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7 10: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创新;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Q81文献标识码:A
一、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技术的创新前景
世界生物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平台的宽度和高度,预计未来将形成几个新的生物技术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将使生物技术的发展令人难以预测。
生物技术已有三个平台,即DNA重组、细胞培养和DNA芯片,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培育出了新的生物技术产业。预计在本世纪还会形成几个新的平台。
1、基因组平台。目前已有数十种微生物和4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已进入数据库,人类基因全序列草图也刚完成,这意味着有数十万计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供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操作,从而大大扩展了生物技术的产业范围。
2、生物芯片平台。它是分子生物学与化学和物理领域的多种高新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从DNA芯片延伸到含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硅片最终将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使离体操作的芯片发展成为可在活体内执行某种功能的组件。
3、细胞生物学平台。它是克隆动物和克隆组织器官的基础。
4、生物信息学平台。目前,生物信息学已经广泛用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但是随着大多数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阐明,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前景,这就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细胞内和机体内的生化代谢过程,甚至模拟进化的历程,这将使生物学真正进入理论生物学的新时期。
5、神经科学平台。目前,国际上正在酝酿开发神经生物学的大计划。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感觉、认知和思维终将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被解析。除了可以预计的上述5个平台外,还会有新的平台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是难以估量的。
三、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
5、其他生物技术。随着世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的发展培育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大有前途的产业领域。生物技术投资包括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生物技术诱发生产力的提高是公共和私人部门投资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动因。基因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着投资商和企业向这一领域汇集。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生物技术逐渐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占据了“龙头”地位。例如,20世纪末,美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51%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在全球500强大公司的前50位中,生物制药企业有13家,其资本利润率接近20%,远高于信息产业。可见,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美国均领先于世界。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技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技术专利;美国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产品市场的90%以上。
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用于医药工业,用来开发特色新药或改良传统医药,由此引发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众所周知,医药业是一项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则如皇冠上的宝石,耀眼夺目却有些可望而不可即。其原因是:它需要资金、技术大规模地投入。于是,一种能汇聚市场上一切偏好风险的投资者的资金,并将之投入到需要融资的企业中去的新型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就应运而生。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在部分领域,如人类基因组研究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植物基因图谱、转基因动物、基因芯片、干细胞研究有明显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虽然中国生物科技领域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落后,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它必将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成长点之一,并跻身于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的前列。
(作者单位:1,2.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3.武汉江夏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竺.“新世纪之初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国科学院网,2001.11.
[2]“The Biotech Century”by Jeremy Rifkin,Penguin Putnam,Inc.Marc-h.1999.
[3]钢都.“生物技术产业:本世纪的亮点”,中国经济信息,2001.1.
[4]“The Biotech Investor's Bible”by George Wolff,Wiley,John&Sons,Incorporated,June 2001.
[5]“The Coming Biotech Age:The Business of Bio-Materials”,Richard W. Oliver,McGraw-Hill Professional,November 1999.
[6]李建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初探”,经济管理,2000.11.
[7]周彦兵.“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展望”,生物学通报,2001.4.
[8]马述忠,黄祖辉.“关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中国软科学,2001.8.
篇2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对于生物技术类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务必更应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实现传统理论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能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把学习者的“体验性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对提高生物技术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与项目,合理配置学分予以保证,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为此,成都大学首先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按一体化设计、分层递进、打通课内课外界限为原则,梳理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架构。该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由专业基本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训练、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其次,再以循序渐进、关联贯通的原则,优化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各环节的实践教学课程、项目与其目标要求。最后,依据其实践教学课程、项目的重要性,合理分配了相应的学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大量减少了基础实验课程中的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项目与学分,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与学分,使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超过了30。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创新与创业实践,学校还配套制定了《成都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并对取得创新与创业实践成果制定了相应的学分奖励制度:(1)各级各项竞赛奖。获国家级奖励,获3个学分;获省级、市级奖励,获2个学分;获校级奖励,获1个学分;获学院级竞赛奖励,获0.5个学分。(2)论文。公开出版学术刊物,获3个学分;在校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获3个学分;(3)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获3个学分;省、市级奖励,获2个学分;专利主要完成人,获3个学分,一般成员(限2人)获1.5个学分。(4)科研活动。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重大成果(有总结报告),获1个学分;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完成计划任务(有总结报告)获0.5个学分。(5)课外实验活动。设计、制作小产品(限3人),经审核认定,获1个学分;自拟方案进行实验,有规范的实验报告(限3人),经考核优秀获1个学分,经考核合格获0.5个学分。
2全面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实践教学综合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有赖于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由于历史等原因校内资源存在单位分块管理,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因此,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综合平台成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的必由之路。整合资源并不只是将相关仪器设备简单的拼凑在一起,它既包括仪器设备等硬件的整合,也包括相应的人力资源整合,还包括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软件资源的建设。近年来,成都大学生物技术类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分两步进行:一是先在生物产业学院内进行;二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生物产业学院院内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成立了成都大学生物技术与产业学院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由基础化学实验室、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室三部分组成。该中心将原本分散在生物产业学院各学科、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需要进行整合,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仪器设备,补充了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切实保证基础实验中心具有先进的教学条件。中心建成后,满足了全校生物技术有关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各门基础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学院拥有专业实验室及省部级高水平实验室,如农业部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承担了生物技术有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实践指导。中心与专业实验室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共同满足学校各生物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全校范围内生物技术相关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生物医药产业是四川省及成都市“十二五”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为了满足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学校又对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生物医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由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参与的健康产业大专业平台。该中心采用“行业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企业(教学实习基地)”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承担5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覆盖全校8个专业2000余名学生,年授课14.3万人学时。中心在在基础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公布创新性实验课题,选拔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研究;并按照行业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服务地方的实验室开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示范作用。
