教学组织形式:
导学+自主学习+集中辅导+学习小组+成果展示。
基本原理以自主学习、集中辅导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实际操作的形式为主。
4.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内容采用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包括看光盘、杂志、上网查学习资源)、启发式、案例式教学、讨论式、实际操作等。
4.3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学生工作实践相结合。
4.4教学手段:多用网上资源、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或在网上开展两次专题讨论;利用答疑区和E-mail等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5 课改效果评价
5.1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他评,小组间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参加小组学习的情况,参加辅导课程的情况,参加答疑的情况,都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并使学生、教师、学校参与其中。评价的情况计入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占20%。
5.2考试
篇4
关键词 数控技术 工作过程 教学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统一和高度融合,以实现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其主要内涵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2 数控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必要性
多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习惯向学历教育看齐,各类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会出现了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不知道用在哪里,如何用;到了实践的时候理论知识又忘记了,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教育思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求。数控技术教学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思路,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因而职业教育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课程体系的重构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要将要将原先陈旧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是知识结构内容的改革,遵循理论课程体系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尤其是对数控机床、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Master Cam等专业核心课程应与专业紧密型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讨论,共同设计。同时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区域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培养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更加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我院每年进行专业调研,并根据企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了毕业生岗位的需求实际。
3.2 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教学过程方案的设计,要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需要教师对学院条件、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我院数控专业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即每门课程拥有一名课程负责人和多名任课教师,他们成为该课程的教学团队。一起承担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和教学。比如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这门课程,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重点要解决三个环节的内容:(1)教:设计并制定 “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教材、教具及课件等。(2)学:设计并制定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做”一体化实习对象、设备、工具、材料等。能够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借助这些载体让师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边学边练过程中学会专业技能。(3)做:联系专业紧密型合作企业,制定要有适合“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专业对口的实习产品,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这门课程设置的综合零件即为紧密型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通过真实产品的加工,来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教学做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教学做”一体化相适应的考核模式,在教学中实行过程化考核。期末考核可以是校内考核,也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劳动技能鉴定专家组考核,按比例计入综合成绩。如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要求通过数控车中级工考核,而“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这门课要求通过加工中心装调与维修中级工考核。
3.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已经不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我院数控专业进行课程责任人制度后,课程的教学归课程团队负责。在每周的交流学习时间里,团队常常就某课程的教法学法进行讨论,交流经验,真正将现在常用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应用于课程合适的部分,不生搬硬套、墨守成规,而是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3.4 “双师”队伍的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数控专业的教师则要求更高,由于数控机床有不同厂家的数控系统,即便同一厂家生产的系统,其版本不同编程加工、调试维修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要求从事数控技术教学的专职教师,应该达到“双师型”标准,在操作技术水平上,至少应该达到数控高级工技术等级或技师等级,至少能熟练操作两种以上的数控机床。要达到这一目标,我院制定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和保障措施,保证数控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4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从2009年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取的了长足进步。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加理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显著提高。学院为鼓励和规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详细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的教学考核制度、专业建设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等。
5 结束语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在探索和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方案[J].科技信息,2008(1):198-200.