3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川办发〔2011〕74号)提出,生物产业是四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应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技术服务。《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提出,力争到2012年成都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900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0家,销售额过亿元产品30个;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医药贸易中心,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都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四川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及生物技术服务等,为学校生物技术有关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学校利用自身的学科与地方特色,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长期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了学生的教学实践及就业空间。其中,包括与成都康弘集团、雨润(内江)公司等长期合作,学校可选送高年级学生进入该企业实习基地实习,其毕业设计、论文可与企业需求产品研发及生产结合,学校教师可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等;与成都佳享食品有限公司和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约定在人才培养、就业促进、科研和项目开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在学校生物产业学院设立“美好”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生物学子。
4服务地方,政产学研结合
政产学研结合的理论基础是HenryEtzkowitz于1997年提出的三螺旋模型创新结构理论(TripleHe-lix)。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由政府、产业(企业,含企业性质的科研院所)及大学(含事业性质的科研院所)三种力量相互关联、共同推动。在创新系统中:企业承担的职责以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及知识应用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大学承担的职责以传播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转移;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及环境,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政策指导及服务,促进产学间交流等[4-5]。因此,有效推动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政产学研结合模式。成都市在“十一五”及“十二五”规划中,都将生物医学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都大学为满足成都产业发展需要,在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整合与利用成都相关企业、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生物产业学院、医护学院、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的资源,构建了以生物技术支撑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健康产业大专业大平台”。该平台为深度开展政产学研的交流合作,为培养具有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利用该平台,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讨论、制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制订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案。学校按企业需求,共同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共同申报过国家、四川省,特别是成都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学校与企业进行基础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联合攻关。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技能培训,现已建立了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教育培训中心食品检验员培训基地、成都大学-岛津培训中心等,通过各个途径完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政府、企业与学校定期座谈,及时交流信息,共同讨论产业发展与政策、行业人才培养、企业技术创新等问题。
5校内校外结合,打造“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是决定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和教学质量可持续提高的根本保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实验岗位上工作比理论课教师地位低,在同等条件下实验课工作量比理论课工作量少,导致了教师不愿承担教学实验工作任务,队伍不稳、后继乏人。因此,学校打破人事管理制度,在实验中心设置教师岗位,建立了以教授领衔,副教授、讲师、助教、实验技术人员为辅的结构完善、学历层次较高的实验教学团队;并在教师培训政策和工作量认定方面予以倾斜,规定理论课教师进实验室,工作量按1∶1.2核算。由于一般本科院校在选聘教师时大多看中学历和学术水平,导致教学队伍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6],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时,首先,制定相关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工程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其次,聘请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参加实验、实践课的设计、指导和评价。
6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专业 交叉学科 创新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是评价各个高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高度融合的时代,特别在21世纪的生物学世纪,生物科学高速发展,生物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尤为迅速。那么,怎样在这种学科交叉背景下,建立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当前生物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一、夯实基础,加大交叉课程选修课的比例
实际教学中,要明确培养学科交叉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方向在哪里?前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的一句话道出天机,他指出:“下一次划时代的创新来自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及工程学领域的大融合。”当然,他说的比较概括,具体对生物学来讲应该是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生物信息学相关学科,与物理学结合的生物物理学相关学科、与材料学结合的生物材料、生物仿真、生物电子等相关学科,这些学科应该在选修课程中体现。当然,加大交叉学科选修课的比例并不意味着忽视专业课,要求进行专业课有机融合。特别是许多专业课的生物基础知识部分是重合或相似的,这部分课时可以集中到一门课中,其他课中可不再重复讲授。只有让学生了解当前更多前沿学科,多与能源、材料、机械、信息等理工学科交叉,才能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技术专业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当前,许多国内外著名高校已经在非生物技术理工科专业中开设生物技术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都为非生物学专业开设了一门或数门生物学课程。作为生物技术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以体现其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将专业技能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对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往往不仅涉及一门学科知识,而是多门学科综合的问题。这就要求生物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在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从而在实际实践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中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内容要兼顾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现同其他学科间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融合应用。以生物技术为主,把不同学科相关内容整合为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融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生物技术相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团队的构成上,兼顾不同教师的专长和研究方向进行队伍构建,可以邀请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环境等学科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优先设立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交叉学科实验研究项目,以科研课题带动实验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当然,强调与生物技术相关交叉学科是建立在生物技术本专业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的,不能因为交叉而弱化生物技术专业的主体地位。
三、培养立足专业,多科融合的创新思维
近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转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创新能力强弱。最近国家在不同层面上鼓励创新创业,对于国家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产业更需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大学生正是接纳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要为他们播下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种子,将使其受益终身,也是对国家支持教育的最大回报。要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交叉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立足创新思维的八个特征,即独立性、敏感性、想象性、联动性、多向性、跳跃性、顿悟性、逻辑性。这八条里面的“联动性、多向性、跳跃性”本身就体现了多学科多知识的融合交叉。为培养学生的多学科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学中对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或经典实验,挖掘其中多学科背景的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2.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通过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3.注重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参加实践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主动查阅生物技术专业以外的与实践课题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
国家经济转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都需要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学科交叉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只有紧跟时代和本学科前沿发展的步伐,建立立足本专业、注重学科交叉、主动寻求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充分体现生物技术专业新兴学科的优势,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勇.生物交叉学科复合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2,10:227.
[2]吴磊.知识多元化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S1:81-83.
篇4
关键词:兴趣;因材施教;创新;鼓励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66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摒弃陈旧的观念和说教,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的创造思维与个性有长足进步,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为此,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盼望着上信息课,一下课就等在机房门口。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是盼望到机房中去玩游戏、上网、聊天,而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却兴趣不高,他们认为这是副课,又不参加中考,所以学了没用。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个观念,笔者时常跟学生讲:主科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其他科目也要学好,我们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假如你信息技术学得很好,将来清华、北大学校照样会特招你。在生活中我们的副科知识也很重要,假如你要去旅游,电脑一查,你就很轻松地说出这个地方的气候特点、历史风俗!电脑方面商机无限,学得好还会给你带来巨大财富!笔者还给他们讲了一个信息技术偏才的例子:曾经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但是信息技术恰恰是他的潜能所在,每次上课,他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不去玩无聊的游戏。后来他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结果他制作的电子报刊得了省一等奖,那年刚好有政策出台,凡是在各类比赛中获得省一等奖以上者,就可免试直升重点高中,这对于他来说是个莫大的喜讯……这时笔者听到有的同学在下面轻轻地谈到:以后上课要认真一点了。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乐于去学习知识,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1. 导入新颖,启迪思维
一堂课的开头,教师精彩生动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快乐地接受知识。例如,在讲到信息的特征的内容时,教师讲授此课前,用一个故事作为导入。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绝密报告,其内容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当时美国国防部的官员认为这是敲诈,欺骗,不予理睬,结果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你们知道是哪7个字吗?答案是:中国将出兵朝鲜。这个故事不但引起学生强烈的关注,内容也贴切教学,反应了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
2.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探究心理,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方式。在讲授《网上诺贝尔》这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是一个集知识、趣味于一体的有奖问答节目,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现在假设你的朋友在“开心辞典”的现场,大奖离他近在咫尺,他碰到了一个难题,现在要打电话向你求助。这个难题是:“花儿”是属于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A. 回族 B.藏族 C. 羌族 D. 苗族。这时,你已经和你的同学在连线上网的电脑旁边了,你能够通过网络迅速找到答案吗?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快捷的方式,我们应懂得借助搜索引擎这个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
三、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发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
1. 分层教学,以人为本。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育人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个别差异,将学习能力和学识水平较接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笔者首先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类,把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归为A类,将剩下的学生归为B类。同时在教学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参与进来,对于A类学生以个体学习、自主探究为主;对于B类学生以合作学习与教师演示的模式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上word《文字校对》那章内容时,教师要求A类学生结合书本和帮助自主学习,完成练习一:检查杂志中的拼写和语法错误;B类学生允许他们小组讨论,结果还有五位同学无法完成任务,这时,教师屏幕广播了这五台电脑,并作了细致的演示,通过这种方式,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完成了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还为A类学生准备了拓展题,让其在完成基础目标后努力实现提高性目标。这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眺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学生逐渐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
2. 个性张扬,标新立异
中国教育的悲哀就在于是统一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整齐划一,毫无个性,从众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教师看到活跃,好动的就不断的指责,教育,直到把他教育成安静,不惹事的方可罢休,结果学生的棱角被磨平了,很可能一个创新人才也就毁灭了。为了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在平时的教学中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因此课堂上的走动现象,热烈的讨论声音等,笔者一般不会加以苛责,教学中更是鼓励与众不同。
四、教学方法灵活,体验成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大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何况是孩子。我们要提供各种舞台,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想法或作品,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获得再进一步的动力。
1. 先练后讲
以往的教师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讲,讲得面面俱到,结果自己累得够呛,学生也被讲的兴趣全无,更谈不上创新了。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课,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教师只需做适当的点拨即可。例如在讲解“数据排序”那节时,由于本节内容难度并不高,因此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尝试自己练习,培养自主探究,主动创新的思维。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教师在学生一边演示的过程中要一边讲解学生碰到的问题,点拨重难点。师:数据排序的重点是一定要选中要排序的区域,有同学刚才就因为没选中,所以无法操作,难点是“关键字”的选择,按什么关键字排列顺序,排列的结果就不同。所以,教师要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2. 合作学习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公司招聘人才,面试的内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锯断一截木头,参加面试的人员都是独自拿起锯子卖力的锯,但是谁也没锯断,最后有两位面试人员,两人通力合作,很快木头被他们两人锯断,结果公司录取了他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人合作是多么重要,如今要想完成一些大型的程序,大型的项目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开展分组合作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基础好的同学充当小老师,基础差的同学目睹小老师的示范,茅塞顿开,这样不仅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做比较综合的题目方面,笔者往往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例如:用frontpage创作一个网站,教师事先声明优秀的网站将上传至校园网,让组与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素质。接着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网站的风格、主题是怎样的;然后组长开始分工,让每个组员分岗到位,有事可做,避免只看不练,如收集资料、版面设计、美化等,使每个组员都参与互动。在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下,充分发挥了群体优势,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网页,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激发了兴趣。
3. 展示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尊重和赞扬的心理。如:学生在完成用powerpoint编辑的杂志后,让他们把作品上传到教师机指定文件夹。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审美观对作品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做的怎么样?与你相比如何?哪里值得你学习?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要进一步的对作品给予鼓励与赏识,哪怕是一件很槽糕的作品,教师可以从作品的独到之处给予肯定,比如说这件作品的色彩搭配不错,或者字体很好等等,最后宣布某些作品为最佳作品。下节课,通过机房的广播教学系统,将学生的作品配上优雅的音乐,播放给全体同学看,教室里顿时沸腾。对于被展示者来说作品得到教师的赞扬,得到同学们的羡慕,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一种鞭策,激发他们对这节课的期待,期待自己在本节课中有大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表扬、鼓励、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多学习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给予学生创新的启发和创新的机会,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创造的热情,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1(7).