篇5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于工学结合的理解要准确。加大实践课时,缩小理论课时不是工学结合的本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主要可以有几方面: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时间安排的衔接;教学内容与实践任务的衔接;实践任务与企业生产的衔接等。
由上面几个方面的衔接,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是这个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以任务为引导,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典型任务的选择是首要一步,什么样的任务是典型,是能够贯穿多个知识点的任务就是典型任务吗?这就又回到传统的知识体系授课的老路了,只是换汤不换药,以能力为本位下的典型任务应该首先应该是在我们社会生产当中,企业生产当中正在进行的项目。举个例子,钳工实训当中,十几年无一例外都把小锤子的加工作为实训项目,因为这个项目当中涵盖了众多钳工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同时又为后序项目服务,这个项目可以作为经典任务吗?有学生会问:老师,如今还用这种手工方法生产小锤子吗?效率也太低了。
可以看到的是,教师在整个培养模式下起的作用是什么?是传授能力吗?根据戴士宏教授的观点,能力是不能被传授的,根据人的认识论,能力只能来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人们获得了主观认识,在获得主观认识后又将这个认识的作用通过实践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能力得到了构建与提升。实践,知识,能力三者构成了三棱锥体的形状,如下图1所示。实践在最底部,知识次之,能力在最顶端,同时也是占据体积最小的。
知识与任务的关系就好比是子弹与枪,只有上了适合这把枪的型号的子弹才能射中目标。那教师的作用就是选择合适的枪与子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仍旧是知识领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与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有很大的关系。选择合适的任务及与任务有机联系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在任务与知识的结合过程中达到我们的能力目标。
其次,教学过程如何贯彻和实施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载体。目前有众多教育者提出学习西方的现代学徒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这一项育人模式,并且让高职教育中的教师向工人技师转型,作为一种新模式,在推广中需要企业和学校专门制定相应的人事政策进行支持,有利于促进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行知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内容,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旨在培养数控行业操作员、工艺员、程序员及相应岗位管理者,核心课程主要是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等,这些课程的实施都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获得相应的技能。这个实践环节我们安排在实训工厂,配备一定数量的实训技师,选取与企业生产任务相衔接的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
篇6
0 引言
《设备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如何使教学真正的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本文仅就高职《设备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初步探讨。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目标设计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能够阅读电气控制原理图,使学生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常用设备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打下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分析简单液压和气压系统故障的能力。
1.1 专业能力
①掌握电气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分析方法,掌握各种控制电路的特点及控制规律,掌握电气控制电路的各种保护的用途及实现方式。②掌握典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图的分析方法,提高阅读电气图的能力,加深对电气控制设备中机械、液压与电气控制的理解,对电气控制设备故障有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遵守工作时间,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企业的6S制度(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能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互相帮助、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填写、整理、积累技术资料的能力:在完成电路装接、故障排除、程序调试等工作任务之后能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存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描述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任务完成之后能进行工作总结并进行总结发言。
1.2 社会能力
①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②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综合实践能力;③团队合作及协作能力;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⑤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自我推介的能力。
1.3 方法能力
①具备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②具备创新设计能力;③具备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④具备工程实践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表1)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①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教学,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以机床电气线路为载体,设有难度成递进关系5个学习情境,即5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学习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师负责组织、指导”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都坚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分为电路设计、组织实施、分析过程为流程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认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②采用实训室内项目式教学模式,坚持“边做边学”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授课方式,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知识如何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结语