篇5
建立及完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新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以科研促进教学,将教师所研究的科研课题层层渗透进实验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提升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完善需要充分考虑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特征,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指导教师的课题要求相结合,并将学生分流至不同的研究领域之中由指导教师专属培养,再将教师的科研思路与科研方法引入于实验教学之中,或者让学生自觉参与并完成教师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通过教师与同学共同开展特色生物技术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研究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最新热点、方法以及发展情况。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之中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演示而学生重复模仿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及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现代化辅助手段十分重要,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以及CAI课件等实验教学手段的运用发挥了良好的教学作用。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解除实验条件的限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及形象生动性,为实验课题的设计做好基础;另一方面,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够有效地将教学之中难以使用图形与语言表述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动画来向学生演示,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从而实现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3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形式变革
3.1开放实验室
目前大多数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是属于半开放半封闭式的,即只在实验课期间开放,但随着实验教学变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半开放半封闭式的实验室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生物技术实验室应采取全天开放的模式,教师在场外做指导工作,让学生自主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提高自我实践能力的机会,还能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不定期实验操作效果的观察进行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不过多地限制他们的实验内容,而是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充分地利用实验室的条件,鼓励其进行自立课题、实验设计、编制及审阅报告、可行性分析以及实验总结等工作。这种通过开放实验室式的教学形式可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比较及纠正的实验时间机会,符合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及需求,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2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准备工作都是由教师准备的,主要包括样品的准备、所需仪器的安装调试、试剂的配置以及部分仪器的修理等,而学生却对实验的准备工作无从下手,进而在实验过程中只能遵循、模仿教师的指导。这种按部就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仪器的调试以及试剂的配制的教学方式,如此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对实验各个环节的实验步骤进行有效地思考以及探索最优的实验条件与方法[4]。例如,在测定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实验之中,教师应事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赖氏法、金氏法以及改良穆氏法三种方法的异同之处,学生通过自己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主过程能够培养其创新意识及体味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再如,在纸层析分离氨基酸的实验之中,学生通过自己准备实验与观察现象可以比较层析缸与层析杯各自不同的反应效果,从而得出体积较小的层析杯更能有效缩短实验时间的结论,合理地提升实验效率。
3.3实施考核评估体系
对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以及严格地实施考核评估体系能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再提升,实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共同发展的核心能力培养目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关注意要点,在实验结束后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感受以及建议,反馈信息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及掌握实验课程的内容,对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将实验考试分为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两个部分,考试的成绩则包括理论及操作考试、平时操作以及实验报告等三个部分,并适当地加重平时实验操作成绩的比重。与此同时,在平时实验操作中采取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再实行小组合作成绩评分,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实验操作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与精神。总而言之,考核评估体系的实施能够督促学生的实验操作以及端正认真学习的态度,在培养他们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同时还激发了积极性及科研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篇6
最早的生物技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传统的生物技术被用于发酵食品,或抗生素,现代的生物技术被用于分子生物学,如克隆技术等。高端全面的技术人才是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物技术是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如:医学、环境、农业粮食等领域都应用到生物技术,可谓生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技术息息相关。生物技术的特殊性,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高等院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技术作为近些年高等院校先增添的一门学科,已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对高校而言,发展一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二、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在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过程中一定要与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符合,这样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其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发挥其优势。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生物技术学科教育,是在课堂上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再进行一些理论性的实验教学,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引导。同学们没有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一些毕业学生进入企业后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要更多带学生到企业中去学习实践,把企业中所用的生物技术更好转化成教学实验,改变传统的实验条件和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回报社会。
(二)分析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培养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其发展必将带动更多的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创新,而生物技术的实践必须靠一批高素质人才去开拓,传统的理论教育可能无法满足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特点特长,指导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化教学,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有效率的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至于一群学生去挤着一台机器做实验。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特点制定的科教方案,可以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出学生的特长,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模式,不仅使教师的教学任务减轻了,也使学生学习方向更加明确,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今后就业的竞争力,更能体现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水平。
(三)加强创新思想引导,提高创新能力生物技术学科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所以在生物技术学科人才培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创新的元素融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工具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条件现代化等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性引导。
三、生物技术的展望与生物技术人才的未来
篇7
【关键词】 生态物流;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碳排放权买卖;绿色包装
现代物流虽然是航运中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战略发展的重点,却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加重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废弃物污染,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引起城市交通堵塞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航运中心的目标极不相称。由此,“生态物流”的提出是顺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生态物流除了追求物流企业盈利、满足顾客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经济目标之外,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既具经济属性、又具社会属性的目标。生态物流的目的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体系。
生态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强化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而其推广的基础则是生态物流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现行的物流技术方法与环保降耗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线路和设施规划不力、物流机械化程度较低、区域内物流未形成规模、能源使用制度老套等方面。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除运用好传统的物流技术外,也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生态物流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1 探索建设城市地下物流系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上海港周边腹地大量货物的涌入,上海这个在建中的国际航运中心所呈现出的物流园区建筑用地紧张、城市生存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给人类居住条件和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巨大障碍。
从航运中心集疏运现状来看,上海的地面交通(包括地铁)已接近饱和状态,人均道路面积指标较低,而交通需求增长迅速。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上海市内货运交通量将增加到55万辆车次。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城市交通的需求,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面对严峻的交通形势,在城市采用地面交通,而在市区内发展立体化城市交通,将部分甚至全部货物运输分流到地下,建立无障碍、自动化的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疏运体系建设来说,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1.1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和发展优势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Underground Logistics System,ULS),又称城市地下货运系统,是除传统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运输之外的第五类运输和供应系统。[1] 该系统基于区分城内运输和城外运输的概念,将城外的货物通过各种运输方式运到位于城市边缘的机场、公路、铁路货运站或物流园区(City Logistics Park,CLP),经处理后进入ULS,再由ULS运达城内的各个客户,如超市、酒店、仓库、工厂、配送中心等,城内向城外的物流则采取反方向运作。
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日本、德国、美国、荷兰为代表的国家已开始研发地下物流运输工具,并开展相关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或建设。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物流效率。城市交通拥堵这个长期困扰世界各大城市的难题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也愈演愈烈。2010年4月29日,上海外环线上发生一次比较严重的拥堵,究其原因是各货主和物流公司获悉当年“五一”节后美西航线将要调价,因此赶在节前将大批货物发往上海港,而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据统计,地面上60%的车辆是运送货物的,反过来,道路交通的拥挤必然导致运输效率的低下。采用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把地面上的物流分流到地下,就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的现象。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顾客对交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的快速响应成为公司的强大竞争力之一。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具备自动、快速、准时、安全等特点,能够提供高效的24小时无障碍通行通道,可以增强城市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城市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很好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问题。此外,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利用位于城市边缘的终端进行集货和理货,可以将运往同一区域或同一客户的货物进行共同配送,从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机动车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拥挤的城市交通造成交通通道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严重超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如果充分运用地下物流系统,上述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荷兰学者研究表明,地下物流系统可以明显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且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城市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也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而研究表明,相对于城市地面道路运输而言,地下物流系统运输可以有效遏制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开发地下物流系统,还可以大幅减少地面交通车流,因此能够有效缓解车辆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干扰。
(3)节约城市地面土地资源,优化经济结构。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在上海这座惜土如金的城市,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可以充分开发地下空间,大大节约城市地面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且,地下物流系统自成一体,与其他地面运输互不影响,也不受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可实现高效、安全、智能化、无中断物流运输,有利于形成“生态和谐GDP”,在实现零库存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地下物流是提升城市货物运输质量和流畅性的有效途径,它能带动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整个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
1.2 上海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1.2.1 经济条件可行性分析
毋庸置疑,巨大的初期投资是阻碍城市地下物流发展的主要原因。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不低于500美元时就可进入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阶段;当人均GDP为~美元时则达到开发利用的。[2] 据统计,2011年上海的人均GDP是元,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提供了物质保障。
由于修建地下快速路不需要像修建地铁那样建设车站及复杂的信号、设备系统,其造价约为地铁的一半。诚然,土建的造价地下比地面高,但在计入拆迁费和土地费后,地下路的造价比地面路(包括高架路)更低。
此外,应该认识到,地下物流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无干扰的物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一定要求整个物流系统都位于地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地上构建部分独立的无干扰物流系统,这样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综上所述,上海发展地下物流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1.2.2 技术条件可行性分析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的加大,上海也加大了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在地下空间的施工技术、自动化建设、设备研发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项技术攻关。此外,还特别注意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地下空间开发的经验,逐步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科研成果,从技术上为地下物流系统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2.3 社会条件可行性分析
近些年,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地下空间开发带来的便利性,而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远小于地面道路建设,随着对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现状的渴求增加,相信人们对于发展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必将给予认可。
相对于传统的物流方式而言,地下物流对环境危害小、产生污染少、消耗自然资源少、运输效益大,弱化甚至消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创建。从短期来看,建造这种系统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可能无法收回成本;但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长远战略来看,其建造成本必然会不断降低,并且该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限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也将得到明显提升。
2 鼓励低碳运输和碳排放权买卖
2.1 发展水铁等低碳运输方式
目前物流业运输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二氧化碳全球总排量的80%。物流活动中的运载工具,尤其是货车等公路运输工具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毋庸置疑,碳排放过多对生态、气候、海洋、农作物以及人类健康等均会造成严重危害。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成为上海市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件“新事”。
据统计,国际海运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量的2.7%,占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总排量的3%~4%;同时,内河水运运能大、运距长、能耗小、成本低、污染轻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铁路运输作为一种低碳运输方式也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2010年上海的公路、水路和铁路运输方式以吞吐量计算的比例为63.4∶36.2∶0.4(鹿特丹为49∶45∶6),公路运输比例相对过高,铁路运输设施运能不足且未与港口紧密衔接,内河水运方面内河航道等级低,无法满足集装箱集疏运要求,制约了水水中转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物流活动中的碳排放量,上海市政府应当进一步规划完善上海乃至周边地区的集疏运体系,重点建设整治内河航道、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集疏运系统,组织协调海铁联运、江海直达和水水中转,鼓励企业使用水铁等低碳运输方式以减少运输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2 鼓励企业采用共同配送方式
共同配送是指由多家企业组织实施的有目的的、集约化的配送活动。它主要适用于客户所需物品数量有限,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的情况,由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手,对某一区域的客户进行统一配送。这样既可以合理组织货流量,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又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发展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设备、资金等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长江三角洲港口之间是互补的联动发展关系,上海作为航运中心建设的龙头,应加强与周边港口的协调发展,联合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应当鼓励同一个区域的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以扩大物流规模,减少区域能源消耗,共同配送的范围可以扩大至长江三角洲区域。
2.3 探索实行碳排放权买卖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作为物流的特大枢纽和运输活动的高频地区,要发展生态物流,对于碳排放的控制尤为重要。在制定碳排放税费方面,为鼓励货流走水路,政府可以对通过公路运输的货物收取碳排放税,而对通过内河水路运输的货物给予税费补贴。
同时,应当考虑充分利用上海环境交易所这个平台,通过市场机制让各个运输企业根据自身碳排量盈亏进行碳排放权买卖。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已有成熟经验。碳排放权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一家物流企业如果采取各种环保措施减少了碳排放并出现盈余状态,就会形成其环境权益。该碳排放权可以论吨买卖,卖给其他排污或碳排放量不够用的物流企业。这样既控制了碳排放总量,又调动了企业自主减排的积极性,可以说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生态物流软技术。
3 运用绿色包装技术
除运输外,包装也是物流活动中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减少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就可以极大地减少物流活动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绿色包装的概念
产品包装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物流。物流包装也称为运输包装,它有两个目的:一是保证产品在装卸、搬运、仓储等作业过程中操作方便,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二是保证产品在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维护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维护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资源再生的包装。[3] 这种包装应符合Reduce(少耗材),Reuse(可再用),Recover(可回收),Recycle(再循环)和Degradable(可降解)的“4R1D”要求,如尽可能采用高环保、可食性、可溶解、可再生的无害包装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木制品包装等。
包装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而绿色包装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是实现包装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运用绿色包装技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3.2 发展绿色包装的建议
物流包装的绿色化除了考虑绿色材料因素外,还要考虑包装方式的重复利用性。运输包装占用了大量资源,物流包装容器(如托盘、存储罐等)在每年全球所用的总包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每年需要约16亿个托盘,而木材是目前最常用的托盘材料,因此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物流包装的废弃物同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美国每年有价值150亿美元的波纹纤维被销售用于生产物流包装容器,这些材料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超过2.4亿t。[4]