篇7
关键词:数控机床维修;CDIO;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01-02
一、CDIO创新教育概述
CDIO含义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词汇英文第一个字母缩写。200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院院士Ed.Crawley教授为首的团队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3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合,获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会近16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探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CDIO国际合作组织。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从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协作能力和对社会大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数控机床维修课程概述
(一)目前教学模式分析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完成数控装备制造类企业电气装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够运用数控原理进行数控机床控制系硬统件配置、数控机床一般功能调试以及简单故障分析,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安装、调试、维修手段,学会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等专业技能,能更快地适应以后专业岗位工作。
2、传统的教学模式
《数控机床维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点涵盖了数控设备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基础知识,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知识、数控系统知识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各块分开教学,如下图1所示。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忽略学生个体差异逐渐,这些差异包括性格,对基础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掌握等。如果全班训练内容都一样,那么这种方法可能成为抄袭的最大驱动力,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自己拟定调试与维修的方案,只不过是按照教师制定的方法走一个过程,起不到锻炼创新能力目的,很多学生仅仅为通过考核而学习,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也培养不了创新能力。
(二)课程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目前教学在示范中进行了项目教学改革,通过岗位分析,任务驱动,将数控机床维修课程分为了六个模块教学包括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电气调试与维修,数控机床机械调试及维修,驱动部分故障诊断与调整PLC功能及PLC控制故障诊断与调整以及数控机床验收、采购及日常维护常识等内容进行了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图1 传统教学方法数控机床维修课程教学模式
从试点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学习数控机床维修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在参加2009年全国高职技能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项目大赛,也取得了国家二等奖的成绩。但是总体看,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分组教学中由于每一组教学内容一样,造成了基本一组只有一、两个学生学习为主,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造成了总体班级教学效果不理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学校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为此针对此种情况有必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以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技术交流、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培养。
三、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改革思路及特点
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是首先研究国内外工程教育中的CDIO教学模式理论,特别是其中的Sill-CDIO教学方式理论;按照数控机床维修课程教学目标,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将数控机床维修教学内容从单一模块化,重新设计成几个互相关联相对独立的单元;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将现有的简单的分组学习,转变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组,明确各成员的目标和任务;即将CDIO教学模式理论应用于数控机床维修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在数控设备维修领域里工程化的应用意识。学生通过在CDIO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过程的探索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锻炼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能力。该项目成功实施将为数控类其它专业课程引入CDIO教学模式借鉴经验,同时也为学校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的案例。
该项教学改革的推行将有利于《数控机床维修课程》教学质量提升。CDIO在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上一般实施探究式学习、参与学习和主动实践学习,不再以教师教授为主,而是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老师主要帮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找到建立和优化自身知识框架的方向和途径,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氛围也更轻松活跃,通过CDIO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
1、构思阶段
项目构思阶段,主要是加强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传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进一步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介绍、多学科工程应用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较宽的科学基本原理,也就是宽口径、厚基础。设计的项目不仅让学生需要掌握机械制图、同时还要会电气制图、必要的电路分析,以及一定的数控原理知识。
2、设计阶段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结构装配、电气柜装配、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实验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为目的,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将此机械结构知识、电气柜设计与连接知识、数控系统硬件连接知识,放在数控机床维修课程项目学习过程中,能将学到的知识内容与数控设备维修行业实际维修联系在一起,将课程经典知识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更新了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3、实施阶段
主要强调对“实现”(Implement)环节的过程验证。要求学生熟悉和理解诊断流程,明确诊断方法和步骤,具体实施的细节部分。重点训练操作的规范性,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意义和作用,若实现过程受挫,则启发学生寻找、分析失败原因,总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培养整体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重新制定新的方法和步骤,并进一步实施,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现过程中,考核学生操作的规范性,监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4、运作阶段
企业实际数控机床维修项目是项目运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对学校教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求相关专业教师深入掌握数控机床维修技术,深入企业承接实际数控机床维修项目,并将项目带入到教学之中,学生以“职业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在此项目中,由教师指导,完成相应项目的实际诊断和检测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独立主持项目等管理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
四、结束语
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有效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项目实施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都要接受检查、考核,成绩评定注重过程考核,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构建了较好的学习环境,还可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数控机床维修 网络化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53-03
一、网络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2010年开始的全国高职院校“骨干院校”建设着重强调了校企合作,要求100所骨干院校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进行探索,起到榜样作用。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院校通过探索创造了很多新模式,诸如“股份制校中厂”、“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企业专业冠名班”、“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教学”等,这些模式一方面增强了校企双方的了解,提高了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识,扩大了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对了解企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结构复杂,控制原理深奥,因此利用企业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针对数控机床维修教学的校企合作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首先,对广西而言,使用数控机床进行生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柳州和玉林两个城市,其他区域相对较少,这样对于其他市的院校来说,寻求校企合作教学就存在地域上的困难。其次,如果学生前往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由于对企业设备生疏,一般短期内无法独立工作,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困难,因此企业不愿意合作。再次,能够承担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专家数量有限,加之平时忙于工作,很难有时间到外地进行教学。因此探索一个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在进行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设备数量少、设备型号单一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部分院校采取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对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在数控维修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确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鉴于数控维修教学校企合作的困难,使用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对企业设备的了解问题。通过在虚拟机上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对企业设备的理解程度,客观上缩短了适应企业工作的周期。
同样,对于企业专家不能够前往院校教学的问题,也可采取网络教学来解决。一方面,网络教学技术已经日益成熟,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另一方面,可以灵活安排网络教学的时间,诸如利用晚上、节假日等空闲时间,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专家没时间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网络教学为纽带、以虚拟数控机床维修教学系统为载体的新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二、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在校企合作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虚拟维修系统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维修工程中的应用,对高新技术的产品维修人员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数控机床是机、电、液、气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结构复杂,对维修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因此采用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的应用,一些人提出可以用于机械拆装、电气拆装、参数调整、故障诊断等方面。正如他们所说,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在院校的教学中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数控机床维修校企合作教学中除上述应用外还有其独特的作用,如下所述:
其一,校企合作教学采用的设备类型尽量与企业的生产设备一致,这样学生通过针对性的学习,可增强对设备的熟悉程度,通晓企业设备的工作原理。这样如果学生来到企业,基本上可以独立工作,不存在对设备的生疏感。