2011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7.28亿t,居世界第一位,由此进出上海的货物运输包装量可见一斑。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指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解决上述问题,运输包装的绿色化尤为重要。
基于生态物流的包装,从目的上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从原则上看,要符合“4R1D”原则。发展绿色包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借鉴国外包装立法方面的经验,加强绿色包装的立法工作,推动绿色包装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引导企业为降低环境成本自觉开发、生产、使用绿色包装材料和绿色包装;三是大力开发新型绿色包装材料,取代原有的污染性材料;四是推行绿色包装标志,使更多的出口商品超越“绿色壁垒”,获得国际出口产品通行证;五是加强绿色包装管理,积极建设企业绿色包装文化。
4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生态物流强调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约束下,通过信息流的传递,形成物流系统中各环节(包装、运输、储存、装卸等)、各节点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联动性机制,其中信息手段的运用尤为重要。
上海中小规模航运物流企业的数量很多,相互之间存在互不协调、重复建设的现象。信息标准化可打破时空限制,使货物流通过程中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得到共享,不仅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其运作模式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利用信息和电子化手段,使以前在传统渠道中运转的产品通过网络发送销售,可以实现无纸化物流,能大大节约木材等自然资源,有利于生态物流的实现。
5 结 语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发展航运物流经济为主导,用可持续理念来规划上海港的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生态物流。本文在考虑上海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尝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生态物流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建设城市地下物流系统、鼓励低碳运输和碳排放权买卖、运用绿色包装技术、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等发展生态物流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朱合华,王璇,等.地下物流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1):1-4.
[2] 钱七虎.建设特大城市地下快速路和地下物流系统――解决中国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导报,2004(4):3-6.
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服务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物流企业作为服务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因此,如何有效做好物流企业升级管理创新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研究背景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对物流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物流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主动地去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客户的要求。大数据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我国物流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将企业目标与企业资源相匹配,利用大数据进行合理的创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的资源不仅仅指的是企业的基础设施、企业的员工,它还包括企业拥有并且有待进一步发掘价值的数据资源,通过创新才能够将企业资源与目标更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升级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定位不准确
在传统模式下,物流企业主要将自己定位为提供运输货物或者仓库管理服务的企业,但这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信息化程度如此高的动态市场背景下,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服务,企业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进行新,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进行有效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能够找准自己的目标客户,对市场进行细分,对企业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不应该延续自己传统模式下的定位一成不变,不能适应新市场环境的企业终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2.2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落后,主要在物流通讯设施、货物的仓储与运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已相对来说比较成旧,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之下,对物流企业的运输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陈旧落后的设施已难以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阻碍物流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无法发挥大数据的资源优势。除了设施陈旧方面的因素以外,物流企业设施的重复建设、配套设施兼容性差等因素也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创新。
2.3 企业专业创新管理人才欠缺
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人才往往是企业创新的发起者,企业变革的推动者,企业的人才资源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人才能够敏锐地察觉市场的变化,并且迅速做出有效反应,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所服务。我国物流企业的人才相对缺乏,针对企业不同的方面难以匹配到相应的人才,这造成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先天性不足,企业无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专业创新管理人才的欠缺是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企业对这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成为企业能否有效创新的重要因素。
2.4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的特征尤为明显。而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大多数物流环节都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这造成企业运作效率低下,并且出错率也大大提高,将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无法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无法挖掘大数据的价值,成为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物流管理中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物流信息的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企业信息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2.5 企业文化落后
企业的文化管理影响着企业持续经营问题,企业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肩负何种使命,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是企业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我国物流企业文化还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数为利益先导,过于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文化尚不能得到清晰界定。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的核心灵魂,也是企业的本质特征,如果企业文化不明确,企业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物流企业能否持续有效地创新,持续建立起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而在这方面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是相当欠缺的。
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升级管理创新策略
3.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企业准确定位
大数据为物流企业接近其所有的目标客户提供了可能。通过大数据,物流企业能够洞悉目标客户真实的需求,我们知道客户的需求总是带有隐蔽性、复杂性与动态性的特征,而我们利用历史的静态结构化数据是无法真正地识别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大数据给我们提供的大量动态非结构化的数据有利于我们识别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
3.2 完善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对于物流企业的创新还应该关注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能够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变化,创新才能得到有效地落实,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才能有效降低。完善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发挥各设施之间的协同效应,使企业作为一个有效的系统运行,而不是各个分离的部分独自运作,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避免企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增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物流企业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企业送货速率,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需要对物流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才能引导企业创新,确保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在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企业需要树立自身的人才观念,重视企业的人才培养,并且为其匹配相对应的资源,重视员工的培训,保证企业人才能够得到有效地成长。
3.4 加大现代化技术的投入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有新的实现形式。智能化将会是物流企业创新的一个新视角,加大对企业现代化技术的投入,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有效建立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智能化需要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选择自行研发或者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信息处理水平,企业管理进一步实现信息自动化,对获取的反馈信息能够迅速地制定相对应的策略,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有效。智能化不应仅仅停留在货物运输环节,应该在企业货物仓储、货物运输、员工管理、创新活动等各个环节加以运用。加大现代化信息技术投入,企业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信息自动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将会更加有效率地进行。现代化技术的投入将会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大大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让企业管理创新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给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物流企业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升级创新物流企业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创新性试验;试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82-03
Abstract:Taking the experimen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of Flag-ILKAP-pCMV-2b and then detection of the expression by western-blotting in HEK293T cells” as an example,we expored the design scheme,experimantal implementations and results and analysis by the use of modern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The implementation of experiment program trained the capability and idea of innovation,foster students'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operation skills,and also enhanced the initiative and teamwork ability.