其二,校企合作的主讲教师为企业专家,教学内容基于企业工作任务,因此学生通过听企业专家利用虚拟机的指导,可以明确企业工作任务的内容,了解企业工作的流程,同时可以深入的理解企业对职业人的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规范的形成。
三、数控机床维修网络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网络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网络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符合“双赢”原则。本着“双赢”的原则进行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一直追求的目标。对于企业,网络化教学采用的教学载体――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采用的系统原型可以来源于企业的设备,使用这样的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无疑可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设备的了解,熟悉企业设备的结构、维修过程,这样学生进入企业无需适应过程,立即就能投入工作之中,为企业节省了培训费用和缩短了员工适应企业的周期。对于院校,网络化教学首先解决了设备不足问题,而且企业专家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工作过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养成职业素养。
2.教学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一方面,当前网络已经基本普及,网络的传输速度也已经大大提高,同时网络教学在各大院校的函授教学中也非常流行,技术上非常成熟。另一方面,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基本能够实现数控机床维修教学的各个教学知识点的教学,既可以分解成各个独立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故障诊断教学。能够把专家讲解的内容真实地体现在学生眼前,因此能够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把“教与学”、“听和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网络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组织分析
1.构建网络化校企合作教学组织机构。为了良好地组织和协调网络化教学新模式,必须建立完备的校企合作组织结构。机构的功能主要是协调企业与院校的教学资源,合理分析和利用企业、院校的网络、技术资源,统合双方的师资力量,组织双方制订和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并负责对问题进行反馈和沟通。为此,组织机构成员应包括企业、院校相关领导和企业技术专家、院校相关课程教师。
2.师资力量的组成。校企合作教学目标在于吸收企业专家的现场实际经验,以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教学项目进行教学,切实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差距,确保学生学的就是企业需要的;同时学生又不进入企业学习,减少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师资组成人员必然由企业技术专家和院校教师共同组成。
企业专家是教学的主持者,通过网络亲身讲解企业文化、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并通过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演示这些内容,同时通过网络对话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院校教师作为辅助者,一方面,负责组织学生进入课堂;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将观察结果与企业专家沟通,分析学生的得失,促进教学的改进。
3.教学情境选取。目前数控机床维修的教学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教学中多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数控装调维修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采取项目化教学。网络化教学也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分析,数控机床维修类知识可分为原理构造类、操作使用类、检查调整类、拆卸组装类和故障排除类知识。将这些知识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序化,即将不同类型知识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参照系进行整合,然后将整合后的知识施加到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中,形成具体的学习情境。然后对每一个学习情境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进行细化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具体如表1所示。
4.教学组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企业专家下达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学生以企业工作人员的身份出现在每个任务中。按照企业班组的方式将学生6~8人组成一个班组,设班长1名。一些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对每一工作任务多采取“六步法”进行,但是我们认为六步法教学适合比较大的工作任务,而对一般的中小任务,则显得过程过于繁琐。数控机床维修的工作任务一般均属于中小任务,网络化教学又采用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为载体,可以反复操作修改,因此教学中采用“尝试法”进行。也就是在班组成员接到任务后,首先利用自己的虚拟教学系统自主分析分析任务,然后尝试解决任务,如果不对系统会实时报警,学生据此通过班组人员合作分析、查阅资料、与企业专家网络沟通、与院校教师沟通等多种方式探讨,然后尝试改变解决方案和方法,直到最后形成结论。当所有成员对各自的任务都形成结论后,每个成员通过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演示工作过程,班组全体成员看过后,提出问题或给出建议,然后每个成员再次改进自己的结论,直到班组成员形成统一的结论为止。
教学过程中,院校教师除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问外,主要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观察,注意记录学生工作过程中与企业相一致或不相符的行为,然后将这些反馈给企业专家。企业专家通过网络观察学生的显示过程,结合院校教师的信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点评,说明学生工作任务中的包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规范,指出学生工作行为的优点和不足。企业专家讲解后,学生再次审查自己的工作过程,改进不足,形成最后的结论,再次通过虚拟教学系统进行操作演示,加深印象,促进理解。
教学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是对学过东西的系统总结,不仅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能够加深记忆,促进对学过知识点形成长期记忆。每一个任务开始前,多进行上一工作任务的复习,主要是学生班组重复执行原来的任务,这一次要求班组成员做到工作准确、步调一致,顺利有序并符合企业要求的执行任务。
5.教学考核。网络化教学的考核采取院校教师为主、院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协商的过程化考核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能力情况。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化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分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然后对每一能力进行细分成具体的能力目标,设定每一能力在总成绩中的占比,一般一学期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评价两次,通过两次的成绩对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计划地改进。具体的能力评价目标见表2。
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有人认为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是关键能力,但是基于学生独立工作和终身学习的考虑,我们认为三者中方法能力是核心的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属于次要能力。因此方法能力的考核处于核心地位。
对学生的能力的评价,主要由院校教师在每次工作中进行观察,给出初步的意见,然后与企业专家协商给出最终的成绩。给出成绩后企业专家会通过网络与每个学生单独沟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综上所述,结合数控机床虚拟维修系统的网络化教学是数控机床维修教学的新探索,解决了数控机床维修教学在校企业合作方面的难题。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对于学生熟悉企业设备、尽快融入企业有着显著地作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符合了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企业的认可。当然,网络化教学与企业现场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还不能完全代替企业顶岗实践,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网络化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果能够实现,教学效果必定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大任,刘玉东.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03-01.
[2]吴金姣,刘树青.虚拟数控机床在数控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3]刘江.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卫东,李海清.虚拟现实技术在数控维修软件开发和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5]胡仁平.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0)
[6]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7]李庆梅.项目任务驱动的PLC项目化课程改革――以运料小车自动往返控制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篇9
关键词:云空间;继续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01-01所谓云空间指的是建立于实名制这一基础上的,运用云计算的技术,构建起来的虚拟网络交流平台。云空间的出现和发展,让本来笨重、繁琐、保守传统、自我封闭、高成本的教育资源具备了更加生动、丰富、灵活的形象,使更多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能够快捷方便的获得丰富而巨大的资源。运用云空间,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教育方面的巨大变革。这一变革使原本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模式得到改变,将教育由黑板延伸至任何能够登陆云空间的场所,大大提升了教育的灵活性。
1.云空间具备的优势
1.1资源的共享。在以前的教学中,受到空间条件的限制,教师间在信息沟通方面被局限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或同一系别中。在共享与交流教师资源方面,具备一定局限性。建立起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互联网空间以后,让运用云空间的老师能够真正做到足不出户知天下。老师能够借助云空间快速的了解相关的课程信息、教育部门政策变动、多媒体的课件制作、教学的安排和其他老师进行教学探索等。教师们能够利用云空间互相切磋、相互交流,就最新研究的方向、知识点、重要科研成果等展开讨论,是自身的视野得到开阔、眼界得到拓宽、境界得到提升。
云空间不但是老师将自身爱好、风格、审美展示出来的私人领地,同时也是将自身教学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公开展示的平台。本校甚至于其他院校的教师都能够从同行空间得到自己需要的理念与资源。所以,教师空间的系统性与丰富性会在某一程度上对同行教师产生吸引,使他们来学习与观摩,在此之中吸取营养、获得资源、研究提升、组合重构等。使老师之间能够得到相互提升和学习。
1.2对互动有帮助。通过对云空间的利用,能够将空间与实践打破,使教学能够得到延伸,几乎不会被任何的空间与时间所限制,只要能够登陆云空间,施教者与受教者就能够实现互动与交流。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准备为其起点,对教学的成败与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教学准备不光光是教学者单方面行为,同时也包含着受教者的参与行为。比如预习新的知识、复习旧的知识、配合课堂的教学对所需资料进行搜集等。按照从前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都是由教学者于上节课结束时布置给受教者的,部分需要利用课堂时间加以回顾。在云空间得到运用后,教学者能随时于云空间上将相应要求与提示上去,另外能对网络资源加以利用,将相应网络连接提供给受教者。受教者在对资料进行收集时,也能够将自身遇到的困难借助云空间快速反馈给教学者。通过这一方式强化他们之间的课外沟通,对提升课堂时间效率有帮助。
在结束教学后,教学者能够对相应布置任务的版块加以利用,对作业进行批改、点评,将优秀的作业展示出来,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如此能够对受教者动脑、动手热情加以激发。另外,教学者还能够对不同的作用完成情况加以分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分层次的实现点对点的辅导与交流。针对存在的难点与重点,教学者能够将课堂课件、相关视频、教案等等教学的资料向云空间上传,使受教者能够反复的学习、观看与理解。
1.3展示自我。云空间是老师展示自身专业背景、自我审美、科研成果、教学水平、兴趣爱好、科研成果、生活状态的地方。作为一名老师,他们都愿意表现出自身最精彩、最美好的一面,使之展示于学生、同行与同事面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云空间把老师的生活工作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老师,帮助教育突破课堂壁垒,造就更鲜活的老师形象。同时能够促使老师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2.云空间对老师的要求
2.1高效获得信息,有效累积资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在对云空间加以浏览、使用与制作时,会牵涉到很多信息。这类信息部分和教育教学有关,部分和人文艺术有关,部分和社会生活有关。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老师需要或合作、或自主、或研究的找出自身需要的信息,并利用各类工具对这类信息进行二次的开发,让它能够转变为自身需要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空间中。这就要求老师要持续的提升自身使用相关工具与计算机的能力。
2.2全面使用信息,体现应用价值。针对在云空间内的信息,老师要学会对其充分的加以利用。老师在建造将课程当做主体的空间资源过程中,除了要将相应教学的内容展示出来以外,还需要逐渐的实现将课程当做主体,将研究的方向与专业当做主导,用于研究自身的资料数据库。在持续的应用与积累过程中,力求把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图片、新闻报道、论文、视频、教学教案等信息收集起来。让这一空间成为自身的资料库。对网络动态的特征加以利用,及时的更新与重组内容,使云空间变成灵感的源泉。