Key words: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Innovation experiment;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得以提高的根本,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时展的迫切需求。大学生作为最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1-3]。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开始倡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各类高等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尽管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无论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还是培养“高端技能型”的高职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高校、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4]。但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高校试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生命科学这类实验性学科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但是,就现在的试验教学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按照目前的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虽然生命科学领域,试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而试验教学过程设备普遍陈旧,验证手段落后,多为一些验证性实验,一般按照试验指导书或黑板板书的实验步骤进行,学生无须深思熟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二是试验教学一般一课一题,两人一组,甚而至于为观摩性试验,学生无选择性,并且前后试验间无任何衔接性,因而无法激励学生的缜密的思维逻辑性[6]。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和科研优势,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基因ILKAP的真核表达载体及通过Western-blotting进行检测的创新型试验项目。该项目融合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试验内容于一体,学生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查阅相关文献,独立设计实验技术路线,确定试验方案,从而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教学效果。
1 设计实验项目
洞庭湖地区是日本血吸虫的流行区域,而该区域的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是日本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也是唯一一种能感染血吸虫但不致病具的哺乳动物。学生对该物种的这一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已有研究发现东方田鼠骨髓ILKAP基因具有一定的杀虫特性的基础上,学生选择了该课题以中心法则为主线,将ILKAP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MV-2b,脂质体转染HEK293T细胞,建立ILKAP-Flag高表达的HEK293T细胞系,并通过Western-blotting来检测其是否有表达[7]。此试验设计涵盖了本科阶段生命科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一系列课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试验设计项目。
2 实施试验项目
真核表达载体pCMV-2b为实验室保存,东方田鼠购买于实验动物中心。首先,教师向学生下达此次创新型项目的任务书,学生根据此任务书查找相关文献,并设计出试验技术路线,安排试验进程,提出在试验实施过程中拟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不知如何设计引物,为何要在上下游引物添加酶切位点,怎样选择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PCR过程中不知如何设计退火温度;进行转染时细胞的量的估计,Western-blotting没有设计内参等等系列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先对学生的试验设计进行指导,并要经常进入实验室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定时检测学生的试验进度,同时督促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原始试验记录习惯,以及遇到问题时如何妥善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3 试验项目结果与分析
提取室内封闭群东方田鼠骨髓和日本血吸虫童虫总RNA,用RT-PCR方法检测ILKAP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表达情况。RT-PCR结果显示:ILKAP在东方田鼠骨髓和日本血吸虫童虫中均有表达,根据ILKAP全长酶切位点分析结果和质粒pCMV-Tag 2b多克隆酶切位点分析,选择Sma I和Not I作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过夜,T4 DNA 连接酶16℃过夜,连接目的基因和去磷酸化处理后的空载体,重组后的质粒经酶切初步鉴定后,送Invitrogen公司测序验证(图1)。重组质粒Flag-ILKAP-pCMV-2b构建成功后,转染至HEK293T细胞,其中空质粒的转染作为空白对照,培养细胞48h后收集上清用于Western-blotting检测。通过Western blotting,SDS-PAGE转膜后,以Flag抗体与PVDC膜共孵育,发现只有实验组有条带,而对照没有条带出现(图2)。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很多“拦路虎”,例如在设计引物时不知如何利用生物学软件primer和oligo相Y合,原始引物设计好后没有加酶切位点及保护碱基,其次在对目的片段进行PCR扩增时,退火温度的摸索花了很长时间,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通过查阅文献以同种属的物种的基因克隆温度作为参考,也学会了梯度PCR的使用;最后在用脂质体转染HEK293T细胞,不知如何评估细胞数,转染后不知何时换液,也不知是否需要添加其他试剂等等。但是学生们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4 试验效果
通过实验项目的实施,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较大的收获:(1)为保证整个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首先得从全局着手设计实验方案,促进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课本及试验指导书之外的知识;(2)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项目完成后,学生还需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完成并撰写,为日后毕业论文的协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试验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创新意思的培养以及独立试验技能的提高,同时也通过试验结果感受到了科学探究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在经历了western blotting的多次失败的磨练后,到现在感觉只要抗体合适,几乎就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分子,通过系列试验的成功,给了学生无穷的自信,使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在试验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4)在试验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意识,同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加强。比如,在做脂质体转染试验时,学生做了很多尝试来提高转染效率。为了确保转染在对数生长期内进行,学生先绘制培养细胞的生长曲线、确定其对数生长期,然后再着手做转染;其次在保证DNA的质量的前提下,学生按照DNA和转染试剂的比例做了曲线分析,看看reporter的表达效率,以求做到最好的转染效率。(5)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我们平时理论课和实验课上的一些内容例如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虽然理论上有强调,但实际训练却很少,尤其是对于大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很多实验根本就没有开展过,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展,从实验准备到试验结果的观察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通过一些列的的生物学试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试验思维,对于学生而已收获颇丰,这是传统的试验所无法到达的试验效果。
5 结语
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开展创新型实验是传统的验证性试验向研究创新性试验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理论的强烈欲望,能为改进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无论是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还是对于日后的就业问题,都有很大的益处。今后将继续深入探索生物科学试验教学改革、试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试验技能的提高三者之间的相互整合,以利于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韩宏岩,许维岸.生物类本科生综合实验设计与实践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68-171.