2.3探索兴趣的动力,创意造就梦想。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云空间,需要以选题当做开端,对此加以制作与充实,充分的将老师的兴趣与特长展现出来。 将自身专业所学这一愉快过程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上,将老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对因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教学结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加以更新,产生巨大的变革,提高老师持续创新与探索的步伐。于教育的信息化领域中,实现学生和老师的一起成长。
结束语
网络的学校毫无疑问将成为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方向。把云空间技术运用在教师继续教育上,这是依靠现代人所擅长与喜爱的互联网技术,对继续教育的教学课程实施进行变革,开拓学校的空间。广泛的应用云空间,将一个具备无限潜能、开放的学习乐园提供出来。老师应当怎样对云空间的资源加以利用、对专业的知识加以传播、对教学的任务加以完成等一系列问题都还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参考文献:
[1]吴健,白党强.云空间的运用推动高校教学变革[J].新课程.2013.01
篇10
【关键词】《家用空调维修技术》;理论;实操;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64-01
一、《家用空调维修技术》课程使用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
之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授法,教师讲,学生听,讲完理论,再集中一起实操几周。常规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先中职学生的特点。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中职生生源理论知识基础较差,纪律零散,自学能力不强。普通在教室上课,学生不爱听课,再加上专业知识难度较大,单纯地讲理论,学生因听不懂,越听越累,不过十几分钟,一个班中就没有几位学生听课。就算有几位在,也只是理解一部分,空调一些新的零件名称、结构、作用及结构,学生听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等到实习时,学生基本忘记了理论课程的知识。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取得效果非常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家用空调维修技术》
的课程知识,就可以探究使用理论和实操一体化教学模式。因为在讲理论时,一般使用空调设备对着学生讲解,一方面有实物摆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对着设备讲解,学生可以立即操作,有利巩固学生操作技能。因此,这样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更好的认可。
二、《家用空调维修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1、分组。
现在以一个班50位学生为单位,将班分为10组,每组5位学生。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该组长要求纪律较好,能管好该组的纪律,同时学习要好,能快速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并辅导本组的学生。在拆装的过程中,负责保护空调设备,也防止有些学生因捣乱,损坏设备。再通电试运行时,组长可以先检查接线是否正确,这样可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因分的组别人数较少,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操作,有些学生不喜欢听老师讲课,但他很认真请教组长,也可以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科任老师每个项目都要布置任务进行考核,由组长监考,并登记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技能环境。
2、家用空调的拆装实训理论一体化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首先让各组的组长拆开室外机。因为学生特别想知道空调内部结构,所以先从感性入手。组织好学生将空调拆开,一定要注意拆开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拆完之后,对着各个组成零件进行讲解,再展开讲解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空调电气元件的检测及拆装实训理论一体化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完制冷系统的组成部分之后,再开始学习电气控制部分内容。首先由科任老师说明电气部分注意事项,特别是注意通电试运行时,必须经过老师检查无误之后,再允许通电。同时,老师给学生讲解该机的电路工作原理,各个组成元件的作用,检测方法。接着,科任老师给学生连接电路做示范,并在示范中提问题,要求学生及时回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老师先考核组长的接线能力,合格之后,由组长带领同组的学生进行接线。
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实训安全,也可以保护好设备,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空调系统的抽真空、加制冷剂实训理论一体化教学方法。
当完成了制冷系统的拆装,电气元件的检测和接线之后,学生基本熟悉家用空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接下的教学任务是空调常规故障进行分析和排除。主要围绕典型的空调维修技能操作进行讲解。先以空调系统进行抽真空和补加制冷剂为例来分析实训理论一体化教学方法。首先,先让学生熟悉真空泵、压力表,内六角扳手,活扳手、制冷剂钢瓶等工具的使用要求及方法。第二,进行操作示范,一边操作,一边在黑板中书写操作步骤,特别是抽完真空之后,要求学生注意这个关键步骤,先关压力表阀门,再拆开真空泵的连接头。如果这步操作有误,所有抽真空的任务不能完成,因为有新的空气进入系统中。第三,要求组长先操作,考核合格之后,该组组员再操作。抽完真空之后,可以进行加制冷剂,开始为了快速增加制冷剂,可以在停机的情况下进行倒瓶加制冷剂,等开机之后,必须立瓶加制冷剂,防止假如液体制冷剂出现液击现象,损坏压缩机。为了考虑节省成本和环保方面出发,每个同学可以训练抽真空操作,但是加制冷剂只允许加一点,应为下位学生抽真空时,会排掉制冷剂。
三、评价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并且在组长的监督下,其他学生可以安全地操作,同时可以有效的保护好实训设备。同时,学生既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学的技能,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学习技能风气。学生对一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考虑到自己是否掌握到给课程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因此,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的现象,学生又可以真真实实的掌握到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所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给以较好的评价。
四、总结
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如何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是每位专业老师都思考的问题。所以,借助空调设备,进行分小组教学,理论和实操一体化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得到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63-66
[2]刘治安,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70-72
[3]成凤敏.电工电子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