[2]侯勇,龚竞,敬成俊.综合性酶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3):90-91.
[3]梁晓夏,王国庆,冯家勋,等.生物类本科生综合性实验设计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3):116-118.
[4]涂铭旌,唐英,张进,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及路径(一)[J].西华大学学报,2012,04:1-5.
[5]彭喜旭,唐新科,王海华.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212-214.
[6]李素康,韩锟.关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1-3.
篇10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英语-ESP;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7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节能材料,同时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到火箭用材料,小到居家碗盘所用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正在不断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依托于材料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更依托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材料科学的科研、技术人才,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这全球化进程中不做听不懂看不懂的文盲,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掌握世界材料领域发展的新动态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出中国自己的高性能又节能的材料,成为了当代所有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学和科研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原有的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学基础上,提前带本科生进入教师的项目科研中来,即所谓的“准研究生”培养,可同时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ESP水平,让学生能够原汁原味的阅读代表国际新动态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们在思维上与该领域的世界级专业人才的思维碰撞,实践中又有科研可做,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本科生的教与学都更加生动起来,培养出有较独立科研意识的栋梁之才。今天的本科生就是明天的教授、学者甚至是院士、科学家。“凡事预则立”,只有种下了科研和创新的种子,将来才会开花结果。
当前,英语学习紧跟汉语学习的步伐,已经从娃娃抓起,学生们到了大学阶段仍然用大量的课时在学习英语,而一旦进入专业领域的英语学习,就觉得有了难度,老师们也反映就连教材都进展困难,很难拔高,就更别提什么阅读英文原版文章和书籍了。2016年初在上海召开的一次ESP高级论坛会上,有专家曾提出学术论文写作可以从小学抓起。这看似有些不可能的想法,是否能给我们的英语教学体系的制定者以启发呢?笔者认为,如果真能实现,那么我们现在所谈的ESP,也就是专业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目前来看,在大学的ESP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少;开设的双语教学科目少;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方面功底,又有具有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少。“师者”传道者也。教师都没有这方面的功底如何“传道”,更别提“授业、解惑”了。而目前的教育资源来看解决的办法实际在上海的高级论坛会上专家学者们已经提出了比较一致的解决办法:将ESP教学分成通用ESP和更加深入的ESP。其中通用ESP是某一大方向的通识性专业知识,比如,无机非金属专业英语中较基础的通识性的知识;更深入的ESP,如无机材料物理、无机材料化学和无机材料岩相学,无机材料工艺设备、纳米材料概论等等。前者可以由具备深厚英语语言学功底的公共英语教师从精细阅读理解、学术英语写作的角度在大学低年级完成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把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发展趋势,提高自身中英文转换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ESP课程的学习方法。而深入的ESP需要专业领域的教师勇于开拓,进行双语或是纯英文教学,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用英文来进行无机非金属专业领域的推导与预测,培养学生用英语独立思考、自主总结的能力。这样,从比较基础的地方就开始了无机非金属专业的英语教学,让学生们较早接触到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同时,掌握了本专业通识性知识的英语表达,扫清了单词、基础知识表达方面英文表述的障碍,为本专业更高层次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下一步的拔高阶段做充分的语言方面的准备,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的ESP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建立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学生在具备了较高的ESP水平后,再大量阅读英文原版文章和书籍,一定会受到启发。学生们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还要在现实中进行创新实践,才能使这种创新意识发展延续下去,真正提高创新能力。佳木斯大学材料学院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学院虽没有向前面所提倡的ESP教学改革,但是学院领导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正确看待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近年来本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如火如荼,学院的创新团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本科阶段现在的教学设置中,大部分大四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才真正接触到本专业的科研,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学生们要完成实验,撰写论文,找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师们通过公共的努力,学生们仍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大学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让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学生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让学生们的毕业设计方向与教师的科研方向靠拢,可以是教师项目的一个子课题,或相关课题,以科研促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科研训练充分发展创新能力。这也就是某种程度的“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提高ESP水平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查阅无机非金属专业英文文献,与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成一体。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实验,同时在实验中指导无机非金属专业英语的训练与提高,在阅读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这样,从内容上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拓宽专业实验的口径,并围绕创新的论文方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研究。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无机非金属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方面、在对国际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的认知方面、计算机应用方面、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为步入工作岗位做了踏实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们到了工作岗位能够较快自主地适应岗位的要求,顺利完成就业的过渡阶段,在工作中能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工作中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毕业分配渠道增多。本专业本科生参与的核心论文若干篇,深造的硕博研究生也有较好的表现,近年来的硕士研究生们也在不断挑战SCI级的论文。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发展是个关乎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专业英语水平即ESP水平真正的提高了,学生们真正得到科研训练了,科研创新意识和水平真正提高了,将来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尹秀玲,张斌,杜立文,包艳宇,周铁军,高雅斌.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3):86-97.
[2] 温静,张斌,尹秀玲,薛艳茹,温雅丽. 提高普通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15-17.
[3] 钱微.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20-324.
[4] 石淑云,滕洪辉,赵玲子,高秀红,朴明月.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2,(18):144-145.
[5] 张雪红.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6] 塔娜.普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116-119.
[7] 马彦青,魏忠,陈凯. 《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72-173.
[8] 成茵,夏清,徐协文.浅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96.
[9] 尹秀玲,张斌,杜立文,包艳宇,周铁军,高雅斌.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